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南极探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茫茫大海上的紧急救援
我乘坐阿根廷国内航班前往去南极的必经之路――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飞机还未降落,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群山就映入眼帘。套上羽绒服,大巴载着我们在这个随处可见彩色小木屋的小城市里穿梭,不多久就到了码头。在码头边最繁华的街道享用了当地特色的帝王蟹和烤羊肉后,等待着我们的将是十六天的海上生活。
我们乘坐的是法国庞洛公司的邮轮“南冠号”,它号称是“全球极地探索最佳邮轮”。上船安顿下来没一会儿,舱房的广播就通知我们进行强制的安全演练。船上专门请来的南极探险队员让我们穿上救生衣,告诉我们警报的不同含义,最后带我们来到室外悬挂救生艇的甲板上。也许是无知者无畏,那时的我还都认为演习不过是走个过场,事故绝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但谁也没想到,意外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了。
第三天早上,船舱内广播里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一艘比我们提前出发的南极探险邮轮凌晨两点引擎失火,船体侧倾,两小时后船长做出弃船的命令,所有人按照“老人和儿童先走”的顺序,乘坐救生艇逃生。而这艘失事的邮轮,正是我们“南冠号”的姐妹船――同属法国庞洛公司的“北冕号”。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还是公海上的国际公约规定,我们都必须改变计划的航线对这艘船只进行救援。
我们带着望远镜,披上厚外套来到阳台。只见不远处有一艘军舰,橙色的救生艇正一艘艘向我们的邮轮驶来,显然这些救生艇承载的就是从“北冕号”上逃生的乘客。我们所在海域的上空有直升机在盘旋,不远处的海面上还有几艘军舰派出的小船,船上坐着穿着海警服的船员。这是阿根廷派出的军警船,他们最早到达事发海域,但救援难度太大,每次救不了几人,而且往返时间长,直到“南冠号”抵达才加快了救援速度。而行驶在周围的黑色橡皮艇的驾驶员是我们船上派出的救援人员,他们整晚未眠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我们不禁冲着他们一边喊着“Good job!”,一边竖起大拇指,而他们也礼貌地冲我们挥手致谢。
救生艇内的乘客都转移到我们的船上后,此时船内几乎所有的公共区域都聚满了来自“北冕号”的乘客。他们没有携带任何行李,甚至有不少人还穿着拖鞋和睡衣,此刻室外的温度只有零度上下。在遇险的257名乘客和船员中,有100多名中国人。我走近一位正在讲述事故的中国女士身边,她一脸疲倦,眼里写满了还未褪去的恐慌和紧张。
“警报一响我们就走出房间,但出来就再也不能回去了。身上穿的都是睡衣,只带了顺手拿着的东西。而后我们都被聚集到甲板上,能看到船的另一头在冒烟,但是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后来船长说要弃船,有的一家人都要被迫分开。我们几十号人挤在一个救生艇里,四周都是黑色的海,什么都看不见,不能上厕所,也没有吃的喝的。在大船上已经严重晕船,小船就更让人吃不消了,有人当时就吐了。寒冷加上害怕,没有人能睡着。就像经历了泰坦尼克号。”我们听后唏嘘不已。
不一会儿广播响起,是为号召我们“南冠号”上的乘客向遇险的人员捐送御寒衣物和药品。我回舱房找出几双还没穿过的羊毛袜和暖宝宝送到了前台,大家都在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提供温暖和帮助。
70个小时的救援成功后,“南冠号”载着两艘邮轮的人驶向福克兰岛的史丹利军港,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福克兰海战的爆发地。所有“北冕号”的人员都被妥善安置在福克兰岛上的住所内,至此,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终于告一段落。
晕船与雪山徒步
当“南冠号”在公海上开始全速行驶时,我才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晕船。海浪最大的时候,我们五楼的舱房阳台全部被打湿,桌子上所有没被固定的东西都会随着船身晃动,一个猝不及防就会掉在地上。每行走一步胃里都像翻江倒海一般,随时都可以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90%的船友都有了晕船的症状,就算吃了晕船药,也只能病怏怏地躺在床上,甚至无法下床吃饭。
两天后,我们抵达南乔治亚岛。然而登陆的程序却是繁琐的。由于南极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纯净而脆弱,因此我们每次登陆前都要对外衣和背包进行生物检查,防止无意间将陌生种子带到陆地造成植物入侵;每次离船和登船时除了要穿脱防水防风的衣裤、靴子和救生服,还要对鞋子进行两次消毒。
我们登陆的地点是一个废弃的捕鲸站,弃用的厂房、搁浅的渔船、生锈的铁锚还原封不动地留在这里。海豹、海狗、企鹅三五成群,毫不理会充满了好奇的人类,懒懒地躺在蓝天下。与动物接触并不是这一站的主要目的,我们要挑战的是翻雪山、过草地,徒步六公里到达岛的另一边,而这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
在几名专业探险队员的带领下,我们一百多号人排成单列的长队,每个人都必须踩着前一人的脚印前进,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厚厚的雪下是坚实的土地还是会让人跌落的悬崖。直到登到山顶的那一刻才觉得艰辛都是值得的:一边是白得刺眼的雪山,另一边是仿佛没有一丝波纹的湖泊和蔚蓝的海湾,一股敬畏自然的心情油然而生。
冰川与黄金港
十一月份正值南极的春末初夏,一路向南航行,白昼的时间越来越长、黑夜的时间逐渐变短,最极端时一天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看不到日光,必须拉上遮光的窗帘才能睡个好觉。越往南走,气温也在慢慢降低,海面上开始出现了南极的一个象征――冰川。
小型冰川上会有企鹅等动物在上面落脚歇息,最大的冰川有数公里之长,从远处眺望,平滑的冰面放佛一张巨大的白色桌案被丢在水里。有时坐橡皮艇登陆时会在数不清的浮冰里穿梭,想伸手碰碰冰块,却又担心会不小心撞上而划破了小艇。冰川的颜色和形状各异,有的像透明的宝石,纯净得没有一丝瑕疵;有的比海水还要碧蓝,像被颜料染过的雕塑。
在黄金港登陆点,从橡皮艇上下来的那一刻我差点激动地叫出声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遍地都是海豹、海狗和企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属于海洋生物的腥气。
中小型的海豹们多爱挤在一起,它们有的懒懒地躺着,连眼皮都不愿拾一下;有的伸出有五根细长“手指”的爪子到处挠痒;小海豹则对一切充满好奇。虽然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我们不能与这些动物靠得太近,但它们会扭动着胖胖的身躯主动来到我们的脚边,甚至会把头拱进我们的怀里。身躯庞大的象形海豹有的像一块巨石安静躺着;有的用鼻子哼着粗气,发出“嗡嗡”的声音;有的甚至会直起上半身互相攻击,显示自己的威风。而狡猾的海狗长着一副大老鼠一样的面孔,总是警惕地望着四周,监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探险队员常会站在海狗聚集的地方,提醒我们避让以免不注意时惹怒了它们而遭到攻击。
1912年1月17日,南极点附近――这里是世界上最为干旱的地方,降雨量甚至不及撒哈拉,大风卷起地面的冰雪,天地一片苍茫,远处的地平线上,一队黑影浮现……
英国人罗伯特・斯科特,正和他的队友们在南极冰原上奋力前行。在离开最后一个营盘后,斯科特确定了最后向南极点冲刺的队伍:威尔逊、埃文斯、奥茨和鲍尔斯。糟糕的是,用来拉雪橇的矮种马全部死掉了,没有了运输工具,每个人都拉着200磅重的雪橇在茫茫冰原上蹒跚而行。
然而,当他们成功抵达南极点时,失望和沮丧再度袭来: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顶帐篷和一张写着5人名字的纸条:罗得・阿蒙森、欧拉森・布亚兰德、斯威热・海瑟、奥斯卡・威斯汀和海默・汉森。纸条的落款是1911年12月14日。他们的竞争对手,挪威人阿蒙森一行,早在一个月前就已抵达。
落寞之情充斥着整个探险队,1月18日,斯科特一行踏上返程之路,然而,这却成为了他们的不归路。8个月后,救援队在南极冰原上找到了斯科特一行的遗体。
1901年,斯科特第一次前往南极进行探险,发现并命名了爱德华七世半岛,1904年载誉而归。
初次成功给斯科特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一时间,他成为备受瞩目的英雄人物。经过数年准备和几次尝试后,1910年,斯科特率领英国探险队乘坐“特拉・诺瓦”号再次启航,踌躇满志的他在日记里写道:“此次南极探险的主要目的是为大英帝国赢得荣誉和成就。”这一次,他誓拔南极点之头筹。
但斯科特的探险之旅并不孤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在放弃了北极探险计划后,也启程前往南极。“请允许我通知您我已经向南极进军――阿蒙森”。斯科特还在新西兰为南极征服之旅筹措资金时,阿蒙森已经颇为绅士地发来电报告知。
斯科特的行进之路似乎一开始就不太顺利。1910年12月9日,“特拉・诺瓦”号进入冰群并破冰前行,船身也出现漏水,一路走走停停,颇为不顺,1月份终于在坚冰处下锚。辎重和补给从船上卸下,但最重的雪橇却坏掉了,西伯利亚矮种马也很快长了冻疮,斯科特没有想到,在矮种马和爱斯基摩犬的挑选上他犯下大错,这也最终成为了葬送斯科特一行的重要因素。
和斯科特不同,阿蒙森有着丰富的探险经验。他启程比斯科特晚两个月,却早9天抵达罗斯海东岸的鲸湾,并在那里建立了探险基地。双方都在等待南半球的夏天,极昼会驱散这里长达半年的暗无天日。8月23日,由于矮种马无法适应南极极端的气候条件,斯科特最终将出发时间定在11月1日。坏消息接踵而至,9月,赞助经费出现缺口,这意味着后期探险活动将无经费保障,一些队员也终止探险行动,返回“特拉・诺瓦”号。但多数队员选择了留下,等待出发日的到来。
就在斯科特的队伍面临种种困境之时,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一行便已踏上征程。精心改造的雪服、更为轻便的雪橇,耐寒的爱斯基摩犬,让阿蒙森一行极大地保存了体力。12月13日,阿蒙森抵达南纬89度45分,兴奋地向队员们大喊:“极点就在不远处,今晚大家好好休息,保存体力,明天大功告成!”
12月14日,阿蒙森一行成功抵达南极点――南纬90度,海拔3360米,一面挪威国旗在南极冰原上迎风飘扬。阿蒙森一行整整在南极点考察了4天才启程返回。
而斯科特一行,还在前往极点的征途上费力前行。矮种马接连倒下,由于焊锡无法抵御严寒,履带式拖拉机出发后没几天注油系统就因漏油而彻底报废,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斯科特一行的前行速度,使得他们落后了近一个月才到达。而且在返程路上坏天气始终不断,最终,一场暴风雪过后,斯科特一行永远地长眠在了距离营地仅仅18公里的地方。
8个月后,营救人员在斯科特蒙难处发现了睡袋中的3具遗体,而另外两位同伴,已随南极冰雪而去,难觅踪迹。斯科特留下的遗物包括一本日记和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32岁的英国人马克・波洛克在10年前就双目彻底失明。2009年1月1日,马克参加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南极挑战赛――和其他多名探险者起前往南极点!马克必须在一个月里冒着严寒拖着70公斤的雪橇在南极跋涉1000公里!当马克还是一名小男孩时,他就因视网膜剥离而左眼失明。不幸的是1998年马克在爱尔兰都柏林读大学期间一次划船训练时,右眼因视网膜剥离而失明。尽管多方救治,但视力却再也没有恢复,过去10年来他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
坚强的马克却并未就此消沉,仍坚持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成为一名出色的盲人运动员。自从双目彻底失明后,马克每年都要参加一次高难度体能挑战比赛。2002年,他在英联邦运动会上赢得一枚划船项目的奖牌,并先后参加了在约旦举行的死海超级马拉松大赛和在尼泊尔珠峰举办的希拉里珠峰马拉松大赛,成为第一个同时参加过海拔最高和最低马拉松的盲人运动员。当马克迎来32岁生日之际,他参加了阿蒙森南极挑战赛,六支探险队从距南极极点约1000公里的地方起程,仿效九十多年前首批到南极的探险家抢攻南极极点!
阿蒙森南极挑战赛从200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参赛队伍最快可在30天内完成旅程,最慢则要45天。马克和爱尔兰都柏林橄榄球教练西蒙・欧多内尔和挪威经验丰富的北极探险家英格・索尔海姆――将与参赛的其他五支探险队一起激烈竞争,看谁第一个抵达南极极点。
比赛主办者托尼・马丁说:“这是精神耐力赛,最危险的情况是跌入冰裂缝,每10个人就有一个遇到,对于马克而言,由于双目失明必须依赖同伴的指引才能前行,其艰难程度更是难以想像!
在马克以往的每次比赛过程中,他都由一名同伴为其引路,而马克则跟随在向导身后,两人通过一根牵在手中的绳子互相联系。而在这次南极挑战赛中,马克将负责拖着70公斤重的雪橇,其中装载着他的食物和装备,而在他和队友英格的滑雪板上也有个特殊装置相连,从而告诉他行进方向。马克解释说:通过这方式,我将能够探测出英格是走在我的左边还是右边,是上坡还是下坡。马克接受了10个月特殊训练,他每天都必须确保不停至少行走16个小时上,而且是在海拔2835米的南极冰原上。“在挑战赛开始前,我们必须花两周进行200公里热身训练,从而确保我们是否能适应南极并了解身体是否健康继续完赛。”马克担心自己可能会拖慢同伴的行进速度。他说:“随着比赛进行我们越来越感到疲劳和睡眠不足,而这将会引发许多问题,我们必须非常有纪律性,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行走。旅程充满艰险但由于我是个盲人反而无所畏惧。对于我来说,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也就无所畏惧。但我也很清楚,如果有任何意外发生的话,离最近的医院也有万里之遥。我显然将错过圣诞节和明年新年了,但至少我可以保证度过一个白色的圣诞节。”
在分布于南极圈周围的这些荒凉的地带,究竟有什么东西惹起他们的注意呢?要知道这是一块巨大的被多世纪冰块所盖没的南极洲。直到如今,还没有人居住。南极洲上没有森林,也没有田地。那里,甚至在北极可以找到的野兽也不能繁殖,在南极洲上,所有的只是千百万只的禽鸟。
当然,不是这些飞禽引起了资本家们的兴趣。这很明显,是在冰雪封锁的南极洲的冻土下面,埋藏着不少有用的矿物。在这些地方的上空,可以开辟许多重要的航线。在南极洲周围的海洋上,繁殖很多鲸鱼及海豹。这就是说,荒凉不毛的南极洲实际上是非常富庶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金元王国的资本家们要把贪婪的魔爪,伸向这些地方的缘故。
但是,发现南极洲的究竟是谁呢?
请看在地球仪最下的一部份,南极洲的白点点吧,这就是彼得第一岛。这是亚历山大第一海岸。南极洲岸边,是以别林斯古琴命名的南极海,别林斯古琴是一个俄国水手。
× × ×
一百三十年以前,有两艘俄国的帆船,从巴西海岸开往南冰洋。这两只船是用木料做成的。若按其长度来说,它们并不比今天在内河旅行的汽船大多少。
巴西的居民很难相信有这么大胆的航海者,从辽远的北国,敢冒危险出发到南极去。在当时,就散布了一种传闻,说俄国水手们,打算探索神秘的南极地。这就是说,在俄国,人们不相信库克的话啦!
库克是个英国船长,他曾说过,没有什么南极,而且,也永远不会有一个人,敢于深入南方,比他走得更远。他的武断的大话,四十多年来,一直阻挡了人们进一步的去探索南极。岂知突然从彼得堡出现了一对海船,勇敢地向这冰雪统治的南方前进!
当巴西的居民,对这不平凡的事情议论纷纷的时候,俄国的帆船“东方号”和“和平号”已经开得很远了。正是在十二月间,在南半球并不是冬天,而是在夏季。可是,在空中却飞舞着雪片,越往南进,也就越寒冷。很快就看到了浮漂着的冰山。正在这时间,喷着泉水玩儿的鲸鱼一个一个地出现了。
船后队的指挥,发杰・发杰叶维奇・别林斯古琴,及米哈依尔,彼得洛维奇,拉查烈夫,立刻相信,他们不是徒然无益的,他们开始了极困难的,危险的航行。把船靠到为库克所发现的撒得维茨岛,俄国水手发现了该地乃是群岛。俄国水手们给它起了更确切的名字,而且一直保留到现在,这就叫南撒得维茨群鸟。同时,在一处地方
,库克在地图上记上了两个海峡,在检查中才发现它们原来不是海峡,而是岛屿。于是修正了船长库克的这些错误。
这些水手们,结果发现了四座岛屿。其中有一座岛上,火浆正在爆发,火山上喷射出有着异臭的滚滚浓烟。
这些俄国水手们靠着帆船,在庞大的冰海中迂回曲折的行进,是非常困难的。帆船时常碰击着难以通行的冰块,只好绕到旁边,向冰筑的栅栏继续前进,或者是又后退――每天每时,都是如此。
这是人类的意志与自然界作斗争。最后,船只终于深入到南纬六十九度。可是航行越发来得困难了。篷帆越来越破了,湿气浸透了四围,木柴也用完了。南极带冰冷的暴风雨不断地袭来。在海上漂浮着大冰块,在每一分钟内,都可能集结起来,压碎这帆船。要知道,茫茫四海,希望求援,是一无门路的。
可是,拉查烈夫和别林斯古琴,并不灰心丧气。他们更加相信,库克是错误的。由淡水冰块结成的冰山漂浮着――这就是说,他们离开陆地不远了。在天空中,飞鸟在翱翔。那末,它们是从那里飞来的呢?
这一块为英国航海家未发现的,无名的、神秘的地方,可能就在附近什么地方!
不错,这陆地已完全在帆船的旁边了。
要是没有迷雾阻挡,从“东方号”或者“和平号”的桅顶上,就可以了望到她了。………
可是,南极洲一年中暖和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到晚上,天空中闪耀出寒冷的南极光。连一分钟都不能再耽误了,否则,在这人所不能想像的严冬,就要活活的把船上的乘员冻死,把船冻裂掉。
探险队长下命令,在暖水来潮时北归。
――我们还要回到这里来――水手们念道着。
那一年,正当大西洋严寒的时候,别林斯古琴和拉查烈夫献身于太平洋的探险事业。这次航海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的水手们,发现了许多无名的岛屿,他们把这许多岛命名为俄罗斯人的名字。
在一八二零年春天,回到澳大利亚海岸(雪梨港――译者)的俄国海船,重新启程,又开始了他们有历史意义的,完成伟大发现的航行。又到了冰雪的王国,愉快的看到,俄罗斯水兵们的家庭(指前次在南极洲上盖的房子――译者)依然牢固如初……
一月里的一天,在“东方号”帆船上,当船长别林斯古琴用望远镜看到了地平线上,呈现出黑色的斑点的时候,他在最初一霎那,真是不敢信自己的眼睛。
难道是海岸吗?
船里的水手们兴高彩烈的了不得,望远镜从这一个人的手转到那一个人的手里,现在,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不知名的高耸的岛屿。根据信号,帆船会合了,水手们收拾了桅杆的蓬索,三呼“万岁”。
这一座岛决定命名彼得第一。探险队长召集军官们开会,并且说道:
――我们要继续探险,还会有其他海岸的,因为在这样无限辽阔的水面上,仅仅有一个岛,我看是不可能的事。
虽然船只是相当的破旧了。尽管“东方号”已经漏水很厉害了,但是全体水手,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继续探险的决定。
一八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天空微带暗灰,有雾气。但当雾消云散时,在船队直对面,突然出现了连绵不断地海岸,海岸上有蜿蜒到远方的高山。
――是块大地!是大陆!
这是有重要意义的一瞬间。在冰岸的彼方,南极洲就横亘在水手的面前了,世界上最后的这一部份土地,被人类社会发现了!
这的确是真正伟大的发现!
这就是现在画在地图上山亚历山大第一海岸,水手们可以满载荣誉回到祖国了。
电影《南极考察记》是科尔姆在1947年的一天夜晚的启迪者。
银幕上,勇敢的探险家们翻越冰沟,攀爬冰坡,加上严寒、冰雹,真是艰苦卓绝。电影中不时穿插一些南极的动物,如逆戟鲸、磷虾、企鹅等。在南极沿海的冰山上,企鹅们像穿着黑色燕尾服的绅士,挺着胸,迈着可笑的步伐。
科尔姆没有笑,他睁大着眼睛看着。它不是被它滑稽的神态所吸引,他想要看清楚,这是一种什么企鹅。
科尔姆是一位研究企鹅的专家。他熟悉当时已经发现的17种企鹅,对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他全都了如指掌;但是,这一天从银幕上看到的企鹅,他却感到有点陌生——它们不属于已经发现的17种中的任何一种。他思量,这种企鹅可能是一种新的企鹅种。
电影院里的人们欣赏着,科尔姆却在思考着,比较着,判断着。
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企鹅吗?发现有这么容易吗?探险队中也有许多动物学家啊,难道他们看到了这种企鹅,竟没有发现它是新的亚种?他们总不至于这么疏忽吧?
他迟疑起来。想了好久,最后他决心找到这家探险队,找到这些企鹅,亲眼看一看。
他打听到,探险队还在新西兰。于是,他打点行装,急飞往新西兰。到了新西兰才得知,探险队又出发了。他想,探险队走了,但他们从南极带回来的动物一定不会带走。
他到处打听探险队带回来的动物的下落。有人告诉他,探险队把从南极带回的动物放在新西兰动物园里。
他赶到动物园,急急地奔向企鹅馆。走近一看,企鹅们像往常一样,穿着燕尾服,迈着绅士步,大摇大摆地走着,一副滑稽可爱的样子。他停下来仔细地研究这些企鹅,发现这的确是一种新种,是与已经发现的17种不同的新企鹅。
多国竞争,澳大利亚“利益特殊”
早在18世纪后期,人类就开始了对南极海域的探索。冷战中的美苏争霸也在南极投下了阴影,美苏都保留了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为了缓和各方矛盾,同时用国际条约制约苏联,1958年5月,在美国的呼吁下,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英国、法国、日本、苏联、南非、新西兰、挪威、比利时等12个国家召开了南极会议。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十二国最终于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1961年6月23日生效),它们也成为该条约的原始缔约国。条约内容主要包括冻结、科学考察、非军事化、环境保护等。截至2016年5月,《南极条约》共有53个缔约国,加上以此为基础签署的一系列法律文本,如《南极动植物保护议定措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等,形成了所谓的“南极条约体系”。
在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澳大利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极对于澳大利亚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自20世纪初期开始,澳大利亚就参与了对南极的考察,在由斯科特和沙克尔顿率领的英国南极探险队中就包括澳大利亚人,他们也成为首批到达南极极点的澳大利亚人。随后,澳南极探险史上的传奇英雄道格拉斯・莫森带领探险家们开始了大规模南极考察探险行动。他们搜集了大量资料,首次从亚南极地区的麦夸里岛发回了无线电,并不断扩大探索地域,奠定了现在澳大利亚南极领地的边界基础。1933年2月7日,英国枢密院命令,将约占南极2/5的两部分领土的转让给澳大利亚。澳于同年通过了《澳大利亚南极国土接收法》,宣称其对南极领地的管理正式生效。之后,澳大利亚继续在南极开展探险考察活动,如设立科考站、成立现隶属澳环境部的南极局等。
澳大利亚在南极的国家利益长期以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利益。澳大利亚对南极提出的领土要求包括南纬60度以南,东经45度~136度之间以及东经142度~160度之间面积共约65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水域,约占南极大陆的42%,大于其他国家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面积。除了海上运输线,澳大利亚也开通了从霍巴特到凯西站附近的威尔金斯机场的空中航线。澳还通过在领地内设立邮局、发行南极领地邮票、划分行政区域等彰显。 南极洲,阿德利企鹅注释着缓慢驶过破水船.
二是经济利益。莫森曾预言,总有一天,南极的矿产资源等会给澳大利亚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这并非异想天开,在尚未开发的南极大陆及其水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油气等资源。据勘探,澳大利亚南极领地蕴藏着丰富的锰、铜、铅、铀、煤等资源。此外,南极大陆附近海域有着储量可观的生物资源,比如磷虾、犬牙鱼、鲸鱼、海豹等。
三是政治和安全利益。澳大利亚是南极以及南大洋地区事务最为重要的参与者,这种独一无二的影响力提升了澳的国际地位。历届澳大利亚政府都将南极及南大洋视为自家的后院,强调南极领土问题涉及澳国家安全及地区稳定,要求无论何时,南极都必须免于战略或政治冲突,尤其是武装冲突的威胁。
四是环境利益。澳大利亚十分重视保护南极生态环境,这是因为澳是地理上距离南极最近的国家之一,南极发生的环境变化,如冰层融化等对其影响是最直接的。另一方面,南极自然环境还关系着矿产、渔业等经济利益。1988年,澳大利亚拒绝批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主要就是担心开发矿产会造成环境灾难,而这也促成了1991年以全面保护南极环境为基调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即《马德里议定书》)的签署。
五是科学利益。澳大利亚历来高度重视南极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不仅帮助澳大利亚掌握了更多南极的秘密,而且也让其在未来南极事务格局中保持领先。2011年,澳制定了《南极科学战略计划(2011-2012至2020-2021)》,明确提出聚焦领域。如今,每年有大约550名澳大利亚考察人员前往南极和塔斯马尼亚州的麦夸里岛参与科考项目,这是国际上令人瞩目的南极科研力量。
未雨绸缪,着眼领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能源、生态、政治等环境的变化,不少国家加快了对南极的探索步伐。首先,他们积极推进各自的南极战略。如俄罗斯出台了《2020年前和更长期的俄罗斯联邦在南极活动的发展战略》,美国则一直积极影响和引导南极条约体系向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其次,一些《南极条约》缔约国不断加强对南极的“软控制”。根据《马德里议定书》的规定, 各缔约国可出于科考或环保原因在特定区域建立南极特别保护区或南极特别管理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隐形的“势力范围”划分。此外,《南极条约》对附属于领土的诸如大陆架等方面的权利并没有明确界定,这也给一些国家留下了“遐想”空间。最后,一些国家通过在南极建设基础设施强化了现实存在。目前共有约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南极还建有港口、机场、后勤基地等,美、俄等国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还能在南极机场起降。
面对如此形势,澳大利亚岂敢掉以轻心,既担心优势地位被侵蚀,也害怕错失发展良机。2014年,澳大利亚科学院报告指出,澳大利亚围绕南极开展的科学计划数目从1997年的142个下降到了2014年的62个,每年澳大利亚前往南极人员中的科考人员比例从1989年的50%下降到现在的20%,财政预算不断削减,维持澳在南极基础设施的运转十分困难,唯一的破冰船“南极光”号也临近退役。科学院得出结论:“澳大利亚在其主张的南极领土范围内的无所作为将极大地损害本国在这一地区所建立起来的长期稳定的目标、利益和影响力。”2014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了《20年澳大利亚南极战略计划》,该计划被视为澳大利亚新南极战略的初步蓝图。它建议政府要持续捍卫澳在南极的国家利益、支持国内外合作、发展交通运输能力等。不过这份规划也遭到了质疑和批评。有人认为它算不上是一个长期规划,最重要的是它没能解决长期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即澳大利亚的要求和南极条约体系规定的政治承诺之间的关系。
面对严峻的形势,拿出一份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南极战略显得迫在眉睫。特恩布尔政府此次的澳大利亚新的南极战略及20年行动规划是迄今为止澳制定的最重要、最全面的南极政策文件,它既是对前期计划的完善,也是着眼未来的未雨绸缪。该战略提出要拨款2.55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2.5亿元),用于今年10年澳对南极的后勤保障和科学研究。
T:极地之旅往往意味着探险,它和普通的户外探险旅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J:如果说跟户外探险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是去南极旅行,是属于严格控制的有限度旅行。
T:怎么理解“ 严格控制的有限度”旅行?
J:在南极,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首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在登上南极大陆前,邮轮上的科考专家会对登陆南极的安全措施做出详细的说明,必须确保客户完全了解登陆南极的程序,并亲笔签名表示愿意遵守南极公约后,才能允许游客登陆到南极大陆。其次,游客登陆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务必做到所有外带的细菌、种子都不带到南极大陆。
而“有限度”是指:在南极大陆上所有的活动都是有限度的,首先活动的区域是受限制的,因为南极经常会有隐性的冰层活动或者断层,对安全有很大的隐患。在南极可以摄影,可以徒步,可以滑雪,但是跟动物的接触是严格限制,《南极游客活动指南》规定了游客与南极动物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绝对不允许人类主动靠近动物。
T:如果想和南极动物近距离接触,比如像合个影啥的,有什么办法吗?
J:刚刚说了,人类不能主动接近南极动物。如果你真的很想跟企鹅来个亲密接触,不妨坐在雪地上静静地等待,这样对你好奇的企鹅,就有可能会走到你的身边,用它的硬硬的嘴跟你打招呼。
T:在你的南极之旅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
J:有一个“企鹅大盗”的故事,十分有趣。在南极,South Shetland 群岛的Aitcho 岛上,有个游客将Gopro 放在地上,想让它从一个角度记录南极的影像。几分钟之后, 一只巴布亚金图企鹅走到Gopro 面前,好奇地对着镜头看,一心想把它当石块儿叼走做巢,叼了几次都没成功。两个小时后那个游客回来取相机,发现相机不见了。大家各种分析,担心被动物误食。后来水落石出,原来是另一组登陆的极友误以为谁忘在了地上,将它带回船了。不过小相机一直间隔拍摄,记录下“企鹅大盗”企图偷相机的整个过程,让人忍俊不禁。
T:在南极,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J: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还是南极的蓝色的冰山,给人一种难以想象的美好,因为你从未想象过南极的冰可以蓝得这么美。
T:冰理应是白色的,南极的冰川为什么是那种纯净的蓝呢?
J:因为南极的冰跟普通的冰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见到的冰主要是由液态水冻结而成。而南极的冰则是因为一千年的雪,一万年的雪,降落在南极大陆上,因为重力的因素,雪不断往下压,最后被压成一块冰,分子结构的不一样,光线折射过来,就是呈现出蓝色。
T:你认为什么是人们必去南极的理由?
J:有个团友的话或许是最具代表性,他出发前跟我说,对南极之旅非常的期待,不仅是因为那里绝美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因为这几年做企业有些迷失,他希望在这么纯洁的天地中获得一份宁静,好好地静下来,让自己想想未来该怎么走。
T:你认为极地之旅带给人类最大的启示是什么?环保?就你的了解,去过南极的“南极人”,他们环保的实际行动有哪些?
J:“环保”这是必然的,任何去过南极的人,心里都记挂着这两个字。我举两个例子或许比较生动些,一个团友是纸业的老总,从南极回来后立刻引进了一套环保指标更高的流水线;另一个是寂静法师(佛教徒),回到国内后,去各个高中跟大家分享在南极的感悟,宣传环保知识。
T:你的南极之旅,有过怎样的惊险经历?当时情形如何?
J:在布朗断崖那天,我们刚好遇到暴风雪,记得在登上布朗断崖大概才半小时,就风云变幻,下起冰雹,而且南极的风特别大,冰雹都不是落到头顶的,都是横着往脸上砸,幸好大家都是全副武装。等我们回程时风浪极大,坐在冲锋艇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有些女孩一直在尖叫,好几台相机都因此进水报废了。我们的情况还算好的,如果浮冰把回程的路塞住了,我们只能在那里抵抗暴风雪了。
T:一次南极之旅的花费是多少?行程一共多少天?
J:花费在12万左右,大部分为机票、邮轮费用;最短行程是17天,也有20天的行程,20天的行程里,会安排去巴西游玩3天。
T:如果要去南极,提前多长时间做准备呢?
J:一般是3个月,主要考虑是阿根廷的签证问题,准备装备的时间占用不会太多。
T:去南极有年龄限制吗?
J:严格来讲,主要控制的是身体素质,年龄不是主要的指标,去年我们有6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前往南极。身体素质方面,对中国游客来讲,主要是限制就是长途飞行和晕船。因为我们飞往阿根廷的飞行时间长达30小时,对普通人来讲,都是比较难受的行程。
T:这30小时应该是分段飞过去吧?
J:恩,分3段。从国内—巴黎(中途休息6个小时);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二天)布宜诺斯艾利斯—乌斯怀亚。
T:听过这么一句话:在魔鬼西风带,一般一路只吐一次,一次吐了十天。你去南极的时候,怎么样?
J:我是普通人级别,来回程浪大的时候吐。不过邮轮很人性化,马桶的高度正合适我们跪下来抱着吐,吐完一身轻松。当然,也不排除有极端的人士,有一个团友慧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不吐,而且还能站在船头边看大浪,边在手机上写日记……
1、季节:南极季节与北半球相反,适合旅游的季节很短,从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3月是极昼时期,气候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如果在春节之前去,将会是非常合适的季节。其中,11月是企鹅的季节,12月是鸟类包括企鹅的孵蛋期,1月是小企鹅出生的时候,2月是小企鹅渐渐长成和观鲸的季节。
2、线路:与普通线路不同,极地旅游路途遥远且环境恶劣,充满艰辛。相比之下,游南极更具挑战性。目前,游南极主要是“南极半岛线路”,游客先乘飞机到达南美洲,然后在智利、阿根廷等国港口上船,再乘船前往南极洲。
3、装备:到南极探险,气温低且千变万化,防水和保暖尤其重要。保暖物品首先是贴身的保暖内衣裤,同时具有一定防水作用。此外,头部的保暖也很重要,需要一顶质量好的保暖透气帽,带有防风或防水面料更佳。防水物品主要是冲锋衣和冲锋裤。
(来源:文章屋网 )
南极企鹅中,帝企鹅的体型最大,高度一般在90厘米以上,最高者能达到120厘米,重量在30~40公斤,因此不愧为“帝”。帝企鹅的外形很特别,像一个身穿西装、佩戴领结的绅士:背部是黑色羽毛,胸前是白色羽毛,再配上颈部的黄色羽毛,显现出一副高雅的形态。据说,一个世纪前,比利时探险队前往南极探险时,就竟然将帝企鹅错认成了其他国家派遣的使团人员。
帝企鹅是一种不会飞行的大鸟,以在海中捕鱼为生,它们很少登上陆地,就连孵育地也大多数是在稳定的海冰上。但无论其孵育地的位置在哪里,所有帝企鹅群繁育后代的计划都相似:帝企鹅的孵育季始于南极的冬天(4月初),这时候,帝企鹅会成群结队地向孵育地迁徙,在短暂的期过后,雌企鹅就会在5月产下蛋。在仲夏时节,小企鹅就会被孵化出来,它们羽翼未丰,不能自己觅食、御寒,全靠父母照看一段时间。直到11月,小企鹅开始脱毛,逐渐向成年企鹅转变,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个月,企鹅父母也会逐渐停止给幼雏喂食。等小企鹅能够独立生存后,帝企鹅群体就要离开孵育地,朝着宽阔的水域挺进。
对帝企鹅而言,整个孵育期内,至少需要它们在海冰上停留8个月,如果海冰形成时间太晚或者海冰融化太快,帝企鹅成功孵育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许多报告已经表明,海冰的持续时间和分布变化对帝企鹅的繁衍有着重要的影响。海冰一般指的是固定冰或者由许多浮冰混合而成的流冰。固定冰是与海岸、岛屿或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大多位于沿岸或海岛附近,其宽度可以延展开数百甚至上千米。附在海岸上的固定冰,不会随着潮汐的起伏而产生高低变化,一般仅仅高于海面几十厘米。这样既宽广又低矮的稳固平台,无疑成了帝企鹅最佳的繁衍地,不仅能容纳整个企鹅群,更能方便它们在附近的海里寻觅鱼虾。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冬季的平均气温上升了近6℃,因此海冰渐渐消融,使得帝企鹅的生存场所大为减少。据专家预测,全球气温如果再升高2℃,那么帝企鹅将会失去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孵育地,因为海冰的季节融化周期逐年加快,海冰结成的规模也是逐年缩减。而另一方面,海水升温、海冰减少意味着食物数量减少,很多帝企鹅将会被饿死,这是因为,帝企鹅以南极磷虾为主要食物来源,而磷虾可能受海冰的影响而导致数量减少,无法满足成年帝企鹅觅食的需求。全球变暖还使得气候异常,2008年7月,南极地区连续爆发反常的暴风雨,导致成千上万只新生小企鹅活活冻死。而就在去年,南极一处企鹅孵育地附近的冰山坍塌,导致15万只企鹅死亡。因此,不少动物保护者都在呼吁:要保护帝企鹅,就一定要遏制全球变暖。
遏制全球变暖是全球共识,但真正要保护帝企鹅,仅仅解决温室效应问题显然还不够。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帝企鹅身上。自人类首次登陆至今,每年各国都有考察团队登陆南极,在科研队员进行考察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南极企鹅发生接触。通过观察发现,考察者在企鹅群四周走动的时候,企鹅马上就会保持高度的警戒状态,等人类离开之后,它们才会恢复到平常的状态。但是,并非所有的帝企鹅都会如此,有些敏感的企鹅会一直保持警戒状态,消耗大量体力,降低了自身和幼雏的存活率。尽管帝企鹅一直以来就受到人类的特别保护,可人类活动还是会对它们(特别是在孵育期)产生不小的干扰。
虽然已经有人预言,2100年南极帝企鹅将会走向灭绝。但事实上也并没有那么绝望。不久前,有考察队发现了新的企鹅孵育地,这个族群数量远远不及已知的帝企鹅群体,明显是新组成的。但新的孵育地说明族群中有些帝企鹅开始主动脱离了同伴,去寻找更安全的地方。这样的行为跟以前帝企鹅不会更换孵育地的结论并不相符,在环境威胁到种族生存的时候,每种生物都会寻求改变、应对危机,帝企鹅也不例外。每种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除了人类在努力维护帝企鹅的生存空间,它们本身也在寻求生机。
当菲丽希迪·阿斯顿开始闻到鱼和炸薯条的香味时,她知道坏事了。她知道一定是产生幻觉了,毕竟在南极洲的腹地是不可能有酒吧的。这位英国探险家正独自滑雪穿越这块冰冻的大陆,她已经几个星期没有见过任何人了。阿斯顿说:“在一整天的时间里我好像是在滑过一长排炸鱼店和薯条店,这种感觉让我发疯。”她说,她不停地扭动手指和脚趾检查自己是否体温过低,她咬着牙,坚持前进,终于用时59天穿越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独自滑雪穿越南极洲的女性。尽管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探险家——阿斯顿曾带领一支探险队到达过南极,穿越过加拿大的北极圈和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内陆——但这是她第一次单独探险,她说她从未感到如此孤独。
Being alone in Antarctic means being on a high alert all the time. There is a danger at every step: crevasse fields, whiteouts, sharp-edged grooves and ridges; temperatures below 40℃ and hurricane-speed winds. Among the many physical impacts this environment has on the body—exhaustion, malnutrition, frostbite, cramps, sunburn—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s hypothermia. Among polar explorers, hypothermia is known as “the silent killer” because its first symptom is a progressive inability to think clearly, recognize the problem and do something about it. “The first warning signal of hypothermia is abnormal behavior—being very quiet, confused, incoherent,” Aston explained. These are things that other members of an expedition pick up on, but, in a team of one, there’s no one else to raise the red flag. “If you’re alone, you have to make sure that if something goes wrong you can get out of it,” she said. “I had to always make sure that I would be able to put up a tent and look after myself at the end of each day.” That’s why Aston constantly wiggled her fingers, to make sure they weren’t becoming numb, as the inability to use her hands would have been fatal.
孤身一人穿越南极意味着时刻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每前进一步都有危险:可能会遇见冰川裂缝、暂时失明、悬崖峭壁;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气温,风速似飓风的大风。这样的环境带给人体众多影响:疲惫不堪、营养不良、冻伤、痉挛以及皮肤灼伤等,其中最严重的是体温过低症。极地探险家们将体温过低称为“无声杀手”,因为它最初的症状是人思维不清,无法意识正面临的危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体温过低最先的症状是行为异常——人变得非常安静,脑袋迷糊,语无伦次。”阿斯顿解释。如果身在探险队中,这些症状队员互相是会留心的,但当孤身一人时,便没有人会帮你留意。“假如你孤身一人,就得保证出了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她说,“我总是保证自己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能搭起帐篷来让自己好好休息。”这也是为什么阿斯顿总是扭动手指,确保手指没有被冻僵,假如她的手出了问题,结果将是致命的。
Despite the endless physical dangers, Aston says the real challenge is winning the mental battle with solitude. “It became the biggest struggle of the whole trip,” she said. “Every single morning,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was, ‘Oh my goodness, I can’t do this, I don’t want to be here, I’ve made a terrible mistake.’”
After 40 days, Aston says she started noticing changes. “I realized I would go a whole day and really not think about anything at all. My head was completely empty,” she said. Hallucinations and strange sensations came next. “The sun became really important to me,” she added. During the polar summer, the sun circles in the sky, never going down. It became Aston’s constant companion and she began greeting it in the morning. “This developed into me having full-blown conversations with the sun in my mind,” she added.
尽管会遇上数不尽的人身危险,阿斯顿说真正的挑战来自心理上的孤独。“孤独成为整个旅途中最艰巨的斗争。”她说,“每天早上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哦天呐,这我做不了,我不想待在这里,我已经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四十天之后,阿斯顿开始注意到些变化。“我意识到我会行走一整天而不会有别的想法。那时我的头脑一片空白。”她说,然后幻觉和奇异感随之而来。“太阳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她补充道。极地的夏季,太阳一直在天空中运转,从不会落下。太阳成为阿斯顿的忠实伴侣,她也开始在早晨迎接太阳。“这种习惯使我在心里生出许多话来要对太阳说。”阿斯顿说。
While bodily functions don’t make the difference, it’s the attitude that sets men and women apart. Aston says that even the most experienced women tend to suffer from a lack of self confidence and sense of vulnerability. “When I take groups of women out into the cold environment, they are a lot more unsure, their default position is ‘I can’t do this’,” she said. Her job then becomes to convince them about the opposite. With men, it’s different. “Usually they’ll fling themselves at it and their default position is ‘I already know how to do this, I know exactly how to do this’, and it’s a matter of bringing them in and telling them that they need to think more and watch out for certain things.”
由于身体方面的功能没有很大区别,将男女队员区分开来的是态度的差异。阿斯顿说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女性也会感到自信不足和脆弱无助。“当我带着一批女队员进入寒冷的环境当中时,她们会更缺乏信心,她们的先入之见是‘我不行’。”她说。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说服她们树立信心。而和男队员在一起时情况就不一样了。“通常他们会去努力尝试,他们通常的想法是‘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并且知道得很清楚’,所以我只需把他们带来,告诉他们在做某件事时要仔细想一想,要小心。”
美国科学家日前在加州东部死亡谷发现了一种细菌,这种细菌的寿命高达34000岁,依然具有生命体征。科学家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细菌的发现者、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助理研究员舒伯特・布赖恩表示,这些细菌处于萎缩冬眠状态,现在只是在维持自己的生命状态。至于这种细菌为何会拥有如此惊人的寿命,他认为是因为它们终年生活在“杜氏盐藻”中,这些盐藻细胞可能是它们的食物来源。美国宾厄姆顿大学的教授蒂姆・罗文斯坦认为,盐藻细胞就像是一个永久密封的时空胶囊,可以让细菌长时间存活下来,这一新发现说明类似的过程也可能发生在现在的盐水湖中。
金球奖遭受贿指控
1月17日,被视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但其后续风波却久久不能平息。
颁奖礼开场没多久,主持人瑞奇・热维斯就开始了“大尺度”的调侃,他说,听说《游客》的口碑极差,而这部影片竟入围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是不是因为评委收受了片方的贿赂?
此番言论引来媒体的疯狂猜测,因为前不久,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即金球奖主办方)前公关负责人迈克尔・拉塞尔刚刚向法院递上诉状,指责协会成员收受影视公司的贿赂。而在颁奖典礼结束后,有心人士也指出,本届金球奖的多位大奖得主,如娜塔莉・波特曼、科林・费斯、罗伯特・德尼罗、安妮特・贝尔全都是同一个经纪公司的签约艺人。惹祸的“毒舌”主持人瑞奇・热维斯日前已宣布不再主持金球奖。
世界最大夜空图公布
1月11日,科学家公布了迄今为止的最大夜空图,呈现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宇宙。
科学家将过去十年获取的700多万幅280万像素的图像拼接在一起,最终打造了迄今为止细节最为丰富的夜空图,其像素超过一万亿,需要50万台高清晰电视才能完整呈现。
这幅图片是国际斯隆数字天空勘测计划-III(简称SDSS-III)合作项目公布的新数据的核心,所有人均可免费获取,它也因此被称为“科学史上最大的免费品之一”。
借助于SDSS数据,人们曾发现过近五亿个天体,其中包括小行星、恒星、星系和遥远的类星体。而通过这幅图片,无论是职业天文学家还是平民天文学家都可能上演新发现。
南极“冰藏”威士忌
1月17日,一箱在南极地区“冰藏”了100多年的威士忌被运送回原产地苏格兰,生产它们的酒商将对其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回已失传的配方。
去年2月,探险队在南极地区发现一箱保存完好的威士忌酒,它们是爱尔兰极地探险家沙克尔顿在1907~1909年的南极探险过程中,藏在他建造的小屋中的。
这些威士忌是“怀特-麦凯”公司于1897年前后生产的。由于这些酒对威士忌酒业来说十分珍贵和罕见,因此该公司老板用私人飞机,专程将它们运回苏格兰。专业人员将对这些百年威士忌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将递交南极遗产信托机构。如果可以从中成功提出酒精混合物,将为开发研制威士忌的配方开创新的历史,因为早期威士忌的配方被认为已经失传。
津巴布韦100万亿面额纸币受国人追捧
1、被称为打孔巨匠的海洋生物是威德尔海豹。
2、韦德尔海豹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冰洞,是海洋学家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极好场所。海洋学家可利用这些冰洞采集海水样品,从而进行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学的研究;还可以把各种海洋学仪器放进冰洞,进行海洋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假如用人工钻这样一个冰洞,要耗费很多人力和物力。因此,人们把韦德尔海豹称为打孔巨匠和海洋学家的有力助手。
2、韦德尔氏海豹(拉丁文学名:Leptonychotes weddellii),又名威德尔海豹、威氏海豹或威德尔氏海豹,是海豹科下韦德尔氏海豹属的唯一种动物,由一位英国的南极的航海探险家詹姆士·威德尔(James Weddell)所命名。这种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极周围、南极洲沿岸附近海域,据估计目前大约有 80 万头。体长约3米,雌性体形大于雄性,以鱼类、头足类等海洋中的生物为食。相对于一般的海豹,由于韦德尔氏海豹较为温驯,而且牙齿没有食蟹海豹尖锐,这使捕食它们的鲸类更为喜爱捕食。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