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分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年的气温偏低,季节来得有些晚,也有些反常。但确实可以暂时卸去冬装,在春分的时候艳丽一回,就像花花草草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憋屈,无论如何总得赶上春分这一天艳乍俏丽。一些跑得快了点的化朵已经等不及春分的典礼就开放了,仿佛孩子总是想赶上参加父母的婚礼。
世间的一切,总是要分的。而季节到了这个时候一分,就分出了北半球的昼长夜短,分出了风的冷与凉、寒与温,分出了一年的春光明媚。
春,是一个很有诗意的词汇。诗意,往住就需要一些富有诗意的物事来装点。但春天的诗意毕竟轻、清,而且朦胧,所以春选择了千花百卉来挥洒怀春少女一样的情怀。
我早就在注意观察春分的来临,但它还是没有多少预告就降临了。花朵为这个日子已经作了迎来送往的准备。玉兰已经开始凋零,为冬送别;海棠虽然红颜依旧,但开始着上了绿裙,真的已经绿肥红瘦了:李花飘洒得落英缤纷,桃化和紫荆以纷繁的喧闹挤上枝头为春天欢呼。白里透红的苹果花,像是已经成熟待嫁的山女,脸上红晕含羞心里却喜不胜收;梨化是一定要等待春分来临的,高擎着的花蕾歙开一丝唇红,但非得要春分的阳光和雨露照临与润泽,才敞开瓷白纯洁的胸怀。艳乍的油菜化从此收敛了少女的放浪,一串串的油菜荚挂在了枝梢,变得稳重而成熟,享受着年轻母亲的快乐和喜悦。
古人说,春在溪头荠菜花。川北一带,荠菜不多,我实在没有看到荠菜花。但我专注地观看过草木的变化。写到春分,用花朵之类来烘托渲染是必不可少的。但花朵确实是开在草木之上的。我先注意的是匍匐在大地上的物事,因为我们的生存首先需要低头存大地t站稳。车前草,古人把它叫做莒,我可以肯定足从春分这天抬起卑微的头颅的;蒲公英尽管叶片已经丰盈,但也在春分开始孕育花包:胡豆花,是一双双善睐的黑色眸子,在枝头伸长脖颈寻觅旷世的情人。树木在春分的时候可能是痛并快乐着的,很多很多的树木都需要春分的风拂过才绽开芽苞,分娩出稚嫩的芽片。樱桃树上亮品品的颗粒,是一大堆正在不断丰腴的光头娃娃,这可能是献给春天的最早的婴儿。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更多的草木是和我一样的众生,要是没有它们的衬托,那些知名的草木也就失去了骄傲的资本,就像没有普通人的衬托,名人也就不能成其为名人了。
在春分和清明交接的时候,还有一种花我不得不写到。此时的樱花是一种诡异而又活泼的花朵,有人说是流淌出来的女孩子们的笑声。每每面对樱花,我不仅仅觉得它有隐隐的笑声,更有含春的粉面,是一群生机勃勃的粉面女子在盈盈笑语。而樱花凋零得也快,一树繁花挤挤密密,而当一阵风来,那种飘飘洒洒的从天而降,像是一群红颜女子突然之间就面容憔悴,颜老色衰了,是一种推不开拂不去的伤感。所以樱花艳乍地开放时,我总是站得远远的,怕被它的美好俘虏,更怕被它的凋零击伤。樱花七日,纷纷而落的花片让人感受到青春的易逝,花期不长的樱花像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燃烧得极快,然后便变成了平淡的日常生活,正因为如此才让人更加感动。
尽管我说春分是千花百卉在争明媚,但是要恰当地捕写春分,我觉得有两个词是最适合的:一个是绯桃,一个是轻阴。我之所以把桃花叫做绯桃,而不写作粉面含羞,是因为现在很多的桃花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显得苍白而空虚,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儿,跟现今城市里吃多了垃圾食品的孩子一样,虽然发育得生机勃勃,却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桃花的绯,就像是村姑的一袭茜红嫁衣,那是季节准备给春分的贴切衣衫,不然春分就没有了姿媚横溢的明艳风采。
轻阴,使得春分有着迷眩的神情。刚刚生长出来的草木的叶片总是柔弱的,春分的阳光也总是薄薄的,白云也是疏疏朗朗的,连新鸟的鸣啼都是惺忪甜妙的。一个轻字,一个阴字,正好是明媚的春光的最好写照,没有了轻也就没有了春分的媚,没有了阴也就没有了春分的明,因为春分总是让人明快而且惆怅的。
春分,还有更加明媚的是那些种植的声音。在川北的这个时节,很多的种子都需要种到地下。一系列的作物,豆类,瓜类,玉米、红薯、稻子……这些春天的伴侣都在等待春分以一枚草叶的形式划破春天,然后一同走过青青原野。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发论。“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作者马如飞原籍苏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江苏苏州人。’马如飞一生致力于弹词《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调的研究,此外还创作了不少弹词开篇。此节气弹词即为开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处在于,词人不但把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语意双关,联缀成篇。而且从中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全篇文词典雅,天衣无缝,含蓄有致,别有风味。
传统节日,穿梭于平常日子之间,给我带来梦幻般的憧憬,与之相生相随的美丽故事,生发了我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怀,也深刻了我童年的记忆。
在不谙世事的童年时代,传统节日是我的启蒙读物。
少小时,不懂天上为什么下雪。父亲说,因为冬天来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天上星移斗转,地上四季交替,这是冬天的礼物。我也不懂什么叫过年。父亲就让我背诵:“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过年,是大自然的一个轮回。
传统节日让我懂得日月星辰运转,气候风雨凉热,都遵循一定规律,懂得一点粗浅的天文和地理知识。
传统节日更是农事活动的基本教材。
很小的时候,跟着别人唱一些节日民谚:过了惊蛰是春分,割了麦子梅子黄。清明过后谷雨到,燕子来了就插秧。什么节到了,种豆子,什么鸟叫了,种麦子,一清二楚。节日和农事紧紧相连,像农事教科书。
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一直背到十二月: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传统节日还是一部普及版的诗歌集。小时候,我们最初接触的诗歌,是广为流传的节日诗,是口口相传的千古名句。对诗的内容,虽然是一知半解,但朗朗上口,很容易记。过年或过节时,那些诗就会脱口而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类经典,每个节日都有。
随着节日的轮回,我们不知要吟多少回。节日的诗文雅韵,开启了我们的人文思路。
传统节日是抚慰心灵,融洽亲情的平台,也是家庭的团聚契机,是一种庄重的约会。
别说过年,就是清明,离乡游子,也要回乡祭祀先人。中秋亲人团圆,重阳相约登高……种种习俗和礼仪,都是通过传统节日,根植于我们心底,印痕深深,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很难抹去。
只是世风常吹,往昔已随传统节日去,再入世时今非昨。随着人们知识和眼界的扩展,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旧俗了,节日味淡漠,亲情味远去,文化味烟消云散。
倒是从节日里,有人看到了商机,于是商业味浓起来。为了超前抢占商机,新年卖粽子,清明卖月饼,中秋卖元宵。月饼做成磨盘大,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个。为了牟利,很多人把传统节日这部书,改写成节日赚钱秘籍了。
描写花的诗词大全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楝花。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茂盛的样子。灼灼:鲜明的样子。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芳华鲜美:一作芳草鲜美。
3、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4、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容:打扮。——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5、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然:燃。——唐·王维《辋川别业》
6、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8、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9、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10、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1、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栀子:栀实,可作黄色染料。——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1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唐·贾至《春思二首》
13、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14、桃花乱落如红雨。——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15、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杜若:香草名。——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16、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宋·欧阳修《舞春风》
17、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鸭头:形容春江江水如鸭头的浓绿色。——宋·苏轼《送别诗》
18、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宋·苏轼《新城道中》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0、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斗:比赛。——宋·秦观《江城子》
21、柳下桃蹊,乱分春*到人家。桃蹊:桃树下的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句意谓:桃柳成荫的小路,似乎把春天的美景分送到家家户户。——宋·秦观《望海潮》
22、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宋·曾巩《城南》
23、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
24、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余霞:晚霞。——宋·李弥逊《诉衷情》
25、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26、夹岸桃花蘸水开。蘸水开:桃花拂着水面带水开放。——宋·徐俯《春游湖》
27、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离披:花将谢的样子。——元·姚燧《浪淘沙》
28、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千尺雨;连天的细雨。一路烟:水上弥漫着云烟。——清·吴伟业《鸳湖曲》
【关键词】汤显祖;“班春・劝农”;文化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06-01
一、“班春・劝农”
“班春”,指古代地方官颁布的督导农耕之政令。在每年的开春时地方官员都要发动全县农民准备春耕生产的活动;并希望有好年头。相传在西周时期,天子在孟春月,,选择吉日,命地方官员与民同耕,地方官员沐浴净身后,天子亲自点香,由衙役装扮成象征丰收的“勾芒神”,举鞭抽打土牛,天子亲耕籍田,旨在以道教民,劝率天下百姓务农。《史记.孝文本经》中记载劝农一事,并记载了汉文帝亲自耕田劝农之事,体现了汉初汉文帝与采取民同休息的政策和为民着想的理念,使农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然而,星移斗转,日月更替,历代帝王亲耕籍田并非经常化。而后来的劝农一事由于大部分官员的形式主义,作风,敷衍了事,有的甚者借“劝农”之事鱼肉百姓,不受老百姓欢迎,因此历经几代后,连礼俗仪式也都失传了。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万历21至25年任遂昌知县时,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办教育,开民智,除虎害,压豪猾,均税赋,保民生。以勤政爱民、兴教化、励农桑著称。做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事,“班春劝农”也是因为汤显祖的努力才得以重生,汤显祖在遂昌时,于立春前一日,遵制率僚属迎春于青郊,祭春神、鞭土牛、向士民赠“春鞭”,以鞭春礼仪,向邑人颁布“春耕令”。 作《班春二首》,诗云:“今日班春也不迟,瑞牛山色雨晴时。迎门竞带春鞭去,更与春花插几枝。”“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第八出劝农》的民俗背景也取材于遂昌。戏中描写了南安太守下乡劝农的,南安太守杜宝在春深时执鞭,载鲜花美酒到乡村去劝农,给采摘新茶的村姑、持篓采桑的农妇赏酒插花。放牛耍鞭的牧童、挑粪施肥的农夫、描绘了新春来时乡村美妙景色和普通老百姓与太守其乐融融的场面,反映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正是汤显祖在遂昌五年清廉执政,造福百姓,“班春劝农”,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康熙〕遂昌县志》有“立春先一日,官府迎春于东郊,祭芒神,鞭土牛,民乃兴事”的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遂昌知县缪之弼在行鞭春礼后,即兴作《春郊劝农》诗,也反映了一年一度的迎春劝农活动。
乾隆年间,迎春活动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遂昌县城于立春日,制札“春牛”,导以仪仗鼓吹,游行东、西、南、北四门,观者塞路。
民国后,官方劝农活动不再举行,民间上规模的迎春活动也一度中断。然而,城乡民众在立春日,家家备香烛,祭天地(神),插梅花、鸣鞭炮,以示“迎春接福”。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汤显祖文化节
遂昌县委、县政府对“班春劝农”这一民俗进行了重新挖掘,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对汤显祖在遂昌劝农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于2009年4月举办了汤显祖文化劝农节。“班春劝农”典礼根据《牡丹亭》相关场景记载及相关史志复原,重现了400年前明代乡村春季开耕的场景。 “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创作的诗句。
“班春劝农”典礼分祭春、鞭春、开春三个篇章。
祭春分初献、亚献、终献;鞭春分劝农、赠春鞭、插花、赏春酒、打春鞭;开春分开春、咬春、踏春、谢茶。旗幡引路,鼓乐开道,身长三尺六寸五的“春牛”被抬至场中。上午九点整,司仪宣布:己丑年平昌县祭春吉时到。震天鼓声中,16位身穿古装的汉子抬着三牲、五谷等供品献上,主祭人、陪祭人、各都山农行三跪九叩大礼祭拜先农。 由演员扮演知县汤显祖率领民众在乡间祭春,鼓乐阵阵,旗幡招展,祭春队伍抬着全猪、全羊、五谷贡品,奉祭神农。鞭春:遂昌县县长诵读祭文,给农民插花、赏酒、赠春鞭。众人鞭打春牛,春牛肚子里溢出五谷,象征着五谷丰登。众人欢抢五谷,带回家的五谷寓意富贵吉祥。开春:农民穿蓑衣,戴斗笠,下田扶犁耕作。游客也可参与活动,免费品尝春饼,喝劝农酒,带五谷回家。“班春劝农”典礼整个规模宏大的祭春活动、极具特色的劝农仪式,使得现场观众沉浸在数百年前春耕大典的浓郁氛围之中,感受到的是内涵丰厚的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分享到的是迎春开犁、播种丰收希望的喜悦。活动期间,各村各户都拿出自己的文化“压箱宝贝”,石坑口村的十番乐队、上街村的女子十番队等特色表演队伍,昆曲演员的茶艺表演等尤为引人注目。抢春饼、抛五谷等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
其中,4月3日(星期六),4月4日(星期日)照常公休。4月5日(星期一,农历清明当日)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来源: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清明节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课件下载[***]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课件下载[***]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是根据二下四节气来推算的.所以不一定每年的清明节都是4月4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就在清明那一天,每年的清明大致都在阳历的4月4日至4月6日那天。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太阳跟赤道的角度来定的,因此农历也没有一定的日子。 2009的清明节还是4月4日,2010的清明节是4月5日
清明节的由来和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课件下载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古的篝火还在燃烧着,照亮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天空,三国纷争的刀马继续演绎着大汉的壁画里的故事,明清时的繁华承继着唐宋的诗词里的辉煌,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星火无一不在显示着他与众不同的身份——这是一个大国,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当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郁郁葱葱时,他屹立着;当古埃及春分日的第一缕晨光照到狮身人面像时,他微笑着;当古印度的婆罗湿怒张着妙目站在莲台上时,他安详着。是的,从没有人能质疑他,也从没有人怀疑过他,因为谁也没有料到那一声汽笛会使这个几千年古国堡垒的崩塌,就如同被岁月风化了的雕像,疯狂的被蚕食着。所谓的金身、罗缎在此时几乎成为了一种罪恶,一种任人宰割的理由。紧接着就是烽火、鲜血。然后,不屈的人民开始了漫长的抗争。但是,灾难、战争、贫穷、落后、欺辱如同无法愈合的创伤狠狠的烙印在每一个国人的心底。
可是,当天安门上那火红的旗帜不可阻挡地冉冉升起,迎着十月的金风舒展,一个伟人用他那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中国人沸腾了。他们呐喊着,仿佛要把心底积压的郁气全喷发出来。当一个明媚的春天里,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圈出了中国人一个崭新的时代,圈出了无数机遇和财富,又圈出了多少国人的万丈豪情。而那位老人铜铸的雕以他惯有的慈祥,笑看国人解放思想,迈着大步走向辉煌。参观的人仿佛还能听见他那四川口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实,自21世纪来,中国已由原来的不习惯关注、评论到坦然接受。因为我们崛起了,强大了,就像一头已经觉醒并开始施展雄心的雄狮。我们不是那个蓝灰的海洋,凭票吃饭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有自己的色彩——多么热情庄重的中国红;我们不是那和处处受排挤没有发言权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在国际上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我们也不再是那个孤零零的站在起跑线上一个人的奥运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在颁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相拥而泣——为有这麽一个强大的祖国而骄傲、哭泣!
长城在烽火里毅然挺立,现在的他以全新的姿态笑迎着四海宾朋。
黄河在炮声中汹涌咆哮,现在的她以母爱的慈祥哺育着两岸众生。
大国正在崛起,大国已然崛起。就让我们举杯高呼,共同祝福这片土地:
美哉,我东方巨龙与天不老!
壮哉,我亚洲雄狮与国无疆!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艺术中学高二:周甜歌
清明节是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清明节还有其他别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清明节的别称,欢迎参阅。
清明节的别称叫什么寒食节
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踏青节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节的来历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鬼节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习俗踏青
踏青又叫做春游、古时候叫做探春、寻找春等,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这时候外出踏春早就已成为风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所以民间就有清明节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
放风筝
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这一习俗,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介绍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华夏“龙”文化,至少已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龙虽是虚拟之物,但绝非凭空捏造。起初,龙仅是一种夸张的蛇。到了汉代,作为祥瑞灵异之神的龙,已具四足。有人认为蛟即是龙,楚大夫屈原在《九歌》中早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的诗句,从古文字看,“龙”字形如恐龙,但更似蛟鳄,这是一种曾分布于中国华南湿地、体长约十米的古老鳄类,可惜随着人类对湿地的破坏和对动物的过度猎取,最后一只蛟鳄已于1912年在香港灭绝,中国境内从此再无蛟鳄。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龙是自然现象与社会象征、现实世界与抽象臆造的集合体。在远古,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动物图腾,黄帝统辖各部落后,成为总酋长,便会盟各部落,结合各种图腾动物的特征,拼组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鳞似鱼、掌似虎、耳似牛、爪似鹰、腹似蛰”的神通广大的共同图腾:龙。《说文解字》中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能登天、秋分能潜渊”。作为华夏民族亲和力的代表和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合一精神的象征,龙,便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夏朝的图腾。
尽管龙被描述得神乎其神,但终究离不开水――湿地,至少,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传说龙宫在海底)是这样。古代中原,但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潭池渊泽,均有龙王之庙,所供龙王司职该地的旱涝丰歉。在中国,龙王庙几乎成了与自然湿地形影相伴的一道人文景观,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湿地与龙现象的一致性和互利性呢?
湿地是地球上仅次于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龙的形态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这便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湿地是地球上惟一的四圈交汇之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龙则下可潜渊、上可驾云、遨游四极、俯临八荒,便表现了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生态上的多样性;湿地作为众多动植物、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物种的重要基因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且变化无方、物不能治,恰恰体现了这种遗传上的多样性。
那么,曾经是凝结炎黄儿女情愫和认知纽带的中华巨龙,是否也可作为亲和人与自然、人与湿地、人与动物关系的精神纽带呢?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湿地有关的诗文早已是浩如烟海,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俯拾皆是。湿地,不仅是经济的、科学的、游憩的资源,更是哲学的、宗教的、诗歌的源泉。湿地对自然生态的稳定意义和对人类心态的慰藉作用一样,却被现代人忽视已久。
现在,人类正以“文明”的技术力量,冲击那曾经哺育文明的湿地。湖泊干涸,草木枯萎,物种绝迹……“一江污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臭”。须知,自然不仅是万物滋生的襁褓,亦是人类重获新生的摇篮,尽管我们在不可避免地与自然对抗,但若远离自然,我们亦将失却生存的根基;没有湿地的润泽,我们的灵魂亦将居无定所,人的心智就会像失水的湖泊一样枯槁,人的感情就会像沙化的土地一样漠然。面对作为生命源头和古老乡愁的湿地,回望那在水一方的龙王庙、渔歌唱晚的催眠曲、雁字当空的老词牌……能否唤起你对往事流逝、自然隐退、信仰迷失的惊悸呢?
清明节一般是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的日期,不过最常见的日期是4月4号和4月5号,其中4月5日清明节最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第二年清明,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的古代习俗古代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仙湖的水洁净清澈
它从天籁的池塘里流出来
从蓝天的血脉里流出来
从岩石的伤口里流出来
仙湖的水洁净清澈
犹如是山野的月光
对着村姑的眼睛梳妆
不要一抹胭脂
九只鹅黄的飞雁翅膀蘸仙湖为墨
画意古朴原始的村庄
墨绿青黛是时光的底色
袅袅炊烟总被蛾眉般的石拱桥惹怨
千年的故事
披上一袭陌上风情
农谚开始在指尖上滴翠飘香
风咀嚼露水的珠光
唇印含香
山那边似乎有牧笛滑过牛背
谁的心底铺满了羽绒的柔软
就像是抒情的风追逐着云朵
云朵梳理着暖暖的阳光
让心回归自然
远离红尘远离喧嚣
去仙华山找片净土
用唐诗编织一圈柴篱
用宋词建造一座木屋
依窗闲看山路上
樵夫与和尚擦肩而过
一个走向早晨
一个走向黄昏
接着谁在他们的脚印里
种日月种风雨
长成八百亩宁静
最后一把时光的镰
被青草收获……
立春行
我以阳光的名义
把笑靥画在少女峰上
像一朵花
香香的
不会躲闪天马之蹄踏来
你以羽毛的温暖
把窝搭在玉硅峰上
里面有个待孵化的鸟蛋
蓝蓝的比天还蓝
其实这只是我
对三月的一种想象
但此刻请你――
把心扉贴近二月的枝头
让点点鹅黄
啄出
一道春天妩媚的伤痕……
二十四个节气爱情的绝唱
――写给阿莲和牧牛郎的爱情
题记:这是白石湾很久前一个美丽忧伤的传说
立春
白石湖畔,牧牛郎割好一篓枯草后,又开始悠闲地吹起牧笛来。
清脆的笛声化成了立春第一缕春风,轻叩阿莲琴韵别楼的窗棂,指尖泛起遐思的涟漪,颤动了心底久蓄的欲望,脸上两朵小桃花。
柔波偷笑,水袖翩跹,把阿莲的羞涩抛到牧牛郎掌心,轻点成初恋的诗章。
雨水
青山为琴,雨水为弦。
搁浅在阿莲窗前的牧歌,被琴韵修饰成一株翠柳,让风也染上相思的颜色。
牧牛郎终于穿过穷富差别的羁绊,与阿莲初约在白石洞里。
牵手与初吻,让一块白石的心也绿起来,轻声喊出一朵花红的乳名……
惊蛰
仙坪天池,如一个蓝底白花的水陶罐,被一声春雷倾斜,把阿莲的柔情浇灌成一地青青的牧草。
牧牛郎远远地把心情放飞成一只南归的燕子,撑起仰望的高度――
山路、鸳鸯湖、松林、牛心岩、云朵……被村庄的炊烟拎成一幅爱情的油画。
春分
今天的阿莲穿一件大红衣裳,如一枝繁花谷口里的红玉兰,等不到绿叶的和赞美,便将自己的激情燃烧。
牧牛郎手持一根牧鞭,将青草赶成一头爱情的门楣,再借一声牛哞,把阳光铺成屋顶上细碎的金子。
依依柳树下,一枚小野花编织成的戒指,是他们私订终身的爱情信物。
清明
冷水湾里的桃花,杏花,梨花,都变成了阿莲和牧牛郎抒情的语言。
那些翩翩的蝴蝶,成为连接两个心灵的情结。
九个古典的太阳,陆续从油菜花的幽香里浮上来。
山坡挽着村庄,一起向蓝天生长。
谷雨
布谷鸟,衔走了阿莲的一颗颗绿色心跳。
农谚,沿着牧牛郎的脚印,找到了撒播种子的田地。
仙坪绿草地上,老黄牛眺望对岸那匹青春的阳光,怀上了金色的秋天。
立夏
这个季节,爱情挂成了一个个青色的果子。
阿莲坐在山坡上,用纯情编织采摘的篮子。
牧牛郎用一曲笛韵,引领着一队野花,偷偷地爬上她的腰肢。
上帝不再在春天制造孤单!
小满
金色的麦芒,刺绣出一缕缕清香的风,如羽划过,扰乱了阿莲的心湖,铺开潋滟的心事。
月牙桥和倒影,像牧牛郎悬挂的一只戒指,在今生的岸口,与阿莲相约。
身旁的情人草、勿忘我、女贞子、三叶草,都成为一段段彩色的插曲。
阳光裸着十七岁的脚丫,在从这朵花上跳到那朵花上,弧线串起露珠――成虹。
芒种
山溪拐了一个弯,留下一塘幻荷露石的传说。
今天,她是一枝莲蕾,用梦幻孕育仲夏的诗句;他是栖息在上面的一只红蜻蜓,
用晶莹的翅膀,点亮五月眸子里的歌词。
时间以一把琴弦的形式,撩动山峦逶迤的曲线。
夏至
一叶兰舟,从长长的水袖里滑出来,咿呀呀,惊开第一朵红莲。
伫立岸边的阿莲,粉嘟嘟的媚腮,惹红莲三分嫉妒,七分羞涩。
牧牛郎把牧歌赶下水,游成一尾春波浴鲤,啄破人影,花影――
像啄破一件水的花衣裳……
小暑
嬉戏在小龙潭边,水中――
阿莲窈窕的身影,弯成一勾新月,如插足河流的舟楫,承载爱的祝福。
牧牛郎英俊的身影,站成了一座云头石,从云头石心里流出来的清溪,流墨一样的潇洒,在下游牧草地上写下碧绿碧绿的祝愿。
大暑
这个季节的白石湾,
“玉气亘中天,龙湫无六月”。
白石如积雪,阿莲穿一袭素袂,端座在上面,像一朵美丽的雪莲。
更像一面圣洁的镜子,照出牧牛郎心里一湾白石湫云。
立秋
第一缕秋风,泄露了爱情的秘密。
穷富差别的世俗偏见,竟成了阿莲父母手里的鞭子,在阿莲的心里抽出一道疼痛的伤痕。
泪水化成秋雨,落在牧牛郎蓑笠上,笼起淡淡的水雾,像风扯不断的忧伤。
一泓幻荷露石美丽的传说,瞬间转变成李商隐的“荷叶生时春恨成,荷叶枯时秋恨成”……
处暑
爱情与向往,从此被隔离,阿莲――西窗听晚蝉,牧牛郎――东楼箫残月。
咫尺天涯,刻骨的思念,在知音石的缝隙里长出一条弦来,弹响月牙湖十里清瘦。
风来,每一片秋叶的凋零,树就多了一个细微的伤痕……
白露
阿莲,思念的泪水,化成一串白露,骨子里的冷,凝固成一朵残莲的殇。
回眸处,月色下的牧草地,把一些牧牛郎的泪水挂在草尖。
谁埋伏在风的长发里,看那一卷长长的山峦,把满腹黛色的心事水墨到天边……
寒露
枯山寒露惊鸿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阿莲在极度悲伤之下,与山外地主家的纨绔公子订了婚。
而心底蔓延的是那声鸿雁的悲鸣,朝着花格窗外,挂出一行冰冷的寒露。
滴落,滴落成一串七泪泉,像血涌中的七个伤口,漾漾的水纹,是痛与爱的抚摸。
霜降
逼嫁的路旁,仙坪天池,成为阿莲以死抗婚和灵魂升天成仙的出口。
霜降点点,落在牧牛郎额头,如冰凉的牙齿,咬出一个冷冷的月牙,满天星星――喊痛!
四季常青的千年桧树,开始泛黄凋零……凋零……
剩下一座枯干残枝,守护着空空的鸟巢,在风雨飘摇,飘摇……
立冬
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牧牛郎,日夜站在仙坪天池边哭泣,泪水漫溢,倾泻成一道天籁瀑,而他的身子站成了一块千年的白石(为此,人们改叫他为白石郎)。
白石郎,白石郎,心倚青山的影子,手托一片白云的遐想――
将天堂阿莲的爱语,化成一场小雪的翩跹……
小雪
一场小雪铺就一张白纸,来世的爱情是一支丹青之笔,重彩阿莲和白石郎的春天。
窗棂上的纸蝴蝶,轻吐梦里幽香的韵语,打湿了知音石缝隙里的那条弦。
枯死的千年桧树边,长出一蔓缠绵的常青藤,引来灵性的青鸟,用歌喉润色,用翅膀发芽。
大雪
大雪点燃一块月牙石和一块伊人石的灵魂,以两块石头命名的两条小溪,
在下游终于拥抱成了一个月牙冰湖。
镜子里风景,一片幽静,梦幻与心灵撞击出一抹腊月的梅红――
爱情,用妩媚的花朵受孕春天的希望。
冬至
时间被冰雕,来世的爱情游离在水晶宫里,叩打窗户的是一粒粒山雀的啁啾。
像一颗颗星星碰响月亮,惊醒嫦娥的寂寞――
看她长袖一挥,片片白云变成山峦上朵朵雪莲,用一片纯情为他们祝福!
小寒
小寒高卧邯郸梦。
梦里阿莲胸前一片飘动的粉围巾,绣满白石郎的呼吸,像一树桃花粘满了春风。
花枝间声声鸟鸣,如水倒流进天空――
淡蓝的湖面上,漂出他们一只前世的兰舟……
大寒
捧雪飘空交大寒。
所有的山,被雪装扮成为睡眠的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