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元日赏析

元日赏析

时间:2023-05-30 10:1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元日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元日赏析

第1篇

玉楼春 己卯岁元日

【宋】毛 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①,碧井②屠苏③沉冻酒。

晓寒料峭④尚欺人,春态⑤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⑥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⑦偏故旧⑧。

【注释】

①莲花漏:一种状如莲花的铜制漏水计时器,相传为庐山僧惠远所造。

②碧井:深井。

③屠苏: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④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天的寒冷。

⑤春态:春日的景象。

⑥柏叶椒花:古人用柏叶、椒花来泡酒,在元日时饮用,以祝长寿,和饮屠苏酒意思差不多。

⑦东君:春神。

⑧故旧:旧友。

【词人简介】

毛滂(pāng),字泽民,北宋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他一生仕途起伏、遭遇坎坷,只在哲宗元祐间任杭州法曹(司法官),徽宗政和中任嘉禾(浙江嘉兴)知州。然而祸福相依,他也是幸运的。他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自幼酷爱诗文词赋,他的作品内容丰富、音韵和谐,开潇洒俊逸之风。苏轼曾赞他“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时人评他“豪放恣肆”“自成一家”。有《东堂词》存世。

【译文】

旧的一年过去了,莲花漏里的水滴尽,我取出冷冻在深井里的屠苏酒,准备畅饮一番。早晨的寒冷依然侵人,柳枝倒是变得柔软苗条,仿佛春天先关照了她。佳人一遍遍劝酒,祝福长寿安康,泡酒用的柏叶、椒花熏得她们的衣袖都芬芳起来。世上没有几个像我这样酷爱喝酒的人,怕只有春神东君是我的知心故交,因为他总是喝得微醺才来到人间。

赏析

第2篇

[关键词]诗词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64-01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既需要老师深厚的知识功底,更需要老师精心巧妙的安排。语文课堂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又要向学生传播文学和文化。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将古典诗词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强化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了解作家、赏析作品,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上,可以运用诗词。比如《兰亭集序》,可引用这样一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以上诗句,都在谈一个话题: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暂。我们今天学的《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也在抒发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学习课文,探究一下他的人生态度。

又如在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祝福》的讲授中,可引入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是一年中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新一年的开始,于是就有了春节的习俗。但爆竹声中,春暖花开之时,心似冰雪的人也有,祥林嫂,便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在导语中安排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探究。而在讲课过程中间也可以穿插相关的诗词作品,以作扩展和深化理解。

比如《阿房宫赋》,在第一段讲解之后,可介绍诗作《途经秦王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秦始皇陵龙盘虎踞,气势雄伟,他想死后也享荣华,更何况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呢?大兴宫室及陵寝,也许是每代帝王的共同之处,因为他们想在拥有了丰功伟绩之后“不朽”,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想到,不朽的可能是这样的豪华建筑,是他们曾经的功业,而他们的形象和名声也恰恰在这种大兴土木中崩塌了。

而在第二段之后,可介绍诗作《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自古就有帝王后宫三千的说法,但即使是再多情的皇帝也难以宠幸三千佳丽,无数带着希望入宫的女子甚至终生难见皇上一面,以至成为白头宫女终老宫中。如果说大兴土木耗费难以数计的资材,搜刮了太多的民脂民膏是一种“物”的奢侈的话,那么,这种搜罗天下美女的做法,无疑是对“人”的摧残,无数女子的青春乃至生命被埋葬在这里了。

以上两例是在讲课过程中的穿插,而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运用诗词,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鸿门宴》,在课文分析完之后,可引入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楚汉战争,项羽兵败,他自己认为是天意:此乃天亡我也!而王安石则认为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失去了军心。而我们从课文中可以看到另外一点,项羽败在了他性格上: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他和刘邦,有着大致相同的志向,为何一个成为开国之君,而另一个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呢?一个结论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也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又如,在《石钟山记》课堂的结尾处,可以引入苏轼的《题西临鼻》,引导学生认识:此诗中的苏轼头脑冷静、思维缜密,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对同一个问题,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而身处其中,可以看到细微处,却不能总观全貌。而他在探访石钟山时,却犯了一个错误

第3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知情意行

一、古诗教学“知情意行”的内涵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孔子提出“学思行并重”的教学方法,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思考、行动应并举。荀子认为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亦突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方法论,即教育、学习、行动要充分结合。这些理论思想是各位教育家们教育实践的伟大结晶,突出了教学由知到行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知情意行”一词源于心理学中人的道德行为辅导模式,“知”即对事物的认知,个体观念;“情”即情绪、情感;“意”即意志、决心;“行”即具体行为。这里,笔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综合角度出发,将“知情意行”这一概念引入古诗教学,对古诗教学中的“知情意行”有新的见解。

(一)所谓“知”

本文中的“知”,主要指古诗中蕴含的知识。笔者从学科角度出发对小学古诗中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绘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关于数学的知识。如《山村》中含有十个数字和“里”“座”“枝”等量词;《江南》中有东、西、南、北方位知识;“欲穷千里目”、“危楼高百尺”等诗句中含“千里”“百尺”等计量单位等。

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浮力知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光的折射知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化学相关知识等等。

关于音乐、绘画的知识。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关于琴、笛、琵琶等乐器的的知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关于色彩以及绘画中的透视学原理知识等等。

关于社会、人文的知识。如《元日》、《清明》等诗中关于除夕、清明等节日风俗的知识;《敕勒歌》、《望天门山》、《泊船瓜洲》等诗中关于塞外大漠、江河湖海、名山圣水的地理知识;《塞下曲》、《示儿》等诗中关于历史战争的知识。

(二)所谓“情”

诗主要是表情的,诗词中的“情”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小学古诗题材以山水田园、边塞羁旅、亲友离别为主,传递的诗情相对浅显却丰富多姿,悲愁苦闷、喜恋欢愉、愤懑感慨等情感耐人寻味,或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或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喜爱,或抒“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叹,或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等。诗之所以让人动容,正是因为情感的真切流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所谓“意”

“意”即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①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一首诗的生命和精魂。意境的生成基于丰富的意象群,把握意境需充分了解意象。意象有来自自然的、生活的,也有人类创造或虚构的。小学古诗中的意象不胜枚举,包括天文地理、神仙鬼怪、建筑、器物等。意象的不同组合建构出丰富的意境,展现出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意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把握意境。

(四)所谓“行”

“行”即具体行动,是知、情、意结合与相互作用后的终极产物,是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具体实践。古诗教学中的“行”在于将诗中积极的知识、情感实践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可进行劳动实践;“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可进行勤学惜时实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进行勤俭节约实践等。实现“行”,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最高要求。

二、小学古诗“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

(一)授以“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②是教师、学生、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难以独自与文本进行对话,需要教师指导才能进行。古诗具有高度的简缩性与凝练性,对小学生而言,诗中的大部分知识是相对陌生的,这将影响学生对诗歌深意的把握及系统学习。因此教师应加以指导,提供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架。

1.讲授法授知

讲授法主要适于低年级学生。低年段学生处于诗词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一些必须掌握的音、义、律等难以理解,这就需教师讲解。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应读“xiá”,教师应稍作讲述,之所以念“xiá”,是因为按照古代音律,压“a”韵,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指导法授知

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③古诗中大部分知识,都可通过此法进行教学。在上新课前,教师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古诗。通过阅读课文、参考书或网络查询等方法了解诗体、创作背景及诗中描写的某些事物的知识等。如讲授《石灰吟》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讲授《元日》、《清明》等诗时,可先让学生了解除夕、清明的相关习俗等。

3.讨论交流法授知

讨论交流法即针对某一话题,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通过相互讨论、启发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古诗教学中,此法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含有关于乐器的知识,学生可交流讨论,分享自己所知的乐器的相关知识。在此,讨论交流法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进行互补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容得以完善与扩充。

(二)感以“情”

诗歌教学要达到高效,关键靠情的感化作用,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记忆的唤醒,实现学生、教师、诗人的三情交融。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1.景以生情

有些诗歌是对自然或生活场景的直接描绘。这类诗歌与学生生活场景贴切,能直接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讲授《村居》时,教师可播放春天杨柳轻飞,莺歌燕舞的视频,唤起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记忆与感受。同时可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说说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与感受。诗中生动的场景配以视频和学生的表述,直接激发学生对有趣的放风筝活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读以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④通过读培养语感,深解诗意,进而领悟诗情。教师要注意采取恰当的诵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如于谦的《石灰吟》,整首诗可谓意浅情长,因此可通过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体悟诗人无惧无畏、坚定豪直的气节。

3.想以领情

情感的通达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事物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空间即越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供丰富而贴切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教师可提供北风呼啸,孤雁哀鸣的音频或视频材料,让学生先从听觉、视觉上感知悲沉的景色,同时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如亲人远行,同学离别等,想象诗人与挚友分别时的伤悲,通过移情想象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4.画以传情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诗亦是一幅生动的画。可以说古诗教学亦是绘画教学,因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为诗配画的方式展开教学。以诗中的意境与情感为基准,学生可大胆创作。如教授《江南》时,可让学生画一幅“鱼趣”图,活泼机敏的小鱼嬉戏于青翠的莲叶间的景象便跃然纸上。教学《书湖阴先生壁》时, 学生亦可通过创作一幅青山绕田、鲜花傍房的“乡间庭院图”来具体感受。通过画作,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其饱含的情感似乎一下从画卷中流溢出来,直接传达给了学生。

(三)辅以“意”

每首诗都是一种意境的展现,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露情感。意境教学能辅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古诗,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意象的挖掘与赏析,体味作者的“诗心”,把握作品中的“诗情”,从而更加真切的理解与内化字里行间的知识与情感。

1.音乐诗画,创设意境

音乐、诗画借助其独到的感染力,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表情达意的作用。音乐能在听觉上吸引学生注意力,诗画则能在视觉上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两者在古诗意境教学中有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但学生仅仅读,很难进入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情境中。此时,可辅以古曲《送别》,以凄婉的音乐营造离别的不舍意境,朋友即将远去的情调很自然地就蔓延开来。又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可出示一幅《春意图》,古色古香的画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可让学生边朗读边欣赏画卷,并找出诗、图中的物象,再进一步想想图上还有什么没画的,你觉得该怎样画更恰当呢?这样,学生兴趣激增,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画卷所创设的意境中。

2.倾听诵读,引发意境

诗歌起源于劳动的歌声,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适宜于吟咏、朗读。因此可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吟咏创造气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让学生倾听老师朗诵,或自己有感情的诵读,同时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瀑布就像天上的银河从高远的空中落到了人间的情境。学生通过诵读,透过自己的声音,似乎听到了一泻千里的瀑布撞击大地的声音,进而感受到诗人对瀑布壮观景象的赞叹。

3.想象联想,扩充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简缩,加之其夸张、拟人等创作手法,给教学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古诗中描写的景象,发挥学生想象,扩充意境。如李白《夜宿山寺》就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寺中楼宇的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想象,这山究竟有多高呢?站在这高耸入云的危楼之上,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进而扩充出丰富的景象:巍巍古寺屹立山巅,此时站在楼的最高层,似乎伸手可摘到星星、触摸月亮,寂静空旷的灿烂星空让人心旷神怡,但我们却都轻言细语,唯恐惊扰了天上仙人的美梦。这样,简单的两句诗,通过联想想象,更加引人入境。

(四)持以“行”

持“行”,即秉持行动。在教学中渗透行动,以行动促进教学。持行以使诗歌的内在价值外显化、直观化、实践化。古诗持以“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行”的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教育性,寓教于乐;饱含科学性,使人信服;富有趣味性,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1.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基础持“行”

古诗中饱含诗画美、音乐美、哲理美等多种元素,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鉴赏玩味,如带领学生体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词句美;欣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画卷美;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哲理美等等。通过对古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领悟美、鉴赏美的能力。

2.以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为基本持“行”

诗情的传递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性灵,使学生的情感并不断丰富、完善。小学古诗中以爱国之情、亲友之情、喜物之情占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情感教学。如《游子吟》中对母亲为子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浓厚的朋友之情;《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中对桃花的喜爱赞美之情等。通过情感熏陶,教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朋友互助、学会热爱自然与生活等。

3.以完善学生品德人格为导向持“行”

古诗词中有很多素材能用以对学生进行品德及人格教育。如王冕的《墨梅》,可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梅花的形象,确立以梅花的“不折不挠、坚贞不屈”为学习榜样,教育学生秉正自身人格;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可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中提炼出“轻言细语,勿扰他人”品德形象,教育学生在同学学习、教师工作时注意轻言轻行,尊重他人。通过分析诗歌中或具体、或抽象的形象,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

4.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持“行”

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讲授《村居》后,教师可组织一次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在学习《乡村四月》之类的田园诗后,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次乡间行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风貌,体验一下乡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乐趣,提高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

总之,古诗教学中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四者并重。古诗教学倡导“知情意行”,既顺应了新课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知情意行”教学也是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全新探索。

参考文献

[1]陆靓霞.虚实相生的意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6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