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咏梅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关键词】梅尧臣;咏梅诗;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35-01
梅花,自古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被誉为“国花”。随着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审美认识蔚然兴盛,自然美的兴致亦更是空前,在相关题材上不断拓展,梅花也开始成为歌咏的对象之一。随着对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梅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花卉审美对象和一种精神品格的代表而存在。咏梅文学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意趣,揭示了梅花形象的审美意蕴,使梅花从此有了崇高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品质。
一、梅尧臣咏梅诗的主要内容
梅尧臣被尊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据粗略统计,梅尧臣约有30首咏梅诗,还有许多咏物诗中亦有捉及梅。文章根据梅尧臣所写梅之内容与审美意向,将其咏梅诗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内容:
(一)描绘梅花的色与香
梅花在寒气凛冽的冬雪天开放,花色似雪,沁人清香,因而其香与色就显得尤为独特。梅之花香沁人心脾,诗人的咏梅诗中有多首对此予以了抒写。如《资政王侍郎命赋梅花用芳字》:“夭桃裱李不可比,又况无此清淡香。”在诗人眼里,清淡的梅香沁人心脾且非他物可比,诗人从梅花的整体形象感对其色香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二)赞美梅花独立寒霜的品格
梅花较之其他花卉不同之处在于其凌寒冒雪,先春而独发,使人见之而生怜爱敬佩之情,于是诗人调用各种手法,用诗的语言来抒写梅花,赞美梅花。如《梅花》一诗:
已先群木得春色,不与杏花为比红。薄薄远香来涧谷,疏疏寒影近房栊。全枝恶折憎邻女,短笛横吹怨楚童。坠萼谁将呵在鬓,蕊残金粟上眉虫。
梅花凌寒先开,诗人通过群芳、群木、杏等物正衬或反衬烘托出梅花的与众不同,进一步强化了梅花明艳冷峭的形象。
(三)借梅花寓自身境况和托兴微之叹
诗人歌咏梅花,其凌寒独开、先秋而凋零的特点常常能引发诗人对自身境况的感叹。如《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中:
难开密叶不因寒,谁翦鹅儿短羽攒。犹是去年惊目艳,不知从此几人观。重重好蕊重重惜,日日攀枝日日残。我为病衰方止酒,愿携茶具作清欢。
梅花尚能凌寒绽放霜姿,而自己却已短发衰颓“虽爱千枝竞繁密,还嗟短发已衰颓”,梅前的自己是感慨万千的。诗人在歌咏梅花时还常借历史人物和典故以托兴微之叹。梅花的不与时同、清香高洁的品格寄寓着诗人自己的人格,他的咏梅诗就是其人生情性与生命状态的映射,并常常包含着身世沉重之感。
二、梅尧臣咏梅诗的主要特点
在宋代之前对于梅花的描写,更多的是偶然的抒写,多着眼于色香两个基本的浅层次,且对梅花的审美认识侧重在时序物色的感性激发上。宋初林逋发现梅花的“疏影横斜”之美,林逋对梅花的审美认识抓住了梅花形象美的核心。受林逋的影响,梅诗不但注重梅花色与香,更注重梅花的品格与精神。将其归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表现为对梅花的自觉歌咏
在宋初文坛,虽然林逋、晏殊等士人有爱梅之意,写了一些咏梅的作品,但当时咏梅却未蔚然成风,时人对于咏梅诗的欣赏更多的是注重写物的表现艺术,在梅的象征意义上并未达成广泛共识。梅尧臣咏梅诗的大量出现,可窥知宋代初期文人对梅之态度及咏梅诗发展之趋向轨迹。检索《梅尧臣编年校注》,除了三首直接以梅花为题外,其他的咏梅诗皆是唱和之作,如:《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和梅花》、《依韵和吴正仲重台梅花》、《依韵答僧圆觉早梅》等。梅尧臣如此大量的和诗咏梅之作,已突破晋唐时人的偶然倾向,他将梅花放之于吟、赏及席上唱和,表现出了对梅花的更深入欣赏和更多主观活动的意兴感咏。他对梅开、梅香、梅枝、梅影的大量集中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初期文人写梅的一些基本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梅之树枝形态与梅花之色、香一起成了诗人关注描写的内容,而且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表现出对梅花神韵的整体把握
梅诗承前人咏梅传统,并有所发展。他写梅之香,突出其“清”、“冷”,从中我们可以略知其审美情趣及崇尚清瘦的审美心态。梅诗所写内容虽非首创,但从整体而言,却显示出了咏梅诗从宋前大量的具象细节的刻镂向韵味神理的整体体味:“清香莫把荼蘼比,只欠溪头月下杯”、“犹是去年惊目艳,不知从此几人观”,其所写之景都是围绕自身之情感而发。正是这种审美感觉的有机把握建立起了梅花整体的形象特征。但梅诗写的是“有我之境”,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情方式,对于北宋后期梅之审美内容之拓展即写梅枝疏影方式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表现为语言的清丽平淡
魏晋时期,陶渊明形成了质朴淳厚的诗风,梅尧臣对此非常推崇,他曾说过:“唯师独慕陶彭泽”(《答新长老诗篇》),在创作中有意地学习陶诗。在诗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他的咏梅诗将诗之内容与语言的平易结合起来,“顺物玩情”,以物象为基点自然兴感,着重情与物的适度交融,随物宛转,妙契自然。如《梅花》、《京师逢卖梅花五首》、《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等,主要咏梅开之早、梅花之色香。语言显得清丽平易,如“曾无莺蝶恋,空被雪霜侵”、“夭桃裱李不可比,又况无此清淡香”,信手拈来,自然而不矫作。
老家乡下家里养了好多花,蝴蝶花,,吊兰花,……每一种,都花了我很多心思,从别人家里要来一株,再细心呵护。从小就想见见梅花,却从未见过梅花。那么多赞颂梅花的诗句,让我陶醉,我却身不再其中。
人生路如绳,早已成结。在这新奇却早已厌却的城市的路边,那数之不尽的不知道名字的花,种类繁多,非常绚丽。除来刚来那会,我是不会像在老家的别人家里一样,看到某些花会很心动。
这里的冬天似乎不怎么冷,也许是有了经历沧桑的冷漠吧。可是,在这不是很冷的冬天里,我经过的一个小区,我闻到了非常怡人的香气,于是,我仔细寻找,发现每家的院子都有一棵甚至几棵的腊梅。枯花的花骨朵随风摇摆,停停歇歇。不变,只有这散之不尽的暗香。现在,我丝毫不怀疑那句"花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说了。
一瞬间,我回忆起那么多咏梅的诗句。腊梅,是冬天里的异数。未开花,独有花苞时,亦如那随霜谢去秋叶的树枝。花绽放时,枯黄色,很不显眼。若不是那醉人的花香,路人也不会为他停驻。没有叶的陪伴,独自随着雨雪风寒。也要绽放。如那浪迹天涯的游子,从未改变那信念。
现实,很现实。实现梦想,违反了现实。如那冬天开花一样,有几种植物能逆那节气。如这腊梅,逆这节气,便成气节。而我,此途或更远,纵路成绳,亦能延伸。
关键词: 梅、兰、竹、菊: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鸢飞鱼跃、山花野鸟是中国古典园林自然美的象征。园林中栽梅绕屋、堤弯宜柳、槐阴当庭、移竹当窗、悬葛垂萝、折射植物与园林建筑的关系密切。这些花木的人文内涵广泛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中:通过对花木的栽植,以及对其装饰图案的运用,对建筑、庭院的命名等,体现了观赏与实用、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1]。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梅、兰、竹、菊的人文内涵
1.1 梅文化内涵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苍劲的梅枝,沁人的梅香,无不使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于是吟诗作画,使梅文化有了积累与发展。随着艺梅的发展,咏梅诗文不断涌现,浩如烟海。 宋·黄大兴集唐、宋以来咏梅诗词选编成《梅苑》,是我国第一部咏梅专集。近代咏梅诗集《中国咏梅诗词集萃》着重表现民族自豪感,赞颂民族凝聚力,弘扬梅花精神。梅树疏影横斜,最宜入画。 梅画始于南朝梁代,至宋代画梅较为普遍。元·王冕以墨圈画梅自成一体,《墨梅图》是他将诗、书、画、印结为一体的佳作。明、清画梅高手唐寅、刘世儒、金农、汪士慎、吴昌硕等均有名作留世。梅兰竹与菊成“四君子”,是绘画和雕刻中常用的题材,施之园林中的木雕、砖雕、书条石上。表明高洁不凡的品格,创造出耐人含咏的隽美意境和韵味[2]。
1.2兰花的文化内涵
我国人民自古崇尚兰花的品格,具有广泛的兰文化背景。“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是孔子对兰花的描述。“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然兰独并而有之。 ”这是王贵学在《兰谱》中对兰花的评价屈原有诗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晚清岭南名园———可园的园主张敬修,亦留下了不少有关兰花的诗词,如《题泉石蕙》、《折枝瓶蕙》等等,他曾写到:“予性喜蕙,绘者蕙,植者亦蕙. 可宅,予蕙之区,即可憩”。现今保存于世界各国明清时期的兰花画卷至少有101幅,而诗歌更是不计其数。国兰所展现的素淡、雅致、清幽的风格,与中国人推崇的恬静、廉洁、坚贞情操完美结合;而洋兰花形大、花多、花色艳丽和花期持久的特点,则与青年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相符[3]。
1.3 竹的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文人更将竹的自然特性上升为人格特质,“未出土时先有节, 至凌云处亦虚心”,“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南西北风”,“高洁人像竹, 虚心世所知”,“贞姿曾冒雪, 高洁欲凌云”, 以此称赞竹的修直有节、坚韧不拔、清洁高雅、虚心向上[4]。
1.4 的文化内涵
别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等,是中国传统名花。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华润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内质,其风姿神采,成为温文尔雅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被视为国粹,自古受人爱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于是,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各具异彩,个性独特的草木花卉已成为某种文化符号,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中。在探求现代中国建筑风格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这些能唤起美好情感,具有浓厚传统文化魅力的美丽生命 [5]。
二、梅、兰、竹、菊植物资源研究
1 梅种质资源的研究
1. 1 梅花品种资源的调查、分类及国际登录
安亨在以古梅和名梅为主,对韩国庭梅的历史进行了考察。罗康敏与华珊对昆明龙潭公园梅品种进行了观察记载,基本查明有9个类型96个品种,但有3个类型11个品种尚未确定。陈俊愉等自1943年起对梅花品种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调查、整理,按“二元分类”法(1999 年最新修正体系)将现有323 个梅花品种分为3系5类18型。陈俊愉自1998 年获得梅品种国际登录权以来,先后出版《梅品种国际登录年报》(1999 ,2000 ,2001—2002 双年报)三本(均中英对照),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公开发行,国际登录梅花品种261个[12—14 ];自2004 年起对已登录的品种按期在《中国园林》杂志上公开刊登彩照,促进了梅品种的交流和推广。
1.2中国蜡梅品种资源
蜡梅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品种众多,从花径来看,有花径小于1cm 的小花类,也有花径大于4cm 的大花类;从中被片颜色看,有冰色、白黄色、浅黄色、鲜黄色、金黄色和绿黄色的过渡;从中被片的形状看,有细长条形、披针形、长椭圆形、阔椭圆形、近圆形等的过渡;从中被片的着生状态看,有内含、直伸、舒展之分,其先端状态则有直伸、反转、反卷和内折等一系列过渡类型;从内被片的颜色看,则有紫心、红心、绿心、素心和晕心等多种类型;从花型来看,有碗状、钟状、磬口、荷花、盘状等。各种性状的不同搭配组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蜡梅品种。目前在园林中广泛利用的主要就是蜡梅的品种,而蜡梅属的其它种在园林中则很少得到应用[6]。
2 兰花种质资源的研究
我国兰花植物种类有其特有的特点,即小属的比例大,其中60个属都只有一个种,有56个属只有2-4个种,有34个属有5 - 20个种,种数较多的有玉凤花属(Habenaria) 、石斛属(Dendrobium)等10个属。玉凤花属、兰属(Cymbidium)等地生兰类分布较北,而南方的广东、贵州、云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则以石斛属、石豆兰属(Bulbophyllum)等气生兰为主。兰科植物资源中有许多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有天麻、青天葵等150多种;具观赏价值的则更多,仅兰属、石斛属就有几十种。此外,万代兰(Vanda) 、鹤顶兰属(Haius) 、兜兰属( Paphiopedilum) 、贝母兰属(Coelogynn) 、蝴蝶兰属( Palaenop sis) 、虾脊兰属(Calathe) 、独蒜兰属( Plieone)等许多种类均具有花姿优美、花色鲜艳、花型奇特、花期持久等特点,石斛属的大部分种既是美丽的花卉,又是名贵的中草药。在我国,除天麻、石斛等供药用,兰属中的春兰、蕙兰、建兰、墨兰等少数几个种作为观赏栽培外,其余很多珍贵的种质资源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7]。
3竹子种质资源研究
古代诗人大多爱花,或借花言志,或借花抒怀。
屈原爱兰花,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兰藏幽而有芳”,“纫秋兰以为佩”等名句。陶渊明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传世名句。杜甫作诗一向严肃,却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句子,桃花盛开,深红浅红,浓淡相间,令人流连,一句中连用两个爱字,爱花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写有一首《白牡丹》:“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宫中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这是诗人自我调侃的诗。以白牡丹自喻,说她有点冷淡,虽有牡丹之名,却不讨人喜欢。
唐代权贵多喜爱紫牡丹,不喜欢白牡丹,所以裴潾有诗云:“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此诗表面上写牡丹,实际是写人情世态。诗人在忠州时,在城东坡上种了许多桃李,作诗说:“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从种花树中悟出养民的道理。临别时,写有绝句二首,其中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城桃李种新成。”“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表明了对老百姓的殷殷之情。元稹与白居易齐名,写有一首《江花落》:“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江花何处最断肠,半落江流半在空。”表面写眼前景色,实际是抒发诗人凄凉的情绪。
司空图的《故乡杏花》:“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在孤寂中,收到故乡寄来的花和酒,睹物思人,一喜一忧,表达了丰富的情感。黄巢的咏花诗就另有一种气派。《题》:“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咏物言志,为抱不平。表示自己将来如若大权在握,就让桃花与在一处盛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剑拔弩张,充满杀机,要改造乾坤了。刘禹锡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花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刺诗。描写他去后所栽的桃树,而今引人注目,观赏之人络绎不绝,辛辣地讽刺了当朝那些显赫一时的新贵。因为这首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刘禹锡被贬到更远的地方为官。
周敦颐一生爱莲,他的《爱莲说》脍炙人口,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的名句。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将花比为杨贵妃,爱花之情跃然纸上。欧阳修喜爱牡丹,著有《洛阳牡丹记》,并作了一首长诗《洛阳牡丹图》,想象丰富,词章华丽,历来为人称道。林和靖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一生不娶,植梅养鹤,自谓“梅妻鹤子”,他的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蕴藉含蓄,意境隽永,一向为人赞赏。此后,这两个词即成为梅花的代称。后来,姜夔用《疏影》、《暗香》作两首咏梅词赠送范石湖,传为有名的词作。
金代有神童之称的麻九畴,写有《红梅》一首:“一种冰魂物已尤,朱唇点注更风流。岁寒未许东风管,淡抹浓妆得自由。”诗中着力描写红梅的风姿神韵,赞美红梅的品格精神,其本意是借梅抒情。元代赵棠的《吊琼花》:“名擅无双气色雄,忍将一死报东风。他年我若修花史,合传琼花烈女中。”早在唐代,有人就在扬州城东栽琼花一株,,经宋人用八仙花接木移植,成为天下无双的珍奇花木。欧阳修守郡时,建无双亭以示爱重。元兵攻入扬州,此花就不再开放。此诗虽是凭吊琼花,实际上是颂扬一种不畏,宁死不屈的民族正气。
明代李冬阳爱水仙,其诗云:“淡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装。”写出了水仙的清幽素面。汤显祖则酷爱茶花,曾赋诗赞曰:“四海一株今玉茗,归乐长此忆琼姬。”其居处名为“玉茗堂”。清代张铁琴则咏油菜花了抒发自己的抱负:“嫣红姹紫弥天下,关系苍生只此花。”
菊之雅
“若景致如画,任谁停下我自清雅。”李宇春的《冰菊物语》中的一直为我所崇。不是因为爱屋及乌,而是因为它说出了局的品质?高雅。
晋朝的陶渊明舍弃百花,独爱菊。因为菊和他一样的高雅。于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评价菊“花之隐逸者也”。隐逸者,即抛下凡心杂念者。所有的隐士都是高雅的,于是陶渊明爱上菊。因为高雅之士只会爱高雅之花。
菊,因为高雅,不屑与俗花同开,便选在秋天吐出美丽。在萧瑟秋风中,惟菊独放。将那丝丝花瓣献给肯欣赏,能欣赏它的人。当高雅之士一一将它过目后,它便又高雅地凋谢了。于是,被它撞板的萧条之中也有美的秋又衰老下去,便得只剩瑟瑟寒风了。秋天,在高雅的它离去后,也离去了。然后,冬就来了。
梅之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虽无大气可讲,但却真实地道出了梅的品质??芳。
宋朝的王安石在偶然之时看到那在初春绽放的美,诗兴大发,就有了流传千古的诗句“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此看来,陆游说梅芳香也就不是虚假之词了。也乘兴写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证明梅不仅芳香,而且还很无私。
梅,因为芳香,因为无私,不与百花争宠邀功,便选在冬末春初之中吐出美丽,在冰天雪地,万物簌簌中,惟梅独开。将那芳香之气传给百花。让他们都知道春天即将到来。当百花都得到信息,准备大展芳颜时,它便又悄悄隐退,只将芳香留与人间。于是,被它装扮的银装之中也有美的冬天又苍老下去,只剩即将消溶的皑皑白雪。冬天,在芳香的它隐退后,也隐退了。初春也便随着他们一同隐退,于是真正的春天就来了。
高雅的,芳香的梅花,都在最不美的季节开出最美丽的花。它们共同缀饰着春秋。于是,春天和秋天就变得更美了。
生命我是一株梅花树,生根在这荒凉的断桥旁边。在长长的寂寞中,我依然在坚守着,心底感到一种亘古的丰盈与忧伤。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
生命记得那天,适值黄昏。风无情地摇晃着我,雨残忍地敲打着我,任我的花瓣零落。我感到一阵揪心的痛。我不是害怕风雨,也不是经不起季节的凋落。只是我这一缕芬芳、一份情怀,又有谁会懂得呢?生命
生命这时,不远处有一个人踽踽独行。从路人的议论中,我得知他的名字叫陆游。他全身上下散发着孤傲的气息,我一下子就被他深深吸引了。只是,他为什么总是皱着眉头呢?是因为人们所说的他受到排挤,以至于报国无门了吗?我同情地望着他,一股敬意油然而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命生命生命生
生命没想到他会注意到我。他望着我,眼神里满是怜惜。良久,他笑了,看着我自言自语地说:“在这样冷落荒凉的地方,你为什么还要开花?你无意与百花争春斗妍,可是它们为什么还要排挤你呢?即使风吹雨打,凋零飘落,你还依旧保持着那份高洁……”生
生命他脸上有了一丝笑容,低吟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好美的诗啊!说的是我吗?他似乎懂得我的心思,继续说道:“梅,你是我的知己啊!”我想:他真的是伟大的诗人啊,会写出如此美丽的诗。尽管我不完全懂得他的心事,可是心中仍然期待着:什么时候他才有机会报效国家、征战沙场呢?生命生生生生生生生生
生命后来他走了,我的心也空空的。这些日子,天气比往年都恶劣得多,我甚至已经感觉到死亡的气息,可我一直坚持着,希望他还能看到我开花的样子,希望他还能对我说一些话。只是,他再也没有回来。只听说他直到年迈还不忘爱国,只听说他临去世时还呼喊着要“北定中原”。我哭了,又笑了。生命生命生
生命如今,我仍挺立在这荒凉的断桥旁边,笑看世界的喧嚣,执着坚守,忍受风雨,努力开花,让生命放射出盈盈的光芒。我知道,我生命的精彩就在这里,我似乎懂得了他临走前说的那句话,想自己终究是可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生生命生命生
【点评】
本文紧紧抓住“坚守”一词,根据“陆游咏梅”这一历史典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株梅偶遇陆游的经过,赞扬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他在精神上的执着坚守。读过此文,头脑中不由自主地会想象出一株梅的身姿。在文中,梅即陆游,陆游即梅,二者的形象紧密融合在一起,物人交融,引发了读者无尽的遐思。文章语言灵动,描写细腻,尤其是描绘陆游报国无门的郁闷和对一株梅倾诉的情景,如在眼前,令读者深受感染,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这一点特别值得品味和借鉴。
[关键词]密不可分;有机整合;开发智力;激发兴趣;提高效率;音乐导入;配乐朗诵;音乐欣赏
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二者总是结伴而行、密不可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风》、《雅》、《颂》就是按音乐来分类的,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合乐的唱词。唐诗中有些作品也是合乐的唱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在唐代十分流行、到处传唱的送别诗,又称为《阳关曲》《阳光三叠》等。白居易的诗,在当时,社会各界很多人耳熟能详,在人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配乐演唱不无关系。至于被称为长短句的词,更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为它与音乐密切相关,所以在唐五代也被称为曲子词。金元时期的散曲是产生于北方的一种新诗体,也是入乐歌唱的,当时称之为“乐府”。由此可见,文学与音乐的渊源由来已久。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音乐声波能对大脑进行理疗,使脑神经元得到有益的补偿。优美的音乐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产生的愉悦情绪,可以激发智力活动。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和写作业,甚至可以把注意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为音乐具有掩蔽性,可以挡住外来音响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他信号的传递。学习过程中有音乐陪伴可以缓解大脑疲劳。思考时,悠扬或欢快的音乐在耳畔回荡,能使人倍感轻松、愉悦,充满活力。
既然音乐对智力开发、愉悦心情、振作精神有诸多益处,那么,如何将音乐与文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之积极地促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近年来,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尝试了音乐导入、配乐朗诵、音乐欣赏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音乐导入新课以营造特定氛围
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许多课文都可以用音乐来导入。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导入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灵活精心的选择,选择与作品内容有联系的、与课文的思想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
例如,在教学《敕勒歌》一课时,笔者先演唱《草原颂歌》,继之用竹笛演奏《牧民新歌》,然后问学生:“歌词和乐曲反映的是哪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你们仿佛从中听到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歌词唱得很明白,‘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牛羊满山冈’,只有内蒙古大草原才有这独特的风光。”有的说:“从乐曲中我仿佛听到了萧萧的马鸣声和得得的马蹄声,仿佛看到了牧民跨着骏马,挥动鞭子,赶着牛羊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啃吃野草、纵横驰奔。”这样,通过音乐给学生设置疑问,又把音乐与课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神思带到了敕勒川中和阴山脚下,进一步激发了学习课文的愿望。
二、配乐朗诵以理解作品内涵
配乐朗诵的最大好处是唤起学生情感,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造。教学古诗词时,可结合诗作中的意境选取和古诗渊源相近的古筝曲、琵琶曲等中国古典民族音乐。借助这些音乐的深邃而磅礴、庄严而抒情的翅膀把读者带人这些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着美妙的乐声旋律,吟诵着朗朗上口的诗文,能使读者感到仿佛回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与作者对饮而歌、促膝交谈,共同推敲着每一句诗词。在这种情况下,美文与美乐达到完美的结合,课堂上流淌着诗与乐的美。
例如:唐代李贺的《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名为写马,实为写人。作者以马自喻,借马托意,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壮渴望在西北辽阔原野上纵横奔驰的骏马形象,表达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我配上竹笛演奏的《骑兵进行曲》进行朗诵,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并参考《骏马奔驰保边疆》的歌词描绘乐曲所表现的画面。一个学生描绘道:“(乐曲)时而舒缓自如、信马由缰,这是战斗间隙短暂的歇息;时而紧张急促、高亢激越,这是激烈的战争场面。听到这样的乐曲和朗诵,我们仿佛听到战马萧萧嘶鸣、急速奔驰,看到戍边将士横刀跃马冲锋陷阵与敌人短兵相接。这画面真是震撼人心啊!”
又如教学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配以乐曲《鹧鸪飞》,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配以乐曲《紫竹调》朗诵作品。从课后反馈的信息来看,此举收效甚佳。
三、课后欣赏音乐以体会作者情思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宇宙问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总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也无不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学科教学也不例外,也是由各方面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总体。在这些“各方面相互联系”中,就存在本门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重视并加强本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是辩证唯物论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前文述到,文学与音乐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音乐欣赏,让学生欣赏一些与作品内容有关联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调动情绪、活跃气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
例如:元代乔吉的《水仙子·寻梅》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梅曲,描写作者冒着风雪严寒到处寻梅的经过以及寻梅之后的心情,用拟人化手法刻画了梅花坚贞高雅的品格和冰清玉洁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贤者的向往与追求。教学本课时,在讲读赏析告一段落后,笔者分别引申出陆游和的《卜算子·咏梅》词来加以对照,引导学生辨析历代文人写梅的异同,然后小结道:“梅花的形象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万木凋零独自开,傲霜斗雪显风采,不与百花争奇艳,只为神州报春来。正因为梅花具有高洁坚贞的品格,所以成了历代文人赞颂的对象,在他们的笔下成了英勇顽强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志士仁人的象征。最后让我们通过对乐曲《红梅赞》的欣赏来感受梅花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思吧,”(笔者用竹笛演奏,奏毕,掌声雷动,课程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迸发,就没有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把握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就不失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内容的捷径。情感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一般不会作为考试内容。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景、物、史、人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地传达出来。在间接抒情的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生命的感发蕴积胸中,有时这种感发甚至被遮蔽着,耳目一旦触及外物,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于是情感便因景而生,缘物而发,际会历史风云,神遇相知之士。这一类诗歌,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一、写景抒情式
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诗人的生命感发,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养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的媒介物――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便形成了诗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
第一种:以乐景写乐情。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第二种:以哀景写哀情。2004年广东卷杜甫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第三种:以乐景写哀情。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第四种:以哀景写乐情。李白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二、写物言志式
写物言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托物言志。诗人在对象――物上,发现或找到了和自己在精神上的某些相通之处――物与志的“契合点”,引起了心灵的感会,于是便借助对“物象”的描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一抒心中情志。咏物诗特点是“不粘不脱(不即不离)”,既扣准所咏之物,又在诗中有所寄托。诗人在诗中展开诗意的想象,把物象和情志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何处是写物,何处是写人,又处处是物,处处是人。字字摹写物象之态,句句曲尽胸中之志。2004年北京夏季高考卷所选苏轼诗《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在诗中,既兼顾梅花的物态和本性,又将梅花人格化,抓住了红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这一独有的“梅格”,传达出了红梅娴静高雅而不浅薄庸俗的神韵。句句写梅,字字喻己。
同一个物,因为诗人个人的性情、际遇和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不同,故所咏之情也就相异。从诗中可以明显地读出作品背后独特的“那一个”人来,所咏之物后潜藏着作者强大的生命感发力。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己。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沽的梅花自喻自况,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写古喻今式
这类诗歌写古意在喻今,写史意在抒怀。或歌咏故去的成功辉煌反衬眼下的失败与荒凉,或咏叹已逝的荒唐惨痛来警戒当政者及抒发自己的历史虚无轮回感。诗人以情统史,以志言古。杜牧诗《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诗人借陈后主沉溺声色,终日与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的史事,表达了对晚唐社会日趋衰败的隐忧。在婉曲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微妙而自然的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2004年上海夏季高考卷杜庠诗《赤壁》:“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自从赤壁一战后,赤壁就成了诗人们洗浇心中块垒的意象。富有才华,志存高远的杜庠,因坎坷的遭遇,多舛的命运,面对赤壁,其情感是复杂的,虚无与悲凉同在,愤慨并无奈交融。
在咏史凭古中,往日的历史已融入了诗人的情怀,历史与当下统合为一,诗人的情志超越了时空。将个人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的恒久比照出人生的短暂,对历史的回顾之中又富含着今生的悲伤。
四、写人言己式
写人言己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写的是别人的事情,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借写他人的成功反衬自己的遭遇的坎坷和命运的不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英俊潇洒,倜傥风流,富有智慧,胆略过人。谈笑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年轻时候就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此时的诗人却已鬓染霜发,一事无成,徒有一腔无处施展的报国之志。两相对照,诗人内心的苦楚不难体味。
借写他人的不幸来暗喻自己的哀楚。他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遭遇,相似的命运,两人情感相通,故歌咏之。秦韬玉诗《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全篇通过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和不平。
五、写事抒怀式
在此类诗歌中事或是诗人情志的的触媒,或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通过事件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思。
2004年全国卷张籍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朱庆余参加进士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诗人通过描写一位新嫁娘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事,生动形象的比拟了自己临考前紧张担心的情景,巧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录取的心情。
诗人的间接抒情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五类,当然这样分类也不尽然,各类之间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写古人喻己既属“写人言己”,也属“写古喻今”,怀古诗中也有景物描写。之所以这样归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间接抒情的方式特点,提高其诗歌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修辞品味;劈文析句;咬文嚼字
一、识文断字,从字词处品课文的语言之美
《梅花魂》的语言文字之美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品味:
1.从字词的选用比较中体味作者运用语言的典雅之美。课文中字词的选用典雅独特、恰到好处,体现出作者女性的柔情。例如:“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冷艳”二字,自古以来就在一些咏梅的诗句中散发出典雅之美,清・俞樾内子的《梅花诗》写得好:“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由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幽芳”一词,古人常用它来指香花。如 唐・张九龄 《南还赠京都旧僚》诗:“欲赠幽芳歇,行悲旧赏移。”也用它来比喻高洁的德行。 宋・叶适的《奉议郎郑公墓志铭》中:“惧老且死,不能振幽芳,昭遗绪,岂惟不肖又抱不孝之最以殒!”这些字词化用古人诗义,不露丝毫痕迹,却又让人读来犹逢故知,美不胜言。
2.从语句的修辞手法中品味课文语言的纯朴之美。课文的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不是枯燥无味,细读之后,总是给人一种纯真质朴之情。这一点,除了文章本身的思想内容所具有的真情实感之外,更得益于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例如,作者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将古典诗句巧妙地运用在往事的追忆之中:“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引用这些古典诗句,不仅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外祖父真挚的思乡情感,也有意无意地增加了文章的文雅色彩。再如,作者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课文语言的工整与典雅。如上面提到的:“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在这个句子中,“冷艳”“幽芳”相对,“漂泊”“葬身”相承,由梅花而想到外祖父,睹物思人,伤感之情可想而知。“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正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漂泊他乡、葬身异国”既表现了外祖父的艰辛的身世,也隐喻“我”对外祖父的无限思念。足见作者用词之工整,可谓典雅优美之极。
二、劈文析句,从作者精巧的构思中品出情感之美
课文整体构思精巧,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许多句子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会觉得文章寓意丰富。例如,课文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开头以“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心”,不仅结束全文,更是对课文的主题思想予以更高意义上的升华。
中间有许多句子相互照应,“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会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一句表明外祖父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正是祖国的优秀文化培育了老人的爱国情操。“又能书会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不仅道出了外祖父将祖国文化传播海外并有所作为,而且照应了下文的“墨梅图”。
关键词:秋瑾咏植物诗人格蕴涵艺术特点
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女革命家,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她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词,仅《秋瑾集》就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1],共二百四十余首。秋瑾的诗歌,大体可以1903年入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写约一百三十多首,包括1891年至1899年她少女时代、婚后居湖南时期的作品以及1900年在北京经历庚子后到1903年底思想开始变化这个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亲抒怀之作,虽然不能与其后期诗词相比,但从具体内容看,这些诗歌并非一般的“风花雪月,闲愁离恨”,而是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环境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思想,同时与后期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咏植物的诗歌,蕴涵着她的人格,体现了她的思想,并且直接影响了她后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过去研究秋瑾诗歌注重后期的革命诗,对咏颂花草诗的研究较少。其实,秋瑾咏植物诗中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少女思想的反映,也是她后期思想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她后期的写作心态,在其一生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秋瑾集》[2]中,直接咏植物的诗歌有二十首,它们是:《残菊》、《分韵赋・柳》、《分韵赋・梅》、《分韵赋・玫瑰》、《分韵赋・秋海棠》、《分韵赋・杜鹃花》、《分韵赋・芍药》、《分韵赋・桃花》、《分韵赋・兰花》、《菊》、《白梅》、《咏白梅》、《秋菊》、《春柳》四章、《红莲》、《白莲》、《水仙花》、《梅》十章、《春草》、《咏白梅》。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很多都代表了秋瑾前期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反映了她少女时代的思想和对高尚的人格品质的追求。研究这些诗歌可以了解秋瑾前期的人格蕴涵,同时也可以了解她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咏植物诗中的人格蕴涵
秋瑾是出自仕宦家庭的闺秀,性格豪爽,有正义感,有才学,娴于辞令,好吟诗作词。在少女时代还练就了骑马、使剑的本领,以及一身精湛的武艺。家庭的宠爱,古代剑侠的影响,加上奔放不羁的生活,塑造了秋瑾豪放的性格。在她的那些咏植物的诗中,能以真情咏物,在咏物的过程中不仅抒发了自己喜怒哀乐,还把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物象之上。在这些诗中,物象就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外化,其人格精神与菊、梅、杜鹃、海棠、莲等植物融合在一起,物我交融,不分彼此。黄宗羲在《景妙诗集序》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秋瑾的这些咏植物的诗亦如此,她注入了自己的真情,许多物象蕴涵着她所追求的人格精神。
(一)梅花之美,不仅在色香和姿态上,更突出的是它的神韵与品质。人们把梅花视为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使梅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称颂,歌之咏之的佳作在古代诗坛上可谓数不胜数。秋瑾酷爱梅,在她的咏花诗中,咏梅的就有五题十四首之多。寓意尤为明显的是她的《梅》十章。她以“侠骨棱棱”的梅赞颂崇高的人格和高雅的风神:
欲凭粉笔写风神,侠骨棱棱画不真。
未见师雄来月下,如何却现女郎身?
又如:
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
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晶莹如玉的梅花不怕霜雪,再冷也不愿依傍在华丽的高楼里。厌恶富贵,蔑视世俗,不趋时附势,不去依傍琼楼、攀附显贵以取恩宠,而是倔然挺立于严霜寒雪之中,这就是诗人的人格。“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更透露出诗人追求人格独立,维护个性尊严的新的时代气息。其他如《白梅》也表现了同样的内容:
仙人缟袂倚重门,笑掷明珠幻絮魂。
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
洛妃玉骨风前影,倩女冰姿月下痕。
独立自怜标格异,肯因容易便承恩?
诗中,白梅穿着“缟袂”,“笑掷明珠”,潇洒自由,坚强的白梅独自月游。秋瑾借白梅的形象,抒发自己玉骨冰姿以及标格独立的精神,表示自己决不做那种“承恩”之人。
在《梅》十章中写道:“如何不遇林和靖?漂泊天涯更水涯。”“可怜憔悴罗浮客,独立零霜碎雨中。”“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自怜风骨难谐俗,到处逢迎百不售。”
这些诗句中梅的艺术形象,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志难偕俗的叛逆性格,以及不畏、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
梅为百花魁,梅之傲雪,梅之清香,梅之高雅,素为诗人所称颂。在秋瑾的咏梅诗中,用梅花表达对高洁品质的追求的诗还很多。如《梅》:
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
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
再如《咏白梅》:
雪玉妆成千万枝,冰霜雅操最宜诗。
花坛独步盈盈立,嫩萼含葩淡淡姿。
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
孤山处士空唐突,未许门墙网粉施!
又如《梅》(十章):
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
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
梅花“江南品最高”,她不庸俗,“不与夭桃一例娇”。风雪中的白梅如玉般的枝条,盈盈地独步,嫩萼淡淡的姿态,多么高洁!诗人以梅自喻,称颂了梅花高洁不俗的坚贞品质,抒写了作者傲岸不羁、不随俗俯仰、追求高洁不俗的高尚人格。
(二)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花凋谢后傲霜怒放,具有一种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秋瑾的《菊》写道:“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赞颂的就是这种气节和精神。这首诗作于湖南时期,秋瑾婚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情调上由以前的欢快转向冷静,而且在题材上也不像以前那样偏重于春天以及艳的花木,多写带刚劲之气的菊、梅等,表现了她那种孤高、自洁、顽强的性格。她描写的形象为后人留下的就是那种献身革命的精神和“铁骨霜姿”的英雄形象,也表达了她的人格追求。
傲霜而放,花谢也不随风飘零,多为诗人所称道。秋瑾有一首《残菊》:
岭梅开候晓风雪,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这是一首赞美残菊的诗,特别被人称道的一句是:“残菊犹能傲霜雪”。虽然残了,但是它那枝叶在冷风之中仍然表现出一种高傲的气质,这也正是秋瑾自身一种性格的体现。所以不光是盛开的有它的美,连开败的都能让人感觉它那坚毅的生命力,好像在告诉你虽然今天秋风一起宣告百花都凋零了,似乎我也在随着它们要凋零了,但是你看我这姿势,明年我还来,这是一种王者之气。这些气质都是诗人所赋予它的一种人文性格,也是自比。
(三)秋瑾平生非常爱花,她在《水仙花》一诗中吟道:“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这恐怕是她写了这么多咏花诗的重要原因吧,但是这并非是一般女子闺阁本色的流露,而是她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她钟爱梅、兰、菊的风骨和品质,表现了自己与黑暗现实尖锐对立的志趣、抱负和“性难偕俗、身无媚骨”的高洁襟怀。她写过一首意义深远的《兰花》诗: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在众多的花种当中,兰花“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美花配美人,多么的高雅!“羞伍凡葩斗艳俦”这是与凡花的区别。这首诗虽是为其嫂张淳芝所画兰花而题的诗,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它寄托着秋瑾高洁的情操和羞与流俗为伍的高贵人格品质。此外,她还有《水仙花》:
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
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是赞水仙花的洁白、芳香,使人爱水仙成“癖”,由此不难体会到诗人对高尚情操的向往。还有一首《红莲》反映的也是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洛妃乘醉下瑶台,手把红衣次第裁。
应是绛云天上幻,莫疑玫瑰水中开。
仙人游戏曾栽火,处士豪忆梅。
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这首诗借吟咏红莲歌颂了那种天生丽质的纯洁品格,这是她一生追求的美好人生,也是她个人人格的绝好写照。另外一首《白莲》也写于同一时期,咏颂对象不同,但表达的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是一样的。
(四)秋瑾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反对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从切身体会中逐步形成的。她不甘心被视为弱者的思想,在咏花诗中也有体现。她少女时代的《桃花》诗,大胆地想象桃花自瑶池被谪向人间,特为闺中的妇女开放,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艳色芳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
料因王母瑶池谪,独向深闺仕女开。
前面已经说过,她喜欢高洁素雅,她有一首诗:“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这很好地体现了她的人格。秋瑾貌美,心灵更美,她喜欢质朴、高洁,反对粉饰,这样的爱好和美学观,在当时来讲,是反传统的,逆世俗的。她在《梅》十章也说:“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与这种反传统美学观相适应,在《桃花》中表示对娇艳的桃花不赞赏,她认为那是一种富贵华丽,独为贵族妇女所欣赏。诗人对色艳芳浓的桃花的这种态度,也正是她厌恶艳妆浓抹和富贵气的一种表现,也是她不热衷势利的高贵人格的一种反映。
秋瑾追求自由爱情,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在《秋海棠》一诗中表达出来: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封建包办婚姻给她带来很深的痛苦,使她更深刻地感受到妇女要改变受压迫、被轻视的地位,只有图自强、争独立。这正是她后来成为妇女运动先驱者的思想基础。
秋瑾爱国主义人格精神所迸发出来的火花,在她的咏花诗中也闪现着耀眼的光彩。如《杜鹃花》,就不是一首寻常的慨叹春光易逝之作: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象征爱国志士的杜鹃鸟啼血以挽留春天,却依然无济于事。作者眼见祖国大好河山一天天沦丧,志士前赴后继却不能挽住危局,而她自己虽然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青年时代,但无法实现抱负。壮怀激烈的秋瑾只能发出报国无门的慨叹、感时伤世的忧愤。这些都体现出她崇高的人格。
二、咏植物诗的艺术特点
在近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秋瑾咏植物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这些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典数目多是秋瑾咏植物诗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春柳》四章中用典数达27处。整首诗通过柳树多种典故的使用,表达了秋瑾对春光、对柳树的热爱,对那些虚掷时光、以春柳为玩吟的人的不满和鄙视。下面将其咏植物的诗中的典故一一列举,来说明其诗歌特征:
《残菊》:残菊犹能熬霜雪、白眼;
《分韵赋・柳》:舞楚腰、颦恨、灞陵桥;
《分韵赋・梅》:庾岭、清香、夭桃;
《分韵赋・玫瑰》:种玉堂、和露斗新妆、第一香;
《分韵赋・秋海棠》:一丛浅淡一丛浓;
《分韵赋・杜鹃花》: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
《分韵赋・芍药》:将离、减却腰间金带围;
《分韵赋・桃花》: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王母瑶池谪;
《分韵赋・兰花》: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
《菊》:彭泽、黄花;
《白梅》:笑掷明珠幻絮魂、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洛妃玉骨风前影、倩女冰姿月下痕;
《咏白梅》:雅操、独步、嫩萼含葩淡淡姿、孤山处士空唐突;
《秋菊》:篱下墙边处处栽、千枝喜向谢庭开、冷吟、醉酹寒香拨旧醅、帘卷西风人比瘦、曾闻解组陶彭泽、圃露庭霜手自培;
《春柳》四章:汁染衣、陌上烟轻、帘前香暖燕双飞、先生园巷、处士楼台、白门、珠帘画舫绿沙洲、廉吏宅、美人楼、欧阳堂外、苏小门边、陌上萋萋、征夫何处觅封侯、近拂楼头远拂桥、隋堤、龙池、雀舫、一曲竞歌、三眠学舞楚宫腰、蛾眉样、和雨拖烟、灵和惯妒舞腰肢、五斗、紫芝、永丰坊;
《红莲》:洛妃乘醉下瑶台、次第裁、处士豪忆梅、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白莲》:水云乡、东皇、红尘、寒簧;
《水仙花》:凌波女、嫩白应欺雪;
《梅》十章:瑶台、林和靖、嫁东风、罗浮客、天涯沦落、女郎身、一枝安、宋相端严见亦难、东阁、自怜风骨难谐俗、漫劳江北忆江南、淡泊由来分已甘、吟得百花头上句、回思何逊太风豪、每遇花时折柬招、孤山林下三千树、冰姿不怕雪霜侵。
从以上列举的典故中可以看出秋瑾在咏植物诗中运用典故的频繁程度,她借前人之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形成其咏物诗的个性特点。
(二)用“变态”的女性心理书写思想是秋瑾咏植物诗中的一个特点。古代女性咏物或为解闺中之闷,或表思念之情,或渴望爱情的甜蜜,这都是一个封建时代少女正常的心理,但是秋瑾的心理则是反其道而行的叛逆心理。这里的“变态”女性心理表现为:化柔情为强悍。铁骨不是柔情,“冰姿不怕雪霜侵”不是柔情,“残菊犹能傲霜雪”亦不是柔情。“争奈黄花耐晚风”、“几度开来斗晚风”这是强悍的男子之气概,铮铮铁骨而不带半点懦弱,化庸俗为高雅,秋瑾笔下的植物不是妖艳、富贵、世俗的,而是孤傲幽洁、高雅脱俗的。如“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这些梅、兰高洁不俗的品质是高雅的映射。《秋海棠》的“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和《梅》十章的“漫劳江北忆江南,淡泊由来分以甘。吟得百花头上句,又同霜雪斗春!”歌颂它们敢于同风霜斗争的精神,不仅如此,她还赞扬它们抗拒浊世污染,不因富贵而易志的品格,化羞涩为大方。秋瑾咏花性格不含蓄,不含羞涩的表情,这里只有满怀热情的梅花,“铁骨霜姿”的。
(三)“引领时代精神,侠骨豪情尽情释放”是秋瑾咏植物诗的又一个特点。咏物诗发展到近代,已经不是仅仅为了抒怀而咏物,而是为了理想,为了时代的使命而咏。秋瑾就是将咏植物来作为引爆革命思想的前奏,为呼唤历史使命打下思想基础的女诗人。秋瑾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近代社会,是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她咏花咏树不是无病,而是不甘于被封建思想束缚,她敢于冲出封建的牢笼,“不与夭桃一例娇”,虽然“天涯沦落无人惜”,但是始终相信“残菊犹能傲霜雪”。作为一个女性,她不是第一个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的人,但是在咏物诗的历史中,秋瑾却是将反抗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咏植物言志的第一人。启蒙思想带给她新的希望,诗中的侠骨精神是她情感的强烈表达,是振奋的。她带来了侠骨时代的诗歌风格,给近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动力,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呼唤着历史的使命。
(四)直抒胸臆、不加雕饰是秋瑾咏植物诗的又一个特点。瑾弟秋宗章说:“姊天性伉爽,诗词多为兴到之作,别有意境,弗加雕琢,恍如天马行空,不受羁勒,非若寻常腐儒之沾沾于格律声调、拾古人唾余者可比。”[3]这段话概括了秋瑾艺术风格的特点,同时也是她咏花诗内涵的体现。她的诗《白莲》这样写:“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还有《梅》十章:“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咏白梅》:“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这些虽然是她咏花之作,但从中表露了诗人的美学观点,喜爱素朴、质雅,反对伪饰、雕琢。秋瑾这种美学观与她坦诚、热诚的性格特点有关,“惟其坦率、热诚,故反对伪饰、虚妄、华而不实,惟其坦诚、热诚,故尚质朴、重本色。”[4]了解了这个特点,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秋瑾在咏花咏树咏草的诗歌中寄寓了她的崇高人格精神以及表达了她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是其咏植物诗的一种特征。秋瑾的这种审美取向,在这些咏植物的诗中都有体现。秋瑾将历代人们对这些花草树品质特性的概括运用到咏植物诗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感染力。虽然这些咏植物诗在艺术表达上也有不尽完美之处,有些显得不够成熟,但研究和总结这些诗歌,对研究秋瑾的后期诗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些咏植物诗的不完美也影响不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秋瑾对近代诗歌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1]《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郭长海同志的《秋瑾集外诗辑存》录14首,《学术月刊》1981年第8期刊徐培均同志的《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录1首。其他尚有部分致陈天华、徐锡麟的诗词未刊行。
[2]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秋宗章:《六六私乘补遗》,东南日报・吴越春秋,第348―370期。
[4]郭延礼:《秋瑾资料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55页。
参考文献:
[1]秋瑾.秋瑾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延礼.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长海,郭君兮.秋瑾全集笺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6]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一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8]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9]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二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10]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三辑)[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分层次;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61―01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死板、机械、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不爱做作业,致使作业成了教师加重学生负担的“代名词”。那么,教师应如何让语文作业成为小学生的一种学习需求、生活需求和人生需求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一、面向学生,分层次设计“套餐”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作业是学生学习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对低层次学生应实行“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方针;对中层次学生应实行“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的方针;对高层次学生应实行“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的方针。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变化,恰如其分地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既具有“安全感”,又同时具有“荣誉感”,这样,会使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完《鲸》一文后,我设计了套餐作业:首先,要求学生仿写一段小动物的特性。其次,要求学生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最后,要求学生画一幅鲸的生活习性图。结果,学生的作业各具特色,就连平时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也画了一幅鲸睡觉的图。学生画的图看似简单,但这都是他们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后画出来的,教师应予以肯定。
二、面向社会,多角度设计“开放性”作业
新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生活,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等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作业。状物类、写景类、游记类的文章,教师要让学生采用“小画板”的形式,即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用图画来表达;开展“我当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点介绍一下,并说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对于记叙文,要让学生采用“资料小仓库”的形式来收集课文中涉及到知识性问题的资料;开展“我自己读懂了”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学懂的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记下来;开展“小问号”的活动,让学生把经过自学发现,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开展“小小实践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去感觉直观事物,有机会就去摸一摸,尝一尝,甚至动手做一做,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学完《梅花》一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去收集与梅花有关的资料。喜爱观察的学生可以去寻觅一株真正的梅花,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以求对梅花有深入的了解;喜爱美术的学生可以欣赏有关梅花的照片、绘画作品等,还可以创作一幅《梅花图》;喜爱音乐的学生可以学唱咏梅的歌曲,如《红梅赞》等;喜爱诵读的学生可以搜集以梅花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并录音。这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发展。
三、面向“群众”,设计“合作性”作业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与社区人员、家长等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作业。如教学完《夜莺的歌声》一文后,我设计了一道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题:家长与学生共读课文,家长重点读好鬼子军官的话,要读出其阴险、狡猾;学生重点读好小夜莺的话,要读出他的勇敢、机智。由于有了家长的参与,学生朗读热情高涨,朗读效果较好。教学完《老张卖糖果》一文后,我让学生进行购物实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商品经济时代市场的繁荣,感受服务行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总之,“合作性”作业,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与人交际、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