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危机分析

企业危机分析

时间:2023-05-30 10:1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危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危机分析

第1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中航空运输业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逐渐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减少了运输的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几年,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航空运输方面出现了重重危机,航空运输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事故的发生,使得航空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威胁,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航空企业相关的危机问题、原因,对航空企业的危机管理作出了相关的探讨,希望能够推动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

目前在我国航空企业发展上,已经根据出现的危机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模式,以此来对航空企业的危机进行处理。所谓危机管理就是在危险出现的紧急时刻,相应人员能够作出及时的应对和处理。而航空企业所说的危机管理,是指在航空方面出现危机的时刻,航空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航空企业较好地进行危机管理能够提升航空企业的危机解决速度,从而降低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促进航空企业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航空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变相导致了一些管理机制相对更新速度过慢,在发生危机时没有应急机制应对。比如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航空企业发展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发生。近些年,我国航空运输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但管理体制的更新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国外的一些航空企业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建立了危机管理体制,及时应对危机事件,将对航空企业的伤害降到最低。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给航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如果航空企业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所产生的负面舆论将影响航空企业的发展。此时,就需要应用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在媒体报道之前采取措施。在我国,一些航空企业没有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时也没有将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因而导致了危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没有实践意义,在航空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应对。

(二)没有全面的了解公众信息

航空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相关人员没有及时接收到大众的信息,因此在航空公共危机的处理上,就需要航空企业要充分掌握大众信息,在危机发生后能够及时地了解公众信息,稳定大众情绪。我航空企业,有的没有接收公众信息的渠道,有的则是相关人员接收到信息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接收公众信息的不全面导致更多负面的社会舆论的产生,催化航空危机事件发酵,影响航空企业的发展。

(三)处理危机,流程过多

在我国航空企业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航空企业往往需要备齐各种材料才能予以公布,在对外消息时流程也比较多,因此就出现了当大众看到报道时,危机已经发展到难以应对的局面。即使航空企业制定出相关的危机管理措施,但是处理危机的时间已不是最佳的了。航空企业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时,应相应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及时作出危机应对。

二、新媒体视域下改善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航空企业危机事件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在当前新媒体视域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改善航空企业的危机管理:

(一)建立全面的危机管理体制

航空企业是一种公众企业,并且属于一种特殊的运输服务性质的行业,一定要保证与普通公众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突发危机事件时,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对企业形象或其品牌造成恶劣影响,而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以及影响深度等一系列难以预测的方面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减少事件对企业形象的损害。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在危机发生时往往能够应付自如,其关键原因是其有一套制度化的危机处理机制,从而在发生危机时可以快速启动应对机制,全面而井然有序地处理事件。因此,我国航空企业也应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熟的危机管理培训制度,逐步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拒绝侥幸心理

由于旧的危机管理体制的影响,侥幸已经深入一些航空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内心,导致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一个企业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存在侥幸的心理,面对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就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伤害,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所以,在媒体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杜绝企业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其对危机事件的管理意识,以获得公众认可,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尤其是对于航空企业的这种高危企业来说,更要杜绝侥幸心理,这样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有可能将伤害降到最低。从另一方面来说,危机管理做得好,有利于航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三)保持与新媒体的良好关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在于,其是通过网络,包括微信、微博以及QQ等节制进行传播。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有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丰富、传播面更广泛和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等一系列的优势。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接收的信息大概百分之七十是来源于网络,来源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三十。这样一来,新媒体对于企业来说,就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公众都能够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互动,造成企业的负面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企业一定要与新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减少负面信息的输出。航空企业更是如此,如果发生不可避免的危机事件,并且没有很好地控制负面消息的传播,就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严重者可能导致企业走向没落。反之,我们可以控制负面消息在新媒体方面的输出,把公众舆论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利于保护企业形象不受损。

三、举例说明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作用

新媒体对于企业的作用有很多,它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树立企业的公关形象,更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危机管理更是十分重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十分迅速,交通运输业发展日新月异,航空企业更应该注重公共危机管理,及时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保障企业良性发展。因为,如果应对不当,极易使企业形象受损,陷入公关困境。例如2006年,媒体爆出车祸少女拒载事件,当时由于海南航空企业的相关规定,“不能乘运担架、病人以及高危旅客”,导致15岁少女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被迫截肢。当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海南航空企业被告上法庭,遭到医药费以及精神损失费将近百万的索赔。但是,对于海南航空企业来说,它们最大的损失并不是赔偿的医药费以及精神损失费,而是公众形象受损以及社会舆论的谴责。除此之外,还有东航“返航”事件,在东航“返航”事件发生后的十几天里,对此事件的报道将近百篇,网络媒介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现如今,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更是不可低估。在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这类高危的企业,更要加强危机管理方面,尽最大可能降低负面社会舆论,维护好公司的公关形象。例如我国国航对于拒载智障儿童这一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就充分降低了它的负面影响。国航对这件事的处理十分得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且及时致歉。这样一来,既维护了公司的形象,更进一步保障了自身的利益,所以在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危机管理是航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可以说是成幂指数增长的,所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航空企业这类高危的运输类企业来说,由于该企业的危机事件发生得十分频繁,并且预防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更应该大力加强其危机管理的能力,减少对企业负面信息的流出,及时通过新媒体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且向社会公众道歉,维护公司形象。这样一来,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帆,贾刚.航空企业组织管理预警指标及其因子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0).

[2]朱新艳.国有航空企业飞行员流失的预警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9).

[3]孙宁莉.航空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4).

[4]张腾.精益管理是低成本航空运营成功的关键———美国西南航空企业运营管理案例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7).

第2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50-02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特征、原因和诊断

企业财务危机一般来说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的积累性;二是突发性;三是多样性;四是灾难性。

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大致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企业过度扩张投资策略;二是企业偿债风险过高;三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高速发展或多元化。

企业的财务危机由萌生到恶化,会经历―个逐渐累积和转化的过程,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在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往往会出现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一是企业财务结构不断恶化;二是企业信誉持续降低,投资人不断减少;三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四是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降;五是企业受到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诊断企业是否潜伏着财务危机,以便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及早解决隐患能使企业有效防范财务危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安全等级法和财务综合法。

二、应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企业要想避免财务危机,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就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控制和防范,但是危机一旦发生,就要积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手段,尽快地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一)危机的控制

1.定期进行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所谓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各项财务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说明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的好坏。目的在于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经济效益优劣做出合理评价,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将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获利能力甚至生存的问题及早解决。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综合系数分析法。

2.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及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随时都可能会受到财务危机的侵袭,任何企业任何时候均不可回避。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预警系统可对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及时发出危机警告,督促企业尽早做好预防和应对财务危机的准备。至于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选用适合的方法。常用的危机预警分析方法有单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等,当然,企业也可通过其外在特征及财务特征进行预测。但是不论何种分析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应立足市场考虑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企业所在的地域特点及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企业自身特点、满足自身需求的方法和模型并随着实际运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才能达到实时监控,及早防范、避免财务危机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3.平衡企业扩张速度和稳健经营的关系

企业只有不断成长,充满生机,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都会逐渐地扩大规模,并有可能涉足不同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保持稳健经营。有时经营者为了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不顾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高速扩张,导致企业扩张过度,很容易使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亏损一直持续,会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陷入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地。

企业更不应该只重视经营稳健而忽略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任何企业都无法永远避免危机,当危机降临时,企业规模越小,所面临的困境就会越严重,小企业在出现危机时很难获得市场的信任,当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度过难关时,在市场上找到强有力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在市场上也难以保持竞争力,最后也会不得不被迫退出市场。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只有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才是合理的。

4.抓好企业经营中的关键控制点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作为管理者无力,也无必要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细节进行监控。应选择若干关键敏感的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所选择的控制点应当可以反映出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当这些控制点一旦出现问题,说明企业经营中潜伏着引发危机的诱因,应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危机的防范

每一个企业都不希望财务危机降临到自己的身上,那么尽可能地做好防御工作就至关重要。

1.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企业适度发展的规模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实力,即企业的规模。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适度扩大自身的规模,这里所强调的是一定要“适度”,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一个“度”,超过了“度”的限制,很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反而得不偿失。同样的,企业发展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它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在确定其发展的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能力,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2.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制机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工具,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3.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有着丰富的融资渠道,能在需要时获得宝贵的资金,使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得以维持,企业就会较轻松地渡过难关。因此尽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防范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4。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高度分离开来的,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企业利益,因此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关键。

5.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一个亏损的企业更加容易受到危机的“眷顾”,而企业亏损的―个主要原因就是费用的失控,现代企业树立成本管理观念,加强内部成本管理,根据自身的组织规模、机构设置及本行业的特征和所处外部条件,建立适当的成本管理系统。加强经济核算,加大预算管理的考核,尽可能降低各种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第3篇

一、市场营销危机主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一)产品危机

当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因为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或者管理不够科学,导致一些质量存在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并给用户带来损失,甚至还会给用户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这些必然会传导至企业,并给企业带来发展上的危机。另外产品在设计层面不够科学,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另外产品也容易被别人仿制,这也会给企业容易带来产品危机。在市场营销危机中,产品危机属于最为重要的一种。

(二)突发性危机

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如洪水、地震等,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这种危机一般都是突发性的,难以预测,这在危机防范方面相对困难。

(三)信任危机

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差、或者售后服务态度差,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差和不能够按照合同履行自身义务导致企业陷入经济纠纷等,这些都会给企业的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给企业带来发展层面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形式就是所谓的信任危机。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企业已经开始对其越来越重视,所以很多企业也开始对信任危机加强了重视。

(四)财务危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利润。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措施的科学性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假设企业投资策略失败,或者在经营中资源大量浪费,汇率变化以及贷款利率上升等都会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带来一定影响,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的正常运转就难以持续,甚至会导致瘫痪。财务危机通常是企业的一种内部危机,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实力。

(五)人才危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之源。可是现在有些企业在人员管理层面出现了不同的错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员工整体士气不足,甚至还会导致人才外流。如果企业发生了人才危机,必然会对企业产生严重的打击。

除了以上的几种危机之外,市场营销危机还包括了资源、法律以及媒介和合作等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本身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依据不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得出采用具体的措施来解决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分析这些影响因素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应对各种危机,提升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通常导致企业营销危机的主要因素可以细分成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了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等。企业经营理念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发展路线产生影响,甚至引导企业的发展进程。而企业文化则能够很好的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另外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制度等。

二、企业加强危机管理的主要原则分析

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危机的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快速反应原则。当危机产生之后,企业的危机处理速度是衡量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有关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调查出产生危机的原因,然后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接着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可能的将危机的负面影响遏制在较小的范围,并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

第二,真诚沟通原则。真诚的内涵包括了诚意、诚实以及诚恳。其中诚意指的是当企业发生危机之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事情的真实情况向社会进行公布,然后勇于致歉。这种处理措施不仅可以展现企业敢于承担责任的诚意,同时也能够有助于获取消费者的同情以及理解。而诚恳则是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危机事件及时向消费者通报,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诚实指的是,企业的通报内容一定是真实的内容,而且还需要向公众展现出诚实的态度。这样有利于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并有利于危机的处理。只有遵循真诚沟通原则,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才能够开诚布公沟通,最终可以有效缓解或者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

第三,系统化原则。当企业面临营销危机时,虽然能够通过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但是不可能全部消除。但是如果构建一个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提升对危机的防范能力,同时还能够在危机发生之后能够系统性的处理,这不仅可以规避危机的产生,甚至在危机产生之后,还能够凭借着企业的高效反应,重新得到用户的认可和信赖。

三、提升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危机管理意识增强预防和处理危机能力

对此,企业一方面要完善科学的营销策略,因为正确的营销策略有助于产品能够顺利打开市场,可有效规避产品危机的产生。另外,企业还要提升危机管理意识,提升危机防范能力。当前没有发生危机,并不表示未来不会产生。况且还有很多难以预测的突发性的危机,如果企业在平时就提升企业自身的防震、防洪建设,并且使之系统化,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充分掌握,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这些突发性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且危机感强,还能够有助于提升员工居安思危的意识,进而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二)加强产品质量提升,积极创设品牌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危机就是产品危机。产品质量、服务等缺陷都会容易给企业带来危机。而且一旦这些问题爆发,还会对企业的品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企业一定要时刻关注和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不仅要设置过程控制,还需要设置出货控制,另外对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也要加强检验。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规避问题产品流入市场,进而产生不良的负面反应。而且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性价比的增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会得到发展,这就能够有效的防范企业的产品危机。

(三)完善危机管理系统。市场营销危机有时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有效防范危机的产生以及降低危机的损失,企业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并且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这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产品、服务等实际情况来设置对应的危机管理机构,明确危机管理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及工作流程。尤其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更为关键,这能够有效防范危机的产生,进而增强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

系统化的危机管理还离不开企业的文化建设,因为危机管理系统需要全员的参与,而企业文化就是能够让企业员工的意识得到统一和增强,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凝聚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所有的员工严格地按照危机管理系统来进行工作,一旦产生危机,也能够做到公司全部员工能够齐心协力的进行处理,进而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沟通

加强沟通是解决企业营销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主要有多种方式,除了传统的媒体之外,新媒体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这能够有效的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对此企业可以积极的创设新媒体账号,比如微博、微信等企业号,另外还可以创建网站或者论坛,利用互联网和员工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沟通和交流。向消费者及时通报危机事件的具体进展以及处理情况,通过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来缓解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感,另外也能够通过企业的真诚沟通,也能够重新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健康积极的形象。另外还需要加强和其他企业的真诚合作,要遵循长远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的效益来进行合作,和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彻底杜绝因为合同上的内容存在着不规范,或者不合适,就私自终止合同,给对方带来巨大损失。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进行积极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满意的答案,再重新履行合作双方的义务,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够有效降低合作危机的发生概率。

第4篇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广东省劳动关系调整结构与产业转型途径”(GD10XYJ07);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工荒背景下的劳动关系调整与产业升级对策研究(10Y52)

作者简介:顾文静(1970?), 女, 江苏常熟人, 经济学博士,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后危机时期,企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劳动关系状况对促进企业顺利转型、摆脱劳动力低成本竞争具有重大意义。以往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为单因素描述,缺少几个因素之间的作用程度的对比分析,也很少对不同企业分类条件下的劳动关系进行差异分析。基于后危机时期的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调查,在研究中建立了企业劳动关系影响的因子模型,区分了企业劳动关系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并通过对企业统计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和衡量了不同企业条件下各因素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后危机时期企业法定保障因素和基本福利制度对企业劳动关系至关重要;不同性质企业的劳动关系和谐度差异明显,而效益、地区等因素对劳动关系造成的差异不够显著。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珠三角;因子模型;员工责任;用工荒

中图分类号:C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008?06

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金融领域所固有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而其他产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却在不断增强,世界经济进入了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后危机时期[1]。我国企业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用工荒、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的困扰。其中,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是企业产生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前提之一,必须给予恰当的认识和评价[2]。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通过对珠三角企业劳动关系的抽样调查来考察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并提取评价因素,以期对当前企业劳动关系的改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对策依据。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源于2011年7月至10月在珠三角进行的一次企业劳动关系调查,调查企业152家,涉及建筑、制造、服务、商业、物流等6个行业和私营、外资、港澳、国有、乡镇集体等5类性质企业。其中60%以上的企业为私营企业,70%的企业分布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对珠三角企业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问卷数据的信度效度计算表明,F值为 69.26,P值小于0.000 1,信度系数为0.732,说明量表的重复度量效果较好且数据较为可信。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提炼企业员工责任履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不同行业、性质、地域、效益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状况及影响因素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一、 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共涉及工资收入、工作时间、企业福利、劳动保障和员工发展等25个项目[3](表1),为了提取当前企业劳动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7个影响因子,积累变量解释度为64%,其中KMO为0.728,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概率为0.000。因子复合矩阵如表1所示。

各变量的因子负荷量基本都在0.5以上。7个公共因子的命名和解释如下:

Fl为法定员工责任履行问题,包括企业法定福利拥有率和劳动合同签订率等两大类7个因素。这是当前企业劳工责任履行中最为员工看重的因素,占到总体解释变量的20%。但目前达到劳动合同签订率100%的企业只占全部调查企业的52%,近10%的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在50%以下。13.2%的企业员工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也仅有78%。

F2为工会建设问题,包括工会组建率、工会领导代表性和工会维权率等3个因素,占总体解释变量的10%左右。后危机时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政策调整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压力使得工会在员工责任上的作用凸显,企业有无工会以及工会作用力度对企业员工责任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当前珠三角企业的工会组建率只有39.5%,其中由员工推举的工会领导仅占33%。工会力量缺失势必导致企业员工责任履行的薄弱,调查显示,认为工会基本无效的比重高达52%。

F3和F5同为企业自主福利问题,但不同企业自主福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 F3――企业的基本福利,即集体宿舍、膳食福利的提供率成为企业员工责任中的第三大问题,尤其在后危机时期情况下,工资增长的低期望和珠三角消费水平的高预期,使得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基本吃住行等福利保障较为看重。而旅游、带薪休假、年度体检、购房补贴等较高端企业福利(F5)的影响权重只有5.1%,反映了员工对当前经济形势、就业状况和企业福利供给能力的现实认识,高端福利不能作为衡量企业员工责任的主要指标。

F4为工资水平和工作时间问题。这两类因素向来是企业员工责任中的主要问题,也是近年来产生用工荒的主导因素。从工资水平上看,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省已经不占据优势(表2),加上迅猛上涨的物价和其他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珠三角企业工资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在劳动关系满意度中的工资这一指标的评分只有3.7分(5分制),对工资较为满意的比重仅为52%,说明在后危机时期,工资水平的满意与否成为决定劳动关系状态的关键因素。从调查结果看,珠三角企业一周能做到休息一天的企业占93%,95%的企业日工作时间控制在10小时以内,加班时间有所控制,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是加班收入的减少,这种收入减少情况下的工作时间缩短显然不会被外来务工人员看作是劳动关系的改善。

F6为保障劳动关系长期稳定的制度问题,包括合同期限、集体合同、工资增长机制等。“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劳动合同期限普遍存在缩减的趋势,而集体合同和工资增长机制也未在大部分企业实施,所以在对企业员工责任的评价中,上述因素还不能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F7包括两项――加班费给付率和工伤发生率,所占权重为5.1%左右。被调查企业中仅有2.6%的企业存在较高的工伤发生率,52%的企业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加班问题。

二、基于企业分类统计变量的企业

劳动关系状况的差异分析

改善企业法定福利、劳动合同、工会建设、工资、工时等问题是维护和加强企业员工责任的重要方面。但针对不同地域、性质和效益的企业,其员工责任承担状况和影响因素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维护企业员工责任方面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否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有所加强?[4]

(一) 基于企业所处地区的企业员工责任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企业主要分布在广州、东莞、深圳、佛山及其他珠三角地区,为便于对比,另外对潮汕和粤西地区的企业也进行了少量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地区在劳动合同、法定福利和工会因素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

根据显著性检验,在上述各项因素中,只有生育保险、公积金、工会维权率等项目存在一定的地区间差异,而在合同签订率上、工会建设上、主要社会保险项目上均无显著的地区差别。从各地实际的参保率上看,珠三角企业的参保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更受企业欢迎,参保率在各地均保持较高水平(见表4)。但总体参保率仍不尽如人意,离应保尽保的目标仍有差距。

从工会的作用力度上看,对工会维权有效性的认同率不足3%,认为有点影响的比率在45%左右。广州、深圳、东莞的工会认同度稍微高些,也只有60%左右。

其他方面的地区差异也不够显著(见表5),说明在企业员工责任的履行上,各地区面临的因素没有大的区别,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集体宿舍提供上,地区差异有一定的显现,东莞和佛山企业相对较好,65%以上都提供了该项福利,广州和深圳的宿舍提供率只停留在30%左右的水平上。

(二) 基于企业性质的员工责任差异分析

本研究将企业性质划分为国有、乡镇集体、私有、港澳、外资等6个类型。其中私有企业占58.6%、港澳台及外企占22.7%、国有和乡镇企业占19.8%。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劳动合同问题上、法定福利上和工会问题上,不同性质的企业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表7中的调查数据显示,私营企业在劳动关系的各影响因素中均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港澳台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也不乐观。说明劳动关系的调控更多应着手于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尤其在后危机时期的情况下,对这些企业的劳动关系就要更加关注。

对企业自主福利和工作时间等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住房补贴、加班时间在不同性质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因素没有体现出企业性质上的差别。调查表明企业总体自主福利还不够丰富完善,在购房补贴这一项上私营企业明显落后,仅有3.4%的企业可以提供这项福利,而可提供房补的国有企业却占到了80%以上。工作时间也是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处理劳动关系的关键因素,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周工作时间长达7天的比重超过了10%。

(三)基于企业效益的企业员工责任差异分析

基于企业效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企业效益在企业工资水平、自主福利项目上有显著差异,其他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一方面说明在法定员工责任履行上,无论企业效益高低,均能得到一定的维护,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和尊严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效益好的企业在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上、合同期限的长短上、工会力量的体现上并未有突出表现,企业发展的同时,员工的发展保障力量未得到相应壮大。不过,鉴于福利项目影响因子的较大权重,效益

好的企业在员工责任承担上还是有很大优势的,经济效益在本行业排名前列的企业的劳动关系和谐度的认同率达66%,而排名靠后的企业的劳动关系和谐度的认同率不足20%。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 企业员工责任的维护更多应从加强化企业法定责任、加强工会建设上着手

后危机时期,劳动者更看重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以劳动合同、法定福利、工会制度、吃住等基本生活福利因素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中得到较多认可。因此企业员工责任的承担上首先要解决企业对员工的法定责任问题,即提高社会保险和劳动合同的保障性,并加强工会建设,形成企业员工责任的有效监督机制。同时应通过工会集体谈判的力量逐步提高企业工资标准,提高珠三角企业的薪酬竞争力,防止人员的流失,防止产业的空心化。

(二) 不同企业统计变量下的劳动关系表现既存在共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

企业劳动关系表现的地区差异不显著,劳动合同问题、工会建设问题、法定福利和企业自主福利问题在各地区都普遍存在,所以每个地区都面临着劳动关系问题的挑战,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先进与落后之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效益的企业在社会保障、劳动合同、工会建设等涉及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上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企业效益的领先并没有带来劳动关系制度的积极发展,只是通过工资、自主福利的提高缓和了劳动关系,并未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但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劳动关系的表现上显现出显著的差异。私营企业在社会保障、自主福利、工作时间、工会建设等方面均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三) 后危机时期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调整必须把握好力度[5]

后危机时期,劳资双方的压力都有所增大,劳动关系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此时对劳动关系的任何调整、改善都一定要非常慎重,尽可能维护劳资双方的共同利益,而非单纯强调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尽管就全部企业而言,在劳动关系方面还有很多的缺陷与不足,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和其他性质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这种改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后危机时期,更要借助通达融和的粤商文化来创造企业的和谐氛围,更好发挥政府、工会等机构的沟通、规范作用,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程延园. 世界视阈下的和谐劳动关系调整机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5): 2?9.

[2] 张衔, 谭光柱.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的评价与建议[J]. 当代经济研究, 2012(1): 75?81.

[3] 袁凌, 魏佳琪. 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11(4): 34?36.

第5篇

关键字: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集成模型;Bagging;Adaboost

1 引言

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金融机构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上市公司的财务是否发生问题。如果预测模型不能正常运行,如预测错误率很高,它会导致不正确的决策,并很可能会由此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灾难。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也可以表示为一类具有输入和输出的二分类问题。也就是说,预测模型将每个样本分类到2个预定义的类。对于财务危机预警问题,输出结果即为发生财务危机或者未发生财务危机。单变量分析方法最早应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领域,Beaver(1966)[1]等是较早采用单变量分析法预测企业状况的学者,并在研究中发现对企业财务状况判别能力高的财务指标和关键要素。Ohlson(1980)[2]发现Logistic模型更适合描述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与否和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自上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概率神经网络等分类器成为预测企业财务危机较常用的方法。Odom(1990)[3]最先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已有研究表明,分类器集成技术在预测精度和误差等方面都要优于单一分类器模型和传统的统计方法。集成分类器是针对同一问题通过组合一组分类器进行解决的,最终的分类结果根据每个分类器的组合从而最终得到。常用的集成方法包括Bagging和Adaboost。West(2005)[4]研究了用于对神经网络进行集成的cross-validation,bagging,boosting三类集成策略,并证明多分类器集成方法的预测能力优于单一模型。Alfaro(2008)[5]对比了使用AdaBoost集成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企业破产的精度,结果显示AdaBoost集成方法有效降低了神经网络的泛化错误。

虽然许多相关的研究已经证明了集成分类器优于许多单分类器,但是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领域,关于集成模型的应用还缺少全面的对比及分析。所以本文选取了Bagging和Adaboost集成模型,同时选取了神经网络(NN)、支持向量机(SVM)和决策树(DT)作为集成的基分类器,重点讨论如何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的最优集成分类器模型。

2 集成模型

集成学习方法是机器学习的新兴领域。近些年来,采用集成模型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的研究也呈上升趋势。集成模型的目的在于将多个具有一般性能的弱分类器整合成为具有较强分类性能的集成模型。也就是说,用于集成的基分类器能够有效弥补其它基分类器所产生的不足,从而获得比单分类器更好的预测效果,显著的提高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

将不同的基分类器的预测结果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这些用于组合的基分类器可以通过不同的训练数据集产生,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算法产生:

2.1 Bagging

Bagging首先通过自助抽样法,从初始训练数据集中有放回的对样本进行抽样,形成不同的训练数据集。进而采用某一分类算法分别用各个训练数据集对基分类器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形成不同的基分类器模型。最后采用多数投票法融合各个基分类器的预测结果。已有研究表明,Bagging采用的自助抽样法和多数投票法能够有效降低模型的方差从而提高预测的精度。

2.2 Adaboost

在Adaboost中,各个分类器是连续生成的。即Adaboost是一种迭代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针对同一个训练集训练不同的基分类器,然后把这些基分类器通过多数加权投票的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最终的强分类器。Adaboost的算法如下:

假设有训练样本集 ,代表一个二分类问题中训练样本的对应输出。当经过第t次迭代时,每个训练样本的权重表示为 。每个训练样本的初始权重为1/n,样本的权重随着迭代的增加而不断的更新。在t次迭代时,Adaboost根据权重分布生成新的训练样本集,并使用新的训练样本生成基分类器,通过ft表示。Et代表分类器ft的错误率,可以通过式(1)进行计算:

(1)

根据容易分类的样本分配较小权重,较难分类的样本分配较大权重的基本思想,样本的权重通过式(2)进行更新:

(2)

式(2)中的αt和lit分别通过式(3),(4)计算得到:

(3)

(4)

将以上得到的权重进行标准化处理,可以得到 (5)。

当进行T次迭代时,将有T个弱分类器用于集成。Adaboost通过加权投票集成法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

3 实证研究

3.1 样本描述

本文采用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样本均通过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获取。采用沪深两市中的上市公司因为连续两年以上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ST)”作为分类器的分类标准。基于此,本文选取2009-2014年首次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共计167家上市公司作为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样本。并根据同行业和相似总资产选取准则,选取了167家财务健康的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进行实验。基于既有的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分别从市场价值、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6个方面选取了38个财务指标作为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输入。具体包含的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3.2 实验设计

本文选取了神经网络(NN),支持向量机(SVM)和决策树(DT)三个常用的预测模型作为集成的基分类器。使用神经网络作为基分类器,主要需要确定网络层神经元的数量,本文采用经验法对其进行设置,即网络层的神经元数量一般设置为 ,其中m是输入层神经元的个数,即输入财务指标集的数量,n是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即是否发生财务危机,a是一个0-10之间的常数。采用支持向量机作为集成的基分类器时,采用径向基函数(RBF)作为其核函数,并利用交叉验证法寻找最优的惩罚系数C和核参数σ。

为了避免训练样本因为一次抽样而使得模型的测试产生有偏的结果,采用10-折交叉验证作为模型的验证方法。即将样本数据随机划分为互斥的10组,用其中9组作为训练样本,剩余1组作为测试样本,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每组都做过一次测试样本,并计算最终正确分类的样本数量占总样本数量的值来评估分类器的性能。

3.3 评价标准

本文分别采用整体预测准确率(Accuracy)、第一类错误率(type I error)和第二类错误率(type II error)作为评判模型优劣的评价标准。融合矩阵及各个评价标准的定义如下所示: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分析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Bagging和Adaboost两类集成模型预测能力的差异,二是NN,DT和SVM分别与Bagging和Adaboost集成后预测能力的差异。本实验共进行了9组实验,来较全面的分析以上两个问题。具体实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当使用Adaboost作为集成框架,DT作为集成的基分类器时,构建的模型具有最好的预测性能,准确率达到了80.24%,第一类错误率为17.86%,第二类错误率为21.69%。而采用Adaboost-SVM和Adaboost-NN的预测结果分类别77.55%和76.35%。同时可以看出,无论选择哪种预测算法作为集成的基分类器,Adaboost集成框架的预测效果都优于Bagging,因为Adaboost具有更好的泛化性能和降低方差的能力。

4 结论

既往研究中,关于分类器集成方法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作用没有被充分挖掘。所以本文对集成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和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常用了两个集成模型:Bagging和Adaboost,用于比较。同时,每个集成模型都分别与神经网络、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用于判断集成模型的性能。实验表明,Adaboost-DT具有最优的预测能力。此外,相比于其它集成模型,Adaboost-DT具有更好的效率。所以,在未来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践应用中,该模型为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决策工具。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调整企业年金投资策略

    根据2009年8月韬睿惠悦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后美国DB型计划投资策略有了调整。针对85家有代表性的公司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2008年6月,41%的公司已经对其DB型资产配置进行了调整。到2010年,这些公司会基于2008年的资产配置,减少他们的目标股票配置达10%,这是一次对长期持有水平的较大调整。2008年与2010年DB型计划投资政策的调整表现为,减少股票配置达10%,债券与其他类别的资产比例逐年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同时,这份研究报告也反映了DC型计划投资策略的调整。2008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51%的公司已经对计划进行了基金增减,基金增减的类型和规模如表1所示。在这些已经对养老金计划进行基金增减的公司中,约有64%的公司同时进行了基金增添和删减的调整;约有22%的公司增添了新的基金;约有2%的公司删减了现有的基金,约有13%的公司保持原来的基金类型与规模。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6月,DB型计划有51%坚持固有的战略性资产配置。在已经调整和计划进行调整资产配置政策的公司中,调整的趋向是减少股票的配置比例,增加债券和其他资产的配置比例。而DC型计划则有62%坚持战略资产配置(注:包括已经进行投资政策调整但仍未改变资产配置的公司),在已经对计划进行增减的公司中,明显的变动是删减国内股票基金和增加国际股票基金和生命周期基金。

    二、尝试化解企业年金投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使DB型计划的战略资产配置面临严峻挑战,大部分计划举办者减少了股票配置,提高了投资组合中固定收入型的配置和久期来化解风险。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大型计划举办者有77%增加了负债驱动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计划举办者继续保持和增加负债驱动投资的各占38%和37%。[1]负债驱动投资不是一种投资产品,而是一种投资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更能准确反映负债状况的收益率基准来衡量负债,根据负债价值来安排养老金投资,从而降低跟踪误差所导致的风险。负债驱动投资策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使养老金资产与负债密切联系、较好地匹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金投资目标的实现。2009年以后,DB型计划的投资在降低风险、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尝试实施动态投资政策。所谓动态投资政策是指随着养老金计划资金积累状况的改善,将追求回报型的投资(如公共股权、另类投资)转向债务匹配型投资(如美国国债、掉期交易、期货),从而减少养老金计划的风险。2011年怡安翰威特公司(AonHewitt)的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DB型计划举办者中有15%在2009年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动态投资政策。2010年,21%的计划实施了某种形式的动态投资政策,29%的计划预计在未来实施动态投资政策。2010和2011年均有38%的计划举办者减持国内股权。2010和2011年均有20%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增持全球股票,13%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减持。2010年,21%的计划举办者增持替代资产的投资,10%的计划举办者减持。而2011年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9%和8%。尽管当前的信贷息差缩小,长期公司债券仍是债务匹配型的资产选择。32%的计划举办者表示将增持长期债券,24%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加公司债券的配置,13%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多政府债券的持有。[2]与此同时,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增减计划的投资选择并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风险。关于DC型计划的投资选择,《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404(C)款规定,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至少三个“核心”投资工具以供选择。2003-2005年,401(k)计划每年提供投资选择的平均数量都是14种,所以后来将这类投资选择称为“广泛的投资选择”,这是相对“默认投资选择”而言的。《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第624条规定,雇主可以引导DC型退休计划的资产投资“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qualifieddefaultinvestmentalternative,QDIA)。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有四类,其中包括生命周期基金和生活方式基金。2007年10月,美国劳工部就《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关于DC型计划中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进行了解释,其中规定计划参与者和受益人投资于所规定的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这些投资者必须被提供例如投资内容说明书等相关资料,还应被告知能从何处获得其他适用的信息,例如共同基金的附加信息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DC型计划举办者调整了投资选择的数量,2009年投资选择的平均数为15个,比危机前有所增加。由此可见,DC型计划调整广泛投资选择时,多数是增加选择,少数是减少选择。同时,更多的DC型计划主办者向参与者提供默认投资选择。在韬睿惠悦所调查的公司中,93%的公司提供了默认投资选择,而生命周期型基金成为了首选的基金类型,如表2所示。生命周期型基金是DC型计划主办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多数计划参与者并不具备做出复杂投资决定的技能,而引入的一种终生投资方案。按照该方案,参与者选择与自己预期退休时间相符的基金,不必做出持续性财务决策,而包括选择资产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平衡投资组合等工作则由基金经理人承担。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受法律限制,相对比较集中,这对计划举办者减少风险有利,也对投资默认选择的计划参与者有利,使他们避免在广泛投资选择面前无所适从。以DC型计划最主要的一类401(k)计划为例,2009年与2005年相比,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相同,资产配置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2所示。稳定价值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所占份额急剧减少,平衡基金的配置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生命周期型基金、生活方式基金以及专户理财成为了自动加入型计划首选的基金类型。2009年,57%的自动加入型计划选择了生命周期基金。DC型计划举办者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除了增减投资选择之外,还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的风险。截至2009年底,25%的拥有DC型计划的公司实现投资咨询服务合约重审的规范化,35%的公司重新协商投资费用或(和)管理费用;43%的公司向计划参与者进行附加的信息披露。

    三、优化企业年金投资方向

    依据金融危机后企业年金计划调整的投资政策,DB型计划优化投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股票配置比例,以利于控制和管理风险;二是增加债券配置比例,以利于获得较稳定的投资收益;三是增加其他类资产配置比例,以利于获得最大化的投资收益。其他类资产主要是另类投资工具,另类投资是相对于传统投资而言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企业年金计划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现金及其等价物。美国企业年金投资实证分析的结果认为,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最优资产组合主要由股票、债券和现金三类资产构成。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金融产品的持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地涌入投资领域,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体的其他类资产在美国企业年金战略性资产配置中占有一定比重,这类投资工具包括不动产、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期权、期货等。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如2007年,DB型计划的资产持有情况如表3所示,另类投资的配置比例还比较有限。另类投资投资工具与未分配的保险合同(包括担保型投资合同和可变年金)一并构成其他投资这一类别,其占比仅为5%。金融危机过后,公开披露投资另类型资产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等的DB计划举办者的数量逐年增加,计划资产进行另类投资的比例也逐年上升。2010年9月,美国先锋集团(VanguardGroup)对DB型计划的举办者进行了首次系列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针对资产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计划(在被调查的155支计划中,中型计划数量达到99支),调查结果显示,DB型养老金计划另类投资在资产配置中所占比例达到了18%,如图3所示。2012年2月,国际性财经管理报纸———《养老金与投资》对美国200家最大型养老金计划的年度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9月底至2011年9月底,DB型计划所有另类投资的资产类别大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回报率。2011年较2010年的投资增长幅度与规模详见表4。DC型计划的资产配置以传统型资产为主,只有少量的另类资产。如前所述,大多数DC型计划在金融危机中和危机后坚持战略性资产配置,战略性资产配置主要参考较长时间周期内的历史数据,对所选择的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及其波动性、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等指标进行量化,运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相关模型,辅助计算机软件,计算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时间跨度较长,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买入并持有,然后再根据市场情形适时调整、定期重新平衡资产组合。下面试以401(K)计划为例,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后DC型计划如何坚持战略性资产配置,并根据市场情形适时调整以优化资产配置进行说明。2007年之前,401(K)计划资产长期大量投资股市。截至2007年,如表5所示,401(K)计划的平均资产配置中,权益基金与公司股票所占比例约占60%。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如表6所示,401(K)计划的资产配置中,股权与公司股票所占比例分别降至39%和8%。2011年,随着股市行情的上涨,401(K)计划的资产配置中,股权与公司股票所占比例重新涨至47%和10%。而另类投资产品在2008年的占比为6%,2011年仅为2%。根据富达投资的数据,401(K)计划的账户余额在2011年创下了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5]在广义的DC型养老金计划中,共同基金投资占据相当的地位,如图4所示,2007年,共同基金的投资额超过其他类型资产的投资额,2008年DC型养老基金持有的共同基金资产减少。2009年以后,共同基金的投资规模开始逐步上升。自2007年以来,如表7所示,DC型计划持有的共同基金资产配置呈现以下变化:2008年,国内股票基金、国外股票基金的资产份额比2007年减少。2009年,则依据市场行情或增或减,进行了微调。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也仍然保持增长,并且在2009年后持续增长。货币市场基金2008年的占比较2007年翻了一番,2009年趋于减少。共同基金可以是“默认投资选择”中的一种选择,也可以是“广泛的投资选择”中的一种选择。共同基金按操作方法划分为主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两类,前者对应积极投资策略,后者对应消极投资策略。在金融市场中,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资产,其价格的确定不是按照客观价值规律,而是按照投资者对其未来价格的预测。“股票的理性价格等于未来收益的现值,它取决于未来收益和折现率(利率),它们都与经济基本面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根据过去和当前的数据来预测。”[6]而当完全市场能提供较充分的数据与信息时,投资者据以分析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和利率的走向,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有效市场理论的提出及消极投资策略的产生应当基于此。但是,还有其他因素决定并影响着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当某种金融资产在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其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其价格下降,这就是供求规律发挥的作用。市场价格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决定卖出或是买入资产。投资者的决策各不相同,又相互影响。有的盲目跟

第7篇

多元统计分析在在统计学中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多个分析方式对于同一个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内容包括多种应用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在多个指标的共同参与之下,对于统计的规律进行揭示与挖掘,将这种多元化的分析手法应用于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中,是十分有效的,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多元资金流和运作的资金链串接是有相同的运作模式的。

企业的财务危机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而产生的危机和困难就是企业的财务危机,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有种种原因,管理不善、行业萧条、决策失误、名誉受损等等,都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企业一般都是个体或者合营,依靠主要管理人员和决策人的共同努力发展壮大,所以对于管理人员的措施采纳和决策人的决定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企业财务危机的常用标准是企业破产和在证券交易中面临的退市现象,注意,在证券公司面临退市的现象一般指的是上市公司,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证券行业发展迅速,企业的上市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标识,所以本文研究的企业也包括上市公司。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财务危机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机遇,往往一个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都是在企业财务危机之后,由于财务危机暴露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所以企业在财务危机中能够顽强的生存下来,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准备,将危机中显示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活力,更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前进。

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所以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也就不同,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多元分析中,要根据企业的独特性采取相应的指标来完成分析,并且在模式模型选择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财务危机的侧重点来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分析的策略。根据我们选定的财务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企业进行科学的统计分类;再用判别分析法构造预测判别模型,对其财务危机状况进行判定预测;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计算各主成分的分数和综合得分,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对样本进行排序,以发现其财务危机状况,使用Excel电子表格中软件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建立多变量预警模型,这就是多元分析的主要步骤。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

(一)样本和变量选取

在企业财务危机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对于企业的财务指标和参数,利用抽样方法进行选择。一般来说,选择的方式主要是随机抽样和对应样本法。在企业中,选取销售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EPS)、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营运资本总资产比、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负债总额比(债务保障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流入流出比率、销售现金比率、每股净资产来建立指标体系作为分析变量等28个指标作为企业盈利、偿还等能力和资本实力的展现,也是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指标。在多变量模型的财务预警分析中,变量越多选择的余地越大,模型建立就越好。

(二)判别分析

根据样本和变量的选择,利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创建一组函数,实现对于样本和变量的分析判别。一般来说,用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是判别分析中比较常见的。函数形式为:Yi=a1x1+a2x2+…+anxn+b(i=1,2,…,k)。其中k是判别组数,Y是判别分数或判别值;x1,x2,…,xn是因变量或预测变量;a1,a2,…,anj是各变量的系数,即判别系数;b是函数中的常数。通过这组函数对于基本的系数和常数进行计算,得出基本的财务危机指数、非财务危机指数以及中间指数。

在数字计算的过程中,判别分析建立的函数变量很多,将其中有显著性代表的变量函数作为典型例证进行分析计算,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和效率,同时也能准确的代表了判别分析的结果。具体的判别分析方法:①采用一个系统默认的检验指标体系,以每一步λ统计量最小的进入判别函数,这样就能从整体上保证参数的合理性,计算的准确性也有了保证。②逐步判别停止的判据采用F值,当加入一个变量或者剔除一个变量后,对在判别函数中的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将因为变量的转换发生的系数变化统计下来,作为以后函数计算的重要数据。

③将获得的变量均值检验经过系统的分析,得出的结果作为费雪线性判别函数的系数。Fisher系数有被称为费雪线性判别函数的系数,在Fisher系数的系数表里,主要的指标要和变量均值检验表实现同步,这样在不断地分析计算过程中,才能得出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模型。

由于模型中的6个变量从不同角度较好地反映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几个财务指标:盈利能力欠佳、资产周转速度慢, 尤其是应收账款回收慢,以及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小,经营现金流的短缺,这些都是极易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最终影响企业生存的重要变量,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就能逐步实现财务危机的预警。

(三)主成分分析

在企业财务危机中,除了判别分析模型的建立之外,主成分分析也是较为普遍的方式。主成分分析主要是通过筛选和建立模型来实现,但是主成分分析法对于检测的指数和指标已经有了基本的规定,比如说企业重要的资金流动、盈利收益等,都是企业在财务危机预警里的主要成分。在变量较多的情况下,研究样本通常都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实施第二次筛选,使得模型精简化,这和判别分析的模型建立有同样的方法选择,选取适用的参数和指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企业财务危机分析中,具体是指,对企业收集的原始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取平均为零,方差取1;然后,利用标准化的数据计算财务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R;最后,按照指标间的矩形计算规则,对于矩阵中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和计算。

三、多元统计分析对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用工风险 成因 预控策略 后危机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对每个国家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在金融领域危机浪潮已经逐渐消退,但是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债务危机最终都对宏观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形成危机时代特有的复杂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实体企业为了对应相应的变化,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缓解市场萎缩和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较为普遍的手段。企业一方面往往通过裁员和降薪减少公司的开支,缓解成本压力,作为国际家电行业巨头的索尼一年赔掉360亿元人民币,另一家日本科技界巨头松下也“不甘示弱”,2011财年中亏损额高达610亿元,创下该公司历史记录,并且因此不得不裁员1.7万人。另一方面,企业在也在通过吸纳高端人才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2011年互联网行业上演了争抢人才的疯狂景象:不仅腾讯、百度、盛大等巨头疯狂地囤积人才,大批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也四处网罗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开发人才,而融到资的中小创业团队更是疯狂地扩张,使得刚毕业的Android开发工程师,月薪高达七八千。

事实上,企业在用工策略上的巨大差异暴露出来的并非简单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而是更为深刻的企业用工风险,在劳动力市场存在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结构性失衡下,企业面对了严峻和复杂的用工风险,而更为困难的是这种风险并非是由单一的供求关系造成的,而是相对复杂的风险系统,如何梳理风险的具体构成就成为解析其成因以及设计防范机制的关键。基于上述认知,本文立足对企业用工风险的分类,系统的解析了带来风险的相关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构成解析

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用工类型的差异,也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结构相关,由此产生的风险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对企业用工风险进行系统的分类,区分不同风险的来源差异与影响范围将有助于企业正确的探查用工风险的成因,并设计有效的预控策略,本文将立足危机将立足危机设计的主体差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说明。

1、宏观风险

(1)供求失衡风险

宏观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外部宏观环境所引发的企业用工风险,其中既涉及到劳动力数量上供给供求不平衡也涉及到劳动者素质上和地理分布上存在的平衡。事实上,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短时期由于企业效益受到影响,短期内用工需求减少,使得劳动力形成短期内的过剩,进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迁移。一旦企业恢复生产,就会形成供求失衡用工困难,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经营风险,这类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尤为明显。

(2)制度创新风险

中国作为转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制度的建设是在不断演进和不断完善的,因此新制度出台会给企业带来短时期内的不适应,形成制度创新风险。涉及到用工的制度创新有很多类型,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应创新给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制度就层级带来了冲击;户籍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变化都会给企业用人带来制度上的影响;再加上区域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政策,也会导致地区之间对人才产生恶性竞争,给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带来障碍。

2、中观风险

(1)技术升级风险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导向,企业也必须进行升级改造,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产业升级背后的支撑是人才,对于主动实施产业升级的企业,往往拥有自身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力量,而处于产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人员,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换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与大企业竞争人才又缺乏实力,因此必然面对人才空洞化、陈旧化的风险。

(2)产业转移风险

在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升级仅仅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对于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用工上的新障碍。当前在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的比重较大,资源、环境的压力严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劳动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其中关键的因素往往在于第三产业集中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配套和生活环境都比工业园区优越,在薪酬没有绝对竞争力的情况下,处于城镇边缘、生活配套不充分区域的企业,就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用人危机。

3、微观风险

(1)用工方式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面对更多的用工选择,长期用工、短期用工,市场化合同用工与劳务派遣用工都成为企业的可选策略。但是多元化的用工方式确实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多种用人方式引发的协调风险,在多种用工方式下极容易产生“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差别,造成内部公平性失衡,引发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当企业涉及到市场化用工、劳务外包等用工方式时,企业还面临着企业内部经营信息外泄的诚信风险,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违规操作风险

后危机时代企业经营面对的普遍问题就是经营成本上市所带来的利润下降以及外部市场萎缩引发的营业额下降,因此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采用违规的手段采用非法手段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例如部分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也有部分企业通过伪造发票、证件等方式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税收,获取额外收益,这些无疑是饮鸩止渴,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隐患。、

三、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1、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分析

基于上文对于企业用工风险来源和类型进行梳理,对于用工风险的成因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归纳而言,企业的用工风险成因根据主体归属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来源,立足宏观环境的系统性风险、立足产业层面的区域发展风险以及立足企业层面的规范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

造成企业用工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是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造成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任何经济时期都是存在的。但是这种风险在后危机时期表现的更为突出,劳动力形成的周期性、区域性波动也更为显著,企业要正确的认识这种风险,既不能过分悲观恐惧也不能无视这种风险,要立足企业发展的战略,从长远考虑克服相应的风险。

(2)区域发展风险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时候也给企业用工带来很多的变化因素。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影响企业用工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是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的影响,新的技术带来是对专业技能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涉及到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人安置和能力提升。

(3)企业自身风险

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外部环境不能匹配就会为企业发展带来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完善和提升企业内部的招聘、培训、薪酬与绩效评估的流程和方法,就可能为企业发展带来隐忧,如果企业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降低用人成本,就会给企业带来不要的风险。

2、企业风险预控策略分析

面对后危机时代企业的用工风险,如何有效规避就成为企业当前必须审视的重要课题,构建具有操作价值的规避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企业要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本策略规避用工风险

战略性人力资本是企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力武器,通过立足企业战略发展高度,立足企业战略布局长远,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并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设置宽带薪酬体系和弹利政策,增加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2)企业要通过建立薪酬调查体系规避用工风险

薪酬调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监控手段,也是企业确保薪酬竞争性的有力手段,通过对典型职系和典型行业的薪酬调查监控,能够很好反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能够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态势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反应。

(3)企业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规避区域发展风险

企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不仅仅能让企业获得发展的契机,而且还会获得人才、信息和资金的支持,企业要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深入分析和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方向,为企业发展获得先机。

四、结论与展望

用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其中一个环节,立足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人力资本部门并非企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单元,而仅仅作为辅助部门存在。事实上,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多变环境,企业的用工策略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甚至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核心环节,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规避这些用工风险,将会给原本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

本文基于对企业用工风险三个层次的分析,指出宏观系统风险、中观的地区产业风险以及企业自身风险是影响企业用工策略的关键,并立足风险的甄别分析成因,初步设计了可供企业选择的预控策略,以此作为开端探讨人力资源与风险管理的契合点,然而何种具体的策略更为有效,不同管理情境下用工策略的选择将是后期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实证视角的组织行为视角研究将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建春,陈婉梅.基于可拓逻辑的员工流动研究[J].科技与产业.2010(12)

[2]解志恒,李全生.基于马尔科夫链的企业核心员工流动预测[J].人力资源.2009(10)

[3]刘冰,王泓晓.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流动管理[J].现在管理科学.2009(09)

[4]陈进,赵惠丽.金融危机下知识型员工流动的风险与管理研究[J].企业活力.2009(7),64-66

[5]徐冉.浅析小型服务企业员工流动率的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9)

[6]李涛,李天钦.影响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614), 124-125

[7]翟金生,刘广民,李汀舟.员工流动的有效性管理[J].河北企业.2009(03),59-60

[8]陈志晖.需求层次理论在人才流失控制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10 (27) ,20,201-202

[9]李景峰.论知识性员工流动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22)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坏账损失财务风险

 

 

美国金融风暴蔓延全球,其影响深度和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并且迅速地波及到各国的实体经济。对中国来说,虽然金融危机对我们所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世界经济发展放缓,日趋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金融危机波及和拖累。因此,国内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危机,从中寻求新的机遇,化危为机,值得高度重视。 

 

一、金融危机对国内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需求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逐月增加,11月份我国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约3%。其中,向欧、美、日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这三个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2、经营模式 

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一般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金融危机下,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例如,在出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同期,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只有4.1%。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生产链上的各个企业都陆续受其影响,而接到最后一棒的,往往是处于最底层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 

3、坏账损失 

金融危机会导致流动性资金普遍紧张,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必然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这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已经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困难,最终使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美国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从而将企业推向绝境。国际信用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4、企业内部 

除去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遇更多困境,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生产环节缺少监控,产品质量差;缺少研发、技术、设备的投入;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等。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出口。 

二、国内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我国的出口出现困难,进而引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应及时果断地提出灵活审慎的应对策略,制定出相应的短期及长期目标。 

1、出口市场多元化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我们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2、防范财务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前景不明,海外买家的资信状况在发生着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评级没有下降。所以,企业应建立一套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准确地判断风险,并及时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或减轻损失。企业可以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对买家进行征信调查;采用谨慎的结算方式;积极利用信用避险工具,最大程度上规避信用风险。

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小。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它只是一个过程,不能将其视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或是终点。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服务贸易。 

4、进行品牌建设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并不是所有实体经济都受到损失,仍有部分企业显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逆市上扬。在出口企业中,就在很多“代工”的企业受创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还挺立潮头,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企业应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正确认识并促进自主品牌的建设,增加产品研发的投入,以更大更好的创新促增长。 

5、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①注重成本与产品质量。要在生产线上下功夫,关注成本,同时对生产质量严格把关。金融危机并不代表没有了市场,而有限的市场必然会谨慎的挑选质量过硬的产品。 

②注重企业服务与形象。要有更高、更快、更有效的服务面对变化,贴近消费者。以服务为渠道,努力提升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8期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危机解决方案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关于危机的理解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 首先就会面对一个人力资源危机的挑战,而形成这种危机的主客观因素都非常复杂,但归根结底是员工没有形成对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其次,人力资源不是输出性部门,如果某一个集团公司在不断地往外输出人力资源,那么这个人力资源就存在危机,或许专家会说没有出怎么可能有进呀,保持适当的代谢是好事,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一个员工一旦进入公司,你就要充分的信任他,信任是最好的助推力,在信任的基础上培养他,在培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度化的使用他、尊重他,我想这就是企业的财富,如果企业总是进进出出各种人才,这不仅浪费了战斗的时间,也人为的制造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现代人力资源的研究和发现告诉我们,企业总是处于危机中,但是如果这种危机度能降低到20%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有认同感和归属感,那么剩下的20%是正在培养和学习的或者还没有形成价值观的,但不认同的是0.这就是现代企业面对的人力资源危机,应该是如何培养认同和归属感,但事实是恰恰相反。

二、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分析

(一)品德与忠诚度危机

品德与忠诚度是企业员工的必备条件,是永续发展的资产,但也可能是企业崩溃的源头。企业对新进员工的要求和初期的培养上比较注重这点的培养,这个没有错,但是当一个企业失去了这种品德和忠诚的时候,这个企业势必会崩溃,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愿意奉献的人,具有团队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对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帮助。

(二)组织结构危机

大市场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企业群策群力的总体战斗力。然而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若沟通不良,则易造成商场上的无法快速反应,而失去先机。

(三)制度危机

无规矩不成方圆,但错误的制度,将会使企业战斗力大减。企业应设计出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制度,使员工愿意全力以赴。业绩考评、职务调动、员工待遇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支柱,但也经常出错。

(四)人才危机

人才是企业的命脉,人才一旦另择良木而栖,将增大竞争者的优势,对企业形成严重打击。合格专业员工的流失,可能是内在制度有问题,也有可能是外在企业的挖角,而使大批专业员工楚才晋用。内在制度固然要检讨改进,但千万不要忽略外在的挖角,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更要格外注意。

(五)员工丧失工作能力危机

人才是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资产,人如果死亡或丧失工作能力,都可能会危及企业经营目标的达到。所以员工的安全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员工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大责任,同时也为许多员工掌握着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机密和重要客户资源和技术能力,所以这些员工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这些力量出现了问题,若其突然丧失工作能力,其结果必将造成企业一定程度的伤害与损失形成危机。

(六)法律危机

现代企业是法制环境下的企业运营,所以什么情况下会形成法律危机非常重要,特别是企业招募新员工时,这个新员工有没有涉及到商业犯罪或者潜在商业犯罪,这都有可能造成企业的被动。所以企业要高度的重视,只要企业重视了就可以避免一些麻烦,否则就会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所以不能有丝豪的半点疏忽,自然不可能会侵害他人的营业秘密而触犯有关法律,反之者则构成了犯罪。

三、企业人力资源危机解决方案

(一)吸引人才

强调公司的远景,与吸引人才是非常有关联的,这就是在人才的引入上要设计有诱惑力的薪资结构,这对于吸收有市场竞争力的员工应该有作用。所以强调远景的描绘,是一种对人才的尊重,但要坚持真实的描绘和展望不能夸大其词。具有长程的吸引力,同时若能搭配分红配股的薪资结构,不仅对外号召人才有吸引力,对内也能激发员工潜能、增进绩效、改善组织目标。

(二)签订竞业禁止条款

员工在进入企业时,就签订竞业禁止条款,以约定员工离职后不得到其他经营类似业务的公司服务。基于契约自由原则,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签署,就有限制离职员工的法律效力。

(三)增强员工的专业能力

专业技术的升级,工作效率必然提高,顾客服务的品质必然提高,结果消费者忠诚程度必会大幅增加,自己也会以身为企业的一员感到光荣,或为自己的企业完成任务而感到骄傲,随着受到内部与外部的肯定,这种荣誉感还会持续增强,如此可为公司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建构永续经营的组织文化

企业温暖化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其内涵包括了企业的价值、信仰、习惯、意识及习俗的综合体。它能塑造员工,同一行为的模式。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运作文化。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模式若无法于时俱进,而且又没有创造一种可长可就的企业文化,那么在企业达到高峰时,也就是开始走下坡的转折点。

(五)制度变革

制度引起的人力资源危机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员工的离职是有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的,那么企业就要对这个制度进行变革,比如薪资奖金制度问题,收入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另外就加班补助呀、节假日制度也包括出勤和管理制度,在一个大的公司里,员工还要考虑发展空间的问题,所以升迁制度非常重要,企业则必须支队制度的问题点,修正或重新制定制度,使其较符合企业员工的需求,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论

企业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体质越好,抵抗疾病的能力就越强。但好的体质来源于良好均衡的营养,企业的素质的提高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锻炼。这就需要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体系,包括在企业中建立定期的人力资源诊断并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甚至还要加强危机管理的仿真练习,通过演练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立法,马志芳.企业人力资源诊断与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融资 成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内部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信息的难以获得性,使得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增大。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如财务管理松散,财务报表等不规范,这样在投资者选择投资时很难辨清其资信情况,这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造成银行及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回款来源没有信心,为中小企业现阶段的融资提高了难度。

2.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的特性注定了其融资的“难”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没有经的起大风大浪,这造成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没有足够的信心,担心它突然出问题,所欠贷款最终由银行买单。

3.中小企业融资数额小而急,且贷款不利于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银行经营活动主旨,加上许多银行要做大做强上市,中小企业贷款数量不大、风险大等特点,对银行缺乏吸引力,且加大管理难度,往往导致中央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商业银行落实不下去。导致金融机构通常选择放弃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4.企业风险状况恶化。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外需急剧下降和内需无法有效拉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出现了产品滞销、收入下降、资金状况恶化的状况,企业风险状况不断恶化导致银行授信更加谨慎。

5.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具有融资成本高的特点。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的费用几乎等同于对大型企业评估的费用,同时两者的贷款利率也较为相近,这样,平均利率对于投资者投资来说就比较相同。但由于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在利率化的国家金融机构投资中小企业时大多附加一定的风险溢价。我国金融机构决定利率的自由度很小,贷款利率提高获得的收益不能与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不愿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

6.中小企业的决策者不了解国家政策。为缓解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刚刚起步的新型企业,在政策法规上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往往疏于学习,因此错过了把握国家优待政策融资的良机。如2009年3月,重庆润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重庆市40个区县选择了120个样本,针对2008年9月出台的《中央财政明确六大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行了调查。“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增长25%;安排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2亿元,增长20%;安排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及平台式服务体系补助资金1.1亿元。”调查结果表明:8%的公司了解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向主管部提出了申请;40%的公司从报纸或新闻中听说过但没提出申请。52%的公司从来没听说过。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国家扶持政策知之甚少。

7.中小企业缺乏融资专业能力。这一能力的缺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表现更加明显,其主要因素在于80%以上的企业没有能力提供完整的融资解决方案。大多数企业缺乏数据处理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更无法向投资机构提供其所需的数据,这导致投资机构对希望融资的中小企业不感兴趣,不愿提供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外部成因分析

1.政府因素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从资源配置过程与效果来看,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机制的选择不完全可靠,具有较高微观经济收益的项目集中投入资源,而对于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项目可能不予或滞后选择。有时即使这种投入的选择合理,社会财富得以增加,但也不能保证其分配的选择合理,而不合理的分配可能导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个人的收入水平之间出现两级分化,产生“马泰效应”。这不仅形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可能一起社会经济的动荡,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所以,尽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大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近配置,因而政府的干预为必然的选择。

政府政策不利因素。受金融危机冲击,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以求维持经济平稳增长,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银行受利差下降和经济形势恶化等影响,银行放贷冲动下降且更加谨慎,为响应政府号召也为了完成全年信贷增长任务,银行信贷集中投放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工程或项目、大企业和票据融资,在总量一定且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能办理票据业务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加剧。

政府促进经济计划的非有效性。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正是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时代,任何危机的影响会迅速向各个产业传导,没有什么行业能不被波及。因此在政府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应该考虑到对中小企业的有效救助,并着力改变民营中小企业的经济环境。应该进一步开放市场,在金融、能源、电讯、医疗等垄断行业废除过多的限制性壁垒,准许中小民营企业进入;促进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地方市场分割,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加强法制建设,减少行政干预等等。政府应当对民营企业的经营给予更多法律上的保障,在制度上轻税重罚,同时将政府的主要角色设定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惩罚的执行者,而不是企业运行的指导者和干预者。

2.银行机构方面

(1)在金融危机的经济状况下,相对较旧的体制政策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体制和政策直接影响银行贷款与融资的渠道。我国金融机构主要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主,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导致四大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这主要是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制度障碍。

此外,国家还规定对银行的逾期、呆帐等不良贷款实行追究制,因此银行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自然多一份谨慎和小心。现行的《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的严格要求,“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针对中小企业,基金组织及其其他形式的融资尚处于初建阶段,使得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很难实现。

(2)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局限了企业融资的渠道。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银行的新型贷款业务无法完全让企业熟知,而企业则也只掌握一些较传统的贷款业务,如:抵押贷款。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保证、抵押能力上的差别,以及贷款规模导致管理成本上的差异,使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截至2008年末,我国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达到11.6%,比银行业整体平均不良贷款率2%高出9.6个百分点。而且,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型企业的5-8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不足以覆盖银行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机构及银行的惜贷现象日益严重及中小企业自身的条件的制约等一系列因素,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取得融资的成功。所以加强和促进中小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是现阶段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管晓永:论中小企业融资担 保的投资主体[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10)

[2] ]王传东 王家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政府关系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6(1)

第12篇

关键词:民航企业 财务杠杆测算 经营杠杆 企业风险分析 案例分析

一、引言

众所周知,民航业一直是高负债、高收入的行业,高负债高财务杠杆也是民航企业首选的融资和经营方式。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低迷,原油价格上涨,客运物流需求增速缓慢等都严重影响了民航业的复兴。因此,认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认清高负债高财务杠杆所带来的收益和隐患,重新调整企业资本结构,有效使用财务杠杆并做好风险防范,对民航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海南航空为例,通过分析其2008-2013年年度财务报告相关数据,测算金融危机后海南航空的财务杠杆收益,即财务杠杆有效运用的程度,同时结合经营杠杆,指明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问题,提出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民航企业运用财务杠杆带来一些启发。

二、理论与分析

财务杠杆是因为企业固定性财务费用产生的,只要企业向外部举债,就会有财务杠杆存在。然而,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企业经营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财务杠杆才能发挥正效应,带来超额收益(即超出无债经营情况下权益资本收益的部分),反之则会造成企业更严重的损失(即超出无债经营情况下权益资本损失的部分)。财务杠杆收益(或损失)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即财务杠杆收益=(企业投资报酬率-负债利息率)×产权比率×(1-t)。

由财务杠杆收益(或损失)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财务杠杆收益的大小主要是由企业投资报酬率、负债利息率和产权比率三个因素决定,而正负则是由投资报酬率和负债利息率决定。也就是说,当企业投资报酬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举债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在弥补利息支出后仍有剩余,可以用来增加权益资本收益,此时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财务杠杆收益为正。反之,举债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利息支出,甚至还要以权益资本收益的一部分来支付利息时,财务杠杆则会发挥负效应,造成企业亏损。而当投资报酬率为负时,财务杠杆无意义(财务杠杆发挥效应的前提是EBIT>0,即投资报酬率

只要存在负债,企业就会面临因无法偿清债务而破产的风险,也就是财务风险。而当财务杠杆发挥负效应,即出现财务杠杆损失时,就会加剧这一风险,并且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差,财务杠杆系数越高,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企业举债经营时所面临的风险往往并非财务杠杆单独作用产生的,财务杠杆会与经营杠杆共同作用产生总杠杆效应,一起影响企业收益和风险。

简单来说,经营杠杆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销售额较小的波动引起EBIT的较大波动。经营杠杆可以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经营杠杆系数越高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经营杠杆系数大小主要由销售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四个因素影响和决定。一般来说,其他因素不变,销售量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越小;商品为弹性商品时,销售单价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越小;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变动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越大;同理,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越大。

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成本结构和资本结构下,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会共同发生作用,即总杠杆效应,在总杠杆的作用下,销售额较小的变动会引起每股收益较大的变动。总杠杆系数是财务杠杆系数与经营杠杆系数的乘积,总杠杆系数越大,企业面临的总体风险就越大。

三、案例与分析

(一)案例描述

中国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93年,是我国第一家A股和B股同时上市的航空公司,内地唯一的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其总资产由创业初期的1 000万元发展为如今的1 000多亿元,增长了1万多倍,并将业务延伸至物流、酒店、保险等领域。然而,海南航空飞速发展的背后也背负着巨额负债,其债务总额逐年上升,2008年到2011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保持在80%以上,近两年才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南方航空和国航同期负债率。金融危机之后,海南航空作为海航集团旗下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越来越受到集团重视,近年来不断被卷入纷繁复杂的关联交易之中,逐渐成为集团进行资源整合的一个平台,无形之中加剧了企业风险。基于此,本文以海南航空为例,对金融危机后民航企业财务杠杆测算与风险进行分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海南航空的注册资本为 121.82 亿元,第一大股东大新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8.18%,第二大股东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7.08%(大新华航空和美兰国际机场均隶属海航集团)。2013年12月31日海南航空净资产为255.24亿元,总资产为1 032.82亿元,年营业收入为302.31亿元,利润总额为26.73亿元。2011-2013年的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49%、2.10%、2.04%,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9.45%、8.14%、8.26%。

(二)财务杠杆收益测算与风险分析

首先看表1、表2中2009年和2010年的财务数据。2009-2010年海南航空的企业投资报酬率均大于负债利息率,因此财务杠杆均发挥正效应,财务杠杆收益为2.79%和14.78%,企业每股收益为0.09元和0.74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3%和722%。这除了当年处置资产导致的营业外收入增加以及使用以前年度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差异外,财务杠杆所发挥的正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再来看2008年的财务数据。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民航业遭受巨大损失,海南航空也不例外,息税前利润为-1.67亿元,投资报酬率为-0.35%。此时虽然计算财务杠杆没有意义,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财务杠杆收益为负,由于债务利息的支出,使得1.67亿元息税前亏损变成了15.78亿元的税后巨亏,可见此时企业举债完全加剧了财务危机,且负债越多损失越严重。

最后来看海南航空2008-2013年的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除2008年外,企业的流动比率均保持在50%以上,未降到警戒线之下,说明短期资产对短期负债的偿还能力尚可。但资产负债率在2012年之前均高达80%以上,2012年由于非公开定向增发,2013年由于公积金转股增发,资产负债率有一定回落,但仍位于70%的安全警戒线以上,长期偿债能力较低。从图1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以2010年为分界点,前后期间海南航空净利润增减变动幅度大,到2013年又有小幅度回升,这说明负债比重高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和税盾优势,却大大降低了财务的安全性和盈利的稳定性,加剧了破产风险,不利于吸引潜在投资者,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与经营杠杆的共同作用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海南航空甚至整个民航业都遭受了巨额损失,这除了高负债加剧了财务杠杆亏损和财务风险外,当年全球旅游、物流等行业萎靡,航空运输需求量减少,客座率大幅下降等导致的经营失败,也是造成航空业短期内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再来看表3中的数据。我们知道,当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即取得财务杠杆收益时,每股收益以财务杠杆系数数倍上涨(与相同情况下的无杠杆企业相比),因此财务杠杆收益与每股收益的变化情况应当一致。但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期间,每股收益同比增长或减少的幅度要大于财务杠杆收益同比增长或减少的幅度,甚至变化方向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导致每股收益大幅变动的除了财务杠杆还有其他因素,即前文所提到的经营杠杆效应。海南航空表示,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复苏,国际油价波动上升,国内通货膨胀日益加剧,高铁等各种新兴交通方式冲击着民航业的发展,导致我国民航业效益上涨缓慢,客运增速波动放缓,物流行情不容乐观。而且航运产品是一种高弹性商品,比如机票,其降价销售必然会引起销售量的大幅上涨,因此如前所述,民航企业主营产品销售单价的降低反而会造成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增加。另外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航空产品和服务的固定成本及单位变动成本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如原油价格和燃油费上涨,这些都加剧了原有的经营风险。

此外,前文提到海南航空所属的海航集团,奉行一种“八爪鱼”式的并购扩张运作模式,并将海南航空这个行业内颇具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新的资源整合的平台,2008年以来,海南航空被频繁卷入集团内部各类关联交易,很多交易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如2010年底,海航集团以“为了平衡航空业务的强周期风险,在航空业低迷时对冲损失”为由令海南航空巨额收购关联地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项目,这次关联交易名曰给海南航空输血,开展业务多元化,实则是集团为涉足地产业而进行的资产整合。海南航空在自身资金链紧绷、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进行此次关联交易并非明智之举。一来投资非主营业务的房地产业,会进一步导致航空运输业资金紧缺,增加原有的财务风险;二来房地产行业投资多、周转慢、资金回收不易,经营风险高,一旦投资失败会造成巨额损失,连累海南航空自身业绩,加剧企业破产风险。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通过对海南航空2008年至2012年年度财务报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即投资报酬率>负债利息率>0)时可以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使每股收益数倍增长;但当企业EBIT为负或财务杠杆发挥负效应(即投资报酬率

2.财务杠杆会与经营杠杆发生共同作用(即总杠杆效应)影响每股收益的变动。财务杠杆正效应可能被经营杠杆负效应抵消而出现每股收益下降的情况,或者在经济低迷时期,二者同时发挥负效应,使企业风险进一步加剧。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类杠杆所导致的风险问题。

3.通常来讲,企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分析风险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并将危害降至最低。

本文从影响杠杆的因素出发,针对海南航空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如下风险防范政策性建议:

首先,要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负债利息率,增强长期偿债能力。对此,海南航空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例如非公开发行股票、公积金转增股本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留存收益计提等来增加内生现金流,稳固企业的财务基础。然而,要改变航空业高负债的现状,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

其次,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报酬率。应该重新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提高资产特别是新增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现金流创造能力,对于劣质资产要及时处置以尽快回收资金。面对当前航空业经营萎靡和风险增加的严峻形势,要妥善制定利润目标和销售目标,以销定产,不要盲目增租增购固定资产,以此降低经营风险。最重要的是,海南航空应当妥善处理集团内部关联方交易问题。作为高负债的民航企业,产业高度多元化并非明智之举,但相关产业多元化却可以作为企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例如对机场、基地或旅行社等领域的投入,这有利于构建产业链,强化整合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但对于非相关产业的关联交易企业应当提高警惕,识别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积极与集团沟通协商,努力谋求自主发展。

此外,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是海南航空在高负债率的情况下得以生存的重要经验。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往往会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一些大型企业,海南航空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取得政策上的支持,提高自身竞争力。

最后,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和储备金制度,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杠杆系数、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债务利息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财务指标的统计,观测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确定风险警戒线。如果预计面临的风险过高而短期内又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在效益好的经营期间提取一定的风险准备金,随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袁春丽.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管理,2012,(1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