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

时间:2023-05-30 10:1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与道德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

第1篇

福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其中“深刻”排在首位。所谓“深刻”,是指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对“创新”的阐述要点之一是见解新颖,具体而言指考生的主张、看法有独到之处,不人云亦云。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能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于2010年6月“福建省高考命题恳谈会”中说,作文教学应培养高中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高考命题应体现引领功能,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笔者试图从培养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入手,通过反思、追问、争鸣等具体环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反思――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对论点进行反思 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是复杂的,而论点则往往是一个简明的论断,因其简明,往往导致简单化、片面化。哪怕是一些耳熟能详、不言而喻的名言、格言,也可能具有片面性、狭隘性,如“人定胜天”。应该说这句格言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已经展现了无穷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这句话也可在危难时刻鼓舞人们的斗志。但人不能战胜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球释放能量的地震中,人像蝼蚁一样渺小。现实中不少人短视,为了尽可能多地得到金钱而破坏自然规律,乱砍乱伐、过度开采,致使自然环境恶化并遭到自然的疯狂报复,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可见,“人定胜天”的说法有其片面性,需要一定条件才能成立。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才华成就了唐诗的辉煌的丰碑,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说明天才没有得到重用。他在政治理性和实践方面却一味空谈,即使进入最高权力圈子,也是一事无成。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那些尽人皆知的论断,要加以全面分析、探究。要反思,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正反例进行分析

学生议论文普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单极化思维。提出观点之后,简单找例子响应、证明。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到论点的对立面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双方观点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如对张爱玲“出名要趁早”这一名言的分析。张爱玲以自身的传奇经历验证了这句话,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成名作《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发表时约23岁。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篇》)这应该算是成名要趁早的经典论据。但是对此论点反面思考的论据也有:姜子牙大器晚成,70多岁才受重用,用一生的韬光养晦实现最后的精彩绽放。也因为过于追求“成名要趁早”,多数的“神童”最后都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10岁是“神童”,15岁是才子,20岁便成为庸人。探究一个观点的正反例,这在英国哲学家罗素看来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无异于“自我蒙蔽”。

因此,在议论时不能专找有利于预设论点的论据,罔顾对预设论点不利的论据之存在。不能排除与论点不一致的反例。对正反例的追寻、深入思考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究过程。

二、追问――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而优秀的议论文,要将文章深入写下去,写出新意,就不得不以反思的态度对题目进行追问。只有不断追问,才可能形成问题,进而形成商讨、谈判的辨析空间。而此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对“成名要趁早”这一论点可引导学生作如下追问:其合理性、片面性何在?合理性――要及早为理想奋斗,既可能成为现实又对人的一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片面性――若一味求“早”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会捧杀、扼杀智力超常儿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追问比较严谨的表述:一方面成名要趁早,不可蹉跎岁月以致“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侧重心智、人格因素和创造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学生写过一作文片段,观点是“要淡泊名利”。可对论点作如下反思、追问:淡泊是否一定要作为众人的标杆呢?世俗欲望是否有合理之处?物质和精神追求能截然对立吗?对名利的追求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追求好的物质生活不是一种合理追求吗?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见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追求名利而兼济天下,实现抱负有造福于民吗?如果人人淡泊名利,也许导致世界的大灾难。没有反思,议论很难深入;形之成文,就是平面论证。

议论文说到底是思维的问题。写议论文要有对手意识,读者意识,要尽可能的将读者可能存在的疑惑都纳入思考的框架,从而强化核心论点的可信度。通过反思追问与深入探究,通过理性的分析,使议论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有了这种反思与追问,我们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舌头将自己的话,进而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

三、争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新课标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人交流:向他人解释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探究式学习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而焦点争鸣是学生讨论结果的高层次展示,它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辩疑、深入理解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一探究过程。由于经验背景、语文素养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及程度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焦点争鸣过程中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和对问题的理解力,以使议论文更深入、具有思辨性。

在一次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上,我引导学生结合上面作文材料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并指导他们围绕“现代社会是否需要英雄”准备材料进行课堂辩论。学生经过自主搜集整理资料,自行分组合作,在课堂成果展示的辩论上精彩频频。

正方主要从英雄的正面和现实意义理论,认为英雄具有超人性、召唤性、凝聚性、先驱性和启蒙性。认为在这个精神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榜样的力量,并引用梅毅“物质时代,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抵消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来论证。在危机环境中,英雄的出现可激发斗志,引领群众,对英雄的崇拜具有极强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会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民族的精神风骨。主张英雄的血脉需要延续,英雄是我们实现强国梦的精神支柱。

反方本来是不大好辩的,可经过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写出了如此精彩的辩论词:

第2篇

非智力因素不可忽视

所谓“作文中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写作能力以外的行文技巧。文面整洁,书写规范。考场作文要像“夕阳中的新娘”,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卷面整洁、书写美观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第一印象很重要。阅卷老师是考场作文的唯一读者。高考阅卷时间紧,工作量大,绝不能因为书写潦草引起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而影响阅卷速度。字应写在格的正中间,大小适中,不“顶天立地”。不写错别字,不能中文外文混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要一“逗”到底或一“点”而过,甚至不加标点。标点符号的位置要符合要求。段落安排不沉闷。

力避“四无”且亮点纷呈

要明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和表达上没有“硬伤”,做到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并力求特点鲜明,亮点分明,与众不同。做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要敢于亮剑,敢于张扬个性,把文章内容包装精美。无思想、无思路、无材料、无文采是制约考场作文“出彩”的瓶颈。

一定要做到便于阅卷老师迅速把握作文的内涵!

审题与拟题。不能偏离题意。审准题目,全面理解。材料、提示语、要求语多位一体,不能只抓其中的一方面。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的暗示和导向作用。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句,领会材料的精髓。会概括,会升华。善于把握寓言类材料的含意,并“置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现象,学会发散思维,拓宽写作范围,不能写成“故事”的续写或扩写。有时,还要挖掘材料思辨性的内涵。比如,2009年安徽省高考要求考生以“弯道超越”为材料作文。题中先解释“弯道超越”的本义,再说其引申义:“弯道”是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极富挑战更蕴含机遇。这就启发考生思考“弯道”与“超越”的辩证关系:利用(抓住)机遇,实现超越(对手或自我)。两者是条件和目的的关系,缺一不可。只写前者或只写后者都是偏题。对“弯道”的理解失误或只写其本义也是不符合题意的。

标题的拟定,应把握材料的核心、精髓,最好能把材料中的关键词嵌入标题。拟题或用并列短语,或引用仿用,或题含典故等,都要做到突出中心,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文脉与文采。思路清晰,结构完美。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得举棋不定、中途易辙或左右摇摆。文章写得如一团乱麻,颠三倒四,纠缠不清,晦涩难懂,让阅卷老师理不出头绪是很失败的。主旨句、过渡句可独立成段。首尾点题照应。说理文在文中小结处,记叙文在情节的关键处也要作必要的点题。使文章思路清楚还可采用以下方法:段首运用排比或引名言,线索句或主旨句反复,使用对比手法等。议论文可横向展开议论,也可纵向展开议论,最好是横向和纵向相结合;既要考虑宏观布局,又要考虑微观层次。写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要素,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抒情议论句可独立成段,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若用倒叙,回忆前后的过渡要自然,篇末要点题。写散文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线索清晰,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形散神聚。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注重语言的包装,力求色彩斑斓,文采斐然。议论文的语言,应该是气度不凡的排比、生动机巧的比喻、逻辑缜密的说理、典型有力的例证的综合展现,使语言有丰富的意蕴。如论述改变心态的重要性,可用一组排比句加强语势:“荒芜的田园是那么凄凉,而陶渊明却有‘悠然见南山’的情调意趣;被贬后的生活是那么辛酸,而李白却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襟;狱中的磨难是多么痛苦,文天祥却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热情。”写记叙文要多用描写。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句式要灵活,用词要贴切,文句要有表现力。可用精彩的语句、隽永的哲言包装文章的开头结尾、段首断尾,或写好精美的题记。这些地方阅卷老师是要重点“观照”的。

体裁与题材。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文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记叙文必须有三分之二的记叙或描写,议论文必须有三分之二的议论成分。考试时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写出来的文章就应该是该种文体,而不是其他文体,更不是几种文体的杂糅。写成“四不像”,非驴非马,是很危险的。文体的训练切忌单一化,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灵了,记叙类文章和议论类文章都要会写。不能在高考中贸然尝试“另类文体”,如独幕剧、演讲稿等。

选材要精确恰当。材料与题意要高度契合。记叙文的材料要新颖生动。议论文选材要典型,既有历史沧桑感又有时代气息,有广度有深度有升华。材料贫乏、单调、陈旧,或引用生硬而缺乏揉捏,或说车轱辘话,必然导致文章写得苍白、乏味、灰不溜秋。

作文复习和备考时学生要多读范文,要分类认真研读优秀考场作文,在记叙类和议论类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汲取精华,丰富自我。把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加以梳理归类,再次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并利用网络等手段积极找米下锅,不断补充新的素材并强化记忆。储备的材料要丰富、典型,要有代表性。要关注时事,高度重视新材料,与时俱进。要整理记忆“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及颁奖词等。

感情与思想。感情要真挚,格调要高雅,力避病态和庸俗。优秀作文需要一种健朗的情感支撑。褒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高考作文不是上网聊天、跟帖,不能随意发牢骚。不能欣赏违背法律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人或事。恋爱题材是考场作文的。

第3篇

一、导入

上节课,对于药家鑫的事件,我们每个同学都写了自己的分析,但在分析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分析不透彻。这节课就是想解决如何透彻地分析事例的问题。

二、分析事例,寻找存在的问题

【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的路上,撞上前方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30厘米长的尖刀,上前对倒地的张妙连捅八刀,致原本只是轻伤的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的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当问到药家鑫为什么要捅死被撞者时,药家鑫说害怕农村人难缠。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题目:小议责任

【学生议论分析】

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药家鑫在撞伤人之后,不能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就逃避应负的责任。他从车内取出30厘米长的尖刀,连捅了被害人八刀,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如果他在撞伤人之后,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为他的行为负责,那么他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所以药家鑫应对他的过失负责。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问:在对事例的分析议论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缺少分析(缺乏深度)

2.事例太薄(缺乏厚度)

3.就事论事(缺少高度)

【教师引导分析】

第一方面:缺少分析

要想分析深入透彻,首先要把材料吃透,这是一个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吃透材料呢,这就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不断追问中,层层剖析,最后挖掘出材料的内涵和本质。

(以下环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1.什么是责任?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分内应做的事。②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

2.药家鑫应该负哪些责任?

①撞人。②杀人。③逃逸。④携带管制刀具。

3.为什么药家鑫不承担过失,不负起责任?

个人原因:个人道德修养差,遇事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情感冷漠,对他人生命的无视,等等。

社会原因:从药家鑫的解释“怕农村人难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和当今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不能等量齐观,更多地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太少,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虽然,家庭、学校、社会的客观原因是存在的,但不能因为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在犯错之后逃避责任,这不是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越是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特性,就越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承担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改变这种现状,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重回学生分析文段,找到分析不深入的原因)

从同学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责任,但是没有解读责任,更没有分析药家鑫这个事件中,药家鑫到底负有哪些责任。

(学生修改此文段并全班交流)

第二方面:事例太薄

方法一:通过类比、对比的方法增加厚度。

方法二: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方法。

(学生修改此文段并全班交流)

第三方面:就事论事

站在人生与社会的高度分析,给人以启示,由对个别事例的分析上升到揭示普遍的规律和意义。使用“我们”这样的字眼。

药家鑫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药家鑫身为大学生,曾获奖学金,拿了13次奖。他的犯罪有什么社会意义呢?应该说,药家鑫的这种极度自私、金钱唯上和漠视生命的价值观以及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行为,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真实的、极端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药家鑫是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个典型,药家鑫父母以及受害人一家之痛,也是全社会之痛。

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坏人也容易变成好人,而在一个不良的环境里,好人也容易变成坏人。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修改此文段并全班交流)

三、教师示范

小议责任

药家鑫事件中暴露出严重的责任缺失问题。首先,药家鑫撞伤张妙后,不是下车去查看伤者的伤情,而是想到张妙是否看清自己的车牌号,担心找麻烦。这说明药家鑫的责任意识非常淡漠,撞伤人后,他的第一反应竟不是救人,而是担心被人找麻烦!其次,药家鑫应该是考过交规的,那就应该知道,撞伤人后应该守在事发地,以待交警认定责任,千万不能逃逸。一旦逃逸,性质更为严重。药家鑫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伤者杀害,并再次撞人再次逃逸。这说明药家鑫已经完全丧失了负责任的意识,他走向了泯灭人性的一端。第三,药家鑫应该懂得不能携带管制刀具,这是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规,守法就是负责。违反禁令,暗藏刀具,这刀具迟早是要见血的。这说明药家鑫已经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了,他心中想到的只有一条: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叫自己吃亏。至于什么叫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已经完全从他的心中抹去了。悲剧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已经酿下了祸根!

药家鑫撞人杀人,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就在药家鑫事件尘埃还没有完全落定的时候,2011年8月24日22时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突发火灾。正在手术的6名医护人员竟擅自离开手术台,将躺在手术台上被全身麻醉的病人置于一片火海之中,致使病人被活活烧死,这就是被媒体上广泛关注的“医跑跑”事件。类似的事件,不是还有吗?“范跑跑”是,“楼倒倒”也是。这些说明,在我们这个社会,缺乏责任意识已经到了一个何等严重的程度,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如果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撞伤人后,竟完全无视责任和法律,那么,我们还能指望什么人负有责任意识、具有担当精神呢?负责任,有担当,或许应该成为我们当下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四、小结

五、作业

根据此则材料,自己确立观点,并进行分析议论。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上节课,我们针对药家鑫这个事例,以《小议责任》为题目写了一个文段。但在这个文段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对事件分析的不够深入透彻。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如何对事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读一读材料:

(生1读材料)

师:好,请坐。老师抽取了一位同学写的分析,他的分析比较典型。基本上代表了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水平。我们看一下他是怎么议论分析的。分析中写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药家鑫在撞伤人之后不能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就逃避应负的责任。他取出30厘米长的尖刀,连捅了被害人8刀。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如果,他在撞伤人之后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为他的行为负责,那他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所以,药家鑫要为他的过错负责。针对这位同学的议论分析,大家找一找,在他的分析当中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2:我觉得这个同学的分析停留在一个表面上。因为他一直在强调药家鑫不负责任,但是他并没有明确地指出他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师:你是说他的分析只停留在一个表面上,缺少的是什么呢?

生2:深度。

师:好,缺少深度,这是一方面。除了这方面我们再找找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生3:我觉得结尾有点局限。

师:他论证的是什么?是这段材料中我们提供的事例。也就是说:他的结尾只停留在这件事本身上,就事论事,没有提升到一个什么层面?

生3:高度。

师:好,缺少高度。我们首先来分析缺乏深度的问题。既然他的文段缺乏分析,没有深入下去,那我们怎么深入剖析这则材料?老师告诉大家:你的分析要想深入的话,要想透彻的话,就必须要对这个文段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果你自己对这个事件,对这个材料还没有一个深入的把握,那你的分析不也是一知半解吗。怎么才能吃透这个材料?怎么才能对这个材料有个透彻的分析呢?我们可以不断地追问自己,不断问为什么。在不断追问的过程当中,就把这则材料层层剖析,最后直至挖掘出他的内涵和本质。针对这则材料,我们的题目是什么?小议责任。我们首先问自己,什么叫责任?《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第一,分内应做的事。第二,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那针对这个材料,是哪种解释啊?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解释。他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他所承担的过失就是他应当负的责任。那我们再问自己,药家鑫应当负哪些责任?我们可以回到材料当中去找一找。

生4:因为是自己开车不小心把人撞倒,既然出了车祸,以后他应该是及时拨打120或者自行把受害人送到医院去救治。但是他没有,反而是直接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逃避了这个责任,直接了事……

师:怎么了事?

生4:就是杀人了事。

师:杀人了事。也就是说你刚才所说的它既应该负撞人的责任,同时也应该负…

生4:杀人的责任。

师:杀人的责任。好,请坐。撞人的责任,杀人的责任。然后药家鑫杀人之后还有哪些行为呢?拿刀捅,这个拿刀杀人实际上他还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你们再进行联想。

众生:携带管制刀具。

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就明确规定公民不允许携带管制刀具,所以也应该负这样的责任。我们再往下看,他逃离现场之后再次将两情侣撞伤,被附近的群众抓获,也就是说他撞完人,杀完人之后,再次撞人,再次逃逸,所以他同时还要负什么样责任呀?

众生:逃逸。

师:逃逸的责任。好,我们回顾一下,撞人,杀人,逃逸,携带管制刀具这样的责任。那你们说,药家鑫他负这些责任了吗?

众生:没有。

师:那是不是我们还要追问一下,他为什么没有负责?这里面有哪些原因?

生5:他怕负责的同时,自己的一些利益就会受损,他要花钱给人家治病。

师:自身利益。当他撞完人之后看到张妙受伤,他会想到什么呢?一系列的赔偿,特别是经济赔偿,对吧。当时他说了一句什么话,还记得么?

生:农村人,难缠。

师:农村人,难缠。所以呢,为了摆脱这个麻烦,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逃避赔偿一些经济损失。这是其中的一方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面?

生6:感情冷漠。

师:情感冷漠。就是物质方面想得比较多,感情就淡漠了。

生7:还有就是道德观有点畸形。他不知道在撞人之后应该立即把人送往医院,而选择逃跑。我觉得他的道德修养很低。

师:刚才我们几位同学提到了从药家鑫本人出发,道德修养比较差,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等等,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发散一下自己的思维。

生8:还有社会因素,因为他撞伤人以后,怕农村人难缠。

师:你能举些例子吗?类似这样的社会现象。

学8:比如说有人故意撞伤找人赔钱。

师:有的时候我们听说碰了一点小伤,但是反反复复的去医院看病,要钱,赔偿。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有些社会因素在里面。请坐。还有没有?社会的因素,个人的因素。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来,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你看,除了社会的原因外,其实学校和家庭是不是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我们现在的学校可能更多地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可能不能等量齐观。再有呢,这个家庭教育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因为在这个庭审当中药家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他3岁的时候父母就要求他练钢琴,而且管教非常严格,经常把他锁在地下室里,让他独自练琴,直到练好才能出来。在初中的时候,他就拿着课本去找父亲质问他为什么要管他这么严等等,这样的言辞,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当中他缺失了更多的情感教育。因为学校教育有这样的趋势,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这种思想相匹配起来就是更多地注入知识文化,对情感教育,对个性教育忽略了,对人性教育忽略了。但是我们看到,正如我们同学所提到的,个人的原因还是最主要的,个人道德修养比较差,遇到事情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他觉得把别人的生命结束了,自己的麻烦也就没有了,无视他人的生命,缺少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我们必须得认识到,虽然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客观的存在,我们就可以逃避责任了,我们就可以为我们逃避责任而找借口了。或者换句话说,越是这样的社会,越是这样特殊的时代,那我们越应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师:综合来看,我们给自己提了三个问题。首先,什么叫责任?其次,药家鑫应该负哪些责任?第三,他为什么没有负起这些责任?好,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位同学的分析。我们重点看他剖析这个材料本质的这一块。你看他,是这么写的:“药家鑫在伤人之后,不能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就逃避应负的责任。”写到这,他应负什么责任?他应该负起撞人的责任,应该及时地把受害者送到医院,但他没有负担这样撞人的责任,你不能说应负,应负什么呢,不清楚。再往下看,“他从车内取出30CM长的尖刀,连捅了被害人八刀,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表现在哪啊?是不是撞人之后,他不仅没有把人送到医院,去救助,还连捅八刀,用残忍的手段结束了别人的生命,这种行为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是不是应该说清楚啊。从这两句话中,好像是分析了,但实质呢,还是在陈述事实吧。我们说缺乏分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分析。所以,在明确了他负什么责之后,我们要对他这种行为,加以评论,加以分析。下面我们大家就针对这个同学的议论,从深度上修改,写在自己的学案上。因为时间有限,从这几个原因里面,任选一个,自己比较有感触的,对这段话进行修改。

(学生修改,约10分钟)

师:好,咱们现在写到这了,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江晨,你给大家读一下你的分析。

生9: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后,就已经犯下了过错,他就应负起撞人的责任,他应立刻将张妙送往医院,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这已经说明他的个人道德修养差了。不仅如此,他居然还连捅八刀,错上加错,在他起杀人恶念之时,在他转身回车拿刀的时候,他的道德就已经和他背道而驰了,当他拿刀捅向张妙的时候,他便已逾越了道德的底线,沦为一个杀人的恶魔。

师:你认为药家鑫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生9:撞人、杀人的责任。

师:那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的?

众生: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

生10:归根究底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惨剧,这本是一场道德伦理,却演变成一场斗争。遗憾的是,对利益的欲望战胜了道德理智。在面对被他撞倒的张妙时,他本应立刻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利益的驱使充斥了他的大脑,而在半路的张妙正努力记录他的车牌号时,他的道德瞬间断裂,他拿起了刀,扼杀了这个鲜活的生命,也终结了自己的人生。对利益的盲目追求,使人抛弃了本应负的责任。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利益,对利益的盲目追求,使人抛弃了本应负的责任。好了,我们接着看“厚度”的问题。我们现在思考,药家鑫以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当今的社会中,他是一个个例吗?他不是个个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如果去议论“责任”,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办法呢?

生11:可以再补充一些事例。

师:这样说服力就更强了。我们觉得这个事例太薄了。应该怎么样?

众生:增加厚度。

师:厚度。在这个问题上,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我们既可以用因果分析法,还可以使用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也可以综合在一起使用。说到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你们能够举些例子吗?我们不是每周都给大家积累了新闻实事吗?

生12:有一个人,他也是开车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人给撞了。然后呢,他就驾车逃逸了。事发一个小时后,他又回到了那个地点,把那个人给碾死了。

生13:在一个丁字路口,7岁的小男孩在写作业,然后一个人开着他的车就从那个路口过去,就把这个小男孩给撞了,撞了之后他下车看了看。不知道为什么,就又上车,把小男孩给压死了。警察把他抓起来之后,他那天晚上是和那个人协商了一个协定,就是说赔46万,后来,说要筹款,他就逃了。

师:除了这些类比事例以外,我们还能找出一些对比的事例吗?犯了过失,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也可以来增加分析的厚度。

生14:美国总统里根,他小时候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人家让他赔款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然后,他向他的父亲勇于承认错误,但他的父亲对他说,要对自己负责。但是他(里根)没有钱。他父亲说:“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你要还给我。”于是里根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在半年之后就还清了这笔钱。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事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生15:在地震的时候,在德阳市东汽中学有一位老师叫谭千秋,他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他用他的双手紧紧地护住了讲台保护学生,等到救援人员到了的时候,就发现那四位同学都活着,他还保持着护着讲台的姿势。

师:为了保护学生,尽到老师的职责,自己牺牲了。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之后,大家还想到了跟他相反的还有一个人:范跑跑,在一瞬间,自己第一个冲出了教室,没有顾及学生的安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办法,来增加议论的厚度。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涉及到一个高度的问题。回过头来看,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结尾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那我们怎么样才能给他提升到一个高度呢?站在个人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人生的角度,给人以启示。而且,药家鑫的事例,我们要从个别事例分析当中,上升到接触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意义,他就更有意义了。我们还是举药家鑫的事例,大家想一想,这个事件留给我们的启发、思考又是什么呢?药家鑫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他曾经获过奖学金,也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正是这样的好孩子,他犯了这样一个严重的杀人罪行,那他的犯罪是不是更有社会意义。药家鑫这种金钱至上、自私自利、无视他人生命的行为,实际上是社会上道德观、价值观一个真实而又极端的一个反映,药家鑫就是当今社会上道德沦丧的一个典型。那么,药家以及被害人张家一家人之痛,实际上就是全社会之痛。我们说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中,坏人也容易变成好人。但是,在一个不良的环境当中,这个好人也容易变成坏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拿起笔写一写,在缺少高度的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个同学写一句话,来提升一个高度。站在社会、人生的位置、高度上去思考。

生16: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起道德的意识,号召大家共同创造一个拥有爱的和谐社会。

生17: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勇于担当责任。

生18:坚持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出淤泥而不染。

师:学以致用,非常好。最后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把这三个维度都综合在一起看一下。

药家鑫事件中暴露出严重的责任缺失问题。首先,明确观点。药家鑫撞伤张妙后不是下车去查看伤者的伤情,而是想张妙是否看清自己的车牌号,担心找麻烦,这说明药家鑫的责任意识非常淡薄。撞伤人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救人,而是担心被找麻烦。其次,药家鑫应该是考过交规的,那就应该知道,撞伤人后,应该守在事发地,以待交警认定责任,千万不能逃逸,一旦逃逸,性质更为严重,但是药家鑫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伤者杀害,并再次撞人,再次逃逸,这说明药家鑫已经完全丧失了负责任的意识,他走向了泯灭人性的极端。第三,药家鑫应该懂得,不能携带管制刀具,这是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规。守法就是负责,违犯禁令,暗藏刀具,这刀具迟早是要见血的,这说明药家鑫已经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他心中想到的只有一条,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叫自己吃亏,至于什么叫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已经完全从他的心中抹去了。悲剧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已经酿下了祸根。

咱们大家看,在这段阐述当中,老师在做什么呀,因果关系,逐渐剖析,层层深入,直至发现这个事件的本质。我们接着看。药家鑫撞人、杀人,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从个别到普遍。那既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有什么事件呢?再举一个例子增加厚度。

就在药家鑫事件尘埃还没有落定的时候,2011年8月24日22时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学院手术室突发火灾,正在手术的6名医护人员竟擅自离开手术台,将躺在手术台上的全身麻醉的病人置于一片火海之中,致使病人被活活烧死。这就是在媒体上被广泛关注的医跑跑事件。类似的事件不是还有么,说明在我们这个社会,缺乏责任意识,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一段类比分析,增加分析的厚度。

如果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撞伤人后,竟完全无视责任和法律。那么,我们还能指望什么人负有责任意识,具有担当精神呢?负责任,有担当,或许应该成为我们当下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最后,提升高度,引发全社会的思考。

师:今天,老师针对事例分析不够透彻这个问题,从深度、厚度、高度,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针对这个事例,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下课。

教学点评

充分利用学生案例,着力进行思维训练

――评蒋梅老师作文课“如何对事例进行透彻地分析”

何 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好的作文课,它不仅要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它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蒋梅老师的作文课“如何对事例进行透彻地分析”,就是这样一节好课。

有事例不会分析,是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也是学生写议论文最大的障碍。对此,有些老师绕道而过,有些老师迎头而上,这其中或许有源于对教学的热度和教学信心的原因。

蒋梅老师的这节课迎难而上,体现了对作文教学探索的勇气,作为一个年轻老师,这是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的。这样的课,不好上,如果备课不充分,就是说,如果课前钻研不够的话,是很难上的,因为课堂上变数太多。而我们很多老师是习惯于翻片子上课的,片子翻完了,一节课就上完了,对比这些老师,蒋梅老师的这节课更加值得肯定。

这节课有几个特点特别鲜明。

第一,重视对学生作文案例的研究。这节课的缘起是,有一次蒋老师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提供了药家鑫这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学生不会分析,更不会透彻分析。蒋老师就针对这个问题上了这节课。她首先挑选了一个典型的片段,来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来看这个片段:

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药家鑫在撞伤人之后,不能因为害怕惹上麻烦,就逃避应负的责任。他从车内取出30厘米长的刀,连捅了被害人八刀,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使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如果他在撞伤人之后,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为他的行为负责,那么他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所以药家鑫应对他的过失负责。

从第一句话来看,学生观点没有问题,他知道要写“负责任”。但第二句话就有问题,“应负”二字是关键。如果对“应负”的责任说不清楚,后面的议论分析就简直没法进行了,但遗憾的是,学生就是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学生最缺的一块。从第三句话来看,学生头脑有点简单,也缺乏一点法律常识,连捅被害人八刀,还说成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很显然,学生在写这一句话时,没有经过脑子思考。你要是点醒他,他或许也是明白的。第三句话的问题是,药家鑫本就该为他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是必须的,但学生好像有些同情,这话语里有点是非不分了。最后一句话是作结,“过失”一词也不妥当,但看得出,学生分析议论的思路是清晰的,说明思路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分析不深入,不透彻。那么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呢?这就涉及到这节课的第二个特点――

第二,着力进行思维训练,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蒋梅老师把“应负的责任”“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为他的行为负责”“应对他的过失负责”全部加了着重号,以示突出。课件上,学案里,都加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按照“缺少分析,缺乏深度;事例太薄,缺乏厚度;就事论事,缺少高度”等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对这个作文片段进行充分讨论。课堂上的讨论是艰难的,推进是缓慢的,但恰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急躁,要学会等待,当然可以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及时点拨和指导,而且往往这个时候的点拨和指导是最管用的,因为学生正好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

老师引导学生查词典,弄清楚什么是“责任”;从管制刀具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药家鑫到底应负什么责任;抓住药家鑫作案后逃逸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社会原因。这一些讨论都是试图解决“缺少分析,缺乏深度”的问题。然后,老师又交给学生实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修改作文片段,练习用对比、类比的方法增加分析的厚度,使内容不至于太单薄,议论不至于太乏力。解决了深度和厚度问题,老师还没有满足,因为她发现,学生往往喜欢就事论事,不能很好地延伸开来,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就药家鑫说药家鑫,不能联想到这件事背后广阔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样,文章自然也就缺乏高度了。所以,在此,老师又将此课往高处推进了一层,这就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特点――

第4篇

作文题为第6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我慢慢地走在寂寞的长街,树木已经枯萎了,发黄的叶子掉下来,风在耳边呼呼作响。(开头以景物渲染情感入手尚可,但可以进一步给景物染色。)

利索地开了门,脱下黑色的帽子,推开房间的门,一个黑影趴在我的书桌上,多年的杀手经历让我养成的多疑性格促使我迅速掏出枪,黑影突然拧亮了灯,惊呼道:“爸爸,你怎么了,我只是想和你玩儿捉迷藏。”我怔住了,手中的枪重重地砸在地板上。我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对不起。”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向儿子交待,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竟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冷血恶魔,悲悯之心已经冰封雪盖。“爸爸,我昨天梦到你突然不要我了,我知道一定不会的,对吗?”我的心猛地一收缩。“是,爸爸永远都陪在你身边。”

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寒冷的夜晚,母亲抱着我坐在壁炉边,她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摩挲着我的头发,她哼唱着动听的歌谣,像三月的夜莺那样美好。我们一起等着父亲回来,等待父亲给我的虽不昂贵却精致的小礼物,等待父亲亲吻我时扎人的胡子在脸上留下的甜蜜的触感……然而,有一天,父亲没有回来,他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因穷困而铤而走险的他在那个阴森的夜晚告别了深爱的妻儿。不久,我的母亲抑郁成疾。(二、三自然段“杀手”出场,杀手由“自己的儿子受惊吓”联想起自己的快乐童年生活,父亲犯法被处决的仇恨充满心田。)

窗外,法官在昏黄的灯光下处理着公务。桌旁的一杯咖啡已不再蒸腾出雾气,兀自凉了。时钟的指针不紧不慢地走着,就像我的心跳没有半丝加速。都是他!是他让我失去了父母,让我变成了冷血的杀手。他有女儿,难道我的父母就没有我吗?

我蓦地举出手枪,瞄准好目标,下一秒,这个受民众拥戴的法官就将倒在血泊中,一声尖叫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就在我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法官突然回过头,他的小女儿撒娇地跑过来让他抱抱。法官温柔地抱起小女儿,把她放在怀里,像是讲起了故事。

我的手不禁一颤,但终究没有下手。我不想伤害到那个小女孩。我,职业杀手,第一次犹豫了。(杀手欲复仇,也在情理之中,但突然“放下屠刀”,还缺失一个转变的契机,心理转变不够自然,缺少适当的铺垫。未能扣住题目“醒醒吧,悯之心”,缺少一个“唤醒”的过程,未能很好地凸显题意。)

我把那支罪恶的手枪埋在了一株常春藤下,那是母亲最爱的植物。

评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题目为“醒醒吧,悲悯之心”,如果写记叙文,结构安排上应该巧妙凸显人物心理的转变,即文中主人公由麻木不仁或冷漠无情到良心发现,重新唤起悲悯同情之心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写得细腻,把心理转变的过程打造得真切自然。失分原因在于对题目“醒醒吧,悲悯之心”中“醒醒”二字,凸显得不够,文中人物即“杀手”的心理转变不够自然。

考场得分 56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珠铭睿

夜,冷得让人窒息。(开头突兀,扣人心弦。)

窗外,法官在昏黄的灯光下处理着公务。桌旁的一杯咖啡已不再蒸腾出雾气,兀自凉了。时钟的指针不紧不慢地走着,就像我的心跳没有半丝加速。

我蓦地举出手枪,瞄准好目标,下一秒,这个受民众拥戴的法官就将倒在血泊中,一声尖叫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就在我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法官突然回过头,他的小女儿撒娇地跑过来让他抱抱。法官温柔地抱起小女儿,把她放在怀里,像是讲起了故事。

我的手不禁一颤,但终究没有下手。我不想伤害到那个小女孩。我,职业杀手,第一次犹豫了。

独自走在寂寞的长街,落叶打着旋儿落在脚边,风在耳边呜咽中。(景物描写中更见动人色调。)刚刚的一幕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寒冷的夜晚,母亲抱着我坐在壁炉边,她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摩挲着我的头发,她哼唱着动听的歌谣,像三月的夜莺那样美好。我们一起等着父亲回来,等待父亲给我的虽不昂贵却精致的小礼物,等待父亲亲吻我时扎人的胡子在脸上留下的甜蜜的触感……然而,有一天,父亲没有回来,他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因穷困而铤而走险的他在那个阴森的夜晚告别了深爱的妻儿。不久,我的母亲抑郁成疾。

我已经失去了父母,沦落成了冷血的杀手。我已经饱尝失去父母的苦痛,我难道要让天下再多一个痛苦的、孤独的孩子吗?(由己之苦思及人之苦,显同情悲悯之心。)

我暗自叹恨我的迟疑不决,但不知不觉已走到家门口。

利索地开了门,脱下黑色的帽子,推开房间的门,一个黑影趴在我的书桌上,多年的杀手经历让我养成的多疑性格促使我迅速掏出枪,黑影突然拧亮了灯,惊呼道:“爸爸,你怎么了,我只是想和你玩儿捉迷藏。”我怔住了,手中的枪重重地砸在地板上。我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对不起!”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向儿子交待,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竟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冷血恶魔。“爸爸,我昨天梦到你突然不要我了,我知道一定不会的,对吗?”我的心猛地一收缩。“是,爸爸永远都陪在你身边。”

我的噩梦不可以在我儿子身上重演,更不可以在那小女孩身上重演!(升格文巧妙地调整了行文的结构,巧妙地描写了法官给“小女儿” 、想要复仇的杀手给“自己的儿子” “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相似的爱,解开了“杀手”心中怜爱与仇恨的纠结,既很好地保留了小作者富有想象的描写,又使得人物心理的转变更为自然,这个杀手不太冷,终于在天伦之爱的感召下,放下屠刀,这才有了最后把罪恶之枪埋在常青藤之下的举动,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因为悲悯而放下仇恨”!)

我把那支罪恶的手枪埋在了一株常春藤下,那是母亲最爱的植物。

升格小结 高考记叙文只有短短的800字,要把笔墨用在最能凸显主题的文字上,刻画一个人物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像这篇记叙文,就要在“如何‘同情’,怎样‘悲悯’”上下功夫,由怜爱自己之儿女,到同情悲悯法官之儿女,作者打造了两个画面,令人心动。

例文二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阿婆轻轻递来一杯茶,一股纯净舒放的茉莉清香缱绻在一丝丝袅袅蒸腾的水汽里,扶摇直上。他默默不语。

阳光融化在阿婆洁白的面庞上,不用想象,那一定宛若水边的阿佛洛狄忒,一尊沉静在午后阳光中的雕像。

茉莉清香裹挟着浓浓善意侵袭着他;局促地,他埋头数着杯中轻浮的茶沫,一任那破旧的衣服被屋内温暖慵懒的水汽花香慢慢濡湿。(前三段写阿婆给“他”的“慈爱和悲悯”的光辉的印象,摆在开头操之过躁,宜后移,更符合行文的逻辑。)

蓦地,他仿佛觉得,在与阿婆相遇,踏进这间屋子之前,他从未活过一秒。是啊,自己在城市的街头流浪,汽车飞驰而去,灰尘吹进了眼睛和鼻子里,行人鄙视的眼神,似乎都看不起他。(这一段在“面”上描写在父亲离去后自己苦痛的境遇,给人的感觉是画面感还不够强。)

鼓起勇气,他抬起头,一瞬间,他那布满血丝与焦虑的眸子和阿婆的眼神颓唐尴尬地相遇了。阿婆的双眼宛如干枯的深井,但却自深处透出一分熹光,那是怎样一份力量,点亮了他黑暗阴郁的心房。他知道,阿婆在看着他。

他苦笑了一下,心里特别地伤痛,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男人,那一夜,父亲死死抱住男人的腿,哀求他补全拖欠的工资。男人恶狠狠地满嘴脏话,一副瞧不起的样子,最后一脚把父亲踢开,父亲在痛苦中离开这个世界。(描写刻画人物要用细节说话,前面已经进行了“面”上的展示,后文即此处应该重点打造一两个细节的,“工头怎么狠”,“父亲怎么可怜”,不能光说不描,光说不描,不能揭示读者对工头的恨和对“父亲”的同情。)

而现在,在这个慈祥如希神的阿婆前,他握紧的拳头松了。一如夜航寒海的船夫看到了西方之星的灵光,他似乎找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阿婆正低头做着针黹,缝补自己破洞的衣裳。阳光倦在她银色的丝发上,仿佛振翅待飞的鸟扑闪着羽翎。针线飞穿,游丝绕指,硌着金花印刻的银顶针,绣谱着魅力无限的诗章。

“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也像你一样。”阿婆不经意道,“你还年轻。”

“年轻?”

“他就不行了,包个工地还害人钱财,被判刑是活该。”

阿婆闲闲的话,却直压在他身上;他接过衣服就走,心里沉沉的。

小伙子,你落下了你的刀!

评点 文章点面结合,结构匀称。但面上未能精选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来打造画面,点上未能打造好关键情节部分的精彩细节,整篇文章略显单薄。

考场得分 56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沈然

阿婆轻轻递来一杯茶,一股纯净舒放的茉莉清香缱绻在一丝丝袅袅蒸腾的水汽里,扶摇直上。他默默不语。

蓦地,他仿佛觉得,在与阿婆相遇,踏进这间屋子之前,他从未活过一秒。是啊,游浪于城市的嚣尘、车马的沙碛、冰冷的目光、奚讽的言语,他何曾被爱过,何曾感受到一丝归属?他知道,自打父亲在工地上出事去世了,自己便永远堕为城市边缘的人,一条不复有花香与光明的沟壑。(这一段在“面”上描写在父亲离去后自己苦痛的境遇,精挑细选出简约而凝练的形象,打造了一个充满仇怨之人眼中的“冷漠”世界。)

鼓起勇气,他抬起头,一瞬间,他那布满血丝与焦虑的眸子和阿婆的眼神颓唐尴尬地相遇了。阿婆的双眼宛如干枯的深井,但却自深处透出一分熹光,那是怎样一份力量,点亮了他黑暗阴郁的心房。他知道,阿婆在看着他。

他憨憨地笑了,却又莫名地伤痛起来。他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男人;那一夜,父亲死死抱住男人的腿,哀求他补全拖欠的工资。男人只是不屑地吐着烟圈,一脚把他踢开。父亲愤懑地闭上眼,从此,他厌恶一切西装革履的人,他们是那么自私冷酷,善心全无。

他的心中深埋着恨意,那些叼着烟斗吸着极品烟叶,在富丽堂皇的厅堂里谋取暴利的家伙又何曾有过善心呢?柔软的炊烟味熏醉了城市边缘的巧取豪夺,一片片温馨的小屋就此倒塌在利润的碎石机下,有不知多少人同他一样失去了根。他想复仇。(此处重点打造凸显人物性格的细节,用“男人只是不屑地吐着烟圈,一脚把他踢开”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工头之狠,用“抱”“哀求”等词表现父亲之可怜,再加一段,形象地议论抒情,更激起了读者对工头和恨和对“父亲”的同情。)

而现在,在这个慈祥如希神的阿婆前,他握紧的拳头松了。一如夜航寒海的船夫看到了西方之星的灵光,他似乎找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阿婆正低头做着针黹,缝补自己破洞的衣裳。阳光倦在她银色的丝发上,仿佛振翅待飞的鸟扑闪着羽翎。针线飞穿,游丝绕指,硌着金花印刻的银顶针,绣谱着魅力无限的诗章。

“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也像你一样。”阿婆不经意道,“你还年轻。”

“年轻?”

“他就不行了,包个工地还害人钱财,被判刑是活该。”

阿婆闲闲的话,却直压在他身上;他接过衣服想走,心里沉沉的。

阳光融化在阿婆洁白的面庞上,不用想象,那一定宛若水边的阿佛洛狄忒,一尊沉静在午后阳光中的雕像。

茉莉清香裹挟着浓浓善意侵袭着他;拘促地,他埋头数着杯中轻浮的茶沫,一任那破旧的衣服被屋内温暖慵懒的水汽花香慢慢濡湿。(升格文将前三段中的两段后移至末尾,方显阿婆的慈祥怜爱对这个心灵受到伤害的小伙子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哎,你落了东西!”

椅子上冷着一把刀。(古人有“炼字”之传统,一个“冷”字,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看来,阿婆的慈爱已经融化了这个年轻人的仇怨。)

升格小结 记叙文打造人物要善于“点面结合”,在面上要选取得巧,善于撷取富于表现力的形象来展现画面;在点上要求描写得“尖”,一个细节就是一只眼睛,整篇文章有了一两个传神之细节,就有了亮色。

例文三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就在前不久的一个夜晚,小悦悦被一辆卡车残忍地狠狠碾过,并在连续十八位路人冷眼旁观,无悲悯之心的漠然中被吞噬在黑暗里,永不再醒来。两岁的年龄,还未感受过父母的疼爱,还未来得及好好地省视这个世界,就这样,在众人泯灭悲悯之心的行为中逝去了。小悦悦是痛苦的,因为她独自躺在冰冷的水泥马路上,看着周遭一个个看似善良的叔叔阿姨走近又离开,张望复远离,没有人抓住她的手,没有人知道这刺骨的寒戳穿了怎样一颗幼小的心灵。她失望了,或许离开也是个正确的抉择,至少天堂的地是暖的,可以唤醒甜美的梦。(开篇要简洁,观点要鲜明。开篇冗长,有头重脚轻之嫌。)

唤醒沉睡中的悲悯之心,铺就一路的希望。(这种万能分论点是写作议论文的大忌,我们可以说“勇敢能够铺就一路的希望”,也可以说“自信能够铺就一路的希望”等等,万能分论点导致思维打圈,无法深入分析。)当可怜的小女孩无人救助,被路人遗弃而只能倒在马路的血泊之中,我们痛心疾首,为什么拒绝悲悯之心?为什么拒绝希望?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倾心的拥抱。如此简单,如此便能收获满心的希望。唤醒我们心底那只瞌睡龙吧,唤醒悲悯之心。每个人只要轻轻迈出一小步,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悲悯之心就在那儿,你看到了吗?(在“开头”与“展开分析”之间缺少过渡,缺少联系。而且这一段的分析缺少必要的材料佐证,略显单薄。)

唤醒悲悯之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个人心中生发出一根刺,一根锐利的、伴人一生的刺。它直面自己的恶行,时时刻刻警示着自己,要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当那名少年(“那名少年”是谁,引用事实论据一定要确凿,否则会削弱议论文的说服力。)看到河水中挣扎的儿童时,那根“刺”扎痛了他的心,让他无法熟视无睹。于是,他跳下水,救起了那名孩子。面对镜头的他,异常平静:这是我的责任,不救他,我会受到良心的拷问。他是对的。

(上述两段作为本文的两个层次,联系还不够紧密,议论文的分论点宜从不同层面鼎立总论点。)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处世标准。当人们的悲悯之心从沉睡中苏醒,这种报道该会越来越少吧!因为人人视之为己任,视之为义务,视之为常事,那颗悲悯之心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就让我们照着心中的这个宏伟蓝图,于点滴处开始,践行道德义务,努力唤醒你我沉睡的悲悯之心吧!

评点 本文行文过程中语言富有激情,但有头重脚轻之嫌,且其分论点有“万能分论点”之嫌,为议论文之大忌。另议论文的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考场得分 53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瞿颖

“小悦悦”去了,带着对这个麻木的社会的疑惑与无措,留下了一个沉重而严峻的社会现状——悲悯之心的昏睡。小悦悦的离去使得唤醒悲悯之心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又如何唤醒国人昏昏欲睡的悲悯之心呢?(开篇就不平的社会现象发问,引人深思。)

何为悲悯之心?从年仅2岁的女童身上碾过而逃之夭夭的肇事司机不解,目睹惨剧却无动于衷的路人不解,被众人谴责依旧若无其事地为自己辩解的旁观者不解。则何人解乎?其必曰:“于举世皆浊,众之皆醉中自留一份清醒,自守一份悲悯之心者也”。(小作者给出了自己关于悲悯之心的独特思考,联系现实,分析比较有针对性,下文即围绕自己独特的感悟、鲜明的论点展开分析。由此及彼,过渡自然,使得结构摇曳多姿。)

唤醒悲悯之心,需要国家的倡导,法律的鞭策。(从“怎么办”这个层面有效回避了万能分论点的大忌,围绕分论点,小作者的分析辩证深入而有分寸,提出“或许以法律手段辅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暂且将上面所提到的种种无悲悯之心的行为以“性恶论”解释吧,那么,加强对世人,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一个和谐而团结的社会环境亟待形成。如此做法,前途自然是光明的,然而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必要时,或许以法律手段辅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正如一句话说到:“当责任感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丧失,那么就不得不动用法律武器来继续强化。当人们得知围观惨剧却不给予帮助而将受到惩罚时,或许就不会袖手旁观了吧。或许这是一种以“野蛮”治“麻木”的无奈之举,但谁又能否认它有立竿见影之效呢?

唤醒悲悯之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个人心中生发出一根刺,一根锐利的、伴人一生的刺。它直面自己的恶行,时时刻刻警示着自己。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概括言之,内无悲悯之心者,非人也。(引用孟子之言,更添文化气息,更难得的是小作者做了自己的诠释。)由此可见唤醒悲悯之心的重要性。陆河县河口镇南溪中学李思帆同学勇救3名溺水儿童的事迹,成为当地美谈。(引用事实论据,有名有姓,才更有说服力。)当那名少年看到河水中挣扎的儿童时,那根“刺”扎痛了他的心,让他无法熟视无睹。于是,他跳下水,救起了那名孩子。面对镜头的他,异常平静:这是我的责任,不救他,我会受到良心的拷问。

(上述两段作为本文的两个层次,就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证,不重复不交叉,很有层次感,论证较为严密。)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处世标准。当人们的悲悯之心从沉睡中苏醒,这种报道该会越来越少吧!因为人人视之为己任,视之为义务,视之为常事,那颗悲悯之心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就让我们照着心中的这个宏伟蓝图,于点滴处开始,践行道德义务,努力唤醒你我沉睡的悲悯之心吧!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学科馆员;数据素养服务;学科发展支撑服务

摘要: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应努力提供基于数据获取与利用的信息素养服务,为学者提供基于文献信息和数据的学科知识发展支撑服务,为学校科研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为深入科研一线的学者提供定制化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131-03

1大数据对图书馆发展的挑战

1980年,美国最早提出了“大数据”概念,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在2004年以后,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互联网成为全世界网民实时互动、交流协同的载体。随着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无处不在,使得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环境、信息行为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已经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对用户来说,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数据挖掘和价值发现比信息获取更加重要。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国内外商业数据库的迅猛发展,使得图书馆需要培养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随着采集存储数据的成本越来越低,分析工具越来越先进,个人隐私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风险,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对新时代的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要求[1]。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及开放获取等,促进了科研资源的大数据化发展。为此,学科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应积极探索信息服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努力构建智慧学科服务[2]。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全馆服务体系的灵魂和有机部分,学科馆员是全馆最核心、最重要的资源,应当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优势与机遇,在算机软硬件操作、信息资源挖掘、读者隐私保护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3],从而运用知识图谱整理馆藏资源、建立学科文献数据库、整合资源知识等。

2基于数据获取与利用的信息素养服务

数据素养主要体现为数据解读、数据管理、数据利用、数据评价等[4],强调对数据的操作和使用。另外,其还包括数据的伦理道德修养[5]、数据存取[6]等。学科馆员应具有发现、评估与使用信息和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2.1数据获取与利用能力

学科馆员的数据素养主要体现为对科学数据的获取和再利用、数据库重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软件使用及培训等。预计到2020年,80%以上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资源将通过因特网面向全社会共享。学科馆员应帮助用户群体提高数据获取能力,努力培养和提高用户群体的公共自助科学数据开放获取意识,帮助人们识别和查找科研数据的在线信息库。此外,数据重组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建设学科服务门户,将购买的多个数据库(如期刊论文、图书、研究报告、数据、数字化馆藏、学位论文等)分装打包,并推送到各学科平台,不仅降低了用户查找相关数据库的时间成本,而且提高了各数据库的利用率;北京大学将古籍资源加入3D技术进行处理,添加古代地图,聚合其他人文景观信息,大大提高了古籍的观赏价值和利用率。

2.2学会和善于利用工具

在新时期,学科馆员应具有学科专才、情报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及利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如:信息导航、信息检索、检索查新、文献管理、知识发现、专利分析等工具。数据软件培训主要是指学科馆员根据用户需求,到相关院系开设数据分析软件(如SPSS、Eviews、Stata等)、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RefWorks等)、科研管理软件、商业统计软件等相关专题讲座、讨论会,帮助用户主动运用软件工具并提高科研效率。云计算正在改变人们对数据存储的看法,海量数据存档研究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中心开始建立科学数据仓储库,如Figshare、Dryad、PANGAEA等。因此,面对云架构,学科馆员需要对云存储等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及数据组织进行必要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高度标准化的数据存储工具适应科研数据负载的变更,保证在可信赖环境中提供数据集的持续永久性访问。

3基于文献信息和数据的学科发展支撑服务

3.1学者成果验证

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是衡量其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学者作为其中的主体,其科研能力直接决定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后续的发展优势。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根据学者需求,利用WOS、Scopus等数据库检索学者在某一时段的发文数量、被引频次、所投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分析合作者的影响和产出绩效,并基于学者个人成果,包括期刊、会议论文、专著等作品,提供文献收录和引用检索证明,方便科研人员进行职称申报、基金申请和评奖等。

3.2嵌入式课程教学

学科馆员以课程为主要服务方式,提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促进用户通过课件学习、课堂研讨等方式全面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将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嵌入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信息指导”和“嵌入课程教学”等方式,针对性地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借助虚拟学习环境,提供注册课程,获取课程学习资源、课程考试资源等内容,延伸教学空间与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第6篇

我们不妨从基本事实和基本依据的问题谈起。

先来看“孟子三乐”(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余文认为这个题目“内容过深,超出大多数考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笔者认为,这是没有依据的。从这个题目的材料看,要求谈的实际就是亲情、问心无愧和育人之乐。对这“三乐”,考生或自己有亲历,或身边有见闻,加上脑中有思考,完全与他们的思想、生活实际相符合,适合考场作文,或记叙或议论都不难成篇。事实上,当年的社会观感除了对“育人之乐”有所质疑,觉得考生没有经历外,对其他“二乐”反映良好。即便是“育人之乐”,在试卷评阅中,也发现不少考生据自己见闻的老师的事迹,甚至是联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老师)”,写成了优秀的记叙文。如果选择的是对该“乐”加以议论,则更不存在所谓缺乏经历的障碍了。特别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此题生发于考生都学过的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该省定为限选教材),教材中有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概括自己从孟子三乐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文题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将这里的“认识或启发”扩展成文(或据以写作记叙文),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举:既在情理之内,不为难考生,又出乎意料之外,难以套押。另外,此类命题,还明显含有对读写结合的教学导向的考量。可见作者是在并不了解考生的思想与生活和现行的教材与教学实际的背景下撰就此文的。

再看“_____而知之”(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余文评述“该题内容过于玄乎,考生不易理解”,同样于实无据。其实,这也是从教材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较好的题目。考生学过、懂得“学而知之”,在课堂上、教材中还学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质疑问难”,“慎思明辨”,“实践出真知”,等等。他们一定还听说过“玩中学”,“边做边学”,“学问学问,又学又问”,“理不辩不明”这样的大白话(其实是真道理)。于是,就很容易由“学而知之”迁移而为思而知之、问而知之、疑而知之、玩而知之、干(做)而知之、辩而知之,等等。填上一个合适的字眼,变成自己有“心得和体验”的题目,对考生来说算什么难事呢?“玄乎”云云,就不知从何而来了,这恐怕是作者的主观臆测,考生是不会也不应当觉得“玄乎”“不易理解”的。既如上述,推论下去,余文所谓“尤其是(对)农村考生来说,要让他们谈‘学而知之’以外的学习,恐怕也是很难的”,可以说更是没有充分依据的。广大的农村考生面对这种廉价的“同情”,恐怕不但不会有所领情,反倒会觉得伤了自己的尊严吧?

最后看所谓的“三怕”。余文说“2013年某省作文题”“是对中学生学习中‘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三怕’发表议论”,这里无视题目本身表述及要求,有断章取义之嫌。题目提供给考生让他们选择的对象很清楚,除了“三怕”,还有对应的“三不怕”和“三喜欢”。同时,题目要求的是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而不只是“发表议论”。怎么余文会对这些视而不见呢?此外,余文说材料所涉及的“并非是考生这个群体可以说得清楚的问题”,也与考生和实际颇有出入,需要具体分析。题目中的问题都是考生的问题,考生都是“问题中人”,就自己和身边的问题发言,不是“感同身受”,而是“感为身受”,本应最有话语权。至于是否能说清楚,试问,对那些问题,有哪个群体又真正说清楚过呢?按说,换个思路听听“当事人”的声音,或许能另辟蹊径。果然,卷面上就出现了一批见解独到的优秀作文。倒是来自考生的声音提供了他们别开生面的参照和思路,新颖、纯真而可贵,更有其价值!由此还可见,这个文题,在高考命题中也体现出了新课标关于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印证了这一基本理念的正确性。的确,也有为数不少的考场作文是不合格的,这既不是因为余文所说的“说(了)些言不由衷的套话”,也不是因为“公众对此(有)颇多争议”因而难以“说得清楚”,更不是所谓的“牢骚和抱怨”。目前该省披露出来的这部分考生作文,实际上都只是说了些泛泛而谈、虚应故事之类的严重偏离题意的话(如真是所谓的“牢骚和抱怨”倒算是扣了题呢)。相当一部分考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事情以及本应十分熟悉的声音,好像十分麻木——“本应最有话语权”的,竟然无话可说!看似咄咄怪事,其实见多不怪,恰好反映了当下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平时和考前不少指导者(多为押题者)和教师都习惯或热衷于把那些天下大事、中外名人、哲理圣言等按材料和主题分为大大小小的类型,让学生去背去记,同时针对背记的材料传授如何套押、如何“通吃”的“方术”,而不是训练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写作能力。一旦“遭遇”到像今年这样贴近“地气”而远离“空气”的材料和题目,要“我手写我口”了,要写真情实感了,就反而不适应,傻眼抓瞎,无从下手,连套也套得捉襟见肘了,是可想而知的事,不严重偏题离题才真叫奇怪。这实在是作文乃至语文教学的悲哀!

余文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整个讨论却与上述相关的种种事实不相符合,或者说对考题、考情和教情、学情颇有隔膜,分析因而缺乏理据,失之粗疏和简陋,观点因而缺乏支撑,失之片面和武断,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样一来,余文本想对作文命题丛生的乱象进行纠偏,但由于实际存在的上述问题,却反而新添了或者说强化了某种乱象元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仅凭主观臆测——脱离或不顾基本事实去讨论、评价文题内容方面的深浅、难易和能否说得清楚等问题,搅乱了本来客观公认的基准和经验,使人们徒增困惑(深浅难易等究竟怎样把握)。为此,上文已力陈理据加以廓清,兹不赘述。

第二,在内容方面的评价上,余文除了脱离基本事实,还很明显地依循陈旧过时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导向标准,与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作文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价值取向极不相符。比如判定某省的作文题“是对成人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否定,会让青少年一代在即将步入社会之际产生一些消极的预设”等,就是如此。文题或考场作文也许会对某些社会不良现象和方面有所讽刺与批评,但既不是谩骂、侮辱,也不越道德和法律底线,本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北京语文阅卷组长就说,“阅卷时发现针砭时弊,所论适当(的),还会给高分,这也是我们鼓励说真话,鼓励考生敢于表现个性与才情的一种体现”。(程翔《“真情实感”与“思想健康”》,《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期)余文不加肯定和鼓励也就罢了,反而视其为“不够积极、阳光”,“思想导向存在偏颇”,指责为“引发抱怨、牢骚”。据此,上述课程标准的“取向”就更是难免有引发消极、乱套之嫌了。余文不是倡导作文要有所谓“合适的思辨”吗?何谓“合适”,把上述反思性、批评性和富于青少年个性特点的写作思维排除在外,是否“合适”?再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衡文评题了,否则,一直以来影响巨大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乱象因素何日能休,让人深忧。

第三,余文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整个讨论却基本脱离高考作文的目的和功能,仅就写作的内容(即“写什么”)方面去作评价(而且还如刚刚所说偏狭于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内容),而无视“怎么写”(写作能力)这一在高考作文上具有本质性意义的方面,真是明显的片面和偏颇。这对纠正当下高考作文一味扎在“写什么”上套题押题的普遍乱象,引导教师走出只教套押“方术”的误区,改变写作教学长期“低效、无效乃至反效”(孙绍振语)的现状,显然有弊无益,甚至可以并不夸张地说,还可能使乱象愈演愈烈,同样让人深长忧之!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呢?

这就首先需要问一问语文高考为什么要考试作文,或者说高考作文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这应当是问题的前提和依据。课程改革前后的两个考试大纲都在“写作”部分开宗明义、简明扼要地分别要求考生要“能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除了对不同文章的文体称说有所不同,“能写文章”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清楚无误地规定了作文高考的目的是要检测考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既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定位、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实也是仅凭人们的经验常识就能理解和接受的,近乎数学公理,是毋庸置疑的。于是,顺理成章,问题的答案显然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检测到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题目。只有这样的文题才具有考试学意义上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才真正符合教育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三个有利于”的高考命题方针。

众所周知,要命制出这样的高考作文题诚非易事。在这件总有遗憾的事情上,的确也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真正科学的态度,执着地坚守良知,冷静地总结经验,踏实地探索规律,不断提高水平。

根据十几年来全国卷和省市自主命题卷提供的一些范例和出现的某些失误,我们认为,要想命制出切合上述需要的高考作文题,关键之一是要妥善处理好两对紧密结合的关系:一是考查作文“怎么写与写什么”的关系,一是文题“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依据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上述目的,不言而喻,考查作文“怎么写”(即考写作能力)是两对关系的主要方面和核心所在。对此,在观念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在高考作文题目上的某些纷扰的乱弹和丛生的乱象,归根结底是对这个“方面和核心”的忽视或背离造成的。而要考查“怎么写”,“写什么”又是先决条件。“写什么”涉及的是写作对象、内容和范围的方面。这个方面首先要讲“开放性”,让人进得来,能入题、有话说。否则,即便是能写七步诗的曹植当时如果遇到的是被余文叫好的“钻石切割”之类题目,恐怕也会因为无话可说,断头了事,何谈展现写作才华(能力)。当然,“写什么”上的开放性不是无边的,必须要有限度。否则,就会有海量的套押宿构乃至抄袭之作出现在考卷上(这是时下的顽症),那也不是考生真实写作能力的表现(而且还无疑会使我们的孩子潜移默化地习染上假大空的那一套,这倒是思想导向上严重的真问题,就不只是余文所谓的“消极”和“偏颇”了)。这又要求作文命题必须在写作对象、内容和范围方面具有相当的“限制性”,有如设置一道防火墙,把假话、大话、空话、套话阻挡在卷面之外。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的理想状态是考生能够且只能说出自己的话。达到了这种状态,一个省几十万、全国几百万考生自有差异的写作水平就都能得以真实地呈现,“怎么写”的能力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卷面上来。似此,才能够保证高考作文目的的达成和功能的实现。

第7篇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 申论 思考

一、申论写作不同于作文写作

申论的载体是文字,在考生反复阅读试卷上所给出的半成品资料和提出的有关问题后,考生应用心分析,然后根据涉及的特定事实、主线索、主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与传统的作文写作相比,二者相同之处在于:申论考试文体源于作文;两者均注重考察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均是主观试题;对考生来说,写作无统一的模式,考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无统一的标准答案,由阅卷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学生主观评价,为了尽量保证公正、合理,申论阅卷采取多人的“三阅”制。

申论写作与作文写作不同之处在于:申论文体集中在议论文和行政公文上;申论写作突出实用性,更加贴近公务员工作实际和能力要求;增加了阅读分析的分量、难度,把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不能靠“模版”或“打锭子”取胜;提供了阅读材料,写作更有针对性,也更有话可写;申论评分要求更严格,要求考生摒弃那些套话、闲话;申论分析、解决问题要更加透彻、全面、精辟、清晰,因此也更能让考生发挥自己的潜能。[1]

二、明晰申论评分的标准

明晰申论评分的标准是把准申论作答方向的基础,只有按照作答要求去答题,才可能有效地获得分数。如:概括材料题的评分标准中一般有这样的要点:概括要点准确全面;叙述言简意赅,概括性强,有条理。在 “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的要求中,光有“准确”是不够的,还要“全面”,不够准确会扣分,不够全面也会丢分。[2]

提出对策题的评分标准中一般有这样的要点:方法措施得当,有针对性、可行性。这里的“方法措施得当”含义在于,从何角度去解决问题,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有些问题可以按职能分类来解决,从涉及的“个人”、“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的角度去解决。有些问题还可以按照涉及的核心元素,针对每一个元素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所谓对策的针对性,是指考生提出的对策必须是依据材料主题、主要问题、问题的原因去提出解决方案,而且提出的方案表述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策要有可行性即就是对策要具有可操作性,?有五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主体,即制订出来的方案由谁去执行。二是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步骤,即制订出来的对策方案怎样执行。三是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的时效,即制订出来的对策方案何时实施;四是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的条件,即制订出来的对策方案在什么条件下实施;五是对策方案要选优,即选择小成本解决好大问题的对策。

写作论证的评分标准一般有这样的要点: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就“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这一要求点而言,文章结构可分为总分式、并列式和层进式,当然也可总分与并列结合、总分与层进包含,但一定要体现层次分明,即就是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层进式论述是为了深刻地分析中心论点,不能以次要充当主要,喧宾夺主,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所以读懂题目要求十分重要,往往题目要求就是给分点,忽略一个答题要求,就会丢掉相应的得分。

三、寻求适合自己的申论备考方法

1、注重平时阅读和写作训练。申论是一种考查能力的测试,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获得的,必须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水平,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考生应多读书刊杂志、中外名著及相关的专业著作,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应多动手去写,如写日记、写论文等,只有勤写勤练,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注重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申论要考出好成绩,平时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看书读报,相互讨论,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并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日常之事,及时地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跟踪了解社会热点。申论考试的试题、资料,一般都源于社会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而这些时事热点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到的。因此在考前准备阶段要注重了解国内外,尤其是国内近期发生的事件,以及对这些事件的跟踪报道,要注重社会各界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尽量拿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观点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符合社会的主流导向,符合社会主义的法制和道德。在明确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4、注重考前实战练习。要在申论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虽然主要靠的是基本功,但是,如果不在考前熟悉了解一下申论命题的特点及其答题的基本方法,不做适量真题实战练习和模拟训练,即使基本功再扎实,也是无法考出好成绩的。例如:考生只注重平时的积累,轻视考前的提高,只注重平时多记、多看、多背,不动手练习写作,那么,考试必然会感到生疏,纵然有满腹经纶,却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因此,在参加考试之前,考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实战演练,每次做完一套题后,均须按照评分标准认真评分、认真分析,找出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打下基础,指明方向。[3]

一句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战或准备不充分之战。

参考文献:

[1] 叶黔达,柯世华.申论应试一本通[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2

第8篇

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语言:无声语言就是用动作,表情等来表达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语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学生追求上进,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为什么学生在上语文可是毫无兴趣、毫无激情,甚至“谈语文而色变”?我认为这跟教学的主导者一教师有《艮大的关系。语文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而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情感就没智力。这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与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的作者那浓浓的情。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艺术的创设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乡愁诗两首》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课文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抒发过这种奇异的情感。以屈原的《离骚》为首,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李白的《静夜思》,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到杜甫的《新婚别》,所抒发的无一不是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一种揪心裂肺的痛楚,一种刻骨铭心的挚爱。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味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吧。这样,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的体验上,从而发出了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师授课没有意趣,学生势必苦于听讲,注意力分散。上课有了意趣,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感知事物,去研究事物,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记忆力增强。同时,由于情趣高涨,克服困难的一直也会增强。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显然,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情感丰富,也不想以论文那样充满哲理。因此,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到《种树“种到”联合国》、《向沙漠进军》等文章时,为了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采用了各种语言手段。如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就用歌唱的形式“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如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时,就唱到“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的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节约用水时,就采用幽默的语言,即“动物也有生命,我们没有剥夺他们生命的权利”和“希望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这些幽默的语言比起用命令式的语言如“不要践踏草地”、“请保护动物”、“不要浪费水资源”等干巴巴的语句来,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善于用有声语言激励学生,还要善寸:用无声语言来熏陶学生。伦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实质上是造就完善的人格的过程。教师有良好的人格形象,威信就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就大,就会形成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学识渊博,礼貌待人,循循善诱,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就会对你有一种亲近感,就会接受你,接受你的观点和教育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成为学生的表率。换要懂得用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你容易亲近,和你相处有愉悦感和温暖感,可以和你成为知心朋友。这样,教师的人格形象就感化了学生。

中学生正处在伴幼稚半成熟的朦胧阶段,对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某些变化感到迷惑和神秘,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导他们。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位学生正入迷的看一本关于性方面的书。当时,我没有没收他的书,也没指责他。我停止了讲课,沉默片刻,那位学生发现我注视着他,赶紧把那本书收进抽屉里,并胆怯的望着我。我对她莞尔一笑,他顿时满面通红。事后,他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到:“老师是你的微笑让我无地自容,是我认识到了错误;也是你的微笑挽回了我的尊严,是我不至于在同学中丢脸。你的那一笑,是我永远铭记心里,成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感谢老师的微笑,也希望你替我保密”。从这件事中,我深深的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假如当时我没收了他的书本,而且曝光。那么,将会是另外一个结局。在教学中正确的使用无声语言,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艺术的使用语言,以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再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爱国情感等进行描述,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中,让他们充分领略风光描写中的自然美、体味议论文中的理性美,品味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美,从而产生对美的追求,对学习的渴望。也许,老师一个肯定的手势,一缕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使学生感到满足。在教学过程中艺术的使用语言,可以激荡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用激励说服的语言来造成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可见,在教学中艺术的使用语言,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第9篇

单刀直入之开门见山法

开头不绕圈子,直接点题,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一开始就走向目的”。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地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头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是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如此等等。如果是写以人为主的记叙文,便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对话、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直接入题:如果是写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如果是写议论文,在一开头便点明中心论点,不绕圈子,往往可以使文章中心明确。

【例文展示】

人创造了社会,所以社会取决于人。有人说这个社会需要相互间的关爱,有人说是信任支撑这个时代,但我觉得还是要将视角缩小到个人去观察这个社会,如此我们会发现个人的责任之于时代犹如灵魂之于人,不可或缺.坚守责任,方能让生命变得厚重。

20世纪初,美国的弗兰克开办了一家银行,却不幸遭到抢劫导致破产,但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女偿还那笔数额如同天文数字的债务。我想责任是一个无形的圆,圆之外的伟大便是责任结出的果实。弗兰克的决定出于他强烈的责任心,虽然法律并不要求他偿还,但他认为在道德上应该给储户们一个交代。从弗兰克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良知和责任成就的伟大。(《心容诸子 坚守责任》)

点评

该考生开篇即点出中心论点“坚守责任,方能让生命变得厚重”,开宗明义,干脆利落,入题快捷,彰显出考生敏锐的思想和灵活的写作手法。

【写作指导二】

激发好奇之设置悬念法

在作文开头提出疑问,在编述故事时巧妙设置悬念,既能总领下文,又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理,以至于急切地读下去。这样的设置悬念式开头,既简洁、明快,又顺理成章引出下文,还可就疑问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

【例文展示】

看到这个作文题,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冲动。

禁锢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的闪着光的日子不知从哪里涌了出来,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早晨起床,对爸爸妈妈感慨一句:“怎么着,我就要高考了?”他们都笑了。

三年一瞬,曾经认为漫长的高考路已到尽头。我还记得怀揣着分班成绩踏入教室时的踌躇满志:还记得第一节化学课,发现化学老师是校长站在讲台上时的小心翼翼:还记得发了高烧数学老师允许我睡一节课时的心满意足:还记得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读:还记得无数个清晨的闻鸡起舞……现在回想,这一切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或欣喜或忧伤的经历,于不经意间早已一寸一寸地为我铺平前方道路,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让我坚强地前行了。(《我的路,我的门》)

点评

开头的一句话“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冲动”.一下子就扣紧了读者的心:作者为什么落泪?为什么冲动?激发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至于急切地读下去。这样的悬疑式开头,简洁、明快,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

【写作指导三】

起兴排比之渲染蓄势法

文章开头使用比兴或排比的手法,往往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一下子就能把读者带到特定的氛围中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文展示】

当曾一时风光无比、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高端、造型炫酷的数码相机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夸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强势进占。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最新的流行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掠地,势如破竹。(《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点评

开头“当”领起的三个整齐的句子,颇具气势。考生将过去与现实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加上这种整齐划一的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写作指导四】

引用化用之推波助澜法

巧妙地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不仅能使文章有文化底蕴,而且还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例文展示】

正如王国维先生那句“一事能狂便少年”,物质会腐朽,但保持一份青春心气,执着、积极地生活,纵然我们白发苍颜,心却不会颓然老去。如此,青春便成为一种精神存在,万古不废。

6月13日即将迎来八十寿辰的戴魁戎老先生,便是极好的典范。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海内外的骨科专家,八十高龄的他仍活跃在科研、医疗第一线。青春之心是他不竭的动力。他总说“我喜欢一切从零开始”,像一个青年人一样地去工作。正因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对新科技的高度热情,并将它们运用到医学领域,不断发明出类似于“形状记忆加压骑缝钉”的“魔术般的金属制品”。戴魁戎先生在南洋模范中学演讲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公爵因为偶然的出身而成为公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成为贝多芬的。”我要说,是青春心气使戴魁戎成为了那个老当益壮、青春不朽的戴魁戎。(《一事能狂便青春》)

第10篇

关键词:作文;互动批改;四步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05-01

我听过一个冷笑话:一个语文老师死了,但他的魂魄依然停在办公室里,怎么劝也不走。后来有个人灵机一动:你走不走,不走让你改作文。话未落,鬼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个小故事从侧面道出了语文老师改作文的不易。然而现实是,精心批改的作文却遭冷遇,学生看一眼分数就塞进抽屉了。高付出,低收效,能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导,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

我尝试运用作文批改四步法:学生自改――小组互动批改――老师复评――张榜总结比较”。希望在作文批改中,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关系,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做主人“我的作文我做主”,进而养成自主、自能、自信的作文能力。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我批改

写完作文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批改:让学生对字迹、卷面是否好,格式是否正确,论点是否扣材料,例子是否有说服力、文采是否好等方面,予以评价,最后两项得从文中找出依据。要求颁布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字工整了,卷面干净了,知道举例子了,会写优美的句子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得分点,得留神。

二、小组“互动”批改 (抽一节时间)

1.分组。为了互改顺利进行,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九个 “互动”小组(每组8人,成绩按上、中、下合理搭配,确定能力强的组长一人),分组名单提前公布。

2.定标准。提前把记叙文、议论文的评改要求印出来,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收好,以后批改作文就按要求来。每次作文立意也在上评改课前写在黑板上。

3.突出重点。每次写作文,我们都会练一个重点,这一次是拟题目,下一次是练开头,然后是学论证的几种方法……批改时,兼顾其他问题的同时,特别强调这些训练重点。有一次,我们写材料作文:辽宁大连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第一,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第二,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第三,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就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当时训练的重点是写分论点,要求学生自改、互改时都强调这一点。我发现学生很有眼光,会写,也会挑,见解独到,评语下的很有水平,而且好多话是老师想说的。

4、选出佳作。每个组员的作文,必须经两个同学批改,各自打分,各自下评语,优点要点出来。小作者对评价无异议,就通过;若有异议,公开宣读,共同评改。最后组内挑出佳作。

三、老师复评

首先指出写作中、评改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表扬评改认真和写的好的同学。学生写的特别优秀的作文或者形式新颖的,我会在班里公开念,然后再读一些提前准备好的同材料范文,以开阔同学的视野。同时,也念一些事例、名言,让学生重新补充到作文中,丰富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达到精益求精、逐步提高的目的。那节补充的有:

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己任。

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恢复中原为毕生责任,六出祁山,两朝开继老臣心。

3.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取留肝胆两昆仑”,以变法图强为责任,希望以死唤醒国人。

4.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丢失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三十九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5.2012年5月8日晚,正当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被撞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危险瞬间,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张丽莉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生命赞歌,她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张榜总结比较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文、互改作文的积极性,我制了一张作文榜,上面标有学生每次作文的分数,而且细化到卷面好坏、例子多寡、跑题与否、文采优劣等。作文写得好的,表格中画面红旗;批改的好的,就画个小红花。不要小看了这种奖励,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人人不甘落后,个个力争上游,都想榜上有“花”有’旗”。看着学生的进步,我也乐在其中。

五、总结

在作文批改四步法的尝试中,我认为有五点优势:

1.是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

2.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是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作文评析,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5.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使教师跳出批改作文的苦海,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作文的讲评,思考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微电影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Micro not Small; Dripping Possession of the Sea; Ascendant

——China Mainland Micro Fil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ANG Anqua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CNKI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of micro-film related academic literature retrieval collate, review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film, micro film in mainland China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generally include communications, marketing, advertising, film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social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n depth.

Key words micro film; research; review

利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微电影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检索,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四个学术库中选取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等五个查询目录进行检索,把题目作为检索项、“微电影”作为检索词,匹配为精确,时间为2010-2012年,共查询到246条记录,其中关于微电影的硕士学位论文3篇。作为广告与电影的衍生物,微电影很好地迎合了时下的需要,成为新兴的一种的营销模式。微电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二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三是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四是受众自我意识的提升。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微而不小、方兴未艾,虽然研究历史不长,但是已经引起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微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

1 何为微电影

对于微电影的概念,各家意见不一,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概括,按照“百科名片”的说法, 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是网络时代的类型电影,名称具有中国特色,事实上发端于国外早期的“短片”。微电影之特征表现在: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播放平台,以其短时、精悍、灵活的形式风行于中国互联网。

2 研究视角

自2010年微电影一词在中国风行以来,短短几年里,微电影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电影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以及其它领域的实践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从最初的微电影广告特征研究到后来扩展到全方位研究,研究的内容也从基本状态的描述深入到学科的探讨。

2.1 传播学

持此视角的学者主要对微电影的传播方式、传播机制、传播特征、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微电影的传播方式多样。它不像传统的电影,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播放。它开辟了许多新路径,在网络、手机等领域探索新思路。在传播机制上采用创新的手法,注重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调动受众的积极参与性,影片以互动的方式,将主动权交到观众手中,为观众增添了更多主导影片的乐趣。微电影宣传相对于传统的宣传方式,拥有时效性快、直接性好、互动敏捷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树状传播结构、渗透性强、个性化互动、草根式交流、语言亲切等特有的传播机制。在传播特征上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全民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在传播内容上具有独占性和灵活性,有的是反映社会的现实,有的是科幻故事,有的揭示扑朔迷离的悬疑情节,有的还与广告联姻,体现出营销产品和企业文化。此外,如何控制微电影传播并进行舆情引导,也是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关心的话题。

2.2 营销学

微电影建立了一种营销的新模式——植入式广告,一方面是对电视节目的限广令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的探索,突破了电视广告和传统广告的限制,同时,微电影能带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另一方面通过有创意的故事诠释品牌,也使受众在体验影片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了解广告产品。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截至2013年7月,移动互联网对中国手机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9.2%,3G上网用户总数达到2.5亿户),微电影营销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微电影营销模式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但是微电影行业才初出茅庐,很多相关研究还没有延续,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一起来探讨微电影,微电影营销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2.3 广告学

微电影来源于广告营销,部分学者认为微电影里有的可以作为长广告片,但大多数具有广告功能的画面场景可看作是植入式广告,微电影植入式广告突破了原有的广告理念和模式,使广告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旺盛的生命力将在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延长和继续。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失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的广告显得比较做作、生硬,反而使受众难以接受。至于微电影植入式广告究竟能走多远,还是要看它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2.4 电影学

由于微电影的出现,与传统的电影制作和传播媒介相比,微电影制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技术更好,传播媒介更加丰富,这些都对传统电影的明显量变。而且,微电影对电影概念的升华,必将使得电影的美学和产业格局产生质变。微电影以浓缩之精华,体现大主题的故事情节,而且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播放模式,使得电影艺术走出影院,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了大众之间。大部分微电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电影叙事结构,拥有明星阵容的出演,制作技术的精良。播放平台的扩展,适应了时下人们的碎片化生活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选择它。微电影的诞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奇迹。目前,微电影产量逐年增加,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果能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成果加以制作,科学的管理模式,微电影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它在电影界会走得更远。

2.5 思想政治学

持此视角的学者主要探讨了微电影在理念和主题思想宣传中发挥的作用及对受众思想的影响。微电影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性,也会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微电影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主流意识淡化、网络道德失范、享乐主义、过度消费、快餐文化泛滥等,这时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下,提高微电影创作团队的责任意识,推出有创意的微电影作品、降低植入式广告、提高微电影内涵、构建微电影文化产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微电影的审核力度,规范微电影行业,使其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2.6 社会学

微电影是“微时代”的产物,“微”时代,是web2.0带来的横向传播特点,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信息很容易被获得,使得“微事物”被人们无限放大,迎合受众从细节中体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心理感受,快餐文化、碎片化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潮流。“微诉求”和“微表达”是这个“微时代”的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诉求,并自发形成一种无形的“微力量”,它使得“微”观念深入人心,催生出许多新鲜事物,从而衍生出新鲜的名词。在这横向文化传播时代,许多名词都以“微”字为开头,例如微博、微小说、微信、微表情、微现实、微电影等,这些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渲染着微时代的来临。为了迎合这样一种碎片化社会的快餐消费时代,微电影赶上时代的班车,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3 主要研究方法

(1)已有研究主要是实践调研为主,探讨微电影的拍摄技巧、商业前景和受众喜好,举办微电影节等。微电影的作品自诞生以来已经突破千部大关,随着技术和投入的加大,关注度的提升,微电影的数量将会快速的增加,主题也会越来越丰富,商业前景也将被大多数商家和企业看好。为了促进微电影的发展,各大网站和电视台也相继推出微电影节,主要的微电影节包括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大学生微电影节、滨海国际微电影节、盛大美我微电影节、沈阳国际微电影节、南方微电影节等。这些微电影节设置奖项,鼓励微电影制作和研究,微电影节在提升微电影作品、培养部分微电影人才、规范微电影行业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对微电影进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实践研究较多,少数文献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已有文献主要分布于2011至2013年。研究以描述性论文居多,研究内容为微电影的基本现状,多为作者自身的观点阐述或现实案例介绍评论。对微电影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少,实践研究比较多,少数文献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微电影的经验研究比较少,学理深度有明显不足。研究方法上,仅有少数文献采取了同传统电影和国外微电影相比较研究的方法。随着微电影关注度的提升和行业前景的明朗,管理的逐步规范,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研究将会延续,研究的学科切入点将会增多。

4 结论

通过对已有关于“微电影”研究的梳理发现:学者以及实践者主要从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电影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和广告营销学视角。鉴于微电影主体的公共性,后续研究应增加心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视角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融合技术、管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考察微电影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的宣传作用研究,并加大对国外理论的介绍或进行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1] 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33-34.

[2] 任忆冬.从经济学角度看微电影带给独立电影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2(10):179,140.

第12篇

1987年,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修订时,删去了逻辑常识的全部内容。对此,中学语文教学界议论纷纷,语文报刊上也偶有文章评论,主张在中学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教研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学不仅应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而且应该加强和改革这一教学。

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需要

近几年,笔者在教《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时,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那种按教材顺序讲解、训练的通常做法,运用了分类、比较、假设、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可比性的文言虚词,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文言虚词,如“之”与“其”、“而”与“则”等等,在词性、作用、含义、句中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感受在文句中把它们互换位置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分析归纳,找同中之异,求异中之同,列出条目,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运用得活。另外,我还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文言文实词的教学,词法句法的教学,标点、翻译的教学,整体阅读的教学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等等方面。在中学语文其它内容的教学中我也作过多次尝试,都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证明了有意识的运用逻辑方法优于常规做法。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与逻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其实,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手段,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才是基本内容。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本身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是表与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法是规范遣词造句的尺度,修辞是把话说得好的手段,而逻辑则是各种文字符号和语言现象的实际内容,是各种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得以成立的内在依据。逻辑的东西,只有用逻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快速理解、掌握,快速形成能力。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不能离开逻辑。譬如现代文阅读吧,捕捉和提取明显信息,领悟和明确隐含信息,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层次以及整篇文章中心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分析归纳、比较假设、判断推理。目前,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个薄弱环节,历年高考中得分率最低,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逻辑常识,思维不上路子,不合最基本的逻辑规则。现代文阅读,所需要具备的最根本能力是理解能力。理解就是思维。正确的理解,要求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进行思维的过程、方法、角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逻辑常识,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逻辑训练,就很难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也就很难有比较高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目前改进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加强学生阅读现代文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正确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阅读现代文的良好习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记叙文与形象思维,议论文与逻辑思维,审题立意与概念判断、分析综合、假设比较,论据论证与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谋篇布局层次结构与种种推理和逻辑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十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历程,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前一时期,不少人很重视写作常识和技能的分项训练,把项目分得很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则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算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章写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于作者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是取决于作者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清晰。认识深刻了,才会立意新颖,表述准确,给人以教益;认识全面了,才能表述准确辩证,避免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认识清晰了,才会文脉贯通,条分缕析,章法精巧,并有较强的文势。认识能力的提高只能来自于严格的思维训练,而严格的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学生的思维变成符合逻辑的思维,变成符合思维的规律、规则的思维,正确运用逻辑方法的思维。只有这种逻辑思维训练搞好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再上新档次。

由此看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使学生熟悉逻辑常识,运用逻辑常识,学会逻辑思维。这样做,看似旁逸斜出,增加了课业负担,实际正好相反,定会使学生学到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各科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各科教改的需要

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历史地理、外国语言,都不能离开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能离开普通逻辑和数理逻辑,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些学科或者是基本内容本身就是一些逻辑常识,或者其框架结构靠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来构建,或者它们与逻辑学有着其它形式的这样或那样的紧密联系。因此,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就应该自觉地运用逻辑常识和方法,进行反复的逻辑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会使各科本来很严密的知识体系变得支离破碎,人为地增加教学难度,降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现在,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的实质是什么?说到底,它是对古今中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扬弃,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的由不够自觉到比较自觉、由不够熟练到比较熟练的不断优化。坚持这样做,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具体过程就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学生认识事物、接受新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规律。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各科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积累感性认识,也要形成理性认识,并不断深化,形成系统,不断丰富、发展教学理论,甚至创建更加科学的新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为此,就必须反复运用逻辑,进行逻辑思维。总之,教法学法的汰劣择优,教学方案教学理论的弃旧更新,都不能离开逻辑。

在中学多科教学教改中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学科的教学本身,还会对其它知识的学习乃至各种领域的活动发生影响,形成“场效应”,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以后再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就容易冲破不科学的思维习惯,比较自觉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定势正效应的良性循环,培养不断改进方法,探求获取新知“捷径”的心理机制。这样,中学的各科教学才能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学习和运用,这确实是好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理论本身及其运用的过程,都不能不借助于逻辑。否则,也就没有这些理论,更谈不上什么运用了。还有很多教师向心理学求助,这确实也是好的。可是,略作分析,便可知道,心理学主要是解决教学动机问题,启动教学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特别是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而内部心理机制的启动,还必须借助于逻辑。

三、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深化中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

怎样不断深化中学教育改革,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首要的,应明确中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大体来说,主要有两条:一是删去那些脱离实际的陈腐无用的教育内容,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用的教育内容,例如,增加一些适合中学生接受水平的社科理论和科技新成果;二是不断学习、运用、扬弃古今中外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为什么说某些内容是脱离实际的、陈腐无用的而另一些内容是联系实际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用的?为什么对它们采取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这个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决策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运用、扬弃,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实质上就是教育主体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以及思维结果等方面所作的不断调整、不断更新和不断优化,使自己在对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思维的时候,能够更正确、更娴熟、更灵活、更有成效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

其实,就是不断深化中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决定了中学急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早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中学教育改革的指归只能是这一点。教育要对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不能离开逻辑,已无需赘言,就德育来说,先进思想的教育、优良传统的发扬、优秀品质的培养、美好情操的陶冶等等,也都不能离开逻辑。如果离开了概念、判断、推理,也就无从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要想优化德育工作,就必须运用正确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精神教育学生,通过具体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规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趋优向善,学真学美。其它的,体育,劳动技术教育,不论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实施,还是效果的检测、工作的改进,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逻辑思维,一刻也不能离开逻辑。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思维正确、科学、敏捷、创新,一方面却又把学生与专讲思维及其规律的逻辑隔绝起来。

总之,只有恢复和加强逻辑教育,把逻辑常识的教学和运用渗透到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不但使教师有逻辑头脑,而且使学生也训练出逻辑头脑,我们的中学教育才能上一个大台阶,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时期的需要,我们的中学教育及其它各项事业也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领世界先进水平。

四、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的几点设想

1.提高认识,认清意义,确认位置。逻辑是各科的基础,是搞好各科教学的重要工具。逻辑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整个中学教育的质量。逻辑课是基础课、工具课,它的实用价值是高的。那种认为逻辑教学在中学可有可无的想法是不足取的,有害的。不能设想只把它列入高校的教学内容。现在高校开设逻辑课的的专业是有限的,况且,我国大多数人进入高校学习的愿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得到满足。随着中学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人进入中学学习则即将变成现实。应该克服浅见,纠正偏见,剔除宿垢,充分认识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巨大作用。逻辑不应受冷遇,也不应只把它锁在书斋里,而应该把它渗透到中学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广大中学生乃至大多数国民探求新知提高学习和劳动效率的工具。多类中等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这一工作看作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乃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有力举措。

2.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制度保证。国家宣明确规定:各级教研和社科研究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门机构,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和加强逻辑学科的教研力量。中央和省市及高校设所、室,地县设组和专职教研人员。要重视逻辑学科的自身建设,更要研究逻辑常识的普及。还宜明确规定:把熟悉逻辑、熟练进行逻辑思维、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不合这一条件的,应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形式进行补习,并建立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作为保证;把是否认真落实这些规定并取得显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