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雪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3、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其一》
5、朔方正月雪澌澌,单于策马至京西。——沈约《昭君辞》
6、大雪北风催,家白屋。——环山樵《钗·雪竹》
7、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1唐诗中的声学知识
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讲授声音的产生机理、传播方式、乐音的三要素时,引用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是猿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坐在船上的人能听见“猿声”是因为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诗中“乡音无改”的“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呢?我们知道,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而频率和振幅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所以“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没有改变.
在本节的教学中引用三首唐诗,既通俗地阐明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乐音的三要素,又因这几首唐诗为同学们所熟知,可作为该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学生在朗诵熟知的唐诗的过程中感知物理现象、明确物理过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生动有趣且充满文学气息.
2唐诗中的光学知识
在《光现象》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可引用高骈《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的“浓阴”说明形成了影子,是因为障碍物“绿树”挡住了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 “楼台倒影”则是平面镜成像即反射现象,“池塘”中的水便是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张九龄《照镜见白发》中的诗句“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这里的“镜”,即铜镜,是平面镜,“影”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校尉羽书飞瀚海,善于烈火照狼烟.”其中的“照”字,即照射,是光的直线传播.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红色的桃花只反射出红色光,人的脸就会被反射来的红光照红.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以会对影有“三人”?原来这三人分别是人、人在杯中的像、人在地面上的影子,简短10个字,却包含了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两个知识点.
在《光的折射》教学中,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观察到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折射了而成的虚像.储光羲《钓鱼湾》中的诗句“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也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线经过池水的折射后,看到是池底经光线折射后形成的虚像,这样池底比实际位置看起来要高,因此水看起来就“浅”了.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李白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之感叹.真有眼福!他看到空气中的全反射现象――海市蜃楼.
3唐诗中的运动学知识
在“参照物”的教学中,可引用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作者先选取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后选取河岸为参照物,船帆是是运动的. 即可说明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参照物选取的不同,所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相同.
在《平均速度的测量》的教学中,可引用李白《早发白帝城 》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估算出该船的平均速度:
=st=500 km12 h=41.7 km/h.
4唐诗中的力学知识
在“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中,孟浩然《早寒有怀》中的诗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可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树叶受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向下运动.杜甫《漫兴》中的诗句“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其中的“柳絮随风”亦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桃花逐流水”中的“桃花”漂浮时所受浮力等于自身重力,“逐流水”的桃花和流水保持相对静止,即二者之间无摩擦力存在.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在教学中可引用骆宾王《咏鹅》中的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漂浮在水上的“鹅”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此时,“鹅”受到水的浮力和鹅自身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的受力物体都是鹅.脚掌对水施加向后的力,同时水对脚掌施加向前的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这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是受力物体分别是水和鹅.
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的天气刮大风,茅屋屋顶上表面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屋内的空气可认为静止,屋顶下表面压强大,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即“茅”是由于压力差的作用被“卷”走的.
5唐诗中的热学知识
在《物态及其变化》的教学中,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诗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生动地说明了雪后天晴时,雪的融化过程中的一种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让人深感寒意,于是作者从切身体验中发出“城中增暮寒”的感叹.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描写的是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即凝华现象.白居易《微雨夜行》中的诗句“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衣裳湿”则描写是液化现象.
在《分子热运动》的教学中,亦可引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草花香.”其中的“草花香”是指草花分子的无规则的热运动.
6唐诗中的能及其转化知识
在《能及其转化》的教学中,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分别描述的是庐山瀑布和长江水奔腾的壮观景象.水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飞流直下的水蕴藏着巨大的重力势能,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水的动能.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登高”指人克服重力做功,这个过程人的重力势能增加.
在弹性势能的教学中,卢纶《塞下曲》中的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其中“引弓”指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在 “引弓”过程中,弓的弹性势能又转化为箭的动能.
一、赏诗中之画
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如骆宾王的《咏鹅》,就是一幅白鹅戏水而歌的图画;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夏日小池即景;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一幅柔媚的垂柳图;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又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构成图画最主要的要素是线条和颜色,因此,古诗赏析的第一步就是感受诗中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黄、翠、白、青”等四种颜色的对比,就表露出明朗、纯洁、活泼、轻盈、淡泊的色彩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中枫林中那大片大片铺天盖地的红,不禁让人感觉到暖意融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蓝三种高调色彩对比,给人一种色彩强烈、刺激、冲突的视觉感受。类似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古以来红色配绿色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色彩,这也是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的流露。如果说,艳阳高照下的美景是油画般的浓墨重彩,那么风风雨雨却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水墨一样的山水画意。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即便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因为这“斜风细雨”染上了一层朦胧的水意。值得注意的是,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从诗中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的画面,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理解古诗词的寓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感诗中之情
古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情感的诗不成诗歌。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功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词中一大部分是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期待与共勉;《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的安慰与赞赏。在欣赏这些诗词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醇浓与珍贵,感悟诗中之情。
另外,思乡情也是古诗词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代的诗人常借月亮的意象来涵咏思乡,如李白在《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时忍不住吟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抒情诗中最突出的是展现爱国之情的诗,如陆游的《示儿》。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等闲事”,可见诗人陆游连死都看得破、放得下,却放不下“王师北定中原日”,通过这样的对比,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则是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来表现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古诗词中与爱国情紧紧相连的是悯农之情,如李绅在《锄禾》中由衷地劝告那些“朱门酒肉臭”的子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句,背诵诗句,让学生透过诗句了解诗人的心与诗人的情,感悟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悟诗中之理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汉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这些诗句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引人思考。教师教学这类诗词时,可以参照说理性文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结合相关的故事和自己的理解来验证诗中的哲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品诗中之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古诗词中5首儿童诗,如李白的《古朗月行》、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这些儿童诗,作者或是选取儿童天真的语言,或是突出儿童率真的行为,或是展现儿童顽皮淘气的天性,要读懂这些诗词,就必须懂得童趣。《古朗月行》的童趣在于孩子给月亮大胆地起个名字叫白玉盘,给月亮一个烂漫的想象――是飞在云端的镜子;《村居》的童趣在于把儿童能把快乐伴着纸鸢趁着东风飞上天;《池上》的童趣在于偷采白莲的快乐,在于不解藏踪迹的心思单纯;《所见》中的牧童之趣在于忽而“歌声振林樾”,却能为“捕鸣蝉”而“忽然闭口立”的率真;《小儿垂钓》的童趣在于“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貌似少年老成的一本正经。教学这类诗词,教师要在童趣的主题背景下来引导学生品读诗词,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的童心童言和经历体会来品味诗词中的童趣所在,从而理解古诗词丰富、深邃的意境。
五、立诗中之志
苏教版小学语文精选了古诗词中的很多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名篇。教学这类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表露诗人心志的关键句子,读懂诗人的情操和抱负。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要通过品“凌寒独自开”和“为有暗香来”来读懂诗人的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坚强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读郑燮的《竹石》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咬定青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诗句,读懂诗人的高风亮节、不畏权贵、不怕打压的正直倔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读于谦的《石灰吟》时要引领学生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读懂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教育学生树立磊落的襟怀和建构崇高的人格。
六、现诗中意境
跟除夕有关的诗句《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跟除夕有关的诗句精选《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作者】:龚自珍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庆宫春》【作者】: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跟除夕有关的诗句推荐《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宋]姜夔 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唐 王湮《除夜》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迎春》[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宋]朱淑贞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唐 杜甫《杜位宅守岁》
《除夜》[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霄。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岁尽应令诗》[南梁]庚肩吾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新岁》[宋]陆游 改岁钟馗在,依然旧绿襦。老庖供餺飥,跣婢暧屠苏。载糗送穷鬼,扶箕迎紫姑。儿童欺老聩,明烛聚呼卢。
《卖痴呆词》[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其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就知道阿古拉泰了。当年,作为《诗选刊》的编辑,年轻的阿古拉泰选发了很多诗人的优秀作品,一个写诗又编诗的人,自然就为诗友们所熟悉,说他是广交天下也不为过。可是囿于我疏懒联络的天性,等见到他时,已是在彼此神交的许多年以后了。
在读阿古拉泰的诗歌之前,我首先认可他的鉴赏能力。在一起聊天,我们喜欢的诗人大多一致。也许和从前在《诗选刊》的工作历练有关,他对诗歌的判断有着职业的敏感。眼睛有准儿,评价一首诗,三两句话就到位,有些评点相当精彩。看上去高大健壮的他,艺术感觉却是细致精微而敏捷的。
一套厚重的《阿古拉泰近作选》,让我见识了这个蒙古族诗人的创作实力。而我,在这套丛书中,最为喜欢的,就是这本装帧雅致、名字特别动人的诗集《青草灯盏》。
这真是一次愉快的阅读。我不知道还能有谁把青草写出这样的韵味。这本面貌独特的诗集,让我更加了解了诗人阿古拉泰,知道了他的来路和他经常眺望的远方。这个蒙古族男人,果然没有辜负草原。他就像草原的草派出的使者,发出了那么清新动人的声音。这声音里没有杂质,是雨水洗过、月色照过、牛羊漫过,骏马驰过的草原的声音,是带着根脉、能开出花朵、能深藏和包容的土地的声音。
“每一行字都会长成一棵青草/我在纸上放牧着牛羊/那些散漫的牛羊/被我的心/一一照亮/我轻轻翻过一页白纸/大风翻过草原/牛羊漫过四季”(《纸上的草原》)。
一种单纯之气,像最轻的风拂过,这是干净到了透明的诗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静气,而这种静气,仅仅靠浮光掠影的草原体验和感受,是不可能获得的。
“在众鸟高飞的草原/迁徙的我们/总是从歌声和马背上起飞……众鸟高飞/那是我们从前的样子”(《众鸟高飞》)。朴素如斯,如信口吟出,像远古传来的歌谣,又像神灵前的悄然诉说。一种伤怀之美,弥漫在句子里,让我们会一下子想到这个古老民族血液的源头,想到一个伟大民族历经的沧桑苦难和风雪。苍茫辽阔的背景,雄浑豪迈的气概,沉默坚忍的性格,都在其中了。
这是一部关于青草的传记,整个诗集里一百多首诗,都是写草和草原的。一路读下来,竟毫无重叠之感。草原上万物和人的精神履历,与草原相关的一些心灵情节,都在诗行间跳荡。朴素的诗句里,这个有着赤子情怀的诗人,一会儿站出来为青草歌唱,一会儿又深入到草的根须之处,让青草说出自己的心事。他知道“一棵青草的忧伤/露珠一样/凝结着/大地的光芒”(《青草的光芒》)。诗人从青草入手,深入到生活与事物的根部,饱含深情开掘出生命的新意,让心灵受到震动。“晨风洗亮了一棵草/内心的暗”,这样的句子,在整本诗集里俯拾即是,与其说这是一个成熟诗人的技艺,不如说是一个诗人心灵的温暖和体恤。
读着这样的诗,让我看到,真情的诗人像一个忧伤的少年,提着青草灯盏,正从他祖先的土地上,向我们缓缓走来。他的身后,是古老民族蜿蜒的历史,是族人扶老携幼跋涉的身影,是勒勒车轮深刻的辙印,是蓝天白云下明净的湖水,是风雪弥漫中穿行着的马队,是蒙古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柔软心肠和刚毅的性格,是整个蒙古民族草原一样博大的襟怀和天高地阔的仁慈。
青草的眼神,青草的光芒,青草的呼吸,青草的忧伤……诗人笔下的青草,从语义的角度,转化为内心的景象,层层递进的表达,蔓生出来的是绵绵的乡愁,是对土地、牧人、生活的礼赞,是对生命和灵魂的问询。一棵草、一簇草、一片草乃至整个茫茫草原,无尽地铺展在我们眼前,这种淋漓酣畅的抒写和表达,是浓郁的情感,是深邃的思索。犹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这草原,“那是故乡啊,正从远方返回/一个牧人内心的深处” (《那是什么在草原上奔跑》)。这充满灵性的,被神的光芒照耀的草地,其实,就是一个诗人无尘的心灵,是诗人精神的原野,是他诗的根基,是他语言的圣地。
整本诗集气韵静谧,弥漫着青草之香,而诗句中,那种沉稳的节奏,又让我们依稀听到了马头琴委婉悠扬深沉的旋律。
雪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美好礼物,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宇,历史上有无数文人墨客都难挡对雪的喜爱之情,纷纷挥毫写下作品。“雪诗”成为咏物诗中的一大门类。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其雾”(《邶风・北风》)、“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的诗句。后来,咏雪诗恰似天空飘散的雪花,数不胜数。
写雪最传神的是唐代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风格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这是元代诗人黄庚的《雪》中的诗句,以“玉万家”比喻大雪纷飞,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这里把雪比作玉,多么洁净、明亮,大雪覆盖下的村庄又多像一幅淡远朦胧的水墨画啊!
晋代的谢道蕴《咏雪联句》中曾写道:“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把下雪比作仿佛是风把柳絮吹得满地皆是,很有特点。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典故。当时正值隆冬,大雪封门,谢安一家赏雪赋诗,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赏。后世也常把女子的文学才能称为“咏絮才”。
唐代宋之问的《苑中遇雪应制》诗也很有特点:“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他说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贴切。
“乱云低薄幕,急雪舞回风。”这是杜甫笔下的雪,它是黄昏时分乱云飞渡,引来回风急雪飞扬。这样的雪,另是一番景象。
唐代诗人高适也有写雪的名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意思是落日黄云,大野茫茫,只见遥空断雁,大雪纷飞。作者以此来抒发悲凉的气氛。
雪还可以喻志。以雪喻志比较有名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复杂心境的写照。在流放期间,他有时悲观愤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时又不甘屈服,力图有所作为。他的另一首诗《渔翁》这样写道:“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里的渔翁,超尘绝俗,悠然自得,是前一心境的外化。而这首诗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正是后一种心境的写照。
战争是个古老的话题,是在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吞并与反吞并的残酷斗争中持续不断地延续下来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战争就可能继续发生,必须要有保家卫国的勇士承担这一神圣的职责。因此,有很多关于雪的诗也和战争有关。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描写将士驻疆戍边的生活,将守卫在天山边关、抵御外侮的将士写得活灵活现。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描写的是抗击匈奴、追逐单于的故事。《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的有些悲伤苍凉,但将人们厌恶战争、思乡归家的真实心情写出来了。
在隆冬的雪天,置身于雪的世界,品赏古人留下的咏雪诗篇,无论诗人写得如何,表达怎样的寓意和情怀,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失为一种高尚的享受。
下面我将从直接引用诗句和化用诗句两方面来介绍。
一、直接引用诗句
(一)引诗作题,鲜明醒目。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文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作文章题目,既切合文章的内容,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让人产生美妙的联想。
(二)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坡的坦荡……(《美丽的离别》)
这则例子,边诗词引路,边提示主旨,既摆明了观点,又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谓一箭双雕,令人拍案叫绝。
(三)引诗入文,锦上添花。
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引领读者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四时风光中,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四)诗句作结,一箭双雕。
如,“因此你注定要亡国,要成为亡国之君。可是如果你不是丢了江山,你又怎么会是一代诗人,又怎么可能写出如此优美之作?你失去的有很多,但你得到的更多。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就像鲜花一样芳香,我知道那是你生命的延续,流芳百世,难道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但愿有一天你能明白,你的生命里也有芳香。而不是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家的方向,寂寞吟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005年南通市一考生中考作文《你的生命里也有芳香》)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抒写了对李煜的另一种认识。在文末引用《虞美人》中的诗句,既总结全文,又深化了主题,不着痕迹,流畅自然。
二、化用诗句
化用诗句,比直接引用诗句的要求更高,它要求不仅要记住,更要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已经有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摆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⑴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敢髙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⑹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⑿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
⒁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 ,忙趁东风放纸鸢。
⒃牧童骑黄牛, 。
⒄知有儿童挑促织, 。
⒅窗含西岭千秋雪, 。
⒆在课内课外,你一定学了不少古诗词,请你用积累的古诗句来表达下面的各种感情。
①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 D.晏殊
4.《天净沙o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5.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6.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9.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12.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诗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于借对__________的吟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
14."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则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熹在《 》一诗中以"活水"为喻,告诉我们要想使知识愈来愈渊博,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16."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的意思是_____,"润物"的意思是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雨______的特点。
17.当人们说起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引人注目的时候,往往引用杨万里《小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现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战略,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用《敕勒川》中的诗句填写)
19.《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有人浪费粮食,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劝导他。
21.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22.当我们即将远行,念及母亲的深恩,又觉得难以报答时,常会很自然地吟诵起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____的《 》。
23.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____________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4.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来表达对离别好友的祝愿。
2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说他: 。
26.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及诗歌题目。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季节 诗歌题目《 》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季节 诗歌题目《 》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季节 诗歌题目《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节 诗歌题目《 》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季节 诗歌题目《 》
27.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唐o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作品见于《天涯》《人民文学》《大家》《诗刊》《中国作家》等刊。已出版主要著作有《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时期的丝绸之路》《匈奴秘史》《沙漠之书》《生死故乡》《沙漠里的细水微光》《作为故乡的南太行》《历史的乡愁》,诗集《命中》等十多部,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最新文学排行榜,多次被各类选刊、年选和选集选载,先后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全军优秀文艺作品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提名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和四川文学奖等数十项。现居成都。中国作协会员。
《牡丹》是创刊甚早的文学期刊之一,位于河南,古都洛阳。其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自不必说,十多年前,我曾在单位的报刊阅览室看到过,这也说明,当时的《牡丹》,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那正是九十年代初期,文学虽然颓势渐露,但仍旧余波强劲。以我所在的科室为例,几乎每个人的宿舍都有一书架的文学名著和最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但十多年后,许多文学期刊逐渐淡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和物质化填塞。
这是时展的必然。不同的年代,人们真正的兴趣,获知教益和启发的渠道将会不同,但文学始终无可替代。当然,一切的替代也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会回来。但非常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仍旧没有发现人们回到文学的和精神的森林与山坡上来,仍旧在平面的、肤浅的、消费性的漩涡里自得其乐,居一隅而为天下,以一斑而为全豹。所幸的是,不论在任何时期,文学仍旧是长青的事业和归宿,尽管文学是衣食足后的“风花雪月”“胡思乱想”,但她对于人心人性的发现和多方位探究与表达,以及之于人本身乃至生存、生命、灵魂、理想的深层次关照与抚慰,依旧是人需要并且愿意从事的个体性“不朽伟业”。
具体到2015年的《牡丹》杂志,特别是她所刊发的诗歌作品,在通读之后,我忽然发现,诗歌作为一种隐秘而宏阔、简短且又丰饶的文学表现形式,其对人的精神影响仍旧是巨大的。诗人无数但仍旧层出不穷,诗歌的绝唱与高峰全世界林立,但仍旧有新的作品蓬发而出。在文学写作上,我始终觉得,天赋的比重依然是起到主要作用的,后天的勤奋只能对技术有所补益。尽管现在很多的创意写作由国外蔓延到国内,一时间,好像文学的能力真的可能培养或者说“有径可循”一样。但就当下的诗歌写作而言,有一些作品确乎浑然天成、无论是张力和穿透性,诗歌的“品相”还是“境界”,都有着各个不同的“表征”和“抵达的层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依照《牡丹》杂志本年度所刊发的诗歌作品,不按章法地做一些个人性的浅显评说。当然,在此之前,要说一下这些诗歌的责任编辑,她是谭滢,《牡丹》杂志的副主编,这些诗歌都选自她手。一个刊物是有自己趣味的,编辑亦然。总体来看,因为谭滢也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选发的诗歌必然是她自己认可的,也一定在阅读过程中打动过她的,不然,除了特殊情况,任何一位编辑都不会选择刊发自己都觉得不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必然携带或者暗含了谭滢对诗歌的判断和态度,也表现了她个人的一种诗歌能力与艺术鉴赏高度。
二期当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李昌鹏的组诗《深夜在农场》等作品,形体短小,但容量大,最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很“贴”,“贴”自己,也“贴”事物,物我之间的融进和引申都很给力,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生硬痕迹。我只知道,李昌鹏是一个小说编辑,也自己写小说,第一次读他的诗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由他这组诗歌当中,我再次觉得了王国维之“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两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词话》)所言之确。其中《深夜在农场》颇有“新造”境界之意。《乡村》一诗则体现出一种平静至真且引人怀乡并且忧伤的怀想力量。显示出作家对于“无我“和”有我”之境,现实场域与个人思想之境的把控能力。黄先清的组诗《民间诗草》是有难度和张力、内涵丰厚的作品,观察、角度、意象乃至诗句的组合,整首诗的结构和运思都有独到之处。唯一不足的是,个别地方显得刻意和拘谨。好的艺术都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好的诗歌出于自然,也出乎心,外界和内我是高度协调的。李佩农的组诗《与冬书》、赵长春的《这是民间的桃花》、漆宇勤的组诗《微凉》等,写外物的多,止于表层的抒情与表达也多。诗歌的本质是抒情,但抒情一定要充满真诚的血肉与现实的依附,否则,就显得空和虚,以致于潦草、飘忽,没有力量感和穿透性。
我以为,诗歌具有天然的排他性质,立意和主题无法回避重复,形式亦然,但诗句必须是独我的,结构也必然自我的。没有突破和“特性”的写作很多时候属于无效,如果仅仅作为一种个人的传情达意无可厚非,一旦进入到创作或者“作品”的层面,每一个写作者就必须力图做到一种“无时不在”的自我突破和新的建立。第三期第一组诗歌是马端刚的《独白帖》。马端刚是一个勤奋的诗人,其作品数量之大,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这组诗平易、舒缓,犹如夜曲,也似乎有着流水的姿势和声调。诗歌所表达的,除了生命的咏叹,还有内心的某种蛛丝马迹与精神上的层层波动。近两年以来,我一直在想,对于现代诗来说,诗句的长短、词语的丰茂简约,究竟是哪一种更有力量,更能一下子戳中人心和事物本质呢?这当然和诗人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尽管时过境迁,但对于诗歌艺术,我还是觉得王国维此论还没有过时。雪子的《老夫老妻》可能是她这组诗歌当中最能打动人的。婚姻是异性之间的合作,合作的过程过于冗长且繁复幽暗不定,而合作的效果则取决于“真诚与否”,也取决于两个人的世俗品行和精神质地。雪子的这首诗大致是触到了众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且又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书写的方式也比较有艺术性,才使得我在阅读中目光为之停留,读而能引发一些联想。
纳博科夫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洛丽塔》)人的一生,有诸多的偶然和必然,不幸和苦难,但不能因为苦难和不幸就对其他人事丧失了道德感,尽可能地以世俗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为灵魂找一些光亮,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要求所在。四期李皓的组诗《爆竹》质朴感人,以日常所见入诗成意象,进而用恰当的诗句进行表达,这样的诗歌,在根本上是符合人性和艺术之道统的。人在时间中那些被消弭的、丢掉的、欲言又止的、此刻就在的,在他的诗歌当中有着深切的表现。谭滢的《酿诗》既有对诗歌形成的自我体验,又有大的文化背景关照。这一组诗歌是刚性的,也是真诚和坦率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自身的品性和美学追求。以我个人的感觉,谭滢想要抵达是一种由现实生活而提升的精神力量。秦松现的《细雨,从淡墨中升起》用词较为古典,整个诗歌基调是清丽的,对田园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跃然而现。代宏杰的《植树节的诗》大都形体短小,平实,偶有感觉新鲜的诗句蹦出来。牛冲的《人物志》是直接来自生活现场的作品,以写人物入手对世相进行观察,苦难意识、关怀意识和命运感都比较强烈。
在辛波斯卡看来,“诗歌只有一个职责:把自己和人们沟通起来。”(《诗人与世界》张振辉译)这大概是诗人对诗歌的职责和功能的最简短的阐释,而且是最能服人的。我也觉得,诗歌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追求一种“词语的尖端”和“无由的隐喻与象征”。六期谷禾的《诗六首》,体现了作为一个成熟诗人的“诗歌功力”,《此诗献给你》《虚无的蓝》的蕴意和指向自不必说,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大致是谷禾这两首诗的样子,从追求华美、新鲜到自觉地回到质朴,甚至简单和直接,这可能是每一个成熟诗人最终的诗歌归途。我坚持认为,诗歌一定是要有气度的,优秀的叫气象,中等的叫气质,余下的便是各种平俗之“气”。秋水的组诗《内战》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无疑,她的诗歌技术是趋向成熟的,用词和结构也很到位,但在很多时候,语词过于茂密、断句过于频繁,往往会使得诗歌有一些的断裂之感。七期梦影疏桐的组诗《在山中,在浮世》意象繁茂,诗句华美,又十分的贴切。以自然之物观心造境,维度多向,意指多能。再者,其诗歌的品质健康,读后令人沉静有思,具有一定的启发力。高亚斌的《死者》,施丽琴的《无可救药的痛》也是本期诗歌当中的上乘之作,前者以叙述的形式完成对一个逝者的追忆,其中的往昔情境捕捉精确,诗句组合也比较到位;后者的诗句自然、紧凑,不露声色又峰回路转,余味深切且绵长。
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论及坡和辛弃疾词作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也令我反思良多,一个胸有气象的诗人,其必然是心神广博的,一个挥发天地浩气的诗人,其襟怀当是囊括宇宙的。新诗百年来,细腻婉转者何其多?然如黄钟重器者何其少?当时代进入到了感官和肉身的层面,消费和时尚的功利主义成为人心世道的表征,诗歌写作也必然受其影响。八期漆宇勤的组诗《因果》情感真切,虽然稚嫩,但诗歌的技术比较娴熟。惠永臣的组诗《向她送去荒凉的吻》写法较为传统,《深坑》一诗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在西北诗人当中,是比较难得的。孙启泉的组诗《风中的舞蹈》结构显得松散了一些,诗句也比较拖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在文学领域,特别是诗歌,无新意不作诗,无意外不成诗。勉强作诗,或者为诗造情都是不足取的。十期段新强的《我的故乡》可以看作是对即将崩溃的乡村世界哀叹与挽歌,这个题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一个公众话题。段新强的诗句坚实有力,书写的对象也具有典型性。刀刀子的《有关爱情》立意和思考都不错,就是诗句太直接了一些。季川的《人到中年》也是如此,体验和表达都没有出人意料之处。费城的《边地纪事》选取人生的几个主要片段,进行重点表达,用词和诗句虽然很注重意象的配置和诗句的错列,但没有更深刻的发现和独到的情感的抒发。
面对信息如此发达、生活如此喧闹的时代,我们的诗歌究竟该如何表达我的个人的时代经验和时代的个人经验,包括内心幽微和精神困境,简单还是复杂?传统还是兼容并蓄?这是我最近经常思量的诗歌问题。十一期紫凌儿的组诗《在天祝草原(外五首)》是一组行游之作,人在天地自然之间,诗意和诗情是最容易激发的。紫凌儿的这组诗正是如此,她写到了个人在自然及其地域的历史之间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也写到了由此而延展开来的奇妙想法。但存在的不足是,如何更恰当地书写,特别是更别致、新鲜、自由地去“编织”诗句,以更大的角度、视野和由此及彼的思考为诗歌“扩容”“提升品位和气象、境界”,也是诗人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南南千雪的组诗《秋天来了》,几乎每一首都容量很大,也有比较新颖的诗句。从这些诗歌当中来看,诗人是想有一种自我的写作风格,或者她更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去构建一种诗歌写作方式。但是,诗歌乃至其他艺术,都应当是造境的艺术,作家和诗人的职责更应当在再造一个世界并且顺利地将读者带入,并且给他们各种“满足”为首要出发点。陈海金的《初冬》初学的痕迹明显,止于表象、为抒情而抒情,以大而笼统的意象组合排列,其艺术感染力必定是稍弱的。十二期集中刊发了倪伟李、王海、一寒等三位诗人关于乡土和回乡的诗作,大抵是编辑的用意。但是,这些诗歌尚未触及到乡村乡土的深处和痛处。在全球化语境和城镇化之中,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必将消失,而几千年来演化形成的具有农耕色彩的中国乡野文化也必将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的一种城镇化或者城镇边沿化的田野存在,在这一个“剧烈”的时期,诗人,特别是出身乡村,至今与乡村有着各种各样联系的诗人作家们,如何表现这个剧变和嬗变过程的痛苦经历,不仅是艺术的考验,也是思想和见识的考验。
可以说,2015年《牡丹》杂志所刊发的诗歌,涉及和包含了当下诗歌写作诸多层面和形式,还有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写作“境界”,当然,每一本杂志不可能期期都是一顶一的好作品,即使同一个作者,也难以保证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优秀。相对于其他的文学杂志,《牡丹》所作的和所扮演的角色,是文学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扶持、鼓励新作者新诗人的比例更大。但作为写作者,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就必须要考虑作品本身,特别是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在很多时候不够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才是艺术的,优秀的,超越自我和他人的”。如纳博科夫所说:“在文学创作中,艺术高于一切,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要比作品的思想性和故事性更重要。”(《文学讲稿》)感谢《牡丹》杂志和诗人谭滢的信任,让我来就他们一年来刊发的诗歌作品作述评。文学批评我觉得是说真话好,尽管会有所冲撞和冒犯,但我是真诚的。
驾着这缕缕清风,我落在了一片宽大的树叶上,酣睡在上面。这棵树再普通不过,人们都管她叫芭蕉树,管我叫虫卵。
每一天,我都倦伏在她的树叶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早晨,她为我备好清清的露珠;午后,她为我遮挡刺眼的阳光;傍晚,她带我欣赏天边的晚霞;深夜,她将幽绿的树叶覆盖我的身躯。终于有一天,我破卵而出,成了一只小小的幼虫。
慢慢地,我学会了蠕动,学会了生存,也学会了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吞噬她的树叶,她似乎全然不知,依然悉心地照料着我。起风了,她为我挡住狂风,“呼呼”地给我讲述风儿的传奇;下雨了,她为我挡住雨滴,“滴滴答答”地给我吟唱雨儿的赞歌。我接受着,她付出着;我快乐着,她也快乐着……
一叶知秋,严寒将至,面对着周围的一片灿黄,我无奈地躲进了她的树洞,躲进了她温暖的怀抱。她欣然把我迎进新居,将一切寒冷拒之门外,而她,却挺立在凛冽的深秋中,迎着瑟瑟的秋风,无怨无悔,我又睡着了,我变成了一只蛹,准备迎接眼前这个巨大的挑战??寒冬。
大雪顽皮地掠过,染白了一切,冰冻了所有,覆盖了大陆,听不到鸟鸣、听不到喧嚣,却听得到她那赋有节奏的呼吸,可以听到她均匀的心跳??我忽然间开始心疼起她。我后悔曾经啃她的绿叶,我自责曾经吮吸她的琼叶,可现在,我又能说什么呢?她在外面头顶千斤雪,脚踏万亩霜,而我……
一种莫名的冲动使我破蛹而出,钻出了树洞,却发现此刻已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再望望她,她对我笑笑,突然将我抛上天空??啊!我发现自己长出一对结实的翅膀,我,是一只蝴蝶!路边背着新书包上学的孩子们,朗诵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的诗句,伴随着这美妙的诗句,我向着那棵树飞去,嘴里还学着过路孩子们的腔调叨念着“我来了,妈妈!”
[关键词]小学美术;诗画结合;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58-02
苏轼曾对王维的画这样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美术和文学都是非常典型的艺术形式,苏轼对王维的诗画意境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也道出了美术和文学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今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各学科间的整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鉴于古今中外的诗画一律论,“诗画合一”教学研究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小学美术开展诗画一体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一、诗画结合,创设丰富意境
中国传统绘画往往对意境较为重视,反映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赞颂,这与我国古诗词的意境不谋而合,诗画对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开展适合小学生的趣味诗画游戏,在轻松、活泼的诗画教学氛围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
以《水墨画动物》的教学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各种水墨画动物作品,在欣赏由明代徐渭所作的《黄甲传胪图》时,笔者配上《题画蟹》一诗:“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读着诗句、看着画面,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慢慢理解了画面和诗句的寓意:画面中的螃蟹双螯如戟,甚是凶猛;然而,把这只挺立在青泥之上的螃蟹翻过身来,画到纸上,不过就是圆圆的、鼓鼓的脐,就像董卓的肚脐一样,又大又圆。再细看画面,也就不难理解这幅画为何以浓淡参化的水墨凸出蟹壳,而以干笔焦黑画出坚硬而锋锐的蟹腿和双螯。把蟹脐称为董卓脐,既是对螃蟹腹脐的鄙夷,也是对权贵的讽刺,更有对没有好下场的董卓的嗤之以鼻。
同样,在接下来欣赏齐白石的《螃蟹图》与吴之的《螃蟹图》时均可以采用诗画结合的方法。读着有关螃蟹的诗句,欣赏着各种水墨动物画,这样创设出丰富的意境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绘画特色和技法,也能让学生在诗画的意境中丰富情感。
二、依诗作画,培养想象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我国诗画关系的经典总结。古人云:“诗堪入画乃称妙。”画配诗、诗配画、画上题诗、自画自题,诗与画的结合让两者相得益彰。在绘画习作课的教学中,诗画结合也有开拓学生思路、丰富画面之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语言变成灵动的画面,这既能改变传统教学“范例、讲解、模仿、讲评”的教学模式,也能实现学科领域间的整合,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与色彩的相关知识,色彩知识在美术课本中所占比重较大,且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诗画结合则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解对比色的配色方法时,可以引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等诗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其画出生动的画面,实现自主建构。对于部分对色彩比例把握不好的学生,笔者又引入诗句“万绿丛中一点红”,很快,学生受到了启发,轻松掌握了对比色配色中面积的比例问题。再比如在绘画习作课中,笔者开展了“我为古诗作画”活动,一首首古诗让学生的画作可谓别开生面,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雪峰、船只,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凭着丰富的想象力,用缤纷的色彩展现了自己的智慧。
依照古诗作画不仅实现了课程间的有效整合,增强了画面的情趣,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美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实现了增智能、练思维、育情感的效果。
三、为画配诗,提高鉴赏能力
自古以来,观画有感而赋诗的事比比皆是。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背景,蕴含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观画、读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看懂画面的基础上为画配诗。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为画配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画即可。
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考虑到关于马的古诗句较多,笔者就开展了为画配诗的美术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奔马图》选择一首合适的诗句,比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岳飞《池州翠微亭》中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等。此外,在平时的绘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配上诗句,可长可短。比如画春天的美景时,有学生画了一幅雨后桃花,并配上诗句“桃花依旧笑春风,嫩蕊商量细细开”;画冬景时,有学生画了一幅松树挺立在风雪中的画,并配上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可谓是画中意、笔端情。
为画题诗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上美术课的积极性,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创新思维和绘画灵感,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经典古诗词,诗画结合,颠覆了传统美术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有效提高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积极创设灵活多变的诗画合一的课型,以诗作画、以画悟诗,推动学生的多元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美术课程标准“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结合”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