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年鉴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短暂的一年过去了,经历的是不多,能在回忆起的事也不算多。且不说一年,若从有记忆的时候算起,现在又有多少事还总是会魂牵梦绕,放不下呢?时间总是会慢慢的磨去一切记忆,而我们在磨光的地方又重新镌刻新的我们认为值得记住的但是那却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就像这次学年鉴定,我又能记住多久呢,也许下一刻已经忘记了。
总在铭记辉煌的人将会止步不前,总忘不掉失败的人会变的畏畏缩缩,而过去的平凡又不在会被记起。所以这一年并没有什么值得鉴定的,如果必须要写,也许暑假的实习算得上是一件可以鉴定的事。
行千里路,古人就知道实践的重要性。我对这次实习也非常重视,现在看来实际效果并没有我想象的完美,不过我深知道我的想象其实那是幻想。只能在实习后我在回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增加国家的GDP,或者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现在看来,我的实习效果还是可以的,于我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不比愧疚。
另外这一年里,我又长大了一岁,学了不少新的知识,交了很多新的朋友............
一、建立德育档案的必要性分析
做好德育档案工作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德育档案的管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规范好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德育工作的规范和发展,培养出重视自身素质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建立健全德育档案对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及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二、中学德育工作档案的构成分析
(一)德育管理档案
这一类档案应是德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主要包括:
1.上级关于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上级在视察各校工作中对德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讲话、意见。
2.本校德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德育工作领导管理制度,德育工作人员职责,班主任选配、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心理教研室工作制度,校外辅导员工作制度,团委工作制度,本校学生守则、评先条例,德育档案工作制度,学校规章制度中包含德育工作的部分等用于规范德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3.德育工作的计划、总结。这类档案即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各类计划总结,包括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德育处、关工委、家长学校、社区少年宫等的计划、总结,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总结意义的文件都包含在内。
4.德育工作会议记录、纪要。主要是在德育工作会议中形成的记录,如班德育研讨会、班主任周会、家长会、家委会、“三结合”联席会议等德育工作会议的记录。
5.德育队伍建设情况。包括德育工作人员组成名单及德育工作者的培训情况等材料。
6.日常德育工作档案。是指在规范性德育工作形成的记录,如班主任的工作记录(如班主任工作手册、家访记录、德育论文等),校外辅导员工作记录(如校外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的讲话等),德育教师工作记录(如德育教师的教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等),国旗下的讲话,班会方案,常规评比记录,结合各项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如植树节、学雷锋月、成人仪式)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的计划、总结、图片,学生评优评先情况,学生帮扶情况,学生、教师、家长心理健康辅导、团训活动,社区少年宫活动情况,社会实践、文明礼仪教育、军训等日常德育活动的记录。
7.与其他学校交流的德育材料。
8.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获得的荣誉。
(二)学生德育档案
“高中学校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学生个人档案(指面向学生本人设立的档案);第二类是公寓整体档案(指面向全体住校学生设立的档案);第三类是学生成长记录袋(指学生在高中期间的行为档案)”。[2]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学生的德育档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德育档案工作的管理过程
(一)收集
收集工作时档案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只有收集工作做好了,才能进行档案管理的其它工作。这项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档案工作者的疏忽,容易导致档案收集不齐全。档案收集工作需要校领导、班主任、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配合,工作人员必须有耐心进行长效的沟通,及时追回需要归档的材料。收集工作应是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如德育管理档案中的上级指导文件、本校的规章制度、德育计划(总结)、德育会议记录、德育队伍和学生德育档案可定期收集,一个学期或学年结束后系统收集一次,这些类别的档案形成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且数量不大,定期系统收集一般不会遗漏。德育档案管理中的日常德育工作档案、荣誉档案,形成规律不明显,且种类繁多、载体形式多样,需要不定期的收集,特别是丰富的德育活动档案应做到活动结束后所有活动记录材料立即归档,以免遗漏。收集工作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各项评估检查进行。评估检查需要收集大量的材料,档案收集恰好可以利用评估检查的机会,及时补齐档案。
(二)鉴定、整理
鉴定、整理是档案工作中核心环节,决定了档案工作是否规范、完善。收集档案之后,应对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别,以对其进行整理。相对而言,德育工作档案的数量并不大,主要进行保管期限的分类,分为长期和永久两类,这样简单,易于操作,实用性强。一般而言,德育管理档案中的上级指导文件、本校的规章制度、德育计划(总结)、德育队伍建设、荣誉和学生德育档案划为永久保存,档案德育会议记录、日常德育工作记录、与其他学校交流的德育材料等划分为长期保存。整理时,将学生德育档案、荣誉档案单独划分出来整理,学生档案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学生一页,每个班级一册。荣誉按照时间顺序编流水号。其它类型的档案按保管期限划分后,按年度,编流水号装盒。建议按件进行整理,一个会议的记录,一个活动的记录按一件处理,这样不仅有利于与档案整理的规范,也有利于档案收集的完整和便于利用。编制规范的卷内文件目录和索引目录,在档案盒封面填写清楚档号、题名、保管期限等内容。
(三)编研、利用
编研、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灵魂,如果没有利用,档案工作就失去了灵魂,变得毫无意义。
1.编制德育简报、年鉴。根据收集档案,每半年或每学期编一次德育简报,对一个学期内进行的德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宣传,记录德育工作的动态。每年根据收集到的档案编制德育年鉴记录重大德育事件、荣誉等,为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2.制作宣传板块、图册。将学生的先进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活动,制作成宣传板块、宣传册,宣传典型先进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再教育的目的。
3.为学校各项评估工作提供翔实、丰富的证明材料。德育工作是学校迎接各项评估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档案建设的完整、规范,为各项评估了原始、翔实、丰富、真实的材料,保障各项评估工作的顺利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发展校园,全面提升我校综合办学水平,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高教发(2012)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黄
副组长:
成员:
二、工作目标:
通过今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教师培训的创新、后勤管理的创新等工作的创新,使我校教育管理有新思路,教学质量有新提高,养成教育有新发展,两支队伍建设有新突破,追上各级各类先进学校,真正实现“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提升学校”,使我校成为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创新内容措施:
1、创新管理理念。学校管理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为此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结合学校现状将创新管理理念:坚持“质量立校,管理强校,声誉扬校,做大做强”的办学思路;坚持“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学生观,努力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经验,坚持“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有机结合。学校自本学年起创新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奖励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安全奖励考核制度、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外宣工作奖励制度等的创新。以各种德育活动为载体,坚持“抓养成,塑品行,为学生奠定成功人生”的创新以养成教育为中心的德育工作,积极协调招生工作,使今年的招生工作有序开展,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学校将通过开展全校教职工大讨论献言献策,以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让花草树木说话、让墙壁说话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规范化、教育化。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论引导人,正确氛围感染人。使学校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给各级各界领导来宾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在和谐向上文明的氛围中感悟、感受、体味,真正实现校园的精细雅致。
3、创新两支队伍建设。针对我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除继续坚持实践推广洋思经验,使教师学会洋思教学理念、课堂模式外,学校将争取承办县级以上教研活动3次,让老师们在本校就能参加县级以上培训;学校计划将全校教师带到柳胡中学、罗场中学等学校进行全天听课学习1—2次;联系聘请县内外知名教师、教育专家到校为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新购置有关著名教育教学专家的教育教学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学习,积极开展年轻教师的培养帮扶工作,促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积极培养中层后备干部,通过压胆子、扶苗子等途径促进他们成长。
学生档案记录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情况,是大学生在以后求职、组织升迁、调动的重要证明材料。目前,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越来越多,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也逐渐加重。但是,很多学校的工作重点只放在了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十分混乱,没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在如今就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对学生档案管理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这是一项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现存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混乱,杂乱无章。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包括材料的收集整理、档案管理以及学生离校后档案投递,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是,多数高校里的档案管理工作做的十分不到位,学校领导往往忽略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仅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甚至聘用兼职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工作十分混乱。另外,随着学生毕业离校,学生档案也要随之往用人单位或是人才市场,由于投递数量大、中间环节复杂,如果学校档案管理不到位就非常容易出现投递出错、档案退回甚至档案丢失的情况,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前途。
(二)信息收集整理不规范,信息失真。
学生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不规范,信息失真也是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许多学校的档案收集和整理都是由各个学院各自负责的,由于学校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规章,导致各个学院的标准各不相同,最后交到学校的档案参差不齐,出现纸张不统一、书写不规范、重要材料收集不全、错别字较多等情况。另外,有些学校为了获得较高的名声,将那些在校期间受过处分的学生的处分证明删除,让就业单位误以为该校生源优秀,有的学生考虑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希望在求职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不惜修改过的成绩单或者作假的证明材料,这些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公平,使学生档案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三)材料简单,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不仅体现在学业和思想道德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上,比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档案一直沿袭的传统的记录方式,只记录的学生在学习和思想政治方面一些基本情况,只包含了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单、入团入党材料、学年鉴定、体检表等,材料过于单一,形式简单,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强弱,不能向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信息。
(四)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档案使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档案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手写版纸质档案,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学生不断增加,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得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手写版的档案经常出现字迹潦草难以辨别、存放时间久了字迹模糊、纸张丢失等问题。而且纸质版的档案查阅起来困难,因此学校只在进行学年评估时使用档案,用人单位也很少使用学生档案。
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新思路
由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前途,为了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就迫在眉睫,而且改革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在众多问题,学校和用人单位使用起来非常不便,使学生档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建立专门的学生档案数据库。
面对全校数量如此巨大的学生档案,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学生档案数据库,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当需要了解某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时,只需要进入数据库查找就一目了然,既方便又实用。另外,要强调要随时对数据库中学生的档案进行更新,特别是当学生出现处分、休学等其他特殊变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跟进,以便学校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更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与人才市场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学生档案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因此,学校可以与人才市场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人才市场了解学生的各项情况,有针对性的挑选适合的人才,还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共享平台职位需求,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应聘。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最新的职位需求,节省学生盲目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通过这个平台建立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可以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
(二)强调档案材料管理的规范化。
档案材料收集整理齐全、完整、准确是进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对档案管理的忽视,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相当不规范,学生档案自建立起来就相当于一沓废纸,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1、档案材料收集的标准化。
学校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对档案中各种材料进行标准化的规定,比如规定纸质材料纸张的规格、书写要求、归档材料的种类等等。另外,由于这些材料都是由学生自己准备的,各个学院负责的老师一定要进行监督检查,在收集的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材料收集过程中的错误。
2、档案材料的整理规范化。
档案资料收集后,各个学院还要进行整理,要对学生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对于这项工作,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规则,老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档案材料细致的检查,尤其是真实性,要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就改变档案的真实面貌,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让自己在求职时更有竞争力,不惜修改自己的成绩单,这对其他同学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在档案材料整理过程中就要杜绝这种现象。
3、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档案管理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学校领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将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分,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其次,学校要给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和专业的设备,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设备也要及时更新,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要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审查机制,对各个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监督,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要求各个学院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上报,使档案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新情况。
4、学生档案投递的规范化。
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学生档案也随着离开,由学校统一寄往用人单位或者是人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做到规范化。在投递档案之前要向学生核对投递地址的正确性,尤其是要特别关注那些经常变换用人单位的学生,投递地址要统一时间地点进行书写和黏贴,防止出现漏写或重复书写的情况,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书写完成后再统一寄出。对于那些被退回学校的学生档案,要找出退档的原因,坚决不能出现由于学校档案管理失误而给学生就业造成问题的情况。
(三)充实丰富学生档案,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学生档案往往只记录了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了,尤其是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因此,需要对学生档案的内容进行改革充实,以体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貌。一份完整的学生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政治方面。
主要包括: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党员考核情况表、入党志愿书、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的心得、政审材料以及各种荣誉证明等等。
2、学习方面。
学习方面是学生档案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材料,主要就是各学年的成绩单。
3、技能方面。
在对学生技能方面的记录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证书,各种资格证书,参加的各种学术、文体竞赛活动的情况。
4、身体、心理方面。
增加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记录是为了应对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由于目前社会压力不断增大,用人单位越来越多的考虑应聘者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素质。为了应对这种需求,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建立身体和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在校生进行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测试,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学校要根据结果特别关注心理有偏差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且用人单位也可以参考这些档案,选拔合适的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改革可以学校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就业服务,更有利于学校建设,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社会信誉。而且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做的更科学、更高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淑娥.就业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 万艳梅.探索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新思路.兰台世界.2010(21).
[3] 郑布光.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1 学籍档案的隐私性
1.1 隐私的定义
隐私,顾名思义,是指隐蔽、不公开的私事。“隐私”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周朝初年,但在当时的意思是衣服,也就是把不愿示人的藏起来的东西。[1]隐私权包括两个方面:通信秘密权和个人生活秘密权。个人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对其个人资料、财产状况以及生活经历等个人信息享有禁止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2]
1.2 学籍档案中的隐私成分
学籍档案是学生个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了入学通知书、学籍卡、学生登记表、学年鉴定表、学籍异动记录表、毕业生登记表、各学年成绩单、奖惩材料、入党(团)材料等,高校学生还有实习报告、就业登记表、报到证等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可用于法律凭证的原始材料。
例如学生登记表中就记录了学生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亲属情况、家庭住址等个人情况,学生在校奖惩材料更是属于个人隐私,以上信息均是属于可以直接指向个人特征的私密信息,具有隐私性。[3]
2 学籍档案利用过程中隐私泄露的成因分析
2.1 相对应的管理规定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2007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第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第一次有了较正式的规定。紧接着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包括隐私权在内的人身、财产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这是我国首次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隐私权的概念。但《档案法》中的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仅暗含了隐私权问题,没有真正对隐私权问题,作出系统、全面的规定,实施细则也没有详细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条目与档案内容相对应,导致档案工作开展中对于隐私权的问题无法可依,由此出现的一些隐私被侵犯的问题也难以得到实际的追诉。
2.2 档案工作者隐私保护意识不足
第一,档案工作者对《档案法》以外的法律敏感性不高,存在隐私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象。如部分档案部门因人手不足,往往会聘请学生助理或兼职人员协助查档或录入档案,当有查档者需要查阅学籍档案时,档案工作者直接让学生助理或兼职人员去调档,无意(或蓄意)查看了其他学生的学籍档案,并对他人的隐私进行传播,最终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对于一些经常需要查阅的学籍档案,为了方便没有放回库房,被其他来办事的人员获得他人的隐私而造成不良后果。
第二,因为科研的需要调用学生某方面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档案工作者在提供资料时,由于忽视往往没有对其中需调查的内容外的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敏感内容进行处理,就将材料提取送出,在送往邮寄的时候也没有对材料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造成他人隐私的泄漏。
2.3 对查档者的身份验证程序不完善
目前对于学籍档案查询有需求的大部分是学生本人或学生将就业(就读)的单位,单位查询往往都是正式来函,档案部门接到来函后将查询结果直接反馈至对方单位。个人查询现在大部分都是查档者来电或是委托在校的师弟师妹查询,对于来电查询,工作人员往往只是与对方核对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一些基础信息无误后,便将相关资料传真或扫描给对方,委托他人代为查询的,多是被委托人并无委托书就直接过来档案部门,请委托人致电档案部门说明此查询属实,则可以对该档案进行查阅。由于当今对某人身份证号码的获取并不复杂,档案部门对于身份验证的程序过于简单,从而令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查阅到需要的他人隐私。
2.4 软件漏洞导致学籍信息外泄
在2002年11月25日,国家档案局与中央档案馆联合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档案部门都按照文件的精神执行,而且部分的学校也同时在推进数字档案网络化以便于利用,但由于使用的软件多样性和完善性的不同,对档案的隐私安全潜藏了较大的风险。如2010年3月,华商网登出一则名为《7万学生学籍信息被泄露上网 家长对此表示气愤》的报道,其中就是由于网站的“用户名验证机制” 被绕过后,从其他路径进入了网站,造成了西安市新城区近7万名的学籍信息泄露。
2.5 硬件设备的泄露
无论是已数字化学籍档案的利用,还是纸质版的学籍档案转化为数字化学籍档案,都必须通过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设备进行操作,且许多档案部门为了节约经费,往往会通过网络将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进行共享,由于这些设备都具有缓存,扫描过、打印过的文件都可以暂时保存在设备上,不法分子就可以运用网络对该设备的缓存进行扫描,获取他人隐私。
2.6 网站的泄密
信息化已经成为档案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电子文档有着其他传统载体不可比拟的传输性和便利性,对于数字化的学籍档案的利用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大部分数字化的档案都是保存为PDF或JPG格式,在查档和利用过程中,有的时候需要在两种格式之间转化,目前许多网站提供免费的格式转化服务,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将该档案资料在网上转化格式,未考虑到这些文档会暂存(或保存)在该网站的服务器上,从而成为学籍档案隐私泄露的高危因素之一。
3 对学籍档案利用过程中隐私保护的对策
3.1 完善制度,运用规范化流程加强隐私保护
第一,依法治校,制度先行。我们可根据《档案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及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等上位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学籍档案资料的登记、借阅、复制以及工作人员操作守则等制度,根据查档者不同层次的要求,制定不同层次的审批制度与身份验证程序,令学籍档案在利用的过程中,充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不受侵犯。
第二,针对身份验证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单位来函查档,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写清楚所需要查阅的详细项目,对于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还必须尽可能联系当事人以确认真伪。对于个人查档,可考虑要求学生毕业时提供一个手机号,档案部门再发送由该生学籍档案随机生成的一维码或二维码作为查档时身份验证的凭证,如该生更换号码须在更换号码前书面告知档案部门及时修改,如果该生没来得及通知档案部门更换号码,档案工作者必须在核对该生姓名、身份证号码、专业等一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如毕业年份、奖惩信息等隐私性问题的深度确认,以求最大限度保护其隐私。
第三,针对网络传输学籍档案的实际情况。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风险性,所以档案工作者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学籍档案材料尽可能选择兼容性强、保密度高的文件格式。PDF文件格式可以将文字、字型、格式、颜色及独立于设备和分辨率的图形图像等封装在一个文件中,[4]可靠性、集成度都较JPG等文件格式为优,且PDF文件格式是国际通用的文件格式,因此对于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的学籍档案,应尽可能使用PDF格式保存。为了保护隐私要对其加上128位的AES随机密码保护或是其它如禁止打印、禁止复制或是汇入凭证档案等限制,生成的密码则通过该生预留的手机号码进行发送,尽可能确保其中的隐私信息无法被轻易获取。
3.2 提高档案工作者隐私保护意识
学籍档案在利用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生的隐私泄露问题就是人为的泄密。因此,在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化利用流程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隐私保护意识尤其重要。我们可利用档案同行间业务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业务知识的同时,可对国内外档案的隐私保护现状进行探讨,在探讨中不断强化隐私保护的在个人心中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对一些档案隐私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宣传,对于在隐私保护中先进的人和事要大力表扬,对于玩忽职守的则要严厉批评和通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逐步形成自发的隐私保护意识。
3.3 保证电子设备的环境安全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管理体制;规律
我国高校档案馆大多是在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来,高校档案管理体制虽然经历了分散到分管,分管到集中,但是作为高校档案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档案仍然游离在高校档案管理体制之外。教育部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明确将学生档案纳入高校档案管理的范畴。但由于目前缺乏学生档案管理体制方面的具体操作性规定,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科学规范的学生档案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档案规范管理,服务高校教育事业。
一、高校学生档案材料形成规律
高校学生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在校期间学生个人经历、思想品德、家庭状况、学习成绩、个人特长、奖惩情况、身心健康状态等信息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目前高校学生档案材料形成规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档案数量大。自1999年扩招以来,普通高等学校规模扩大,学生数大幅增长,由此产生的学生档案量也大大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22所,仅19%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50%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人数集中在1000人~3000人。[1]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2305所,70%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人数超过了5000人,32%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规模集中在10000人~30000人。[2]
(二)学生档案材料形成时间长。由于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博士点、硕士点在各高校纷纷设立,学制的改变也使得学生档案材料形成时间发生改变。学生档案材料的形成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年限,专科生、研究生需要3年,本科生需要4年,而本硕博连读甚至需要10年,时间跨度长。这期间不间断的有新的档案材料形成,需要及时归档,否则容易丢失,影响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三)学生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多。学生档案材料来源比较分散,涉及学校招生办、教务处、学工处、保卫处、组织部、团委、学生所在的院系等多个部门,需要沟通协调部门间的关系以保证档案材料收集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
(四)学生档案材料内容丰富。主要有:一是入学类材料:各类入学通知书、各类学生登记表。二是鉴定类材料:学生学年鉴定表。三是学习成绩材料:学生成绩登记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表。四是毕业类材料:研究生论文答辩决议、各类毕业生登记表、学位证明材料。五是党、团组织材料:入团志愿书、入党志愿书、申请材料,综合考核材料、外调证明材料。六是奖励材料:三好学生登记表、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及各类奖励审批材料。七是处分类材料:处分决定及个人检查交代材料。八是其他:体检表、毕业生就业派遣通知书。高校学生档案材料形成规律的特点体现出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复杂性、过程性、动态性。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由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利用、转递、保管等一系列环节构成,不再是档案材料的简单收集,过去兼职管理的模式已然不适应学生档案管理的需要,必须交由专门的档案部门进行管理。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分析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明确将学生档案纳入高校档案管理的范畴。但由于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相关方面具体操作性的规定,因而在实际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各高校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只有少数高校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将学生档案归口学校档案机构管理,其余的还是实行分散管理,有的归口招生办、有的归口各院系、有的归口学生工作处管理。那么集中与分散的管理模式优劣在哪里呢?总的说来,学生档案不归学校档案机构管理,而分散其它一个部门或多个部门管理的这种分散多头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在一个学校有多个档案管理部门,同时对相同或相近的档案管理事项进行管理,造成了部门职能交叉,最终导致档案资源的重复建设,不符合高校档案资源整合的需要和精简高效的机构改革原则。[3]而且这种分散多头管理由于没有一个管理中心、没有一个机构对学生档案管理负总责,容易造成部门间相互扯皮,降低效率,影响学生档案管理的效果。具体来看,由于不是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往往不受重视,被部门其他工作挤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员、经费往往得不到保障。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无论是学工处还是院系,档案管理工作都不可能成为中心工作,管理学生档案的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兼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现今档案管理越来越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这种兼职管理的模式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时间、精力的投入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档案保管条件难以达到标准。自高校学生档案形成之日起算高校保管学生档案的时间本专科生、研究生一般为3年~4年,本硕博连读生长达10年,另外还可以在毕业后再托管2年。这期间档案的保管也是学生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学工处还是院系,档案保管的条件往往比不上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无法配备专门的档案库房和基本的档案防护设施,将档案存放在普通的办公室,容易造成档案丢失或档案损坏。三是档案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学生档案的收集归档和利用服务的不规范。档案整理没有严格按照档案的整理规范进行整理,还停留在简单的收集上,没有编制页号和档号。只能提供简单的档案查询、转递等服务,学生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为学校提供学生管理决策服务。学生档案归口学校档案机构管理,那么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理所当然的成为档案机构的中心工作,具有非专门档案管理部门不具备的优势,更加能够体现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在档案人员配备、保管条件、档案现代化、专业化管理等方面更胜一筹。
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的建构
高校档案机构是保存和提供利用学校档案的专门机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把学生档案列入了高校档案管理的范围。因此,高校学生档案的主管部门无疑是高校档案机构。根据高校学生档案材料形成的规律,通过对高校学生档案集中与分散管理模式优劣的比较分析,高校学生档案归口档案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是最优的。那么集中统一的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的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学生档案管理的主管部门是高校档案机构,由高校档案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学生档案工作。由高校档案机构对各学生档案材料形成部门进行业务指导,要求他们按照档案整理的规范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并对收集归档后的学生档案进行提供利用服务以及做好档案的转递、保管等工作。要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必然要将学生档案管理的职能同原有的部门相剥离,这将面临着高校部门职责权限再分配的阻力。改革必然要有阵痛,学校领导应该从档案职能科学配置的高度来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的变革,将对相同或相近的档案管理事项的管理职能整合到一起,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二)合理的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集中统一的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配备,应当根据学校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学生档案管理人员,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还应该有专项学生档案管理经费投入,保障学生档案基础设施和防护设施的配备到位,支持学生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三)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划归档案部门管理之后,档案管理部门要按照学生档案材料形成的规律重新制定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学生档案管理职责,包括明确档案馆、各归档部门职责,明确档案馆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各归档部门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学生档案业务规范。包括学生档案归档范围、程序、要求;档案整理的规范;档案查阅利用、转递、投递等方面的规定。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档案管理横向机制。学生档案来源分散,涉及到很多的部门,如何保证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必然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学生档案管理横向机制,对各学生档案归档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这一机制一方面要求各归档部门按照学生档案归档范围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保证收集的完整性,避免各部门间相互扯皮,同时要求各归档部门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高等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的要求对学生档案材料按照学生档案整理要求整理后移交归档。要建立这一机制,首先要明确各归档部门的责任人,在各归档部门确立一名分管档案的领导和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学生档案工作。其次要确定各归档部门的职责,包括分管档案的领导和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再其次实行各归档部门档案工作考核制度。把各归档部门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的指标,工作业绩与奖惩挂钩。最后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各个档案归档部门联系,对各个档案部门工作进行检查和业务培训、指导,对档案材料收集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档案整理的规范性严格把关。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德育三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83-03
德育实践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积极加大德育实践力度,创建德育实践平台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德育实践主体上来说,它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德育实践主体、课外德育活动等活动载体以及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实践活动的共同参与。因此,构建包括生活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立体德育实践三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实践搭建重要平台,虚实结合,取长补短,确保德育实效性的真正提高。
一、德育三课堂的内涵
为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高职院校德育需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抓好德育“三个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和培养。
德育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训练。此课堂需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若各要素作用方向相同,目标一致,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则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学生自身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构建以“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合作共建,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教学第一课堂是客观环境所必需的。第一课堂是基础,也是核心。在第一课堂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理论水平的高低,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课堂活动,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牢固掌握。
德育第二课堂即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内实践可以是科技发明、勤工助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是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等教学管理过程的参与;校外实践可以是在校企合作基地,也可以是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大力参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强化,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第一课堂中所习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养成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强化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德育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
德育第三课堂是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教育空间日益社会化和开放性。目前,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教育部、团中央共建的“大学在线”频道为契机,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第三课堂。第三课堂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应该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们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优秀职业生。我们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两课教师以及心理咨询老师都应该建设自己的微博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和交流,以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精神辐射作用。
德育“三个课堂”中,第一课堂是关键,第二课堂是补充,第三课堂是提高,三课堂应该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三课堂的构建原则
德育三课堂是彼此联系、需要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校外指导老师四者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是提供服务的,教师和校外指导师傅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生是中心,是接受服务的对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形成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抛弃,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在德育三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归宿。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个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根本利益、反映学生诉求,维护学生利益,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开展全方位服务,认真做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自我,完善人格。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和学院的具体情况,做出积极正确的分析和评判,始终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愉悦性原则是指在德育三课堂构建和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构建德育三课堂的过程中,既要力求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又要力求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愉悦性充分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从而确保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系统性主要强调的是德育三课堂是一个含有三个层次内容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整体推进,缺一不可。层次性主要是指德育三课堂各方面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德育工作者认真组织德育第一课堂是客观需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既要多样化又要因材施教。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强化,是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育人的新方式。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条件,创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到实践中认识社会以及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好第一、二课堂之余,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要切实加强第三课堂的构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才有可能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
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和有“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渗透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理论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综合作用;同时要注意把握适情、适时、适度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德育三课堂的构建措施
(一)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支优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做好构建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组织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是第一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都会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德育理论课老师通过课堂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发挥智育过程的德育功能,其言传身教对高职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对整个德育三课堂效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在第二、三课堂方面富有经验的老师。第二、三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的完美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效果。为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重视既懂专业又懂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比如可以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等。
(二)建立第二、第三课堂量化考核体系
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尤其是处于关键成长期,具有贪玩、易迷茫、对学习兴趣不大的高职院校学生惰性在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为了督促学生自觉认真地参与到德育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建设中,保证这两个课堂顺利开展并达到良好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是必需的。学生的德育考核要想量化关键在于日常考核资料的积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素质教育工作,制定班级日志考核、周会制度考核、学期考评、学年鉴定等制度。在具体的量化考核体系中,将考核结果与综合考评挂钩,比如纳入到奖学金、推优的评定中去。考核体系中要能够真实反映出每位学生参加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次数、效果和态度。根据平时的记录,最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三)“三课堂”的开展要体现系统化、多元化、市场化
德育“三课堂”是有机的整体,其效果的切实提高要体现“四化”。一是系统化。系统化就是要求三个课堂要把预期传授的知识教育系统化、素质教育系统化,通过不同课堂的训练,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运用理论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关注民生、增长才干,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是多元化。所谓多元化就是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载体和社会实践形式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三是市场化,即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学生。这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设置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发展指导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知识更新,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并具有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密切关注本专业或将欲从事行业的发展,有重点地训练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一,打造德育第一课堂精品课程。德育理论课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重任,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德育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群;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成长规律,安排课程;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敢于触及焦点,不回避难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
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必须要把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课纳入德育课的范围,纳入教学计划,从课堂阵地的保证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应该用国防大学的标准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确保人人都能选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打造德育精品课程,为学生发展成长提供帮助,切实提高德育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组织德育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是德育的内在要求。同志曾经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案例和素材。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第二课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该整体规划,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组织具有特色的精品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走入社会这个德育的大课堂创造条件。
德育工作者应该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紧扣时代主旋律、结合个人专业情况、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实践项目,比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德育理论骨干教师担任各基层党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深入到党、团支部、学生班级、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各理论性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帮助他们开展活动、解疑释惑、提高水平。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师资骨干,两个课堂、两支力量共同组织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形成品牌,形成合力,增强第二课堂的生命力。
第三,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互联网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隐蔽性强的传递特点决定了其影响具有广泛性、灵敏性和超时空性,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交换方式,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德育时,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主动接受、主动研究。对于微博、微信、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我们应该主动接受、主动研究,经常与学生进行微博、微信互动,使这些新媒体成为德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是组合使用,扬长避短。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组合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体,扬长避短,产生聚合效应。三是及时掌控,趋利避害。对于QQ群、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校园稳定的问题及时疏导处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感情。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工程中,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增强自觉性、注重实效性,主动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姚洁,祝志勇.高职院校一二课堂对接实践技能活动组织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2010(6).
[2]夏家莉,刘细发,黄茂军.三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构建与管理模式探索[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