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大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人群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大学生远离父母,对人际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更加强烈,但这也是困扰他们的问题。大学生能否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发展、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爱和归属的需要只能通过人际交往得到满足,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困难时能得到帮助,在思想上能保持与他人交流,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二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情绪稳定,学习上有同伴,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学习效率高,并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学习成绩。三是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别人比较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四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指大学生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美自己的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参加各种交往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非常重要的途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大学生完成思想道德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化,使自己成为一个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
高职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因素有哪些?学校能进行什么样的干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开放式访谈法,对30名高职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高职大学生,尽管对人际交往的语言描述不同,但能反映高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一些学生认为,大学里交到的朋友是毕业后的人脉资源,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会得到这些朋友的帮助。一位男生这样说:“在大学里,要好好与同学相处,多交朋友,走到社会上,谁也不敢保证不用谁,哪一天有困难了,你帮他一把,他帮你一把。”一些学生还认识到,大学里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成长,不断完善自我。虽然受访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全面,但具有代表性,而且正是上述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成为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动力。从大学生的活动中也会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活跃且丰富多彩,大学生在这些人际交往活动中综合能力、思想修养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完善。
(二)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坚持的原则
1.宽容是首要的原则
受访者普遍认为,在与同学相处中应做到宽容。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如果做不到相互包容和谅解,他们就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高职大学生把宽容作为处理人际矛盾的原则,反映了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成长过程。
2.关心、帮助和分享是普遍的原则
通过有目的的访谈、与学生无意的聊天以及与辅导员的交流,笔者了解到,学生在一个集体生活,特别是同一个宿舍的学生,他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乐于分享。关心、帮助、分享的宿舍氛围让高职大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满足了他们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3.平等、尊重是基本的原则
高职大学生把在交往中受尊重看作基本的需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尊重他人。人际交往中做到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4.诚实守信是共同信奉的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诚信缺失多有报道,但高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与他人交往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
(三)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圈子较为狭窄
受访者普遍反映,多数一年级学生的交往局限于宿舍内,只有个别宿舍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一个学年下来,同班同学还都不知道名字的情况并不鲜见。交往圈子的狭窄不利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交往活动的广泛性
多数高职大学生基于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热心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结交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交往活动的广泛性一方面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阅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但同时过多的人际交往活动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
3.交往目的的务实性
一些高职大学生除了日常与同学的交往,他们还会主动与某些教师、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接触,建立人际关系。这些交往活动的目的明确,一方面为学到更多的专业技术、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就业积累人脉资源。这说明大学生交往在满足情感需要之外,还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交往具有务实性。
4.交往对象的相近性
交往对象的相近性是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又一特点。这里的交往对象指关系密切的室友或同学,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闺密”或者“铁哥们”。建立这种关系的学生之间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相近之处,家庭经济条件相近或者兴趣爱好相同。
(四)影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观因素有个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
三、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良好,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际交往态度积极,在人际交往中能坚持正确的交往原则,进行人际交往时会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呈现出情感交往与务实交往并重的趋势。但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往圈子狭窄等。为改进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课程。可以通过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价值观,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大学生情绪多变,自控能力差。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掌握情绪调解方法,树立理解他人的意识,自觉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从而学会应对人际冲突,化解人际矛盾。对于个别存在严重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工作者应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与针对性的训练,帮助这些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第三,引导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学校可通过一定的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校;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
引言
民办高校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大学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承受着比公办学校更沉重的压力,比如高昂的学费,录取分数低以及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压力都给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值得民办高校的办学者乃至整个社会关注。
一、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概念及重要意义
(一)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办学层次。
人际交往,也称为“人际关系(human relations)”,通常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互相联系得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人际交往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民办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所处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和将来的步入社会的社交和择业,和个人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应该受到家庭、个人以及学校与整个社会的重视。
(二)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意义
民办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其人际交往能力、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毕业后是否能够很好融入社会及其未来职业发展空间。
一方面,建立民办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其能够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获得感情与精神满足,更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校园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大学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自己与同学、师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被广泛地接纳、尊重和理解,使自己能够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时常保持舒畅的心情、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更加活跃的思维,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进而形成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与良好人际关系环境。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也需要和谐的民办大学生人际关系为保障。如今,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在规模和数量,还是办学质量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就必须要求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保持办学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而作为民办高校主体的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是否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总之,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都具有迫切重要现实意义。
二、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享受着父母亲人的溺爱,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崇尚个人奋斗,不善于与别人配合,在与他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内心的感受,习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和处理问题。与别人相处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顾场合。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较少的考虑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愿深入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可能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二)存在追求功利心理和“庸俗化”的交际观
在人际交往中,时常存在一种功利主义,即把交往作为手段,以利益追逐作为进行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当代民办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表现:首先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我利益为前提;其次,交往中更加重视物质利益,不断淡化精神情感的满足;同时,所进行的人际交往普遍表现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在交往手段上存在粗鄙化情况。
(三)内向、自卑的性格
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些曾经怀揣公办大学梦的学生只能到民办院校来,内心的不情愿、不甘使得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由于自卑感而自信缺失。而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和无法与别人较好的沟通,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性格内向和不自信,始终让他们处于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环境中,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相当部分学生在该种情况下选择逃避并转向互联网,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就使他们更加的封闭自己,在网络上虚幻和不完善的“人际交往”中越走越远。
(四)交往面窄
多数民办大学生交往主要以宿舍为主,这一点在新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教室里,他们基本都是一个宿舍的人坐在一起,平日吃饭、打水也是和宿舍人一起,但由于宿舍的圈子较小,他们在这种圈子生活久了就会受限制,久而久之他们就已经习惯了并且很满足这种生活模式,最终就导致不愿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很多学生甚至连本班同学都没有认全,长此以往,交往面就会越来越狭窄,性格也很难得到不断地完善,这样就会削弱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解决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若干建议
(一)自身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大学阶段是系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大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重视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大学生积极的认识自我。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大德育教育力度,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将德育工作放在培养人才的第一位,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培养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民办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够加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的对待人际交往。学校是大学生们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大学生们主要的人际关系集中地。人际关系其实是一种高级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帮助学生修身养性、防止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人际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民办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首先,加强自我意识教育。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并结合社会现实案例,使大学生对待人际交往的思想逐步转化,并且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得到肯定的时候,大学生们就会对这类事情产生观注,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强化自我调节能力。学会并善于采用心理调节的手段,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把彼此接纳作为交往的根本目的,扩大心理容忍度。克服不良情绪对其自身的影响,改善交往问题,加强自我教育,完善人格。第三,从真诚、赞美、理解、倾听等方面重视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
(四)加强对网络交往的引导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媒体,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民办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进一步弱化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网络法制”课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和专职的教学队伍,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并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五)营造宽容接纳民办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际关系也带上了市场经济的色彩,“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消极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观。同时,相当部分社会群体,包括社会大众和用人单位,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民办大学生都是学习不好的“高价生”,综合素质不高等固有思想,对民办大学生“另眼相看”,因此,应当努力创建公平公正、包容仁爱、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年一代铺筑道路。
参考文献:
[1]谢晓峰.民办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以南京三江学院为分析案例[J].高等教育,2011,01
[2]王琦.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方式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1.1缓解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据调查显示,临床上80%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护生在刚进入实习时,由于突然从学校进入临床,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护生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然而有些护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面对复杂的医院环境,就很难与患者和带教老师处理好人际关系。如果护生人际关系不良,便会导致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孤独、自卑,甚至还会影响家庭的和睦。护生这种抑郁、烦躁的情绪又会影响到工作,比如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生硬,护理粗心大意,就容易导致护患关系紧张,甚至造成护理事故。长期不良的人际关系还会导致护生出现一些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学校应有意识的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护生就能适应各类变化,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问题,从而缓解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2促进自身发展张昊等调查研究发现,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满一个月时,还有近70.4%的护生还未进行过临床护理操作,这种结果往往是由于实习护生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所致。据研究发现护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与成绩并无相关性。有教育专家指出,“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糊的人”。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护生认真学习,正确对待生活,同时也能增强护生的自信心和事业成功率。因此学校应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1.3减少自杀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报道,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死亡事件中自杀排在第一位。同时大学生中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酿成的悲剧时有发生,如2005年7月,保定卫生学校21岁的女生吴某因与同寝室的两位同学关系紧张在家中自杀;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害死室友黄洋,造成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这些悲剧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有关。那么护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也可能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问题而发生悲剧,所以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自杀和他杀行为等悲剧的发生。
2护生人际关系干预对策
护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培养和提高的。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干预方法来提高护生的人际关系。2.1开设人际沟通课程
2.1.1学校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通过各种讲座及人际沟通课程,了解护生的交往态度,让护生学习沟通的理论知识,帮助新生认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同时让护生认识到学会宽容、不苛求他人,以友善、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周围所有的人,从而与周围所有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1.2掌握批评的艺术在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摩擦。卡内基认为避免直接指责他人,尽量减少争论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所以当护生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时,需注意先从称赞和诚挚的感谢开始,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化解矛盾。
2.2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2.2.1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患者以前在实验课时,教师只注重将实验操作过程教给护生,而忽视了护生与患者的沟通,造成了实验课出现“哑巴操作”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患者,护生在任何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护患纠纷。
2.2.2运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法如在护理实验课时,教师可以先设计某种场景,让护生分别扮演“护士”“、医生”、“患者”、“家属”,同时在情景模拟中,还可设置一些障碍,如给男性患者导尿时,患者不好意思怎么办?给患者抽血做化验时,患者怕抽血太多,不配合怎么办?与失语患者如何沟通等各种障碍,让护生想办法与患者沟通解释。同时提醒护生还需注意恰当运用非语言行为,如表情、眼神等来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扮演结束后,让护生分别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让同学对他们的感想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评价护生沟通能力,并总结出护生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如何改进,这种角色扮演法不仅有利于改善护生之间人际关系,增强了护生之间团结协作能力,也为护生日后实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 自信;技能;交往;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一个人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主要来自于他身处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而且自然而然地,他的个性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不过,通过日常教学管理的观察,笔者发现现在许多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十分薄弱,缺少团队合作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在潜移默化中让少先队员增强人际交往的意识,懂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自信心
1.赏识教育――构建少先队员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生命之花在赏识中绽放,在苛责中枯萎。每个孩子都渴求认同和成功,期待鼓励和表扬,希望能得到长辈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教师要注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应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构建其树立自信心的基础。“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的孩子往往是那些世人眼中“不漂亮”的孩子,他们缺乏自信,不敢与他人沟通交流。因此,作为少先队员的“领路人”,教师应当愿赏识,敢赏识,会赏识,激发孩子的潜能和自信心,鼓励他们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2.成功激励――帮助少先队员树立自信心的关键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是重要因素,为人是否成功是人际间考量的重要方面。少先队员判断力较弱,对胜负之分尤为看重,而且人人渴望成功,对“失败”避之不及。在他们的世界里,失败是一件挫败感十足的事情,甚至是一时之间走不出的阴影。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当少先队员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对其加以肯定、赞赏和鼓励,让每一位孩子都体验成功的感受和喜悦,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树立与他人交往沟通所必需的自信心。
二、注重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沟通工具,它是情感交往的桥梁,是心灵沟通的纽带。因此,礼貌用语是少先队员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过程之中必须握有的“通行证”。但如今许多学生受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愿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利己思想使得他们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自私、霸道、冷漠这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态度。
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关注学生的言语规范,让学生学会平等、文明、友好地交流沟通,使用常用的礼貌交际用语。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同学之间主动打招呼,以及经常说“请”“您好”“对不起”“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一系列礼貌的交往用语。教师也可以编排情景剧或相关节目,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明礼貌用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少先队员,并且善于运用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
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在班里设置了“文明礼仪之星”,每周班会评选“文明礼仪之星”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受教,感受生活中的不经意的点滴美好。每学期我们都会通过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宣传“文明礼貌”,培养良好的班风和舆论氛围。时间一长,学生不但会经常使用温馨、平等、友好的文明用语,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愈发融洽,学生用微笑面对他人,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学会了理智、文明、包含情感地沟通交流。
三、遵守人际交往规则,学会相处之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无礼数难处长远。人与人的交往有一定的规则,缺乏交往技能,不懂得与人为善,久而久之自然会被排斥在朋友圈之外,这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心理乃至长久发展。身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要教给学生在文明礼仪、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基本准则和技能,掌握与他人融洽相处之道。
1.以礼待人,文明处事。少先队员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语言要文明,讲究礼貌礼节,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在教育教学中,笔者常常以身作则,同样也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意运用文明用语,待人接物要时刻注意文明礼仪;每日反省自己一天中的得与失,有无失德之处,有无无礼之时;见到长辈和同学主动打招呼,拒绝脏话、粗话和一切不文明的行为。
2.助人为乐,谦虚谨慎。少先队员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要告诉学生用善意的眼光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切莫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让朋友敬而远之。同学之间还应该团结互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赠人玫瑰”,及时伸出援手,这样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认可,也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
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争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以平和的眼光、冷静的态度处理矛盾,不能动辄引发不必要的冲突或使事件升级。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要劝诫学生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不要一时冲动说伤人的话,做伤人的事。同学之间要想友好相处,就要学会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搭建沟通平台,创造交往机会
孩子们往往心中有万千话语,但是不会表达、不愿表达或是不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并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努力为其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
首先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好习惯;善于表扬,通过言语鼓励或者谈心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然后逐步提高,层层递进;最后力求达到大方、自信、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次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同位互帮,小组合作”机制,在班级分设若干小团体,增加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少先队员的表达和交际能力。
然后在课外为少先队员创造更多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平台,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利用集体走班制度以及学校的学生会制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校园,建立更大的交友圈,扩大队员的交往面。我们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建立起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少先队员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建立起交往的自信。
五、敞开心灵之门,拓宽交往视野
【关键词】高职 学生 人际交往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中,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的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象。这对校园和谐、校园安全构成了潜在的隐患,和谐人际关系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和谐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和谐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人。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很有必要。
一、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类是交往障碍症。这类高职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他们渴望交往的对象可能是室友、同学或与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但因一些生活琐事,如肆意使用对方物品,双方对某一生活习惯的态度对立等导致彼此间的矛盾激化.成为双方友好交往的障碍。第二类是交往贫乏症。交往贫乏,顾名思义,指双方间缺少交往,且交往的内容不丰富,因此该症状学生根据交往的程度和频度被分为两大类。从交往程度上看,这类高职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较好,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同学间的影响力,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单。。第三类是交往恐惧症。这类高职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心跳加快、面红耳赤,总是处于焦虑状态。尤其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害怕自己成为被注意的中心,害怕被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错而被别人嘲笑,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因此,交往对象往往需要刻意营造较为松弛的谈话氛围,运用平和的语调与其沟通、交谈。
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东方哲学里,关系就是生产力。在西方,关系是最稀缺的商业资源。关系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认为人际?关系决定人生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这已经被无数经验和教训所验证。一个优秀的人往往能接受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遇与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交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一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此话也许说得绝对些,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良好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所以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其途径,无论是对在校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是对毕业后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帮助职高生认识和完善自我
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坦诚、自信、诚实、热情、有个性、独立性强、富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和有责任感等,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虚伪自卑等。人际交往在心理上总是以彼此喜欢或是讨厌、满意或是不满意等情绪反应为特征的,所以,培养职高生的人际交往情感是培养人际交往品质的第一步。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感、信任感、忠诚感,教育学生理解人、尊重人,帮助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与人交往、相互忠诚、彼此尊重,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第二、培养职高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教师要引导职高生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学会赞美他人、鼓励他人、理解他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以使对方的内心充满阳光,从而也使对方愉快地接纳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倾听可使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从而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有的放矢。许多时候,冷静的倾听可以化解许多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危机。教师要引导职高生选择正确的交往对象。一般来说,选择那些品性好、上进心强的同龄人作朋友,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性格与自己相对的做朋友。比如某个学生纪律性不强,做事又冲动,可以教育他选择一些平时做事踏实、守纪、头脑冷静的人作朋友。
四、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做好人际关系的保持,正确处理人际冲突。二是要处理好交往“度”及交往的“质”和“量”的问题,避免过分交往和滥交两个极端。三是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 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 00—102.
关键词:人际沟通;大学生;建议
导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正所谓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神九的升天、“蛟龙”的探海、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等等。现代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工厂生产需要沟通,家庭生活需要沟通,朋友之间需要沟通,实施营销需要沟通,绩效管理需要沟通,文化教育需要沟通,思想教育更需要沟通……而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更一种技巧的表现。大学生如何做好人际沟通关系,将决定着其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赢得成功。
一、什么是沟通
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人们采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有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源头,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即表达沟通的主体思想、观点、需要、意见和消息等。通道即传递信息的途径,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可能沟通。声、光、电、动、物、人、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过译码才能了解和认识信息,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效果都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有赖于信息的沟通。
二、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现状
身处当代社会之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3月期间,在本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采访了100名大学生(男、女各50名),其中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受访者分布大致平均。如图表所示:
则反映了我校各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大一新生普遍人际关系一般;二年级学生三种情况分布大体均匀;三年级学生人际关系在良好和一般的情况占大多数。上述情况笔者分析大体原因如下:大一学生刚刚入学,对新事物、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还处在认知不全面的程度,所以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不强,导致人际关系一般的情况占了大多数,而良好和很差的情况则极少;二年学生对大学环境基本具备了自己大体的认识和一套比较成熟的对事物评价的标准,以为对校园基本熟悉,所以对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较大一新生来说要强一些的,处理得当就会人际关系良好,处理的不尽如人意则会人际关系较差,在大二年级的体现就表现出3种情况大体均等;大三年级经过在学校的长期生活,对这个校园里的事物已相当熟悉,在校深造期间思想境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心理素质与心态经过了一定的锻炼,沟通能力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可以观察到其人际关系的稳定与成熟,但大三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升学、实习工作、考证评优、感情波动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所以分析大三年级的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分布要考虑到背后的因素,实际上大三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三、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分析
学生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这使得大学生较少或者不愿关注人际交往,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长期的学习考试压力使得大学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比较被动的交往模式,这是心理长期受到压抑的体现,让这样一个大学生突然面对积极交往这个问题,往往使其有些不知所措,无法一下子克服一系列的问题,诸如:
(一)自卑心理。长期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尤其使大学新生在面对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时难以适应,觉得总有种莫名的不安;当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时,往往觉得浑身不自然;当看到一个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时会有意无意地避开;当老师叫到自己名字时,第一反应总是自己做错事等等。这些都是自卑心的体现。
(二)冲动心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总是受到家长的精心呵护,因此难免会遇到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须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也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引发热战,使人际关系处于不好的状态。
(三)封闭心理。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因为紧张的学习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心理封闭往往使自己在有困难时一个人去想办法解决,在有苦楚时一个人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在心里积压,造成了愈加自闭,与人交往也就更少,这样一来也就越不合群,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四、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日益突出。
2、在职场中最常见的沟通是人际沟通,这类沟通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等人之间。事实上,只要在社会中生活,人就离不开沟通。
3、从我们身边讲:人际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它的产物就是你与其他人的融洽程度。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同事之间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方好恶,才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至于碰壁。
(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1、当今社会,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职场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不可或缺,人际关系沟通至关重要。
2、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够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沟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给对方,会引起误解或者笑话。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如果沟通好了,就会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此因,人际矛盾大多数都可归因于沟通不畅。
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协作。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现实中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
五、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沟通
(一)悦纳自己克服自卑心理
要想协调人际关系,让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首先要悦纳自己。一个人自卑、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与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的标准,不能以已之短去比别人之长,这样势必导致误差。二是比较时必须注意客观性,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他人就什么都不如人。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客观合理时,才会增强自己的信心,自信心强才有可能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心理。在沟通中,要有交往成功的信心,不要总是被人际交往会失败的心理所困扰。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与人沟通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因为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往,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只有大胆地尝试,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那种自卑的心理也会随之而慢慢被消除。
(二)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
真诚是指一个人待人的态度,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有些学生把直率和直言当成了正直和真诚,认为真诚和正直起码直就是要实话实说,就是表在思想一定要直来直去;“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与人交流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尤其在表达不满时更是要考虑到交往对象的接受程度,以便于工作能够优化人际关系,减少人际之间不必要的隔阂和磨擦。
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就应做到:首先,要学会面带微笑。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友好、接纳、赞同、理解、宽容和尊重。其次,要认真倾听。尊重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是认真会倾听。要诚心、耐心、细心地听,即使对方讲的话并不十分令人感兴趣,也应让人家把话讲完。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原则,不损害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宽诚待人体现大学生的良好品格
大学生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不允许别人轻易地冒犯自己。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严以律己,宽限以待人,应该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忍让,学会妥协,学会宽恕别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人格风范。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感觉的“过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沟通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只要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涵养、有“肚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实现双赢。
六、结 语
沟通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和群体进行交流的过程。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进行着口头或是字、肢体语言的交流,进行着信息的交换,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沟通;因为沟通,我们把彼此的信息和想法进行了交流,之后才会产生见解或者共鸣;因为沟通,我们才能了解我们周围的人的性格品德;因为沟通,我们才能达成共识,才会有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现状 成因 培养策略
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沟通魅力,培养大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其对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使其易于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是其尽快融入社会,走向成功的通行证。相反,沟通能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但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为此,高等院校就要未雨绸缪,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沟通能力的培养教育。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了探讨[1]。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十分清楚地表达出来,因而不愿意参与交流沟通,给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现代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原因如下。
1.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
为了应对中考、高考,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进入了紧张的应试状态,生活在几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理念和习惯:只要分数上去了,其他都不须顾及。没有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更缺乏沟通能力的训练,造成一大批学生交往与沟通能力的缺失。进入大学新的环境后,有些同学不适应、不习惯,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有些学生还是只关心成绩,忙于钻研专业课和技术训练。同学之间缺乏互相关心和交流,即使有沟通也是在很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沟通能力的训练明显不足[2]。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两种极端:一是对孩子极其宠爱,使孩子养成了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和自私自利的品性,从而缺少宽容、谦让和合作的精神;二是居高临下,不能与孩子平等相处,使孩子处于思想压抑的状态。两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大学集体生活中,要么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要么把话藏在心里,不去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是必然的[3]。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校园诚信缺失的现象,如请“”、考试作弊、学术成果剽窃、假文凭、假学历等,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受学习、社交、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压力的影响,有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一些自卑、孤独和嫉妒等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以个人利益为处世原则,看不起来自农村和困难家庭的同学,巴结父母有权势的同学,加剧了大学生之间的隔阂。
4.能力欠缺导致实践上的偏差
由于校园交往的范围窄,交往的对象相对单一,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使不少学生虽有交往的愿望,但缺乏交往的能力,导致实践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些人因为一味追求真空似的友谊而时常感到“遭受打击”;有些人又因为一味追求“有钱就好”的庸俗关系学而抛弃了朋友间最基本的因素――“真诚”;也有些人因为根本不重视人际交往而导致不会与人交往,只能孤独地活在自我的狭小的天地里。
二、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和紧迫感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沟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这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部副主任张仁伟曾直言,现在企业招聘不应只强调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较多的看重综合素质,即所谓的“软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在华南理工大学团委联合企业共同举办的2009年度榜样学子评选活动中,则特别加入了沟通能力的训练。另外,麦可思2009年的就业蓝皮书也肯定了此观点,认为:本科毕业生亟需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的能力等。
现代社会,成绩的优异不再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的人才招聘机构更看重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微软在2008年的亚太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实习生招募会上明确表示,除硬技能要求外,微软更关注“软性技能”,要求应聘者工作有激情、沟通有技巧等,否则,即使技术再优秀,微软也会“一票否决”。而在同年6月举行的“ACCA就业力大比拼”上海赛区决赛设置的“校企对话”环节中,多家知名企业(包括安永、毕马威、BP、德勤、杜邦、高露洁、普华永道)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把沟通能力等“软能力”放在第一位。但遗憾的是,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全国各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策略
1.营造沟通的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而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大学里可以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有目的地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关系氛围,增加同学们的沟通交流机会,引导学生由想说话变为敢说话,渴望说话。
2.开设心理学和沟通教学课程
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可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就开设此类课程,这可使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融入集体生活中,在正直、平等、诚信、宽容的原则下愉快地渡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心理学教育,使大学生克服沟通中的心理障碍,培养集体意识。
3.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遵循行为学、心理学的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与自己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缺点,回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拥有一颗宽容之心。从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开始,鼓励并帮助学生锻炼提高交往和沟通能力。
4.加强诚信教育
面对校园里和社会上诚信缺失的众多现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诚信沟通环境。引导学生多看事物的正面,通过点滴小事,培养学生的诚信责任和诚信意识,并在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中做到以诚相待、信守诺言。诚信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生活化、案例化,避免空洞的说教,要把诚信贯穿于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之中,在长期的诚信教育熏染下,形成诚信的人格[4]。
5.建立交友平台
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沟通的习惯是因为交友圈比较狭小,没有找到“趣味相投”的聊友。鉴于网络技术比较畅通,大学生较多地依恋网络的特点,各高校可以建立类似于BBS之类的同校网络平台,每个同学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想法在那里讨论和发表。由于同校,他们可能就会走出网络,找到本人,深入了解,形成沟通的习惯之后,就会尝试着去和更多的人交流,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有目的地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交往氛围[5-6]。
四、结语
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人数与社会岗位数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大学生若想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除了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因此,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就成为了一个合格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良性发展与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和必备素质。而开设沟通技巧与能力等相关课程则是加强在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开设此类课程,以及教育者的引导,诚信教育和交友平台等途径,逐渐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创新意识,大幅度地提升其沟通能力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长青.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J].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报,2006,(18):12.
[2]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56.
[3]陈怡露,周斯翔.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科学时代,2007,11,(1):26.
[4]苏洁.大学校园的诚信缺失及其解决对策[J].唐都学刊,2006,22,(5):46.
[5]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
[6]曹威麟,段晓群,郭江平.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可以直接与幼儿发生互动,帮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教师可以在与幼儿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让幼儿观察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协商,有时甚至可以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给予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幼儿期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幼儿与同伴有着相似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更乐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响,因此同伴交往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园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中,幼儿之间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相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幼儿一方面可以以亲历学习的方式发展其社会交往行为,尝试、练习自己还不会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幼儿有了观察学习的机会,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协商和讨论中观察同伴的反应,并采择那些有效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有学者通过观察4~6岁儿童在幼儿园的交往行为,发现同伴间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带给儿童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从而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与耐心。但是,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机会与时间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被严格规定,甚至连活动之间的转换环节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无论是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结构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活动,儿童几乎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标,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卡着钟点在进行各个活动,而忽略了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时间。鉴于此,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时应该将幼儿同伴交往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游戏活动,尤其是自由游戏。不同的学者曾经对幼儿园同伴交往发生的环节进行过统计,几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行为在游戏中发生得最多。在游戏中,幼儿要相互协调、商议,制定游戏规则,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努力完成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还会面临各种问题,甚至发生人际冲突,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现在幼儿园虽然非常重视游戏,但是大部分游戏活动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着与主题活动相关的预设目标,教师在游戏中的主导性十分明显,从游戏的目标、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这种游戏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从而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首先向教师求助,而不是与同伴商量解决。而且幼儿园中大部分游戏的时间都比较短,幼儿间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协商与调整。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人际互动,要相对淡化游戏的教育目标,因为游戏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
第二,延迟干预,给予幼儿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同伴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教师每天都会观察到若干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问题,也会遇到幼儿状告同伴的情形。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幼儿同伴间矛盾激化或者出现攻击,往往会急于干涉,试图将人际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实,幼儿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是他们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师的介入有时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因为幼儿会慑于教师的权威而听从教师,不去寻求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失去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那么,面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人际矛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儿童心理学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冲突协调模型的理论。她认为,教师观察到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耐心观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儿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如何解决矛盾,或者开始制定规则来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只要在旁边观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师应该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有在观察到幼儿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开始出现攻击时,才是介入干预的时机。但是,教师进行干预不是为了给幼儿答案。教师首先要平息幼儿激动的情绪,然后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让幼儿自己对选择何种方法达成一致。这样的干预才是有效的,才能为幼儿提供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间。
二、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成人的言传身教,其中身教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幼儿成长环境中的权威,其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比教师的“说教”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一,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根据幼儿认知、语言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悦纳、互利和自愿应该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学习并遵循的原则。悦纳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人际交往始于个体间的接纳、肯定、支持、喜爱,教师应当教育幼儿,当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时,要作出“应答”,而这种“应答”得到强化后,会刺激交往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这有利于幼儿更进一步的交往关系的建立。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每个幼儿尽力看到同伴的优点,并且身体力行。人际交往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互利原则。研究者很早就发现,学前儿童选择同伴一起游戏的最显著标准是相似性,即选择那些认知技能、社交性格、动作发展都与自己比较相近的同伴。第二个标准是互补性,即选择与自己发展水平相似、优势项与自己互补的同伴做朋友。这两个常用的同伴选择标准显示出幼儿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儿园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对某个幼儿说:“班级里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其实,这种把朋友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并不被幼儿接受,因为人际交往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愿原则。现实中幼儿对于自己愿意交往的对象有着选择性。仔细观察幼儿,不难发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喜欢和某几个幼儿一起玩,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教师强调幼儿之间要相互喜欢,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喜欢一个人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很难被强迫的。教师应该允许幼儿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与此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自己不是那么喜欢的人友好相处。教师在教育幼儿遵守这些人际交往原则时要以身作则,实践这些与人交往的信条。
第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教师要教给幼儿人际交往技能,自己必须先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并在适宜的时机展示给幼儿,供幼儿模仿。下面就列举一些适合幼儿园教师的人际交往技能:(1)接纳、欣赏和赞美。人际交往中的3A技巧――接纳(Accept)、欣赏(Appreciate)和赞美(Admire),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剂。(2)动作与姿态。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达特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不但成人能够感受到,幼儿也可以本能地觉察到。例如,一个人在倾听时如果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这个人对对方说的话很感兴趣;相反,如果身体后仰或侧转则会让说话者感到不受重视。在幼儿说话时,教师如果侧过身体,那么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耐烦。(3)交谈。一次成功的交谈不仅取决于交谈的内容,更取决于交谈者的神态、语气和动作等。无论是和幼儿还是和周围的成人,教师在交谈时都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能居高临下,同时还要避免长篇大论,否则容易给听话者带来压力和不受尊重的感觉。(4)倾听。教师常常教导幼儿要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其实倾听的技巧不仅要耐心,还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表情自然,经常与对方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以示赞许,或是用微笑来表示自己很乐意倾听。这样,别人才更有信心继续讲下去。
三、帮助家庭形成融洽的亲子交往氛围
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许多家庭中的亲子交往并不尽如人意,幼儿园教师常常会遇到家长来求教:“老师,我孩子在家怎么怎么不听话,你说我该怎么办?”其实,帮助家庭建立融洽的亲子交往关系,也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工作。
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许多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幼儿园只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当家庭与幼儿园建立起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时,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师常常抱怨:“为什么我在这个孩子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还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其实,这种抱怨反映出教师没有考虑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如果家庭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那么仅靠教师的干预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改善家庭亲子交往的氛围,对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多提建设性意见。一项针对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家长对教师指导作用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为教师的批评性意见太多,而建设性意见太少。例如,一位家长因孩子依赖性强而苦恼,询问教师该怎么办。教师认真倾听,并不时发表评论,告诉家长这种做法不对,会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那种做法不适宜,会造成孩子不自信。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家长对教师的分析连连点头称是,可是回家后仍然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下面摘录一段香港学者李中莹有关亲子交往技巧的论述,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理念,并依据不同家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传达给家长,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亲子交流:(1)少一些长篇大论和说教,多一些简短句子。(2)少一些埋怨(如“都是你不好,你本来就不应该”),多一些用“我”开始的句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每当你发怒,我觉得不想说话”)。(3)少一些“以偏概全”(如“你从来没有听过一次话”),多一些用描述的方式直接说出事情(如“听到你这样说,我觉得你没有做好这件事”)。
关键词:民办院校 大学生 人际交往
1 民办大学生特点
1.1 自我认同度高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95”后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采用的教育方式基本是从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出发,这就造成了学生们普遍自我意识较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和体贴他人,缺乏包容性,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所以,当他们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很多消极不良的情绪。
1.2 学习兴趣不高 民办院校由于在招生时受生源的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相较于公办院校略差。对于知识,他们似乎不是那么渴望,也许正是学习上的茫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如何去规划,如何不浪费时间,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关注班级、学校的活动,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人和事淡漠,这也就造成了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能力欠缺等。
1.3 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 “95”后的学生现在正处于十七八岁的花季年龄,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很多事情没有自己的认识,容易受到误导,再加上现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追求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和享受主义等不良思想,认为身边的所有人对自己好都是该的,如果谁对自己不好,那就是别人有问题,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那些对自己好的人。
2 民办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向、自卑是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些曾经怀揣公办大学梦的学生只能到民办院校来,内心的不情愿、不甘使得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由于自卑感而自信缺失。而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和无法与别人较好的沟通,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性格内向和不自信,始终让他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有的同学又在该种情况下会转而求助于互联网,在网上倾吐心肠,但这样只会使他们更加的孤僻或少言寡语,在一种不完善的“交际”中越来越深,而忽视了真实的人际培养。
2.2 交往面窄 大多数大学生交往主要以宿舍为主,这一点在新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教室里,他们基本都是一个宿舍的人坐在一起,平日吃饭、打水也是和宿舍人一起,但由于宿舍的圈子较小,他们在这种圈子生活久了就会受限制,久而久之他们就已经习惯了并且很满足这种生活模式,最终就导致不愿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很多大学生甚至连本班同学都没有认全,长此以往,交往面就会越来越狭窄,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这样就会削弱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作用。
2.3 同学关系世俗化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因素逐渐渗透到学校中,现在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会善于“学习”社会上一些“庸俗化”的交际观,他们认为交际就是互相利用,交的朋友一定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帮助的,而不再是纯粹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于是,我们看到了学校里一些“怪”现象,同学不再直接称呼彼此的名字,而是以官衔代之,如“主席”、“部长”之类的称号,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身边总是围绕着许多的“朋友”,同学感情中过多的加入了经济因素。在这些错误的人际观的引导下,学生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和功能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培养交际能力只能是弊大于利。
3 解决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途径
3.1 树立民办大学生的交往信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民办大学生的自信心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的自卑心理,会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缺失的重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信心缺失的问题,主要的方法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认识,找准自身能力和今后就业岗位的准确方位。这个方面,我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及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当中,都有所提及,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就业观念,对自己也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生的就业工作指导,使学生合理定位就业预期。民办院校学生在找工作时面对“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信心不足,那么民办院校就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突出学生特色,让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能够突出重围。解决这两个交往问题是树立学生交往信心的根本和关键。
3.2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 在民办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校园,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但和真正的社会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应当在保证学生学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陌生人交往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切实感受到真实的社会,这个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董鹏,李文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
[3]翁丽华.专科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4]周金运,罗仕健.浅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存在空虚问题与对策[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展的主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和谐社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对当今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伦理道德的反思,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际关系 社会环境 和谐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和谐”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和主题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概念。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可是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却存在一些问题。如1.社会公德的缺失:在公共场合一些人会为了不小心踩脚、碰撞而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而这些本应是只用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可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缺少平等、尊重、友爱、宽容就必定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反之,就能维护、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2.欠缺诚信意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人与人之间只有诚实守信、真诚待人,才能获得彼此的信任,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3.缺乏宽容精神。宽容是一种心胸,也是一种美德。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开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多,人们之间要和谐共处,就要学会宽容。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场合和环境下,宽容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的基本要求,没有宽容,就没有真正的交往。4.缺乏平等意识。在交往过程中,人们都是平等的。反之,如果采取轻视的态度、居高临下、目无他人,则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呢?我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与不同的人交往时应该平等相待,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家庭、经历、特长、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也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看不起别人。与人交往,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不盛气凌人,不高人一等,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才有可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产生愉悦、满足的心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人格与他人平等,都希望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获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只有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人们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控制,获得充分安全感的目的。人们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之分;在法律面前人们平等,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履行平等的义务;人们的人格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遵循平等原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一大准则。
二、团结互助原则 团结互助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它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的道德关系。团结互助的目的就是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避免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隔阂,营造出和谐的沟通环境,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互惠互利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考虑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双方在交往中能得到实惠和“好处”。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互利”。这也是社会公平原则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个具体体现。相互补偿、相互满足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基本动机,没有需求上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补取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交际。成功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互利关系,反映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差别,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关系双方存在共同利益、愿望和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倡导社会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增进社会利益,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宽容理解原则 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忍耐性强,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宽容是和谐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就多一些朋友,少一些对手。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总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情况,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宽容。当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所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坚持宽容大度的原则,和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宽容、体谅对方,允许每个人保持个性,尽量宽恕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这样才能被他人所接纳和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要进行沟通,理解是最好的桥梁,人们在沟通过程中相互理解,彼此的防备心理会有所降低,才能沟通顺畅,沟通效果才能更好,还会营造出和谐的沟通环境。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在沟通过程中会越走越近;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够在交往过程中增进感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得以后的交往更加顺利。因此,相互理解既是人们之间友好相处的前提,又是人际交往取得良好效果的最佳方式,如果不能相互理解,不能体谅对方,那么他们的交流只能限于表面,很难深入进行,自然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诚实守信 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就是诚信,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认为“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那么国家政权也就站不住脚了。千百年来,诚实守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保持诚实守信的美德,以诚待人才能取信于他人。我们在发展人际关系时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在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网络交往过程中,把诚实守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诚信美德,以诚信待人,是获取信用、取信于人的积极方法。讲诚信是对他人而言的,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发生诚信问题,没有交往就无所谓诚信。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诚信。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信用经济,讲究真诚和信用,对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于不真诚待人的人,别人是不愿意与之交往的。“言必信,行必果”,只有真诚老实,襟怀坦白,既出以公心,出于诚心,才能既赢得他人的友情,又使人际关系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特别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诚信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积极倡导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即平等、团结互助、宽容大度和诚实守信的原则,以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需要,同时发挥人际关系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环境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幼儿;健康成长;人际交往
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应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的,是在与环境和人的积极互动中获得发展的。
一、人际交往对儿童的意义
学前期是幼儿身体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一个好时期。幼儿时期为孩子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个性、情绪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交往,孩子能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交往为孩子提供了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条件与机会,帮助他们学会理解他人,学会辨别是非;在交往中,孩子们的对话、游戏、竞争都是平等的,他们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能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情心和责任感也能得到发展;交往还能帮助孩子逐步学习、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促进智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孩子的成长时期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培养计划,通过观察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过多的放在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上,他们宁愿抽出大量的时间陪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也不会让孩子去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快乐的玩耍,在家长看来孩子会画画、会背唐诗、会作数学题就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但是家长们没有看到,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正是让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由于孩子缺少和同伴的交流沟通,出现问题时只会采用他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考虑问题时只会从自身出发,而不考虑同伴的想法,这就让孩子在出现问题时不会与同伴很好的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的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孩子的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少,对于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缺乏了解,又加上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周围的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能很好的和同伴一起交往,有的孩子却不受欢迎,而不能同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三、注重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 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适当地让孩子参与父母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父母说了才算。
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出门,或者邀请孩子的伙伴来家里,为孩子创造交往的环境;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交往习惯和行为,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孩子与同伴有冲突后,不要横加干涉,让孩子学着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不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尊重孩子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等等。在孩子交往受挫后,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走出受挫的情绪;创造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在对人接物方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和交往技巧,发展特长,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更加自信;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与同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发展孩子的语言技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 渗透于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学会互相帮助,感受交往的乐趣。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还不会去关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还要讥笑他,这样会让一些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好朋友》,让孩子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了解同伴的喜好,兴趣,怎样处理与同伴之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对于生病没到园的孩子,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用打电话等方式进行慰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从中发现互相帮助的乐趣。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它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日常活动中多采用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在学会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促使孩子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