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作文满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一: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二:心灵的仙境
妈妈:
我好想您。昨天终于见到了你,看见你那张写满欣慰又略带疲惫的脸,我非常心疼并衷地感激您。我知道,只因您想亲自为我送考、加油而急匆匆在从西藏赶回湖南。可以想见您在千里迢迢的青藏铁路上彻夜颠簸的情景、您在列车上与他人格格不入的服饰和您那又对我殷切期盼的眼睛。我知道,您的心在谁的身上,谁就能成为您的风景!妈妈,您知道吗?我看到你的那一刻,此前对你的所有的埋怨,都烟消云散了。
妈妈,说实话,我怨恨过您。您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却让我错过了三年的母爱。三年前,我顺利进入高中,你却在这样重要的时刻,选择进藏支教。那样的环境,你一呆竟是三年。
临走前,您说您要和我共同奋斗,只要三年。我完成我的梦想,您奉献您的事业。我挽留您,哭泣着说:“妈妈,那边又苦又累,还接连好几天不能洗澡。您不要去了,留下来陪我好吗?”您朦胧的双眼中满是痛苦的抉择,您抱着我,久久不语。
之前,你曾去过一次西藏。圣洁的布达拉宫让您流连,有传奇色彩的拉姆拉措湖则让您倾倒。但我知道,最令您放不下的是那里的孩子们。您小心翼翼的捧出他们的照片。蓝天白云下瘦弱不堪的孩子们,用典型的高原红的脸努力向您微笑。我知道,正是这些微笑成了您日夜牵肠挂肚的思念。
而正是这份思念使您不顾阻拦地报名援藏支教。您说我有的读书环境,而那些可怜的孩子也需要一个平等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不再挽留您,您拖着厚厚的行李箱离开,去您说的心灵的仙境,临行前您对我说的依旧是最初的加油,您只愿我也能在三年的学习中找到心灵的仙境。望着您的笑容,我若有所思。
网络不通,交通不便。一年之内我只有接到您寥寥可数的几个电话。你说:“没有水又经常停电的日子的确很艰苦。可我过得很坦然、很惬意。”是啊!你让藏区的孩子们分享了原本只属于我的最朴实最真切的母爱:你教他们识字,陪他们成长,引导他们做人,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实现您事业的梦想。我知道您的坦然,了解你的幸福。也体会到了你和我共同培育的心灵的仙境。
妈妈,昨天见到您,你还拿出藏区孩子们为我缝制的祈福娃娃。他们让您告诉我,谢谢我这位姐姐给了他们一个好妈妈,并祝我考试顺利。那上面还有针线勾出的歪歪扭扭的“我爱你”的藏语。望着那些祈福娃娃和妈妈你略带歉意却又幸福的脸庞,我一度泪如雨下。
妈妈,今天我是在高考的考场里,思索、书写着我的人生答卷。我会带着您赐与藏区孩子们的这样一份爱与希望从容向前,会学着妈妈您那样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去乐于奉献、回报社会,也会学妈妈您那样倾心于自己的事业去打造真正属于我的心灵的风景。
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三:稳稳的幸福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稳稳的幸福
“我不想在云端舞蹈,我只想在地面行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在云端舞蹈看似舞步轻盈曼妙,却远不如在地面行走稳稳的增补幸福。
云端怎样?云端舞蹈,似乎给人一种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是英雄的舞蹈,那是胜利者的舞蹈。但是,却也举步维艰,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会踏空坠下,摔得粉身碎骨。
东坡先生有词云:“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地面行走又如何呢?地面行走,再平凡不过了,但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倚着大地的支撑,才能使步子迈得坚实起来,厚重起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脚踏实地,才不会飘得太远。当强秦大兵压境,纸上谈兵时,赵括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热情澎湃,让赵国人误以为看到了救世主。而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全变成了一纸空谈,赵军的四十万精兵,就这样被他的“云端舞蹈”一步步推入死亡的深渊。倘若赵王能够认准人选,相信赵母的建议,倘若赵括将纸上谈兵换成脚踏实地的演练,定会清楚自己的缺点所在,裨补缺漏,那战场,必将是强秦的坟墓。
我愿意在地面行走。脚踏实地,才能把握时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生数十年匆匆而过,或许你只是在风中摇曳身姿,跳了一曲探戈,却不知“三十八年看过,弹指一挥间”,时间已经一去不返,而在泥土上印上你的足迹,“成因飞鸿踏雪泥”,回首便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步伐,血与泪开辟的道路,便能在每一个现在经大地印上专属的勋章。
脚踏实地才能成功。古希腊神话中,安泰是战无不胜的大力士,因为他的脚从未离地,而他的母亲地神盖娅正给他源源不断的能量,而当他被赫拉克勒斯引诱到空中时,失去地支持的安泰只能任人宰割,安泰的失败在于他从未认识到脚踏实地是多么珍贵而有力啊!
文学作品脱离生活就像在云中漫步,华而不实,很难使人产生共鸣;音乐脱离了大众便成为一小部分人的专属,曲高和寡;人脱离了实地,虚伪浮夸,便从潘多拉魔盒中蹦出,人便会失去那稳稳的幸福!
安徽考生?
因为感动,人生的光辉与色彩才被我们领略;因为感动,生命的律动与力量才会给予我们希望;因为感动,万事万物深层的美好才会被我们碰触,被我们欣赏。那么,带着感动出发吧,用感动充实出一个辉煌的人生。?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在人生绚烂的路途上,我们无比渴望受到高洁气质的熏陶。然而,怀抱一颗充满感动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会如花般灿烂地开放在你的眼前,永恒于你的心间。如果不是心怀感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如何让你觉得心旷神怡?如果不是心怀感动,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如何在你心间激起层层浪花?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会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珍惜生命、感悟生命并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如果不是把感动放在心间,你如何触摸到生命中最柔软的底层,你又如何理解生命复杂的含义?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虽然怨恨过痛苦过,但他最终在苍凉的地坛中悟出生命的内涵,这种深刻的领悟来自他内心对生命的感动,来自亲情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动。这感动,让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远,这感动让他对生命充满敬畏,充满慨叹。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才能拥抱生命敞开的灵魂。?
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感动让我们内心变得柔软,感动让我们将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为坚定。苏武牧羊于瀚海之地,大漠飞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动,那出自对国家的大爱的感动引领他向那条荒芜之路上勇敢迈进。还有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她的勇敢同样来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遵循于内心的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感动会将信念与坚强深植于土地,连成一片碧绿的辉煌。?
艰险与坎坷,我们不怕;风沙与风雪,我们依旧昂首向前。这是因为感动给我们的内心准备了最丰厚的食粮。带着感动出发,让人生的航向永远地朝向美好的远方。带着感动出发,让辛苦而漫长的生活因为感动而充盈着快乐与希望!
【名师点评】?
考生将“带着感动出发”放在生命的层面思考,放在人生的高度思考。生命,因为蕴藏感动,更会彰显它的绚烂、尊贵和坚强;人生,因为伴随感动,更会找到方向,阔步向前,充盈着快乐与希望。从这个方面看,考生的理性思维缜密而深刻。文章的选材凸显出两个特点:选材的教材化,譬如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史铁生的“生命达观”、苏武的“牧羊于泽”和王昭君的“独留青冢向黄昏”,既丰富,又深邃;素材的排比式呈现,规避了展开铺叙的俗套,既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又强化了求证的力度。(刘德海)?
本文给出的启示是,写作素材不是匮乏,而是缺乏“发现”的意识,我们学过的教材,我们触摸的社会……主体自我发现的素材更能融情入文。(刘德海)?带着感动出发?
现在是25世纪,我独自一个人坐在房里发呆。窗外一片喧嚣,美丽的天空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颜色,人们的神色麻木,行色匆匆,使我心里觉得涩涩的。飞快的城市化节奏让每个人都气喘吁吁,觉得我们应该出发,寻找些什么。?
乍一看题目,刚入高三的“宝宝”们可能被吓到了:难道高考作文也要拼“颜值”、看“气质”?作为高考作文阅卷者,笔者非常肯定地回答:是的,高考作文既拼“颜值”,也看“气质”!阅卷老师虽不能透过试卷看出考生模样的美丑,但却能看出考生的态度是否认真、习惯是否良好,以及语言建构能力的高低。这些态度、习惯和能力是学习与养成的结果。这样的“颜值”和“气质”显然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所以,作文备考的正确方法就是提高“颜值”、提升“气质”。
阅读,是高考作文最好的“气质”担当。如何让阅卷老师从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作文试卷中,一眼就看出考生是个高“颜值”、有“气质”的人?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状元、作文满分获得者孙婧妍如是说:“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20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我平时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1100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最终孙婧妍能在高考考场上写出满分作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课内外阅读为她带来的丰厚积累。
博览群书与深度阅读相结合,形成写作的“洪荒之力”――核心素养。综观这些年的高考作文题,鼓励考生关注现实、体味生活是大势所趋。为此,“高三党”不仅不能停止阅读,反而要以备考为目的强化阅读。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日益碎片化、娱乐化,甚至被动化,我们每天被各种推送消息淹没,一夜之间朋友圈里都是“知道分子”,似乎无所不知。“高三党”的阅读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要围绕高考常见话题有意识地阅读,并收集相关的社会新闻及其时评热文。最好准备一个剪报本,把这些时评热文剪贴在一起,作勾画、作点评、作剖析,并由时事时评延伸到高考常见话题。
再就是深度阅读――以备考为目的围绕相关话题展开系列文章与著作阅读,进行综合的思考、系统的整理、多维的评论,形成对相关话题的整体认识和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别以为作文备考就是多读几篇高考满分作文,简单地模仿他人的写法。作文备考中,比写法更重要的是思想,也就是要为写作高考作文有意识地准备丰富的思想。博览群书与深度阅读并举,为高考作文积累语言、优化章法、丰富素材、沉淀思想。当这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想就会如同电流般贯通。思想到哪里,哪里就会被点亮,语言、章法、素材融会贯通,文气无所阻碍。
1、修辞开篇,展示文采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动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
在高考作文,你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定能使文章增色添辉。下面例子中,运用比喻、排比,使语言形象生动、气势畅达、音韵和谐。
例:千载风雨兴衰,你,静静地贮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唯有无字碑留下了你的浩叹。抚摸着那凹凹凸凸的碑身,沧桑而感慨,你,只是略略扬起那时柔时刚的嘴角。此时,风,依旧凛冽;苍穹,依旧浩渺,你无语,碑无字,却完整地记下了你的不凡,青史依旧为你长流,在那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伸着你——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点点空白悠悠情思》)
2、悬念导入,吸引读者
高考作文在开始写之前,不妨用3-6分钟精心构思,用悬念导入,这样容易抓住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吸引人们阅读,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例:很小很小的时候,总是喜爱看妈妈穿白色的裙子,她那么美,那么快乐,被妈妈牵着小手好幸福好幸福!那时候,妈妈就是我心中的天使。然而妈妈却爱亲昵地叫着我:“安琪,你是天使!”
我不是天使,要不被接进天堂的怎会是妈妈,而不是我呢?(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我是天使》)
3、故事先行,引人入胜
高考作文故事先行,能引人入胜。例子中的“蚌育珍珠”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它具体形象,引人入胜,包含着一个经历艰辛困苦获得成功的道理。
作者叙写的这个故事很好地契合“雨燕减肥”这一话题的深刻寓意。标题中的“它”,正是困难、挫折、艰难险阻等的代称,突破它们,人生将变得壮美无比。作者以这故事先行,既能引人入胜,又切合话题。
例:夏日里的炎热炙烤着大地,不知不觉中,海边多起了游泳的人。向远处望去,几个小孩像在搜寻着什么,带着好奇我走了过去,才知他们是在寻找珍珠……一颗小小的沙砾被蚌无意识地吞噬在嘴里,蚌觉得好痛,似乎有一把尖刀刺向它的喉咙。但一切都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夜夜地把它磨小、磨亮才能将它吐出。终于有一天,蚌被海水冲上了海滩,一个小男孩发现了蚌嘴里的沙砾,把它取了出来,但它不再是粗糙的沙砾,而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蚌感觉轻松了许多,重新回到了海洋中。蚌育珍珠从此为人们所知,于是它的故事被人们所传颂,生命从此有了夺目的光彩,每一次去海边,我都带着崇高的敬意注视着蚌的艰辛。(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穿过它,生命从此壮美》)
4、引用开头,突出主题
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巧妙地借用诗歌、名言、典故、俗谚语开篇,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然,引用要突出主题,要准确、得体,切忌张冠李戴、弄巧成拙。
例子以引用诗词名句开篇,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了“意气”,增强了论证效果,突出了主题。
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5、设问开头,引人深思
高考作文开头围绕主题设问,有问有答,能引人深思,突出主题。看看下面的例子,开头围绕“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这一主题,通过一连串的“问”和“答”,开启了思绪,突出了主题。
例:倘若你是一粒种子,告诉我,你会怎样?是等待春天的召唤,还是迫于与寒冬挣扎?倘若你是一掬清泉,告诉我,你会怎样?是任凭风儿的吹荡,还是勇于激起浪花?倘若你是沧海桑田中的一颗沙砾,告诉我,你会怎样?是受命于雨打风吹化成一缕尘烟,还是敢于摩擦出晶莹的珍珠?……大凡成功之士都会选择后者,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磨炼出与成功的默契》)
6、破“旧”开篇,反衬主题
所谓破“旧”,就是用逆向思维,从新的角度打破旧有的思想观念,提出新的思想观念。破“旧”开篇,就是先写出旧有的思想观念,然后否定它,并提出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反衬主题的正确。
下面例子中先写出刘禹锡的观点“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后否定它,并提出作者新的观点“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从而反衬了主题的正确,令人耳目一新。
例:刘禹锡说:“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毅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走与停》)
7、比兴开篇,烘托主题
“比兴”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高考作文也可借他物比兴,作为开篇之法。当然,所用的他物,必须与“所咏之辞”有内在的联系。
下面的例子从自然界写起,由物及人,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这里的“比兴”与“所咏之辞”——“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是相吻合的,从而烘托了主题。
例: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以向荣;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而摇绿。
一、观点明确
议论文必须要有中心论点,且中心论点是唯一的。
二、论证充分
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我们还可以从学过的文言论说文中学习论证方法,如荀子《劝学》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察今》运用寓言故事说理,《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运用假设说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能使论证充分。
三、结构清晰
议论文的开头提出问题(引论),主体部分分析论证(本论),结尾解决问题(结论),整体上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证中心论点,结尾重申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常采用的结构有:
(一)并列式。
即在主体部分把中心论点化为几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3),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是成功的基石”,主体部分化为三个分论点――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二)递进式。
即在主体部分对中心论点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万类霜天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优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扬自我”,主体部分先论证小草、乌龟、小河等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盲目随从别的东西,再论证我们人类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崇拜别人的优点。在论证这一分论点时,先举古代仁人志士屈原、司马迁的例子,然后举现代社会任长霞、袁隆平的例子,他们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这样,由物及人,由古及今,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三)对照式。
即在主体部分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的光芒》,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来引导”,主体部分先举德意志民族的纪念,修建集中营纪念馆,他们的纪念是理性的纪念;再举日本大和民族的纪念,美化侵略罪行,他们的纪念脱离了理性的制约,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照。
四、对事实的叙述不能太详
在运用举例论证时,不能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从头到尾详细叙述,要根据观点进行简明扼要地叙述。
五、要通过分析把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使二者相统一
相同的事例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自己的分析。如,同样是司马迁受宫刑发愤创作《史记》的例子,在2007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中,作者写道:“是放弃尊严还是放弃先父遗愿,在这个人生的门坎上,司马迁明白他必须勇敢跨过。他跨过了宫刑之痛,跨过了君王之恨,跨过了亲人之怨,用带着血的双手捧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2006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中,作者写道:“ 司马迁忍辱负重,受过种种刑罚,甚至受过使人生不如死的宫刑,然而他忍受着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压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写下了真实的历史,是真正的华夏儿女精神。”
六、论据的选取
(一)可以从学过的文章中找。
课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善于把课文的学习和写作联系起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庄子的《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都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材料。如在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中,作者写道:“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楚王不是因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就不会为秦国所吞并。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理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难瞑目。”所选取的论据都是出自所学课文。
(二)可以从历史人物中找。
屈原、荆轲、诸葛亮、项羽等是高考作文中常出现的人物,几乎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
(三)可以从“感动中国”人物中找。
“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也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材料。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I 满分作文《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选取了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梁万俊、桂希恩、明正彬的事迹作为论据;2006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用爱雕刻心中的天使》,选取了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春燕、丛飞、洪战辉的事迹作为论据。
七、语言要力求优美、精练
议论文的语言枯燥、乏味是不能得到高分的,要想取得高分,就要对语言加以修饰,使文章带有散文气息。
(1)善用排比,富有气势。
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1)的开头。
(2)善于引用,内容充实。
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2)的开头。
一、题目:简明具体,醒目传神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才情的艺术形式。加之考场作文只容极短时间的检阅,因此首先“出示”一个简明醒目的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快速抓住阅卷者的目光,使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拟题原则是“小”“准”“新”,有文化底蕴。拟题时可灵活运用比喻、夸张、对比、呼告、设问、反问、对仗等常用修辞手法,也可巧妙引用名言警句,还可借助标点或公式。例如2012年天津市高考佳作《让生命之鱼,游于良知之水》,标题生动具体,新颖别致,足以令阅卷教师“一见钟情”。因此,只要平时多读书,多积累,拟题时多推敲,多润色,定会让作文题目成为一个亮点。
二、开头:开门见山,快速切题
在阅卷老师不能细细揣摩文章的情况下,考生要特别讲究作文的开头要开门见山、快速切题。平时作文时,有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以求文学的含蓄美,也得到了老师的青睐,甚至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但在考场上如果这样做,就会使文章走进隐讳的死胡同,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就很容易被阅卷老师误认为离题而被打入冷宫。因此不妨紧紧扣住题目(或话题),以别致的方式切入:或以故事开篇,或以名言警句引入,或以具体可感的清新画面导入,或从自然和社会现象谈起……总之,尽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露面”,力求快速抓住阅卷老师的心,或在内容上、或在形式上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选择牢笼》的开头:“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牢笼”
三、结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文章的分论点最好用分段的形式明确摆出,开头、中间、结尾都要有体现中心思想的语句,最明显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放在段首,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例如,2012年江西省高考满分作文《跨过去》,全文用了六个段落,其中每一段落都有这样明显的观点句,如:“跨过去,拥有就是现实的缺憾”“跨过去,缺失就是梦想的追逐”“一切都要跨过去,如旋律悠扬在我的歌声里”。文章有如此明确的分论点,有如此清晰的条理,这样让人看了能不舒心吗?
四、结尾:呼应开头,耐人寻味
在阅卷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卷者对文章结尾很看重,特别是对结尾起呼应作用或者使主题升华的语言更是如此。好的结尾往往给人以启迪,使人回味无穷。因此文章结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点出主题。一忌收束过早,二忌点题不透,三忌直呼口号。而应做到:或水到渠成,自然收束;或巧妙点题,升华主题;或含蓄蕴藉,留足空白;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个精彩的结尾一定会给整篇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
五、卷面:突出亮点,锦上添花
文章亮点是多方面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是其第一要素。文章无错别字、没有明显的病句、没有明显的涂改痕迹、行款漂亮等等,都会让阅卷老师一看到试卷就精神大振,产生好感,不忍心打低分。每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都是卷面上一字不改的作文。作文有文采,这是使作文亮起来的又一要素。文采的讲究也是多方面的,排比句、对偶句、长短句的灵活运用都很见功力,这往往会使作文出彩而获高分。
例文一
坚强,就是拥有豁达的胸襟
与故友分别时,你是否能效仿王勃高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遭遇逆境时,你是否能低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走入人生低谷时,你是否能像海子一样,怀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境?……自然之心,往往不仅在于在人生的坦途上可以走多远,还在于是否能在崎岖坎坷中昂首前行。
(2008年重庆卷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
访文
1、遭遇人生的风雨时,你能否做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当感到无路可走时,你会冷静地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你想到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吗?
2、思念亲人时,你是否能像苏轼一样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前途渺茫时,你能否像陆游一样高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信心不足时,你能否能像李白一样大喊“天生我材必有用”?面对生活,要用平和的心态泰然处之,宠辱不惊。
3、当悲痛袭来时,你是否做到了冰心说的“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当理想破灭时,你是否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阴影构成的”?当失意一次次降临,你能否看到苏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傲然?
4、与故友分别时,你是否能似李白在桃花潭水中种下千尺深情?步入人生低谷时。你能否像苏轼在烟雨中策马扬鞭?在遭遇逆境时,你能否有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铮铮傲骨。
例文二
红楼梦里佳人聚,大观园中儿女异。“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自有一种病态美;安分沉稳、博学通达、心计过人的宝钗自有一种温淑恬静之美;率性而为、心无城府、大大咧咧、卧石而眠的湘云自有一种名士的洒脱风流……她们在举手投足间显示各自性格,表露不同精神。
(2008年湖北卷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访文
1、三国演义豪杰聚,群雄争霸竞枭雄。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羽扇纶巾安天下”的诸葛孔明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飘逸;性宽气和、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自有一种坦然豁达;生性豪爽、谦和果断、从谏如流的孙权自有一种凛然大义的豪情;野心勃勃、韬光养晦、深谋远虑的曹操自有一种雄才大略……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示各自性格,表露不同精神。
2、腰挎酒壶、身背长剑,行走在蜀道中的李白自有一种豪放洒脱之美;甘于淡泊、乐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随大鹏逍遥在天地间的庄子自有一种超然物外之美;双眸平静如水、澄清至极、悠悠远望、望断天涯路的晏殊,自有一种大智若愚之关。
历来,高考的作文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广受关注,今年,上海高考的命题作文《他们》更是受到了一致好评。本文拟从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和评价两方面,来探究作文教学的价值导向,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
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中,命题作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我们指责命题作文的不够开放性,另一方面,在日常的作文课堂教学中,命题作文依然是作文训练的普遍而重要的方式。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作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高考作文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应该掌握的作文能力标准。考察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目《他们》,可以总结出这次命题作文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面向未来。以前,我们的作文题目过于提倡创造性、多样性的开放命题,一些题目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比如以诗句为题目,导致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同学甚至无法读懂题目的意思。以前,我们的写作教学重心往往是放在审题这一步上,认为审题的正确性与否决定了作文的得分,一些偏离了题目的学生即使平时写作能力再强,也无法取得好成绩。由此可见,命题作文的题目的深浅不一,也成为了限制学生思维的枷锁,学生只能围绕命题亦步亦趋,唯恐走偏,在限制与创造的两极间无所适从。
这次的作文题目《他们》则简单易懂,从“他们”一词的内涵上来看,命题主要贴近现实,题材的要求也趋于社会化,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他人,以摆除自我中心、漠视社会现实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今年高考的作文命题,已经开始推行功能性教学,即主张教育要重在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以顺应社会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成为一名公民参与社会。
引导学生认识到并且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关注他人,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种命题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毋庸讳言,从学生智力结构和文化素质来看,要评价一些社会问题,并且达到一定的深度可以说很难,“他们”这一题目可以写大写小,可以比较客观,也可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都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关。通过对这一命题的考察,还同时带来了另一效应,在舆论上,造成作文立意的正确导向,作文应该关注现实,应该关注身边的人物、事件,而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单纯地将作文的写作步骤和写作“技术”的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主导。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要想在命题作文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对作文的命题就要求要恰到好处。所谓的创造性写作,既不是把一些空洞的内容加上优美华丽的词藻,也不是哗众取宠地一味求得标新立异。从今年高考满分作文描写农民工一文中,我们发现,作文的亮点,在于真诚、有情感和富有创造性。威廉・W・韦斯特认为创造性写作有三个方面的标准,真诚即要求内容真实,不说假话;有感情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内容确是触及心灵的东西;独创性是指自己在处理材料时,要选用生动、形象、能吸引人的形式来表达。
《他们》这一命题,以“他们”这一类人为观察对象,有助于学生定向地选择触及自己的真实生活,这类重叙述类的命题,一般侧重于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独特的经历,从而把学生内心的情感诉诸文字。因此这一命题也具有不唯一性,可以在不同学生的笔下写出不同的情感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的空间,可以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真思考,激活思维,从而毫无约束地、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人格。美国写作学家认为,命题如果没有引起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以激发学生调动其写作的各种智力和能力,是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的。因此,作文命题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表达自我提供可行性的途径。时值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从这一角度出发去写“他们”,也有学生以身边的人为对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表达的欲望已经被激发了,他们可以主动积极、自觉地表达自我,这一命题也为学生的内心情感的自由表达提供了途径,说明写作不应只是对写作能力的机械的考察,也是出于培养和健全自我人格的需要,以“他们”来命题,就是希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学会平等、关爱,要懂得学习他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评价他人等等。
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课堂教学,那么,从2008年上海的高考作文来看,应该能对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启发和影响。
江苏2015年的作文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出题理念大概是让所有考生第一眼看上去就可以“放下包袱”,因为所有的考生都不会感觉自己写不出来。
但简单的要求并不代表每个考生都考得好。每个人都能写,但写得好的还是平时作文功底深的同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时候最能体现出来。
葛红兵(作家/批评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作文只重视修辞、词采、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和文学性表达这种倾向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在当下看来严重缺少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意。在写作创意性不足的状态之下,很多中学教师常常用这种格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来对待中学生的写作,导致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能发挥想象。
很多学生利用这种模板的写作来获得好成绩,这种经模板出来的所谓“好成绩”,是没有发展的,更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没有创意的写作,内容大多是“假大空”“高大上”的,也是没有真情实感的。从刚刚高考的新课标I卷作文题“写一封信”来看,则比以往的题目好了一些,给写作者一个扩大的发挥的写作空间。
叶永烈(著名作家)
在我看来,2015年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出得最好,无论是“写一封信”还是“谁最有风采”。一是对考生来说,他们都能够写,不易偏题,也不是难题;二是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写一封信”涉及如今常见的边开车边打手机的现象,借助于孩子与父亲的举报与被举报矛盾展开,隐含教育、法制意义。如果考生在备考期间,只埋头课本,不关心时事政治,不知什么是“大国工匠”等,就写不好“谁最有风采”这篇作文。高考作文题目对语文教育往往会起指挥棒的作用,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显示了正能量。
熊丙奇(教育学者)
2015年多省区的材料作文题并没有和时代结合太紧,有人觉得是“败笔”。笔者不以为然。语文作文不是时政题,也不是科技题、历史题,而是注重学生思想表达的考题。因此,不与时代结合紧密,而是一些具有哲思性的题目,这会是今后材料作文的一大趋势。今年的材料作文就具有这一趋势,比如浙江的材料作文题――“论文章和人品”。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5年广东的作文题相比其他省,可赞之处有:一是学生审题容易,认真看,题义不难把握;二是题目的想象空间较大,思维上可以发散、拓展,没有偏向一方的价值判断,考生既可强调实践出真知是多么可贵,也可站在知识和技术的一边,强调客观的知识、远方的风景的价值与意义,既可强调个体感受,也可突出知识视野;三是考生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可从个人视角讲故事,也可就知识中的自然与个人认知中的自然之不同发表议论,文体上可自由选择。
于丹(知名文化学者)
2015年有大量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在鼓励给人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延伸。这种可延展性的题目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多元、丰富、自我跟世界关系匹配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余世存(作家/学者)
2015年湖北的作文题目挺有意思的。喷泉要在地下待很长时间,才有地上喷泉的美观。我原来一直在提,现在人们都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注意到在人生百年时间里的真善美。湖北作文题目有点扣这个意思,我觉得这道作文题蛮励志的。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必须赞一下2015年北京卷的微作文。2015年北京卷的微作文题目是评论首都不文明现象。这道考题一是扣紧学生生活实际;二是文体短小精悍,像当下的微博;三是叙议结合,考查点明确;四是可深可浅,浅说到不文明即可,深说可至国民劣根性,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必须赞一下上海2015年的高考作文:心中的坚硬和柔软。在学校语文教育普遍忽视思辨和缺乏逻辑训练的当下,上海在作文题目上坚持自己不变的追求,几年如一地呈现这类题目,实在难得、可贵啊。坚硬和柔软表面上看似矛盾,但深入剖析,辩证论之,又是一个新层面的境界。此题满分者,头脑必清醒。
赞北京和上海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也是由高考性质决定的。高考不是水平性考试,是选拔性考试。选拔什么样的人进入大学?无疑,应该优先选拔关心、热爱生活、生命并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逻辑严谨、表达准确者,而北京、上海作文题正是注意了这方面的考查。学校语文教育应支持这样的导向。
单智
在写作教学方面,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说理写作、公民写作,俞发亮先生的新著《走近议论文——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回望》就是其中一部力作。该书聚焦于议论文这一说理写作的重要文体,致力于研究议论文写作测试这一非常具体的问题。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纵向的“历史”钩沉。不管人们对高考的看法如何不同,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高考写作深刻地影响着中学写作教学,因此,研究中学写作教学就不能不研究高考作文。20年来,俞老师一直参与福建省高考阅卷并主持作文评卷工作,这一经历成为他写作教学研究极其宝贵的资源。本书第一章即对1977年以来30年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做了较为全面的爬梳与反思,这使得本书具有一种别样的“景深”。30年的高考写作是一段注定无法回避的历史,是当下写作教学的基因,它深刻影响着当下写作教学的样式及未来可能的走向。
二、反思性的“元”研究:对议论文争议之“争议”。“元”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它跳出争议作文之外,以理性的标准反思人们对高考争议作文的“争议”。俞老师在众多的争议中遴选出与议论文写作有关的问题:议论文文体特征,满分作文,说真话、写真事,论据真实,议论文的逻辑性……通过对这些争议的讨论分析,引导读者隐隐窥见人们对中学写作教学若干本质问题的认识正在发生着缓慢却较为深刻的变化。
三、横向的“域外”借镜。国外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对成熟,俞老师参考美国SAT作文考试命题与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了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标准需要改进与完善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培养批判精神、开展批判性阅读、高考测试以论述类作文写作为主、高中开设形式逻辑课程等。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以及“元”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得俞老师的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中有些建议或可再做商榷,但他的研究态度、方法及广阔的视阈却使得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理依据。本书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特征,即注重从课程与教学层面结合展开议论文写作研究。
我与俞老师的交往基本上是文字之交。当收到俞老师惠寄的《走近议论文》,我连夜通读全书,最近又一再翻检研读,对俞老师的研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虽然在有的问题上我们之间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相互间坦诚的交流。而我之撰写本文,乃是基于我们之间的如下共识:“说理”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关涉着某种价值。议论文写作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精神,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于促进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相信此书的出版,会对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200020)
7年前的今天,中国东北,赤日炎炎,我坐在高考的语文考场里,试卷摊开,作文题目只有两个字:诚信。我一贯很怵命题作文,如此开放的题目自然甚合心意,立即洋洋洒洒动笔了。究竟写了什么,如今已不大记得,只依稀能回忆起自己提到了叔本华、马克思和顾城。天知道这仨古人(顾城还不算太古)和诚信有什么联系。总之自己最后写得很爽,很感动。那年作文满分60,我拿了59。我不知道后来自己开始写书是否与这段经历有关,小孩子都是容易沾沾自喜的。
再后来,我心里竟总惦记着“诚信”二字。它给我拿了个59分,俨然便深深扎根于我的心灵,成了我生命的一个小图腾。我便想:原来这个小小的高考作文,是极不可小视的。它把一个概念化作可以左右我们命运的拼图,我们从小到大,其实就在为拼这图而成长着。2001年之后,“诚信”成了个流行词汇,跟我一年进入大学的兄弟姐妹,都记得它,感念它,用一言一行演绎它。
7年后,物是人非。我翻开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依旧是两个字:他们。既是“他们”,自然与“我们”相对,这是个有思辨意味的小题。我想起《红楼梦》里,芦雪庵联诗,文化程度最为薄弱的王熙凤被迫起头,竟吟出了个“一夜北风紧”的佳句来。他们是谁?他们做了什么?他们的存在对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年轻的准大学生们在踏入另一片天地之前,先要学会忘记“我们”,关注“他们”。这是个坚定而不粗鲁的引导。7年之后,他们会如我一般,心中时刻惦记着“他们”二字,这是踌躇满志的“90后”们向世界展示善意的小小开始。
丹麦电影《狗镇》残忍地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之中“我们”和“他们”关系的故事。归结起来,无外是“性善”与“性恶”的古老论辩。2008是个多事之秋,频发的灾难中,人性善恶把什么棉袄面纱都撕去,中国化作一个庞大的Dogville。擦亮眼睛,把视线中的“他们”看个清楚,也许自然而然便明白了自己应走的路。“他们”是庞杂的,错综纷繁的,含混暧昧的,对于“他们”,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比起那些把抗震救灾的资料堆砌起来,让考生发表“评论”的拙劣命题(有评论的空间么?),这“他们”二字更耐人寻味,更有意义。
我素来厌烦别人挖了坑,诱自己往里面跳,而且是不得不跳。大部分高考作文题目,依旧在做着画地为牢的蠢事。抗震救灾只是时空变迁中的一个惨烈的片段,“他们”二字才是大千世界在“我们”心中的投射。就像,我得承认,把叔本华、马克思和顾城与“诚信”搅在一起有那么点恶作剧的意思,但这恶作剧使我对“诚信”有了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若由别人硬灌给我,即便正确,也索然无味。
他们,我们,我们,他们。当我们不再只看我们,当我们开始去关注他们,我们才算是长大了。我想,出这个题的人,真正拥有悲悯之心,真正读懂了这个世界。7年后的“他们”,令7年前的我感慨万千。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 古文资源 古韵
一、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对作文写作的要求是:“作文要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在最能代表语文综合素质水平的作文中,学生的文章经常是“有分析,无思路;有思路,无新意;有新意,无文采”,导致学生苦于写作文,教师苦于改作文。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单在文学领域就为我们呈现出无数的艺术瑰宝。从远古神话到明清小说,千年古韵尽纳笔端。因此,有关古文的资料浩如烟海。如果能够把这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中去,让学生的作文富有文学性、艺术性、人文性,对于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一大幸事。
(一)利用古文资源,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
学生是很有创作欲望的群体,他们也渴望满腔的情感转化为笔下绵绵的文字,可是众多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而古文文字精美又不显空洞,立意深刻又流露深情。现代人徜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观秦汉明月,看唐宋诗词,览浮生百态,思古鉴今,是何等的惬意。
(二)利用古文资源,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精美丰富的古文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成文模式、思想感悟等等。如果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磨炼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文资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作文中,必定会增加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语言文采,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利用古文资源,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文学技巧或感受能力都称为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如果一名同学的古文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那么其理解力和分析力也是很好的,进而语文的总体修养也是比较让人满意的。
二、思考
(一)对古文的热爱正彰显了人生的意趣和生命的活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感觉――理解――领悟”这三者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古文资料,我们必须结合其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深刻地理解感悟,才能将材料加以灵活地运用,帮助学生分析和欣赏,更好地把握选文取材、立意、构思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以便于更准确地抓住其精髓,获取写作的借鉴。
(二)对古文资源的挖掘正体现了古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笔者认为古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完成文化上的传承,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对于古文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只是为了实现终极目标的一种手段、过程。
古人崇尚“仁义礼智信”,往往把这些作为他们行为的准则。这些崇高的道德要求通常都凝聚在古文资源中,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勾践灭吴、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等。我们要深刻地挖掘古文资源,从中感受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身文化和文学素养的一部分,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三、实践
古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合理巧妙地对其加以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使文章充满古韵美。
(一)挖掘语言资源,增添文采
1.用诗文拟题
文章的标题是读者的第一着眼点,这个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关注。此处巧妙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大气典雅,富有文学意蕴,文采横生。
如2000年山西考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引用的就是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作为题目,紧紧扣住文章写作要求,具有严密的哲理性、思辨性。20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化用苏轼《定风波》中的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再如《感时花溅泪》《不畏浮云遮望眼》等等,都是采用了这一方法,使得文章充满吸引力。
2.用诗纲
写文章讲究框架紧凑严密,成文要有思路,因此需要有“纲”来贯穿全文,统领全篇。古诗文具有音韵美、对称美,言简义丰,以其为“纲”可以使行文思路清晰明朗。
如在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中,小作者以两段自己创作的古诗文作为构架文章的思路。评卷老师说: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
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抽取出来,为所叙之事做章节纲要,让文段内容一目了然。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间关莺语花底滑”“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这些诗句关键诗句,被引用为纲要成为段落小标题后,既独立成段,又浑然一体。同时小作者将自身在成长中所获得的亲情之爱尽情展示,流露出浓浓的感恩之情,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二)挖掘思想资源,凸显立意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以其雄才大略行经世济民之路,圆富国强民之梦。他们高风亮节,鞠躬尽瘁,以百姓忧苦为先,以自身安适为后,他们深邃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精神食粮。
在生死抉择面前,屈原择死,以死明志;司马迁择生,以生践志;渔父择隐,以隐待志。在人生困境面前,苏轼漂泊赤壁文传千古,陶渊明归隐南山菊香悠悠。《寡人之于国也》中传递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五人墓碑记》表达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了解古人的思想,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汲取民族智慧、发扬民族精神、形成健全人格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挖掘文体资源,彰显个性
能够阅读和领悟古文,是古文学习的基础,如果能用古体作文,则是将写作提升到了新的境界。高考作文的语言除了要符合文题要求,尽可能得体准确之外,还应该尽量地彰显鲜明的个性色彩。古文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
“呱呱小儿,但饮牛В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状。眨eǐ)之豚,日食其j(bā)。洎(jì)其成立,未识]j(jiān jiā)。每啮矗chán)(nào),然竟不知其嫱茫qūn,同狡兔,见韩愈之《毛颖传》)之三窟也。方彼之时,(zhú)诧之态,非TT(huánhuì)之中所得见也。今北方久啵èu),瀵(fèn)穑guǐ)L(zhòu)眢(yuān),坌(bèn)uu(fó),焘天模hū)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南疆Q霈,洚水肆虐,当此之椋茅舍尽走。欲苫(shàn)不能,啼口立(同泣)啾啾……”
本段节选自2010年江苏的高考满分作文。阅卷老师表示:“这位考生此方面造诣相当深,不仅会用古字,而且用得很得体,能在考场上短时间里活用古字,说明他已纯熟于心。”一位专家表示:“这位考生用的是纯正文言文,修养的确很深,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问题。”作者王云飞同学用深厚的古文功底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高度肯定,也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大学道路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方涛.近十年高考作文研究及教学反思[D].武汉:湖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