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二物理公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8周的教育实习,使我对中学物理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教育实习不仅锻炼了我们实习生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与口才,也使我们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发现,分析存在于现阶段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是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主讲初二物理(力学压强,浮力部分)和初三物理(电学欧姆定律部分),带初二2班和初三1班的物理课,并兼任初二2班的实习班主任。实习期间,还组织了“关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开设物理课的情况调查”的教育研究。总体来说,实习工作很成功,无论是教学工作,班主任实习工作还是教育调研工作,都得到了校领导,老师们的好评与支持。就任初二2班实习班主任期间,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学生们的配合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在受到表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了存在于自身的不足,今后需要继续改正,完善自我。
首先谈下我的教学经验。站到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第一心态要好。具体来说,不要紧张的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任务是给他们讲课。如果站在讲台上,自己先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首先是工作的失职,其次是学生们的不信任,后果就是恶性循环的课堂秩序乱,学生听课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站在讲台上,要有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是要干什么,有了明确的出发点,才能摆正心态,走进课程的思路;第二,讲课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思路百分之百在所讲授的内容上。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发现学生不好好听课,提醒他们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
可是如果老师的注意力就没有全部集中在课堂上,也就是所谓的“走神”,那怎么能叫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所谓为人师表,不仅体现在外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45分钟带领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因此,上课前的备课十分关键。备课时,自己要先进性对知识的梳理,自己头脑中把知识点捋顺了,才能在讲出来的时候有条有序。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有着很高的熟悉度和很强的专业知识基础。我在讲课的时候,比如习题课,如果需要在黑板上作很长的公式推导,我会边写边讲,这样不仅自己能按照自己备课时的思路走,也能使学生按照我的思路走。
其次说下我认为存在于我身上的问题。我感觉主要是讲课速度与学生的现实接受能力稍有出入。我个人习惯,一堂课的前半部分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后半部分直接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可是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跟不上这样的速度。这就要求我在讲完知识点之后做一必要的知识小结。在和学生的谈话中,有些学生提到了这一点。其实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点很重要。对于整体基础较差的班级,这更是必不可少。很值得我们老师注意。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多做习题固然好,但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还没来得及回顾知识点,就投入做题中,导致前后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紊乱,不知从何入手。本着“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这个问题。
最后说下关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举一个例子,我在讲授初二年级“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用到的不是课本上的实验式教学方法,而是我自己的数学演绎式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把根据实验推结论这样的过程换成根据已有的结论运用数学方法推未知的结论。这个思路有点类似于大学的理论物理教学。我的想法也是来源于此。两种方法对比,前者优势明显在于实验式讲授过程直观易懂,学生易于接受。但是细想,这样的实验虽然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一定能够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听讲。因为学生见了实验,心理上的好奇会引起议论,对于课堂秩序没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我的数学演绎式讲授过程虽然较为抽象,但是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有着一定的正面作用。
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公式都是前面接后面的,稍有疏忽,就会朦胧一片。再者,实验式教学广泛见于现在的中学物理教学中,而我们却容易忽视数学对物理的重要性。因为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仍然是书面考试,也就是解题依然要靠自己现有的物理知识通过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所以,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意锻炼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我的主要想法。当然,实验是最直接体现物理知识的途径,所以我对实验的安排主要在实验课。在讲授正课的时候,用到的更多是数学方法。
这就是我大概的实习感受,还有许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数了。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意提到的问题,完善自我的同时,我会积极创新教学思路,给教师教学以更大的发挥余地。
初一的时候,就开始憧憬着初二的生活,抱着所有的初二的幻想,我步入了初二的学习殿堂。
开学,还是依旧在太阳底下,流着汗喊着班级的口号,似乎也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会操,还是依旧在众目睽睽下迈着整齐的步伐,再次夺下一等奖;生活,还是依旧在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中默默徘徊。仿佛一切都未发生什么变化,只是身边少了一些熟悉的朋友,又添了几张陌生的面孔。
每天几乎是从书堆里抬起头看着黑板上一条条物理以及数学公式,不是还围着一大堆英语单词到处跑,即便是这样,我们也愿意过这样枕书而睡的初二。
学校池塘又充满着荷与莲,有时也能体会到古代诗人口中所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象。鱼儿如故般在水中不厌其烦地转悠着,柳在风的吹拂下轻轻拨动着水面,激起整整涟漪,使人浮想联翩。
晚自习,听着震得心慌的广播:“请初一班级将班牌交到学生处进行加固。便边有同学起身去拿,忽然听到有人喊着:“我们是初二了嘞~~~”
是啊,我们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正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湖南长沙宁乡县望城金海双语实验学校初二:蒋卓雅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可能对某些概念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因而,老师安排好自己的教学活动,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1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的心理特征,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搞好初二物理语言课的教学。初二物理序言作为起始课程的启蒙课,要从第一节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适当的物理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要求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它对于顺利取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和推动不断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注意利用实验、幻灯、多媒体课件、板画、教师行动的语言以及图文并茂的插图等精心设计趣味横溢的题材,刺激学生的感官,牵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搞好演示实验,尽力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从大量的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他们好观察、好动手,同样内容的课,若是安排了实验,哪怕是极其简单的实验,也会使其乐于动手。要利用其他章节的演习实验或日常生活的经验精心设计。
3 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新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试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要多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心得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隋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题数量,钻研难题,进人题海。
4 对反应快、思路敏捷的学生,除了课本上必做的作业外,还可以另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和课外读物,引导他们深入钻研,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对于反应迟钝,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应单独辅导,面批作业,若时间不允许,最起码也要把他们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发现进步,立即表扬,只要这样同学肯努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帮助,他们总会取得长起的进步。
5 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理论――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整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的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看科普书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动态。
要做到以上五点并不是很难,但是,关键是要求我们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尽量让学生学得愉快、学的轻松,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提高物理初学者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中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 自我效能感; 期望; 最近发展区;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62-001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中有关个人能否胜任的信念。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研究发现,人们选择完成哪项任务的关键不在于能力或水平,而在于自我对能否胜任的评估。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并且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时,才会努力学习。
大多数初中学困生因为小学时的失败,自我效能感很低,遇到困难和挫折易悲观消极。对这样的学生,应训练他们增强自我效能感。途径有四:
一、教师对学困生施以适当的期望
1968年,罗伯特·罗森塔尔和勒诺·雅各布森关于“课堂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引起了全美媒体的关注。他们随意选取了一些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在一年内会获得显著的智力提高,结果的确如此。这其实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期望,仅仅因为被期待而获得实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念,使学生产生了教师期望的行为。如果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不停地给予指导,那么,这个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行为中得到这样的暗示:这个题目太难,我无法独立完成,老师也认为我没有这个能力。[1]相反,教师如果给予学生更多次的提问和更长的反应时间,就会让他们从中得到教师相信他们能回答这些问题的暗示。同时,教师的微笑、拍肩等其他肢体语言,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鼓励。所以,批改作业或试卷的时候,我常给学生留言,比如“这才是你应该有的分数档次!希望你挑战更高档次的分数!”“这个成绩跟你的实力可不成正比呀!老师期待你的正常发挥!”教师的期望会指导教师的行为,而教师期望性的行为信息,必能让学生得到“我有学习能力”的暗示,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要求学困生自己形成适当的预期
有研究者曾设计了一项训练计划,促使学生了解将来他们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并知道要获得这些职位至少要有中学毕业证书……该研究设计的宗旨是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渐坚定这一认识:自己可以控制将来的成功,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训练的学生对将来成功可能性的期望更高,他们相信自己能获得比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学业成绩也获得了中等程度的改善。
对于失败曾经多于成功的初中学困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课外活动,如:搜集各单位的招聘广告;调查中职生的专业课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从各种招聘广告中,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信息:绝大多数的职位都要求学历在高中或中专以上。对于我们理科拖后腿的学困生,考不上高中的话,能考上中职学校也不错。但如果物理这门课拿不到学分,将威胁到他们的学历证书,最终威胁他们的就业机会。另外,我们可以请家长或已经毕业的中职学生到班里谈职场的酸甜苦辣,这对学生们认识社会将有很大的帮助。
授课之余,我还经常给学生们讲很多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甚至创造奇迹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所有这些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从而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一个期望或目标,并为这个期望或目标而努力。
三、利用最近发展区,促进学困生学习
维果斯基指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能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或能力更强的同伴指导下解决问题时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他还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学习。
事实上,短期内我们没有办法把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准确地测量出来。但我们可以“模糊教学”,跟学困生玩“锦囊妙计”: 打印解题思路,嘱咐学困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打开锦囊”,然后按老师的指导解决问题,同时给寻求锦囊帮助的题目做个标记。教师批阅作业的同时,统计不同难度题目的解决情况,为下一次布置难易度更适宜的任务提供依据。多次循环后,教师可以找到比较接近的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当然,这个“锦囊妙计”法必须在学困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后才有实效,否则,他们就会敷衍物理作业,每条题目都要看提示,甚至还有等着抄作业者。他们获得不断的进步后,将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四、训练学困生的解题策略
初二的“分化”,其实就体现在物理上。不少学生在初二上学期,物理学习还不错,但到了下学期,就变成学困生了。这是因为他们在解题策略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习惯于机械记忆,虽然公式概念都背熟了,但不会应用。这其中原因,固然有缺乏自信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理解公式的意义,不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代表什么。针对这个情况,我对物理学困生进行了解题策略的训练。步骤如下:
1.理解并记住每个物理量的符号、相关公式;
2.熟悉这些公式的变型式。等他们能熟练地说出每个物理量的符号、单位,以及相关的公式时,再训练他们的解题步骤:
1.划出所有的数字和待求的量,并在每个数字和待求的量上面写出它们代表的物理量的符号;2.罗列已知条件,写出待求的量;3.寻找待求量跟已知量的联系公式并求解。
在学困生养成这样解题的习惯后,再遇到此类难度的题目就没有多大困难了,从而树立了自信心。他们的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的意志力也就增强了。
增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一、正确引导,消除学生们对于物理课学习的厌学心理
物理课程在初二年级才被开设,由于学生们在初一年级对于其它的课程学习的不够理想,因此对物理课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认为其它课程都学不好,物理也一定学不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先消除这种厌学心里。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上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内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习题,让他们看到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学会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上升。例如:在学习《重力》这一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懂得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如何的,我首先复习了数学中的正比和反比的定义,先为重力公式的学习扫清了障碍。接着,安排学生先看书中证明重力公式的实验步骤,然后组织学生按照自己对实验的理解去作实验去验证这个公式。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重力的计算公式,而且自己觉的很有成就感。
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们常常说要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学习。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就很难。许多学生因为对物理没有兴趣,渐渐的就对物理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上好“引言”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对于每一章的引言都要精心设计,虽然引言讲的并不多,但一定要吸引学生。上每一节课时应对学生说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己不应对自己轻易放弃。”在讲解引言时,可以把这一章中的小实验穿入引言的讲解中,学生不必要知道实验的原理,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让他们有兴趣去学习。
2.重视实验课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自然的会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最愿看到的结果。
3.重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最终大部份要回到农村,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如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改进课堂教学,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设法创造思维情景,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而且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如在讲摩擦时可让学生回忆在家拉手推车时,同样重的车走在水泥路上和土路上的感觉、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拉重车和轻车的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们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总之,让学生学好物理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对此,物理教师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并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学生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以此保证各类学生在学习上都有进步。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云南省中学特级老师教学经验选》.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第一版
[2]唐一鸣著.以物讲理和见物思理――谈谈中学物理的教和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胡明根主编.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一、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
1、 物理学科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单位很多。
2、 物理量及其符号、单位的符号多。一个符号常表示几个物理量或既表示物理量又表示物理量的单位,容易混淆.如:“P”既表示压强的符号又表示功率的符号;“S”既表示面积的符号又表示路程的符号;还是时间单位秒的符号(小写);“m”既是质量的符号又是长度单位米的符号。
3、 数理知识不同步,初二学长度单位的换算时,用到负指数;学速度时出现路程时间图像;学光学时,有的计算题要用到相似三角形;学磁感应线时用到切线;这些相应的数学知识都没学,学生学习难度大。
4、 物理学上的概念、公式、定理,光记住还不够,还必须理解才能正确解题。如: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或外力突然消失时它将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或外力突然消失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如:冰能蒸发吗?要正确回答,就需要正确理解汽化的概念,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而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冰虽可直接变成水蒸气,但它是从固态变成气态,不是汽化而是升华了;再如:水和冰能发生扩散现象吗?扩散是指,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因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所以不会发生扩散现象。
5、 大多数初中学生动手实验的意识不强,观察、分析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对实验无兴趣。
二、 怎样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成绩?
针对上面所谈到的几种障碍,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成绩,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识记和理解的内容一点不能含糊、混淆,这样一些直接选择或者填空的题目才能正确作答。
2、 老师上物理课时,补充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必须搞懂,数学成绩差一点的学生要抽一定时间把数学知识补起来。
3、 学习物理过程中,容易错的题目,自己找个小本子把它们收集起来,随身携带,随时都可掏出来看一看,尤其是考前拿出来浏览一遍,大有益处。
4、 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用以解释相关的现象。如下面是两警察父子在家的对话:警察儿子说:天热了,我得穿浅色衣服上班了,退休在家的警察爸爸说:是啊,天热了,我该穿深色衣服啦。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警察儿子在外执勤,烈日暴晒,浅色衣物反射光的能力强,穿浅色衣物较为凉爽,而深色衣物吸收热辐射的本领强,警察爸爸退休在家,体温高于室温,深色衣物能从身体那里吸收较多的热量,向外散发,因此他穿深色衣物凉爽些。
5、 经常利用身边的一些常用物品做家庭小实验培养自己动手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6、 在很多次的物理考试中,都有学生时间不够用,因此努力提高自己做题(计算)的速度是很重要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平常学习、做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少用计算器,多用笔算和心算。很多学生一涉及计算就想到计算器,即使是很简单的数据,这样就浪费时间。
(2) 多用数学上的简便算法进行心算,如:165×9.8=165×(10-0.2)=1650-33=1617。
(3) 正确使用一些特殊的变形公式做选择题或填空题,如:P=Fv、放在水平面上的实心柱体给支持面的压强可直接用P=ρgh(ρ表示柱体的密度,h是柱体的高)进行计算或比较;对于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有关计算问题,可用η=G/(nF)进行计算;P实/P额=(U2实/U2额)=(I2实/I2额),串联、并联电路中各量和电阻的关系等。
关键词: 八年级物理 速度 教学设计
目前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速拓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大量涌现,对人类而言早已无法靠记忆接受知识和传播知识,靠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再顺应当代教学的需求。物理课程应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下面笔者就以初中物理“速度”一课为例谈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速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物理概念,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后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在整个初中力学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速度”为例谈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着掌握知识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三重任务,笔者经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研究,结合教学对象实际情况尝试了一节融实验性探究设计和非实验性探究设计为一体,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
一、联系热门视频,聚焦探究问题,逐步建立速度概念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观众觉得刘翔跑得最快,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什么?而裁判判刘翔跑得最快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又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一:观众所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大的运动快;方法二:裁判所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少的运动快。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再思考以下问题:汽车2小时行驶200千米,飞机10分钟飞行100千米,那么在此过程中飞机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呢?学生一定能轻松得到飞机运动快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得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大小比较运动快慢?从而在符合初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速度概念,引出速度公式和单位。
二、合作探究,完成纸锥下落过程中速度的测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学生出示如下实验提示与引导。
思考:1.测量纸锥下落过程中的速度: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选用什么测量器材?
2.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的速度呢?
3.如何减小误差?请大家自己设计表格。
4.测量并计算出纸片下落的速度。
5.组内同学如何分工?相互交流,不断改进。
以上思考中“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对学生而言很有研究价值,很多学生会因为纸锥起点的位置不正确而没有控制高度为1.5米。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以上试验和练习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效果很好。
三、规范速度公式运用,提升学生公式运用能力
速度公式是初中物理第一个公式,学生对该公式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公式学习,为此我在公式v=s/t学习运用过程中通过以下一道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了首次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主要途径,一是直接代入公式(或变形公式的代入)解决问题,二是以公式为依据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选的题目可参考如下:
例题:喜羊羊发现后方100米处的灰太狼正以15米/秒的速度向自己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米。问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以上例题的规范解答,可以使学生既快又规范地掌握物理公式的应用,从而为今后物理公式学习做好铺垫,从而使初中物理学科教学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到此速度一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有渗透德育的意识,因此我在速度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有机地将爱国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我的主要做法是先向学生展示如下几段素材,然后请学生在看了各段素材后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我选的素材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如我国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速度项目上勇夺金牌的场景,展示我新一代战斗机各项与速度有关参数等。
实践证明,学生在看了以上两个素材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有的学生说将来要像刘子歌一样为国争光,有的学生表示将来要像研制歼20战斗机的科学家一样为国家研制出全世界领先的战略武器。至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远远不仅仅局限于“速度”知识的学习。
新课程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学习,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关键是阅读能力,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形成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阅读课本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自觉探究的过程。也是自学能力正迁移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创造才能只能靠自己在自由发展中获得,而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必备条件。因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中学物理教学目的的,有助于学生课外的自学。
初中物理教材具有内容少、难度小、趣味性强、贴近生活等特点,而且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然常识,只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阅读物理教材是可行的。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做法
1.分段培养,让学生初步形成能力
第一阶段是示范阅读阶段。教师要有目的地逐字、逐句、逐段引导学生阅读、讲段意,让学生读懂教材所讲的物理概念、叙述物理现象等。
第二阶段是启读阶段。教师指定阅读内容并给出物理问题及包括重点、难点、注意事项等在内的指导性阅读提纲,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掌握阅读要领。让学生明确认识: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钻研与独立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发展智力,增强能力。教师可以联系现代生产技术作点生动的预告,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三阶段是自读形成能力阶段。教师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要学生写出阅读提纲,或教师偶尔给出少量阅读提纲,由学生阅读后试着叙述物理过程,解释物理现象等。让学生把有关基础知识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理解清楚,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以收融会贯通之效,从而理解物理概念完成学习过程。
2.依据不同要求给出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泛读:通过阅读理清教材的层次和条理,清楚课文大致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说明或探讨什么问题,教师可通过提问、说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含义等手段来检查阅读的效果,达到训练的目的。
(2)精读:把教材的内容分为具体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的知识内容,抓住重点、反复琢磨。让学生描述物理情境,分析物理过程。培养学生解释概念、教材的能力,具体做到读概念要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阅读定律、公式时,能说清定律、公式所描述的物理含义、定律成立的条件,能应用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教材时要设疑,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设疑的办法可以从已知提出未知,从演示实验提出带本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寻求答案。教师可为学生提示必要的学习方法,并根据物理教学特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作观测、记录与判断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将书读薄形成体系的能力
通过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使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产生自觉的内化。在学生总结、归纳形成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舍弃现象等无关细节,强化与本质相联系的特征,提出一个基本的结构纲要,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形成能力。
在实际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通常是将两大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笔者在教学中,几年来都坚持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中多数在初三可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结合教材的阅读,准确地叙述物理概念,弄清物理含义与物理过程,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多数学生在课外已阅读了有关物理的科技通俗读物。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其学习的自觉性、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无不与初中阶段物理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关。
在汉字中有许多字属于同音字,有更多的字读音相近似,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这种谐音关系,赋予材料以引人入胜的意义,常能收到简便易记而又经久难忘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记忆有关知识,这里笔者列举初中物理里面出现有关谐音记忆的实例.(1)记忆滑轮组的组装时,有一定则:偶定奇动.可是时间长了容易记乱,出现“偶定奇动”和“偶动奇定”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大家把“奇动”记为“激动”,这样学生一想到“激动”就想起了“奇动”,防止了混乱.(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有些同学写成了340m/s,有些同学写成了3.8×108m/s,有些同学写成了3×103m/s.上课时,我伸出三个指头,并让大家也伸出三个指头,说:“三乘以10的‘发’次方.”
2推导记忆法
学生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公式,再进行推理,就能得到我们需要的公式.有些数据死记硬背暂时记住了,但过几天就忘记了,而通过推导记忆就不会忘记.
3比较记忆法
将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对相似的物理概念、现象、工作过程或实验装置等进行比较,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们的特点.
(1)电动机和发动机能量的转化.有些同学将电动机和发电机能量的转化搞混淆了,笔者上课时教同学们这样记忆,电动机是先有电才会动起来,所以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动能).发电机是先动起来才产生电,所以发电机是将机械能(动能)转化为电能.
(2)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同学们也容易混淆.上课时笔者教同学们这样记忆,活塞向上运动,干什么?压缩里面的混合燃料,使得混合燃料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燃料猛烈地燃烧后,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向下做功,所以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口诀”记忆法
“口诀”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深加工,有利于快速地对知识信息块的储存、重组和内化,并且省时、高效.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学习的难点,笔者编制出以下“口诀”:口诀一:物在两倍焦距外,像在一二倍焦距间,实像倒立且缩小,此例用在照相机;物在两倍焦距上,像也在两倍焦距上,实像倒立且等大.物在一二倍焦距间,像在两倍焦距外,实像倒立且放大,此例用在投影仪;物于焦点内,移动光屏不成像,正立放大一虚像,此例用在放大镜.
今年暑期,我县物理教师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时谈到自己的教学感受,有一个共同认识:凡成绩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升入高中后仍能既轻松又高效地学习.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仔细分析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物理各方面的表现,的确学生成绩的良莠不齐,除了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习惯的影响不可忽视.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总结出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具体措施】
一、抓实启蒙阶段的养成教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二开始阶段,以抓物理常规学习方法为重点,促使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尽快养成.因为这一阶段,物理知识以现象为主,浅显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之其它学习任务不太繁重,学习时间相对充裕.我接任每一届初二时,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学好物理的常规习惯.
1.预习习惯
新课教学之前,我先紧扣课标、围绕教材,精心编写预习案,就新课所需的知识准备和所要学的内容设计问题和习题,引领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巩固和预习课本.
2.作业习惯
对书写要求清晰工整、统一格式、教给先结合笔记复习一遍知识后进行作业的方法.
3.反思习惯
要求建立错题集,一星期一反思,一单元一小结.把平时作业与考试中的一些错误进行整理,写出必要的分析与感悟.
4.阅读课本习惯
学生的语言常常口语化、随意化,表达起来不规范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这与他们不重视阅读课本有关.为此加强培养阅读课本从而使表达严谨科学的习惯.
5.笔记习惯
课堂教学中适时停顿,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划出重要概念和规律,或在典型的易错题上圈点出关键词,做必要的补充记录,以便今后复习能抓住重点、有意注意,提高效率.
要养这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在半学期的教学工中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地逐步实施.通过检查,个别辅导令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智能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
1.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达尔文说过: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而物理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得出离不开通过实验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得到.若没有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则不能学好物理知识.教师可时常向学生灌输上述这些观点.
2.教给观察的方法
学生往往只注意那些新奇且有强烈刺激的表面现象,而忽视反应本质的现象.因此,指导学生观察时注意以下四点:(1)明确观察目的,即弄清“看什么”,而后再去观察.(2)确定观察主次,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3)端正观察态度:要求学生踏实严谨,不能心浮气躁.(4)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不仅用眼看,还可用鼻闻、手摸、耳听.
3.创造观察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演示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在观察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现象,总结结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对胆小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他尝试发言,给以鼓励.课外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要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如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哪些部位需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需要减小摩擦,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学习了杠杆知识后,让学生回家观察并使用老虎钳、镊子、杆秤等用具,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对观察的浓厚兴趣.
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型;教学
在当今社会,在这个需要新型人才的大环境中,学校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初中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创新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不断地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在科技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迫在眉睫。对于初中物理课的教学,面对老师的单一型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老师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地改革物理的教学,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初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引导首先应掌握好大的知识框架,明确参照物的意义,了解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而言的,知道速度的意义及常见的单位换算,并掌握匀速运动的特点及计算平均速度的意义,然后通过整个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地学习。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运动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图像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灵活运用这部分的公式。
二、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性、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使学生和老师积极地互动。比如,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放置两个质量为m的木块和另外两个质量为2m的木块,其中,质量为m的两个木块之间用一个弹簧链接,木块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现在水平拉力F拉动质量为2m的木块,使得四个木块向前运动,其运动的加速度相同,问弹簧对m的最大拉力是多少?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分析这道题中考查的是哪一部分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在思考中解答出这一题目,最后由老师总结题目考查的重点知识。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对课堂学习至关重要,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老师说话的艺术,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三、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比如,在学习初三物理《电磁转换》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自己亲身实验,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又如,老师在教磁场中如何判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这一知识时,运用右手定则,电流的运动方向是和右手的四指的方向一致,右手握住线圈时,大拇指指向的方向是N极,反之是S极,倘若导线是直的话,大拇指指向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练习,学生学会方法以后就可以灵活地直接运用了。反复实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手脑并用高效率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公式有很多,有很多公式都是在简单的公式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因此,学生在记忆公式的时候,要抛弃以往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可以更好地达到效果,灵活地运用公式。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初中物理考查的题目,有许多问题大体上是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答题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需要变换思考的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情境中解题的过程就不一样。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的运用,就意味着要求学生快速地分析题目。比如,一辆质量为1200 kg的汽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前进,已知,在开车的过程中汽车收到的阻力一直不变。当达到90 km/h的速度的时候关闭发动机,经过80s停下来,这时候,汽车受到额阻力是多少?在这道题目中,要求学生看完一遍题之后,迅速地得出这道题考查的是牛顿定律。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求是师生积极地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尝试探索式的教学,开展创新型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凤杰.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2(07).
[2]杨玲俐.初中物理课堂引入环节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王建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07).
作者简介:曹树华,1973年10月出生,女,就职于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物理。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Cao Shuhua
本人以前从事过高中物理的教学,了解高中物理的教材、教法和学法。现又从事初中物理的教学,对初中物理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都非常了解,深感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跨度”和“台阶”。我近年来进行了初高中物理教材、教法和学法的比较研究。分别与高一学生和高中物理教师进行座谈、调查问卷,分析了出现“台阶”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
一、教材因素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现象比较直观,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重在定性研究并以识记为主,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形象思维居多。现象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通俗易懂,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较初中深入许多,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设、逻辑推理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易读懂。
二、教师因素
一般来说,高中物理教师常年在高一和高三之间进行“小循环”教学,很少老师是从初二教到高三进行“大循环”的。这使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们在初中时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习惯了解较少,对学生们初中物理的掌握程度了解较少。当学生们刚跨入高一,物理老师就是以高中物理的要求和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致使学生们缺少一个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形成学生们畏惧物理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因素
1.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心理上的不适应
学生刚从中考备考的紧张气氛中释放出来,想松一口气,但是高中的学习生活开始了。这时学生处于较为陌生的环境中(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心理变化来看,高一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转折期,心理具有强烈的闭锁性。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在学习上缺乏交流,有问题羞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致使学习上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这段时期学生情感易于冲动,如果对教学不适应,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自己解决,就容易出现“厌学”或“弃学”现象。
2.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思维习惯转变的不适应
心理与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而在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推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因此,对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大多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就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些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内容较少,涉及的问题简单、直观、具体形象,变化不多。在课堂上老师讲得细、练得多、归纳全。学生课后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记记例题类型,一般考试都没多大问题,养成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写什么就抄什么,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形成学生紧跟老师转的学习习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课后反思、自我消化的能力。
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物理规律复杂,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注重理解,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物理思考方法。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
(2)用函数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初中学生升入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像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此时学生只学过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般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公式都还没有学;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要面对矢量,这又是一个较大的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