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糖尿病中药

糖尿病中药

时间:2023-05-30 10:1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糖尿病中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糖尿病中药

第1篇

糖尿病现已成为与心脑血管、肿瘤相并列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病种之一,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情复杂、难根治等特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取得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抗糖尿病中药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面。为此,笔者就此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本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1 多糖类

降血糖的多糖类成分品种较多, 主要影响胰岛细胞的不同程度的修复,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黄芪多糖可以改善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物质代谢,对其心肌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1]。改善心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组织中GLUT4 的表达有关[2]。另外,黄芪多糖可降低T2DM 大鼠血糖水平,其机制与提高大鼠肾组织中 IRS-1,InsR, PI3-K 水平,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有关[3]。牡丹皮多糖纯品-2b 能有效控制实验性高血糖,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改善糖耐量异常及血脂异常,提高肝细胞低亲和力胰岛素受体最大结合容量,使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增加。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受体数目、改善受体环节的胰岛素抵抗有关[4,5]。麦冬多糖对葡萄糖、四氧嘧啶及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高血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为减少四氧嘧啶对胰岛 β 细胞损伤或改善损伤的 β 细胞功能[6]。灵芝多糖能改善正常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糖耐量。可能是由于它能增加血浆胰岛素的浓度,增加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并通过强化参与肝脏糖代谢的各种关键酶的活性来提高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7,8]。另外,口服灵芝多糖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可能是通过其对胰岛细胞的不同程度修复;促进大鼠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化[9]。细茎石斛多糖能显著降低盐酸肾上腺素、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增强其负荷糖耐量,但不影响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这表明该成分可能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清除自由基、拮抗四氧嘧啶对胰岛 β 细胞的损伤或改善受损伤细胞的功能等作用[10]。三白草中的多糖经过药理实验证明,可使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兔体内血糖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强,丙二醇下降[11]。有研究提示黄精多糖能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12];降低 HbAlc 水平;下调心、肾组织中 RAGEmRNA 表达。而且,黄精多糖尚能升高血浆胰岛素及 C 肽水平,还可以抑制链脲佐菌素所致胰腺的免疫损伤及自由基损伤,从而改善胰岛的分泌功能[13]。此外,桑叶总多糖[14]、薏苡仁多糖[15]均有一定降糖作用。

2 黄酮类

黄酮类成分主要影响胰岛 β 细胞功能,作用缓慢而持久。葛根素能扩张痉挛血管,降低血液黏度,稳定血糖代谢,降低心肌氧耗,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减少自由基的形成,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合成[16]。葛根素、银杏黄酮均能抑制蛋白质糖基化[17,18]。另外,葛根素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途径为对β-受体的阻滞作用,从而减轻对抗胰岛素作用[19]。苦骨提取物活性成分苦骨异黄酮苷 F能非竞争性不可逆地抑制肠道内 α -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有效地减少双糖、多糖酶解生成葡萄糖的量,减少肠道内壁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餐后出现的高血糖值,降低空腹血糖值,抑制体重增加的作用,还能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进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白内障和肾病的发生,而且不直接影响肝脏对血糖值的调节机能,保持正常的肝糖释放率[20]。翻白草中的黄酮类成分有促进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专一受体结合的作用,能调节糖、脂代谢[21]。荞麦种子总黄酮具有降糖、降脂、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22]。Vaya 从甘草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化合物,将它们对胡萝卜素破坏和氧化的 LDL 进行抗氧性的实验,证明这些异黄酮类化合物是非常有力的抗氧剂,其中光干草定对氧化的 LDL 抗氧作用最强,特别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损坏起到关键性的抑制作用[23]。此外,黄杞总黄酮也有降血糖作用[24]。

3 生物碱

一些中药的生物碱类成分降糖作用较强。黄连中的主要成分小檗碱具有降血糖、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在胰岛素受体后环节,促进葡萄糖的转运及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减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肪的堆积、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可能与其降低PPARγ-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有关。小檗碱还能明显降低高胰岛血症,改善糖尿病鼠的糖耐量异常,降低肝脏过氧化脂质,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的作用[25,26]。另外,它可直接抑制离体脂肪细胞受素和抵抗素的基因表达,可能与其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相关[27]。大剂量黄连素和川芎嗪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黏度、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有利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28]。此外,莲子心生物碱成分能够显著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血糖[29],桑叶的生物碱成分也有降血糖作用[30]。

4 皂苷类

人参茎叶皂苷和大豆皂苷都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脂质过氧化物、血小板聚集率、TXA2/PGI2 值,提高胰岛素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对实验性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有效的防治作用[31]。经 HPLC 分析、光谱学鉴定,知母抗糖尿病活性成分为芒果苷和芒果苷-7-O-β-糖苷。此外,荔枝核、苦瓜等所含的皂苷类成分都是降糖的活性成分[32]。

5 萜类

降血糖的萜类成分品种多,范围广,主要影响的是血糖代谢。如地黄所含的梓醇及地黄苷D、甜叶菊苷。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由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这可能与抑制非酶糖化终产物的形成、阻止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破坏作用及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减少过氧化氢的蓄积有关[33]。其还能降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水平,具有减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保护主动脉血管内皮的作用[34]。

6 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几大类成分外,还有以下活性成分,如①蒽醌类成分大黄酸具有明显治疗 NOD 小鼠糖尿病及其肾病的作用,还可以明显改善 db/db 小鼠糖尿病肾病的损害,延缓肾功能减退[35,36]。②肉桂挥发油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37]。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报道月见草油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其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能改善血脂紊乱[38]。③酶抑制剂类,如从中药五味子中分离得到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明显降低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降低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提高正常小鼠的糖耐量[39]。④脂肪油类,如五倍子油可以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家兔的血糖水平[40]。

综上所述,每味中药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及机理各不相同,大多数中药降血糖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向性的药理特点。就目前研究以活性成分来分,有生物碱、萜类、黄酮、皂苷、多糖、甾体、胰岛素、硫键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等;以作用机理来分,有增加胰岛素分泌作用,有增加胰岛素受体作用,有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作用,有增加葡萄糖转运作用,有增加糖的无氧酵解作用,有增加不依赖胰岛素的代谢,有通过减少对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的作用等,以此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纠正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从而达到抗糖尿病的目的。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单味中药又可以通过降血脂、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消除自由基、保护肾功能等方面来起到防治的作用。故研究单味中药的单体成分抗糖尿病对于开发新型抗糖尿病中药制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糖尿病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学科、多病种,临床表现多样,许多深层次的机制有待揭示。从目前研究现状看,中药对糖尿病的具体作用环节(受体前、受体、受体后)研究较少,不够深入,特别是受体后水平研究缺乏特异性指标。所以,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多方位探究中药的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和筛选有效药物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朝云,叶红英,俞茂华,等. 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J].复旦学报 ( 医学科学版), 2001,28 (6 ) : 476.

[2]毛先晴,欧阳静萍,吴 勇. 中药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心肌 GLUT4 表达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4): 457.

[3]周云枫,吴 勇,欧阳静萍. 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2):139.

[4]刘丽萍,洪 浩,王钦茂,等. 丹皮多糖-2b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 (5 ) : 424.

[5]洪浩,王钦茂,赵帜平,等. 丹皮多糖-2b 对2 型糖尿病大鼠的抗糖尿病作用[J].药学通报,2003,38 (4 ) :255.

[6]陈卫辉,钱 华,王慧中. 麦冬多糖对正常和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8,15(4):21.

[7]林志彬. 灵芝的药理作用[A].林志彬,主编.灵芝的现代研究,第2 版[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19.

[8]张玲芝,冯 磊. 灵芝多糖降血糖的机理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4,26(3):139.

[9]王尧,石凤英. 灵芝对糖尿病大鼠代谢紊乱及早期蛋白尿的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2(3):163 .

[10]Zhang H N,Lin ZB.Hypoglycem ic effect of Ganoderm 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J].Acta Pharmacologica Sin,2004, 25 (2 ) :1.

[11]叶蕻芝,许雪琴,林 薇,等. 三白草多糖微波提取及其对糖尿病治疗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4,14(6): 28.

[12]吴荣,李友元,肖 洒. 黄精多糖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药学杂志, 2002,1 (1) : 1.

[13]李友元,邓洪波,张 萍,等. 黄精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7): 90.

[14]陈福君,卢 军,张永煜. 桑叶的药理研究(1)-桑叶降血糖有效组分对糖尿病动物糖代谢的影响[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6,13 (1 ) : 24.

[15]徐梓辉. 薏苡仁多糖的分离提取及其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 (6 ) : 578.

[16]李妮. 葛根素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广西医药,1997,19 (6 ) : 963.

[17]王坚,陈 敏,曹 宜,等. 葛根素、银杏黄酮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0,16 (1 ) :13.

[18]刘乃丰,孟丹. 银杏叶提取物等5 种药物抑制蛋白质体外糖基化作用的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 (12 ) : 705.

[19]谢丙,田建卿,刘 萍,等.葛根素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2,9 (1 ): 1027.

[20]黄秋云,施海潮. 中药苦骨的抗糖尿病活性研究[J].海峡药学,1998,10 (1 ):9.

[21]韩永明,张业辉,熊迎春,等. 中药翻白草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2, 4 (1 ):23.

[22]韩淑英,吕 华,朱丽莎,等. 荞麦种子总黄酮降血脂、血糖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 (6 ):694.

[23]Belinky PA ,Aviram M,Fuhrman B , et al .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the isoflavan glabridin on endogenous constituents of LDL during its ox2 idation[J].Atherosclerosis ,1998 ,137 (1) :49.

[24]钟正贤,周桂芬,陈学芬,等. 黄杞总黄酮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0,11 (6 ) :495.

[25]周丽斌,杨 颖,唐金凤,等. 小檗碱对脂肪细胞糖代谢的影响[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2 (5 ):412.

[26]周丽斌,陈明道,王 晓,等. 小檗碱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 (4 ) :338.

[27]周丽斌,陈明道,宋怀东,等.小檗碱对脂肪细胞受素和抵抗素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56.

[28]张继英,杨造成,李慧芳,等. 大剂量黄连素对2 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11 (11 ) :643.

[29]潘扬,蔡宝昌,杨光明,等. 莲子心降血糖部位的筛选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1 (4) :243.

[30]方晓. 桑叶浸出液对糖尿病模型大鼠降血糖作用初步观察[J].浙江医学, 1999, 21 (4 ) :218.

[31]王银萍,吴家祥,王心蕊,等. 人参茎叶皂甙和大豆皂甙对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和TXA2/PGI2 系统的影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20 (2 ):118.

[32]孙宝莹,孙宝全,张 朝,等. 苦瓜皂苷的药效学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 (6 ):19.

[33]皮文霞,蔡宝昌,徐惠琴,等. 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模型大鼠血清SOD 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 (1 ):23.

[34]刘洪,许惠琴,胡永杰. 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水平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 5(6 ):51.

[35]郭啸华,刘志红,王建平,等. 大黄酸对 NOD 小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2,11 (1 ) :11.

[36]朱加明,刘志红,黄燕飞,等. 大黄酸对db/db 小鼠糖尿病肾病疗效的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2,11 (1) :3.

[37]胥新元,彭艳梅,彭源贵,等. 肉桂挥发油降血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8 (2 ) :26.

[38]王佳珍,黄小明,陈秀芳,等. 月见草油和多烯康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J].浙江医学,1998,20(1):24.

第2篇

【关键词】 糖尿病;中药治疗;用药规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并且有发病低龄化的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1]。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现代多发病常见病。

1 治疗糖尿病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医药卫生辑专栏目录,搜索2000年至2010年期间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其提取物。所收集的治疗糖尿病相关中药按照以下标准筛选: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临床病例至少在40例,且总有效率达70%以上,共收集到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

2 用药频率的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共用药113种,共用药1658次。各种药物的使用频率(%)为该药物的使用次数除以所有复方用药的总次数(即1658次)。

3 用药规律

3.1 用药频率统计分析 使用标题2所述方法进行计算,其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出现次数越多,在中药复方中出现的频率越多,其药用价值越高,越有研究意义。30味中药中出现频次在60次以上的有黄芪、山药、茯苓、麦冬、天花粉、白术、人参、山茱萸、知母、黄连、生地。它们主要以益气养阴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

注:表1列出治疗2型糖尿病使用频率75%以上的前30味药。

3.2 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所占比率 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所用113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统计分析,见表2。益气养阴药居于首位,其次是清热药,第三是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等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收涩药 3.14 1.86

4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2]。通过对经临床验证、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用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清热、养阴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所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清热药、补阴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代表药物为黄芪、山药、麦冬、茯苓、白术和人参等。由此反映出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的共识:气阴两虚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3],糖尿病初期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症。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加,糖尿病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目前认为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但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症,且疗效并不显著[4]以及出现相关的并发症,使人们认识到使用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发展潜力。这就促使抗胰岛素抵抗症中药和清热解毒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比如黄芪、人参、绞股蓝、翻白草、红花及金银花。特别是绞股蓝、翻白草[5]、红花和鱼腥草[6],是最近被关注治疗2型糖尿病的热点中药。

参考文献

[1] 孙豫.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J].医学信息,2010,23(1):144.

[2] 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3] 高志扬.从养阴益气化瘀治疗糖尿病[J].四川中医,2002,20(8):39-40.

[4] 武文慧,李彩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16(4):111-113.

第3篇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早期大多表现为尿中排出微量白蛋白,继之出现蛋白尿,最后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而死亡,由于肾功能损害为不可逆,因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2例早期DN病人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并符合mogensen糖尿病肾病诊断分期标准,以出现持续性微量蛋白尿在20-200ug/min或30-300mg/24小时,以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标志,排除心力衰竭、高血压、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炎等引起的尿蛋白因素。

中医辩证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辩证标准属气阴两虚者。

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60例均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本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与结果

2.1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均按标准给予糖尿病饮食、运动、心理疗法,并运用降糖或胰岛素等有效控制血糖以及抗血小板聚积,依那普利等治疗。

2.2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银杏丸1支每日3次口服,4周一个疗程,间隔7于后进行下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断。

2.3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糖尿病肾病1号(山萸肉10克、枸杞10克、谷精草10克、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生地15克、何首乌15克、麦冬10克)挟瘀加丹参15克,鸡血陈10克、水蛭9克,挟湿浊加土茯苓30克、玉米须30克等。

2.4观察项目: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变化。

显效:尿微量白蛋白<30mg/24小时或较治疗前下降>50% ;

有效:尿微量白蛋白下降<50% >15%;

无效:尿微量白蛋白下降<15%。

2.5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X2检验对疗效加以判断。

表1: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特征为蛋白尿,而早期DN以出现持续微量蛋白尿,为此期标志,但尿常规检查阴性,患者GFR大致正常,血压开始升高,一旦进入临床DN期,肾功能发生不可逆损害,所以早期DN治疗尤为重要,而糖尿病肾病1号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方面有显著疗效。

中医学中并无“蛋白尿”,然而,其临床特征而言,属中医学消渴病肾病中的“尿浊”范畴,DN其浊之产生,以中医理论辨之,一为“精气外泄”,一为:“湿浊下注”,而“精气”宜藏不宜泄,肾为“封藏之本”“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与肾气亏损和脾气虚弱有关,久病肾气封藏失职、固精无力、脾气亏损,升清摄精无权,则精微物质流失于外而发生蛋白尿,脾不摄精,肾不藏精,导致精气下泄而产生蛋白尿,但湿浊、瘀血等因素在蛋白尿的发生及病情加重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而气阴两虚是贯穿糖尿病肾病整个病程,脾肾亏虚、气阴两虚是早期DN的基本病机,并伴随瘀浊内阻的存在。

由于脾虚精微化生不足,致气血亏虚,鼓动不能,血液停滞,且DN为慢性病,久病入络,血脉瘀滞,形成瘀血,脾肾亏虚,水液气化功能失调,致水湿停聚,湿浊诸留,所以瘀血、湿浊是DN病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产物,而糖尿病肾病1号,以补脾肾益气养阴契合病机,用黄芪、太子参、山萸肉、枸杞、生是何首乌、麦冬等补脾肾、益气阴、丹参、水蛭、鸡血陈、土茯苓、玉米须等活血通络,化湿泄浊,诸共合用,阴阳共济,相互促进,共奏补脾肾、益气阴、活血泄浊之功,通过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肾病 加味参芪地黄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及早治疗十分重要。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28例,疗效较好,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28例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肾脏损害共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0岁,平均(57.8±8.3)岁,糖尿病病程3.1~14年。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8~68岁,平均(58.7±7.9)岁,糖尿病病程3.5~1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Mogensen分期标准,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即糖尿病肾病Ⅲ期,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肾脏损害,无严重心、肝功能不良及严重高血压者。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辨证诊断标准[1],明确中医证候分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者。

2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糖尿病、低钠、低蛋白饮食(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糖尿病性肾病》[3]制定。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尿微量白蛋白恢复正常或较前下降50%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较前下降30%~50%;③无效:临床症状、尿微量白蛋白未达到有效标准。

3.2结果

治疗组28例中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28例中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3不良反应临床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有不良反应和过敏现象发生。

4讨论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糖尿病肾病发病之初,病在肝肾,多表现为气阴两虚、络脉瘀结[4],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其主要治则。笔者以《沈氏尊生书》之参芪地黄汤化裁组成中药复方。方中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配之三泻以泻肾降浊利水,合黄芪、党参益气利水消肿,加丹参、川芎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益肾化瘀降浊之效。实验证明,加味参芪地黄汤[5]既能扩张肾血管,改善肾微循环,修复微血管损伤,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肾小球通透性,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白蛋白尿,逆转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本组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使早期微量白蛋白尿得以逆转,且临床观察基本无毒副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16.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3\]李保春.糖尿病性肾病\[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58.

第5篇

【关键词】 耳针;中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贯穿2型糖尿病的全程,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及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对预防与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耳针与中药并用对其治疗,并观察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根据1999年WHO修正的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参照“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2],具有脾虚湿瘀症状者:口渴少饮;形体肥胖;乏力;大便易溏;舌体胖大,舌质黯,有瘀斑,舌下系带迂曲青紫;苔黄腻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涩。具备以上各项中3项即可。③体重指数(BMI):女>23 kg/m2,男>25 kg/m2。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近期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有酮症及高渗、感染结核、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者;④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⑤FINS<15 IU/mL。

1.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6月-2007年6月秦皇岛市中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3±2.4)年;基础治疗加耳针与中药并用组(B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2±2.1)年;基础治疗加文迪雅组(C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7±8.2)岁;平均病程(4.4±2.3)年。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A组予单纯基础治疗,按体力劳动强度、体型规定饮食,制定运动计划,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降糖药物。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耳穴埋针和中药治疗。耳穴埋针选用揿钉式皮内针,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针柄贴在预先剪好的风湿关节膏中央(0.5 cm×0.5 cm),用左手固定耳廓,再将皮内针垂直刺入消毒后的穴位。一次埋单耳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5 d,两耳交替,连续5次,休息5 d,为1个疗程。取穴: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中药汤剂:黄芪30 g,山药30 g,薏苡仁20 g,鸡内金12 g,白术15 g,柴胡10 g,葛根18 g,栀子6 g,黄芩6 g,黄连6 g,生地黄12 g,佩兰30 g,苍术18 g,丹参20 g,鬼箭羽20 g。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600 mL频服,服用25 d,休息5 d,为1个疗程。C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文迪雅(葛兰素史克,批号04110122)4 mg,每日1次。

3 观察方法

3组疗程皆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及舌象变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三酰甘油(T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中医症状单项疗效

(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比较(略)注:与A组比较,**P<0.01;与C组比较,P<0.01

4.2 疾病疗效

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显效、有效、无效。结果A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B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1,总有效率96.6%;C组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

4.3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2)表2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3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注: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关键词】 耳针;中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贯穿2型糖尿病的全程,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及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对预防与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耳针与中药并用对其治疗,并观察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根据1999年WHO修正的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参照“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2],具有脾虚湿瘀症状者:口渴少饮;形体肥胖;乏力;大便易溏;舌体胖大,舌质黯,有瘀斑,舌下系带迂曲青紫;苔黄腻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涩。具备以上各项中3项即可。③体重指数(BMI):女>23 kg/m2,男>25 kg/m2。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近期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有酮症及高渗、感染结核、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者;④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⑤FINS<15 IU/mL。

1.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6月-2007年6月秦皇岛市中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3±2.4)年;基础治疗加耳针与中药并用组(B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2±2.1)年;基础治疗加文迪雅组(C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7±8.2)岁;平均病程(4.4±2.3)年。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A组予单纯基础治疗,按体力劳动强度、体型规定饮食,制定运动计划,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降糖药物。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耳穴埋针和中药治疗。耳穴埋针选用揿钉式皮内针,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针柄贴在预先剪好的风湿关节膏中央(0.5 cm×0.5 cm),用左手固定耳廓,再将皮内针垂直刺入消毒后的穴位。一次埋单耳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5 d,两耳交替,连续5次,休息5 d,为1个疗程。取穴: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中药汤剂:黄芪30 g,山药30 g,薏苡仁20 g,鸡内金12 g,白术15 g,柴胡10 g,葛根18 g,栀子6 g,黄芩6 g,黄连6 g,生地黄12 g,佩兰30 g,苍术18 g,丹参20 g,鬼箭羽20 g。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600 mL频服,服用25 d,休息5 d,为1个疗程。C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文迪雅(葛兰素史克,批号04110122)4 mg,每日1次。

3 观察方法

3组疗程皆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及舌象变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三酰甘油(T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中医症状单项疗效

(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比较(略)注:与A组比较,**P<0.01;与C组比较,P<0.01

4.2 疾病疗效

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显效、有效、无效。结果A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B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1,总有效率96.6%;C组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

4.3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2)表2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3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注: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5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之名最早见于《内经》,早在《灵枢·本藏》就有“脾脆则善病消瘅”之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肥甘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的饮食结构日益西化,高胆固醇、高蛋白等高热量食物比例增加,致使形体肥胖、体重增加;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滋生痰湿与邪热,痰热内阻而发为消渴;同时,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以车代步,多静少动,造成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使中焦壅滞,脾失健运,水湿停聚,酿生痰浊,又有失治误治,多因阴虚热盛说,予以大队滋阴清热药,寒凉滋腻,伤脾碍胃,运化失司,而生痰湿,日久闭阻经络,使机体失去濡养而发为消渴;消渴日久,必然导致瘀血,瘀血可贯穿于消渴病整个病程的始终。

笔者在“脾虚致消”、“湿热致消”及“瘀血致消”的理论指导下,从脾从瘀从湿着手治疗,采用健脾、清热化湿、活血法,优选方药,以生黄芪、山药补脾益气,助脾健运为主药;苍术、薏苡仁运脾化湿;鸡内金开中焦郁结;生地黄滋肾水而防燥;葛根升脾中清阳,输津液以溉五脏;丹参、鬼箭羽功擅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栀子、黄芩、黄连功为清热解毒;佩兰有健脾化湿活血之效;柴胡具有理气散滞之功。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益气、条达气机、清热化湿祛瘀之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廓与全身经络脏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灵枢》中所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在耳穴上施以一定的刺激可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所以,根据辨证选穴的原则,在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进行埋针治疗。其中神门有镇静安神、抑制食欲之功;内分泌能调理冲任,调节内分泌;脾可化湿健脾,调节水液代谢与消化功能;肝调和气机,使气血运行正常;三焦除湿化浊通络;另外,选用风湿关节膏取其活血通络作用,加强耳针的治疗作用,效果更佳。

2型糖尿病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长期的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胰岛细胞功能的衰竭,而长期的高糖毒性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二者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速胰岛B细胞的凋亡。本研究发现,B组在治疗前后其FBG、2 h BG及HbAlc均有明显改善,且与C组相比,2 h BG有显著差异,说明其有明显的降糖效果。通过降糖进而可减轻高糖毒性对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本观察结果显示,B、C组均具有降低FINS水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和胰岛素抵抗同样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能显著降低TG水平,且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之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B组能显著改善患者BMI,且和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与耳针并用有减轻体重的作用。临床症状及舌脉改善情况观察显示,B组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湿瘀型患者的各项中医临床症状,且明显优于A、C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脾虚湿瘀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相关性,中药与耳针并用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湿瘀型患者的各项中医临床症状及舌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色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WHO Dep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WHO 专家咨询报告:糖尿病的定义、诊断、分型与糖尿病并发症[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第6篇

由于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或被糖尿病症状所掩盖,因而早期糖尿病肾病极易被人们忽视,使很多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最后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而失去早期治疗,以及可能恢复的机会。

糖尿病肾病中医机理

糖尿病肾病(DN),轻者可仅见尿中微量蛋白尿,重者可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早期病变为尿中排出微量白蛋白,继而出现蛋白尿,最后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其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所以对于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特别是在阻止其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仍无突破,因而早期的防治仍是减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西药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中医辨证论治是糖尿病肾病的有效防治手段。在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领域为人所关注,尤其是在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方面的良好疗效及其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使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本病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分为三期:第一期称脾瘅(似糖尿病前期),第二期称“消渴”(似糖尿病发病期),第三期称“消宵”(似糖尿病并发症期)。经文中对各期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做了较明确的论述,对指导现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特别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用“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化痰散结”,对后世的“上、中、下三消”分期的影响很大:正所谓“上消”病在肺燥、口渴多饮为主;“中消”病在胃热、多食易饥为主;“下消”病在肾虚,小便频多为主。治疗及调理原则:调理情致,合理饮食,劳欲适度,合理用药。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 ,肾为络脉聚集之所 ,糖尿病肾病实质上为糖尿病日久所致,中医消渴病久治不愈 ,伤阴耗气 ,痰热郁瘀互结 ,阻于络脉 ,形成微型症瘕。以肢体水肿表现为主,则认为是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遂发为水肿。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方法

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时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正所谓“邪不去正不安”、“祛邪可以匡正”,这一点对于中医药干预治疗以及平时调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治疗高血压、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的同时,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合理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法,可消除及缓解湿热之邪,抑制肾脏免疫性炎症反应,对于减少蛋白尿,促进肾脏病变的修复,进而改善肾功能,控制本病的进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古法云:“血与水本不相离,血不利则为水”,治疗中注重活血化瘀,特别是久病患者,强调久病必活络。

参考西医分型原则,常将本病分为早、中、晚三期治疗。

早期

对肝肾气阴两虚型,治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方用:生地、元参、山萸肉、太子参、葛根、麦冬、丹参、鬼箭羽、牛膝。

脾肾气阳两虚型,治以补益脾肾,益气活血。方用:黄芪、党参、猪苓、茯苓、丹参、木瓜、生地、葛根、羊藿、泽泻、泽兰、麦冬、当归。

心肾气阳两虚型,治以益气养心,通阳活血利水。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猪苓、茯苓、丹参、葶苈子、桂枝、泽泻、泽兰、桑白皮、车前子。

中期

大抵选用生地黄、山茱萸、何首乌、旱莲草、女贞子、麦门冬、黄芪等补之,以黄连、赤芍、丹参、川芎、山楂、木香、砂仁、厚朴、苍术等泻之。兼有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枳实、赤白芍;兼有肺胃燥热口渴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兼下焦湿热尿频、尿急、尿热、尿痛者加土茯苓、石苇、生地榆。

晚期

晚期则用太子参、当归、白术、黄芪、党参、女贞子、旱莲草、冬虫夏草、沙参、麦门冬、五味子等补之,降浊多选用熟大黄、玄明粉、附子、猪苓、川芎、丹参等。兼血虚症见面色苍白,口唇淡白无华者加生黄芪、当归、枸杞、熟地。

其中部分中药参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改善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降低血糖,改善蛋白非酶化,减轻通透性蛋白尿。鬼箭羽能降低血糖,同时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导致肾小球硬化的病理产物的沉积,减轻肾小球病理损伤。大黄能改善糖尿病肾病糖脂代谢紊乱,影响肾内血流动力学,减轻肾脂质过氧化损伤,减少蛋白尿。

在用药方面,还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应注意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中药主要是补益药物的应用,譬如:补气可用人参、黄芪、党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养类有肉桂、鹿茸、冬虫夏草、补骨脂、菟丝子、羊藿、仙茅、肉苁蓉、八味地黄丸等。

另一方面,应注意避免使用有肾脏毒性作用的中药,如关木通、汉防己、斑蝥、雷公藤、蜈蚣、蜂毒、益母草等。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调理

另外,糖尿病肾病病人平时的生活调理也很重要。天气趋冷,皮肤排出的汗液和毒素减少,肾脏的负担比其他季节增大。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尿毒症等慢性肾病患者的病情往往容易恶化。坚持中西结合治疗,中药能有效地控制肾功能不全的进展。患者自身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对待肾病,要有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积极防治伤风感冒,肾病患者的感冒属于隐匿型,这是由于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不会出现发烧头痛等明显的感冒症状,只出现怕冷怕风,咽喉痒痛等轻微不适感觉,这些往往不易引起患者重视,但实际上对肾脏的损伤同样非常严重。伤风一次病情就加重一点。参加体育锻炼,贵在坚持.活动量不宜太大,可选散步、慢跑,只有体质好,不伤风感冒,肾病才能稳定或康复。

三、饮食禁忌,多吃水果,疏菜,赤小豆,红枣。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豆制品及发物(如海鲜:海鱼、虾、蟹等)。

四、禁用肾毒性药 (包括:止痛片、感冒通、康泰克、速效感冒胶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磺胺类药)。

五、较好地控制血压,但也不能降得太低。以免引起全身组织器管供血不足。

六、饮食中供给的热量应足以维持日常活动,并使糖尿病病情稳定,每日总热量约105~146千焦/千克体重(25~35千卡/千克)体重为宜:

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每日摄入总量在 250~350克。

蛋白质占总热量的20%,必须选择优质动物蛋白,并根据肾功能酌情增减避免食用含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肾功能不良者,磷的摄入应少于3~5毫克/(天・千克体重)或每日少于0.15~0.3克。

第7篇

高怀林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副院长兼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河北省中医糖尿病治疗中心主任,河北省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重点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常委。长期从事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内分泌各种急症,特别是在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方面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的研究,参与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7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在全世界已成流行之势,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人们的身心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糖尿病的治疗也成为全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糖尿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多,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特征,与中医学的“消渴病”基本相合,有关“消渴”的中医文献记载颇多,概括起来既往本病中医病因病机,论病变脏腑责之于肺脾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之,论治疗则侧重于养阴清热。总之,中医理论认为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是引起糖尿病病机变化的中心环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此,近年来中医络病学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健脾运津。只有脾气旺盛、健运,由饮食转化而来的葡萄糖才能化生成精气,输布到全身各处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健脾不仅能降低血糖,解除高血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改善脏腑机能,减缓胰岛细胞衰竭,促进胰岛细胞再生。另外,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突出表现,也是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特征之一,中医学将肥胖责之于脾虚,属脂膏聚积体内之痰湿为患,因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从脾论治。

依据糖尿病治疗新策略研制的中药新药津力达颗粒,以健脾助运、益气养阴为主要治疗原则,旨在通过恢复脾传输水谷津液的正常功能,纠正饮食水谷津液在输布利用及代谢过程中的不平衡状态,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该药选用人参益气健脾运津,黄精、苦参、苍术清热滋阴,燥湿健脾,佩兰、麦冬、知母、丹参化湿醒脾,养阴畅脉,葛根、荔枝核引津上升,调畅气机。通观全方以治脾为主兼顾他脏,可补益畅通脾络气血,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增强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调整血脂代谢,多角度干预糖尿病及并发症。

适用于

糖耐量低减的患者

津力达颗粒可用于糖耐量低减的患者和病情较轻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津力达颗粒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增强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可升高血液里胰岛素的含量。胰岛素多了,患者的血糖自然就降下来了。而且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可明显改善糖耐量异常,能提高血糖达标率,并且降糖以后不会反弹。

适用于

口服西药降糖药物失效的患者

临床上约5%~1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开始时口服西药降糖药效果还可以,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药物的降糖效果逐渐减弱,最后甚至服用最大剂量仍无效,这称为继发性失效;还约有10%的患者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即使服用最大剂量治疗一个月后,仍未见明显的降糖效果,这一现象称为原发性药物失效。这是由西药的降糖作用特点决定的,西药降糖主要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利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每种西药作用都是单一的,当胰岛β细胞下降至功能衰竭后,吃再多的药也不会发挥作用了。中药的特点是发挥整体调节优势,比如津力达颗粒,它既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增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胰岛β细胞得以保护,降糖功效就会持久、稳定。

适用于

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肥胖患者一般都有胰岛素抵抗倾向,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呢?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分泌了胰岛素,但是在肌肉、脂肪等组织中存在着抵抗胰岛素发挥作用的抗体,不让人体分泌的胰岛素发挥作用,所以不能有效转化血糖,造成血糖升高。肥胖的人脂肪多,脂肪中容易产生抵抗胰岛素的物质,使分泌的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另外,肥胖的人较体重正常的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让血糖保持正常水平,这就加大了胰岛β细胞的工作压力,时间长了会造成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津力达颗粒不仅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还可以有效减少胰岛素抵抗,能明显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适用于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近年来,治疗糖尿病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对于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服用降糖药物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现代医学主张早用胰岛素治疗,目的是使血糖达标,让疲劳的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功能得到恢复。对于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配合应用津力达颗粒效果更佳。因为津力达具有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调整血脂代谢的整体治疗作用,因此一些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服用该药后随着血糖控制达标,可以减用胰岛素。

第8篇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医证候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闪烁光视网膜电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消渴目病范畴。多年来,DR被看作是视网膜的微血管病变,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病变要早于微血管病变,且与其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收集2008年7月~2009年12月间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尚未出现微血管病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分析其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视觉电生理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阻止其向微血管病变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早期糖尿病患者75例。其中男性47例(占62.7%),女性28例(占37.3%),年龄47~71岁,平均62.16±8.24岁。本研究对象的“早期糖尿病”特指在我院内分泌科确诊为糖尿病但经眼底检查未发现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患者。正常对照组选择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有不影响视觉电生理的眼病且远视力检查大于1.0的患者20名。

1.2 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或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采用主证加次证加舌脉的诊断方法,分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及血瘀脉络证等五证[2]。

1.4 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符合上述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5 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患者;不符合上述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合并心、肺、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合并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其他原发和继发性视网膜疾病者;资料不全,无法完成本项研究者予以排除。

1.6 观察指标。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及闪烁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 FERG)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采用德国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测仪RETIscan K-Gamma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见表1)

早期糖尿病伴视网膜神经病变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为:湿热困脾证(51.22%)>阴虚热盛证(34.15%)>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7.32%)>气阴两虚证(4.88%)>血瘀脉络证(2.44%),其中85.37%的患者表现为湿热困脾证和阴虚热盛证。尚未出现视网膜神经病变的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为:湿热困脾证和阴虚热盛证(均为38.24%)>气阴两虚证(14.71%)>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5.88%)>血瘀脉络证(2.94%),其中76.48%的患者也表现为湿热困脾证和阴虚热盛证。 湿热困脾证患者伴视网膜神经病变要多于未伴视网膜神经病变患者,但其差异无显著性(χ2=0.605,P>0.05)。

表1 早期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例(%)]

34

2.2 早期糖尿病中医证候与PVEP改变的关系(见表2)

与正常组相比,阴虚热盛证组和湿热困脾证组P1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阴虚热盛证组P100波振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湿热困脾证组P100波振幅明显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早期糖尿病中医证候与PVEP P100波的关系

2.3 早期糖尿病中医证候与FERG改变的关系(见表3)

与正常组相比,阴虚热盛证组b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湿热困脾证组b波潜伏期明显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阴虚热盛证组和湿热困脾证组b波振幅明显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早期糖尿病中医证候与FERG b波的关系

3 讨论

3.1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目前,国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定义分类采用的是1984年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制定的标准,将视网膜出现可见的微血管病变如微动脉瘤或小出血点作为判定是否出现DR的界限。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在眼底出现荧光血管造影异常前就表现出视觉电生理的改变[3]。动物实验也表明,在出现可见的微血管病变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al cells,RGCs)和Mülller细胞己出现损害和凋亡[4,5],而微血管病变是其继发的结果[6]。2008年美国眼科学会制定的DR临床指南[7]将DR分为五期,并将尚未出现眼底血管改变或荧光血管造影异常的阶段归入第一期。因此,研究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对早期诊断、早期干预DR,阻止其向微血管病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尚未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糖尿病分型将其分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及血瘀脉络证等五种证型。结果表明,尚未出现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多数表现为阴虚热盛证和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患者是否伴发视网膜神经病变的几率相等。湿热困脾证患者伴视网膜神经病变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尚不能用证型不同区分是否伴早期视网膜神经病变。

3.2 早期糖尿病中医证候与视觉电生理改变的关系

视觉电生理是视功能检查的客观指标,能够反映视网膜三级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本研究应用视觉电生理检测视网膜神经功能,评价糖尿病对视网膜神经组织的损害程度。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机复杂,阴虚是贯穿该病始终影响其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内在因素[8]。在糖尿病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此时血瘀之证尚不明显,因此,神经组织病变较轻,主要表现为PVEP的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FERG的b波振幅下降,本研究结果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9,10]。前者反映了视路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上的神经通路功能异常, 后者表明视网膜双极细胞和müller细胞受到损害。此时的病变主要是由于高血糖体液代谢紊乱导致的神经组织功能异常。湿热困脾是由于长期过食辛热肥甘和醇酒,酿成湿热,内蕴脾胃,导致脾运化功能障碍,水谷精微失于转输和气化。此时,视网膜神经组织的损害进一步加重,表现为PVEP的P100波和FERG的b波潜伏期和振幅均异常。但其病变机制仍以代谢异常为主,血管性病变尚未出现。

本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早期未出现血管病变时的中医证型以阴虚热盛证和湿热困脾证为主。二者与PVEP的P100波和FERG的b波改变存在相关性,提示视网膜神经损害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为临床上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提供线索,通过辨证论治为以清热养阴为主的早期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 Report of a WHO consulation.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52.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33-235.

[3] Coupland SG. A comparison of oscillatory potential and pattern electroretinogram measure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Doc Ophthalmol,1987,66(3):207-218.

[4] Martin PM, Roon P, Van Ells TK, et al. Death of retinal neurons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mice[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 45(9):3330-3336.

[5] Rungger-Brandle E, Dosso AA, Leuenberger PM. Glial reactivity, an early featur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0, 41(7):1971-1980.

[6] Nakajima M,Cooney MJ,Tu AH,et al. Normalization of retinal vaseular Perm eability in experimental diabetes with genistein[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ei,2001,42(9):2110-2114.

[7]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Retina/Vitreous Panel.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Diabetic Retinopathy[R].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2008:5.

[8] 周文泉.实用中医老年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080-1081.

第9篇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痰湿;瘀血;毒邪;关系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核心问题,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1]。胰岛素抵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理概念,中医学尚无对应病证探讨,近年中医从痰湿、瘀血、毒邪方面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日益深入,现就其研究进展探讨如下,以期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指导。

1痰湿与胰岛素抵抗

中医认为“肥人多痰”,《丹溪治法心要“中风”》指出:“肥白人多痰湿”。现代研究表明,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诸多因素中,肥胖与本病关系尤为密切。局限于糖尿病病人,肥胖者痰湿体质的发生率高达98.93%[2]。早期研究发现,肥胖者外周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下降,亲和力减弱。近期研究表明,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与肾上腺受体变异、肿瘤坏死因子过度表达、葡萄糖激酶等增多有关[3]。近年来的许多相关报道认为,无论在2型糖尿病还是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抑或是肥胖的正常人,凡辨证为痰湿或湿浊者,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中医认为,肥胖往往与痰湿或湿浊密切相关,现代研究也证实脂肪细胞中存在着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物质。孙刚等[4]通过对35例痰浊型、26例非痰浊型患者及20例健康者空腹血糖、血脂、血浆胰岛素的检测,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显示,痰浊与胰岛素抵抗及其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的相关性。

2瘀血与胰岛素抵抗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致病因素,而肥人多痰湿,痰瘀多同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可影响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继发性促凝加强而处于高凝状态,此属中医“瘀血”范畴。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与高血脂有关,证明了“痰瘀相关理论”的正确性。经统计,2型糖尿病有80%以上的病人血脂高,血液粘稠度升高者90%[5]。朱良争等[6]采用活血化瘀、通腑泄浊之中药降脂片(由水蛙、桃仁、生地黄等组成)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结果显示,治疗组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中医证候改善以瘀血征象改善较为明显。朱立群等[7]则通过检测与“瘀血”有关的指标来观察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即存在瘀血现象,应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能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综上所述,胰岛素抵抗与瘀血的关系密不可分,胰岛素抵抗存在瘀血,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见,胰岛素抵抗与瘀血关系密不可分。

3毒邪与胰岛素抵抗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TNF-α相关,在胰岛素抵抗人群的脂肪组织中存在TNF-α过度表达,胰岛素抵抗的非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肌细胞中TNF-α表达比胰岛素敏感性正常人群高4倍。TNF-α与恶液质的发生有关,又称“恶液质素”,这与中医理论的“瘀毒”极其相似。赵天豫等[8]运用化瘀解毒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瘀毒”密切相关。李秀均[9]认为胰岛素抵抗可致血糖升高,高糖同时抑制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的作用,而高血糖又加重已有的胰岛素抵抗,使β细胞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即所谓“葡萄糖中毒”作用。临床上肥胖患者或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游离脂肪酸水平较正常人群组增高。进而对游离脂肪酸提出“脂毒性”这一名词。黄燕飞[10]认为脂毒性的作用范围很广泛,在2型糖尿病发生的两个主要环节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β细胞功能衰竭中,脂毒性均发挥了重要作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时体内过多的葡萄糖、胰岛素、游离脂防酸等破坏了机体的“阴平阳秘”,属“亢则害”,这种“害”蓄积体内导致疾病的现象,符合中医“毒邪”的特点。

综上所述,痰湿、瘀血、毒邪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痰湿、瘀血、毒邪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痰湿、瘀血蕴久可化毒,从而形成痰瘀毒相互交杂的病理状况。有人曾复制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认为与中医痰浊、瘀血、内毒证有关[11]。因此,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可从痰湿、瘀血、毒邪的角度出发,并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药物,从而在治疗胰岛素抵抗上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疗特色,可望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郝贤,吴茜,杨丰源.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8):60-61.

[2]刘艳骄.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7,17(2):34.

[3]郭洁文,潘竞镪,邱光清,等.荔枝核增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中国新药杂志,2003,12(7):527.

[4]孙刚,李晓玲.痰浊证型患者糖、脂等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3):59.

[5]柴佩芳,胡德培,陈颗珠,等.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多种因素.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25(3):240.

[6]朱良争,钟家宝,徐蓉绢.降脂片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新中医,1999,31(4):13.

[7]朱立群,刘英华,王维兆.糖尿病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HbAlC、TXB2及6-ketoPGFlα的变化观察.新中医,1998,30(3):40.

[8]赵天豫,郭改会.化疽解毒法防治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3):176.

[9]李秀钧.胰岛素抵抗综合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2.

第10篇

提要:目的:以“同病异治”理论为指导,观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中药组、厄贝沙坦+中药组(结合组),根据不同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论治,治疗3个月后观察3组血糖、尿蛋白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及结合组FPG水平降低(P<0.05);中药组和结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HbA1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mAl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合组m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中药组相比,结合组m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及结合组24hUT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中药组相比,结合组24hUT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及结合组SCr水平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和结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BU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及结合组U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和结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同病异治”理论指导糖尿病肾病治疗具有确切的降蛋白作用,且与厄贝沙坦联合应用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以“同病异治”理论指导的糖尿病肾病治疗还能降低患者空腹血糖、保护肾功能。

关键词:同病异治;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厄贝沙坦;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辨证施治

糖尿病肾病(DN)即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西方国家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在我国DN导致ESRD占第二位,仅次于肾小球肾炎。目前DN的治疗方案主要有降糖、降压、限制蛋白摄入等对症治疗,终末期采取替代治疗或肾移植,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病异治”是中医特色治法治则,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之上,结合辨病以确立疾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候的诊治原则,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同病异治”角度,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为基础对糖尿病肾病进行辨证分型论治,检测患者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以充分阐释“同病异治”的理论。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⑴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0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参照Mogenson分期标准,选择II~V期DN患者为研究对象。

⑵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诊疗标准》分为6个证型: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肝肾阴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脾肾阳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⑴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的II~V期DN患者,年龄18~80岁之间,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⑵排除标准:排除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合并高血压性肾损害等其他继发性肾病、急性肾损伤、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

1.3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与住院II~V期DN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厄贝沙坦组、中药组、厄贝沙坦+中药组(结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2.68±11.59)岁、(56.86±10.65)岁、(53.80±9.61)岁,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6.31±3.02)、(24.38±3.11)、(25.56±2.25),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1.4治疗方案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由黄芪、黄精、生地黄、丹参、地龙、积雪草、大黄等药物组成,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中药组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2次/日;厄贝沙坦组予厄贝沙坦150mg,2次/日(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61);结合组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厄贝沙坦口服,剂量同前;疗程3个月。

1.5疗效评价指标

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mAlb)、24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各组数据以(x珋±s)表示,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LSD-t检验,不符合者采取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厄贝沙坦组、中药组与结合组治疗后FPG、HbAlc比较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及结合组FPG水平降低(P<0.05);中药组和结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HbA1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治疗后

3组mAlb、24hUTP比较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mAl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合组m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中药组相比,结合组m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及结合组24hUT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中药组相比,结合组24hUTP水平显著降低(P<0.01)。

2.3治疗后

3组SCr、BUN、UA比较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及结合组SCr水平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和结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BU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厄贝沙坦组相比,中药组及结合组U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和结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同一病证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即同病异治。同病异治这一治疗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得治之大体也。”《素问•病能论》云:“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曰:此同各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中医药是我国临床医疗的一大特色,关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目前研究较多。熊氏等报道补肾消渴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能使肾虚络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保持稳定、蛋白尿减少、水肿减轻、肾功能恶化进程减慢。奚氏等以益气活络方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可有效降低24h尿微量白蛋白,改善症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有较理想的防治作用。孙毅等以补肾活血中药联合依那普利能有效地缓解和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笔者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日久不愈,气虚无力运血,血行迟缓,阴虚津亏液少,血液黏稠不畅,阻于肾络而发病。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中黄芪有“补气之长”的美誉,有走而不守之性,使补而不滞;黄精功兼益气养阴;生地黄可“补肾水真阴不足”;鳖甲、地龙、丹参活血化瘀,消癥通络;陈皮、砂仁祛湿泄浊;大黄苦、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新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与积雪草同用可祛除络中痰湿浊毒之邪,诸药相伍,通补并用,标本兼顾,络脉积滞可消,正气亏虚可益。并以“同病异治”理论为指导,在该方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气血两虚者加当归、鸡血藤;脾肾阳虚者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血瘀络阻者加川芎、水蛭、全蝎;湿浊内蕴者加白豆蔻、薏苡仁。

第11篇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糖脑络通联合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糖尿病并脑梗死、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兼夹血瘀型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激光组、中药组(糖脑络通)和激光+中药组,观察治疗1个月后血液流变学、内皮素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激光+中药组能显著降低血中内皮素、纤维蛋白原水平,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疗效优于激光组和中药组。结论 糖脑络通联合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内皮素水平,从而更好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 糖脑络通;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糖尿病;脑梗死;血液流变学;内皮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the patient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erms of level of blood rheology and endothelin after using both intravenous low intensity laser irradiation (ILILI)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ngnaoluotong in the treatment. Method Ninety patient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having the symptom of deficiency in both vital energy and yin with blood stasis, were pided into three treatment groups at random:ILILI group (A), TCM treatment group (B), and a group with compound treatment of ILILI and TCM (C). The level of blood rheology and endothelin were observed after 1 month’s treatment. Result Compared with group A and group B, group C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level of fibrinogen and endothelin, improve the deformed ability of RBC. Conclusion ILILI with Tangnaoluotong can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blood rheology and endothelin on the patient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which result in a better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Tangnaoluotong;intravascular low intensity laser irradiation;diabetes mellitus;cerebral infarction;blood rheology;endothelin

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多处于血流变高凝血状态,血管收缩状态有所改变[1-2]。此类患者脑梗死区内凝血酶的浓度增高,刺激内皮素的合成与释放,而内皮素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收缩血管物质[3]。笔者通过观察中药糖脑络通联合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糖尿病脑梗死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亚太地区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类方法确诊为2型糖尿病:以静脉血浆葡萄糖,空腹≥7.0 mmol/l(126 mg/dL),或葡萄糖负荷2 h/或随机≥11.1 mmol/l(200 mg/dL)。脑梗死诊断依据《脑血管病分类(1995年)》中“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1.2 糖尿病中风气虚血瘀型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参考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并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具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多而甜、形体渐见消瘦等证候者。中风病诊断依据“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证候诊断标准结合“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中风及证候标准确定。

1.2 纳入标准

凡符合糖尿病脑梗死诊断标准辨证属气阴两虚兼夹血瘀者,中风分类属中经络、分期属恢复期,均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

1.3 排除标准

①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高血压脑病以及动脉炎、血液病引起的脑血栓形成和其他器质性脑病患者。②中医辨证不属于气阴两虚兼夹血瘀证型者。③合并重度心律不齐、心肺功能不全,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个月内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④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严重感染者。⑤18岁以下,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中风发病达6个月以上的后遗症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11月-2003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激光组、中药组和激光+中药组,各30例。3组年龄、病程、性别、血糖、肝肾功能分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P>0.05)。

1.5 治疗方法

各组患者均实施糖尿病饮食、运动、心理治疗和糖尿病教育,原用降糖西药或用胰岛素治疗者,保持原治疗药物不变,不再使用其他血管扩张剂和其他中药。

激光组:以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波长为632.8 nm,输出功率为2~3 mW(ZJC480电脑多功能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仪,长春中吉光电公司生产)。取平卧位,经肘静脉留置针穿刺,将激光针导入肘正中静脉进行照射,每日1次,每次40 min, 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0 d,再开始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中药组:以协定处方糖脑络通方(由黄芪、生地黄、水蛭等组成)水煎服。头煎以水500 mL煎取150 mL,二煎以水250 mL煎取150 mL,二煎混匀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共服1个月。

激光+中药组:服用协定处方糖脑络通方,用法同上。同时配合激光疗法1个月。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采用LG-R-80血液凝度仪及LGB-190红细胞变形/聚集测试仪,用光学测定法分析,仪器及试剂均购自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

内皮素-1,用GC-911-γ-放射免疫计数器(由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提供)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MS软件进行Ridit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1)表1 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激光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中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可见,各治疗组均能降低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激光+中药组降低纤维蛋白原、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强于激光组和中药组。

2.2 各组治疗前后内皮素水平的比较

(见表2)表2 各组治疗前后内皮素水平的比较(略)

可见,各组均能降低血中内皮素的水平,激光+中药组疗效优于激光组和中药组。

3 讨论

糖尿病脑梗死中医命名为“消渴病中风”。消渴患者合并中风在古代中医学文献中可见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认为消渴与偏枯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证治要诀·消瘅》:“三消日久,精血既亏损,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首次明确指出消渴日久可以导致中风偏瘫。笔者认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糖尿病脑梗死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气以助血行,滋阴则虚热自除,血液不受灼炼,血行自可流畅;活血以除血瘀,通络以解络阻。糖脑络通方由黄芪、生地黄、水蛭等药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不仅能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AA)代谢,使血栓素B2下降、6-酮-前列腺素F1α升高,还能拮抗内皮素释放,降低内皮素水平[4-6]。生地黄促进胰岛β细胞修复,拮抗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激活纤溶系统,改善血液流变性[7]。水蛭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改善脑血流[8]。水蛭咸能走血,苦能降泄,功专破血逐瘀、通络,不仅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还能激活纤溶系统促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脑血肿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脑组织免遭坏死,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诸药合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通过对机体多环节、多层次调整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可降低血沉,提高红细胞变形性和膜流动性、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提高纤溶系统和内源性肝素水平,从而降低血液粘度, 使血液处于低凝态。还能降低血液中血管痉挛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等,升高血管扩张和抗聚集作用的物质前列环素,从而起到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本临床研究证明,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联合糖脑络通不但能够更好的降低纤维蛋白原,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而且能够降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液中内皮素的水平,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曹丙振,樊 红,曲 伸,等.糖尿病人rCBF、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2):80-82.

[2] Rampling MW. Haemorheological disturbances in hypertension:the influence of diabetes and smoking[J]. Clin Hemorheol Microcirc, 1999,21(3/4):183-187.

[3] Vane JR, Anggard EE, Botting RM, et al. Regulatory functions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J]. N Engl J Med,1990,323:27.

[4] 雷正一,王硕仁.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13(7):443-446.

[5] 余 静,郭雪娅,赵 锋,等.黄芪注射液对高血压患者P选择素、血栓素B2及6-酮前列环素F1α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5,20(13):721-723.

[6] 谢模英,陈金和,吴基良.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和血浆ET变化及黄芪对其的影响[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16(2):108-109.

第12篇

【关键词】中药玉苓汤;糖尿病肾病;辅助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 对于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探讨中药玉苓汤辅助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 特选取本院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材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58例, 按照WHO糖尿病肾病相关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确诊, 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 症状表现: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舌燥口干、肢体疼痛、夜尿频繁、口唇发绀、下肢浮肿、纳食不馨、大便干结, 舌苔薄腻, 脉细沉。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6例, 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66.3±6.2)岁, 病程3~21年, 平均病程(12.3±1.4)年。采用掷硬币方式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使用血糖仪监测对患者血糖变化情况, 4次/d, 分别是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2 h和睡前血糖。根据患者身体情况估算初始胰岛素剂量, 皮下注射,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对胰岛素剂量进行调整, 直至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患者每日口服罗格列酮, 初始剂量为4 mg/d, 初始剂量反应不佳者, 逐渐加量至8 mg/d;观察组加用中药玉苓汤, 玉苓汤成分为茯苓、赤芍、丹皮、当归、熟大黄、泽泻、山药各10 g, 生黄芪和熟地各25 g, 山茱萸15 g, 丹参、水蛭各8 g, 水煎服, 1剂/d, 分早晚服用。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疗程。

1. 3疗效评定观察患者内生肌酐消除率、血肌酐、尿氮素水平, 对患者肾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临床糖尿病治疗指导原则结合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指标。显效:患者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肾功能改善显著;有效:体征与症状显著减少, 肾功能情况有所改善或趋于稳定;无效:不符合以上两种判断标准或病情恶化、严重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统计学方法本次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2.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9.66%)明显高于对照组(68.97%),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31, P

2. 2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头晕耳鸣、四肢乏力、腰膝酸软、舌燥口干、大便干结等症状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患者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并发症, 临床中主要以肾小球硬化症、系膜和基底膜增生为主要表现[1]。在糖尿病肾病进展过程中, 可把握时机及时进行治疗, 否则在后期这种损害就是不可逆转的, 且现在临床治疗中仍旧缺乏有效的手段, 因此, 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后, 加强临床诊断及早确诊并实施综合性治疗是关键, 是避免出现晚期肾衰竭症状的有效举措[2]。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临床治疗主流, 本次对比研究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效果, 通过添加玉苓汤辅助治疗, 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 方剂则以补气、活血通络为主, 其中生黄芪、熟地补精血、健脾胃、去瘀血促血运, 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山药滋肾补脾、赤芍、丹参助当归活血祛瘀, 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 水蛭化瘀通络, 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 诸药合用有着益气通络滋肝补肾的效果[3]。治疗结果对比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 有助于恢复肾功能, 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中药玉苓汤联合西医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其肾功能和临床症状体征, 有助于延缓患者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

[1] 李苞芳, 刘茜.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进展.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1):116-118.

[2] 王靖.中西医联合疗法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外医学研究, 2013, 0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