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

时间:2023-05-30 10:1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观潮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观潮课文

第1篇

一、揭示课题,引出“奇观”

理解“观潮”的意思,知道这里的“潮”指钱塘江大潮。如有学生曾见过钱塘江大潮,可请他们做做介绍;如学生都没有见过,则让他们说说想象中的钱塘江大潮。接着借视屏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进而引导:“同学们,比起钱塘江大潮,我们常见的潮水根本不值一提,宋代诗人苏轼曾这样赞叹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古往今来,很多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在饱览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后,都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今天,我们就凭借课文,跟随作者到浙江海宁,欣赏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并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向人们展示这天下奇观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观”

1.自由朗读,读出形象。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读中思考: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些画面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自读想象后,引导学生交流并梳理画面和感受:一是写“潮”的画面:潮水之快,潮位之高,潮声之大,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二是写“人”的画面:大堤上人山人海,潮来时人声鼎沸,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

2.浏览课文,梳理形象。为使课文描述的形象给学生清晰的印象,在学生交流后可让学生浏览课文,理清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别从“潮”和“人”两方面展示形象,突出“奇观”。

三、品读想象,领略“奇观”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表现了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促使学生具体领略大潮的壮观奇特,深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可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再现形象;相机拓展,创造形象;设身处地,自由表达,以求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融合。

1.品读写“潮”的句子,入境想象,感受景观之奇。课文第3、4自然段,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大潮来临时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千万匹马“齐头并进”……大潮越来越近,响声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蔚为壮观。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大潮的气势,可让学生朗读想象,还原形象,步入情境,观其潮,感其形,闻其声,进而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1)由声音感受奇特。让学生找出写声音的句子自由朗读,借助语速、语气、语音的变化,显示出潮水的由远而近,潮声的由低而高,从声音之大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接着让学生借助视屏,感受“好像闷雷滚动”和“如同山崩地裂”的潮声,然后启发引导:读了句子,看了视屏,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潮声的宏大,感受大潮的奇特。进而以“作者是怎样描述潮声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明白:“好像闷雷滚动”,说明潮声很大,但由于在远处,因此不是太响;“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说明潮水已到眼前,声音震耳欲聋。作者借助形象的比喻,具体真切地展现了潮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过程,凸显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2)由形象感受奇特。在文中,声音与形象的变化有机联系,相得益彰。为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可引导默读课文,画出写潮水样子的句子,并借助朗读再现形象,然后分别引导品读想象。如“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一句,可这样引导:“一条白线”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江潮比做白线呢?以使学生明白:“一条白线”,形象地写出潮水从天际间向这边涌来的情景,那宽阔的潮头激起的白色水花,对于江面来说,犹如系在腰间的飘带,此时的整个钱塘江,如同手持雪白的飘带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刻,可相机介绍杨万里的诗句:“海潮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第4自然段写“颠峰时刻”大潮的句子,可先引导自由朗读,想象形象,然后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闭目想象,进而让学生自由描述那壮观的场面,叙谈自己的感受,老师相机介绍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诗句,使那以江面为舞台,手持“白练”尽情狂欢的潮头跃然学生眼前,荡漾学生心间。进而再播放视屏,让学生在想象形象与实际画面的联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随后品味写潮水形象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陈述理由,以使学生从“一道白线”“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等描述中,看潮水推进中形象的变更,看作者描述中比喻的精妙,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品读写“人”的句子,拓展想象,感受景观之奇。课文还以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突出大潮的奇特。对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还原和拓展,借助人们的所见和所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写人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启发想象,让他们设身处地,表述形象:(1)如果你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一路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如果你在其间,能说说为什么前来吗?引导通过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看潮情景的描述和自我心理的叙述,感受奇特的江潮对人们巨大的诱惑力。(2)大堤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大家昂首东望”,如果你置身其间,环顾四周,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引导描述人们“昂首东望”时的动作、神情,揣摩人们的焦急而又耐心,兴奋而又激动,从人们对大潮的期待中体会其“奇特”。(3)天际间出现“一道白线”、眼前出现“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会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环顾四周,你看到人们怎样的表现,听到人们怎样的话语?引导通过自己和人们表现(欢呼、摄影、赞叹、留影……)的描述,体会奇特的大潮在人群中产生的强烈反响,可重点描述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人对大潮的赞叹,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四、创设情境,赞美“奇观”

为使钱塘江大潮永远在学生心中奔涌,让精彩的语言永远在学生仓库贮存,可以课本为蓝本,或借助插图,或运用视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对“观潮”过程作“现场直播”,借助具体形象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和“观潮的情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培养学生合理想象拓展形象、转化语言灵活表达的能力。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又如期而来,电视台对现场进行直播,让你担任现场解说,你想如何将那壮观的场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描述呢?(引导说说“直播”要求,教师适当提示: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述所见、所闻和所感;语言要力求具体、生动和形象;还可借助动作、神情和语气加强效果,吸引观众。)让学生自行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凭借插图或视屏,进行“现场直播”。最后,教者绘声绘色地进行示范,让钱塘江大潮再次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

各位观众:你们好!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在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向大家转播。现在是上午8点钟,距潮来的时间还有5个小时,可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翘首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大家看,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现在江面风平浪静,越往东越宽。

…………

现在是午后一点,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时,人头攒动,不少人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欢呼起来:“潮来啦!”

观众朋友,你们听到了吗?潮水的响声越来越大。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天边泛起一道银线,若隐若现。那条白线快速地向我们移来,远远望去,宛如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翩翩飞来,又像一条闪亮的白龙向这边腾飞,好壮观啊!近了,近了!汹涌的大潮如受惊的雄狮,惊吼跃起,声如山崩地裂。刹那间,壁立的潮头近7米,仿佛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着席卷而来。游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和欢呼声:“太棒了!”“太壮观了!”(对人的描写略)

第2篇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体会江潮的变化。

3.在明确读书笔记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这课做读书笔记,如,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具体的句子摘抄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实行,教学效果良好。

第3篇

关键词:精读课文;读写结合;景观特点;点面结合

刚刚进入四年级,学生动笔习作不是很困难,但是要学生写自然景观还是有些为难,教师也头疼。我思考,暑假学生也观赏了许多风景名胜之处,只是不知道怎样按顺序写,怎么描写出奇特之处而已。本单元的《观潮》《鸟的天堂》这两篇精读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同学们,请再次浏览《观潮》一文,想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纷纷举手)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

(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第4自然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张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同学们,这段话是写潮来时的景观,请一边读一想象画面,潮来时给你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1:潮来时真是汹涌澎湃!

生2:潮来时的景象真是雄伟壮观!

生3:潮来时那可是地动山摇。

生4:潮来时就是气势汹汹啊!

生5:潮来时感觉就像排山倒海一样。

……

师:同学们,作者是怎么写出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

生6: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

师:对,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表达技巧来表现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你们想写的自然景观也可以用作者的表达技巧。你笔下自然景观的特点也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鸟的天堂》一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思考一会)

生7: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

师:对啊,再看看第7、8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同学们,请看第8、9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8: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师:对,作者细腻描写榕树的样子是由远及近的顺序。你们重点刻画景观的奇特之处时也是要有一定的顺序的。

再读,远写榕树突出它的什么特点?近处描写又绽放榕树的什么特点呢?

生9:远处写榕树突出它的大、枝干的不可计数。

生10:近处写大榕树主要描写绿叶的茂盛和榕树蓬勃的生命力。

师:哪句话你读出了榕树的蓬勃生命力?

生11: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句话作者再次巧妙地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榕树蓬勃的生命力?

生12:比喻。

师:对啊,作者能把从远到近的榕树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充满蓬勃的生命力,这形象生动得,文笔离不开作者的什么啊?

(学生思考)

生13:观察。

生14:想象。

生15:优美词句的积累。

师:是,你们要想写好自然景观,就得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好词佳句巧妙运用,突出景观的奇特之处,这样的文章才会让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多媒体展示)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了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师:课文的第12、13自然段写什么?

生16:写鸟。

师:写鸟的什么?

生17:写鸟的形态、姿态。

师:谁来说说哪些词写了鸟的形态?哪些词写了鸟的姿态?

生:18:大、小、花、黑写的是鸟的形态,叫、飞、站、扑等词写得是鸟的姿态。

师:作者只是这样笼统地写鸟吗?

生19:还重点写了一只画眉鸟。

师:你读读。

生19: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师:作者概括地写许多鸟,而细腻刻画一只画眉鸟,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生20: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对,你们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点面结合。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美育

美育,是小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积累了一些关于美育的浅薄经验,现总结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情感丰富的记叙文。但由于作者、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对文本不能建立恰当的期待视野。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做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容易感受到文本的艺术魅力的。只有教师身临其境,和作品息息相通,挖掘出文本中的审美点和艺术特质,然后发挥教师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美的氛围。为此,教师可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笔者首先用杨万里的《小池》和荷花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然后配乐朗读课文,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对图画进行了整体描绘,最后让学生表情朗读、口述等,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正如学生口述中所说:“他们仿佛闻到了荷花的香味,看到了亭亭玉立、千姿百态的荷花形象,自己也好像变成了一朵洁白、美丽的荷花。”在情境的创设和生成过程中,学生得到一次真正的美的享受。

二、推敲词句品味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性的课文,无论哪种教材,其语言都各具特色。诗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小说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只要细细品鉴,便会品味出美来。如《荔枝》一课,描写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妈妈用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引导学生抓住“不停地抚摸”“划破”“小心翼翼”“托着”“舍不得”等词语,体会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喜爱,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纤毫毕现,同时唤起了学生关爱父母的心声,受到了来自心底深处的一种浓浓的亲情美的感动。

三、表情诵读体验美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感受朗读带来的快乐,以及将自己的感受和对文本的真切体验融入自己的朗读。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是“观潮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教师读,注意教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四、观察习作创造美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组合学习;应用

小组组合学习,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互相交流,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进来,将大家的思路进行整理总结的一种互学习方式。但同时为了避免小组组合学习的无效性、拖延性,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仅对具有合作需要的问题开展小组组合学习,使小组组合学习可以达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把握需要合作的学习时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采取小组组合的学习方式。实际教学中,在保持高效率学习时,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能通过个人努力得到解决的问题请小学生独立完成。只有当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还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时,再予以小组讨论,避免做无用功。由于每个人拥有的知识和其他信息是不同的,当学生需要聚集他们的个人小知识组合成更多信息量时,小组组合学习才能发挥更大功效。比如,教师举办成语接龙比赛,由教师提出首个成语“一鸣惊人”。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往往一个人只能接两三个成语,这时候可以以小组组内形式完成成语接龙并记录,再进行组间的比拼,比较哪个小组的接龙接得最多。在成语接龙的游戏比赛中,把握了小组组合的学习时机,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到了更多成语,弥补了个人成语储备量的不足,点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小组组合学习的合理应用。

二、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合理选择合作形式

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难易度的不同,有些小问题同桌之间就能讨论;难度较大的问题就需要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小组来解决。从便利性出发,很多课堂实行了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排同学四人组合小组的分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了课堂学生资源和时间资源的浪费,没有做到对小组组合学习方式的合理应用。分组时我们应从小组组合的有效性考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性格差异和见识的宽广度等因素,使组合的小组内部可以优势互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法促进小组内信息量的扩大,保障讨论的有效性。比如,在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一课中,文章中五次提到了鸟的天堂,那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同桌讨论的方式不一定能适用这样的问题。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人有能力经过思考讨论理解这个问题,有组员可以用清晰的语句把他们的思考表达出来,帮助组中的学困生彻底理解加引号和不加引号的区别。在大家的交流中,学生在表达自己思考结果的同时训练了表达能力,小组内的优差结合又能保证学困生不被忽视和边缘化,达到整个小组的互利共赢,使小组组合获取成效。

三、把控课堂进程

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课前想好不同问题的讨论时长以及如何组建小组,节省课堂上的安排时间,做到对本堂课进程的整体把握。如果对合作学习时间估计不足,会导致学生小组讨论的无效性,学生在紧张的时间内得不出问题的思考答案,在讨论结束时还处于一种半迷惑状态;时间估计过长,又会造成学生交头接耳、畅聊八卦等与课堂无关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小组组合学习的形式抱有不满或不严肃态度,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期望。因此,教师把控课堂进程,安排好学生小组学习的时间,给出时间限制。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同时,实现小组组合学习的有效应用。

以《观潮》的课堂教学为例,课前老师应该规划好哪些问题需要小组组合讨论以及讨论的形式和时长:

1.课文预习,阅读文章,标注段落,勾画出生字词。时长1分半,个人阅读;

2.找出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对应段落,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人们的心情。时长2分钟。因为任务简单,同桌两人讨论即可。

3.选择学生呈现讨论结果,老师点评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这几段的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时长3分钟。

4.请有观潮经历的学生举手,选择两名同学,请他们以这种顺序,讲述他们的观潮经历。时长共3分钟。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经历,则换成老师讲述观潮见闻。

5.速读“潮来时”,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潮水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时长8分钟,小组组合学习。对这个任务可以进行差优结合,大家都具有选择爱好句子的能力,但学困生不一定能清楚地说出喜欢的理由,所以小组内明确分工,一部分学生找出句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力好的学生来描述喜欢的理由。

6.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老师在PPT上呈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潮来时作者描写的视角是由远及近的。时长8分钟。

7.画出文中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先由学生个人默读勾画半分钟,再由小组内组合整理。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好板书,鼓励学生借鉴,从视觉听觉观察描写生活现象。共用时长3分钟。

第6篇

一、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中曾阐述了三种教学策略。第一种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的,我们称之为照本宣科策略。第二种策略是在以事实为基础进行问答。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出答案。第三种策略是对话策略。这种策略以问答为基础同时伴随着思维能力的训练,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地交流。教师运用这种策略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其进行讨论。通常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反馈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和学生达到了一种心理相容的状态,教师更像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多于其他两种策略。

很明显,对话式的课堂语言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形成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都至关重要。

二、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广度

问题难易要适度。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没有提问的价值。如教师执教《春联》(苏教版)一课时,这样设问:“‘各种各样’写出了春联的什么?”生答后,师随即板书“多”。“‘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写出了春联的什么呢?”生答后,师随即板书“美”。这样的一问一答,平淡至极,并不能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升,因为这是就内容教内容,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还是思维训练都是无效的。类似这样能直接从原文找到答案的问题,尽量少问。难度太大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也没有价值。如有些问题超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应在此处之前设计好过渡性的题目,慢慢引导学生向着问题的主题靠拢。

2.提问的层次

提问时要考虑到班级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特殊的葬礼上,来了哪些人?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2)你感觉到葬礼的特殊了吗?为什么?

(3)谈谈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很明显,第一个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提的,在抽问时可以考虑请学困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是面向中等生的,第三个问题是面向优等生提的。这样有层次的提问,调动了全班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至于造成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在互动,而大多数学生只做“观众”和“陪读”的尴尬。

3.提问的时机

问题要问在“刀刃”上,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再体会父亲的伟大。如果直接抛出问题“父亲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很难回答。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词语和句子,接着朗读感悟这些词语和句子,初步谈谈体会,这时再抛出问题“你感受到这位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学生必定会侃侃而谈,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反馈语言的策略

对于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反馈。使用责备性的语句要少,注重在语言上向学生传递情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如,别害怕,大胆说,说错了没关系;你的想法很特别,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说得很好,大家给他鼓掌;你有双智慧的眼睛。

教学片段(人教版第七册《观潮》):

师:哪位同学模仿一下潮来时的声音?

生:轰隆隆,轰隆隆。

师: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潮来时的声音?

生:闷雷滚动。

师:看到这样气势磅礴的场景,你的心情怎样?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PPT出示文中句子)读此句时你有什么感触?

生:浪潮声势浩大。

师:作者对大潮到来时的气势描写得如此恢宏壮观,在课文文本之前的预习提示中有一句话写到作者如何描写大潮的,是哪一句?

生: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

师:(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反馈性语言除了简单的评价、重复外,还应抓住关键字句来追问、启发。如上面《观潮》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提问“作者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潮来时的声音?”学生回答了“闷雷滚动”之后,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用闷雷滚动这个词来形容呢?他们有什么联系吗?”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片段(薛法根《天鹅的故事》):

生:天鹅为了获得食物,支撑着活下去,反复地砸,它真是伟大啊!

师:你是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认为像石头这个比喻很棒,让人感觉到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往深处想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第7篇

【实录】

(正在学习“潮水汹涌而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读得干巴巴的,没什么感觉)

师:你是第一个读,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该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面对读得好的同学)

生:读得很有感情,我们听着就好像自己站在钱塘江边亲眼看到了潮水由远而近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眼睛看着读得好的同学)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了课文里,我读着,心里想象着潮水翻滚着飞奔而来的样子,可能心进去了,也就读得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让我们大家也学习带着想象再去读读这段吧。

(学生十分投入地朗读)

师:(观察,指一名女生读)你来读。(该女生读得摇头晃脑)

师: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读得很流利,读的就像课文里写的一样。

师:看来,想象朗读、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同学们再来试试吧。

【赏析】

在此教学片段中,马老师在朗读上有三点处理得很是特别,从而使朗读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亮点一:宽容之心。

学生站起来朗读,读砸了,读错了,不仅不会受到批评,还能得到老师别样的鼓励与奖励:“你是第一个读,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这样,通过另一位同学的引领以及同学们对读得好的评价,没读好的同学已从他人那儿学会了怎样把文章读得更好。马老师这种不露痕迹的指导,没有批评,没的打击,心胸是如此坦荡:能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以情待人,助人成功。这,如同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田,让学生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快乐!

亮点二:有效评价。

马老师不光对学生有宽容之心,给学生以期待,还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通过这样的引导朗读评价,不仅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同时还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评价反映出来了。这不仅可以使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知道自己该怎么读。这很自然地形成了有效而有意义的评价。

亮点三:润物无声。

同样,还是马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引导学生评、议,学生再结合自身的感悟、体会,从而悟出读书的方法――把心放进课文中去读,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这一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没有一丝的灌输,没有填鸭式的说教,也没有兜圈子似的套路,整个对方法的感悟过程是那么“润物无声”,如春雨,在不经意间悄然落下。

马老师这种读的训练,把朗读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观潮》中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声、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里。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又帮助学生领会了作者的语言表达。

但愿,这样的美读如花儿能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悄然绽放!

第8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思考,从而快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疑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所解决的首要问题。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加以详细阐述。

2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引导

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能够使课堂有一个较好的开端。比如:教师在讲解《童趣》课时,可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表演《童年》这首歌。如果有人不会唱,教师可以跟着学生一起唱,从而让学生事先感受到童年的快乐,进而再进入到文章主题,这样一来,又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良好的课程导入是一节语文课成功的一半,同时又能够使学生集中经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更多时间与经历放在语文课堂学习中。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尽量缩小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比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求学生多朗读,从而积累更多关于文言文的知识。特别是在朗读方面,利用多种形式,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朗读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点评,对及时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教师在完整的为学生朗读一遍,在完成朗读之后,学生也可以给教师进行点评,提出相应意见,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在完成朗读之后,学生便开始进行讨论,从而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4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如今,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生动、形象的情境,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学生进入文章描述的情境中,重在突出文章的中心,不仅陶冶学生情操,而且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又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例如:在讲解《观潮》一文时,学生会感觉文章内容比较平白,难以想象到观潮的情景。因此,教师在课前就可以提前准备一个课件,如:观察大海来潮视频,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也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带有观潮声音的音频,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这样一来,便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此文章的气势。

5 合理设置悬念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作者经常要在情节设置上留下悬念,在想要探个究竟的时候便戛然而止,也或者是套用“预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语句,从而吸引读者。例如:在讲解《背影》课时,作者在开头便写到作者和父亲有两年没见,但是,最难忘记的就是父亲的背影。在朗读到此处时,教师可以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作者为什么要说难以忘记父亲的背影?等,这样一来,学生会在下面的朗读中深入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9篇

8月31日是我第一天来到东华小学,在我心中的老师是张老师。他是我们班的班主任,也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

张老师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神,眼睛前挂着一副眼镜,嘴巴不大不小,他的身材不胖不瘦,个子不高不矮。对同学们总是一副笑脸,都是一口亲切的问候,他非常关心每一个同学。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同学肚子痛,张老师急忙带了那个同学跟他去了医务室。那个同学回来的时候张老师就问:“你没事吧?”那个同学说:“没事了。”张老师听了这句话心才定了下来。老师的眼睛非常敏锐,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在开小差他都能看得见,他的眼睛像翠鸟的眼睛一样敏锐。张老师讲课的声音非常好听,他读《观潮》这篇课文非常有感情,让同学们听起来很动听。

这就是我心中的老师。

第10篇

【摘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言运用 审美能力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31-02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朗读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古人云:“书读万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词义。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著,为学生学习语文文字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材料。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原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教师不要去多分析,一定要让学生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让学生通过眼前所领悟到的美丽图画去存在于脑海之中去体会。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教材,了解多种语言的表达形成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多给学生朗读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含义,感悟文章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的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之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于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好山河热爱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再现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朗读,品位诗句,欣赏诗歌,优美的词句语言能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

三、朗读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位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的战友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的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教育。这时学生在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纪律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朗读训练要求大不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来说,小学阶段不管那个年纪,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训练更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触类旁通的良好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第11篇

一、语文朗读指导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范读就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样,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朗读渗透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发展学生思维

第12篇

连老师:

您好!

您在我心目中是一位衣着得体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好老师。您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活泼、生动、有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就从您给我们上第一节课《观潮》起,我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听您声情并茂地阅读课文,在您的阅读声中,我就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可是您经常都经常那么忙碌,既要给我们上课,又要管理学校的事情,据说,还要到厦门市全部的小学去检查小学生常规,有时还要去一两个星期呢;在您不能给我们上课,由陈老师代课时,我的心里就有失落感。虽然陈老师上课挺好的,可是我还是更愿意让您给我们上课。不过,连老师请您放心,我还有我们班的同学都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同时,我们也希望您保重自己的身体,要注意休息啊。

我是个粗心的女孩,考试时经常不认真审题,写作文时不够用心,所以经常犯错误,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经常说我是个“小马虎”,我又嫌爸爸妈妈太唠叨。老师,您能告诉我一个好的方法吗?我一定好好改正!

老师,您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也一定要争取做心目中的好学生请您一定要好好监督指导我。

您的学生:康正悦

2008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