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干预策略
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学生有相当多数对偏重视觉刺激的绘本感兴趣,而忽视了最能激发人类想象力的抽象文字的阅读。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和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多的是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学生的课外读物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做好“领航”和“导游”的工作,引领学生进行健康的、有益的阅读。
一、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一个阶段的阅读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横向的阅读活动。如学习了课文《长城和运河》和《九寨沟》,让学生围绕主题“美丽的祖国”,阅读描写祖国风景名胜和著名建筑的文章,欣赏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神妙,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系列阅读
“系列阅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一段时期课外阅读的题材和内容而展开的纵向阅读。如低年级课文多是童话和寓言故事,可以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课外阅读中外著名童话和寓言故事,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篇目让学生去读。中高年级学习了写景的和说理性的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课上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现景的美文、赏读优美的古诗,学生课后再寻找收集有关文章阅读、摘抄、记忆和背诵。高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自己精选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体会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拓展性阅读
叶圣陶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阅读课本这个例子过程中,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并获得审美体验。”我们要立足课本并用好课本,即“以本为本”,还要高于课本,即“不唯本是本”,要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从课本上拓展开去。如学习了《美丽的南沙群岛》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南沙及诸沙群岛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的文章,了解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从那几方面来描写的。再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利用课外阅读课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海洋和生物的兴趣。
四、再现性阅读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至三年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呈直线上升态势,要抓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依据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阅读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再现性活动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再现性阅读”,就是学生把阅读的文本内容,转化成其他形式再现出来。如语言、文字、表演和绘画等形式。它是在学生充分地阅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自己认为有益的、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手抄报、童话剧、朗诵、讲故事及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五、亲子阅读
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如果没有家长物质和精神的支持是很难进行的。所以“亲子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授课形式让家长了解好书对孩子的影响,介绍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定期向家长推荐课外阅读的篇目,家长之间交流亲子阅读的经验,老师讲解阅读指导的方法,还可让家长向老师推荐适宜阅读的书目。学期末家长评选“优秀指导奖”,学生评选“读书大王”“读书标兵”,让“亲子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科学的合理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得更顺利,走得更远、更稳健,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让读书承载着孩子们心底的梦,飞向光辉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何炳章.课外阅读,为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J].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深深潜埋着一种难以割舍甚至难以用言语传达的思乡情结,然而故乡是什么呢?日暮时分的江上烟波?抑或是子夜时分的窗前明月?还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枯藤老树、古道西风?是,却也不是。
故乡,是一种伤痛,更是一种幸福。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多少年来,我的故乡――贵州。被深深地打上了这种暗含贬义色彩的“三无”烙印,成为压在贵州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挥之不去。对许多外地人来讲,“三无”已经成为“贵州”这个专有名字的注脚,甚至连不少贵州人都这样来诠释自己的故乡。
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在现代中国文化的总体结构中,贵州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也就会面对被描写或者根本被忽视的窘境,人们对贵州岂止是陌生,更有许多误会与成见,并形成了有形无形的心理压力。
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三无”贵州,就会惊讶地发现这句谚语所诠释的正是贵州的优势所在:天无三日晴造就了贵州宜人的气候条件适合避暑、地无三里平造就了贵州如此美丽多彩的山水风景,而人无三分银的客观现实却恰恰使贵州保存了在全国都少见的大面积的原生态文化……这些不都是贵州今天发展经济社会的最大资源优势吗?
说到底,世人对“三无贵州”的刻板印象乃源自于贵州文化话语权的丧失,而要改变这一现状,贵州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必须要清醒地承担起这一责任。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黔人的自我陌生造成了文化凝聚力的不足,是贵州开发中必须解决的精神课题。”
人们都记得那句以“天无三日晴”开头的描写贵州的谚语,却很少有人记得“蜀犬吠日”这个成语;外地人取笑贵州晴天少雨天多,甚至揶揄贵阳得名于“昂贵的太阳”。
客观上讲,贵州日照少、阴雨多的特殊气候条件,只能被称为特点而非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贵州发展的一种优势条件。
贵州降雨丰沛、空气湿润、光照柔和的气候条件为茶叶种植创造了天然的优势环境,造就了驰名中外的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茶、湄潭翠芽、梵净山贡茶等众多贵州名茶;而贵州夏季较凉爽的天气恰好可以填补每年7至10月国内伴随高温季节而至的蔬菜生产淡季,将喜凉蔬菜提早、喜温蔬菜延晚种植,占领国内蔬菜市场。
这种气候特点也恰恰为喀斯特地形提供了最好的外部环境,孕育了贵州青山绿水的美丽自然风光,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9%,使贵州有条件成为一个建在石头山上的郁郁葱葱的公园省。与北方的荒漠化不同,贵州的石漠化并不需要人为过多的干预,只需要让它在自然条件下休养生息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这种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功不可没。
多云寡照、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贵州许多地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适宜旅游的天数长达240天(3月下旬到11月中旬),其中又以夏季避暑为最大的优势。全国除同在云贵高原的昆明、大理外,在同一纬度上没有哪个城市夏季的温度条件能与贵州的贵阳、六盘水、安顺等地媲美;且贵州湿度适中、风速不大、紫外线辐射少等特点也是其他具有相同温度优势的城市所不具备的,是全国难得的避暑胜地和亚高原度假旅游胜地。
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贵州境内自然风光的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在这里,你可以看见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被誉为“梵天净土”的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此外,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贵州的地理特征,那就是“喀斯特山地省”。
贵州又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踏着西部大开发的铿锵步伐,贵州人民迎来一个又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全省经济快速稳步前进,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为了让全国和世界了解贵州的民族文化,为了让贵州辉煌的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策划下,多彩贵州风文化艺术交流和旅游推介团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出了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人文贵州的魅力。
2011年9月10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在贵阳隆重举行,这对贵州来说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展示的舞台,贵州将选派近千人共38个项目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这是贵州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历史上项目和人数最多的一次,也让贵州成为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参赛人数最多的队伍。
贵州4000万各族群众将努力以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安全保卫、一流的接待服务、一流的文艺节目、一流的场馆设施和一流的参赛成绩,确保运动会圆满胜利举行。
衔梵净,吞长江,闪耀筑城笑纳四海宾客;
举盛会,展硕果,神州精英欢迎大地飞歌。
是的,故乡是梦中永远的景致;故土,是离乡后最珍惜的物品;故人,是最纯洁的乡情,是啊!祖国大地有许多壮美山河,但我更爱脚下的这片土地――贵州!因为这里是我成长的摇篮,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入我心,我为家乡的落后而焦急;为家乡的进步而自豪,更为家乡的每一次跨越鼓与呼!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79-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51
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给我国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给世界一个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机会。而旅游对外宣传材料和公示语是给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国名片。规范旅游对外宣传材料及公示语汉英翻译,净化城市语言交流环境是一个国家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是关乎弘扬中华文明的大事。因此,在国内外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利形势下,要把握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发挥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规范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材料及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以促进旅游目的地的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1 . 对外宣传英语材料及公示语特点
旅游对外宣传材料是外国游客获取中国旅游信息的一种来源,是旅游一线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约定俗成的应用型文本。其功能主要以呼唤功能为主,兼有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因此,旅游对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要求把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结合起来,译者不仅要注重文本功能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还要注意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巧妙地对源语文本加以表述。不仅要考虑语言表达方面的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还应该考虑东西方地域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思维表达的差异,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信息的对等。事实上,对外宣传材料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并创造性地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原文再现的过程。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是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不言而喻。公示语是给公众在公众场合看的文字语言,它向人们传达提示、提醒、警告、请求等意图。公示语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也反映了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因为,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风貌,往往从这个时代、社会、国家或城市的语用水平中获得初步的印象。根据《现代实用英语例解》,英语公示语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往往全部用大写字母,不加句点。二是字数通常都很少,最少的只有一个词。三是语言精炼,常用名词、动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为了简练,冠词略而不用。四是有时使用祈使句。五是有时采用十分正式的文体。汉语公示语的最主要特点是:字义浅显、文字简约、问题恰切。只有熟知了公示语的语言特点,才能译出地道、得体、优美的译文,给外国友人提供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本项研究所指公示语以旅游景区的公示语为主。
2 .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奈达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尽可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奈达在其理论著作中经常提到读者反映的问题,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要求译文应使读者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而不求完全一致,因为译语和源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
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奈达详细解释了这两种等值理论。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他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转达语义,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体上的对等。功能对等被认为是一条翻译原则,它要求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也能触发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效果。不难看出,奈达赞同把功能对等作为一种更有效的翻译手段,从而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3 . 旅游对外宣传资料及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问题
本项研究把从各地搜集来的对外宣传资料及公示语中的翻译错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拼写错误、用词不当、不符合英文习惯用法、文化缺失等。
3 . 1 用词不当
公示语翻译中的用词不当比比皆是,比如说“小心碰头”译成了Take care of your head而不是Mind your head/Low ceiling,令人陡然生出许多疑惑:我的脑袋好好的,为什么要小心把它看管好?更为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居然有人把它翻译成了Attention Your Head. 在河南某景点,南门左侧便有一个很大的导游牌,上书“XX风景名胜区导游图”(XX Scenic Spot Tourism Map),首先说这里的tourism一词用得就不妥,因为一般我们用形容词tourist来修饰别的词构成短语,如tourist industry旅游业,tourist attractions旅游点,tourist guide导游(或旅游手册)以及tourist track旅游路线等。
3 . 2 不符合英文习惯用法
对外宣传英语资料的使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全球性。有不少旅游对外宣传资料事实上在欧美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类翻译,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借用,而不必自己去生硬地逐字逐句翻译,结果反而弄巧成拙,造成翻译失误。这方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说,“请勿踩踏草坪”不是Don’t tread on grass!,而是Keep off grass.(一个更加别具匠心的人性化说法: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闲人莫入”,或者“游客止步”并非Strangers are forbidden.或者Tourists please stop.,而只要采用英美人在工作场所的简简单单提示语Employees/Staff only即可。
3 . 3 文化缺失
这是景点对外宣传资料及公示语翻译中的另一类错误,以至于读者不知所云,导致理解困难。在《河南博物院》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译文:
The ancient music in Henan has a history of nine thousand years. At present archaeologists have discovered many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s here, including bone flutes unearthed at Jiahu site of Neolithic period, black pottery of Longshan culture, bronze bell of the Xia dynasty dating back to 3000 years ago, bian nao and qing unearthed from Yin ruins of the Shang dynasty, bian zhong bells of the Ying and Guo states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all kinds of instrument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uch as bells, drums, stone, xiao, qin, sheng, etc. Making use of these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s, musical archaeologists create the melodies. Now we will appreciate the pure music from our ancestors’ soul here.
这段介绍古代乐器的译文充满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词汇和陌生的乐器名称。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无疑感到费解。因为通过阅读,他们无法知道这些古老的乐器到底是什么时间开始使用的。因此,有必要对一些中国历史文化词汇加以注释。例如,Longshan Culture(cultural relic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2600 B.C. to 2000 B.C.), Shang dynasty (1600 B.C.―1100 B.C.).同时,中国古老的乐器名称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还不知为何物,更何况是国外游客?因此,还有必要对这些乐器进行解释。如,Xiao, a vertically blown bamboo instrument which was originally a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Qiang people living in the region of today’s Gansu and Sichuan provinces in ancient times. Its soft and melodious tone makes it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expressing deep-felt emotions and to play quiet and lyric melodies. The Xiao is used for solos as well a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instruments.
4 . 对策研究
4 . 1 直译加解释
奈达曾经说过,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因此,在旅游材料的英语翻译中,为了消除国外游客在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作适当调整,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或注释。如,河南南阳著名景点“内乡县衙”被译为“Yamen in Neixiang Country”。对于中国人来说,“衙门”内涵意义丰富深刻。但对于不懂中国封建文化的国外游客来说,“Yamen”为何物?可见很难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是如果译为China’s first feudal County Office―Neixiang County Office,则相对容易理解,能激发参观兴趣,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景点名称的翻译,不少人认为只要按拼音或字面意义译出就行,殊不知景点名称的翻译要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识。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译文要符合译语习惯,增强译语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
4 . 2 减译
奈达曾指出:“Tr a n s l a t i n g m e a n 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因此,只要正确理解原文,简单明了地传递实质信息,就可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描写旅游景点时,中文资料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诗词、古文在旅游介绍中频频出现。要想在翻译中准确传递这些信息,显然难度较大。而何时译何时不译,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就充分运用了功能对等理论,使读者比较容易接受:
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中国现存的原始古柏。诗人李觐光诗谓:“翠盖摩天回,盘根拔地雄。赐封来汉代,结种在鸿蒙。”据传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中岳时,对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别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现在还成活的只有大将军和二将军两株。
译文:In the Songyang academy, there are
two great cypresses, which are the oldest in China. As the legend goes, in the year 110 B.C., when Emperor Wudi of the Han dynasty visited the central mountain, he was greatly surprised to see such big cypresses there, so he conferred them the title of “the Great General” “the Second General” and “the Third General.” The Third General died many years ago. Now, only the other two generals still stand there vibrantly.
这段文章说明了将军柏的高大茂密和古老历史。原文所引用的诗词只是中文习惯用的强调所述内容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译文中虽未出现,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译文语言简单明白,浅显易懂,符合英语行文习惯,又充分展示了原文诗词的意境,避免了译文的重复,使之更接近英语读者。
4 . 3 借译
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力求准确传译公示语的呼唤功能。若不能将公示语的呼唤功能传译出来,该公示语的翻译就是失败的。为此,译者必须在分析汉语公示语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其语用意义,也即源语的功能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除了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公示语外,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应的英文公示语。译者应该首先在记忆里搜寻对应的英文公示语,如果没有搜寻到,就要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采用借译的办法。
有一景区有这样一个公示语标牌:“景区环境卫生需要您的维护”,其英文译文是“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NEEDS YOUR CONSERVE”。该译文中的“卫生”(sanit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都是抽象性的词汇,在英语中不适合用来表示保持清洁的警示语。其实在这里可以简单借用“NO LITTERING”或者“KEEP THE PLACE CLEAN”就可以完全将源语的语用意义传译过来。再如,若将“游客止步”“闲人免进”等公示语标牌译成“Guest Go No Further”,给人的感觉是“不要再靠近了,再靠近,我就要……”,态度生硬,甚至粗暴。其实这种标牌一般都可以借用英文中的“Staff Only”来翻译。虽然这个译文没有直接讲“宾客免进”,而是很委婉地以“限工作人员进入”的方式“拐弯抹角”地表达出该公示语的相同的功能意义,同样成功地达到了交际翻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