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时间:2023-05-30 10:1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测量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测量学

第1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心理测量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33-02

心理测量学可以说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测量人的智力水平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个体差异的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心理测量学对预测和判断他人工作胜任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这门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心理测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规定了“学”什么以及形成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依靠教材内容来制定教学计划一直是多数非心理学专业的主要途径,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教材内容落后,与现实社会脱节,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二是知识体系缺少融合,很难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模糊不清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得学生不清楚应学什么,不学什么,导致学生收获不甚明了。

(二)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心理测量学的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实践环节,而常常套用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心态和课程的期望值,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只能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其后果就是学生受制于课堂,被动接受,缺乏思考、创造性,不愿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与同学在教学上缺乏互动,实践教学较少,又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参加工作后不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考核体系单一

目前期末考试成绩往往成了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这样单一的应试教育考核影响下,很多学生出现了“学为考、考为分、分为证”――即考试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分数”的错误认知,导致学生“课堂散、备考忙,学完忘”的被动学习状态。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发展[1]。

二、探究式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特点

探究式学习,指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在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2]因此,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探究式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为途径,改革心理测量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宽理论、强实践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探究式学习具有几个特征:一是指导性。通过对心理测量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的问题做引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满热情的开始学习相关的知识。二是自主性。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吸收新知识,用于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完成的,并在其中获得新知识的积累以及自信心和成就感。三是互动性。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不仅能够使各自的研究成果得到相互印证,而且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解决彼此观点中的矛盾,巩固正确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四是全面性。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教师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自评与互评,了解学习状态和水平。

基于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和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以解决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改革新策略

(一)针对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心理、法律基础知识,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强实践、有特色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改革上,要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及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分析应用能力,掌握人才选拔的方法和技术。因此,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规划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4]在教学中除了讲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心理测量学技术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应用。例如,提高招聘、甄选录用的有效率,使人员合理配置,智力开发、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业选择的有效性等。

(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实效性

心理测量学包含大量的理论教学内容,老师“一言堂”的单向授课模式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环节中加入情境模拟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等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情境模拟式教学,是将心理训练活动与测量学理论联系起来加以应用的新模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主动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充分使用PPT、网络资源、视频影音或实物等易于让学生接受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单调的理论知识得以形象化,增强学生学习乐趣和效果。实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对心理测量操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一些重要的测量问卷进行亲自操作,并撰写实验测量报告,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三)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教学实践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测量在职业选拔和岗位匹配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通过搭建心理测量网站、QQ交流群、公共电子邮箱、博客等网络技术手段,来锻炼学生独立使用测验的能力。在教学期间,安排学生在心理测量网站上进行心理测试活动,独立主持测验的施测、评分和解释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有:第一,学生在实践中既锻炼了使用测验的能力,强化了他们对心理测量作用的认识;想要两份杂志。[5]第二,通过心理测量,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包括智力、性格、潜能、职业特长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涉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特性;第三,扩大学生学习的渠道,如开辟网络“教学论坛”进行答疑和信息反馈,将课堂作业、课件、参考资料和课外读物等都放到了网站上供学生学习使用,变“90分钟单一教学形式”为“全时段多向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四)完善考核体系,全面评估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不仅要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多维度课程考核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采用期末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的考核方式相结合。针对课程特点,考试题型不仅强调知识性还强调应用性,既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程度,也要突出对创造性能力、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技能应用等的培养,要即抓知识又抓素质,让考试成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方面测评的标准,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其次,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进行的评价。采用课堂发言、实验案例解析、小组表现、创新能力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平时表现的比重最多也可以达到总成绩的10%―20%。这样增加了课堂的参与性,同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会更加的全面和具体。

参考文献:

[1]闫巩固等.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5,(1):90-93

[2]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25):48-51

[3]吴彩霞.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09(18): 54-55

[4]牟新博.浅谈心理测量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25): 183-185

作者简介:

第2篇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六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共一张试卷,三百分。

1、普通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心理学的基础。

2、发展心理学复习过程中应将其看作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断不可分开孤立的复习此门课程,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3、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

4、实验心理学的大致内容可以归纳为:实验变量、实验设计、反应时、信号检测论、传统心理物理法等。

5、统计心理学分为两大部分,即描述统计和推论性数据的计算。

6、心理测量学主要包括基本概念,信度效度的分析,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测验的制作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完美主义;自我展示;心理测量学研究;自尊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2-0094-04

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与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诸多心理疾患有密切的关联[1,2]。已有研究多着眼于完美主义者的特征[3],或将其看作多维度的人格特质[4],而很少涉及完美主义在人际之间的表达,即个体如何将自身追求完美无缺的信念展示给他人。Hewitt等就此提出了完美主义自我展示(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的概念,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并考察了与心理病理的关系[5]。

自我展示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也称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6]。Hewitt等认为,完美主义者的自我展示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自我提升(perfection selfpromotion),指个体通过主动展示自己完美无缺的形象来吸引他人,获得尊重和倾慕;(2)行为掩饰(nondisplay of perfection),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竭力掩饰缺陷和不足,防止他人对自己形成不完美的印象;(3)言语回避(nondisclosure of perfection),指个体在言谈中回避向别人承认失败、错误或表达自己的忧虑[5]。根据社会距离理论(sociometer theory),个体基于对归属感的需求和对社会拒绝的回避,会利用自我展示来维持和提升自尊[7]。然而完美主义个体的自我展示具有极端性和欺骗性,是一种适应不良的人际模式,对自尊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5]。

本研究将自我展示的概念引入完美主义研究,利用大学生样本检验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以及考察控制了完美主义特征之后,自我展示对自尊的增益解释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初测在北京市三所高校的185名本科生中进行了初测,其中男生103人(55.7%),女生80人(43.2%),2人性别资料缺失。平均年龄20±1岁。

正式施测482名北京大学本科生,其中男生258人(53.5%),女生212人(44.0%),12人性别资料缺失;大一167人(34.6%),大二101人(21.0%),大三106人(22.0%),大四103人(21.4%),5人年级资料缺失。

1.2 工具

1.2.1 完美主义自我展示量表(Perfectionism SelfPresentation Scale, PSPS[5]。

分为自我提升、行为掩饰和言语回避三个子量表,分别包含10个、10个和7个项目。采用利克特7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该量表英文版在大学生、临床和社区样本中施测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构效度,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左右[5]。。

1.2.2 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8]。

共10个项目,4点评定,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8。

1.2.3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

由6个分量表组成(见表3),共35道题目,5点评定,“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本研究所采用的中文版由Cheng翻译[9]。,訾非根据大陆语言习惯对个别用词进行了修正[10]。。与前人研究相似,“父母责难”分量表的题目未能有效聚合成为独立的维度,因此不纳入分析[9,10]。其他5个分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至0.85之间。

1.3 翻译及施测程序

由4名北京大学心理学和英文专业人士对PSPS进行返回翻译,多次修正后形成中文初测版本。在北京市三所高校的本科生宿舍随机发放PSPS初测版本,当场回收。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及被试反馈对个别项目进行修改,确定正式施测版本。在北京大学各本科生宿舍楼随机发放组合问卷,当场回收,用时20分钟左右。

1.4 统计方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t检验。

2结 果

2.1 中文版PSPS的信效度分析

2.1.1 结构效度

对正式施测问卷的27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素,正交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原则和碎石图显示抽取3个因素最为合适。逐步删除双负载和多负载严重的项目。每删除一个项目都重新进行因素分析,最终保留15个项目。各因素的特征根和所解释的变异比例分别为:行为掩饰(4.11, 16.67%)、自我提升(1.66, 16

.42%)、言语回避(1.29, 15.95%)。自我提升分量表中的第四个项目尽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双负载(行为掩饰:0.413),但其意义与分量表概念最为贴切,且考虑到量表结构的均衡,仍予保留。

2.1.2 项目分析

各项目与分量表的相关系数见表2,r值基本上均大于0.6,均P

2.1.3 效标关联效度

如表3所示,中文版PSPS的三个分量表得分与作为效标的FMPS各个维度得分以及自尊得分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2.1.4 PSPS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及内部一致性信度

中文版PSPS的三个分量表之间均呈正相关(r=0.360~0.462,P

2.2 PSPS评分的性别差异检验

中文版PSPS三个分量表得分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如表4所示。

2.3 完美主义自我展示对自尊的影响

以自尊为因变量,FMPS各维度为第一层自变量,PSPS的三个维度作为第二层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迟疑、错误在意以及个人标准等完美主义特征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42.568,P

3讨论

修订后的中文版完美主义自我展示量表三维度结构较为清晰,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与原量表相比,删去的题目大致属于以下两类:(1)对自己外表缺陷的在意程度。被试对此类题目的做答呈明显的负偏态分布,项目鉴别度较差;(2)测查个体完美主义倾向的题目,与三种自我展示方式均有较强相关,因此在因素分析中表现为多负载。

本研究的分层回归结果验证并拓展了概念提出者的思路。个体完美主义倾向于人际之间的表达能够在特征本身的基础上解释更为复杂的个体差异,包括自尊水平的变化。对自尊变异的增益解释力显示了在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引入人际和社会因素的必要性。具有同样完美主义特征的个体,如惧怕错误和失败、行为犹豫不决等,很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自我展示策略来表达其追求完美的愿望,因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可能有所差异。根据完美主义者的不合理信念,只有自己表现得没有任何缺陷,才会获得别人的赞许、尊敬以及归属感。然而,基于个体对自我的苛刻标准,以及对完美假相被戳穿后果的担忧和恐惧,行为掩饰和言语回避这两种带有神经质性质的自我展示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升自尊,严重时还可能发展为对社交场合的回避以及其他心理问题。自我提升的性质相对复杂,在控制了完美主义特征之后对自尊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但以往研究中又和抑郁等心理病理因素有显著关联。除了个体可能采取的防御机制的影响以外,Hewitt等认为自我提升所解释的自尊的增强很可能是自恋倾向,也具有病理性的意义,而并非适应性的积极自我评价[5],这一点有待于采用其他心理健康指标进一步考察。

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技能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其中印象管理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性、抑郁、焦虑以及总症状指数都有显著负相关[11],表明适当的印象管理策略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减少冲突,有积极的意义,可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重点内容。然而,本研究中的完美主义自我展示策略由于其极端性与欺骗性,与低自尊以及心理病理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临床实践当中需要进行有效识别和矫正。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心理测量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根据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介绍心理测量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对人才培训、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需要大增。同时,精神病治疗的实践和教育实践中对弱智儿童的鉴别,这些都成为心理测量学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1904年,比奈与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比奈一西蒙量表,用于测验和鉴别智力落后儿童,从此科学心理测量开始存在并不断快速发展。目前心理测量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根据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介绍心理测量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1 心理测量的概念及其特征

心理测量是指依据某种心理学理论,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个体的能力、人格或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或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严谨、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它是利用量表,对某一特定个体素质进行测量的一种手段。一个科学而有效的心理测验,必须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心理测量具有下面的一些特征:

(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特质与客观的物理现象不同,心理特质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不能对心理进行直接的测量,对心理的测量只能是一种间接的测量。根据心理学特质理论,某种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的特质,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对人的心理或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而只能选取群体中的其他人作为标准。所以心理测量的结果通常参照每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中的位置,而位置具有相对性。例如,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就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智力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心理测量是一门科学,因此它的测量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它的每一个步骤,无论是测验项目的收集与选取,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施测过程,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解释,均按照标准化的程序来进行。

2 心理测量的分类

通常按照心理测量功能分类

(1)能力测验

从心理测量的观点来看,可将其分为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是代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是学习的结果。潜在能力是个人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其行为能达到的水平。通常测量潜在能力的心理测验又称之为能力倾向测验。能力测验又可分为普通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普通能力测验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测验。例如“瑞文推理测验”,“斯坦福一比奈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等。特殊能力测验是测量在某个特殊领域的能力。

(2)成就测验

用于测验个体在接收学习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学校的学科测验,或者某种标准化的资格认证的考试。成就测验多是测量有计划的或者比较确定情境(例如学校)中学习的结构。

(3)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动机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测验又可以分为自陈量表、评定量表和投射测验。例如:埃森克人格问卷、MMPI、16PF、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等。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

在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测量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

(1)心理测量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朗曾就兴趣与职业上的成就之间的关系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他说:“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恰似摩托艇的马达与驾驶员之间的关系相似。马达相当于能力,它决定小艇的速度,驾驶员则相当于兴趣,他决定小艇的方向。小艇前进的距离便是成就。成就是由马达与驾驶员的综合作用决定。兴趣与行为结合起来﹐便成为促进行为的力量。”

基于此,他于1927年编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 继斯特朗之后,坎贝尔主持了该量表的修订后改名为“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该量表是一个应用很广的职业兴趣量表,不但能为人们提供职业方向,而且还能对职业转换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测试结果可以与不同性格类型、不同职业群的常模作比较,以此了解自己在工作类型、职业兴趣、培训专业等各个方面感兴趣的程度,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以及可能的成功领域。

(2)在企业招聘中作为选拔录用的测试工具

心理测验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的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人能力和其他个性心理特点,为员工招聘提供一个客观的度量标准,使得员工招聘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20世纪40到50年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越来越重视人职匹配的问题,于是心理学家开始寻求方法评价应聘者的“岗位适合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心理学家对应聘者进行一系列纸笔测验,通常包括个性心理问卷、能力倾向测验、投射性测验。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拔需要,心理学家从众多心理测验中选择合适的进行施测。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言语测验可以作为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言语理解和人际沟通能力的衡量工具。利用投射测验,如主题统觉测验考察应聘者的工作动机和与工作有关的生活态度。利用各种人格问卷,如卡特尔16PF测验,埃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应聘者的人格特征,作为职业匹配依据。

(3)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AC)在员工素质测评中的应用。

自从195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首次使用评价中心技术并取得理想效果后,该技术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强调多种心理测验技术的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类型的工作情境模拟技术选拔人才、培训人才,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模拟工作环境,从多角度考察对象。评价中心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有公文筐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面谈、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等。

其中,公文筐测验是模拟工作事件公文处理的纸笔测验,用于评价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决策能力、信息处理等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通过团队互动进行测评,评价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影响力、语言表达等人际交往能力。角色扮演和管理游戏则是通过让应聘者扮演某种管理角色或者模拟某种工作事件,目的在于反映真实环境下应聘者的工作表现,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特征和个人素质。

(4)心理测验在员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趋势是,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于是各种心理健康测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比较广泛的心理健康问卷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状态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CPI)、心理适应性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量表。现代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员工自杀事件发生。应用心理健康问卷能够及时发现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员工,及时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戴海崎,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林仲贤,丁锦红[J].心理测验的含义及其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3).

第5篇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考试;完善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0—039—05

当下正在进行的教育评价改革当中,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教育性评价及基于课程评价在内的发展性评价备受推崇,而传统的考试备受诟病,似乎考试与发展性评价天然对立,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就必须淡化甚至废除考试。笔者认为,考试这种评价形式中天然地存在着促进评价客体发展的功能,现存的考试制度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该功能,主要原因在于对考试的认识、开发、实施、考试信息的挖掘和利用等诸方面没有达到科学化的水平。因此改革现存考试制度,提高其科学化程度,完全可以使考试成为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形式。

1.发展性评价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1.1发展性评价的本质。发展性评价从评价的功能、目的出发,是针对评价无法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等弊端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强调有效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同时,是以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根本出发点,以融合教学与评价为基础和核心,以教师运用评价手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和反思,从而改进其教学和课程设计为中介或途径,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课程设计等三方面共同发展。

1.2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1.2.1 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性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多元化取向,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性。其基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和相信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强调评价始终在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氛中进行,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性思想对待学生的错误或缺点,杜绝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使尊重性原则在评价中发挥效益。

1.2.2 评价目的、功能的“发展性”转向或回归。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或功能不是“选拔”“甄别”,不是给被评者贴标签、定等级,而是为了了解被评者最真实的行为表现,以便激发教师能根据被评者的实际表现,不断改进教学和课程。而且,评价是以过去为基础,同时立足现实,以面向未来。

1.2.3 评价与课程、教学三位一体。发展性评价的基础和核心是强调评价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强调三者之间相互推动:评价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相对而言教学却是要敏感地抓住评价中获取的信息并加以调整。

1.2.4 评价过程动态化。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最后的结果,更注重被评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反对以被评者的某一次表现作为终结性评价。同时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强调将评价贯穿于各种活动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经常化。

1.2.5 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互动、理解目标的建构。发展性评价主张消除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主体与客体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和理解,最终实现“双赢”。

1.2.6 评价主体的行动研究与反思。教师作为实施评价的主体,作为运用发展性评价的关键因素,必须在实际运用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开展行动研究与反思,及时利用评价信息,针对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从而促进被评者的学习与发展。为此,教师应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反思,因为这是发展性评价实现其发展的最佳途径。

2.现存考试与发展性评价的背离

虽然我们反对把现存的考试制度看成是应试教育的替罪羊,但参照发展性评价的特征,现存的考试方式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现有的考试功能非常单一。考试的功能应该是多样的,但在当前学业评价中,考试成了对学生进行排队的工具,因而缺乏对考试信息的深度挖掘,未能很好体现考试的诊断、指导、激励等功能。实践证明,如果将考试仅局限于排队功能,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应试教育的盛行。

2.2 考试内容的人为性和主观性明显。这在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高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的大型考试内容往往因为命题人员的变动而各有侧重、各有不同,特别是实行分省命题之后,更是如此。而国外则相反。以美国为例,其大型考试,如学术潜能考试(SAT)、托福考试等,考试内容均非常固定。

2.3 现有考试以测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为主,基本上没有反映出考生的学业能力,而且所测查的知识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为主,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组合。如当前的中考、高考乃至硕士生招生考试中以检测评价被试者的外语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外语考试,其内容却过分偏重对语法知识的检测,而不是评价语言运用能力。其实,这一现象几乎表现在我国当前的所有外语考试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2.4 考试过程缺乏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的指导。美国的考试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和很强的科学性,是因为这些考试都是在心理测量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心理测量学还没有真正融入考试的实践之中,而且这种种考试的形式是单一的,即基本上是以纸笔考试为主要形式。

第6篇

就有了心理活动,便有了研究人类心理的需要。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记录了不少文人学者在知人识才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测量思想,研究和挖掘我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对于弘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加强心理测量的应用性研究,促进当今心理测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心理测量含义的解读

在我国古代,没有心理测量一词,也没直接论述心理测量的文字。但对人的心理及特点的测度,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周易》,它以卜卦方式,预测自然现象和人的生死祸福。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意思是说,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能了解别人,才能用人得当。《礼记?学记》中的“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也”则指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不同类型及心理上的个别差异,才能“长善救失”。“知人善任”、“知人善教”的论述,间接地揭示了心理测量的重要性。孟子相信人的心理是可知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里的权、度指的都是测量,物既能测,心即可测。直接指明了人的个别差异测量的可能性,包含着十分明确的心理测量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在言语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只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便可洞察一个人内心的底蕴。这说明人的心理及特点是可以通过外部表现探测的。汉魏时期的刘劭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理,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意思是说在心理观察中所得到的只是一定条件下行为的样例,它虽然不是行为的全部,但具有代表性(常度),可以对人的心理特征作出有效的推测。这与现代心理测量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我国古代一直十分注重知人识才,也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材料和方法,有些方法就带有心理测量的性质,可以说是现代心理测量方法的雏型。

2.古代心理测量形式及发展

在商周时代,我国就通过庠序培养,采用层层选拔和考课的方式选拔人才,这在古诗文中随处可见。不仅中原地区如此,边远地区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国语》中就有考度莅中之说。到了汉代常常采用察举的方式,不仅有举贤良方正、孝廉,还有察举,并且每年或隔年还有随计吏入京举才以及自举的行为。汉魏六朝时期,流行品评人物的风气,由于没有现代测量手段和工具的支持,因此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但经验十分丰富,有时还和相术联系在一起。如相者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嫌自己其貌不扬,伪作侍从,北朝使者却指出他才是真正的英雄等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皆是品评人物的专家,由评人还发展到品物、品文,并产生了系统的文学评论思想。隋炀帝大业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补充官吏的需要,开科取士,并在朝廷中设“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揭开了我国古代选举和考试历史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开端。唐代完善了这一制度,把智力测验引入考试。当时考试大致分为贴经、口义、墨义、策问和诗赋,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为现代考试测评题型开创了先河。此外,还注重举止仪表的考察,采用面试方式,甚至由皇帝亲自主持面试(殿试)。宋元明清的科举大多承袭前朝,无重大改变,直到因不适应时代要求而于1905年被废止。

我国古代选制度,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所使用的方法也为世界考试和测量带来了巨大的启示。民间流行的智力游戏,很早就在我国出现,如唐、宋年间的叶格子戏、七巧板等等。人们推测七巧板是从宋代的燕几图演化而来的。从文化继承角度看,我国古人的观察和实践丰富了现代心理测量学的内容,为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不同维度对古代心理测量的考察

(1)从测量目标、方法方面来看

我国古代心理测量目标十分宽广,具有综合化的倾向。

科举考试中,人的智能是一个重要的测评目标。科举考试注重于考生的政治见解、行政工作能力和文学艺术的独创能力的考察,以满足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需要。这些测量目标,从历代科举所开设的考试内容和所使用的考试方法上是不难看出的。然而,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量目标虽涉及面比较宽广,但零乱而不系统,并且偏重于人的情绪和品性。

其次,从测评的方法来看,我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诸葛亮“知人性”七法中的前四法(问、穷、咨、告),是借助于言语,以问答的方式来观察、测量人的心理,显然是问答法。七法中的后三法(醉之、临之、期之),从现代测量理论上看,就是给予某些情境刺激以观测所诱导出的心理与行为的反应,这属情境法范畴。

(2)从测验的计量方式看

现代心理测量理论重视测验结果的数量化,而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则以定性考察为主,这也是人们评价我国古代心理测量仅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门科学的依据之一。但考察史料,不难发现,先哲虽然不重视量化,可还是有一些量化方面的探讨,属朴素的量化思想。古代没有准确的计量工具,人们常用活动本身的某些数量指标作粗略估计。

(3)从影响测量客观性的因素上作些探讨

第7篇

关键词:健康信念,心理健康素质,合理性,可控性

分类号:R846

健康信念被认为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例如预防行为)的先兆,而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又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布朗梅,郭莲舫,1991)。

信念是人格动力结构中的高级成分。信念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过程,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来源。健康信念是指人如何看待健康和疾病,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如何认识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李小妹。2001)。人们关于他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念,可以影响他对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生活事件的判断,从而影响这些生活事件同健康间的关系。方蘅英等人(2007)研究发现良好的健康信念可以促进冠心病患者形成健康责任和营养两方面的健康行为。Zamlzieri(2011)调查了30名帕金森病患者的控制点和抑郁关系。结果表明,越外控的患者越抑郁,内控的患者心理比较健康。Bailis(2010)对124名22-81岁的人们进行了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对健康目标的追求会显著地减少人们的外控信念,缺乏对健康目标追求的人会更多的形成外控宿命信念,会影响以后个体对健康行为的应对。Kohli。Batra和Aggarwal(2011)对30名血液透析的患者和3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患者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患者组大多数都是显著的外控者。Ciarrochi(2004)对45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与他们持有的信念有关,持有不合理信念的学生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比较低。Bridges和Harnish(2010)研究表明,不合理信念与焦虑和抑郁有很大关系。Szentagotal和Freeman(2007)研究表明,自动化的思维部分中介了不合理信念和抑郁的关系。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健康促进领域最常见的理论模式之一,该模式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及在何种情况下人们会采取预防性的健康行为(Janz,Beck-er,1984)。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首先提出并由Beeker和Maiman,加以修订,用以解释为何有些人拒绝采取某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戒烟、参加肺结核病早期筛查等(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2005)。自1950年创立,国外不仅应用该模式于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或健康教育项目、行为干预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而且研究出一些与疾病或行为相关的健康信念测试工具(陈静敏,2002)。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中主要还是借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工具和方法。

现存的一些测量健康信念的问卷多是针对某一种疾病或行为的健康“知识”问卷,例如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郑翠红等,2005),锻炼健康信念量表(于志华,巩庆波,吴敬涛,2006)。涉及人们对整个健康和疾病问题看法的健康信念问卷还很缺乏。本研究编制的健康信念量表着眼于人格因素,考虑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程度,量表包括可控性与合理性两个维度。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些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钟慧,李鸣,2004)。在罗特的控制源理论中,他人的影响归于外控,自身不能影响它的作用(Rotter,1990)。但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体系中,他人的影响既有可控制性的成分,也有不可控制性的成分。当个体感受到可以控制他人的影响时,就可以使他人的影响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1、量表编制过程与方法

1.1 量表维度和维度操作定义的确定

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对各维度命名和测量的要求(梁宝勇,2012),本研究选取合理性和可控性作为健康信念量表的两个维度名称。

合理性维度是指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合理性认识,例如健康的重要性,疾病的可逆转性,健康理念等。合理性信念是一个单维度的连续的心理结构。在其两端分别称为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在罗特提出的内控-外控基础上。结合韦纳提出的可控性维度,按照人们对于控制健康问题的信念,把人们分为不可控者和可控者。不可控者相信健康和疾病是由不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不能通过任何的努力来决定:可控者认为健康和疾病是可以由人来控制和改变的,可以通过自己或社会互动来解决。可控性维度得分高的人把健康问题看作是可控的,得分低的人倾向于将健康看作是不可控的。

健康信念的总分由两个维度的得分相加获得,总分得分高的人健康信念素质水平高。

1.2 量表项目的来源与初步筛选

1.2.1 合理性维度项目的来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制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一书f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中找出符合合理性定义的项目,并加以修改形成9个合理性项目,

对天津市三甲医院的医生进行访谈,询问其病人中存在的一些与健康/疾病相关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分类共收集24个不合理项目。总共形成33个合理性维度的项目,其中正向表述22个项目,负向表述11个项目。

1.2.2 可控性维度项目的来源

从Rotter的内在一外在控制源量表f汪向东,1993)和Levenson编制的内控、他控及机遇控制量表(汪向东,1993)中选择与健康有关的项目10个,并通过修改使其表述符合健康信念的内涵。通过对天津市三甲医院的医生进行访谈,了解病人中存在的一些与健康相关的可控性信念,通过分类共收集20个可控性项目。总共形成30个可控性性维度的项目,其中正向计分13个项目。负向计分17个项目。

这样,量表的初始项目共63个。

1.2.3 项目的初步筛选

2011年期间召开3次会议,由15名心理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在教研会上探讨维度和项目的定义,并听取国内心理健康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63个项目进行了筛选。筛选时主要遵循的原则是项目和维度定义的符合度、项目所涵盖的范围及各个范围项目所占的比例以及反向表述的项目比例。最终确定健康信念量表的预测项目总共46个,其中可控性维度26个项目,合理性维度20个项目。

量表采用4级计分,1表示“完全不赞成”,4表示“完全赞成”: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健康信念越合理、越可控。

1.3 量表的形成

1.3.1 受试者

发放220份预测问卷,有效问卷206份。其中136名大学生:男生74人,女生62人;70名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男性21人,女性49人。

1.3.2 项目筛选和结果

对初测问卷进行区分度分析,删除和相应维度的平均分相关小于0.3的11个项目。

通过第一步区分度删除后剩下35个项目。可控性维度18个项目,合理性维度17个项目。对35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限定2个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以最大变异法转轴后KMO值0.814。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X2(595)=2114.49,p

1.4 正式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考察

1.4.1 受试者

样本一:发放400份正式问卷,有效问卷387份。其中266名大学生:男生71人,女生195人;121名事业单位、公务员和农民工,男性37人,女性84人。

样本二:从样本一中抽取被试80人,年龄:19.47±0.85岁,男36人,女44人。

1.4.2 施测方法

(1)测量工具

①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见上。

②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SAS由ZunK于1971年编制,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SAS由2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按1-4分计分。Zung对36例神经官能症患者进行SAS评定,同时并用HAMA量表作询问检查,量表总分的Pearson相关法的相关系数为0.365,Spearman等级相关的系数为0.341,结果表明SAS的效度相当高(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③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

SDS系Zung于1965年编制的,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SDS由2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按1-4分计分,各项得分相加即得总分。Zung等曾进行了SDS信效度检验,其内部一致性满意:奇偶数条目劈半相关性0.73(1973年)和0.92(1986年)(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2)测量程序

被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自愿完成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主持并回收问卷。对样本一只施测正式版24个项目的正式量表,用以考察量表的区分度、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两周后,对样本二同时施测正式版健康信念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考察量表的校标关联效度和重测信度。

1.4.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区分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及其信效度分析,用AMOS7.0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

2.1 区分度

用正式施测样本一的数据。分别求各个项目与所属维度分数的相关,结果见表1。表1中的项目与所属维度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47以上。

2.2 信度

首先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来检验各维度的信度指数,并用重测信度样本二收集二周后的重测信度,结果见表2。

2.3 效度分析

2.3.1 内容效度分析

给出可控性和合理性维度的定义,请10位心理咨询工作者根据两个基本定义,对正式施测的可控性维度的11个项目和合理性维度的13个项目进行逐条评价。判定项目与维度定义的符合性,用5级评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评定结果显示,可控性维度项目的符合性得分从3.7-4.9,合理性维度项目的符合性得分从3.4-4.9,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3.2 结构效度分析

考察量表内部各维度之间、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结果见表3。两个维度间呈低中等相关0.460,说明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独立性;各维度与总分之间呈高度正相关,说明各维度对量表总分都有较大贡献。

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筛选出的24个项目构成的两维度的健康信念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从表4中的结果可看出,对于两因素的假设模型,从模型拟合指数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均在一个优良的拟合模型可以接受的范围。表5给出模型因子标准化载荷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标准化因子载荷值较高。可控性维度项目的因子负荷均≥10.391;合理性维度项目的因子负荷均≥10.389。

2.3.3 校标关联效度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可控性与焦虑和抑郁呈显著负相关(Meijer et al.,2002;Cvengros et al.,2005;Kohli et al.,2011),不合理信念与焦虑和抑郁呈显著负相关(Day&Maltby,2003;Ciarrochi,2004;Szentagotal&Freeman,2007;Bridges&Harnish,2010)。因此,本量表的校标选择了SAS焦虑自评问卷和SDS抑郁自评问卷。应用样本二,可控性维度和SAS总分相关系数为-0.396,p

3、讨论

健康信念模式是健康促进领域最常见的理论模式之一,自创立以来国外已研究出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疾病或行为相关的健康信念测试工具。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中主要还是借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工具和方法。作为《国民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致力于编制一个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情的健康信念量表,为了克服量表在人种和文化方面的偏差,提高量表在国内的使用价值。

首先召开3次会议,听取国内心理健康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63个项目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健康信念量表的预测项目总共46个,其中可控性维度26个项目,合理性维度20个项目。然后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区分度分析,删除和相应维度的平均分相关小于0.3的11个项目。对剩下35个项目(控制维度18个项目,合理性维度17个项目)做限定2个因子的因素分析,删除因子载荷在指定因子上小于0.4的项目,通过预测后剩下24个项目。可控性维度11个项目,合理性维度13个项目。

对正式施测样本进行24个项目的测试,计算其每个项目与所属维度的相关区分度,并计算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项目与所属维度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47以上,表明量表的区分度较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0.758,重测信度系数均≥0.799,说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信度。对于该量表的两个因子结构的理论构想,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说明模型拟合良好,量表的结构合理,理论构想可以接受。

由10位心理咨询工作者对量表内容进行评定,让他们根据可控性和合理性维度的定义,对正式施测的可控性维度的11个项目和合理性维度的13个项目进行逐条评价,判断这些项目测量的内容是否归属维度所定义的内涵。以上工作保证了健康信念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应用正式施测样本,结果表明两个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均显著,相关系数是0.887和0.880,说明各维度对量表总分都有较大贡献,两个维度间的相关系数是0.460呈中等程度相关,这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好。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健康信念和焦虑、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本量表的校标选择了SAS和SDS量表。应用校标关联效度样本,控制维度和SAS均分相关系数r=-0.396,p

第8篇

一、职业意识的启蒙是关键

对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高校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职业意识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很多学生也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职业指导就是不切实际的花架子,对现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不过是跟风赶时髦罢了。有的认为,职业指导与专业教育不同,专业知识学好了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课外活动,专业已经决定了职业,职业指导没有意义。对此,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树立目标,激发动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消除“专业决定论”的影响;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帮助他们树立专业信心,激发其参与职业指导的主动性。

很多人质疑职业指导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没有必要进行职业规划。其实,正是由于要应对多变的时代和环境,才需要积极地做出规划,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本身就具有适时性、适应性和变动性,需要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进行时间和顺序上的合理设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关于职业指导的种种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端正认识,才能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否则职业指导就真的成了“花架子”、赶时髦,重蹈教育庸俗化的覆辙。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重点

学校的职业指导并不仅仅是要帮助一个人选择一个职业,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点。

多数大学生都有这些困惑:“我现在在哪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打算去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供我挑选?我准备怎样到达我想要去的地方?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我怎样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应该怎样鼓励和支持自己?”对大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规划理想的职业生涯,引导他们在综合平衡自身实力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澄清生涯期待,科学安排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与措施。同时,尽快克服入学之初的迷惘与松懈,科学制订大学生涯的个人发展计划,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我们应把死板的理论教育变为生动的参与教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强烈共鸣,实现德育回归生活。

三、心理学是职业指导人员的必要知识储备

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其中心理学知识最为基础和重要。职业心理学是职业指导的基础理论之一。职业心理学着重探讨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测定个性心理特点, 研究心理对职业的适应性,为择业、从业、转业的心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其又与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密切相连。

职业指导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使学生充分认知自我,而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心理测量来完成的。目前流行的北森职业测评系统就是结合心理测试来分析个体的各种特质的。可以说,心理测量是职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应用支撑,通过心理测量,可以掌握学生的一般能力倾向、特殊能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宜性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测评的结果做出客观的解读和分析。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无论是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时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测验,还是进行一对一辅导时所开展的就业心理咨询,以及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时所进行的内心体验和正面激励,无不运用了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心理学知识是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的重要知识储备。当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也不容忽视。

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兴趣,使之增强职业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各种问题在所难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和不断的探索,重要是的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和态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B144。

第9篇

一、如何建立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系统

从心理测量学的观点来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简称为教育监测系统)要有长远的眼光。首先,必须立足于广东省中长期教育发展的高度,对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基本设想与基本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其次,对测量评价中的技术环节进行充分的研讨,如测试周期、测试规模、所测对象、试题的内容与形式、组卷结构、数据分析方法、试题评价、结果的汇总与公布等等,都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开展研究并落到实处,必要时还需请教法律专家。下面就一些重点环节谈谈本人的想法与建议。

(一)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学习环境和学业能力两大部分。学习环境的调查应包含教育政策、人员配备与管理、教学设备、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对教育的投入等内容。学业能力调查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也应包括对学习状况和学习态度的调查。从理论上来说,试题最好能覆盖所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实际调查中难以做到时,所调查的内容标准应从学科课程标准中随机抽出。

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了国际性学生学业能力素养评价(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调查与评价15岁青少年是否具备服务于将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PISA的试题中很多不是单纯的学科内容,而是横向考查各学科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大规模生产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变革期,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基础教育能否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是关键所在。因此,广东省进行教育质量监测时应关注和借鉴PISA的测试内容与试题质量。

(二)监测对象

理论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应该包括全部的学科和年级。但是,建设和完善教育监测系统不仅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还需要集结一批教育科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计算机软件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因此创建初期全面铺开有相当的困难。参考国外同类监测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广东省可以先从一个年级一个学科做起。在测试过程中一边锻炼专业团队,一边积累经验,而后再向其他年级和学科铺开。这样以点带面,可以避免重复性投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从全面评价义务教育质量的目的来看,最理想的监测对象是六年级、九年级学生。PISA的测试对象为15岁的青少年,相当于义务教育结束阶段的初中生。考虑到我省实际,建议改选初二学生,可安排在初二年级教学结束阶段,或者刚升初三的开学时期。如财政状况允许,监测调查应每年定期实施。根据学科重要性和试题开发难度,可以最先开发数学的质量监测测验,然后逐步扩展到语文、英语等学科。

(三)监测方式

质量监测关心的焦点是被试群体的统计特征。只要抽出的样本能够代表所在的群体,就没有必要进行全体成员调查。因此抽样是否正确,是决定教育质量监测是否成功的基础。这里的统计抽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机抽出被试样本,二是从用于监测的试题群(数量要足够多)中随机抽出试题。

随机抽出的被试样本必须代表广东省被监测年级的学生群体。样本抽出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生人数比率从各县级行政区随机抽出。为了保证调查的精度,对于人数较少的地区适当增大抽出比率。一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来决定人数:在每个县级行政区内每道试题的测试人数不得少于1000人(这样才能保证估计试题难度、区分度等指标的估计精度)。在参加调查的班级内,学生还可以做不同版本的试卷,用以消除“练习”效应,这样能更有效的测出被试的真实学业能力。

试题的随机抽样,其意义在于确保用于监测的试题能够覆盖学生所学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如果被试是因为偶然碰到擅长领域的题目所以答得好些,或者因为碰到不擅长领域的题目而答得差的话,测试结果则会对学业能力的代表性带来严重影响。理论上讲,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被试需要做大量的试题。但是,大量的试题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担,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情绪以至消极应对。因此,一套试卷的题量应控制在两节课的时间内,这就需要在组卷方法上下功夫。例如,同时编制若干套试卷,各套试卷之间设置一定数量的相同试题。因为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中有链接(Linking)技术,可将不同试卷中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表示在共同的尺度上。形象地说,这样就可以用同一把尺子来量出不同试卷的试题难易、被试间的能力高低等(链接技术还可以比较不同年度的学业能力水平)。

NAEP、TIMSS、PISA等学业能力调查都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四)保障体制

为保证质量监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调查的方针和计划的制定应该由一个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负责。试卷构成、样本抽出、调查实施、评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形成报告书等,可委托给大学等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质量监测的费用应全部由教育财政支出,严格禁止调查机构参与任何与调查有关的营利活动。这样既可以保证调查的质量,又能保证调查的公正性,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判断和决策提供数据与信息。

受委托机构向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提供的调查信息除了各种统计结果,还应该提供调查实施的过程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等内容,以避免个人随意做出对自身有利的解释。同时,应尽量避免对所提供的结果内容进行解释和评论,以免公众对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产生疑虑,以确保信息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教育行政部门则可依据调查结果自行解释、制定及改善政府的教育决策。社会也可以多层面地解读调查结果,从而评价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

为了避免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应严格禁止公开涉及教师及学生个体的信息。另一方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获得的高质量的调查数据非常宝贵,在公开监测信息时不应仅限于公布调查的统计结果,也应该考虑将除去个人信息的原始数据公开。这样有利于更多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数据公开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向教育界反馈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高精度的质量监测需要一个庞大的高质量的试题库的支撑。题库中的试题不仅需要经过预测的检验,而且需要覆盖测试所需的全部内容领域。同时,各领域的试题均需保证一定的数量。为延长题库中试题的使用寿命,监测所使用的试题不应公开。但由于曝光、内容的时效性等原因也会造成试题损耗,需要向题库定期补充新的试题。

教育质量监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在初建阶段,它的基本方针与设计、题库建设需要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参与,而且,系统的运行也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支撑。根据国外同行经验,临时召集兼职专家组成团队的方式无法保障题库维护、试题评价、试卷构成、样本抽出、数据分析等工作的需要,应该有一支常设的包括教育调查、教育测试、心理测量、计算机软件等专家的团队。

二、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方向

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趋势上看,“计算机化”和“与学习一体化”将是未来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方向。我国正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期,测试与评分的“计算机化”可以大大缩短获得各种调查结果的时间,提高对策的时效性。我们应在大力加强实施“计算机化”测试的设施装备的同时,大力开展“计算机化”的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特别是汉语作文的计算机自动评分技术的开发,对中国的计算机化测试的发展至关重要。

与“计算机化”相比,关于“与学习一体化”的诊断性学业测试,虽然不乏Tatsuoka(1990)、市川等人(2011)等一些值得借鉴的关于方法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成功案例,但总体来说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投入。诊断性测试的研究不仅需要教育科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评价学等方面专家的共同参与,同时需要学生和科任教师的通力合作。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占有优势。

第10篇

【关键词】 完美主义;初中生; 心理测量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2-0895-04

完美主义是追求高标准的稳定的人格特质。对完美主义的研究起始于人们对一些负面心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早期的完美主义研究者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结构,对心理健康不利[1-2]。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编制了多个完美主义量表,应用比较多的英文版量表包括Burns(1980)的完美主义量表、Frost等人(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ewitt等人(1991)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以及Slaney等人(2001)编制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其中前三个量表强调的就是完美主义的消极或有问题的方面。但是,目前大量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完美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有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双重内涵[3-4]。基于对正常人的访谈研究,Slaney等人编制的近乎完美量表英文修订版(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APS-R),适合于对正常人完美主义人格的研究[5]。

近乎完美量表英文修订版(APS-R)由23个条目组成,包括三个分量表:高标准(high standards)(7个条目)、秩序(order)(4个条目)和差异(discrepancy)(12个条目)。其中,高标准分量表测量的是完美主义的本质内容,即人们对高标准的追求;差异分量表测量个体感受到的实际成绩与高标准之间的差异,用于评估完美主义者追求高标准带来的痛苦;Slaney等人对完美主义者进行的两个访谈研究发现,完美主义者在追求高标准的同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秩序感[6-7],所以,量表还包括第三个分量表――秩序,用于测量人们对秩序的追求。量表采用Likert 7点评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

杨丽在我国大学生样本中对Slaney等人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进行了中文修订,并考察了其信度和效度。结果和原量表相比,中文修订版删去了第18条,修订后的APS-R具有较高的信效度[8]。本文对杨丽在大学生样本中修订的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进一步在初中生中进行信度、效度检验,考察它在初中生中应用时是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石家庄市第27、第41和第4中学的分两次抽取了两个样本

样本一:采用班级整群抽取的方法,从石家庄市第27、第41和第4三个重点中学的普通班共抽取初中生660名。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考试焦虑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集体施测(其中初一220名,初二220,初三220),串列删除有缺失值的样本后,有效问卷616份,其中初一学生198名(男106名,女92名),平均年龄12.8±0.6岁;初二学生206名(男101名,女105名),平均年龄13.9±0.6岁;初三学生212名(男102名,女110名) 平均年龄14.9±0.7岁。

样本二:采用班级整群抽取的方法,从石家庄市第27、第41和第4三个重点中学的普通班抽取初中生710名。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自尊量表、Beck抑郁问卷进行集体施测(其中初一220名,初二220,初三270),串列删除有缺失值的样本后,有效问卷679份,其中初一学生219名(男94名,女125名),平均年龄12.7±0.5岁;初二学生202名(男101名,女101名),平均年龄13.7±0.5岁;初三学生258名(男126名,女132名) ,平均年龄14.6±0.7岁。

1.2 工具

1.2.1 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Chinese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CAPS-R)[8]

该量表包括三个分量表:高标准 (6个条目)、秩序 (4个条目)和差异 (12个条目)。采用Likert 7点评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

1.2.2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9]

共10个条目, 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自尊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2。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789。

1.2.3 Beck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10]

共21项,4级评分,量表总分能反映个体的抑郁症状程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55。

1.2.4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11]

共37题,每个问题要求作是或否的二择一回答。王才康(2001)对广州地区34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报告7天后的重测信度为0.62,Cronbach α系数为0.64。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58。

1.3 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结果

2.1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的项目分析

将样本一和 样本二的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调查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其中,条目2与总分相关较低(r=0.22),予以删除外(见表1)。各条目与所属维度的相关远远高于与其他维度的相关,各个条目鉴别力较好。

2.2内部一致性信度

APS-R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64~0.902。分量表之间具有小到中度的相关,其中,高标准因子和秩序因子之间为0.38(P

2.3 效度分析

2.3.1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样本一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KMO值为0.910,表明变量间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11407.84,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相关阵不是单位阵,各个因子间并非独立,能提取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直接斜交转轴法Direct Oblimin,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得到三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54.44%。结果支持原量表三个因子的结构(见表2)。

2.3.2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探索性因子结构的稳定性,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样本二的数据进行交叉证实(Cross-validation)。结果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的三个因子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为:χ2/df=6.653、GFI=0.907、CFI=0.901、RMSEA=0.066,IFI=0.912、NNFI(TLI)=0.901。模型拟合较好。

2.3.3 效标效度

以考试焦虑量表、自尊量表、Beck抑郁问卷得分为效标。结果见表3。

2.4 初中生各因子得分情况

女生的秩序因子得分高于男生。男生的高标准和差异因子得分高于女生(见表4)。

3 讨论

Slaney等人的研究结论表明: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3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同时,分量表之间具有小到中度的相关:高标准和秩序分量表之间为0.42,高标准和差异分量表之间为-0.12,秩序和差异分量表之间为-0.03[5]。杨丽对22个条目的APS-R进行信度分析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比较理想。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APS-R的高标准、差异和秩序的理论建构。高标准分量表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差异分量表和抑郁、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负性情绪呈正相关。

在本研究中,删除了与量表总分相关较低的条目2,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为CAP-R的三因素结构提供了支持,即高标准因子、差异因子和秩序因子。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表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水平可以接受。与原量表一样,在我国初中生中,高标准因子和秩序因子中度相关,存在部分重叠;差异因子与高标准因子、秩序因子低度相关。

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在初中生中的效标关联效度显示,高标准、秩序和差异三个与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健康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这与近乎完美量表英文版以及近乎完美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近乎完美量表英文版在资优中学生中(平均年龄13.2)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支持原量表三个因子的结构 [12] ;在普通中学生中(平均年龄12.7)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只确定了两个因子,即高标准因子与差异因子 [13]。原量表作者对大学生的访谈研究发现,完美主义者在追求高标准的同时,还追求整洁、秩序、条理,在构建量表结构时,包含了秩序因子。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中文版近乎完美量表的三因子结构。

在国内外初中生完美主义研究中,对性别差异的探讨很少。Baker [14]发现,青少年中,资优女生的完美主义水平高于资优男生以及普通男生和女生。Bellamy[15]在普通青少年中发现,女生完美主义水平高于男生。本研究发现,初中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标准,这可能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孩寄予更高的希望,对男性身份的认同也易于促使男孩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中女生的秩序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更喜欢整洁和条理有关。本研究结果与Siegle[16]对资优青少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在初中生样本中,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于国内初中生完美主义的测量和研究,并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一个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Burns DD. 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self-defeat[J].Psychol Today,1980,11:34-51.

[2]Horney K. 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The struggle toward self-realization [M].New York:W.W.Norton,1950.

[3]Hamachek DE. Psychodynamics of normal and neurotic perfectionism[J].Psychology,1978,15:27-33.

[4]Bieling PJ,Israeli AL,Antony MM.Is perfectionism good,bad,or both? Examining models of the perfectionism construct[J]. Pers Individ Differ,2004,36:1373-1385.

[5]Slaney RB,Rice KG,Mobley M,et al. The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J].Measure Evaluat Counsel Dev,2001,34:130-145.

[6]Slaney RB,Ashby JS. Perfectionists: study of a criterion group[J]. J Counsel Dev,1996, 74:393-398.

[7]Slaney RB,Chadha N,Mobley M,et al.Perfectionism in Asian Indians: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 in India[J]. Counsel Psychol,2000,28,(1): 10-31.

[8]杨丽. 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的中文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 139-144.

[9]Rosonberg.自尊量表(SES)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

[10]刘平.Beck抑郁问卷(BDI)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1-194.

[11]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1,(特刊):126-127.

[12]Vandiver BJ,Worrell FC.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Scores on the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 With Academically Talent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J Second Gifted Educ,2002,13(3),108-119.

[13]LoCicero KA. The reliability,validity,an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 in a sample of middle school-aged adolescents[D].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0.

[14]Baker JA. Everyday stressors of academically gifted adolescents[J]. J Second Gifted Educ,1996,7:356-368.

[15]Bellamy J. Perfectionism in adolescents: A comparison of private and public school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M]. University of Manitoba,Canada.1993.

第11篇

如果你面前有一个婴儿,你想选摸他的哪个部位?选项包括脸颊、手、脚丫和肚子。选“肚子”表明“你对恋爱谨慎过度,进展速度缓慢得像乌龟。”很多人对这种情节都不陌生,也乐于做各种各样的趣味心理测试来消遣。从主题到选项五花八门,你尽可以把婴儿的肚子换成其他各种禽鸟或走兽,甚至一把水壶、一盏台灯或一只花瓶。答案有时在意料之外,有时又在意料之中,它“权威”般地总结出了你的性格特点或心理取向。

趣味测试像可乐煮姜

“测测你是《奋斗》里面的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黄端在电脑前点开页面。《奋斗》是一部青春偶像剧,剧中有不少外形抢眼、个性十足的“80后”。依次答完了“作为前男友/女友,你还会去她/他家喝可乐吗?”“你买股票赔了还是赚了?”等15道题之后,按下回车键,结果出来了――“华子”(剧中角色,对朋友极尽宽容的男孩)。分析是:“你经常从一个避难所逃到另一个避难所,总是被命运推着走,但又不能接受命运。”

作为心理测量专业的博士生,黄端坦言,遇到这类题目也会忍不住做做看,权当放松。海衣(网名)一直强调这些心理测试的娱乐价值,这篇人气颇高的“《奋斗》测试”正是出自她手。海衣是新浪星座频道的特约作者,不过她更愿意将自己比作一位设计游戏的工程师:“我的设计,是为了让大家尽情欢乐。”

海衣把趣味心理测试和专业测试比做可乐和感冒糖浆――都是水质,可以解渴。但后者具有疗效,前者则用来满足感官享受。不过,一个流传甚广的治感冒偏方是“可乐煮姜”,很多人觉得效果不错。同样,趣味测试题中,也能窥到专业测试的影子。虽然只是游戏,海衣和她的同仁依然用心。如果读者反馈不佳,她们会对题目反复修改。“可乐肯定也有一些疗效,但更多地还是满足人的感官享受。我很清楚这一定位,并没有把可乐当成感冒药来卖。”

是否有效要看“信度”

除非有心理学的教育背景,我们一般称之为“心理测试”或“小测验”,很少有人提起“心理测量”这个专业名称。但在黄端看来,日常所见的趣味测试,确切地说正是心理测量的一种――“人格测量”。

一份测试可不可靠,要以“信度”来衡量。信度即多次(至少相隔两周以上)进行同一测试,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比如上面的“摸婴儿”测试,就像一份“恋爱速度量表”,不同选项代表答题人在“慢-快”这一维度上的差异。但这份量表的信度有待商榷,假如某人选择“摸婴儿肚子”,两周后也许就凭一时心情摸了婴儿的“脸颊”或“小手”,测试的信度便不理想。

除了信度,“效度”是另一个衡量测验可不可靠的指标,效度就是测试的有效性。在黄端看来,就像量长度要用尺、称体重要用秤一样,假如用尺子测体重,效度自然不佳。除非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试测和修订,谁能证明“摸婴儿的肚子”和“恋爱速度缓慢”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一套合格的量表至少应包含5道题,或者题目涉及的每个维度至少包含3个条目。“心理测量不可能根据一个题目就下结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厚粲教授认为,趣味性测试终归不是科学的心理测验。“一套专业测试题从编题开始,需经过取样、试测、修改、数据计算等一系列程序,再按心理测量学原理和统计方法检验其信度、效度等指标,那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专业测试很复杂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哈萨维和麦金利编制了一份量表,用于区分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这便是著名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这份包含了500多道题目的问卷流传至今,已经历了5次完善。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MMPI进行研究并修订,完成了中国版本。

在其中一个老版本中,包括“我早起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我每个星期都要拉一两次肚子”,甚至“有时我真想摔东西”“我想当一名歌唱家”……这些条目都来自初期心理学家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走访,并以开放式访谈为主收集并汇总信息,然后确定基本的项目库(题库),最后选取对象进行第一次试测。

第一次试测很重要。若将题目的编制比喻成雕刻,那么第一次试测相当于大刀阔斧的“凿”。对几百人进行试测后,会删除一些有缺陷的项目,比如很多人不回答、或得分比较集中、区分度不理想的题目。经过第一次试测,一套问卷便初具形态。

而后用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探索出问卷中待测的维度。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莱提出了“大五人格模型”。在这套被众多心理学家公认为最有前途的人格描述模型中,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所有描绘人的词汇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个维度因素: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责任性、开放性。比如开朗或沉闷就可被归入“内向-外向”这一维度。

接下来便是修订-试测-修订的循环过程,直到各维度上的得分合乎数学的分布标准。总有人获得满分或零分,而大多数人集中在中间的平均分数段。此时的测验便基本令人满意,并可以依照统计结果制定出“常模”,以供将来的测验进行对照。“常模”就像附在测验后面的“标准答案”,对照分数后可以得出受测者的测试结果。

黄端认为,和普通测验不同,心理测验的分数高低与结果优劣并无关联。“我们仅仅告诉受测者,你的人格在某一维度上的表现处于何种位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不作价值判断。比方说,在关于‘求知动机’的测量中仅仅告诉受测者,是哪种动机促使他求知欲旺盛,但对学习成绩好坏不作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心理测量孤儿教育教学

一、前言

孤儿学校是一种规模较大的集养育与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吉林省孤儿学校是我国两所规模较大的孤儿学校之一。2010年吉林省孤儿学校在校生已达千人,新生人数约占到了总人数的30%,而这些新生来源复杂(福利院弃婴、父母因病或意外双亡、服刑人员子女等)。入学新生差异较大,从新生报名入学开始如何在短时间之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离不开科学心理测量数据的有力支持。

二、心理测量在孤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1.心理测量在孤儿招生工作中的作用

在吉林省孤儿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中职生,心理测量在针对这两类学生所展开的招生工作都有重要的筛选和鉴别作用。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的生源,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龄儿童,可以从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与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情绪与社会性、学习品质、言语与语言等8个维度来制定《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诊断量表》,以此考察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若所编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处于心理测量标准的可接受范围内,可以作为评定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测量工具。通过心理测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招生工作的质量,避免了招生工作传统地面试谈话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依据的弊端[2]。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年级生源,也可以通过相应的量表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解。

对于报考中职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倾向性量表,来判断最适合其的专业。

2.心理测量在新生入学后的作用

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幸的过往经历,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孤儿教育之所以属于“特殊教育”,就是因为学生“心灵残疾”的特点。了解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筛查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避免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并且也为孤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以培养孤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3.心理测量在孤儿职业指导中的作用

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升学或就业的压力,本着教育孤儿“成人、成才、成事”的理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心理测量充分发挥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中职业的变化、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反观自身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适宜自己发展的职业群。以便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发展自己,提高竞争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业务能力和思想精神上的准备。实践证明心理测量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8届初三毕业生甲、乙两人,他们的理想都是医务工作者,与职业个性都相适应,学习成绩差别也不大。但甲对难度大的数学题感觉很吃力,而乙则比较顺利,虽然智商均属中等,但是也有一定差异。甲经过该生班主任、生活辅导教师和孤儿亲属反复思考,升人高中再上大学潜力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报考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乙选择升入高中,将来继续上大学学医。事实证明,这两位学生的选择是明智的。在毕业生填报志愿之际,心理测量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身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填报志愿、确定人生目标,增加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提高竞争力。

在职业指导中,我们普遍采用了心理侧量技术,这对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加快其社会化进程,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心理测量有其局限性,它还不能完满地反映人的心理各方面,对其使用不当还会带来消极影响。但实践证明,它在职业指导中仍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将职业指导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使职业指导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三、心理测量在应用中的问题与建议

1.问题

⑴心理测量结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心理测量进行过之后都未能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常常被束之高阁,未能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⑵对某些筛查出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关注不够

通过心理测量能够得知哪些群体处于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仅仅停留在了掌握此种情况的程度。由于心理教师往往都是身兼两职,精力有限,没有更深层次地挖掘这些群体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未能及时提出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2.建议

⑴开展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团训活动、宣传展板等方式,帮助新生了解孤儿学校生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正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积极应对,尽快适应孤儿学校生活。

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团体辅导

根据孤儿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如情绪人格问题、人际关系障碍等,组织具有相同心理困扰的孤儿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和支持,提高自信心,缓解负性情绪,改善人格,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使孤儿亲属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改善亲属与孤儿孩子的教养模式,增进情感交流,对于培养孤儿积极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还应鼓励孤儿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磨砺意志,不断增强自身的耐挫能力。

⑷加强对重点孤儿的跟踪服务及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确实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孤儿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跟踪服务,帮助其进行心理调适,顺利完成学业。对于一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如父母突然过世后来校的新生、低年级小学生等,可以根据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程家福,王仁富,武 恒.简论我国心理测量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