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广的故事

李广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10:1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广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广的故事

第1篇

《史记》 "李广射虎"证明了人在危急情况下,能超水平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道理。同时赞美了李广武艺高强,臂力过人。

故事:李广射虎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头吞没了箭头。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也射杀了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学为中心 教学设计 课堂 评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69

《李广射虎》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创设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做的《塞下曲》一诗的情境,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塑造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形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着力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触摸、感受、揣摩、内化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文对照的方法,了解《塞下曲》所表达的内容思想。

2.抓住关键词句揣摩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讲述课文故事。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课,知晓文体(在发现中学)

1.学生板书课题,自主观察“射虎”两个字书写是否正确。教师指导正确书写“射虎”两个字。

――“射”字的“身”字旁撇画不出头;注意“虎”字正确的书写笔顺。

2.PPT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认读指导。

3.PPT出示《塞下曲》进行认读及评价。

4.引导学生浏览课文。通过浏览,回顾课文的特点和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在表达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5.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发现,指导学生归纳“文包诗”课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文包诗”课文描写的情境和故事就是古诗的情境与内容。

【评点:本环节设计最大的亮点是把“发现”这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拿着这把钥匙自己去打开学习中的“发现之门”。在“射虎”两个字的教学中,教师不着痕迹地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这一良好的习惯。在“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认知上,教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这一类课文,在这一类课文中发现和归纳“文包诗”文体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理清脉络,自主解疑(在尊重中学)

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

如果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来读这篇课文,该怎样进行分配?

――一个同学读第一、第二段(诗是谁写的,写的是谁),一个同学读第三、第四段(介绍诗的意思)。

2.《塞下曲》这首诗是写谁的,从课文中的哪一段知道的?

3.默读第二段,勾画出介绍李广的信息,进行交流。

4.在课文第二段对李广的介绍中,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伴。

5.PPT出示搜集的李广将军的资料。引导学生针对资料自己解决疑问。

【评点:这一环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课文脉络划分中避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而是把划分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得尊重和信任中积极开动脑筋。另外,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注重学生的质疑和解疑。尤其在解疑环节中,教师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利用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课堂上“学为中心”的理念。】

三、诗文对照,了解诗意(在自主中学)

1.默读第三段,勾画出从哪些句子中你明白了相应诗句的意思。

2.交流。

3.PPT出示第三段内容。

(1)“月色朦胧”怎么理解?对应诗句中哪个词?

(2)什么是“疾风”?和“微风”“狂风”有什么区别?

(3)结合内容连起来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意思。

4.默读第四段,说说从这一段的描写中自己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1)交流。

(2)你知道“平明”是指什么吗?“没”指什么意思?

(3)连起来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意思。

5.结合第三、第四段内容,连起来说说整首诗描写的内容。

【评点:由于在教学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对“文包诗”这一文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该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诗文对照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的意思。】

四、揣摩词句,感受人物(在体会中学)

1.课文内容是由词句组成的。学习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还要品尝到这些词句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揣摩词句。在揣摩词句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猜想来体会词句包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就通过课文中的一些词句来学着去揣摩。

2.PPT出示: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发出‘沙沙’的声音。”

指导:可以抓住“夜色朦胧”“一阵疾风吹来”“沙沙的声音”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片松林,这就叫做揣摩语言文字。

3.学生进行想象、揣摩、交流,把自己揣摩出来的体会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合作揣摩实践。

(1)第三段后三句话也像上面揣摩的这两句话一样,自己抓住一些词句进行揣摩,同桌相互交流补充。

(2)班级交流。

重点抓住“猛然间”“连忙”“运足气力,拉开硬弓”体会李广的机敏、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特点。

(3)把自己的揣摩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4)把自己揣摩出来的体会带到诗句里,读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意境。

5.自主揣摩实践。

(1)运用刚才揣摩语言的方法,自主揣摩第四段内容,进行交流补充。

重点抓住:“!”“深深地”“任”来进一步体会李广力大无穷的特点。

想象:站在一旁的将士们此时会说些什么?拔箭的将士们又会说些什么?

(2)练习朗读第四段及“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诗句。

6.结合自己对词句的揣摩和人物形象的体会,配乐朗读古诗。

7.教师采访:为什么能把诗读得这么好?读诗的时候眼前或脑海浮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小结揣摩词句的好处。

8.通过刚才的朗读,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吗?

――赞美飞将军李广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

9.小结:这首诗体会得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能明白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也是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今后学习中,你将怎样去揣摩语言文字呢?

【评点:学会揣摩词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人物的特点是本环节教学的最大特点。在揣摩词句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教师提供的范例,学生学习怎样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接着,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自己揣摩;最后,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逐步学会揣摩词句的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把学生始终推向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在真正的学习中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五、实践语言,内化积累(在运用中学)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我们还要学会讲好这个故事。讲好这个故事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讲清故事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语言或动作,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就更生动了。

1.出示讲故事的要求。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适当添加一些语言或动作。

2.自主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

3.一个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其他学生根据讲故事的要求进行评价。

4. 引导学生小结怎样讲好这个故事。

【思考: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语言学习。讲故事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讲故事,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又可以内化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语言。在这环节中,教师没有盲目地让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而是先让学生明确讲好故事的一般要求,再根据要求进行自主训练和交流,有目的进行评价,最终让学生学会讲故事的方法。该教学环节清晰地体现“学为中心”这个思想,教师的活动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六、作业巩固,培养能力(在拓展中学)

搜集卢纶另外一首《塞下曲》读一读、背一背,结合查找的资料讲一讲古诗的故事。

【评点:这项作业设计明显体现出学生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延伸的思想,让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既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学”始终伴随在学生的身边。】

【总评】

第3篇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一生离不开积累。学者,因积累而知识渊博;仕者,因积德而深得民心;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因积累经验和教训,创造了许许多多人文奇迹;一个国家更是凭借人力、物力的积累而变得越来越强大。

翻开历史得知:汉代李广将军为官清廉,因立功得到朝廷的赏赐,他就将所得之物分给他的部下,就连食品也与士兵分享。而李广家中一贫如洗,但他在将士面前从不言及家产一事。李广带兵打仗,遇到粮食短缺,或者缺水的时候,他总是先人后己。例如,战场上缺水,当士兵还没有完全喝上,李广将军决不上前一步;如果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他一口也不尝。因为,李广平时宽厚待人,爱兵如手足,与上下左右积下了深情厚意。所以,士兵特别爱戴他。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上了战场,战士们个个杀敌勇猛,为他所用。从李广身上我们看到了积累人情的力量。难怪只要李广将军带兵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李广将军厚德载物,带来成功的结果,但是历史上好多失败的例子,又无不说明是从一点一滴的坏事积累起来,最终走向反面的。历史上六国被秦国吞灭的历史教训就是如此: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是借六国破灭的教训,说明赂秦的弊端。同时,也表明秦国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接受六国贿赂,从一点一滴积累所致。

由“储蓄”我联想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着名的教授和他的学生在一起交流思想。其中有一位学生觉得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人不同凡响,我们永远也达不到那种境界。那位教授听了他的话后,耐心启发他说:“只要你坚持不懈,每天不间断地比别人多付出两个小时的读书学习,对所确立的课题做深入实际的研究,那么,三年或五年之后,你一定在某个领域取得发言权,成为行家里手的。”当三年之后,那位学生果然圆满的拿到了硕士学位,再过三年又拿到了博士学位。那位学生真的成了正果。无庸置疑,积累的力量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古人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坚持,不断积累,就能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人生就是储蓄,储蓄就像沙漠绿舟——骆驼一样,为了走出荒漠,度过难关,达到胜利的彼岸,就得在平时多积累“驼峰”。

辽宁大连瓦房店市瓦房店市第四十五初级中学初三:韩雪

第4篇

《史记》是司马迁毕生的精力写的一部著作。记录了中国从夏朝到司马迁的时代这么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深刻读书心得收获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史记深刻读书心得收获1从秦始皇到唐朝这一段期间,是这本书的重点在这里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这么一位可敬的大将,在最后还是自尽了,哎,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历史中的宝书,可贵的史书。

史记深刻读书心得收获2在许多本老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

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来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

史记深刻读书心得收获3《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故事,如:为人们尝百草的神农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乱的轩辕氏(黄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射伤齐桓公,但还被齐桓公重用,完成了齐桓公当时的春秋霸业,这体现出了齐桓公的大度,才让诸侯臣服他;廉颇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维护了赵惠文王的尊严,赵王让他当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颇嫉妒,但为了国家利益忍气吞声,最后竟让廉颇主动负荆请罪。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在少年时因别人威胁,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过一位漂母的恩惠,当上大将军后不忘报恩,送了那位漂母许多酒菜,还赏给她一千两黄金

看完《史记》就仿佛看了一步宏伟的历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不愧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深刻读书心得收获4喜欢在边缘与缝隙中窥看历史。

喜欢把历史读成小说,也就把《史记》读成小说。《史记》写男子也写女子,写男子不吝笔墨,写女子一笔带过;写女子多_荡,也多真性情。《史记》于我历历在目的也便是这些女子。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褒姒任性不知轻重;然天下不负幽王,而王自负。曾看过无名氏《烽火戏诸侯》,画中褒姒就像观音低眉,正如佛经云:“仪容婉媚,庄严和雅,端正可喜,观者无厌。”或许这是后世对褒姒的一种阐释,___也好,_荡也罢,全归于禅意。

《史记》不写妲己形貌,看过只是很简单地知道纣王沉迷于她的美色,听信过她的话。但许仲琳《封神演义》谓其:“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真真尤物!妲己成为经典也都使世人心思。

女子如水,君子当如器。可中国对女子历来缺乏宽容与平和,不但男子对女子,女子对女子也不过如此。那些烟视媚行的尤物常常引起他们本能的嫉妒,嫉妒而生亲近之意,一旦不可企及,便本能地恐惧,又生贬抑之心。妲己成为了狐,女子们也并未像最初的狐一样受到尊敬与膜拜,倒是为“红颜祸水”之说制造了那么一点点可疑的佐证。便痛恨那些古代风气,于女子而言,全是轻蔑与禁欲的压抑。

记得蔡姬故事:“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望伐。”也背诵过“齐侯以诸候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至此,不由大笑桓公也有此狼狈滑稽。其实,_荡却无邪,才是女子本色,只会让人觉得是美的,而_荡无邪的绰约处子,更是女子中的极致。我爱的就是蔡姬轻狂如处子,天然情性。蔡姬故事,《史记》未详写,也正因这简略,则惊鸿一瞥,随意怀想之间尽是明媚与凄艳。

骊姬二字极佳,骊可为好马,也可为猛龙,骊姬之骊为骊戎之骊,也并不妨碍我将她与好马与猛龙连起来想。先秦女子之名,可同鸟兽虫草,有时候是这些名字在刻画它们各自的主人,以兽为名的女子,只观其名,似乎就是有了兽类的野性以及这种野性天赋的属于自然之子的骄傲与高贵。而且骊姬为人险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若以旁观者的眼睛来看,不失为另一种美;自然,这样的女子,于当下流行文学的小说作者倒是好材料。

讨厌卫子夫,大概是先听了“金屋藏娇”,如此,卫子夫成了凭借美貌趁机而入的第三者。到底我在为阿娇不平。卫子夫是个大花瓶!或者是宁静演的那个卫子夫实在让我失望。可卫子夫的下场也不好,有些狼狈,《史记》女子们也大抵如此,得善终者少。而她们也不过亲自充当了是古代中国女子的谶言罢了。

女子降生本是福气,女子的敏锐,朴拙,凌厉,温和,才艺,美貌,诸般种种,是女子的福气,也应是人间的福气,但为何这诸般种种却是一具埋葬在灵魂深土下的腐尸,无论曾经有多么绚烂光华,却已朽烂着并长存着,常常在她们沉睡时游离成恶梦,妆扮成她们醒来时猛然发现的躺在身边的骷髅。最是谁喂养了她们少女时代的?其实那些本是一种极致之美,少女的美好而惨烈,惨烈是因禁欲。那些,让她们无法回首,回首之时,人世已深。这无端秀色,当真好没来由!

鲁元公主若不曾被爸爸刘邦几次踹下车,我也不会觉得她是可怜可爱的;而我所喜欢的那个卫子夫,却一定是个夏夜里将萤火虫关进骷髅壳里的少年女子;刘陵聪慧,有辩才,最终死陷囹圄,父亲刘安也留下了鸡犬升-天的传说,却不知长生一梦醒,淮南草木又深了几许。

史记深刻读书心得收获5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本书,它记载着伟大祖国的复兴,记载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记载着从征讨蚩尤到舜传晓位,记载着本纪、世家、列传。这本永不腐朽的经典就是《史记》。

作者司马迁用卓越的手法,独具匠心的技巧,锻造出了这本文学史的巨作。

在千百精彩绝伦、扣人心弦的列传、世家与本纪中,涿鹿之战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

相传,在一个战火纷飞、各路诸侯相互讨伐、民不聊生的年代,黄帝出生了,他生来奇异,在襁褓中便会说话。那时神农氏败落,早已力不从心,于是,黄帝操练士兵,平息了各路诸侯。后来,蚩尤发起战乱,黄帝训练出一批如狼似虎的士兵来到涿鹿和蚩尤展开大战,眼看蚩尤就要战败,他便请来法师,生起大雾,扰乱军心,黄帝并不紧张,凭借着才能与智慧,打造出了指南车,大败蚩尤。

第5篇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但在使用时,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没实际意义,只起到临时陪衬作用。因此翻译含有偏义复词的文言句时,要能辨别出衬字,并在翻译时加以省略。如:

例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远近”,偏指“远”,意思为“多远”。“近”是衬字,翻译时应舍去。

例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异同”,偏指“异”,(有所)不同。“同”是衬字,翻译时应舍去。

二、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翻译这类词时万不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例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烈士”指“有志建功立业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例4: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卑鄙”指地位低下、知识浅陋。今义指品质恶劣。

三、注意用典。

用典,能增强作品的意蕴,丰富作品的内涵,使表达生动含蓄,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在翻译时,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说清故事在文中的用意,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但是翻译又不能把有关故事全写进译文,因此比较困难,应酌情处理。

例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此句分别用了吕尚(姜子牙)、伊尹的故事。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都是开始时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成为大有作为的人物。如果直译为“吕尚空闲时在碧溪边垂钓,伊尹梦见自己乘舟从太阳边经过”,而用典的意义没译出来,就令人费解。

例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王勃提到这两个人的目的,就在于借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如果我们仅按字面意思译成:“冯唐容易老,李广难封侯”,那么王勃的感慨就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翻译时就应考虑把王勃用的典故的含义翻译进来。此句可译为:冯唐年纪已大不得重用,李广屡建战功却不能封赏。

四、注意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指的事物。如果只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在翻译时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

例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因为古时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这里说的“布衣”是用这一特征来代指平民百姓,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错了。

例8: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戎马”是具体的,用来指代抽象的“战争”。

五、注意互文。

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就叫互文。翻译时必须将两句合起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第6篇

苏武放羊是西汉时期的故事。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是我国古代的有气节的大丈夫典范。

苏武牧羊这个故事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一说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说在今甘肃白亭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九牛一毛的成语故事:西汉时代有个很有名的大将军名叫李陵,他奉汉武帝的命令,率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后来,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投降。武帝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他觉得李陵不但不能立下大功,反而轻易对敌人投降,其它的大臣们也纷纷指责李陵的不忠。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打抱不平,他仗义直言说道:李陵将军孤军夺战,每一次出兵攻打敌方都有很好的成绩。而这一次,他没有得到李广利(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的将军)的协助,五千人的步兵虽然被八万匈奴兵团团围住,但是仍然冒死对抗,而且连续打了十几天的仗,还杀伤敌兵一万多人,直到粮草都用尽了,才不得不假装投降,这样的战绩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李陵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将领啊!至少他的功劳能够抵他的罪过吧!

2、汉武帝听到司马迁不但为李陵辩解,而且还讽刺他的亲戚李广利,顿时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把司马迁打入死牢,接着又判了司马迁当时最残酷、最耻辱的宫刑。司马迁遭受到如此大的打击,受到这种侮辱,好几次都想自杀一死了之,可是他想到自已这种情形即使死了,在大家眼中也不过就像是九牛之一毛,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一丝同情,还会受到大家的嘲笑。于是,他下定决心、勇敢的活下去,最后终于完成《史记》这部名流千古的史学钜着。

3、九牛一毛的解释: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唐司马贞称《史记》描写历史人物“好奇”(《史记索隐后序》),“尚奇”是《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个“奇”, 一方面指《史记》的激进思想,所谓“是非颇谬于圣人”(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一方面指奇人、轶事、传闻,所谓“传畸人于千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描写人物外貌之奇是《史记》“尚奇”的一个重要方面,司马迁以饱含情感的生花妙笔,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数十个外貌各异的人物。

太史公在人物的外貌描写之中包含着鲜明的道德评价。这主要表现于下列方面。

人物外貌描写的丑恶化。残暴的君主具有暴戾的品质,其外貌与品质往往高度匹配。《秦始皇本纪》通过尉缭之口描写秦始皇外貌及个性:“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秦王嬴政形象卑琐: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尉缭是秦王近侧辅佐秦王夺取天下的军事家,对秦王外貌的描述应当十分准确。秦始皇如此凶神恶煞的形象与其残忍刻薄的个性完全吻合。秦始皇种种倒行逆施使得天怒人怨:为禁止儒生议政,焚书坑儒,滥杀无辜;为追求个人享乐,修筑宫殿,充实后宫;为保持死后荣华,建造陵墓,滥用民力……被天下人视为。《史记》中,长相同样凶恶的,还有楚成王太子商臣、越王勾践等。《楚世家》中的楚成王太子商臣“蜂目而豺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司马迁将这些人物的容貌丑恶化,意图告诉人们,丑陋的容貌,残忍的心灵,暴虐的行为,三者之间是完全相通的。

人物外貌描写的个性化。五官或肢体有着奇异特征,所谓天下皆无,此人独有。太史公极力描写历史人物的独特外貌,这种独特外貌甚至在重大历史场合发挥出特殊的威力。在强秦的战争中,在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破釜沉舟,声威赫赫,拔山扛鼎,霸气冲天。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本纪》的外貌描写十分有趣:“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重瞳子”即两只眼睛中都有两个眸子。这与项羽刚烈勇猛、力敌万人的形象十分相称。读过《项羽本纪》的人不会忘记这样的镜头。秦楚巨鹿之战,诸侯作壁上观。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莫敢仰视”的,当是项羽精光四射、神威内蕴的“重瞳子”。楚汉东城快战,“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目,敌将竟“辟易数里”,“重瞳子”这种奇特外貌的震慑作用可以想见。《晋世家》中的晋公子重耳天生“骈胁”(肋骨连成一片),沐浴时不愿被曹共公窥视而逃出曹国。这是由奇特身体引发的一场外交风波。《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李广体型高大,手臂很长。这种天生的身体优势导致李广百发百中且力度惊人,被胡人称为“飞将军”。李广的“猿臂”天下人无法企及,是其“善射”的必备条件。

人物外貌描写的崇高化。《高祖本纪》记录汉高祖刘邦外貌:“隆准而龙颜,美髯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鼻梁,像龙一样丰满的额角,漂亮的须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对刘邦的这种描写完全是正面的。仁厚爱人,胸襟开阔,志向远大,擅长用人,最后登上帝位,建立汉朝,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了丰功伟绩。《史记》对刘邦外貌的描写与太史公对汉高祖的评判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史记》还用一系列手法从正面侧面让刘邦形象崇高化。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王媪、武负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录范增之言:“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赵世家》中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修治长城,北御匈奴,西抗强秦,使赵国盛极一时。赵武灵王身材伟岸,秦昭王即“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田敬仲完世家》中的齐太子法章,在齐国被燕国攻破之后隐姓埋名逃匿于太史敫家,“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田单复齐后迎立法章为齐襄王,振兴了齐国。透过外貌描写,可以感觉到太史公对这些人物的推崇态度。

人物外貌描写的虚拟化。中古近古的人物,其形貌已难以捉摸,太史公往往虚笔写其貌,健笔绘其神。《五帝本纪》中的唐尧是古代的圣人:“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人们追随尧如同追随太阳,期待尧如同期待祥云,尧富有而不骄纵,显贵而不傲慢,头戴红色冠冕,身穿黑色衣服,乘坐红色车子,驾驭强壮白马。这应当是拟想中的古代贤君形象。《孔子世家》中的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是写实性的描写,尚看不出圣人之圣。而在郑国人眼中,“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孔子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两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孔子形体高大,容貌也许不是十分端庄,但太史公以虚笔写出其个性,对其品质作了充分肯定。这就是所谓圣人之相了。

人物外貌描写的故事化。这里所说的“故事化”指的是外貌描写在情节发展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这是《刺客列传》中的两个例子。晋人豫让曾事智伯,为智伯所重。赵襄子杀掉智伯,豫让谋刺赵襄子为主人报仇。先是“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为赵襄子所察。获释之后,“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即身上涂漆,皮肤生疮,吞木炭变成哑巴,目的是使自己的形貌变得世人无从辨认。复为赵襄子识破自杀。聂政受严仲子重托,刺杀权臣侠累之后,“皮面决眼,自屠出肠”,即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目的是避免世人知悉自己身份,达到保护家人的目的。这些动魄惊心的描写显然成为故事情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极少有历史著作如《史记》一样,进行如此画龙点睛式的成功外貌描写。太史公重视外貌描写,与战国秦汉时期相面之术的兴旺发达不无关系。司马迁“先黄老后六经”(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崇奉道家思想,也就相信人的长相骨骼与性格命运密切相关,从一个人的长相可以预言其未来命运。战国秦汉之际,有许多著名的相术家,他们成功的相人事例更使得人们对看相之术深信不疑。《范雎蔡泽列传》中,唐举给蔡泽相面:“先生曷鼻,巨肩,魑颜,蹙躺,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鼻孔朝天,肩膀耸起,脸盘宽大,鼻梁凹陷,两膝蜷曲,此即“圣人不相”。蔡泽心知这是唐举在开玩笑,于是问寿命几何,得知自己还能活四十三年。后蔡泽果入秦为相,尽享富贵。刘邦的岳丈吕公,“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高祖本纪》),不顾家人反对,以女吕雉妻刘邦,汉兴,吕雉成为权倾天下的吕太后。《陈丞相世家》中的陈平为“美丈夫,如冠玉”。陈平欲娶富人张负孙女为妻,负子不许,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乎?”后来陈平果然功成名就。唐举、吕公、张负之类,相人准确,影响甚大。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染之下,著作历史也不能不受影响。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但将历史人物的容貌长相与性格命运记录了下来,而且在外貌之奇的“奇”字上做足了文章。

《史记》在人物外貌描写中带有一定的拟想成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若视此为小说笔法,那就不免于偏颇了。《史记》人物外貌的材料来自三个方面。一为图书典籍。留侯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以为其人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留侯世家》)。一为民间传闻。“项羽亦重瞳子”即得之于“周生”之言。一为亲见亲历。《张丞相列传》中的张苍家族:“初,张苍父长不满五尺,及生苍,苍长八尺余,为侯、丞相。苍子复长。及孙类,长六尺余,坐法失侯。”张苍“孙类”已与司马迁同时。由此可见,《史记》的人物外貌描写并不完全是虚构悬想之笔,从这一角度看,探讨《史记》人物外貌描写的“尚奇”特点,也是很有意义的。

(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

第9篇

自西汉定都安以来,安在很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因此,在中国人的心中,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安往西,是汉代开疆拓土的主攻方向,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最早的方向。安以西的道路,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是伟大的丝绸之路,但实际上不仅限于此,还有政治之路、军事之路、文化之路等等。在这些道路上,两汉期间,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前赴后继,开拓奋进,将传奇持续不断、深入谱写。

自2012年6月至今,我们自西安出发,数次踏上往西的道路,追寻两汉英雄的遗踪,足迹遍布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当我们的足迹印在他们足迹之上的时候,我们领悟到了这样一种深刻:这些走在开创之路上的英雄们,他们的心中,既有对未知辽阔世界的渴望,又有着对故乡安的深深眷恋,他们将故乡先进的文化、文明的生活习惯带到了他们去过的地方,他们不仅仅是有着将天下收编为自己故乡的雄心壮志,而是,他们站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他们埋在哪里,故乡就永远定格在哪里。

所以,安以西,还是故乡!

2

安,是最初的故乡。生活在今天的西安城,每转过一个街角,都可能与一段光荣不期而遇,对于初到者,常有一种略带晕眩的幸福感,久居之后,便领悟到这是一种日常。中国精神对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润泽,在此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在日常生活的喧嚣和沉静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传承。

西安城中心地带,自和平门至文昌门之间,有一处名叫下马陵的地方,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归葬之地,这位为汉代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思想家,既有读书人兼济天下的理想和天真,又有某些儒家学者特有的狡黠,他一方面对汉武帝说君王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另一方面又想借“上天”来制约汉武帝,结果落寞而死。不过,汉武帝终究觉得董仲舒是有本事有贡献之人,因此,某日经过董仲舒的墓地,下马而行,以示尊重,下马陵名字即由此而来。在西安话里,“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民间称作了蛤蟆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的句子,蛤蟆陵由此闻名遐迩。董仲舒墓如今在下马陵路干休所院子里面(关于董仲舒,本期有专文介绍)。

西安城南郭杜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里,有西汉酷吏代表人物之一张汤的墓冢遗址,张汤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但实际上他不仅是西汉政治舞台上、也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园里发现其墓,这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张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个人私利,彰显的恰恰是国家公共理性。史载张汤为官廉洁,死后薄葬,现经发掘,其墓果然不大,墓内几无陪葬物,今天张汤墓遗址旁,立有一座“廉亭”(关于张汤及两汉其他酷吏,本刊有专门的分析,请参看本期《透视两汉酷吏》一文)。

西安安区的杜陵和少陵,是西汉汉宣帝和他第一任皇后许平君的归葬之地,汉宣帝的少年时光在民间度过,此地曾是他经常游历之处,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在这一带居住,所以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如今的杜陵,有大片树林,风景优美,尤其是秋天,落叶满地,是怀古抒怀的好去处(关于汉宣帝,本期《开疆拓土的帝王团队》一文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在西安,汉代的遗迹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西安北郊的汉安城遗址便是,以后几期本刊将逐一介绍。

3

自西安出发西行,往西北方向前行大约40公里,到达陕西咸阳兴平市,这里有汉武帝的陵墓――茂陵。今天,广义上的茂陵,不仅仅指汉武帝的陵墓,还包括周边的一系列陪葬墓,比如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碑墓、李夫人墓等等(关于汉武帝及卫青、霍去病等人,本刊上期有专文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阅读)。

从兴平市再往西行到宝鸡扶风县,扶风县城西的伏波村,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归葬之地,今有马援墓留存。马援本是兴平人,但出于种种历史或现实的原因,现在陕西杨凌、扶风多地都在争“马援故里”的名号,其中的是非曲折,马援的第五十二代孙、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马正林教授在本期《马援故里刍议》一文中有详尽的介绍和考证。马援将军的事迹,本期《马援的选择》一文有详细介绍。

扶风县杏林镇太白乡浪店村,有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之墓,位于浪店村一条公路旁,夹于民居之间。班固墓规模不大,2013年5月笔者去时,了解到班固墓刚由后人培完新土,乍一看像是一座新坟,除墓前有一块文物保护碑之外,并无其他任何保护措施。

陕西咸阳武功县,有苏武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西汉外交家苏武而建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然持汉节不失,他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伟大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关于苏武,本刊上期有专文介绍)。

咸阳市往北方向的淳化县,是汉代遗迹颇多的一处地方。淳化县铁王乡有汉武帝的避暑行宫甘泉宫遗址和汉武帝的妃子钩弋夫人的陵墓汉云陵。汉武帝一生多次来到甘泉宫,在此避暑、接见外国使者、处理重大军机要务等。晚年时期,汉武帝为了避免“巫蛊之祸”的惨剧再度发生以及防止他死后母后,把年幼的刘弗陵(即后来的汉昭帝)立为太子之时,在甘泉宫赐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葬于甘泉宫附近,汉昭帝继位后,为母亲修建了汉云陵。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但也反映出了汉武帝的公共理性,读来让人百感交集。

在陕西探访汉代遗迹,笔者有这样一个发现,除汉武帝的茂陵等处保护得比较好之外,其他遗迹的保护都不是很到位,比如马援墓、班固墓等皆如此。究其原因,或许由于陕西历史太丰富了,历史遗迹太多了,保护不过来所致。

4

甘肃,是汉朝往西开拓的重要地区,汉朝正是在拿下河西走廊,在此设立河西四郡之后,从根本上扭转了汉匈战争被动的局面,而领兵打下河西走廊的,正是汉武时期杰出的将军霍去病。据传,霍去病在拿下酒泉之后,将汉武帝赏赐给自己的美酒倒入一眼泉水中,与众将士痛饮,这便是酒泉名字之由来。今天在酒泉市内有“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公园内有霍去病征匈奴群雕。山丹军马场,也是在霍去病打下河西走廊后,汉政府在此养军马而建立起来的,至今还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军马场(关于酒泉胜迹公园和山丹军马场,本刊上期有专文介绍)。

西汉时期,甘肃天水出了两位著名的将军,一位是李广,另一位是赵充国。李广是今天天水市人,至今天水市内还有一条“飞将巷”,传说李广出生于此。天水还有李广墓,不过是一个衣冠冢。在李广墓祠里,笔者看到诗人赵立坤写的名为《李广》的一首诗:“挽弓飞将守城头,听惯胡儿喝马牛。壮志无非图报国,雄心岂只为封侯”。意思是千百年来人们过于纠结“李广难封”这件事情,而忽视了李广作为一名军人,一直为国征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比前者,后者更值得赞美。笔者欣赏这样的见解,觉得理应如此理解李广将军。

甘肃天水市下辖的清水县,是著名屯田大将赵充国的故里。赵充国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他在今天青海的河湟地区屯田,而不是一味地对反叛的羌人进行镇压,为汉朝处理与“四夷”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政治经验。清水县是一个偏远、美丽、有些落后的地区,县城有赵充国陵园,是当地百姓休闲的一个好场所。我们在清水县城见到过一座天主教堂,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在如此偏远地区看见教堂,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外表是颇为时尚的橘红色,一层开着几间商铺,其中一间卷闸门半卷,招牌上书有“鲜蛋直销”几个大字,两名妇女正在门口卖鸡蛋。此情此景,让笔者忍俊不禁,同时又感慨中华文明的包容之处,任何外来文明到中国后,都会被加以改造,为我所用,最终成为自身文明的一部分。汉朝也正是由于自身文明的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才得以席卷天下,建立起帝国的(关于李广、赵充国两位将军及其遗迹,本刊上期有专文介绍)。

自安往西,到达甘肃河西走廊后,历史画卷与眼前的绵延祁连、千里戈壁交相辉映,金戈铁马之声,犹依稀可闻,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我们继续往前走。

5

于是,便到了昔日之西域、今日之新疆。其实古代之西域范围远大于现在的新疆。辽阔的大地之上,我们看到了这些矗立着的、高大的身影。

在美丽的巴里坤草原和巴里坤湖畔之上,我们看到了东汉时期窦固、窦宪两位将军的身影。东汉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有“三通三绝”,窦固、窦宪正是一通西域、再通西域的关键人物,汉明帝时期,窦固在巴里坤,击败匈奴,拉开了东汉重新治理西域的序幕。汉和帝时期,窦宪领兵,在西域等地彻底击败了匈奴。窦固与窦宪,这两位永败匈奴的将军,今天人们了解得并不多,因此有必要拉近历史的焦距,让他们的身影离我们更近一些(本期有专文介绍窦固、窦宪两位将军)。

在喀什疏勒县,我们看到了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的身影。张骞是通西域的第一人,也是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今天喀什疏勒建有张骞公园,内有张骞纪念馆。我们曾去陕西城固县张骞故里拜谒过张骞墓,这次在新疆见到这座张骞纪念馆,感觉完整地经历了一段历史,有了一番完满的感受(关于张骞及其遗迹,本刊上期有专文介绍)。

在喀什市区,我们看到了东汉班超的身影。自跟随窦固出征西域以来,班超在西域活动斗争了三十多年,为西域内附于东汉,立下了盖世之功。班超之所以能在西域艰苦卓绝斗争几十年,来自于他对祖国的坚定信仰,晚年时,他深感自己体力精力不济,担心无法胜任在西域的工作,为了西域的治久安,同时他又深深怀念着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因此他上书朝廷,请求回去,哪怕不回到安、洛阳,只是进到玉门关内也行。笔者读班超这封上书,被深深感动。最终,朝廷准许了班超的请求,班超回中原后不久就去世了,葬于洛阳,其墓位于今洛阳孟津县朝阳镇张阳村西北的麦田之中。新疆人民并没有忘记班超,班超在西域斗争的主要根据地盘橐城,至今遗迹犹存,当地政府正以此为基础,修建班超纪念公园(关于班超及班超纪念公园,本期有专文介绍)。

我们还看到了汉代烽燧的身影,在新疆库车,我们参观的克孜尔尕哈烽燧,是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汉代烽燧。所谓烽燧,夜里点火为烽,白天放烟为燧,烽火狼烟一起,警报一路传递下去,从西域直达安城,它作为汉代的警报系统,是城体系向西的延伸(关于汉代烽燧,本刊上期有专文介绍)。

在新疆,我们看到的还有很多,比如西域各国的遗迹,本刊上期已有文章介绍,又比如丰富的资源、今天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正在奋斗的人们,这些奋斗者,他们是张骞、班超精神的继承者,为祖国的安定统一,奉献着自己。在以后的几期杂志里,我们会将新疆的资源和新疆的建设者一一介绍给读者。

6

第10篇

原来,治好松大爷的顽症,灵丹妙药竟是“没有想到病,只想到干活儿”!乍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细想想,还真有一番道理呐。没有想到病,不是没有病,而是不把病放在心上。这样,心理就没有负担。许多癌症病人之所以能够多活几年,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力量。试想,如果一个人整天把病放在心上,首先精神就被击溃了,还怎么同疾病抗争?

没有想到病,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往往能调动人肌体内的积极因素,去抵御各种病菌的侵犯,通过内部肌体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新的生理平衡。

对付疾病如此,对付人生中的许多艰难也是如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行驶在乡村的道路上,忽然身后传来轰隆隆的水声。他回头一看,只见远处的水库已决堤,凶猛的洪水正向他狂奔过来。他来不及细想,加大马力向前冲去,可洪水却紧紧咬住他不放,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横着一条河,河上架着独木桥。于是,他心一横,对准小桥便冲了过去。事后有人夸他车技好,他说,要在平时,我是无论如何冲不过去的,因为想到这么窄窄的桥,哪里还敢往前冲?可是那一刻,我没有想到那桥多么窄,只想到赶快冲过去,就这么一下子过去了。现在想来,似乎像在梦中。其实,哪里是车技好?

要是想到逃不过洪水,也许小伙子会吓呆;要是想到过独木桥的艰难,也许他会栽进河里。小伙子没有想到这些,内心就没有畏惧感,于是,在这种积极的心态下,人生奇迹就创造出来了。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总是想到困难多么大,那小困难也可能变成了大困难;如果不把困难放在心上,像登泰山那样,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最终总可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

人活在世上不易,常会碰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我们都能像松大爷那样,“没有想到病”地活下去,所创造的生命奇迹也许会越来越多。

这是对疾病的“蔑视”产生的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善于做一个无知者,这样就更能出现神奇。

汉代飞将军李广,擅长射箭。有一天,他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有块石头,以为是老虎,拉起弓箭便射,一下子就射中了石头,连箭头都全部陷入了石头内。李广走上前仔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是块石头。于是,他又退回去重新拉起了弓箭,却再也不能射进石头了。

李广能够“中石没镞”,是在不知道目标是石头的情况下,那一瞬间,他使出的力量是对付老虎的力量。而当他看清对手原来是块石头时,内心潜在的消极因素,即石头是射不进去的意念,便影响了他力量的发挥,因而就再也不可能创造出“中石没镞”的奇迹来。看来,有的时候,特别是处理十分艰难的事情时,不知道实际情况,反而有可能做得更好。

数学王子高斯,年轻时曾花了一个通宵时间解出了导师例行布置的一道数学练习题。第二天,他当着导师的面用圆规和直尺做出正17边形时,导师激动地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后来,高斯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因为不知道是数学悬案,高斯心里就无所顾忌,就没有人为设置的心理障碍,全身心浸润其中,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创造才能。

第11篇

大量运用典故是王勃《滕王阁序》的一大特色。综观全文,作者运用典故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典故铺陈洪州之风物

本文开篇先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写出滕王阁所在地洪州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特点,然后以两个历史典故突出洪州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龙光射牛斗之墟”用西晋张华请南昌人雷焕看牛斗二星为何现紫气的典故,意在夸赞洪州物产之灵异;而“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写出洪州人才辈出。这两个典故形象而生动地凸显了洪州“人杰地灵”的地域特色,从而衬托出参加这次宴会的宾朋的非凡。段尾以“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两个典故,以虚写实,虚实相映,进一步突出了洪州地区古今人文积淀深厚、人才辈出的特点。

最能表现洪州风物的可以说是滕王阁了,因此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滕王阁的优美景色。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巧妙化用了文学家庾信《马射赋》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腐朽为神奇,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图景,意境描写可谓传神生动。这里作者采用了用典的另外一种形式――“用语”,是有别于“用事”的另一种用典的方式。这样一来,“用事”与“用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将洪州的人文景观展现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练。

二、以典故铺叙宴会之盛况

文章第五自然段,作者驰骋想象,思接古今,将此次宴会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相联系,极尽宴会之盛大。“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借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的竹园宴饮文人雅士之雅事,对照写出今日聚会场面的盛大。作者把主人阎公比惜人才的梁孝王,把到场宾朋比做睢园中的雅士,并说他们的豪饮气概甚至超过了陶渊明。如此用典,可谓含蓄隽永,妙趣横生。“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借曹植和谢灵运昔日聚会的欢乐盛况,赞美参加今日宴会的名流的非凡文采,古代事典与眼前之景相结合,写出了聚会之乐、宴会之雅。文章最后借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和鲤鱼跳龙门等典故,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阎公的感激之情和作者的欣喜之情。结尾以潘岳、陆云两位文学雅士的典故结束,再次把宴会之盛、宴会之乐、宴会之雅推向了。

三、以典故一吐心中之块垒

借典故抒写自己的人生遭际和怨愤。“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的“日下”“帝阍”“宣室”三个词,其实都指皇帝,表现了作者报效朝廷的忠心,为国尽忠的渴望。而“云间”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曾经的所在地,作者写出了自己虽有陆机一样的才华,却有才不被重用、有才无法施展的愤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借冯唐、贾谊写自己有才而不被重用的悲哀,借李广、梁鸿来写自己命运的坎坷。这些典故写出了作者在现实中的郁郁不得志,这中间虽有对自己功业未成的宽慰,更多的是对那个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的社会的隐忧和怨愤。

借典故阐明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作者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并在对古事、古人彻底否认的基础上,申明了自己不甘堕落、不会放任自流的心志。结尾先以终军自勉,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雄心壮志。

《滕王阁序》之所以脍炙人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巧妙运用了典故。典故的恰当使用使铺陈风物、描写场面和抒写心曲三者水融,既使文章语言精练,又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性,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收到了言简义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第12篇

京派散文是自然生长而成的少匠气、重天然的整体存在形态,是一种超越常规形式之上之无型的有型、有型之无型的结构,它所遵循的是内在的结构以及各种赋形结构的内在原理。京派散文的结构有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开放自由美。

无型之有型

京派散文追求结构的开放和境界的潇洒大美,充溢着一股流动性的活泼新姿。但这并不等于说京派散文散漫无章,放荡无羁。京派文人在写人寄思、叙事言情、借景抒情等的具体表现过程中,在遵循散文开放自由的审美约束中,同样追求着无型的有型,追求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潇洒中的形式常态。主要表现为:

京派文人为文,非常重视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沈从文曾说:“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3](P74)“我看到一些符号,一片形,一把线,一种无声的音乐,无文字的诗歌。我看到生命一种最完整的形式,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事实前反而消失。”[4](P295)何其芳也说:“对于人生我动心的不过是它的表现。”[5](P1)“我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我心灵里的原来就是一些颜色,一些图案……有些作者常常略去那些从意象到意象的锁链,有如他越过了河流并不指点给我们一座桥,假如我们没有心灵的翅膀,便无从追踪。”[5](P60)其实散文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文体。如此,京派文人在散文创作时,常常将强烈的情绪投射到外在的人事景物上,让感情回旋、跳跃,呈现一种散点透视、凌乱无序的扇面结构。如萧乾的《雁荡山》,以情感的逻辑贯穿其中,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描绘,因而收到神韵融合、天然入妙的功效。整篇散文采用连缀式及散点透视。文本先写临雁荡山的惊险、美艳、刺激、山的伟大;由山路的艰险钦佩那坚毅勇敢始终警醒着的司机以及当日筑路的民夫等等,置身于那幽奇浑庞的境界,古怪,怕人!“平时见了山,你还忘不了民生大计。……到这里,山却成了你的主人了。”接着以“永远滚动着”、“灵峰道上”、“银白色的狂巅”、“那只纤细而刚硬的大手”等几个小标题分别写到了于险峻、雅丽无数怪状的峰峦之背景中永远滚动着生命浩荡的小龙湫瀑布以及那也同样永远滚动着的以“二十块钱,卖一条活命”代代相沿的山民的缒绳表演;灵峰道上的怪峰森峭,清流激湍的惊险、神秘、刺激、怪异;乍乘山轿所引起的良心上的伤感性的鞭笞以及罗带瀑以一个震怒的绝代美人的气派所显现出的万斛晶莹、一道银白色的狂巅等等。而贯穿其中的情感逻辑也是一波三折,散而归一:即随着外在景物之不同而感叹生命的浩荡、悲悯山民的生计、惊叹自然的奇观……这一切都让作者感到一种胸中的闷压、人间的悲戚。文本就在这情感的起伏涨落中散珠成串。情绪结构的基本特征即为重情绪,重生命体验的知性化,在“我”与“物”,感性和理性之间融贯着饱满的情感和体验。情绪结构在外在表现形态上,常常表现为围绕着某种或几种情绪,组合与升华外在生活的细节或意象,情绪与外物之间有一种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同时这种解释和说明是主体内在的、直觉的、浑圆的。情绪是散发、感知、体验、生成的原点,外在的人事景物是情绪回旋、跳荡的场地,整体格局上呈现发散型的扇面结构。

京派散文的意象结构是指以凝聚着作者生命体验的某一意象为结构核心,文本由此意象做层层意义生发,或以这一意象为中心衍生出多种意义。如何其芳的《秋海棠》(1934年),文本的显层主要写静静庭院,寂寞思妇。作者以比喻、象征、通感、幻觉等多种艺术手法极写夜的静谧,幽暗,阴湿,思妇的孤独、凄凉、彷徨和哀愁,而文本的末尾才归结到对秋海棠的描写:“就在这铺满了绿苔,不见砌痕的阶下,秋海棠茁长起来了。两瓣圆圆的鼓着如玫瑰颊间的酒涡,两瓣长长的伸张着如羡慕昆虫们飞游的翅,叶面是绿色的,叶背是红的,附生着茸茸的浅毛,朱色茎斜斜的从石阑干的础下擎出,如同擎出一个古代的甜美的故事。”显然,秋海棠的意象是一种潜在象征意象,它象征着一种哀怨、忧愁,而文本中显在描写的思妇所包孕的主体情思与秋海棠在内涵上是等一的。秋海棠所代表的哀怨、忧愁、怨怼等内涵即为文本构思的潜在基点。总体上看,京派散文意象结构之表现形态常常是围绕某个中心意象展开思绪,或生发或引申或联想,思维呈发散辐射式特征,使文本诗情浓郁。另外,京派散文意象结构中所用之意象多是个人化和多层性的象征意象,象征符号自身的能指与所指意义具有着不固定的随意性、模糊性、多层面的陌生意味,使京派散文充满了现代性的蕴涵。

情节结构的散文侧重探讨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与结构的关系。由于京派文人很多就是小说家,小说手法有意无意地都影响了其散文的结构形式,而在此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京派散文吸收了小说有中心人物,以人物行动为主,使其散文具有了小说描写的客观性。所不同的是,京派散文对人物的描写当然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做全面的描写,而以散文特有的抽象的言论统贯其中,以主观的态度统摄全篇。在此方面,李广田为最,以他的《柳叶桃》(1936年1月)为例。文本写了一个女戏子的故事,主观色彩浓郁。文本开篇即说,“提起笔,心中有说不出的感觉。既高兴又烦忧。高兴者,是自己解答了多年前未能解答且已忘怀了的一个问题。烦忧者,是因为事情本身令人不快。”接着叙述了十几年前的往事,“我们”其时为一些五颜六色的梦所吸引,过着浪漫的日子,在“我们”租赁的院子对面,住着一衰落富户,富户中一美丽女人,即女戏子。想儿子想疯,常把“我们”所租赁院子里哥儿当成自己的儿子,十几年后打开了这葫芦。原来,女子幼贫学戏,二十岁左右小有名气,故得以与秦姓少年相好,并接回家中。在秦家是三姨太的身份,受着二姨太压制,过着奴隶不如的日子,于是希望为秦家养出一个继香火的小人儿,后来希望破灭,被迫回家,艰难度日。接着作者跳出来说道:“说到这里,几乎忘记是在对你说话,先检些重要的题外话在这先说,免得回头忘掉。假如你想把这件事编成小说,尚须设法把许多空白填补起来,我所写的仅是个报告。”后来,种种原因的凑合,秦家又接女戏子回去,去后更是虐待的厉害,女戏子更想着孩子的梦,终至发疯,以至死去。“我”烦扰着,仿佛这件事和“我”发生了关系,“我”不禁向你问一句:“我们当年那些五颜六色的奇梦,现在究竟变到了什么颜色?”显然,文本主要是讲故事,在故事的回忆中,包蕴和充斥着作者本人的理解、愤懑、惆怅、惋惜……情节结构的散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时还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手法,具有了小说的客观性,但也更有着散文的主观色彩。

京派散文的象征结构是指用具体物象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进行寓示和概括。象征结构的散文常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明与之相近的某一抽象概念、思想、感情。如萧乾的《破车上》,作者开篇即用了象征意味的笔法点出题目的意旨:凡是残旧了的时髦物件都曾有过昔日的光辉,“像红过一阵的老艺人,银白的鬓发,疲惫的眼睛下面,隐隐地却在诉说着一个煊赫的往日。”接着便叙述了“我们”钻进一辆破汽车,去看一位垂暮的老人。路途中,极写了路的艰难,车的嘶喘和屡次断气,并借用途中人物对话的形式写出破车的象征意味:中国就是辆破车,但车破,可也走得动艰难的路,“出了毛病,等会就修好。反正得走,它不瘫倒,这才是中国。”显然,表面写的是破车,其实写的是中国,破车的形象就是中国的形象,是公共化的中国象征形象,也是文本结构的凝聚点和发散点。李广田的《老渡船》,题目为老渡船,但文本显然写的不是船,而是用渡船的坚实,稳固,最能适应水面上的一切颠颠簸簸,风风雨雨的显在象征意义来写一个老渡船式的人。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中所说的窗子,显然不是现实中实在的窗子,而是一种潜在象征符号,代表着一种“隔”,一种自我世界与外面世界的隔离。京派散文的象征结构,具有着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分子,包蕴着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神韵,呈示出含蓄蕴藉、欲绽还休的幽幽风姿。

有型之无型

京派散文的有型其实质又体现着自由的无型之美,它比诗歌、小说等文体更自由、更灵活、更多变、更开放,有一种自洽生长的无规范的自在之态。也就是说,京派散文在上述所列的种种型式中,又表现出一种流动的和不安分的自由,表现出有型的无型:

其一,结构的宏阔性和开放性;前文所论的情绪结构、意象结构、象征结构、情节结构等,尽管也表现着结构中的常态,比如文本中的情绪、意象、情节等是文本结构的内在凝聚点、发散中心及结构核心,但在文本具体展开的发散形态上,又表现出无定局、无定法、甚至无定体的特征,追求行文的潇洒自由。情绪结构的散文一任感情的回旋、跳跃;意象结构的散文又常常表现出意象的发散性、思维的辐射性;情节结构的散文则表现出断片性、主观性;象征结构的散文表现出个人化、潜在化、浪漫化的神韵……这些特性都散发着自由潇洒的因子,也规约了文体的自由、宏阔、开放。诚然,概观整个京派散文,我们大可感觉出,它们尽管写的都很精美,但并没有模式化、定型化、程式化等的倾向,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美。

其二,流动性。不拘泥于成法,随物赋形,依如苏轼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京派散文于整体的结构风格上有如上文所论的情绪结构、意象结构、象征结构、情节结构等不同的多元流动的表现形态,即便具体到各种具体结构形态的内部,也同样表现出复杂多样流动性的风格特性。比如同样写情绪,沈从文的《桃源与沅州》,何其芳的《独语》写得较为空灵、变幻、虚玄,因为它写的是内在心灵的思辩和孤独。而萧乾的《雁荡山》则写得繁复、附实,因为它所写得则为现实的引发、观感、思考,是随着现实的踪迹而依次凸显自我的情绪;同样写意象,何其芳《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潜在象征着一种哀怨、忧愁、怨怼,内涵和神韵丰富、深沉、朦胧,而李广田《井》中的意象,梁遇春《坟》中“坟”的意象,等则为心造的幻影,是一种心理意象,是作者自己的那种难明、晦涩、朦胧之幻想、想象的诗意表达。

其三,适然的思维支撑。思维是无形的,它既是逻辑的、理性的因素,又有非逻辑、非理性的因素。其中,非理性的因素对于思维的创造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直觉就是思维中一种非理性的因素,它看似无明显根据,实则乃以思维主体长期之经验积淀为基础的。直觉的本质是领悟,指主体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直接洞悉事物的本质。从心理学角度看,直觉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是个体在先前知识经验基础上再认识某事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概念逻辑被悬置,个体感觉、经验被突出。京派散文的上述结构其内在的支撑力量是各种适然的思维,是在各种思维引导下的思维结构。思维的无形决定了散文结构的理性与非逻辑,即常态中的自由形态。比如:情绪结构的散文,受制于意识流思维,作者通过心理意识的自由联想延伸、生发成文,是一种个人的冥想。冥想中,作者打破现实与想象、现实与梦境的界限,自由表达其对生命的质询与追问。表现出强烈的内倾性、自在性、自为性。

另外,所有上述京派散文的结构形态还都往往多遵循着中国传统的和最重要的顺应自然思维形式。中国古代的儒、释、道都强调顺应自然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补充,使此一思维更为深刻。儒家讲顺应自然,强调合乎时宜,顺应人心。如《易•革•彖》:“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强调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如《易•贲卦•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用于文学批评,则是主张诗文符合时代和政治道德的需要,强调其“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讲顺应自然,强调“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教哲学特别是禅宗哲学,歌颂如同“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演,出没太虚之中”(慧中语录)的心灵自由自在的自然状态,歌颂顺其自然,便会有心灵澄澈之福的境界。三者的合流,便成了向内宇宙和外宇宙掘进的时空意识。这种开阔深邃的时空意识又是辨证的。它以“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为其特征,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思想为指导,是既包含着量变,也包含着质变的辨证的时空意识。京派散文吸取了传统中国顺应自然思维的内在哲学神韵,于散文的结构形态上追求自我与自然的融合,“真我”心灵的自由自在,叙述抒情的自适、自然等,追求文本结构的顺势行文、自然天成。质言之,京派散文的结构是“赋形”的结构,生长的结构,京派散文不是写成的,是生成的。

赋形结构的内在原理

李广田说:“我以为诗与小说来和散文相比,也许更容易见出散文的特点。假如各用一个字来说明,那就是:诗必须圆,小说必须严,而散文则必散。若用比喻来说,那就是:诗必须像一颗珍珠那么圆满,那么完整……小说就像一座建筑,无论大小,它必须结构严密,配合紧凑……至于散文,我以为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沟壑,避了丘陵,凡是可以注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这就是散文和诗与小说在体制上的不同之点,也就是以见出散文之为‘散’的特点来了。”[6](P97)诚然,京派散文之“散”就表现在它的生成性,即随着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或物的需要,赋予其恰当的结构形态。深究之,京派散文赋形结构的内在原理本质表现为围绕一个基本生长点,合宜地运用渲染与反衬,并通过各种因果与相似立意思维及分析与综合的径路思维以达成文本的复制生长和最终形态。所谓渲染,即一种信息的重复思维操作,所谓反衬,即是一种功能性重复的思维操作。是对所指(意思、主题、立意、情调、色彩)的复制,也是对能指(形式、形象、载体)的创新。主题的自我复制过程就似“滚雪球”,即自相似的分形生长过程。而在文本最终生成的过程中,立意思维和径路思维特别是径路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径路思维是写作行为的(实体)结构性思维,其基本原理就是因果(逻辑)、共时(空间)、历时(时间)、程度等不同形式不同形态的分析与综合,最终达成功能性赋形的完成和定型。

当然,不同类型的散文其赋形生长的结果又各具其美学形态。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京派文人叙事的散文,常常表现出因果式的线脉美与递进式的层次美。不管是先因后果,先果后因,或是果中有因,因中有果,都讲究脉络的清晰呈现。以李广田的《柳叶桃》(1936年1月)为例。文本叙述一个女戏子的故事。开篇即说自己解答了一个既高兴又烦忧的问题。成为文本的引子。接着叙述十几年前的往事,叙事的过程与文本的引子形成了整体上的因果(逻辑)分析与综合,解答既高兴又烦忧的原因。具体叙述的过程中,先果后因,我们当年遇一富户美丽女人,想儿子想疯了,常把我们所租赁院子里的哥儿当成自己的儿子,这是果,接着叙述十几年后打开了这葫芦,并运用了原因分析与综合。女子幼贫学戏,二十岁左右小有名气,所以得以与秦姓少年相好,并接回家中。在秦家是三姨太的身份,受着二姨太压制,过着奴隶不如的日子,这是背景分析。于是希望为秦家养出一个继香火的小人儿,这既是因受压制而借以的果,也是秦家买她过来的因。后来希望破灭,被迫回家,艰难度日。这又是因中有果。后来,种种原因的凑合,秦家又接女戏子回去,也是因中有果。去后更是虐待的厉害,女戏子更想着孩子的梦,这是她坚强承受虐待的原因和心理支撑,也是导致她后来想孩子想的发疯的原因。叙述的过程,表现出因果式的线脉美与递进式的层次美。文本至此,还没有交代清楚为何取名“柳叶桃”的原因。于是接着叙述:柳叶开花之际,秦家满院桃花,女戏子爱花,并于花下叹息、哭笑、自语:“柳叶桃,开得一身好花儿,为什么却永不结一个果子呢?……”整日疯状,终至死去。死时满面脂粉,一头柳叶桃的红花。文本的解题运用了人与物的异类相似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桃花的美丽与不果恰与女戏子的美丽不生子相似,都有美丽而让人忧愁的他相似品性,这也正是文本生长的基点。文本正是通过因果(逻辑)思维、相似(形象)思维进行立意,并在女戏子的不同和反复的遭际的渲染性和反衬性的信息重复中,运用一系列的原因分析与综合,以剥笋式分析法,层层递进,脉络清晰,生成文本。

第二,京派文人写人的散文,常常呈现辐射式的广度。以李广田的《老渡船》为例。文本以渡船坚实,稳固,最适应水面颠簸的象征意义来写一个老渡船式的人。题目与正文运用了人与物的他相似思维进行立意。而在文本的生成过程中,则运用了多角度分析法的思维操作。文本的前段先总说“他”麻木地安于遇到的一切,整天背负别人的重载,耐劳,耐苦,耐一切屈辱,并无一点怨尤的永被命运渡来渡去。接着,分别通过“职业”、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妻子“朋友”的对手等不同方面展开对“老渡船”的描写。于职业,一个铁匠的打“下锤”的伙伴,但更多地又在田里,然二亩薄田,难以维家;儿子“高傲”,看不起他且任意吩咐他;妻子的“朋友”是个强悍,狡黠跑大河的水手,他不胜对手。……他的家庭似一个不断有闲人来陪那水手和女人闲谈的“闲人馆”,经常由妻子任意驱使,他永远忙着,终日劳碌,……如今人老,仍像一只老渡船,负了一身的重载艰难的度日。整个文本的叙述与题目形成了整体上的物与人的异类相似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而文本的内部,为了说明“老渡船”的渡船性,作者以渲染性的信息重复思维操作分别从“职业”、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妻子“朋友”的对手等方面辐射展开论证,此又为事与事的他相似同类相似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这样,文本基本循着他相似思维立意与他相似思维的分析与综合,围绕着“渡船性”,多方面多角度地生成文本。

第三,京派文人托物抒怀的散文,具有着情化式的辅助美:所借之物之描写,只是起着辅、背景性的前提作用,同时多有着象征性的结构形态。如萧乾的《破车上》,开头作者即用了象征意味的笔法点出题目的意旨:凡是残旧了的时髦物件都曾有过昔日的光辉。显然,文本的立意运用了他相似思维立意,是一种隐喻、象征的思维。接着便叙述了“我们”钻进一辆破汽车,去看一位垂暮的老人,路途中,极写了路的艰难,车的嘶喘,且屡次断气,并借用途中人物对话的形式写出破车的象征意味:中国就是辆破车,但车破,可也走得动艰难的路,“出了毛病,等会就修好。反正得走,它不瘫倒,这才是中国。”显然,表面写的是破车,其实写的是中国,破车的形象就是中国的形象,作者借“破车”来抒发对中国的感情。这显然又是运用了联想性的异类相似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把中国与破车联系起来,而文本的生成过程即是通过围绕破车的“破”和路的“难”不断地进行渲染性和反衬性的信息重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