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

时间:2023-05-30 10:1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消费品市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消费品市场

第1篇

主要特点

增速逐季回升。在年初受宏观多种因素影响、消费增速较上年明显放缓后,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开展丰富多采的促销活动,掀起促销热潮,繁荣活跃市场,推动消费品市场企稳回升。1~4季度累计,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3.5%、13.6%、13.7%和13.9%,逐季攀升。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2013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319.79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3%,城镇消费依然是四川消费的主体;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35.66亿元,增速高于城镇1.2个百分点。泸州、南充、达州、资阳、德阳、广安、阿坝等市(州)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位列全省前五名(包括并列)。

消费结构日益优化。全省城乡居民消费进一步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保值类产品也受到消费者青睐。

1~12月,全省限上企业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302.5亿元,销售额位居16大类之首。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和化妆品类均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信息、健康、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网络消费迅猛发展。近年来,网络购物的比重日益增大,带动网上零售大幅增长。2013年,全省网络零售交易额923.5亿元,同比增长59.3%,增速为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4.3倍,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2%。

服务消费稳步增长。2013年,全省餐饮收入1517.64亿元,同比增长10.1%,低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8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7%,较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全省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2.4%,低于同期餐饮增速7.7个百分点,大众餐饮繁荣活跃,高档餐饮发展速度减缓。家政、洗染、美发美容等居民服务布局日益优化,领域不断拓展,功能逐步完善,水平提升,消费稳步增长。

生活必需品市场平稳运行。2013年,全省生活必需品供应量足价稳,运行总体平稳。“4・20”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等灾区,“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均得到了保障,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1~12月,全省限上企业粮油食品类、饮料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2%和21.8%。

进一步推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2013年,全省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基本稳定,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回升态势,与全国消费品市场形势基本一致。从增长幅度看,总体呈现回升走势,逐月增速均高于全国,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与国民经济增速基本相适应;从结构看,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服务消费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住、行主导的商品消费升级持续推进;过度消费得到遏制,消费更趋理性。

第2篇

从2005年前11个月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走势来看,主要表现出了如下四大特点:1、消费品市场运行两头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攀升,涨幅高位趋稳。2、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领先于宏观经济体系生产增长,市场先导性特征凸现。3、餐饮业异军突起,批零商业稳定发挥,其他销售渠道表现依然平淡。4、城市市场持续活跃,农村市场高位稳定,县级市场活力凸现,城乡销售格局完成渐进性重组。

二、中国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

在国民经济和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快速发展背景下,2005年国家继续深化了一系列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改善的政策,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试点减免农业税、继续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连续第三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活动,使得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截至2005年12月,国家提出的“全年实现新增就业800万人”等三大城镇就业目标均告提前实现,全国粮食总产量也超出了去年全年产量250亿公斤,结束了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的下滑,城乡两大突破为2005年消费需求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收入基础。

(二)居民消费倾向

根据商务部统计,尽管进入2005年以来物价涨幅在平稳回落,但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却呈现出走弱趋势。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居然占据37.9%的比例,比价格迅猛增长的2004年还提高了4.5个百分点;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只占据29.8%的比例,同比降低了2.5个百分点。显然,我国居民消费倾向进一步的走低趋势还在延续。

(1)政府政策因素。一方面,随着财政支出项目的下放,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传统的“公费”支出项目相继转为“自费”,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和预防性货币需求迅速膨胀,导致了储蓄倾向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持续实施,财政支出的取向由公共服务购买向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倾斜,在增加投资需求的同时,挤出了大量的消费需求。

(2)经济发展因素。一方面,重化工业的发展过程具有行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增长持续时间长等特性,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是其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随着重化工业过程的推进,资金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加深,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重工业吸纳的劳动力(70万)比轻工业(300万)要少得多,由此引发的要素市场失衡,将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消费率走低不可避免。

(3)收入分配因素。根据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裕阶层存在明显的高储蓄和低消费倾向,而低收入阶层尽管具有高消费倾向,但缺乏相应的购买力。这种消费格局严重抑制了主流中档商品消费的增长。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当前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贫富差距正逐年扩大,再加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更是构成了当前消费率持续走低的重要诱因。

(4)消费需求因素。我国当前正处于消费闯关、商品结构升级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特殊的“消费国情”使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处于“买上不足,买下有余”的阶段,增加储蓄、扩大积累进而导致消费率降低在所难免。

(5)商品供给因素。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工业社会消费率的稳定和提高,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持续扩张和消费热点的不断创造,而我国一方面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迟迟难以提升,另一方面现有的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又总是处于质次价高的状态,消费率的提升严重缺乏商品供给的支持。

(6)价格预期因素。虽然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价格指数涨幅回落明显,但不少占消费者预算比重较大的商品,如高档轿车、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还存在明显价差,这使得我国居民对后WTO时代关税减让引发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调以及在进口商品价格压迫下出现的国产进口替代品价格减让仍存在强烈预期,由此引致的持币观望和推迟消费行为同样会对居民消费倾向形成一定的压制。

当然,从未来走势看,我国经济体系中也存在着诸多有利于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利好因素。

(1)消费环境优化。国务院已明确表示2006年将努力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以全面增加居民收入,并着力解决教育和医疗乱收费、电信服务价格高等问题,完善住房、汽车等消费政策,规范和促进消费信贷发展,加快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2)消费热点形成。以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为标志的中产阶层在我国正处于成长和扩大期,由其主导的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将带动消费闯关成功和消费需求增长。为配合这一趋势,国家将于2006年在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减少车房消费连带费用、停止小排量汽车使用限制等方面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

(3)税赋负担减轻。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正式提高到1600元,这一重大税制改革举措有利于实质性提升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在近年来持续减负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还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将成为历史。

(4)城市化进程加快。截至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保持着每年1至1.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城市化的推进,将推动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迅速提升,并促进农村消费向城市消费的转变,加快消费率的提升步伐。

(三)居民消费信心

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倾向影响之外,居民的消费信心也是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05年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94.3点,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点,保持了平稳上升的势头。

(四)居民消费结构

(1)城乡居民食品类支出比重的同步持续下降,推动我国恩格尔系数不断走低,正逐渐接近30%的水平。

(2)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比重有所下降,百户家庭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电话等一般性家电拥有量增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在家电普及后,除了必要的更新换代外,消费目标开始有所转移。

(3)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类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升,标志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正步入从实物消费为主转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发展阶段。

(4)除衣着类和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差异较大之外,到2005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已经非常接近,在改善吃、穿、住的前提下,城乡居民均加大了用、行、教、乐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在欣喜于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城乡消费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一些可能影响经济发展与消费品市场成长的隐患:

(1)恩格尔系数的“过低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目前情况是,不论城乡,恩格尔系数均非常接近30%的临界线,并连年下降,似乎正在由富裕迈向最富裕。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现实情况却无法佐证这一纯数据结论。更符合我国消费品市场现实情况的解释应当是:我国恩格尔系数降低的根源并不是居民收入提升引起的食品消费比重自发下降,而是由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引起的基本消费需求被动压缩。从这个角度讲,我国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并不具备其正面意义,反而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降低。

(2)消费热点的匮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消费热点,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家庭设备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越来越远离曾有的辉煌,但被国家和市场寄予厚望的汽车、住房等商品却未演变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使得城乡居民在转移消费目标的过程中,显得非常迷茫,“买上不足,买下有余”的消费尴尬还将有所延续。

(3)消费闯关的困境。城乡居民衣着类和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显著差异的背后,隐含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闯关的困境。在生活实现小康,衣食无忧、用品俱全的条件下,商品房消费正成为多数城镇居民下一个消费闯关的目标。然而,过高的商品房价格使得消费闯关无论是积累时间还是积累强度都显得极为艰巨。作为巨大消费能力积累的必要释放,衣着类消费比重的上升实为无奈之举。类似的消费闯关困境还出现在农村居民对医疗的消费方面。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报告:2005年我国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人次,但看病的人次数却有所减少,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就诊率从1993年的17%下降到了13.4%。虽然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增长,消费支出比重也逐年递增,但置于农村居民相对微薄的现金收入之上,要真正做到及时有效的就诊,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消费闯关困境。

(4)城乡消费实质性差异的掩盖。在城乡收入水平差异逐年扩大的同时,城乡消费结构却逐步趋同,这一看似矛盾的消费特征其实隐含着城乡居民消费内容的实质性差异。城乡居民同类消费3倍以上的支出差异,已开始演化为城乡商品结构差异的扩大和城乡消费理念的断层,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国消费品市场原本形成的城乡互动、梯度递进的良性消费格局造成巨大冲击。应该说,空调、电脑、轿车等耐用消费品近两年来表现出的销售增长乏力与这一问题初露端倪不无关系。

三、中国消费品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总体而言,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供给状况与2004年相比得到了全面改善。在政府强化消费品市场监管的背景下,消费环境得以优化,市场秩序重归整肃。具体而言,对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供给状况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商品供给、商品质量和商品渠道三个方面。

(一)商品供给

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商品供给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国内消费品市场总体供求态势持续改善

深入到我国经济体系内部,可以发现,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供求态势得以继续改善,与以下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1)2005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增长的同时,适度紧缩了投资规模,压制了过剩生产能力的蔓延态势;

(2)2005年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税大面积减免、粮农直补继续增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不仅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3)2005年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地区封锁专项整治、假冒伪劣重点打击方面规制力度的加大,进一步整饬了消费品市场环境和秩序,巩固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市场走向供需两旺

(4)2005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四年,关税总水平由10.4%继续降至9.9%,包括零售业在内的一些行业实现全面开放,但在国内消费品市场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品、汽车、家电等重要商品也取消了配额管理,同样有利于国内消费品市场供求态势的改善。

2、利用国际市场平衡供求态势能力继续提升

据海关统计,2005年1―11月,全国出口总额达到6865.4亿美元,同比增长29.7%;进口总额达到595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商品进出口实现顺差908.1亿美元。11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37.4亿美元,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单月最大商品贸易值。

出口规模的持续放大,对缓解国内消费品市场供给压力发挥了重要的市场调节作用;进口规模的必要扩张,对丰富我国居民生活和繁荣国内市场也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以说,经过多年消费品市场监测和供求调控,我国已经具备了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市场供求态势的能力。

3、重点消费品供给能力稳中有升

(1)粮食继续增产,供给偏紧状况全面好转。

(2)纺织品因产能扩张和出口受限,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3)家用电器需求稳定,供给能力全面释放。

(4)交通通信产品需求大幅回落,产能过剩。

(5)金银珠宝首饰供需两旺,逐步确立消费热点地位。

(6)家具市场定位雷同、档次模糊、低层次供过于求突出。

(二)商品质量

近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中虚假商品信息、设置消费陷阱、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高价格打折等商业欺诈行为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医药医疗、食品安全、家装建材、农药化肥、生活用品等领域,更是集中了大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品质量问题,严重扰乱了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的市场秩序。据不完全调查,2005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造成一定消费恐慌的商品质量问题包括:

肯德基惊现“苏丹红”;

强生婴儿用品有害矿物油成分遭质疑;

立顿红茶含氟量超标;

高露洁涉嫌致癌风波;

雀巢儿童奶粉碘超标;

和路雪“可爱多”冰淇淋吃出玻璃片;

号称冰淇淋王国劳斯莱斯的哈根达斯冰淇淋产自深圳黑作坊。

(三)商品渠道

1、渠道景气高位稳定

在2005年消费价格增幅回落的背景下,批零贸易业企业景气指数表现出了显著的高位稳定性,全年平均为137.86,比价格上涨剧烈的2004年还高出0.56个百分点,现实效益水平仍明显高于各产业总体水平,在国民经济行业当中景气指数继续名列第二,仅次于IT产业。同时,对未来经营效益,批零贸易业企业也表现出了较强的信心,企业家信心指数未随着价格指数的变动而逐月走低,全年平均水平为131.89,高于各产业130.64的总体水平,经营前景看好程度仅次于IT产业和物流产业。

2、渠道发展稳健协调

通过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监控数据计算,2005年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2005年销售额为4995.4亿元,逼近5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其中直营店销售额为4256.1亿元,占销售总额的85.2%;店铺总数为16727个,同比增长21.2%。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连锁商业部分)以768.9亿元销售额、6756家店铺的业绩,名列全国首位,销售额与店铺数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13.7%和23%。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地区各企业)分列二至五位。

3、渠道建设多头并进

(1)并购成为2005年大型零售企业快速扩大渠道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主导手段。

(2)自行开店仍然是零售渠道建设和零售企业扩张的重要方式。

(3)自愿连锁成为中小商业企业走向联合的有效途径。

(4)进中有退,市场机制成为商品流通资源整合的基础。

四、中国消费品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1)从整体上看,2005年的价格涨幅回落具有普遍性、连续性和快速性。全国31个省(区、市)中,除北京市在1―6月和天津市在2―4月CPI涨幅延续了2004年同比上涨之势以外,其他29个省(区、市)CPI涨幅的平稳回落成为了贯穿全年价格走势的核心主题。尽管从2003年下半年算起,我国CPI已经连续同比增长了35个月,但如下图16所示,排除受春节影响明显的2005年2月,CPI同比涨幅呈现出明显的“倒V型”下攻态势,逐月走低,从2005年7月5.3%左右的涨幅迅速缩小到1%以下。

(2)从城乡结构看,需求规模基数更大、需求增长速度更快的城市,CPI涨幅反而普遍低于需求规模更小、需求增长较慢的农村。2005年上半年农村CPI与城市相比,每月总存在1%以上的超涨,构成了价格上涨的主导动力,1―6月,农村CPI上涨2.9%,城市上涨1.9%,城乡出现了1个百分点的累计超涨;而从2005年7月开始,城乡CPI涨幅差异开始逐月缩小,全年农村CPI上涨2.3%,城市上涨1.6%,城乡CPI累计超涨缩小到0.7个百分点。

(3)从地域结构看, 2005年全年我国中部省市价格涨幅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充当着价格涨势的持续拉动力量;西部省市则在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初短暂扮演了价格涨势蔓延最快区域的角色之后,迅速回归价格下行动力的角色定位,完成了最显著的角色转换;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东部省市,则延续了2004年以来相对平稳的价格走势,与全国平均价格水平保持了高度的拟合。

具体到全国六大地区,如图18所示,华北地区最高效度的反映了全国价格的基本走势,中南地区成为了全国价格水平涨幅回落的唯一阻力,华东、西南、东北、西北则普遍构成了全国价格水平涨幅回落的有效动力,特别是西北和东北地区。

(4)从商品结构看,食品价格回落成为了2005年推动CPI涨幅全面走低的主要力量;文教娱乐服务和居住类商品价格涨幅的相对稳定,则构成了价格下行的有效支撑,有效抑制了价格突破涨跌平衡;而日用工业品、交通通讯类商品和衣着类商品价格的解冻,则有效缓解了价格持续下行的压力。2005年1―11月,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远低于2004年同期10.4%的水平,全面扭转了2004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启动的价格飙升,使消费品市场价格体系重新回到了“衣食”压低价格、“住用”抬升价格的传统格局。居住类商品价格一枝独秀,保持了高位稳健的涨势;服务价格则延续了长期以来2%左右稳定上升的势头,并有蓄势待发之势;至于衣着、交通通讯、日用工业品等虽然从绝对水平来说仍延续了1998年以来的低迷,但逐月趋暖的走势已然形成,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价格更是多年以来首次突破涨跌平衡。

五、2006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预测

(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在2005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消费倾向和消费信心不断增强。

1、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继续加大对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第三产业经济比重的提升也将提升产业体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再加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对农民稳产、增产和增收的推动,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还将进一步显著提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向600元大关迈进,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奠定收入基础。

2、在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热点形成、税赋负担减轻、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推动居民消费倾向提升的因素共同作用下,2006年我国消费率的持续下跌将得到有效缓解,并出现适度回升,稳定在54%―55%左右。

3、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的长期繁荣以及政府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投资的有效延续,将进一步改善2006年城乡居民对消费品市场现状的满意度和远景的预期值,从而增强消费者消费信心,推动消费者信心指数恢复到2002年97点的高位。

4、在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旺盛、信心增强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体销售情况将保持12%以上的同比增幅,继续冲击新的发展平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5000元大关,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15元大关。

(二)供给薄弱环节得以完善,突出供求矛盾有效缓解,市场环境实现优化,市场秩序走向规范。

1、秉承2005年的发展走势,供过于求的商品将继续减少,供求平衡的商品将稳步增加,预计2006年供求品平衡的商品将近年来首次与供过于求的商品平分秋色。

2、2006年热点商品和重点商品将围绕着需求的扩大提升供给能力。3、2006年,流通产业将加速内部整合和对外开放,消费品市场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4、流通改革将继续深化,消费品市场监测和市场信息化工程也将扩大实施范围。

(三)多方合力推动价格演进,供需两旺促成价格的低位稳健走势。

遵循报告分析2005年价格走势的思路,可以对200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预测:

1、从压制CPI继续下滑的因素看。

(1)在2005年3月以提息为代表的稳健货币政策和2005年7月以人民升值为代表汇率政策驱动下,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消费价格指数将承受来自货币层面的双重压力;如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出现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则2006年消费价格指数还将受到宏观经济“萧条”因素的抑制。(2)持续多年的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得到全面缓解,食品类产品价格将趋于低位稳定。

(3)生产资料特别是能源、动力产品价格涨幅趋缓。(4)中国经济的转轨和改革取向将形成压制消费价格指数下滑的长效机制。

2、从推动CPI上攻的因素看。

(1)成本推动性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2)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价格还存在升温空间。(3)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六、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政策建议

(一)引导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2、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升农民收支能力。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倾向。

(二)促进需求结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

1、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和扩大新型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2、加快消费品市场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

(三)兼顾总体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特征

1、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关注体现为同时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对价格结构特征的关注体现为切实关注西部、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第3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09-02

1 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通常出现于交易双方之间,而且不对称的程度因交易双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消费品市场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组成,市场中的交易渠道通常包括两个层次,即生产者与中间商、中间商与消费者的交易,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交易中双方信息地位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它们各自所拥有的信息量(见表1)。

2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各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

2.1 厂商间的博弈

假定两个奶粉生产厂家甲、乙均有生产优质品和含有违规添加物的劣质品两种选择(见图1),当甲、乙两者均生产优质品时,分别获利5万元;若一方生产优质品而另一方生产劣质品时,则生产优质品者获利2万元,生产劣质品者获利7万元,这是因为生产优质品的成本要高于生产劣质品。如果两者均生产劣质品,则分别获利3万元。这是因为当劣质品普及后,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下降,消费者已经认识到劣质品太多而减少消费,厂商获利就随之迅速减少。当甲生产优质品时,乙的最佳选择是生产劣质品(7>5),当甲生产劣质品时,乙的最优选择应该也是生产劣质品(3>2),因此,厂商的“理性选择”都是生产劣质品,这样,每个厂商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生产劣质品,劣质奶粉随之在市场上泛滥。这正是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所表达的含义: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个人的理会导致集体的非理。

2.2 消费者与厂商的博弈

在消费品市场中,厂商具有信息优势,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厂商有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向消费者传递对自己最有利的虚假信息,以此提高消费者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根据价格来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

2.3 监管部门与厂商间的博弈

在消费品市场上,政府监管部门执行监管的成本也非常高,不可能对每一种产品的每一种型号、规格、功能都进行跟踪监管、检测,于是就让一些投机商人、不法企业钻了空子,其中也不乏一些知名企业,比如说三鹿等厂家的“三聚氰胺”事件和巨能钙的“双氧水”事件。政府监管部门对厂商的信息劣势而引发厂商的道德风险,使得我国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并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更加猖獗。

3 改善消费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相关建议

(1)企业应坚持品牌化经营之路。经济学家巴泽尔认为,就像通过苹果的红色可以得知苹果口味良好一样,要防止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就要找到与商品优劣程度相关的指标,用来替代直接观察和短期试用,品牌化经营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由于企业品牌与商品品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消费者可以通过“认牌购买”来选择商品,回避信息不对称,以降低自己的购买风险。这虽然方便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但是它对零售业的品牌和信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中国零售业目前的状况来看,缺乏品牌的诉求点、优秀的民族品牌数量相对少,以及品牌管理的混乱,成为了中国零售企业增加竞争优势,提高经营水平的最大束缚。所以对于中国的民族企业来说,要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并通过诚信经营和特色定位,创建和维护企业品牌,对于吸引更多的品牌忠诚者,增加零售商品的销售,有着积极的意义。

(2)健全市场法制保障体系,明确企业的责任。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营销活动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上已颇成体系。但对于厂商在经营活动中违反法律应承担的责任,却规定得颇为模糊,这使得厂商为其欺诈行为付出的成本过小,导致法律缺乏约束力。所以必须明确和完善法律中对于企业的责任,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使得厂商感到欺诈行为的成本过高而不愿冒险,促使市场信息的对称化。

(3)完善质检监督体制。现阶段我国的质检监督体制还不完善,据了解,我国的质检是以产品质量记录为重点或者说是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推进建设企业诚信制度体系。那么在诚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发生质量问题监督不及时的“安全事故”。加强对一些“名牌产品”“免检产品”的质检、监督和发放,也是国家质检部门亟需协调的问题,特别是涉及食品、药品和保健品这些影响消费者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行业。也有专家在三鹿“毒奶粉”事件后提出,应该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这实际上是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可将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交加工企业按质定价,并实行矛盾仲裁。这对于其他行业也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

(4)进行消费者教育。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理论所假设的那样,消费者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具有非理性和无知的一面,特别是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其信息劣势地位更是显而易见。因此,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向其传播消费知识、消费经验,培养其消费技能,倡导科学消费观念,提高其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应培养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意识。腾讯网针对此次“三鹿奶粉事件”进行了网络调查,截止到9月15日19时有555872位网友填写了问卷,在“您会不会再购买三鹿奶粉”的问题中有485902人选择了“不买,提防以后再出事”,占到整个调查人数的87.41%,只有6.88%人选择了“买,此次事件只是个案,不影响购买三鹿企业的其他产品”。由此可见,一个曾经的优质品牌企业以及它的其他产品都有可能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培养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意识,可以由消费者组织,甚至由企业来进行。

(5)建立通畅的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各类商业广告要进行严格审查禁止虚假,失真信息的传播,保证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对各类商品实行强制认证制度使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有所了解,以减少商家对消费者的欺诈;另一方面厂家应主动承担信息公开的义务,尽可能在避免泄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公开如建议零售价,价格浮动比率等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强化社会责任感。此外,也应大力发展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使信息的传播和流动更加快捷,更方便,更有效,减少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宋娟.论伪劣商品的成因及其治理――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5,(3).

第4篇

2年前,徐小扬(化名)在北京市天通苑家乐福呷哺呷哺吃火锅。她是189号,忍饥挨饿排了近1个小时的队,终于坐在了火锅旁。这里热气腾腾、有些喧哗,门里的人吃得酣畅淋漓,门外的人则排了长长一队。直觉告诉徐小扬,呷哺呷哺能赚大钱。

徐小扬从呷哺呷哺的网站上找到电话,咨询加盟事宜,但是被告知:呷哺呷哺唯一没有收回的加盟店是呷哺呷哺白石桥店,以后采取直营模式运营,不接受加盟。

徐小扬很遗憾,发现了一个赚钱的途径,但是对方却没给自己机会。事实上,呷哺呷哺不是不缺资金,而是把这个机会给了创业投资。

没过多久,徐小扬发现,呷哺呷哺在北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商场、超市随处可见,让徐小扬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究竟有多少家店铺。

自从引进英联投资5000万美元创业投资后,呷哺呷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张,在去年,这家公司旗下小火锅门店的增速是每6天开一家新店,还出现过1天之内9家店同时启动的景象。而今年,这个计划是每4天开一家。

呷哺呷哺的火爆只是中国消费品市场繁荣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餐饮、食品、服装、家电??各行各业的消费品市场都驶向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98.3%,年均增长18.1%,消费品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

高退出回报率的诱惑

几年前,徐小扬坐在创业投资会议的现场,当她听说今日资本投资了德青源之后大为惊诧,“创业投资居然投鸡蛋?!”徐小扬觉得这多少有点大材小用的意思:4毛钱一枚的鸡蛋菜市场到处都是,鸡蛋再卖也是鸡蛋,能赚多少钱?

几年后,当徐小扬也成为1.5元一枚德青源鸡蛋的忠实消费者,她不得不佩服创业投资对于健康安全食品诉求的先知先觉。

今日资本是在消费品领域布局较早的创业投资之一,真功夫快餐、永和大王、相宜本草、钻石小鸟??都有今日资本的资金介入,而药房、物流、床上用品、内衣连锁也逐渐进入今日资本的视线。

随着消费品行业吸引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创业投资开始像今日资本一样,不断关注这一领域。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今年上半年,消费品相关的关键词搜索量占其据数据库关键词总搜索量的19.41%,且其月平均搜索增长率达159%,最受投资人关注。

今年上半年,在消费、制造、TMT、新能源及医疗这五大国内主流PE投资人最关注的行业中,消费品行业以较高的平均退出回报率(8.93倍)及较短的平均投资退出周期(22个月)成为目前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在消费品相关领域中,奢侈品网站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今年上半年披露融资案例共12起,融资总额为2.83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消费升级导向下市场总量显现出巨大潜能”。

一线投资人的钱与中国品牌梦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消费品市场虽然也涌现出一些品牌,但是给人们的感觉是不够“大牌”,曾之杰在商店里逛的时候,难免会发出“大品牌还是以国外为主”的感慨,他是开信创投总经理兼管理合伙人。

“有时候我们投资人也自问:靠我们身处一线投资人的钱能不能烧出中国自己的大品牌来?”曾之杰觉得不太乐观。

一个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品市场并不一定能产生若干国际大品牌,这在创业投资圈里基本达成共识。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大品牌是需要时间慢慢锻造的,既需要有品牌文化传承,也需要有颇高的客户口碑。

今日资本合伙人温保马认为,过一段时间消费品市场一定会出现知名的品牌,“但是只靠烧钱打不出国际大品牌。”他表示,好的商业模式和团队是能不能做出一个好的服务型品牌的关键。要打造知名品牌,是一个长期的事情,而做出好产品则相对简单容易。

一些VC/PE正在推动中国企业通过收购或者合作经营等方式拥有一个世界级的品牌。从投资角度来说,这样会带来非常可观的企业品牌成长速度。

蒋跃敏甚至希望未来5?10年,自己能够培养出5?10家市值在500亿元左右的中国品牌,“VC/PE不仅可以带来钱,还可以带来更多的人脉、管理及上市资源,为中国企业培养世界级品牌做贡献。”蒋跃敏说:“我的一位同行投资了一家消费型企业,这家企业共有240家连锁店,但是每一家都很零散,就像一盘散沙,PE团队介入以后,通过资本和资源的整合,非常顺利,1?2年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型的上市公司了。”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耀表示,从2010年我国零售商业100强榜单来看,现在有苏宁、国美和百联3家企业销售额过千亿,“按照这种发展速度,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一定会出现销售额过万亿的零售企业。”

近年来,中国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吃、穿型消费向住、行方面发展。住房、医疗、旅游、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车、家电、家居建材、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频现,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曾之杰告诉记者,2010年中国人均GDP接近4500美元,按照“十二五”年均增长7%的目标,我国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从经济学上讲,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步入消费升级黄金时代。”

不仅如此,媒体圈盛传即将出台的《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把完善落实扩大消费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旨在扩大消费需求,力争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超过30万亿。这意味着,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以每年超过3万亿的增幅递增,消费市场空间将大幅扩张。

第5篇

经CTR市场研究 Consumer Panel 对全国85个城市(县级市以上城市居民)的快速消费品(以下简称FMCG)60多个品类进行连续监测表明:2006年,有些品类得到充足发展,而有些品类却逐步衰退,整个市场喜忧参半。具体分析如下:

一、市场规模

2006年,FMCG市场规模总体上稳中有升,日化行业的增长率趋于平缓,食品和饮料行业增长略为明显。

从品类发展上看,牛奶、白酒、植物油、液体饮料、护肤品、啤酒、乳酸制品和奶粉(包括婴儿奶粉和豆奶粉)8大品类占据全国FMCG消费金额的58%,其中,牛奶的品类增长率约31%,白酒增长率约22%,成为规模庞大、成长显著的两大品类。牛奶作为尚处在成长期的品类,保持高增长率是可以理解的;而白酒作为传统饮品,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确实令人感叹。

从区域分布上看,无论是饮料、食品,还是日化,北部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的消费量最大,西部区(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的消费量最小。其中,饮料行业在北部区的消费量更大些。这显然和购买能力较强的北京、青岛、大连和山东、辽宁等人口大省被划归北部区有着一定的关系。

从分品类上看,牛奶在北部区有所下降,在其它区域相对较平稳;而白酒在北部区和东部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东部区占有率更高些,达到13.5%;植物油在南部区(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10.5%;而啤酒在北部区拥有大量的份额,约达到9%,占比上相当于其他区域的2.8~3.2倍。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类是固体饮料,在南部区占有率呈现比较显著的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6.7%下降到2006年的4.4%,在其它区域虽然趋势稳定,但占比不高。

从城市规模上看,饮料、食品和日化行业在省会、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发展都有所增长,饮料行业的增长率约为21%;食品行业约为16%;日化行业略显平稳,约为11%。从消费金额上看,地级市显现出庞大的消费潜力,三大行业都取得了充足而快速的发展。不过,相比之下,日化行业在省会城市的发展更显著一些,而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增长态势不算显著。

二、品类渗透率

渗透率是Consumer Panel独有的分析模型,主要表明一个品类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趋势及成熟度。作为消费者日常用品,FMCG的平均渗透率在全国普遍较高,而且总体上仍然稳中有升。但在不同品类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食品行业,渗透率比较高的品类有酱油/蚝油、牛奶、饼干、方便面、乳酸制品、植物油、膨化食品等,均高于80%,其中酱油/蚝油、牛奶和饼干达到96%以上。但巧克力饮料、麦片、果冻布丁、婴儿奶粉、黄油、奶酪、蜂蜜等品类渗透率普遍较低,平均40%左右,其中,巧克力饮料和麦乳精的渗透率最低,仅为10%左右。

饮料行业,总体上差距不像食品那么大,但也有很大差异。渗透率最高的是液体饮料,平均达到98%;最低的是葡萄酒,约为37%。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固体饮料在省会城市渗透率较高达到65%,而在地级市和县级市比较低,分别为57%和51%;但包装饮用水的渗透率却在县级市高于地级市,达到78%,高出地级市至少3个百分点。

日化行业,品类差距最大。渗透率比较高的品类有:纸巾、牙膏、清洁剂、洗发水、护肤品、洗衣粉、香皂、电池、牙刷和卫生巾,均高于80%,其中最高的是纸巾和牙膏,接近100%。而渗透率比较低的品类有:洗发膏、摩丝、卫生栓/棉条、胶卷、衣物柔顺剂、空气清新剂、洗手液/消毒水、染发剂和发胶等,均低于60%,其中最低的是卫生栓/棉条、洗发膏、摩丝三个品类,平均渗透率不足10%,且呈下降趋势。

三、市场集中度

2006年,FMCG在市场集中度上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很多品类集中度仍然不高,但普遍呈现出变高的趋势,尤其方便面、牛奶、洗发水和电池等品类基本进入半垄断阶段。下面对集中度比较突出的4大品类进行重点分析:

方便面,2006年全国C5(前5名品牌)总体集中度为77%,其中,康师傅独树一帜,总体占有率高达42%,统一虽然成为老二,却仅为14%、然后是华龙,约9.5%,再下来是福满多和今麦郎,分别为7.5%和4.4%。然而,按区域划分,集中度亦不同:西部区最高,C5接近90%,而在南部区却低于平均水平。从城市规模上看,省会城市的集中度高于平均水平,达到81%,地级市和县级市没有多大区别。

牛奶,全国C5总体集中度为62%,其中,蒙牛的总体占有率为29%,伊利21%,光明7.6%,其它两个品牌占有率已经很小了,分别为2.6%的样子。从这个数据看,牛奶的老大、老二的地位已经很稳固,整个市场正从“三分天下”逐步转向“二分天下”。有趣的是,按区域划分,牛奶C5的分区集中度与方便面恰恰相反,南部区最高,达到72%,西部区最低,仅为40%。而且,按城市规模也和方便面相反,省会城市集中度为58%,而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为66%和64.6%。

洗发水,与前两个相比,相对低一些,C5总体集中度为51%,其中,飘柔18%,海飞丝14%,潘婷10%,舒蕾4.5%,力士4%。按区域划分,东部区集中度最高,达到57%,南部区最低,45%。按城市规模来划分,省会城市的集中度高于地县级城市,达到58%,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是48%、46%。

电池,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C5全国总体集中度为55%,其中,南孚绝对领先,占有率为31%;双鹿8%,位居第二;超霸6.5%,位居第三;剩下两个是555和华太,分别为约5%和3%。按区域划分,北部区的集中度最高,达到66%,东部区最低,为41%。按城市规模划分,地级和县级市的集中度反而高于省会,均57%左右,省会城市略低于平均水平,约为52%。

四、渠道选择

对FMCG而言,渠道一直是个重要话题。2006年,FMCG在渠道选择及分布上也呈现出一些有趣的特征。

总体上看,超大仓储的FMCG金额占有率明显提高,从2005年初的15.7%增长到18.1%。原先占有率一向很高的连锁超市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5年初的21.8%下降到17.9%。杂货店的占有率没有太大变化,一直徘徊在19%左右;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和自由市场占有率不大,而且缓慢下降。

Consumer Panel还有一个独特功能就是能够监测消费者免费获得的产品。有趣的是,2006年FMCG除了在销售以外,发送量(消费者免费获得)明显上升,占有率达到23.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

从城市规模上看,超大仓储在省会城市占有率明显高于地级市和县级市,平均占有率达到27%,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为13.8%、10.1%。然而连锁超市的平均占有率却在地级市和县级市明显高于省会,分别达到19.7%、17.5%,但仍然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

从区域分布上看,超大仓储在东部区和南部区的占有率均高于20%,而在北部区和西部区相对低一点,均在15%左右。从趋势上看,无论在哪个区域,超大仓储的占有率都稳步增长。连锁超市在东部区占有率最高,26.3%,北部区最低,10.2%,南部区和西部区都在20%的水平。从趋势上看,四大区域的连锁超市占有率均缓慢下降。

从消费者去商店的次数上看,在全国15个核心城市,连锁超市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43.7次下降到36.5次,而超大仓储却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36.3次上升到39.1次。从这个趋势也能看出,超大仓储在FMCG上赢得消费者更大的欢迎。

从三大行业来看,我们把超大仓储、连锁超市和百货商场合在一起看时,在全国15个核心城市,日化行业在现代通路里实现的金额占比最高,达到72%,食品其次,67%,饮料相对低一点,47%。但从趋势上看,食品和饮料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而日化略有下降。

五、促销作用

对促销作用的评价,也是Consumer Panel的独有功能,它能够精确监测出促销对生意的帮助。

从2006年的FMCG促销水平上看,只有12%的生意是在有促销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比例不是很高,但从趋势上看,这个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

从城市规模上看,省会城市的促销比例最高,为17%,地级市11%,而县级市仅为7%。从区域分布上看,南部区的促销比例最高,达到15%,其它三个区域都在11%~12%之间。

分行业来看,在食品行业,麦片、汤料(含鸡精)、速冻食品、巧克力饮料、乳酸制品、植物油的促销比例高一点,大概在14%~18%之间,其中麦片最高。促销比例最低的是果冻布丁,促销比例仅为7%。在饮料行业,液体饮料和葡萄酒的促销比例相对高,在9%左右,啤酒的促销比例最低,仅为3.5%。在日化行业,衣物柔顺剂、染发剂、清洁剂、卫生护垫、卫生巾、肥皂、护肤品、牙膏、沐浴露等品类促销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在17%~22%之间,其中衣物柔顺剂最高。促销比例最低的是,卫生栓/棉条,仅为4%,其次是胶卷,为6%。

从促销活动的分类上看,在FMCG领域,降价行为一枝独秀,在全国因降价而实现的消费额占总消费量的5.3%;其次是免费赠品,为2.2%;然后是积分,为1.3%;其余捆绑装、加量不加价、返券和抽奖等促销活动均低于1%。其中最低的是抽奖活动。

从城市规模上看,降价行为在省会城市比较突出,达到9%,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为3.7%和1.8%。从区域分布上看,南部区的促销活动比较频繁,东部区相对低一点。但在不同促销活动上也有差异,降价行为在南部区比较突出,但免费赠送活动却在北部区更为突出。

六、价格变化

在价格方面,虽然在不少品类上发生价格战或推出高档产品,但FMCG平均价格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不过,我们看到,在不同的细分品类上的表现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食品行业,价格波动相对较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奶粉(含婴儿奶粉)平均价格上升速度最快,从2004年的57.9元/1000g上升到72.1元/1000g。牛奶和酸奶的平均价格变化不大,而食用油略有下降。

从城市规模上来讲,品类价格差异很大,总体上县级市平均价格普遍高于省会和地级市。比如牛奶在省会城市的平均价格为5.53元/升,但在县级市达到6.21元/升。从区域分布上看,南部区的平均价格普遍高于其它区。比如,方便面在北部区的平均价格为10.47元/1000g,而在南部区却高达13.27元/1000g。

在饮料行业,价格波动也毫不逊色。其中波动比较大的是白酒和固体饮料。有趣的是,白酒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价格从2004年的15.4元/升增长到34.2元/升,增长速度位居首位。这也许与各大酒业公司涨价和推出高档白酒有关。而固体饮料一直忽高忽低,2006年突然上升,平均价格达到85.28元/1000g,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13元之多。液体饮料、啤酒和包装水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在城市规模和区域分布上,也有一定的波动,但尚无值得分享的信息。

日化行业,可以说在FMCG领域最为平稳,大部分品类都没有大起大落的态势。价格波动略大的是面部清洁品、洗衣粉和卫生护垫。其中,面部清洁品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85.2元/1000g上升到2006年的312元/1000g;洗衣粉的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6.93元/1000g下降到6.74元/1000g。洗发水一直比较稳定,三年来平均价格基本徘徊在54元/升上下。从城市规模和区域分布上看,洗发水、洗衣粉、香皂等品类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它品类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比较明显的是电池,省会城市价格为12.74元/10节,但在地级市和县级却低到11.3元/10节左右;分区域差异更大,北部区平均价格为10.64元/10节,而在西部区却高达13元/10节。

七、消费者购买能力

Consumer Panel作为对终极消费者的研究工具,可以说,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监测是其拿手好戏,分析指标很多,诸如购买频次、每次购买量、户均花费、钱夹占有率等。在此,我们只选择“购买频次”、“户均花费”和“钱夹占有率”三个指标来看消费者在不同行业的购买能力及其变化。

首先,食品行业。

从消费者购买频次上看,2006年在全国范围,牛奶最高,平均为26次/年,其次是酸奶,平均18次/年。鸡精/汤料、果酱、巧克力/巧克力糖果、果冻布丁、麦片、巧克力粉等品类比较低,约4次/年。然而,牛奶、酸奶的购买频次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反而方便面、奶粉(含婴儿奶粉)和果冻布丁的购买频次呈现出微弱的上升态势。如果从城市规模上看,牛奶和酸奶的省会城市和地级的购买频次明显高于县级市,尤其省会城市平均达到32次/年、26次/年。然而,其它品类却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比如方便面在县级市的购买频次就高于省会城市。

从户均花费上看,牛奶和奶粉(含婴儿奶粉)的户均花费量名列前茅,达到300元/年;酱油、鸡精/汤料、果冻布丁的花费量较小,不足40元/年。当然,这和单位价格的高低有关。但从趋势上看,牛奶也同样呈现下降趋势,反而奶粉(包括婴儿奶粉)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另外,果酱和麦片略有增长,其它品类尚不明显。从城市规模上看,同样牛奶和奶粉的花费量位居前列,尤其牛奶在省会城市,户均花费超过320元/年。奶粉的态势与牛奶略有不同,在地级市的户均花费高于省会;方便面也在地级市和县级市的花费量高于省会。

其次,饮料行业。

从购买频次上看,液体饮料最高,达到18次/年以上,啤酒紧随其后,14次/年左右。购买频次最低是葡萄酒,不足4次/年。从趋势上看,液体饮料和白酒的购买频次在下降,其余品类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城市规模上看,液体饮料的购买频次明显高于地级市和县级市,白酒、固体饮料和葡萄酒的购买频次在不同规模的城市没有太大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包装水在县级市的购买频次超过了地级市,达到11次/年,与省会城市看齐。

从户均花费上看,白酒最高,超过240元/年,其次是啤酒,超过200元/年。固体饮料和液体饮料基本一致,均160元/年左右,包装水最少,不足80元/年。从趋势上看,啤酒和葡萄酒的户均花费在增长,啤酒的增长态势更突出一些。从城市规模上看,啤酒、白酒和葡萄酒均在地级市高于省会,尤其啤酒在地级市的户均花费超过了220元/年。

然后,日化行业。

从购买频次上看,纸巾/卫生纸的购买频次最高,达到10次/年,胶卷、洗发膏、摩丝、染发剂和衣物柔顺剂的购买频次都很低,不足4次/年。从趋势上看,卫生栓/棉条的购买频次明显下降,护发素、洗手液、沐浴露、染发剂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牙膏、牙刷和洗衣粉的购买频次略有上升。在城市规模上,牙膏、洗衣粉、护发素、卫生护垫在县级市的购买频次略高于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其它品类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从户均花费上看,护肤品金鸡独立,超过了200元/年,化妆品、面部清洁品、洗发水、纸巾/卫生纸成为第二梯队,均在100元/年左右。洗发膏、牙膏、卫生护垫的户均花费均不足20元/年,成为最低。从趋势上看,洗衣粉和牙膏略有增长。从城市规模上,护肤品、洗发水在县级市的户均花费都不亚于省会和地级市,尤其护肤品在县级市达到176元/年,超过了省会城市。

由于篇幅限制,对钱夹占有率不做分行业分析。我们可以看FMCG总体情况。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消费者在FMCG上的钱夹占有率平均为10.4%。其中,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略高于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0.5%、10.6%,而县级市略低于平均水平。从区域分布上看,北部区的钱夹占有率最高,达到12.5%;南部区最低,为8.8%;其它区域与平均水平相当。

八、消费者购买行为计划性

从2006年初开始,CTR市场研究Consumer Panel也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计划性进行连续监测。结果发现,消费者购买FMCG产品时,无论对品类的购买计划,还是品牌的购买计划,都比较高。这从某种程度上粉碎了在FMCG领域所蔓延的“品牌无用”论。

不过,这种计划性不是在所有品类和区域都是一致的,而在不同的品类和区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从FMCG总体看,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有计划的人群占总人数的63%,其中,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人群占54%;对品类有计划、对品牌没有计划的仅占9%。购买前没有任何计划,到商超后现场决定购买的人群约为37%。

不过,在不同城市这个比例还是有很大差异。比如,在济南市,消费者计划性最强,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人群高达63%,没有任何计划的仅为20%;而在广州却是另一个极端,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仅占38%,没有任何计划的却占到53%。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营销定要因地制宜,采用线上传播和线下传播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当地消费者的具体属性。

在品类上也有很大差异。品类和品牌上最有计划的是香烟,品类计划性86%,品牌计划性82%;其次是牛奶,品类计划性77%,品牌计划性72%;酱油、卫生巾、胶卷、方便面和速冻食品虽然不算太高,但均在总体水平之上。最没有计划性的品类是巧克力,品类计划性33%,品牌计划性29%;口香糖也不高,品类计划性44%,品牌计划性38%。

在家庭收入上,月家庭收入1000元以下的最有计划,3000元以上的最没有计划,但均徘徊在平均水平上下,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不同年龄上,年龄越大,计划性越高;年龄越小,计划性越低。比如,14岁以下的儿童对品类和品牌的计划性仅为32%左右,而65岁以上人群却高达58%。

在性别上,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男性的购买计划性高于女性。这和女性的“细心”、“理性”、“精打细算”等性格特征似乎有点不符。不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女性消费者在终端更容易受干扰,甚至改变主意;而男性消费者相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过要澄清的是,这种差异不算太大,只是男性的购买计划性略高而已。

九、点评及感悟

其实,Consumer Panel能够分析的指标还有很多,比如品类转换、品牌转换、品牌忠诚度、渠道忠诚度、重叠购买、渠道单店分析、消费者构成以及新产品跟踪等等。但对于整个FMCG大盘点而言,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从以上8项分析我们深深感觉到,除了少数几个品类外,FMCG在中国仍然处在成长期,呈现出诸多的不成熟、不稳定和不规则性。这告诫我们的企业,营销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强调规则与创新的尺度,既不能拘泥于现有规则,也不能盲目创新。

从市场驱动因素的角度来看,渠道对生意的驱动作用正在被消费者驱动所取代,如何准确把握消费者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是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谁要是在消费者洞察方面下大功夫,谁就可能成为市场的真正赢家,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

第6篇

一、 影响消费品市场变化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支撑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因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将是未来五年的重要任务。收入的增加使居民的购买力不断加大,大大促进城镇消费的快速增长;收入的快速增长,家电下乡、农业税全部减免等支农惠农政策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农村居民的消费。

(二)城市交通治理和能源价格上涨抑制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消费需求增长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快速扩张,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飙升,道路交通压力不断加大,交通堵塞成为不少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各地纷纷出台包括限制公车增长、提高停车费收取标准等治理措施,从提高车辆使用成本、限制汽车增量的角度达到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的目标。这些政策的实施根据力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受需求增长以及中东、北非特别是利比亚局势动荡影响和美元持续走弱的拉动,国际市场油价继续大幅攀升。 2011年,我国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受此影响,石油及其制品的消费增速有所回落。

(三)消费环境隐忧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者信心

消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一直是影响我国消费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2011年,消费不安全的重大事件频发,一些商品掺假售假,部分超市使用虚假价签,一些企业虚价打折、返券促销等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市场设施落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及售后服务不到位等,导致居民对国内部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使居民消费安全感进一步降低,导致消费者心有余悸,不敢消费,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四)部分刺激消费政策终止对消费产生了一些影响

近两年来,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消费增长,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刺激消费政策,对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回升和常规性增长的实现,对一些刺激政策进行了调整。汽车下乡、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到2010年年底终止。政策调整直接影响了汽车、家电类消费需求增长。

二、建议多策并举,稳定和扩大消费

(一)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够合理,主要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要加快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者报酬在社会初次分配过程中的比重,缩小劳动和资本等其他要素之间的分配差距,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办法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在社会中的比重,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二)创新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刺激和促进消费增长

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等休闲服务消费,应加大投资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消费水平,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服务消费,并建立准确可靠的服务消费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让消费者能及时便捷地获得旅游、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等服务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

(三)重建诚信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构建安全放心、文明健康、公平公正、诚信友好的社会消费环境,为消费者营造想消费、敢消费的消费氛围。当前的重点是要抓住“衣食住行”等与广大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领域,完善消费市场的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四)完善活跃农村消费市场的促进政策

科学规划和构建现代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降低农村商品物流配送成本,推动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模式向农村延伸,把农民需要的日用消费品和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送到乡下,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

(五)加强市场监控,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第7篇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分析;展望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9-0006-01

上半年,全区经济延续了平稳发展态势,从而为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消费品市场呈现出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1-6月份任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7266.8万元,增幅14.0%,列全市第五。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70429.4万元,增长18.7%;零售实现零售额1049346.0万元,增长13.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7491.4万元,增长3.8%。

一、上半年我区市场运行主要特点如下:

(一)市场规模趋于稳定,限上企业纳新缓慢。

2014年上半年,任城区贸易专业限上法人共206家,其中批发企业49家,零售企业84家,住宿企业32家,餐饮企业41家。同比减少9家,比年初新增1家,市场规模趋于稳定,纳新进程缓慢。

(二)住餐业依然低迷。

2014年,我区住宿和餐饮业依旧有点“冷”,特别是中高端住餐企业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庆幸的是,随着住宿和餐饮业的转型,中低端大众消费餐饮企业异军突起,营业额增加,全年限额以下住餐业的增幅达到16.86%。再加上春节、五一、端午节等节日以及网上团购等活动的促销拉动,住餐业整体情况已有所好转,

(三)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继续扩大,领军地位坚实。

随着我区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非公有经济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上半年,全区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约1233094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1.9%。

二、我区消费市场的当前存在的问题和2014年展望

我区消费品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区消费品市场总体呈稳中有降发展态势,与一季度相比,增速有所回落。结合对企业的调研情况,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端百货及团体消费增速较低。

今年以来,我区一些定位于高端综合零售的企业零售额增速放缓,从而影响了我区限上批零业总体增速。从全区前20家大型零售企业数据看,上半年增长均速仅为13.1%,有3家企业为个位数增长,4家为负增长。

(二)网店冲击愈加明显。

近几年,网络购物以其方便、快捷、价格低廉、足不出户完成各种购物,迅速在年轻人中普及流行,甚至影响并传播到一些中老年购物群体,网上购物发展迅猛,分流了相当一部分实体店的销售,对我区传统零售业冲击明显。从任城区企业调研情况看,零售额排在前4位的百货超市企业,上半年零售额平均增速仅为11.7%,较上年同期回落36.57个百分点。以我区零售业龙头济宁九龙贵和商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2014年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9.8%,比上年同期回落近33.8个百分点。

(三)成本增加、同行业竞争激烈。

调研中,多数企业反映,人员流动频繁,原材料、用工成本、日常管理费用逐年增加,这些已成为困扰企业经营的瓶颈因素。另一方面,批零住餐行业从业门槛较低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加之受市场需求趋缓、政策性因素等的影响,许多企业反映效益状况比去年有所下降。

(四)热点商品销售降温。

去年金银珠宝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通讯器材类等热点商品销售较好,今年受大环境影响,热点商品销售开始降温。一是今年以来,黄金价格持续震荡,消费者购买热情大减,上半年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2970.2万元,同比增长-7.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7.2个百分点。二是受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影响,与居住有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有所下降,降幅为12个百分点。三是通讯器材类商品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上半年增速大幅回落,负增长达16.2个百分点。

展望2014年下半年消费市场

展望2014年消费市场,支撑消费品市场较快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将延续。从我区环境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促进包括流通服业在内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有利于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从微观运行看,城乡居民收入仍将持续增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将继续有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消费需求不会减弱。根据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针对现有优势及存在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把扩大内需落到实处,加快实现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转型。

首先,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充分用足用好国家惠农政策;要健全和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降低农村市场流通成本。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包括实用科技知识、致富信息,以及大众娱乐产品等,满足农民对文化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

其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

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既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又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动态调整,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大劳动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乡广大劳动者,积极推动城乡分设、地区分割的社会福利体制均等化,提高对城乡特定群体(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乡非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居民消费。

第三,保持居民消费物价的基本稳定。

平稳的物价水平是稳定居民消费,促进居民消费健康增长的前提条件。2014年以来受粮价上涨逐级传递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创新高,大大增加了人们对通货膨胀风险的预期。物价走高,低收入者会自然而然地减少购买,这也是造成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走低的症结所在。

第8篇

关键词:快速消费品;市场细分;流通渠道;营销策略

在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形势下,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快速升级。快速消费品行业作为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仍将呈现全面繁荣的发展态势。目前快速消费品市场已由生活基本型向需求型转变。国家为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扩大内需,这更加刺激了消费者对快速消费品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快速消费品的市场特点

1.快速消费品的特点

快速消费品是指满足消费者一些基本生活需求的高频率消费的产品。快速消费品主要针对消费者的日常使用,使用时限短。同时,快速消费品的渠道多而复杂,广泛涉及众多产品品类,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因此,对于消费品的便利性要求很高。 另外,快速消费品很容易在同类的产品中互相替代,因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不高,易在同类消费品中转换不同的品牌。

新形势下,八零后,九零后等新消费群体的产生打破了中国固有的家庭传统消费模式,独生子女时代已经来临。随之其对消费品的要求逐步增加,改变了过去单一追求廉价、耐用的要求,而逐步对消费品产生了品牌意识,对消费品的颜色、式样、设计、包装、口味(食品)等有了更多更个性化的追求。在当今信息高度发展、个性化逐渐凸显的时代,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幅度缩短。

2.快速消费品营销的特点

快速消费品行业目前主要分为四个子行业:一是个人护理品行业;二是家庭护理品行业;三是品牌包装食品饮品行业;四是烟酒行业。

快速消费品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1)产品的周转速度快、周转周期短,消耗量大;(2)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对产品分销速度要求较高;(3)购买的便利性要求较高。

二、新形势下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发展态势

1.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1)市场细分更细化、营销手段不断创新。随着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趋于理性化、个性化消费,对消费品的要求已不止于追求廉价、耐用的要求,而是追求品牌、品质、设计、包装以及更多个性化的要求。同时,为了吸引日趋成熟的消费者,营销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想象力。这就使得更加细分的市场的出现以及更加有创意的营销手段的采用。

(2)流通渠道扁平化。目前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消费者,企业的销售系统对市场的反应是否迅速至关重要。因而,目前消费品市场的流通渠道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流通渠道逐步扁平化,中间环节越来越少,对市场的应变更迅速、价格更具竞争力,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增大。

2.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

(1)消费者的话语权日益重要。以往快速消费品营销仅取决于流动渠道的管理已渐渐被消费者驱动所取代。目前在食品、个人护理品、家庭护理品、烟酒等品类上,消费者的话语权的作用愈来愈大。因此,如何做好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与分析,已成为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

(2)主题营销带动相关品类快速消费品充分发展。例如,“奥运营销”、“体育营销”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品类消费品的充分发展,企业还利用很多热门的话题抓住市场机会。

3.快速消费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部分消费品的市场细分不足。尽管我国目前快速消费品的市场日趋细化,但还有部分消费的市场细分不足。企业应该在细分的基础上注重消费品的再细分,只有进一步细分目标客户并采用相应的营销策略,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2)盈利能力较低。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企业往往通过高额的营销投入提升品牌知名度。但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有市场没利润的尴尬局面,甚至部分企业由于高额的销售费用而面临亏损。因此,企业在重视产品营销策略的同时也要寻求到一个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

三、提高快速消费品市场竞争力的营销策略

1.树立品牌形象

快速消费品营销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品牌的问题,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消费者对品牌及企业文化的认同,并逐步对其产生一定的忠诚度。品牌的建立主要包括品牌美誉度、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这三方面的建设上。

2.构建市场销售网络渠道

不同的销售渠道所产生的营销费用不同,进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业绩。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并考虑不同类型产品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销售渠道以及选择不同的渠道成员。同时,应与市场渠道成员积极合作,例如与物流公司建立稳定的营运关系,在运输环节上做好筹划,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路线完成从出厂到销售终端的销售。

另外,加快网络直销和对区域商的垂直式销售的网络建设。网络的直销模式,不但可以减小销售人员的数量,而且还可以保证厂商对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的及时掌握,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要求有最直接的反馈。

3. 提升营销效率

企业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要对目标市场消费群体提出最有力、最有效的产品卖点。同时对同行业竞争者的营销方式也要做好调查分析。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购买行为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产品特点采用满足消费者购买便利性需求的营销方式及流通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勇德 王杜春: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

[2]刘永炬:快速消费品的管理特点.中国营销传播网.[EB/ OL].2003年第2期.

第9篇

一、贸易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总量逐季扩大,增速持续收窄

—12月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9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连续12个月列居全市第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连续领跑全市。其中,限上贸易业完成零售额116.5亿元,增长33.48%;限上住宿业完成0.03亿元,增长406.13%;限上餐饮业完成0.8亿元,增长62.3%;限下企业和个体户完成51.57亿元,增长11.09%。

从分季情况看:零售市场呈现一季高速开局、二季增幅收窄、三季趋于平稳、四季尾月上扬之特征。一季度,正值佳节,重要的是去年同季受金融危机影响基数小,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亿元,比增33.2%;二、三季度受黄金周快速拉动及汽车销售基数转大的变化,零售市场虽旺盛,但增速从5月开始就下降到2字头,消费品市场分别实现零售总额40.8亿元和4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和26.5%;四季度受“十一”黄金周和以及新车销售持续回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总额45.7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9%。

(二)各街镇销售稳步发展,二镇一园核心地位突出。

全区消费品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增幅均在24.9%以上,其中,绝对值居前的二镇一园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8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3.3%,对全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贡献最显著的是城门镇、盖山镇和高新园区,对全区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2%、19.68%和16.8%。

(三)规模效应日渐显现,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贡献加大

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零售额全面增长,带动整个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达117.3亿元,占全区零售额的69.4%,比重比去年同期有上升2.9个点,且增速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个点。全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近51.6亿元,占全区零售额的30.6%,不但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2.9个点,且全年限下增幅由去年的17.2%下降至本年的11.09%。

(四)汽车销售对限上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

全年限额以上汽车企业的销售实现了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97.7亿元,同比增长27.7%,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3个百分点,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6%,对限上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3%。

(五)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占全区份额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虽然全区的住宿餐饮业这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年全区住宿和餐饮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0.8亿元,同比增长62.3%,占全区零售额总量的0.4%,其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0.04个百分点,但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全区餐饮业有待加快发展。

二、支撑消费较快增长态势的主要因素。

汽车消费支撑消费市场有力增长。目前,限上企业汽车零售已成为我省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重要组成部分和拉动因素,全年限上汽车企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97.7亿元,同比增长27.7%,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3个百分点,对限上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3%,汽车成为稳定支撑全区消费品市场的中坚力量。

上半年在国民经济继续向好与产业政策利好延续的双重因素推动下,我区汽车市场旺销,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44.7亿元,同比增长35.8%,其中中高档车的高速增长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我区销售大户的华夏汽车城,之星汽车,中升丰田,均有40%以上增长;建发汽车、盈众润达汽车、永达汽车、远翔斯巴鲁汽车、中汽南方汽车均销售翻番。

下半年汽车销售依然保持旺盛状态。尤其是进入9月份以后,政策对汽车市场的带动效应已有所减弱。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有可能退出,刺激消费者在第四季度突击购车。尤其是在12月份,受取消年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影响,1.6以下轿车全线缺货,一、二、三、季度在车价上的优惠政策大部分取消,全线车型价格坚挺,基本没有优惠。但车市火爆,12月份当月实现17.4亿元的全年最高峰值,超月平均水平14亿元3.4亿元。

三、年消费品市场走势判断

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当前全区消费品市场运行趋势看,考虑到全区经济形势整体向好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全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从全国看,国家扩大消费的宏观政策指向依然明确,一系列举措,既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心,扩大国内即期需求,又有助于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后劲。从我区看,随着我区着力打造海西中心城区的发展要求,加上汽车销售近期仍可作为是消费品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全区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全市社消计划是增16%,按我区这几年市下达任务来看,基本上会高一个点,应当不会超18%,这个任务我们还是有实力完成的,但对我区计划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要提高到28%的目标任务的完成确实存在巨大困难。究其原因:

(一)受年金融危机影响,年增速虚高。

年年初,当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时,国内汽车出现疲态,增速放缓。以车市作为市场主体结构的区首当其冲,限额以上汽车企业出现多年未见的负增长,降幅28.19%。全区40家企业中有21家出现销量下滑,下降面达52%。直到年5月份车市才向好企稳。年上半年基数是从低走高的。年上半年我国汽车类企业一路飘红,同比增长35.8%,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年百分点。但至5、6两月增幅收窄,因为年上半年市场表现是前低后高,年势必相反,是前高后低,这是受基数影响的结果。所以年我区零售市场零售售额逐月走高,但速度却从年初36.6%逐月走低至年终的25.9%。

(二)年,汽车销量将仍保持上升的势头,但增幅将趋缓,车价将稳中有降。因为我区支柱产业汽车销售年将遭遇“两大阻力”。

一是连续两年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提前透支了今年的汽车消费。年5月后、年,受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购置税减征、节能车补贴、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影响,汽车销量呈“井喷”式发展,提前透支了年的汽车消费,但持续的上涨不可能一直保持,销量将在今年的一个适当时期得到遏制。车市增速放缓,车企扩大产能,结果必然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在今年有可能呈现。预计年1月汽车销量因去年底积压的大批订单将被抬高,呈现较高增长。但后汽车市场将出现走低。

二是本市城市规划影响,汽车市场没有新增点。自年我区汽车走廊建设叫停,市里调整城市规划,限制区汽车走廊的规模,致使一批有意落户的大型汽车企业另择他处。年曾有中升雷克萨斯车因无法落户而投向马尾,马尾社消因其加入而迸发活力,当年取得较高的增长。现在的汽车走廊的境遇是在一些企业的自行消亡后也无法注入新鲜的血液。没有新增企业替换意味着增长点限制,增长自然无力。支柱产业的增长不利,严重制约了全区零售完成速度。

(三)新增企业力小单薄,推动作用不大。

第10篇

2010年,股市震荡低迷、房地产业萎靡不振,然而国内消费品市场却如同股票市场上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市场火爆,需求有增无减。在消费品市场如日中天的发展趋势下,消费品行业的广告主也紧抓时机,展开一轮轮营销大战,而当下最火热的网络营销成为众多消费品广告主的热门选择。

有专家指出,2010年,中国消费品市场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有着十几亿国民的庞大基数,而作为国民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品的需求量不可估量。面对巨大市场前景的诱惑,消费品各行各业的广告主都希望抢占先机,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然而,消费品行业种类繁多,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汽车、服装、日化、医药保健、饮料等,而每个行业、每个品牌都有着自身的定位和差异化的目标受众群。如何帮助广告主在成千上万的受众中寻找到品牌的目标受众,成为广告主最为关切的实际问题,也让网络营销在众多营销阵地中脱颖而出,获得消费品广告主的广泛青睐。

网民队伍的不断扩大,是网络营销迅速崛起的重要基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互动性、即时性、便携性等诸多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到网民队伍,全面提升了互联网的普及率。

网民消费能力的不断上升,是网络营销快速获得消费品广告主认可的关键要素之一。据统计,中国网民的年龄主要集中于10-59岁之间。其中10-29岁的年轻群体占据了网民总数的近50%,随着这部分人群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消费能力几年内将不断增强。而最具购买力的30-59岁的群体占了总数的近23%,且比例逐年提高,这也使得互联网的营销价值不断攀升。

面对4亿多消费潜力巨大的互联网受众,消费品广告主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庞大的网民中精准抓取到目标用户。由此衍生出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寻找到一家值得信赖的网络营销平台来进行品牌的线上推广。传漾科技就是这样一家以领先技术为驱动的智能营销专家,在经过多次数字营销的成功实践后,被大批服务过的广告主誉为业内最值得信赖的互动网络营销平台。传漾有着丰富的消费品网络推广经验,一汽大众、迪奥、伊利、百事、露得清等众多消费品行业的品牌广告主都曾通过传漾的网络营销平台,获得了线上推广的突破性体验。

回归到上述消费品广告主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从4亿多网民中精准抓取其目标受众。首先,传漾拥有800多家优质媒体资源,而且将这些媒体初步细分为财经、娱乐、体育、数码等多个媒体圈。其次,传漾覆盖了超过95%的中国网民,并将3亿具有商业价值的活跃网民牢牢锁定。通过国际主流的行为定向技术,长期跟踪网民的网页浏览行为,再以各项指标进行兴趣区分,对网民行为背后的信息有着更深层次的研究。根据对消费品广告主产品目标受众属性的精确把握,达到受众兴趣、媒体圈与产品的高度匹配。以露得清的网络推广为例,露得清的目标消费人群主要覆盖15-30岁热爱护肤、享受时尚生活状态的年轻女性,他们大多对护肤品的品牌和价位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选择。传漾科技深刻把握露得清的消费群体属性,在熟稔媒体受众属性的前提下,选择与美容、护肤、时尚等元素紧密相连、受众互动度高的热门媒体圈进行广告投放,使露得清的网络推广成为品牌与目标受众深度互动的平台,成功将品牌信息有效的传达给目标群体。

好的口碑是需要长期积累和多方认证的,传漾在消费品在线营销领域的屡次成功,深深打动了包括消费品广告主在内的众多品牌客户。选择信赖,也是客户给予传漾最宝贵的支持和肯定。

第11篇

走进商场,儿童消费品琳琅满目,五彩缤纷;打开电视机,儿童消费品广告又扑面而来,那欢快、跃动、活泼的形象注入人们的心田。厂商们早已开始拿孩子来做文章,打孩子这张王牌。其中,我们也从一些媒介上看到,某些厂商专抓儿童心理搞欺诈,或者是由于忽视儿童不具备明辨是非的特点,误导消费,成为损坏儿童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因此,生产经营儿童消费品必须了解儿童消费品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促销手段。

与成人消费品市场相比较,儿童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儿童消费品市场的特点

(一)市场差异小。市场营销学原理指出,消费者购买行为首先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成人消费者由于职业、文化水平、个性、爱好、价值观等的不同,对商品需求的差异性较大,使成人消费品市场本身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厂商们常常需要将此市场按不同因素进行细分。儿童消费品市场却不同,市场主体主要是儿童,尽管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和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干扰,儿童的购买动机也呈现出某些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儿童由于其文化程度、社会经验等的限制,对商品选择的差异性较小,因此,在儿童消费品市场上可以运用相同或相类似的产品、定价、分销渠道和促销等策略,以达到降低成本,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

(二)形式产品重于实质产品。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是一个日益复杂的整体概念,它包含三个层次:实质产品,指产品的基本效用和用户购买产品所追求的利益;形式产品,包括产品的品质、特征、品牌、形态、包装等;延伸产品,主要指一系列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对儿童消费品市场来说,形式产品重于实质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购买动机的支配,一般来讲,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可分为生理性购买动机和心理性购买动机。心理性购买动机按其心理因素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感情动机、理智动机、惠顾动机等。儿童的购买行为主要受感情动机的影响,表现出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求新、好胜、好奇等都可以促成儿童的购买行为,如服装上的奇特口袋,食品袋里赠送的小玩具,童车外表模仿动物外形的喷漆花纹等等,都可引起儿童强烈的购买欲望。因此,对儿童消费品应强调产品功能多样,外观造型奇特,包装精美的特点,符合儿童求新、求奇、求美、好动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商品放在超级市场的货架上,才能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

(三)广告的促销作用强。广告对商品促销作用早已被厂商们所认识,所以,许多厂商们不借花重金做各种各样的广告。广告对儿童消费品的促销作用较成人消费品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消费行为转移性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如父母、同伴、同学、教师、厂商等。厂商影响儿童消费行为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行为的潜在影响是由广告的性质所决定的。电视广告通过活泼的形象、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诱人的画面,使儿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兴奋,处在襁褓里的婴儿就已经会看电视广告了。据调查,儿童一般一周内看25—30小时的电视,五岁以下的儿童看得更多。因此,一些新的儿童消费品要打开或挤入这个市场,广告的反复刺激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儿童越来越具有购买权。据有关社会调查资料表明,儿童在购买小食品、饮料、服装、玩具、文具等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力,同时,对于一些大件商品,比如自行车、家用健身器等方面也拥有相当的权力。他们对父母的购买行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中国,儿童这一购买者角色的作用尤为突出。一方面,中国儿童数量多,据统计,仅中国大陆每年就约有2000万个婴儿出生,这个出生率使中国儿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是中国家庭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是家庭的核心,是“小皇帝”、“小太阳”,家庭中很大一部分消费支出都花在他们身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购买力的增强,二十多年前几乎百分之百地掌握在大人手中的购买权如今已有不少部分掌握在儿童手中。儿童手中的零用钱越来越多,从前父每给孩子们的零用钱,要求他们积蓄起来直到孩子们有需要和懂得怎么花时才动用;现在的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许多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消费,尽早适应社会。因此,今日的儿童已没有或很少有以往的传统的节约观念,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也很少考虑价格,很少考虑钱的来源。随着每个家庭中儿童数目的减少,儿童物质条件将会更好,零用钱将会更多,儿童购买能力将越来越强,这也是促使儿童消费品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

二、儿童消费品的促销策略

随着儿童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促销就成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销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的销售,因此,促销不仅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且还要使促销的形式和手段同消费者发生联系,使消费者的情绪受到感染乃至对产品产生兴趣,最终形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消费品市场的特点,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轻松、欢快、活泼的形式来开展一系列的促销活动。通过这些促销活动,在满足商品的适用性的同时,还要符合儿童审美情趣,陶冶儿童情操,净化儿童灵魂,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儿童消费品的促销活动是与对儿童教育融合在一起的。与成人消费品促销相比较,儿童消费品市场可侧重运用以下促销手段:

(一)电视广告促销。电视广告对儿童当前或将来的消费行为影响很大,原因在于儿童对商家广告的目的了解较少。研究资料表明,幼儿园的孩子不了解广告的目的,75%的一年级学生也不了解广告的目的,很多孩子认为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趣味,一般来说到9岁,孩于们才能知道广告的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10—12岁儿童中约有85%能了解此目的。因此,儿童对广告内容的判断能力较差,往往会对一些新奇、吸引自己兴趣、自己信任的名入所作的广告全盘接受。这样的广告能激起儿童的购买欲望,促成儿童的购买行为。许多新产品就是通过广告打开了销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娃哈哈果奶促销广告中小女孩那稚嫩的一声:“妈妈,我要喝……”轻轻松松地把小朋友正在玩玩具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娃哈哈果奶上;旺仔牛奶的促销广告中那位调皮可爱的小男孩望着面前牛奶瓶上的“旺仔”说:“…我受不了啦!”他那想抵挡又抵挡不住诱惑的形象,使多少孩子垂涎欲滴。新型饮料高乐高刚刚进入市场时,有许多孩子不能适应高乐高那甜中带苦的味道,高乐高厂商针对这一点,在电视广告中重点强调“高乐高的味道棒极了!”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孩于们的饮食习惯,进入了儿童的早餐桌上。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它尤其适用于新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促销。值得提醒商家的是,在运用广告促销时,广告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形式要活泼新颖,符合孩子们的消费心理。

(二)包装促销。在现代市场经营中,包装已成为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自选商品业务的发展和众多商标的出现,包装对消费者区别产品、刺激购买起了促进作用,已成为一种“无声的推销员”。对儿童消费者来说,包装除了起保护商品的作用外,还便于儿童使用产品、握拿产品、携带产品、提供某些产品信息等。在超级市场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新奇、有特色的包装往往能引起儿童的注意,诱发儿童购买动机。事实上,许多孩子,尤其是10岁以下儿童在很多情况下是根据包装来选购商品的。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生动、设计奇特、开闭方便的包装,赠品包装等,往往是儿童选择商品的主要依据。有些商品包装甚至在商品被消费完以后,被儿童收藏起来用于游戏。厂商在运用包装促销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应设计适合儿童心理和能力的包装。由于儿童手的灵巧性、力度以及儿童的知识还未达到成人的程度,对于儿童消费品,尤其是食品应设计成开启方便、重量体积适当、剩余产品便于储藏的包装。第二,儿童商品的包装应没有潜在危险性。如玻璃容器易破碎,容易发生危险,应改用其他材料来代替;有拉手的易拉罐会割破孩子的手等。生产者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应为儿童着想,设计出安全、理想的包装。第三,包装的价值。有些商品本身并无什么特殊性,却配以豪华包装以增加产品的价值,甚至包装的价值大大高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孩子们打开包装,发现里边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商品,就会有被欺骗的感觉。因此,包装应与实物相符合。第四,应使用儿童能懂的“语言”。低年龄的儿童对包装上的文字说明理解困难,厂商在设计包装时,应考虑使用孩子们能明白的符号、图画等,帮助孩子们选择到合适的商品。同时,包装作为一种特殊媒介,又会使儿童学到很多知识和技巧,丰富孩子们的语言,使儿童的生活更具乐趣。

(三)健康促销。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不少商家以儿童健康为切入点开展促销活动,既适应了儿童成长的生理需要,又符合天下父母盼子健康的心理要求,因而总能立于不败之地。娃哈哈集团对其新产品AD钙奶的广告宣传是:我国居民日常饮食中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量普遍不足。针对这一状况,娃哈哈集团公司经过数年研究,成功地开发出我国第一支在奶中强化维生素A、D和钙质的“娃哈哈AD钙奶”,使钙在人体中得到更充分的吸收和利用。由于娃哈哈集团倡导“科学补钙,健康成长”,使其新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形成了“AD钙奶”的新潮流。健康促销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商家从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出发,宣传自己的产品,使消费者感到企业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减少了父母及儿童对单纯商品广告的抵制心理,也使该商品的宣传在雷同的同类商品广告中脱颖而出,容易为顾客所接受。(四)有奖促销。奖品对儿童永远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儿童热衷于得到奖品甚于产品本身。他们认为,小奖品是专门送给他们的,又不需要花钱买。有不少孩子声称到“麦当劳”进餐最快乐的事是吃完汉堡包还能得到一件奇特的奖品;孩子们整箱地购买“小浣熊干脆面”是为了得到里边赠送的“恐龙风暴旋风卡”、“巧比夹”;为了争取到中央电视台参加《大风车》节目的机会,或得到书包、文具、套装等小礼品,在饮料销售淡季孩子们仍不忘购买乐百氏奶。

可见,商品附带的奖品比商品本身更多地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有奖促销成了商家促销儿童商品常用的手段。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儿童自己比设计者能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什么和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据调查发现,4岁的儿童对奖品的选择就有性别的区别。因此,商家在运用有奖促销时,应针对儿童心理,精心设计奖品。有奖促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次性奖励,即每一件商品中都附有不同的奖品,孩子们每购一次该商品,即能得到一件奖品,如每购500ml的高乐高,即可同时得到一件搅拌器;另一种形式是多次奖励,即这些商品中并不经常附有奖品,需要多次累计,凑齐所规定数目,通过邮寄才能得到奖品,商家意在鼓励儿童多次购买同类商品。这两种形式相比较,第一种形式更能吸引儿童,第二种形式由于儿童当时不能拿到奖品,会因缺乏累积的耐心而失望,家长也会因为多次花钱而不愿让孩子购买此种商品。运用有奖促销时,厂商应考虑到奖品只是商品的附带形式,用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因此,应注重向孩子们提供货真价实的实质产品,不能因为过分追求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喧宾夺主,忽视了自己的实质产品。

(五)文化促销。儿童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儿童文化促销形式也多种多样,不拘一格。郑州亚细亚商场将儿童文化与企业促销联系在一起,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举办了“童车大赛”、“儿童电子琴大赛”、“好爸爸、好妈妈故事大赛”等。这些活动,参加人数多,影响范围广,家长们都争取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奖,于是踊跃来到商场。商场通过这些活动把商场形象牢固树立在孩子和家长们的心中,达到了促进销售的目的,使商场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发展。动画片形象促销也是儿童文化促销的形式之一。美国“孩子宝”远东公司生产的“变形金刚”系列玩具就是靠该公司制作的《变形金刚》动画片激发了中国数亿儿童的购买欲望。随着该电视剧的播放,变形金刚机器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孩子们对市场上刚出现的充满智慧与乐趣、富于幻想的变形金刚玩具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长们认为这种玩具既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乐于给孩子买这种玩具。超级秘书网

第12篇

2008年快速消费品品牌网络表现TOP200

有人预言,2009年将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2009年没有希望。推开窗子,尽管有些寒冷,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节日特有的浓烈气味。灯火通明的百货大楼,门庭若市的超级市场,街头上大包小包、满载而归的人们给这个冬天带来了温热的气息,快过年了……

每一次经济衰退都会带来新一轮文化狂潮。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滋生了美国的“嬉皮”文化,影响了一代青年的行为方式;1989年,从亚洲金融危机蔓延而成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后是韩国文化的兴盛,“韩流”席卷而来,几乎横扫了大部分电视荧屏。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2008年的经济危机必然也会带来新的文化现象。也许现在断言这种文化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必将是培育新文化的土壤。

新文化的发起者往往是年轻的一代,这一群体恰好是CNNIC指出的网民中的主力军。已经习惯了喝着可乐,嚼着口香糖的一代将会带来怎样的文化大餐,我们不去探讨。我们关注的是,在这场经济危机的笼罩下,各大企业如何在互联网上“圈地”,进而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在2009年第一个购物旺季,“快速消费品们”使尽浑身解数,在网络上翩翩起舞。

快速消费品的网络探戈

本刊记者 武佳

你年货准备好了吗?

圣诞、元旦、春节,眼前的节日格外的紧凑,又一个购物的旺季在寒风中悄然来临。各式各样的广告、促销、打折充斥着各大卖场,但看到拥挤的人群和冗长的购物单,你是不是有些头皮发麻?

在和他人“摩肩擦踵”的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难以仔细挑选他们心仪的产品,或者在硕大的卖场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目光从“网下”移到了“网上”,通过网络了解产品信息进而选择商品,或者直接下订单购买。

互联网很少让商家失望,尤其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活必需品要求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产品被列为快速消费品的范畴。那么,什么是快速消费品呢?传统意义上的快速消费品是指那些消费周期短、重复消费频率高的大众消费品;而现代意义上的快速消费品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看重包装、品牌化以及大众对这个类别的影响。如果从这个角度予以分析,快速消费品对消费者而言属于冲动购买产品,消费者容易受到广告、促销、包装、口碑、价格等各方面外来元素的影响。这个时候,网络不仅仅是消费者选择、购物的平台,还成为诱导消费的助推器。

消费心理弹性

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曾在2005年了《放眼中国市场》的调查报告,其别提到了快速消费品市场。在AC尼尔森调查的30多个品类中,有10个种类的快速消费品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个人消费已成为市场驱动的引擎。

经济的崛起让大众对快速消费品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便利性已经超过价格因素成为消费者选择快速消费品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AC尼尔森提供的数据,携带方便的食品与饮料已成为全球最为热卖的品类。而且随着快速消费品便利性的增强,消费者对于购物本身的便利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次,消费者对快速消费品的健康、安全和保健的要求在加强。“毒奶粉”事件的结果不只是一个三鹿的倒掉,乳制品行业全线进入低迷期,食品质量和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中国食品行业遭到打击之后,外来食品企业加速进入,国产品牌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快速加强品牌形象。

再次,消费者自主消费意识增强,创新元素已成为快速消费品企业创收的利器。新包装、新功能、新口味、新的营销形式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而日益理性的消费者对于新生事物趋向于从网络获取相关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利用互联网对产品进行营销,以拉近本品牌以及产品和其最大的消费群体――年轻人的距离。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之广令人咂舌,但快速消费品市场似乎还没有发出“求救”信号。在国内,也许住房、汽车、珠宝、大型IT设施的采购或多或少会因为金融危机而推迟,与个人或家庭生活密切联系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却依然红火,加之国家连续推出政策拉动内需,快速消费品市场仿佛加足了马力的引擎,一拉即动。

年关将近,消费者的消费心里曲线从日趋平滑再度再次出现上扬的趋势,而这个时侯的互联网,在浓浓的节日氛围背后蕴含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网络起舞

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其永远能做到应时应景。网络总是能巧妙地为任何事情造势,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这种“势”常常在潜移默化中牵引着消费者的购买神经。

作为终端购买品,快速消费品要想获得强劲的竞争力,两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倍加关注,第一,品牌效应;第二,价格优势。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互联网的作用都显得至关重要,尤其在这个冬天。

“任何广告都是对品牌个性长期投资的一部分”这句话已成为全球品牌商奥美公司的至理名言,广告对于塑造品牌的作用毋庸置疑。中国的快速消费品市场更好的见证了广告的价值。

由于快速消费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门槛低、种类繁多并且同质化严重,消费者更倾向通过广告来了解产品。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等外来品牌的产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很大原因在于有关它们的广告率先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使其从日益同质化的消费品中脱颖而出,进而成为快速消费品市场的“中流砥柱”。

近几年,国内快速消费品的广告势头开始直追猛赶,快速消费品市场掀起了一场关乎营销的战争,战场不仅在传统媒介,更是延伸到了互联网上。

CNNIC的一组数据让快速消费品企业看到了互联网上闪烁的“金光”。2008年,中国30岁以下的网民达到1.73亿,占全体网民总数的68.6%;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用户超过总体的50%,网络购物使用率为25%,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人,年轻网民的消费力在增强。以年轻人为主要市场的快速消费品企业为扩大品牌覆盖率、传递各种相关信息,把广告植入QQ、MSN、社区、博客、游戏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通过各式各样的营销方法吸引着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

互联网广告打破了电视广告“全面撒网”的营销模式,开始针对特殊群体“重点捕鱼”。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不仅有利于深化快速消费品的细分市场,而且相比电视媒体大大降低了广告运营成本,其与消费者互动式营销方式更有利于在消费者心中创建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但是,互联网对于快速消费品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此。如果说网络广告降低了快速消费品的运营成本的话,那么利用互联网搭建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让生产者与消费者有效沟通,打破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指导快速消费品企业的生产和配送计划,真正的把利润从中间渠道商那里“抽”出来,进一步降低产品销售成本,使产品在新一轮价格竞争中更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