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管理条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学期我校继续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的体卫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体育锻炼,为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努力创造一个美化、净化、绿化的校园环境,努力提高我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争创一流的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先进学校。
二、工作措施:
1、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有关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制度,《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沙滘中学清洁卫生条例》、《沙滘中学校园管理条例》、《沙滘中学宿舍卫生管理条例》、《沙滘中学食堂卫生管理条例》《沙滘中学课外活动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使我校体卫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2、开展"美丽校园"建设。
做到既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更注重校园环境的教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对体卫工作的检查。
对各项工作坚持评比检查。每天、每周、每月定期进行体卫工作检查,尤其是一些卫生死角,如宿舍、饭堂、厕所等,必须加强检查,督促落实。通过文明班、文明宿舍、文明学生、卫生清洁流动红旗等评比活动,提高学生清洁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加强对体育课的常规管理,不定期对课外活动进行检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有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
4、积极开展卫生示范小区的建设。
重点抓好一两个文明示范小区的建设,通过示范小区的辐射影响,带动全校的卫生工作建设,使学校的卫生工作上一个新的档次。
5、积极开展健康卫生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来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学生的特点,坚持"面向年级,注重发展"的方针,"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初中则以青春教育、代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则围绕学习能力的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本学期尤其是针对初三、高三学生,面对升中、升大试的到来,学习的压力增大,容易出现考试焦虑情绪的情况,我们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会、座谈会、聘请心理专家到校进行心理辅导等形式,使学生能以轻松、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和高考,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
针对学生的生理发育的情况,及时开展青春教育,主要通过班会、个别谈话、听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青春卫生教育。尤其是针对高三升大学生到临考前,专门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减少干扰因素,调节好最佳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素质。
关键词:素质养成;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9-01
素质养成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行动为导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严格的检查、评价制度,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以素质养成为重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下面,笔者结合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文中简称“河南工院”)的一些做法,谈谈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经验总结分析
(一)激情明理──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
素质养成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来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因此在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感,进行内在激励。在工作中,河南工院坚持学生素质养成规范化、活动化、全面化,明确目标要求,制定详细工作计划,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业操作技能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安全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创设情境宣传规范,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有纪律、有约束,理解规范,遵守规范。进而消除抵触情绪,从而产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
(二)齐抓共管——将素质养成贯穿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河南工院紧紧围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领导带头,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科学构建了“技能素质”与“非技能素质”并重的学生素质养成体系。在注重平时加强对学生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注重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非技能素质的养成,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严谨态度,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在专业学习中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在自我修养中提高生活体验,经常进行“内省”,努力做到“慎独”。
(三)行有所依──建立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在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河南工院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素质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根据学院相关管理制度和“四个文明”创建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方案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如学生着装与仪表的规定、学生文明交往的规定、文明就餐的规定,宿舍管理条例、教室管理条例、交往用语四讲四不讲、进办公室的四个程序等等,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做到行有所依。而每一项制度规范,要求都非常具体细致。如教室管理条例,不仅有对教室卫生的详细标准,而且对教室文化氛围、学生教室内的行为规范也都有统一要求。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
(四)养成靠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习惯养成、素质提高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因此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规则的制定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人都有惰性,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河南工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突出“严”、“勤”、“恒”,有力地保障了制度的贯彻实施,使习惯养成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遵守文明规范的自觉性,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质。
(五)奖优促差──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河南工院实行量化管理制度,不仅有班级对学生个人的量化考核,也有系部对各班级、各辅导员老师和系部的量化评比。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学生本人的量化考核、班集体评价、辅导员考评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教育中,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全院范围从老师、班级、学生三个层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
利用校园网、宣传板、公告栏、学生工作周报、学生工作例会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个月评选出“文明标兵”、“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组织各班开展“学习身边的楷模”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习有榜样、努力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二、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素质养成教育要做得细、实、恒
习惯养成、素质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工作要做得细致具体,制度要细,不能大而空,检查要细,不能仅是一般要求,要高标准。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不能一般号召,要有要求、有检查、有评价反馈,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一阵风要坚持不懈,天天一个样,这些说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真要做到,并非易事。
(二)素质养成教育要严中有情
在习惯养成素质教育中,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如对待表现较差的学生教育者不嫌弃,而是应该建立与后进生定期联系制度,让学生干部多去带动,辅导员多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爱,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规范。如我们抓学生文明教室,是通过进行爱校教育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进而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爱护校园环境的,我们教育者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素质养成教育要重视环境的作用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在教育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在抓习惯养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以校园、教室、餐厅、宿舍为阵地,通过深入宣传、全员参与,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素质养成氛围,这样学生无论走进校园的哪一个空间,都会感受到浓烈的文明环境氛围,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文明氛围的熏陶,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卫生;分析;管理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及活动的重要场所,人群密度相对较大。其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长、身心健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强化、促进学校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学生身体健康,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坏境卫生,利于学生学习成长[1]。2013年6月对泰州市海陵区20家学校进行卫生调查,提出相应的卫生管理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泰州市海陵区20家学校,进行卫生调查。其中有19所学校属于公办学校,1所民办学校;有19所属于初等教育,1所属于中等教育;教职工人数3346位,学生总数36915位,男学生19599位,女学生16436位。
1.2方法 设计调查表,调查项目有:生活饮用水、厕所、学生宿舍、洗浴场所、美发店、商店、图书馆、体育馆、学生食堂、传染病管理[2]。
1.3评价标准 按照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学校卫生综合评价》、《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进行评价。
1.4判定标准 对各项目进行监督评价时,采用卫生部统一编制的卫生监督评价记分表形式。达到各项得分或总得分的60%以上,即可判该单项或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合格。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生活饮用水 20所学校中,其中19所学校都是集中式供水,1所学校是自备水源。均无二次供水,能正常向学生供应开水,水质符合卫生标准,末梢水的余氯≥0.05 mg/L,供水人员均持有有效健康合格证[3]。
2.2厕所 根据学校建筑规范,教学楼应按学生人数设相应厕所蹲位和男生小便槽。20所学校中,有20.00%(6/20)的学校女生和男生蹲位及65.00%(13/20)的学校男生小便槽长度达到要求,另外有2所学校无男生小便槽。存在个别学校近几年来不断扩大招生又未增加厕所设施的情况。
2.3学生宿舍 在20所学校中,只有1所民办学校存在学生宿舍。该校留宿学生4500位,学校建有宿舍683间,每间居住7人,且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调查20间男、女生宿舍,人均面积及卫生设施均达标的16间,占80.0%。不合格的主要是宿舍人均面积及梳洗水槽人均长度未达到规定要求。
2.4洗浴场所 在20所学校中,只有1所民办学校存在洗浴场所。仅供内部人员使用且持有卫生许可证。6名从业人员均具有健康证。
2.5美发店 在20所学校中,没有美发店存在。
2.6商店 在20所学校中,只有2所学校拥有校内商店,并制定了卫生管理条例,所有从业人员均具有健康证。
2.7图书馆 在20所学校中,有18所民办学校拥有图书馆,基本上都只有1个。拥有2个图书馆的学校5个,拥有3个图书馆的学校1个,拥有6个图书馆的学校1个。另外有12个学校图书馆装备有机械通风设备,其中4个学校图书馆具有空调,8个学校图书馆具有排气,抽风。
2.8体育馆 在20所学校中,仅有2所学校存在体育馆,并且都设有机械通风设备。
2.生食堂 在20所学校中,拥有1个食堂的学校7个,3个食堂的学校1个。除了一个是被承包,一个是自主经营外,其他均属于无承包。所有食堂均办理了食品卫生许可证,所有从业人员均持有健康证,且食堂内也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4-5]。
2.10传染病管理 在20所学校中,均设立了校卫生室,建立了有关传染病管理的各项制度。但只有2所学校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另外仅有4所学校配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有效资格证。15所学校设立了保健室。值得庆幸的是所有学校均成立了学校传染病管理机构,且保证学生每年都进行体检,留存学生健康档案,学生传染病疫情报告、疾病登记工作、学生病休、退学、预防接种和注射等都有记录在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课、学生常见病预防及急慢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
3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泰州市海陵区20家学校卫生仍有些还未达到相关标准。学校食堂基础卫生设施缺乏,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学校卫生管理不善,给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留下隐患等[6]。上述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应引起教育、卫生及政府执法部门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下面将针对上面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提出管理对策[7]。
首先,当地政府要重视学校工作,加快立法的步伐,尽快出台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相配套的卫生管理监督条约,将学校卫生工作真正纳入法律管理的圈子里。当地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及监督力度,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的宣传力度。另外教育部门要从整体上树立卫生的理念,从上至下加强对学校卫生标准、法规的认识和重视学校卫生进展,令学校配合卫生部门落实卫生工作,履行应有的职责,保护广大学生的安全健康。这是保障学校卫生达标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两个部门同心协力,才能让校园卫生得到最大程度地改善。接着,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积极监督,定时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条例。学校的全部教育过程、建筑卫生状况、设备清理状况、学习及生活环境、饮食卫生、饮用水安全和医务保健措施等均与学生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学校食堂由人承包的情况逐渐增加,有些承包者以利益为主,忽略了卫生管理,加之学校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指定条约约束,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因此,强化学校预防性卫生监督尤其重要。另外学校领导应加强自身管理与学习,严格把好卫生审查关,对经营者或负责人进行有相应的卫生法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对于从业者的资格、健康情况、素质等方面审查过关才予以聘用或者接受其承包。与此同时,学校要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厕所、图书馆,体育馆等。丰富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与时代同进的需求[8]。在教师、学生中积极有效开展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开设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及健康教育课,加强学生的个人卫生意识。对于饮用水卫生方面,大部分学校都在用集中式桶装水供应,但学校进行清洗检查或消毒,细菌学指标易超标;许多桶装水零售商没有执业许可证,不能保证饮用水的质量达标。虽然部分学校设有专门饮用水工作管理人员,但也还是无法消除饮用水安全隐患。学校应当积极监督和监测用水的安全,定期检查,当发现问题时,要提出整改方案,切实保障学生饮用水安全,杜绝因水污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本次调查发现,所有学校均设立了医务室,但其校医质量较低。仅有五所学校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此外,所有学校均有开展健康教育和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并设立学校传染病管理机构,且留存学生健康档案,学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学生病休、退学、预防接种等都有记录在内。
总之,泰州市海陵区20家学校卫生调查结果及卫生管理基本符合要求,对于学校校医方面,各级领导应要高度重视,提高校医质量,聘请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切实保障学生健康。
参考文献:
[1]崔海明.《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杂志出版指标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59-760.
[2]谢大伟,胡文斌,周爱萍,等.昆山市学校卫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122-123.
[3]徐国和,赵永胜.天津市北辰区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学监测[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28(6):498-498.
[4]董淑娥,李萍,赵煜,等.青岛市学校食堂卫生现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0,24(12):915-916.
[5]张淑英.3所小学食堂卫生调查结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9):122.
[6]王永慧.梅河口市学校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2):665-666.
事实证明,大学生管理改革从完全的传统教学模式到过分强调基于岗位工作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基于一定的理论研究和以往的一些教学经验,笔者分析并总结了六种比较典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工学交替式、引企入校式、顶岗实习式、校企融合式。订单培养式:这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数量等以及一些订单协议要求,高等院校自我进行培养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扩大经济的发展,又利于学生的培养,实现与院校大学生双赢的局面。项目驱动式:这种模式是指企业与院校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与培训,通过具体的项目制定与完善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这种模式也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与能力,形成一种校企直接互惠互利的的机制。工学交替式:这种模式一般是指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文化理论的学习知识,一个学期进行企业实习。这种半工半学的模式适合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像一些机械制造业等。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并进行考核。引企入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学校内部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化生产,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实现理论与知识有效结合,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顶岗实习式:顶岗实习式是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位实习期与企业试用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这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使学生行为规范符合企业的管理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校企融合式: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教研室融为一体,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大学生。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浅析
通过对工学结合六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来提高工学结合的开展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具体如下。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逐步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培养,选拔,储备以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其次,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实现整合优化学校资源,实现共赢。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观念与服务于学生的心态,配合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基于工学结合来培养大学生,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机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创新型全力服务于学生的观念
明确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一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我们思考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并据此来转变与创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把“工学结合”的开展作为一种科学的人才观,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为全心全意学生服务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务,帮助学生就业,提高职业素质。为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往传统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企业中进行教学。这种创新型课程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课程与实践操作紧密相关。形成一种不以书本为主,而是以项目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达到培养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大学生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课堂授课,还需在教学实践场所进行现场技术性指导。也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聘任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教学管理培训,按照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学习实践场地严格监督与指导。
三、结束语
摘要: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河南CUBA各个球队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管理部门对文化课学习的监管不严格,规章制度未能严格落实;对CUBA运动员文化课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措施,应制订相关制度。
关键词:河南省 CUBA 调查研究
1、引言
CUBA随着1997年11月28日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组委会的成立而诞生。经过十一届联赛可以看到,CUBA虽然处于新生阶段,但是却表现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独特韵味,由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问题以及处于竞技运动发展的初期阶段,各个学校所培养的基本还是运动员大学生,学生来到大学以后还是以运动为主,而对于文化课学习很难抓起来,这样的结果是队员的文化课素质比较低下,文化教育达不到正常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究其原因,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制度出现了漏洞。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CUBA中国大学生联赛河南赛区的5所学校7支球队为研究的调查对象,CUBA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问题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 “文化课学习制度”以及“CUBA运动员文化课学习”进行搜索,作为本篇论文的支撑依据和理论支持。
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比较等逻辑方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员的学习、招生管理问题
根据调查,河南省招收高水平篮球队的高校都是在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招生办、教务处、体育部、学生处以及运动员所在的院系一同管理球队,各部门分工不同,球队日常的训练比赛由主管部门来负责,由教练员去具体执行,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由教练和辅导员共同负责,学习由学院以及教务处负责,招生由教练员体育部领导和招生办共同负责。
3.2教练员对运动员学习的监督问题
从对河南省CUBA运动队教练员的走访中看到,大多数教练员对学生的文化课只是单纯的口头监督,并没有付出行动去督促运动员学习,教练员只重视他的竞技水平与取得的名次。这种现象在全国可能是普遍现象。
3.3学校对运动员学习的奖惩制度与学校对队员的特殊政策
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中原工学院五所学校奖惩制度基本一样,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水平运动队在奖惩制度上的统一性。
3.3.1奖励办法:运动员训练刻苦,认真,成绩提高幅度较大,比赛成绩突出者,按各个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以及运动队体育竞赛奖励办法和学生奖惩条例,给予表彰,并且酌情给予物质奖励。
3.3.2惩处办法:运动员不能认真,刻苦训练,经过帮助教育仍不改正者,由主管院系,报经学校批准,取消高水平运动员资格或进行其他相应处理。
3.3.3高水平运动队考试特殊政策
在考试特殊政策中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前三名的学生,文化课考试按卷面成绩*70%+50分-考勤分=最终成绩,而在大学生运动会中取得前八名或者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前四名的考试成绩按卷面成绩*70%+45分-考勤分=最终成绩,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取的前八名或者河南省冠军的队员考试成绩按卷面成绩*70%+40分-考勤分=最终成绩。
3.3.4高水平运动队免交学费特殊政策
经过篮球专家和主教练认可技能水平确实很高,在队伍中能够起到核心无法替代作用并且团队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前八名的主力球员的队员,可以酌情申请办理免交学费。
3.3.5高水平动队队员毕业证和学位证的特殊政策
CUBA篮球队的核心主力球员,比赛成绩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前八名的主力球员的队员,由于文化基础太差,确实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文化课考试成绩仍未达到学校毕业生管理规定的要求,思想表现好,有教务处、学生处审核同意,报主管校长批准后,可酌情处理授予该队员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管理部门对文化课学习的监管不严格,规章制度未能严格落实。
4.1.2对CUBA运动员文化课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措施,应制订相关制度。
4.2建议
4.2.1调整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各高校建立科学的学籍管理制度以缓解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4.2.2国家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的条件,进行统一性的强制性的高水平运动队文化课管理条例。
4.2.3在改善学校训练条件的同时,加大文化课教学管理的力度和倾斜度,加强文化课教学硬件的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定.
[2]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教学与学籍管理规定.
关键词:新生;大学;纪律;安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04-02
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步入校园后的第一堂课,是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尽快完成由一名中学到大学生转变的重要途径。入学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入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更有赖于入学教育的内容。如何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在进校后能够从中受益,明确学校相关规定,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是每个老师和领导最为关心的话题。因此,我个人对新生入学教育有一些新的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一、崭新的大学生活
大学不是高中生活的延续。大学生活是学生在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成长经历,不再是高中生活的延续。以前的高中生活只有一个单一的目标:“考大学”,所有的生活学习都为了这一个目标转,学生处在一种家长、老师的高压下学习,很难有自己的掌控权。而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学习生活更为自由,进入完全自主的状态,可以朝着自己喜欢的目标奋斗。进入大学后,同学们都会感到,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视野,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生活方式都跟高中生活完全不一样。
二、纪律教育
虽然说大学生活比高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是学校同样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制定相应的条款来规范、约束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校纪校规是警示你什么不能做。一直以来,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往往是通过思想教育来进行的,但仅仅依靠思想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正面说理,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主管认识,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进而达到学生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行政管理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思想教育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化,条文化、制度化,从而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因此校纪校规成为强制执行了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学生因违反相应的学生管理条例而被处罚的有很多。在刚踏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学好学校的管理条例是相当必要的。
三、安全教育
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因忽略安全问题或对安全重视不到位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在各大报纸和网络中经常出现。对新生进行人身、生活、财产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组织新生学习《安全管理条例》,并剖析典型事例,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严格要求,严加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且是现在每个学校最为重视、也最为头疼的问题。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影响稳定,稳定影响秩序。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需要全校师生的支持和密切配合。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在对新生教育时要要求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四、心理健康教育
1.新生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由于受到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视野,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改变,很多新生出现了各种对大学生活不同的反应。正所谓“天才不是第一天生下来就是天才的”,换言之,一名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不是一进校门就是的。他本身有一个逐渐的适应过程。很多同学在才进校门时就不同程度的出现“大学适应不良症”。生活的变化。不论是从生活环境还是生活方式上来说,都跟以前的高中时期大相径庭。以前很多时候家长都会帮助孩子处理好各种生活上的问题,比如“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花钱”、“某天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可现在全部要由自己处理,很多同学感到了焦虑,没有归属感。学习状况的变化。从紧张的中学阶段过渡到自由度较高的大学,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某些地方上考试大学的学生来说,也许过去你的成绩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可进入大学后发现,比自己成绩好的人比比皆是。这样就会造成这类学生的失落感。人际关系的变化。在中学时期的人际交往显得较为单纯、单一,都是自己的父母,亲戚,同学、老师;可到了大学,天南海北的同学有着自己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秉性脾气大为不同,大家素昧平生。刚开始也许大家会觉得新鲜,可时间久了,各自间操着自己的方言,难以适应,难免会有孤独感。管理方式的变化。大学是讲求个性的地方,学校不会给学生施加更多的压力。在管理上就比高中时期自由了很多。“在大学,完全靠的就是自觉。”最典型的是: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学生才会见到教授某种课程的老师一次,也许隔段时间才能见到自己的辅导员。大学实行的就是自主管理,学生全权安排自己的时间、金钱,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大学生有他特殊身份多规定的内涵。想要当好“自己的主人”就必须要有一种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负责。忽视对自己的“管理”,时间长了,就使自己成为了“没有责任心”的人。
[关键词] 公共卫生;高校;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098-02
“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告诉人们公共卫生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重大,而高校公共卫生工作与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同样关系重大。如何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做好高校公共卫生工作,保障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对高校的建设和未来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广东省大学城10所高校的公共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
1问题的提出
1.1高校公共卫生工作功能严重倾斜
目前各高校卫生工作普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其表现在①机构设置倾斜:10所高校中,仅有3所学校有专职的预防保健人员,占30%;在170名医务人员中,专职防保人员仅为4人,占2.35%。②资金倾斜:调查中发现城内高校对卫生工作的投入主要是师生的医疗费,基本上无预防保健专项资金。③工作内容倾斜:从上一部分医务室的结果中可知,目前的学校卫生工作主要把精力放在医疗上,科室设置、工作量计算等都体现在医疗工作量的量化上。④人员素质倾斜:10所医疗机构中,其中有经过全科医学或传染科专科培训的人员的学校为4所,占40%。显示出学校对卫生人员全科及传染科知识培训工作滞后,缺乏培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治人员的意识。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的忽略,各高校医疗机构每学年的工作计划中涉及公共卫生工作的内容很少,在具体访谈时工作人员并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重要的部分阐述,甚至有部分人员还不了解学校公共卫生工作包含的具体内容。
1.2 开展的健康教育不够系统化
虽然每所高校都进行健康教育,但是承担机构都是高校保健科,由于保健科事务繁多,因此开设的讲座没有系统性,表现在讲座时间不固定、内容没有承接性、学期初没有具体教育计划等等。此外,许多高校没有为师生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做的体检结果也是交回学生自行保管。这样极不利于掌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能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因此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 宣传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的公共卫生工作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消费观念,原因如下:一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依然停留在基本的手段,如宣传小册子、传单、海报,多数高校的公共卫生工作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二是各高校医疗机构没有针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专项调查,不能了解不同群体大学生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导致宣传目标不明确;此外,大学生对各方面工作的期望值过高,目前的医疗机构宣传方式和内容远远不能达到学生的要求,宣传效果自然不佳。这点从学生对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低满意度中可以体现。
1.4忽略了食品和营养卫生方面的监督和指引工作
“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与营养卫生等实施医务监督,并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这是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中为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制定的有关学校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教学、体育、劳动、环境几方面的卫生工作,各高校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和操作规范中都有较详细的体现,但是对于食品和营养卫生却指导不足。食堂的卫生状况没有进行定期检查,而是交由食堂管理人员自行管理,配合部分学生的监督,但是学生监督的力度有限,难以发挥作用。
2 原因分析
2.1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政府的投入难以满足医疗保障的需要。以某校为例,本部职工(含离退休)及学生6 500余人,全年医疗拨款只有66.6万余元,医疗经费不能满足职工医疗保健的需要。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建与设备费、经常性经费、预防经费、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事实上,政府投入的经费用于病人医疗消耗尚有很大的缺口,这一缺口必须由学校预算填补[1]。这必然要制约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
2.2高校医疗体制相关政策缺失
高校卫生保健机构开展工作的文件依据主要有1990年5月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六部合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199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尽管对高校医疗体制的职能有明确规定,但存在定位不清和相关政策缺失的状况,因此高校卫生保健机构很难严格按照行业管理要求开展工作[2]。
2.3工作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
多年来,调入的工作人员以临床医生和护士为主,从事一般性的医疗保健工作还力所能及,如不经过比较系统的学校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想对学校的教学卫生、环境卫生、饮食与营养卫生等实施医务监督并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还显得力不从心,要承担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同样面临许多困难。这不仅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卫生资源不足与卫生资源浪费并存在的现状,也在事实上造成了高校医疗保健工作与高校公共卫生工作一头重一头轻的局面。
3 完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策略和思考
3.1 政府统筹兼顾,提供多方面支持
3.1.1学校卫生工作应通过立法来确定以保证实施。高校卫生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密切,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无疑是高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基于这种认识,高校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内容应是政府行为,为保证师生的健康,稳定学校秩序,政府应通过“非典”事件,从公益性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强化学校卫生工作中预防保健工作的规划,使政策向高校预防保健工作倾斜,通过立法保证学校卫生工作的实施。
3.1.2高校卫生工作可纳入政府疾病预防和控制网络。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加,使得这一高知识群居群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需求增加,政府在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时应考虑到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应使高校卫生工作成为疾病控制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将它真正纳入国家疾病控制工作,不仅是在学科设置上,而更应是从人事制度、资金投入等方面将其落在实处,可以将这个机构设置在教育厅体卫艺处,统管全省高校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上面接受省、市疾控中心的指导[3]。
3.2 高校加强重视,提供条件
3.2.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机构的投入和建设。高校应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需求,合理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可根据学校师生总数,按教师150~200∶1、学生250~300∶1配备医疗和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配备学校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宣传设备设施,拨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的印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应加强学校食堂、实验室、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配备和改造,使其符合公共卫生管理要求,使学校的卫生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减少和消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安全隐患。
3.2.2 加强高校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各高校要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的特点,加强卫生技术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管理、预防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和应急处理的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全校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对学校主管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院系领导,食堂、物业管理、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公共场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公共卫生、卫生防疫、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预防和减少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3.3医疗机构立足实际,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3.3.1强化健康教育。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卫生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保健医疗机构工作规程》、《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均对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要求:要认真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妇幼保健等进行管理及监控,做好师生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促进卫生工作。
因此,高校医疗机构应加强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如配备保健医生给教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对大学生开设健康教育选修或必修课,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和防病宣传,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师生员工的健康素质,使高校医疗机构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3.3.2加大公共卫生工作范围,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在政府经费的支持下,把公共卫生工作的范围扩大到周边几个自然村落。以大学城为例,目前城内有南亭村、北亭村、贝岗村等几个自然村落,分散于各大高校之中,随着商业和饮食业的发展,这些村落吸引了越来越多外来从业者,自然村落已经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居民的健康状况、所提供的饮食卫生和所营造的生活环境对城内学生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措施有:检测自然村落的环境卫生情况,提出改善环境卫生的方案;监督餐饮业的食品卫生质量和厨房卫生情况,上报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吊销不符合要求的从业者的执照;建立疾病监测网络,一旦发现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并做好在校学生的卫生防护工作;联合村委会定期宣传防病治病知识;开展义诊活动等等。
3.3.3通过网络建设,加大宣传,有效利用资源。笔者在调查中深刻感受到医疗机构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了学生患者的就医选择,还造成学生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严重挫伤了医疗机构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对医疗机构的了解,笔者建议各高校网页上增设“医疗机构”主页,下设的板块应囊括医疗机构基本情况介绍、特色诊疗科目、健康教育、师生健康档案、防治知识等等。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可扩大健康教育的宣传面,对于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而言,健康教育的作用会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借助学校网页,可以整合城内各个医疗机构的资源,避免了因信息缺失导致延误病情、增加学生就医成本等问题,保障学生健康。同时,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种快速直接的方式了解有关情况,做好防护工作,大大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总之,要完善高校公共卫生工作,达到另一个层次,就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从政策、经费、具体实施方案等方面着手。当然,这个目标并不能一蹴而就,但笔者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公共卫生工作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朱宇虎.提高政府关注程度构建高校公共卫生体系――对高校医疗体制改革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37-38.
[2]杲强.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应重视学校公共卫生工作[J].中国校医,2004,18,(1):95-96.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但大学里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因此高校里的学生管理问题就凸现了出来。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籍管理问题更是成为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当今的高校学籍管理必须以新出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基础,进行创新改革,向以学生为本转变,关注学生个体,走出无视学生的怪圈,重新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它作为学籍管理创新改革的基础理论。
二、现行学籍管理对人性的忽视
我们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行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出现的情况,有些高校已对教育部的学籍管理规定的实施细则做了较大修改,增加了许多条款,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校规,这样就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行高校学籍管理的弊端主要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学生的人性关注甚少,对学生的某些权利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是缺少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具体表现在:
1.在考勤与考纪上
1990年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十二条规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不准正常补考,如确实有悔改表现的,经教务部门批准的,在毕业前可给一次补考机会。考试作弊的,应予以纪律处分。”教育部此规定中的纪律处分不应包括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但是一些高校考虑到部分学生学风不正,动机不良,在考试中作弊不择手段,并且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屡教不改,所以对考生作弊的处理比较严格,规定在校期间两次作弊即给予勒令退学处分。有些高校甚至做出更严格的规定,凡发现学生考试作弊,一律给以勒令退学处分。大学生作弊的动机其实很复杂,有的只是出于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的一种逆反心理,因此不能将作弊作为一个学生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象征,也不能因为作弊让学生拿不到学位证或被勒令退学。
2.在升级、留降级上
《学生管理规定》中第七条规定“学生考核不及格的课程,按学校的规定补考。一学期或连续两学期累计有三门或两门主要课程不及格者,应予留、降级”;第十八条规定“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生所修课程未达到规定学分数的,可编入下一年级”。部分高校却相应规定“取消升级与留降级,累计考核不及格课程的门数(或学分数)达到一定限度,即予以退学。”这部分高校取消留降级实际上也剥夺了部分学生的权利,他们由于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庭或个人的突发事件、身心原因或学习方法的暂时不得当、考试的偶然失误等因素,造成考试不及格课程门数达到退学规定,这部分学生被退学的话,对他们是极不公平的,所以对高校管理者来说不应该取消留降级,应该给学生一个弥补的机会。
3.在退学上
《学生管理规定》中第三十条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但是2001年4月起,大学招生取消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的”年龄婚姻限制,至此,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这一话题引起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关注,按照婚姻法的规定,男性年满22岁,女性年满20岁,只要符合结婚条件,都可以办理结婚手续。因此,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如果大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学习与婚姻、家庭的关系,那么,在校大学生也不是不能结婚。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却对此避之不及,如深圳大学《行为道德规范管理条例》草案规定,禁止大学生在校内牵手、搂腰、拥抱、接吻,以及女生穿低胸露背装等,因处罚扣分满30分者将被勒令退学。其实这种事情防不胜防、不宜做硬性规定来禁止。而且大学生也都是持理智现实的态度来看待婚姻问题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家长尽可以从容看待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原先学生管理规定中的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规定也应该取消。
三、高校学籍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活动中,人既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以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高等学校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来进行。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这就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学籍管理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对高校的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多设立一些市场紧缺或者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加强基础课,扩大选修课,多设立一些与现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生活质量相关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籍管理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
四、学籍管理的改革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说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以人性为本。高校的学生管理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学生应该互相体谅和宽容。最好的方法是以学生为本,让学校和学生互动起来,既能满足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同时也能考虑到学生的人性和需要,推动学校的发展。
1.推进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它主要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证书的标准。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人的能力、兴趣,选择自己学习的课程和实践活动项目。这样,就可以在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实行选课制度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即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将自己的个人潜能与自己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设计适应自己及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选课制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使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固定型向多层多样型转变。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要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实行与之配套的导师制,提供与之适应的环境和体制保障,让学生拥有弹性的、有自主选择余地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学习进程,选择适应自己的课程,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实行弹性学制
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适当弹性化,学习成绩优异、提前修满学分、综合考评优良者可申请提前毕业,而某些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可放宽在校的学习时间,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如允许学生中断学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在提高阅历、增强能力后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高校学生提早创造社会价值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上缩短和延长,也与学制概念的淡化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创业时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成绩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后成绩的做法,实行多种形式的成绩考核方法。改变以书本为中心,以闭卷考试为主要或唯一的考试的现象,坚持以一门课的综合成绩代替期末一次考试结果为本科课程最后成绩的成绩记载方法,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使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也不会因为某几次的考试失误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5.实行试读制度
在升级、留级和退学问题上,应该坚持严格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考虑学生的感受。在学籍管理中有些原则要进行修正,应该降低门槛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而不是被剥夺大学受教育权。从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和学生的人性考虑,应该取消退学制度,实行试读制度。这里谈的“退学”是指因不及格课程门数多而采取的学籍管理制度。对于这种退学,笔者建议用“试读”取而代之,就是说学生成绩不及格门数达到退学规定时,不作退学处理,而允许其缴费试读,这也是在人的成才道路上多给一条出路的做法。
总之,学籍管理工作琐碎而复杂,工作量比较大,但是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籍管理,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并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实现教育的人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教育.明日之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仕.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高校学籍管理[J].襄樊学院学报,2007(3).
[3]粟高燕.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3(3).
[4]孔令帅,徐辉.论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与高校学籍管理创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宿舍;管理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娱乐、休息、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表达思想、吐露心声、释放压力的精神之处,更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宿舍管理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加强对学生宿舍管理不仅对高校科学有序发展、和谐校园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更为关键的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加强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找准时机,适时深入
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要注意把握时机,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如果在晚上要避开其休息时间,不要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睡眠,晚上九点左右比较适合,一来学生大部分已经归寝,辅导员有与之交流的对象;二来此时间段学生上自习或是进行各种活动都已完毕,洗漱也还没有开始,正是他们想找人谈心或是话家常的空闲时间段。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要注意适时深入,此有两层含义。一是常规检查中,可以灵活安排,每学期对所带的学生可以按班级全部检查,也可以抽样检查,但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最后要达到每个宿舍都检查到位,每个宿舍的被检查机会要均等,不然学生会产生疑问,认为老师不公平,不去他们宿舍,不关心他们,对老师增加不信任感,进而抱怨甚至抵触,对辅导员以后开展其他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紧急情况下,一定要第一时间到达问题宿舍,及时制止各种危险活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急措施,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及时上报。
二、带着话题,打破僵局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一开始便会很顺利的,学生和老师之间更是如此,由于身份的不同,学生总是认为老师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能与自己平等交流,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出现交流的困境与尴尬,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紧张的局面,辅导员可以带着话题深入宿舍,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之前可以事先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渠道从中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最新的舆情动态,包括国家大事、娱乐新闻、活动盛事等;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也可以带着学校最近要求学生做的一些任务,提醒并指导他们按时完成。辅导员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不同的问题或活动,每次查寝时把这些问题或活动抛给不同的对象,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比较出他们的不同,同时还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
三、身临其境,为其解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与你分享他的故事。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打破僵局以后,主动地走入学生们的心灵世界当中,了解他们的疾苦,体味他们的冷暖。当发现他们生活确实困难时,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贫困生补助,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当发现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引导、疏通、答疑解难;当发现他们在感情上出现问题时,劝慰他们以学业为重,不要为情所困,整日浑浑噩噩、消极度日、浪费青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把学业和爱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强调制度,规范教育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学校的规章制度,多次强调才能引起重视,牢记心中。我院制定了全面、详尽的《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并且与课堂纪律相结合,要求学生不准迟到、早退、旷课,寝室禁用大功率电器,杜绝一切违法犯罪活动,不准在宿舍经商,特别强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求学生搞好宿舍卫生,爱护公物,争创优秀,每周学生会干部负责检查卫生,评出最优最差宿舍,同时要求发挥学生特长,搞好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宿舍实行行为德育分制度,把学生在宿舍的行为表现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并同优秀学生、优秀班团干部、先进班集体、评定奖助学金、实习分配联系起来。这些制度,虽然开学之初已经公布,但是要想让学生引起重视,就要经常提醒,时刻强调,让制度逐步深入学生心中,教育得以规范化。
自从我院实行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制度以来,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院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在学生管理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不仅使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得以提升,而且最关键的是使学生整体状况发生了更好的改变。同学们通过与辅导员交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他们每天生活规律,按时上课,迟到、旷课、早退的现象减少,他们按时归寝,也让违法犯罪活动无隙可乘;同学们通过与辅导员交流认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宿舍中已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氛围,对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学们通过与辅导员交流,思想境界和道德觉悟提高,集体观念增强,班级荣誉感提升,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为之行动起来。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肯定成绩的同时,许多困难和矛盾正在出现。因此,我们要继续充分利用好宿舍这个与学生交流的主阵地,加强与学生沟通,明确他们所需、所想,形成师生融洽的关系。我们要继续探索,形成更加规范的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的管理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学生管理成绩,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作者简介:孙丽红(1983-),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助教,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现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管理机制 大学生作弊 防控措施
考试诚信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尽管高校对于学生素质的综合评测指标及方法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各类国家级、省级、校级考试仍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最直接手段及依据[1-2]。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由来已久,虽然各高校在《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考试违规违纪处理办法》中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界定、处理、处罚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尤其是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国家级考试中,越发猖獗的考试作弊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高校校风、考风、学风造成恶劣的影响,也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极大冲击[3-4]。因此客观分析当前防控大学生作弊的行为,从管理机制角度下,提出防控大学生作弊的有效措施并付诸实践,对于端正高校考风、学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防控大学生作弊的主要问题
1.1考试诚信教育与学生错误思想观念的矛盾
考试诚信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高等院校学生思政工作和教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尤其是到了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学生中关于考试作弊的错误思想观念开始涌动,主要包括:无视考风考纪主动作弊的纪律淡漠心理;受其他同学怂恿而共同作弊的从众心理;受高年级同学违纪作弊思想影响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上述错误思想观念一旦在学生班级、宿舍等群体中形成,就会造成互相传染,造成大批学生考试作弊情况的发生。
1.2学生作弊新趋势对传统管理思维的挑战
“防患于未然”是防控大学生作弊的基本原则。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务部门通过日常监督检查、管理条例宣讲、考前教育动员等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督促及正面引导,力求尽可能遏制考试作弊的发生。以传统观念来看,实施考试作弊行为的学生多为学习成绩及平时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但近年来,作弊学生的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部分平时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班干部也成为考试作弊的实施者甚至是组织者。一些班干部出于朋友义气,在考试时向同窗或舍友发送考试答案;另一些学生为了获取高级别奖学金或者为了保送研究生或出国需要,以作弊方式来获取高分。这类学生因平时表现优秀,在考风考纪教育时易被辅导员所忽略,其作弊行为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成为管理上的难点。
1.3不同级别考试防控力度存在差异
国家级考试,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因为其社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众多高校无论从标准化考场建设、技防监控设备安装等硬件方面还是考生考试纪律宣讲动员、监考教师培训、考试违纪处理措施制定等软件方面都制订了严格详细的方案,使国家级考试从政策、手段、过程上对考生形成了诚信高压态势[5]。而高校日常课程考试,因考试时间及考场随机性大、监考教师和学生出自同一学院、缺乏作弊工具检测设备、监考教师缺乏责任心等原因,使学生作弊现象较国家级考试更严重,对学生也造成了考试监考力度松紧不一的误区。
2.管理机制角度防控大学生作弊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常态化教育警示机制
高校通过各类教育警示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考风考纪及诚信教育与动员,是防控考试作弊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教育,要避免随机性、随意性、跟风性。辅导员、教学秘书、班导师等要充分联动,紧密配合,通过多种形式讲座、班会或主题活动对学生开展集中宣讲教育。例如:每学年均由教学秘书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关于《学生管理规定》及《考试违规违纪处理办法规定》的专题讲座,并组织进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考试,使学生明晰各类作弊行为的处分结果;辅导员和班导师在每学期临近考试周时,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召开考风考纪动员会,并与学生订立《考风考纪诚信协议书》,在协议书中重点阐明作弊所受处分的后果及对班级及个人荣誉的影响;学生管理部门也要结合三好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等先进集体的评选,将考试违纪作弊列为“一票否决”指标,使各班级学生内部树立“维护优良班风、杜绝考试作弊”的自律守则。
2.2严格规范各类考务机制
2.2.1灵活实施监考
监考教师是在考试进行中维护考场正常秩序、监督考生行为规范、制止查处违纪作弊行为的第一责任人。目前高校日常考试,多采用教师监考本学院甚至本专业学生的监考方式,这种监考方式虽便于组织,但容易出现监考教师警惕性不高、尺度松紧不一、甚至纵容学生作弊等弊端。高校在组织考务工作时,一是可实施同一院系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混合监考,有条件的院校可实行不同院系之间的教师混合监考,从而避免出现监考教师与学生熟悉或认识而对学生作弊行为姑息纵容;二是发挥骨干教师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二级学院应结合以往教师监考情况,建立一支责任意识强烈、熟知监考规范、监考方法得当的骨干监考队伍;三是院系主要领导、系主任等应深入一线亲自参加监考,为基层教师做好表率作用,自上而下营造严谨、严肃、严格的高压氛围,使考生打消作弊念头。
2.2.2做好考场清理
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越来越多依赖于手机、无线信号接收设备、微型缩印答案等“工具类型作弊”,监考教师如果责任心不强造成考场环境混乱,就会给考生以作弊可乘之机,这说明监考教师对考场内部及外部环境的清理与整治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这一方面要求学校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平时加大对监考教师监考规则与注意事项的培训,强调对非考试用品的清查力度以及对新型作弊工具的识别,另一方面要求监考教师在开考前20分钟之内,要对考场整体环境及考生个人座位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与清理,坚决禁止考生将手机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并在开考之后密切注意考生动向及书桌、桌面上出现的可疑纸条等;有条件的院校也可充分利用监控摄像头、金属探测器、无线信号屏蔽仪、中断网络等技防监控设备及手段协助监考教师做好考场监控工作。
2.2.3抓好考场巡视
高校充分发动校级及二级学院领导干部进行考场巡视,是保障考务工作有序进行,监督监考教师行为规范、防控查处学生作弊的有效手段。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已经形成“校级领导-中层领导-二级学院”三层次考试巡考制度,即保证国家级考试和考试周有校领导一线巡视,各类考试均有学院中层领导巡视,学院辅导员和教学秘书加强巡视。通过编织多层次考试巡视体系,做到考试每一楼层有专人巡视,考前、考中、考后全程巡视,同一教室多人次交叉巡视。巡考教师对监考教师形成监考力量补充,能及时应对考场中违纪作弊及其他突况,对考生起到震慑作用。
2.3加大对违纪作弊行为的处理力度
考试违纪作弊是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学生违规违纪处理办法》中所重点给予处分的行为之一。为严肃、严厉处理学生作弊行为,关于考试作弊的处理办法应做到严谨细化、不留死角、严格处理。对于实施替考、组织作弊、扰乱考场秩序以及使用通讯工具及高科技作弊工具等严重作弊行为的学生,应坚决给予开除学籍或留校察看处分。二级学院也应通过考试违纪作弊情况通报等适当方式,对学生作弊处分情况给予通报,并取消作弊学生各类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等资格,以及学生所在班级相应班风、学风类奖项评优资格。高校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也要严格依据对作弊学生的处分情况,写入学生诚信档案,对作弊学生在奖、助学金申请及发放、入党、推荐就业等相关事宜上给予惩戒。
2.4改革学籍及考核管理机制
大学生在考试中实施作弊,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因成绩低劣而受到学籍处理留级或退学的顾及。而部分学生在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上屡次重修考试不能通过,害怕影响毕业,也会采取作弊等极端行为[6]。高校在制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授予学位条款时,可引入平均学分成绩点等新型学业考评指标,适当增加学生参加重修考试的机会,逐步取消毕业生单独考试等特殊重修考试,改革授予学士学位英语要求,降低学生思想上对某些考试产生“一考定学位”、“一考定终身”的错误观念。任课教师也要改革优化考核方式,如:思政类课程适当加大开卷考试比例;通识教育类及部分专业选修课以提交作业等形式进行考试;适当加大课程平时成绩权重;增加考试主观题,以及综合论述型、设计型题目数量。
2.5建立违纪作弊学生后期关怀机制
“情感关怀、学习关心、制度关注”是对违纪作弊受学生受处分后的工作重点。辅导员、班导师、教学管理人员对已经受到作弊处分的学生,要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给予更多关怀、教育和指导,不能因其作弊行为而放弃对其管理,平时多与这类学生谈心,并由班委或学习骨干牵头与这些学生建立互助对子,防止已经因作弊受到处分而失去学位的学生丧失学习信心,走入歧途。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处分规定方面做一些灵活改革尝试,如对于因受留校察看处分而失去学位的学生,如其在后续学习中真心悔过,成绩特别优秀或在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可以在毕业之前申请撤销处分并重新申请学位,给这类学生以“将功补过”的机会。
综上所述,从管理机制角度防控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多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有效措施与方法。相信随着各高校对学生诚信教育和考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考场风气将会得到进一步净化,违纪作弊现象将会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王运花,李海明.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和成因剖析[J].考试周刊,2009(41):5-6.
[2]戴云龙.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185-187.
[3]陈孜,卢溪,石健.大学生学习态度和考试作弊的现状调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3):78-81.
[4]王亦旻.管理视角下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考试,2012(4):58-62.
[5]张颢,褚庆军,刘一民等.考场作弊防控设备技术综述[J].中国考试,2012(8):28-3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班级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241-01
自2008年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新生,这就意味着高校已成为“90后”学生的主场。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为了更好的了解“90后”的大学生,更科学有效的进行大学生的管理,我们梳理了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及学生的访谈记录,对“90后”大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进行了生科的研究与探讨。
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管理的基础。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是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环节。班级是大学生基本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因此,在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对于班级管理有着很丰富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学校园的学生群体多数都是90后的学生,这部分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和教育模式以及价值观念具有十分独特的特点,因此在其进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给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
90后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由于在教育和生活过程中存在多样化的现象,其心理不成熟,抵抗压力的能力较差,因此,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很多事情在处理过程中都比较被动,依赖性十分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将导员、班主任或者教师当成自己的保姆使用,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一些日常琐碎的小事都需要教师或者班主任协助完成,这主要与90后学生在家庭中过的生活有很大的联系。由于在家中别宠惯了,当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之后就会处于被动状态,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适应。造成这种问题原因一方面是以为家庭对孩子过度的宠爱,还有就是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被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去完成,等进入到大学之后,与班级管理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理念存在很大的出处。
2.个性鲜明,缺乏凝聚力
现代大学生活是一个开放的,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而综合型的小社会,而90后的大学生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希望能够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表达自己的个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90后的学生不再满足于中学时代传统的班级活动,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90后学生个性释放的需求。学生鲜明的个性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对班级事务上表现的不够重视,对班级的活动表现的不积极、不主动,导致了班级的凝聚力不高,这些现象的存在,为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抱怨,尤其是感觉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之后,就会表现的十分积极和不主动,而且还会经常的抱怨。
3.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集体成员之间应该具备较高的心理相互依赖性,在集体中应该确定所有成员都能够接受的目标,保证成员之间能够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大学班级中,90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的动力支持,在集体中总是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对班级进行管理过程中就很难做到集中和统一。因此,在对班级进行管理过程中,就缺乏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过程中,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在班级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90后大学生班级管理的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的学生观就是指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的看待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和主体,教育工作的一切主体行为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对现代学生观一种基本的判断。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看做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个体,始终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的指导下都能够后取得优异党的成绩。90后学生都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看做是一个朋友。90后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群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和不断生长和发展的,但是在先行的教育体制中,要求学生听从教师,不能对教师的思想观点进行权威挑战,这种教育形式就大大显著了90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表示愿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教师的权威性使得多数的学生都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习惯,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互动教学的有效氛围,并养成互动教学的习惯。
2.以制度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有效形式
在90后大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积极的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班集体管理水平提高的标志,同时也是班集体的得以向着优秀班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措施。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为90后学生的行为制定了完善的标准,保证了学生的自律和自我控制。但是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制度的建设应该贴近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什么,制度应该涉及什么。将班级之一制度的控制标准之下,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其次,保证制度的操作性。班级的制度应该在形式上进行明确,保证制度的可行性,方便进行操作。班级的管理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全面征集广大学生的意见,不断进行论证,权衡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并且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搜集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不断的进行修改和补充,保证制度建设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最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制度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要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制度建设应该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的规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还有就是保证制度的教育向,从管理需求出发,全面考虑教育目标,发挥其相应的教育功能,然后就是要保证制度执行的稳定性,不能半途而废。
3.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 的总负责人, 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 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 检查, 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 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 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 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 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 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结语
总之,高校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管理方法不能通用与所有的班级管理中,因此,在对高校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我们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而班主任应该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采用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管理措施,对管理措施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进而探索出一套符合90后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班级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姚井君.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谈高校学生管理[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1)
[2]周国莉.从“90后”的心理特点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消费导刊. 2010(02)
[3]陈桂兰.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J]. 教育探索. 2010(10)
[4]张建梅,王亚军,顾文娟. 以人为本――高校班主任工作新理念浅谈[J]. 教育探索. 2013(05)
[5]周彩云. 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方法[J]. 学理论. 2010(18)
关键词: 经管类 研究生 学风建设
随着研究生扩招步伐的加快,高层次就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本应促进研究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从教育部的重要讲话和媒体的报导中,我们发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却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共同影响着研究生求学阶段的人力资本形成。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天赋、努力程度;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导师指导、所在学院学校的学风,学校学科基础等。在众多因素中,本文选取学院、学校比较容易掌控的学风建设因素为突破口,尝试探讨研究生学风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并介绍经济管理学院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学风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风是广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和学习纪律的综合表现。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营造出“勤奋努力、积极拼搏、治学严谨”的学习风气,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对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如温校长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所指出的那样:“勤奋是一切美德的集中体现。”
学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是学风中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大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引起内在的矛盾思想运动,通过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过程。学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得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对学生治学精神的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直做人的目标等。
学生工作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保证育人方向的正确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创建优良学习环境,实际上包含着德育工作的内容。诸如: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三观”教育;举办学术讲座、名家讲坛、学术沙龙,倡导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育人环境,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在内涵和形式上是互相包容的,也是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常抓不懈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习特点
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很多研究不可能通过实验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利用精密仪器加以严谨的测算和估计。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在经管类专业体现研究生教学培育环节中:主要通过阅读文献、书籍,社会调查和调研,聆听学术讲座、掌握前沿方法论等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经管学院研究生教育尽量把研究生培养计划压缩,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主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能看到自然科学研究生在实验室中热火朝天的做实验的同时,也能看到经管专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处科技楼中勤奋读书、认真写文章的身影。
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普遍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值也比较高。我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中一半左右是调剂来的生源,其本科专业多数是非农业经济与管理类。一些学生在入校不久就立下了考博士的目标。在平时的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较强,他们对本专业怀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在学科科研上有所创新。此外,他们热切希望通过和名师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紧跟经济发展脉搏,并且将所学知识联系实践,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学院开展营造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活动时,需要结合本学院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经管学院的具体做法: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科研成果斐然
1.研究生学术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在分管院长主持下,经管学院研究生管理条例《***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汇编》(以下简称《管理制度汇编》)颁布实施。本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例如:研究生的要求、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研究生课程学分修订等。结合条例的颁布,学院还召开了研究生导师会议,要求研究生导师增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心,突出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核心作用。
2.积极开展学术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多个环节可以增进其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即:看专业书籍、听学术讲座、专业论文的练笔。2007年度累计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36场次,其中校外知名专家莅临我校29场。为了更好地督促研究生拓展知识面,关注学术前沿,学院还制作了针对研究生的学术讲座登记卡。学院基本上在每场学术讲座中,做到精心组织,严格学术讲座考勤制度。
3.组织第六届“经济学观察”活动,推动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
学院每年举办“经济学观察”学术征文活动。每年一度的经济学观察秉承着“崇尚学术、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努力方向,旨在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学院认真筹备:征文的通知拟定、案例选择、专家评审、论文格式修订,以及最后阶段的刊号批文和付梓印刷。学院还鼓励研究生积极地向本专业学术期刊投稿。在2007年制定实施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汇编》中,明确要求研究生毕业前需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
4.搭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沟通平台,创刊学院学术刊物“经世济言”
为了营造学院本科生较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专业认同感,搭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交流平台,领导带领经管研究会创建学院第一本学术刊物《经世济言》。刊物中既有博士生的鲲鹏宏言又有本科生的雏凤清音,使学生们面对瞬息骤变社会经济现象触觉更加敏锐。此外,学院认真推动研究生对外的学术交流,组织好企业参观调研,先后组织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虎头电池集团、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可口可乐等近十家企业,让研究生更好地了解了企业运行和行业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