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0 10:1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术;教学设计

审美能力是现代文明人的素养之一,即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高中美术课程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美育人文性,趣味性,欣赏性,教育性,可操作性等诸多教育功能,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审美、创造、感知、形象思维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趣和健全的人格。笔者在从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构建基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意义重大。

一、目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应试教育成为制约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说,应试教育阻碍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高中学生更在乎高考分数,对于不是高考科目的美术课程并不重视。自然而然在美术课堂上也就收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绝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及实践绘画能力,无法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有机联系。在美术课堂上,只听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而课堂上的学生大多神情漠然,课堂会逐渐滑向单调与枯燥。

2.高中美术教学改革涌现出重人文、轻技能倾向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高中课堂上学生纯粹的“动嘴、动眼”,没有多余的学时来“动手”,谁都知道,没有美术技能,也就没有美术,技能并非是美术家的专利,它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形式感的眼睛,获得较高的感知力和欣赏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必须通过审美操作的参与,也就是对技能的学习。那种以为仅凭美术欣赏,让学生背诵出几个画家和作品的名字,就能提高审美能力,这只不过是某些理论家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凡是从事美术技能教学实践的教师,都会了解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技能上优秀的学生,他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知、鉴赏、分析的能力也相应较高。

二、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边参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美术课堂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师生双边参与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兴趣的最重要因素。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但现实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自始至终一如既往地执行自己既定的教案,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基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即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获得平等、和谐、自主的发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2.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美术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思考。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应只局限在传授绘画的知识、技能和立体空间的表现形式,而应运用综合的,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开阔眼界,接受高层次的艺术熏陶。

3.针对性原则。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有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高与抽象思维,思维活跃,情感方面感性大与理性,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美感体验与情感表达,通过“兴趣”来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

4.实践性原则。也称为可操作性原则。整个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应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次设定多级教学目标,充分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艺术才能、提高艺术素质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5.有效性原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中所有教学策略的选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情景的创设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等,都必须注重实效。教师要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认识和巧用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善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独立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四、基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1.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该们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一是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审美特征和认知习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第二是要求教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教师应努力找寻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的作品并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阻止教学。如油画《父亲》、《开国大典》,雕塑《思想者》、《大卫》等,教师在对作品进行深入赏析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描述性鉴赏如:“农民父亲黝黑的面孔、粗糙的双手、沧桑的神态,开国大典时隆重庄严的气氛和建国的祥和愉悦的氛围,大卫的英雄气概等”来直接感染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渗透,逐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等。

2.研究教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一堂好的美术课,是美术教师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能从兴趣出发诱导和激发学生从产生兴趣,之后到产生审美的体验和感知,再到产生探究的兴趣,最后使学生达到主动的创造。美术教师要努力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其次要发挥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积极采取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同时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3.创设情境,增强课堂审美吸引力

美术教师在创新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中,对文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情境体验的创设等诸多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加以巧妙利用,启发学生思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目的。在进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如美术与自然科学、美术与社会科学等,进行横向拓展性教学尝试,以求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成为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观。创设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美术活动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和创造。目前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学创新,从趣味性引导到审美性

创新美术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美术作品本身具有审美特性,创新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审美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审美活动要随堂处处可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各种契机通过欣赏-体验-感知-评述―评价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通过文学情境、音乐情境、游戏情境等的情境创设,用文学艺术语言、音乐旋律等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渲染使学生在“游于艺,成于乐”的艺术情境中体验乐趣,培养学生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教师有目的的设趣,能使学生从最初的兴趣逐步达到高层面的审美心理活动,进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这样的教育最终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懂得美的人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只有好的审美能力才能成就好的人生,最终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晓东.高中美术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2(23).

[2]张欣.关于高中美术教学问题的探析[J].中小学教育,2011(10).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中学;历史教学

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也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计算机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文字、描绘和口头讲解去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外面历史知识,课堂显的较为单调、枯燥,加之历史学科在初中的课程地位和中考中的分值,导致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

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更有特殊的优势。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浩如烟海,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出现。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掌握历史规律,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可替代的。教师在讲授历史时,通过剪辑电视画面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再现给学生,如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互动起来,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的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题增大课堂知识容量

初中课本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另外,课本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个字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此时若利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教育软件等,就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中扩充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教师用于板书和讲授的时间也可大大减少,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悟、自问、自查。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讲授日本无条件投降教学时,播放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各个场面,无须教师讲解就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缩短时间、空间差距

在教学中,有许多历史事件中的地点、场景我们无法亲身体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弥补不足。如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9页的活动与探究题是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歌曲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拉木汗》《道拉基》《阿诗玛》《弦子舞曲》,要求连线的少数民族有藏族、朝鲜

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彝族。学生对此很多都不知道,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订正一下答案,将线连一下,学生们会兴趣索然,且对各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也会一无所知。如果在课堂上一首不漏地播放一次,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会深深喜欢上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自然就会实现“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而努力”的教学目标。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讲开国大典的盛况时。不失时机地播放1949年10月1日,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影像资料,当学生看到人民群众热泪满面、一遍又一遍地高呼“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时,激动之情会油然而生。利用多媒体将过去的历史场景再现,大大缩短了时间上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若信息量过大,则速度过快教学效果降低;若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多,则情感交流减少;若课件的交互性太差,则课堂教学就不够灵活;若课件设计不当,则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动手、动脑,使学生产生依

赖性。

第3篇

一、构建学习型组织——培训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真正走出一条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新路,我校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出“终身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要求,从上而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采用多阶段、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

(一)、进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抓好每月四次的业务学习,举办了《素质教育观念提要》、《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实践》、《自主学习的真谛》、《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等教学讲座,并组织教师参加处新课标培训,对照课标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新旧教材的异同,为教学实验的开展铺路奠基。

(二)、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3月,学校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初级培训,参加的教师利用每天半天时间和双休日进行学习,全员取得山西省计算机等级证书。学校成立了课件制作组,课件制作组每周二下午二节课后由赵海英老师辅导培训开展活动,信息技术教研组每月进行一次教研活动,

2、暑假期间,学校对全体课任教师、行政人员分期进行了powarpoint培训。赵海英老师具体承担了辅导任务,他不仅备课认真,而且讲解耐心细致,使90%的教师能运用powarpoint制作教学课件。〈辅导录象〉

3、选派电教能手赵海英、王键参加处flash、网页制作的一级培训,再由他们对电教骨干进行二级培训。希望能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非典”时期,利用学生放假,我校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制作课件。

不断的学习、培训、探索和研究,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校电教教师在各级赛讲中取得优异成绩,谷凤利、赵晓虹、郑贵平、郭春梅被评为市、处级电教能手,刘江梅、秦宝金在教育处组织的五项全能技术比武中分别获得了单项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

二、加强教学科研——深入研究两个课题

教育要创新,科研是关键。我校承担了省电教馆“十五”课题和全国“十五”综合实践活动两个课题的实验和研究。

(一)、在教师中开展大课题研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双主----创新课堂模式”是把教学手段的革新和观念更新有机结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学生的地位(被动接受----主体),媒体的作(演示工具----认识工具)教学过程(分析讲授-----发现探究)四个转变,力争手法,学法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首先,成立了校长全面负责、教学校长具体负责、教导处组织实施的课题实验小组,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同时,我校学期初有电教计划,学期末有工作总结,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并不断总结和提高。

第二、为增强课题的实验实效性,我们将实验课题分解成若干课题,分阶段、有重点进行研究实验,上学年,已完成第一阶段----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研究,积累两期个案。上学期进入第二阶段的实验——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为缓解教师对课题研究的为难情绪,化难为易,使教师拾阶而上,我们将阶段实验课题层层分解,形成课题网,分解成若干小话题,作为每次教研活动的内容,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每次必议。使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的关系更加紧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三、开展“四个一”竞赛活动。

1、每学期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创新杯”电教赛讲活动,全面验收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的情况。每节课郭万春老师都负责录象,课后回放录象,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自评、互评、修改、完善,将优秀课例的录象资料归类存档。

2、每学期组织一次自制电教教材的竞赛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大量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电教教材,仅凭购置是难以达到这一目的的,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自己开发,制作电教教材,并以活动促学习,以竞赛促提高,现已积累了丰富的电教资料。我校赵海英、王键自制的课件《血液循环》获省三等奖,《昆虫》、《开国大典》获其中《血液循环》获省三等奖,《昆虫》、《开国大典》《10以内数的认识》《荷花》获市一二等奖,综合活动课件《猜生肖》获市三等奖,《燃烧和灭火》《圆的周长和面积思维训练》一等奖。王键辅导的多媒体书籍《动物世界》获处二等奖,市三等奖。(演示部分自制课件《龟兔赛跑》。

3、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 设计竞赛活动,并择优向上推荐。在全国比赛中,我校已先后有谷凤利、赵晓虹、刘江梅、曲艳婷获得了优秀设计奖。

4、每学年写好一份课题研究总结,及时总结实验的成败得失。组织课题实验交流,谈实验心得,创新个案,现已征集优秀案例100余例。

当然,各种竞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排队和获奖,最终是要通过这一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整合,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识工具。并在设计制作及应用中努力做到“四优化”:一是优化教学导入;二是优化教学过程;三是优化构建知识结构,四是优化课堂练习。

1.创设情境,导课激趣。如,音乐课(赵晓虹)《甜甜的咧》一课。课伊始,教师播放课件演示,配以充满的导语和动人心弦的音乐,使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下一内容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再如,自然课《影子》教师通过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课外学会的手影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究影子形成的欲望。

2.提供信息,丰富表象。如高晓霞语文〈颐和园〉一课的教学,根据我校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去过北京的实情,教师在课上演示了一组颐和园的镜头,不仅再现了文中的情景,而且课文以外信息的提供,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认识,颐和园的美景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导学演示,强化理解。刘江梅数学课《圆的面积》一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摆拼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此探究基础上的导学明理,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历经了推导过程,了解了知识形成,产生的过程。(演示课件)

4.人机互动,参与探究。郭春梅《我给同学画张像》,设计的课件交互性强,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通过在计算机上选、拼人物五官,直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处美术电教课赛讲中获一等奖的第一名,并不是我校的教师素质和课件制作就比兄弟校好多少,主要是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恰到好处。(演示课件)

(二)在学生中开展小课题研究。

蓝天绿水、鸟语花香是人们共同向往的生存环境。但是阳泉的环境,特别是矿上的环境却让人忧心忡忡。我校本着“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原则,在学生中开展了以环保为主的系列小课题研究活动。如《关于废电池危害的研究》的研究中,同学们纷纷到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同时学校的电脑室公开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资料的查找,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在网上了解到一节废电池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投入大自然,就会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污染60万升淡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这些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深深地震动了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升。他们走向大街小巷,宣传废电池的危害,积极回收废电池1358节,并写信向市长建议在我市建一个废电池回收处理站。

目前,我校已积累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案例、小课题报告十余篇,其中王素芳老师指导的《关于废电池危害的研究》获山西省一等奖,并发表。杜俊利指导的《早餐与健康》获处一等奖。

三、创造条件——进行三项建设

(一)硬件建设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近几年来,我校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倾斜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不断完善和充实硬件设备,累计投资40余万元,为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装备了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录象机、dvd机、功放机、卡座为一体的多媒体程控系统。

2.电子备课室配备有两台服务器和8台教师用机。

3.学生计算机室配备有20台学生用机。

4.语音室配备有48座学生学习系统。

5.班班设有两机一幕,另有两个教学班电视机进入课堂。

此外课件制作中心配备了摄象机一台,多媒体计算机两台,录放象机两台,彩色喷墨打印机、视频采集卡、光盘刻录机各一台,用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研制。

(二)软件建设

在硬件设施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对软件的投资力度,采取了购制与自制相结合的办法,经过几年的积累,购置了科利华校长办公系统和科利华语、数备课系统软件,现有教学配套投影片128盒(含五年制投影片),保证每两个班有一套,录象资料456盒,录音资料200余盒,cd----rom资料30盒,vcd光盘120盘。以上软件平均每两个教学班一套,此外还自制覆盖所有学科的投影片600余框,开发研制录象、计算机课件近百例。学校还订购了《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山西电教》等刊物,以提高教师业务知识水平把握省内外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三)校园网站建设

去年我校克服人员紧缺,经费减少的困难,想方设法筹建校园网站,为校园网络建成及城域网开通做好准备。王键老师为此付出很多,仅多媒体素材库就加班加点忙了三个月时间,并建成了优秀网站目录,方便了教师网上学习、课堂运用,为教师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展示校园网站主页)

四、讲投入更讲效益——抓好四个方面的运用

我校硬件软件累计投入几十万元,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电教设备及软件的功能,提高使用率,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我校主要从课堂教学、电子备课、网上学习、电子办公四个方面去抓电教的运用。

1、课堂教学

我们对各科教师提出常规媒体如录音、投影运用要经常化,录象、vcd、计算机每月不少于两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适时、适量、适度,有机整合内容和手段。既不能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人灌”,也不能为电教而电教进行“机灌”,而应该辅助教师,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并制定了《电教运用考核制度》,电教员记录各科教师运用录象、计算机、vcd的情况,班级日志记录日常教学各科教师运用电教的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等进行核实和了解,学期末汇总考核。目前我校的电教应用覆盖率达100%,教师覆盖率达90%以上,课时率达60%以上。

2、电子备课

我校要求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电子备课”“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去电子备课室浏览,调用,借鉴,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少走教学弯路。为充分利用每一台计算机,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时间的不同把教师交错搭配,4人一台机,这样教师电子备课时就不会出现人多机少、人少机闲的情况。

在校园网站随意点击一位教师的照片,你会发现他的个人资料包,内容有电子教案、教学 论文、自制课件、习题设计、网上下载等。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电子备课情况进行检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3、网上学习

我校已加入宽带网,周三和周五为上网时间。宽带网的开通为我校这所偏僻的小学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教师通过网上学习,网上下载,获取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4、电子办公

我校教导处、团队工会、办公室、电教室等各部门都配备了电脑,我们把各部门的资料、信息技术工作方面的计划、总结、财产账簿,借用登记,资料目录等集中于计算机的管理之中,逐步实行无纸化办公管理和办公资料的共享,既节约了纸张和时间,又方便了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第4篇

关键词:历史兴趣;学习动机;因势利导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包含了博大精深文明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一、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要心平气和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用精辟的开讲,点燃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没有一点激情,就很难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手段,别出心裁地处理好教材,使学生满怀兴趣地走近历史,将注意力集中到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上。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悬念法。初中生好奇心强,凡事都想一探究竟。教师要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设置悬念,引入正题。例如讲“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现在是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答道:“南方。”我紧接着问:“在我国秦汉时期是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北方。”然后我因势利导:“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南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2)社会热点问题和历史相联系。例如,在讲唐朝的“开放与交流”时,我问同学们:“你知道唐人街吗?世界上哪些地方有唐人街?”学生们列举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等等。我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继续引导:“唐朝和当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繁盛的大唐帝国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而且以其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大唐的繁盛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今天让我们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

(3)家乡和历史相联系。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和自己联系最紧密的人或事。利用家乡风土人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例如,在讲“”时,可运用发生在旅顺的大屠杀做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4)增强直观性视频图片导入。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讲述近代和现代史时可以播放大量保存下来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三、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在教学中注重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去学习,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时时有新奇感、探究欲,发现学习的巨大乐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例如,我在“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头脑风暴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当他们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后,会形成一种成就心理,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的积极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四、巧用语言,唤醒同学们的兴趣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比喻贴切,言出有章。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例如,在讲述“”时,教师可用极度悲愤的语气语调描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而在讲述“开国大典”时,教师可用极其兴奋和欢快的语气语调。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第5篇

关键词: 问题框 历史课堂 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许多课文的旁栏都有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一些思考题(即旁栏中“想一想”、“议一议”、“谈一谈”、“说一说”等带“?”的内容),内容丰富新颖,通常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为主题,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因为时间关系,往往会省略这部分内容,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时间,却也失去了一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资源。我觉得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问题框,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作更广、更深的探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利用问题框深化课程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

有些问题框与所授课的内容紧密联系,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合理利用之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利用这一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照,被毁前圆明园建筑华美,有“万园之园”的美誉,被毁后一片废墟,帮助学生理解侵略者的和强盗嘴脸,以及清王朝甘愿受辱、腐败无能的表现,这正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又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问题之一:为什么会失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是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从而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本课难点。

2.利用问题框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有些问题框是对课本内容的归纳总结,这类思考题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有待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结构化,同时也成为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及教师调整与修正教学设计的有力工具。如九年级下册第10课《“冷战”与“热战”》,问:美苏“冷战”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利用这一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美苏“冷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通过这一问题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整理了本课的知识结构,因为此问题概括了本课的重点内容,也为学生理解二战后美苏错综复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类思考题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必要的知识网络。

3.利用问题框拓展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些问题框是对讲授知识的拓展,答案是开放性的,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如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思考题“唐末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学生大胆想象,认真分析、思考,分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回答结束后,师生再作一简短评价,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判断错误性,教师要及时加以指正,对于学生大胆的设想及正确的分析则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分析和表达能力。再如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问: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很多学生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增加关于中外历史上重要庆典使用的礼炮规格标准史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问题又迎刃而解。还有一些问题框,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节,问:“你知道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的来历吗?”《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中,问:“14世纪的中国劳动妇女黄道婆手中能同时纺出几根纱?”等也属于这类既可以丰富学生见识,又培养其学史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有效提问。

4.利用问题框联系实际生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分析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充分保证和拓宽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要他们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便会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似乎一下子消失了,对遇到的问题无从下手。教材中某些问题框,恰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枢纽作用,此类思考题可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九年级下册第19课《机遇与挑战》中:“如何解决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七年级下册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中:“你知道我国的印刷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吗?”通过这类贴近生活的思考题,学生不仅可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象,还可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长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5.利用问题框实施学科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有些问题框知识涉及面广,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则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如八年级下册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中: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特色,进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这里不仅有历史学知识的运用,而且有地理知识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时机。再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中: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这一问题涉及历史、生物学、环保等方面知识,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及通过查阅和听教师讲解等得到的知识,分析得出答案,并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锻炼综合分析能力。

6.利用问题框引导学生感悟总结,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

一些问题框里的提问内容字面上是根据课文内容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或事件,就事论事,实际上渗透着深厚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中的提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这句话体现孔子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中依旧要大力提倡的,并且可以扩大到孔子的其他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益于学生潜能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再如八年级下册第3课《》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通过讲述和思考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七年级下册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问:对司马光幼年的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借鉴?通过了解司马光,学生会学习和发扬司马光勤奋刻苦、自觉自律、持之以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