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

时间:2023-05-30 10:1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风险

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和经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这些挑战有的来自外部的压力,有的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企业的金融风险。文章认为应该正确理解金融风险,认真剖析其产生的原因,选择适当的规避方法。

一、企业金融风险概述

要了解企业金融风险,必须先对金融风险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是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两个概念。许多人都把风险等同于不确定性。实际上,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对于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来说,风险是它的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某种预知或控制某种不愉快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从统计学角度看,不确定性是表现为随机事件,它的出现一般具有偶发、突然等特点。而风险通常与收益相伴而生。这一定义下的金融风险具有如下特点和涵义:作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特指微观风险或个别风险;个别风险的分析主要为面临资产选择的微观投资主体服务;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选择中对风险和收益做出估计或替代性决断。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有多种分类方法,理论上可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这两者在风险主体、形成机理、经济社会影响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宏观金融风险的主体是国家,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公众,而微观金融风险的主体是微观机构。风险承受主体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及其应对方式。宏观金融风险属于公共风险,无疑地需要政府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微观金融风险属于个体风险,自然要让市场主体来防范和化解。很显然,这里要讨论的企业金融风险属于微观金融风险。企业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种金融风险。

1、外汇风险

简单地说,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种类的货币相互兑换或折算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造成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外汇风险通常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以交易风险为例,我认为涉外企业面临最严峻的应该是交易风险。外汇交易风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交割、清算对外债务债权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常见的外汇风险,存在于应收款项和所有货币负债项目中。实际上,交易风险不仅仅存在于涉外企业中,开办外汇买卖业务的商业银行、工商企业、个人买卖外汇、还有一些表外业务都包含有交易风险。

2、筹资风险和融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再进行投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3、利率风险

利率常常被看成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或是金融市场的价格。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受到货币当局的严格管制,政策性的利率调整时有发生,这对企业的融资和还贷都造成很大影响。

二、企业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原因所致,主要是金融市场基本要素的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变动所引起的,风险结果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前者是指市场金融行情发生了于己不利的变动而造成损失,后者则是行情发生了于已有利的变化使风险偏好者得以获利。

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和难预测性。风险头寸、两种以上的货币兑换、成交与资金清算之间的时间、汇率波动共同构成外汇风险因素。总的来说,外汇波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这造成了外汇的市场波动,第二,是货币发行国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这造成了货币波动的长期运行趋势。

筹资风险按成因不同,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两种。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此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不当所致,从而表现为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机,或是由于资本结构的安排不当所致,以及债务的期限结构不尽合理而引发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等。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绝非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与否问题。同时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所致。此外,它不是一种暂时性风险,而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就将导致企业的破产,而且这种风险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将会给企业未来筹资和经营产生影响。

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风险,即公司经营不善、财务状况不佳会使股票价值下跌或无法分得股利,或使公司债券持有人无法收回本利;市场风险,投资股票、期货时,市场行情波动会使持有的股票、期货合约的价格随之变动而造成损失;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会使钱变薄,失去原有的购买力。通胀加剧时对金融性资产的影响最大。但不动产和黄金等的抗通胀性则好得多;利率风险,例如投资债券时,利率上升使债券价值下跌,造成损失。

企业内部的管理缺陷。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理财技能的低下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所以,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三、企业金融风险对策

在我国,由于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企业人士规避外汇风险的意识还比较单薄,因外汇波动而蒙受亏损的事时有发生。实际上,像远期外汇合同、外汇期货合约、期权合同、货币互换等都是规避外汇风险的很好的工具,尤其是货币期权套期保值,是很理想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因为它既能使企业摆脱不利的汇率波动,又能使企业从有利的汇率波动中受益。但遗憾的是,中国金融业还远未建立起这些业务,使企业根本无从寻找规避外汇风险的手段。因此,要规避企业的外汇风险,应该首先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完善金融机构设置,使企业有工具可用,有方法可使。

在筹资风险中,对于现金性筹资风险,从其产生的根源着手,应侧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于收支性筹资风险,一般而言,应主要从两方面来设计应对措施:一是从财务上优化资本结构;二是进行债务重组。

在企业内部要加强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企业的决策部门要建立积极的财务决策机制,这也意味着必须提高企业决策部门对外部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真实地报告财务信息状况;建立监督机制;灵活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等,以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自企业外部的金融体系,也同样来自企业内部的各方面管理问题。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金融风险,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适应外部金融风险,力避内部金融风险。从而更好地抓住商业契机,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露:国际金融[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北京投资创业协会[EB/OL]

[3]筹资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EB/OL],中国商业网.

[4]fandy:企业金融风险控制与财务监控机制探析[EB/OL]

第2篇

如果说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离我们现实生活还非常遥远的话,如果说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重复上演了多次的金融危机还只是我们教科书中的案例的话,如果说从1980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发生过的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还只是我们身边的事,但与己关系不大的话,那么在1997年始发于泰国,并迅速蔓延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却使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金融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实际上,尽管1997年,我国躲过了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但仍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产生的影响-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进外资明显感到困难,就业形势突显严峻……。在我们庆幸自己在东南亚危机时度过了一个平安年时,我国已经发生了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却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现实-各种形形的金融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1993-1994年的高达20%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造成人民币严重贬值;1995年2月,国债期货“327”品种严重违规,暴炒债券1400亿元,亏损达10亿元之巨,使风光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元气大伤;1998年7月,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公司,因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羁押,并与国泰证券公司合并成立国泰君安证券公司;1998年下半年,新国大期货经纪公司承包人卷款潜逃;1998年10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关闭;还有几大国有银行的坏帐、呆帐和逾期贷款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的金融事件,也许我们就不得不问了: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吗?如果可能发生,那么最有可能是由于自身积累的金融风险引发,还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

其实,由于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必然不断蕴藏和累积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爆发,使金融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由于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如果不及时防范这些金融风险,那么也许金融危机就真的会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筹,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于未然,将金融风险切实有效地控制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不断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面前,国际社会感到严重不安。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界最大教训之一是:东南亚国家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因而人们对这一危机的爆发毫无准备,以致于在应付这场危机时措手不及。如果说金融危机犹如火灾,那么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防火墙逐渐消失,金融危机频率增加,程度加深,涉及范围扩大。

东南亚遭灾后,国际社会加紧探讨防范措施,并相继出台了一些金融体系稳定评估计划。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常常以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为先兆,因此,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能够根据一系列金融指标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那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可能的。因此,在东南亚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预警系统的研究。

例如东盟各国外长于2001年10月举行会议,决定由在雅加达的秘书处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收集东盟各国贸易、国际收支等重要的财经数据和资料,由金融专家对其进行分析,以预测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2002年2月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与会各方就建立一个国际“论坛”作为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议达成共识。

实际上,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早已对金融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例如,早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在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研究时就指出,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膨胀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将导致渐进而持久的国际储备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迫使管理当局放弃固定汇率,使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在保罗·克鲁格曼之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租金的Kaminsky、Lizondo、Reinhart等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得到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从我国金融体制来看,国家金融正处在大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几年,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约束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0,直接面临国外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并可能直接面对国外金融游资的攻击,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其好处不仅在于防范金融危机,还在于能够及时减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失衡的程度。

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结构

1、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融风险的大小可根据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来度量,为了能够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报警,需要建立一套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它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四部分组成。

首先是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来显示金融风险状态。

预警的目的是防范风险,因此,最后还需根据风险状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如我们把整个金融体系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金融安全就是树“根”,各种数学处理方法、模型和基本经济、金融统计分析就是树“干”,而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的指标体系就是树“叶”要维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健康发展,就必须观“叶”、抓“干”、保“根”,做好金融预警分析。

2、指标体系

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某几个经济、金融状态突出地先行失衡,进而引发其他金融指标失衡,从而导致全面性的金融危机,因此,金融危机通常都是有先兆的,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手指差额/GDP、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外汇储备/短期外债、贸易差额/外债总额、实际汇率及波动程度、外国直接投资/外债、经常项目/GDO、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等。

不过,由于上述指标数量繁多,而且某些指标也难以定量分析,因此有必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筛选:首先该指标应该可用于估计金融危机发射功能的概率;其次,各指标在危机发声前的行为可比性;第三,该指标语境危机的能力可以定量分析,第四,该指标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的预警表现良好。

3、预警界限

预警界限指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可预兆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一水平。从金融危机预警研究的成果看,有的金融指标在国际上已经有公认的预警界限标准。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定为8%;国际公认的“经常项目逆差/GDP”的最低标准是不大于5%;而短期外债/外债总额接近或超过25%就是危险信号,等等。对于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的预警界限指标,可以参照同一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也可参照经济、金融背景相似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并根据历史上发生金融危机过程中有关指标数据变化情况来分析测定。

4、灯号显示

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警情,可以结合国家统计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对警度采取类似交通管制的蓝灯、绿灯、黄灯、红灯信号来分别表示正常状态、低度风险警戒、中毒风险警戒、高度风险警戒不同等级的警度。其中,蓝灯状态正常(无警),表示比较保守,风险小,但相应地可能会丧失一些收益机会,绿灯代表低度风险警戒(轻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此时静态监控即可;黄灯代表中度风险警戒(中警),表示已经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监控力度,采取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措施,尽可能地化解风险,红灯代表重警,即重度风险警戒,表示金融机构的风险已经很大,此时应采取一级警戒监控,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可能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事件,因此,当红灯出现时,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否则,金融危机可能很快就会来临了。如果能够跟踪某个时期各项预警指标的数值变化,并有有关的信号描述,并制作相应的预警指标信号图,这样就可观测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来源及其变化,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金融机构所承受的风险状态,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金融预警应用实证

泰国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发地,这里尽管是事后分析,但如果我们将其在1997年以前的金融、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仍可以看到预警指标分析对泰国金融危机的警示作用。

从90年代初期开始,泰国GDP增长率、经常项目差额/GDP、外债总额/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等一直在逐年恶化。其实际GDP从1988年的近14%下降到1996年的6.7%,这说明泰国经济越来越乏力;外债总额占GDP比例从1989年的37%左右上升到1996年的50%多,短期外债/外债总额从1987年不到15%,上升到1996年的40%多,1995年甚至接近50%了,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25%,这说明泰国的外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实际上,在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其实际经济和金融运行指标,包括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股指变动等,如果用前面所述的灯号显示的话,几乎是全线飘“红”,这些指标不仅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就是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是最差的。因此,可以说1997年东南亚危机在泰国首先爆发并不是种偶然。

第3篇

关键词:民间金融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民间金融指处于国家部门规范和管理之外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后我国民间金融市场逐渐繁荣,在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产生了融资借贷不规范、高利贷盛行、民间标会倒会、崩盘等诸多风险,民间金融风险防范备受关注。

一、民间金融风险简介

民间金融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民间金融市场由于非规范化发展和缺乏监管,容易发生风险积聚。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该市场的本质特征,不能一味的要求一个无风险的民间金融市场,要正确看到盈利和风险关系,从民间金融市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民间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都有一定的风险,而民间金融风险不同于正规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其风险主要有制度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制度风险是指民间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受到国家法律制裁而导致资产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及金融形势的变化导致的借款人偿债能力下降而遭受资产损失。非系统性风险是指民间金融市场上借款企业或个人特有的风险,取决于贷款人对借款人私人信息的掌握及对其违约行为的约束能力。

二、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民间金融市场的过度膨胀

经济抑制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指的是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如在我国,虽然商业银行网点数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但在农村或城市远郊还是有很多空白地带,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是门槛高、手续繁琐复杂。一方面民间资本急剧增长,急需投资途径,钱花不出去;一方面民营企业急需资金,倾向数额更大、期限更长的贷款,钱借不进来。正规金融市场的种种矛盾导致了民间金融过度膨胀,贷款规模增大、期限增长,金融风险增加。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民间金融市场规模和风险都有重要影响。如为2008年,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出台了4万亿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这为民营企业注入了强心针,很多企业开始大肆借贷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使得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后来为遏制物价飞涨,央行取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信贷控制措施,信贷紧缩使得很多民营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大批倒闭,民间金融风险也空前高涨。2013年大型国有银行出现“钱荒”,随后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利率市场化揭开新的篇章,可以说这对民间金融的冲击不容小觑,需要更加注意对民间金融风险的防范。

(三)监管体系的滞后

我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民间借贷的合法性,但不肯降低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大量的民间金融活动被迫转入地下。金融当局消极的态度使得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处于无具体负责的部门监管、无详细的法律法规限制,无有力的行政手段介入的“三无水平”。事先的预警防范机制严重缺乏,所以当民间金融大案要案出现时,政府往往只能做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

三、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民间金融合法化

要加强民间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首先就需要金融活动的合法化和公开化。首先以法律的形式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要在法律上对合法和非法的民间金融活动有明确的界定区分,如利率高低、规模大小等,对于那些非欺诈性的民间金融活动应尽量承认其合法性。其次要引导民间金融采取合法的规范化的经营方式,如引入公司化管理,实现对民间金融活动的适度监管。

(二)完善金融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防范民间金融风险,就需要完善的金融体系,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是可以共存共发展的。我们要转变观念,辩证的看待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的优缺点,细分两个市场的市场定位和服务人群,放宽金融行业的准入限制,改造民间金融。如鼓励民间资本创办以服务中小经济主体为宗旨的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下活动。

(三)加大政策支持

民间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相比较国有大型正规金融机构来说,绝对是弱势群体,在吸收储蓄、风险控制及盈利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有的民间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就铤而走险进行非法集资等活动。所以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倾斜,可以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能有效的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做到更完善的风险防控和监管。如可以给予民间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放宽经营范围、增加政策性再贷款等。

(四)优化投资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也迅速增长,人们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多,为了抵制通货膨胀,实现财产保值,人们对理财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及其有限,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所以不法融资才能蛊惑人心。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越来越困难,有的民营企业不务实业而热衷于民间融资,这也加速了民间金融市场风险集聚。只有优化人们的理财途径,优化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才能让民间资本重新回归实业,有效防范和化解民间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付爱莲.民间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和经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这些挑战有的来自外部的压力,有的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企业的金融风险。文章认为应该正确理解金融风险,认真剖析其产生的原因,选择适当的规避方法。 

 

一、企业金融风险概述 

 

要了解企业金融风险,必须先对金融风险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是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两个概念。许多人都把风险等同于不确定性。实际上,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对于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来说,风险是它的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某种预知或控制某种不愉快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从统计学角度看,不确定性是表现为随机事件,它的出现一般具有偶发、突然等特点。而风险通常与收益相伴而生。这一定义下的金融风险具有如下特点和涵义:作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特指微观风险或个别风险;个别风险的分析主要为面临资产选择的微观投资主体服务;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选择中对风险和收益做出估计或替代性决断。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有多种分类方法,理论上可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这两者在风险主体、形成机理、经济社会影响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宏观金融风险的主体是国家,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公众,而微观金融风险的主体是微观机构。风险承受主体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及其应对方式。宏观金融风险属于公共风险,无疑地需要政府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微观金融风险属于个体风险,自然要让市场主体来防范和化解。很显然,这里要讨论的企业金融风险属于微观金融风险。企业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种金融风险。 

1、外汇风险 

简单地说,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种类的货币相互兑换或折算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造成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外汇风险通常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以交易风险为例,我认为涉外企业面临最严峻的应该是交易风险。外汇交易风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交割、清算对外债务债权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常见的外汇风险,存在于应收款项和所有货币负债项目中。实际上,交易风险不仅仅存在于涉外企业中,开办外汇买卖业务的商业银行、工商企业、个人买卖外汇、还有一些表外业务都包含有交易风险。 

2、筹资风险和融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再进行投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3、利率风险 

利率常常被看成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或是金融市场的价格。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受到货币当局的严格管制,政策性的利率调整时有发生,这对企业的融资和还贷都造成很大影响。 

 

二、企业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原因所致,主要是金融市场基本要素的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变动所引起的,风险结果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前者是指市场金融行情发生了于己不利的变动而造成损失,后者则是行情发生了于已有利的变化使风险偏好者得以获利。 

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和难预测性。风险头寸、两种以上的货币兑换、成交与资金清算之间的时间、汇率波动共同构成外汇风险因素。总的来说,外汇波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这造成了外汇的市场波动,第二,是货币发行国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这造成了货币波动的长期运行趋势。 

筹资风险按成因不同,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两种。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此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不当所致,从而表现为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机,或是由于资本结构的安排不当所致,以及债务的期限结构不尽合理而引发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等。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绝非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与否问题。同时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所致。此外,它不是一种暂时性风险,而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就将导致企业的破产,而且这种风险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将会给企业未来筹资和经营产生影响。 

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风险,即公司经营不善、财务状况不佳会使股票价值下跌或无法分得股利,或使公司债券持有人无法收回本利;市场风险,投资股票、期货时,市场行情波动会使持有的股票、期货合约的价格随之变动而造成损失;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会使钱变薄,失去原有的购买力。通胀加剧时对金融性资产的影响最大。但不动产和黄金等的抗通胀性则好得多;利率风险,例如投资债券时,利率上升使债券价值下跌,造成损失。 

企业内部的管理缺陷。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理财技能的低下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所以,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三、企业金融风险对策 

 

在我国,由于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企业人士规避外汇风险的意识还比较单薄,因外汇波动而蒙受亏损的事时有发生。实际上,像远期外汇合同、外汇期货合约、期权合同、货币互换等都是规避外汇风险的很好的工具,尤其是货币期权套期保值,是很理想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因为它既能使企业摆脱不利的汇率波动,又能使企业从有利的汇率波动中受益。但遗憾的是,中国金融业还远未建立起这些业务,使企业根本无从寻找规避外汇风险的手段。因此,要规避企业的外汇风险,应该首先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完善金融机构设置,使企业有工具可用,有方法可使。 

在筹资风险中,对于现金性筹资风险,从其产生的根源着手,应侧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于收支性筹资风险,一般而言,应主要从两方面来设计应对措施:一是从财务上优化资本结构;二是进行债务重组。 

在企业内部要加强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企业的决策部门要建立积极的财务决策机制,这也意味着必须提高企业决策部门对外部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真实地报告财务信息状况;建立监督机制;灵活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等,以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自企业外部的金融体系,也同样来自企业内部的各方面管理问题。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金融风险,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适应外部金融风险,力避内部金融风险。从而更好地抓住商业契机,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露:国际金融[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北京投资创业协会[eb/ol]

[3]筹资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eb/ol],中国商业网. 

[4]fandy:企业金融风险控制与财务监控机制探析[eb/ol]

第5篇

但应看到的是,针对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上升,政策要求加强信贷管理和信贷交易中的财务约束;针对非法集资,政策要求加大对之打击力度;针对P2P平台的大量大额跑路,政策要求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针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政策要求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应对措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阻滞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还有,这些应对措施大多功在治标,其中虽有一些治本的要求,但离治本的目标似乎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实情况是,金融风险防不胜防,防金融风险的任务似乎没完没了,金融风险犹如韭菜,收割了一茬很快在原有根基上又长出新一茬。现实严峻警示,防范金融风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急在治标,稳在治本,而重在治本。

实际上,金融风险只要有金融活动就存在。关键在看这种风险是否可控,是否可忍,以及是否会大爆发而有失控风险。可畏惧的是金融风险大爆发的失控,因为这会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灾难。因此,古今中外的当政者,对金融风险问题高度重视,也在不断地探索防止金融风险的良方。这在一些经济学和历史学经典名著中都有不同角度与程度的描述。

实际上,金融风险有不同种类,不同金融风险有不同的生成机理,本文意在先找共性,再兼顾个性。而且,共性与个性之间存在内在的转换机理。

金融风险的孕育,万变不离以下两个基础环节:第一,微观个体违约或逆向选择带来的风险,尤其表现在借钱不按期归还和资金诈骗这两个方面。为何会出现这种风险现象,有其深厚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基础。第二,微观个体之间的交易联系形成市场交易链,在这个交易链条上,不同节点的微观个体不同程度地出现第一个基础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出现扩大和蔓延的势头,这就孕育着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若这两个基础环节逆势互动,则无论是单一的放贷机构或放贷机构集合的整体,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威胁。这两个基础环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犹如形成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的几个基本原理,原理大多是常识,大家再熟知不过,但若将其有序地组合,在科学上则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形成近代不同科学的发展;在市场运行上则能使风险形式缤彩炫目,因而在防范风险上斗智斗勇,循环往复。

实际上,以上两个基础环节运行机理是完全不同的,但又相互影响,有必要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微观个体为什么会生成金融风险?这个看似幼稚的简单问题,可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剖析。

微观金融风险的经济学基础是在趋利中成本与效益的比较。趋利,是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既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性的弱点。人类的天性在本质上讲,它具有无限的内在冲动;人性的弱点在本质上讲,它具有条件性的内在约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指出,人们之间的利益具有相互性,应在利他中实现利己,不利他的利己最终并不利己。用现实中的大白话说,就是不能损人利己。在市场经济实践中,人们据此进一步总结出利益均等、互惠互利、等价交换、双赢等理念。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从微观个体来讲,也就是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寻找某种平衡。

微观个体之所以会生成金融风险,就是打破了这种平衡。第一,金融风险是微观个体冒险失败的结果。之所以会冒险,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即将趋利性最大化。按理说,在冒险这个问题上,自有人类以来,很难用褒贬这种两分法来进行判断。一般是试探性地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一次冒险,偶尔失败,应该无足轻重。问题是,在有冒险失败的案例参照下,微观个体不怕失败,失败了还要继续冒险,还要加大力度冒险,甚至屡败屡冒。这就令人发指,令人深思了。一种可信的解释应该是,冒险失败对微观个体的伤害打击力度不大,还不至于到伤筋动骨的份上让其一蹶不振。为什么?是因为微观个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转嫁这种冒险失败给自身带来的损失。这会促成冒险失败演化为常态,并最终为酿成风险创造前提条件。

第二,信用交易是微观个体转移冒险失败损害的有效途径。损失自己的钱心疼,损失别人的钱不心疼,这是一个常识,可用来进行下面的分析。若用来冒险的钱是自己挣来的,是血汗钱,则损失了就不可接受。古今中外,为了钱,不惜以命相抵的案例俯拾即是,即常说的要钱不要命大有人在。但若冒险的钱是借来的,是别人的,则损失了其伤害就不是谁冒险谁承担,而是借款的冒险失败者和给其贷款的冒险支持者两者共同承担。若借贷双方能主动维持良好的利益平衡,则这种冒险失败带来的利益损失会以双方都能接受或公允的方式分担。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市场实践中并不能保证时时处处如愿。若借贷双方不能主动维持利益平衡,若对这种利益的失衡又没有其他的纠正措施,则借款者在这种损失面前,失去的只是面子,至多被人诟病不讲信誉,财产权益没有任何实际损失;与之相反,贷款者在这种损失面前,失去的就是里子,完全承受了财产权益的损失,而且还自责或追责管理不善。这里就似乎存在一个难以理解的怪象,即借款人用借来的钱进行冒险,冒险损失对其损害完全可以通过违约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转嫁给贷款人,若贷款人没有任何措施进行强力反制的话,则愿意进行冒险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愿意成为借款人。

第三,上述怪象是偶然行为还是常态行为,取决于借款人对成本与效益的比较。效益大于成本,有利可图,事情可干;反之则反。就这里讨论的问题而言,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因是冒险失败的境况,谈不上直接收益,所以这种比较,就主要取决于对借款人损失和贷款人损失的对比。若借款人受贷款人强力反制,其损失大于贷款人,则借款人的成本就大于其效益,其继续借款冒险的动力就将减弱。若借款人不受贷款人的任何反制,而如上述,其损失可以转移给贷款人分担,则借款人的成本就远远小于其效益,他就会继续大地借款冒险。因为在冒险损失下,虽然没有生成直接收益,但其进行了商业探索,失败是成功之母,为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因而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借款人感到有人为其分担风险,这种险值得一冒!没准哪次成功了,还能偿还贷款人的损失。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分析

ITFIN,是金融行业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征与传统金融相对比,比较特殊。所具有的功能范围比较广泛,具体表现为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广,同时具有显著的发展趋势。但是,因为ITFIN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互联网的特征,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为在管理领域所呈现的功能强度相对较弱,导致在实际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金融行业在发展ITFIN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中所具有的风险类型进行明确,并利用先进的战略手段对具体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促进该新型的金融模式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定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ITFIN,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是时代创新的重要金融产物。具体指在互联网的支撑下的,实现融通、支付、投资等各类与金融有关的各项业务开展与实施。在拓展金融业务范围和服务规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就目前来讲,ITFIN体系所包含的金融模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众筹。这是依托于互联网信息分享渠道广的特性,将各种导渠道的资金进行集中整合。(2)P2P网贷。即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以第三方平台为载体,实现资金的借贷。(3)第三方支付。是一种应用范围比较广的ITFIN模式,在服务范围和功能体现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4)大数据金融。具体指电商企业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对海量数据进行资源整合,并在基础上开展相应的金融服务。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典型的ITFIN模式之外,还包括金融门户、数字货币等其他模型。可见,ITFIN系统中所蕴含的模型分类有多广泛。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ITFIN该系统在海量数据生成、信息智能检索以及高速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势十分突出。但是,与之相对应地,ITFIN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风险隐患,对此,金融行业整体需要加强思想重视。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互联网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虽然在信息存储、传递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但是因为其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并且在信息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共享特征,导致其内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具体表现为信息的泄露、丢失等。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互联网平台的内部结构稳定性、防护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影响显著。在网络平台进行资金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以协议交易信息和细则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正式交易之前,双方需要就交易内容、资金数额以及具体的交易方式进行对接,从而保证交易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双方的资金利益。而上述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金融信息,如果在对接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等不良风险,就会严重威胁双方的资金安全。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支付宝、微信为载体的支付方法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衍生出了很多种犯罪的方式和技术手段。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特殊的手段对交易信息进行盗取,利用病毒技术黑入用户资金账号,盗取资金。除此之外,ITFIN在互联网方面所具有的风险隐患还有很多。比如说,负面的评价,以及网络的不合理传播等,都可能给ITFIN环境造成的一定的威胁。因此,金融行业需要针对上述风险加强思想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规避。(二)金融风险。在ITFIN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风险也是比较常见的风险类型,也是导致ITFIN受到发展制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的具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金流动风险。因为对此风险类型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在进行资金交易以及ITFIN系统正式运行之前,未能就资金流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未能针对相关的风险完善相关的预防机制,是导致风险波及范围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则可能导致金融平台内部资金流动受到制约,甚至增加资金链断裂等其他风险隐患发生。其次,信用风险也比较常见。ITFIN是建立在良好征信指标的前提下开展的金融交易与借贷,双方需要严格履行合同细则,具有一定的契约性。但是,如果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双方中的任意一方如果在诚信方面出现问题,未能严格遵守契约精神履行相关的职责,就会导致金融风险发生。尤其是对一些金融模式来讲,以P2P为例,在进行网络借贷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相关企业无法对借贷人群的真实经济情况以及诚信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的评估,那么在开展金融服务与合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增加烂账、坏账等不良风险。(三)其他风险。ITFIN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一定的风险。比如,系统内部的技术结构和功能是否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等,都可能给金融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针对当前ITFIN在实践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相关单位和行业整体必须要加强思想重视,并通过制定相关的体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针对ITFIN系统稳定运行实际需求,顺利贯彻风险防控目标,相关企业需要就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构建优质、稳定的运行环境,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的发生。首先,加强风险管控的思想重视,意识到风险对ITFIN发展造成的不利威胁,并在思想上端正认知态度。作为管理者需要在思想上进行明确,并将正确的防控思想有效地传递给基层工作人员队伍,从而保证上下防控思想准确、一致,推动各项防控工作稳定开展。其次,在明确思想导向之后,企业需要针对ITFIN运行环境,构建完善性的管理体系。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能范围进行明确,并针对常见的风险,就具体的系统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比如ITFIN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信息的登陆、备份以及交易环境的安全性检测等,从而保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性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应的作业工序。同时,企业需要就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处理,落实责任体制。将风险防控职能落实到个人,覆盖到ITFIN系统运行的每个环节当中,从而保证ITFIN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进行管理干预,从而保证金融环境安全、稳定。(二)加强信息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在积极发展ITFIN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做好基层建筑的建设工作,对相关的技术工艺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保证金融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功能覆盖范围,不断对功能要素进行丰富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ITFIN在金融行业领域的市场影响力。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科技技术。对ITFIN市场进行综合分析,从国外国家引入功能先进的技术体系。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发展需求,对原有的金融体系进行结构重构,并引入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全面提高金融系统在市场环境中的适应性。其次,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制定一定的技术研发项目,合理配置资金,并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为积极开展ITFIN系统创新与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在研发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整体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模型类型对技术研发方向以及具体的技术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各项创新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同时,加强安全防护等基础技术体系建设。针对ITFIN中存在的风险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并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防控。例如,针对ITFIN中存在的网络风险制定完善性的系统维护体系,做好网络环境的自动化监控,从而保证ITFIN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此外,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测试工作,从安全、效能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测试,避免技术体系存在漏洞而造成金融环境存在威胁。(三)加快构建互联网征信体系。征信是影响ITFIN环境安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ITFIN的发展进程。因此,相关单位需要从征信层面出发构建完善性的考核体系,从而保证在进行网络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对交易双方的征信记录进行全面考核,以此为依据决定交易操作是否进行,并对具体的交易数额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海量数据存储功能,对现代用户的征信信息进行收集,并构建征信资源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在征信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完善性的考核系统,对征信信息检索、评估等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处理。如此一来,在具体实施ITFIN交易的过程中,能够先进行有效的征信评估。以P2P为例,在实施网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借贷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征信数据情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借贷申请进行考核,并控制好借贷数额。(四)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在ITFIN风险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从人才队伍建设层面进行全面优化,并加强建设工作执行力度,加强素质型人才储备,进一步规范系统操作的具体流程,构建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要针对ITFIN系统运行在安全保障方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具体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包括对系统平台进行规范操作,做好交易环境安全监测,加强金融信息备份与安全管理等,并围绕若干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综合考察,以保证所引进的人员队伍与岗位实际需求之间更加契合。同时,相关企业需要针对ITFIN的具体运行需求,高度重视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结合当前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能遇到的风险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完善性的优化措施,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表现。此外,企业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进行重点考核,定期向其渗透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风险预估意识,并督促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过程中,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五)完善立法监督金融市场环境。在ITFIN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干预,从立法层面进行战略引导,针对风险防控具体需求就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为ITFIN系统的规范运行提供良好的战略导向。首先,国家需要根据金融宏观调控战略要求,制定完善性的立法。如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同时,基层政府需要针对当地在ITFIN落实中存在的具体风险现象,就具体的法规体制进行细化和完善,从而为当地的金融企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依前所述,在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全新金融市场环境中,加强ITFIN风险的分析与防控十分关键。金融行业需要明确具体的风险类型,并分别从管理体系、技术层面、征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市场环境监督等多个层面,开展相应的战略干预措施,对ITFIN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监督,实施系统性的管理,从而保证所构建的金融市场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琳.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9):148-149.

[2]潘牧云.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305.

[3]侯向东.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293.

[4]赵增强.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J].税务与经济,2018(01):46-51.

第7篇

一方面,实体经济持续下滑,制造业仍然被产能过剩和投资效率下滑所困扰;另一方面,伴随着过去几年的信贷扩张,金融体系的失衡愈演愈烈。

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显示,如果一个国家的信贷/GDP比率超出其长期趋势值10个百分点以上,在未来两三年出现金融危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目前这一指标超出长期趋势值已达20个百分点。

其实,这一指标早在2009年到2010年就超出了警戒线,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当前的局面更值得担忧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速在过去两三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实际GDP增速从2010年的10.4%一路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7.5%, 而同期名义GDP的增速更从17%大幅下滑到8%。名义GDP增速的下滑对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企业和地方政府现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处理金融体系失衡的压力更大。

第二,目前的实际利率远远高于2010年的水平。在过去的两三年内,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由2010年底的-1.8%上升到今年6月的0.3%,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由2010年底的1.2%上升到今年6月的3.3%。而如果以PPI进行调整的话,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在同一时期由-0.1%大幅上升到8.7%。这意味着借款方的实际利息负担要远远超出两三年前的水平,在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方面的压力也更大。

第三,与2009年到2010年的信贷扩张不同,过去两年的信贷扩张并非由于银行信贷的增长,而是由于非银行融资的快速增长。相比银行信贷而言,非银行融资相对监管不足和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更加突出,因而所涉及的风险可能更加复杂。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点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的高负债水平。根据我们的推算,目前中国非金融部门的总负债大约是GDP的194%,这一水平从国际比较看并不算高。但是,各部门之间的情况非常不同。企业部门的总负债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翻了1倍有余,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92%上升到2012年底的124%。这一企业负债水平在国际上比较也是非常高的。从经济走势看,中国经济增长处于一个结构性下滑的通道,出口增速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持续放缓,而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严峻。

这些都显示在未来几年企业债务的信贷质量可能会持续恶化,而在目前高利率的环境下企业去杠杆化的过程也会非常艰难。

其次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国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可控,但是地方平台债务的资产质量问题仍然值得担忧,出现的损失可能最终要由政府买单。

第三,来自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6月的“钱荒”事件充分显示了部分影子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中存在风险管理的严重不足。而期限错配问题绝不是影子银行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相比而言,监管力度不足、信息不透明,以及各种监管套利行为,使我们有足够理由对其后隐藏的信贷风险引起更高的警惕。

金融风险的问题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日益重视。最近的一系列监管举措,包括银监会8号文、债市监管风暴、央行在6月钱荒事件中的风险警示,以及最近对于地方债务问题的重新审核,都显示决策者在金融风险及其对宏观经济可能带来的冲击日益担心。

那么,如何治理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认为,应该在三方面多管齐下。

第一是金融体系本身的治理。决策者应该加快推动利率自由化为主体的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使得金融产品的定价进一步市场化,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此外,应该允许金融产品(如理财产品、债券)违约和建立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

第8篇

央行研究局原副局长、和谐战略研究联盟理事长景学成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合理回归”意味着房价还会进一步调控,与老百姓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相当的房价才是“合理回归”。

数据显示,截至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下滑;各类商品房销售出现连续五个月下滑;11月,全国100个城市中有57个城市房价环比呈下跌态势。

同时,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不断加大,按揭贷款及土地抵押贷款等资金渠道持续被压缩,在融资环境和行业基本面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房地产商的破产风险急剧增加。

尽管此前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当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仍能达到100%。但有银监会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由于情景设计没有历史数据参照,与房地产关联行业有100多个,情景分析不全面。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尽管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倒闭现象还未出现,但如2012年房价波动过大,银行业仍将面临金融风险。

调控绷紧地产资金链

数据显示,11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9.87,比10 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出现的连续第6个月下滑,并自2009 年7 月以来再次跌破100 这一景气荣枯线。

同时,11 月单月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则分别同比下降1.7%和1.2%,年内继4 月后第三次出现负增长。70个大中城市10月份的住宅销售价格中,有34个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出现下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集体下跌。

伴随着房价下跌,2011年11月,全国130个主要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金较去年同期的1.7万亿元减少5200亿元,降幅达30%。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常修泽看来,“房价上涨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条出现紧绷。

据wind数据,截至2011年9月,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33887亿元,环比下降0.82%。主要金融机构新增房地产贷款9923亿元,同比增长14.6%,而2010年同期这一数据分别为17200亿元和32.9%。

至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国内贷款同比累计仅增长1.2%,而在2009年11月,这一数字高达40.2%。

资产负债率数据更能说明房地产企业的紧张程度。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71.28%。其中,总负债为1.24万亿元,总资产为1.73万亿元,总负债比去年底增加1514亿元。为10年来最高峰值。

到了第三季度,这一数据更加恶化。即使行业领导企业万科,其在9月底的资产负债率也高达78.9%。其他的保利地产为80.74%,格力地产为82.45%,另外的高新发展达95.27 %,ST园城(600766.SH)甚至达到109.95%,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而市场数次“被传闻”资金链断裂的绿城集团,其在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从去年底的132%飙升到了163.2%,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前两年扩张速度较快、高价拿地又缺少内部控制和管理的,以及所在区域项目“限售”等。

山西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化,经济对房地产过渡依赖的局面也将转变,从宏观环境看,2012年房地产行业政策放松的可能性极低。

随着2012年房地产定点调控政策的持续,地产企业破产的案例或将出现。而行业性危机将直接导致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的蔓延。

金融传导风险

据统计,我国39个大行业中,房地产业相关贷款占银行体系贷款的20%,是其他行业平均贷款额度的10倍。目前,整体银行业贷款50多万亿元,房地产业贷款就有10万亿元。

2011年前9个月,一二线城市部分土地价格已逼近底线。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在2009年6月后都是增长曲线。这意味着,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价值将出现不足值的风险。

而高达7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和销售均价的连续回落、银行贷款规模的紧缩,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问题将直接影响银行贷款资金的第一还款来源。

银监会内部人士称,2011年以来,银监会已在多次监管会上指出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隐藏着比较大的风险。

从银行方面分析,近两年大量增加房地产贷款的银行将面临较大风险。这主要集中在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目前各大银行个人按揭贷款虽有所下降,但房地产对公贷款均是增加,且对公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风险较大。

数据显示,2010年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1.26%。

截至2011年9月底,多家商业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如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上升到1.87%,高于全行业对公不良贷款率1.11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称,房价若再下跌30%,可能导致现有银行的不良率明显上升3到4个点,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将达到4%至5%。

建设银行风险内控部的一位人士称,现在最核心是房价不要波动太大,下降幅度太大就难以控制,难以风险防范。下跌多少银行能够承受并不是价格问题,主要看银行选择的房地产企业是不是有现金流。

现在最大的压力还是体现在政府融资平台。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人士称,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这些靠卖土地为“生”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普遍受到质疑。

某股份制银行高管对本刊记者表示,因房地产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增大,该行房地产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安全性开始面临考验。

有材料称,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随着限购、限贷及房产税等税收方面的政策调控影响逐步延伸,我国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个别贷款品种还存在具体的监管风险与操作风险。

在11月24日的“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座谈会上,来自10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代表指出,银行和企业更加关注房价下跌20%后会不会诱发恐慌性抛售现象,出现后有关方面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连锁反应。

事实上,在2011年4月,银监会为防止银行“不生大病”,开展了针对房价下跌40%、50%这种极端情况下银行是否能承受风险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抗跌40%?

11月11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称,当房价下跌40%时,银行的贷款覆盖率仍能达到110%;而最坏的情况发生,即当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率仍能达到100%,虽然利息不能回收,但本金没有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刘明康对压力测试结果的表述一时成为焦点。

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对本刊记者称,国内银行体系中的抵押物有70万亿〜80万亿都是土地或房产,压力测试并没有考虑土地销售下滑以及价格下滑对银行抵押品价值的影响。如2010年地产商买的土地,价格平均虚高20%左右。

“原来以为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是不断往上涨的,现在打七折还卖不动。抵押物严重高估,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很弱,对银行来说就是一个不良资产。”上述股份制银行高管说。

此外,2011年以来,全国商品住宅成交量、销售均价已连续八个月回落,库存周期普遍延长,按揭资金到账时间延迟,贷款规模明显紧缩。

银监会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称,2011年以来,银监会在多次监管会上指出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隐藏着比较大的风险。“4月开展的压力测试,要求银行面临一些极端情况时,时刻要警惕,不能生大病。”

压力测试是通过测算银行在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其中,压力情景的设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上述银监会内部人士称,与房地产关联行业有100多个,我们做的压力测试最大的问题是比较简单、孤立,所需的宏观与行业数据不完善,房地产市场萧条情况下的历史数据无法得到,缺乏极端事件造成的银行损失的历史记录。

同时,资产价格在上行周期风险显示不出来,但下行周期,一些风险就会暴露。房价不断下跌,成交量下降,企业本身的流动性减少,偿付能力下降和弱化,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信贷风险。

另外,压力测试不是简单的价格变化测试,非常重要的是,它还需要有一个持续的时间考验。

常修泽称,中央在货币政策上进行了适度调整,从原来偏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为中性的货币政策,按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微调和预调,这样就能克服实际工作中资金供给不够的问题,不会引发金融风险。

“合理回归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降得过快,这是和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结合起来的松紧。”景学成说。

第9篇

近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从商业银行目前披露情况看,部分商业银行会有投资损失,但这些商业银行对其所持的风险敞口有足够的拨备。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平稳、快速运行状态,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不会对中国银行业的基本面带来重大影响。银监会的上述表示消除了市场此前对中资银行业绩影响的疑虑,而当日我国政府政策“组合拳”的出台与实施对市场来讲,无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深沪两市几乎所有个股均涨停,创出A股历史上第二次全线涨停。

的确,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金融业面临巨大考验的一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尤其是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如此,最新经济金融数据仍显示,中国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并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而其所引发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调整,从长期来看,也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在修正扭曲的要素价格和经济结构基础上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四大国有控股银行今年上半年业绩超过了市场的预期:工行实现税后利润648.79亿元,同比增长56.75%,成为上半年全球盈利最多的银行;建行紧随其后,实现净利润586.92亿元,增长71.34%;中行位居第三,实现税后利润421.81亿元,同比增长42.78%;交行实现净利润155.08亿元,同比增长81.21%。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和上述银行庞大的资产及快速增长的利润相比,此前披露的次贷和“两房”债券损失不足为惧。

然而,随后的雷曼兄弟破产倒闭,使市场不可避免地将怀疑的目光聚集在中资银行可能在雷曼兄弟身上的损失。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显然给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国际化业务的中资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最新消息显示,工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的余额总计1.518亿美元,占其资产总额的万分之一、债券投资规模的万分之三,为其上半年税后利润95亿美元的1.6%。中银集团对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贷款余额为5320万美元,并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合计占中行集团总资产的0.01%,占集团净资产的0.19%。交行持有7002万美元雷曼兄弟公司高级债券,占交行总资产0.02%,净资产0.35%。

面对连日来的美国金融市场动荡,银监会密切关注这次动荡的进一步走势,并且多次风险提示,提醒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注重风险控制。

据了解,目前包括工行在内的数家中资银行都在准备对雷曼兄弟公司债券提取拨备。交行最新公告称,该行将及时评估有关所持债券风险,审慎计提相关减值准备。招商银行将对其所持有的雷曼兄弟公司7000万美元债券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审慎原则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兴业银行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相关的投资与交易产生的风险敞口总计折合约3360万美元,截至目前,尚未对上述投资与交易计提减值准备。

“从银行已公布的规模情况看,中资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债券规模并不算大,因而对各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不大,处在可以控制的水平。”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虽然目前看来中资银行的损失尚不足惧,但有关专家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进一步加深,暴露了金融创新的漏洞与金融监管的缺失。当前,我国一些银行正在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次贷危机警示中国银行业在大力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银行要把握好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能因噎废食;另一方面,创新一定要跟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银监会有关人士表示,商业银行要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所需,在有效评估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认真考量其境内外各类参股与收购行为。

面对美国市场发生的变化,银监会明确表示应吸取教训,最根本的是要更加妥善地处理好监管与创新关系,既要积极引领和扎实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也要注重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创新业务监管理念。进一步探索创新业务的功能监管模式,不断增强审慎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与此同时,银监会将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监管的双边和国际合作,密切关注国外金融市场发展动态,严控金融风险的跨境渗透和传递。

第10篇

关键词: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关系

我国财政与金融风险的界定

财政、金融风险是我国经济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着力探讨的热门课题。对两者的系统研究,将促进市场经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财政职能与金融职能的成功转变,顺利实现传统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的过渡,以及金融体制的创新。

财政风险象一切经济风险一样,是由经济活动中的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引发的。财政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极为复杂。财政风险是财政矛盾的激化,风险的大小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而上下波动。这些影响因素既可能是财政内部的不完善或不规范行为,也可能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财政政策和相关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发生了偏差甚至背离,由此产生了财政风险。若从微观经济角度来衡量其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则是一种易于估量的、有形的经济风险。而财政这一在宏观经济活动领域中产生的风险,不仅包含不可估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风险,而且可能导致经济秩序紊乱甚至危及社会政治安定。

金融风险是资本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价值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它可以表现为一种货币制度的解体和货币秩序的崩溃,也可以表现为某家金融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中因不确定性因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既包括金融机构从事融资活动,从事投资和资产运用等经营活动产生的金融风险,也包括个人及其它非金融业的工商企业在从事融资活动时产生的风险。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是指因经济波动或金融制度的缺陷、运行秩序紊乱等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激化,对整个货币制度、货币秩序的稳定性造成破坏性威胁。

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紧密相连,其原因是财政与银行实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财政负责政府资金的筹集与运用,银行则负责信贷资金的存入与投放。双方在经济活动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杠杆,两者互相影响、彼此推进发展。当银行受体制、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效益下降,形成不良资产而引发金融风险时,它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转嫁给财政。反之,当财政出现收支矛盾激化而形成风险时,它必将波及到银行。因为作为我国主体的银行与财政一样,资财归政府所有,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最终都由政府来兜底。从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来看,银行与财政盘根错结、纠缠不清,无论是财政风险,还是金融风险,都有对方的因素起作用。因此,要真正弄清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必须深入分析金融风险中的财政问题与财政风险中的金融问题。

金融风险中的财政问题

财政体制变革中隐伏的金融风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实行统收统支,国家财政集中大部分的国民收入,再通过计划手段分配经济资源。国有经济的生产和投资主要由财政注资完成,企业的生产积累多数上交国家财政,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由国家确定。这期间,银行完全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只扮演一个出纳和记账员的角色。因此,此时的银行自身并不存在风险问题。

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国家主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储蓄来源从财政转移到居民手中。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实行“放权让利”的“分灶吃饭”体制,使财政集中的资源大大减少,表现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79年的28.4%下降到2000年的14%左右。这样,财政便没有能力向企业注资,于是推行“拨改贷”改革,将财政无偿拨款变为银行有偿信贷,以及要求银行统管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而“拨改贷”的计划经济色彩和银行代替财政向国有企业供给流动资金,实质上是银行代行财政职能,将财政的包袱抛给银行去背的做法。在政企关系尚未理顺的前提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不具备硬预算约束,自我积累意愿较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却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不断地追求规模扩张,使得企业负债中高达8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企业视银行为“第二财政”,还贷意识淡薄,对高负债有恃无恐。加上不少企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缺乏效益,亏损严重,造成银行大量的逾期、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另外,银行本身的制度不健全,使得银行过度追求信贷的扩张,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在信贷软约束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了贷款风险,埋下了风险隐患。这几年,仅四大金融资产治理公司接收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就达39万亿元。综上所述,我国财政体制在变革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产生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财政与银行不规范的关系导致金融风险

由于财政、银行的职责界定不清,使得两者的运作呈现出一种貌似互不相干的“独立性”。双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都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确定干什么或不干什么。这样一来,两大部门更多的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依据自身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熟悉及部门自身的机制来运行,缺乏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沟通,存在银行与财政之间职能的“越位”与“缺位”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财政与银行的调控目标错位。当财政财力不足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时,不是去加强财政,而是简单地让银行“双肩挑”,使银行过多地承担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甚至社会安定的责任,致使信贷职能与财政职能划分不清。由于超出了银行效能的内在规定性,自然是收效甚微。比如在结构调整问题上,在每次总量扩张中,结构失调不但不能扭转,反而不断加剧。这是因为银行“独木难撑天”,反而增加银行的风险。

行政干预的影响。我国国有银行一直受政府的控制,实质上是“政府的银行”。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后

,地方政府有了相对独立的财权与事权,企业效益直接影响着地方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为保护地方利益,政府凭借行政手段指令银行对不景气的企业实行贷款挂账或减免利息;对一些经济效益差的项目,所需资金也要银行提供。加上企业在兼并、改制与破产中,政府不合理的介入,使债权难以落实,形成许多不良资产。另外,当财政出现赤字时,为解决资金缺口,往往强迫银行贷款,作为财政资金补缺的渠道,挤占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使银行信贷资金跳不出供给制窠臼。这样无疑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政策性贷款加大了金融风险。政策性贷款是为实施政府政策而发放的,以政策性银行为载体,不以盈利为目的。据统计,90年代以来,政策性贷款已占国家银行贷款总量的1/3以上。我国政策性银行自诞生起,财政、银行对它的熟悉上存在分歧,致使营运中出现很多问题,并且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政策效应未能得到应有发挥。面对这一新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视其为一块“肥肉”,融资劲头足,而运用效益却很低。当前,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得不到保证,资金运用潜伏着很大的风险,其生存与发展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银行的财政负担加重

从1978年起,财政几乎年年出现赤字,拨给银行的信贷基金逐年减少。非凡是1983年企业流动资金供给由银行统一治理后,财政很少给银行增拨信贷基金,反而加强对银行税利的征收。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618.49亿元,税前利润总额931亿元,缴纳的营业税与所得税合计为348.99亿元。1999年营业税税率由5%调增为8%,可见商业银行的税收负担逐步加重。另外,财政借款及大量不良债权和冲账使银行自有资金占信贷资金来源的比例由1980年的19%下降到1999年的8%.这其中还依靠1998年中心政府指令财政部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进行注资,才使商业银行的资金充足率达到8%,基本上符合国际清算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的下限。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使银行自身的经营体系显得脆弱,降低了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启动经济乏力的非凡情况下而采用的。它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1998年对GDP的贡献率为5%,使经济增长率达8%;1999年在更为严重的环境下致使经济增长率达到1%;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达9%.无可否认,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复苏起了重要作用,但其启动经济的效果与预期的仍有差距,它的运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补充了银行的资本金,增强了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但财政必须保证其发行的国债获得2%以上的收益,否则财政不能按时向商业银行付息。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的这部分资本金也将成为虚假资本,随时会引发金融风险。

1991999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2100亿国债,2000年发行1500亿国债,全部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同时,地方政府和银行落实4000亿相应的配套资金以拉动经济。不尽如人意的是,国债资金的使用带有很强的计划性。许多地方政府沿袭过去争项目、争投资的做法。在项目实施中出现不按用途使用国债资金,项目前期预备不足,相应配套资金不到位,财务治理混乱等情况,造成一些“半截子”、“豆腐渣”工程,浪费了大量的国债资金。要知道,积极财政政策是防范和治理通货紧缩的短期手段,本身是以巨大的财政赤字为代价。若投入的资金大量流失,不能发挥效益。不仅财政背上巨额债务,陷入赤字—借债—赤字的恶性循环中,而且银行也会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到时,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共沉浮。

财政发行的国债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不用于加工业及其他方面,其目的在于克服经济中的短线瓶颈,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这一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安排的投资中,偏重于资本密集、规模较大、并由政府全资包揽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劳动密集、中小规模、以及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参与的生产建设项目,则较少考虑。至于将增发的国债用于消费性的转移支付如支持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则更欠考虑。因此,积极财政政策难以迅速带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得在此严重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支出极度扩张,增收缓慢。由此影响到银行,增强金融风险程度。

财政风险中的金融问题

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对财政的影响

改革以来,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和治理办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业务也开始交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营治理方式上仍存在较大缺陷。国家银行仍沿袭国家机关治理体制,未能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机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造成经营成本过高和治理效率低下,使得银行效益下降。与此同时,银行的财政负担又未减轻,其自身的积累速度放慢,于是银行业作为财政稳固财源所具有的持续性受到影响,波及到财政的收支平衡。

金融机构重组方面的财政负担。

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机构重组的负担直接或间接地转移给财政。在处理金融机构的关闭、破产。或者为了化解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中,中心银行往往要损失部分过去的老贷款或增加新贷款给予支持,中心银行的贷款损失实际上由中心财政来垫底。另外,中心财政经常提供某些形式的暗补贴。例如,某国有商业银行在接受被关闭信托投资公司的资产债务以后,减免该银行一定期限内应缴的中心银行贷款利息,那么应交税金相应减少,这实际上接受了财政补贴;或者,某国有商业银行偿付了被关闭信托投资公司的外债后,该银行上缴的利润减少了。

对于地方财政而言,同样要经受金融机构重组带来的压力。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当地方金融机构自有资本不足,以及经营治理不善导致亏损,出现支付危机时,地方政府往往动员地方国有企业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资,以缓解支付危机。或者给予这些有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以税收减免,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对金融机构分立、合并时,地方财政往往要投入一部分资本金予以资助。

在地方金融机构出现资不抵债而破产关闭后,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存款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不得不动用本地单位的存款,甚至财政性存款去偿付自然人的存款债务。有时还以某些优惠条件让本地企业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变现。不仅造成地方财政资金捉襟见肘,而且连累了不少效益好的企业。例如,资不抵债146亿元的“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境内自然人存款由广东省政府垫付。

财政体制不健全下滋生的“畸型儿”——农村基金会,最终缘于政策、治理等问题而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关闭,对县、乡一级政府的财政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农村基金会的大面积亏损导致缺乏足够的资金偿付存款,而这些存款直接涉及到农民利益,处理不好将影响到农村政权稳定。因此,县一级政府动用财政性资金分期偿付,乡镇一级政府拿不出钱来偿付的,承诺延期偿付,并同意存款者用存单抵缴应交款项,这对举步维艰的县乡财政无异于雪上加霜。

上述这些都是财政资金信贷化的表现,使金融风险转变为财政风险。

金融资产治理公司运行的风险。

我国从1999年起先后成立四家资产治理公司,用于收购、治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同时,运用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资产置换、转让及销售等市场化债权重组手段,实现对负债企业的重组,推动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企早日脱困。其目的是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大AMC所需资本金全部由中心财政投入,人民银行只做业务上的指导。它能否良性循环,事关金融风险的化解程度及财政负担大小。从三个方面可看出它的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AMC在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有可能与债务企业谋合套取财政补贴。在AMC运行成本高,不良贷款回收率低的情况下,财政每年弥补的亏损将增大,界时财政将不堪重负。

国有商业银行一边将不良贷款存量划给AMC处置,另一边又不断的产生新的不良贷款,使AMC永远脱不了身,积累越来越多的风险,将财政也连累进去。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发展迅速,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所产生的新事物,包括创造新的金融理论、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目前,金融创新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但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如何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当前金融创新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以及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

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使得金融创新发展中存在着金融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在金融市场上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表外业务,从事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所从事的承兑、担保、期货和其他有价证券衍生工具买卖等,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不稳定性,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

(二)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削弱了风险控制能力。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的最大活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令商业银行的比重降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既是金融创新的受益者也是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它一方面加快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使得金融市场创新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构成也日趋复杂,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就目前而言,金融创新的风险更为隐蔽,导致监控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工具帮助转移产品市场风险的同时,一旦被投机者利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破坏性极强的特点,使得金融创新的风险较大。

二、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上述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可以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

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是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设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二是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防范信息技术危机。三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确保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是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环境。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监管机构要严格审查金融创新工具,并进行风险评估。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建立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全面收集和及时。另外,还要逐步将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全业监管模式,调整金融监管的功能、组织结构及方法,使之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

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在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机构也转变理念,重新找准法律框架内的定位。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对于规范金融行为,修正金融产品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用法律而非行政的手段规范创新规则,在一定的规则下通过对以往金融工具的变更逐步创新的,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金融体制的稳定,从而达到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金融创新风险的方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应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和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不断探索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金融创新中的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防范体系的构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 时辰宙.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研究――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视角[J].河北金融.2008(06).

[3] 詹国林,何唯.析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第12篇

关键词:风险;金融风险;经济学;再考察

0.引言

风险是由信息缺陷造成的,而信息缺陷产生于私人信息,分工导致了私人信息的形成。因此,风险是以分工作为起点的。现阶段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金融风险是现代经济风险的主要体现,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金融风险。这两个概念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深入学习认识这两个概念对企业的投资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研究这个金融风险和风险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1.风险分析

1.1内生性风险

在经济学中,内在风险主要由于信息分布不集中,不对称造成的。从本质上来讲,信息具有空间分布不对称性,而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种类和信息储量也是不相同的,这就是私人信息。由于现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个体之间信息含量的差距,使得个人信息分布不对称现象严重,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内生性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逆向风险和道德风险。在合约签订之前,主要的内生性风险是逆向风险,而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合约签订之后,人在中间委托人不能够观测监督的地方决定是否要采取措施,从而最终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行为对中间委托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严重威胁了委托人的自身利益[1]。

1.2外生性风险

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风险是外生性风险。人在自然界中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获取的信息始终是残缺不全的,所以人们只能够认识真理却永远也达不到真理的境界。在经济学中,信息的不完全性是这样理解的,每个经济体中的各个组成成员对于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信息量掌握比经济体自身的信息储量要小。外生性风险主要产生在微观经济体之外,人们自己的意志不能对外生性风险产生产生影响,所以外生性风险也可以称作客观风险。由于社会信息总含量不变外在性风险不会消失,会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然中存在的信息量的探索越来越多,掌握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外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小[2]。

2.金融风险分析

2.1金融风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特点

由于社会中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的管理着没有意识到这种信息的缺少现象,无法对目前个未来企业产品价格进行预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决策是否在正确。这是金融风险的主要外在表现。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资产价格具有波动倾向、金融危机时时爆发、社会个体金融行为出现投机是四个可观测的经济现象。

对于市场经济来讲,金融风险往往能够导致经济收益和金融损失相互抵消,因此不回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个体信息并不是完整的,金融资产价格往往会由于机会主义模式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对于市场预期的形成具有恶劣的影响,容易造成金融一体经济的混乱现象。金融机构也是微观的金融主体,也会受到内生性风险和外在性风险的影响[3]。

2.2金融风险的集中体现是经济风险

现阶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很大程度上金融风险是经济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货币与信用是界定社会中经济活动不确定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4]。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在信息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使得社会商品在交易中能够轻松的实现买与卖,正是由于这一点才有了价格,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使得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易变为了现实。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生存与发展到重要条件,由此可见,现代经济发展状态和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信息不完全使得价格状况与未来的变化有着同样的不确定性,而外生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来讲外生性风险的演化和发展是金融风险。

3.总结

本文主要对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风险和金融风险做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两个概念,深入了解学习风险和金融风险能够避免投资风险,减少经济损失。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学中这两个抽象概念的发展和深化,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国有股减持”课题组.国有股减持修正案的设计原则、定价机制和资金运作模式[J].经济导刊,2011,13(5):101-110.

[2]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减持”课题组. 国有股配送的价格确定与方式创新[J],2011,13(5):113-116.

[3]管毅平《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行为分析:信息范式研究》,立新会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