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术霍思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人,有钱,有健康,有医术的高帅富;有人,无钱,无健康,有病疾的矮丑穷。这样的对立,你若是站在高帅富的角度上看,就是现在杨阳导演的《心术》;但你若从矮丑穷的角度看,就是回天无术。《心术》里的这支良医团队。明显有上世纪末香港侦探剧如TVB“刑侦档案”系列里那群优秀皇家警察的影子,他们不但职业地位依医术水平有所分工,如老大、老二、老三,且人物关系也明确有任务性,比如,刘晨曦的人物关系主要为了表达医生们形而上的使命感和命运感,尽管他医术高明,但不得不面对女儿南南需要换肾的危境,不得不在医疗伦理纠结中找头绪,不得不体验一次普通人面对亲人重病时的那些艰难与无奈;而霍思邈的人际关系,主要为了表达创作者对医生和人性这一并不新鲜却从来没说透的世俗主题的思考,如何将霍思邈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医生天赋的人道主义完美结合是这层人际关系最麻烦的课题。同时,霍思邈至少在剧中那算得上最“混乱”的男女关系,它虽然不一定合乎人们对传统医生道德想象,但却合乎某种且大量的女观众对高帅富一族生活态度的超然幻想。
除了以刘晨曦和霍思邈为中心的这两层人际关系,发生在这个医生团队周边的诸多人物关系,除了有敲边鼓和打酱油的作用,更重要的,我认为是它们还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社会里医惠关系的种种,如穷病人与富医生、混乱的社会价值与清晰的职业操守。
杨阳曾经成功地把握过《牵手》和《记忆的证明》《新亮剑》这样差距巨大的故事题材,这些经历或许对《心术》的故事和意义上的完备大有帮助;虽然,该剧无论从明星选择还是人物关系配置上,都一路在走时尚、流行的商业范儿,但最终导演还是努力在表达她对现实社会的个人思考,且有几笔算得上触及了中国现实社会的灵魂深处。比如剧首几集的钢丝哥段落,以及剧末的刘三妹段落,这两个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现实印记的人的出现,是《心术》的良知所在。
《心术》并没有将当代医患关系——其实是高帅富与矮丑穷阶层的对立与和谐关系思考穷尽明白,但我们仍能看到这种努力的诚意。所以,剧集选择霍思邈与美小护以更甜密的爱情代替更安全的婚姻做结尾,我觉得它其实并不算结尾,或者说剧集除此之外已经找不到更好的结尾了。
《我11》呈现“可见,的历史
历经两年,王小帅再度新片《我11》;没有意外,这部影片“有幸”在院线系统中“巡游几日”就静悄悄下线了。
《我11》再次回归到第六代早期所熟悉的叙述模式,以“11岁”的“我”为叙事视角(导演王小帅11岁正好是1975年),用“我”的眼睛来呈现三线建设时期西南边陲小镇所发生的“大人们”的事情。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故事有着清晰地“重述历史”的意识,片头的黑白影像是父亲教儿子画素描,画外音是“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整部影片似乎就是在讲述这种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烙印”。
这种孩子幡懂的视角,既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后期)的神秘莫测、人心惶惶,又呈现了一种井然有序、其乐无穷。而“我”作为11岁的孩子则可以置身事外,与那段历史没有直接关系。这是一种看似客观(“无知少年”的见证)又相对安全(因年幼而无需亲身参与到那段历史)的叙述位置,这或许也是60后/第六代最为真切地想象50-70年代的方式。
整部影片就如同父亲谆谆教导下完成的一幅“不一样的”印象派作品。在父亲看来,画花与画静物不同,“花是有生命的,它们好像都在呼吸,每一朵花跟每一朵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人”,可是这种“不一样”的或者个人化的历史记忆却与80年代以来关于50-70年代的历史书写没有太大的差别。这部细腻的影片好像一座精心裁剪的1975年的历史小盆景,一方面借用了这些年对于那个时代唯美化、浪漫化的怀旧策略,如对红领巾,白衬衫.家具等日常物品的书写;另一方面又讲述了非理性的武斗等那个年代特有的伤疤,这和新世纪以来关于当代中国历史的家庭伦理剧一样完成对这段历史的定型化叙述。
关键词:衔接;主述位结构;话轮转换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95-02
一、背景简介
《心术》是女作家六六近两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部作品,作者将目光投射到医疗领域,定焦医患矛盾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剧中主要角色有神经外科的“大师兄”刘晨曦,“二师兄”霍思邈,女主角美小护等,他们有不同的特点和性格,但都爱岗敬业、尊重生命,同时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使得这些角色自然,贴近生活。剧中语言幽默风趣,但轻松中不乏哲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心中能有所悟。
二、实例分析
医药代表刘娟(以下简称刘)想和霍思邈(以下简称霍)攀关系,但霍对其并无好感,且怎么也摆脱不了,无奈,向“铁哥们儿”美小护(以下简称美)求救。以犀利机灵出名的美便借了一套房子当作她与霍的住处,自己扮演霍的妻子,并“租借”来一个女儿。美与刘之前没有正式碰过面,这是第一次打交道,两人各怀心思,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美:挺好找的吧!(1)
刘:地儿倒是不错,就是小区太小了,我刚绕了半天没找着停车位,结果停到马路对面走过来的。(2)
一张嘴,美便以女主人的姿态迎接刘的到来,寒暄表现出热情,希望拉近两人的距离,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剧中,美给刘开门,(1)其实是说:我们家这地方还挺好找的吧!刘也顺其话题往下接,(2)先照应美的话题,对已提及信息重复,之后由主位到述位,即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推进,产生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陈述。但语气和陈述内容就已经将话语权占据在自己这边,表现出不友好,对住宅环境的不满,企图占据上风,占心理优势。
为了构建与交谈者、读者、客观实践之间的关系,话语产生者需要不断表明她所陈述的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即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功能,一般可以通过主位成分的选择来建构。主位即话语的出发点,已知信息,而述位则是导向交流的最终目标,导向未知的新信息。
主位推进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主位同一型,即主位相同,述位不同;述位同一型,即主位不同,但述位相同;延续型,即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交叉型,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一般来讲,延续型较符合逻辑推进的模式,应用较为广泛,(1)(2)便应用了该模式。
美:虽然我们小区老了一点,但是我们这地段好啊,属于黄金地段,黄金地段车位是不好抢,上面基本停满了车。(3)
刘:我以为黄金地段只有宝马啊宾利什么才配得上,没想到上面停了辆qq。(4)
美:这黄金地段的车位啊和车是这样的一个关系:你这车啊,只要是车买回来就得跌,你甭管是宝马还是宾利,过二十年就是废铁,跟qq没区别。但是这个黄金地段的车位就不一样了,这个车位只要你一出手就看涨,所以,只要qq不卖这车位,这车位永远属于qq的。(5)
在(3)中,美并没有表现出被冒犯的神态,相反客观地肯定了刘在(2)中的略微不满,先抑后扬,用“虽然”,“但是”引出自己的看法,开始反驳,不得不承认美的机智,丝毫不吃亏。(4)中,刘照应“黄金地段”,又发起了新一轮话语,将车放在了句子的述位上,话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我们不难察觉到,美和刘其实都是将霍类比“黄金地段”的车位而展开的话轮转换,而只有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对话才有可能继续发展。继而刘则是将自己类比做宝马、宾利等高档车,将美视作qq等最普通的轿车,语气中已充满挑衅,想在气势上占据上风。
(5)属于美对以上话轮的一个总结性发话,深度剖析,理性认识。作为电视对白,(5)特别符合口语表达习惯,如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指称词“这”、“这个”等,“这+x”在(5)中属于外指,即不存于交际现场也不依存于说话时的具体时间地方,而是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共有的知识当中的信息或者客观存在。
刘:我觉得没有固定车位也不错。你想啊,第一,他不用每月按时缴纳物业管理费,不用尽义务。第二呢,可以见空钻缝,想钻谁钻谁。第三,要是自己家车位看不好,空
还不如让别人停,造成资源浪费,对吧!你的qq要是看不过眼,你可以开走啊。(6)
美:我qq看得过眼,我一个四万五的qq,我占一四十五万的黄金车位,我值了。而且我偶尔qq不在,被用一下就用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啊。要不然我怎么办?我把车位给卖了?那我车停哪儿啊?(7)
刘:好涵养。你还真够有耐心的啊。你要是一直能这样坚持下去呢倒是也不错,就是每天都要担心被人用钥匙划车,放轮胎气挺撮火的啊。(8)
美:你以为你宝马宾利不被划呀,你是车都被划过吧。(9)
刘在以上几个话轮中没能占据优势反倒被美将了一军,在(6)中,刘便退一步采取论辩兼劝说模式,试图用自己的逻辑推理来达到目的—取代美而成为霍的“另一半”,让自己成为这个“车位”的拥有者。在陈述自己观点时,刘条例清晰,展示出不讲理的一面,刘想刺激美从而主动让位。但美更深层地看到了自己从中捞的好处,所以不但没有放弃的意思,反而更“大方”地表示愿意偶尔给别人提供便利,始终占据已有“车位”的角度不退让。并进一步思考,反问刘—若真卖了车位,qq放哪里?其实,美并没有期待任何答案,而是表现了自己的坚定态度。
(8)中,刘又开始了反讽战略,试图占据主动权。后半句将话题引回来,列举了同(6)相仿的一条原因,但实则是宣泄自己在每一轮对话中都败下阵来的怒气。但(9)将(8)提出的“担忧”推广到一类问题,自然而然美仍能以平常心应对。
语篇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一般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语义衔接,被称之为语篇无形的网络。相比于衔接,连贯有时表现得更为隐蔽,需要读者或者听者对语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体会深层次的含义,有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一些话语,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更全面的语境。在这一话轮中,并没有太多语法、词汇手段的衔接,因为在日常口语对话语境中,双方有共同的认识基础,所以追求的是更抽象的语义连贯,这就需要将每一句对白放在这个语境当中来理解,而不是当作单个言语个体来分析。
刘:你说你,人家也不娶你,你还给人生孩子,你可真够有奉献精神的。(10)
美:我给谁生不是生啊,我给小霍(人称指示语表示心理距离年轮-论文)生,小霍至少对我还不错呢,是吧。(引开谈话重点)那个该接送的接送,该给生活费给生活费,而且我又不用跟他爹妈打交道,你说我还图个什么呢?不就是没那张纸吗?现在想开了,那张纸要不要无所谓。(11)
终于沉不住气,刘话锋一转又指向美,看似是替美感到惋惜,实则用讽刺的语气又展开了新话轮。而美在(11)中的表述又退一步将问题泛化,推广大更广的层面,类似于(9)中,她将问题推广到一个泛指的层面上,将尖锐的问题指向变得可接受。之后,更是承前,引入新信息—生活上的便利之处,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那张纸要不要无所谓”,其实是自己对结婚证的态度,更表现出自己的“大方,不计较”(10)。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可利用人称指示语来表达自己与交际对象或话语指称的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和距离,即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可以影响某些语境中人称指示的用法,暗含在话语中的尊敬、亲密等善意情感和讽刺、指责等恶意情感。在(10)(11)当中,刘用“人家”指霍,而美将霍称作“小霍”,均属人称指示语,但两人不同的选词却暗示了一些深层次的信息---刘与霍的私人关系并不是很近,可能是点头之交也可能是最普通的朋友;而美称其为小霍,暗示了他们之间关系友好亲密,这对刘来说便是一种“炫耀”和告诫。
美:小刘吧,就是我跟你说句实话啊,你说在一个桃色绯闻里边,一男的和一女的,最后吃亏的我想肯定还是女的吧。所以,我劝你别走我这条路,出去转转,肯定有更好的车位。(12)
如此话轮转换几次之后,刘发觉自己并不占任何优势,而美则是每一次都能把刘的尖锐挑衅转化为可接受的泛指现象。话题逐渐推进到—刘逐渐意识到自己这条路是很艰辛的,而美能够稍稍收敛自己的锐气,转而在(12)中设身处地为刘着想,劝说其放弃霍这个“车位”而放眼其他“车位”。
至此,美从心态、气势、逻辑等各个方面展示给刘一个自信、可以放下面子、“现实”、不求地位的形象,美可
谓在这轮交战中完胜。
三、结语
作为一个论辩兼劝说型的日常对话,说话人双方不断地变换角色,掌控主动权成为发话人,按照主述位信息推进结构,不断将话题推进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美与刘的这段对话可以被视作主张—反应模式:在特定的情景下,一方提出自己的主张,并陈列原因,另一方表示赞同或反驳,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多次话轮转话的推动下,导向谈话的最终结果。美和刘围绕“车位说”不断深化话题、转化话轮、发动提问,最终得出结论。
语篇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包含语篇、语篇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话语事件。在分析时,要将语篇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寓意,而赏析好的语篇也能教会我们更多的语言技巧。
参考文献:
[1]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杨玉玲.“这”、“那”系词语的篇章用法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4]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7).
断肠之后,开始直面人生
早年的吴秀波生得清秀俊朗,又古灵精怪,颇得前辈们的喜欢,人生之路也走得颇为顺遂。十几岁时,他就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刚毕业就被铁路文工团选中,得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那个阶段,吴秀波的工作内容就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在火车上演节目,他参演的《近视眼外传》颇受欢迎,竟然破天荒地演了300场。那时候的吴秀波生活得很混沌,每天基本就是混日子,对自己的铁饭碗,他还是相当满意的,觉得生活虽然无趣,但也算丰足,如果能这么过一辈子,仿佛也不算坏。
让吴秀波没有想到的是,工作没多久,自己就被确诊为肠癌。和他一起进文工团的傅彪等人捧着花去看他,握着他的手哽噎道:“秀波,等你好了,咱们一起拍戏。”
从同事们哀戚的表情中,吴秀波明白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突然发现自己如此留恋这个世界。“快要走了,总得为自己做点什么。”他这样想着。然后问自己,最想做什么。然后,他握着笔,趴在病床上写下了自己人生里的第一首歌。
后来,吴秀波就哼着自己写的歌被推进了手术室。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谁知命运同他开了一个玩笑,前番肠癌的结果竟是误诊,吴秀波在手术中被切掉了40厘米的结肠,然后就开始慢慢恢复健康。
经历过这一场变故,吴秀波突然意识到命运的无常,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时是悲剧,有时又是喜剧。但不管怎么样,经历过悲喜之后,自己还活着,他决定放手去折腾一番,方不辜负这得来不易的青春正好。
于是从那时起,吴秀波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夜总会驻唱。同时他也对自己的铁饭碗充满感恩,要知道,他切除结肠的手术费是13万,在1985年简直是天价,对仅有70元工资的吴秀波来说,如果没有单位的报销,他很难活到今日。
光阴过隙时,当年的同伴都成了大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歌厅文化盛行,酒吧歌手们的收入也十分可观。凭借一副好嗓子,吴秀波获得了不菲的报酬,远远超过了他在单位所拿的工资。有一阵子,青春得意的吴秀波常常大宴宾客,大家把酒言欢。再加上频繁的驻唱,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的工作。
在第N次上班迟到后,吴秀波终于在团长铁青的脸色中提出了辞职,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开始了自己的歌手生涯。那段时光对吴秀波来说十分自在,在大家的平均工资还在100元上下徘徊的时候,他的月收入已经飙升到了上万元。但好景不长,没几年,演艺界就发生了变化,歌厅演出不再景气,驻场歌手们开始各寻出路。吴秀波也开始下海扑腾,做过酒吧、美容院、服装店、倒卖外汇,也多次开过餐馆……但因为不善经营,他最后又回到了酒吧的歌手席。
30岁时,吴秀波猛然发现,自己不仅事业上一事无成,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那一年赶上中国足球第一次世界杯出线,有朋友送给吴秀波两张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的票,他想去看现场,却没有路费。那天他攥着票,坐在屋里看转播,看得自己泪流满面。
更让吴秀波尴尬的,是当初的同学和同伴都已成为了享誉荧屏的大腕,当年一起驻唱的歌手,也大多已经成名。只有年过而立的吴秀波却依然和新出道的年轻人们一起,在乐坛的底层摸爬滚打。但他依旧不羁,做音乐的时候不肯花钱去包装宣传,固执地认为自己出专辑就是为了圆梦,而不是出名或者赚钱。
回归表演,邂逅另外一种可能
吴秀波大学学的是表演,但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他尝试过各个行业,却没有做过演员。他享受着做流浪歌手的时光,怀念着歌厅文化鼎盛时期那些美好而单纯的岁月,他说那时候一个女孩喜欢上一个男孩可能仅仅是因为他穿了一件白衬衫,而不是他有多少钱。面对光阴的变迁,吴秀波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茫然与尴尬。
好在他还有一大堆朋友。其中的许多人虽已成名,却仍然记得那个倔强异常且资质不凡的小吴哥。吴秀波开餐厅,他们跑去捧场,出唱片,他们义务宣传,即便他一直潦倒着,但贫贱时交往的一群伙伴却仍然不离不弃,时时想要扶旧时的朋友一把。
在吴秀波最艰难的时期,老朋友刘蓓请他当自己的经纪人,但吴秀波不善言辞,一项合约都没有谈成,只能做些事务性工作。因为失望,那时的吴秀波已经放弃了唱歌,身体也迅速发福,长到了88公斤,刘蓓看着他自暴自弃的样子,很过意不去,诚恳地建议他减肥,然后试着演戏。
演戏?这也不失为一条路子。吴秀波想道。于是他开始大量地做运动,并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一个多月后成功瘦了16公斤。不久后,恢复俊朗的吴秀波就等来了单元剧《立案侦查》的片约,合作的演员中不少是已经成名的旧相识。最开始,吴秀波只是机械化地演出,渐渐地就进入了状态,慢慢喜欢上了演戏。经过漫长的拍摄期,拍摄完成,大家纷纷祝贺吴秀波,让他回家去等着出名。孰料电视台突然对单元剧体裁失去了兴趣,戏没有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