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网改造意义

农网改造意义

时间:2023-05-30 10:17:11

农网改造意义

第1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是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核心主题,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电网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必备基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有坚强可靠的农村电网作保障。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完善农村电网”,“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农村电网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约束性指标,透视了电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电网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打造新农电,服务新农村的社会责任。

通过6年农电“两改一同价”,省电力公司投入农村电网改造资金103亿元,农村电网主体网架初步形成,农网供电秩序、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显著提高,农村年用电量增幅近50%,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电压合格率达到96%,城乡居民用电同价年减轻农民负担1.5亿元,农村供电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农村电网投资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我省部分偏远山村没有通电,部分农户低压电网没有改造,农村排灌电力设施年久失修,还有部分农网处于单变压器、单电源的供电条件,还有一些农村新上项目因电网布点及结构限制接不上,用不好。山西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服务,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差距明显,任重道远。

“十一五“期间,省电力公司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战略,认真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和省政府北京会谈共同筹资建设山西新农电的发展规划,围绕电网建设、规范管理、电力绿色消费三条主线,全力打造“电网坚强、持续发展、管理科学、服务优质、供用和谐”的新农电。

打造坚强可靠的农村新电网,让农村电力供得上,用得稳

“十一五”期间,山西农村电网建设将多方筹资50亿元,重点解决农民最急需、政府最关注的六大问题。

全力实现未通电农户“户户通”。投资1.4亿元,力争今年年内使目前尚未用上电的11757户农民享受到电的光明;全力配合省政府5万人山庄窝铺农民搬迁计划,保证电随人到,让搬迁农民第一时间看上电视亮起灯。

积极启动未改造农户低压电网改造。筹资3.45亿元,对尚未改造的32.9万农户实施“一户一表”改造,使这些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国家农网改造政策的温暖。

开展老旧电灌站改造。多方投资23亿元,分期改造全省31500座排灌配电台区。

全面提升现有电网可靠供电水平。开工35kv及以上农村电网扩建、增容、改造项目971个,彻底解决农网单线路、单主变运行,影响可靠供电的问题。

全面开通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项目供电“快速路”。围绕农村工业、粮食、林果、畜牧基地的布局,做好全省农村电网规划与新农村及城镇整体建设规划的合理对接,新建35千伏输变电项目121个,全力服务农村新上项目及时达产达效。

全面提升电网自动化水平。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完善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施变电站主变有载调压改造,推行变电站无人值守自动化,加快农网光纤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农网继电保护微机化改造,提高农网装备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

完善规范和谐的农电管理新机制,让农民用上放心电、舒心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电力公司将全面深化农村电力“三为”服务(为农业生产、为农民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活动,从五个方面构建和谐农村用电环境。

一是统一规划布点农村供电所及营业服务窗口,强化对农村供电所的专业化管理,建立全省网络化的农村用电服务新机制;二是持续开展基础管理年活动,提升农村供电所对农村用电“量、价、费、损”和基础环境、台账、数据的科学、规范、精细、高效的管理水平,严控农电管理成本,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城乡照明同价成果;三是加强农电队伍建设,理顺农电工用工机制,疏通农电工成长渠道,不断提升农电工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技能;四是提升农村用电服务品位,建立分公司集中受理考核,县乡就地服务的“大集中”式“95598”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农村供电所便民查询、便民交费、便民报修等自动化服务水平,实施农村供电服务队服务到排灌地头、农户灯头、企业机头等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用电服务;五是建立有效的优质服务考核、激励、监督机制,主动依靠人大、政协、电力监管部门等社会监督力量,改进服务,规范行为,营造真诚和谐的农村用电服务氛围。

建立科学绿色的电力消费新体系,让电力用得省、用得好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电力公司将从三个方面引导电力的科学消费、绿色消费、集约消费和效能消费。

全力服务绿色电力生产。服务国家电网山西特高压电网建设,服务省委、省政府大煤电基地建设,全力促进山西电力通过特高压电网在全国能源优化配置中占领更高的平台,产生更大的效益;自觉站在国家能源可持续战略的高度,支持水电、风电、太阳能、废气利用发电等可再生、可循环能源的推广应用,真正尽到电网企业在能源优化配置使用上的社会责任。

全力引导绿色电网建设。积极推行包括用户、电厂用电并网设施在内的电网集约化建设,大力推行紧凑型线路、多回路同塔、节地型建筑、无人值守自动化等优化使用土地、通道、人力资源的新技术,实现电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经济社会;农村电网;电力基础设施;电力结构;工程管理;改造

1引言

为了大幅提高农村地区的用电使用质量,加快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满足三农与日俱增的生产生活电力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政府特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电网的工程管理水平,推进农网的现代化改造进程,加快农网结构的优化转型升级。

2农网工程管理的改造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整体管理体制结构松散,监管不力。在农村电网系统的长期运行过程中,一直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问题,电网系统的运营标准不同,要求也不同,各个不同地区适用于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使得在整体上对农村电网系统进行把握还存在较大难度。(2)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求落实不到位,人员考核标准模糊不清,尤其是电网系统的基层工作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随意性强,工程资料的存储、保管工作也不到位,经常出现工作记录遗失、损毁的现象,管理工作大多只是走个形式,没有从上到下的深刻落实相关部门的规范化要求,没有实现真正的科学管理。(3)财务结算工作不到位,缺乏统一的结算标准。在电网系统中的财会体系中,工资结算和财务的结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审计部门、监管部门以及供电部门各自记账、各自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在对账上经常出现较大差异。不仅如此,整个工程项目的改造过程,从最初的计划,到项目的实施,再到后期的检查及总结,整个过程都缺乏一个统一的财务计算指标依据,为电路系统的数据结构的存储及记录均带来了较大难度。

3农网工程管理对于农网改造及运营的重要性意义

农网工程管理是农网改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改造过程中,不仅应该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的从电网改造的整体目标入手,还应贯彻质量监管、工程监督等工作。农网工程管理对于农网改造及运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是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中,任何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一个完善强大的供电系统来保驾护航。在当今农村的经济建设中,政府大力扶持农村科技项目,持续加强投资力度,对农村区域化、产业化经营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以及人才支持,并对农村区域化经营的工程项目进行大量的招商引资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农村电网体系已经初具规模的基础上的。只有农村电网系统的工程管理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大力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力供应设备,优化相关产业的电力使用情况,提供更优质的电力服务水平,将每个用电单位的“点”与整个农村电力系统网络化趋势的“面”有力结合,点面共进的将电力发展成果传送到各家各户,让我国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去除进行农村区域化产业经营的电力后顾之忧,有效的提升相关产业的运营效率,降低电路维护、维修成本,减少电路成本投入,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

3.2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电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地区居民能否实现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由于农网系统本身存在的项目涉及区域广、改造施工难度大、电网体系繁琐复杂等问题,整个农网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本就存在较大难度,加上整个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地形地势条件复杂多变,让整个系统的安全化管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资金成本,但整个农村电网的用电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决定了各个用电单位及群体对电路系统所作出的评价,进而影响消费者在电路市场上的消费选择,还关系着整个电网系统所触及到的各个居民单元的用电安全,与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不断的加强农网的工程管理,完善农网现代化、科学化改造及运行进程,才能有效实现“居民用电安全、系统运转安全、电力供应安全、设备养护安全”四个电网安全化要求。

3.3有利于保障农网系统高质量电能的供应

电力能源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供应能源,是当今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电网系统的清洁与否以及电能供应质量的优质与否,都是直接影响我国农网系统的发电工作、运电工作、供电工作能否得到高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农网的工程管理工作将改善电网内部的电能供应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农网的改造及运营过程中,对农网进行科学的工程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将电力传输过程中电能的浮动范围控制在合理标准以内,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还可以降低电能传输误差。尤其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电能系统的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只有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完善农网的工程管理体系,才能保障电网免受闪变、电流不对称污染等因素的干扰,控制电路系统的工作偏差,做到供电环节与用电环节的无功率转换,有效降低电能的无谓损耗,提高运转效率,抑制电压波动状况,保持供电系统的电流电压的传输稳定,保证农网系统高质量电能的供应。

3.4可以大力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电网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根本着力点与目标,是衡量农村经济建设的根本准则,也是衡量农村电网系统的现代化改造进程的根本标准,只有拥有一个良性、安全、高效、便利的农村电网系统,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工程项目投入与支持,才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新型农村经济增长点,才能帮助我国农村地区实现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进程,让农业与新型产业工厂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推进农网工程管理合理改造及运营的措施

4.1做好农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设备及材料的招标工作

对所用设备及材料进行招标工作,是农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此:①应该做到对施工场地的现场勘察,按照“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的理念,根据具体工作的不同要求,对投标单位的运营资质进行检查、筛选,保证施工方的业务能力及水平;②应尽可能的选择经验丰富、相关工程完成度较高的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明确监督范围,对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施工质量严加把关。

4.2建立健全动态的工程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一个动态的农网工程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事前管理。事前管理具体是指在农网改造工程开始运行之前,就应制定好充分的计划安排,对施工的监管质量要求做好预测,合理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众多突发性因素,并针对不同情况建立应急应对机制。(2)事中管理。事中控制的关键就是做到工程项目的实时、动态监管,完善问责机制,确保明确的职责划分,由具体的监管人员负责不同的施工区域,按相关规章制度全面排查工作隐患及漏洞,完成严密的管控工作。(3)事后管理。事后管理是整个农网系统改造的关键,在项目完成之后,应对现场进行基本的全面二次排查,对所用材料进行登记归档,对工程各部分的细节参数进行录入,总结施工经验,为今后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3做好农网改造工作完成之后的项目验收

在农网改造工作初步完成之后就是项目验收环节,应该首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行检查,自检环节合格之后,再将项目完成报告提交给用电单位,由用电单位内部成立的专门工程验收小组负责验收检查,按照事先确定的规范要求严加把关,对电网工程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进行通电测试,并对登记材料信息与实地情况进行账实核对,确保施工材料使用数量、机器设备的型号单位、电能的转换参数均登记在案,并由专人对整个验收工作进行记录,确保后续的财务清理工作有据可依。

5结束语

农村电网系统的工程管理是农网优化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电网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应建立起科学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农网的工程管理对于农网改造及运行中的重要性意义,并且严格落实相关对策措施,确保农网改造的顺利完成,提升农村电网的运行、服务水平,更好的为新型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道峰.推进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农网运行水平[J].农村电工,2011(06).

[2]陈健鹏,邹峰.实施农网升级改造提高供电服务水平[J].农村电工,2011(06).

[3]蔡夫洋.对农网规划与建设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08).

第3篇

一、农村智能电网的意义

智能电网整合系统实时生产和运营信息,因此可实现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全社会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综合投资及利用效益,是实现客户增值服务的重要手段。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电网,加快改造升级,提升智能化水平具有现实意义。配电网要求高可靠性和高效率,能够实现可再生能源入网以及满足家电设备智能化。农村配电网络结构分散、复杂,在某些情况下智能电网技术在农村可能比在城市更能发挥效率,实现电力普遍社会服务,特别是农村配电网智能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农村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对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从而对能源消费需求增加的情况,农网智能化将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新型能源的有效供给,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对能源的需求。而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特别需要农网智能化的支撑。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在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两翼,而这首先需要快捷、方便、清洁的能源供给。农网智能化不仅提高了农村电力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还将整合各种新能源,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能源供给瓶颈,成为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二、农村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技术用于农村配电网系统,实现对农村和边远地区配电网能源消费的可控、能控,在主网故障前提下的自恢复、需求调节等。由于与城市中心比较,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负荷集中度偏低、分散性更强,农村配电网规划设计采用智能电网技术时,可以利用它完善的数据基础,更加准确地获得和预测负荷的大小和地址,从而减轻系统基于不确定性的负荷。

1.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多采用长距离、辐射式配电线路,电压降大,变电站运行电压偏低,导致线路末端电压不能满足用户的电能质量要求。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在线路末端安装电压传感器,并将电压信息传送给变电站,通过调节运行电压使变电站电压满足末端最低允许电压,线路终端保持适当的电压水平。这样既可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又降低配电网的线路损耗,优化配电网电能质量。

2.针对农村地区分散的特点,通过智能计量通信网络可以获得需求控制或价格控制信号。在电源短缺进行需求控制时,可在农村配电网上安装新的需求控制/响应系统.采用更复杂的双向通信监控系统,实现负荷的可控和能控。

3.利用变电站、线路数据,付费电能表和传感器数据,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和完善的运行信息,从而计算线路、变压器损耗和进行负荷平衡分析。

4.农村地区的基本用电需求发生了根本改变,其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强。在终端用电设备方面,普及的节能照明设备和智能家用电器具有“非线性”的负荷特性,其功率因数低,并伴有谐波输出,导致闪烁和变压器超载现象日益增加,直接影响用户的电能质量。为此,可通过智能电网的传感器技术,加强谐波监控,降低电网中的谐波成分,提高电网运行质量。

5.分布式能源的影响。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确保配电系统中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和能源储存,协调波动性和间歇性。这对于偏远地区或孤立地区的发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些地区的发电燃料运费比燃料自身的费用高。对于农村和边远地区,相比大网输配电,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空间巨大,其中首选应该是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

6.地理信息系统和停电管理系统

由于农村和边远地区负荷相对分散、地理条件复杂,在农村配电网智能化进程中增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记录用户的地理信息、用电综合信息,改善系统运作和提高运行效率,有利于农村配电网效率优化,合理分配电能,同时便于配网自动化中故障寻址、故障范围分析等功能的实现。

三、经济可行性分析

考虑到长距离输配电线路成本高,而分布式发电成本低,线路损耗小,发电容量、输配电容量投资递延,因此在电网不能覆盖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独立的小型发电系统,可满足当地用电需求。我国目前没有强制的考虑智能化的农村电网规划标准。在农村配电网建设初期,智能电网的投资昂贵,可行度不大;但随着“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推广,农村智能电网技术一次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应用,可分阶段、分地区逐步实现配电网的智能化。

第4篇

一、充分认识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商品流通形成了多形式、多成分、多渠道发展的格局,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经营设施和相对滞后的经营模式,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农村消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较大挑战,农产品流通成为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问题。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创新农村流通体制,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新体系,不仅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需要,而且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州区域发展战略体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抓住机遇,强化措施,进一步创新农村流通体制,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新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步伐。

二、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繁荣有序、生态高效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新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发展步伐,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保证。

(二)工作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市农村基本建成以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体系、农产品购销服务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为主体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新体系,基本实现日用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网点覆盖全市行政村,食品和农资的统一配送率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农产品购销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购销结合、双向流通、安全高效的农村流通新体系和城乡一体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流通新格局。

(三)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品牌经营、加强监管、服务“三农”的原则,按照发展合作组织和混合型经济、扩大新型业态、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良性循环的工作思路,在市本级建设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和专业市场;在县级城市建设连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在乡镇建设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连锁超市,建设和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有条件的乡镇可建设综合购物区;在有辐射功能的较大村庄建立以现代经营服务方式为基础、由多种经营服务项目组成、为农民提供商品、技术、信息、中介等服务和文化活动条件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在一般村庄建立日用消费品便利店和农资“放心店”,同时加强农产品购销服务、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发展产销结合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

(一)构建农产品营销有效平台和长效机制。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打造农产品购销服务新体系。

1.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与改造。改造和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环境良好的农产品贸易市场、综合市场、批发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配送项目。市本级重点建设占地1000亩的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100亿元,努力打造四省边际商贸中心城市。

2.拓展流通渠道。鼓励、支持各类农产品经营主体在市外、省外设立直销点、联销点、特约经销点,扩大州农产品销售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各地设立100个州农产品销售(展示)窗口,在10个省会城市、特色城市组建州农产品示范直销点。

3.做好“两个结合”(网上销售与直销相结合、特约经销与联营联销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乡镇、重点行政村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点;加强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网上农产品交易和结算;加强与省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建立农产品销地市场信息采集网络,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引导农民运用市场信息指导生产。

4.抓好“三个对接”(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农校对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在发展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同时,推进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加强与省内外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设立州农产品专销区;建立完善特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培育品牌产品,加强与市内外大专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合作,开展放心安全食品和净菜配送,促进农民增收。

(二)提升农资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以打造“放心农资”、“安全食品”为重点,按照“市有大型集散市场、县有配送中心、镇有连锁超市、村有放心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

1.提升配送中心功能。按照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在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建立完善7个农资配送中心,5个以上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提升商品配送率。到“十二五”期末,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点的食品配送率达70%以上;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商品配送率达80%以上,确保农村居民消费安全。

2.完善连锁经营网络。在现有连锁经营网点的基础上,每年新增连锁经营网点100个,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日用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网点覆盖全市行政村。

3.开展综合服务。贸粮、供销、文广、食品药品监管、烟草、邮政、通讯、盐业、石油、保险等部门单位要加强联合与合作,发挥“一网多用”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促进城乡社会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集购物休闲、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健身娱乐、书报杂志、音像制品等综合服务,“十二五”期末,全市村级综合服务社的行政村覆盖面力争达到50%以上。

(三)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整合市场资源,构建以各类回收网点为基础,集回收、加工、交易为一体的再生资源经营网络体系,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5个,加强与市外大集团、大企业合作,开展废旧家电、机械设备等回收拆解业务,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借鉴宁波等地经验,规范建设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构建废旧物资连锁回收网络。建立健全再生资源经营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经营管理培训和教育工作,杜绝违法收赃、销赃行为,规范回收市场秩序。

(四)加强农村流通主体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组建大型跨区域作业的农村流通企业集团,培育和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培养和引进流通专业人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鼓励企业员工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商贸管理人员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商贸商务人才队伍。

四、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一)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从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农产品营销长效机制平台建设、农资物流配送和农村物流站场建设、日用消费品物流连锁经营体系和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新体系建设。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流通企业参与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授信额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二)给予用地、建设、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农村新增商业设施、农村物流站场和农村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必须符合乡、村规划,有关部门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给予优先提供;对列入市级重点的流通项目和龙头企业,利用原使用或盘活供销社系统的划拨土地进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办理出让手续;对市级重点流通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所需用地,要优先安排计划、优先组织供地,并参照有关规定按优惠政策办理。对我市连锁企业在市内设立区域分支机构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

(三)简化审批、检查手续。各级工商、质监、卫生、交通、环保等部门在连锁门店注册、登记、证件办理等方面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直营连锁企业办理经营资格审批,由企业总部向企业注册登记机关所在地的有关主管部门统一办理。对农村连锁店烟草经营资格证的办理提供方便,在数量和间距限制方面予以放宽。要严格规范各有关部门的执法检查行为,严禁重复检查和不合理收费。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对经营规范的直营连锁企业统一配送的商品(国家规定的特殊商品除外),其商品质量、卫生等方面的检查,要简化手续,原则上只在配送中心进行。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第5篇

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透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使自我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加强党性修养,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既干事,又干净,要干成事,干实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领导人民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共产党要完成自我的历史使命务必在努力认识自我、加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永远站在世界先进前列。每个党员都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信念,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要成为这样一名党性强、作风好,纪律严,素质高的富有战斗力的党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但最关建的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

一,在理论学习中不断提高党修养。党员要始终结合党性修养进行党的理论学习。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二、在实践中自觉磨练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共产党员掌握实践的武器,要真正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精髓,就要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学习与运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锤炼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观念。党员的修养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自我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经验,实践出真知。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获得真才实学。也只有这种社会性实践,才能推动着思想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党员要在实践中诚心诚意地磨练自我,不断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要在实践中经得起考验,应对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和金钱、名利,自觉地筑起反腐的长城。共产党员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的党性,务必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加强党性修养。每个党员都要用心、主动地参加每次党内生活,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严格管理和其他党员的监督之下。党员都在党的一个组织中生活、工作,自我的思想、行动,德、才、能、绩表现,党性强弱与否,一般说来,党组织和周围党员同志看得还是比较清楚明白的,只要自我用心、认真地参加党内生活,就能够得到组织和党员同志的经常教育和帮忙,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坚持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地完善自身,求得进步。党员都就用心自觉地参加党内生活,要勇敢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用心正确的党内思想斗争,对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现象,开诚布公地提出批评,要检讨诚意地理解党组织的批评、帮忙和监督。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外武器,才能不断的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四、党性修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当下,作为一位党员,党性修养最关键的就是要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重大历史贡献和丰富内涵。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学习三十讲,争做一名优秀党员。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起来,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增强业务能力,拓展学习领域,强化实践锻炼,在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必须坚守的信念意识。把共产党员党性修养体现在全部工作中去,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全面提高工作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我作为鹤庆供电局的一名党员干部和分管领导,就是要把全县人民用上电、用好电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不断努力,要把这个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村电网建设乃民生之计,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应当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问题,把这项惠及老百姓的实事办好,使广大老百姓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把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当充分考虑巩固农村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等因素,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二)将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与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府惠民工程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群众参与、各方配合的农村电网建设的管理体系,构建供、用、管的和谐关系。

    (三)广泛宣传农村电网建设的法律、法规,让广大农民明白农村电网建设的运作模式,维护好自身权利,履行好应尽的义务。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体现[1]。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利用农村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打造农业生产活动中产、供、销环节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帮助供需双方有效交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2-4]。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5]。Www.133229.Com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4]。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6]。

5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6参考文献

[1] 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刘丽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主体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7(11):166-169.

[3] 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19-20,40.

[4] 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情报,2006,26(12):53-54.

第7篇

:   “十一五”期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电力保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需要强化电网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进步需要电力支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需要更高的电力服务水平。因此,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供电企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供电企业自身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县级电力企业,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建设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电网,建立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电管理体制、农村电力服务体系,为农村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建设巩固电网

对农村电网进行彻底的改造,合理布置电源点和配电变台,降低损耗,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电力的保障。电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即从“三农”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解决薄弱环节,分类指导,扎实推进;要加强研究、争取政策,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主动向各级政府汇报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要长期奋斗、量力而行,即充分认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就是要进一步建设好、完善好农村电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出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电力发展的决策和部署。特别是1998年以来进行的大规模农网建设与改造,对推动农村电力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供电服务涉及千家万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还需要县级电力企业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搞好优质服务,单有硬件上的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和谐电力”、“客户服务”的理念,需要建立规范的农村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实施“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的管理,彻底治理“收费难、业扩报装难、报修难”三难问题。因此,县级电力企业要加强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建设,强化行风建设,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走访客户制、零时检修等制度。进一步健全营销管理、供电所管理、电工管理制度,实行供电所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把营销与优质服务列入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要向社会聘请行风监督员,每年召开1~2次行风监督员和客户代表座谈会,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在各服务窗口均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箱。同时要在各基层供电所建立营业窗口,做到“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提倡“人人是窗口,事事在服务”的作风,始终将“人民电业为人民,全心全意为客户”的理念根植于农电管理中,使农电管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谐相融。电力供应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为农户提供安全、卫生的能源,可以进一步改善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电力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用电水平的提高,可带动洗衣机、电视机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农电队伍建设

农电工是直接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最前沿战士。加强农电工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要加强农电工队伍建设。坚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原则,优化农电队伍结构,规范劳动关系,维护队伍稳定。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全面实施人才战备,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培养学习型员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打造学习型团队,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和知识培训、技术竞赛和岗位练兵等活动,以岗位为平台,以农村供电服务实践为课堂,全面提高员工技能水平,使员工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创新奉献,主动为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稳定农电工队伍。一要明确农村电工的用工性质,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与其建立正当的用工关系,维护农电工的合法权益。二要积极探索执行效益工资制度、科学调整计酬方式和工资模式,建立工资与奖金、福利直接挂钩,辅之以缜密、严格管理的考核制度,努力实现多劳多得。三要切实关心农电工生活,严格落实劳动保护、养老保险和各种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强化其归属意识,保持农电工队伍的稳定。

第8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99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积极实施“两改一同价”工程,即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和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工程,初步解决了农村电网薄弱、供电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基本理顺了城乡电力管理体制,实现了城乡居民各类用电同网同价,有效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市农村电气化整体水平还不高,农村电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电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农村电气化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还不相适应。面对新形势要求,要提高对新一轮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攻坚克难,努力提升我市农村电气化的整体水平。

(一)建设新农村电气化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推动农村电网建设,改进农村供电服务质量,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建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建设新农村电气化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在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我市新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优化电网结构,降低电能损耗,拓宽农村电力市场,提高电能质量、供电能力和用电水平,提升农村电力管理水平和供电服务质量,为全面实现新农村电气化打下坚实基础。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人均年用电量达到4905千瓦时,全市农村人均年用电量达到560千瓦时,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电气化,农村电网布局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年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县”验收,建成“新农村电气化乡(镇)”12个、“新农村电气化村”274个。

二、基本要求

(一)加强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电气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按照新农村电气化县、乡(镇)、村的建设标准和实际情况,编制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定电气化县、乡(镇)、村的建设目标,按照“示范先行、秩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试点工作,要求今年各乡镇、村确定进行试点的,力争年内完成考核验收工作,并在取得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电气化的建设。

力争年内完成考核验收工作,并在取得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电气化的建设。

(二)加强新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确保农村电力供应。在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的基础上,农村电网建设着重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降低耗能、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坚强农村电网上下功夫,实现35千伏变电所双电源供电,县城网主干线采用环网供电,10千伏线路的供电半径不超过15千米,低压不超过0.5千米,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形成一个坚强、可靠的农村电网。

(三)加强农村用电管理。“两改一同价”工作结束后,农村用电管理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居民享受县城居民同等用电待遇。但由于农村电力设施产权的变更,农村电力设施保护任务更加复杂繁重,电网建设工作中的政策处理难度加大。根据这一新的情况,各地要及时成立村和乡镇用电管理协调小组,为理顺供电秩序,化解电力建设过程中的困难,营造和谐的农村供电环境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服务。

(四)精心组织新农村电气化的建设。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经贸、农办、电力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分工协作。经贸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牵头组织专家对新农村电气化的验收,对达到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标准的乡(镇)、村发文命名,协调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等;农办的只要职责是协调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计划的衔接,督促成立新农村用电协调管理组织等;电力部门是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主体,主要职责是编制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案,加强供用电管理,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按考评标准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三、考评办法

(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分为三级:新农村电气化县、新农村电气化乡(镇)、新农村电气化村。对新农村电气化达标的县,由省经贸委、省农办、省电力公司授予“新农村电气化县”称号,同时由国家电网公司对承担其供电任务的县级供电企业授予“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达标的乡(镇),由市经贸委、市农办、电业局授予“新农村电气化乡(镇)”称号,同时由省电力公司确认上报国家电网公司,授予承担供电任务的供电(营业)所“新农村电气化乡(镇)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达标的村,由县(市、区)经贸局、农办、供电(分)局授予“新农村电气化村”称号。

(二)“新农村电气化县”的考评,由县(市、区)经贸局、农办、供电(分)局提出申请,按照逐级上报的程序,分别经市经贸委、农办、电业局审核推荐,由省经贸委、农办、省电力公司组织考评验收。

(三)“新农村电气化乡(镇)”的考评,由县(市、区)供电(分)局、乡(镇)政府提出申请,按照逐级上报的程序,分别经县(市、区)经贸局、农办审核推荐,由市经贸委、农办、市电业局组织考评验收。

(四)“新农村电气化村”的考评,由村委会提出申请,由县(市、区)经贸局、农办、供电(分)局组织考评验收。

四、奖罚与其他

第9篇

关键词:电网改造;配电工程;管理;施工

农村电网的改造是国家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而设的基础建设项目。针对农村电网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电网的改造势在必行。在我国的农村电网中存在着设备陈旧老化、网架结构不合理、供电可靠性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亟需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电网改造的投资力度,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改造后的电网结构更加合理,供电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而配电工程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施工中的问题较多,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的质量决定着电网改造的质量

1 配电工程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能力

配电线路的建设要求安全可靠,要保证供电质量。配电工程管理人员要有对所负责的工程高度负责的责任心。配电工程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要做好配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技术交底、图纸会审等工作,此外,还要对施工原材料及设备质量、施工方案、施工进度等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工程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施工内容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还要了解施工规范,设计规范和有关部门的规定。而且,最近几年新型设备材料发展及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有的还没有国家级规范和标准。设备、材料种类繁多,并且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因此,配电工程管理人员要不断积累经验,要及时跟上更新换代的步伐,掌握配电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配电工程的技术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国家对配电工程的投资也越来越多,这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勘察设计、图纸会审、技术交底阶段的管理

作为工程管理人员,要做好图纸会审工作:(1)要严格审查图纸是否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要求;(2)设计方案是否是最优方案;(3)是否符合当地政府的总体规划要求;(4)方案是否符合配电网的规划要求;(5)审查设计是否符合经济性和便利性的原则。

在进行电网改造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的情况做好线路路径和走向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既要考虑供电半径的长短,又要考虑到日后对设备进行维护的方便。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必须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需要对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升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设计单位人员流动性大。而且很多单位设计项目众多,设计出的施工图纸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要做好设计图纸的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在进行这方面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线路的路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为最优的供电半径;(2)导线型号和杆型的选择是否合理;(3)是否对分段开关的位置进行了合理设计;(4)配电台区的变台位置是否位于负荷中心;(5)低压线路的走向设计是否按照用户的分别情况进行,线路的三相负荷是否分布均匀等;(6)线路的导线型号、电度表选择、表箱位置是否合理,在设计时是否考虑了用户的安全等。

3 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取决于施工人员的素质,因此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择和培训。此外,还要控制好各工种人员的比例,保证施工人员持证上岗。

工程管理人员要认真编制和审查施工技术方案。施工技术方案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要符合现行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应对施工人员使用计划、设备机具使用计划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认真编制,并监督施工单位的落实情况。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对制定的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3.2 施工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配电工程施工必须根据批准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不能私自未经同意变更设计。要求严格执行并落实“三检”制度。施工阶段要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资料,验收表必须经相关负责人签字,否则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防止对工程监督的形式化,做好施工日志的记录工作。

3.2.1 物资管理。必须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将进场的材料和设备按照使用类别妥善保管。建立系统的账、卡、物、表管理制度。仓库要做好规范化管理管理工作,尤其是材料的管理工作,重点是金属的防腐,水泥的防潮,过期及变质水泥禁止使用。做好设备开箱检查记录,做到材料的材质证明、合格证和检验报告齐全。

3.2.2 施工安装及调试技术管理。施工时必须保证电杆的埋设深度,其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值。此外,要控制好杆坑的深度偏差,偏差值不得超过+100mm、- 50mm,直线杆顺线路方向位移要小于设计档距的4%,横线路方向位移不应超过50mm,电杆顶端应封堵良好,当电杆焊接时焊口应符合规程要求。

拉线盘的埋设深度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导线在展放过程中,对已展放的导线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导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

4 配电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要做好配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此外,还要营造安全施工氛围,提高电力企业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4.1 提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只有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配电工程的安全工作才能有保证。首先,加强安全思想宣传,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其次,单位定期组织系统化的学习,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4.2 采用先进的配电设备,降低事故发生风险。采购高质量高标准的配电设备,是整个配电建设过程的关建,也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

4.3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细化权责,落实安全管理制度。4.4 加强工程细节管理。

4.5 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安全事故预防。

5 结语

农村电网是农村总体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农村电网的改造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洋.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的管理[J].科技风,2010(23): 26-27.

第10篇

为稳步推进我县供销系统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建设,促进我县供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培育新型营销组织形式为内容,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立起覆盖面广、网络完善、形式新颖、快捷高效、便民利市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实现农资供应配送制、日用消费品销售超市化、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化,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改造和完善烟花爆竹经营网点30家,建设和改造农家店60家,建设配送中心1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家。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和改造农家店。以县农资公司为龙头,组织和引导各基层社广泛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形成上联厂家,下联农资终端网点,集采购、物流、配送、零售和科技服务为一体,覆盖全县乡村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按照“统一布局、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的要求,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建设和改造农家店60家,为全县广大农民提供安全、放心、经济、优质的农资产品和技术服务。

(二)进一步加大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和经营网点的建设力度。2011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占领县市场,要将销售网络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改造或完善烟花爆竹经营网点30个。在现有烟花爆竹仓库的基础上,加大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建设,为全县烟花爆竹经营网点提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的花炮产品,繁荣城乡市场。

(三)坚持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先小范围试点,再大面积推广,打造精品,以点带面”的建设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对已有供销社网点的行政村采取旧房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在原有老房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一是原供销社网点领办;二是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事业心强,愿意加盟市供销社连锁配送网络,并自觉服从供销社统一管理的社会能人领办。今年计划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家,原则上由城东、城西、义门供销社承办。

(四)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构建新型烟花爆竹市场流通网络和连锁配送服务体系。在县楚店镇建设烟花爆竹配送中心一处。该配送中心集仓储、配送为一体,项目建成后,有利于规范烟花爆竹市场秩序,提升烟花爆竹流通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繁荣城乡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三、工作要求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新网工程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组织和资源优势,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将供销社在内的人才、技术、资金、土地、设施等有力资源充分整合,实现资本的有效扩张,为如期实现整体目标提供物质保证。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坚持典型引路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完善联合发展机制,发挥投资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新网工程”建设扎实有序的进行,努力成为我县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

第11篇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顺利开展

局领导学习省市县有关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后,非常重视,认识到减轻农民负担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为此,我局始终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由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抓,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同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及时作好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且常抓不懈,确保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必须扎实地抓好纠风工作,防止和杜绝行业不正之风,首先,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党员的民主测评、党支部每年二次的民主生活会,纠风工作都列入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战斗保垒作用。其次是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在企业内部建立了领导接待和走访用户制度,通过广播、电视、电台、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将各种收费标准、价格和调整电价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还设立了投诉信箱,公布了举报电话、投诉电话、报修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用户的监督。

三.加大网改力度,加强用电营销管理

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重大决策。我局充分认识到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和加快农网建设既是电力企业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更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局着力抓紧抓好“两改一同价”工作,先后完成了全县个乡镇供电所体制改革成为局的派出机构。我们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完成“两改一同价”的工作部署上来,努力从上面争取资金,完成农网改造成投资亿多元。在工作中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关系。在项目编制上坚持全县区域共同发展的原则,既加强对县城的配网改造力度,更注重农网的建设,做到“统一政策、分步实施、平稳过渡”,我们前后花了二个多月时间抓典型设计类型的确定,统一农改施工标准,规范施工工艺,对农村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标准地作出了规定,保证了对改造后的农户做到抄表到户。

加强用电营销管理,完善文明示范窗口。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供电职工服务守则》和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方便用户,收取电费由原来银行托收的基础上增设营业收费点,各项图表,收费标准,用电报装程序上墙公布,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电力法律法规。营业所实行挂牌上岗,提高办事透明度,自觉接受用户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为民、便民、利民的各种措施,提高了服务质量。

通过农电体制改革和加强用电营业员销管理,全县农村用电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农村用户实行一户一表,并以电表的实际读数和国家规定的电价计核缴纳电费。农民用上了放心电、明白电,杜绝了“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没有出现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和搭车收费等违反省市县电价政策的现象和行为。农村用电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四.存在主要问题

.网改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农户不理解,不肯整改甚至阻挠网改施工现象时有发生。

.物价部门出台的《电价改革方案》行文滞后,至使一些用户不理解,补收差价电费被误认为是乱加价,造成疏导电价矛盾工作困难。

.部分职工业务素质不高,对使用供电文明用语不太习惯,服务态度粗暴,做不好用电户的解释工作,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继续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加大“两改一同价”工作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转变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农村状况,让农民了网改的目的和意义,及时化解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确保网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12篇

关键词:农电;体制改造;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205-01

从钻木取火到油灯到蜡烛再到现在的电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从电力走进我们的视线开始,它就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吃穿住行可以说样样离不开电。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发展。作为一个名农电公司的工作者,下面我就我的经验简谈一下我对农网的认识:

农网作为电力网的一部分,所以我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电力网。电力网是电力系统的一部分,由变电站和各种电压的线路组成。它也是由联接各发电厂、变电站及电力用户的输、变、配电线路组成的系统。而且它以变换电压(变电)输送和分配电能为主要功能,是协调电力生产、分配、输送和消费的重要基础设施。

而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设备及相应的辅助系统组成的电能生产、输送、分配、使用的统一整体,它的作用是将电能转送和分配给各用电单位。电能的生产是产、供、销同时发生、同时完成,既不能中断又不能储存。它是一个由发、供、用三者联合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任意一个环节配合不好,都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电力系统中,发、供、用之间始终是保持平衡的。

在了解电力网和电力系统之后,我们来谈一下农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的半数以上。农网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我国的综合发展。还记得以为农民减负为主要动因的第一次农电体制改革距今已经12年了,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启动之后,整个农电网络已经“捉襟见肘”,而在地方电力企业的高负债状态之下,一些地区的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有的农电体制,成为了发展农村电力事业的掣肘,改革迫在眉睫。今年年初,由国务院主导的农电体制改革调研在全国有序展开,5月底,农电体制改革调研已接近尾声,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农电体制改革即将启程。

回想十二年前也就是1998年,针对因农村电力管理体制问题和农村电网老化落后所造成的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以“两改一同价”(改造农村电网、改革电力体制,实施同网同价)为重点的第一次全国农电改革展开。在此之前,农村供电系统包括县水电公司(省水利厅直管,属于水利局系统)或供电公司(县政府、经贸委主管)、乡供电所(乡政府管理)三块。各县都没有属于国家电网的电力公司,层层加价现象严重。这一年的全国农电改革提出了“一县一公司”并实现县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而回到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一次农电股份制改革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虽然各省农电公司都出台了农电公司运作的指导性计划意见,但由于各地的农电公司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农电工群体身份和同工同酬问题而成立的,是一个电力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无先例可循,对于未来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有效的可操作的运作模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农电公司和供电公司签订合同,主要从事农村地区抄收工作,条件成熟亦可以从事城区抄收业务,同时也可从事一些小型低压维护。而且从成立之初就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先天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农村电网规划受到人为制约等因素,造成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农村电网规划滞后,电压等级偏低。另外,随着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网负荷快速增长,变电站布点与县域经济发展已不同步,难以支撑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电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所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现有体制已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同时,我认为,农电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用电共享同价成果。“电”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农村电网惠及的是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如果人为地把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分割开来,将又回到十二年前“两改一同价”前的城乡分管格局,由此又将造成十二年前的老问题重发,同时还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由于“电”作为产品,无法储存且具有高度一体化的自然垄断属性,无论怎么样拆分都是垄断,只不过是大垄断和小垄断的问题。如果将城网和农网一分为二,则又多了一套管理机构,必然加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