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写景作文

初中写景作文

时间:2023-05-30 10:1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写景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写景作文

第1篇

初中作文教学自下而上搞好过渡与衔接,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乱,慌乱就会把棒 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速度和成绩。我觉得初高中学段作文教学在交接“棒”的时候,一要稳妥进行,二要顺利连贯,三要用力做好统筹兼顾。为此,我们在初中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教学研究。

1初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

我们发现,初中生升入高中,许多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尤其是作文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初中写作水品还是挺不错的,到了高中写作水平总是提不起来,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困惑:如部分写作知识高中需要用,但是初中老师又没有讲和练。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分析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初高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还表现在:

11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落实不够分明

语文教师是教材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教师对教材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的具体确定,教学的衔接与否将决定学生学习的断层与否,然而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断层问题较严重。

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12 初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能力目标落实不够明确

首先是初、高中作文教学缺乏训练系统性,导致学生基本的写作思维训练出现随意性状态。初中阶段主要写体裁分明的几种常用文体,且以写景和叙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高中阶段则要求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抒感,发表议论;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初高中作文相对来说在能力层次上是很有梯度的。但现在的教学实际是初、高中都在针对中、高考进行大量的话题作文训练,尤其是初中似乎以为这样拔高理所应当。

其次是在培养学生修改文章习惯和能力上不到位。初中写作水平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养成学会修改文章的习惯”。我们知道“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然而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修改文章从何入手。

2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21 研究和执行语文《课程标准》不到位,使用教材上出现偏差

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⑤作文方面,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说初中要求学生写作的水平是以记录为主。高中则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就是说初高中的写作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凭经验教学,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或者是掌握了落实不好。

22 学生对高中作文不适应的关键原因是学生尚未养成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写作方法

初中写作大多都是教师明确命题,指定写作范围和详细确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是以开放型写作为主,这样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了。实际上初中的课程要求和教师教学就养成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注重理解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到了高中的各项考察则大部分是能力型的,尤其是写作,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考查,即使基础知识部分也不是原题照搬,也要依靠平日的留心积累,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做基础,这就给高中作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第2篇

初中学生作文写成后,待要指导他们修改时,往往会发现其文毛病甚多,从错别字病句到不合理的谋篇布局,似乎都需要修改,有的甚至会让人觉得一无是处。较真改下来,费时费事不说,与其初稿也就差不多面目全非了,而且常常让学生心理受挫,望文生“畏”。写作时不敢轻易下笔,或者“一步九回头”,总害怕“返工”。更别说有什么成功的体验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修改时,引领他们不妨从局部入手,先修改作文的某些部分,包括某个段落或者某个方面使其达到文从意顺以至精美起来,那怕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也行,师生都不贪大求全,饭一口一口地吃。而对其他的毛病要有暂时的“容忍度”。一改一“得”,一次力争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或者领悟一点,不断积累,学生终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和掌握为文之道的。其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磨法

针对大多作文平淡乏味,表现中心乏力的现象,笔者引导学生以临近4桌为基点小组,交换阅读习作,互帮互助,找出彼此文中最能表现中心的重点段落或某小部分,仔细研究打磨。小组内交换建设性意见,或者展开讨论,总之要围绕中心,着力修改。叙事要求具体、生动、感人,指导他们运用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写景状物,或进行气氛渲染,或采用环境映衬,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人则求鲜明形象,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恰当地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刻画等手段,以臻逼真传神。写景叙事状物中穿插的议论,要精当。或能“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或能与抒情结合,深化主旨。力删那些空泛的、苍白的和不着边际的议论。笔者常常当堂选取学生作文口头为片段修改示范,并细致分析讲解改动的着眼点与效果。

在老师的指导和带动下,小组内,同学们互提建议,切磋修改方法;然后再结合各自的的经历或体验动笔。这样,他们就容易改好好那么一段,甚至改得很精美。例如:训练中有生将“……别看二伯老实胆小,可那回见了狗娃捉田蛙,气得很。就跑去制止,不怕得罪人了。结果,那些青蛙都被他放回田里,保护起来了。”这一小段改写为“……只见二伯平时那眯缝着的眼睛睁大了,似乎还冒出了火星,佝偻的腰也伸直了,一把夺过蛙篓怒吼道:‘你娃硬是不想吃饭了,不怕遭老天报应吗?’老人气得胡须直颤,从来没见他发过这么大的火。/狗娃目瞪口呆之际,一只只花绿绿的青蛙扑咚咚地被倒进了水田,冲溅着阳光,四散跳开。不久,欢快的蛙鸣四下响起,打破了山村午后的宁静。”较之原文这就生动鲜明多了。小部分的精美,不仅会使全文“山蕴玉而辉,水含珠而润”,而且还能让学生捉摸出如何去打磨文中其他的粗劣文段的道理来。

二、 埋线法和锁扣法

针对学生作文结构松散的毛病,可指导他们采用“埋线法”,使其文章在结构上有了精美的“连贯”部件,以克松散之弊。即让学生在作文中添埋一条或明或暗的行文线索,其线索可为某一件事情,也可为与内容有关的一件实物、或者一种事物,或者是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曾有“我的______”(空白可填“爸爸”、“妈妈”等亲人)一题作文,学生交上来,笔者细读后又发下去指导同学们选用此法修改。如有学生写妈妈勤劳慈爱,据文中事例,笔者指导他在文中埋一线索,即“用”好妈妈手中那把“小锄头”。写妈妈,上山点完一坡的胡豆直到天黑,用它;护卫我奋勇赶走恶狗,用它;荆棘丛中挖草药为我治病,还是用它。一把“小锄头”就把几个生活片段串起来,结构变得紧凑了。另有一生,笔者点拨他在文中写清自己的情感变化:即由对后妈的反感讨厌到同情理解,以至最后的喜爱感激,情感脉络一线贯之,作文在结构上就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了。

还可以让学生采用“锁扣法”,将文中前后远距离地“锁扣”起来,具体以首尾照应、前后呼应、设伏笔与伏笔交代等方法紧凑作文结构。这些手法学生平常大多知晓一些,就是在作文实践中还不大会有意识地去运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交换阅读后,都能就别人作文中前后如何照应的问题,相互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如果能够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前述作文互改和自改会很好地改善学生作文结构的,有的作文结构还不乏精美。

三、导向法

不少学生喜欢在作文中大段写景,但不少写来是孤立、随意的自我“得意”之笔,并非为情节、场景的必要交代,不能很好地为烘托人物、表现中心服务,且写来往往拖沓,多给人以平淡冗长陈旧之感。可采用“导向法”引导学生修改,让他们紧扣中心,并顾及文体特点进行改造。一次作文修改训练中,笔者就撇下其他毛病,但就写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景,写景该有哪些作用。结合到他们的作文,一一例举弊疵,或口头示范修改,或提出一些修改方案让学生商讨,选择。最后,由他们各自动手或删,或增,或改。使写景与中心联系起来,协调起来,构成文中一道引向主旨的风景线。

作文每次修改指导,宜有针对性,强化训练,重在一“改”一“得”。至于学生作文中的其他弊病,教师的眼里要“盲点”,胸襟要“大度”,要能容忍,不图面面改到,只求每次训练,引导鼓励学生能把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改得精美起来就行了,而且还不妨大胆地给他一个“优”等以肯定。教学实践证明,这既不伤学生“胃口”,又能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良性刺激,从而不断激发出更高的写作热情。须知,万里长城正是由一块一块的砖头垒起来的。我国先哲庄子说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学生作文的小部分或单方面修改以至精美,日积月累,终究会集其美文之大成的。

第3篇

作文时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作文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作文写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 ――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 ,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引导,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有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个秋天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教师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秋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桥梁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__”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做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背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第4篇

一、激发创作欲望,释放真实个性

写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过多的束缚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若在写作中失去个性,就不能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网络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文字、声音、影像、图片,它们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释放个性,激发创作灵感。

1还原生活

生活永远是写作素材的大本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素材的攫取者,只要善于整合资源、发现素材,作文就不会出现无从落笔的窘境。比如,在写景习作中,要描写荷花之美,虽然有《荷》专题可借鉴,但终究还是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着实费力,不可能要求学生拿着相机去公园里守候,拍摄荷花的变化。而且如果在冬季、春季来写这篇作文,那么荷花尚未盛开,学生又何来观察之说呢?网络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网上有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荷花,如同一部荷花集萃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寻找真我

受模式化语言的束缚,写作时学生往往无法真正释放自我,作文带有条条框框的痕迹,缺乏真情流露,难免带有虚空之感。比如,在写社会热点问题“该不该扶起老奶奶”的习作时,需要学生能够写出真实感受。但模式化写作思路会使学生迷失自我,内心激荡的涟漪往往无法准确表达,或干脆不表达。对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一个小论坛,鼓励学生们踊跃跟帖,再将这些言论整理出来。学生既在整理过程中寻找到了真我,又完成了这篇“真实”的习作,可谓一举两得。

二、巧积写作素材,建立个人文库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尽管生活丰富多彩,但学生不能观察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所以,很多学生苦于无处收集素材,写作时常常“无米下锅”。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如同一部时时更新的百科全书,是最好的素材库。对此,学生要做的是学会如何攫取。

1收集素材

网络带给学生一个庞大的素材库,包括图片、声音、影像和文字,这些都可成为写作素材。当然,素材的收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因为爱好会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信息,从而收集素材。比如,汲取网络杂志、网络书籍等内容,甚至在QQ交流、论坛交流中,也能收集到素材。再如,对社会热点问题,网络也会有相应的评价。在上面所提“该不该扶起老奶奶”的习作中,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论坛里的跟贴,来整理收集大众的看法。

2创建文库

建立写作素材库,既方便写作,又积累了知识。网络素材库的最大优势在于“上传和分享”的强大功能。比如QQ群、公共邮箱、写作网站等,这些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便于写作素材的共享。当然,素材整理要分门别类。比如,环保题材的相关文章,如《小筷子引发的大问题》、《和雾霾说‘不’》等范文,甚至网络上一些红文、美文,在创意、节奏等写作手法上都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具有借鉴价值,也值得收录到文库当中。

三、博采网媒所长,丰富写作形式

初中作文更注重内涵与思想,对文体的要求则相对宽松。这就要求学生多加练习,将写作形成一种习惯,由量变到质变,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随着网络的影响扩大,学生需要更快捷更方便地抒发心情、书写心事的平台,需要更多的关注度。网络的互动性和及时更新、快捷书写等优势,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1微博:缩短的随笔

随笔是学生练习写作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笔就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而微博就是缩短了的随笔。微博,因篇幅短小、文章快捷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比如,生活点滴,包括与父母相处、与同学朋友相处,甚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都可通过微博,并吸引他人关注。这些文字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个素材库,到写作之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2博客:心灵的家园

博客出现较早,与微博相比,更受爱好写作的学生的青睐。很多学生甚至将博客当成日记来写。一方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趣事,另一方面通过博客吸引共同爱好者,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与微博的作用相同,博客文章也是写作的重要素材。甚至,一些学生养成了写博客文章的习惯,从而锻炼了写作能力。

四、优化评改方式,促进互动交流

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沟通的纽带。但对教师的书面评改,学生能有所领悟的并不多,很多学生是为了改而改,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将评改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实现,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沟通的及时性,便于学生领悟教师评改的意图。

1提高实效

以往的作文评改方式是通过课堂评改或直接在作业中评改,这种方式要求评改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而网络评价不拘泥于形式,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比如,学生在写《我的父母》这篇作文时,通过个人博客发表了这篇作文,教师可及时跟帖回应,指出不足之处。在网络上,评价语也较课堂评价更活跃,甚至可适当运用网络语言,比如“你写得很到位”等。但要注意评价用语的规范性,给学生营造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

2互动交流

第5篇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待严谨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沉闷乏味的教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严谨。通常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缺乏较为具体的教学计划,主要有两种突出的表现:①目标偏高,缺乏过渡。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传授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技巧,并且期望学生通过这些技巧创作出完美十足的文章;而由于学生缺乏对题材的亲身体验,这便使得学生感到作文写作的力不从心。②走马观花,也就是作文写作知识跟着课文走,题材固定,话题固定,学什么课文便写什么作文。

2.作文教学脱离日常生活

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没有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写作,导致学生作文写作资源的枯竭。由于作文教学与日常生活严重偏离,使得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只能凭空想象、虚构,无法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反映出来,不仅不能熟悉多样化的题材,而且没有丰富的词汇,写作时只能强拼硬凑,文思枯竭,最终写作质量偏差,文不成篇。

3.学生写作态度不够积极

实际上,每个学生均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优质的作文,但毕竟学生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并且生活内容比较单一,再加上很多初中学校均为封闭式管理,学生有着非常繁重的课业负担,缺乏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初中作文基本上都是命题作文,学生常常在写作时感到无处倾诉,结果只好对作文应付了事,作文质量低下,结构混乱。学生的作文写作态度不积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自然无法得以提高。

二、强化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1.设计新颖的作文题目,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对初中作文教学效果的增强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作文教学中对新颖有趣的作文题目加以设计,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兴趣就相当于有了写作的动力,而有了写作的动力才会有抒感的欲望,才能够写作出富含表现力及生动性的作文。教师在拟定作文题目时,应当切实地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在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时,可以把该标题改成《这难道是他》《猜猜他是谁》等。再比如写“我的某某”时,可以将题目改为《能跟你说说心里话吗?》《某某,我想告诉你》等,这样便能够与学生心态相契合,有助于学生将自身的感受更好地表达出来。

2.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从本质上而言,作文是一个人对物或者人的有感而发。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始终对作文写作保持兴趣,那么教师则应当鼓励学生亲身融入生活中探寻写作的源泉,积极鼓励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布置《我的一家》的作文题目时,虽然学生自我感觉比较熟悉自己的家,但是实际上写起来却发现自己对家的观察有待细致和全面,比如妈妈几点下班回家,妈妈几天买一次菜,爸爸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爸爸有什么习惯性动作等等,不善于观察的学生和观察细致的学生,写作出来的作文往往会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比如,有位学生非常细致地描述了他妈妈的习惯性动作,在作文中写道“妈妈与他人交谈时,总会下意识地用手梳理头发”。类似于这样细微的动作很多人都见过,但是由于过于平常便没有留心观察,但是这位学生可以较为细致地对细小的动作进行描述,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妈妈的观察之细及感情之深。

3.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6篇

传统的作文教学在结构和时间的安排上存在较多的弊病,有效作文教学则把两节课的作文教学划分成三个阶段: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写作阶段和写作后的批改评赏阶段,三个阶段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各阶段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三个阶段又可以分成六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写作环节--说、想、写、改、评、赏。

1.巧妙运用课外效应,做好写作前的准备

⑴根据单元作文的要求和教师作文的计划,指导学生在本次作文之后就提前开始积累下次作文的材料。如一名教师布置《爱的启示》作文训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细心体验在一周内,在家庭、学校、社会体味到了那些爱。有一个同学在习作中写道:要知道爸爸、妈妈是否爱自己,只要看到下一个拐角处就行了,这篇只写了父亲"一个回头"的文章比那些送伞、送医院、买礼物的文章更能打动人,因为他写的是自己经过观察和思考的真实体验。同样,写景、写事的文章也是如此,学生有了积累,不仅有的写,而且还会养成细致观察和思考生活的好习惯。

⑵指导学生随机积累,从日常积累中寻找话题:比如在写作前进行一周趣闻报道活动,形成习惯,学生就会注意周围的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从学生的叙述中找到灵感,引出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这些故事和话题都可能成为学生写作中难得的素材。

⑶开展"一句话作文主题"活动,教师通过话题的展开,明确了写作内容,不要忙于让学生写,先让学生说,"我写的是什么内容,通过这个内容,我想表现什么主题?"如写一个人,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是谁?他有什么特点,你想选取那些典型事例来突出他这个特点?学生说的过程,就是对写作内容和写作主题的思考和明确过程。

此外,写作的准备过程还包括教师的写作指导,包括内容(选材)和文法指导两个方面。其中文法指导更重要,如作文结构的指导,任何一种作文的结构都由开头部分,中心部分和结尾部分组成,写人、写事、写景、写物,记叙、说明、议论无一例外。掌握作文的结构,是学生布局谋篇的基础;又如写作方法的指导,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中间部分记叙要具体、有序,描写要细致传神,抒情要真实感人,议论要画龙点睛,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等。

2.重视写前的想和写后的自改,使写作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扎实有效地进行

"心中有沟壑,胸中有成竹",要使学生养成先想清楚再动笔的习惯,"一句话作文主题"是粗略地想,"列出详细的提纲"是细致地想,列提纲的过程就是学生想明白的过程,起码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分几段,每一段的内容写什么,如写一个人,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中间运用那几个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等,只有想明白了,学生才能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文章才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学生动笔的过程其实只是思维的书面化的过程。学生写作完成后,要让学生养成自读自改的习惯,最起码要让学生读两遍自己的习作,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增删和润色,如文字标点、语病、措辞,内容的增删、结构的完善等,仔细想一想,我们自己写的东西不就是自己改出来的吗?不要怕浪费时间,其实写作文,真正写的过程没有什么可说的,写作的功夫在于写前和写后,我们只要想一想作文在中考试卷上占的分数和比例,想一想写作在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中,乃至学生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就会感觉到写作习惯的养成是多么至关重要。

3.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变原地踏步为递进提高

⑴教师面对面的批改:在班级容量小于20人的班级,,因为学生写作速度有快慢之分,教师的阅读能力又明显高于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写作的时间差对大部分学生进行面批面改。特点,教师辛苦、学生愉悦、效果显著。

⑵学生互批:把学生分成2--4人小组互相批改作文。这种批改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小组的划分要科学合理,考虑到学生作文水平和性格的差异;二是教师对学生互批的指导和监控要到位,尤其要明确每次批改的标准,掌握标准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可操作的原则。第一阶段:只提出一个优点、一点建议;第二阶段:书写正确、文字流畅;叙事完整、有头有尾;有真实的情感;第三阶段:文字正确、语言优美、生动有表现力;内容选材新颖,紧扣中心;结构严谨、巧妙;有创新、强烈的情感等,教师灵活掌握作文批改标准,每次作文都有所侧重。三是要求学生写下相应的批语,教师对学生批改的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价。

⑶教师有选择、有层次地抽查批改学生的作文。每次作文,教师要坚持面批或抽查批改班级四分之一以上的作文,做到有变化、无规律。这样教师既可以及时检查学生互批的情况,掌握学生作文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学生懒惰、敷衍心理的产生。

4.建立以评赏促提高的激励机制,形成佳作赏析的写作氛围

作文评赏是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在每次作文后都写出书面的作文评析报告,作文讲评要做到四有:有针对性(抓住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有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着眼点(词句、篇章、段落、语言、选材、立意结构等)、有收获和提高(学生大部分都有收获,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第7篇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进入一种境界,那么学生自然会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在平时教师可以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语言文字,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也许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许会因喜欢上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其次,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在每次作文评讲的时候将本班的优秀作文挑选出来,抓住优点重点表扬,提高他们的兴趣。也可以成立班级文学社,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这样的做法会吸引很多爱好文学的学生,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的写作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写作之前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写作自信,那么学生将会如鱼得水。怎样鼓励学生的写作自信呢?从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入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从优秀的作文中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同时告诉学生“仿”不是机械的模仿,也不是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写情感类文章时,许多学生习惯性写父母雨中为我送伞,雨中送我看病,老师为我补课,同学拾金不昧等这一类比较陈旧的题材。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感人的题材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创作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文。例如,学习《春》,让学生模仿写景的句子写一段景物描写的片段,或写几句运用博喻和通感的比喻句;学习《最后一课》可以学习课文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段自己心理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描写,激发创作灵感,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事件教师应恰当处理,甚至可以利用其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成为一次练笔的好机会。如学生上课做小动作,让其描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学生上课没带书或没交作业,让其描写被老师抓住时的尴尬的表情及心理;上课时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学生争着观看,这时可让他们写一段场面描写;老师正在绘声绘色的讲课时,窗外响起隆隆的雷声,可让学生写大雨将至时的景物描写……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不仅变乏味的说教为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学生受到教育,而且抓住了写作灵感,学生有话可说,锻炼了写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当好导演,准确的把握好“度”,这些写作活动中要恰当运用时机,正确引导,不能喧宾夺主,只作为课堂花絮,并且每次任务内容不能太长,控制在三百字左右,便于及时讲评,选出优劣,这样学生才不断能看到进步,写作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欣赏、写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

对于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半成品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

五、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看的书多了,记的东西多了,到一定程度,语文能力也就增强了。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

第8篇

“取材来源生活,作文以情动人。”这是人们对中学生作文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可是现在学生的作文却不是这样的。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大量存在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以及作文套作、宿构、抄袭等不良现象。在作文中,“见古不见今”、“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己”的现象相当普遍,引用的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不断撞车,对所了解的生活材料不能有所判别、有所取舍、有所利用,写到作文就是回忆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生活,不会关心自己当下的生活。倡导“作文素材生活化,感情流露自然化”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生态环境下写出真实生活,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帕思卡尔说得好:“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作文要以表达思想、充分显示生命活力为本真,这也是对人类尊严的敬重。

“作文素材生活化”的主题是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其本质是“真”:写真言,抒真情。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写人就是生活中的人,写事就是生活中的事。我们要想在作文中写出“素材生活化”的文章,可从以下两“真”来入手。

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象),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如江苏省的优秀作文《怀想天空》,作者真实的记述了自己看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虽不着色彩,娓娓道来,但一片父子深情却潜伏其间,读来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再如云南一考生的《父亲,我爱你!》,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只有这样,“真情”才能始终“真挚”。如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为了更好地贯彻“作文素材生活化”的要求,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热爱生活,以饱满的感情从生活中去汲取丰富的营养,然后再让这种感情自然地流露,那么写出来的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文章。写《天山景物记》的著名作家碧野先生说:“如果我没有去过喀什的丰饶的田野,如果我没有去过苹果之乡的伊犁河谷,我是不可能写出《天山景物记》这篇散文来的。边疆的辽阔壮丽开阔了我的眼界,扩展了心胸,我心中充满了对祖国西北边疆的甜蜜、沉醉之情;有了喀什原野和伊犁河谷的衬托,天山千里牧场就像一块碧玉镶嵌在南疆和北疆之间,更加晶莹美丽,给我以鲜明的印象和美好的感觉。”是啊,对于作家而言,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深入生活,那么对于爱好写作的同学来说呢,就应该细心观察生活,多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的素材,而且只有挖掘得深,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立意明确,构思新颖。因此我们写作时要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选择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如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同学情等。身边的人和事、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世界,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考场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所以我们中学生千万别忘了关注生活、关注时代、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行文过程中,准确使用词汇,适当注意语言美,回归作文的本来功能,自然就是好文章。

二是真事中蕴含意义。生活中的真事很多,但不一定都有意义,有的真事完全是无厘头的琐事,这样的事我们就没有选择的必要,因此要注意我们所写的真事,一定要有意义、有意蕴,要能“尺水兴波”、小中见大。

三是要选取典型的细节。当然,优秀的记叙文一般都要有细节描写,生态化素材作文尤其需要。同学们知道,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叙述与描写,过多的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必然显得平铺直叙,庸常板滞,生动形象的描写能使人物丰满起来,使得事情有血有肉。细节描写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可谓大矣。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应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切忌空泛造假,贫瘠枯瘦。作文中要做到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就必须要采取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或自然风景、社会环境、场面进行描写。细节虽小,其作用却不小,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四是不可勉强抒情。勉强抒情是指感情还没有流露出来或感情还没达到某种程度,却为了什么主题深刻而人为地拔高主题或作口号式的呼喊。

第9篇

一、文本经典处:仿写

仿写就是模仿课内外阅读文本的立意、布局、表达方式等进行写作。一般来说,包括著名作家在内的任何一个人的写作都必须经历仿写经典美文到独立创作之过程。初中学生的写作训练更是如此。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可谓字字珠玑篇篇文质兼美,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仿写的素材丰富的习作典范。

比如,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运用诗般的语言为我们精心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美丽景色,既精彩生动又富有情趣。教学时,我让学生一面仔细听读名家对这篇课文的配音朗诵,一面认真思考这段文字描写了百草园哪个季节的哪些景物、景物的哪些特征,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段文字,重点体会作者描写百草园丰富、美丽景物的句子结构特征、修辞手法等,之后,再引导学生以“校园的美景”或者“家乡的胜景”或“公园一角”等为文题,模仿文中“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如果……”句式进行随堂写景小练笔。因为有非常经典的写作范文供学生参考模仿,结果学生很快完成了仿写,并出现了很多佳作。

二、文本留白处:补白

在鉴赏中国古典艺术之一——山水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艺术家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常常有意地留白。一定的空白给鉴赏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无独有偶,在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也常常鉴赏到同样的艺术表达方式——“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隽永,大无大有。这就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延伸、拓展等多向思维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本,我们要找准文本中有再创作价值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与联想等补写丰盈文本,为学生提供随堂小练笔的机会。

比如,史铁生的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写母亲临终前的情景,作者只用了“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一句简单带过,而文中对于母亲艰难的一生,作者心中是如何的悲酸与痛彻等心理活动却只字未提。于是,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一情节描写“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行文的上下语境和自己的生活阅历等展开丰富的想象,合情合理地补写母亲为了照顾双腿瘫痪的“我”和尚未成年的妹妹长年累月强忍着肝病带来的剧痛坚持操劳家务的情景、“我”想起母亲一生艰辛劳累痛苦牵挂的生活经历时内心悲痛不已的情景等……通过补写,一个舐犊情深、终生奉献、高大伟岸的“母亲”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学生的心中,从而有效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三、文本拓展处:续写

续写文本与仿写、补写文本等一样,是语文阅读教学与引导学生进行随堂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续写文本,与上述几种随堂小练笔一样,是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快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续写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续写必须在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续写部分的内容应该与原作的主题、风格、思路一脉相承,还要文气贯通、衔接自然,以求行文结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但可作进一步的开拓使之深化和富有创意。

比如,执教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后,在学生还津津乐道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之时,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续写。我让学生依据原作的思路展开丰富的、合情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我们”一家六口离开哲尔赛岛后,“我”的那位“忧愁萧索的衰老可怜”的于勒叔叔会有什么想法?他下一步的生计会如何呢?他是否想到过等赚足了一定数量的钱就回到“我们”的身边?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后,几乎人人都写出了富有个性化的小说结尾。可见,如此简单可行、丰富多彩的随堂小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技能,真是一举多得。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朗读方法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讨厌学习文言文,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加默写,谈不上任何趣味性,他们从心底拒绝甚至惧怕学习文言文。考试试卷分析下来,老师以为得分率应该很高的文言文考查却一塌糊涂,学生连最基本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都连连失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真正理解古人的精神与气概,要运用"以读代教"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应重视朗读训练。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范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

范读,即规范朗读。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如《小石潭记》一文,柳宗元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小石潭的清幽、寂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所见的景物到用特写的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总体上写出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其中写景抒情的妙处。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重视通读训练,体味文言文的艺术美

通读就是一气呵成,连贯起来把文章读通读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通读训练:

老师读。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诗词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过零丁洋》这诗时,我只是平淡朗读了一遍诗歌,然后问同学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表示没感觉。然后我再深情地朗读一遍诗歌,读出诗中文天祥的悲苦无奈和最后决定舍生取义的悲壮。不出意料老师的朗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再打开课文,同学们都不会排斥学习这首诗了。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读。学生的通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3.重视诵读训练,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山中设宴的快乐。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与民同乐的心情。在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中,让学生体味作者快乐后的崇高的爱民情怀。学生对作者崇高情怀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4.重视品读训练,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满井游记》"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满井初春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片生机的景象,柳条和麦苗也跃然心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儿蹇者""凡瀑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些语句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借景抒情"的好篇章!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诗歌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5.重视乐读,熏陶学生美好情感

配上音乐,老师学生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文言作品通过乐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在多次乐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乐读、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又如我教《陋室铭》时,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这时老师的任何讲解都是多余的。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就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春来.因声求气说与古诗文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12

[3] 卢丹.文言文语文教学打开历史积淀的窗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