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30 10:18:00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

第1篇

大连西岗中学 辽宁大连 116013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及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大有裨益。本文将从教师如何开展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常规工作,给出提高教学效益的措施。

[

关键词 ]教学效益;常规;备课;评价;反思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新课改的逐步深化,课堂教学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部分教师未能解读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在教学过程中矫枉过正,出现了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主导地位;重课堂活跃氛围,轻教学实际效果等现象——由此,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效益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及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常规是长期实践的结晶,也是创新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总结中,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教育模式,即教学常规。它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得以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指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守住课堂的阵地。若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就必须在课前做好精心的研究与设计。若要不断在课堂教学取得突破和创新,就必须在课后做好经验的反思。无论是何种课程改革,教学常规的重要地位不能动摇。立足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保障。本文将从教师如何开展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常规工作,给出提高教学效益的措施。

一、课前——做足准备工作

所谓课前做足准备工作就是备好课。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和教法,编制教学设计,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内容和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即备学情。做好充分的研究是备课的基础。

第一,研究学习内容和方法。研究教学内容是备课的第一步,而备课是教学常规的基础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首先要钻研教材、教参,广泛搜集资料,整合教材内容,提炼主要知识,削枝强干。要想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必须仔细研究教法,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最有效的掌握知识。现阶段,中小学广泛实行集体备课制,群策群力,集合研究,达到优势互补等良效。

第二,研究学生。学习者个人的学习风格,性格差异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集体备课固然能融集体的智慧于一课,但不意味着要将集体备课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而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进行二次备课。知识的难易度和教学方法都要取决于所教学生的水平。

二、课上——灵活驾驭、全面把控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为使师生关系和谐,其一,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卢梭曾经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另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例如:尽可能在每堂课前几分钟进入教室,和学生做简短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和困惑所在,巧妙地拉近师生关系,为传授知识做好铺垫。

第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课堂节奏。有效的教学必须在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个前提下实现。要想课堂上学生成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出“课堂舞台”,而是让教师压缩讲课时间,单位时间内做出最有价值的点拨。教师在讲课中不可贪多,要突出知识的主干,点到穴位。把握讲授与练习的时间,留充足的时间给予学生有效的技能训练,真正的有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重视课堂的交流与互动,及时反馈与评价。课堂教学不是单一方向的知识传授,教学过程需要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不仅要重视有关知识本身的对错的评价,更要重视以辨析、诊断、激励、导向及反馈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及时认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明确方向,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中享受民主、感受自在并积极地全程参与。

第四,教学内容要有分层,灵活把握标准,关注个体需求。任何班级都存在层次不同的学生,任何学生都存在学习的个别需求,统一的讲授无法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切,无法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谐课堂的营造是取得高效益的重要条件,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则是体现和谐课堂的基础。满足个性化需求就要采取分层策略,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可促进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可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将个人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得以解决,并将个人观点汇集成小组观点,再进一步在全班交流。而教师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对后进生的个别关注,将是学生克服困难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第五,开展有效的学科技能训练,及时有效地纠错。课堂教学中,学生仅仅记住了老师讲授的操作要领,听懂了老师强调的可能出错的步骤,并不能形成学科技能。学科技能必须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甚至枯燥艰苦的训练才能掌握。由于课外无法纠错,并且学生不能保证克服枯燥的训练,教师在课堂就必须尽可能地开展有效的技能训练,不单是讲清楚步骤,做好示范,同时及时为学生纠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课后——反思促教

第一,反思课堂教学流程、方法、学生掌握情况。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反思本质上是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育教学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其一,反思有利于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其二,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和被否定的状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就能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全新认识,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实际上,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第二,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反馈。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再提高,是扎实知识的根本保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作业要及时批改,并总结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又将成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宝贵的一手材料。

由此,抓好备课,上课,反思等教学基本环节,立足常规,着眼改革,对于助推教学效益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教师;学生;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意义

“课堂”在英文中为Classroom,其最简单的意思是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即教室。但“课堂”和“教室”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与环境共同组成的强有力的互动情境。其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人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境是提供教学的场所,师生通过在教学环境中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学,达到教育目标。“管理”在英文中为Management,为有控制和指示、使人服从、小心处理及执行业务以达到目标等多种含义。关于“课堂管理”中外学者并无统一明确的定义。

二、建立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的维持课堂秩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治、增进师生情感的一套合适的系统规则。

(一)良好的课堂常规的要求

课堂常规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即良好的课堂常规应具备三个共同的要素,在此常规下,能促使学生专心于课堂活动,自治和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生能专心于课堂活动。其次,学生能自我管理,最后能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影响课堂常规建立的要素

1、国家的教育法律、政策、规章

其主要是指宪法、教育法、教育方针、课程计划等等,看似与建立课堂常规无太大关系,但他们是整个国家教育活动的最高知道原则,这些原则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建立课堂常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本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

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都各不相同,也会受着当地的情况,学校的办学条件所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这些都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特有的学校文化又会左右着教师指导课堂常规建立的方向,成为在制定课堂常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鼓励者、管理者,他代表着社会的利益,是社会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在指导学生建立课堂常规时,教师的学生观、管理观等教育理念必然会体现出来。

(三)课堂常规的内容

根据课堂常规的活动性质,可分为:“点名”、“出入教室”、“上课”、“收发作业”等等内容。根据适用课堂常规的项目性质,可分为:“礼貌”、“秩序”、“整洁”、“勤学”等几个方面。

(四)建立课堂常规应注意的事项

课堂常规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事项要求教师理解并掌握。

在制定课堂常规时,必须符合明确、合理、可行这三个标准。不可一次规定太多,一般5-10条为宜。课堂常规与校规分别制定,不宜重复。

在执行课堂常规时,应切实把握有效运作。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强化课堂组织功能,再予以授权,可有效迅速地建立课堂常规。为了方便常规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将常规分成几类,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有整体的了解,前后一贯的遵循。

常规由师生经不同渠道或方法共同讨论建立后,应对这些拟订的常规进行检查。重要的课堂常规是否已经列出来?有无遗漏?或常规的重要性是否已经受到应有的重视,强调?常规的表述是否简短易懂?

三、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违反课堂常规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运用适当的处理原则、策略,有效处理。

1、情景椭

(1)移走引起分心的事物。

学生有时会带一些容易引起分心的东西到学校来,比如,小饰品,杂志。教师可以移走转移学生注意力的物品,使其将注意力集中。

(2)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可能会降低。教师应该在学生表现出失去兴趣或厌烦的时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帮助,教师可以宣布已完成了多少任务、宣布已完成部分做的很好,然后和学生讨论下一步的学习任务,这些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回到学习任务上来。

2、温和反应

在教师建立了一整套纪律和程序,提供了支持性的教学环境,给予情景帮助以换回其注意力之后,学生还可能会发生违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采取温和反应纠正学生的行为。温和反应指的是处理违规行为,同时指导恰当行为的非惩罚性方法,可分为非言语反应和言语反应。

非语言行为包括有意漠视、暗示干预、接近控制、接触控制。这些方法都是用来增强纪律和教师控制的。除了非语言的温和反应可能会奏效。谚语反应也可以做对违规行为的非惩罚性的、温和性的反应。它们的目的都是用有限的干预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于学习。

四、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1、建立正确的教师价值观

正确的教师价值观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应该有现代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质量观,具有适宜的管理理念,在此价值观指导下,密切与学生的联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2、人性化教育

为使教育成为人性化发展的场所,教师必须正视人性化的教育目标。人性化教育导向,不仅目标正确,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重视隐性课程

目前我过的课程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课程概念的接顶已经较宽泛,尤其对正式课程以外的隐性课程已予以更多的关注。隐性课程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关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气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论

人们在课堂管理方面的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也正是由于人们对课堂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同,而产生了多样化的课堂管理的理论和策略,这些理论与策略就构成了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推动了课堂管理向高效率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要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因事而易。

参考文献:

[1]周猷.高职德育教育改革探索.新闻天地(下半月),2010(4)

第3篇

课堂管理是教学管理者必须做好的工作,更是教师的根本教学行为。没有规范化、科学化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低效的,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课堂管理应立足于课堂观察,从构建课堂的诸环节着手,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择其善者,改其不善者,把改善课堂作为抓手提质增效。

一、构建优质课堂

构建优质课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包括优化教学设计、细化教学准备和精心实施教学。优化课堂构建,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吃透教材,准确、明晰、全面地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是要采用符合自己教情和学生学情的教学方略,轻松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再次是采用必要的教学媒介和教具、学具,有力帮助学生完成教学活动;最后在实施教学中做到课堂节奏的合理调控,科学组织教学。

二、发挥课堂观察的积极作用

观察课堂是教学管理者的基础性活动。观察课堂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以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方针,以教学效果作为评价、评估课堂的基本标准,以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指导课堂教学。真正把观察课堂教学作为帮助教师反思的有效手段,并贯穿在每一位教师教学和专业成长的始终。观察课堂要注意分类,指导新教师如何上好“入门课”“过关课”,评价定位中青年教师的“汇报课”“竞赛课”,点评透析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特色课”。观察课堂要注重实效反馈,根据需要对观察的具体情况作口头或书面反馈,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反馈,对共性问题作会议反馈。观察课堂对发现的典型问题还要跟踪听评指导,用积极的态度敦促教师不断改正教学的种种失误,促其不断成长和开拓。

三、养成反思教学的良好习惯

课堂反思是肯定教学的成功之处、发现教学的缺点和不足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习惯。培养这种习惯需:(1)靠学校教学机构的督促,从教育的高度出发,给教师反思教学明确的任务,并把反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核、评价教师的工作;(2)靠教研机构(教导处、教研室)引领指导教学反思,解决反思什么、怎么反思、怎样把反思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等问题;(3)教师自己应写好教学反思的心得体会、反思笔记、反思报告,使教学反思常规化、系统化、理论化。

四、找准改善课堂的突破口

改善课堂教学的因素非常多,教师在短时间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应从组织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手。这就要求:(1)教师在备课中精备学生,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参与欲望充分得到实现;(2)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许多要解决的问题最好在课堂上完成,实现知识目标“堂堂清”;(3)充分用好必要的教学媒介,帮助完成教学;(4)设计学生乐于探究和参与的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5)分层布置作业,有效转化“学困生”;(6)书面考试题目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目标要

求,不要总是想难倒学生,有效克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而产生的厌学情绪。

总之,中小学课堂提质增效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

第4篇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真地遵循着约定俗成的常规来教学,于是教学常规就成了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规则和保证。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到考核,都有一系列的常规。教师备课的教案要规范:怎么复习旧知,怎么传授新知,怎么巩固练习,怎么测评达标,怎么布置作业等等,整个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写得清清楚楚;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要用几分种,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那些字迹工整,写得有条有理的自然就会被评为“优秀教案”了。教师上课时,就要一板一眼地按照备课设定的程序进行。即使是上一个环节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也要按照常规设计转到下一个环节。评课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教师的仪表,教师的语言,教学的任务,教学的环节,教学的目标等都在评价的一百分中占有不同的分值。被评为九十分的课就是“一等奖”,八十九分的就是“二等奖”了。我们实在说不出来1分之差,到底差在哪里。但是,我们就是这样按照教学常规进行评定的。

这样的教学常规成了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成了对教师的“无声的命令”。自然,也就有了和这种教学常规相对应的稳固的教学秩序。值得反思的是,那些个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学常规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说是为了管理教师,我们就会想到,管住老师是教学目的吗?显然不是。许多教师在那些常规的管理之下,变得“规矩”了,规矩地没有了自己的教学思想,规矩地舍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于是,许多个性化的教学风采被整齐划一,许多在课堂上闪现的教育机智自生自灭,许多教师只会“正步走”了。这就是那些常规给教师带来的效应,以至于有些教师面对新课程而不知所措!

更值得反思的是,那些个教学常规对学生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教师循规蹈矩的榜样示范下,学生也规矩起来。教师说一,学生不能说二;学生不举手不能发言,举了手,教师没有叫你,也不能发言;有机会发言了,又总想着说老师希望说的话。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教师提问的问题,课堂上十分安静,的确符合课堂纪律的“常规”。下课了,学生干部拿着《课堂常规记录本》让教师签字,又得了一个“优”,同学们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常规了。

我们一直把“懂规矩”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称之为“好学生”、“好孩子”,把不太“规矩”学习成绩又不好的孩子称之为“后进生”,“差孩子”、“坏孩子”。孩子的那些个奇思异想被扼杀了,那些个创造性的火花被泯灭了,那些个生动活泼的个性被压抑了,那些个孩子本该拥有的自由被肢解得烟消云散了。这就是那些常规给学生带来的效应,以至于他们走进新课程时,不敢“妄言”!

面对教学常规,我们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觉醒。我们不能说在过去的常规管理下,教师表现不好,更不能说学生表现不好,那是常规带来的“常规效应”。当我们以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的时候,只有一条出路:打破常规!

那么,在新的课堂上是不是不要常规了呢?不是。有“破”就有“立”,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有新的教学常规,新的教学常规要指向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如果要制定新的常规管理指标,请管理者不要忘记: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而愉悦地学习……

之五 怎样看待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的确。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纪律是不行的。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谁想起来就来,想走就走,岂不乱了方寸。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怎样看待课堂纪律?什么样的课堂纪律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有一位教师曾经形象地比喻某班级课堂纪律好:“我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此言虽然有些夸张,却足以证明其课堂上相当安静,如果教师不讲课,就没有别的声音了。

课堂上安静就是纪律好么,学生们都在做什么了?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之间相互地沟通与对话,是思维的激活、碰撞与交锋。因此,评价课堂纪律,用是否“安静”作为标准是显然不行的。

可是,我们确实这样评价过课堂纪律。以至于时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用“安静”作为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迹象。一些学校的领导要一圈一圈地巡视、查看课堂纪律;值班学生干部要一圈一圈地为各个班级的纪律打分;教师下课时也要为任教班级的纪律打个等第。这种对课堂纪律的关注,师生们是不能小视的。学校在“评先评优 ”的时候,要考虑教师能不能维持安静的课堂纪律,校长在评价教学秩序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评讲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就更大了,在学生成级单的操行评语中,教师用的最多的是一个词是“努力学习”,接下来的就是“遵守纪律”。如果哪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人意,其检讨书上的词语就是“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违反了课堂纪律。我们不曾认真地注意到:课堂纪律竟被简单地泛化到了如此地步!

据说,一位学校领导在检查课堂纪律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个任课教师就受到了批评,当教师说明原因并进行争辩时,领导扔下一句话:“那也不能笑这么大声”,就走了。教学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就不能大声笑么?师生们的哄堂大笑恰好证明他们进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这样的课堂也要绳之以“纪”吗?那么,如果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动情地哭了呢,是不是又要“严肃处理”了;要是为了争辩。吵了起来,又怎么办?

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又一个标志。师生真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笑,亦或是哭,甚至是吵,都不得用纪律机械地取缔。相反,教育者要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课堂纪律呢?那就要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那就要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

上的投入程度。

之六 教育机智是怎么来的

人们通常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处理一些难题,称之为运用了教育机智。的确,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例如,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个学生朗读作文时,由于“口吃”,课堂上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开始是满堂哄笑,继之是一片沉寂,那个“口吃”的学生不再朗读了。如果教师按照一般的方法处理,就会换一个学生朗读。而这位教师别出心裁地说道:“既然他不习惯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朗读,那同学们就趴在桌子上,只用耳朵听吧”。教师也走到教室最后,面对墙壁站着。这时朗读声又响起来,越来越流畅了,越来越精彩了,课堂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教师运用教育机智的成功范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教育机智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众多的教师都心向往之。据说一位特级教师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其门下就有了学习教育机智的“弟子”。至于“掌门人”是怎样传授“技艺”的,我们暂且不论。单说“弟子们”是不是经过学习就能够掌握要领。名师可以告诉你,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甚至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范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学习者把范例都背诵下来,是不是就能够善于运用教育机智了?

教育和工业是不一样的,工业生产的是物,是有规格和型号的产品,教育培养的是人,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不同的人,怎么可能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去解决动态的教育过程中发生在人身上的鲜活问题呢?

再说,教育机智不是简单的算术,通过名师的指点就可以学会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先装在头脑里,然后再去运用的。也就是说,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可以传承的,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生成的。像是学习游泳,没有呛过几口水的体验,恐怕是难以学会的。所以,教育机智也是不可能一学就会的。新课程在重视预成性课程的同时,也重视了生成性课程,这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另一个标志。

那么,是不是说不要向名师学习了,当然不是。需要我们讨论的是,怎样向名师学习,学习什么?既然想学名师那样,善于运用机智,就得向名师学习。但是,向名师学习的不应当是教育机智,也不是简单的教育方法,而应该是名师的思想,名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能够生成教育机智的、丰富的教育思想。

第5篇

摘要: 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学反思,对于当前新课程改革,更应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回顾,达到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效果。同时又能反馈于课堂,知道自己如何驾驭课堂,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需要深化,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功底则源自教师平时自觉主动的反思,源自基于问题的反思,源自真实、深刻的反思。因此,教师对自身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日常的兴趣、爱好、学习自觉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肯下工夫,有心、用心,从而找到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方法,走有特色的专业成长之路。

关键词: 有效课堂 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凸显教师成为研究者,做反思型教师的必要性。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角色,把反思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领会反思的内涵,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特认识和教学风格。心理学家斯佰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师发展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反思的内涵须注意回顾与前瞻、课内与课外、行为与思想等关系。只有把这些关系审时度势处理妥当,反思的内涵就会有一定突破。教师的发展因教学反思而成长。其一,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再认识、思考,再探索和再创造,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理念与决策,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行为与细节,教学过程与结果等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进而促使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二,应该是自觉和主动的反思。一个处于自发教学状态中的教师,其教学思想往往是模糊的,其教学行为常常是盲目的,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永远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此课堂教学反思应是自觉的。同时课堂教学反思也不能是被动和被迫的,人在被动或被迫环境下思维处于受被动和受压抑的状态,闪光的灵感和睿智的思想不会降临。其三,基于问题的反思。问题是反思的前提,有效的反思不是课后例行公事般地回忆上课情况,而是通过反思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是反思的最终目的所在。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对课堂教学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从大家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事件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四,具有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而探索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重新理解,重新优化。因此反思者必须有质疑、分析、讨论、解疑,最后达到升华的心理过程。可以说,没有探索,就谈不上反思。同时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经验上升到规律。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反思来源于鲜活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和人生的思考,这也是许多课堂教学反思读来令人倍感亲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种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绝不是肤浅、重复的认知。反思的价值取决于反思的深度,有效的反思是一种研究,是一种探索,是思有所得,日有所获。它深入内心,触及灵魂,重塑教育教学观念,从而大大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节课的时间虽然很短,对其进行教学反思的视野却极为广阔。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推进,问题设计,学生的状况,策略的运用,教师的评价,甚至师生的言行举止,教学的片段细节等,都可以成为反思内容。只要有“心”,教师必然会对许许多多看似繁杂琐碎的教学事件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只要用“心”,教师必然能探寻到一条条适合不同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独特路径,也必然能够找到一条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专业成长之路。

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学反思,对课堂的效率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虽然很多,但教学反思尤为重要,特别是平时司空见惯的一些教学细节,只要肯琢磨,肯用心,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出现,这些都对善于反思的人有用,因此,反思的人应具有聪慧的双眼,能在教学中学会捕捉,画龙点睛。还要会总结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就是取长补短,不断地反思,使自己进步。虽然在成长的路程中有荆棘、坎坷,只要坚持,只要用心,就会使自己在课堂中轻松自由,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效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王福强.用心做教研——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教学策略.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周卫勇.怎样上好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集体备课;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2

集体备课不能简单理解为写教案或案,而是教师学习、构想、反思、研讨、教学设计和教师研修历练的必要过程。良好的集体备课组织形式,对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涉足集体备课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均有独到的见解。余文森教授从教学论的视野,在优质教学观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个人潜能。经过三年的探索尝试,我校已形成了集体备课的固定运作程序,即主备人备课、主讲人说课、集体研讨、课堂实施、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流程。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了这种校本教研的方式,也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落实教学常规

有了好的过程,才有好的结果。过程的高效要靠制度来约束,以常规为本,常规的有效落实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制度基础。开学初,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备课组成员的理论学习,注重集体研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法交流与学法交流相结合,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相结合,课堂练习与书面作业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学期末,教师要分类收集整理集体备课教研记载、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及活动资料,便于积累经验。

二、规范备课程序

注重备课环节:个人初备共同研讨课堂实施教后反思。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必须要突出备课组长的核心地位。备课组长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分配备课任务、提出备课要求,既要起到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又要及时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研讨,注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研讨中要做到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对主备人教案提出修改意见,补充完善,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活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源头活水,才能不断吐旧纳新,充电换血,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老教师的观念得以更新,年轻教师也得以迅速成长,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我们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及教研重点,找出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及成因,梳理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困惑,按计划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规范集体备课程序。

三、注重经验积累

集体备课教案是经过主备人精心备写,集体讨论中融入集体智慧定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优秀教案,是适合学情的。教案付诸课堂实践后,教师个人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时间进行教材的再钻研,进行理论学习、听课等,通过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创新思维和反思。可以是肯定思维反思,也可以是质疑和否定思维反思,亦或是创新发现和选择思维反思。目的是通过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行为,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将这些反思、随笔等整理成册,以指导集体备课工作。

四、改进评价方法

目前集体备课中对教师个人教案的评价比较单一,基本上看教师对教案批注的多少。为了应付考核,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注教案,有的甚至将课文的中心思想抄到了教案上当批注,使得本来清晰整洁的教案变得密密麻麻,难以辨认。实质上,教师教案的评价可以依据教学反思的深刻性、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和主备教案任务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教师挖掘教材的深浅程度,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法,教学程序的编写能力和水平可通过教案设计比赛等方式来评定,真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整理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经验,形成语文集体备课策略体系,撰写相关论文,使集体备课真正服务于课堂。

五、讲求活动实效

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自然迁移,自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教师而言,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做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相统一。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还可以从研究者的视角来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及时梳理自己的所感所悟,寻求弥补不足的方法与途径,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和体系,从根本上破除以往教师备课程式化、肤浅化的陋习。此外,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不论是主备教师,还是“旁备者”都能够正视课堂教学的“事实本身”,在预设与教学的冲突中发现问题,为完善教案开辟创新和发展之路。

集体备课成为常态后,不论是主备教师还是“旁备”教师将课前备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三者融为一体。这样,既能关注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又能同时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和培养;既能关注教师完成教学预案的情况,又能同时关注教师的应变能力;既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能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准度,又能同时关注学生课堂思想火花的绽放程度;既能关注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又能同时关注学生参与有效学习的人数,使参与备课的教师有“备”而听,有“例”而思。长此以往,就能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集体备课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使部分教师从一般走向优秀,从普通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集体备课基于学科,来自于实践,服务于课堂,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规划并启动嵌入式教师培训项目

2015年8月,“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发展”项目在同和小学正式启动。整个培训以两年为期、分八个阶段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评定教师初始质量。借助“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质量提升系统”,在学生感知评估、同行分析评估、学科专家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厘清教师质量初始水平指数,为确定教师专业发展“弱项”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组建“高相似度”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根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质量现状,聚合初始质量结构相似的教师,组建成一个个“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为实践中共同聚焦专业弱项、强化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供组织基础。

第三阶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根据教师质量初始水平指数,针对初始质量弱项,指导教师制定两年期专业发展规划。

第四阶段,系统学习新领域研究成果。根据教师质量三维评估模型,通过聚焦教师质量的“人格倾向、专业准备、教学行为”三个维度18种特征的现状,通过改进、提升和优化,培养时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卓越教师。

第五阶段,开展“高相关性”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活动。根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主题重点,延揽、配备相应专家,指导“共同体”的研究活动,且每学期每个“共同体”观评视频课例5次以上。“共同体”分本校组建的“实践共同体”和异校组建的“在线共同体”两种。

第六阶段。教师进行嵌入日常教学的专业修炼。在专家示范指导下,教师利用学生反馈数据、同行建议和专家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凭借“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质量系统提升平台”,开展深度专业实践修炼与反思。专家根据教师的反思情况进行适时反馈指导。通过反思感悟优质教学实践的真谛,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境界,真正地走向专业卓越发展。

第七阶段,搭建教师进步台阶。利用“我的教学窗口”进行常态课堂实录展示,由此获得同行的针对性指导,同时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性,增加教师成长过程中更多的生命意义。

第八阶段,评估教师发展质量。教师的发展需要借助评价反馈来促进,由此让教师看到努力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激励进入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阶段。

二、“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

2012年教育部下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13项、58条。如何把《专业标准》解构,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是学校促进教师卓越发展的重要内容。培训的现实表明,当前培训的基本指向是模糊与粗放、统一而乏个性,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强烈的主体性、针对性和梯度性。嵌人式培训在梳理《专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科教师的核心专业归整为3个方面,对应18个主题,通过梯次递进方式、质量研修平台(互联网)、专家团队指导,借助专家主题报告、名师课堂示例、参训教师日常课堂视频,达到逐个突破、梯度推进、有效落实。

(一)嵌入日常教学反思

日本佐滕学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形象是‘反思性实践家’,其‘专业能力’不停留于所规定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合理技能,而是视为融合这些知识所展开的对于问题情境的‘反思’,以及适应这种问题情境的判断之基础――‘实践性学识’。”可以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对“学习过程的学习”,是“学习的学习”、“学习怎样学习”,这就是反思性实践。而“反思性实践家”的实践性认识由如下部分组成:行为过程的认识,即“默会知识”;行为过程的反思;同情境的对话;关于行为过程的认识与省思的反思:同反思性情境的对话。从上述不难看出,反思是教师构建实践性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和通道。同和小学在规划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方面,逐渐构建起“实践-反思-实践”的反思性文化取向,努力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常态化。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反思性实践存在如下指向课堂教学行为的“三条线”:

第一条线:嵌入式培训项目提供的主题文件包。项目研修专家根据拟定的研修主题,以主题文件包的形式,从国内各种教育杂志筛选10篇具有学术权威性和实践引领性的文章,供老师研读,要求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反思。尽管存在“工学矛盾”,但在坚持、再坚持的过程中,教师尝到“甜头”。比如,在对学科本质的把握,即“内容科学化”专题中,语文老师通过一次次的研读、碰撞、观课。结合课标解构和单元设计,认识越来越清晰。由此剔除语文学科的共性本质,拎清语文的独特本质。从聚焦语文工具性与人性的融合,到聚焦语言发展,教师对学科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有了具体、清晰地把握,教学就不再慌乱和躁动。

第二条线:教师共同研读《教师的挑战》一书。以章节为单位,边读边以回顾性反思和前瞻性反思记录反思过程,然后调整和改善课堂行为;教学后又紧跟进行叙事性反思。如此循序往前。经过不足一年的反思性实践,就使教师初步建立“倾听、串联、反刍”为主要形式的课堂。

第三条线:展开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单元教学反思初步打通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材单元与单元、册与册、学段与学段之间的关联,有了基于联系、运用迁移进行教学的意识。在不断的自我行为反思中,逐步地得以内化,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

通过嵌入日常的教学反思,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被理解、认同、内化和创造,教师的缄默性知识也在反思中不断地得以清晰和固化,教师的教学个性,甚至教学风格,逐步地显现并走向成熟,卓越教师的特质也开始彰显。

(二)嵌入日常教育叙事的叙写

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构建。康奈利整合杜威、维果茨基、班杜拉等人的观点后指出:对许多教师而言,个人实践只是教师重构过去、专注未来、应付现时危机的方式,内涵于教师过去的经验、教师当前的身心,以及教师未来的计划与行动;撰写和讲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最佳方法。只有在嵌入式培训情境中,才有丰富的教育叙事氛围与资源。叙事研究方法论的提倡者尚克认为,通过向他人述说和讲故事,不仅可以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特征建立链接,还会促成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的交流,从而创造一种开放、互信的“研学教”氛围。

2015年之前。同和小学虽然在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专家引领方面,倾注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既有不断派出的各种层次培训学习,特别是全员参与的高端学习,也有请进来的名师和专家的听课上课、观课评课、学术报告,教师似乎“听”得明明白白且情绪振奋,立即实践的冲动也很强烈,但从效果来看,教师的专业改变极其缓慢。无疑,教师脱离实践情境,是不能产生和构建个体知识的。因此,嵌入日常教学实践,重视教学行为的反思性叙写,在述说和分享个人的经历与体悟、得与失、愉悦与沮丧,在不停地叙述和分享中。教师才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素材。同和小学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取向、信念、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在嵌入日常教育叙事的叙写中悄悄地发生着质的变化。

(三)嵌入日常基于视频的案例研究

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办。美国、荷兰、捷克、瑞士、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研究项目――利用常态课的教学视频,提出一个明确观点:日本学生的高成就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活动――授业研究密不可分。授业研究是一个系列实践革新的循环过程,一般步骤包括:选择一个课题、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教课、评课与反思、修订实施计划、重教该课、评课与反思、分享结果,具有如下方面的特色:强调自我研究、自我反思与同僚批评相结合。凸显教学法意义的社会建构的重要性;以“课例”为桥梁,促成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基于此,同和小学把课例研究作为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行为、研究者与教师的桥梁,作为“回归课堂”的主要研究方式和成果表现。同和小学的嵌入式研修平台的视频库(相当于视频俱乐部)体现出威尔逊和伯恩所确定促进有效专业发展的特点。第一,视频案例研究的目的是让教师作为共同体来参与,格温・帕克特称其为“协作反思”共同体。第二,基于视频案例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之间的探究,目标是利用视频片段去质疑、反思和从教学中学习。第三,紧密的同事关系也是视频案例设计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在视频案例研究中同伴相互支持,为质疑、评论和完善教学行为提供了机会。当然,教师在使用视频时,不是将它作为相互评价的资源,而是作为更好去理解教和学的资源。随着嵌入式培训的深入推进,同和小学在高标准建设自动录播教室基础上。还为方便视频研修平台资源采集,购置部分课堂教学录制设备,同时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设置教师办公室,从而为教师研修团队的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常态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同和小学,基于视频的研修随时可以发生。其中在行为表征上最为突出的变革:教师对个体与他人课堂行为的关注。已经逐步由关注教师行为,转为关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事实,即每个孩子获得了哪些发展,还存在什么困难,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在这节课中,应该向执教老师学习什么。自己可能获得什么改进。基于视频的案例分享,逐渐促使教师形成坦诚、基于事实与改变的观课取向。教师越来越关注课堂的终极指向。即学生是否实现了有挑战的学习――深度学习。

(四)嵌入基于对话的日常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和学方式的变革;教和学方式的变革是学校课堂变革的核心。在教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和评价,转向触发、交流、分享:在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习得、记忆和巩固,转向探究、反思和表达的学习。只有对话教学,才能实现上述革命型的“转向”。所谓学习,就是一场展开的相遇与对话:与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与教室里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上述相遇与对话就构成活动性、合作性和反思性实践,也是探究、合作与表达的实践。在嵌入式培训中,对《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思想的研读、反思与实践,引领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重点研究的主题是“倾听、串联、反刍”。

倾听表现为教师的倾听与学生的倾听。教师的倾听有如下维度:一是认识儿童的发言是教材哪些内容触发的,即把握儿童与教材的相遇与对话:二是认识儿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触发的,即把握教室里同伴间的相遇与对话:三是儿童发言同他自己先前的发言有怎样的关联,即把握儿童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上述维度关联的“媒介”是教材。诚实地围绕教材、着眼教材的发展性,实现教师的倾听。在倾听中,要在关键处触发,在成熟时引领学生交流、分享。学生的倾听也有如下维度:一是倾听教材,即与教材充分的相遇与对话;二是倾听老师的发言,即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三是倾听同伴的发言,即与同伴的相遇与对话。在上述维度中,与教材的充分相遇与对话是基础,只有充分与教材对话,学生才能建立同伴发言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只有倾听同伴发言时,才能有所触发。

最难实现的是教师的倾听,因为诚实的倾听有一个重要原理。即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能寄予信赖与期待。因为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因为要“赶进度”,只注意倾听“好的发言”的居多。而大多数“好的发言”是迎合教师备课的预设,教师觉得这个环节走到这里就可以了,导致出现以少数学生的思维和发言代替学生全体的思维和发言;越到课的后半部分,即“冲刺性学习”阶段,这样的现象越突出。既使一些“好的教学”,也不过是教师与部分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课堂,只见教学,不见人,忽略了人的发展。即便所谓学得好的,也不过就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堂里同伴之间互助关系的温情不在,缺失集体对话的触碰与交流,也就没有关爱与共享。那些掉队的儿童,连基本的学习权都没有得到保障,何谈其他?

倾听是基础,串联才是核心。教材是串联的媒介。课堂上“串联”的发生无疑要依靠教师,教师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与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与别种知识、把昨天学到的知识与今日学习的知识、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与社会上的事件、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串联起来。应遵循如下基本原理: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儿童的发展性;尊重儿童的个体性。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是教师进行串联的基础,把不同的声音串联起来,对学生不同的声音给予回应,至关重要。佐藤学教授强调: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无非就在于探讨这样的活动是否成为“串联”的活动

要想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就有必要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刍”。构筑对话关系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做“反刍”学习的榜样,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同和小学。所有教师的教学互相公开、坦诚互评,从而提高作为卓越教师的专业性。佐藤学提倡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以及形成“互相倾听”关系。在同和小学,通过对话教学和案例研究的累积,具体地渗入了教师的实践。

走向基于对话的日常教学,是课堂教学革命的必然选择。对话教学的愿景是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促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借助心心相印的交流,形成相互倾听的润泽氛围。只有嵌入其中,教师的学习才能同新的世界“相遇”与“对话”。才能迎对教学的“冲刺”与“挑战”。

第8篇

紧紧围绕区教委20xx年工作要点及局29号文的指导意见,以“科技领航”特色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的教学理念,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努力加强教导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教导处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功能,使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等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抓好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管理理念:“一严三多三不”。严要求,多关心、多培训、多指导,不挑剔、不埋怨、不指责。

(一)进一步规范各项教学常规,使教师有章可循

备课:每周各组的集体备课时间都要得到充分保证,继续推行“集体说课、分散备课”的集体备课制度;并实行差异备课:教龄在15年以下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撰写详案;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教案是详案,对于首次任教本册教材的应有80%以上详案;50周岁以上的教师可以写简案,要注重课型的齐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作文指导课、实验课等等)。课时教案重点体现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指导(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及措施),习惯培养等。

校本培训:各备课组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

课堂教学:在以往较为完善的课堂模式基础上(文史类科目教学模式“导学展示——合作交流——拓展迁移——总结反思”,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模式“目标展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继续推进特色课堂的创建。开展优秀特色课堂评选活动。各教研组推荐一节符合学校特色理念和新课标理念的优秀课,参加学校“优秀特色课堂教学”评比。评选过程中,各教研组研讨、探索、集思广益、吸纳精华进而总结出更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习惯培养和落实,继续推行小组合作教学,将微笑、激励、竞争带进课堂,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自主、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方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艺术,做到备课备教法,讲课讲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板书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整体优势和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效率,在夯实三轮同研的基础上,定期组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普通老师的过关课及青年教师的展示课。在备课、研课、磨课、上课、评课、反思过程中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学有效性。

校本培训:各备课组组织同研一节课活动及各种展示课活动

作业教学: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分类布置,非双休日小学科不布置作业”的原则。要求老师把作业布置纳入集备内容,在共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有个性的内容。作业设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渗透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作业要做到“四精五必”,“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五必”为“布置学生的作业,教师必先做、有发必上收、有收必批改、有练必讲评、有错必纠正。”重视作业订正。做好学生作业情况的记录与分析,特别是对作业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或独特性见解的应予详细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实行“等级+评语+日期”的评价方法。提倡教师利用高效、鼓励性的评语与学生随机交流,既拉近师生距离,又鼓舞士气。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错题册”(教师的“错题册”与作业批改记录整合在一起),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册”,学生的错题册可以与笔记本整合在一起,提高学习效率。双休日或节假日注意作业的多样性。既有巩固性的书面作业,也适当布置一些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作业。不仅布置读、写、算的作业,还要布置画、唱、操作、实验、调查、考察、观察等实践性作业。

每门学科都要建立书面作业本,学生保留一学期作业,学习委员保留作业布置记录轨迹。检查组将通过不定期深入教研组抽查作业和学生问卷形式监控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并及时反馈。同时,每学期教导处将进行一次学生作业及课堂笔记展评活动。

教学反思:本学期我们继续推行教学反思制度化。引导教师写好“备课本上的反思”和“反思本上的反思。

备课本上的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结合新课标、特色理念和学生实际,实现课堂最优化;课中反思重点研究是否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民主,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教师能否适时调节。课后反思的关键在于思考是否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三维目标是否落实,存在哪些困惑及学生问题、得意片断、不良感觉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提倡青年教师反思数量不少于全学期备课量的1/3,骨干教师反思不少于1/4。

反思本上的反思

一 周工作的总结及学习“推荐小文章”的感受,每月4次。

单元检测:做好单元检测质量分析是提高教师及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着力抓好教学质量的分析、反馈和调控。抓实每次质量检测,以反思促发展。要求各备课组每学期单元检测(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在内)不少于4次,同时加强课堂随考力度,也就是说每节课应有课堂反馈。

每次检测后,坚持“站在数据上分析,跳出数据外分析”的观点,任课老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分析出问题,分析出目标,分析出措施,分析出效益。要求每一位教师,客观对待数据,主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促进可持续发展。

音体美及实验教学:音体美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各年级音体美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课的教案,克服授课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大对音美课的随堂检查及听评课力度,学期末教导处以抽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论及技能测试,学生的成绩同时计入老师的考评之中。体育组根据级部特点,确定训练专项,教导处每两个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以考评体育教师、班级和学生。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学期初制定翔实的实验教学计划,在完成教研中心提供的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每周四开放所有实验室。实验教学要做到课前有通知、有准备,课后有记录、有检查。实验学科的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验比赛。并继续做好实验小助手的培训等工作,完善实验教学的校本课程,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听课:采用定时间、定地点的常规听课与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教研组长和三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5节以上;负责教学的中层以上干部,每学期听课评课30节以上。通过听评课,授、听双方都能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听课时,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评议记录要突出“三个一原则”即指出一个优点、找出一处缺点、提出一个建议。

听课班子将继续加大随堂听课的密度,坚持随听随评随检查教学常规,要求听课小组的老师、学科骨干老师以及空课的教师必须参加听评课。

校本培训:教龄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薄弱学科的教师。

(二)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营造浓郁学风。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b、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c、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d、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定

2、注重日常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专心听课、课堂笔记、课后及时作业、自主复习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诚实考试的习惯。要求各个学科、各个级部有针对性的目标和落实措施。教导处将通过抽查作业,民意调查,随堂听课等方式检查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等,发现的问题将及时进行反馈,并督促教师指导学生改正。

3、学法指导,每学年之初拿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学习方法指导活动。如怎样进行预习,如何记好课堂笔记,如何有效作业,如何提高记忆效果等,在平时的课堂上亦随机给学生渗透一些实用的技巧。

4、注重细节管理,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教师应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组织纪律,注重细节,加强常规管理,确保纪律的落实。

5、重视辅导。面向全体,坚持集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优生和学困生,要在思想上关爱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抓常规落实,促常规工作有序高效

1、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向教学细节要效益。修改、完善《实验中学教学常规考核制度》,以制度落实为基础,强化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实施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工作阶段性和随时性相结合的检查考核制度。周周反馈,月月汇总,提出下一阶段的学校的具体要求,并督促好出现问题的整改。

2、本学期将重点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督查,跟进课堂质量。建立三条质量监控线,即问卷调查、校内教学督导以及教学质量分析。

问卷调查:即每学期末向学生发放问卷,评选最受欢迎的特色课堂。

校内教学督导:即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薄弱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重点要抓好听课后的评课、分析和指导,对传统的、机械的课堂模式给予最大程度的纠正。

教学质量分析:即加大单元质量检测、期中、期末质量检测成绩分析力度。每次检测既要有数据的统计,更要有教师、学科、班级、年级、学校各个层面教学质量相关的分析报告。每次检测后,要求做到“三个聚焦”,即聚焦有问题的班级和学科,聚焦有特色的班级和学科,聚焦新教师,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引领教师调整教育教学方向。

二、加强校本教研与培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校本培训理念: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

校本培训原则:常态化、序列化、实效性。从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校本培训目的:打造和谐向上能力强的团队(以全体教师为成员的团队、以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团队、以备课组长为成员的团队、以级部教师为成员的团队、以班级为单位的任课教师团队等等),提高每位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措施:

全员培训:

1定期组织教师召开专题交流座谈会。如:9月末10月初召开“骨干教师表彰暨经验交流”大会,骨干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并引领全体教师进行大讨论。学期中组织教师“谈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优等生”等专题交流活动。

2、“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继续开展“周读——月读——期读”的三步走读书工程,进一步完善和利用“读书工程”平台,使其达到好书共享、解疑释惑、传递愉快工作学习信息、阶段性总结等作用。

周读:内容——经典美文。

时间——每周一第8节课。

形式——集体学习。

文章来源——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根据提供的文章数量及质量计入教师的考核。

月读:内容——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经验。

时间——每月一次。9月数学、体育组;10月政治、音乐组;11月物理美术组;12月史地组;20xx.1月生化组劳组。

形式——教研组牵头的论坛等。

期读:内容——教育专著。

时间——假期。

形式——自学。

另外,将精彩学习材料上传校园网“教育科研”专栏,全校老师随机学习、跟帖交流,在各异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

3、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把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及时上升为科研课题,做到教科研常态化。认真研究并做到及时总结、推广。做好现有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工作,搞好课题网页的添加维护工作。

骨干教师培训:

(1)、每学期,骨干教师必须开放一次课堂,但可根据自己的课堂专长和个性,自定展示主题,展示主题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高效的提问艺术、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当堂落实的艺术、评价及教材解读等方面。同时及时进行反思活动,每学年上交一份优秀案例和教学感悟,学校将集中优秀案例汇编成册,便于经验的积累和传递。这样使骨干教师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2)、外出学习式: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参加学习。同时继续进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模式,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青年教师培训: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一对一培训)。落实好“拜师学艺”制度,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开展师徒帮教、互帮互学活动。薄弱学科的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子、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子。学期末评选优秀师徒结对教师。抓好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力争使更多教师成为教学能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竞赛活动,争取在各级论文、教案评比,优质课比赛活动中再创好成绩。学校将推荐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坛新星、教学能手等评比活动。让一部分年青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骨干。

三、加大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全力打造aa级特色品牌学校。

目标:

逐步贯彻落实我校“科技领航”的办学理念,为学生创造科学人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比较全面、主动的发展。

措施:

1、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落实办学特色。一是各教研组在上学期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不断的集补充和完善;二是坚持本校教师和校外专家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进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题培训;四是定时召开校本课程汇报课暨研讨会,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优秀成果,解决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让科学伴我成长”——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各教研组根据学生爱好,结合学科特点,找出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的切入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理化生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根据教学目标,选定课题,制订活动方案,让学生走出校园调查、测量、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回校利用各种实验器材进行课题的探究和实验,学期末,以论文展示、研究性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呈现活动成果,使动手实践真正成为学生科学实验、探究发现的重要渠道。同时,倡导各学科利用课活动举行1-2次有组织的学生活动,形式有:讨论、辩论、开读书会、故事会、讲演会、学科竞赛(包括英语单词竞赛、数理化单项比赛等)、实验操作比赛等等。教导处将根据各组的计划统一配档活动安排。要保留轨迹。

3、充分发挥网络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一是鼓励所有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二是利用好摩登等网络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树立起创新、发明的意识;三是利用好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和谐向上的团队。

(1)、完善教研组的考核制度,定期表扬先进教研组,期末进行“业务标兵教研组”、“师德高尚教研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研组”等不同类别的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激发教师追求事业成功和打造和谐团队的热情。

(2)、继续实行教研组长及教研组例会制,学习教育理论,反馈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介绍集体备课经验,通报常规检查情况。

(3)、加强教学研究,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活动要做到“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

(4)、各组开展“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5)、积极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讨论、有记录、有小结,杜绝随意性,加强常态课研究,开辟教研园地,打造交流平台,初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中会考工作

1、全体教师要统一思想,认清具体目标,调整好自己及学生的状态。广大师生团结协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2、以提高效率为立足点,以新课程及中考考试动态研究为突破口,有效提高中考学科的教学质量。各学科的教学要有总体设计、每一步的打算,将工作计划安排到周、天等,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每位教师都要研究中考说明;研究考试要求;研究近三年中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研究中考试卷的评价与分析,掌握答题技巧;研究复习内容、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认真备课,复习课教学内容密度高、教学节奏快,要达到复习课的高效率,认真备课是充分必要条件。

三是精心选题,建立习题库,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在练习题目的选择上,要对现有的成品材料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有针对性,切忌随便使用,高耗低效。

四是上好讲评课。复习阶段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优化训练,在精心设计训练习题的基础上,上好讲评课是一个必不缺少的方面,讲评课对复习课起到了矫正、巩固、补充的作用。

五是全体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向科学学习要质量。

六是向管理要质量;营造浓厚的应考、备考氛围;张弛有度,提高效率;特别关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努力创设和谐的工作氛围,整个力量拧成一股绳,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及时收集和捕捉信息,指导做好教学工作。

主要工作安排:

8月:

1、学习、研讨29号文,完成学校、教研组实施方案及个人教学计划。

2、中考试题研讨。

9月:

1、初四级部进行第一次单元测试。

2、拟定教研组计划。

3、班主任主持召开班级任课教师座谈会a:进行学生情况分析b:商讨小组的划分、使用及评价方案。c:制定班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

4、开展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方法指导课活动。

5、骨干教师表彰暨经验交流。

6、数学、体育组读书交流。

10月:

1、月初单元测试。

2、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骨干教师座谈会,主题: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或如何培养优等生。

3、政治、音乐组读书交流。

11月:

1、月中期中测试。

2、学生作业、笔记本,作业批改手册(教师错题册)展评。

3、进行备课本、反思本、听课记录本等常规检查并反馈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情况。

4、开放骨干教师课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秀特色课堂的评选活动”。

5、物理美术组读书交流。

6、体育单项测试

12月:

1、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

2、音美理论及技能测试。

3、史地组读书交流。

4、月中单元测试。

1月:

1、学生问卷调查。

2、进行备课本、反思本、听课记录本等常规检查并反馈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情况。

3、校本课程优秀成果展评。

4、生化劳组读书交流。

5、优秀教研组评比。

第9篇

1、加强教师学习和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稳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

2、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管理工作。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视导工作。

5、加强教导处的日常管理工作,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本年度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坚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品位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常规

1、着力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上好晨会、班队、思品等课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保质保量上好每节课,教导处加强随堂检查力度。

3、不断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教学常规工作

①、课堂教学。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在教学中应保持必要的激情,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板书规范工整,能提炼、概括知识要点及其逻辑关系,展示思维的过程;语言清晰准确、精炼生动,逻辑性强,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有复习导入、新知探究、过渡衔接、小结巩固、课后学习任务布置与指导等基本流程,学生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魅力的课堂。

②、作业布置及批改。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都应有为巩固学习效果而精心设计的基础性作业或实践性作业。这些作业应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一致,切实做到实效训练,杜绝重复低效的题海战术。每单元学习后应研究设计专题检测。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错题归类成集,不时翻阅,使之一错不再错。教师批阅的作业与试卷,均要当作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材料来研究,特别是半对和错误的答案要研究为什么会错,如何改进教与学,不能仅以打分了之。学校检查作业要进行质量和效果评价,不能只重数量。

③、备课。教师应在备课上下功夫,平时授课要有超前1-3课时的教案,不得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备课工作要体现对课标、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作业训练等内容的研究与反思,真正搞清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和“为什么”,撰写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市场上购买的现成教案可以参阅借鉴,但决不能照本宣科地搬进课堂。学校检查备课笔记不能只查有无和多少问题,要把重点放在评比备课质量上。

④、听课、评课。教导处要加强随堂听课的力度,对新上岗的教师听课次数更要增多,听课后及时与上课教师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并检查备课情况和教学反思的撰写情况。

5、重视体育卫生工作,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继续抓好“两操一课”。全面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师资水平

1、继续加强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教师认真自学,教导处要予以指导,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博采众长,拓宽教学思路。

3、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学期初,教导处为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给予全面的指导。

4、各课题组继续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要按原定计划进行研究、结题。本期将举办课题研究培训会。

5、各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每期确定一到二个研究专题,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章,并组织开展沙龙式教学研讨活动。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 外部环境 内在规律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的目标。本文从课堂外部环境、内在规律两方面探求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外部环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改变备课模式,备学生、备教材

改变备课模式,坚持集体备课后个人再认真备课。教师个体不仅拥有自己的水平,而且拥整个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事实证明,通过备课模式的改变,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课前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教材:(1)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2)合理组织教学方案;(3)注意相关资料积累;(4)精选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备学生:(1)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学情。

二、坚持教学反思,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教学总是与教师的有效反思密切相关,反思教学不仅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也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教学反思对于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在教学后多反思,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外部环境的同时,还要遵循课堂的内在规律。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态度决定高度,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怎能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要学生有浓厚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讲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听课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你,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提出“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技巧。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有关资料显示,教学方法有上百种,如果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讲授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研究法、合作学习法?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教师在施教方法上,应由单纯讲授法转向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讲授引导应更加精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策略就不同。不同教学方法又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因此,不同的方法具有承担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功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最优方法以达到效果更好、更高的效率。以探索为主导、以自主为主导、以合作为主导、以生成为主导、以对话为主导、以问题为主导、以体验为主导的新课改课型在实际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要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老师必须充分而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也就是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理解本堂课的内容,以及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本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等。(2)教师要了解本堂课中涉及到的新概念,这些概念与已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自己的备课中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3)充分理解不同课型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4)根据历史课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 讲练结合、当堂训练检测

第11篇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质就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和加速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学生终身的数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及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运用,给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稳固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改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1)重视创设探索情境,使探索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的探索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问题和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产生激励、推动自己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2)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培养模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是仅仅换一套教材,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材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方式也由被动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要求每一个教师,坚持学生是学习、探究的主体,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要改变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3)改进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

(4)引导反思探索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后,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方法能否改进?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3.恰当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12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反复强调了教研立校的重大指导意义,这对教研工作来说,既是新的机遇,又是巨大的压力。为了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顺利实施,为了给教科研品牌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教研室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精心谋划,确立明晰的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推动教研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根据我校在这一学年的总体安排,教研室要认真落实学校本学期工作重点,积极为一线教学效益尤其是中考成绩的提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工作目标

以教研组、骨干教师品牌建设为推动力,以课堂教学“三六一”专题、“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专业大练兵为载体,以课堂为立足点,以课题研究为导引,争取在2010、2011两年分三步走,在第一步,抓好教研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向第二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第三步——推进校本教研品牌建设的目标迈进。

三、工作重点与措施

(一)、抓实校本教研,打造教研品牌

本学期,我们把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奋斗目标,开展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并基于岗位、基于课堂、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与研修;建构以“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实践智慧、现代信息技术”为内容的教师素养提高主体框架;采取形式常态化,方式主题化,内容多元化的教研策略,形成嫩江中学的教研特色:

1、专题讲座

继续进行新课程理论学习,进行专题系列讲座,每一次讲座重点解决一个难点,下发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材料,利用业余时间及假期让教师自学,在学期初进行新课程理论测试;同时,挑选“三六一”典型课例、优秀的反思、教学案例,由教师做经验交流,

2、自我反思

本学期要求教师不但要将自己的反思和教学案例内容整理到反思本上,而且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严禁套话空话,要结合本阶段的实际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反思拥有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反思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把反思不但要呈现在教案中,而且要把反思体现在论文里,更要把反思溶解到后续的教学中,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课例指导

学校业务副校长与教务、教研主任随时听推门课,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针对教师的具体课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做到明方向、理思路、授方法、讲策略,让每位讲课教师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收获。

4、网络交流的方式

通过教育博客、育龙网、优秀阅读网站等网络平台,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到电子备课室进行自学,通过网络信息、论坛交流等形式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互动,达到开阔视野,共享资源的目的。

5、集体备课

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同年级要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质量分析。为避免流于形式,集体备课材料以书面形式上交,其教学设计内容要具体,与教案设计(可打印附页)、实际课堂教学相一致,考核检查均以上交材料及听课为准。

6、专题研究

本学期继续开展“三六一”课堂教学模式的专题研究,要侧重于预习,将教学致力于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预习环节的重要性,要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其发挥作用,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在实践中理解“361”模式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规模、形成特色,真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注重教师培养,打造反思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1、专业引领

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在于落实校本教研。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能真正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而把常规性工作教研化也是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体现。骨干教师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是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要求做好示范课,做好反思,做研究型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培养新教师,使他们迅速适应学校工作,学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此外还应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多给教师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师成长。同时选优秀中青年教师做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催生更多骨干教师和名牌教师的产生,使其成为专家型教师。超级秘书网

2、同伴互助

落实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拜师结对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学科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每月一次汇报课,提升青年教师的“如何讲课、观课”,“如何评课、议课”,“如何搞教学研究”等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技巧,加快其成长步伐。

(三)强化常规管理,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1、将继续抓好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与提高工作

2、进一步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使教研组成为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阵地。

3、、积极支持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