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30 10:1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颐和园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颐和园教学反思

第1篇

西苑小学于2013年申报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策略研究》市级课题。课题组围绕小学生项目学习设计、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策略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探究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志愿者周边的资源环境条件。西苑小学距离颐和园最近,学生步行前往10分钟左右可到达。依托园内美景,我校自2007年起开展颐和园小导游志愿活动,经过积极开发资源并组织实施活动,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西苑小导游志愿服务品牌。

随着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更多学生希望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我们开始寻找周围更多的资源环境,在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下,目前已形成了以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海淀公园、香山公园、海淀公共安全馆为核心的“五园一馆”志愿服务活动资源环境。学校将前期探索的颐和园小导游项目实施经验应用于这些资源基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西苑小学学生志愿活动兼具校外志愿服务和校内志愿服务,同时积极开发校园资源。学校进一步形成了以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海淀公园、香山公园、海淀公共安全馆和西苑小学为核心的“五园一馆一校”服务。两年多来,近800名小志愿者深入体验工作的意义,服务时间累计8000多小时,接待游客万余人次。

学校也探索了在不同基地志愿服务的内容、途径、方式和策略。利用多个资源基地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学校的志愿服务基地立体化,满足了学校志愿服务课程特色的发展需要。

二、发挥小学生主体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西苑小学志愿服务一直以来坚持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是“西苑小导游”的一个基本标志。志愿服务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筹划并实施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志愿服务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再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导游词等,编写成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解说词。这样的讲解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表现欲,加强学生的表达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如校外志愿者需要自己搜集资料、编辑脚本,并进行课堂演练,再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志愿服务讲解员,到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公园、香山、动物园等实践基地实践,为游人进行导游讲解服务;校内志愿者则需要引领低年级小同学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自主选择志愿服务的内容。

志愿服务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志愿服务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志愿服务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正是因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志愿活动一直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三、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要想使志愿服务更有效、高质量地进行下去,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对小志愿者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

作为小学生志愿服务,首先要了解相关的知识,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学校要求相关的老师,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专门为学生们讲解有关知识,讲解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在实践中兴趣盎然,从中了解到许多在学校、课堂、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深感作为志愿者的责任感,从知识上、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学校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校内课中,分层次、分项目学习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动物园的历史文化,为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部分五、六年级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语文校本课程、队会课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为日后的校园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储备。通过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保证了小志愿者们的服务质量。

四、与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生要想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光具备知识还不行,还要在志愿服务能力上加以培养。志愿服务的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学校通过放录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讲解。他们通过观看录像中职业解说员的导游经过,学习掌握讲解的速度和节奏、语调和表情的应用等。如介绍的时候要有快有慢,要让游客听清楚、听明白。在讲解的时候如何通过语言和表情与游客进行交流互动等。

在通过观看录像等方法的学习后,学校还组织小志愿者们通过分组讨论来提高服务能力。如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下问题:如何才能把把景区景物的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讲哪些与这些风景相关的美丽传说,如何才能做到表情亲切大方、有礼貌等等。

学校通过开展一些队会等活动,邀请相关教师为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培训。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做到“您好”、“请”、“谢谢合作”等礼貌用语不离口;语言表达清楚、自然;讲解时能做到面带微笑,正视游客,服务热情,动作举止大方得体;热情服务,对游客讲解有耐心,遇到问题冷静面对。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还开展系列活动,为学生进行服务做好“心理”准备,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如通过设计活动提纲为外出活动做准备,南此引出了学生对不同问题的观察与探究,以调动学生对观察的兴趣与潜力。再如,通过观看实景录像可以直观地了解讲解员这一职业,还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做一名讲解员也并不是那么难”,“其实我也可以做得这么好。”这些都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为下一步志愿服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上岗服务之前,学校还安排了现场模拟演示,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小组内讲讲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并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老师分别对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两苑小学依托于“五园一馆一校”周边资源环境,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性志愿服务活动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形成了如“红色双清”、“我是小导游”、“绽放在圆明园里的海棠花蕾”、“绽放在颐和园里的海棠花蕾”、“大手拉小手”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校本课程资源又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保证了志愿活动的良性发展和高效运行,传承并发展着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育人模式。

六、以评价促发展不断提高小学生志愿服务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每次活动后,学校都会组织同学们进行总结和评价活动。活动评价形式多样,评价主体也多元化,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及时做好活动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评价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游客评多维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口语表达、交际能力、自身文明行为、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对志愿者的综合评价结果,评选出“金星志愿者”和“银星志愿者”两个评价等级。如通过收集游客留言反馈,总结活动成果,找出志愿服务中的不足,进一步调整服务形式。

学校也要求学生们针对自己的活动项目,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个人总结。有的同学画手抄报,有的同学写活动感受……通过不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如有学生在总结中写道:“在活动中我锻炼了毅力,还知道了相关的知识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敢和陌生人交流了。”有的写道:“我能大胆地讲解,更加自信了。”还有的写道:“我通过这次活动真正感受到了志愿精神的含义……期待下次的参与。”

通过这样的评价与总结,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同时也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达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

第2篇

一、有感情地读课文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文本,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学生易模仿,如果加上教师的指导,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其次,训练学生形成语感。如果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便可以感受到他的朗读技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难过时低沉地读,兴奋时激昂地读,环境、事情、人物的不同体现在对应的语速缓慢、抑扬顿挫等方面。实践证明,教师高超的朗读能力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第三是平时课堂中要有尽量多的“朗读时间”,做到“人人有事做”,达到大多数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确定好阅读课老师的角色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服务者。其次是做一个聪明的语文教师,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老师挤出时间干什么?是观察与思考、准备与设计好教学。比如在执教《白鹅》时,若能把鹅的姿态用课件播放出来,结合课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回蓝天的恐龙》时,若能引导学生事先查找《恐龙图鉴》,再根据课文的内容筛选出有效的信息,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培养概括能力

第二学期的“段落训练”是连续了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所以在第二学段要提高“段落”的实效,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首先要根据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如《长城》一课自然段不多,可按自然段教学;《颐和园》一课则可抓重点词句,如美丽的大公园长廊排五殿万寿山昆明湖美丽的景色;《鸟的天堂》可抓两个重点段教学:一是描写大榕树,二是写鸟飞起时的状态;《爬山虎的脚》可引导学生注意段与段之间、句与句子之间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其次,从段落的概括入手,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因此,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会并引导学生如何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怎么教会学生比较准确归纳出段落大意呢?一是合并段意法。比如《观潮》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壮观景象。《颐和园》一文主要介绍了长廊、排云殿、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二是揭示学生抓中心句、中心词,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白鹅》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是中心句。而写鹅的吃相一段,“三眼一板”是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找出并归纳。

再就是扩充题目设问法。如总结写动物的《猫》一课主要写了猫的哪些特点?第一段又围绕着什么来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如写静物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谁跨越海峡,生命桥是怎么回事?再如写人的文章用三句话设问:谁为什么做事?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记事的文章可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归纳,对于较长的文章可启发学生用此方法。

四、抓住重点,注意细节

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已接触不少较长的课文,抓住重点来教便显得很重要了,如《鸟的天堂》一课,文中出现了五次“鸟的天堂”,则应重点抓住静态的榕树动态分析文章。

有些长文如《巨人的花园》注意细节描写,“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就可以围绕“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启发学生从前后文的内容思考这个小男孩要告诉巨人什么,从而点明文章的思想感情。

许多名师常会“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方法并优化教学流程上好每一堂阅读课,让每一堂阅读课有鲜味,“色彩纷呈”。怎样优化教学流程呢?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好板书、主次分明、不被学生牵着走,课堂上把握大局,随机应变。

五、做到读写结合

第3篇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中考中阅读题所占分值比例很大,所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成了中学英语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们考出好成绩,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

牛津英语教材具有题材广、起点高、容量大、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特点,而词汇量大是其最大的特点。词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成绩的分化也往往从词汇开始;词汇学习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学生的任何语言技能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设有Vocabulary(词汇)。本部分内容在整个单元中看似简单,所占比例也较小。所要教授的词汇基本会在前面的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中出现过,很多老师通常利用20分钟就把课结束了,实际上要想上好一节词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不会在枯燥乏味中度过。

三、教学案例

1.教材分析

(1)本课及本单元的概括

这是8A第三单元关于外出旅行的一个单元,本单元学完后要求学生能制定出一份出行计划,能列出一些旅游景点和出行的时间、地点及活动安排。我所上的这一节课是词汇,如果就课本而学课本,这节课就显得枯燥和乏味。这节课涉及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和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2)教学目标(Teaching goals)

A.认知目标:通过本堂课学习,学生应熟悉北京的名胜古迹,并能运用交通工具出行。

To learn about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Tian An Men Square;the Palace Museum;the Summer Palace;Laoshe Tea House;the Fragrant Hills,Wangfujing Street,补充:南京的名胜和世界名胜)

To talk about the transport (by underground/ bus/bicycle/car,on foot,补充walk,take a bus,ride a bike,drive)

B.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自由交流如何运用交通工具游览各地旅游景点。

C: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让学生彼此了解他们最想去的景点,增进彼此的友谊。

通过看天安门升旗仪式、颐和园的残破景象,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对京剧的欣赏,让学生们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老舍茶社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

通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香山红叶的图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手段:(Teaching aids)

Multimedia,Recorder

3.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Introduc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Ask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English names popular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Explain the context of the tasks.

Ask students to study the pictures and words.

设计思路:静态的插图,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就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由于Part A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北京名胜的名词短语,所以我搜索出一些景点图片和一些相关的照片,利用多面体课件和实际操作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觉明显,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在这些照片中除了有课文中的六个景点外,我还添加了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和颐和园的残垣断壁,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永远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让他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通过对京剧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国粹继而继承和发扬。通过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学。在讲到香山红叶时,我选取了一些优美的红叶图片,边放音乐边欣赏香山美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英语课并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记忆,它也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放松心情感受生活。

2.Part A is a problem-solving task and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of Beijing to do it.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check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设计思路:英语教学不仅要学生会听会说,还要他们能读能写,所以在北京的景点教授完后,通过Part A相关的练习进行复习巩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一次测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Step 2:Finish part B

1.Revise means of transport by asking students how they go to school or work.

2.Show some pictures of transport.

设计思路:本课的语法点是乘坐交通工具,涉及动词词组和名词词组。学生们在做题目时经常会用错,我利用第二部分的句型在课文中直接改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能让学生更加直观。

Step 3:Teaching

1.Show the pictures of Nanjing.

2.Ask students how to get there.

Discussion:

Where will you visit in Nanjing and how to get there?

设计思路:通过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引申到我们所居住和熟知的城市――南京。通过南京的名胜古迹和一些现代化城市建筑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城市之美。并由此来了解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都市建设。因为学生很熟悉南京的地理位置,所以请他们谈谈如何出游,去哪里,怎么去?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

Step 4:Do a survey together

1.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world.

2.Ask students which country they want to travel and how they get there.

3.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Ask:Which country or city do you like traveling?

How do you get there?

4.Show the photos of places they have visit ,introduce their trips,interesting stories.

设计思路:从北京到南京,再联系到世界各地,让学生们世界的美丽,而不要做井底之蛙。同时结合图片介绍自己的行程,锻炼学生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并对所学内容主动再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是体现他们交际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Step 5:Homework

Your friend is coming to visit you.Plan a day out for him/her.

Make a list of places of interest for your visit.

Find out how to get there.

设计思路:作业的布置也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再复习,听、说、读、写也能够兼顾。

四、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的一些景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画面进行问答,自然地引入新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在领略图片美景的同时,既能学到景点的英语表达法,又能对这些地方有一个直观的看法。对本课所提及的不同的景点也采取了不同的介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4篇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种评价方式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教师点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语言评价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因人而异,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我多给予启迪。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如“像你这样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班上中等生,我诚挚地欣赏。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时,我用了鼓励和赞美的语言评价,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如“这句话你读得太好了,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对于差生,我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我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价;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如“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会答对的,对吗?”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语言评价,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2)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的过程。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自我评价时,将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完《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时(即周瑜用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的一句话),在组织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之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自读自评的练习,先指名学生读完课文中这句话,再要求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身在朗读这句话时所存在的不足:我读诸葛亮很容易读出他的胸有成竹、镇静自若,但读周瑜却读不出他的阴险、狡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样的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不难看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有好处。

(3)学生互评。在教学中,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一般是相互结合的。生生互评的意义是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目前,教师对学生互评、特别是学生自评放得不开,我们要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敢于负责、善于欣赏、乐于分享的态度,并教给学生互评的方法,经常性开展互评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在起步阶段费事费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长期训练,由扶到放,学生会逐步变得愿评、能评、善评。比如,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在进行完学生自评这一环节后,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有学生便说:“我也这样看,你读周瑜的口气太平淡,没有读出他一步一步引诱诸葛亮当时的紧张、喜悦。可以读快一点……”这样,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我。这样的自评、互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4)师生互评。师生互评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互相评价,以期达到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使用这种评价方法,学生评老师这方面则比较巧妙,这种形式往往是教师为了达到促使学生读书深思的目的,提出相对应的观点组织辨析或以示范朗读为目的,引导学生领悟朗读的艺术和技巧。我在教授《颐和园》一课时,运用表演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毫无疑问,一开始肯定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这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我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我说“老师也来试试看,同学们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点评,真正做到了课堂上的师生平等。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很仔细,参与也很积极,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电子白板教学;多媒体教学;Wiki简报;网络教研

数字故事,滋润细无声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它能给学生视觉、听觉、心灵的三重冲击。例如,在回顾的历程时,改变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口述,讲述历史背景的做法,通过一个数字故事,将音乐、图片、字幕三种信息相结合,引导学生观看。在沉痛悲壮的《殇》音乐背景下,可以播放、第二次、、等一张张反映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梦魇般的痛楚历史的图片,并配上生动的字幕解说,然后出示运动、、、、的图片,同样也伴随着字幕解说。通过数字故事,学生一方面印象深刻地回顾了历程,深深感悟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探索精神,也伴随着思考叩问谁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从而达到了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电子白板教学,实现交互的课堂

电子白板,以其强大的交互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学校普遍使用着电子白板,但如何巧妙地应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还需深入探索。例如,在学习《不怕远征难》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明确的路线、体验的艰辛,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在《中国工农示意图》上重走路,标清所走过的地点,研究中历经的每一件大事。学生利用画笔,在图上圈画,每到一处,拉动相应图片,指图讲解,重温那段红色的历史。这样的电子白板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归纳及分析问题能力。电子白板已成为教师们得力的教学工具,成为生生、师生互动的平台。

多媒体教学,呈现多彩的历史

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能够利用多种元素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呈现多彩的历史。在以往的历史课中,但凡讲到文化,一般采用的就是按照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项目分类讲解,而多媒体教学却可以对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例如,在学习隋唐文化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利用图片、影音资料、大数据等精心制作了精致的课件,将历史、文化的演变比较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将赵州桥、苏州宝带桥、北京颐和园玉带桥、云南丽江的黑龙潭桥相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与思索之余,认识到隋代这一集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的“精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学、听、读、悟中,走近并融入了这个辉煌的时代。

Wiki简报,记录成长的足迹

我们的教学之路,因为参加青年教师历史研修网络团队而变得不同。研修中,我们经历了共同的成长,留下了共同的足迹。我们把这些成长的足迹记录下来,利用便于人人参与、修改的Wiki简报,促进问题研讨和案例研讨,定格为了一个个成长的美好印记。一份份Wiki简报的背后,凝聚的是老师们在一次次的认真学习后,对自己教学现状的“望闻问切”,对自己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剖析,对历史教学的多角度思考与创新,对教育梦想的新的启航。一期期的Wiki简报,记录了我们在研修中的思考,是成长中留下的一份充实、美好的回忆。

网络教研,思想火花的美丽碰撞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事实上,通过青年教师网络教研,我们彼此思想的交流获得的不只是两种而是能激发出更多更完善的想法。

第6篇

关键词:改模式;尝新法; 动态教育

时至今日,高科技在迅速发展,对知识性、能力性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当然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要适应、促进教育的快速前进,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教师。因而,作为了名教师应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得在教学中多学新知识,多钻研教材、学生,多总结教学经验,多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我是一们从事教学十几年的小学教师,陈旧的教学思路、模式在我的教学中扎根较深,但新的教学理念我也快速地步入其中。可如何把传统教学的精华保存下来,并能适应和掌握新的教学方式,让我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甚至有新的突破。作为农村小学,在多媒体课件还不具备的条件下,在仅有一只粉笔、一本书和三尺讲台的条件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1 生字带成语,自我加压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的要求,自身的智慧等因素,使得他们的知识面较广(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如果不及时充电,就很难解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地位并时常出现尴尬的场面。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靠自我加压来教好学生,才能不误人子弟。在教生字时,我为了让学生边生字边积累成语,我让学生在学字中当堂说成语,部分学生在预习在已找出一或两个成语便于课堂展示,而另一部分学生是随堂找。于是课堂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说着自己所知道的成语。可是,他们只顾说而不顾是否符合要求,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误导学生。如,在学到“株”时,有学生说到“守株待兔”,又一学生站起来说“珠联璧合”。当时学生没人反对,我仅听到下面一点小说话声,只是一愣,于是让该生说,可他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感觉不当,可又想不到“株”到底是哪一个?课下我问了同事并查了成语词典才知道“珠联璧合”中的“珠”是珍珠的珠而不是木字旁的“株”。为了不让学生误用这个成语,我便立即找时间向同学们道歉并订正过来,同时提出关于带着生字的成语要写出而且核实后才能说,对自己也是这样。仅仅在生字教学中让学生多掌握成语,其实也在要求自己多学知识,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其他知识的教学也不例外。

2 改模式,尝新法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虽然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始终以教好学生做人、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而从没有找到一条捷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今天新理念的要求下,我多次试着改变教学方法:一方面听、看同仁们好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自己摸索,综合进行教学改进。最终使我原有的比较呆板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并略有收获。例如,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我打破原先设定的步骤而采用先放后理再抓住重点理解的方式来完成的。第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并提出喜欢的段落进行读、评价、再读,同时说出喜欢的原因。如有不理解的可以由同学帮助,难度大的作记号留到第二课时来完成。这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课时对文章的条理,学生自然理通,文中的每一处景物特点也容易抓住。如文中景点变化所使用的动词、句子很好,找出并能串起全文。好的词句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如一生说“第四自然段中为什么用‘掩映’、‘滑’而不是用别的词等”,其他同学或者我帮助一下就完成。同时学生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并能练习写作:总写时一两句话概括;分写是按浏览顺序抓住每一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最后一句话总结全文。

3 新课初读与结束的反馈、改进

教学的模式不过是导入、初读整体感知、学习课文内容等。其中的初读感知中总是以读通顺课文、解决字词,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先读好课文,学生自愿当小老师带学生完成生字(包括拼音、字形、意思等),一般容易理解的词,学生自行解决,难解的词语由师生共同完成。重点是学生提出要问的问题,先由学生解决容易的,然后老师梳理,留下有价值的、难解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读课文讨论解决。再有难处,老师相机点拨、归纳完成。整篇文章学习后,让全班学生进行一次知识反馈。老师提出:这篇课文能理解了吗?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学生提出后,主要由其他学生回答,老师适当帮助。从课文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是词语、句子或关于外延的知识。多次这样尝试,可以发现提问题的都是些中等偏差的学生,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和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外知识不愿摄取的同学。这样就引起下次上课时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把知识层次分开,让他们完成适合于自己完成的任务,从而改变他们,效果尚佳。

4 课堂中语言的艺术

第7篇

——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有感

2012年12月28至29日,我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经过两天的与会学习,在众专家和教育领导的报告和论坛中学习了各地的课改理念;走进各式的课改课堂,也让我们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对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传统动静结合的课堂比比皆是,但动静相宜的和谐课堂似乎不多,我们的课堂要么动得太流于形式,要么静得太过于死板。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该动的时候不过度,该静的时候不沉闷,让课堂中的动静和谐彰显呢?白云课改博览会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动起来”不再是一句口号。动态课堂,俨然成为课博会高效课堂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1.动态阅读,活化文本,体悟真情。在指导学生理解主人公情感时,教者变换了几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自读后站起来边想象边读;学生的理解层次与文中的人物职业相去甚远,读不出感觉时,教者以动作和语言进行范例,帮助学生找感觉。通过这种师生交流及再造想象,学生的朗读便有了技巧——语速的快慢,停顿的长短,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都把握得很恰当。当这种内心的体验转化成声情并茂的声音时,便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无疑掀起了一个小。

2.动态展示,培养自信,享受成功。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法宝,一是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增值、共享,直接服务于知识目标的高效落实,二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了通过展示自我,培养了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张扬了个性,为解决“我要学”的内驱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这两个维度,通过展示这一呈现方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3.动态点拨,查漏补缺,提升能力。通过点拨,对课文中疏漏之处加以补充,达到查漏补缺之功效;对疑难之处加以调拨,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提升。点拨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如果你发现有一个学生眼睛里泛着光,跃跃欲试,就要把这样的机会大方地送给他,绝不在课堂上与学生争风头。

4.动态质疑,授业解惑,辩证思维。如果说对抗展示更多地表现为团队行为的话,质疑则更多以学生个体的方式出现。质疑,不仅让课堂更加有活力,在疑惑中学会汲取提升,更重要的是,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

5.动态评价,互指良莠,共同提高。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思路,师生共同策划,共同活动,动态评价,表扬成功,鞭策不足,让学生在评价中的体验到收获和乐趣。在激烈的动态评价中,小组成员并肩作战,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价值,形成战斗力,共同提高。

我们时下的课堂有时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浅”思考,满堂“动”了。一堂课上完,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坐着缆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说动态课堂是一道亮丽风景,谁又能说静态课堂不是风景?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的,高校课堂处处有静态的风景。

1.静读。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和细吟慢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首先就要了解文本,而了解文本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默读,这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

2.凝听。凝听,是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的心完全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如教学《散步》,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背景音乐,把全文朗读了一遍。温厚绵长的中低音加上声情并茂的演读,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3.潜思。潜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作提示。学生暂时的沉寂,是课堂产生前的酝酿、蓄势阶段。例如某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在“文意理解”板块中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接着,他让学生沉思默想。

4.静写。静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它可以是组织问题答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不清楚时,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且使思维走向深入。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能把此环节作为对该堂课效率的检测。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学生仿写诗歌。

5.默想。默想,主要指联想和想象,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无声的意蕴探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地联想和想象。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让学生想象未来桥的样子。

6.静悟。静悟,是教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咀嚼、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某老师在《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这堂课上,精选了《颐和园》 《观潮》 《山海关》和《三亚落日》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教授写作游记的技巧。

希望“静”成为语文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高效课堂的自主学习中独学部分就属于静的状态,而合作展示、质疑交流等环节则属于动的状态。

高效课堂上,静下来会让人沉思,动起来会让人张扬;动静相宜,就是高效课堂的最美风景。

作者:杨 骕

第8篇

一、在平等、民主的境界中学习

语文课标提倡“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颐和园》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参与解惑、求知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表演时,师生自愿扮演导游或游客,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我也介绍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而且信心十足。师生在教学中情感融洽,气氛和谐,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进行教育内容民主意识的渗透和学生民主思想、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马踏飞燕》的过程就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对课题进行了民主讨论,一个学生认为,马踏飞燕的课题不是很准确,理由是从出土文物的图片上看,铜马风驰电掣,而燕子并没有飞。所以应以“飞马踏燕”为题更好,也有学生认为,燕子不飞早被马踏烂,所以应以“飞马踏燕”为题更好……教学就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充分发挥,此时标准答案似乎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去学习;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以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民主平等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实践体验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移情体验,即主体扮演客体的角色。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心中美好的想象用笔表现出来,还可以让孩子根据故事内容来想象和联想,续编写故事甚至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这样的画,这样的文章,是孩子心灵的感受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气质和活泼的生命个性与灵气。比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用眼观察(看),动口表述(讲),用心思考(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得到了发展。二是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腻”一词的理解,仅凭教师的语言很难道清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味吃杨梅果时的感觉,才能体验“细腻”。

三、在参与,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互助学习和思维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形成良好的班级合作精神。

如我在教学剧本《奴隶英雄》时,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表演的欲望空前高涨,他们自主寻找表演伙伴,自主策划,在场景的布置,人物的装饰,台词的把握,人物的形象都做出了大胆的设想与创新。他们分工合作、分成导演组、表演组、查阅资料组、道具组、由于配合的非常默契,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悟道学法,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学习自身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逐渐会学,无疑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

四、在探究质疑中学习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学完《将相和》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蔺相如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认为蔺相如机智勇敢,识大体、顾大局,胸怀宽广,忠心耿耿,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有一小组的代表在肯定其他人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有着二大过失:一是有矛盾绕道走。当他知道廉颇不服,准备当面羞辱他时,蔺相如不敢主动与廉颇面谈,化解廉颇怒气 ,反而绕道避之,难道他不懂得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道理吗?二是因私损公。当蔺相如得知廉颇“我碰见他,得给他下不了台。”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这岂不有愧于赵王之重托?又怎能对得起自己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肺府之言?”这位同学还继续陈词道:“事实上蔺相如真的让廉颇大骂几句,又有妨?等廉颇骂够之后,自然气消怒散,最终换回强秦“不敢进攻赵国”的局面,这种方法也不错吧!听了这位同学的慷慨陈词,我马上让同学们讨论,这位同学的观点如何?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来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合作式”,还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赞赏学生对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以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目的。

五、在新目标,好习惯中学习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北京;游学项目;内容设计;实施模式

一、北京地区实施游学项目的意义和现状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游学”(study abroad)主要是指通过游览、参观等跨文化体验方式进行目的语学习并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教育模式。“游学”将“游”与“学”结合起来,以游促学,以学导游,既能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又能够促进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富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越来越受到留学生的青睐。

北京地区发展游学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旅游产业作为内容之一。发展旅游必须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文化定位才能获得突破。发展游学项目可以将对外汉语教育和北京地区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对外汉语教育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既能促进北京市留学生规模的增长,又能增加北京旅游行业的效益,在实践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有助于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

在北京地区发展游学项目也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就旅游魅力而言,北京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积淀,留存了大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大都市。就对外汉语培训能力而言,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众多的知名高校,还拥有经贸类、医学类等专业高校,这些高校具有丰富的对外汉语培训经验,拥有大量专业的对外汉语培训人才,能够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优质的师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课程,另外,近年还迅速崛起了不少优秀的民营语言培训机构,也具有较强的培训实力。就语言环境而言,相较于南方语境,北京话比较接近于普通话,留学生沉浸其中,有助于掌握比较地道的汉语。

很多国内外的语言培训机构都认识到了北京地区游学项目的巨大潜力,纷纷推出了形式各异的北京游学项目,游学项目呈现出了井喷之势。在这一趋势下,2008年奥运会前夕,国内近百家旅游、汉语教学及相关机构在北京召开了关于游学项目的全国论坛,探讨相关发展策略,推动了汉语游学项目的发展。与项目开展的火热程度相比,对外汉语界对于游学项目的研究却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适应游学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亟待成熟完善。

就游学项目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存在不少待改进之处:其一,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内容设计是游学项目的核心,但是目前却缺乏比较明确的设计标准,导致“游”的内容以旅游、猎奇为主,不能系统深入地体现中国文化特点。其二,实施模式缺乏科学性。“游”与“学”缺乏有机联系,“学”的汉语在“游”的过程中很难应用,有些项目甚至并未在“游”的部分设计汉语实践的内容,只是半天学汉语,半天游玩。导致“学”与“游”只是被生硬拼凑在一起的两部分,缺乏相关性,造成学生感到汉语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高,对于汉语学习畏难情绪日益严重,甚至会逐渐放弃汉语学习,只对旅游部分感兴趣。因此,应深入研究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游学项目的发展。

二、游学项目内容设计

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应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基于他们的兴趣和切实需求,建构实用性强、定位明确的体验式内容体系;同时,“学”的项目必须与“游”紧密结合,学是游的语言基础,游是学的实践应用,实现二者的互相促进,切实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在实践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

1.“游”的内容设计

“游”不只是“旅游”,而是“游览”、“游历”。“游”的目的在于使留学生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亲身体验、经历等,能够对中国社会文化形成比较客观、深入的理解。因此除了对一些知名旅游景点的参观之外,还应包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多种体验方式。

内容设计上应以文化为核心,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主线,设计相关游学专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体现出来,在跨文化背景下展现北京的变化和发展;既要紧扣北京的区域优势和特点,也要以点带面,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各高校应将游学项目与本校的学科优势结合起来。

在类别上,应根据学生需求设计项目,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用性。项目设计不应为“俯瞰式”,而应为“融入式”,让留学生切实接触到北京人的生活,感受中国文化。因此“游”的内容可包括以下五大专题,每个专题下设相关小专题。简要例示如下:

(1)吃在北京:品尝烤鸭、涮羊肉等北京特色菜或爆肚、豆汁儿等特色小吃、簋街等餐饮一条街品味特色美食。学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特色中国菜。

(2)住在北京:游览胡同和四合院等民俗建筑,游览故宫、天安门等皇家建筑,北京新农村游(如密云等民俗旅游地)。

(3)玩在北京:传统风景名胜游(游览长城、颐和园等风景名胜地),现代娱乐游(三里屯儿、欢乐谷等),传统艺术游赏(看京剧、功夫表演、学写书法、学画中国画等),文化创意区游览。

(4)购物在北京:包括传统商圈(潘家园、琉璃厂等)、现代商圈(西单、王府井、蓝色港湾等)、特色商圈(虹桥、马连道、秀水等)等,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情况进行组合搭配。

(5)养生在北京:中医诊脉;中医按摩、足疗、针灸、刮痧;学打太极拳等。

这种设计分类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既能使留学生比较全面地体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所“学”汉语内容的实用性,便于学生在“游”的实践中应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一些小活动在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可以灵活运用,帮助留学生感受中国风俗文化,增强项目趣味性。在设计具体的游学项目时,专题式的结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和时间进行调整。

2.“学”的内容设计

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汉语内在规律和留学生的文化认知规律,重视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双重提高。“学”应从“游”出发,围绕专题内容进行学习,通过游览过程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与此相关的语言实践。

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留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语言水平设计项目的难度梯度。根据留学生的游学时间安排,可分为短期项目、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主要指一个月以内的游学项目,中期项目指一个月以上至三个月的学习项目,长期项目指三个月以上的学习项目。游学时间不同,涉及到的游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根据语言水平,游学项目可以分为初、中、高级。初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半年以内汉语培训的留学生;中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半年以上至一年时间汉语培训的学生;高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一年以上汉语培训的留学生。语言水平不同,项目实施中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不同。

(1)初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汇和简单句式,文化学习主要以感受、了解表层文化为主,如中国的建筑、饮食等。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在游览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比较简单的话语,能够就简单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图,能够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中国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2)中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一般的社会文化专题所涉及的词汇和能够表达较复杂意义的复句学习。文化学习主要侧重培养文化认知能力。教学目标为:在游览过程中能就一般社会现象与他人进行沟通;能够与他人合作处理游览过程中遇到的一般事务,能够比较完整清晰地叙述游览过程和个人感受,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比较客观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3)高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较专业的词汇学习以及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文化学习主要侧重于培养运用文化知识处理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为:能够就中国社会文化的主要专题内容与他人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能够与他人合作处理游览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复杂的事务;能够用比较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层感受,能够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较好地解决具体的社会文化问题。

三、游学项目实施模式

根据游学项目兼顾“游”和“学”的特点,游学项目实施包括“游前学”、“游中用”、“游后评”三个基本环节。“游前学”环节通过搭建支架、个人探索、协作学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汉语词汇,初步了解和思考相关社会文化现象。“游中用”环节通过系列任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观察中国社会现象,并应用汉语完成实践任务,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和评价。“游后评”是每个具体的游学活动后的评估与反思,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部互评、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三个环节,能够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比较客观、恰当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有助于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不同水平留学生的游学项目虽然基本专题和实施策略相似,但是涉及内容和任务难度却有显著差别。应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适当支架,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因为篇幅所限,下面仅以初级水平的教学模式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游前学”和“游中用”这两个环节。

1.游前学

支架搭建:教师根据专题提供相应词语和基本语言结构,辅助学生掌握基本餐饮用语,了解一般食品和典型中国菜的名称,熟悉就餐语言等。

个人探索:查词典,能说出大部分跟自己国家一样的食品名称。

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典型中国菜,包括购买原料,寻找食谱,制作全过程。小组成员要恰当分工与合作。

2.游中用(情境创设)

请对中国人进行调查,然后做成PPT,进行展示。

其二,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习时段的不同,游学内容和实施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长期生,可以在项目开始就设计一个整体任务,作为最终的考核任务,留学生可以在整个游学期间分步骤完成。通过游学期间各个专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游学结束时将能够获得对于北京、中国人的较完整印象。

对于短期生,涉及的内容和任务可以更集中一些。比如中高级阶段的短期生“玩在北京”专题,相关教学任务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首先,提供预备任务,要求学生提前搜集景点有关资料,介绍景点的位置、历史、相关故事和传说。全组修改讨论后,提前交给老师,教师进行修改后再返还给学生。然后,游览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介绍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或者介绍自己国家同类景点等。还可以要求留学生同时用汉语完成本专题相关调查任务。比如,就某一专题对景点的中国游客进行采访,也可以采访他们的游览感受。要求学生最好配备录音笔、照相机、小型摄影机等,方便后期对采访资料进行加工。最后,游览结束后要求留学生写出游览指南,包括行车路线、人均消费、最佳景点推荐、个人游览感受、团体游览感受、中国人对这一景点的态度调查等,辅以图片和照片,做成不同语种的游览手册,赠与或卖给其他留学生。

第10篇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 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 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 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 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 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 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 O. Robinette 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 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 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 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 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 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 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 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 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 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 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 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 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参考文献: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Paul Cooper,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 35-37

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