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代文学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今,大学的应用性、实践性被提到了教学重点方略上来,其优点在于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实效性。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对人文类学科的轻视甚至忽略。一种急功近利的大学办学思想从长期来看必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启蒙仍是当代知识分子不可忽略的历史重担, 因此,无论处在哪一个时代,阅读文学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建设工程。“阅读教学仍然步履维艰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如果从执教者直接因素考虑,教师本身素养和能力的欠缺,是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我们作为当代大学教师,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导向,使其在大学时代真正熏陶到除书本课堂以外更多的文化信息,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的阅读病象
文学作品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用文学的形式传达现代人的情感、思想。人在识字以后,就有了阅读的体验。字都有它独立的声音和意义,个性十足又千变万化地存在于阅读文本之中。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吸引着人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书刊杂志、电子文本层出不穷,当今的阅读对象已经不仅仅限于知识阶层,而是扩大到了广大的普通群体。大学生作为主要的阅读群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阅读群,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大学生现在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也不容乐观。和五四的现代文学初创之时相比,人们的阅读取向和趣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到现当代文学教学,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更应该得到重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几种典型症状。
1.消极阅读症。根本厌倦阅读,不想看文字,尤其是纸质的文字。懒于思考、懒于生活、懒于用脑用眼;即使阅读,也是读些不良书刊,无益身心,有害健康,耽于臆想。
2.阅读恐惧症。阅读恐惧,是上一症状的深层次,更进一步。不读书,怕读书,拒绝阅读,只对视频音频感兴趣。
3.阅读盲目症。走进图书馆的书架旁,不知道读什么,茫然不知所措,空耗时光,最后随便拿本什么看,或者面临选择干脆放弃,转向了实际性较强的英语学习和各类考试的试题。
4.阅读失语症。这类学生爱读书,也读了不少的书,但属于读死书的,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人读亦读,不加拣择,不加思考,读过就忘。以至于读书失语,满口都是别人的话,失去自我。谓之“阅读失语症”。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名篇,多数距今已有数十年了。相比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当然只能属于新生儿,比起最新潮的文学却又显得较为古董。它的学科性质使得当今的文科大学生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图书的出版包装越来越精致,配以大量图片、装帧精美的书籍杂志纷纷登场,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书坊。阅读很多时候只是成为了一种彰显身份的装潢,就像人们社交穿西装打领带一样,书是拥有精神贵族头衔的标志性物品。而年轻的大学生是在动画和游戏中长大的一代,他们也读书,但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轻浅的、搞笑的、玄幻的、穿越的、魔法的题材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真正的读书品味严重缺失甚至并未养成。大学生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随便翻翻教师指定的必读篇目,然后就弃之一旁了。心浮气躁进而导致根本读不进去,这样的现象使得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严肃文学面临着失去读者的重重危机。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策
面对以上所说的种种症状,我们并不愿意做无能为力的旁观者,我们也不愿意做毫无意义的指责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我们能做的只是立足于教学本身,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阅读指导,起到授业解惑外加监督引导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帮助。
1.加强和学生的联系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及时加以引导;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出发,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谈吐都会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而个人魅力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就会模仿教师,追随教师,自然会接触教师所读的书籍。具体到当今高校文学教学,大学教师要增加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身素质。
3.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要使现代文学教学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下工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悬念,用丰富的文学语言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度;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尊重和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珍惜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特性。
4.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监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制作读书计划,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在一起讨论交流,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互通,也有益于改进各自的读书方法。
另外,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是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的层次和深度,因此要求学生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对于长篇的作品可以泛读,对于短小经典的作品和长篇作品中精彩的部分要注意精读,反复玩味这些语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力求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
三、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策
现当代文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阅读不是言语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1.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对于某个作家的专题阅读,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学习研究鲁迅作品,先采取整体式阅读:提倡学生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本文由收集整理,把着重点放在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上。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
2.审美式阅读教学策略。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写作。文学创作或某个文学问题的讨论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手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多写”,勤写“读书笔记”,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可以写读后感想,可以进行作品片断的分析,也可以提出与前人研究的不同看法,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是随时抄录选文中的精彩段落,持之以恒,会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
3.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针对某个文学现象或问题,进行相关的阅读指导,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看法,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的发现要靠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由点及面,通过更进一步的讨论,再阅读,整理思路,形成有效的文字形式。论文可以采用比较活泼的语言,格式不必要求过严,只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
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不仅仅是为大学生的文学学习做简单的辅导,更是为文学学科的日益式微振臂一呼。“改革现代文学教学, 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必须努力摒弃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91.
[2]陈香珍等. 谈消费主义文化与大学生的文学阅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36.
[3]吴炳生.试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9(4):44.
[4]刘梦琴等.浅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116.
本文系衡水学院教改课题“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之研究”结项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2012046。
作者简介:
给读书交流会同学的赠言
【按】这些内容在佛学兴趣班以及课后谈话中都曾谈及,现在系统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马海燕。
大学生应该多读书,特别是应多读人文社科类的书,读了这些书虽然很难直接成为可用的知识,或者立即换取实际的经济利益,但这些书能够训练个人思维,扩大视野,提升个人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技能以及社会经验在未来走出校门后你们都可以学到,只要你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包括找工作的失败),不自暴自弃,并且勇于面对挑战。但是一出校门,如果要静下心来读这些书很多人是基本不可能了,而且读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例如,很多人受职业习惯影响,急功近利,读书已经不是为提供自身素养,而是一种消遣或者渔利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虽然自称爱好文史哲但却往往流于肤浅庸俗甚至误入歧途的原因。
文学、哲学、史学方面的读书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学校都有专业的老师,他们可以为你提供具体的学习意见,我这里只是大致的说说。你们已经有读书交流会性质的一个小团体,在这个基础上,你们可以把交流落到实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你们每天读书的量是远远不够的。你们每人每日读书的量如果只是三四十页,这种方式太随意,不利于初学,而且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一阶段你们应该给自己较重一些的任务,所以我建议每日读书20万字-30万字,大概就是一本书左右,你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配,比如我哲学底子一般,但是今天我借了两本书,一本是路遥的小说,一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前者比较好读,你可以读15万字左右,后者需要细细消化,那就读少一些,但也不能太少,大概一章或者一节。每日的量虽然较大--以后还必须加量,书是越读越薄、越读越快的--但必须保证精读,切忌蜻蜓点水,遇到问题也不必急于求解,可以在你们的读书笔记里记下来--你们必须做好读书笔记,记录每日读书的时间、读的书的作者、书名以及今日读书的页码,至于摘录之类的可以因人而异,我个人是不喜欢摘抄的,但可以记下你特别有感悟的文字页码,读完后有时间写写自己的感受;这个笔记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便于了解自己的读书倾向,也就是说,你每日读书的书目都记录在案了,过了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你可以自己看看自己读过什么书,这些书中文学的占多少,史学的占多少,哲学的占多少。如果文学的过多,哲学的偏少,今后的读书你可以适当调整一下,增加哲学类书籍的量。如果你只是想读文学类的书,那也一样,你看看自己已经看过的书当中古典文学的占多少,现代文学的多少,当代文学的占多少,中国的或者外国的,诗或者小说,研究论著或者文学理论,你可以根据需要做新的计划。
第二,你们的交流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这和你们读书的量太少有关系,因为大家读的书都不多,交流会上对于别人所读的书一定很多是陌生的,而交流者本人可能也未全读完这本书,或者没吃透,这样的交流就容易流于形式了。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收获,比如经过交流,让别人知道有这个人物、这本书,他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自己去读。我要强调的是,作为交流者自己,一定要深入读,不要为了交流而交流,那就本末倒置了。交流会不是为了影响他人而开设的,我们的初衷应该是激励每个人认真地读书,因此自己读书、受益之后才谈得上去影响他人。
第三,你们必须邀请一位专业老师作为读书交流会的导师。这个导师是很重要的,我们学校人文学院有很多的博士、教授,你们都可以试着邀请他们来。如果今天是文学专题的内容,那就请他们做导师,如果是涉及哲学或者史学的,可以请思政部的老师。作为我个人,我再次建议大家,如果你们看的书是关于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类的书,特别是涉及教理教义和修行方面的书,最好不要拿来进行所谓的交流,对于你们这个交流会,这种交流还是不大适宜的。为什么呢?以佛教为例,你们每个人对它都还谈不上有什么了解,都不知道什么是佛说什么是非佛说,你们的交流只会让你们走更多的弯路,或者误会、曲解加深,一旦初入门时学的、听到的就不是正确的真正的佛法,以后根深蒂固,想改正都是很难的。你们要做的是,在一些善知识的指导下读好入门的书,不要急于与人交流,也不要轻易发表疑惑、看法(特别是不要在网络、QQ群、佛教论坛或者其它论坛发表意见),深入读完后,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与适当的人进行交流(如在有善知识在场等)。
以上是我个人大致的建议,涉及到读书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吧。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自这门课创立以来,关于其教学方法革新的研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推进和现代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又掀起新一轮的。研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当下的教育环境,探索一条适应当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尴尬是,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读书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学生越来越难以安于课堂;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极大冲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正在急剧消退。在当今情势下,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无疑是值得从教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优化课程设置:文史分离,以文为本
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高师院校都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划分为“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0)两个部分,设置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门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把对作品的解读纳入到文学史的框架中,执教者在教学中,主要侧重文学史的梳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史”的架构,加强了对文学现象和文流的关注,而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分析则用力不足。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学年下来,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道路、艺术特色、创作发展情况说的头头是道,但一旦具体到某个作品的分析便显得相当茫然,一筹莫展。这显然背离了文学教育的初衷,也不符合当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关于文学教育,很多专家与同仁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1]文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作品再解读的过程。[2]
真正使文学教育回到文学本体,当下最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在课程设置上“文史分离”,即把作品选和文学史设立为相互独立的两门课,增加作品选的课时数。“文学史”课负责帮助学生架构“史”的知识框架,而“作品选”课则是让学生接近文本本身,去感受、领悟、吸纳活泼的文学养料。北大温如敏教授提出呼吁:“本科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3]在这方面,很多院校已经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复旦大学的课程改革。在陈思和教授的倡议与带领下,复旦大学在中文系开设了原典精读课。就现当代文学而言,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把文学史推迟到二年级,在一年级开设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安排最优秀的教师来上这门课(陈思和教授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担纲),鼓励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与研讨。目前,陈思和教授领衔的原典精读系列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块活字招牌,同时,文本细读的学习方式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也已蔚然成风。复旦大学在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无疑具有可以推广的示范性效果,率先验证了“文史分离”课程设置的可行性与能效性。
在推行“文史分离”的课程设置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文史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结合”,“分离”为“结合”打下基础,“结合”是“分离”的终极目标。“文史分离”的最终效果是,以“文”带“史”,以“史”促“文”。如果说文学史是星光璀璨的银河,那么优秀作品就是镶嵌在银河之上的一颗颗耀眼的星星,二者不是分离的,而是互为一体,互相依托。因此,在具体推行“文史分离”的时候,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大纲,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有法可依”,做到“文学史”与“作品选”互相配合,而不是各行其是。
另外,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还应该加强课程群的设置。围绕现当代文学教学,增设多个体现专业特色的相关课程,形成以“文学史”、“作品选”为主,以其他相关特色课程为辅的课程群,这是课程设置改革的大势所趋。除了开设选修课以外,还可以举办名家讲坛、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第二课堂。这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必将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群,形成专业课为主、其他课程为辅,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群的设置,即能照顾到普通学生,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呵护他们对文学最初的感动和热情,同时,亦能“喂饱”那些对现当代文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挖掘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二、改进教学方法:老调重弹,弹出新意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老话题,自这门课诞生以来,它就一直是大家热衷研讨的一个课题。现在再来谈论教学方法改革可谓是老调重弹,但是又不能不弹,因为这门课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结构在每一时代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从教者不得不适时的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下的教学目标。现当代文学是个没有时间下限的课程,一直在生长发展中,不断有新的作家作品诞生,延展着这门课程的历史时间;而不断涌出的文学热点、学术热点,也在不断充实、丰富着这门课程的历史空间。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将教学方法改革的调子一直弹下去,当然,要弹出新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二字,一直是把侧重点放在“教”上,而忽视了“学”。而实际上,“教”只是手段,是出发点是“学”,并且学有所获,这才是目的,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遵旨。现在,有必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反客为主,还他们本该有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为了做到这点,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并且在课堂上设置问答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课堂互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另外,也可以选择某个专题安排学生来讲授,布置他们自己做PPT,自己准备教案,上课时自己上台来讲,让他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学”,通过角色的转换来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文学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安排学生讲课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要选出适合学生讲的章节,把学生分成小组将任务布置下去,然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在准备的过程中要适时加以指导,在上课的时候则应该及时点评、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例如建立以现当代文学为关键词的QQ群或者知识论坛,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现当代文学的“教”与“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形成开放型的新格局。
与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相呼应,教学方法的革新应该配合课程设置的改革。“文史分离”,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教师不能够再继续捧着一本文学史照本宣科。文学史有文学史的教法,作品选有作品选的教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腔调,应该具体课程具体对待。“文学史”,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对20世纪的文学进行梳理,它主要讲述文学思潮、文艺运动、文学流派等,这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局部,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培养学生对“文学史”的理性把握;而“作品选”却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它重视文本细读,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意对人文精神的挖掘,又要注重对文本细节的感悟,要呵护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知,培养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在以往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于作品往往讲的太多。教材怎么说,某些专家怎么看,把一系列的定论一股脑的倾倒给学生。这些“定论”淹没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他们带着这些既有的“定论”去读作品,很难有新的认识。对于作品选的教学来说,讲的太多,过犹不及。所以,在“作品选”的教学上,应该善于“留白”,把学生直接带到作品面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发现。
此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任何知识的吸收都有一个在头脑中沉淀、发酵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够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灵活的为我所用,同时,内化为一种人格素养,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与人生。作为从教者,要帮助学生迅速实现这种转换,就要想办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呢?首先,可以通过布置写小论文的形式来督促学生整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活动,诸如诗朗诵比赛、名著改编的话剧或舞台剧表演、现当代文学作品研讨会、读书笔记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的灵感,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师现当代文学教育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有健全的人格结构,有着较高的艺术感知能力,同时,又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落实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务实”指的是对学生文学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务虚”则指帮助学生构建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
本文分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改革构想、实施方法和改革目标,主张应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
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改革构想;实施方案
一、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化,文史哲学科遭遇冷落,文学课程也出现边缘化倾向。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大量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压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的教与学急需加强。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内容。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他们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语言文学工作者。本课题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本专业知识现状和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阅读文学原著,查阅相关论著论文,撰写读书笔记;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多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构想
自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始以来,本课题拟继续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基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与规律等,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与实践,提出并实施的教改措施、拟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文学课程综合改革》
本课题从陕医大现代文学教学发展足迹和现状出发,对现代文学第一课堂在教学机制、师资状况、学生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进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试图寻求促进现代文学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构建现代文学教学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
2、《现代文学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论文方式考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比例调整为4:6,即平时成绩占40%,除常规的出勤、提问、讨论外,重点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课堂练笔等计入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占60%。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能力测试有效结合,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
3、《现代文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是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比例等应用问题。逐步实现现代文学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4、《现代文学课程第一课堂教学研究》
主要是解决现代文学课程与美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融合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实施
1、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讲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知识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是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以分组讨论、学生讲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自主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动态,对学科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观点,撰写相关论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原著导读法:文学课程的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尽可能广泛地阅读原著,文学专业学生的作品阅读不是纯粹的娱乐,应该带着问题阅读,运用知识储备,分析作家作品的创作意图、主题和艺术性等相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授课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进师生的了解。
(3)多媒体与影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式最大优点是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课题根据实践教学大纲,适度安排多媒体和影响教学,辅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力求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学生平时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如课堂讨论、试讲、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结合陕医大学生特点和现有条件,尝试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学生试讲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中国现代文学是陕医大人文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内容庞杂,作家作品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教师明显力不从心。如何根据教学大纲,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化繁为简,精讲多练,重视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科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和鉴赏能力。
四、已有基础与改革目标
1、已有基础
(1)《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陕医大2014年精品资源共享建设项目之一,已开展多次实践教学,包括学生讲课、小组讨论、作业讲评等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2)《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012年分别荣获院级、校级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荣获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年多媒体课件比赛中二等奖;在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荣获高校文科组三等奖。
(3)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工作。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了教学改革优秀论文奖励机制;开展教案展评活动;举行多媒体课件大赛等,调动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目标
关键词: 图书馆 学生导读 资源挖掘
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说:“阅读天生重要。”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无不来源于阅读,阅读能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培育人的学校应该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图书馆资源是指图书馆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多种资源的动态有机整体。包含四个大类:文献资源(主要包括馆藏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包括静态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和动态的社会各类信息)、人才资源(包括图书馆员、读者资源)、设备资源(包括馆舍及其各类设备)。
学校图书馆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通过挖掘图书馆潜在的教育实力,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各显所长,同课堂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学生真正成为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底子。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图书馆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更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1980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在马尼拉中学校图书馆会议上通过的《学校图书馆宣言》指出:“学校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也是整个图书馆事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图书馆是一座知识宝库,那么,图书馆利用教育就是开启这座宝库的钥匙。所谓图书馆利用教育,就是培养读者利用馆藏资源能力的教育。
21世纪,学校图书馆成为丰富的资讯资源中心,它具备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外阅读服务的机构。学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图书馆中蕴藏的丰富知识资源开发出来,为师生的学习求知和知识创新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在学校阶段,要把学校图书馆中丰富的知识资源开发出来,有效的途径是经常进行新书介绍,列出馆藏重点书目,并对师生实行全开架借阅。现我结合我校图书馆的实际与自身的工作实践谈谈认识。
一、创新图书管理的工作形式,有效落实阅读指导工作。
为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应积极创新管理形式,提高工作实效,将图书馆中的优秀藏书推荐给广大师生。
1.开展“图书进教室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为有效落实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可与年段、班级协商,将馆藏的优秀图书分类、分批借给班级,开展“图书进教室活动”,由班级落实和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做好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眼到、男、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是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宝贵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2.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作品。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作品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应加强学习,深入了解当代文学作品和文献的出版动态,充分利用馆内资源,设立“好书推荐专栏”,定期将图书馆内现有的优秀作品和文献向广大师生推荐,让师生了解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尤其是馆内的近期更新的图书、文献等,引导广大师生多阅读优秀作品。
二、让图书馆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基地。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多彩,又采用全开架借阅的方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学生在课本以外获得知识、营养、提高能力的基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在阅览室或书库内自由选择图书。在这样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自主学习喜爱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有兴趣。几年来,我校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征文活动、普及科技知识的教育活动,分别以讲故事、写心得、做演讲,以及各年级作文比赛等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到图书馆查找书刊、资料,从而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充分组合、利用各种图书资源,扩展教育、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丰富知识,这也为学生自学成才、成长成为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引导青少年在精神世界上树立起一道防线,自觉抵制社会上那些不良的影响和危害。实践证明: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好老师”、好基地。
另外,根据学校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特点,推荐合适的读物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快捷地查找所需的书籍。有的学生一时找不着所需的书,急着向我们询问,我们及时指导查找方法,并帮助查找,让学生如愿以偿,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利用图书馆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让图书馆成为培养学生检索知识能力的园地
学校图书馆被称为“知识的海洋”、“知识的宝库”,蕴藏了世界上从古至今各学科的知识,有哲学,有社会科学,有自然科学,有综合性图书。这些藏书不是杂乱无章排列的,是严格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进行分类、著录和排列的,体现着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各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归属,这样的编排便于读者检索知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除在课堂上学会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会如何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能把面前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即掌握学习方法。二是必须自己寻找知识,必须知道某一知识在什么地方,并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它,这就是检索知识的能力。在学校图书馆中就能够满足学生寻找知识的需要。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了有关武器的内容,便来图书馆借阅这方面的书籍,我们先让学生在E(军事)类书籍中找,并通过管理软件检索“武器”、“兵器”“导弹”等,再在书架上查找,找到了二十多种相关的书籍,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如七年级学生要查阅有关中外名人的资料,就让他们在K类书籍中找,根据架标“中国人物传记”和“各国人物传记”查找。再如八年级学生为了了解《红楼梦》、《石头记》的作者,来馆查阅资料。让他们在文学类或综合性图书中找,并结合软件检索,结果在综合性图书《青少年知识宝库》的第一册《青少年必知文学知识》一书中,找到了答案:“《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清代白话长篇小说,曹雪芹原作,高鹗续成。”这样,学生们从图书馆中学到了课本以外更多的内容,获取了丰富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学生通过经常性地借阅图书,查阅资料,逐步学会查阅、检索的技能。在图书馆中,学生不仅可以读到各种值得读的好书,而且可以翻阅有关参考书,使用各种工具书,读到各种新旧杂志、报纸,检索各种目录索引。这一切既可增加知识,又可训练基本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学会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对于每个学生读书治学和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教改的深化,学习的自由将逐渐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学校图书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图书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求知途径和资料。学生们在学校时代就养成利用图书馆学习、求知的习惯,有利于各阶段学习的过渡和衔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图书馆是以书育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功能。正是这些功能的体现,使得中学校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冰心说过:“多读书,读书好,读好书。”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育人,以它的科学知识丰富人,让我们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勇于攀登书山高峰,在思想上受启迪,在情感上受熏陶,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自主学习,自我发展,通过阅读能认识真、善、美,形成正面的审美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林运卓.图书馆导读工作[J].远方出版社,2007.4.
关键词:阅读;理念;风尚;境界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87-02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党的十第一次历史性地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做出了部署。如何读书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读书理念和读书境界,为我们今天的阅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孙犁是我们熟悉的当代文学家,被誉为文学界“白洋淀派”创始人,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度春荒》,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与他的作家生涯相伴的,是他的读书生涯。即便在功成名就的晚年,他也孜孜不倦地阅读,并且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这些文章汇集成册,名为《耕堂读书记》。他的读书生涯与读书境界,让我们今天很受启发。
一、关于孙犁的读书理念
关于读书,孙犁曾在《书衣文录》中谈到他的读书经验:“勿作书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在读书理念上,孙犁主要有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1.带着思考去读古籍。孙犁读《聊斋志异》、《红楼梦》、《庄子》、《太平广记》、《史记》、《二十四史》等古籍,倾注了自己大量的思考。尽管这些典籍有的在他年轻时就读过多次,但是人到晚年,再次阅读时,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完全发生了变化。不论是经史子集,还是文人笔记、故事传奇,他都读得津津有味。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他首推的就是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他认为,那些神鬼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是每一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却都触及生活现实,蒲松龄是借狐仙之口,讲述现实社会中的苦难。比如他在读了《庄子》之后,认为庄子的思想也是现实主义的,尽管《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道家讲究的是“空”和“虚”。孙犁认为,《庄子》的想象力虽丰富,可那一飞九万里的大鸟,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2.根植中华民族文化血脉,虚心接受。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写作营养,是任何一位作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比如,孙犁对鲁迅先生充满敬仰,尊奉鲁迅为师。也许是爱屋及乌,他购买图书也参照《鲁迅日记》中介绍到的书籍广泛搜求。他甚至以鲁迅对书的喜好,作为自己读书、买书、藏书的标准。比如一部《金石索》,孙犁开始并不怎么喜欢,其原因是鲁迅在日记里没有提及,后来发现鲁迅在文章中偶尔提及此书,于是他又产生阅读的愿望。孙犁并非盲目崇拜鲁迅,而是放低姿态,虚心地向伟大的作家学习。这种虔诚的读书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3.有选择地读书,择善而从。孙犁读书虽广,也颇有讲究。他说:“今天文章,文集多矣,余择善而从。亦有三不读。”他说的三不读,一是言不实者不读,二是常有理者不读,三是吹捧文章不读。又如,他很崇拜鲁迅先生,但他从不盲目崇拜,而是虚心向伟大的作家学习。他还认为读书要广而杂,他主张“多读一些历史书,不要总读文学书”。他宣称“平生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探求文采。”除古典文学、中国史书外,诸如农桑畜牧花卉、金石美术图画书也都读。他对金石学并无深研,据他自述在身心交瘁之时,把心沉到古意古趣的残碑断碣之中,正如同徜徉在荒山野寺,可求得心灵的解脱与静谧。
二、孙犁的读书理念带给我们的启发
在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点亮中国梦,需要用阅读打牢国家文化根基,用阅读造就民族心灵高地,用阅读提升人民精神气质。从以上孙犁的读书方法与读书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读书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后代去学习、延续。所以从古至今,读书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品质。“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要求子孙好好读书,不仅寄托着一个家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希望,也寄托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走向辉煌的追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高在哪里?高在“学而优则仕”,高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许多人一旦达到了这些功利目的,便失去了读书的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历史,促使先进知识分子自觉把读书与中华民族存亡兴衰联系起来,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前辈先贤们的读书动力,也应成为今天人们的读书追求。我们既要倡导学以益智、学以修身,也要倡导学以资政,学以经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并以此来把握读书方向,增强读书动力。
2.读书是不受年龄和环境限制的。“多读一些书,不要总读文学书”是孙犁当时对广大青年的建议。对于有文化价值的书籍,是无法用金钱来很衡量的。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应该把读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从小要养成读书的爱好。青年时代,要有所作为必须读书。晚年经过人生的长途跋涉,身心疲惫时读书用来抒发心志、修身养性,更不应该放弃读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阙,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
读书一定坚持,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排除各种干扰,挤出时间读书。即要坚持不懈地读书求知,不论风云变幻,不论顺境逆境,要心怀不乱,始终如一地读书。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当然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活学活用,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提倡“不做书呆子,不为书本所束缚,不尽迷信书本”,当然也包括不迷信网络的阅读。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提倡全民阅读。我们既要倡导学以益智、学以修身,也要倡导学以资政,学以经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并以此来把握读书方向,增强读书动力。
3.读书应是一种境界。孙犁喜欢鲁迅,但他并不盲目崇拜鲁迅,而是放低姿态,虚心地向伟大的作家学习。这种虔诚的读书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终生以书为友,以书为伴,是孙犁爱书、喜欢书的真实写照。古往今来,书已经是我们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从而书被喻为精神食粮和心灵之友。孙犁一生喜爱读书,他曾自述道:“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一接触书,我把一切都会忘记。”(《装书小记》)他著有《书林秋草》、《书衣文录》、《耕堂读书记》等专作,或为读书札记,或记述。他的读书生涯与乐趣,把书当成一种爱好,把读书当成终身职业。为我们今天许多人借口忙于工作,忙于生计而不读书的人树立了榜样。今天,我们讨论如何读书的时候,应提倡让阅读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的精神。在数字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法也越来越多,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便利。我们更应该把阅读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
三、今天我们应有怎样的读书境界
今天,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和我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们在阅读形式和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以什么样的精神去坚持阅读,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首先把读书作为一种风尚,培养一种阅读精神。一个人的阅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所以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具有阅读精神就是选择了人生价值观。在任何时代阅读都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普及化。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化阅读虽然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化、开放性等优点,但是也存在浅阅读的倾向。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要坚持阅读,把阅读作为一种精神即阅读精神。就是在全社会提倡一种学风,让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2.立足生态视角,积极响应全民阅读。很多学者认为数字化阅读的“信息过载”及“浅阅读”倾向破坏了现有阅读生态,应该加以抵制和屏蔽。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不符合时展的保护主义。数字化的阅读首先在全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阅读的选择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数字时代公民的竞争力和素养。所以我们倡导全民阅读,以提高个体创新能力和全民阅读品质为目的,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里围绕着自己的专业,阅读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学术成果,聆听到最好的学术讲座,浏览到最新的前沿动态。并且在数字化阅读中,我们可以更多的选择,选择适合的和有益的。我们今天可以在信息生态观的视角下,提高数字化阅读水平和层次,实现绿色阅读、生态阅读,以达到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与效果。
3.开明读书,科学休闲阅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提高生活与生命质量,加强文化知识修养,更新知识能力结构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休闲阅读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孙犁的读书境界很值得借鉴。作为一代文豪,他有一整套自己科学的读书方法,但他还是认为读书与每个人所处状况、所求目标,乃至所处年龄而各不相同,因此不必勉强,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出自己的读书方法。老年孙犁心情淡泊,但读书兴味不减,正所谓“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并且主张读书要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不能勉强,也不能强求一律,这是一种很开明的读书境界。今天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情趣爱好,大家可以在趣味性、随意性的基础上普及阅读,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身情操。另一方面,提高了全民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保障。
在众声喧哗的今天,读书能让人的内心变得安静,精神得到慰藉,理想更加高远。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文化普及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中没有“千钟粟”,也没有“黄金屋”,但我们需要为提高修养,为丰富我们的生活去读书。数字化时代,阅读也呈现出多样化,在不断探寻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的同时,老一辈革命家的读书精神和境界,应该更值得借鉴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陈华文.读书人的精神榜样[N].学习时报,2012-12-10.
一、利用“浸润效应”,感受阅读的温度
我国传统绘画中有浸润这一笔法:在宣纸上,用饱蘸墨汁的笔点一点,任其浸润开去,然后稍加勾勒,便自成一幅浓淡相宜、层次清晰的画面。浸润效应在教学中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潜移默化,它往往能收到用力小、收益大的效果。小学生读书的习惯是经过潜移默化,慢慢浸润而成的。书香拂面溢校园,最是书香能醉人。学生在无声的滋润中,自发地想读书,爱读书,与书为伴,增长智慧。
1.处处有书味
努力创设广阔的读书空间,目之所及,行之所至,让书无处不在。班级设立书香小屋,有“知识苑”“智慧屋”“芳草地”“走进名人堂”等,图书定期更新,让学生信手拈来就有书读;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全天开放,让学生时时享受读书的乐趣;家庭创建“红领巾小书房”,使学生回家也能徜徉书海。在校园内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让学生时时阅读,时时领悟,走进奇妙的世界;学校的电视台每周向学生介绍名家生平、名家故事、名家作品。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处处有书景
晨光熹微,学生迎着朝阳开始朗朗早读;课间饭后,随处可见学生们手捧书籍专注阅读的身影;夕阳西下,学生们又吟诵着《弟子规》《古诗文》等经典作品愉快地回家。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我安排每天一次的课外阅读时间。短短20分钟,整个校园宁静、祥和,老师在讲台前静静地阅读,学生在座位上专注且静静地看书。
3.处处有书情
书能传递真情。我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学期每位学生拿出自己最心爱的藏书三到五本,在文明新颖的阅读接力中分享知识、增进友谊。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以书传递浓浓的亲情。每周一次红领巾广播,开辟读书专栏,学生抒发对书的热爱和读书感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开展赠书于班、赠书于人的活动,奖励先进班级,奖励先进学员,树立最好的奖品是书、最好的馈赠礼物是书的观念。
二、发挥“圆桌效应”,拓展阅读的广度
圆桌所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圆圈曲线美使就餐者很容易联系和产生出“亲切的关系”“和谐的闲聊”“融洽的气氛”等形象和感受,这便是人们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圆桌效应”。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特别是儿童,这种欲望更为强烈,这是学生乐意阅读的基础。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圆桌效应,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动机,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读书是甜蜜的、有趣的。
1.充分发挥小书院的主体作用
少先队大队部成立红领巾小书院。该书院完全由少先队员里一些特别爱好读书的骨干为主体组织起来,从院长到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互相协调,专门为校内同学的读书活动提建议、想办法、作安排,并请辅导员老师做顾问、参谋。还有,倡导各个中队设计、布置别具一格的读书角。读书角有的是图文并茂的小宣传栏,有的陈列着推荐书,有的张贴着同学自己的读书体会,有的刊录读书名言,有的给课外书画插图,还有的展示《红领巾读书成长册》。“读书角”定期更换,大家轮流负责。另外,小院士们还经常组织“专题读书”。一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推荐书目。二是针对重大社会生活事件阅读、讨论,比如围绕伦敦奥运会、等问题,同学们可以读相关的书籍报纸。
2.积极倡导教师“下水”阅读
北师大一知名教授曾有这样的感慨:“坦率地说,读书不多,无暇读书,是我们许多教师存在的问题,这多少影响了我们教师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对学生读书的关注和指导。”我认为,阅读需要引领。作为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自己首先必须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老师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充满睿智和灵气。当学生轻轻叩问时,我们随时就会喷洒出智慧的清泉,让如饥似渴的学生们心旷神怡,让精彩的生命更加亮丽。此时,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了心灵对话。
三、遵循“门槛效应”,把握阅读的梯度
所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心理学表明,只有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赏识是老师满怀热情地发现学生的成功或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其沿着成功的方向更加努力。它是一种正面的强化手段,是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一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很难坚持,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把握学生阅读的梯度。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阅读兴趣,限制了他们的阅读面,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从长远考虑,可以把低年级阅读定位在主要是为了增加识字量,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上,可以推荐童话、寓言、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等书籍,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段,阅读面拓展了不少,阅读方法积累了一点,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些,因此可以围绕“大量阅读,快乐积累”重点指导阅读方法,增加儿童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及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了一定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积累,因此,对高年级学生应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推荐阅读古典小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等书籍。同时鼓励高年级学生“读写链接”,通过“写”深化“读”、巩固“读”、检查“读”。
2.对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对于阅读量不大、缺少阅读经验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其在阅读篇幅上由短到长,在内容上先阅读故事性强的作品,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情节复杂、含义深刻的作品。而最为有效的是,可以探索课外阅读课型。如好书推荐课、方法指导课、作品导读课、阅读交流课、比较阅读课。好书推荐课与班级读书会相结合,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或美文,指导学生选择图书;方法指导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欣赏美文佳句,制作读书卡片,学习表达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作品导读课分享阅读期待,让学生对作品心驰神往;阅读交流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观点彼此碰撞,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丰富阅读体验;比较阅读课让学生在比较文本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清除经典名著的阅读障碍
很多经典名著篇幅较长,学生们往往会产生阅读障碍。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另外,为了拉近学生与大师之间的心灵距离,教师在向学生推荐图书时,可介绍经典作品的概况、人物、思想内涵,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可邀请作家为学生品读经典引航,感受名家品读经典的智慧;可成立“我与经典有约”大讲坛,由爱好文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品读经典作品。
四、注重“巡视效应”,强化阅读的深度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随之,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需要不断地改变、发展。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作为这样一位专业的学子所应贡献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继续散发出青春与活力。追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早在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就已经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更加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倡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专业特色的建设。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的配置是有导向的,这个导向便是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倾向于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点讲授,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而教育体系改革又是上层建筑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就应调整为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当今社会还需要中文系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审美能力。具体的课程体系调整是这样的:1.语言类课程相对应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四大基本能力。语言类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听、说的能力上联系更加紧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很好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汉语课的教学全程需要始终融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严格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课上注重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对古今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外延知识理解贯通,夯实自身的文字基础再训练加以运用。语言学概论更侧重于从一个人掌握的一门母语(汉语),及一门外语(英语或其它语言)作对照,比较地学习,从而深刻领会汉语言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形成与发展。训诂学是对古汉语研究古词义一类补充型课程,对学生研究古典文献,理解古文学经典都有很大意义。
2.文学课程在当今时代的调整目标更倾向于培养中文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领悟能力。其中,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分期讲述就是很好的例子。将古代文学史分为上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分别以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样式进行论述,则是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地感悟这些文学经典的魅力,形成自己独立的对文学史的认知,从而培养文学审美能力。而有关文学的理论课程如文学理论、美学则应在学生对文学名著研读的基础之上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关注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与时俱进。文学,当然建立在对大量经典作品阅读、背诵的基础之上,文学离不开背诵。3.写作,被誉为中文系学生的“看家本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实践性和操作性最强的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对这一“笔下基本功”进行适应能力需要,适应工作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写作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不局限于优美的文字,华美的辞藻,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它需要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性心灵,去体验,去发现,懂得赞美。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从传统的四十分钟纯知识讲授开始进行调整,可在一堂课的课前或者课后十分钟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做口头表达,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即兴演讲的能力,让当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单向输送型课堂,而是师生互动型课堂。集思广益,也是一种对传统教学内容作出的很好的调整。中文系的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之中精选出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内容引用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对于偏重于学术型的课程,老师则应更精,科学研究是一位学术型教师讲授课的基础,将这门课程学术前沿最关注的话题完整地呈现到专业课堂上。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被简要概括为“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即课堂缺乏民主,老师独断专行的作风。这显然是与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作出改革、调整。大学的中文系课堂理应是一个自由、民主,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甚至擦出火花的课堂。中文系的课堂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应包罗万象。让学生读外国文学史的同时了解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如古希腊神话除可以当做一本文学经典来品读之外,可能更多时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站在原地,就能最近距离地接触到古希腊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多地将一个近乎真实的欧洲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语言学课程更多地是让学生融入到一种感受语言文化甚至思维方式差异的环境之中,从而得到一份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对相互的理解与认同。真正的文学课堂,应是老师启发与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心灵去寻找、发现文学作品中美,而不是禁锢,更不是老师自己审美意识的强加。
【关键词】初中名著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6-02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阅读文学名著,气质会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会变得细腻而不浮躁,内心会变得博爱而不自私,灵魂会变得高尚而不猥琐,思想会变得深刻而不肤浅。鉴于文学名著的巨大教育功能,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学期安排一次“名著推荐和阅读”专题 ,旨在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然而,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
一、名著阅读教学没有让学生读起来。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安排了六次名著阅读,分别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这些名著篇幅长,内容丰富,学生就其中的任何一本读一遍,没有三五天时间是不能完成的。这样庞大的阅读,学生没有在教师教学之前作阅读准备,光凭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吸收和消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事先作出安排,让学生用三五天时间将名著读完,然后师生一起走进“名著推荐和阅读”。而事实上,我们教师大多没有安排这一教学环节,一些教师只是口头上轻描淡写地说让学生去读。结果,一些学生没有要读的名著,一些学生有了名著也没有去读。这样,名著阅读前期工作流于形式,名著阅读形同虚设。
二、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简化、方法单一。
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每一次“名著推荐与阅读”活动安排5课时,每课时的具体内容也做了安排,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但是教师大多不按照编写者要求做,将5课时压缩成3课时、2课时、1课时,更有甚者,让学生自己看看,不安排教学,不把名著阅读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过程和方法为教材上题目的逐一讲解,题目讲完,教学过程也宣告结束。结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笔记记得稀里哗啦。一些教师会补充有关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大多以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至于学生是否能理解接受是另一回事。为了应对名著阅读题的考试,一些教师出了大量试卷,把可能涉及到的题目一道一道地练,一道一道地讲,然后让学生将答案背出来,只要学生在考试的名著阅读题上不失分少失分,教师就觉得达到了教学目的。其实,名著阅读教学,学生读是基础,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建立在学生读的基础上,一个缺乏学生个体阅读的名著阅读教学,纵然教师讲得再多再好,纵然学生考试考得再好,也不是真正的名著阅读教学,起不到名著阅读教学应有的作用。
三、名著阅读教学没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部名著十几万、几十万字,让今天的学生去读,是对他们耐心的考验。他们习惯了读图,习惯了快餐文化,习惯了网络小说。而名著的时代与他们生活有距离,名著深邃的思想、厚重的文化内涵他们难以理解,他们不喜欢名著,远离名著,甚至讨厌名著是自然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而事实上,我们教师并没有注意这一点,没有跟学生谈名著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没有用事实让学生明白名著对人成长的意义,没有解读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打动学生的心灵,也没有表现出自己对名著的热爱崇拜之情,更没有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亲近名著,一句话,没有消除学生对名著的陌生感、畏惧感,因而,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不浓。
四、名著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阅读教学、放在解题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上。事实上,我们的学生要么一字一句地读,费时费力;要么走马观花般读,了解大概。学生的名著阅读完全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进行,起不到阅读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承担的阅读方法指导的责任没有承担起来,任由学生自己在自行摸索。
那么,如何使名著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发挥其作用呢?
一、充分认识名著阅读教学的作用。
汉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告诫后人要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对读者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刘白羽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广泛认真地阅读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涉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如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已成为千千万万青少年读者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我国文学上至先秦两汉,下到现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名著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们不仅反映了悠久的华夏历史,博大的民族精神。而且始终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美德,蕴藏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阅读名著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鉴于此,教师要克服教学的功利性,站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高度,抓细抓实名著阅读教学。
二、精心安排名著阅读教学。
教师要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认真加以研究,不能随意讲讲,再通过一些练习巩固,只求学生考试考出来就行。教师应在一周前安排学生读原文,教师自己也应将名著通读一遍,并对名著内容、主题、艺术特色了然于心,再进行科学的教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感悟,可以让学生谈谈情节、主题和读后启发,不能一味地教师灌输,销蚀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洋洋洒洒一部名著,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获,阅读方法很重要。
1.向学生介绍几种阅读方法。一是阅读的方法有精读法、速读法、赏析法、摘录法、作批注法、对比阅读法等。二是作读书笔记的方法。有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艺术手法、撰写阅读心得等。
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科书中的《名著导读》,让学生对原著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有大概了解,帮助学生读懂原文。
3.以节选文章为内容,把握重点。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智取”的过程是怎样的?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杨志是怎样一个人?通过重点内容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原著。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之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理解作品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艺术特色。特别要让学生把握重点内容的揣摩、体会。
四、积极开展名著阅读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现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改善现代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而近年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在高考中还是平时的考试、训练中,该类型题目的得分率普遍偏低,学生对其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从语文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这种状况的造成主要与有些语文老师的认识不到位、方法不得当有关。具体表现如下:
一、不少语文教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相较于文言文,现代文浅显易懂,学生一看就能大致明白,因此不少语文教师尤为注重文言文教学而相对降低了对现代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写作能力的训练,认为“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殊不知文言文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以现代文阅读为基础的。不阅读大量的现代文,缺乏现代文阅读的知识和能力,其文言文阅读也难以进行,其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各方面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对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有重要意义。
二、一些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毋庸讳言,整体来看,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封闭式的教科书教学,是“应试教育”。在这种语境下,学生的阅读行为多是被动的,阅读目的带有极大的功利性,他们很难从中体味到语言的魅力,也非常不利于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语文”观,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还在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让学生在现代文文本阅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升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式缺乏活力。目前的现代文课堂教学,很多老师习惯使用轻驾就熟的“注入式”、“四部曲”等传统教学模式,喜欢使用一成不变的“讲读法”。教师在台上有头有脑地讲,讲得深、讲得透,却忽视了学生参与和探讨的积极性,也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指导。这种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感悟熏陶的程式化的教育模式,使得现代文阅读教学变得毫无生机。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语文教学所必需的激情和创造力,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很难提高。
以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目前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它是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几个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新课程理论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学也需要随之进行相应调整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笔者在这方面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够对目前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所裨益。
首先,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博”而“精”。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在进行语文阅读训练时,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所需阅读素材,以突出重点、凸显效果。在阅读材料的内容方面,我们既要努力选择不同类型题材的作品,又要强调三个面向:(一)面向名家。多选择冰心、李健吾、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季羡林、余秋雨等各富创作特色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和文人的作品。(二)面向生活。多选择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现当代作品,多选择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现当代作品,多选择与社会重大事件或社会思潮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现当代作品。(三)面向人文。多选择表现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深入揭示中国精神和“中国人”思想性格的现当代文学精品。此外,我们还要注意阅读材料体裁的广泛性,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不同文体的特性和表达方法,有时还需要依据训练学生不同写作技法的需要。需指出的是,语文教师在注重选择面的广度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选择篇目的精度,毕竟学生用来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时间是有限的。语文教师精选的阅读材料要有某些方面的典型性,要有明确的训练目的。此外,语文教师在选“好文”的基础上还要精心研究,为“好文”设计“好题”和“好答案”,以求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其次,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要“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要求,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而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注重发挥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在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尤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并作适当引导。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也要灵活,比如速读、精读、跳读等方式可结合进行,鉴赏阅读和理解阅读可结合进行,阅读材料要适时更换以让学生保持新鲜感等。语文教师还要注重汲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念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就比较有效。现代文阅读教学还要注重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该课程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固定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在阅读中发现知识、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并形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要求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对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提倡课外阅读,还要适时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如阅读沙龙、专题读书报告会、经典范文诵读、名言警句诵读、优秀读书笔记展览会等,以让学生广泛涉猎、厚积薄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现代文阅读素养和语文修养。
再次,语文教师要及时总结和传授现代文阅读技巧。如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拟题技巧和能力,教给学生把握主旨和关键句、简要表达和概括、理解文章中各部分的关联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功能、把握文章的语境意义和言外之意、细致审题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尤要指出三点。一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关注作者信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知人论世”,只有对作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清楚,我们才能对其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二是现代文阅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语文教师要在平时训练中提供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熟悉各种技法、各类主要文体,综合熟悉所阅读文本的内容、手法,作者的立意、构思和思路,培养其触类旁通、综合运用的“整体感知”能力。三是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寻找个性阅读和标准阅读的平衡点。从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看,国家对中小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比较注重阅读的个性化;同时我们又要提倡标准阅读,毕竟学生考试是要求有标准答案的。语文教师要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意识的同时又要兼顾对文本理解的准确性。
总之,语文教师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技巧并灵活运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有新的提升。
(胡秀梅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华山中学 22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