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傅雷家书阅读答案

傅雷家书阅读答案

时间:2023-05-30 10:1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傅雷家书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傅雷家书阅读答案

第1篇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年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1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我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

其实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内心空虚。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恋人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我觉得读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大脑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还有音乐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我现在深知这一点。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对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对于那些更加直观的东西的理解,当他越是需要人的体会的东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这可能也跟天性有关。在我看来,一切内心地感受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越是心灵相近的人越是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如果心情郁闷了不妨就写出来,等年老了再回过头来读,发现年轻时的心情真的是很难得的啊,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时的感受了。真的觉得人生在世能够得到一个心灵相通的朋友成为心灵的读者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其实傅雷在信中写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却能用宽厚和委婉之心体谅,虽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却可以成为思想上的伴侣,这也是傅雷的福气啊!

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2021年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2几组黑白照片,数不清的来往家书,谱写着傅雷家的情与意。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爱儿子,虽然言语间总是严格的苛求,但在严肃的面孔下,却藏着一颗温柔的爱子之心。这丝丝缕缕的爱,不时从严肃中流露出来,流淌在字里行间。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这样的挚爱与欣赏,他不会因为儿子才华出众就放松教导,在儿子取得成就时也没有高兴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嘱儿子再接再厉,教会儿子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傅雷对儿子的爱,像呵护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谨慎又温柔,动人心肠。

傅雷也经常和儿子讨论文学艺术。在信中,他与儿子讨论了李白、杜甫诗的异同,分析了各自的长处、短处,再与苏轼的诗相比较,不禁感叹文人墨客高深却无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给人感觉描绘得清晰、明朗,耐人寻味的文字写尽了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虚无、温柔妩媚。傅雷是循循善诱的父亲,更是能和孩子的心灵碰撞、灵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傅雷对儿子的爱是谆谆教导,是吟唱在音乐艺术间的爱。而父亲对我的爱,是不曾言说的安静的爱。他很爱我,也很关心我的学习,但在我们的交流中却从不提成绩。只是,在我烦躁、迷茫、厌倦时,他会久久地陪伴在我身边,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挚爱温暖我疲惫的心。他的声音,总能使我躁动的情绪平静,愿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从不安沮丧到振作奋起。我的父亲,像一盏黑暗里的明灯,照亮我脚下的路,陪着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爱我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爱,跃然纸上,信中的每个字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品读这深沉的父爱,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却是甘甜。一封封的家书,承载着多少的爱与思念,只怕,这张张薄薄的信纸,载不动这跨越大洋的许多的情与爱……

2021年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3这个暑假我读了《傅雷家书》一书,令我收获极大。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是教育子女的经典名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著。他们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及榜样。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让我们茁壮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读者。正因为这样,感情才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子女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好读书,读好书,《傅雷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充满父子之情的好书。

2021年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4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每一封家书都值得我细细地品、慢慢地研,它拥有着文学价值与人间美好的情感。傅雷深爱着孩子,“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为什么?因为父亲在思念着、爱着孩子。“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这是一位父亲讲给儿子的人生大道理。

傅雷对儿子说“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要求我们。傅雷给儿子深沉的爱,把儿子当作朋友,讨论艺术上的问题;指导端正着儿子的品格;让儿子产生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观念。正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

读完《傅雷家书》,我想了想自己,也不禁一触。天下父母之爱都一样深沉。记得我初一住校时,约定每天与父母打一通电话,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给我指明学习方法,提醒我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一次周末回家,看到一个小本,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原来是父母每天接我的电话前,先记下要和我说的话。每天虽时间不长,可在这一句句话中夹着爱。我明白了要与父母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理解。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傅雷教他的儿子做人、做学问、爱国,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的一生。而我们的父母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我们,扶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

2021年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5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不是正因它厚重,而是因为它里面包含的都是爱。它就是《傅雷家书》,一本关于爱的书。

没读过《傅雷家书》之前,我以为只不过是一封又一封枯燥无味的家信罢了,为什么要编成一本书来让我们阅读呢,可是,当我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后,我完全消掉了我这个认为枯燥无味的想法,这本书竟给我带来了无数启示,从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父爱!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不大却能看清一切的窗户,很好的为我们保存了那个年代珍贵的记忆,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明了的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生行事的准则。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亲,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他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给的爱是永远不能与任何人相比较的。他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和处事态度也是非常好的。

第2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继承优秀文化财富、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近年的中考题中,阅读分值有加大的趋势。但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呢?通过本人多年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三方面的培养策略,和同仁们一起分享。

一、重视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注重教学生怎样去理解课文内容,而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不急于让学生讨论而得出答案,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后,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了答案,还有少部分同学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这时,我就抓重点段落,让没找到答案的同学再次朗读这些段落。通过反复朗读,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理解了课文内容。由于本人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如背诵法,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名言名句名篇,注重积累。还有做读书笔记法,摘抄富有哲理的语句、精彩的描写语句、好的修辞句等。定计划法,即制定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的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提高阅读兴趣。讲阅读心得法,把阅读过的精彩段落的感想体会讲给同学或家人听,这样日积月累,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宏观上的感悟和把握,学生于潜移默化中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重视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经常举行阅读竞赛

课堂上的阅读竞赛,一是比阅读速度,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规定的内容。二是比阅读理解,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看谁能最快最准的找到问题的答案。三是比朗读情感,看谁能朗读出情感,能抓住人物的特征。课外的阅读竞赛,一是比阅读数量,看谁的阅读量大。二是比阅读质量,看谁阅读名著篇目多。三是看阅读效率,相同时间内看谁读的多,理解的透。

(二)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鼓励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注重写读书笔记。本人认为,写读书笔记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有效阅读,有些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读书效率,一味的追求数量,大概浏览,没有真正领会书中深意,通过写读书笔记,就会督促学生认真去读。实践证明,把读与写有机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三)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引导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只靠语文课堂教学,就想全面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把课内课外有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他们课外去阅读。如讲《傅雷家书两则》时,本人通过傅雷教子的独特方法,激励同学们去阅读傅雷的其他作品。二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强制要求学生去阅读,由课内的文本阅读延伸到课外。如讲《杨修之死》时,本人激发同学们由杨修的恃才放旷去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关于杨修的内容,具体掌握杨修的性格和曹操的性格。

我们还可以利用放寒暑假的大好时光,鼓励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老师可以推荐书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读。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三、重视思维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

第3篇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讲述美食的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特有的一系列美食元素,让观众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该节目在播出后好评如潮,饮食文化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随后,《舌尖上的中国》与中考结缘,在十多个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关的命题材料,这体现出中考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的特点。

【典例解析】

【例1】 (四川眉山)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神舟八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B. 在坡975岁寿诞那天,三苏祠内古乐声声,祭祀人员在两名礼生的带领下,为民请命,完成了祭祀仪式。

C. 近日,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广为人知的川菜,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正好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说法。

D. 《傅雷家书》是经典的教子之作,有人模仿这种书信体,写出的文章却味同嚼蜡,没有深意。

【解析】这是一道词语运用题,C项的命题素材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关。试题要求选出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正确答案为D。A项中“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一般指人),语境不当,并且与“直上云天”语意重复;B项中的“为民请命”指为老百姓的事向当局提出请求或申诉,不合语境;C项中的“物以稀为贵”与“广为人知”相矛盾。

【例2】(广西桂林)请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

A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B不少人都在每晚10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C烹饪师的加工制作,使观众看到诱人的画面和声音。本片的魅力在于它将“饮食文化”这个洪大的主题,浓缩在短短的几集纪录片里。D不少观众表示,纪录片引发了他们食欲和思乡情感的双重共明。

①文段中有一处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

②B句漏掉了一处标点符号,请在恰当的地方补上。

③文段中有一处有语病,修改后的句子是: 。

④文段中有两处错别字, 应改为 ;

应改为 。

【解析】这是一道语段综合修改题,语段内容与《舌尖上的中国》密切相关,修改的内容涉及标点、错别字、病句等。答题时要仔细研读语段,再根据题干的提示品读相关语句,找出错误进行修改。

参考答案:①将“一部”放在“中华美食文化”之前。②不少人都在每晚10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③烹饪师的加工制作,使观众看到诱人的画面(听到美妙的声音);④“洪大”应改为“宏大”;“共明”应改为“共鸣”。

【例3】 (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今年5月14日,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开播。①它立刻成了“吃货”必看和观众热议的话题。

材料二:《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美食成了网络上的搜索热词,并引发热卖。淘宝数据显示:5月14日起的一周时间,②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已有近400万次左右。土特产搜索量更是爆炸式增长,其中毛豆腐增长了48倍,松茸增长了两倍。成交量也倍增。

材料三:《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的片段,③香港大澳岛上的一位老奶奶对着照片忽然哭了。原来照片上的人是她故去的老伴,他俩做了一辈子的虾酱。

材料四:观众评论:“很久没被中国的纪录片感动了!”

材料五:《舌尖上的中国》和大多数美食节目不同,此片不仅重“舌尖”,更重“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④我们是在表现美食,而通过美食,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的样貌,关注中国的现实生活。”

(1)鉴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产生的影响,《西部手机报》拟以此为主题,制作一期专刊。请你为下面的专刊标题补写出下句,使之句式整齐。

舌尖载动故乡情, 。

(2)本期专刊拟分为两个板块,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每个板块写出两个关键词。

(3)以上材料中四个画线的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第4篇

一、 阅读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具体样本为:两所农村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各4个班级,其中初一242人,初二230人,初三248人,共720人。为增加调查可信度,调查采用无记名答卷的方法。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100%。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淡化名著阅读”现象,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1. 阅读量严重不足。

2. 阅读名著的兴趣低。

阅读量严重不足,表现在三点:一是缺乏课外阅读习惯。调查显示,在720名农村初中生中,真正把课外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坚持经常阅读的同学,三个年级仅有245人,占34 %;只是偶尔阅读或基本不读的分别占到了49.3%和16.7 %。而在经常阅读的245名学生中,坚持阅读文学名著的有193人,仅占总数的26.8%;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也没有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二是阅读时间少。在问卷调查的720名学生中,每天除上学、做作业、休息等时间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3小时左右的共321人,占44.6 %;在4小时的共287人,占39.8 %;其余112人,要么因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效率低,自由支配时间就更少;要么对读书不感兴趣,宁闲不读。请看表一:

从表一中可知,造成学生阅读时间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作业太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现象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初三年,占到了91.9%,说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相当多的农村初中教学依然围着中考指挥棒转,升学的压力让学生整日疲于应付各种课业的负担。

阅读量严重不足的第三个表现:学生阅读名著的面十分狭窄。请看表二:

从表二得知,在教育部推荐的初中生必读的其中12部名著中,学生相对喜欢阅读的是《西游记》、《鲁宾孙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其阅读率分别占70.8%、68.3%和68%;其余的名著阅读率,除《水浒传》和《伊索寓言》外,均在37%以下;在问及是否读过以上12部名著之外的名著时,三个年级仅有20人回答读过;占总数的2.25%,显示学生阅读名著的面十分狭窄,这与《课程标准》中对于名著阅读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 原因分析

一是时展的因素。人类已步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和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大众传媒文化影响力强大,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这种社会特征反映在大众文化上孕育和催生了诸如网络小说的“快餐文化”,这种“短、平、快”的文化满足了人们在较短时间里获得较大信息量以及愉悦身心的需要,迎合了热衷时尚、喜欢猎奇、追求轻松、不喜欢深度阅读的初中生心理。那些贴近生活的网络小说、言情小说以及卡通漫画类读物备受中学生的追捧,就是这一心理特点的具体体现。

二是名著书籍的局限性。即名著不好读。由于经典名著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加上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有限,往往很难理解名著的内涵,读起来自然费劲。况且,一些名著的思想内容、语言特点及篇幅长度并不适应初中生的阅读心理、阅读情趣与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仅未被激发,反而逐渐散失。

三是学习的压力。不可否认,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高中升学压力,由于各地优质高中校数量有限,农村学生想上一所优质高中,其竞争激烈程度往往不亚于高考;因此,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等待他们的还是大量的习题。据初三学生反映,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量一般很难在晚上十点前完成。试问,他们还哪有精力去阅读名著呢?

四是观念误区。农村学生的许多家长视名著为“杂书”,认为孩子看名著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业,因而横加指责或干脆把名著“收”了去,致使学生无法在家中进行名著阅读;而在学校里,有些老师急功近利,自己为学生整理出所谓的名著考题及其答案,然后要求学生反复背诵,结果让学生觉得“读”名著味同嚼蜡,自然兴趣全无。

五是硬件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中学的图书馆等硬件设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无法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一些农村中学的图书馆藏书仍然有限,很多学生难以借到自己想要的名著;有的学校至今连阅览室都没有,这也成了学生阅读量狭窄,阅读兴趣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对策

要想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生阅读名著的现状,除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贯彻国家的“减负”要求,加强农村中学的图书馆建设,提升家长、老师、学生对阅读名著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阅读经典名著氛围外,笔者认为,关键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转化为自觉阅读的内在驱动力,进而形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1. 举办名著百家讲坛

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中,易中天品三国,红遍大江南北,同学们对他也是崇拜有加;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在班上开设名著百家讲坛:利用课前五分钟,按照学生的班级座位号顺序,以故事接龙的方式,每人讲三、四个回合(章节),每天安排两个同学登台开讲。这种化整为零的办法,不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让全班同学都熟悉了原著,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因课业负担重而没时间认真看完大部头名著的问题。

2. 巧借课文法

即以课文为基点的扩展式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初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有一部分节选自文学名著:如《荒岛余生》、《傅雷家书》、《香菱学诗》、《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等;教师可以在教课文的过程中,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不时地穿插些小说中的其他情节,并故意制造一些悬念。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问:鲁达与史进是怎么认识的?他们为什么会在潘家酒楼上喝酒呢?打死了镇关西的鲁达,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自然就有了。

3. 利用媒体资源法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前,有时可利用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播放名著的影视作品或其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对名著内容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的同时,又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入情入境,而学生一旦动情,就不会满足于媒体带给他们短暂的享受,就会唤起他们阅读名著原始文本的兴趣,变“要我看”到“我要看”。

第5篇

深刻揭示文章主题

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定基础,也为其一辈子做人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挖掘教材内涵,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营造文化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具有无限的延伸空间,教材中很多文本以外的特有潜在“空白”是引导学生深化课堂中所学知识,发展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素材。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要用心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对比思维等创新思维的“点”,并精心设计充满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的“空白”,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和想象,使其视野开阔、思路畅通、反应敏捷,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例如,我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出“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这一深刻主题,教学中注意挖掘文中潜在的丰富内涵,设计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是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后,提出问题:孔乙己最引以为傲、最舍不得脱下的是他的长衫,而这一次,他却没有穿上长衫,那么他的长衫到哪里去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潜在空白材料和思考、联想得出了以下答案:他因为极端贫困、身体残疾,长衫已经破碎;他身体残疾,不能再穿长衫,把他放到蒲团底下;他被丁举人打断腿时,长衫被丁举人剥掉了。老师由此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后一个答案最合理,因为,这一个答案最能体现丁举人的罪恶,能最深刻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二是当讲解文章的“以乐写哀”时,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人物的笑,在学生明确有短衣帮、掌柜、小伙计、孩子、“我”等人的笑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丁举人笑吗?如果有,那是怎样的笑?”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学生通过对空白内容的思考,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丁举人笑了,那是嚣张的、得意的笑。因为,这样的笑,最能体现他打断孔乙己腿时的狂妄和残暴。这时,有学生进一步提出,丁举人的打手们也笑了,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罪恶残暴的并不只一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以上教材案例,正是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潜在内容,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有插图。图是文的形象体现,文是图的具体描述,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课文插图优势,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加快教学信息的传递,使语文教学呈现最优化。

如:小说《故乡》的教材插图是闰土带着水生出现在“我”面前场景的一副画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中年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以及“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欲言又止的情态,与文中所描写的中年闰土的麻木形象相呼应,从而理解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中年闰土的背后是一个害羞、不善和人交流的水生,水生的出现是“我”在失望中对希望的期盼,是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对画面的诠释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风筝》一文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小男孩。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得知“弟弟”对风筝的渴望,从而理解了为什么“我”在粉碎弟弟的风筝梦后极端的后悔与内疚。教材插图中的人物、景物和场面都要依据原作的文字描写,将其转化为准确生动的绘画语言。教学中还注意做到以文评画,如教授《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以文评画,根据这首小令内容对插图作评析。学生在评析过程中,认为这是一幅生动而悲凉的画面:在深秋晦暗的暮色里,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瑟瑟西风,奔波在荒凉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溪旁的几户人家。这时,太阳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通过对画面的评析,使学生领悟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心境。

挖掘教材内涵美

文学是美的,语文课程美学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正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体味文学之美,真正步入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

在教学中,一些抒情的富有幻想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一种美的文学,应该重视这类教材的作用。如《饮酒》(其五)的意象有茅檐、、山林和飞鸟,这些意象均是农村田园中最常见的,最能体现农村生活的朴实的美,展现了一幅熔自然美、生活美于一炉的朴实田园图画。透过这幅画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朴质和谐与宁静,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意境之美。《傅雷家书两则》蕴含着深深父子之情,如果教师讲授时,能够表现出翻译家对儿子殷殷的舐犊之情,使之与文章相应的情感在教室里弥漫开来,学生的心灵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还有丰子恺的《竹影》、的《我的母亲》、余光中的《乡愁》。教学中都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的美学内涵。

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教材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曾感受到、经历过的,这一类课文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当完成《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学生被文中的父亲深深感动。这时,在课堂上布置了这样作业:回忆、叙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并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有一次到工地上看到父亲汗流浃背、辛苦劳作的情景;有的同学讲述了父亲每晚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到她的床前,看看她有没有盖好被子、用粗糙而温暖的手抚摸她额头;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生病时,父亲在床前守候,端水送饭、亲自喂药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无不充满着殷殷的父爱,饱浸着浓浓的深情,一下子就使学生处在浓厚的父子亲情之中……这样的教学,既丰富了教材,又延伸了教材;又由于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