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成本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质量 效益 质量成本 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故障成本
质量管理如果简单考虑局部资源,就单纯的加工过程而言,高质量的产品可能会带来设计、加工、检验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但就产品的长久使用和售后服务方面的成本而言,高质量的产品实际上总的成本是较低的。
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努力开拓和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来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1)增加收入和市场份额,(2)降低经营资源的成本,减少投资,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由于销售质量低劣的产品和服务给组织带来损失,使其在市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质量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质量经济性分析和管理,是一个组织追求经营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稳固一个组织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质量经济涉及利益和成本等因素,对组织和顾客都有重要意义,有效实施质量经济分析和管理,将有力地推进组织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建立质量成本指标体系,将质量管理活动以财务的指标量化出来,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大家对质量的认识,加强质量管理的考核力度,都是很有益处的。
质量成本的PAF分类为:(1)质量成本:投入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其中故障成本又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2)预防成本:是指为保证产品达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如质量计划工作费用、新产品评审费、工序研究费用、质量审核费、质量情报费、人员培训费和奖励费用等。(3)鉴定成本是指评估和检验产品制造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如进货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检验设备的维护费用和保养费。(4)内部故障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损失,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以及为弥补这些缺陷面发生的费用,还包括报废损失、返修损失、再次复检的费用,停工损失,事故处理费和产品降级损失等。(5)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销售后,因产品质量缺陷而引起的一切费用支出,如支付用户的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折价损失、处理事故人员的差旅费等。(6)质量成本量化以后,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能够在经营活动中保持有效的联系,也使企业领导对不良质量成本有一个财务上的概念,以利于企业决策,和发现质量成本的构成,从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通过降低质量劣质成本,使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诸多利益。(7)降低质量成本的途径:当产品质量低下时,故障成本就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而预防成本则是随产品合格率的不断提高而上升,鉴定成本则一般趋于稳定,也就是说增加检验制造成本,是为了降低故障成本的上升。产品质量成本中占比重最小的部分是预防成本。少量增加预防成本即可降低产品质量成本中比重较大的故障成本,使质量成本的总体水平下降,从而使产品达到物美价廉的要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用户不但对产品质量提出了高要求,把故障成本以量化的财务指标展现出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质量管理、质量投入是可以增值的,劣质成本是可以影响企业效益的,从而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的产品的服务,也可以将质量成本核算财务指标体系建立起来,用财务的手段来控制质量,管理质量。
例:按一罐3000M3不合格90号沥青重新处理计算的部分故障成本:
(1)重新检验费用:2000元。(2)重新调合的费用:按转一罐沥青30小时计算,机泵按照75KW计算。循环搅拌时间按48小时计算,机泵按22KW计算(3个),电价按每度0.55元计算。
转罐费用:75*30*0.55=1237.5
循环搅拌费用:22*3*48*0.55=1742.4
如果按100号沥青处理,则差价为:3000*100=300000元
两者合计:302979.9元。
可见,故障成本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只有充分认到这一点,才能努力来预防它,防止劣质量成本的发生,使企业的效益不受影响。我们可以建立质量成本指标体系,特别是加强对劣质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构成分析,使我们把握质量成本的总体构成比例,从而加强对某一方面的改进,以达到降低总体质量成本的目的。质量成本的科目构成表1所示。
质量管理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与企业效益密切相关。通过质量成本分析,适当增加鉴定、预防成本,降低故障成本,从而可增加企业效益。本文未按质量成本相关科目具体核算,只对部分故障成本进行归集,未进行全面分析。
一、质量成本
对质量成本的定义,QJ2784-95的表述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产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而产生的损失。实际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下,企业加大质量投入,冀以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的同时,带来的质量过剩成本,也属于质量成本的范畴。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为确保要求的一致性而发生的成本,即一致性成本;而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则是由于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全部成本,属于不一致性成本,又称故障成本。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
实际工作中,通过十多年来对涉及国有和民营的140余家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信息的统计分析,对照相关标准要求,我们发现,鲜有企业能切实开展产品质量成本分析,并将其用于指导和改进质量管理工作的。作为体系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质量成本管理流于形式,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是,满足于对数据的简单归集和罗列,没有做实质分析,更谈不上持续改进,质量成本数据对企业经营管理没有指导作用,处于无效管理的状态,后续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二是,部分企业的数据归集极不规范,统计的质量成本信息不能支撑其成本核算数据,既不能用于质量成本控制的分析,也不能对改善其经营管理起到促进作用。三是,企业的管理评审工作中,对质量成本的分析报告不规范,既没有对数据的分析,也没有对后续工作的改进建议,而且从有些企业连续数年的质量成本分析报告比较来看,只是改了几个数据,基本内容年年如此,满足于应付质量体系管理的程序要求。
三、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认识
调研和分析认为,由于我们对质量成本理论的认识不足,或者因过度地关注眼前的绩效,往往对产品成本动因和成本形成过程导致的成本不足或成本过剩缺乏清醒的、系统的认识。实际上,质量成本是随质量水平变化而变化的一种变动成本,同时由于它既不拘泥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又可用于分析和预测可能或应当发生的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这就为管理者通过对产品质量成本的分析、控制、改进和评价,找出其最佳平衡点,从而为企业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理论上讲,最佳平衡点是达到必要功能与成本耗费的最佳结合。特别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与低成本并不相互矛盾。因而将质量成本分析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依据来讲,核算质量成本并不是企业的目的,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质量成本及其效果的分析,将其与质量改进和成本控制相结合,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从质量成本的构成来看,其最佳平衡点应由企业自身特点所决定。当处于最佳平衡点时,质量成本最低。一般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故障成本大于一致性成本;而大批量生产模式则正好相反。另外,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观认为,一致性成本和故障成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致性成本的提高,将导致故障成本的下降。只要故障成本的下降速度大于一致性成本的提高速度,企业就应进一步加大对不合格品的预防和检测力度。而在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实践中,随着一致性成本的增加和故障成本的减少,研究发现,其一致性成本是可以缩减的,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出质量成本中的成本结构和比例对企业质量控制的经验关系如下表所示。
四、对规范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建议
有效地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充分揭示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内在联系,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是我们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遵循产品成本与质量改进相结合的原则,做好质量成本控制的分析工作;充分利用质量成本分析资料,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构筑成本管理体系,设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质量成本科目
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和质量成本分析,是为了质量的成本优化,使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内、外部故障成本的总和最小,并使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最佳结构。企业应依据合同管理规定和成本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设立适合其管理要求的质量成本科目,借以发现技术上、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减少故障损失,以便经济地满足用户要求。现阶段的企业管理中,对于成本不足导致的质量成本损失,我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发现。限于设计思维和管理理念,或者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往往对成本过剩导致的质量成本损失不能准确的评估,或者视而不见。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要求,从记载、分析在质量上所消耗的费用入手,建立合适的质量成本科目,为开展成本分析提供基础平台。
2.应用质量成本信息,开展质量成本控制的分析活动
质量成本属于管理学的应用范畴,其成本分析是将归集核算的各种成本资料,按管理工作要求进行比较分析,侧重于对成本动因和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因此,对于质量成本信息而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归集和核算,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适时开展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改进的研究工作,要在规范和细化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渠道和统计核算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管理特点,确定质量成本的核算期,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并通过与前期的比较,揭示质量上的薄弱环节、提出需要采取的纠正措施和成本控制要求,以不断调整、改善质量成本结构,使之成为改进质量、提高效益的有力工具。有统计数据表明:一般企业的质量成本约占销售收入的15%-20%,而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其质量成本则只有销售收入的2.5%左右,这其中巨大的差别是导致其效益不同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反映企业质量成本改进的进展程度方面,不能打太极拳,一定要有战略思维,要制定衡量成本与质量的中期、长期甚至多期质量指标和业绩评价报告,并与当期质量成本实际水平和预算目标进行比较和分析,依据其比例结构和成本波动情况,来优化工艺、完善管理,在变化中实施控制,以便把控制和降低故障损失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最佳的效益。
3.加强质量成本控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质量成本;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
所谓质量成本是指项目组织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出物的质量而支出的有关费用,以及因未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费用的总和。
质量成本一般分为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其中,运行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具体有:预防成本:质量工作费;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新材料、新工艺评审费及产品评审费;质量改进措施费。鉴定成本:进料检验费;工序检验费;竣工检查费;检测设备的折旧费、维修费。内部损失成本:废品损失;返工损失;停工损失;事故分析处理费;质量过剩支出。外部损失成本:申诉受理费;回访保修费;索赔费。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指在合同环境条件下,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而提供客观证据的演示和证明所支付的费用,包括:为提供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等支付的费用;产品的证实试验和评定的费用;为满足用户要求,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支付的费用。
二、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配套广、原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施工企业一般应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这样便于核算和分析。
施工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前,首先应根据本企业历史资料和建筑产品结构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并按质量成本项目进行分解,在内部成本、外部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中,故障成本占总质量成本的比重最大,其中施工质量成本发生额最为突出,所以施工企业要重点抓好内部故障成本的统计、核算和分析工作。
施工质量成本项目部根据各班组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原始凭单,逐月进行统计汇总,并加盖“质量成本”印章,统计表由质量保证部进行核证,项目统计明细表。项目部统计表原则上按单项工程进行统计,这样便于归集和计算可比建筑产品质量成本降低率。施工企业建后质量服务成本发生一般较少,如该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企业信誉,影响已经取得的经营市场,所以,施工必须密切注意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的发展动向。建后质量服务成本一般由经营部门或建后服务部门统计。外部损失成本施工企业外部损失成本不是每月都发生的,但如果外部损失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信誉,影响市场的开拓。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外部损失成本的发展动向。外部损失成本一般由设备材料部、经营部统计。预防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只占质量总成本的10%左右,它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属于不可避免成本。尽管发生额较小,但对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发生额的控制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预防成本由质量保证部、工程技术部、经营部逐月统计。鉴定成本一般由质量保证部和工程技术部统计。
质量成本报告各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根据原始资料填写了以上报告后,财务部据此进行核算统计,并汇总填写当月质量成本总报表。
三、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是质量核算的深入,也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得到必要的信息,从而为调整、确定质量成本中各项费用的投入,达到既定质量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质量成本分析,即根据质量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共包括四个分析内容: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内容分析;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比例分析;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的比例分析。
四、关于展开质量成本管理的建议
转变观念、走出误区。要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测算每道工序的质量成本,并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将其与工资收入直接挂钩,让每一个员工都切实体会到市场的压力;废弃非理性的决策,真正走出“管理是摆设”、“管理是花架子”的误区。
明确职责。通过建立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明确每个员工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与权利。切实做到人人有专职、事事有人管、办事有制度(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
注重培训,提高素质。首先对公司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然后对质量成本管理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应分阶段进行,以交流为主,然后综合各学员的方案和意见,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最后随着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展,企业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事实就是地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
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问题,各个击破。
五、总结
综上所述,质量成本控制是一个涵盖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企业运作各个环节的管理体系,它的发展与完善需要企业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合作,须在企业内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控制,减少质量缺陷,同时也不断改进服务体系,加大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扩大服务的涵盖面,力求客户的满意与成功。
参考文献:
1、仲景冰,王红兵.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尤建新.质量成本管理[M].石油出版社,2003.
3、石新武.论成本管理模式[M].经济出版社,2001.
,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整顿和努力,特别是大中型在建设质量经验和海外质量管理的科学与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可喜成效。但现阶段尚有不少施工企业在建设质量中总存在重大矛盾,重视了建筑产品质量,则放松了成本核算,反之,加强了成本控制则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有些施工企业甚至尚未进行质量成本核算。这主要是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不足,对质量成本计划、控制、核算、等和方法尚未掌握的缘故。尽管在建筑产品中质量成本占总造价5%左右, 但建筑业还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许多施工企业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和实践的结合上就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1、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
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供建筑产品质量而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所花费的费用。或者说与质量管理职能管理有关的成本。
质量成本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四部分组成。
内部故障成本即为使建筑材料经过合理技术组合形成建筑产品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1) 施工质量成本: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缺陷和为处理缺陷而发生的费用。 其内容包括:
A.分部分项废品损失;
B.返修品工、料费和复检费用;
C.停工损失;
D.事故分析处理费用等(2) 建后服务成本:指业主在建筑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而产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A.由于建筑产品安全性能或质量责任分歧造成的诉讼费;
B.由于建筑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业主损失而支付的赔偿费;
C.在质量保证期内的修理费;
D.事故分析费等。
外部故障成本即为建筑产品所配套的机、电、水、管、消防、空调、通风、门窗、燃气、通讯、楼宇控制系统等设备在保证建筑产品安全性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A.诉讼费用;
B.赔偿费用;
C.维修费用;
D.事故分析费用;
E.保险费等。
预防成本为使建筑产品故障减少到最少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l) 质量计划工作费用:指企业为制定质量计划而发生的人员工资、文件费和办公费等。
(2) 质量控制管理费用:指质保人员工资费、资料费以及控制设备的核准、维修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等。
(3) 质量情报工作费用:指质量信息人员工资费、信息费、信息跟踪费、资料费等。
(4) 质量、培训、奖励费用:指教员和学员工资费、讲课费、资料费、学员外出培训学费、租用场所和设施费,以及质量奖励等费用。
(5) 设计更改费用:指企业为施工项目发生设计变更和受监理工程师指令更改造成的原实施方案、防止质量事故、试验计划等一系列变更而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费用以及资料费和会议经费等。
(6) 质量公关费用:指企业为施工项目质量接受第三方及业主的评审(比)或竣工交验、进度检验等原因进行公关活动所产生的人员招待费、礼金(品)费用等。
(7) 处罚费用:因违反国家及地方规章管理规定而发生的罚款。
鉴定成本建筑产品是综合性强且要求高的产品,每个分部分项必须经检验合格方能转入下道工序继续施工,所以建筑产品的鉴定产品是指原材料进场检验、各分部分项和建筑产品全面完工后的验收和为进行质量鉴定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l) 原材料和外购件检验费用:指企业对所使用的材料和外购件进行检查、试验所发生的费用。
(2) 施工过程中的检验费用:指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各分部分项质量进行验收时所发生的人工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
(3) 工程移交费用:指建筑产品移交业主使用前进行性能检测和系统试验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一般说来,内部故障成本占总成本的25%,外部故障成本占总成本的25%,预防成本占总成本的10%左右,鉴定成本占总成本的40%。
质量成本理论模型
施工企业在承包建设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规范》及业主要求以较少的质量保证活动经费取得较高的质量水平,根据经营目的确定适合的质量水平,这是市场经济准则的需要,并非建筑产品质量越高越好。在满足《规范》的条件下,建筑产品有效性能的提高,意味着成本的上升,经济效能的降低。所以,我们要找出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值。
质量成本核算原则
质量成本核算是化管理的产物,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12—29,1992—10—01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质量成本管理导则》为企业开展质量成本核算提供了法规和政策依据。各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办法》,以反映实际质量成本的消耗情况和制定改进措施。
质量成本核算方法基本与成本核算相同。财务部门根据凭证和质量成本记帐凭证簿有关资料,建立质量成本台帐,逐月进行汇总,并将汇总报告告诉质量管理部门和统计部门,以便使他们了解质量保证活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一)进行有效的质量成本核算必须本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质量成本属于质量管理范畴,其核算的组织原则应是: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分级管理,财务部门具体核算出综合反映质量成本的最终结果,在核算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必须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部门之间的分工, 修订《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办法》,使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合理,管理更加科学。
质量成本核算、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其原始凭证和报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归集和整理,唯有那些精心收集,准确无误地数据才能产生有效可靠的信息。
确立质量成本经济性的思想原则,为了使建筑产品既满足《规范》和业主的需要,又能使质量成本最低,这就需要选定最佳质量水平,即考虑成本与质量保证值之间的最佳平衡。降低质量成本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建筑产品的要求。
严格报告质量成本责任制,使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办事有标准,从而便于对质量的考核。
质量成本统计核算
施工的建筑产品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配套广、原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由于这些特点,使得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和与其它行业比有所差异。施工企业一般应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这样便于核算和。
施工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前,首先应根据本企业资料和建筑产品结构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并按质量成本项目进行分解,在内部成本、外部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中,故障成本(内部故障成本与外部故障成本合并)占总质量成本的比重最大,其中施工质量成本发生额更为突出,所以施工企业要重点抓好内部故障成本的统计、核算和分析工作。下面就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内容简述如下:
施工质量成本项目部根据各班组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原始凭单,逐月进行统计汇总,并加盖“质量成本”印章,统计表由质量保证部进行核证,项目统计明细表。
项目部统计表原则上按单项工程进行统计,这样便于归集和可比建筑产品质量成本降低率。建后服务成本施工企业建后质量服务成本发生一般较少,如该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企业信誉,影响已经取得的经营市场,所以,施工必须密切注意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的动向。
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统计明细表年月
建后质量服务成本一般由经营部门或建后服务部门统计。外部损失成本施工企业外部损失成本不是每月都发生的,但如果外部损失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信誉,影响你开拓市场。所以,施工企业要必须密切注意外部损失成本的发展动向。
外部损失成本一般由设备材料部、经营部统计。
预防成本在一般情况下预防成本只占质量总成本的10%左右,它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属于不可避免成本。尽管发生额较小,但对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发生额的控制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预防成本由质量保证部、工程技术部、经营部逐月统计。
鉴定成本鉴定成本一般由质量保证部和工程技术部统计。
质量成本报告各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根据原始资料填写了以上报告后,财务部据此进行核算统计,并汇总填写当月质量成本总报表。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是质量核算的深入,也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得到必要的信息,从而为调整、确定质量成本中各项费用的投入,达到既定质量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质量成本分析,即根据质量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共包括四个分析内容:
1、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内容分析:
2、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比例分析:
3、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
4、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的比例分析:
上述分析内容,可在一张质量成本分析表中反映,举例说明如下:玉兰宝都大厦,框架22层, 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该工程预算成本44175000元,发生实际成本38967650元,其中质量成本1156155元。
从资料看,质量成本总额占预算成本2.62%, 比一般工程的降低水平还要高,特别是内部故障成本的比例(占预算成本0.34%,占质量成本总额12.8%)更为突出,但是,预防成本要占预算成本的1.75%,占质量成本总额66.94%,说明在质量管理上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致使返工损失、返修损失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停工明显减少。当然从资料看,站在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上,还有质量公关费用、停工损失、质量过剩支出、专业分包损失费、劣质材料设备额外支出五大费表现偏高,其费用累计百分比为19.67%,对其还不可忽视,必须进一步深化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成本降低到计划指标控制范围以内。
资料,对影响质量成本较大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为了便于比较,除核算分析质量成本各项费用发生额外,还要计算质量指数。所谓指数,就是质量与某种基数之比。指数是一种尺度,长期计算下去,能够从整体上看出质量成本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比较基数要视行业和各施工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建筑业常用的基数有:
1.直接施工人工小时;
2.直接施工人工成本;
3.产值;
关键词:质量成本 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内部故障成本 外部故障成本
一、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概述
(一)质量成本构成
质量成本理论的创立者费根堡姆认为,质量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达到和保持特定的质量水平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既定质量标准而发生的一切损失之和”,一般可以分为内部故障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成本是占据质量成本的比例往往超过90%以上,攀成钢主要针对质量损失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对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只做定期分析,而不进行逐月跟踪。
1、预防成本,指企业为防止废品、次品及质量事故的发生,保证和提高符合性质量水平而投入的质量控制措施费用,防止产生废次品的各种预防性费用。其成本项目包括①质量事故预防措施费②质量管理培训费③新产品质量评审鉴定费④质量改进措施费⑤质量水平提高奖励费等。
2、鉴定成本,指在一次交验合格的情况下,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和鉴定而发生的费用。其成本项目包括①检测设备及工具的使用维护费②原材料、零部件、半成本和产成品的检测试验费③检测鉴定管理费。
3、内部故障成本,又称内部损失成本。主要指半成品或产成品在未发出销售前,经检测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损失费用,以及因质量原因造成其他损失。其成本项目包括①废品净损失费②不合格产品返修费③返修复检费④停工减产损失费⑤质量降级损失费⑥质量事故损失费⑦质量事故处理费。
4、外部故障成本,指产品发出销售后因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的标准而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其成本项目包括①质量保修费②质量索赔费③质量诉讼费④产品退换费⑤质量降价损失费⑥质量“三包”管理费。
(二)质量成本管理管理体系构成(这个部分再介绍一些,有点单薄)
攀成钢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成本分析专题会、质量成本财务核算、质量成本报告以及质量成本的控制和持续改进等。
实践中,企业通过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来推进质量成本的管理,具体实施由技术质量部和财务部牵头,财务部是组织公司质量成本分析专题会的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推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上述三个部门外,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涉及的主要部门通常还包括供应部、销售部、各生产主体厂、物流公司、物配中心以及顾客服务中心等。这些部门在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采用项目小组的工作方式,通过上述研发、供应、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等跨部门的通力合作,全员参加,认真落实每一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直至最终达成整个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运作顺畅的效果。
二、钢铁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运作
首先,攀成钢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把质量成本管理及核算纳入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财务部作为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归口部门,具体负责归集和分配质量成本,提供质量改进的依据,并根据质量成本专题大会的结果。 其次,公司下发文件,规定各单位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的的具体职责。例如生产部根据质量成本的主管范围及有关资料,将质量成本费用汇总分别填入分机组、分品种的各种内部质量成本报表并分析查找形成质量成本的原因,将结果及原因及时报财务部;技术质量部负责产品鉴定成本分析,其分析结果报财务部;顾客服务中心负责组织产品质量改进;负责根据顾客需求组织工艺技术改进;负责对顾客提供有关公司产品质量监督和质量保证方面的服务;根据顾客需求牵头组织实施顾客对供应商的质量审核、质量调查或供应商资格预审(第二方认证),并将外部质量异议产生原因及数据汇总交财务部。各二级单位(主要是主体厂)按照公司质量成本指标控制计划,严把质量关,严格控制各种质量问题的发生,尤其重点控制主要产品一次合格率和成材率等指标,根据每月质量损失率等具体数据,通过各种质量成本分析报表呈现内部故障成本形成原因及改进措施及对策,并给财务部提供相应的数据。 最后,公司综合各种质量成本指标完成情况及分析结果,严格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注重管理的可靠量化和证据,并形成流水线管理,从而确定影响顾客需求的关键质量特征,组织相关部室对质量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综合测评,目的只有一个:合理保证并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例,最终提高产品质量。
三、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现状
(一)对质量成本未予以充分的重视
攀成钢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已有十年时间了,但是管理力度不够,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对数据挖掘不够,质量体系绩效考核也未达到应有的目的,究其原因从管理层到班组工人仍然对质量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不够细致深入,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司ERP系统数据很不稳定,造成目前攀成钢因为内部质量判定标准的不同无法进行明细产品(极小部分)的准确核算。
(二)未充分履行企业财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
攀成钢长期以来会计的职能并不包括对质量成本的准确核算,而财务部门由于工作思路的局限性也未充分意识到财务人员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贡献,财务人员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如其他成本项目,质量成本计划的执行力度不够,财务部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三)忽视质量成本基础数据的记录和汇总工作
目前,攀成钢仍有部分质量成本数据仍分别由各主体厂机动科、财务等单位手工录入相关报表,人工干预质量成本各种报表产生,从ERP系统中不能实现自动取数,部分产品因质量判定标准不同无法细化到各钢种、钢号。一部分管理人员投入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导致小部分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的记录和汇总工作未取得如期的效果,只有通过全体人员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质量成本管理从原始数据录入到考核的整个工作流程均实现无纸化办公。
(四)成本管理核算未按品种及各机组进行明细核算、报表分析不够
由于攀成钢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很短,且生产工艺复杂,目前质量成本的重点只停留在容易发现的质量损失部分,对于隐含的质量损失无法实现详尽的统计和明细核算,照搬其他钢铁企业的核算也不完全适用于攀成钢,突出表现在:因统计范围不同、时间节点不统一和数据来源不完整,造成成本管理核算未按品种及各机组进行明细核算、报表分析不够。
四、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议
技术质量部和财务部是攀成钢质量成本管理牵头单位,两个部室围绕公司年度质量成本计划,召集相关部室经过充分讨论,把关键质量指标进行了分解和层层落实,建立质量成本明细指标到作业区、到班组。具体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质量成本管理意识,脚踏实地地开展各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突出质量成本管理效果和效率上,如以ERP系统数据平台为基础,规范质量成本报表格式、口径及数据来源一致,形成完整、统一、共享的内部质量损失及基础信息数据,实现实时价值化管理,同时满足各个管理层面的需要,为改善质量成本管理现状、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有效手段和依据。
其次,财务相关人员应主动熟悉整个企业的工艺流程及关键工艺的控制点,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测算每一工序的质量成本目标,分品种、分机组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并建立明细到班组、作业区。除此之外,还要深入了解企业质量管理所遇到的困难和质量成本体系结构和实际运行情况,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质量管理其他相关人员在主要学习质量成本管理财务相关知识、方法之余,也应该增强自身的质量成本意识,在此基础上,经过数次探讨和测算分析,然后,综合财务提出的方案和建议,建立适合攀成钢自身情况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最后,随着攀成钢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的不断深入,通过建立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种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奖惩分明,定期召开质量成本管理专题大会,应针对出现的问题,查原因定措施,全方位地持续改进质量成本管理。
(二)适当增加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
目前攀成钢的预防成本很低,主要是一些培训费用,如探伤人员的上岗培训费用。
鉴定成本也不足,这方面的不足表现在材料入厂时检验不彻底、产品生产过程检验不认真仔细,现场生产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只有通过增加必须的检验人员及工资待遇,增强他们的责任心;通过以上一些措施尽可能减少不合格的外购物资和外购设备不进厂,本工序不合格的在产品不转入下一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发出厂。
(三)以公司正在建立的ERP系统及财务质量成本管理数据为基础,逐步形成攀成钢公司质量成本数据同口径和同来源和共享。
[关键词]质量成本;控制;产品质量;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063-02
1、质量成本的含义和内容
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这二者之和即为企业的质量成本。它一般分四大类:1)预防成本;2)鉴定成本;3)内部故障成本;4)外部故障成本。
(1)预防成本:是指为保证质量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所需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质量工作费、质量教育培训费、质量奖励费、工序控制费和质量科技核算费等。
(2)鉴定成本:是指检查、评定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序质量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和标准所需的费用。主要包括:进货检验费、产品检验费、工序检验费和产品质量认证费等。
(3)内部故障(损失)成本:是在产品出厂前,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次品损失、返修费用、复检费用、停工损失等。
(4)外部故障(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售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价处理损失及三包费用。
2、经验研究
(一)研究设计和样本来源
本文的经验研究数据来源于YXW公司。YXW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产数码产品、电脑周边产品、电子产品、通信产品、车载后视系统等配套产品连接线的研发定制、加工成型、批发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制造型企业。YXW公司的质量成本统计主要由销售部、质保部、采购部、生产部负责,最后汇总到质保部。
(二)研究过程和样本分析
1.研究过程。YXW公司按价值链分析,只有中下游的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过程,无设计研发过程。于是,运用过程分析法确定主要质量作业和质量作业库,在确定主要质量作业的基础上,划分质量作业库。质量作业耗费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库,将各质量作业库的成本,汇总成质量总成本。
2.样本分析。本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柏拉图和因果图法对样本进行分析,由于内部失败成本与外部失败成本是应该消除的非增值作业所产生的成本。在此,本文主要对内部失败成本进行分析,进而对质量成本进行总体分析。
(1)内部失败成本分析。YXW公司的内部失败成本包括:停工损失、返工和报废不良品。以下我们将运用质量控制(QC)七法中的柏拉图法和因果分析图对YXW公司的内部失败成本进行分析。以2011年为例,从内部失败成本分析图(如表2)可看出内部失败成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报废不良品。要控制好内部失败成本,就必须抓住报废不良品这个关键点,找出解决方案。因此,从报废不良品开始分析。
以下,我们运用柏拉图分析法进行分析(如图1),柏拉图法能识别少数关键因素,优先采取解决措施,用于不合格品数或缺陷数的分类分析,反映工艺中各种类型的错误(不合格)发生的频率,并将主要的不合格问题归纳起来以助于生产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解决问题。从图中可看出,最主要的不良为“接触不良”,占9.01%。因此,就要运用因果图法进一步分析造成“接触不良”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
上述数据证明了YXW公司在运用TQM中的质量成本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产品质量稳定,客户抱怨少,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上升,最终的结果是公司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国内外修船业的现状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修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危机造成了国际航运业务的萎缩,使得修船市场需求不足,价格剧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修船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年修船价值达到六十亿元人民币以上,但与国际修船强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与日本的同行业在经济管理水平方面相差18年。在客观环境中处于落后地位的我国修船业如何在全球修船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质量成本管理在保证修船质量的同时要求尽可能的减少成本,这为我们衡量修船企业的竞争能力提供了参考。加强成本管理将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质量成本概念的发展
质量成本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核心概念,是质量成本管理有效进行的基础。质量成本理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管理理论专家最先对质量成本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成本的概念。
(一)传统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从上世纪五十年展至今,质量成本核算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以及外部失败成本。传统质量成本概念已被我国企业和学术界广泛应用。
(二)全面质量成本: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质量管理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传统的质量管理思想已不足以应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现了。全面质量成本是指产品在形成的各个环节中,为达到顾客要求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全部支出及隐性损失。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综合应用各种知识来分析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系统控制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阶段所发生的支出,从而保证总体的最佳经济效益。相比于传统的质量成本概念,它所覆盖的范围更广、考核更加细致、显性和隐性成本并重,对整个生产活动中的可能影响成本做出了全面的分析。
(三)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企业在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所做的对比、分析考核工作,它贯穿于质量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中。事前分析需要寻求最佳的质量成本方案并编制计划;事中分析要求定期检查质量成本计划执行情况,防止可能损失的发生;事后分析需要根据上期质量成本核算的数据和调查研究作出下期计划。质量成本报表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流程送交至各工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四)质量成本核算:企业成本核算分为帐内核算与帐外核算。帐内核算时,在总分类帐中增设“质量成本”科目,帐外核算是将质量成本核算与日常会计核算隔离开来,单设账目进行核算。
修船企业全面质量成本
修船企业的全面质量成本主要由质量不足与质量过剩构成。质量成本概念同时包含质量过剩与质量不足两方面。修船质量过剩所浪费的机会成本也是一种质量成本。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修船企业通过加大质量投入以实现高质量的修理水平。但很多企业在加大质量投入的同时并没有注意质量管理,从而出现了质量过剩的现象。
质量不足与质量过剩是由相关的成本动因综合影响而成。修船企业质量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检测成本:待修理船舶进场后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测,这一阶段的费用构成了检测成本。很多修船企业往往忽视这一阶段的质量成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待修理船舶的检测结果和总体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船舶修理的质量与成本控制。如果检测失误较多,会造成后续阶段费用难以控制,进而直接影响到船舶修理后的质量水平以及服务产生的成本。
(二)直接质量成本:修理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记入直接质量成本。直接质量成本是修理全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这阶段工作成果直接影响到修理后船舶的质量水平。修理中由于材料投入不足、修理人员技术不高等造成的损失计入质量不足成本;相反,由于人员投入过剩,材料投入超标造成的浪费则计入质量过剩成本。
(三)间接质量成本:间接质量成本是指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间接的、隐蔽的费用支出。例如,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商业形象下降,从而引起了市场份额的减少。由于市场份额的减少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尽管目前会计无法对此类损失作出精确的衡量,但企业经营者必须意识到这一间接成本的存在,将其单列作为前面质量成本的组成内容之一。此项成本没有过剩或不足之分,只有形成原因的不同。
(四)管理质量成本: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需要产支出管理费用。质量管理活动虽不是修理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但它是为达到修理标准而支出的费用,也应计入全面质量成本中。质量预防成本超出了合理的支出范围时即为管理质量过剩成本。
全面质量成本的意义
全面质量成本通过对质量成本的宏观把握,克服了质量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不足以及过剩问题,有利于各部门责任的划分。全面质量成本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形成的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考虑,形成了系统的质量成本观。
质量成本会计核算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企业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QC)。三十多年来,获得了一些成就,但发展不是很和谐。通过实践证明,在质量成本核算并没有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下,只要企业管理层对质量成本管理有足够的重视,质量工作就可以得到顺利实行,从而可以得到显著的成效。毫无疑问,在我国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质量成本核算是按照质量成本消耗情况,运用专业的手段,对发生的质量费用进行核算、归集,并整合出质量成本信息,同时监督质量成本计划实施情况的所有工作。质量成本核算是企业质量成本活动的基石和关键步骤。质量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以其提供真实资料为参考,质量成本分析和考核以其为依据,而且和质量成本控制相联系,起到了关键的承接作用。具体方法有:一个是统计核算法,综合运用实物尺度、货币尺度、劳动尺度等多种计量标准。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缺陷、费用等具体问题都是根据一整套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来列示的。它的目的是了解质量成本实施的概况与质量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不是着眼于核算资料的本身;并通过使用各种统计手段(如:普通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分组调查等)获得对企业有用的信息。二个是会计核算法,是在会计核算体系结合质量成本,并把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个环节产生的质量成本在会计核算程序中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三个是统计与会计相结合的核算法,是指把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相对比较容易用会计方法反映的质量成本直接按照会计方法来核算,把不容易计算或者不容易准确计算的质量成本按照统计核算方法来核算。
质量成本核算
1、设置质量成本科目
因为企业所在行业、管理模式以及本身规模都存在差异,所以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设置质量成本科目。但要综合衡量以下6项原则:1)与企业内部相协调,以适应其各方要求;2)要以国际或国内的有关标准为依据;3)企业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要准确实用;4)有助于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实施;5)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6)与当前使用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有冲突的地方。质量成本通常含有三个级别的科目。一级科目:质量成本;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等等设置为二级科目,像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这样的科目可以根据企业具体需要增设,像隐含成本还可以增设一个质量成本调整科目来解决问题;将具体的费用类科目设为三级科目,可以采用GB/T13339-91《质量成本管理导则》中所列举的科目。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质量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商量后进行增加或者删除,同时应做到:概念明确,定义清楚以及费用范围使用准确,不重复和遗漏,有助于核算,以及有助于质量成本分析。
2、公司质量成本核算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
按照公司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公司建立质量成本总分类账和对应的质量成本科目明细分类账。在实施的公司质量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同时进行质量成本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这样就可以运用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的企业一级会计科目,从而保证公司原有财务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设置一套质量成本核算账簿,按照公司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表,进行质量成本一级科目的设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个二级科目的设置和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的质量成本三级科目的设置。根据需要通过更改一些明细科目,方便公司财务人员找到与质量成本明细科目相对应的科目。企业在会计核算期间,新设置的质量成本核算账簿不同时使用。到期末时,登记会计明细分类账,并可以开始登记新设置的账簿。因为科目名称的不同而内容一致这样的特点不会产生影响,所以方便账簿的登记。
3、建立质量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核算就是根据产品产生的全过程,对出现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等质量成本用货币的形态展开核算。质量成本核算基本上是先由各个核算网点实施,然后再由企业财会部门统一核算。实施质量成本核算不但可以如实反映质量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且可以帮助实施全面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核算还是质量成本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因为专门核算质量成本的会计科目在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中还找不到,所以就只能在账务处理上灵活运用。目前,通常可以有两种方案选择:1)双轨制,就是将一般的跨级核算与质量成本的核算分开,独立在账外设置质量成本的记录,然后由各个质量成本控制网点展开核算。其中大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原先的资料,并在原有的“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账户内设置专栏,然后按照相关会计凭证把质量成本数据填列在上述专栏内。接着,再由各个质量成本控制网点,按照结果定期编制“质量成本报告”,同时作为该网点业绩的考核依据。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简单方便容易实施;坏处就是缺乏对质量成本的实际发生数实施精准与有效地控制。2)单轨制,就是将“质量成本”一级科目增设在原先的会计科目表中,接着设置其二级科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并且在每个二级科目下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明细科目,进而实现质量成本的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相联系。单轨制最大的弊端是和现行会计制度相悖,会计期末,不能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进行列示。但是如果在会计期末,将质量成本在“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进行分配,则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唯一难点就是分配标准不容易制定。单轨制的坏处就是账务处理比较复杂,好处就是能顺利展开精准而有效地对质量成本的实际数的控制。
1.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与其他相关课程冲突。
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之处。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七个方面的职能,其中成本核算部分属于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对于其他部分的内容以及与成本有关的新发展问题等方面,在不同的教材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成本预测等内容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均有涉及;而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和成本控制等内容则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常常也都涉及。由于这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所涉及,而这些课程常常是由不同教师来进行讲授的,造成有些内容被重复讲授,有些内容则被遗漏,从而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2.教学方法设计不合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
成本会计教学可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无法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促进理论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从实践教学方式来看,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先完成理论教学,然后以很短的时间内集中模拟或者到企业参观产品的生产过程。这种方式的实践教学首先不利于学生对某些实践性较强知识的理解。成本会计中的某些内容与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联系比较紧密,若缺乏对实际生产流程的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某些方法的核心。另外这种实践教学的效果无法保证。先进行理论学习,后进行实践教学的方式,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实践,但实际上在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理解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实践学习中漫无目的,走马观花,不能达到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3.教学目标滞后,与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脱节。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总费用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工作日益重要。但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仍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也仅限于成本核算,对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方面内容关注不够,不利于学生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生产实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改进《成本会计学》教学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成本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以上问题,应及时更新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统一设置教学内容,改善成本会计知识体系。
为了保证成本管理内容的完整性,必须统一设置会计学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成本会计学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之间的衔接配合。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成本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将成本会计7个方面的内容分别配置到三门课程中。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可放到《管理会计》中讲授。在管理会计中一般要系统地讲授预测、决策的具体方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虽然属于成本会计的内容,可以将其放在管理会计中作为预测方法的一个简单应用。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内容在《成本会计学》中重点讲授。因为成本核算是所有成本会计工作的基础,必须在此重点讲授,包括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以及作业成本法等内容。成本控制是根据预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的约束和调节活动。在学习了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成本控制方法,有利于巩固成本核算的学习效果。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内容可在《财务管理》中学习。因为《财务管理》课程中,安排了专门章节系统介绍财务分析方法和业绩考核方法。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内容同样可以作为分析方法和考核方法的具体应用加以详细介绍。
2.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成本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靠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理解。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感性认识。另外,成本核算中涉及很多种不同方法,各种方法的选择与企业产品生产的微观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使学生首先了解企业产品生产的微观环境,才能真正理解成本会计的应用原理。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先学习理论,后实践操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的方式。对需要感性认识才能更好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先实践观摩参观,然后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方式。在掌握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可以在课程最后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以利于整个知识的融会贯通。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地参观、小组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3.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成本的比重不断下降,因此要改变以制造成本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随着高新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幅上升,与此对适应,应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以作业为基础,将产品生产划分为若干作业中心,按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以避免产品成本的扭曲。质量成本是为了防止出现低质量产品而发生的成本以及由于出现了低质量产品而导致的损失,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产品质量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在成本会计中增加质量成本的教学内容。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卓越的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许多企业已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在以往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实行质量成本决策、最佳成本模型、质量成本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在提供业绩评价信息时,还要提供一些非财务性的相关信息,如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趋势报告和质量成本业绩报告等。
4.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水平。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PAF模型,首先对质量成本及质量成本控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针对目前很多企业不知自己的总成本状况及如何考核综合质量成本水平,提出了新的评价企业质量成本水平的模型,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质量成本 成本评价模型 成本分值
质量成本(Cost Of Quality), 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以及由于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损失等企业所必需支付的费用。质量成本是经营成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产品质量经济性的重要体现,它从经济的角度反映了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质量成本管理就是企业对质量成本进行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以寻求适宜的质量成本为手段,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同时要注意到质量成本管理不仅要求企业要控制和改善每一质量成本因子,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好质量成本的平衡。
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控制(Quality Cost Control)是指在既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质量成本的形成和发生施以必要的、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质量效益的行为。
质量成本控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质量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降低质量成本。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因子的确定及分析,实施有效的质量成本控制与管理应从五个途径入手:一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质量成本水平做一个评价,制定总的控制目标;二是制定质量成本管理规范;三是实行质量成本核算;四是开展质量成本分析;五是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质量成本水平的评价模型
(一)质量成本因子的构成
本文采用PAF的质量成本模型,即总质量成本(CoQ)=预防成本(P)+鉴定成本(A)+内部损失成本(IF)+外部损失成本(OF),根据各文献中有关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及实际情况,设置质量成本三级科目,如表1所示。把这些构成成本的因素都称为质量成本因子,用i表示。首先对各三级科目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找出他们的相关性,然后作出Pareto图,找出其中主要影响质量成本额的科目。根据企业历史数据,可以统一格式化数据到质量成本数据统计表中,设共有k组历史数据,然后根据数据表对占总成本前80%的科目进行排序分析,用C1~C6表示前6位科目,所以{C1~C6}∈{P1,P2,P3…,OF4},如表2所示,根据表可以做出帕累托图,如图1所示。因此,可以分析得出主要影响科目为C1~C6。而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出适合本企业的主要质量成本因子,设为n个,以求更符合实际。
(二)成本因子权重
成本因子权重是指某个成本因子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因不同成本因子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不同,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其所在的行业特点选定一定的成本因子,并对其设定不同的权重,以便更好的考量企业的质量成本水平。在本模型中我们采用综合评定法算出行业标准权重,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数据(可从财务报表得到),通过访问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以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分析哪项指标项重要、哪项指标项不太重要,结合该行业成本因子所占总成本比例,确定成本因子的标准权重记为ai,且∑ai=1,记: R=(a1, a2,…, an)。
(三)李克特量表
第一,收集大量与测量的概念相关的陈述句。第二,选择部分的受测者对全部成本因子进行测试,要求受测者指出每个成本因子的成本情况: a.成本较大b.成本大c.成本中d.成本小e.成本较小。第三,对每个测试项目的回答给一个分数,如从成本较大到成本较小分别为5、4、3、2、1。分别对应为:成本较大,成本大,成本中,成本小,成本较小;用j表示分值,Q为一个向量:记:j=5,4,3,2,1;Q=(5,4,3,2,1)。第四,根据受测者对每个成本因子的项目的分数计算出平均值并作为该因子的成本分值,得到每个成本因子的个人态度得分,同时记录下每个分值给出的人数,作为每一成本因子得到这一个分值的概率,概率=给出该分值的人数/总受测者人数,即得到每个成本因子从成本较大到成本较小的概率mij,且∑mij=1,构成一个质量成本因子李克特量表(见表3)。
由RK得到企业总成本在5个档次的概率值P。P=RK=(mi1∑iai mi2∑iai mi3∑iai mi4∑iai mi5∑iai),以mi1∑iai的概率认为该企业的质量总成本较大, 以mi2∑iai的概率认为质量总成本大, 以mi3∑iai的概率认为质量总成本中, 以mi4∑iai的概率认为质量总成本小, 以mi5∑iai的概率认为质量总成本较小。
给出质量成本水平加权平均分值A。A=PQT―我们可以看出A值的大小反应的就是企业质量成本的大小,通过查表4即可得到该企业在行业中的质量成本情况。
根据计算得到的企业质量成本分值,可以清晰的看出企业在该行业质量成本水平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不同的分值可以采取不同的质量成本控制措施。
(四)根据不同分值的质量成本控制对策
对于成本水平分值在0-1 (含1,以下同)之间,说明企业的质量成本水平在同行业中比较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不要轻易对自己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进行调整,而是去发现自己成本控制实施较好的原因和措施,并加以总结和发扬,使这些措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实施。对于成本水平分值在1-2之间,说明企业的成本水平在同行业中有一部分优势,而且某些成本控制做得不好,与标杆企业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企业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不足,最好采取跟踪策略,学习标杆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吸取它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对于成本水平分值在2-3之间,企业质量成本在同行业中已经没有优势,在很多成本控制方面都存在问题,而且各方面控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在对企业质量成本进行控制时必须采取联合优化的战略,把局部成本控制措施与综合成本控制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优化的整体,促使企业质量成本趋向最小化。对于成本水平分值在3-4之间,企业质量成本大,在同行业中处于劣势,企业要在自身质量成本控制上进行深入分析和检讨,要大力度改变现行的控制策略。可以考虑企业的系统组织流程再造、机构整合,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系统的管理,使企业实现真正的系统化。对于成本水平分值在4-5之间,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肯定是不成功的,在采取四的策略之外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第一,明确质量成本的构成;第二,加强过程控制效率;第三,加强人员培训或提高人员效率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第四,明确权责归属,防止责任转嫁。
算例验证
M厂是东南地区的一家电子制造公司,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M厂分析得出的主要质量成本因子有质量保证相关计划的设计、制定与实施的费用,原材料检验费用,过程控制费用,废品损失费用,保修费用五个,即n=5。根据综合评定法得到这五个成本因子的权重(见表5、6)。
这样该企业以0.090的把握认为其质量总成本较大,以0.195的把握认为其质量总成本大,以0.520的把握认为其质量总成本中,以0.160的把握认为其质量总成本小,以0.035的把握认为其质量总成本较小。然后,根据该厂的成本分值A=PQT=3.125对照表4可知该企业质量成本在该行业中处于成本大的水平,成本控制存在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对其质量成本按照策略四进行控制和改进,同时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辅助以其它策略。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竞争的白热化,企业对于质量成本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本文主要从系统角度进行了论述,并对质量成本的预测与计算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实际的质量成本三级科目,并利用概率统计以及数据统计来分析每个科目,得出主要影响科目。然后,通过评价模型来判断企业的质量成本在整个行业中的水平定位,在此基础上去实现有针对性的改变和进步,从而对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具有理论以及实际指导意义。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这个结论。
参考文献:
1.尚珊珊,尤建新.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J].软科学,2009(12)
2.刘高常.利用模糊分析法控制企业物流成本[J].企业天地,2005(11)
关键词:质量;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80-02
质量成本指企业为确保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当质量发生不满意时所遭受的损失之和。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个部分,质量成本管理是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的一种应用管理技术,通过企业质量成本的分析、预测和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和统计核算,最终达到从质量中要效益的目的,质量成本不是一种职能成本,但是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以找出质量成本的最适宜点,从而为企业挖掘潜力,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1 质量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质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国质量专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将企业中质量预防和鉴定成本费用与产品质量不符合企业自身和顾客要求所造成损失一起考虑,形成质量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了解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我国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制度的推行,质量成本管理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但现在多数企业将质量成本管理仅仅看作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多地表现为应付或是不重视质量成本管理,只是为了企业顺利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和检查。其实,实行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使产品的竞争力有所损伤。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都是将重点放在保证产品的使用价值即产品的质量上,而对随之发生的质量成本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控制,从而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不良增加,使产品在价格上失去竞争力,给企业的利润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2 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质量成本是管理的经济表现,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核算、分析、报告和控制,不但可以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首先,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和质量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其次,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可以找到本企业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比例,进而确定满足顾客要求的最佳质量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可以使经济人员了解质量,而使工程技术人员增加经济观念,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深入发展和财务成本管理必须研究的问题,而且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对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素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当前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没有全面注重产品在各个流程中的质量成本管理
国际质量标准ISO8402定义产品质量“是产品或服务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这种“满足”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产品设计所做到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程度,称为“设计质量”,其二是产品与其设计要求一致程度,称为“符合质量”。企业根据顾客期望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规格,并通过设计把功能性规格转化为设计规格,因此全面了解顾客期望是设计出顾客满意产品的关键,而顾客期望一般是通过市场调研所获得的,在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调研中,人们发现“设立了专门市场调研部门的企业远低于设立了产品开发计划部门的企业比例,差距达20个百分点”。市场调研工作的疏忽,导致了产品设计质量低下,具体表现为产品性能不能达到顾客的期望即“产品设计质量不足”及产品的质量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即“产品设计质量过剩”,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产品离开了企业之后,顾客维持“过剩质量”或因“质量不足”而额外所支付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产品信誉损失,增加隐性成本。
3.2 忽视企业全员质量成本管理
为加强质量管理,几乎各个企业都设立了质检部门,对出厂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同时,由质检部门或会计部门对企业质量成本进行核算,对于这样一种管理模式,许多人认为质量成本管理是质检及会计部门的职责,实际上企业质量成本的形成是企业许多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质量成本控制中,应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将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成为职工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降低企业内外部失败成本,
3.3 认为产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从而忽视了员工工作质量
认为产品质量是严格检验的结果。检验越严格,淘汰的产品越多,因此产生的质量检验费用越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质量成本。但事实并非如此,产品是由人制造的,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制造出来的,如果在产品设计质量确定的情况下,产品合格率将主要由工作质量决定,即工作的准确率将是产品合格率的保证,而工作由多个工作过程构成,每个过程又由多项工作活动和动作构成,人所做的每一个动作,他的完成往往是由人的意识控制,员工质量意识强、素质高,工作动作完成的质量就高,因此,产品质量最终是由员工素质决定的,检验只是事后保证,再严格的检验,也检验不出高质量的产品,现在很多企业要求员工做到自我控制,开展无缺陷活动,也证明了这一点。
3.4 传统质量成本分析观念的误区
传统的质量成本观认为企业的预防鉴定成本的投入增加,可以降低企业的内外质量损失成本,当预防鉴定成本投入与内外质量损失成本相等时,总质量成本最低,即为企业的最低质量成本点,此点相对应的废次品率即为企业应当保持的废次品率,降低或提高这个比率都会导致企业质量成本的上升,然而,企业的废次品率只有达到零时才是最完美的,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顾客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世界顶级企业相继推行6西格玛管理,逐步确立了全新的卓越质量理念,摩托罗拉在其1996年质量通报会计总结过去9年提高质量的成绩,从4西格玛水平提高为6西格玛水平,即意味着每百万次只有3.4次缺陷,但摩托罗拉仍不满足,决定把缺陷测定的基数由每百万记改为每十亿计,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其质量水平,质量意味着没有缺陷。质量管理哲学已经开始悄然改变,原来那种适应性质量的概念逐渐为“卓越质量”、“零缺陷”的现代质量观念所取代。
4 培育和完善质量成本管理的建议
4.1 适量增加预防成本
保证正当的质量管理系统有效工作,使产品缺陷和偏差的数量随之减少,这就意味着故障成本的降低。质量的系统是预防,不是检验和救火。零缺陷管理大师克劳士比曾经说过:“基本上没有什么是新的,差不多每件事都曾被做错过。”应该总结过去做错的事例,从中吸取教训,找到预防措施,防止不良事件再次发生,进而持续进行预防性质量改善,实现由事后处理向事前管理转变,管理是事前行为,具有预防性质,付出的代价往往最小,而处理是事后行为,通常以纠正错误为主,还要消除造成的各种影响,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管理行为的好几倍。克劳士比认为:“质量远远不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情,高层管理者一定要对质量做出承诺,提供支持,否则,真正的质量绝对不可能产生,”在企业的行为中认为质量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是十分错误的,“零缺陷“理论纠正了这一观念。在一个企业,质量问题和所有人都是密切相关的,各个部门、每个人要同心协力地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有效的降低质量成本。
4.2 企业领导者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不管在什么行业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企业更是如此,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现代社会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一个企业质量问题和所有人都是密切相关的。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进行培训,培训应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同时学员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取经,取长补短。企业领导者应综合学员们的方案和意见,建立适合企业实行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企业员工中应该有一种团队精神,即:问题存在,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并把它做好;我们是团队中一员,要么一起失败,要么一起成功,荣辱与共才能实现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4.3 采取措施留住人才
企业对于员工,尤其是思想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优秀员工,要有措施吸引、留住人才,可以采取一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了高素质、忠诚和稳定的员工队伍,才能降低质量成本,使企业健康发展。
4.4 树立新的质量成本管理理念
通过不断的质量改进活动和技术进步来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从而为赢得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以“零缺陷”和卓越质量为出发点,在具体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弱化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作用,强调质量损失成本(既包括显见成本,也包括隐含成本)。从“合理质量”的角度出发,研究本企业质量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本企业质、本、利之间的关系分析和寻求质量与经济相统一的最佳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水平,使质量不过剩又能保持质量的符合性,求得质量、成本、效益三者的最佳组合,这才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所应当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质量成本控制 运用 研究
在意识到不良质量将使企业丧失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后,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视质量为一种竞争上具,并开始尝试将质量与商业战略相结合。
1 质量成本理论概述
1.1质量成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质量活动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更替之际,该阶段以质量缺陷检验为基本特征,第二阶段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特点是质量管理的焦点由检验转化为控制,统计技术的发展在该阶段十分明显,第三阶段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保证为特点,强调质量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并把重点放在产品质量的构建上。
现在,质量活动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通过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将质量过程和商业战略需求相集成的战略质量管理阶段。该阶段的质量管理与盈利和商业目标的联系更紧密,对于竞争需求和顾客看法更敏感,更紧密地与持续改进相联系,被设计成适合管理高层的战略需求。
质量成本,被朱兰博士描述成“当不存在质量问题时,那些将不复存在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早在1952年,朱兰博士就将不良质量成本作为一种质量测量工具使用,主张质量管理者应评估不良质量成本,以确定质量控制体系的潜力,并通过不良质最成本的进一步评估对质量改进过程的成果进行测量。
1957年,美国的A.V.Feigenbaum将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四大类,为质龄成本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Feigenbaum所著的《全面质最管理》一书中。将质量成本划分为控制成本和控制故障成本两类,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控制故障成本则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国家标准GB/T13339―91《质最成本管理导则》指出,质量成本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费用,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在特殊情况下,还需增加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IS08402:1994对质量成本的定义为: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尽管各方面对质量成本的内涵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但质量成本的核心问题总是与质量不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联系在一起,与防止产生不合格品或者已经出现了不合格品的费用及损失联系在一起。
1.2质量成本的构成
质量成本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即为了确保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和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前者被称为质量控制成本,包括为预防产生质量缺陷而投入的预防成本和进行质量鉴定活动而产生的鉴定成本,后者被称为质量损失成本,包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
1.2.1预防成本。指通过确定和消除损失原因,采取措施以预防缺陷的所有相关活动的成本总和。例如:质量过程的执行和维持费用;质量培训费用;质量规划费用和对消除缺陷与损失来源进行的根本原因分析的费用。
1.2.2鉴定成本。指与测量、评估,或那些为确保内部和外部顾客需求相一致的,对产品、过程或服务进行的核审活动的所有成本的总和。例如:为确定和保证产品和服务可接受性而进行的试验和评估成本;测量一个顾客供货系统的适时性、准确性和响应率所需的成本;为确定员工相对于已建立的标准和要求的期望表现的实际绩效表现情况,而进行评估活动的成本。
1.2.3内部损失成本。指出货前因产品和服务没有满足顾客要求而造成的所有损失的成本,包括:废料、返工、纠正活动和由于缺陷导致的停工损失,完善、纠正服务的不足所需的成本。
1.2.4外部损失成本。指产品和服务交给用户后,因产品质量缺陷引起的一切损失费用,主要包括由于质龄缺陷而支付的诉讼费用、索赔费用、退换货损失、保修费用和降价损失等。
此外还有:合同情况下,根据顾客要求为其提供所需的客观证据而支付的费用,产生的“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因顾客没有得到满足,转而购买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或放弃对原制造商产品购买的“丧失机会成本”;企业因忽视对管理员工、服务和支持领域进行不良成本评估而造成的“间接质量成本”等。
1.3质量成本分析的目的和任务
1.3.1目的
质撼成本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评估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管理体系水平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掌握产品质龄的波动程度及变化趋势,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和影响产品的主要缺陷,找出影响质量成本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不断提高质量保证能力,以适宜的质量满足顾客需求,不断降低不良质量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公司竞争力。
1.3.2任务
质量成本分析的任务即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包括分析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的发生额。分析相互间比例,及以目标期与基期的数据对比情况,找出质量成本变化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 质量管理环境分析
2.1外部环境分析
2.1.1经济因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包装美观度、产品交货期、品牌知名度等要求也持续提高,一些高端消费者甚至提出个性化要求。为及时满足消费者的最新需求,产品品种、规格不断增加,导致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同步增加。
2.1.2供应商
供应商对公司内部损失成本有较大的影响。供应商的工作失误会导致公司质量损失的发生,如:进货检验发现原料缺陷后,产生了筛选、返工、退货、运输等一系列活动的费用支出。进货检验时如未能发现缺陷原料,则导致后续工序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供应商供货不及时可能引起生产中断,造成停工损失,导致公司内部质量损失成本上升,同时,不能按合同要求及时交付产品,会导致顾客的投诉或索赔,甚至转而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丧失机会成本”。
2.1.3行业内竞争
没有不存在竞争的市场,公司必需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关注市场动态,并及时调整公司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目前。与我公司在同样市场内竞争的企业,其成本和营利水平相差小大。因此,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的成本低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低质量成本已成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武器。
2.1.4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
各国都对各类产品设有相应技术标准,并作为市场准人的必要条件。随着国际社会对食品、药品、饲料等的质量控制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相关标准不断更新和提高,为能继续进入各国市场,企业必须持续做好质量改进工作,如购置灵敏度更高的检测设备,添加检测项目,运转并认证新的
质量管理体系,不断递交、变更注册文件等,这些都促使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上升。
2.1.5顾客
顾客是企业实现利润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始终实现顾客对质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期的期望,提高客户忠诚度、并最终使其成为忠诚顾客,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不仅是IS09001:2000中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更是市场变化的需求。公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顾客满意为首要目标。
我公司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饲料等各个行业,处在不同行业的不同顾客,根据其所在行业属性、生产工艺特点及其产品消费群体需要,对公司产品的质量特性有着不同的要求。为随时满足所有顾客的要求,公司必将付出大量的质量成本。
2.2内部环境分析
2.2.1质量管理
目前,公司质最管理是包括设计控制、物料控制、过程控制、检验控制、趋势分析、纠正预防、顾客服务、持续改进等诸多要素在内的体系化管理。
公司严格按GMP要求,设置有质量部,并配备了足够数摄的具有专业学历和资质的质量管理人员,质量部负责建立、健全和推进质量管理体系。
在物料控制方面。质量部制订并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采购物流部从批准的合格供应商中选择物料供应商,仓库管理员按要求进行来料验收,质量部下属的化验室按相应质量标准对每批来料进行检验,质量部负责最终的审核放行,确保了来料质量。
在过程控制方面,质量部按照工艺设计和质量体系要求,了工艺规程、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等过程控制文件,操作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后能严格按上述文件操作,能迅速识别偏差,并熟悉偏差处理程序。
在检验控制方面,化验室拥有足够数量的具备相关学历和资质的检验员,并配备有先进的检验设备,能按相关国际标准对产品进行全项检测。
在不合格品的控制方面,质量部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决定进行返工、销毁和让步接收的监督执行。
在投诉处理和产品召回管理方面。质量部制订并执行《顾客投诉管理办法》、《产品返回、召回管理制度》和《纠正和预防程序》等相关制度。
2.2.2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部编制每个岗位的岗位说明书,详细规定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学历、资质和工作职责,并按计划实施新员工培训、员工换岗培训和定期再培训。
2.2.3成本管理
公司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其基本流程是:每月底由各部门联合进行原料、中间体、成品及在制品盘存。根据盘存结果,仓库保管员编制原辅料消耗表和经费使用表,设备部编制能源消耗表,生产部编制产量报表,人力资源部核算工资和福利报表,管理部以单位产品成本来计算员工的绩效工资和收率奖,销售部门提供销售报表。财务部根据各部门报表核算公司的生产和制造成本,编制公司成本报表;生产部根据原辅料消耗表、经费使用表、能耗表和产量报表核算产品不变价制造成本,编制内部制造成本报表。
2.2.4质量管理体系管理
质量部是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主管部门,质量部经理为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确保、监督其有效运行。
在通过IS09001:2000、GMP和HACCP认证的基础上,公司又整合上述体系的要求,编制了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三层次管理文件,并以此作为公司的质量工作规范。
3 建立公司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从以上外部环境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公司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项外部因素导致质量成本不断增加。而从内部环境因素来看,自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以来,公司内部不变价制造成本明显降低,为公司降低成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公司财务部和生产部没有设立专项的质量成本账户和科目,绝大部分质量成本被记人到产品成本中,没用来评价产品质量经济性,以及用来证实质量改进和质量体系有效性的质量成本数据。
因此,公司应建立与质量管理体系协调一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和制度建设,明确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程序,落实各相关部门、人员职责,全面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控制工作。
现在,公司有良好的质量、财务、采购、生产和人力资源等各项基础管理能力,质量体系良好运行近十年,已具备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条件,现阶段的重点应是建立、运行该体系,提高全员质量成本意识。改进公司质量,将质量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具体工作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3.1健全组织和制度
成立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领导小组,明确规定相关部门、人员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
3.2制订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标准
由质量部组织编写《质量成本管理程序》,对质量成本的费用开支范围、科目设置、费用要素及计算、计划编制、统计核算、质量成本职责、监督控制和报告等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对实际工作加以指导。
目前选定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为二级科目,并细化到具体的三级科目。质量部将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情况,定期修订该程序,增加或再细化相应的科目。
3.3注重培训。提高意识
任何一项新的工作标准实施之前,其实施意义都必须得到员工的真正理解,其内容都必须让员工熟练掌握。因此,制订《质量成本管理程序》后,应组织进行各级人员培训,增强其质量成本意识,提高其实施该标准的能力。
3.4明确职责
规定管理高层、相关部门及全体员工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的贯彻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