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事故原因

事故原因

时间:2023-05-30 10:1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故原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事故原因

第1篇

历史上的苯胺事故

在“两化”爆炸事故前,其实已经有过很多苯胺企业出过事故,也死过不少人。但由于过去国家对安全事故的上报要求不像今天这样严格,所以很多事故发生了并没有被外界所知,即使被媒体报道的,也是一些保密意识不强、国家管制不严的乡镇或民营企业。

1995年1月6日,南京化工厂一车间硝基苯工段发生爆炸。事故起因是精制岗位初馏塔进料不通,导致岗位停车,但处理初馏塔进料不畅是事故的间接原因,爆炸的直接原因是精馏塔釜下面密封失效,最终导致再沸器下封头局部化学爆炸;另一原因可能是再沸器列管上部分暴露于气相中,将硝基酚、二硝基苯等烘烤过热,引起分解爆炸。事故造成7人灼烧受伤。

1996年1月26日,天津创业化工厂生产六溴-2,4-二硝基苯胺的企业发生爆炸,500平方米的厂房被夷为平地,前来救火的工人和村民死亡19人,受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事故原因是:未按规定储存化工物料,导致火灾,又由于救火措施不当,厂长和工人使用废水塘里呈酸性的水灭火,强氧化剂氯酸钠遇酸反应产生大量氯酸,氯在40℃下发生爆炸。又由于备料车间同时堆放着2,4-二硝基苯鞍,遇高温高压气体冲击发生爆炸,造成厂毁人亡。

1996年6月,南京四力公司苯胺系统停车检修时,因再沸器打开后进入空气,和釜内的硝基酚发生剧烈反应,造成釜内温度急剧上升,压力过大,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事故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

1996年江苏某化工厂硝基苯爆炸,事故原因是精馏塔釜在排放焦油时,由于釜壁和再沸器列管积碳,焦油没有排净;精馏塔填料中冷凝的硝基苯回流到塔釜中;初馏塔内物料抽人到精馏塔釜。由于精馏塔釜和再沸器残余物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冷却,又因拆开上封头时塔内还处于高真空状态,使大量空气吸人,与釜壁和列管内壁积碳氧化燃烧,急剧加热物料,最终导致硝基苯热分解爆炸。这次事故当场炸死2人,再沸器的下封头炸开并插人地下约0.6米深,爆炸的气浪和冲击波使远离现场80米处的办公楼门、窗玻璃大部分被冲碎。

1998年7月,中石化南京化工厂(前小南化)苯胺系统停车检修时发生燃烧爆炸,所幸事故发生是在夜里,现场没有工作人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01年7月,宁波海利化工有限公司苯胺装置停车检修时发生爆炸燃烧,造成3人受伤。2005年8月17日,南京六合雄州化工集团龙腾化工厂硝基苯加工车间发生设备爆炸事故,并引发大火,造成3名员工受伤。事发时,2名工人正在一楼储槽车间添加辅助原料,产生电火花,引起易燃气体爆燃,继而引燃了主原料,并发大火。

2005年9月5日,江苏海门港化工区一化工厂硝基苯装置发生爆炸燃烧,导致硝酸泄漏和火灾,主要原因是化工合成车间硝基苯反应釜内的硝酸反应过于强烈,造成反应釜压力过大爆炸,并引起硝酸泄漏和火灾。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国内最大的苯胺生产基地的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事故直接原因是当班操作工停车时疏忽大意,未将应关闭的阀门及时关闭,误操作导致进料系统温度超高,长时间后引起爆裂,随之空气被抽入负压操作的T101塔,引起Tl01塔、T102塔发生爆炸,随后致使与T101、T102塔相连的两台硝基苯储罐及附属设备相继爆炸,随后大火引发装置区内的两个硝酸储罐爆炸,该车间相邻罐区内的一台硝基苯储罐、两个苯储罐也发生燃烧。事故造成新苯胺装置报废,老苯胺装置、苯酐装置、2,6-二乙基苯胺等四套装置停产,5人死亡、1人下落不明、2人重伤、数十人轻伤。

2006年5月29日,中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在检修过程中,检修作业人员在苯胺装置废酸回收单元的作业中,因单元内易燃物品溢出,突然起火并发生爆炸事故。事故造成4人死亡:,4人重伤,7人轻伤。

装置本身是安全的

吉化公司、兰化公司都是我国大型的苯胺生产基地,工艺、设备以及各项管理都在业内相对比较先进,它们的相继爆炸多少使关注它们的人的脑海里都划出了一个问号,尤其这两个企业都是新装置,而且都是在首次开车后不久进行停车检修时发生的爆炸。

关于苯胺装置的安全性,从国内外装置设计与工艺的区别上看,国内苯胺装置所配套的等温硝化装置与国外绝热硝化装置相比,技术差别不大,只要操作上严格按照程序操作没有失误,装置本身不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苯胺产品生产主要有硝基苯和苯胺两个单元,国内苯胺厂发生的安全事故,多数是由硝基苯生产单元引发的。据统计,自1983年至今发生的爆炸伤亡事故,有的是投错料,有的是违规野蛮操作,有的是设备零件故障。其中蒸馏塔爆炸的有3起,除管理问题外,还与硝基苯的工艺技术落后有关。我国硝基苯生产大多采用相对落后的釜式硝化工艺,该工艺要求使用过量硝酸,但又极易产生系列硝基苯酚盐类,需要通过碱液洗涤除去,若酚盐类过多进入蒸馏塔,控制不好,塔内过于干燥和温度过高,极易引发爆炸。

目前我国像吉化、兰化这样的大苯胺企业的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这些企业的硝基苯催化加氢法以硝基苯为原料,氢气为还原剂,铜/硅、镍或铂/钯为催化剂,以氢为还原剂,将硝基苯还原生成苯胺。由于该装置的硝基苯催化加氢反应过程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爆炸事故,因此国内大型苯胺生产企业的装置在设计中的DCS系统中都加强了事故连锁的配备,以保证生产安全。一旦工艺出现异常,DCS会自动报警并进行事故程序处理,避免事故出现。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苯胺装置正常运转是有一定安全性的,不必对苯胺装置产生过多的担心和恐惧。

必须注意的人为因素

吉化和兰化的两次事故均发生在停车检修阶段。兰州石化苯胺装置于 4月25日停车,计划大修一个月。事故发生时,检修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最后的清理阶段。而吉林石化的苯胺事故则是发生在刚完成停车大修后。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汲取足够的教训,同时也要求苯胺企业继续完善检修期间的事故防范能力。

根据国家发改委工业『20062号文件的精神,结合业内专家的意见,苯胺生产事故的防范要抓住以下要素:

1、采用先进工艺改造或更新老工艺,减少酚盐类副产量,减少可能爆炸的引发源。采用落后工艺还在生产的硝基苯和苯胺生产企业要尽快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

2、坚持上岗培训和实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和规程,关键环节要实行多人检查复核制。

3、氢气柜的主要是起缓冲作用,减少波动,稳定生产系统,气柜浮盘的浮动高低应有上下限报警。

4、氢压机系统是苯胺生产的心脏,一旦出现故障将直接危及安全和正常生产,应严格控制重要的工艺参数――氯油比。

5、粗苯胺精制系统的重点是要防止跑料和蒸干塔堵管,防止硝基苯与苯胺在高温无催化剂情况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高沸物,防止长时间高温加热物料导致物料分解、结焦,造成汽化器堵塞。

6、装置应采用DCS进行控制。

7、保证工艺管线和生产设备的密闭化,实现动密封和静密封泄漏率为零。

第2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

0.引言

煤矿机电运输是矿井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矿井的各个生产环节,战线长,涉及面广,特殊工种多,技术性强。根据全国煤矿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显示,机电事故在各种事故中居第4位,运输事故占总事故数的20%~30%。因此,认真分析当前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探讨在新的用工体制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吸取教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煤矿机运事故的原因

1.1安全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严,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因业务培训难以组织或组织的成效不大,从而使工人不能得到很好的培训,技术素质得不到提高。

1.2安全制度不严

遗留安全隐患一是岗责任制不健全,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不严肃追究责任,职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1.3指令性的临时工顶替

由于代岗人员顶替时间短,对顶替工种操作熟练程度差,缺乏顶岗前的安全培训,产生违章指挥和盲目操作双重不安全因素。

1.4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1.5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据统计,17起机运事故中当事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了40%。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多发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掘一线电瓶车司机不稳定,农协工、农换工多,文化基础差,工作无长期打算,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差,素质极低,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1.6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

岗位的调整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2.防治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措施

2.1努力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的基础

实践证明,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

矿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防爆设备入井检验制度、设备包机制度、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各种安全装置定期试验制度和停电检修挂牌制度。建立设备、电缆、小型电器的台账管理,妥善保管大型设备的技术性能档案。

2.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安全第一是指如何看待和处理安全与生产以及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一切吧工作的首要位置。

同时各级领导及一切生产部门,要把安全当作一项头等大事来抓。现在矿井的生产环节实行了岗位承包的形式,承包者的目的是谋求最大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的投入,设备带病运行,违章冒险蛮干,安全生产自然毫无保障。

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全面协调各条战线上的各道生产环节,真抓实干,统一安全工作部署和目标管理,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2.3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其各岗位工种都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同时加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要严格考核发证,持证上岗。

2.4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教育职工,明确事故的危害性,消除安全侥幸心理,增强安全意识。运用典型的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

(1)是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展室,定期对职工进行开放,用生动的案例形象教育职工。

(2)是用典型说教的方式,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

(3)是定期请典型事故的家属做报告,以引起职工思想上的共鸣。

另外,特别要注意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和生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加以监护,防止因不安全心理因素造成的突然事故发生。

2.5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

减人提效后,以岗定人,管理层和工人岗位限额,原有的培训组织形式已不适应,需根据新的形式采取新的对策:

(1)是建立竞争机制,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划分工资等级,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

(2)是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对优胜者给予重奖,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

(3)是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

3.结束语

现代化的煤矿生产中,机电运输一直是矿井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矿井的各个生产环节,关系到煤矿所有设备与材料的运输,其战线长,涉及面广,特殊工种多,技术性强.根据全国煤矿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显示,机电事故在各个事故中居第4位,因此,机电运输设备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认真分析当前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吸取教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上述措施外,要抓好煤矿机电运输安全工作,还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失去了监督作用,必然助长麻痹侥幸、违章蛮干的现象。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还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现场安监人员的作用;同时,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

另外,采取安全资金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杠杆,严格考核,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保证煤矿机电运输工作安全进行,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科]

【参考文献】

[1]刘绍栋.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及对策[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7(11).

[2]聂爱明.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2007(04).

[3]刘模范采煤队[J].现代班组,2007(12).

[4]公衍霞.浅谈煤炭企业安全思想教育的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2).

[5]刘永军.煤矿通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8).

[6]迟恩波.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矿井火灾的防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8).

[7]王占军.单片机在煤矿的应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2).

[8]张凤英.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安全培训发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02).

第3篇

1.1设备检修不到位

现在大多数的煤矿都采用了运输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等先进的设备,在由机械化逐步向自动化发展。但这些设备长期的运行都会有磨损产生,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设备损坏,这就要求对设备要有全面、细致和认真的检修。而现在由于煤矿机电设备检修工作量非常大,对设备的检修也只是哪里坏了修哪里,完全没有做到对设备定期的检修。

1.2机电设备投入不足

因为煤矿机电设备品种非常多,运行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会导致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煤矿设备必须成套的投入,而且互相之间要配套,但这样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非常大。目前,机电设备严重投入不足,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设备陈旧老化,已经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的服务年限,并且在一定时间内难以解决。

1.3从具体电网触电事故原因来分析

高压电网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对执行高压电网作业中放电、验电和停电没有相关的要求和规定,没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二是带电作业、带电检查、带电清扫和带电搬运;三是送电、停电、开关和电缆操作失误,没有按照监护制度执行作业,没有悬挂“有人作业,不准送电”的警示牌;四是没有安装高压漏电保护装置。低压电网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一是用电安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如电缆漏电、保护设备失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或处理;二是没有按照送停点制度执行,送错电、停错电;三是带电检修、带电安装和带电检查。直流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一是架空线的高度不够高,没达到《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二是工人拿长铁器时触及到了架空线;三是工人违章乘坐了矿车;四是没有安装直流漏电保护装置。

2、煤矿机电事故的预防措施

2.1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

对机电操作人员实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和考试,合格后颁发合格证,持证上岗。对于机电操作人员,要求做到“三懂”:懂设备构造、懂设备原理、懂设备性能;还要做到“四会”:会使用、会检查、会维修保养、会排除故障。切忌让设备超负荷运转。加强对机电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培训,树立煤矿工人安全第一的工作思想。

2.2建立完善的设备检修制度

煤矿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对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器材、防护用品及时的进行检验检测,建立完善的设备检修技术档案,贯彻设备使用、维修结合的原则,实行安全专责制,对于主要的设备要实行包机制,做到定机、定人、凭证上岗操作,对大型的设备记录运行情况,使得检查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了如指掌,以方便检修。

2.3保证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

保证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确保煤矿机电设备更换所需的资金足够、及时到位,用节能先进的新型现代化机电设备来替代陈旧的老设备。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改造,以减小耗电较多和噪声污染对设备的影响,使得设备的效率和性能有所提升。

2.4避免触电事故发生的措施

第4篇

近年来,海洋石油限制空间作业事故频发,经常发生员工在限制空间作业时,因一些不起眼的“小原因”而引发大事故。例如某采油平台进行POI-2420破乳剂现场试验,上午生产例会上作业负责人把该工作安排给操作三班,但未强调清罐作业的安全措施;10时打开破乳剂药罐入口孔盖通风,12时15分开始清罐作业,由于甲苯味太浓,刺激鼻、眼,使人无法呼吸,工作人员A入罐提了3桶后,因体力不支倚在罐壁上呈昏迷状;职工B见状向班长C报告并一起下到罐内救人,C下到罐内推A,令B在罐口处拉,未能成功救出受害者A,且C也晕倒在罐内;12时50分,平台职工赶到,安全员取来消防用的空气呼吸器,13时15分,救出A,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其他人员对C进行抢救,但由于C的身高、体重原因,且脚又被卡在罐底盘管内,直到13时45分才被救出,经抢救无效,死亡。上述诸如此类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就盲目进入限制空间内作业或救人,最终导致伤亡事故的不在少数。通过对海洋石油限制空间作业的各种事故案例及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导致限制空间作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①未进行作业风险分析,盲目进入。海洋石油生产装置或设备,在进行限制空间作业前,都要进行作业风险分析,但部分人员在管理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生产装置或设备已经停车倒空结束,不会有什么危害,盲目进行作业,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②未严格执行隔离锁定程序。在设备停车作业时,加堵盲板隔离上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停车前方案的形成到停车后盲板的确认,每一个环节均需要专人进行管理。盲板加堵的位置、路线及上锁挂牌的程序均要符合工艺和限制空间作业的要求,同时盲板的尺寸也要符合管线的要求,以保障设备与系统或外界的连通完全进行隔离。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加堵了盲板就可高枕无忧了。③限制空间内充氧或含氧量过高或过低。限制空间内的含氧量一般控制在19.5%~22%之间最为安全有效,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④电气设备、工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一般情况下,进入到系统内的电器设备如防爆照明灯,必须使用36V以下的安全电压,在潮湿环境或密闭较好的金属容器内作业其电压应不大于12V,同时电气设备线路必须完好无破损,灯罩必须密闭无漏点。另外,在清理作业时,所使用的工器具必须是有色金属或木制工具,以防止作业时产生的细小火星将可燃气体引燃发生闪爆,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⑤周边环境的影响。限制空间作业,作业负责人必须对作业监护人进行作业环境交底,对限制空间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要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安全措施。这是因为一方面海洋石油生产装置在生产或检修期间,部分隔离设备因其他原因造成泄漏或引起火灾时,可能波及到限制空间的周围环境,如果监护不利,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另一个方面,在限制空间四周作业,若管理或监护不到位,易使一些杂物落入其中而造成对作业人员的伤害。⑥违章指挥。海洋石油作业因违章指挥导致限制空间内发生事故的案例不在少数,另外无人监护,不采取任何措施,擅自进入限制空间作业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也大有所在。⑧劳保用品穿戴不符合要求。个人劳保用品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劳保用品穿戴不齐全或不合适也是导致人员伤害的常见原因。

海洋石油限制空间作业的风险控制措施

进行作业安全分析

限制空间作业属于海洋石油“十大高风险作业”之一,在作业之前务必要进行作业安全分析(JSA),即在充分了解现场的情况下,识别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因素,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JSA一般在控制房或作业现场进行,对于大型或复杂的限制空间作业,初始的JSA可以在办公室以桌面练习的形式进行,但关键是应由熟悉现场作业和设备的、有经验的人员进行作业安全分析。

取得作业许可证

限制空间作业属于危险作业,作业负责人必须按照《海洋石油工作许可管理》的要求进行作业前的申请、审批和许可,经批准后方可进行作业,并且现场要有监护人全程监护。

进行隔离与锁定

在进入限制空间之前,应严格执行《海洋石油隔离与锁定管理》的有关规定。首先要将该空间和与其相连通的工艺能源(气、液等)进行隔离或封堵,断开或锁定有关的电气控制系统,拆掉与之相连的观察镜、液位表等;其次尽量在靠近容器的地方拆开、加盲板,由于容器内的任何盘管、热交换器等都是容器的一部分,也必须通过盲板或断开来进行隔离、吹扫、冲洗等,以确保其内部没有危险物质;最后对受限空间内的运转设备如搅拌器叶轮、翅扇式冷却器叶片等同样要进行隔离,以防误动作。

严格清洗或置换

若需进入的限制空间存在有毒有害药剂,如在油(气)的舱、罐、容器或管线内进行作业,则需对限制空间进行排放、清洗、除气或置换作业,并达到下列要求:①氧含量一般控制在19.5%~22%,且在富氧环境下不得超过23.5%;②有毒气体的含量低于可接受的浓度;③易燃气体和蒸汽的含量小于爆炸下限的20%(体积百分数)。

进行通风换气

一般情况下,在作业人员进入限制空间前,应对限制空间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以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进入该空间。但有时为了防爆、防氧化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能通风换气时,要求进入限制空间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保证呼吸新鲜空气;需要通风换气的,必须使用通风设备,以保证限制空间内有新鲜空气供应,但要注意通风的气源应是干净的气源,禁止用纯氧气通风。

进行气体检测

进入所有的限制空间之前必须对限制空间进行气体检测,并做好记录,只有容器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标准,才可以签发作业许可证。气体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①作业前由现场单位安全监督组织两人同时对限制空间内的空气进行严格检测,以了解限制空间内的空气是否符合安全要求;②气体检测仪器必须经过有资质单位的标定,且灵敏可靠,并需经过现场单位安全监督确认;③气体检测采样点应有代表性,对容积较大的限制空间,应在上、中、下各部位取样;④气体检测应连续进行,定时记录,至少每30min记录1次;⑤当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检测,并撤离人员,且经对现场处理,并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加强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用品是确保作业人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限制空间内作业的人员必须将个人防护用品穿戴齐全方可作业。个人防护用品分为基本防护用品和特殊防护用品,其中基本防护用品是务必要穿戴的,如安全帽、工服、工鞋、普通手套等;特殊防护用品关键要根据危害和影响的性质,配备符合限制空间健康安全环境控制要求的个人防护服装和物品,如:①对所要进入的限制空间,含氧量过低、含有超标的有毒有害气体或对气体情况不明确及清罐、清舱过程中人员首次进罐下舱测含氧量时,要配备自给式空气呼吸器;②作业人员在可能受到有毒粉尘、烟雾或蒸汽伤害的场所作业时,要使用防毒面具;③在需要穿戴面部防护用品的区域工作时,戴近(远)视眼镜的人员必须佩戴防尘眼镜、护目镜或面罩;④在产生噪声的限制空间作业时,要佩戴耳塞或耳罩等。

做好监护

限制空间作业,在受限空间外应设有专人监护。进入限制空间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络信号。在风险较大的限制空间作业,应增设监护人员,并随时保持与限制空间作业人员的联络[4,5]。另外,监护人员不得脱离岗位,应掌握限制空间作业人员的人数和身份,对人员和工器具进行清点,并记录作业人员进入限制空间的时间,控制作业人员在限制空间内不得连续工作超过半小时,否则必须根据作业人员身体状况及限制空间作业环境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额外的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作业环境符合连续作业的要求。

制定应急预案

第5篇

【关键词】起重机械 事故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延伸,工程建设大量的开展起来,而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就是起重设备,据不完全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发生机械是事故的比例在不断的上升中,不仅危害人身安全,还造成了经济上的大量损失,因而探究造成这些机械事故的原因以及怎样有效的预防就显得意义重大。

1初探不同起重机械事故原因

1.1起重机械触电事故原因

对于起重机械触电事故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其一是由于对操作室的不合理设置进而在进行上下起重操作时比较容易接触到滑触线,从而发生触电事故。或者是在滑触线的附近没有安装隔离板、隔离网从而使得相关的操作人员发生触电事故。

其二是对于流动式或者是塔式的起重机在进行业务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离高压电线距离较近,在进行起重伸臂以及相应的回转等过程中触碰高压电线从而发生触电事故,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增加屏护隔离,另一方面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是指挥失误引起的事故。

其三是没有对已经损坏的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以至于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漏电现象进而引起事故发生。

1.2起重机械挤压事故原因

对于起重机械挤压事故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其一是在起重机械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运行速度比较快,进而在吊具产生较大惯性的时候与其他机械产生强烈的碰撞导致人员上的伤亡事故,或者是相关的指挥人员错误指挥使得机械操作运行不合理路线进而和其他机械产生碰撞,导致事故的发生。

其二是起重机械在操作旋转的时候,由于操作不熟练进而产生旋转不稳的现象,同时还没有进行相应防护措施导致事故的发生。

其三是在起重机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起重司机没有和相关的地面操作员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或者是没有和正在进行维修的人员进行提前告知,在突然启动起重机的时候发生和地面相关人员的挤压碰撞事故[1]。

1.3起重机械高处坠落事故原因

对于起重机械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其一是正在对起重机进行检修的吊笼从高处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其原因主要是吊笼在设计以及选材上没有符合相应的规定,比如设计中没有严格按照吊笼防护栏高度进行设计,或是是材质较差。还有就是由于相关人员在检修过程中没有系安全带进而从高处坠落。

其二是起重机在进行跨越操作时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其原因主要是相关的操作人员没有粗心大意违反规定进行操作进而发生坠落事故,或者是相关的检修人员没有采取必备的安全措施防护,例如采用安全绳进行防护等等。

其三是塔式起重机在进行安装拆卸或者是安装的环节中发生的操作人员高处坠落事故,其原因主要是起重机的塔身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比如各个机构之间本身不结实,或者是在进行拆卸安装的时候操作的方法不对进而使得指挥与操作之间不一致,最终导致高处坠落事故。

1.4起重机械吊具砸人事故原因

对于起重机械吊具砸人事故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其一是起重机在吊具的捆绑上具体的吊挂方式不正确,其原因主要是进行捆绑的钢丝之间存在较大的夹角,或者是进行调运的吊物完全没有进行防护保护。

其二是起重机在吊具的绳索上有损坏或者是缺陷,在进行起吊的时候钢丝绳发生了折断或者是变形而引起的吊具从高处坠落,导致伤人事故。

其三是其中机的吊具已经超负荷工作,从而引起的高处坠落砸人事故,其原因主要是相关的操作人员并不清楚吊具的实际承受重量,或者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贸然操作发生的绳索锻炼,进而引发吊具从高处坠落伤人事故[2]。

2探析起重机械事故预防对策

2.1完善责任制度

在进行起重机械事故的预防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度,也就是将具体的权责进行良好的分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必须要严格追究事故责任,具体到个人,对于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操作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一定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还要对以为发生的安全事故建立电子档案,并且将这些事故按照不同的发生原因进行具体的分类,同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2.2完善教育管理

可以说在起重机械事故中除了本身机械上的原因之外,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相关的从业人员没有对安全操作给与足够的重视,因而一定在进行安全教育管理,也就是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定期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的培训,增强他们对于安全操作的意识,同时还要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强其技术能力,从根本上预防事故的发生。

2.3加强监督管理

在进行起重操作的过程还要加强监督管理,也就是说在操作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对操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通过监督管理及时的避免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对相关的起重机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时在使用起重机设备的时候还要对已经损坏的起重机进行及时的维修与定期检查,聘请专门的检查人员对所有使用的起重设备进行检查。从这些方面来综合预防起重设备产生的安全事故[3]。

3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对起重机设备中几种主要的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进而探讨相关的预防对策,从而有效的促进起重机械设备的良好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蕾.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建筑工程事故原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第6篇

关键词:煤矿采矿;原因;对策;必要性

煤矿采矿作业之所以会产生很多的事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矿主自身的素质不高,没有安全作业的意识,只是将重点放在经济效益上,而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甚至某些矿主故意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违规操作,这位煤矿采矿作业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如果这些隐患不能及时解除,必定会发生安全事故。

1 研究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煤矿采矿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伴随着非常多的事故,这些事故不仅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最重要的是给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甚至有些煤矿事故造成了重大的伤亡,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相关企业与学者专家都在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并不是靠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做到,它需要煤矿采矿企业中的所有环节都要具有安全采矿的意识,进而减少煤矿企业的经济损失,给煤矿工人提供一个安全作业的环境。

之所以在对煤矿采矿作业事故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煤矿采矿行业本身就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行业,将发生事故的原因总结出来,可以给相关的煤矿企业作为参考,并且针对问题可以积极的相对对策,这有利于我国煤矿采矿事业的健康发展。再加之,该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每发生一次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如果有些事故伤亡很多,甚至会影响国家形象,所以我们应该对该行业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并且根据总结出来的原因想出相应的对策,这对我国煤矿采矿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 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的原因分析

2.1 矿主自身素质不高

某些煤矿采矿事故之所以频发,主要原因就是矿主自身的素质不高,实际上,为了防止出现事故,我国对煤矿采矿作业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矿主却没有将其贯彻落实,有些矿主甚至不惜违背法律违法操作。每年我国对会对煤矿采矿事业进行专项的整治,但是有些私营的小煤矿主只在整治期间遵纪守法,一旦整治结束之后,又不按照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操作,这是引起事故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2.2 地方监管部门执法力度不足

这是导致事故出现的又一重要原因,某些地方监管部门虽然是对煤矿采矿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但是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只是简单的告诫或者是罚款,但是这些都不足以使煤矿采矿企业接受教训,同样的事件还是屡禁不止,如果地方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一旦有违规操作,或者安全设备不达标就要给予严厉的制裁,甚至吊销采矿的资格证,地方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相关法律贯彻落实的程度高低,因此地方监管部门应该加强重视,根据当地煤矿采矿事故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措施,并且按照制度措施严格执行,否则制度只会成为形式上的条款。地方监督部门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编制人员、经费等,尤其是安全事故责任没有落实到人头,所以出现事故之后,难以进行问责。

2.3 相关部门责任没有落实到人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产煤区主要是由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进行监察管理,但是往往因为某些安全监督部门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人头,分工不明确,所以监察往往是走过场,没有具体的落到实处,也就没有发现煤矿采矿企业隐藏的诸多安全事故,所以使得安全事故频发。

2.4 企业自主安全责任体制不完善

众所周知,在我国,有很多煤矿采矿企业是私营矿主经营,在管理上存在着硬伤。私营业主只能片面的追求高利润,不会过多地关心一线工人的安全问题,这也是造成当前煤矿采矿生产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企业也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并落实安全技术责任制,安全责任体制很不健全。

3 煤矿采矿作业事故对策

3.1 引进安全管理方面人才

采矿企业要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引进安全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从技术储备上保证安全工作的开展,充分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安全问题抓好抓牢。此外,企业要对所有员工加强安全意识宣传,让他们配合好安全工作人员的工作。

3.2 引进现代化机械设备

在当前,煤矿采矿企业要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转变原有的老旧思想,适当引进科学设备,从而解决由于设备老化而形成的安全隐患问题。在当前,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而煤矿采矿设备是这些技术的综合结果,科技含量较高,能够很好的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3.3 加强工作人员安全培训

煤矿采矿企业要着力于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在生产过程中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展工作始终牢记人命关天这四个大字。很多中小煤矿企业人员配备复杂,安全意识低下,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做好安全相关的培训工作,进而保证安全生产、科学生产,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思想源头上解决好安全事故。

3.4 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

在当前,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对于我们的煤矿采矿企业十分重要。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是以控制生产过程为手段,充分保证生产的安全,主要以安全预测和安全预防为主,充分结合开矿作业的技术特点,科学制定安全算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评价方式,及时判断相关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在进行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过程中要着重研究工艺相关流程,确定具体的安全防护设备,并配置好相关安全工作人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十分重要,因为相关的企业以及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些原因来制定相应的规范,避免安全事故再次发生。煤矿采矿作业事故之所以频发,地方监管部门执法力度不足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虽然监管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安全问题,但是却没有给予严厉的惩罚,进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文章是作者多年经验的总结,仅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郑永学.地下矿山采矿作业集中指标的确定[J].矿业工程,1985(11).

[2]李作喜,郑功万.露天采场生产调度管理探析[J].世界采矿快报,2000(7).

第7篇

【关键词】差错事故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差错事故是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关系到患者疾苦和生命的大事,但在护理工作中,它却时有发生,给患者造成了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失。我们通过对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了有效地防范措施,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我们的主要体会如下。

1 差错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分析

在差错事故的管理中,一般将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简单的分为责任的和技术的,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简单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就难以制订出有效地防范措施。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1.1 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不可能做到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就不可能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就会出现作风粗暴,粗枝大叶,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对差错事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造成头脑中安全意识淡薄,不能时刻注意安全及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2 违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这是差错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如不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造成抄错抄漏医嘱,一直执行错医嘱,不严格执行服药、注射、输液、输血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导致服错药、打错针、输错血;不严格执行手术患者查对制度,造成接错患者,体腔内留有器械、纱布等;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使病情、治疗交待不清,而发生差错事故;在技术操作的某一个细节上,违反了操作原则和规程,造成了感染的机会,发生差错事故。

1.3 差错事故管理不善 工作时防范措施不得力,护士长没能抓住易出错事故的环节,出了差错后隐瞒,不报告,从而导致不能分析原因,不能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利用差错事故教育全体,敲响警钟。平时缺乏加强责任心教育和对差错事故的分析讨论,不能警钟长鸣,致使差错事故易于发生。

1.4 身体、情绪和外界因素 当身体不适或疲劳过度时,思维和反应迟钝,计算能力差,在将重量换算成容量时,数值错误,致使抽取的药量过大或过小,而出现差错。情绪不稳定和外界的干扰使注意力不集中时,不能做到有意注意。如愤怒、紧张、急躁等这些心理活动,会造成短时的心理功能紊乱,使感觉不敏感,思维混乱,判断不正确,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护际关系不协调 护士与护士之间关系不协调,在工作中不能互相配合,互相照应,不能互相提醒并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不能及时弥补漏洞,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护士与医生之间配合不好,医嘱不能准备实施,也易发生差错事故。

1.6 业务技术不熟练 护理人员对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只是机械的执行医嘱,不能理解医生的用意,工作起来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加之实际操作能力差,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尤其在重患者多,工作繁忙时更容易发生差错事故。

1.7 环境因素 病人多,病房乱,走廊加床多,没有秩序,存在不安全隐患。

1.8 护理人员不足 病人多,护士少,病人与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在思想上要对患者高度负责,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做好护理工作,减少差错事故发生的保证。因此,每周应1~2次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护德学习,教育护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护士长在护理队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使每个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她们认识到如果工作时稍有不慎或疏忽,都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造成严重后果,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严格遵守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是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切实做到班班查对。

严格执行服药、注射、输液和输血查对制度及手术患者的查对、供应室查对制度,要严格遵守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3 加强差错事故的管理 护理部和护士长要加强对差错事故的管理。护理部的检查工作中,如发现有管理不善等问题应及时提出纠正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科护士长要制定出有效地防范措施,督促全科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士长要勤于督促检查,以保障规章制度的落实;要充分利用差错事故的教训和杜绝差错事故的经验,随时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并结合本科室的情况,改进措施,健全完善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果一旦发生差错事故,护士长要认真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做到不隐瞒事故,及时上报,并以此教育全体护理人员引以为戒,防止类似差错事故再次发生。

2.4 护士长要注意抓容易出差错事故的环节 护士长是病房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差错事故的苗头。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者要予以批评和纠正,并注意抓好以下环节:一是工作繁忙,重患者多时,要根据技术的难易程度和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分配工作;二是对身体状况和情绪欠佳者,要给予照顾和疏导,并安排她们做一些简单、不易出差错的工作;三是要安排工作细致,经验丰富的同志带教护士,并要求其处处严格检查;四是在节假日,要提醒值班的同志注意安全,不可思想涣散;五是对业务生疏者,不能让其蛮干,而应加强传帮带,主动帮助其做好难度较大的工作;六是对交接班要做到交得清楚接得明白,防止工作脱节;七是加强巡视,认真核对,不可麻痹大意。抓好上述几个环节,自然就会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5 推行整体护理 实行整体护理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观察,有利于熟悉患者和病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现问题,就可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6 处理好护际关系 护际关系协调能产生一种和谐的心理气氛,工作起来精力集中,互相配合,互相取长补短,当发现同班工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疏忽遗漏时,能迅速及时补救,可有效地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7 自觉排除不安全因素 身体不适或情绪不稳定时,要努力稳定情绪,格外细致谨慎,努力做到有意注意,并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同班的同志,让同班的同志注意自己的行为,帮助检查工作质量。操作中有外来干扰或私事需要处理时不要急躁,要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按标准要求操作,认真把自己的份内工作做完做好,并将有关事宜向同班的同志交待清楚后再处理个人的私事,这样也可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8 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护理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护理人员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技术训练,才能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可解决工作中的一些疑难问题,避免技术差错事故的发生。

2.9 唤起注意力 护理工作具有的琐碎,繁忙,外界干扰多,不少操作行为重复性大等特点,很容易导致减退、分散注意力。护士长应注意唤起护士的注意,经常针对病区及病人的特点,提出各种注意要点,使之在操作时注意力集中。

2.10 加强教育 加强安全医疗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法律意识,使每个护士都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2.11 加强病房管理 加强病房管理,减少陪护,使病房秩序井然有序,减少环境的不安全隐患。

2.12 配备充足的护士人力 保证护士在进行操作时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各项防护工作,同时还可以合理安排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减少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的时间,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护理管理部门在安排护士人力配备时要考虑到使用化疗药物的特殊性,适当放宽相关科室的护士编制,另外,对未婚未育护士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防范措施或暂时调离相关工作单位。

第8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 事故原因 事故预防

中图分类号:TD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82-01

煤矿机电运输是煤矿挖掘生产环节中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其与煤矿矿井挖掘生产的各个步骤环节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想。煤矿机电运输涉及范围广,特殊工种种类繁多,技术含量较高。然而根据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煤矿机电事故在众多煤矿安全事故中位居第四位,其中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占煤矿机电事故中的30%左右。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对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预防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出现对于提升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使用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1.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原因

1.1 煤矿机电运输管理制度欠缺

煤矿机电运输管理制度有所欠缺,留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首先,煤矿机电运输设备使用的岗位责任制度不健全,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出现异常或故障时时常出现不同岗位相互推诿,敷衍了事的情况,使得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隐患无法在第一时间处理[1]。其次,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安全管理的评审考核工作不够严格,涉及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的相关奖惩工作无法落实,影响了煤矿机电运输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对于已经出现的煤矿机电运输安全事故没有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原则来进行处理,往往出现处罚不够到位、不追究责任等情况,从而导致煤矿机电运输安全事故重复发生。

1.2 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检修不到位

目前煤矿矿井的挖掘与开采工作已经普遍使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等先进的机电机械设备,煤矿挖掘工作已经朝着机械自动化的方向持续发展。然而煤矿机电运输设备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或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往往会导致设备的损坏与故障,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情况就要对煤矿机电运输设备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查。然而当前对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检修工作十分不到位,往往就是哪坏修哪,无法坚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维护,导致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存在各种安全隐患[2]。

1.3 煤矿机电运输岗位工作人员素质低下

伴随着煤矿企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煤矿企业对机电运输的资本投入也不断增加,煤矿矿井中使用的机电运输设备的类型、品种不断增加,操作实践与使用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一环境下要求煤矿机电运输工作人员需要持续的提升专业技能,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技能,以满足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使用需求。然而当前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煤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工作难以正确理解煤矿机电运输知识,在操作机械设备的过程中难以满足岗位需求[3]。当前煤矿矿井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人手不足,机电运输管理工作人员常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安全意识有限,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时难以妥善应对。

2. 预防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策略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机电运输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条例与制度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研究继承上建立完善的煤矿机电运输规定,明确机电运输工作的工作职责与操作规章制度,使得煤矿机电运输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变得更加完善。在机电运输管理制度中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第一,详细细化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工作,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以全面做好机电运输设备装置的定期维护与日常检查工作。第二,完善机电运输设备进入煤矿投入使用的检验制度,严禁质量不合格的设备装置用于煤矿机电运输工作,在机电运输装置投入使用后定期对其进行检查、维护保养。第三,明确煤矿机电运输的岗位责任制度与机电设备的操作规范,完善机电运输岗位间接制度,妥善详细填写煤矿机电运输的状态与检修记录。

2.2 强化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定期检修工作

煤矿企业要根据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使用需求来对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维护。针对煤矿设备安全管理规定,对煤矿中所使用的仪表、机械设备、自动化装置进行定期的对比与鉴别,以判断是否存在质量不合格产品仍然在机械使用。煤矿工作人员升降设备每年需要进行性能测试,如测试不合格或出现相关安全隐患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煤矿中其他运输提升设备每三年要进行严格的维护检修。煤矿机电运输设备中所使用的钢丝绳要重点检查,如出现不合格产品则需要在第一时间更换。煤矿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水泵、水管等机电设备需要在雨量充沛时进行检查维护,并且进行排水实验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要求规定开展测评,充分保证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性。

2.3 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

煤矿机电化设备的普及应用对煤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员工专业素质对于预防煤矿机电运输事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升煤矿员工的专业素养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强化员工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而提升煤矿机电运输的现代化管理质量。首先,煤矿企业要针对煤矿工作人员建立特定的培训平台,定期抽调组织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将煤矿机电的使用、运输等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配合相关的实践操作训练,邀请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作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同时,重视煤矿员工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定期开展职业道德素养培训,组织各项煤矿机电运输事故演习等,让员工能够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以预防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出现。

3.结束语

煤矿机电运输在煤矿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当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出现的原因包括煤矿机电运输管理制度欠缺、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检修不到位、煤矿机电运输岗位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等,煤矿企业可以从建立健全完善的机电运输管理制度、强化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定期检修工作以及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等方面入手,杜绝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出现,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沈衡.煤矿机电运输事故产生的原因与控制措施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21):156.

第9篇

关键词:钻井工程 常见事故 成因 处理方法

钻井工程是油田开发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决定石油开采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技术。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风险系数高,常常导致事故频发,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一、常见事故处理原则

油田钻井工程参与的人员多、设备多,投入的成本高,如果发生事故,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就会导致井毁人亡。因此,在钻井工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施工要求及操作规范进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尽量降低事故发生率,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1.遵循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是确保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遵循安全第一原则是钻井施工的第一要务。一是做好钻井前的安全预防分析。在进行钻井施工前,必须准确、全面地分析井下情况,多层面、多角度考虑容易引发事故的各种问题及原因。二是拟定安全施工方案。根据情况分析,有针对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拟定安全施工方案,包括选用合适的钻井施工工艺,安排科学的操作流程,选择合适的工具,尽可能地做实做细安全防范工作,将钻井施工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三是落实安全应急预案。制定好安全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事故处理演练。一旦突发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医疗救援组、现场处理组、联络组、后勤保障组等各个应急小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就位,快速动作,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伤员急救、现场控制等工作,并不断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健全应急处理机制。

2.遵循科学合理原则

在进行事故处理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事故处理的结果。故此,钻井事故处理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在处理时,必须根据钻井现场相关资料做好科学分析,快速判断井下情况,以便立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应急领导小组对井下救援应快速绘制草图,并讨论通过事故处理方案。

3.遵循快速便捷原则

时间就是生命,险情就是命令!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拟定事故处理方案,各事故处理小组立即就位,迅速处理事故,严防因为时间延误而错过最佳救援处理时间。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必须亲临现场,统一协调指挥,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救援,确保整个处理快速有序进行,抢抓救援的黄金时间,将事故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4.遵循节约成本原则

一是全面分析事故性质、器材供应、技术手段等情况,对所需费用、时间进行综合考虑。二是分析对比处理方案。对多个善后处理方案进行对比,选择经济性价比最好的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看能否采用添井侧钻或另选井位重钻的方式。不论采用何种方案,都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投入成本[1]。

二、钻井工程事故主要影响因素

1.地质方面的因素

在进行钻井施工时,不同的地质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困难。不同的地质构造,其稳定性就不相同。还有复杂的压力系统及多变地层岩性,都会使井下情况变得异常复杂。一旦出现地质坍塌等问题,就可能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破坏钻井作业,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井下情况的复杂性,这是毋庸置疑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如果对地质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够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2]。

2.钻井工程自身因素

一是钻井工程自身的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隐蔽性和复杂性。它所处的施工环境在井下,情况复杂,过程管理难以到位。有的从业人员不严格按照规程作业,或是对钻井安全重视不够,稍有疏忽大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事故灾难。有的从业人员在利益驱使下违章操作或铤而走险,都会增加钻井作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职业素质不高。有的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或是安全施工意识不强,也会引发事故。遇到问题缺乏冷静的头脑,喜欢冲动做出盲目的决断,都会埋下严重的事故隐患。

三、常见事故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1.卡钻事故的成因及处理

在钻进时,钻柱被卡住,导致无法转动。一旦遇到卡钻事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一是确保钻井液循环,保证井筒通畅无阻。在发生卡钻事故后,如果发现环空、水眼被堵塞,就会导致无法正常的循环,从而容易引起爆炸松扣的发生,甚至引发井塌事故,造成卡钻事故进一步扩大、恶化。因此,必须确保钻井液正常循环及井筒通畅。二是尽量完整地保护钻柱。在发生卡钻后,在采用提拉、扭转钻柱的过程中,尽量不超过最大拉伸负荷或不超过扭转圈数限制,一旦拉断或扭断钻杆,则会大大增加打捞难度。从当前来看,主要采用的是倒扣切割或震击解卡类的工具。

2.井漏事故的成因及处理

在钻井作业中,常常会发生水泥浆液、钻井液等渗入地层的井漏现象。导致井漏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当钻井液压力超过允许值时,就会使地层产生破裂引发井漏。在井漏事故发生后,就会导致钻井液池面大大下降,从而使钻井液循环返回量减少。如果井漏情况十分严重,就可能使钻井液无法循环,从而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针对井漏事故,主要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起钻静置;二是对钻井液性能进行改良;三是及时利用水泥浆、凝胶及复合方法进行堵漏。

3.井喷事故及钻具断落等事故的成因及处理

一是井喷事故。在进行钻井作用时,可能由于诸多因素而导致地层流体流进井筒,井内钻井液就会时断时续或是快速连续地喷出,在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引发井喷现象。一旦发生井喷,就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资源浪费,并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全井报废及人员伤亡等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井喷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地质情况特别是地层压力的准确了解及把握,或钻井液压力降低等。在井喷事故发生时,必须根据情况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如采用地面灭火压井措施或是打定向救援井压井等。二是如果遇到钻具断落及其他落物事故,可以采用打捞工具打捞[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钻井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钻井过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风险系数高,造成的损失大。因此,作为油田钻井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强事故预防措施,形成事故处理应急长效机制。在处理钻井事故的时候,必须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具体实情,切不可根据主观臆断而盲目决断,严格遵循安全、科学、快捷、经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将钻井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事故处理妥当,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照阳.钻井工程常见事故分析及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6:250.

[2]屈正斌.浅析钻井工程常见事故及机理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1:76.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电网发生的一般电网事故情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这些一般电网事故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同时对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电网事故具有停电范围大、影响面广,甚至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影响的显著特征。因此,长期以来电网经营企业一直把防范电网事故,特别是防止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瓦解事故,作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国各地电网的一般电网事故发生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低和减少,极大地影响了电网的运行和地区经济的正常发展。为了探求事故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遏制和减少一般电网事故,避免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事故,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在此笔者对近年来发生的一般电网事故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自己关于减少一般事故发生的一点意见和对策。

1、近年来一般电网事故类型分析

1.1、按原因分类:从发生电网事故的原因来看,引发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因素有:继电保护、恶劣天气、外力破坏、误操作、质量不良、人员责任及其他原因。

1.2、按责任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责任分类可分为:自然灾害、制造质量、外力破坏、运行人员、施工设计、人员责任和其他。据统计,自然灾害(雷击、雾闪、覆冰舞动等)、人员责任(运行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外力破坏和制造质量依次是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责任原因。

1.3、按技术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技术分类则可分为:继电保护、雷击、接地短路、恶性误操作、误碰误动、设备故障和其他。其中,接地短路(外力破坏、对地放电)、继电保护(保护误动、保护拒动、二次回路故障等)和雷击是构成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技术原因。

1.4、按设备分类:一般电网事故按设备分类一般可分为: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其他电器、开关、刀闸、组合电器等。实践表明,输电线路、继电保护依次是造成电网事故的主要设备原因。

2、电网一般事故的特点

通过多年来对一般电网事故的成因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结合笔者所在的从南方电网的实际,认为一般电网事故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2.1、人员责任居高不下:例如,2001年至2003年间,整个华中电网149次一般电网事故中,由于人员责任造成的一般电网事故共53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35.57%。统计分析表明,在人员责任中,以运行人员、继保人员、检修人员的责任最为突出,是人员责任的主体。其中,属运行人员责任的一般电网事故共27次,包括误操作9次恶性误操作,3次一般误操作,占全部人员责任的50%。

2.2、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外部运行环境日趋恶化:据统计,在2001年至2003南方电网的149次一般电网事故中,因输电线路故障造成的一般电网事故共70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46.98%,是构成一般电网事故的首要因素。对70次线路故障按技术分类,由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雷击、污闪、雾闪等)引发的线路故障共30次,占线路故障的42.86%;由于外力破坏造成的输电线路外力短路共21次,占线路故障的30%;由于维护处理不当(维护不当、处理不当、树障、巡视不到位等)造成的故障共11次,占线路故障的16%。线路故障按电压等级分布,220kV线路15次,占21.4%;110kV线路52次,占74.28%;35kV及以下线路3次,占4.28%。

2.3、电网结构薄弱,事故影响面大: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发轻供”的影响,一些电网的电网建设一直相对滞后,电网结构薄弱,不能满足相关安全准则的要求;220kV及以下系统,特别是110kV系统中单电源供电或单回联络线供电方式较多,致使在1条线路或1个变电站故障时造成多个变电站失压。

2.4、继电保护问题突出:据统计,在2001—2003年南方电网一般电网事故中,按技术分类属继电保护因素的共39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26.17%,是造成或扩大为电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由继电保护技术分类可以看出,保护误动、误碰误动、保护拒动和二次回路故障是造成或扩大成电网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39次继电保护技术分类中,保护误动共19次,占48%,居各类技术原因之首;其次是误碰误动共8次,占21%。对39次继电保护问题进行责任分析,由于制造质量不佳共15次,占38%;继保人员6次,占15.3%;其他人员责任(运行、试验、检修、调试、管理等)共11次,占28.2%。继保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两者合计共17次,占43.59%。可见,保护误(拒)动和人员责任是继电保护造成或扩大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原因。

3、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一般电网事故,应该说我们各电力部门、单位都一直在努力改善。笔者认为,构成一般电网事故原因往往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因此,要遏制和减少电网事故我认为必须是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电力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要求。在学习贯彻落实中进一步提高对电网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针对一般电网事故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克服疏于管理、安全隐患未及时消除、反事故措施执行不力和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2、加强输变电设备运行管理,针对一般电网事故的特点和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加强运行维护,积极开展专项治理。(1)重点做好220kV及以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和防雷、防污闪工作,加强输电线路巡视检查、定期清扫、零值检测、接地电阻摇测和地网检查等工作。对雷害事故较多的线路易击段和污秽严重的重污区应开展专项综合治理,提高输电线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线路跳闸率。(2)根据季节特点,严密关注线路走廊的变化,加强线路“特巡”工作,防止树竹放电和大面积山火造成输电线路跳闸。(3)加强变电设备管理,重点做好变压器类设备的技术监督工作。对变电站、升压站的电气设备在加强电气性能检测的同时,还应做好其机械性能的检查。特别是对运行年久的刀闸及其引线接头要运用红外测温或无损探伤技术检查接触状况和机械强度;对管母开展变形观测;对支柱瓷瓶运用超声波探伤技术检测机械强度;对接地网根据运行时间和土壤情况,开挖检查地网腐蚀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4)针对近年来电力设施外力破坏事件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强化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做好电力设施的保护宣传、打击盗窃和破坏电力设施的工作。充分发挥业余护线员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护的联防机制。及时掌握临近电力设施或线下施工作业情况,向施工作业单位通报有关安全要求,增设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加强作业监护,防止施工碰线、车辆撞杆等外力破坏。

3.3、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投入,优化完善电网结构,加快电网结构调整,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电网建设和电网结构调整受资金、通道与站所资源、建设周期以及投入产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短期内不可能见成效。因此,当前应加快单电源供电的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改造,且认真做好其供电线路的运行维护,重点做好线路的防雷、防污闪工作,降低线路的跳闸率;同时,应做好变电站的下一电压等级侧运行方式的管理,安排备用电源,并安装自投装置,以防止供电线路故障时变电站全站失压。

3.4、加强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监督。(1)加强继电保护装置入网管理、整定计算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把继电保护“五查”工作作为强化继电保护管理和技术监督的常态机制。(2)严格执行二次设备与装置的定期检验、检测、试验标准,重点做好母差、主变、失灵等重要保护的检验工作,严格质量验收标准;重视二次回路管理;严格整组试验和带负荷检查等项目的检验,确保回路接线正确,装置动作可靠,防止一次设备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拒动和误动,扩大事故。(3)提高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严防继电保护人员“三误”事故发生。

3.5、加强运行管理,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强化操作中的唱票复诵、核对、监护等过程管理。制定防范违章解锁、带地线合闸、误碰压板、误接线、误整定等电气误操作和误调度事故的措施,并严格执行与考核,杜绝误操作事故。

3.6、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职工教育应面向生产实际,注重职工的岗位技能、异常情况分析判断和缺陷发展的预见评估等综合能力的培训。要通过实施标准化作业、规范职工的作业程序和作业行为,控制和减少生产作业的随意性、盲目性,杜绝人员责任事故。

结语

电网一般事故的预防和有效遏制对于保证电网正常运行,确保网内各地区生产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电网经营企业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一般电网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参考文献:

[1]、肖红,绵竹地区电网事故分析及四川电网变压器中性点保护[J],四川电力技术,2005/06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燃气 安全事故 原因分析 改进措施

城市燃气的使用,方便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起居,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材料质量低劣、燃气设施老化、市民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频发,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将以几例燃气安全事故为例,对燃气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实例

随着城市燃气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因使用燃气不当或者其他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故越来越多。比如在2001年3月,某社区发生的煤气事故,由于主人洗澡后没有关掉煤气,导致煤气将热水器烧坏,软管熔断,造成煤气大量的泄漏,夫妻二人中毒死亡;2004年6月,某居民家里由于灶具上的软管老化,在夜间与炉具发生脱落,同时由于灶前的阀门没有关闭,而造成煤气大量泄漏,造成居民死亡。这些事故的发生,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为死者家属的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更加影响了社会公共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对燃气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才是加强城市燃气安全管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措施。

二、城市燃气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

1.管道燃气的隐患分析。

使用管道方式进行供气的主要气源包括天然气和煤气,这种方式供气设备通常由管道、门站、高压站、调压装置及管道上的附属设备组成管网体系。管道供气工程属于隐蔽性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发生老化或者下陷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发生会造成空气进入到管道内,由于管道内的介质本身属于易燃易爆的气体,当其达到一定的浓度,则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可能性极大,而我国每年由于管道燃气引起的火灾和爆炸事件也十分频繁,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管道设备老化和腐蚀现象比较严重。在城市中,很多管道在使用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没有进行检测维修,因此管道的安全性无法保证。有的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对管道的局部位置进行更改,或者是由于道路拓宽等原因将管道置于车道下面,使得管道受到压损严重。另外,由于阀门、法兰等位置连接不严也会造成燃气的泄漏。

(2)安装在载体设备上的泄压装置和防爆装置等物质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危险区域内的电气设备没有适当的防雷、防静电设施,或者是设置了相关的设施却起不到作用。

(3)安全责任和管理措施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大量的存在。

2.瓶装燃气的隐患分析。

在城乡大部分居民和餐饮行业中还广泛的使用瓶装液化气,如果灶具、热水器或者其他使用燃气的设备使用不当或者是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下,极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不幸。将瓶装液化气产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归纳,主要有:

(1)如果瓶体受到腐蚀或者是严重的撞击,则容易导致瓶体受到损害,燃气泄漏引起火灾或者爆炸事故。

(2)气瓶角阀及其安全附件密封不严引起漏气。

(3)当灌装液化气超过瓶体总体积的85%以上时,如果遇到外力的碰撞,则极容易使罐体发生破裂,导致液化气的泄漏,甚至引起火灾和和爆炸事故。

3.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1)使用人员的粗心大意。如果在人员长期离开厨房时,忘了关闭阀门或者是关闭阀门不严密则会造成燃气的泄漏;使用者没有养成定期检查灶具软管的习惯,对于老化、腐蚀的软管没有及时更换,没有养成同时将灶具阀门和管路阀门同时关闭的习惯。

(2)在更换液化气瓶体时,没有仔细对调压器的胶圈进行检查,对于老化的胶圈没有及时更换。

(3)在一些餐饮场所,对液化气的使用管理不严格、储藏不规范。

(4)从事燃气经营的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对燃气安全的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的能力,甚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

4.违章占压。

有的用户由于缺乏对燃气使用的危险性的明确认识,造成燃气管道违规占压现象频繁发生,如果被占压的管线发生燃气的泄漏,一方面不容易被发现,而另一方面检修起来也比较困难,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违章占压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长输管线上方或要求的安全距离范围内开挖取土, 修建建、构筑物。

(2)在市区管网上方修建门市或临时搭建建、构筑物。

(3)在庭院管网上方搭建车棚或个别用户私自圈地建房等。

三、对城市燃气安全事故的防治对策

1.严格选材,确保燃气设施和管材的质量。

在选择燃气设施和管材时,技术部门和劳动部门要严把质量关,尤其是对于高压管线的材料更加应当严格进行筛选。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没有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的现象,则应当坚决的制止,并且对相关的负责人进行严惩。在燃气工程验收时,包括规划部门、城建部门、劳动部门和消防部门在内的多个管理单位,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工程应当坚决给予返工,并且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对材料质量的严格把关,是确保消除燃气安全事故隐患的基础。

2.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对燃气规划和协调工作进行加强,需要城建、规划、劳动以及消防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对城市燃气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规划,使城镇燃气管道的建设尽可能在确保安全第一的情况下正常发展。其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后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建立严格可行的管理体系和工作程序, 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完善有关燃气管道的设计、安装、使用、检验、改造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在用管道加强安全巡视;对超过使用年限或存在老化严重的管道,及时进行更换;对新建管道,要严把施工质量关。

3.加强宣传教育。

很多群众对于燃气的危险性还不够了解,有一部分燃气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或者是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宣传片、新闻等形式,对燃气安全、防护、救护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人们在日常的使用中加强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

4、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燃气施工和管理人员作为专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燃气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加强制度管理,杜绝操作人员违规操作。

结束语:

近年来,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阻碍了城市建设的脚步,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产生的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从管理、使用等多方面同时加强对燃气安全事故的预防,做到预防第一,将事故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安定和谐,促进我国城市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江燕,朱辉.城市燃气事故统计分析及其防范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7)

[2]徐向敏,王晓明.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04)

[3]王睿.城市燃气安全与运行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2)

第12篇

关键词:煤矿;煤矿机电系统;预防措施;煤矿企业

为了使矿井实现安全生产,相关单位需要不断完善煤矿机电系统。具体而言,不仅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还需要严抓机电设备的各项管理工作。现阶段,煤矿开采已逐渐实现机械化。因此,在煤矿生产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掌握煤矿机电技术。基于煤矿机电技术,供电系统、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等均影响着煤矿的生产效率。因此,通过合理运用煤矿机电技术,能有效提升煤矿的生产效率。

1煤矿机电事故的特点

1.1属于零星事故

煤矿机电事故属于零星事故,具有多发、事故涉及面相对较广、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的特点。因此,难以从根本上避免其发生。

1.2重复发生

同一矿井煤矿机电事故常重复发生,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应找到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规律,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3大量的工伤和设备故障

煤矿机电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工伤,还会导致众多煤矿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煤矿安全检查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煤矿工伤中,大多数是由煤矿机电事故造成的。如果煤矿机电设备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且缺乏相关人员的维修,则极易出现故障。由此可见,在设备维修阶段和故障处理阶段,管理人员应制订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设备维修方案,从而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质量。

1.4在所有事故类型中的比例持续增大

研究发现,目前,煤矿机电事故在所有事故类型中的比例持续增大。由此可见,合理控制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率能有效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2煤矿机电事故产生的原因

2.1设备陈旧

要想使煤矿生产顺利进行,煤矿企业应加大对煤矿设备的投入,保证设备成套、设备与设备配套。由于煤矿生产的资金投入较多,导致部分煤矿企业难以接受,一旦资金投入不足,则易导致老旧机电设备的更新速度变慢。对于机电设备而言,在长期运行后易出现老化的现象。此外,我国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水平和设备的综合配套水平较低。因此,对于煤炭行业而言,普遍存在装备落后的问题,导致设备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较大。

2.2设备的种类少、质量差、造型不当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的种类较少,且机械的质量较差。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方面,难以满足煤炭行业的生产需求。比如,我国煤矿生产中的采煤机、掘进机、液压支架等普遍需要从国外引进。此外,要想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的良好运行,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做好设备选型工作,并按照要求实现设备的配套化;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矿机电设备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从而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保证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

2.3设备检修不足

现阶段,多数正规的煤矿企业常引进国外的采掘设备,这样不仅能实现机械化生产,还能使自身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但因受到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和工作量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操作失误的现象时常发生,进而导致设备损坏。由此可见,工作人员应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学习,从而更加细致、认真地操作煤矿机电设备。

2.4配件质量不过关

目前,煤矿行业普遍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对配件设施的要求较高。在我国,配件生产厂家普遍具有生产规模小、分布分散的特点,且设备配件的尺寸、规格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配件的差异性较大。因此,配件间的匹配率较低。此外,部分小厂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生产中偷工减料,盲目追求低成本,省去了部分检修过程,导致机电设备难以稳定运行。

3煤矿机电事故的预防对策

3.1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应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不断优化和升级。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可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的及时更新,从而有效预防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对于设备比较落后的煤矿企业,应不断改造已有的煤矿机电设备。此外,煤矿企业还应及时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机电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升煤矿的生产效率。

3.2提升数字化水平,注重人员培训

煤矿企业应重视并充分运用自动化技术,从而不断提升煤矿生产的数字化水平。具体而言,煤矿企业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充分开展智能化管理,从而实现现代化的煤矿机电管理;不断完善机电设备的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充分掌握机电设备的工作状态,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维修工作;保证操作人员的操作方式正确,从而实现操作零失误;在机电设备的采购方面,应对比不同厂家的设备,并派工作人员前往设备生产厂家学习维修知识;加强对设备改造过程的管理,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设备改造目标;定期对机电设备开展性能测试。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质量。

3.3注重人员培训

煤矿机电工作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应努力提升员工培训的效果,不断完善培训流程。具体而言,煤矿企业可从以下6方面培养和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员:①在以往招工模式的基础上寻求改变。对于招聘而来的工人而言,需要加强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机电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并积极参加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培训完成后,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工人才具备操作煤矿机电设备的资格。②对于在岗员工而言,需要掌握机电设备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安全规范等,并定期参加技能培训,且管理人员应加大对其的考核力度。③煤矿企业需要不断丰富培训手段、改进培训方式和完善培训内容,从而提升人员培训的效果。④煤矿企业需要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⑤煤矿机电员工需要积极参加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培训。⑥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煤矿企业都需要加强对煤矿机电员工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质量,才能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对于煤矿机电系统而言,其本身比较复杂,且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作为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应严抓基础工作,从机电设备的安全入手,不断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肖胜付.浅谈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4(01).

[2]邱铁,张宏国,张波,等.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