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外阅读手抄报

课外阅读手抄报

时间:2023-05-30 10:1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外阅读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外阅读手抄报

第1篇

一、引用故事,诱导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收声,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拿出《一千零一夜》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阅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主动去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树立榜样,激发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树立班级里读书积累多的同学为榜样,让他们谈谈自己的读书故事和心得,以促进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三、组织比赛,掀起热潮

学生进行阅读,既渴求知识、情感和道德等教育,又渴求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古诗擂台赛”“故事大王擂台赛”“相声”“小品”“童话表演”等。每项活动结束后要予以总结。如每月评出一位故事大王,并授予自制的徽章,让他佩带,为期一月。这样一来,评上的同学想保持,评不上的同学想争取,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四、办“手抄报”,以写促读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巧妙设计、精心编排,制作出了一张张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活泼新颖的特色手工报纸。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可以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让同学们把自己课外阅读到的精髓表现在报纸上,吸引了其他同学前来观赏。这样的活动也是同学传阅图书的一种形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中,学生们还尝试着发现、描述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懂得了学习语文的价值。通过这项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还让学生参与到语文的研究中去,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的意识。

五、搜集名言,鼓舞热情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颗颗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进器,是指导阅读方法的导航灯。

双休日,我都会布置同学们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每到阅读课,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可谓是妙语连珠。我还引导学生谈认识,如学生甲说:“我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我扑在书上就像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中知道了高尔基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童年》的作者,除了他苦难的经历外,更主要是因为他对书的酷爱。”学生乙说:“臧克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想今后我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会结识许多不说话的好朋友,他们时刻提醒我正直做人……”在搜集读书名言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读书的好处,大大鼓舞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六、共同欣赏,帮助阅读

许多书籍对小学生没有吸引力,许多学生缺少对读书意识的培养,这并非书籍质量低劣,而在于缺乏作者生活阅历,没有尝到读书乐趣。教师可有意识地选取一些精彩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阅读冲动。

第2篇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参观、旅游。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是这个道理。参观博物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人物、风俗、地理。参观科技馆,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因此,应多组织参观活动,使学生多了解我们的社会,多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

2.自由阅读,做好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笔者采取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既读书、就要动笔墨,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每周的阅读课都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上,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各类书籍。每个学生都有借书证,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还可以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影视欣赏,上网浏览。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因此,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加知识。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当年支边青年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就会对文中爸爸的言行有更深的理解,被爸爸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其实在各科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在报刊、书籍、影视、网络上查阅有关资料,以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各科教师均有义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因为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向完整。

4.自办报刊。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本学期初我校争创绿色学校,于是我班便以环保为主题,办了一期手抄报。期中,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又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需要大量阅读有关环保及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会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了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1.每周一诗。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可以要求各年级段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每星期抽出一节课举行诗词朗诵会,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能简单介绍诗词内容、并能说出诗歌的写作特点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进行阅读交流。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知识竞赛或总结表彰、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真是形式多样、活泼有序。通过这项活动,同学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巩固了阅读效果。

三、制订计划,推荐读物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他们关注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欣赏的是情节的离奇曲折,贪得多而嚼不烂。要批导他们不仅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分量适当的课外读物。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并规定每生每学期读两三本书,平均每天写一百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还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书目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如《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标点符号用法表》等,加强基础训练;一种是配合课文学习的,如《三国演义》《唐宋诗词选》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种是课本上没有或少有的科技类、史地类、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四、提示方法,扩大成果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第3篇

一、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报刊和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如《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文摘报》等。报刊上的许多内容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特别是与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密切相关。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来自课外资料,读这些课外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其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写小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小论文的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坚持小论文的写作,可以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原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促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自己周围的日常小事,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三、办好黑板报、手抄报

黑板报和手抄报是学生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发表意见的重要阵地,是巩固、检验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办黑板报和手抄报,可锻炼学生的搜集材料能力、整体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我组织学生办了一期以“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为主题的黑板报和手抄报。在办报的过程中,学生搜集了证明“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的历史依据、地理依据、法律依据,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分析论证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进一步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政治义务,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有机统一。

四、专题报告会

专题报告会可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而定。我们邀请区党校老师为学生做了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专题报告。通过报告会,学生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资源国情”、“环境国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报告会,使课本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丰富,唤醒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激发其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五、社会调查

第4篇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面,开拓思维,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因而在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课外阅读占用重要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到众多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学生语文整体水平提高困难。因而在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变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目前,所有初中都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但较大一部分学校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1.孩子缺乏阅读兴趣

(1)家长观念陈旧,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持消极态度

与大多数家长一样,农村家长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成绩,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农村家长往往更乐于孩子去阅读教辅书籍而不是一些“闲书”。这不仅阻碍了孩子的课外阅读,也会给孩子树立一种错误的观念,让孩子认为阅读无用,过早的树立了实用主义。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孩子语文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2)课外阅读时间被影视剧、游戏挤占

课外阅读的书籍是以文字的形式所呈现,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影视剧、游戏相比,自然是枯燥无味的。随着农村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电视、电脑逐步的普及,而农村多数家庭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年龄偏小,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因而课余时间被大量的电视剧、游戏时间所取代,这同样也导致了孩子阅读兴趣的缺失。

2.阅读客观物质条件的缺失

(1)阅读资源的匮乏

一方面由于许多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无论是图书种类还是图书数量都十分有限,图书的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学生需求发展,因而学校图书馆中适合学生的书籍也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家庭的条件有限,部分家庭并没有太多钱可以供给孩子进行课外书的置办。同时,由于农村地理位置的问题,去书店购置书本并不方便。综上原因导致了农村学生阅读资源的匮乏。

(2)缺少必要的阅读指导

读什么书?怎么样读书?并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部分农村教师阅读教学观念陈旧,无法正确科学的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及阅读方法。在进行课文解析时,机械的解析课文,对基础知识的过分强调,而对阅读方法指导较少。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的茫然无措。

二、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可采取一些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阅读观念

“不是与教材相关的阅读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阅读”,这是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的观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灵活的教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充分迎合学生兴趣拓展一些有益的精彩片段。例如,在进行课文《出师表》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三国演义》中譬如白帝城托孤、三顾茅庐等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又或是在讲解屠格涅夫的《乞丐》时,对其的《猎人笔记》、《鸽子》等作品进行介绍,以引导学生对屠格涅夫的书籍产生阅读兴趣;讲解《范进中举》时,对《儒林外史》中的其他故事进行介绍,让同学们受到古代文化的浸润。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对阅读产生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课外阅读。而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可以依靠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举办书籍“手抄报”活动,要求学生轮流出“手抄报”,栏目自拟,并将所有“手抄报”张贴在班级中,共学生交流讨论。或是课前留出三五分钟让学生就最近阅读的书籍为题就行点评、交流,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与思维。

3.丰富阅读资源

学生空有兴趣,却无好书可读是一种遗憾,因而在进行农村课外阅读指导时因努力丰富阅读资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丰富阅读资源有一下几种方式:

(1)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图书角的建立是一种资源整合、共享的思维。鼓励同学们将好书进行分享,既满足了同学们阅读的需求,又可以培养同学们乐于分享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可以利用班费购买一些与教材相配套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2)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阅读。目前,上网已经成为学生休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学生沉迷网络造成家长对孩子上网的反对,但其实正确利用网络可以很好拓展孩子的阅读书目。因而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查找,以此作为传统阅读方式的补充。

4.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对于学到的课外阅读,老师应予以正确指导。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对一般文章略读即可,读到佳句名言可以选择性的背诵。在进行阅读时可以进行简单摘录,对精彩作品可以多次品读……这些都是可以教给学生们的阅读技巧。

教师在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时,除阅读技巧外,对于学生所读书目进行推荐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若在进行书目推荐时推荐《安娜・卡列尼娜》一类阅读起来晦涩难懂的小说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打折扣,阅读效果更会不尽人意。所以教师在推荐的书目时既要与目前学生的阅读水平相符,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真、善、美”。

5.学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学生课外阅读量

为响应国家为中学生“减负”的号召,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每周可安排二至四节课的空闲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同时也可以建议教师课后尽量少留书面作业,避免写作业的时间挤占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给学生布置适量课外阅读任务。

第5篇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1.选择好书,激发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爱上看书,就得让学生喜欢上这本书。怎样选择好书呢?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选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可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在教低年级的时候,我向学生推荐过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等等,深受学生的喜爱。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我在教五年级的时候,向学生推荐了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金斯莱的《水孩子》,王尔德的《快乐生子集》,卡罗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托尔金的《指环王》,等等,学生非常喜欢,看得津津有味。

其次,推选好书的面应该广泛。鲁迅先生曾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尽量扩大选择范围,可以是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2.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2.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2.在活动中砺练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放任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阅读活动中提升阅读品位,从而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

2.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3.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听得津津有味。这时候,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如我在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时,每当讲到精彩之处,学生就会露出急切期盼的眼神,恨不得一下了把整本书看完。课后,他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学生讲,也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而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一举两得。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读比赛、讲故事大赛、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我班开展的“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的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办手抄报和杂志。如这学期,为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我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么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有模有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张贴展览。学生在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像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以多组织几次,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5.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老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阅读计划。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在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个性、兴趣、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

6.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渊源,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其终身学习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当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得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介绍几种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断更新图书。为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我缝制了一个图书交流袋,挂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每逢周五,轮到同学们借书,他们就蜂拥至图书角,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人手一册。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会隔三差五地从家里带上一两本书,插到图书交流袋里,与同学交流。我留心看了看,里面竟有童话、寓言及古典四大名著等。每天中午,图书袋前,从没断过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总不停地搜寻自己爱看的图书。不时,教室里会响起琅琅的书声,时而又会传来阵阵辩论声。有一次,我发现徐晨人小朋友竟手拿一本书进行抢答赛。每当课上听到小朋友们妙语连珠时,我都会暗暗惊叹:这小小的图书交流袋竟会有如此大的作用。

(二)以身示范,师生共读。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要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自己首先能够倒背如流。为了尽可能地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教师首先自己要扎进书堆,然后从推荐阅读的内容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根据孩子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的心理,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等书,鼓励他们自己找答案。看到孩子们对一些另类的作品兴趣很浓,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或笑话集,就介绍《脑细胞迪斯科》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等。有一段时期,我发现孩子们在收集《儿童画报》随书附赠的《西游记》卡通画,于是先让他们说说画中的故事,然后引导他们看《西游记》普及本,结果许多孩子都入迷了。

(三)鼓励亲子阅读。在现有条件下,大部分课外阅读是要在家庭完成的,如果得到家长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我经常给家长写公开信,做好家长工作,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课外阅读兴趣第一的原则。将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的家长动员起来,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切实指导。尽可能做到为孩子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书;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每晚为孩子讲一个名人小故事。同时,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家长中好的做法,向其他家长推广,并积极推动、支持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探究有效的阅读方式

(一)每周一诗。根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早读课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自由阅读。每周发给每生一张卡片,要求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记清所读的书名、日期、主要内容,还要摘录好词佳句。有的孩子很有童趣地为文字配上插图。然后,每周抽时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多读、多思。

(三)自办报刊。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上学期,结合我校一些活动,我班以环保为主题,举行了手抄报评比。期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节活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举行了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学生为了编报,根据读书节的环保主题,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编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编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比较中,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几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网络浏览。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长知识。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上一学期,学完三册课文《识字八》,我下载了一些神话故事片让学生观看;学了《阿德的梦》一文后,我从网上载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图文,让他们欣赏。

(五)参观、旅游,读大自然之书。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读过课文后,如能再实地游览,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描写便会有更深的感受,对作者的选材、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法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参观博物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人物、风俗、地理。参观科技馆,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近几个学期,我们就根据当地有关文化单位组织的展出活动,及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参观,使他们多了解社会,多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

第7篇

摘要: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中吸取新的知识,这个问题亟待教师、家长认真对待,共同思考解决。我在教学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摸索。

关键词:语言素养 激发兴趣 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这样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孩子们每天愿花一、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十几分钟看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久性。因此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到阅读中去寻找快乐。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订一本同步阅读课本,我先从同步阅读人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文章的精彩内容,利用故事中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兴趣。

小学时期儿童正处于知识的渴求期,他们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每天有许许多多的新的“为什么”提出。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从学生开始入学起,我就利用课余的时间,让他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把他们带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当故事讲到精彩之处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学生发散思维竞猜结局,然后否定所有的结果,告诉他们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和阅读兴趣。学生由“听”到主动“读”,水到渠成,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中我常常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读物,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后,我向孩子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在学习《月球之谜》后为孩子推荐《宇宙探索》……鼓励他们自己去找寻答案。于是孩子们时常会有自己的新发现。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会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所以我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书中的知识能开阔你们的视野,丰富你们的生活,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你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品行高尚的人。让他们明白书对于自己是多么重要。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知识上的收获,更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和孩子们利用中队会活动开展一些朗诵比赛、讲寓言故事、讲成语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把主动权完全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这时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乐在其中。我还经常利用校本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阅读之后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阅读和讨论交流也是心灵净化的一部分内容。讨论可以使孩子更明晰是非、善恶,感受好的品格,还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活动、交流之后我进行小结。以表扬鼓励为主,总结成绩,体现层次性、多样化,使优生不断进步,后进生也能看到自身价值。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于改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实践同样可以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课余时间我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本学期,除了少先队组织了一期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外,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个单元后,我又组织举办了一期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学生为了办报,需要大量阅读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中,又领悟到很多东西,同时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了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每天坚持一定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增长知识、享受乐趣中天天坚持阅读,不知不觉中阅读习惯养成了。我和孩子们约定每天下午的第三节课阅读课外读物20分钟。那时教室就成为了我们的阅览室,在这里几十个孩子一起专心读书,每个孩子都认真地读着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对阅读不会感到厌烦。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教师应重视家庭、学校间联系,注重课内外结合。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建议家长在家里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家里要有报纸、杂志、书籍,并多与孩子交流读书后的收获,关心孩子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讲一讲故事的内容。和父母的交流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孩子们产生阅读的成就感,激发他继续阅读的欲望,同时在父母的交流也可以加强感情的沟通,使孩子养成健康豁达的性格。课外阅读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向完整,同时更使他们掌握了一种自我学习的有效手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石。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经济开发区贾口小学)

第8篇

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是学生阅读走向深层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整个读书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参与活动只能停留在表层,特别是在升学考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活动时间难以保障,必然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读书活动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解决好书的问题

首先,与家长达成共识,开学初给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书籍的目录及自己向学生推荐的一些课外书籍的目录,提倡学生及家长自由购书,有目的、有计划分批购买当前要读的书籍,丰富学生手中的书籍。其次,开展“走进图书馆”或“走进书店”的综合性活动,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或书店过“周末”。第三,与其他班级建立伙伴关系,互借书籍,实现图书共享。这样学生有了书源,读书的内容在一段时间内也可以达成统一,便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好读的问题

主要以“三课活动”的形式探究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上好“名著导读课”。每一周(或两周)选取一部名著或其中一个章节进行赏读,目的使学生正确、深入地把握名著的内涵,领会作者的精神实质。其次,上好“读书方法指导课”。多数学生缺少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方法,读书活动难有好的效果,教师选取作品作为实例,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方法,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读后做些什么事等,必要时进行示范,展示教师品读的过程及读后成果,规范学生正确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第三,上好“读书活动展示课”。课堂上开展读书会活动,每两周安排一次,一个学期安排七次左右。教师事先制定计划,确定读书会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读书计划表在学期初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明确本学期必读的书有哪几部及读书会活动的具体时间等,便于学生提早借阅,在本学期读书会开展之前,把相关书本读完,并做好读书会上要展示的内容、发言等准备工作,开展读书会交流,畅谈各自的读书体会和感想,展示各自读书积累和成果,分享他人的读书乐趣和思想等。活动时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全班集体活动,可以由学生组织分小组进行活动,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单独进行活动等。

四、延伸读书内涵

学生开展读书会后,组织小组内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把每个学生的读后感、读书会散记、交流时的精彩发言、读书日记、摘抄等分小组摘录下来编辑成手抄报,并对每一期的读书会活动分小组打分(包括读书会的组织、交流时的发言、手抄报的编辑等情况)。班内小组间进行评比,期末在班内或校内公开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及评比结果。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结合读书的实际情况开展朗读赛。展示读书日记、编演作品剧等活动。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读书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成果之中,还在互相交流过程中的所得到的收获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深层化。

五、跟踪读书活动的过程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与继承的手段,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等。可以说,如果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那阅读就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无论何种知识领域的阅读,均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而文字基础的打造,必须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时代语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只是占漫漫人生的一粟,人类拥有的知识,更多是课外阅读学习到的。可以说,阅读与语文学习是相互相成,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 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50 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而扩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 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图书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予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

2 通过讲解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不懂得课外书的趣味。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帮助学生分析书中深奥的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3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四种:

3.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3.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3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3.4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4 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

建设书香校园为目的,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学校的读书工程,可开展“书香班级”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班内举办系列读书活动,以活动带读书,以读书促活动。采取多种措施,人人参与读书计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各类活动。开展写读书笔记活动,并辅之于阅读手抄报评比、朗诵会、阅读经验交流会、背诗擂台赛、课本剧等学生们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5 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6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当前,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外阅读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和发展。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殊的节日、殊的事件、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储存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指导学生准备一个阅读积累本,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把书中的精彩之处积累下来,为日后的写作作好储备。可有目的,有计划性的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知识面。如在诗词《》学习中,由于年代久远,现代的小学生已远离那些战争年代的故事,从根本上理解这篇诗词确实有一定困难。这时,可让同学们做一次关于的阅读积累,使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章,加深对的认识。这样的积累有了几次,再学起难懂的课文,学生就会先从课外入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第10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 、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2、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3 、好书引读。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4 、收获激情。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 、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 、讲。我班坚持每日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 、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奥运”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向往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等。

3 、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 、展:( 1 )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2 )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四、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 、家长要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阅读;氛围;情感体验;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一旦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一、营造阅读氛围

语文课标极力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学生有—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他们引向书海,我们教师要像牧羊人一样,把他们带到最肥沃草地上让他们尽情地享受,如何走出这一步,我们的做法是:

(1)通过故事或问题引发阅读兴趣。现在的小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看卡通片,认识神话人物,我们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等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

(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氛围的感觉。

(3)通过动机或需要诱发阅读兴趣。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或阅读情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课改的推进,课前查阅读资料已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一种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抓好课前资料交流这一环节,进行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等介绍,推出“查阅读资料大王”。

二、推荐优秀读物

以读物的内容吸引学生读书。“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我们平时在推荐读物时,要有针对性地推荐。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

(1)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所谓有益于身心发展,主要是指有益于培养健康和有益于智力开发、有益于语言发展等。符合这些教育要求的读物,首先在内容上是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强、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读物。在这个前提下,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2)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当今学生面对的课外阅读背景是广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中自由驰骋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去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

三、展示读书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为促进、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如读书笔记交流、手抄报展示、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佳作推介会、读书卡片欣赏会、读书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辩论。

(1)在交流中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读课外书时会写一写读书笔记,内容一般是(标题、好词、佳句、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读后感想等)。每周,举行一次读书笔记交流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在讲演中读。读书活动“讲故事”、“名人事、祖国情”演讲赛,“我最喜爱的童话故事”……“故事大王”的称号是每一个学生所喜欢的。

(3)在展示中读。每月展出低年级同学的阅读卡片(阅读卡片按周完成,内容包括五个成语、两首古诗的题目、两篇文章的题目),中年级同学的手抄本(内容含词语归类、名言谚语积累、古诗、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高年级的手抄报。这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阅读水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对于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如此的深刻。它能有效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只要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大阅读环境中,有目的地学习、汲取,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颇具影响。但是当前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要想改变这种不好的阅读现状,就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在兴趣的激发下提高阅读质量。

一、明确阅读标准,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优秀图书

纵观当下,很多学生都沉迷于古怪悬疑、武侠争斗之类的书籍,这种阅读观念纯粹是一种消遣式、娱乐性的附庸风雅,白白浪费掉了大量宝贵的阅读时间,有甚者因为中毒太深而到了近乎痴迷的状态,在课堂上还跟上打游击似的偷读,这种阅读不仅对教学无益,还对正常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教与学的效率极为低下。为此,除平时的教学时间外,教师也要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读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多推荐一些如《语文报》《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报》《读者》《唐诗三百首》等与语文教学密切相连的读物,这些书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等都是非常有利的。再如,也要多推荐一些科普科幻类的读物。当下,各类科普读物与通俗文学向青少年介绍了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多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打开青少年心灵的科学之窗,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可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做好铺垫。

二、积极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落实课外阅读的数量和效果

首先,在课前留出三分钟演讲时间。每当上新课时,教师都要抽出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演讲,短短的演讲既能训练学生的胆量,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

其次,课后主编活动。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积累后,教师要适时推荐质地优美的文章。并且还要将这些美文依照不同的主题合理分类整理,打印成册,对学生的文章鉴赏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再者,多开展学生的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让他们都能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自身的阅读,帮助记忆,提高读书效率,还能积累有用的素材,开拓视野,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另外,还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在问题的激发下产生新的思考、新的问题。也可以将学生做的课外阅读笔记用来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做好课内引导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开展类文阅读教学实践,从不同题材的文章中提炼类似点,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扩大阅读量。比如,语文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将主题“心理变化之美”提炼出来,然后再与学生一起赏析《被骗》一文;再以“衬托的魅力”为主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去赏析《高等教育》与《又是一年粽飘香》以及《拍溅》三篇优秀的文章。这样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还能以点带面,将学生阅读课外文章的浓厚兴趣调动起来。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子,为终身学习、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展示阅读成果,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肯定都希望读有所得、读有所获,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赞许。为此,教师要定期检查评定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就学生的阅读成果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都能在展示成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首先,欣赏阅读记录。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比方说“摘录”“写体会”等及时将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记录下来。每周晨读课让学生谈谈自己所写的阅读心得、小组互评、组内推荐阅读体会等,也可以让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收集体会文章,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写下激励性的评语。

其次,开展交流活动。每周定期上一节阅读课,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阅读交流。课上,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也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等,并谈谈自己对这些课外读物的欣赏心得。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个阅读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再者,也可以开展读书心得手抄报评选活动,指导学生在阅读经典活动中,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设计成手抄报并且配以插图,之后,再由班长推选优秀作品进行评奖。这样能将学生的书写绘画水平充分展示出来,拓宽学生阅读渠道的同时,还能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好书。

五、进行反思、探究性阅读

在阅读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多收集与阅读材料有关的信息,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将自己对文本的思考、探究心得写出来,多反思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在反思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开展这样的课外阅读,在提高阅读行为层次的同时,也扩大了课外阅读的范围,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得到有效锻炼。

此外,课外阅读方法纷繁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指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姚进.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2] 李军.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意义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3] 蒋小飞,杨炼.初探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施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1(12).

[4] 徐小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J].甘肃教育,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