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首都经济贸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2700
国内刊号:11-4579/F
邮发代号:82-95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北京市重点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经济管理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的办刊理念,竭诚团结国内外老中青广大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本刊的骨干作者,并以满腔热情致力于成为全国性的经济管理类学术园地。
北京师范大学VS首都师范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VS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某些地方,两个词可以替换,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则绝对不能这样随意。比如在校名里,“北京师范大学”要是改成“首都师范大学”,那就是另一所高校了。有些人不了解情况,甚至以为“首师大”只是“北师大”的一个别称。
北师大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百年学府。其前身是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而首师大创建于1954年,是由原北京师范学院改名而来,现在是北京市重点投资建设的市属重点大学。虽然都是师范院校,但两所大学还是有所不同的,要想搞学术,必然是北师大,不管从学术还是从渊源,北师大的学术都是国字号的。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2013年一级学科评估中,北师大教育学、心理学、中国史、地理学、生态学等五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系统科学等三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二,17个一级学科排名前十,排名第一的学科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五。首师大则胜在人脉体系,分配时多在北京,因此毕业生出路也很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情况也颇为相似,只不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名字中没有写明“北京”字样,可是大家都知道这是坐落在北京的一所财经类院校。
确实,对外经贸大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对外经济贸易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现在学校还构建了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以其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和“外经贸、金融”综合学科教育资源优势,被称为“中国的哈佛”、“外经贸黄埔”、“CEO的摇篮”等。相形而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则略为逊色,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
这两组高校,基本都是“北京”胜过了“首都”。其实这也难怪,因为都是先有“北京”,后有“首都”,从底蕴上讲必然是前者占了一定优势,后者虽然也得到了国家和首都的扶持,但要想追上“北京”,还需要努力。
校友会2019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前10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一、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形成与确立
(一)形成与确立过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1年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其前身之一北京财贸学院),适逢改革开放恢复建立工商行政管理局,急需专业人才。受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委托,北京财贸学院创办了全国首家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由此作出的历史贡献和确立的历史地位,成为后来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方向与特色的滥觞。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以经济主体及其经营活动为管理对象,以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的经济监督管理活动,“经济行政”寓于其中。1981年国务院有关批示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综合性的国家经济行政管理机关”②的定位直接证实这一点。1998年全国专业调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存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拓展为行政管理专业。在论证、确立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中,提出了“经济行政”的定位设想。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评估中,第一次对外提出“经济行政”的特色定位。后来,结合专业建设和有关项目申报、评估等工作’不断深化研究,逐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经济行政”的理论解说和支撑体系。
(二)专业特色的支撑体系
专业赌不仅需要觥上的解说,艘有系的雄。1.经济行政特色在培养方案上的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特色直接而集中的体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行政学合理配置的模块结构。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7~词时厂充分体现径、厚基础、应用铟的人才培养理念。2.经济行政特色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的体现师资队伍是培养方案贯彻的保障。为此,从组织依托上,合理利用学校各教学单位(院、系、所)的师资资源,有力规划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板块儿以及课程担负单位,形成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同时,结合校外名师聘任计划项目和实践平台,配以校外名师和实践教师。由于行政管理系有经济行政(工商行政)的传统,加之所在学院是由区域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两大学科组成,使教师队伍的“经济行政”特色有传统性和现实性保障。教师结构的复合型特点突出,表现为学术理论与实战经验的复合,经济、行政、管理、法律的复合,国内外各类不同院校师资来源的复合等。3.经济行政特色在社会基础上的体现专业建设30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了上万名多层次的社会经济建设管理人才。毕业生分布于北京和全国各地,大部分从事管理、经济、法律事务。一批骨干和精英成为母校行政管理专业及其经济行政特色的印证和社会资源。以专业和毕业生为纽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领域的互动,使行政管理专业及其经济行政特色有了广泛深人的社会基础。4.经济行政特色在教学科研成果上的体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经济行政特色教材建设上始终保持创新性和领先性。30年来,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工商行政管理教材,全国第一套高等学校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具有创新性的学科研究成果《市场经济秩序丛书》、《经济行政研究丛书之一:工商行政与市场监管论集》。“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研究”获批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承担并完成了有关市场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持续承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政府委托项目。特色专业与特色科研成果形成良性循环,营造了特色人才培养氛围。5.经济行政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体现经济行政特色的培养模式是以前述的与经济行政特色相关联的培养目标为价值主导,以相应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研成果为培养要素,以教学、科研和实践资源为平台,以互动式、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继承传统,依托环境,以行政管理为基础,以经济行政为特色,以开放、应用为保障的系统性特色培养模式。
二、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完善思路与强化措施
延续历史,秉持特色,强实力,上水平,是当前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和特色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趋势,也是高 一1.坚持充实、完善特色支撑体系首先,确保行政管理专业通行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适当增大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课程的支持力;课程力求精要,加强课程间沟通,增强整合性和教学针对性。其次,通过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配置增强经济行政特色的基础。使特色凝结在人才培养的知识与技能上。其三,坚持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及宪法课程,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法学知识结构,又从法的角度强化经济行政特色。其四,精配特色课。在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中设置政府规制、工商行政与市场监管等特色课,将传统特色、学科特色和学院特色有机融合。加大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强化理论应用效果。其五,编配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选配规范、引领好教材及辅助教材。师资结构保持学术型、教学型、实操型合理配置。2.将专业特色的社会基础拓宽,缩短互动距离。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依托,拓宽社会合作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扩大行政管理专业的共享资源,巩固和扩大专业及其特色建设的社会基础。3.在复合学科环境中,保持和扩大生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在的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其学科专业之间关联性与差异性突出,呈现交织融合与共生的态势。其中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是两大主流学科,因“公共”和“经济”要素借势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属下专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土壤。行政管理则可藉公共管理寻求延伸拓展,亦可藉区域经济塑造经济行政特色。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海外一些高校专业建设中关于公共行政与企业行政融合的探索,结合社会企业的专业建设探索等给我们以国际经验的启发?。增加和扩大国际交流交往,有利于在理论上深人研究、在国际环境中检验、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巩固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理论与实践基础。5.在高水准、强实力中得以立足和证实行政管理学科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需要在高水平的学科专业质量中体现、建设和发展。必须以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高质量的教学成果,系统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准的学术成就,支撑和证明专业实力和特色水平。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一、引言
高等教育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顶端,在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推进社会政治民主进程、引领人们文化生活传承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就要探究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据此培养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整体发展。
二、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青年教师界定为年龄范围在35岁以内的,在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在编的专门技术人员,不包括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口工作人员。调研选取了北京市属四所高校开展,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31份,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达到98%。研究对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问卷共设计了九道题目,基本覆盖了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各项内外部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得出教师在这9方面的平均得分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得分最低的两项是企业实践和咨询经验,以及校外授课经验,其余项目都在3分以上,即中等以上水平。得分最高的三项是所在的院系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教学工作的兴趣以及所投入精力,这三项充分反映了我校青年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主观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所在院系对教学工作较高的重视程度。之后,我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测量9项影响因素对教学能力水平的影响程度,路径图如图1所示。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得分最低的两项是企业实践和咨询经验,以及校外授课经验,其余项目都在3分以上,即中等以上水平。得分最高的三项是所在的院系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教学工作的兴趣以及对教学工作所投入的精力。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看到,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排在第一项的是所在院系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外部环境非常重要。院系要为教师提供一个重视教学的良好气氛,对青年教师中教学优秀者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循环,并且完善教学督导作用,形成强有力的外推力,帮助青年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能力。
排在第二第三的两项都是主观因素,即对工作的兴趣和对工作的精力投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学工作是一项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进的工作,主观的重视和努力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影响十分关键,无论是投入还是兴趣,都是来自教师自身的内部动力,只要有各方主体的投入,教学能力水平就会有相应的提升,只有内部拥有强大的内驱力,才能促进教师有目的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另外,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丰富的企业实践和咨询经验以及校外授课经验可能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调查结果的显示却是这两项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没有充分厘清能力的内涵,实际上能力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获得和发展速度比较慢,相较于外部的偶然事件,内部改造是获取某种能力更为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校外授课经验并不意味着教学能力的迅速改变,这中间存在一个转换机制,就是教师主观上将已获得的经验转化于和应用于所授的校内课程当中,才会有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通常我们感受到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受到的学生认可较多,从根本上说也并非因为实践经验,而是将实践经验进行消化、吸收、转化和应用的行为。
三、对策建议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论,结合高校青年教师实际情况,提出“四力”推进方案。
1、外推力。首先要在青年教师中形成重视教学的氛围,使教师能够自主性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在时间分配和精力分配上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第二要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能力。
2、内驱力。构建教师内在的对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提升改善的自我要求,内驱力的完善似乎很难用制度来实现,但却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其他所有外在手段的采取都需要转换为教师内在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热爱或责任,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能力的提升。这里我们仅提出两点,第一要向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第二可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3、牵引力。提升学校其他主体如其他教师、学生等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牵引作用。首先可以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应该包括岗前教学培训和在职教学培训。其次可以进行观摩教学与讨论交流。第三,建立助教制度,形成长期的导师-助教关系。第四,增加青年教师校外实践项目。最后课堂即时反馈制度,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学生对这门课授课的评价。
4、保障力。第一,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对教学效果突出的青年教师进行表彰并树立典范;第二,继续加强和扩大对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对好的建议和方案进行表扬或奖励;第三、建立教学技能培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Fullan, M.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M]. New York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
[2]刘芳,姚之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题调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76-79.
[3]周萍,纪志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2):81-83.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我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改进策略的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青年教师科研提升项目。
作者简介:
2013年10月,主席和总理先后在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并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2014年以来,由中国牵头与亚洲区域内外国家进行广泛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五大洲国家纷纷加入,共襄盛举。
亚投行拥有1000亿美元的法定资本,将成为继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之后,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开发银行之一。从补充现有的亚洲发展资金池到挑战国际金融秩序,从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需求到转移中国的过剩产能,从分化美国的盟友关系到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亚投行带来的惊喜将层出不穷。
亚投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能过剩”和“外汇资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成立亚投行加紧对亚洲、中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发挥互联互通伙伴对话会等机制平台作用,建设富有生机活力的多条经济走廊,把积累的外汇储备投资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同时通过资本输出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离不开世界,亚投行的成立有利于扩大全球总体需求、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为亚洲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深化亚洲国家经济合作,共同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繁荣,打造命运共同体。
亚投行:人民币国际化新战线
人民币面对美元的压制,很难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亚投行的建立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的道路,使人民币成为亚洲的关键货币进而国际化。道路虽然曲折,但更有实效。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投行,在中国经济增长点拓展至全球空间后,将为遍布全球的基础项目建设提供融资,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在带动中国出口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在亚投行业务开展后,中国可以以亚投行信贷为先导,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促进直接对外投资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包括发行区域内人民币债券等方式,为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配套融资工具。在增加结算、投资基础上,促使区域经济体增加人民币储备需求,带动人民币资本在亚洲的流动,促进各国金融市场的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提高人民币的认可度,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使用。
亚投行:国际金融新秩序
亚投行是一个对区外国家开放的国际金融机构。亚投行的成立,稳固了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地位,西方金融霸权体系受到震慑,国际金融格局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规则。亚投行对世行、亚行(亚洲开发银行)是一个补充,而不是替代,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完善和推进,而不是颠覆,亚投行的出现为国际金融秩序注入新鲜空气,激励现有秩序进行创新改革。中国一直反对美元霸权主义,积极倡议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改革,建立亚投行,是中国将自己经济发展硬实力升华为更多地区话语权软实力的尝试,中国也将逐步承担与其国力相称的更多国际责任。
(作者王曼怡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风险研究院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石嘉琳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研究生)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Manager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2-8149
国内刊号:11-5166/F
邮发代号:18-236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大学排名北京市属高校发展策略
北京市属高校是北京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北京市属高校的建设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大学排名作为大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在大学排名中的优势、劣势及存在的问题,如能科学认识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就能够对提升高校实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基于大学排名探索北京市属高校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排名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等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简称“武书连榜”)、民间企业网大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简称“网大榜”)、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简称“武大榜”)以及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校友会榜”)。四大排行榜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尽管在总体上均涉及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声誉等方面,但由于排名目的不同,在指标设置或权重上有一定侧重。
“武书连榜”含4个二级指标,其中,本科生培养权重大于研究生培养,分别为35.15%和22.80%;自然科学研究权重大于社会科学研究,分别为31.48%和10.56%,表明“武书连榜”更侧重本科生培养、自然科学研究的评价。
“网大榜”指标体系涵盖面较广,从各项指标来看,排名除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外,对于学校声誉、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和物质资源也比较关心,从能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条件、学习氛围以及优良的师资等方面进行衡量。
“武大榜”终端指标共有50个,是大学排名中指标个数较多的,覆盖面非常广,涵盖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声誉等多个方面。
“校友会榜”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入手,兼顾评价高校的“历史成就”和“现时水平”,以“衡量高校对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目标对大学进行评价。“校友会榜”于2011年率先将“杰出校友”“校友捐赠”等指标纳入指标体系,且“杰出校友”权重高达20.65%,这也是与其他大学排名榜的重要区别之一。
部分北京市属高校排名状况分析
2012学年~ 2013学年度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北京市共有市属高校54 所,其中称为大学的有8 所。
表1:2013年8所北京市属高校排名情况
学校名称 武书
连榜 网大榜 武大榜 校友
会榜 最高排名与最低排名差
首都医科大学 57 47 24 78 54
北京工业大学 65 47 54 73 26
首都师范大学 97 77 41 108 67
北京工商大学 215 184 224 239 5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23 163 156 189 34
北京联合大学 236 480 269 371 244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324 315 282 377 95
北方工业大学 >500 232 242 335 >268
表1为2013年8所北京市属高校在四大排行榜中的排名情况。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稳居北京市属高校前三甲,且在四大排行榜中均基本处于100名之前。
由表1可见,由于指标体系设置不同,各高校在不同排行榜中排名不同,甚至出现排名差较大的情况。从2013年最高排名与最低排名差来看,北京工业大学排名差最小,可见,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211工程”院校,无论在综合排名还是排名稳定性上,都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北方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排名差最大,均在240名以上,北京联合大学在“武书连榜”中排名最好、网大榜中排名最差,而北方工业大学则正好相反。不同排行榜从不同侧面反映各高校情况,因此,高校不能仅仅依据某个排名来断定自己的位置,应结合不同榜单辩证看待、全面分析自身优劣,进而探寻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
各大学排行榜在各高校排名的同时,也公布了各高校总得分及指标分项得分情况。
根据2013年“武书连榜”8所北京市属高校得分情况,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得分为3.92分,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得分仅为0.38、1.28,差距明显。进一步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学校类型分别为医学类、理工类,自然科学研究相对发展好,劣势在于社会科学研究,应在此方面引起重视,适当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实现整体学科的均衡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得分均在10分以上,而首都师范大学得分仅为2.67分,差距较为明显,这与其是师范类院校不无关系,且“武书连榜”更侧重自然科学研究,因此对总排名影响较大。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排名均处于210~240区间内,总得分相差不大,但从二级指标得分可以看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劣势在于本科生培养、自然科学研究;北京联合大学的劣势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社会科学研究。应结合三级指标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差距存在的具体原因。
根据2013年网大榜8所北京市属高校得分情况,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排名均为47,首都医科大学在学术资源方面优势鲜明,表明其在硕博点数、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研究基地等指标上均有不错表现,但教师资源、物资资源得分在8所高校中最低,尤其是物资资源,劣势明显。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在学术成果、教师资源、物资资源指标上均表现出明显优势,表明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学习氛围以及优良的师资,但相比于首都医科大学,在学术资源方面提升空间非常大。此外,北京联合大学在8所高校中排名最低,其中学术资源方面得分过低,但其教师资源、物资资源得分并不是最低的,表明其具备快速提升的良好基础。
根据2013年校友会榜8所北京市属高校得分情况,北京工业大学综合声誉得分为9.42分,明显高于其他高校,除首都医科大学外,其他高校得分均基本在0分~1分区间内。这与北京工业大学近年来在媒体宣传、校友工作等方面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值得其他高校借鉴。此外,北京工商大学科学研究、综合声誉得分均高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但总排名落后50名,关键原因在于其人才培养得分过低,相差1.94分,应在此方面深入挖掘和思考。
基于大学排名的北京市属高校发展策略
1.有效利用政策支持,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龙头[1]。四大排行榜中,均通过不同指标直接或间接反映各高校学科建设情况,因此,应有效利用国家、北京市相关政策,加强学科建设,从而有效促进科研、学科与人才培养的良好循环,有效促进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我国自1987年开始在各高校开展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2002年,北京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其中,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的评选仅限于北京市属高校,相对于北京地区部属院校,此项政策对于北京市属高校是非常好的学科发展契机。因此,对于各北京市属高校,应有效利用此项政策支持,积极将学校内发展较好的学科培育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加强学科实力。对于已经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或北京市重点学科的,更加注重的应是努力提高其建设成效。对学科自身而言,应在完成建设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向下一级目标发展,进而成为其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标杆。而高校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在相关部门设置监督机制,对学校内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全程跟踪与监督,并及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提出改进措施等。
2.关注教育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大排行榜中均涉及到人才培养指标,其中,该指标在“武书连榜”中权重为59.75%,在“校友会榜”中权重为42.37%,表明各排行榜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本科教育质量是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应坚持把本科教学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以教学为中心抓好和带动各方面工作。此外,国内外都越来越注重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习性投入、学生发展等角度进行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并将质量关注的视点从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将质量监控的重点从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2]。研究生培养方面,以同样是地方高校的苏州大学为例,近年来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具体措施包括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在研究生培养投入经费超过3亿元。在2010 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建设中,苏州大学共获得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75 项,合计获得资助经费达150.3万元,这表明苏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持续、大力投入,北京市属高校应从中汲取经验。
3.注重高级别科研产出,提升科研水平
目前,四大排行榜对科研成果、研究基地的评价越来越注重质量,如在成果统计中只计算SCI、SSCI、CSSCI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国家级研究基地等。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近年来在政策上有所调整,如对于教师发表科研成果的奖励范围,公开调整为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并加大了对部分高级别期刊的奖励力度,能够有效地激励教师有意识地在高级别期刊,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借鉴。在国家级研究基地的培育上,应集中优势力量,对学校相关实验室、科研机构积极培育,在具体政策上有所倾斜、加大投入,引导并支持其申报高级别的研究基地,寻求并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区别于部属院校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地方和企业的需求,积极为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方案[3]。
4.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校声誉
“网大榜”中“声誉”的权重占15%,“校友会榜”中“综合声誉”权重占15.92%,“武大榜”中“学校声誉”被作为一级指标。此外,各排行榜对于“校友捐赠”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校友会榜”将“校友捐赠”作为“综合声誉”的二级指标。要提高学校声誉,对于高校而言:第一,应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加强学校网站管理。联合宣传部、校友办等有关部门,利用一切机会和各类新闻载体,创新宣传方式,向社会各界主动宣传学校各方面的特色、亮点、人才和成果,扩大学校对外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实现对外宣传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第二,利用大学精神文化提高在校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在具体实践中,从加强情感教育、加强师生交流、完善“奖、助、勤、贷和减免学费”政策、有效指导就业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第三,高度重视校友服务工作。对已毕业的校友,多组织活动、加强联系,加强对校友的关怀与支持,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向心力,激发校友的捐赠热情。
5. 坚持“服务北京”,加强核心竞争力
地方高校在办学基础条件、学术队伍、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和中央部属院校有一定差距,但也应该看到,地方高校也有部属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即能够更紧密地和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因此,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从毕业生流向来看,北京市属高校的毕业生分布在北京市各行各业,他们将是北京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干。为地方建设服务和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综合竞争力提高,社会对其毕业生的认可度越高,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反过来,依托地方优势,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也会进一步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4]。因此,各高校在发展中应始终坚持“服务北京”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调研北京市经济发展要求,寻找与北京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促进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向企业输送能很快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满足北京市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2012教育管理研究课题《基于大学评价的北京工业大学发展策略研究》(编号:GL2012-B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1.
[2] 王艳丽,陈跃,范锐.大学排名与地方高校质量提升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3,(2):115-118.
[3] 郭广生.内涵发展 着力提升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25-27.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区域经济;适应性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带动了工程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撑。近年来,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专业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一举措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如何,值得思考和研究。本文围绕首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不是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开展研究,通过查阅北京地区产业结构、就业人数等方面的数据,结合首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数据,开展首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首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由专门的专业认证委员会或第三方机构,对各高校工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评估,评估结束后,给予专业认证结论。高校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实践问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高等工程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建立在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每年高校都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调整或申办新的专业,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人才。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讲,以往认证的专业大多是国家或地方的重点学科,这些专业经过国家或地方的支持,从办学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建设。随着专业认证的不断深入,也许今后认证的专业不再是国家或地方的重点学科,但专业认证本身就是一种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办学水平,这可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必定能为国家或地方输送大量高质量人才。随着国家或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也在不断变化,在后续的专业认证中,应该体现出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走势,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认证,以保证所需人才的质量。
2首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果与分析
随着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不断深入,首都各相关高校积极参与专业认证,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数据,从2006~2014年,首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共涉及15所高校、22个专业,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从认证年度分布来看,2006~2014年专业认证共涉及高校和专业频次为64个,2006年专业认证涉及高校和专业的频次为3个,2007和2008年为2个,2009年为3个,2010年为9个,2011年为6个,2012年为7个,2013年和2014年为16个。从每年认证涉及的高校和专业频次来看稳步提高,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比前几年涉及高校和专业的频次有了显著提高,增长为16个。(2)从认证学校分布来看,15所高校中有11所为部属高校,占73%,4所为市属高校,占27%;从学校出现的频次来看,部属高校为56次,市属高校为8次,分别占88%和12%,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出现频次最多(11次),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次之,分别为8次和7次,出现次数最少的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仅出现1次,市属高校中北京工业大学出现次数最多,为4次。从这两方面来看,部属高校出现的个数和频次占很大比例,市属高校仅有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出现在专业认证高校中。(3)从认证专业来看,在涉及到的22个专业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出现的频次最多,为9次,其次为安全工程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为8次,出现频次最少的涉及9个专业,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交通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冶金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认证的22个专业占工学专业总数的13%,认证的专业类涉及14个,占工学专业类的45%,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专业类为机械类,为12次,其次为化工与制药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分别为9次和8次,出现最少的为地质类和水利类。总体来说,首都专业认证覆盖的专业类比较广,覆盖的专业相对较少。(4)从认证结论来看,“通过认证”出现的频次为53,占总数的83%,“同意延长有效期”出现的频次为11,占总数的17%,“同意延长有效期”的专业全部是2006~2009年通过认证的专业。这说明首次“通过认证”的专业越来越多,并且“通过认证”的专业得到了很好的建设与发展,质量保持了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到期的专业得到顺利延期。
3首都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状况
3.1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与比重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它揭示了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依存程度,也就是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查阅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数据,北京地区2008~2013年间的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所占比重的数据和三次产业总值占GDP比重,如表1、表2、表3所示。从统计数据来看,6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稳步上升,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约为99%,并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约为76%,是第二产业比重的3倍多;北京地区第一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总体稳定,第二产业基本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大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可以看出,北京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GDP生产总值比重历年都有增加的趋势,北京地区越来越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3.2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当前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有效、直接的方法。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趋势,可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某产业结构偏离度=该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该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1,公式清楚地描述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当结构偏离度为0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能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当结构偏离度>0时,说明该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结构偏离度<0时,说明该产业已存在大量的隐身失业。根据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出北京2008~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折线图(见图1)。根据北京2008~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走势可以得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比,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更趋于稳定状态,且2008~2013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0,说明此产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应该向其他产业转移劳动力;相比之下,2008~2013年第二及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0,说明第二及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4首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
上文对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体现出了首都经济的基本走势。产业结构的指标与国民经济各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各行业所需人才与高校的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本部分对首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与所属产业领域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对应关系如下。第二产业:安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采矿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冶金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自动化。第三产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通信工程。从目前首都高校所认证的22个专业来看,有7个专业为第三产业领域,占所认证专业的32%,其余15个专业为第二产业领域,占所认证专业的68%。从认证专业分布的产业领域来看,第三产业领域相关专业认证率不高,相比之下,第二产业领域的相关专业的认证率相对较高。从认证专业与首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来看,总体适应了经济的发展,认证专业全部都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但第三产业相关的认证专业相对较少,出现的频次也较少,这与首都经济发展适应性还存在一定距离。
5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优化策略
专业认证政策优化。国家和政府要在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适时对专业认证方向有所调整,如制定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下的相关专业认证政策等。同时,给予认证专业一定的自和建设经费支持,鼓励专业认证单位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的设置及建设上进行创新。除了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国家和地方还要对认证单位及拟申请专业认证的高校进行跟踪和指导,做好专业认证的支持服务。例如对通过认证的专业要进一步跟踪,以巩固专业认证的成果,促进认证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申请专业认证的高校提供专业认证咨询和指导,安排相关专家开展培训服务。专业认证组织体系优化。目前,国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而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各认证高校还没有设立工程教育认证的专门机构。现在一些首都高校的一个或几个专业正在进行认证或已通过认证,每个认证专业之间基本上是孤立的,交流与合作还比较少。基于现状,一方面完善纵向的组织体系,建立市级、高校、专业三级认证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要完善横向的组织机构,高校或认证专业可尝试建立专业认证的联盟,以加强专业认证相关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商讨专业认证的发展,带动工程教育专业整体的发展。认证专业与经济发展适应优化。根据首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趋势,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适时调整。根据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统计总结得出:第三产业产值逐渐增加,第二及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所认证的专业中,大部分是属于第二产业领域的,符合以往的经济形势,随着第三产业的逐步发展,北京的第三产业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第三产业的高质量人才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专业认证,以与首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形成良好对接,更好地促进首都经济的发展。另外,从已经通过认证的高校来说,市属高校通过认证的专业相对还比较少,应该进一步鼓励和加强市属高校专业认证工作,带动首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倪凯,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5):51.
[2]张彦通,李茂国,张志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撬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支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7~11.
[3]吴文辉.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65~166.
[4]陈江.2010年北京三次产业发展预测与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3):55.
[5]秦彦.关于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3.
[6]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7]魏银霞.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0(17):99~100.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大学 CN36-1030/F
现代日本经济 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CN22-1065/F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CN11-1057/F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CN51-1104/F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山西财经大学 CN14-1221/F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CN11-2640/F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CN11-3952/F
金融经济学研究 广州金融学院 CN44-1696/F
审计与经济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 CN32-1317/F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CN21-1096/F
商业经济与管理 浙江工商大学 CN33-1336/F
国际贸易 中国商务出版社 CN11-1600/F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CN32-1544/F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CN31-1163/F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CN42-1663/F
改革 重庆社会科学院 CN50-1012/F
政治经济学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CN11-5859/D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大学 CN43-1057/F
经济与管理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CN11-1384/F
证券市场导报 深圳证劵交易所综合研究所 CN44-1343/F
财贸研究 安徽财经大学 CN34-1093/F
财经论丛 浙江财经大学 CN33-1154/F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 CN11-1077/F
广东商学院学报 广东商学院 CN44-1446/F
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CN11-3504/TU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CN11-3846/F
当代经济研究 吉林财经大学 CN22-1232/F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CN35-1023/F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云南财经大学 CN53-1209/F
经济经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CN41-1421/F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N53-1006/F
经济纵横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CN22-1054/F
现代经济探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CN32-1566/F
城市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CN11-1119/C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CN35-1020/F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河北经贸大学 CN13-1207/F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
CN51-1029/F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杂志社 CN11-1011/F
亚太经济 福建社会科学院 CN35-1014/F
国际经贸探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CN44-1302/F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CN14-1058/F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江西财经大学 CN36-1224/F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战略对接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问题的提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均是当前和未来时期我国的重要战略体系中的一部分,同为国家战略,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上一致,两者可以互为依托、互为支撑。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研究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另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均是区域协同发展理论的应用,只不过前者着重于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后者为国际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二者的研究,理论价值在于巩固早期国内外关于区域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对其理论进行检验实践。现阶段,学者主要集中于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研究。另一方面,学者大多数集中于北京、天津、河北各地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研究,但还没有对将京津冀三地区联合起来即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与 “一带一路”政策对接进行研究。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联系
首先二者同为国家战略,都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次二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即均是“点-轴”空间结构理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将国内相邻区域串联起来,而一带一路则是将整个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区别是京津冀三地是以点的形式联系起来的,而一带一路是以线的形式将我国的周边国家联系起来的。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互相支持,互利互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对于京津冀地区是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可以促使京津冀地区走出去,吸收更好地技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地,它的发展能更好地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三、京津冀三地区对“一带一路”的对接
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全国主要的商贸流通交易中心,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必然促进发展转型和新的对外发展。2014年,北京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31.4%,发展潜力较大。总体来看,北京市出口商品主要以机电、音响设备等产品为主,占出口总额的43.8%;进口商品主要以矿物燃料、石油等产品为主,占进口总额的56.3%。进出口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矿物金融资源、石油比较丰富,而机电等产品设备相对短缺,正好与北京的贸易结构相反,因此双方在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有利于北京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优势互补。
天津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和北方重要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的优势。天津市主要贸易伙伴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首先我国在运输和能源开放等发面具有雄厚的基础,借此天津市可以在海洋发展发面与东南亚地区展开贸易合作;其次,天津市正极力与东南亚地区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另外还加强了对外金融合作和国际服务贸易,为天津市带来了较大的合作效益。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的中心区域,是“一带”和“一路”的重要节点,因此,河北省与“一带一路”融合度非常高,关系也较为密切。并且,作为一直坚持对外开发的省份,融入“一带一路”无疑使河北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与国际进行合作。河北省产业结构比起京津两市较不合理,第一二产业占主导,一些基础原材料如钢筋、水泥等供给较多,并且国内需求又不足,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为新兴国家,大多数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基础设施还有所欠缺,进而对基础原材料有较大的需求,因此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赢。近年来,河北省冀东发展集团、河北钢铁等大型企业均积极“走出去”,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多个制造业生产基地,很大程度促进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路径
本部分通过第三部分的对比分析京津冀三地区与“一带一路”政策对接的现状,提出几点京津冀地区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路径。
首先战略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须综合考虑“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思路,理顺发展脉络。一方面,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实现的重要性,因为“一带一路”涉及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对接;另一方面,强调京津冀的积极性,分析、判定和明晰这三个省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角色和作用,高度关注京津冀三地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以便在科学和有效合作基础上力求功效最大化。其次京津冀地区要打造我国新的增长极。京津冀各地区虽然均积极地对接一带一路,但没有更好的联合起来对接,一体化程度不高,以至于对效率会有所影响。因此京津冀各地区基于各自的优势,互相连通,不仅是物理上互联互通,而是制度和规则上也要互联互通,以便更好地与“一带一路”对接。最后要有长远发展的理念,引进来和走出去共同发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首先是沿海地区开放,随后是沿边全面开放,目前中国呈现出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我国将要发挥国内各省市的比较优势,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富有成效的全面开放战略,对于京津冀地区,既要全面对外开放,内部又要相互全面开放。
参考文献:
[1]戴宏伟.京津冀科技协作与发展的对策建议[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王丽.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J].经济研究,2007(6).
[3]李文星.地区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0(03).
作者简介:马伦伦(1992-),女,满族,祖籍河北秦皇岛,硕士学历,现就读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
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
二、学生管理有什么不同
在管理的范畴中,有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市场管理、政府职能管理等众多子项。而学生管理相较其他类别的管理有着显著的特殊性。虽然从广义的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学生和学校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学校提供知识,学生消费知识。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学校更多承担了学生管理的责任,同时创造利于成长的环境,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管理的特殊性在于:1.求学期间,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长多于家庭时间(尤其是大学生),因此社会及家庭对学校寄予更多的期望,带来管理预期效果增大。2.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容易被环境或个别团体及人物影响,继而不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思维控制,增加了管理难度。3.学生群体没有进入社会,因此普遍存在自尊心强、意识敏感的特点。较容易发生学生间、师生间的矛盾,因此管理强度上要注意分寸。以上的问题都增加了管理难度,因此学生管理,相较于其他类别的管理,对管理者而言,需要更多的人性化、灵活性和强度控制。
三、艺校类大学生的特点
孙子兵法中提到:“良将带兵犹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艺校大学生和普通院校学生相比,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1.女生居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的数据来看,艺术类院校学生男女性别比约为1:9,而女性学生在安全性的角度而言,需要管理上提供更多的保护。另外女性学生更为敏感,因此管理强度上要适度,更需要灵活处理。2.偏科严重。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专业课水平较高,但不重视文化课的自修,造成偏科严重,因此相比普通院校,学习时长更短,业余活动时长增多,对业余活动的管理就要加大力度。3.就业压力。相较其他院校学生,艺校类学生毕业后就业面相对狭窄,就业压力大,因此在校期间会从事更多的兼职工作,增加了在校外停留时间,因此管理难度加大。这些特点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亟待管理解决。也是所有艺术类院校管理层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社会环境影响下艺校类学生显现的问题
1.急功近利。当下的社会网红层出不穷,一夜暴富、一夜出名的急功近利思想不断侵蚀着校园。对于艺术类院校学生尤为突出,多数女性学生有着较好的外貌,在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状况下,也投身于网红、模特、造星这样的行业中,不再研习专业和技术,这样无疑涸泽而渔,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2.攀比严重。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提出《世界是平的》,这一现象完全显现出来。3.财富导向。进入大学,除了学知识之外,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但当下的社会风气,以财富为导向,一味煽动“金钱万能论”,这种风气也在冲击校园文化。艺术类院校学生本来就业压力大,不少从事兼职,但在此风气下,更多人从事兼职,而个人兼职的时长也不断增加,甚至影响到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研习,反而背离了学习的本质。
五、管理学生的目的
首先:在管理上,使管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备附着力,贴合学生审美与喜好,让学生愿意接受信息的灌输,从而达到自省的目的,继而完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其次:规范学生的行为,激发群体的团队意识与创造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摒弃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再次: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依靠管理杠杆,在宿舍群体、班级群体以及校园群体间形成不同群体间能够融会贯通的生活生态系统,让进步者愈加进步,让落后者力争上游。明晰了管理的目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着手于实现目的的方法,除了传统的管理制度、校园系统之外,下边的方法论,是基于传播属性,来探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法则的建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管理将是学校一个永久性的命题,管理就是要育人,教育出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有志青年。
作者:张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健临.管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王春利,李大伟.管理学基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周秀淦,宋亚非.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5]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四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杨杜.现代管理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