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田园风光的诗

田园风光的诗

时间:2023-05-30 10:1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田园风光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与你相约看菜花,山路弯弯寻奇葩,青山绿水景如画,回归田园醉农家。

这里有你想象的世外田园,有你期待的乡村土宅。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远山近水的清凉。

牛洞坪,就是这样一个看得见远山,望得见花田,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牛洞之美,美在一红一绿,即红色革命文化、绿色自然风光。在这里,你可以读红色历史、赏田园风光、观巴东土屋、品民俗风情。

牛洞之美,美在田园风光,这蓝天、青山、绿树、清泉、黄花……这里恬静的场景,诠释了天工造物的山水灵秀,赐就了一幅惬意的诗画田园。

牛洞之美,美在稻醇米香,这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大米色泽鲜亮,口感香醇,已成为巴东及周边地区人们喜爱的主粮而备受称赞。

牛洞之美,美在神话传说,这里流淌着龙嘴凉水的涓涓美誉,有着蛟龙会观的神奇传说,流传着犀牛佑民的动人故事。

牛洞之美,美在浓浓乡情,那山、那水、那人、那狗……那随风飘散的袅袅炊烟,那随处可见的质朴笑脸,它载着游子想家的梦,融化了天涯盼归的愁。

走进牛洞坪,就仿佛走进了一幅仙居田园的画卷,迎接你的是葱绿的延绵山野,朴素的乡村民居,那层层梯田顺着山势蜿蜒铺开,春天油菜花开,夏天向日葵笑,秋天稻谷金黄,冬天雪花飘飘,四季如歌,风景如画。

走进牛洞坪,就仿佛敲开了巴东红色革命历史的大门,这里有巴归兴苏维埃政权鲜活的红色历史,有黄大鹏、罗玉卿烈士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至今仍保存着极为珍贵的烈士陵墓、会议旧址和革命遗址。是整个鄂西北地区追寻革命先烈足迹,解读红色历史文化,开展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摇篮。

走进牛洞坪,你仿佛接近了灵魂深处所向往的那个“民宿旅游”。这是一种引领乡村旅游的诗意栖居,田园归居的旅游新时尚,它启动了人们放飞心灵,纵情山水的渴望。这样的民宿旅游也使保护生态、城乡统筹、旅游扶贫成为可以规划的可能。牛洞坪有巴东县境内保存完好、最为集中的土家民居群,600多栋土瓦泥墙的民房,沿着一层层梯田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那古老的青石板路、原生态的耕作方式、传统的农耕器具,无不处处散发着古老、质朴的土苗气息,无不彰显着民宿旅游的精髓和涵义。

来吧,来牛洞坪吧!让我们在这里体验生活、纵情山水、回归自然。虽然这里的道路还没有你想要的宽敞,旅游设施也还没有你理想的那么完善,但在这里,你可以和没有污染的清风作伴,山间的清泉和纯朴乡情会洗涤你的胸膛。

来吧,来牛洞坪吧!牛洞旅游的开始有你见证,牛洞旅游的未来也需要你同行,民宿旅游的发展和巴东旅游的辉煌都需要你的支持和陪伴。

第2篇

城市生活节奏太快,过久了,觉得心里拥挤得很,没有多少闲暇空间,这样就不由得想起农村生活的闲淡与逸乐,这时读一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别有一番情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题目中的“过”,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过,而是“访问”的意思,因为孟浩然是受故人的邀请而特地访问田家的,并不是随意的路过。但农村里请客,非常简单:杀一只自家饲养的鸡,用新收割的符米做一顿饭,这就是很好的款待了。老朋友关系融洽,交往也比较随便,招待的饭菜也就不需要多么丰盛了。实际上吃饭是小事,重要的是请诗人去欣赏、领略那里的田园风光,叙叙友情,体验一下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可见,故人的请客,并不注重形式,而是用“心”来请的。

那么,田园风光是如何呢?就是接下来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是写近景,绿树环抱在村子周围;下旬是写远景,青山斜立在城郭之外。农村的树木大多依傍着村庄栽植,而且越靠村边越是稠密,甚至连成一片,所以诗中用一个“合”字,既精当又形象鲜明。这村庄是在绿树的环绕之中,自成一统,清幽闲静,但并不偏僻,因为远处还能看到城廓,城廓的外边还有一道青山斜贯,似乎是村庄的陪衬,又像是连接村庄的纽带。在这样的田园风光之中把酒对饮,一切烦恼忧愁,一切功名利禄,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对饮的情景,诗人是用这两句诗来描述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门,就面对着场院和菜地;举起酒杯,谈话的内容无非是庄稼长得如何。他们越饮心情越愉悦,越谈兴致越高,没有忧愁,没有困扰。环境幽静,使人心旷神怡,真诚款待,使人留连忘返,所以临别时就率真地告诉主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友情的预约,也是未来的期待,更是对这次来访非常满意的表示。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写得很好的一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做客农村的景象:田园的景物,清新秀丽;故人的情谊,真挚深厚;农家的生活,简朴可爱。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喜悦。这种喜悦,奠定了孟浩然诗的感情基调,并表现出外恬淡而内明丽的风格。明人胡应麟说的“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非远,颇觉轻扬”(《诗薮》)是很中肯的。闻一多也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涛人,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我们细加品味这首《过故人庄》,就觉得内在的情感非常真挚,而语言的表现却平淡朴素,似乎脱口而出,如话家常,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但如果就此认为孟浩然作诗时,也和我们读诗一样地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孟浩然的这首诗,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这可以从对偶和用典两方面看出来。

这首诗的中间四句,是非常工整的对仗。颔联:“绿”,“青”,颜色相对;“树”、“山”,山林相对;“村边”、“郭外”,方位相对;“合”、“斜”,形状相对。从词性来看,“绿”、“青”,形容词相对;“绿树”、“青山”,偏正词组相对;“村”、“郭”,名词相对;“村边”、“郭外”,方位词相对;“合”、“斜”,动词相对。颈联:“开”、“把”动词相对;“轩”、“酒”,名词相对;“面”、“话”动词相对;“场圃”、“桑麻”,名词相对。“开轩”、“把酒”,动宾词组相对;“场圃”、“桑麻”,又场所相对;“面场圃”、“话桑麻”,动宾词组相对。这样的两联,对得极为工整,又极为自然,虽经千锤百炼,而没有一点斧凿迹象,故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这首诗多处用了典故,人们初读时往往毫无察觉,这是因为孟浩然的用典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首句“故人具鸡黍”用《论语・微子》典:“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将“鸡黍”作为招待客人的饭菜。第六句“把酒话桑麻”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典:“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则是对故人五谷丰登的庆贺。我们知道,孟浩然诗歌平淡风格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的诗出于自然,风格冲淡,归田的情怀恬然自乐,这首《过故人庄》与陶诗是一脉相承的。最后两句也是暗用陶渊明九月九日赏菊饮酒的典故。后人的用典,往往雕琢痕迹比较明显,并给诗歌阅读带来困难,故被称为“掉书袋”,而孟浩然的用典,既自然又神奇,不得不让人叹服。

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儿童积累;促进策略

在大语文环境建设中,人人都在思考学生的课外阅读,都在思考着学生课外阅读的践行,且相当多的人感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积累的也不怎么丰富。自从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命题见诸报端后,笔者也产生了主题阅读促进儿童积累的相关

思考。

一、促进儿童积累课外阅读可赖于文本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不仅仅是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中、低年级学生的要求。小学生要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就是低年级学生也是一样,目的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让低年级学生去读些什么?从相关意义上讲,应当与教材所入选的内容相当。纵观苏教版小学低年级教材,都以儿歌、寓言、童话居多,这比较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从相关意义上说,让低年级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积累,不可超越这样的范围。应当说,新课程标识缘湍昙堆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比较明确且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譬如,低年级学生学习了比较浅显的寓言和童话之后,再给他们提供难易适当的童话,让他们去阅读,不仅仅能够吊起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胃口,还可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进行阅读的能力,获取比较理想的促进效果。学生们去阅读《豆瓣的旅行》《小蝌蚪找妈妈》等童话作品,是那样的充满着洋洋喜气。如学生阅读着《豆瓣的旅行》至少也从豆瓣的旅行中获取到咀嚼食物的意识,虽然不能说出某些食物营养方面的道理,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坚信的,学生能比较肤浅地知道,进食需要细嚼慢咽。

二、促进儿童积累之课外阅读可赖于语言

低年级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低年级学生所读的语言文字也多是喜闻乐见的。孩子们的喜闻乐见最为主要的体现,儿歌的朗朗上口,叙事性文本也多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去行文,去安排故事情节。尤以相关的动物、植物等非人物或非生命的东西进行着活泼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虽然低年级学生对拟人化的童话在体裁作用上还不是很理解,但对它们仍然十分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我们既不能去好高骛远,也不要去拔苗助长。在相关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中,人们过多思考学生精神意义上的成长,多在相关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上做文章。这样的思考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有失偏颇的。笔者以为,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还应当以朗朗上口的语言为重。在平时,人们都看到相关的古诗,虽然仅是相关田园景色的描写,但那些则是让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品力作。低年级学生就似和尚念经,但只要不断地去念,也是极具其意义的。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告诉人们:学生阅读丰富了,一些语言,孩子们就算还不懂任何意义也能不自觉地利用起来,就像孩子们看相关的外国影视片那样,一些外国人就这样在相互之间的交往比较有趣地进行对话。

三、促进儿童积累之课外阅读可赖于主题

也许人们会这样去思考,谈起读物之主题,不就是人们为人为事的精神和品质?离开了这样的底线,何谈其主题?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只是天真无邪、幼稚无知的孩子,对其提出相关的人格和精神还为时过早。如同相关德育教育专家不提倡对小学生进行见义勇为的教育一样。所以,人们需要选择相关的充满正能量的主题,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去阅读但不一定就需要选择那些革命英雄主义主题的作品。所以,在让低年级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阅读中,笔者力求做到选择合理的主题作品。如古诗多选那样描写山水景物的古诗,多选那些田园风光的古诗,多选那些孩童玩乐嬉戏的古诗。在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围绕一个物象,就有好多的诗篇。如围绕田园风光就有不少的古人进行诗词描写;围绕田园风光,一位作家就写出好多诗章。这些古诗虽然不及那些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古诗,但可以增进低年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世外美丽风光的无限热爱,其实也是在奠定孩子未来热爱美好自然的基础。又如选取比较短小精悍的童话古诗,童话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并非就是如何的深刻,但也是相当丰富的。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从低年级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师需要思考的比较广泛。我们不能因孩子还小,就等闲视之,甚至是某些意义上的漠不关心。

参考文献:

[1]王世英.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第4篇

初读子月先生的诗词小辑《轮回》,是在南阳大文化研究院主编的《躬耕.文化南阳》2014年特刊号上。老师们说,有一组《轮回》40首,你读读吧,写的很不错的。我一口气读完,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许是我对古体诗词天生的喜爱,也许是对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印象和向往,也许是诗中洋溢的赤字之心勾起我对少年时代艰辛而难忘岁月的回忆,再也许是对这本期刊的爱不释手或者敝帚自珍吧,两年了,我不止一次地反复品读《轮回》,而这组诗词作品竟然也如一壶老酒、半盏红茶,一回一回地让我这个阅读挑剔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品出风格迥异的味道来。古人说,奇文共赏析。笑尘九子也不辟浅陋,不敢独享,特归辑成这篇《轮回四品》,以就教于诗人与方家。

一品田园风光

子月先生的《轮回》,以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时令为序,每季10首,凡40首。这本身就是一幅岁月轮回的风景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千头万绪,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而描摹四季轮回,春天当然是首当其冲了。但诗人并没有把“春十首”放在开卷,而是“冬十首”。这就体现出来一种艺术独具的匠心。因为明媚的春天,都是银装素裹的冬孕育和催生的啊!且品这首《冬思》:

漫天风雪铺经纬,纱织山河冬始成。

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

千家疏影鑫寒月,万里银屏蓄后生。

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

这首诗从艺术上看,不仅对仗工稳,如“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而且用字讲究,推敲到位,比如“几重梦”、“疏影”、“慎”字等。而全诗的诗眼在末句: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就把原本描写漫天风雪、腊梅盛开、素月寒宫、柳蟒初聚的冬天景物的意境,升华到一个人生哲理的高度了。那就是感悟出来的“冬思”:不可少年得志而得意,谨记大器晚成之祖训。

而一首小令《春雪》,似乎就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的一幅素描画:

飞雪悄栖梦,开怀沐冷晴。

久凌虚小蕾,忽放纵倾城。

残叶随风去,浅红任峥嵘。

小园玄月上,归燕两三声。

从某种角度上讲,五言比七言更难写。为什么?用最少的笔墨,画最好的画;用最简练的文字,抒发最丰富的情感,不论对画家还是诗人,都是最真实的考试。这是一首描写早春小雪的状景抒怀诗。时令当然是在孟春的正、二月,小雪初晴,天气仍冷。有什么花吐蕊欲放,就露出峥嵘美艳,一时间竟快要有倾国倾城的魅力了。我在故乡的小园里赏春徜徉,不觉间夜色降临,上弦月已经挂在残叶随风的枝头了;神情恍惚间,听到再度归来的燕子轻轻的呢喃声。此情此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似曾相识的;还是因了那句古诗: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想来这春雪,也一定是有味道的香雪了。

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初夏田园风光的词:《如梦令.初夏》:

桃李惜时偷长,布谷应声回荡。小院正葱茏,大地蜡黄初上。心旷,心旷,满目尽收希望。

桃树梨树怕春天悄悄过去,拼命偷偷地生长;布谷声声在空中回荡,院子里草木葱茏满目,田野里麦子已结开始呈现出一片金黄了。这样丰收在望的初夏景色真让人禁不住心旷神怡啊!

喜悦之情,扑面而来;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此为一品。

二品赤字之情

古言云: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尤其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大地母亲、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故乡家园的深深眷恋,更是伴随终生,]齿难忘。体现在诗中,则是无处不在的浓浓的游子之情,赤子之心。一首《拾麦穗》,即饱蘸了诗人对童年随母亲辛苦劳动、艰难度日的深情追忆:

风吹盐碱白茅飞,霜落沙窝麦垄稀。

朝酱暮咸三顿薯,秋穿冬着四时衣。

披星戴月寻遗穗,爬岗翻沟觅漏机。

母子躬身千百度,虚汗瘦粒踏歌归。

母子俩在稀疏的麦垄间奔波,捡拾人家遗漏的麦穗,爬坡翻沟,千辛万苦,又累又饿,虚汗淋淋,可捡拾到的还是些秕瘦的麦头。但心里还是那么的高兴,挎着篮子唱着童谣回家。一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更多的是劳动,尤其是跟母亲在一起劳动,虽苦尤乐。

如果说对母亲的爱是小爱的话,对家乡父老、一草一木的惦念,则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另一种眷恋。这首《蝶恋花。秋月》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游子的眷恋之情:

弦挂碧空霜掠影,万里银屏,夜半余清冷。月隐星繁风物静,儿时小院多安宁。 苍叶飘零惊燕醒,犬吠鸡鸣,三唱霞将映。父老披星耕露径,后生晨读问新鼎。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深秋之夜,我回到了儿时住过的小院子里,清冷的月光洒下来,院子里显得更加静谧安宁。时辰早已过了三更,树叶飘零的声音似乎惊着了孤栖的雁鸟。这时候狗也叫了鸡也叫了,东方既白天欲晓,父老乡亲们开始踏着露水下田耕种了。而我也一直读书到天亮,立志用更大更新的成就,来报效故土家乡的恩情吧!

自古以来,写赤字之情、游子之心的诗文很多很多,而真正朗朗上口,又牵人魂魄者少之又少,也就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望月》了。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之问的那一首:“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成语“近乡情怯”的出处诗,最能折射出悠悠赤子的思乡之情。子月的这首秋月是词不是诗,在此不能做艺术方面的类比;但意境中那种宁静、恬淡、自强不息,无疑是一个游子归来最真实的心境写照。

三品书卷之气

岁寒三友者,梅兰菊也;花中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不管三友抑或四君子,梅兰菊者,既是文人的志趣,更蕴含者中华文化厚重的书卷气。

子月的《轮回》四十首作品中,就有6首吟咏这魂牵梦绕的岁寒三友。先看《冬梅》:

严冬着蜜蜡,深雪始开花。

孤傲凌三九,幽香慕夕霞。

斜枝牵玉链,素面待春华。

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

猛然一看,诗意很平淡,起句用字也一般,甚至有“花”、“华”的重音字叠用之忌。但收尾的“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忽然间就提升了全诗的意境格调,弥补了一些平淡不足。

再看这首七言《秋菊》:

重阳时节秋尤暖,昼短光催择日鲜。

僻壤野菊多寂寥,喧城陶客少悠然。

饱经寒暑终无悔,历尽风霜始有缘。

弱骨幽香送秋尽,素颜冷艳抱枝眠。

反复读之,我感觉这是一首反讽诗。你看,原本以生长在偏僻隐逸之地为荣的的野,也忽然感到寂寥了;在喧哗热闹的城市里,哪里还有像陶渊明那样悠然恬淡的隐人雅士?这些饱经风霜之后,虽然也说着无怨无悔,但萧杀的风霜摧残,也只能以柔弱的花骨、幽弱的花香,眼睁睁看着秋天过尽,严冬到来,而残花素颜败凝枝头。

世人写,大多溢美赞赏之词,或称傲霜盛开,或羡隐逸之情;激情澎湃如黄巢者,更是豪情万丈,“我花开后百花杀”了。而子月此诗,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对植物生物学规律的实情描摹外,不能说不是对社会上曾经的喧嚣浮躁、假命清高现象的讽刺。当然了,诗有千面,这也只是笑尘九子的一种品读而已。

还有诗人专门写的《岁寒三友》、《冬至》等,都在字里行间,散发者诗人阅读广泛、学养深厚的书卷之气。

四品家国情怀

圣人曰:诗言志,歌咏怀。实为诗之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也被无数诗人志士所印证着、探索着。大凡诗人,都是真性情之人。父母情深,思乡情浓,游子情长,家国情怀,无不在真正诗人的笔下荡气回肠,一览无余。

《轮回》四十首中,没有慷慨悲歌的高调之作,没有牵强附会的“老干部体”,也似乎看不到刻意为之的“政治情怀”诗;但另一种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可以被细心的读者所品读捕捉得到的。

先看“冬十首”的_卷篇《沁园春.雪》,下阙:

星辰信步随缘,斗拨汉,风光弄世弦。看大江南北,英才济济;北雄南秀,各领光鲜。穿越时空,浪花淘尽,诗易人生三百年。观华夏,正四时西子,处处春天。

一种昂扬向上的品味风貌跃然纸上,诗人对华夏祖国如画江山的赞美,对民族振兴充满自信的精神气息,无形中已结感染和鼓舞了读者。

还有一首《端阳》:

芙蓉绽放醉仙宫,杜宇飞鸣荡寂空。

几户朱门斜野艾,数枝黄杏曳东风。

离骚一曲千秋颂,铁骨终生万代崇。

华夏英豪多壮志,神龙竟探问苍穹。

诗取名《端阳》,一定是要有楚国大夫屈原的元素的。屈原是中国诗歌史和政治史都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文学史绕不开,是屈原杰出的诗歌天才与艺术成就;政治上绕不开,是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东方文明史绕不开,是屈原兼具了诗人与政治家旷世少有的、弥足珍贵的家国天下意识与悲悯的人文情怀。中国的文人,古时候都是精英士大夫阶层,自幼就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诲与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普遍的、也是可贵的政治抱负与情怀;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推动着华夏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断迎来新的伟大复兴。

笑尘九子不懂政治,也远离高高庙堂;是自幼所耳濡目染的圣贤之书,让我多少也懂得一些世间的道理,稍具些许所谓的文人情怀吧。大诗人陶渊明曾吟咏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什么呢?就是天下苍生。《轮回》的《识春》里有一句:“淡对尘缘观盛世,当歌岁月乐为民“;“出淤不染清涟濯,入墨无暇气节牵”(秋荷)。也都在诗情画意之间,透出诗人对荷花高洁气节的由衷赞美,对为民服务奉献境界的真诚向往。

第5篇

过 故 人 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作者】

孟浩然,唐代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有“王孟诗派”之称。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的闲适和旅途的景色,他的诗似即兴而发,信手拈来,却韵致深厚,妙趣无穷。写景历历如画,笔调优美;写田园风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存诗二百余首,其中大量的山水诗在当时很负盛名。

【意译】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庄去。一到庄外,只见树木浓密,在村子的外边连成一片,一抹青山斜立在城外。到了他家,摆起酒席,面对着窗外的打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对饮,谈论农作物生长的情形。告别时我告诉他: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再来欣赏。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能具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全诗清新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让人感到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纸上。

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农村平和的生活、美丽恬静的景色。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令人感到轻松惬意。

第6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自古而然的古诗教学法,至今依然是语文教师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此外,常见的还有释义法、感悟法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无论哪种方法,必须通过“授之以法”,交给学生一把“万能钥匙”,让学生“一里通百里用”。据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以背景打开思想内容”的古诗教学法。

首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同样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必然是时代的产物,即文学作品是某个时代生活的反映。假如我们能够了解某一首诗的时代背景,也就有可能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了。同样,如果几首诗都作于同一时期,那么,这几首诗的内容也大概可以依此类推。例如,当学习到盛唐诗歌时,教师即可介绍该时期的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人们生活安定,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尤其是诗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生活安定,很多文人便可游历山水,表达政治抱负。因此,当时的诗人或者描绘山水情趣与田园风光,或者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总之,盛唐诗歌主要贯穿了“山水田园”“边塞风光”等主题。当学习了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之后,就可以拿他与同时期的王维比较,让学生领会两人均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样,学生碰到王维的《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鸟鸣涧》等诗时,其中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学生领会到其主要内容是表现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的,并指出作者与高适都是当时著名的边塞诗人。经过如此点拨,学生对高适的《塞下曲》《燕歌行》等诗所表现的主题就可以领略一二了。

而到了中唐时期,社会已经逐步走向衰落,加上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阶级矛盾激化,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该时期的诗风及其内容和盛唐时期完全不同了,主要出现了现实主义流派,诗歌内容转向描写乱世百态、人民疾苦。先后出现了杜甫、白居易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或者忧国忧民,或者反映民生疾苦,杜甫留下了《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名篇。其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他作为一位忧国忧民诗人的真实写照。而后的接班人白居易,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均以反映民生、关注社会为题材。

通过时代背景的透视,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内容风格。此外,充满战乱的南宋也是一个典型的时期。当时,金兵入侵,国家战乱,人民痛苦。于是出现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陆游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还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破阵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只要教师对当时的背景进行系统的点拨,对于其中的“统一、爱国”主题,学生不仅能很快领会,而且只要是同期的作品,学生亦可以由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其次,介绍作者的个人背景。

“文如其人”,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如果作者的生活、经历发生变化,诗歌内容也大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只要了解到作者的生活经历,很多诗歌的内容便可以得到展现了。例如,南唐词人李煜,从南唐主沦为囚徒后,词作内容也相应地由描绘宫廷生活转向对故国的思念。其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等名句,便是他后期沦为囚徒后,留恋故国生活的写照。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以他的仕途经历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他仕途得意,大展才华,写出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种充满英雄气概与爱国热情的名句。但是当他被贬官黄州后,表现的是逃避现实的思想与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等一系列流露个人苦闷的诗句,就是他后期的生活表现。再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根据她个人的经历,亦可把她的词作分为前后期。前期生活安定,主要描写她的闺中生活,表现的是对自然风光的留恋与欣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表现的是她闺中情怀。而后期,由于国家沦落,中年丧偶,她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词作内容转为表现不满现实与对丈夫的怀念之情,词风变得感伤、消沉。其中《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均是后期的代表作。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明了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无论写洞庭湖景,写欲渡无舟楫相助的苦恼,还是写对垂钓者的仰慕,这一切又与张丞相何干?略知题材知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干谒诗。诗前半部分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部分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虽然目的是要得到张九龄的赏识与录用,但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委婉含蓄,保持了自己的身份。诗歌鉴赏中经常说到知人论世,这里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最后,通过以上背景的介绍与点拨之后,还须设计一些同类的课外诗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中利用背景这把钥匙自行打开诗歌内容。如学了王维、孟浩然的边塞诗后,可设计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等;学了杜牧的写景抒情诗《泊秦淮》后,可设计他的《江南春》《山行》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把知识迁移于课外。这样,教师授之以法,以点带面,而学生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不教”的最终目的。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不仅是去感受优美、凝炼的语言,增加文化储备;更要通过诗歌走进诗人博大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用美的诗情荡涤心胸,陶冶性灵,培养美的情感、锻造美的品格;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

第7篇

梨花游记

不知从什么时间起,爸爸好像迷上了梨花,天天嚷嚷着要带我去老河口的梨花园看看。开始我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这个周末他真的带我去了老河口——那遍地梨花的地方。

我们坐在车上观赏着外面的田园风光。啊!真美啊!蜜蜂“嗡嗡”地闹着,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跳起了华尔兹。小鸟“叽叽喳喳”的争吵,吵累了就在水潭边照照明亮的镜子,梳理自己的羽毛。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管再浮躁的人都能洗净来自都市的喧闹,享受来自自然的空灵。真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啊!在我的耳中,不管是麻雀的叽喳还是燕子的呢喃,都那么悦耳动听。朦胧中好像有一位酒醉的诗人,将我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

“到了,终于到了!还没等车停稳,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跳下去与大自然来次亲密接触。但映入眼帘的不是印象中高大的梨树,而是一排排小的、开着梨花的“怪东西”。“爸爸,这些是梨树吗?怎么这么矮呀?”我奇怪地问道。“这些都是用嫁接技术打造出的新品种,目的就是要让它们矮小,使它们更具有观赏性。”知识渊博的爸爸扶了扶那代表知识的眼镜,煞有介事地回答。我仔细地观赏着梨花,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生怕漏掉了哪一朵。梨花的花瓣比较圆,一朵通常有五片花瓣,浑身雪白,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情不自禁的摘下了一朵,弹掉花瓣和花蕊,吮吸里面的花蜜。啊,真甜啊!一阵风吹过,雪白的梨花纷纷落下,去接受大地的洗礼。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落英缤纷”了。

我们一直玩到夕阳落山时才恋恋不舍的离去,告别这迷人的梨花。我爱你,洁白无瑕的梨花。我下次来时你一定要拿出最甜美的笑容迎接我哟!

初一:王逸睿

第8篇

【关键词】禹锡园;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布局

整个公园由居中水系分割两大块,主体结构是以“山水相依、物景交融、环带围绕、点线面结合、大小配置、组群分布、绿廊连接”等手法,构成“节点--星座--环网”状布局结构。“节点”为散点在公园内的小景点和绿化广场,以小、多、匀为特色;“星座”为分布在公园里内相对集中、类似星座的园林绿地,以组、群为特色;“环网”为贯穿在公园内的围墙、道路、水系等绿地,以廊、带为特色。根据地块的现状条件,整个公园以“仙山”、“灵水”为基础架构,形成“曲径通幽”“移步异景”的路网结构。整个水由大面积湖与蜿蜒曲折溪水构成,取“潜龙”盘卧之状。整个“潜龙”自东南向西北摆阵,龙头伸上刘禹锡墓,在龙的前爪之处修建“陋室”,腰部为大面积湖水,湖中翠荷盈盈,渔舟荡漾,设履仙桥、吏隐亭。后爪之处建刘禹锡纪念馆和刘禹锡雕像,龙尾布置公园的主入口,主要景点有桑榆林、鸿儒台、喷泉广场、牌坊门楼。整个“潜龙”由牌坊回廊贯穿,大致设置八至九个牌坊门,沿着水系道路穿插,充分展现刘禹锡曲折忧患的一生及其不同阶段的成就与至交事迹。公园分为五大组团星座:桑榆鸿儒区、流觞曲水区、修竹陋室区、墓地祭拜区、白丁田园区;设置两个入口分别为西南口和东北口。

2.重点规划

2.1景观规划

通过植物景观的营造,把刘禹锡公园建设成开放式大型绿地,突出“铁竹银柳、桑榆晚霞”的景观主题,分为纵向的景观分区和横向的配置构思两方面分别进行规划,形成段段不同、景景有别的自然风景林。主要采用景观价值高、适应性强、易于养护管理,且深受群众喜爱的树种作为基干树种。乔木如竹子、雪松、垂柳、榆树、桑树等;花灌木如黄杨、连翘、榆叶梅、樱花、丁香等。根据刘禹锡公园文化主题、现状基地条件和水系规划分为修竹园区、桑榆林区、杨柳水岸区、田园风光区。修竹园区:以修长的竹子为主体,搭配绿地草,强调铮铮铁骨的整体气氛与风格。桑榆林区:入口立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整体以桑树与榆树为主体,并配以落叶松、紫椴等特色树种,丰富景观特色,花灌木以金银木、榆叶梅、山梅花、连翘等组成,增加了植物景观的观赏层次。杨柳水岸区:河堤采用堤路结合的形式,在适当位置种植柳树、杨树等乔木。迎水坡一侧为观花的地被和花灌木,以一定的基本单元进行变化,形成强烈的景观效果。背水坡以固坡类花灌木为主,如紫穗槐。田园风光区:以草地、草坪乡土植物为主,并点缀少量树丛、树群,形成视觉焦点。重点地段和广场种植冷季型草,如早熟禾、剪股颍,以延长绿期、突出精致效果;大面积滩地以自然草地为主,点缀地被、野花,如苜蓿、紫花地丁、白头翁等,追求自然野趣田园效果。

2.2道路交通规划

公园游览道路在满足游览功能的情况下,采用符合九曲环抱有情的风水原则,或曲径通幽,或恬然开阔,收放自如的设计。水路与陆路相依,注重对景的处理,力求达到移步换景,同时又考虑方便游客,形成特色观光道路。

入口:公园设置二个出入口,主入口为西南入口,北为次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西南主入口处规划喷泉广场、桑榆林,北入口紧临310国道,主要布置青松柏杨类树木,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路网构成:一级路网,宽度16米,采用堤路结合的形式,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该道路和园区主入口相连,与园区次干道相接,成为具有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的景观性道路。二级为园区次级道路,分别伸向各个组团,规划路面为8米。第三级为组团级道路,分别进入各组团,路面宽6米。第四级为园区小道,分别进入各景点的小路,路面宽2—3米。亲水步道:宽3-5米,进行园林式铺装,为了保证游人观光游览的连贯性,在跨河桥下建栈桥式步道,使道路更加通畅,并结合景点和局部拓宽,形成凹型休息空间。交通节点:在鸿儒台、刘禹锡纪念馆、履仙桥、吏隐亭、陋室、刘禹锡墓、白丁园设置交通节点7处,布置活动广场和景观,便于游人集散和开展活动。停车场:根据景点设置和游览组织在公园西南入口和北入口处规划建设集中式停车场2处。

2.3主体建筑规划

刘禹锡纪念馆:位于西南角,坐北朝南,中国传统建筑围合庭院式布局,房屋成“凹”字形,中间为纪念堂,设立刘禹锡塑像,前设祭坛。 左边布置诗词馆、琴社、刘禹锡研究会馆、右边为展览馆、茶房、纪念品店。南边为回廊连接大门,题匾“刘禹锡纪念馆”。陋室:陋室系一组三合院,为砖木结构,三幢五间,分主室与偏室,由正房、东西厢房和门廊组成,院前有台阶。正房三开间,明间两缝抽掉脊柱,并向南凸出,设前廊,廊前作垂带台阶。明间歇山顶,次间硬山顶。歇山顶作嫩戗屋角,檐下饰空花垫板,上刻卷草纹样。耍头置挑檐檩,外作出锋两道。重椽,脊饰蔓纹。椽档较大,约为1∶3,采用早期木构架建筑做法。梁架简洁,前后单步架川,前廊边贴设穿插枋,枋上置空花垫板,纹样同前。门前中国书协主席王海题匾“陋室”,庭院立《陋室铭》石碑,仿柳体书写,典雅端庄,古朴生辉,正房两木柱题写“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吏隐亭:按照原始的“吏隐亭”修建,亭高4米有余,占地20多平米,题匾“吏隐亭”,并撰文“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与隐者同”。亭中设石凳石桌。西南牌坊式门楼:此为入口大门,分左中右三扇大门,牌坊方池内镌刻着“诗豪刘禹锡公园”,由著名河南籍书法家,现中国书法协会主席王海题写。坊柱边楹联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北入口山门:此门与未来的中央行政区呼应,政治意义深远,而刘禹锡曾有“功利存乎人民” 为政之道,被后人所称道,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山门围绕政治主题设计,风格简朴,庄严雄伟。题刻“功利存乎人民”,启迪政治。山门两旁松柏挺拔,铮铮铁竹,清风溢乾坤。刘禹锡墓:根据唐朝坟墓修建形式设计。整个墓坐北朝南,周围建方形陵墙,四面正中建阙门,外置石狮,正南设置很长的神道,南端建大阙门,并设祭台。陵顶圆形,陵墙装饰文化墙,上有刘禹锡一生重大事件浮雕,并题写刘禹锡生平简介。墓前立高大墓碑,题刻“诗豪刘禹锡之墓”。

2.4 灯光照明规划

夜景照明规划设计应当与空间的大小、形状、周围环境等结合,主要烘托照明气氛,并始终为人和所需要的景观空间服务。重点突出自然景观特色、突出人文活动特色、突出北方季节特色、突出城市科技特色。基本照明灯具主要有路灯、庭园灯、扶手灯、草坪灯、地灯等。重点气氛照明灯具如:探明灯、聚光灯、泛光灯等高亮度照明,目的是用来勾画空间轮廓,使其在夜间仍然不失其意境,再加上色光配置,可以使空间更加生动。另一种是用于小范围内的特色照明,如激光灯、水池灯及各种高杆彩灯等,它配合各种雕塑、小品、树木、水体等,能够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气氛。

第9篇

英格兰的冬雨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绵绵寒雨不断,下得天地一片灰蒙蒙。这时候,我才明白雪莱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中,埋藏着一种真切的渴望。不过,好在英格兰还有那种格外明媚、灿烂的春天。

最早传达春天气息的是校园和公园里的水仙花。英格兰的树木、草地四季长绿,水仙就扮演了报春花的角色。一场细雨过后,空气中微微有了暖意。不经意间会发现草地上盛开着一排排娇艳的黄色水仙,带着少女一样清新和妩媚。随后,又会发现桃花和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也出现在草地上。英格兰的春天就这样悄悄来临。

太阳终于走出了冬日漫长的阴霾,一露头,就显得格外明媚而温暖。在多雨的英格兰,人们最懂得珍视这种阳光。一有晴朗的天气,草地上就会出现晒太阳人们。在我们校园的图书馆前,阳光下是一群群或躺或坐的学生。我们把课堂和午餐都搬到了草地上。飞翔的云在我们的头顶飘过。蓝天下,红砖的钟楼上传来浑厚的钟声。

享受春日里的阳光

我的住所附近有一个高尔夫球场,大片的草地覆盖着起伏的小山坡。春日里,总有一家、一家的人们在草地上享受阳光。我也喜欢躺在柔软的绿草上,晒着太阳打瞌睡,或者看着狗儿和它们的主人玩着飞盘游戏。有时,身边会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家伙蹒跚而过。这个“伯明翰小子”在阳光中开心地呼喊,语调中已经带上了浓浓的当地口音。

散步到校园的湖边,发现去年秋天飞走的野鸭和大雁,又成群结队地回到这里。在寂静的湖边,一片春光中,它们俨然是这里忙碌的主人。湖水连着一条运河。在晴朗的日子里,总有人沿着运河跑步或溜狗。有时还有游船在运河上缓缓驶过。沿着运河漫步,会惊喜地发现有野鸭或是大雁妈妈,带着几只新出生的小家伙在河里悠闲地游着。不经意间,生命已经在春光中诞生。

最难忘的是春天英格兰的田园风光。复活节假期,乘着房东老先生的车,游走在英格兰的原野上。所过之处,到处是起伏的绿色小丘陵。草地清新的绿色和丘陵柔和的线条,完全是阴性的。再加上和煦的春风,清甜的空气,英格兰的原野是一种女性化的风景。草地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肥大的羊群和牛群。它们全是懒洋洋的样子,仿佛从来就是风景的一部分。农庄的老房子远远地出现在草地的尽头。灰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在绿色原野的背景下,是如此朴实无华。

阳光灿烂的五月

英格兰的春天是绵长而和缓的。到了五月,依然没有燥热的迹象。只不过,五月的阳光更加灿烂。那年五月,在去巨石阵路上,我看到了原野上成片、成片盛开的油菜花。在绿色起伏的丘陵上,那一条条金黄色的油菜花田,绚丽而夺目,充满了色彩的激情。这在清丽的英格兰田园风光中,是少有的例外。在五月的下午,走在开满油菜花的原野上,踩着松软的田地,远处的木栅栏后,不时传来牛羊的叫声。

第10篇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位于商丘市梁园区北部,西起商菏(商丘至菏泽)公路,东至105国道,北以故道子河为界,南至故道大堤,东西长26km,南北宽3km,水域面积767hm2。

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光照充足,除大面积的湿地、水库等积水区外,还有连片的人工防护林、绿化带农田林网,形成了商丘市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特有物种多,是河南省生物多样性较高地区。[1]该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珍惜动植物资源以及涵养水源为主,兼具开展经营利用、科学研究、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教育于一体的生态自然保护区。

一、豫东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一)优越的区位条件

黄河故道湿地所处区域----商丘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地处黄淮腹地,自古就有“豫东门户”“中原锁匙”之称。北与山东省的菏泽地区接壤,西与开封市毗邻,南与河南省的周口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宿州市缘连,东隔安徽一角与江苏省的徐州市相望。是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独特,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具魅力,富含知识性、趣味性、刺激性的旅游项目能满足旅游者探新求异、回归自然的基本要求。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优越的水文条件,使得多种生物类型互相渗透,复杂的生物区系与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奇特的背景。地理和生态条件独特,它不仅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也是冬候鸟栖息越冬的重要场所。[2]多样的植物群落和濒危的物种等为教育和科研提供了重要资源,“农家乐”、“田园风光”、“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必将吸引大量游客。

二、完善湿地生态旅游,建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旅游产品基本上都是围绕生态旅游展开。生态旅游以其指向自然区、野生生物和传统文化的小尺度旅游,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的前提下,既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游客实现旅游地审美需求,同时还是生态伦理道德的陶冶过程。湿地目前已经开发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因此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将湿地旅游与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推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水产美食旅游等旅游产品,实现联合营销,完善湿地旅游产业。[3]

(一)观光旅游模式

在所有类型的旅游产品中,观光旅游产品是最重要的一类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不仅能充分发挥豫东黄河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体现生态旅游地特点,同时,也是其它类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4]豫东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1、生态观光:水景观光,如天沐湖、天泉湖、渡口芦苇荡、千亩鱼塘;

2、人文胜迹观光:商丘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现拥有古蒙城遗址、汉代古井、唐三彩佛像、宋代砖雕、皇大王庙、山西会馆、陆陈会馆、文昌阁、白衣寺等众多历史遗迹和遗存。

3、产业观光:湿地生态农业,尤其是高科技的生态农业,具有极强的观光性和可参与性。豫东湿地有大量的池塘、小型湖泊,是重要的淡水产品基地,一些特种水产的养殖提供了丰富的观光农业资源,是游客开展水上垂钓、特种水产观赏、食水鲜、水上娱乐等旅游活动的最佳场所。

(二)度假休闲旅游模式

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室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产品类型,表现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组合开发和成片开发等特点,经济效益要比观光旅游高,属于内涵式的旅游开发[49]。根据豫东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湿地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如以体育休闲娱乐产品为主的水上娱乐项目如:水上世界,峡谷漂流等;湿地探险体验类的项目如:“芦荡迷宫”项目,游客可以租手划船只,在芦荡深处泛舟赏苇,游客在此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轻松和愉快。乡村文化体验类,如借助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乡村生活,建立乡村民俗农庄,组织参观或参与农事活动,如捕鱼、狩猎等。开展假日休闲旅游,让久居都市的游客体验耕田种地的乐趣,品尝农家美食,居住农家小屋,参与农家娱乐,充分体验浓郁乡村风情。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5]

(三)专项旅游产品系列

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有科考旅游、宗教旅游与祭祖寻根旅游、科普旅游、商务会议旅游和摄影旅游等。

1、科考旅游

组织旅游者进入湿地考察湿地的地质、地貌及形成特点,同时考察该区的动植物组成特点及保护现状,能丰富人们的知识,提高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使人们对于保护自然、保护湿地及湿地动物多样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如:观鸟是在湿地常见的一项生态旅游活动,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普及,相继建立了观鸟组织及相应的基地。豫东黄河故道湿地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每年十一月至翌年的五月在此越冬)和二级保护鸟类天鹅、灰鹤,为开展鸟类观赏活动提供了方便,可以体会“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里霜天竟自由”的诗情画意。

2、宗教旅游与祭祖寻根旅游

宗教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形式。众多的佛教寺庙和道教道观,和对宗教乐此不疲的信徒以及好奇着,为形成常年不衰的宗教朝拜旅游热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护区内及附近的蒙墙寺,清凉寺宗教活动历史悠久,且在周边地区有一定得地位。

第11篇

唐诗之旅,花絮飘飘,香踪处处,诚邀李白,相约杜甫,醉听乐天语,梦绕摩诘画。

是谁,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是谁,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那情真意切地歌颂友谊天长地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二字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涵盖了心中的千言万语。是那令凡夫俗子咋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必有用”一词何其自信,汹涌了血脉,澎湃了灵魂,令我不禁击节赞叹。赏李白诗,我尽收真情与豪迈。

曾忆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告白了谁的心事,透露了谁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每品诵,感人肺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诉说了谁的心愿,呈现了哪里的自由恬静?明媚的春光里,我体味着犹如香茗般的诗情画意,欣赏着一幅神秘的世外桃源图,亦忧亦喜。咏杜甫诗,我尽收忧国之情怀。

王维的田园风光,王昌龄的塞外豪壮,李商隐的无题佳句――尽在唐诗的页页中流芳!

宋词之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笙歌达旦,欢与愁萦绕心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起处处浪花,磅礴了滔滔江水。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道出了多少有识之士的心声,道出了多少壮志未酬之憾。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叨叨叙念着寒梅的一任群芳妒,细细溢出了陆游的无意苦争春。因为爱国,他倾尽毕生心血;因为爱国,他长洒英雄泪,他心系天下,却身老沧州。可喜南宋喜得英才,亦可悲:君主竟任由陆游关河梦断,壮志不得酬。

易安的染柳烟浓,柳永的风帘翠幕,稼秆的灯火阑珊,于宋词里字字闪亮登场!

元曲之声,响彻云霄,气塞天地,歌蒙日月,暗藏几丝惆怅,几缕忧伤。

那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音“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那对亲人朋友的真挚之恋“手执饯行杯,眼阁别离泪”;那悲凉惆怅的衰颓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聆听着首首名曲,感触每个时代的艺术心声。我愿在元曲的纷繁中,香梦沉酣。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此刻,我深深地感悟到:“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第12篇

1、老牛踏过的蹄印子,印在大地的纸上,一如花朵,在春天,开出了明媚;生锈的犁铧,在田野里的泥土里擦着身子,大地在诗歌里变得凝重,隐约里,泛着空旷的回音。

2、不安分的野生菌,耐不住寂寞从山间土里悄悄地探出了脑袋,一时间餐桌上就多了一道特色的山珍,还有一些从山里捎到了城里,于是城里的餐桌上也就多了一味乡下浓浓的情意。

3、不远处,一排排房子拥着绿色的庄稼,将那天边的洁白的云朵冠在头顶,自成一副动感的画卷。

4、午饭后,雨停了,天空也稍见明亮。微风轻拂,夏天特有的凉意也徐徐而来。暑日的清凉兴奋着万物,花呀草呀庄稼呀,都渐渐挺直了身腰,天地间的精灵也活跃起来了,尘世充溢着生命的气息。

5、炎热的夏天来了,热得小泥鳅在水沟里乱窜,田园里鹅黄嫩绿,远看像一片树林,又像一片草地,带给人们凉爽。田里的小青蛙“呱呱”地拼命叫喊,小黄瓜也攀上了棚架,像一个个孩子在荡秋千。

6、远处近处蛙声一片,间或不知名的小虫也耐不住寂寞掺和几声,心情就不由自主地平静了下来。乡下的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清香,乡下的田间地头一切都显得安静祥和。饭后在这样的环境里悠然漫步,那是一种通体泰然的享受,那是一种身心释放的快意。

7、山坡下的房子虽然矮小,但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味!有一家屋顶上炊烟缕缕升起,好像一条白龙朝天飞去,哦,原来是有农家在做饭呢!

8、水乡田园是多么的美呀,春天的田园美不胜收!只要你细细品味,用心感受春天的田园风光,一定让你留恋忘返。这也难怪东晋着名隐士陶渊明放弃好好的官不做,要隐居村野,躬耕田园,过着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9、乡间蜿蜒曲折的小路看不到尽头,让人忍不住去期待在那拐角,有惊喜和你撞个满怀,路边繁茂苍郁的杨树,傲然挺立,尽情伸展着坚实的臂膀,想去触碰云的衣裳。

10、在深深的灌木丛中,偶尔还隐藏着几个橘黄色的大南瓜,稍不留神就会被它们绊倒。“哎呦!”是什么扎痛了我的手?原来一颗棕褐色的栗子长在长满尖刺的外壳里,刚才正是它的外壳在向我发动攻击。我轻轻地将它摘了下来,心想:以后再有哪个同学不听话,我就用这个扎他!嘿嘿!

11、近处,一棵棵大树挺直身板、抬着头,密密麻麻的树叶透过一丝日影,生命特别旺盛。远看这些树木就像一名名威武的士兵,保卫者这里的一花一草。小草碧绿极了,头上戴着一滴滴露珠,在骄阳似火的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小草像个高雅的舞蹈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舞姿优美、迷人极了。远处,花儿正在比赛快来瞧瞧!花的种类真多,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尽。红的如火、白的似雪、粉的像霞、黄的赛金,美丽极了。阵阵芳香扑鼻而来,一定会令你陶醉其中。

12、阳光透过叶的缝隙侵袭着乡间的路面,光与影交错着,东风醉了,踉跄的脚步,将这光影,碎成了诗的平平仄仄。

13、当丰硕的季节来临时,田里的稻谷已经成熟了,一阵阵的稻浪被风轻轻的抚摸着。走在田园间的阡陌的小路上,不禁浮想联翩;那枝叶交错放入橘树上,一颗颗桔红的灯笼笑得正欢;远处翡翠的甘蔗,像一排整洁的士兵,这也许就是坚强不屈的农民伯伯的象征吧;收回目光,那一片一片的金黄,刺的我一阵晕眩,但我心中还是喜悦的,因为那正是丰收的前兆,我相信这年冬天会更加美丽。

14、乡间道路两边那一大块一大块的麦田,持着季节的画笔,为自己打上生机勃勃的绿色,他脚下的土地,像个静默的诗人,悄然酝酿着内心的情愫,在某个时刻喷薄而出,献给大自然一阕成熟的篇章。

15、早饭过后,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不约而同的拿着闪着银光的镰刀,走出家门,急匆匆的来到田间,开始抢收。汗水在他们脸上流淌,浸湿了衣裳,他们也顾不得擦一下。“咔嚓咔嚓”声响成一片,汇成了一支田园交响曲。这声音多么动听,多么欢快呀。你瞧,那大豆在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

16、我看见了水杨树下泥泞的往事,暮色苍茫中牛背上牧童执起的柳条,正在乡间的路上演绎安详阜足的和满景象。老水牛悠闲的尾巴,把夕阳渐渐地赶下山头。

17、草坪上,小草探出头来,呼吸着新鲜空气。花儿也开了,有芍药,有凤仙,有鸡冠花,有大丽菊,它们衣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有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看那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

18、那里有艳丽的花朵,清新的小草,温暖的阳光,潺潺的溪水。花香混着泥土的淡淡香气在空气中酝酿着;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层层的树叶在地上变成粼粼光斑;三两只小鸟立在枝头唱着宛转的歌;碧蓝的天空上是千变万化的浮云;一棵棵笔直的大树立在道旁,在夏日的炎热中为人们送去一抹清凉。这时,躺在溪边的草地上,享受着人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听到了,傍晚山间升起的袅袅炊烟;看见了,树梢花儿开放的细微声音;摸到了,桃花随风舞动的芬芳……

19、清晨,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薄纱似的雾气笼罩着田野,好像在给水稻最后的滋润。太阳出来了,眼前一片金黄,饱满的稻惠低着头,把稻杆都压弯了。露珠挂在稻粒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耀眼的亮光,好似无数颗珍珠。

20、池塘安静,再安静一些的是池塘里的水。鱼的心事始终是透明的,浮上来又沉下去。而藕把根扎进泥里,通过一些必要的转折,试图接近大地深处的秘密。

21、田地里,秧田正在安详地吸允着前天夜里新下的雨水,正茁壮成长的玉米苗,在阳光下的风中锻炼着自己渐渐粗大的腰肢。()各种果实,在枝头叶间隐含着笑容审视乡间百态。

22、与之相应成趣的画面,便是深邃的碧空下,苍劲如黛的远山,其怀抱中的广阔无垠的玉米地,地头及田边的绿树,田间的玉带般的飘入青帐深处的公路……但这画面并不静止而单调:玉米在相互招手致敬,摇身舞动,大树在沙沙地轻轻打着拍子作和,更兼满天的蜻蜓在悠闲地游弋,偶然间飞鸟的身影从碧空中滑过……这立体的画面!这唯美的画卷!

23、漫步在乡间邻里间的小道,那田间农人的辛勤劳作,门前紫藤萝下的天伦之乐,乡里间串门闲话家常的温馨,池塘边静静垂钓的闲适,不经被这春光下的与世无争深深的打动,忍不住低眉敛首,轻轻笑出声来。

24、一夜之间,站立的稻子都睡在了地上,像铺了一层地毯。田野变得非常宽广。又过了几天,睡在地上的稻子不见了,田野变成了一片绿色。呀,原来是绿油油的麦苗,多像一株株葱绿的小草啊。麦叶又细又长,又柔又嫩,他们吮吸着晶莹的雨露,争先恐后地生长,好像在比谁长得最高,长得最快。

25、我挎着小竹篮,哼唱着小曲,穿梭在果树之间。突然,一个又大又圆的苹果闯入了我的眼帘。眨眼间的功夫,它就“躺”在了我的手心中。它就像一颗红宝石光彩夺目,而且还散发着诱人的的香味。我肚子里的馋虫早就“咕噜咕噜”地叫了。我迫不及待地将它在身上擦了两下,就咬了一大口,甜美的苹果汁直冲我的喉咙。真爽!

26、当季节的日记被打开时,这春便是这本诗集纯洁无瑕的扉页,它已啼鸟三五声催娆,桃花一两枝闹春。诗中有经历了漫长寒冬的蓄积与孕育,才会有浩大声势的春雷;有悄然剪开积聚的冬云,剪出千万条绿丝条,剪出千里桃花妖娆的春风;有携一缕诱人的清新,裹几份婀娜秀姿,透几分淡雅神韵,含几分羞涩神情。在天与地之间织几分诗意,织几分朦胧的春雨。它们,将农村田园写的淋漓尽致,所有的农作物,张开新芽,绽开鲜花,吸引着无数勤劳的蜜蜂去采集花蜜,将春天的田园绘出了一幅斑斓多彩的色彩画。

27、除了蛙鼓,还有一两声清脆的蝉鸣点缀其间,还有偶尔星星点点不知名的虫嘶,还有若有若无的轻风拂叶的沙沙声,更增添了这鸣奏曲的生动性与活泼性。它们巧妙地配合在一起,一直在田园上空回荡,回荡……

28、乡间没有富贵高雅的牡丹,没有洁白素淡的玉兰,路边,田埂,簇拥或零星的覆着不知名的小花,那每一段长长短短的经脉,每一片大大小小的花瓣里,都收藏着一种含羞的情结。

29、田园的清晨是那样的美丽,无不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草儿喝着露珠的甘,鸟儿叽叽喳喳地唱着幸福的歌,睡眼朦胧的麦芽,被一颗颗轻柔的醒,经过农民朋友的细细修整——浇、施肥、锄草,它们一双双嫩嫩的小手,打着欢快的节,开始抑扬顿挫地朗读风。

30、清早,我走在林荫小道上,新鲜的空气令我心旷神怡。穿过长满小刺的杂草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广阔的果园。一个个红通通的苹果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压弯了枝头。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像一盏盏小灯笼一样,挂在树梢。一把把稻子像一个个奥运火炬。风一吹,稻穗左右摇摆,掀起金黄色的“波浪”。

31、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在吃晚饭的情景。它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的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一起,汇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自然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