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对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先后学习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
现在我上五年级了。这学期,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笠翁对韵》。《笠翁对韵》的作者是清朝文学家李渔,文章声调平仄交替,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语音文字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每一阙均有78个字组成,内容包罗万象,里面有许多历史典故,如“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百登危”等。
《笠翁对韵》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对对子,且琅琅上口。
经典作品具有种子的力量。我爱吟诵,我爱经典。
育英学校五年级:冰楚晓雨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一生要天天看书,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当今,在急剧膨胀的知识和信息面前,传统的阅读方法显然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热爱阅读呢?下面是笔者关于有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思考。
一、书香浓浓,乐于阅读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比如在学生当中推广优秀读物,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本学期初,我在班级中推行“小小新芽读书工程”:首先在教室里新设了一个图书角,开学初,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进图书角,每天中午12:30开始向全班开放,学生从图书角里借走自己喜欢的图书。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每周评选五个“阅读小童星”,以此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个月过去了,学生由原先的不喜欢阅读转变为书声琅琅,可谓是处处书香飘逸……打铁要趁热,于是我又开辟了另一个读书的“芳草地”,每天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领读自己课外背诵的《唐诗三百首》,一个礼拜后评出“小小诗王”。接着我又确定了“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的口号,在班级里贴满了学生收集的读书名言,经典名言、古诗词、精彩习作,手抄报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座右铭,自己设计图案,自己写字,并选择优秀的、制作精巧的座右铭贴在班级的墙壁上,这样的活动,无疑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个个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沐浴在浓浓的书香里。
二、阅读指导,书韵润养
有效的阅读指导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它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类别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学习了语文天地后的对对子后,让学生搜集交流对联,师生共同研究对联的特点:(如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动词对动词等;字数要一样)。在学生掌握了对对子的诀窍后,让他们尝试对对子、编写对联。学生的兴致空前高涨,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对联。现采撷几则:金对玉,宝对珠,白雪对红霞;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对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等。在短短的两节指导课里,学生了解了对联,激发起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兴趣,课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画上小插图,把自己收集的对联和同学精彩的对联整理归类后,装订成一本小册子,作为班级开展阅读活动的成果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三、多彩实践,打开窗扉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根基,语文素养的形成讲究的是“浸润”,只有让学生“浸润”在语文的“大染缸”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身上留下永久的痕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打通教材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篱笆,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大文化、大社会相融合。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编绘彩色的连环画;改编、表演课本剧;根据古诗创编故事;为古诗配插图比赛;为家乡编写导游词;创建古代人物画廊;为名人设计雕像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更好地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另外开展“小记者在行动”,让学生自由组合,确定研究主题,如“家乡的地名调查报告”“天桥下的危机”,调查的形式不拘,让学生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
四、经典同行,自信飞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解读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的根只有生长在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民族气节,才具有不断发展的长远后劲。让学生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感于此,我在每个学期的期初家长会上,通过“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先让家长明白阅读是一种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习惯,这将让自己的孩子受益一生。在与家长达成共识后,我又向家长推荐了本学期的阅读书目如必读书目:《爱的教育》《唐诗宋词精选》《365夜故事》等。由于家校配合,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渐渐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照亮学生生活的指路明灯。”让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铺就一条通往快乐阅读的阳光大道!
《傅雷家书》共记载傅雷写给在国外学习的傅聪十一通信。对于儿子的发展甚为关心,想方设法的指导着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著作《傅雷家书》阅读品鉴心得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著作《傅雷家书》阅读品鉴心得1傅雷,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这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但当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对他又有了新的了解,傅的雷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旨,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在这本书中到处都洋溢着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及爱。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他不断用自己的经验教育着、激励着儿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十分严格、只知道批评儿子的父亲。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爱。只是他将严厉化,将批评化作关心,将惩罚化作呵护。
世上哪有不爱儿子的父亲?只是他们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父亲因过肚疼爱成了溺爱,让自己的该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风雨雨;有的父亲过于严格,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将孩子陪养成了“追求完美者”,所以他的孩子总交不到朋友;有的父亲老是和孩子嘻嘻哈哈的,因此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使得孩子过于放松,以至于影响学业。
在《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可不一样他是一位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的一位父亲,他即懂得何时让孩子学习又懂得何时让孩子放松。但有时他也因他那代表爱的严厉不能让孩子欣然接受而感到十分伤心与苦恼,但他从未在脸上流露的过,特别是在儿子面前,因为他是一位坚强的分亲,他要在儿子心中做个榜样。这也是他教育儿子的一种放式吧!
父亲是一种称呼,父亲是一种责任,父亲更是一种温暖。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著作《傅雷家书》阅读品鉴心得2暑假,重新拿出久违的《傅雷家书》,重新再仔细地品味了一番,我品到了傅雷对于教育孩子的重视及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佩的。可是这次重新的品读,却品出了别样的韵味。
傅雷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并不会一直长篇大论讲大道理,而是利用书信唠叨些家常事,和儿子心对心地交流沟通,不会和儿子因为距离的遥远而疏远,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中父子母子之间的爱才会让我们觉得是那么真挚、那么纯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这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
每封家书中都包含了傅雷对儿子的栽培和关爱,但在疼爱的同时,他也不忘对傅聪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这样不仅让儿子了解到家中父母的状况,还能同时让儿子不乏兴趣地继续看完家书,接受到教育。傅雷先生的这些家书,饱含着人生道理,让傅聪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傅雷先生对子女从不苛刻,所以当我们读完的时候会深有感触,若是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对待我们,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会快乐许多。但是又有几位父母能做到想傅雷这样的呢,没有几个。每位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并不是我们的父母苛刻,只是他们把他们的爱放在了培育我们的过程中,傅雷只是父母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表示我们的父母就要和他所做的事一模一样,所以,我们都不要抱怨父母,他们都和傅雷一样伟大!
著作《傅雷家书》阅读品鉴心得3《傅雷家书》顾名思义是傅雷所写的一封封家书,是给傅雷的一封封家书。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傅雷与傅聪谈论艺术与人生,为傅雷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
在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傅雷父子的情谊深深打动,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相关的书籍;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时,傅雷常劝傅聪劳逸结合。这些极为普通的行为饱含傅雷对其子的爱,使身在国外的傅雷不会因对父母的依赖而放弃学习工作。
傅雷与傅聪一起讨论艺术,询问傅聪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教导傅聪遇难事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失败时保持信心,这些因素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着比过去更好的条件,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我相信,即使没有父母的告诫我们也能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著作《傅雷家书》阅读品鉴心得4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著作《傅雷家书》阅读品鉴心得5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在读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把酒知今是 观书悟昨非
鄙帚尝自珍 糟糠多相惜
不矜威益重 无私功自高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不随时俯仰 自得古风流
不息身方健 无私心自宽
长笑对高柳 贞心比古松
待人胜待己 推腹更推心
淡心复静虑 神怡体自舒
道德为原本 知识极诚明
读书得真趣 怀古生远思
多言即少味 无欲斯有为
恩怨挥手断 是非随心平
改过如芟草 育才似栽花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间
乖逆而心顺 荣辱以自安
海量由船荡 宽怀任马驰
涵养须用静 进学在致知
2010年6月2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至此全国许多小学都已将经典诵读纳入了学校教育体系,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仅限于开展一些具体展演活动,与学校课程的结合还不是非常紧密,仍处于学校教学的表层。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经典诵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价值
《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部分写道:“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文教育可以借助经典诵读更好地实现价值,经典诵读也为语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积累,提倡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经典诵读的语文教学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学校在阅读阶段目标中,分学段多次提出了诵读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自我感知,从而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促进其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此外,让小学生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儒道经典,阅读大量古今名著,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增强知识储备,为他们的认识发展形成积淀,从而建立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们的文化气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二) 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任务,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培养语言能力的实质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研究语文问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极其敏锐的语感。无论是看书看报,或者听人说话(包括听自己说话),要能一眼就看出来,一耳就听出来。”[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关键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语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诵读经典,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由领悟到感悟的过程。[3]
(三)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阅读知识的积累
经典诵读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诵读经典能帮助学生获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力。通过良好的诵读积累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首先,通过大量的“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在阅读中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其次,通过大量的“读”,学生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内容材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 经典诵读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提升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文本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感悟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进行如下有益的教学探索:
(一)故事熏陶,激起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通过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古诗文,使学生在营造的氛围中走近经典,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并从中明白道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一课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述成语《欲速则不达》。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访老师,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一个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可是,只要抓住根本,也就十分简单了。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都做不成。”子夏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深鞠一躬告别孔子上任去了,结果把莒父治理得井然有序。
学生通过故事了解到不但治理国家要考虑长远,日常生活也应如此。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许多事情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历程,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不要好高骛远,而应积沙成塔,积水成河,由量变达到质变,默默地坚守,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才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学生通过听故事、议故事,很容易理解失去理智的齐景公放弃三个有利条件而徒步奔跑,最后也没有见到晏婴一面的原因。吃一堑,长一智,学生会吸取教训,深刻理解寓意。
(二)诵读表演,深化经典
利用中华经典的可诵、可吟、可歌、可演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兴趣和表演的欲望。诵读在表演中展开,表演又是对诵读内容的艺术表现,使诵读更具艺术感染力。《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孔子身旁,畅谈理想,那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令人羡慕。在教学《“扫一室”与“扫天下”》一课时可围绕十五岁的陈蕃如何实现“志向”展开课本剧的表演。
音乐起。一个隆冬的早晨,寒风呼啸,陈蕃在室内高声诵读。过了不久,咚咚、咚咚,一阵敲门声。
薛勤:陈老在家么?
陈蕃:(急忙跑出来)薛老大人,有请!
薛勤(吃惊地)环顾四周。
陈蕃:请坐!
薛勤:(微笑)你是经营百货商品的吧。
陈蕃:(满不在乎)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薛勤:(惊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陈蕃:(得意洋洋)我要扫除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有心思去清扫这小小的一间屋子?
薛勤:(摇摇头)愿无伐善,无施劳。
陈蕃:(理直气壮)听其言而信其行,您就看我的未来吧。
薛勤:(语重心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诵读经典,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对如何实现志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对话,感悟经典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将经典诵读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能有效缩短经典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利于师生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经典诵读要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进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使琅琅的经典诵读声回荡在语文课堂之上,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完美融合。例如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时有这样的几个片段:
师:成吉思汗的杯子被鹰打翻了几次?
生:四次。
师:成吉思汗最后怎样呢?
生:气急败坏地把鹰射死了。
师: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生:观过,斯知仁矣。
师:他和他的朋友们出来打猎,已经整整一个上午了,天气闷热,成吉思汗感到口渴得厉害,真是又累又渴!看来这一杯水对成吉思汗来说,是怎样的一杯水?
生:这是一杯救命的水。
生:这是一杯生命之水!
师:就这样的一个人物,这只鹰却敢一次次打翻他的杯子,阻止它的行为。难怪他真的生气了。但成吉思汗还是选择了原谅,不过当他决定原谅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读?
生读:“喂,我说老鹰啊,这可是最后一次了。”
师:这是成吉思汗对老鹰的最后警告。
生:“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师:历史上有许多忠臣像老鹰一样多次进谏导致悲剧发生。
师:此时此刻成吉思汗的孤独、失望、焦躁不安早已烟消云散,他内心充满了懊悔,对待自己犯下的错误,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那鹰救了我的命!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师:“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师:成吉思汗真的永远牢记这个教训。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没有错杀过一个手下将士,也没有一个将士背叛过他。
生:不迁怒,不贰过。
师:透过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们似乎看到成吉思汗的心在滴血!可是,无论如何,这只忠诚的铁血苍鹰也不再复活,怒使成吉思汗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最终产生了令人沉痛的教训。
师:“小人之过也必文。”
生:“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师:推荐几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键词:培养兴趣;榜样力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74-02
春天,阳光为芽打破禁锢;入夏,阳光将热送给五谷;秋天,阳光为果酝酿成熟;冬天,阳光送暖千家万户。阳光里,有期望、有深情;有诗、有画,更有一条哲理:大美者,无言。
当今社会,出处标榜个性。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中不能有一些创新与不同呢?我们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在生活中,我努力做一个自信、充实的自己;在学校,我坚持不断创新,孜孜不倦,享受语文带给我的乐趣。我喜欢语文,陶醉于优美的散文、深刻的寓言、生动的童话给人的震撼。于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了自己的更多的创造。
一、诵读经典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1、培养兴趣
要想让学生对枯燥的古诗文感兴趣,教师必须在课下做足工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选择那些蕴涵小故事,有歌曲,能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古诗让学生背诵。例如背《三字经》,如果是伴随着小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给他们。“融四岁,能让梨。”送给他们孔融让梨的小故事。学《七步诗》告诉他们关于曹氏兄弟俩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的推动下,学生们对背诵记忆变得不是恐惧,而是期待。另外适时的为古诗配上乐曲,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游子吟》配一首优美的高山流水,读《水调歌头》配一曲清朗的明月几时有。在和谐的意境中,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不仅记忆起来很快,而且对诗的理解也变得容易起来 。
2、教师榜样力量
俗话说:“亲其师,近其道”,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向师性很强,抓住这个特点,教师应该努力的文化素养,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达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想让学生自觉去做一件事情很简单,那就是你必须钻研同样的事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事实证明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做法。
3、精选内容
诵读经典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应该一直延续下来。值得诵读的诗文浩翰如烟,需好中选优。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需要整体设计,从长计议,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为了学生的立体成长来考虑。分学段精选诵读的内容,低年级诵读经典儿歌、童谣、对子歌、《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中年级诵读成语、谚语,《千字文》、《老子》、《唐诗三百首》等;高年级诵读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宋词精选》等。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在学习积累中逐渐提高。
4、抓住时机。诵读贵在坚持。学生在校时间非常宝贵,应该抓住三个时段的时间坚持诵读:一是每天早上到校还未上课前的几分钟,学生神清气爽,摇头晃脑地背上一段,自然事半功倍。第二是课间零散的无意识记忆时间,每期黑板报设有“我会背“专栏,一星期更换一首,以竞赛的形式督促学生诵读。第三是每周还有专门一节经典诵读课,对一周来诵读的内容加以整理复习,复现当时的情境。
5、不求甚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经典时同样见效。著名学者傅璇宗曾说:“我小的时候,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文,虽然当时不解其意,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却发现那些东西已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成为思想的精髓。”经典诗文本身就意蕴丰厚,许多古诗词意境优美,只可意会不可描述;许多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的历练,学生会在某一天对经典幡然醒悟,感触于心。我们让孩子们背诵经典,旨在积累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样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二、指导写作
针对低年级孩子表现欲强的特点,应该抓住时机培养他们对于小本本的浓厚兴趣。不规定他们必须得写多少,而是要他们比一比,谁写得好,谁办得干净、漂亮、有特色。从而在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办小本本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怕他们不喜欢。
有了小本本的基础,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尝试让孩子们写话。写话从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入手,鼓励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想像中的事物。操作上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写句子再到自由地写几句连贯的话),形式多样,有与口语交际和语文大课堂整合在一起的,有单设说话写话的,还有把写话练习与阅读教学整合起来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由说到写,说写结合,使学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孩子们在互相比。比什么呢?“老师今天给我写了好多评语呢?”“老师给了我一颗星。”“老师让我再努力。”单纯的童心多么容易得到满足,我们一个不起眼的举动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他们的这一腔激情,还怕以后的作文课无话可说吗?
三、指导生活
口语交际课是冀教版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语交际内容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与单元主题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交际需要编写,像教材中的“我想和你交朋友”“编故事”“打电话”“我小时侯的事情”等口语交际内容,创设了不同的口语交际情境,采取演演说说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儿童在互动的过程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而我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不给他们过多的限制。要想交际起来,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投入进去,每个人的发言要有内容、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语文是快乐的,语文是自由的,语文更是神采飞扬的。我愿做学生学习语文中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走向更加辉煌的语文殿堂。 用工作中孜孜不倦的心态,享受语文带给我和孩子们心灵的满足!
《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当然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诉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读后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能形成。 “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二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
一、寻善知源,让善的土壤孕育希望
“日行一善”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倡导的,旨在教育和引导师生回归善的本质,启迪美好的心灵,从“日行一善”到“日日行善”,从而积善成德,形成健全的人格。为进一步加强师生对传统文化中“善”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引导师生开展了寻善知源系列活动,将“善行教育”的理念植入师生心田。
一是特色培训植理念。为引导全体师生深刻理解“善的内涵”,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学校多次邀请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开展“善的文化”特色培训活动,举办系列专题报告,家长和教师都深受启发,明白要用耐心和爱心对孩子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让“善”慢慢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为孩子营造“善”的大环境。
二是主题教育蕴内涵。学校开展“日行一善”专题活动,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伦理道德入手,选取“感恩、亲师、仁爱、守法、诚信、责任”六大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少先大队利用主题班队会、主题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形式,组织开展“日行一善”格言书签大赛、“崇善知礼”演讲比赛、感动校园十大善行小天使评选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善言,讲述善行故事,感受善的魅力,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善”就蕴藏在日常生活当中,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向善的天使。
三是善行文化润心田。要营造善的良好环境,就要注重从细节做起,于细微处下工夫,让校园的角角落落都能传播善的文化,激发学生向善的追求。学校教学楼设计善行长廊,运用生动有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引导学生们了解善言、善行;各班以“善习”“善言”“善行”为主题,以学生的主题绘画和书法作品、精彩善行格言、感人的善行故事为载体,让学生懂得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校园“三轻”温馨提示语:“走路轻轻、说话轻轻、拿放文具轻轻”等,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言行;感恩长廊中的孝心感恩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知足感恩,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同时将《道德经》《论语》等国学经典精选编录成专辑,利用校园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定时播放,让经典之音伴随师生每一天。
二、崇善思行,让善的种子生根发芽
活动的开展,需要创设一系列直观生动的形式,让善的种子发芽,让爱的行为生根。在具体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师生的榜样引领和示范作用,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
一是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善行的榜样。我们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性化管理,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办公楼中温馨的师德文化,凝炼高雅的师德氛围;办公室中全新的办公条件,无言中表达了学校对教师的关爱;装饰一新的师德长廊,设置了教师风采台,展示全体教师的精神风貌和师爱格言,激励教师时时处处以自己的善言、善行,影响和感染学生,为孩子树立榜样。
二是让每一名孩子成为向善的天使。我们以“善在校园”“善在家庭”“善在社区”为三大活动板块,积极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习善、行善、扬善的快乐,养成“日行一善”的习惯,形成与人为善的品质,并通过“教育善行日志”“日行一善”成长手册,记录自己的习善之举。教师通过看、读、体验将感悟记录下来,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新载体,师生共同成长。同时,学校和班级定期开展“日行一善”成长手册评选和参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经常开展“日行一善”格言征集活动、精美书签展览、主题读书演讲等教育活动,时时熏陶和激励同学们的存善之心、习善之行。
三是让每个人成为善行的传递者。为将关怀带给每一个孩子,学校坚持开展“童星闪耀-阳光关爱”工程和“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全校75名教职工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结成长期的“爱心对子”,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定期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直至学生毕业。在“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中,全体教师发扬吃苦和奉献精神,挨门挨户走访每个学生,将关爱带到每个家庭,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家校关系,感动了家长,更感动着社会。很多家长和社区居民纷纷加入到我们的“善行活动”中来,成为校外“义务辅导员”。
三、弘善践行,让善的幼苗茁壮成长
好的教育形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做到有的放矢。在“善行教育”活动中,要具体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学校以“晨诵、午读、暮省”为主体阅读模式,引导全体师生开展读书活动,从经典中汲取善的文化和内涵,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共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图书室六万多册图书实现开放式管理,为师生流动阅读提供方便。定期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明星”等评选活动,以班级为主体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同时,定期评比表彰“诵读小博士”和“好习惯小明星”。师生们伴随着经典文化的书香,感悟着善的文化魅力,构成学校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二是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善行变成习惯,我们积极开展“善行岗申报活动”。学校以中队为单位组建善行岗,各中队充分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队员的智慧:自我定岗――队员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岗位;自我命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为岗位起一个响亮好听的名字,如“孝心岗”“日行一善小天使岗”;志愿建岗――自愿组合,形成团队,拟定岗位目标、训练内容等;创新守岗――创新岗位模式,努力履行岗位责任,达到相应目标;定期验岗――以少先大队为单位,组织对队员们在活动中的成长给予及时的总结、评价和表彰。学校设立“日行一善爱心墙”,用配图、照片的形式记录师生们的善言、善行,留下美好的瞬间。同时通过国旗下讲话、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校报等媒介大力进行宣传,让善行成为学校的校园风尚。
三是与阳光评价相结合。班级设立“日行一善小天使”排行榜,学校设立“善行小天使”榜样台,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和家长评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将现代化手段应用到阳光评价之中,激励学生自主养成。如:制作学生“日行一善”视频成长档案,为教师、家长、小组对孩子科学评价提供生动的依据。学校电脑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拍摄“校园日行一善聚集”短片,定期利用集会、班队会等时间在校园内播放,逐步建立起校园“日行一善典型”视频案例库。对获得星级善良天使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存放在自己的“日行一善成长记录档案袋中”,让老师、同学、家长分享他们的成长,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励他们自主地去行善事。
四、扬善树行,让善的绿树开花结果
要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就必须在延伸教育功能上下工夫。我们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阵地,积极为师生搭建活动舞台,及时做好活动的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将活动向家庭和社区延伸,扩大活动的辐射面。
一是壮大品牌团队。学校成立了世纪爱心品牌团队和社区“日行一善”品牌团队,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为目的,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将“日行一善”活动推向社会,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在家庭活动中,以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等纪念节日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孝心感恩”系列活动,为父母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递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利用寒、暑假开展“假日小鬼当家”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恩,懂得感恩。在社区活动中,各班成立“爱心服务小分队”,与社区和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结成爱心对子,每周定期上门开展爱心服务。孩子们在活动中体悟“孝心和感恩”,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是延伸教育半径。学校不断拓展并充分利用好各类德育活动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发现善心、寻找善言、实践善行。先后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和环卫处,让学生和环卫工人一同工作,开展“一日体验活动”,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深刻体验到环卫工人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更加懂得爱护环境,并积极维护社区和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清除社区小广告、清扫垃圾等活动,成为家庭和社区中的“绿色小天使”,让善的行为从校园走向了社会。
三是提升教育内涵。孩子们行善在社会,也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社会各界纷纷写来表扬信。善行逐渐成为一种理念培植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感恩”“为善之乐”也已悄悄扎根在学生的情感体验里。
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1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在读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能够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2《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的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在观看了傅雷家书后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3傅雷家书显真情,苦父用爱暖子心。———题记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一句句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语贯穿整本《傅雷家书》,让人深深体会到其中饱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是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对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间的激烈争论,使他良心上的责备消释不了。直到儿子离家远行——留学于亚欧大陆另一边的波兰时,“胸口抽痛,胃里难过”的痛苦滋味他才尝尽。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书信来抒发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艺术造诣将孩子的道路铺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谈美术,读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不管是留学波兰或是获国际大奖,还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浇灌孩子懵懂的心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谦,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在生活中,虽然也有像他那样饱含父爱的父亲,但给予孩子的却是溺爱。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当作温室的花朵呵护着,却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们期盼像傅雷一样的父亲。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这样评价《傅雷家书》。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他,傅雷,用苦心孤诣的父爱填满了儿子的心灵,指引了儿子的人生。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4厚重的墨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沧桑的照片沉沉地敲击着我的心扉。这里有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这里有亲密朋友之间的真诚沟通,这里有翻译家与钢琴大师之间的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是一本何等奇妙的著作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位家长不想让孩子永远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尽享天伦之乐呢?可又有哪位父母会因为自己浓浓的舐犊之情而愿折断孩子远飞的翅膀?1954年,“狠心”的傅雷夫妇为了让儿子傅聪在钢琴演奏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将其送到欧洲学习,直至1966年9月傅雷夫妇双双离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与儿子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每次相聚时间也极其短暂。为了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就有了这一封封漂洋过海、情深意浓的家书。
信中傅雷夫妇与儿子谈艺术,谈生活,谈做人。他们岂止是供子衣食的严父慈母,他们也是孩子艺术生涯上的领路人,他们还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挚友。在信中,有关于钢琴演奏技巧的指导,有关于艺术修养培养的建议,有关于注意生活细节的提醒,有关于处理感情问题的指津。
尽管我对艺术并没有多深的理解,但是读到傅雷的“静对艺术加强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了,也就是你的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我悟出了人生亦如艺术,钻得深才会有更高境界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样的话更像是一位艺术大师对学生高屋建瓴式的循循善诱。
尽管我也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但当读到傅雷说的“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了丝巾:二是经常把衣服插在口袋里,切忌!切忌!但望你不要嫌我烦琐,而想到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更加完美。”我悟出了一个完美的人不能不注重生活细节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叮咛。
尽管我的感情观尚未成熟,但当读到傅聪妈妈朱梅馥女士说的“眼看你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也一天天的丰满深刻: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这不是最隽永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我悟出了成长原来才是人生最幸福事情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样的话语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式的沟通与鼓励。
如果说父亲傅雷的信是一座厚重的警钟,时刻提醒在他乡独自生活的儿子,那么母亲的信则如一瓶清香的花露水,不断擦拭着在异国求学的儿子心灵的伤口。“孩子,多来信!”这样的话在信中屡见不鲜,无不渗透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切,可这薄薄的信件如何能载得动如此厚重的父母之爱?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的父母。
我这位朋友,她勤奋、朴素、为人真诚、成绩也十分优异。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她的父母是普通的职员,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过两千元,但正是这样平凡的家庭造就了优秀的她。
她曾悄悄地告诉我:“我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没有什么文化,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让我学习,我每学年都报好几个补习班,费用都在一千多块,差不多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为了让我能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父母在学校对面租了一套月租费六百元的房子陪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用他们那春雨般的爱,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每一位孩子。春雨汇成大海,在爱的海洋中,我们驾舟前行。无论舟有多大,却如何能载得动舟下的父母之爱。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5《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 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其中有几个片段非常让我感动,比如:“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小段故事,是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在这里,我不就想到了我的父亲。他总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父爱像海,宽广深沉而含蓄;父爱像山,稳重厚实而威严;父爱像河,舒缓平静而绵长。在困难时,父亲给我们他温暖的臂膀:在痛苦时,父亲给我们他宽阔的胸怀。父爱无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
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我看到这里很后悔,因为我总是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后不满的埋怨他们,对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不领情。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该,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我要真挚地对父母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
而在《傅雷家书》中,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 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这也放我感叹唏嘘母爱的宽容和伟大。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摘 要: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但通过对入学率的观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改革开放前10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现有从收入角度进行研究所无法解释的一个现象。本文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经典的Basu—Van模型进行修整和扩展,从教育成本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上述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这是对传统分析的一个重要补充。
关键词:教育成本;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均衡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0—0115—08
一、研究背景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最近30年的人均GDP增长率高达9.6%,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一个“中国奇迹”。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教育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例如,从在校生人数这个绝对量上来看,截止到2009年,小学有11 071.5万人,初中有5 433.6万人,高中有2 434.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有2 144.7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0.69、1.09、1.57和25.05倍[1]。抛开扩张更为明显的高等教育不谈,图1用义务教育阶段(分学龄前、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升学率变动说明了中国近30年的教育发展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学龄前儿童(小学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从1978年的95.5%上升到2009年的99.4%,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则从1978年的87.7%、40.9%上升到2009年的99.1%和85.6%。
虽然三级教育的升学率都有着长期增长的一般趋势,但具体到不同时期,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较明显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前15年里,学龄前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却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U型变动,具体而言,这两级教育的升学率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明显下降,在先后降到各自的最低值66.2%和31.5%后又缓慢回升,差不多要到1990年(初中入学率)和1994年(小学入学率)才回到1978年的初始水平(87.7%和40.9%),之后继续增长。
在图1中,笔者把小学和初中升学率的变动率同人均GDP的变动率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数值为负的年份,意味着指标值出现下降的趋势。1978年以来,年人均GDP在2 513.7之间波动,均值为8.6%,数值始终大于零,说明GDP一直在增长。改革开放前15年里,人均GDP增长率除了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之外,也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强势的增长势头,并没有出现U型的变化趋势。图1中小学和初中的升学率由负转正,说明这两个指标有着先降后升的变动趋势,同GDP的走势完全不同。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入学率达到最低值的那几年,人均GDP的增长率不断攀升,直至阶段性的顶点13.7%的水平。这样,以往单纯地从收入角度来解释教育的发展就缺乏说服力了。我们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手段对这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做了简单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请与作者联系具体说明,限于篇幅本文就不详讲了。无论是使用原指标还是经过对数化处理后的指标,均发现升学率和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这个论断同图1分析的结果一致。于是我们推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这种显著的背离,一定是有收入之外的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要利用一个重要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从微观角度对中国初中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下降趋势加以解释,由于缺乏数据和相关资料,我们的解释还只是理论的而非经验的。
二、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当成是对人的一种投资,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家们认为收益率是影响个人教育决策的最重要因素[2]。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初中等教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U型发展,很可能与这一时期教育收益率的类似变动有关,但已有的研究不支持这样的说法。比如,在李实和李文彬[3]、Psacharopoulos和Patrinos[4]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的估计中发现教育在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虽然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户籍限制等障碍,中国教育的私人收益率相对较低,近几年,各级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在数量和分布上开始逐渐与国际平均水平趋于一致,并逐步提高[5—6]。由此看来,义务教育下降是出现在教育收益率逐渐提高的阶段,因此,从收益率角度无法提供有更加说服力的解释。
影响家庭教育决策,使教育水平下降的因素还包括:(1)信贷约束。家庭在面临信贷约束时,父母会通过代际间的借款来应对,他们以牺牲孩子未来收入的方式将子女推向劳动力市场,致使教育出现中断[7]。Parsons和Goldin对失学儿童的研究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贫困家庭很少有机会进入金融市场,只能从个别的垄断高利贷者手中借款,这就构成了向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障碍[8]。(2)协调失败。Dessy和Pallage证明如果父母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和企业对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的投资决策之间缺乏协调机制,那么他们就不太会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9]。Easterly也认为,如果家长和企业在历史上都没有形成一个向人力资本和生产技术投资的习惯的话(比如,非洲、拉美和南亚的国家长期处于“低技术陷阱”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协调问题[10]。(3)没有(或者缺乏高质量的)学校。越是落后的地区,家庭离学校就越远,上学的成本就越高,而且一旦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好,家庭也极容易中断教育[11]。此外,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性别、肤色或种族歧视等都可能引起家庭减少或放弃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12]。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现实情况,我们发现这些研究角度也同样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与以往相比,家庭在信贷约束方面有所改善,学校质量和父母的教育程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协调失败”看起来与教育的这个短期U型波动没什么关系。在中国的另外一些研究中,义务教育成本过高因素被提及[6]。但我们发现,这些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对儿童辍学的解释上,而对初中等教育的这一U型发展趋势几乎没有关注,进而没能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本文将利用经典的BV模型,从教育成本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上述现象加以解释,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是对以往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下面先看一下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摘要: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国外家庭教育模式中的优秀做法为我国家庭教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全面分析国外家庭教育模式的有益之处并实现在我国的本土化改良,对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以及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外家庭教育;模式借鉴;本土化;改良
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侧重于对子女的智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主导地位一度丧失,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方式,降低了家庭教育的信度与效度。为此,应充分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优秀做法,进一步实现国外家庭教育经验的本土化改良,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国外家庭教育模式经验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侧重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美国是研究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在美国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尤为重要。独立性教育在子女的幼儿时期便已经开始,包括独立吃饭、独居一室、独立出行、独立克服困难等等。与此同时,美国的独立性教育往往与家庭责任教育相结合,家长要求子女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分担家务和通过勤工俭学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美国的家庭教育注重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配合,为确保学校教育的成果,家长往往支持和鼓励子女参与学校的有益活动。同时看重对子女正当心理需求的尊重,避免使用侮辱、讽刺和谩骂甚至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出了家庭教育的柔性力量。第二,采用全面培养型家庭教育方式。国外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对子女的全面培养,例如日本的家庭采用了“四重”教育的方法,即礼仪亲情教育、挫折与意志教育、自信自立教育、创新创造教育。日本对青少年的教育并不完全以学校为主,重视道德教育、自律教育以及家风传承教育是日本家庭教育的一贯风格。日本的家长明确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有着强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注重培养子女的伦理教育和坚强的耐力与意志力。主张子女应该通过劳动获得回报,并有方法地培育子女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同时日本的家庭教育注重与社会教育的密切往来,例如与工厂、企业、图书馆、大学等社会实践场所的配合,为子女提供更多发现和创造的机会。第三,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合作。国外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主要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此时各国开始进行了深度的教育模式调整。学校教育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系列提升家长参与的策略,迫使学校改变过去与家庭相互隔离的方式。”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将家庭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原则,并注重对学生家庭观念的培育,帮助家庭教育实现更高的价值。同时,学校教育也十分看重对家庭教育经验的借鉴,例如在教室的桌椅布局、教育内容素材的选择等等,都更加贴近家庭生活,力求实现一种保留家庭温情与舒适又兼具学校教育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国学校与家庭教育积极学习与借鉴。
二、国外家庭教育模式在苏州的本土化改良对策
首先,改良家庭教育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促使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变迁。不断增大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嬗变,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危机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苏州各地学校对于升学率的看重一度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家长看重对子女的智力教育,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衡以及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问题。为此,应积极加强家庭教育观念的改良,改变过去只看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错误观念,培养全面、协调、综合教育的家庭教育意识。家长应深刻地反思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意识,明确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从以往对子女的“成才教育”逐步转移到全面性的“成长教育”中来。重视与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社会实践基地之间的配合,从而形成传统与现念相结合的家庭教育观念。其次,改良家庭教育方法。“科学的智力教育是需要综合化、全面化的教育。”为此,创新家庭教育的方法尤为必要。第一,家长要改变过去理论灌输、批评、责骂甚至暴力惩罚的教育方式,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方法,进一步改良家庭教育的方式。苏州作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之地,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家长应用心挖掘,充分利用苏州本土的历史文化包括艺术、建筑、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加强家风的培育和疏导。第二,家长应注重能力教育。借鉴国外对子女的独立性教育方法,为子女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孩子在外勤工俭学,缓解家庭培养子女的经济压力。第三,采用全面培养的方式。“全面发展是个性的相对全面发展,不仅是平面的发展,更是立体的发展。”第一,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学校与家长的便捷沟通渠道,增进相互之间在教育进度、教育构思以及教育成果方面的互通有无,为开展更深层次的家校合作夯实基础。第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家长与教师的联合会,主题活动日、学校教学开放日等等。学校应经常邀请家长带领子女一同参加学校与社会组织共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为家长与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增进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牢固的情感结构。第三,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性。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可尝试重点培育“家长教学助手”,从家长中重点培训和选拔,或采用普遍培训、轮流参与的方式,使家长受到专门的教育培训,更好地协助学校教育。与此同时,要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家庭教育的三方协调,建立多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总之,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最佳合作伙伴。我国的家庭教育应从国外优秀的家庭教育模式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实现本土化的改良。应快速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促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加深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深度合作。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和谐、平衡、相互促进的教育关系,发挥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更高价值。
作者:崔丹丹 单位:太仓市第一中学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注重礼仪对人的素养的提升作用。在当代社会,礼仪对提高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人文素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村初中生,礼仪教育方面比较薄弱,为此,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对广大农村初中生开展礼仪教育以及通过礼仪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建构乡村礼仪风俗文化,促进学生提升人文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按照古话来说,其教化也微,止邪于末形。校园文化通常具备这一无形的教育功能。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获得礼仪的感染与教育。农村初中生从小生活在乡村环境中,为此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乡村礼仪风俗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乡村礼仪风俗教育。如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土礼仪仪式课程,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教师也可以在农村初中举办乡土礼仪节日活动,在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农村老一代人质朴的道德品质以及恭敬的待人态度与礼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农村学校可以将乡村礼仪与校园文化制度相融合,构建礼仪教育的校园文化。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礼仪行动做出的详细规定,评选出“礼仪学生”,用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礼仪。具体来说,农村教师可以细化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行为,以孝、敬、饮食、对客、洒扫为礼仪之提纲,然后每一纲要都要细化为礼仪规则。如“孝”这一礼仪大纲之下,要求学生具体的礼仪做法就是学会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平日给父母端茶送水、记得父母生日、平日为父母做事、主动与父母沟通,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通过具体细化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礼节的行动;在礼仪行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敬物、敬人、敬己以及感恩和珍惜,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设乡村礼仪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为此,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只能通过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这不利于学校礼仪活动之开展。为此,农村学校可以设置与礼仪有关的课程。如对学生开展礼仪规范养成、礼仪培养教育;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礼仪启蒙书籍,使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一个启蒙认识。教师还可以创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形式。如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礼仪经典书籍诵读活动,由师生一起自编自演《百家姓》《三字经》这一类的礼仪经典文本,并且与舞蹈互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礼仪书籍的热情与兴趣。这一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校形成“诵唱经典”的书香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学生在家里也会懂得礼节、感恩,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做事情。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联合,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加大对子女的关心与了解,培育与孩子的感情。大量国外研究事实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亲子关系使成年子女对孝道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包括体会到父母是普通个体,有自己的过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来越多。”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性格心态都尚未定型,都会受到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家长的礼仪文明行动,通常作为一种榜样力量,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三、倡导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礼仪规范
教育过程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广大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提倡礼仪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意识,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形成礼仪道德规范。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形象、具体、有趣、生动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形成礼仪道德。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觉形成合理的礼仪规范。如在班级建立“三个10分钟”制度,要求学生每天自觉做家务劳动10分钟、自己事情自己做10分钟、校内劳动10分钟等。通过这三个10分钟,让学生形成生活自理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礼仪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李仲兴 单位: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