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雷雨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本文以雷雨一课为例,通过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阐述了如何采用阅读提示、视频教学、设疑讨论、角色表演和分组辩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戏剧鉴赏的方法,突破理解戏剧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难点。
关键词 :中职语文《雷雨》戏剧冲突人物性格
《雷雨》是的成名剧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达到成熟的历史时期。这部剧作含四幕戏,第二幕入选中职语文教材(中职基础模块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差,阅读与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如果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学生很难领悟本文,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使学生失去一次难得鉴赏经典作品的机会。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阅读提示、视频教学、设疑讨论、角色表演和分组辩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戏剧鉴赏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该剧作的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突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鉴赏戏剧的方法
教育部在2009年制定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让学生掌握鉴赏戏剧的方法”。因此,教师教学该剧作,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戏剧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是中职学生,他们日常学习中很少阅读戏剧作品,所以在教学该剧作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一味地求高,反而容易使学生一头雾水。
笔者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提示,让学生了解到鉴赏戏剧的方法: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性,戏剧作品的时间、场景、人物和情节都高度集中;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鉴赏戏剧的时候,重点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人物依靠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在鉴赏戏剧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揣摩人物对话。
学生了解到这些鉴赏戏剧方法后,笔者在教学中再注意运用案例加以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鉴赏戏剧方法的理解。
二、通过视频了解戏剧的故事情节
由于该课是创作的《雷雨》剧作的一部分,如果让学生按传统方法来学习课文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的意思,“只见树林不见森林”的学习,会使学生困在树林的理解范畴内,很难揭开森林的面纱。如果让学生从头阅读原著,学生很难静下心全部读完。为此,笔者向学生播放电影《雷雨》,视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著的内容和人物形象。通过播放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戏剧的情节和人物,为学生突破该课内容的理解关创造了条件。
三、设疑讨论,使学生了解戏剧的人物冲突和人物性格
学生观看完电影《雷雨》后,意犹未尽,当场对电影剧情与人物展开了讨论,学生对专制自私的周朴园,对坚强善良的侍萍等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对几乎所有人物走向毁灭而痛心。笔者看到这种状况,趁热打铁,向学生连续抛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释疑。设计的问题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不同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人物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矛盾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所有人基本上走向毁灭,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老师一个一个抛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所有问题展开讨论和破解。学生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整体上完成鉴赏戏剧的教学任务。
四、角色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人物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设疑讨论的末尾,笔者及时提醒学生回到课文内容中。课文的人物性格突出,个性鲜明,让学生尝试将课台变成舞台,组成一个演员团队一起表演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几个小演员上台演绎人物的神情、语言和情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五、分组辩论,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人物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也相当有兴趣。笔者顺势提出一个探讨问题:周朴园30年来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情实意还是假心假意呢?然后把持相同看法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要求他们用事实说话,通过课文的实例来互相辩论,支持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通过分组辩论,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当然,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讨论,笔者鼓励学生课后采用写作的方式将感兴趣的内容表达出来,完成后上传到班级微博中与同学们共享。
六、教学反思
教学该课,虽然笔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但是使得学生的读、写、听、说、看、思、议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笔者认为,与其蜻蜓点水式地多学习几篇课文,不如静下心来在经典作品中深耕,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晓燕.话剧《雷雨》的话语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
一、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从目标看,职高语文存在阅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学生往往上与不上一节课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上课的针对性要强,每课设计一个重点;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师往往忽视先进的教学手段,往往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再加上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而且缺乏指导,把主要精力和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课堂必修课的学习上。
二、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增强学生体验性的策略
1. 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上,我们可以采用情景设置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想象出当时的情境。并且理解其中的场景转换,将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老师则适当进行指导,完善不足之处。在阅读之前,教师也可以将《雷雨》的背景知识,或者所讲述的时代特征给同学们做一定的讲解。
要让学生的理解能够拓展延伸,戏剧为什么以“雷雨”为题?这里所说的“雷雨”是自然界的天气,还是风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气氛?都应该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维理解,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看问题,还应有自己的见解。
2. 现场演绎,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
通过前面的情景设置,同学们的大脑中就会有《雷雨》场景的基本轮廓,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演示,现场演绎出《雷雨》的情景及对话。一个小组的人分配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需要先熟悉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然后演出才会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而且也会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帮助。在观看了学生表演之后,教师就要对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加以评价,让他们在保证优点的前提下弥补不足。职高生的思维已经接近成熟,他们会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发表见解。因而,为了提高他们认识能力,有必要让他们进行辩论,充分利用自己的口才,借此相互取长补短,获得意外的认识,如让学生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还是假”,让学生各抒己见。
这些活动应该是最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项教学策略,它通过加强学生与作品阅读之间的关系,来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人物的各种刻画有一个自我的认识,往往能通过学生的现场演绎看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3. 阐述感受,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同学们在自己表演之后,或许会对文章和表演本身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他们应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良机,要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同答案。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对以后的阅读答题有很大帮助,不会再是为了追求一个固定答案,保留自己的想法。
4. 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对这一阶段学习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同学们总结出在自己亲自体验阅读的时候收获了什么,与之前的学习进行比较,选出较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利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阶段性反思,强调的是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想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就应该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调动起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体验性教学对整个职高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提高职高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学生有效体验阅读内容的重要过程。职高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终生阅读与体验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力求在备课中下足工夫,课堂上多让学生体验,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形式,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去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说,在《雷雨》中,可以排练课本剧,让学生揣摩剧中人物情感,可以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鲁侍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做?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对人物会有独特的理解。也可以把全班分成不同的组别,每个小组课后进行排练,课堂再进行汇报演出。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补充细节,只要不违背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国内外的经典名著,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学会思想成长和自我反省,使他们受到文学思想的熏陶。体验性教学在这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生)观看《雷雨》结局片段。
师:被称为“刻画人心灵的戏剧大师”,《雷雨》是他学生时代的第一个艺术生命, 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名噪一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师:在预习案中有戏剧、和《雷雨》的相关介绍,下面请同学们向我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1)戏剧三要素;(2)戏剧语言;(3)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戏剧冲突。
生答: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
生答: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生答:主要矛盾冲突:周朴园――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师:不错,看来咱们同学预习得相当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分析人物形象。速读文本并思考周鲁矛盾冲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生默读文本。
生答:相认前、相认后。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本来笔者认为这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偶遇――相认――冲突――缓和,但学生的划分也并不无道理,没有必要非得划分为四个阶段)
生:没有。
师:语言是戏剧的生命,黑格尔曾说:“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巴金老先生也说过,《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下面我们就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把握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先请同学自读情景一。
情景一: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生读。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读得比较流畅,感情投入,也比较自然,但好像少了点少么。
师: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戏剧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生:丰富的潜台词、个性化的语言、赋予动作性,没读出潜台词
师:对,现在我请一位男生和我合作再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考虑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思考,讨论。
一生答:他始乱终弃,这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残忍。
另一生回答: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周朴园并非那么绝情,他是一个有那么点温情的人,他对侍萍还有怀念。
师:为什么这么说?
一生答:他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说明当时抛弃鲁侍萍的可能是他的家人,他是后来得到的消息,所以又去河边找,他对这件事情也是无奈的,他也是受害者。并且当得知鲁侍萍“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时,他还问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这说明他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
师:好,越来越深入了(最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戏剧语言品味揣摩,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但学生的分析争论正在“点”上,并且同学们的热情也很高,所以尊重学生的发言,放弃最初的设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当听说鲁侍萍现在还活着,周朴园惊愕地问道“什么?”吃惊而发愣,按理说他之前那么想念鲁侍萍,这时应欣喜若狂才对,但他却因其活着而害怕,虚伪本性已显露,并且他得知鲁侍萍就在此地,他却不想见她,说明了他的薄情寡义,可见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感情也是假的。
师点头:这位同学说的也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一生答:周朴园一直保留旧雨衣,侍萍绣了梅花的旧衬衣,一直保留家中的一切侍萍喜欢的摆设,一直保留关窗的习惯,记住侍萍的生日,桌上还放着侍萍的照片,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并且坚持了三十年,这足以说明他是爱着侍萍的,是真心的怀念侍萍,否则他这三十年装得也太累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都是从文本中找到的证据,证明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是真心怀念鲁侍萍的。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他所列举的证据是两人相认后部分中的,那么刚才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感情也是假的的同学又是怎样认为的呢?当然咱们也可以参照第二部分,(此时此刻,学生们的讨论已完全打乱了笔者原本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分析已过渡到情景二。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后,并且他们现在在争论笔者后面的一个设计“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他对她的怀念到底是不是真的?”)
一生答: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忽然严厉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你可以冷静点,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这说明周朴园根本就不想再见到鲁侍萍,这充分暴露了他之前所做的一切的虚伪,他对眼前的侍萍软硬兼施,并且很冷酷无情和决绝,他是那么地自私残酷,虚伪奸诈,怎么可能对一个女仆有真感情呢?
生鼓掌,气氛热烈。
师:刚才同学分析周朴园撕掉了温情的面纱,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他是怎样表现的?请阅读课文,用笔标出,他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呢?(刚才学生的回答的部分中,潜台词运用得较明显,及时把握住,引导学生分析,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生答: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是你来是不是敲诈我。
生答: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是不是鲁贵指使你来的?
师:好,同学们分析了周朴园真实的内心,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酝酿一下,待会咱们分角色朗读。
生读。
生鼓掌。
师肯定。
师:刚才同学们争论了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对鲁侍萍是否真的有感情,都很有道理 ,现在老师要问同学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周朴园 ,你会怎样?(学生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说得对,但是笔者知道,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不能像以前那样简单化,《雷雨》大半个世纪能够在舞台上历久不衰,正是因为其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推动了课堂动态的不断生成。)
生议论纷纷。
一生答: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被家庭拆散他也无奈痛苦。周朴园怀念侍萍也是有根据的,他后来的妻子繁漪桀骜不驯,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更何况她是一个死去了的人,她对他没有任何的威胁。如果我是周朴园,当这个人找来时,我首先是感受到了危险,我担心我的名声、社会地位,家庭秩序……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因此在执教本课时应关注三点。
第一,及时调整预设 根据学生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发展的分析,及时将自己之前预设的“偶遇――相认――冲突――缓和”4阶段重新设定为学生理解的“相认前、相认后”。学生这一划分并不无道理,简单明了,并且方便他们理解,节约课堂时间。根据课堂动态生成,主动调节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当学生热衷于争论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他对她的怀念到底是不是真的时,应及时将此环节上调,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新的灵感。
第二,及时抓住课堂有效生成 当学生分析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所说的话时,应及时抓住这一有效信息,进行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潜台词,从而完成了之前的教学预设。
第三,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造生成。让学生思考,如果他是周朴园会如何,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赏析人物,推动了课堂动态的不断生成。
关键字: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语言文学
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区域性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及其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对象的不同要求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一些地方区域性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中对教育市场化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这里包括如下涵义:其一,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其二,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其三,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其四,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指挥棒.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如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无疑迎来了一次教学上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
高校设置的专业从性质上分为理论素养型和应用技能二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属于理论素养型的。它主要是以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而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低.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一致的。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所设置的专业及其课程应该是技能型的。这种疏离现象也造成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尴尬。目前,由于专业源远流长的惯性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和许多课程一样,在教学上依旧照搬素养型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授课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即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也仅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直观性,并没有偏离教师讲授这个中心:教学内容依旧按照传统的要求进行安排,知识传播居于主导地位,能力的培养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试考查中,依旧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力的测试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就明显地形成了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并不是普适性原则。教育的普通适性原则是因材施教。对教育对象来说,其成才要求是多向的,其成才的潜质、潜力也是不一样的。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成才上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思想型,即希望成为更高级的人才,具体表现为对读硕读博的期待,目前只占少数,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二是现实型,即满足现状,希望学有所用,期望本科学习能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毕业就业打好基础,这是大多数:三是模糊型,既没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更没有理想期待,这是极少数.这种情况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无疑适应不了,必须进行改革。
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文学课作为中文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大多教师都把专业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文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文学史的勾勒,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思潮、论争等等,而忽略了现当代文学课的“文学性”特点。在这种教学思想主导下,丰富的文学个案都塞纳进一个静态的文学史框架中,鲜活的文学作品成为文学史知识学问的填充物,这样,文学便成了枯燥乏味的东西。如果文学课上缺乏活力,缺乏碰撞,那么我们的文学课教育也就有了问题。这种死气沉沉的文学课堂令我们反思,现当代文学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文学史知识还是作家作品的分析能力?是知识的灌输还是审美能力、欣赏力的训练?反思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想象能力。根据这一认识,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减少文学知识的授课时间,突出作家作品,回到文本分析中来。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学生可获得对作品的丰富感受,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的转变,使我们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由专业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升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层面。
2.教学新方法的探索——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贯通、运用,提升出新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的教学模式,采用三种教学方式:
①讲授与讨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观点。更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探究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让学生跃出教材的刻板与束缚,系统地、立体地、动态地研究讨论作家作品。
②学生走上讲台主讲。
学生自选作家作品,经过大量阅读、研究,上讲台对作家作品作富有个性的讲评、这样,学生不但积极主动阅读作品、查找资料、确立论题,质疑先贤定论,而且,通过讲评,增强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全班学生都拓展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公众场合的仪态仪表等综合素质。
③认知实践活动。
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作家故乡实地考察,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环境和文学底蕴。
3.改革教学内容,体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即包括已经过去的文学,如“十七年”的文学,“”十年的文学;和刚刚发生不久的文学,并且,随着当代文学的历史延续,中国当代文学还将包括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的21世纪的文学。而以往的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写,限于时间的关系,常常把“十七年”的文学做为教学重点。而常常忽略中国当代文学最切近当代人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的文学现象,这应该由中国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关注和研究。所以在兼顾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有定论的名家精品的同时,应该把最新产生的文学做为研究的重点,甚至应该专门讨论那些最新发生的、没有定论的、甚至引起争议的文学现象。
4.变革考试模式
考试模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终保障。一方面,考试方式要由全闭卷考试改为半开放式的考试。也就是说不只是凭期末一卷定成绩,平时作业、小论文要在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上要作调整。减少客观题目的内容比例,增加主观发挥题的比重。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为学生出的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如“或许一个略为合理的答案只能是‘雷雨’了,尽管我承认这有些勉强。但似乎比由于称最喜繁漪,大家便都认定繁漪是主人公要好。”“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躲在戏剧背后控制一切的、不可知的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我们可以把《雷雨》的主角,定义为‘最挣扎的人’,我以为周萍无疑是‘最挣扎的人’”。等等。这类考题没有标准答案,测试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文学感受能力及分析能力。再如“你怎么看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我眼中的阿Q”,“我眼中的方鸿渐”等这类题目,都可以做成小论文,发挥学生的水平,考察出中文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评析能力。
参考文献:
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从美国择校制度看中国择校现象韩金枝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囚徒困境"李志刚
学识、师德,一个都不能少杨秋梅
向教育深处行走李冬丽
专业,从现在行动张静
学习对等反思范肖朋
"两爱"是核心方西河
把诗意的生活理念传递给学生胡玲霞
培养学生的道德智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河南教育(上旬) 孙云晓,赵袆
一个案例中的班级管理智慧王晓春,周文利
这也是一场考试郝晓东,魏亚妮
震撼式教育的自然惩罚策略——谈教育中的震撼与感化万玮
呼唤没有竞争的教育王开东
爱的教育孙西洋
"流行"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齐美利,徐玉娟
学生替我写评语李晔飞
特别的圣诞礼物张巧英
个性十足的诗化评语李晓
班级管理的四个秘诀张彦婷
廓清写作指导的思想迷雾(上)毛荣富
坚持有效拓展的原则刘青梅
拓展,让课堂"佳肴"更有滋味/让拓展"画龙点睛"/围绕学科任务,进行有效拓展
课堂有效拓展需把握三个"度"梁好
有效拓展的三种途径朱兢
戏剧表演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河南教育(上旬) 胡铁桩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陆炀
孔子"乐学"思想与语文"乐学"教育郑旭
融入情感教育,彰显语文教学之魅力石战锋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构建素质课堂杜均珩
彰显校训精神的本质力量徐玉斌,詹美娜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享受教育幸福王小蔷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充满个性魅力的校长徐丽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摇篮郭保轩
把准、见证、提升、丰富——做好教学反思"八字"刘青民
这样的反思,会让我们更快成熟孟祥杰
学生伤害事故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之一)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程序孟俊红
男孩危机危在教育孙云晓,赵霞
让学习和生活在课堂上交汇王晓春
批评学生要有技巧、有境界万玮
在公理与现实之间刘思远,铁皮鼓
让每块墙壁与学生对话刘阿华,雷雨
化作春雨润无声谷宪民
"小花园"里"种花"忙范肖朋
最是书香能致远符礼科
凝聚家校合力探索特色德育李红新
德育工作有诀窍蔡征
聋校班主任谈话的艺术冯改玲
班级生活自主化学生前景最优化——班级生活自主化管理浅谈张金聚
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突破与关键王学东HtTp://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孟金伟
颁奖词: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高静
语文公开课要"秀"还是要"真"朱丽霞
科学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李晶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李军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张建军
结合实际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河南教育(上旬) 杨晓钢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练习胡谢
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吴爱群
幸福是一种心态刘风华
静,而后能安木凤云子
累累若丧家之犬王开东
吃亏是一种隐性投资刘祥
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常作印
略施小计,班长重新上岗赵治于
我的"休克疗法"范肖朋,刘春颖
三招留住班干部侍江
不抛弃,不放弃!张耀丹
当代青少年"拼文化"流行的多维度思考河南教育(上旬) 余金枝
成长档案袋——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周素娟
注重情感投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卢倩
未来课堂——探索发现知识的历程王开东
创新教育优化语文课堂赵剑华
教学语言艺术成就完美课堂张红晓
有效提问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原凯云
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范淑芳
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思考与实施刘强
对试卷讲评课的认识和探索申满英
语文课堂应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张鸿雁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河南教育(上旬) 李舒
把握文章中的每一次感动史剑
让古诗文教学与学生走得更近些白书彦
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贾卉
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郭红竹
创新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高伟玲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吕文静
谈幼儿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何鲁威
摘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高中语文备课中,应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从而使备课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备课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和教学模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以下高中语文课特点及自己的备课体验谈谈体会。
一、备好课前课
预设的教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
1.关于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就阅读教学来说,我们用“思路”一词来概括对教学进行思考、进行安排的过程,也用它来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表现了什么样的思维走向。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
如一位优秀老师设计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块式教学思路:
a由《好汉歌》导入;b研读课文,评价金圣叹的评点;c投影图片,再次感受林冲形象;d质疑辩论,林冲是否英雄好汉;e小组讨论,推究林冲性格成因;f启发点拨,深入理解作品主题;g布置作业,完成《感受鲁达》。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思路,能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未定点,进行开放式专题性阅读教学,设计呈阶梯状的教学板块,便于纵深拓宽学生的思维。
2.关于相关话题的设计
如《陈奂生上城》设计的话题可以是:逆来顺受的、痛并快乐着的、新时期阿Q式的、小农思想严重的、乐观的、经商型的、了不起的、有经济头脑的……主要是这个话题具有开放性,不把学生拘囿在对文本单一的解读。
3.关于训练点的设计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宗旨和归宿就是为学生打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理解"和"运用"两相比较,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一个人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生活方式程度的反映,运用集中体现在每个人的表达上,一是口头,二是书面,没有一个好嘴巴,没有一手好文章,你是无法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
二、备好课中课
课中的备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1.以大化小
将一个大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如《雷雨》教学,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试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结果学生无从下手,造成了寂寞冷场的局面。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抛出了几个小思考题: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孩子也活着”并且问他“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周朴园的表现与前面是否矛盾?他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当鲁侍萍巧妙地露出身份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又有哪些变化?
2.以难为易
课堂教学的难度,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教师应借机突破难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3.以浅入深
要力避设计教学时唯恐学生答问“冷场”或出错,便千方百计地降低问题的难度,或教学时不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启发学生,而采用其他辅助手段给予暗示,这不仅违背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且容易使语文教学流于形式。
三、备好课后课
课后备课要多样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写教后录?结合实践,笔者以为教师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明确撰写的支持路径,这样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录的高质量。
1.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反思: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从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反思: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从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反思: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2.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媒体的合理使用等。
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补救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谬误之处和学生反馈的差错处。如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特殊的错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
摘 要:“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师的“教”为“少教”“精教”,学生的“学”为“自学”“有效率地学”。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诱导作用,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策略
语文教师应当摒弃“单向式”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教、有目的地教,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有效率地学,双方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引趣情境导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积极发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直观性教学优势,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引趣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一堂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引趣情境创设,配合一首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进行烘托气氛,成功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顺势进行引导教学。
诱导过程:
教师:同学们!凤凰传奇的歌曲大家耳熟能详,既然凤凰传奇将这首歌曲命名为《荷塘月色》,那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必然有吸引他们的地方,现在请大家结合歌词和课文,寻找两者的共性。(利用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寻找共性,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指名一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1:歌曲和原文都给我一种宁静舒适之感,歌曲悠扬的曲调与原文的唯美意境完全吻合,静静的美感无法用语言形容。
教师:景在不言中!美在不言中!不错!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想法吗?(教师继续进行诱导教学)
……
反思与总结:
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多维化教学优势,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少言引导,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语文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给自主思考的平台,发散学生的思维
“少教多学”的宗旨:教师利用最精炼的语言诱导学生,从而收获最大的学习成效。不是捆绑学生的思想,而是解放学生的思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课堂的话语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自主思考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绪在语文广阔的天地自由飞扬。
例如,在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张富有中国风的图片进行情境导入,再配合一首古典音乐对意境进行烘托,将学生引入凄凉的意境之中,因势利导进行诱导教学。
诱导过程:
教师:同学们!词人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即将踏上羁旅生活。词人的心情此刻百感交集,假如你穿越到当时的码头,你会看到什么景象?发挥你的想象力,展开联想吧!(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将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1:秋蝉在进行着最后的抵抗,那低沉的叫声是那么令人揪心。我穿越到词人的身旁,却只看到他的背影,雨后的天气更加的刺骨,词人远眺江面,与天水融为一体,静得令人不安。
教师:未知的惶恐!感悟得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学生热情被点燃,争先恐后进行抢答)
学生2:我穿越到词人的身旁,江面的浓雾让我看不清词人的脸,傍晚的码头,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静,一声叹息打破了沉寂,江面雾寒,人心更寒。词人忍不住眼泪成线――“滴答”。
教师:无声的哭泣!动与静相结合,凄凉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学生还有补充的吗?(课堂气氛达到)
学生3:……
反思与总结: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利用语言艺术巧妙诱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给了学生一次穿越之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课堂情景剧将感悟升华
语文教材中有辞藻华丽的散文,情感深厚的古诗,发人深省的故事等等,作者将深厚的人文底蕴“掩藏”在字里行间,像一个专业的“摄影师”,用敏锐的视角发掘现实素材,用“文字”胶卷进行记录,将一个时代的缩影呈现在读者眼前。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情景剧表演,为学生搭建一架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桥梁,将学生的感悟升华。
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教师将课堂变成“剧场”,组织几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剧演出,让学生自主编写剧本,组织对话,将课堂让给学生。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与剧中人物进行结合,深度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等,学生用拙劣的演技探讨人伦,课堂讽刺意味强烈,他们赢得了满堂喝彩,演绎中学生将自身的感悟升华,这也达到了教学的另一境界“寓教于乐”。
总之,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少教多W”的教学思想,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精教”将课堂让出来,诱导学生“自学”“有效率地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区级教研活动公开课。时间是2006年9月25日。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硝酸》一节第一课时。拟通过该节内容的教学,与同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通过对比、探究性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实录
本节课开课以复习“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对氮元素不同价态的转变引入对“硝酸”的学习。本节课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探究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查找总结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完成表1中浓盐酸、纯硫酸物理性质内容。上课时展示一瓶浓硝酸,请学生上讲台探究得出其色、态、味、密度、挥发性等物理性质,台下学生可对探究方法出谋划策。教师引导突出挥发性与沸点的关系。最后由学生得出硝酸与盐酸的物理性质相似。
结论:
通过引言:硝酸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硫酸谁相似呢?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猜测、有肯定。于是找一位认为它们三者的化学性质应该一样的同学来说明了理由:因为都能电离出H+,都具有酸的通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投影:根据酸的五点通性安排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练习。然后追问:这三种酸有没有不同呢?可启发:盐酸在初三学了,高一时我们认识了硫酸,高一我们认识的硫酸是不是对盐酸性质的重复?有学生说道:浓硫酸还有强氧化性。追问: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答:与金属反应不能放出H2而是放出SO2。紧接着,教师并没有马上进入硝酸的氧化性的学习,而是请学生从理论上分析浓硫酸为什么与盐酸在与金属的反应中性质不同。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教师就把盐酸、硫酸的化学式写在了黑板上,同时标出了各元素的价态,然后抽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从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性还原性。教师抛出问题:根据硝酸的化学式及价态,从理论上分析硝酸的性质应该与盐酸、硫酸谁相似呢?此时抽一位基础较差的同学,得出稀硝酸与稀硫酸一样与金属反应会放出H2,浓硝酸与浓硫酸相似,放出的不是H2,而应该是NO2。到底硝酸被还原后的产物是不是这样呢?下面你们通过亲自实验完成探究二。学生根据座位两人一组,教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一束前端螺旋状的长的细铜丝代替铜片,穿过套有玻管的单孔塞,尾气处理用一团沾有碱液的棉花放在单孔塞的孔口处。
表中“化学方程式”的一栏是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写出Cu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同时师生一起完成Cu与浓硝酸反应的方程式的配平,学生模仿完成了Cu与稀硝酸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对Cu与硝酸反应规律的总结教师再次请了前面那位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完成的,同时这也是对他前面的回答进行的自我肯定与否定。
最后教师进一步强调了浓、稀硝酸都有强氧化性,都表现在+5价的氮元素上,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是浓硝酸被还原成NO2,稀硝酸被还原成NO。为了增强同学们的认识,教师请学生完成下面两个方程式:
Ag +HNO3(浓)――
Ag +HNO3(稀)――
关键词 中专学前教育专业 化学课堂学习效率
一、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课堂学习行为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化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化学课上主要的学习行为是以倾听、笔记和部分讨论为主。学生积极认真地听,但不善于提问。大度分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板书、PPT的内容记下来,但是缺乏思考。部分学生愿意参加讨论、动手实验和参与式活动,但还是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提出有意义的见解。
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影响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根据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行为特点,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法建议
针对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特点,现提出以下教法建议:
(一)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控制和操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心,始终处于积极地学习状态之中。例如设计问题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问一些学生触手可及或者经过一定思考既能解决的问题,并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坚持长久,学生就会慢慢建立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解决化学问题有了信心,还会进一步促使中等生使用其他学习行为来学习化学,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原有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不高,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教师采用的培养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产生很大的兴趣,配合教师的教学,并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继续实践。同时,中等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化学之后,他们有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具备良好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产生了兴趣,就获得了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通过深挖教材的潜在魅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心中沉睡的认知经验,从而主动的参与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从而激发中等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拉回课堂。
1.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创设问题情境引题是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氮族元素中N2与O2的反应时,我就讲大峡谷的草长的非常的茂盛,尤其是下过大雨、打过闪电之后,草长的特别的好。然后设问“问什么雷雨过后,草长得会更加茂盛?”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情境,把学生带到了想象中的长满草的大峡谷,学生就会主动探索为什么会这样,经过不断的探索,最后会认识到是N2+O2==2NO的反应。这样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主动探究。
2.通过实验创设情景
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式实验”,例如在讲Gu-Zn原电池的时候,为学生准备好Gu片、Zn片、导线、电流表和稀硫酸,让学生一步步探究到Gu-Zn原电池的模型,并且分析了原电池的原理。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带着求知的渴望,从求知的探索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早已进入课堂,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很快的进入学习。
例如讲硫酸的工业制法时,我利用计算机播放工业制硫酸的全过程的动画模拟。模拟由铁矿石制成二氧化硫,再由二氧化硫制成三氧化硫,最后由三氧化硫制成硫酸的全过程,提出问题:结合看到的内容,讨论出硫酸工业制法。学生讨论出了硫酸的工业制法,就说明学生有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同时还复习了二氧化硫制取三氧化硫的可逆反应。
4.以生产、生活中的实力创设情景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制品。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候,就举了二战时期利用氯气做化学武器的例子。教育学生利用化学品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给人类带来灾难。又如在讲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时,我就讲了我国自主研究的二号捆绑火箭采用的燃料就是偏二甲肼,所用的氧化剂主要是NO2。点火后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将火箭送入蓝天,而在火箭底座出现的红棕色气体就是N2O4分解的NO2。
总之,通过巧妙的教学情境创设,能引起中等生的注意,激发中等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中等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学法建议
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学习有效性。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长期的努力,还需要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学习过程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即听课和作业是切实可行的。
1.听课时积极主动,并多加思考,正确处理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听课要高度集中,紧跟教师思路,不能被动听课,要主动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所学内容是建立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将来的生长点在哪里,注重思考,将教师讲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遵循化学的学科特点,主动参与实验等动手操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一定要把握实验,从客观上掌握知识。还要注意听课合作笔记的关系。做笔记的方法各不相同,不管怎么记笔记,只听不记和只记不听都是不正确的,必须记录重点内容和解题思路,供以后复习参考之用。
2.做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运用。为了强化和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是要重视非书面作业,二是要重视作业的反思。作业的完成不是学习活动的终止,而是持续学习的开始。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反思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反思的是思考过程。
关键词:戏剧作品 表演 角色体验
长期以来戏剧教学流于一般文章的教法,最多加入分角色朗读。读完,分析完,学生浮光掠影从剧本“经过”,脑海中留下关于他或她的一抹影子,至于戏剧“崇高”的意义,也随着教学活动的结束“云淡风轻”了。然而戏剧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兼容着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等艺术因素,具有多种艺术相互交叉、互为渗透的多重性特征。”①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戏剧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质,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突破一般文本的模式教学,走出一条属于戏剧自己的科学的解读之路。戏剧是“说话的、走动的、立体的文学”(陈瘦竹语),具有突出的体验性。因此在戏剧教学中,不妨变教室为舞台,组织学生排演戏剧,以演代教,让学生在角色的换位思考和亲身体验中感受心灵的震撼,并且通过体验“生发与主体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使主体获得‘具有永久意义的铸造’” ②。这同时也契合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新课改理念。当然考虑到时间限制,排演戏剧最好是将戏剧单元的几个剧本一起学习,一起排演。
其大体步骤可以如下:
1.研读剧本。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下通读全单元几篇戏剧作品,结合注释,掌握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知识等;理解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等,课下查阅一些资料补充相关材料。有条件的可以先观看电影,或者播放《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的视频或电影,让同学初步感受表演艺术家的演技。课上相互交流讨论研读课文的结果,老师指点补充帮助学生获得对剧情、人物的初步理解。
2.排演戏剧。在把握了剧情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自选剧本片段,自定导演,搞好分工,确定角色,准备道具。并利用课余时间出谋划策,共同协作,反复排演。教师做好顾问,指导学生抓住冲突,表现剧情;咂摸台词,活化人物,例如《茶馆》中的各色人物,三言两语,但足现其灵魂:适当创新,加入自己的。课上演出,学生入情入境,进行角色体验。在表演课之前,教师可以插入其他单元的教学,为学生排演争取充裕的时间。
3.品评表演。表演不是结束,评演环节不可忽略。这是角色体验后的沉淀反思。这个环节要求演员谈体验,观众作评说。
可以就演员对原作形象是否把握得准确,动作、台词是否体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服装、道具是否符合原作内容涉及的时代背景,针对原作表演所做的创新是否合理。演出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角色体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4.写作迁移。全班同学就这次艺术实践和全剧内容写出自己的体验和体会,实现体验升华的同时将它们物化为优美的文字,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最后还要进行汇总交流并张贴佳作,供大家一起学习借鉴。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尝试小剧本创作。通过写作促进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通过表演戏剧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换位,在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灵魂对白中,亲历内心的汹涌和情感的起伏,以某个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的状态,从而获得更加真切深刻的体验。而且在这种群策群力、集体参与的角色体验中,教学的群体性特征更为突出,学生之间、“角色”之间以及整体氛围与角色之间的都会互相影响,从而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悟更加深刻。
需要强调的是表演切不可流于形式,否则课堂热闹,但收效甚微。首先,前体验的过程必须认真对待。即研读剧本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使学生对剧情和人物形成自己的理解,以便使他们的心境与剧本情境尽快交融,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和情感体验。其次,评演结合,品评环节不能省略。演出结束后,配合多方的评价、深入的交流、共同的讨论,会促使学生的体验走得更远,向下向后继续延伸。如在学生表演完《雷雨》后,要求演员讲体会理解,观众谈观感建议,然后老师再做点拨引申,就会使学生(无论观者还是演者)的体验在自己的回味感悟、别人的“旁敲侧击”和老师的“推波助澜”中“曲径通幽”实现飞跃,达到学生满意老师快慰的教学效果。最后,以演代教,并非教师完全退出课堂,让学生放任自流。这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角色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体验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表演活动提供指导咨询,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学生及时对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他们对作品主题及艺术性进行深入理解。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学生在欣赏戏剧、表演戏剧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戏剧独特的魅力获得关于戏剧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也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活动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更难能可贵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和探究欲,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具有永久意义的铸造”,实现生命的成长与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高;语文;课堂高效性;阅读
职高语文课堂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是对我国一些重要历史以及有名的作品进行欣赏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大量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记忆,而职高生正面临着就业,学习的压力也非常大,减轻他们的负担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授课时的核心内容。
一、个性化阅读的引用
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的引入,就是将教学重点由死板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上来,使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个性化阅读引入教学过程:
1.扩展阅读范围,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
职高生的阅读不能仅仅限于课本,这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教师要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扩充他们的阅读量,不仅要让他们博览群书,更要让他们读好书,读对书。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的《雷雨》、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做好阅读记录,学习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反思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是看热闹,而是学知识长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自己的疑难点记录,对阅读文章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阅读卡,共分三项。第一项为阅读预习,主要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字词和主旨进行记录和总结,对自己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记录。第二项为阅读心得,学生可以在这项中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道德情感体验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第三项为见解发表,学生在阅读后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发表演讲,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开展辩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发挥自己的见解。
3.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一些趣味性或操作性很强的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并利用电脑制作动画。计算机的操作一直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对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适当引入计算机的信息化教育。如,对《荷塘月色》进行阅读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动画,并进行配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运用意象赏析法对古代诗歌进行教学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大多数的描写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意象可以说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意象在作品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在教学时抓住意象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找到诗歌的主旨和中心进而对诗歌进行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我国古代诗歌的中意象可以分为景观类(月亮、风、斜阳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梧桐等),动物类(子规、红艳、鸳鸯等)以及行为类(登山、饮酒、吹箫等),这些意象经常出现在我国古代诗歌之中,如,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比较典型的用意象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所以说运用意象法,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学习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我国古代诗歌在进行创作时都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手法,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让诗歌变得更加的唯美、更加的动人。如果通过写作手法对诗歌进行讲解就可以让诗歌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有助于教师对诗歌进行教学。
例如,我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如虚实相生、欲扬先抑等等,这些写作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作者表达自己感情进行创作时的最爱。
三、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的评价模式
在评价方式上来说,师生互动参与应当是作文评价的指标,这样有助于评价合理性的增加。在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中,学生没办法对评价进行参与,教师具有太多的独断权。因此,应当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由占有不同比重的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进行得分的综合评定,这样不仅能够令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加以总结以及反思,更能够令学生去吸取别人作文之中的优势,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全面性的提高。
在评价媒介方面,同样能够进行创新。比方说,在特定场合之中,为了使学生评价他人以及自我的内容得到真实反映,可以利用一些高科技媒介进行一种背靠背的匿名评价。如,利用网络游客对作文进行评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评价意见得到十分真实的反映,同时利用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积极性,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使学生更乐意参与到作文课中来。
综上所述,职高的语文教学必须根据新课标,逐步进行改革,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阅读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职高生是我国人才的主要来源,职高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是他们未来更好发展的一个大前提,所以要运用最好的方法对我国的职高生进行培养。而对于职高生来说,语文的学习在各门学科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自己的主导地位体现得酣畅淋漓,还是“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恰恰忽略了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主人、主角。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放手,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角,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真正让语文课堂的“主体”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首先,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原动力”,所以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一首歌,一个故事,一幅图画,一副对联,或一个谜语等都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或疑问,引导学生去猜测和探究,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在网络资源普及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引发学生兴趣,一张幻灯片,一段录音,一幅图画,一节录像,让学生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民主平等与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是学生“主体”体现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没有心理压抑的情况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相应的情境,借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能够使学生很好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产生丰富想象。比如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首先提出问题“你见过大海吗?请描绘一下大海的样子和你面对大海时的想法”,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没有任何紧张感。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海的画面,让学生产生此时就在大海边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畅所欲言,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开放教学,变换方式。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在教法上经常刻意求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当然也要因文而异,因需而异。比如《毛遂自荐》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及相应的语法字词知识,更应该把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围绕该不该“自荐”去辩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得到启发,悟出道理,促使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分析,去联系,去发挥。通过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举行朗读比赛,同时出示辽阔大海的多媒体画面,营造一种身在其中的情境,不仅使学生看到大海的壮阔,还可以使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心境。有的课文还可以举行歌唱比赛,比如《长江之歌》,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自己试唱,最后合唱,同时利用多媒体表现长江的宏伟壮阔气势,在歌声中体会民族自豪感等。有的文章可以分角色演,比如的《雷雨》;有的文章可以讨论交流,有的可以换位体验思考,有的可以演讲的形式进行等。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多开展课外活动,如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一些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真正体现“主体”的作用,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第四,师生交流,共同整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注意尊重和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方法、心得,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看法见解进行反思与改进,参与课堂重点知识总结,参与板书设计。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教学媒体进行课堂重点知识总结,还可采用播放教学录像或教学光盘进行回顾和总结。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变成知识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