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

时间:2023-05-30 10:1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美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美文学

第1篇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发展步伐的加快,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往合作更加频繁,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多种文化相互交汇碰撞、交流融合,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间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外语教学中,关注目标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映,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以保证整个交往过程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因此,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英美文学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源泉,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了解基督教《圣经》故事及人物典故,熟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抵,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积淀。

其次,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理想的语言和文化材料。特定的文化常常在其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原文语言有精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还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学实质上就反映和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

再次,文学的生动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文学是最优美的语言,如果我们要学习和获得最优美的语言,我们就必须学习文学。”(李赋宁语)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在接受作品内容情节的同时,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学作品中渗透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有关西方的哲学、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人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热爱,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从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以至更深人地探讨人生态度、道德价值观等。

交际性原则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三、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和渗透跨文化意识。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水平。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不能把课文仅仅当成单纯的语言教材,而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放眼世界,扩大视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教师还可以配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具备应有的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不能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不能要求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应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文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课件、录像机、投影仪、光盘等直观有效的手段。除了课堂教学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课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欣赏精彩对白或学习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思维突破原有的束缚,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演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把握原著的历史背景,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差异,与文学作品作直接的对话。

第2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转贴于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第3篇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以及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是英国民众和美国民众艺术化地使用英语的体现,是他们对现实生活审美的体现。英语这个语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英美文学的风格和问题灵活多变,或者婉约如少女窃窃私语,或者粗狂如野马狂奔于野;或者高雅如阳春白雪,或者庸俗如下里巴人;或者含蓄如弱柳扶风,或者明快如急雨直下。可以说英美文学表现力丰富等,魅力独特,可以感受到英语所带给我们的色彩斑斓的英语词汇和音乐节奏鲜明的语调。英美文学的分类主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理论等。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可谓是源远流长,它的演变过程可谓是长久而复杂,在这个过程当中,英国文学受到了文学本体之外的宗教、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二)美国文学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文学脱离英国文学而自立,正如胎儿脱离母体一般,虽然初期仍然带着英国文学的特点,但是在以后的岁月当中,它逐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美国文学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大致出现过三次繁荣:19世纪前期形成民族文学。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两度繁荣并产生世界影响,已有近10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十分活跃。30年代重视文本研究的新批评派,到50年代便失去权威,此后兴起的文论派别繁多,主要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呈现出多元和非主流化的态势。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仍要直面三个敏感的问题:一是文学伦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二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问题;三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的关系问题。而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关系问题仍是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关键问题。20世纪被称为“品评的世纪”,文学品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生长。“新品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阐发、读者应声品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种种品评思想和理论,改造了文学观念,从基础上转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连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发出新的天地。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一)英国式英语和美国式英语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大约有了1500年的高龄。英语漫长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OldEnglish,时期为公元450年至公元1100年;第二个阶段是MiddleEnglish,时期为公元1100年至公元1500年;第三个阶段是ModernEnglish,时期是公元1500年至现在。在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英国英语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语接触,并且在适应北美大陆的同时,许多新的词汇出现,在这个时候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语言作为一国文化的载体,起着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和思想的作用,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的一个种类,其语言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其本身往往含有特定的含义,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至此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差异对文学评论的深远影响。英国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因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现了出来。可能是由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在英语的使用张狂程度上有所顾忌(当然这种顾忌可能是潜意识的,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英国英语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上就显得中规中矩,这种中规中矩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可能是对随意破坏语言传统的顾忌,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语言的衍生,虽然一些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但是,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它的一切包括国家本身、政治制度、本地文化、美国民众都是新的,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叛逆和创新。因为美国本身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包括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大胆张狂之极,没有丝毫的顾忌,充满了创新的精神,这也与美国一直标榜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精神相符合。一切皆有可能,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英国的文学评论在继承和反叛之中挣扎。《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在英国非常具有代表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替父复仇和力挽狂澜之中苦苦挣扎,经典名句“生存还是灭亡,是一个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然而,性格决定命运。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哈姆雷特的性格,从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具有的神秘宗教色彩,到现在的边缘体验创作理念、荒诞派的创作手法、非个人化理论等一系列的文学评论的新理念的提出,都表明了英国的文学评论在继承传统和突破传统之间徘徊不定,犹豫不决。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界正在经历着蜕变,正在重新理解、重新铸就和重新阐释先前的理论成就。客观地说,英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出现能在世界文学理论与批评界呼风唤雨的泰斗、明星人物(英国新文论家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除外),但是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感觉得到,甚至在当今那些非常有影响的文艺理论那里都可以感觉得到它的影子。我们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还是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那里都可以找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在这里可以对英国的文学评论作一下简单的展望———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在英国文学评论应该不会再向《等待戈多》这样的荒诞力作来挥舞大棒,因为“世界末日”的预言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和荒诞的,是作者撒的弥天大谎。文学评论界不但要对以往的荒诞、绝望和迷离进行深刻的反思,而且还要对以前的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理解、重新铸就和重新阐释。

    2.美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自从有了文学,就有了文学评论,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学起源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对美国文学评论起源的探讨。欧洲大陆的文学还是当时已被殖民化的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是美国文学的起源,历来争论不休。但是笔者认为,既然美国文学被冠之以美国之名,就充分说明美国文学的独立性。美国文学的起源与其说是欧洲大陆的文学或者是当时已被殖民化的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还不如说是起源于美国本身。当时的欧洲文学对于北美大陆来说就像是一粒陌生的种子,而北美大陆对欧洲文学而言更像是一片陌生的土壤,当陌生的种子和陌生的土壤相遇之时,只能结出全新的果实,虽然美国文学有两者的影子,但是它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了。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更是如此了。

    3.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文学评论虽然也有创新和突破,但与美国文学评论相比显得更加“血统纯正”,在不经意之间总是能够流露出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让人不敢轻视,但是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犹豫不决,不能很好的在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和寻求新的突破之间掌握分寸尺度,因而纠结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后世人们取之不尽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是有的时候又会成为人们创新道路上沉重的负担,往往距离理想的效果一步之遥,达到那种效果确实千难万难。美国文学评论是开放性的文学评论。美国文学评论本来就是混血儿,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因而创新能力尤为突出,它在吸收欧洲大陆的文学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的优秀基因的同时,对各种理论应用起来更是轻松自如,一切优秀的文学理论成果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它的视角是世界的视角,全世界的文学评论的优秀理论和成就都可以纳入自己的麾下,因而显得更加开放。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论;影响;分析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世界文坛的绚丽多彩,使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大潮下,对在世界文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英美文学评论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最为深刻和广泛的当属英美文化差异。世界文坛的绚烂性和多元化离不开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文学评论的内容包括戏剧评论、诗歌评论、影视评论、小说评论和散文评论等。加强对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有利于对英美文学正确的、合理的作出评论,促使文学评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英美文学及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概述

通常,文学评论与文学自身是相伴而生的。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艺术结晶,是英美文学的文艺性的表现形式;而英美文学评论则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英美文学的深刻剖析与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广泛而深刻的。同时,在探讨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时,应该站在对英美文学发展史了解的基础之上,故而,对英美文学发展时进行简要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1.英美文学发展史概述

英国历史悠久,其文学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从盎格鲁 撒克逊时代的史诗到中世纪文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到十八世纪的新古典文学,之后又迎来了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相辉映的时期,进入二十世纪,虽然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逐步降低,但其对于世界文坛发展仍是举重若轻。由于受多元化社会大潮的影响,当下英国文学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健康发展。

相对于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的英国文学而言,美国文学的历史是较为短暂的。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建国至南北战争,其在文学上较多的模仿之前的宗主国英国,文学成就较少。但自南北战争结束后,奴隶制度废除,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在十九世纪末突破了英国文学的藩篱,开启了一条具有强烈的美国特色的自主发展的道路。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逐步提升,甚至发展成了世界文坛的执牛耳者。

2.英美文学评论发展概述

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通过文学理论来研究英美文学的实践活动,旨在研究英美文学的内在规律,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参考。其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文学作品的形式分为散文评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评论等等。其对读者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学作品主旨,提高读者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文学作品创作者掌握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了解旁观者的建议与意见,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英美文学的繁荣发展,英美文学评论也在蓬勃前进,进入辉煌时代。受多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时至今日,英美文学评论可谓发展的十分成熟了。评论手法的多种多样,评论思想的日益革新也是英美文学评论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语言差异的影响

英国文化源远流长,同时,英式英语作为英国文化的嫡传正宗,极大的保持了英国良好的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方面英式英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很好的表现英国的文化传统。可能是语言方面的原因,多数文学评论家从潜意识里发出对古老语言的崇敬与膜拜,而总是十分小心翼翼的评论英国文学作品,在使用语言方面十分的谨慎、小心。相对于奔放创新的美国文学评论而言,英国文学评论显得十分中规中矩,缺乏张扬创新的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英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传统有关系,因此可以说是英国的民族传统在很大成上影响着英国文学评论。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和近代较大的移民国家,其语言使用的仍是英语,但受当地印第安文化影响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民者影响,越发的脱离英式英语的藩篱。同时,美国作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其几乎没有任何历史遗留问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一个新生体。这些反映在文学评论的语言使用层面上,文学评论家则无须小心翼翼,显得十分张扬,且极具个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家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

2.人本差异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一种理念,它体现了人类价值、本质、地位和使命。虽然,英美文化传统中都极力的推崇人文主义思想,但由于二者的发展历史、实际情况不同进而决定了对二者的文学评论中人本主义的表现不同。在英国的文学评论中对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是趋于保守的,这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其文学评论较多的表达的是禁欲主义和神权思想。相对而言,美国文学发展时间较短,受世界多种优秀文化的影响,且美国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没有任何历史遗留问题,在之后的发展中又形成了自由、民主、创新的文化创作氛围,所以其文学评论极具民主、自由、创新、冒险的特色,其文学评论思想较为激进。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文学评论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评论者自身的素养;一个人的个人阅历、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英美优秀文学评论造成一定影响,其中由于文化背景产生的文化差异对评论的影响最大。但通过以上的一番论述,不难发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占主导作用的。同时,英美文学评论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胡元潮,阮江军,杜志叶,阮羚,杨帮华,普子恒,姚璋.刍议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J].英语广场,2012(15).

第5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现状;教学改革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与教学要求的不断扩展,英美文学这门英语专业的必修科目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1]。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之后,知识储藏会更为丰富,个人视野会得到开阔,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意义。伴随高校英语专业的改革发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滞后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院校及教师作出针对性改革,以此为基点来确保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为英语人才的培养所服务。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各国联系愈加紧密,交往变得更为密切,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应用率最高的语言之一,其重要性也得以不断凸现。在此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都选择英语作为个人专业,希望具备较高的英语能力,为个人日后就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的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英美文学课程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与其它国家的人进行顺畅的交流,以此不断提高个人英语水平[2]。

(二)扩展视野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太注重学生的个人视野扩展,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视野不够开阔的现象,对于其英语能力的提高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但是,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也会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个人视野会得到进一步开阔,知识储备得到较好的扩充,自身英语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3]。

(三)方便学生就业

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就业,但是,若是院校不重视英美文学专业教学,学生的综合实力无法得到提高,在就业中就会缺乏竞争实力。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知识掌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会得到明显提高。这样一来,学生在就业中就会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便于学生找到符合自身的工作。

二、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

高校英美文学专业的具体内容十分繁多,但是很多院校并未认清这一现实,没有安排足够的课时,这样,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无法得到明显的体现,这会导致教学主次方面存在偏颇,学生难以吸收和消化相关知识。这样一来,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开展,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师素质较低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认为英美文学专业的重要性无法与翻译、语言学等课程相比,因此,在选择教师的时候很少去对其进行综合考量,甚至安排一些兼职教师去讲解英美文学。由于教师自身素质较低,对于英美文学专业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差,这就很容易导致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的开展存在不科学之处,教师无法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体现出来。可以说,教师素质较低,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实施存在严重阻碍之处,更会给学生的系统学习带来阻碍[4]。

(三)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课程的具体变化方向缺乏系统性把握,也没有对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导致英美文学专业的实际教学与课程发展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教师若是一直沿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英美文学课程开展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学生的兴趣会被进一步削弱,这也就会造成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存在严重的缺失[5]。

三、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安排课时

高校若想真正实现英美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就需要保证英美文学专业具有足够的课时,而这需要院校给予英美文学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管理者,认为语言学、翻译、听力、口语等内容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需要重点把握的,而英美文学则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这就直接导致了英美文学在不受重视的前提下存在课时不合理的问题。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方面,语言学等课程固然重要,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确保学生具备将听力、口语等教学内容活学活用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才能掌握西方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等,才能在与对方交流中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避免交流不畅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学校必须为英美文学专业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在具备充足课时的前提下,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才能确保将重点一一凸显出来,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才会真正被学生吸收,避免出现因课时不足造成出现知识填塞现象[6]。

(二)提高教师素质

英美文学专业与其它英文专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该专业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具有不同国家的不同风貌、不同特点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这些基本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开展十分重要。某高校为了保证英美文学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针对教师的素质进行了切实提高。该校在选拔相关教师时,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考核,除了要求教师本人的基本教学能力牢固、扎实之外,还要求教师了解和熟悉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政治、日常生活、娱乐等多方面内容,若是教师在英美国家有生活或工作经验更好。在选择教师的时候,该院校会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笔试,还会要求教师进行英美文学课程试讲,通过上述考核的教师才能入选。教师在入选之后,还会接受系统、科学的培训,并针对培训内容进行考察,还会安排专门的教学督导人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分析与评分。这样,该院校英美文学教师素质提高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对课程开展质量起到了较强的辅助作用[7]。

(三)改革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实现该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顺利进行,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英美文学课程需要重视的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师在授课之前抛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思考,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讨分析。教师可以在课上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情况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共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就会对本课的内容有大致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会变得更有针对性。

2、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英美文学专业教学,教师一般重视知识点的灌输,但很少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此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可发挥自身价值。教师让学生在课上收看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英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也可以让学生收听英文歌曲。这样,学生在面对这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可切实激起学习欲望,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更加生动,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教学效果自然可以得到切实保证。

3、合作学习法

英美文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个小组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业等,让各个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学习,就会对英美文学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还加强了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8]。

(四)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评价,教师一般比较倾向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分析,却没有认识到学生日常表现的重要价值,这样一来,该课程的评价工作质量就存在严重疏漏,评价工作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某教师在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教改工作时,对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了切实改革。该教师在新的评价工作中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占到课程评价的50%,课上表现要占到30%,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主动性占到评价工作的20%。这样一来,该教师就将英美文学专业的课程评价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在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同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学习态度等。在此评价标准体系之下,学生就会从以前的重视成绩转向重视学习全过程,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全面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该教师发现,在新型的评价体系带动之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教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随着当今高校的不断发展,英美文学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变化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英美文学课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专业若想实现深度发展,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得到切实关注。高校与教师需要认清英美文学课程的自身重要价值,并且针对其所存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师可以从教材、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教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质量。

作者:管英杰 单位: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4).

[2]张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3]唐志钦.地方本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1).

[4]骆寒波,黄雪玲,李存晰.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5]聂磊.高职高专英美文学教学探究[J].语文建设,2013(27).

[6]邓景茹.高职院校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第6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学生视角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众多教师及学者这些年积极探讨的话题。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以史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有对教学手段的探讨,如何把影视作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等。这些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多角度探讨,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转变课堂授课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认知水平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高校外语院系本科三年级阶段,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二年级已经接受了英语这门语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相对较高。因此从大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来看,当然,这里也不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已经能阅读、理解并欣赏英美文学的原著。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中国学生比较习惯的是接受型学习方式,虽然很多学者都在极力倡导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手段,尽可能使学生多接触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还是倾向于接受型学习方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中完全拒绝接受型教学,而只进行合作型教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有很大可能无法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因此对当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把接受型教学与合作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会使英美文学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说是学生自发的,如果学生喜欢英语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接触这些文学作品,而不需要外部因素来干预,学习者也会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就像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学生选修这门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不得不修的学分。其他,则因为大三学生将面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虽然英美文学的常识部分只占很少的分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的一个原因。因此,与专八相结合,把专八中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引入到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方法。另外,大三学生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英语专业学生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而英美文学这门课能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这将有助于他们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题材。教师可以在对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与论文挂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文学方面论文的选题、列提纲等工作,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写论文的一些步骤,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部分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这部分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协调性,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其创新性。和论文挂钩是很好的通过外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英美文学学习的一个方法。

虽然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外部动机都是短暂的、有时效性的,但教师不应忽视其发挥的有益的一面。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试着通过与专八相结合和与论文挂钩这两种外部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与专八相结合

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讲解与专八有关的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专八考试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主要来自于英美文学史,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解文学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高校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分开教学,这样有其一定的不足。讲授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师一般偏重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而缺少对作品的横向或纵向之间联系的说明,比方说,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之间他们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会存在共性;前一段文学思潮对后一代作家作品的影响等。而只讲授文学史的话,则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一大堆文学基本知识的罗列会让学生难以消化,苦于记忆,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另外,2003年陈立华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2004年刘加媚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两篇文章,都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文史并重,笔者也认为最好是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这两门课程结合在一起上。

陈立华和刘加媚提出了文史并重的概念,而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文学史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在课堂内发表意见,然后由老师做补充或评价;而文学作品则作为课堂上精讲的部分。这样可以降低文学史在课堂讲解中的比重。但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文学史,即使有课堂上学生的发表和教师的补充说明,但学生很可能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的基本概念,比方说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否正确或完整掌握产生怀疑。因此,笔者设想,可否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以文学作品的精读为主,文学史的讲解为辅,并且文学史的讲解要做到简明扼要,点到即止。在重点介绍一个文学作品前,教师可以先对这个作品产生时期的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或特征进行说明,再简单介绍那个时期,其他一些有名作家的作品及写作特点,而关于重点作家的生平介绍则可以学生课外自行搜索,课堂内发表的形式完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学史,和专八相挂钩,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此外,在讲解完一段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文学史后,可以把专八考试中出现的文学常识部分拿出来对学生进行测验,一则可以让学生好好复习学过的内容,二则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与专八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论文相挂钩

英美文学课程除了文学史之外,需要重点讲授的,当然还是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历史悠长,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又各具特色,因此众多教师在对作品讲解过程中,会深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技巧等,希望能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独具的美,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但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课堂讲解,可以与写论文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笔者所说的与写论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指在讲解一个文学作品时,可以发动学生搜索一些关于这个作品的先行研究,然后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和借鉴,列出论文提纲,这样可以当做给即将着手毕业论文的学生一个提前练笔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使他们聆听到不同的想法,并且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毕业论文的题材或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可把一个班级分成四至五个小组,对每组成员进行工作安排。一个组的一半成员负责查找与这一作品相关的论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后,发表其中的几篇论文。剩下来的成员对整个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说明。一般来说,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摘选一个作品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品味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特点,但只读一个作品的某一章节,是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内涵的,可能也无法让他们遇到感兴趣的某个点或者面,因此,在大三期间应该要适当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加深阅读功底和文学熏陶作用的同时,把握作品全局。最后,在那些发表结束后,才是对他们所读的文学作品经过讨论思考后的论文提纲的发表。当然,教师要随之对学生的发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论文提纲的原创性和创新性要予以重视。

另外,与论文结合的授课方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内容不能太抽象深奥,篇幅不能太长。比方说,Henry James的作品虽然备受中外学者的推崇,但其中富含隐晦的比喻和象征和晦涩的文体,会让人感到头疼。如果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己啃完一本Henry James的小说,可能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让他们萌生怯意,而无法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解读,更不用说列出贴切的毕业论文提纲。而作品篇幅太长,也会让学生在阅读时费尽心力,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作品的融会贯通,影响论文提纲的质量。第二,这种授课方式不宜太频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为佳。如果间隔期太短,当然会对课程进度有影响,其次,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负担太重,这想让他们理解并欣赏一部作品的目标可能会相差甚远。如果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不但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小组成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找到有建设性的观点。第三,要对论文提纲的原创性或创新性予以重点评价。当今,各大高校都在强调学生论文的原创性或创新性,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以此端正学术态度,防止学生论文抄袭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与论文结合的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在各小组成员的论文提纲发表结束后,对小组成员发表的熟练程度、成员之间合作气氛和他们论文提纲的创新程度,用A、B、C、D等不同等级对各小组的发表进行当场点评,其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打分中的比重,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展开互动,在面对一部作品时,不再是独自茫然失措,而是互相帮助理解作品,学会搜索资料,发现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扩大视野,这将为他们真正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做提前的练习。当然,这种授课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

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试着从学生视角出发,从他们重视的专八和毕业论文这两个角度着手,课堂应讲解或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正面地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第7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史结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02-01

高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应当把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因此,文学课程的设置,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在教学大纲中都处于必修课程的首选。但是,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或商务英语情有独钟,而对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学敬而远之。英语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居然会屡屡出现被问及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尴尬场景。

我们首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呢?一方面,商业社会下的“文学无用论”造成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丢弃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文学课程的教学出了问题。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就这样,第一种倾向造成一种局面,一学期下来,学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种则相当于给学生多开了一门高级阅读,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这样,两种倾向导致了两个极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如何才能获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1文史结合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和个别作品的独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为主的文学教师大多是中国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往往拿起一个作品便将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甚至一些与作品毫无关联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为主的文学教师则大都是外籍教师,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传达信息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大多随心所欲,或根据历史顺序,或完全抛开历史,凭个人喜好选择作品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两者皆有利弊。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创作固然有很大影响,然而抛开作品本身谈背景则毫无意义;作品分析虽是文学研究必需的过程,但历史背景的缺乏也势必会对文本分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鉴于英美文学课的独特性,教学中应该首先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在理清了文学史的线索,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加以文学精品的赏析,通过细读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

2文论结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没有基本文学理论的支持,简单的文本分析就会流于肤浅,难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内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影响了劳伦斯和乔伊斯等许多作家。在教学中如果不介绍这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学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初级阶段,绝不能把文学理论凌驾于文本之上而去作专门研究,毕竟文学理论的根本还是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论的关系。毕竟本科生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依然还是语言教学,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只应处在一个初步的启蒙时期。

3讲读结合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的课时却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算是想讲完课本上的选读材料亦不可能。教师除了讲授文学史料和作品创作背景外,还要充分传达对于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初步的文学批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课后阅读。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非毫无组织。教师除了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定期检查之外,每堂课还要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指导,阅读实践,讨论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中英结合

文学和语言一样是相通的,不分国界。学习英美文学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而这些基本则是我们的中文基本功。如果连本国的文学都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文学底蕴,又如何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呢?

我们要积极帮助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树立重视本国文学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结合和对比,生动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中英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程爱民.英美文学教学:调查与思考[j]. 郑州大学学报,2002, (5):11~13.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英美文学;影视作品;辅助赏析;应用原则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面临更多的困境,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理念上的单一性问题,教师过于关注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程式化教学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如主流教学方式仍以知识讲授+书本+粉笔+黑板为主,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较少,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对于英美文学一线教师而言,如何从教学创新及教学手段上增强课堂生动性,多渠道拓宽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认知积极性和兴趣,尤其是在多媒体影视资源开发上,充分发挥外文影视素材,构建多元化、个性化学生学习环境。如利用外文电影的导入,从影视语言及影视创作背景中来挖掘英美文学知识与文化,利用优秀的外文电影来探索趣味性文学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自主性。为此,本文将从影视欣赏导入来探讨英美文学教学原则和应用方法。

一、影视欣赏在英美文学课中的引入必要性

从文学价值来看,外文影视作品在课堂的导入,一方面利用影视语言与文学文本进行联系,并从影视语言中来渗透文学意义;如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表现在影视画面及构思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剧本来呈现影视本身,在以图像展开中传递文学的魅力。正如李果所言“影视作品的思想和审美价值是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的”,对于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从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中,来挖掘影视作品主题、思想和叙事风格,从中来展开文学课堂的知识衔接,发挥影视作品与文学著作之间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影视作品的文学文本,特别是对于名著改编下的影视,从文学批评视角来阐释对原著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原著及影视作品的文学对照中来研究和分析文化差异性。同时,影视作品为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特别是在影视作品文本的探析上,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鼓励学生从自我理解、鉴赏中广泛交流。如我们从影视作品中来探讨莎翁的原著,从影视文本的语言特色上来挖掘原著的思想与题旨,从文学叙事及影视作品的文化功能、艺术感染力等方面来推进“影视文本与视觉”的互动。

二、影视作品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导入原则

影视作品的导入不是随意的,要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实际,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正确导入,帮助学生从影视欣赏中提升英美文学素养。课改大纲提出文学课堂的教育目标,旨在从原著中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通过文学批评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及人文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对西方文学、文化的正确理解。因此,在进行影视作品导入中,需要从教育示范性、文学审美性、作品体验性等方面来综合把握。

(一)注重影视作品选材的开放性、精炼性

不同影视作品所传递的思想主旨是不同的,在英美文学课堂导入影视作品,首先要明确开发的选材态度,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从中选择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品中,来丰富对原著的理解和学习。如对于原著的改编电影,有忠实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也有开放式改编且整体框架与原著一致,还有参照原著素材进行自由式改编。通常来讲,对于影视作品的选择多以尊重原著为主,而对于文化多元化、雅俗边界模糊化的今天,通过多视角、多层面的拓宽影视选材范围,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审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另外,对于影视作品的提炼,需要结合课程教学计划,有选择性的截取和整合影视素材,避免不拘一格带来误导。因此,在课前需要对影视作品进行全面审视,从文学著作与影视文学解读中准确把握放映内容。

(二)观评并重、收放合理的播放原则

在课堂上导入影视作品是需要谨慎的,如果不加合理的剪辑素材,课堂观影则变成冗长的影视课,或者说变成纯粹的娱乐形式,失去了影视作品在英美文学教育中的生动性。因此在放映上,要从教学目标和知识点,通过暂停、回放、突显师生互动、互评,从观、评中合理控制放映节奏,引导学生从观、评中欣赏并思考问题,从中来讨论和交流,特别是对于影视语言及影视内容进行批判性探讨,激发学生的文学思辨力。

三、影视作品在文学课堂中的应用举例

英美文学课堂中对影视作品的正确导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当前教学需要,举例来探讨影视作品欣赏与文学互动的方法。

(一)从影视作品探析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影视作品导入中,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和互动。如在学习《嘉莉妹妹》时,通过设置问题:如果让学生做导演,对于嘉莉妹妹的饰演者,你会选择哪位明星?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对影视剧的探讨热情,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解析《嘉莉妹妹》原著中的段落,让学生从饰演者中来进行分组交流,也可以通过投票方式来选择最合适的演员,并为该“导演”提供小小的奖品。实践证明,利用学生阅读体验与影视作品欣赏,来布置得当的教学任务,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发挥学生的集体参与积极性

影视作品与文学阅读整合,其目的在于激发全班成员的学习热情。如以简・奥斯丁的作品赏析为例,在活动组织上,首先提前三周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组课下阅读和观看相关作品。如《简・奥斯丁生平》、《成为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爱玛》等原著及影视作品;其次开课前15分钟进行作品及原著内容PPt演示,特别是通过原著与影视画面间的整合,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来探讨其异同点;再次,细分各组学习任务,并从思考题中让学生从探讨中汇集成卷;之后进行课堂探讨和交流;最后对各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并以专题方式来探讨学习心得。

四、结语

影视作品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导入,利用图像来展开作品的文学脉络,并从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关联度中,从文学视角来洞晓作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审美,帮助学生从中感知英美文学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25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59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引 言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能够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塑造。英美文学教学的实质会受到英美文学作品自身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进行熏陶,还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的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还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英美文学课程已经开设了一段时期,学生通过学习这课程已经有了相关的了解,并在自身语言与人格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英美文学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从当前高校开设英美文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该课程的设置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众所周知,英美文学教学在对学生基本技能提升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英美文学教学将对学生这两方面产生直接性的影响。现如今,教学课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课程改革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普遍都呈现出倾向于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人文教学方面的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方面上。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全面的发展。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其实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教育一点点积累起来。从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来看,学生情感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使学校已经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但是该课程却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气氛不活跃,所开设的课程形同虚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的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显落后。从各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情况可以知道,英美文学通常是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才开始组织学生上课。大学是青少年一个特殊的时期,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不能与大一、大二的学生保持同样的节奏上课。学生能来上课也就将重心放在教师的课堂活动中。但是,英美文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学习的位置。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笔记对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由此可见,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真情实感难以抒发出来,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很难理解作品的内涵。长此以往,教师采用这种传统方式,使得该课程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很难在教学中发挥培养学生人格素养与语言技能的作用。

(三)英美教学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课程要想获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但是,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英美文学教学显现出一定的功利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保持这样一种态度,毕业之后最终会踏人社会,在社会交往中,语言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只在意学生语言技能的灌输,忽视人文情感。长此以往,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与鉴赏力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人格方面的塑造。同时,功利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文学的在教学中可起到教育的作用。读者在通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事物的本质含义,进而明白作者隐藏在文中的真正创作意图。当然,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功能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读者眼中可以起到愉悦读者的作用。在读者观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文学文本的价值在于文章的深层含义,文章的价值与文学作品本身紧密相联。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人文价值的讲解与补充,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学作品。英美文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凸显教育与愉悦的功效,将文学作品的两项功能充分的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英美文学教学的本质始终还是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文学艺术层面精细的分析,然后以达到讲解文学的作用,是学生在艺术层面上获得熏陶。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文学作品挖掘其中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能够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的文学作品都来自于世界各地。作者在写作品的过程中保持细腻的感情。其实,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教师讲解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现货世界的丰富性,进而可以让学生陶醉于作品中,促使学生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感性认识。由此可见,英美文学教师在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具有其可能性。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的措施

从前问的阐述终究可以看出,人文思想的渗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思想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当加强人文思想的渗透。

(一)教学中加强人文思想与教学目标的结合。英美文学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课堂讲述的内容并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为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顺利的开展,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确定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人文思想相互结合,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创立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学生同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从中领悟英美文学的价值与自我人格的塑造。教师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有助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由此可见,英美教学中将人文思想与教学目标相互结合,对于学生自身人格的转并具有积极意义。

第10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分析;策略;人文素质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目标需要明确。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一直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由于在有些院校是以选修课而开设,使学生没有受到很好的文学和文化的基本人文知识的熏陶和培养,在深入学习阶段更难真正理解英美文学原著,无法得到审美的体验,也无法真正获得一种文化认知。然而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实用英语课程应运而生的同时,英美文学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不实用的代名词,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

高校重语言技能轻人文素质培养。(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以独自式讲解原著,分析句法和篇章为重点,忽视阅读体验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1培养,缺乏素质培养。学生学得非常死板、被动欣赏和批判能力较为薄弱,并且选课的功利性强,往往把热情投向与市场关系较大的,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等,对文学缺乏认识和兴趣,忽视了文学作为人文教育的关键性学科的重要地位。(2)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英美文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型教师人数很少。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其人文素质较低,文化知识缺乏,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和文学认识基本上处于基础阶段。学生在学习上主要还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措施

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革命的突飞猛进,加速了高等学校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传统办学思维模式受到冲击,先进的办学理念,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使高等教学改革面临严峻的挑战。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行:

(一)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对话式”教学。

正如戴维・伯姆所说:“在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应当扮演的是个“辅导员”的角色,为对话提供主题和创造环境。”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地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去体验并建构,而不是在专制的“主导”过程中替代学生建构。在这里没有统一、必然的结果,有的只是在民主和平等基础之上的多元意义的催生。惟有解脱了绝对权威的笼罩,树立起对师生主体间性关系的认识,对话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行。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

(二)注重引入文学理论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极其重要,学习文学是一种了解异国文化的极好方法,比较文学是以国际的眼光来分析和比较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及文化。因此,在外语系的英美文学教学中不时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对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兴趣和跨文化意识都颇有裨益。良好的方法可以带来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进行中国文学与英美文学的比较,注意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三)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辅助教学手段。

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制约,文学课的气氛极易沉闷,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教学带来了生机。文学课的信息量大,形象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增强课堂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为凸显形象性,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观看作品精彩片段,声文并茂,能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探索英美文学教学的美好前景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ac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结束语

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用殷企平教授的话说,“英美文学不但实用,而且非常实用” (殷企平,2002)。使文学“无用论”转为“有用论”。英美文学教师肩负此重任,即此,针对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以量化指标促进经典阅读,要读有所感,读有所悟,确使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在道德和智力上”得以“解放”,在文学史和选读的基础上,引入文学批评教学,使文学教学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柔合两种教学模式,使其优势互补,恰当运用多媒体、互联网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立能力。所有这些,有助于英美文学走出困境、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使文学由所谓的“无用”变真正的“实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评价理念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05-01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将进一步打好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增加他们对英美国家历史、文学、文化及社会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性,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然而课程的信息量大,学生需要理解和知记的内容较多,学起来感觉比较吃力,这是和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分不开的,在该模式中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往往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平时表现量化而成;第二部分为期中测试成绩;第三部分为期末考试成绩,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此评价模式有其可取之处,但其重结果,重成绩,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变得僵化。面对学时短,课程信息量大,教学任务重等特点,建构形成性评价模式,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1 形成性评价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结合点

评价应重视从学生认知的评价扩展到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而且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当中来,不仅重视结果,还要注重过程。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和日常教学融为一体。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的重要评估手段之一,具有其它评价形式和手段不可取代的独特之处。然而这种评价缺乏全面性,是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的一种做法。与之相补充的形成性评价是外语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学习过程进行的,目的是性师生提供学习状态和进程的反馈信息,以期通过关注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效果,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英美国家文学史的基本线索,了解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内容与风格、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能够阅读、欣赏文学原著,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及风格,并具有一定东、西方文化对比研究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文学教学的全过程,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针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形式也是灵活而多样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即教师通过和学生座谈、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点所在以及他们对于本课程的期待;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即通过形成性评价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素养的形成。

2 英美文学课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

2.1 打好文学基础,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应明确的是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有天然联系。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美国文学则是在近代开发北美新大陆的历史背景下对西方文学,尤其是对英国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掌握一定的英国文学知识是学习美国文学的必要前提。学习英美文学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特别是较高阶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另外,该课程与《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也有一定的关系。而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语语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2.2 扩充文学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

在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任务为中心,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采用讲解、启发、讨论、发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在课外充分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研究的习惯与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与任务,适当利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播放英文诗歌录音,放映幻灯图片、文字等,进行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文学自主学习扩充学习资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建了互动平台博客论坛等。

2.3 撰写读书报告

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和鼓励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选择不同的视角探讨和评价文学作品,对作品和文学现象作多样性和开放性的解读,提高他们的文学批评和鉴赏的能力。教师在学期初给学生提供若干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论题,让学生分小组选题,学生分小组承担论题,分头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充分讨论,做成PPT演示文档,提前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如有问题,教师会提出修改建议。之后,该组成员准备做课堂报告,课下根据课件的内容、课堂陈述及回答问题等方面撰写出读书报告。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小说、散文进行论述,该项研究有助于课堂内容的扩展与深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即兴演讲的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都会纳入学生平时的考核成绩当中。

3 结语

针对文学课的形成性评价,帮助师生收集教与学的信息,解释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建立互动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和培养了学生文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动机;做到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如何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好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评价功能,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英美文学教学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将文学课打造成一门素质培养课是最终的目标,使学生在经典作品的寻找、发现和理解过程中逐步培养严谨的分析方法,敏锐的感受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 文化 跨文化交际

引言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籍、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进行着直接和间接的接触和对话,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汇融合。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时代的特点,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化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因此,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关注目标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文学、文化、交际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文学、文化、交际的关系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同时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然而,不论如何界定文化,文学总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绝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封闭系统,不论是文学的内容,还是文学的形式,甚至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都是文化的产物,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曾艳兵,2006)。另外,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化催生和滋养了文学,而文学又在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因此,文学和文化之间始终是相伴相生、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

交际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的一种主要生存方式。“因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一定受到这些文化的情境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受到它们的制约和指引”(王丽,2016)。也可以说,文化是交际的基础,任何交际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单说没有文化的交际,或者仅仅说没有交际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取决于交际,没有人际交际,文化无以延续”(蒋腾蛟,2014)。

因此,文学、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依存,是一种水融、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英美文学课程与文化教学

鉴于文学、文化和交际的密切关系,为实现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在外语教学中将文学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已经是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英美文学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的沉淀,是对人类社会自身文化存在的描绘,学习和研究英美文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就文学而传授文学,已经成为固化的授课习惯。这不利于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也无法更好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只有突破这种传统的授课习惯,才能使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质的飞跃。把文化教学引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多角度地获取文化背景知识,并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入文化教学,将把文化教学从初级的文化知识层引向更高的文化理解层,其重心在于拓宽学习者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尚云鹤,2013)。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许多学者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如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为了实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其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模式、特征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理解,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学生能自觉地消除外语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为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2.重视文学语言的文化内涵。

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被赋予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赏析作品语言的准确、优美,介绍文学作品的作者、内容梗概、背景知识、主题思想、主旨象征、人物分析、作品风格、章节点评等方面的传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挖掘文学语言承载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换句话说,教师不能把文学作品仅仅当成单纯的语言教材,应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以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比较和对比,正确对待文化冲突。

由于文化的多元和差异,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入文化教学时,文化冲突必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解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除文化障碍的过程,从而更能减少文化冲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本质上说,中国人学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范杰,2014)。为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积极理解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营造文化对比、文化碰撞、文化互视的情景。“跨文化外语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和对比,参与和体验”(蒋腾蛟,2014)。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努力克服文化偏见和冲突,从而以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另一种文化,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重视母语文化。

跨文化交际是交际双方进行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的活动,文化的互动是双向的,文化的交流是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具有较好的本族和异文化的背景知识,具有双重或多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付京香,2011)。在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将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同于目的语文化意识,在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母文化的表达。掌握好母语及母文化是学好外语和了解异文化的基础。我国外语界的泰斗季羡林、许渊冲及王佐良等先生,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的,可见,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对母语的精通,是可以在外语学习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因此,在英美文学和文化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掌握母语和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帮助和促进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5.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实践活动。

学习更多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灵活机动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跨文化交际实践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广大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各类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与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进行文学交流,可以举办英美文学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同时让中国的文化得到输出和传播。也可举办一些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跨语境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总之,跨文化实践经验的积淀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及正确评价,并在实践中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及多元化语境中,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文学、文化、跨文化交际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认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杰.浅议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科教文汇,2014,(5).

[2]付京香.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外语教学与母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1,(10).

[3]侯霞.基于素质教育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