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在路上文章

在路上文章

时间:2023-05-30 10:1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在路上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路上文章

第1篇

一、引文

人与路

1.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2.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知道?”

3.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4.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用心泪为友人送行。

5.这条路,满是眼泪。

6.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

二、夹叙夹议的方法

(一)先叙后议。

先叙述事情,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如作文的第二节,考生用生花妙笔记叙和描写了阮籍的驾车漫行,穷途之哭。这里既有史实,又有作者丰富的联想,写得形神兼备。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第三节议论:“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这里紧扣文题,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用设问的手法,让读者思索阮籍痛哭的原因,然后用精练的语句揭示出阮籍哭的真正原因是人生无路可走了。悲哀莫大于此,鲁迅曾说,人最大的悲哀是醒来无路可走。

(二)先议后叙。

这种写法不多,但如果运用得好,也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如作文的第六节的第一句“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 “泪流尽了”承接上文,“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这一议论开启下文,为该段中心句。下面的记叙则围绕着“沉默”写阮籍在名士来访时的沉默,写亲人、旅伴等美好的生命消逝后的沉默,为读者刻画了阮籍“披上沉默的外衣,面对这无奈的世界踽踽独行”的形象。这里的记叙围绕着首句的议论展开。

(三)先议后叙再议。

作文的第四段,作者在开头先议论:“这条路,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接着作者用极富概括力的一组排比句记叙阮籍为慈母、为友人、为自我的生命而流下的几多热泪。第五节作者又议论:“这条路,满是眼泪。”这就是先议后叙再议的很好的习作范本。

(四)边叙边议。

这里所说的边叙边议是指文章中记叙和议论交替出现,形成“叙―议―叙―议―叙”的格局。高明的作家常常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当记则记,当议则议,使记叙和议论水融。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所选的柯灵的《乡土情结》的第三节则是典型的边叙边议的写作范例。同学们应仔细研读、学习。

(五)间接地议论。

许多同学喜欢在记叙的前面或后面直接地议论,这样不免单调和生硬,我们也可以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间接地发表议论。如,在记叙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倾向,作文的第八节结尾写道:“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虽然是描写,但作者对阮籍的崇敬之情,却在这描写中含蓄地告诉了读者;也可以通过对比、运用典故、引用名人名言等方法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借文中人物之口来显示作者的评价和观点。

(六)记叙和议论融为一体。

有的语句既是表明作者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是通过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细节和意象传递给读者,既是记叙又是议论,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如,习作中的“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这里是形象的记叙,但也是对阮籍的评价。阮籍,之所以沉默是为了抵御人世间的黑暗,尽管是一个人孤独地走到人生的尽头,但也决不和黑暗的势力苟合。这里的“外衣”隐喻阮籍的沉默,“寒风”隐喻黑暗的世道。

三、夹叙夹议的注意点

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好,事情具体生动,议论才有基础,否则就会落空。因为,有那样的人和事,才能认识那样的道理。

其次议论要紧扣叙述的内容,自然贴切。议论要把人物事件的本质意义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要说到点子上,切忌泛泛而谈。

第2篇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破茧成蝶》一文后的几道问题均与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相关,在解答上有一定的难度。要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首先要多浏览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其次,要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再次,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尽量使答案忠实于原文,而不能随意地泛泛而谈。

【例题展示】

破茧成蝶

单士兵

(1)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2)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3)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②。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的凤凰③。

(4)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5)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6)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注]①羽化:昆虫由蛹变为成虫。

②“化蝶”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梁祝为爱殉情,双双化蝶。

③涅(niè pán):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文中指通过死亡获得新生。

1.阅读第(1)(2)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说等待蚕破茧成蝶的过程“本身就是诗意的”?(用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2.揣摩黑体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2)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4)段画线句“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

4.请分析第(5)段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5.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破茧成蝶”的理解。(不能引用原文)

示例:破茧成蝶――不固执于自满自足的空间,才会有自由生命的飞翔。

你的精彩:破茧成蝶――

6.请联系生活,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第(5)段“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这句话中所说的心灵之“茧”的?你认为该如何冲破心灵之“茧”?

(2006年重庆市中考题)

【解题技巧】

第1题,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前,要审清题意,明白要说的是“等待”的过程是诗意的,而不是说“破茧成蝶”是诗意的,这样才能找出准确的答案。参考答案:因为在等待中,“我”感受到蚕破茧成蝶的过程是在做一个蕴蓄着一次生命复活的坚实的梦。

第2题,答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果仅答词语的本义肯定是不够的。要在明白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联系其在句中的所指,才能得出其语境义。参考答案:(1)变异:在文中指蚕由蛹变蛾的过程。(2)窒息:在文中指(生存)困难窘迫。

第3题,这道题考查的是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实写与虚写。看到眼前蝶在翩飞,自然是实写;“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则是虚写。眼前这只蝶的飞舞,引起了“我”梦幻般的想象,因而可以说它“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参考答案:作者看到眼前(姿态翩飞)的蝶,想到了它的沉睡就是一个生死相连(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的梦。

第4题,此题考查的是对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的分析,因此答题时不能局限于对句子内容的思考。回答本题必须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小小的蚕儿”是上文所言,“我们……”是对下文的议论;画线句衔接上下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参考答案:由上文蚕破茧化蝶过渡到对人生的思考。

第3篇

杨静

语文课怎么教?这是一个困扰语文老师多年的难题。它就像一根弹簧,压得紧了,沉闷、没有一丝空隙;太松了,又发挥不了作用。当前语文课堂就是这样。要么严谨、规范,没有一丝让学生喘气、活动的空间,唱成一出“哑剧”;要么热闹、轻松,如同演出一场“闹剧”,主角是学生,老师负责舞台设计。其实,这两种课堂模式各有利弊,教师要做的就是探索出一种兼具两种课优点的新课型。笔者姑且称它为“弹簧课”。

什么是“弹簧课”?笔者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即前紧后松。“前紧”是指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的研读文本,文本的每一处细节都要清楚。“后松”是指老师上课时,选择一个切入点,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交流合作空间。这种课型既对老师研读文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学生在上课时“过把瘾”,同时还有很大的收获。

笔者曾听过一交流课,课题是《登高》,课堂交流如下: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李白和杜甫更喜欢谁的话题。接着诵读诗歌,让学生“动其心”、“动其情”。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感其心”、“入其境”。这期间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杜甫人生的几段经历,让学生感悟诗歌最后两联直抒胸臆的句子。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杜甫在诗中既流露了个人之愁同时又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愁。总的来说,这节课老师上的很精彩。无论是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配合,都让人赞不绝口。可是静下来想想,这节课其实说白了就是老师导演的一场戏。老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而学生则是扮演着老师设定好的角色。

笔者认为将这节课上得或“弹簧课”更精彩,就应该上成。老师在授课前自己要拉紧弹簧,能做到认真研读课文,了然于胸。上课时需要不时的松松“弹簧”。比如,老师在导入这节课后,找准一个切口,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谈谈在本诗中最欣赏的一句诗。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发挥了。比如有个学生选择本诗的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学生可能会从该联的意象入手,抓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继而感悟其意境,并能说出此句包含的作者情感。这时老师该登场了,他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做讨论:该联为什么不能放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什么不能放在三四句?这时学生便会关注第二句在全诗内容、结构和主旨情感上的作用了。第一联使用“风”“天”“猿”“渚”“沙”“鸟”这些意象,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而第二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则营造出阔大雄壮的意境,意境刚好由凄凉转为阔大,所以不能放在第一句。第二联意境阔大,而此时的诗人在天地间更会觉得渺小孤独。所以自然会吟出下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并且由景到情,自然流畅,所以该句不能放在第三句和第四句。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充分地发挥自主性,而且明确如何通过赏析一句诗继而把握整首诗。当然这节课要想上得成功,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而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也同样不可或缺。

其实像这样的弹簧课不仅可以应用在古诗文鉴赏上,散文、小说等都可以这样上。比如《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习文本,从内容、结构、手法以及主旨情感方面对全到心中有数。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找准一个切口引导学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是什么?并阐明理由。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角度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为下文描写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作铺垫,也为下文观赏荷塘美景以及思乡提供了依据,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这句话就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主旨情感上来说,此句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了本文的主题。角度二:月下荷塘的美景。首先从表达特色上赏析此段美景(赏析略)。其次从内容情感上来赏析: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美景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喜悦,与上文内心颇不宁静;下文观赏荷塘周围景色和回想故乡流露出的淡淡忧愁、文末回到现实的孤寂形成了一条情感起伏线。角度三:江南采莲的内容。首先可从表达特色上赏析:由实到虚,宕开一笔;还可从内容情感方面赏析:表达了思乡的淡淡哀愁。从结构上来说,与上文观赏荷塘周围景色所流露出的孤寂哀愁形成映照,也为下文“我”回到家后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做铺垫。无论是文章的哪一句哪一段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够从表达、内容、结构和主旨情感方面多做探究。

语文老师要勇于挑起改革语文课堂的重担。不能再导演出一场场“哑剧”和“闹剧”了。需要冷静下来,思考出一条既能发挥老师主体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同时还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的路。

(杨 静 江苏省盐城阜宁县东沟中学 224426)

第4篇

谁也想不到今年夏天的雨竟如此多情,她就像刚失恋的小姑娘,忍不住伤心的泪,哭的一塌糊涂。也没有人能料到五月的尾巴,丝丝清凉代替了往日酷暑,只是这雨,未免也太稠密了些。我们虽已习惯了雨中漫步,可还是抵挡不了那些许凉意,撑着伞小心的在水泥地板上走着,即便换上了长袖也还是打了个冷颤。

我们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爱情里是,在生活中更是如此。对于一件我们确定了的事,无论你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曾经出发的地方。

喜欢上文字还是在上大学后,以前就听学长说在大学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自己安排的,它不会像高中时老师总跟在你后面催着你学习。在大学,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你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你从未见到的事物。

还记得最初的我是从空间日志写起的,零零散散的文字碎片,在笔尖的挥动下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个心情小札记。后来愈发喜欢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心情,也可能是自己性格方面的问题,在面对文字时就会平静很多。从开始的小章节到现在的小说创作,也许不能用创作这两个字来形容,只能说是写。

喜欢回过头去看以前写的文字,用现在的心态来看那会儿是真的青涩,幼稚。在组合文字方面没有一点技巧,就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往往去看时都不记得是因为什么而写。同时也怀念那时小小的自己,心里是轻松的,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没有任何杂质的。

可能因为时间很多才给了我思考的机会,才给了我天马行空的想象。我应该感谢文字,感谢那些出现在我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他们替我完成了我那一个个有点早虚幻的梦。

我懂得在这条路上行走并不容易,也知道有些时候是批评与表扬同时存在。即使是布满荆棘我也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刀枪不入的变形金刚,即使满身鲜血的路过也不会后悔。我喜欢她就不会轻易说放弃。

我明白就算大雨让这个城市倾倒,我也不会逃跑,因为我深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5篇

【关键词】语境 语用歧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30-02

【Abstract】Ambiguity is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and the context not only can disambiguate but also lead to ambiguity. 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condion of Chinese ambiguity by the two aspects of context, sign-language and non-sign-language factor.

【Key words】Context Pragmatic Ambiguity

一、语境概说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贯穿始终的内容。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研究非常重视。语境这个术语是由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来的,而后伦敦学派的弗斯又继承了他提出的术语,并建立了完整的语境理论。后来,韩礼德从弗斯的“情景语境”得到启示,又提出“语域”这个术语。莱昂斯对语境的研究也做过较大的贡献,主要是探讨了话语的合适性。我国语言学界对语境的重要作用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认识的。陈望道提出的“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的理论以及“六何说”等,从修辞的角度促进了语境研究的发展。

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按照结构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对符号的分类,我们可以把语境的构成因素分为语言――符号因素和非语言――符号因素。运用这种分类方法的原因――方面是基于索绪尔的理论,世界万物都可以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划分,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另一方面语境本身是动态的,是言语活动的产物,与言语活动相生相息,很多话语的意义只有依靠语境才能确定。

二、歧义概说

歧义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的产生会影响日常的交际。对歧义的研究可以从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两方面着手。以往我们对歧义的研究仅限于静态层面,即语法层面的歧义,但那仅仅是一种句法的多义,也可以叫做潜歧义,它为真正的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真正的歧义又实现了这种可能性。由于歧义产生于动态的交际中,并有可能对交际带来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把歧义的研究限定在动态的交际范围内,而语境又是交际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从语境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语用歧义的产生状况是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

语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消解歧义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话语是运用中的语言,对它的理解不可能脱离语境,语法上的歧义只要放入充分的语境中,才会有唯一确切的意思。另一方面,话语具有对语境极强的依赖性,因此对话语的理解也可能受到语境的误导,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语境的因素,那么产生语境制约缺失或语境补充过量,反而会导致歧义的产生。所以,语境是否造成歧义,取决于语境与话语表达是否协调。总之,只要语境恰当,一切语用歧义都不复存在了。一切语用的歧义就是语境的歧义,所以在歧义的研究中,对语境的分析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从语境的角度分析汉语语用歧义的产生情况

基于语境的构成因素分为语言――符号因素和非语言――符号因素的观点,在分析汉语语用歧义时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着手。

1.语言符号因素导致的歧义

语言符号因素是指交际中的话语本身,这些因素构成语言内语境,它包括上下文,也就是在某段特定的话语表达之前或者之后所说的话。在口语中,叫做前言或后语。

(1)上下文语境的缺失可以导致歧义。举个例子,路上两个人碰面,其中一个对另外一个说:“你去上课啊?”在这里“上课”就引起了歧义,是“听课”还是“授课”并不明确。如果加上一个上文,“王老师,你去上课啊?”这样貌似可以解释明白了。因为“老师”一词在我们常人脑海中的职能就是授课,但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也仅仅是一个相对的身份,很可能对于某个教师来说是身兼多职的。相对于学生,教师是为学生传道解惑的。但相对与某个老教授――教师的老师,这名教师则也是学生,也可能是听老教授的讲课。教师的身份是临时的,这个教师可能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去听博士的课程也是有这种可能的。另外,即使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去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程,也是不无可能性。由此可见,有些话语即使附加了上文也很难判断其真正含义。若要避免一些歧义的产生,则需要对两人的背景情况做一个明确的限定。另外,上文也包括对之前所提出而后文用代词来指代的名称概念。如果不清楚某个之前所提起的概念,对于后文的理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上下文语境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歧义。语境之间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上文对下文的影响和下文对上文的影响。举上文对下文的影响为例。班主任走进教室说道:“这次考试有的同学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根据老师所知,这不是他真实的成绩。我希望你们做人,首先要做到诚实!好了,大家放学吧!……林平,你留下来!”前面老师提到的考试作弊的事情可能与林平毫不相关。但是,由于这两段话构成了上下文的关系,所以很容易使人把林平留下来的原因与考试作弊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出作弊的学生就是林平。这种推论是基于把这段话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前文所传递的信息附加在后面的话语中了。交际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交际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那么,交际中各种话语在说出之后,即时地为接下来的交际提供了一个新的交际环境。话语和话语之间是有相互关联的,前一句话提供的信息即为后一句话的理解做了准备工作,前一种联系在后一种联系中得到体现。

(3)上下文语境在相互转换过程中导致歧义。某一个语句同时存在于两个特定的语境中,导致该语句不能有效地匹配其中的一个语境,导致了歧义的产生。举个例子,两位老朋友在电影院海报前碰到。甲问乙:“你胃病好了吗?”乙回答:“又犯了”。甲又问:“你看过了吗?”问的是乙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乙回答:“看过了”,回答的是他看过了病。这种歧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甲的问话省略了部分内容,甲由前一个语境直接转换到后一个语境,导致乙仍然按照前一个看病的语境去回答,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上文语境制约的不足。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往往选择承前的语境,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导致说话者和听话者不在同一个语境范围内交谈,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要消除这种情况的歧义,就要求说话者在转换语境时,给予听话者充分的提示。

2.非语言符号因素导致的歧义

第6篇

1 深刻的思想

这个短语侧重立意,即所立之意应该是站在较高的思想角度的。很多高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思想浅显,立意平凡。并不是他们本身不具备一定的理性思想,只是他们不习惯用这些思想参与认识活动。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理论思想,把感性认识理论化,体系化,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心有芝兰,方能言辞有芳,在这里笔者把高中生应该积淀的一些思想大致列了一些,希望同学们能对照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并以此指导自己做人作文。

1.1传统美德思想

传统美德是我们立身之基,是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精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博学善思,内省慎独,节俭淡泊,律己修身等。

“齐家”,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克己奉公,精忠报国,勤政爱民,智慧宽容,中庸和谐,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1.2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主义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从艺术到社会生活,把人的历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体本身作为关注的中心。表现为:(1)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存环境的维护、追求和关切;(2)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3)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3哲学思想

认识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等。

方法论:全面、联系、发展,矛盾的对立统一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因果、矛盾、必然性与偶然性。

1.4禅思

禅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祥和,禅思能提高生命境界,应该具备一些禅思。经典禅语有:

(1)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2)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3)平常心即是道”。(4)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5)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

人只有不停地锤炼自己的思想,才能活得深刻。作文只有体现深刻的思想,才能让人深入地读。

2 思想的深刻

有深刻的思想还要会思想得深刻。遇到命题,怎样才能展开思路、深入下去呢?我们不妨以具体的命题为例,理一理思维流程。

2.1明确概念

以《弯路》为例,看着这个命题,我们要从什么角度思考呢?我们先要想,弯路是什么,有什么特征。还是造几个句子来说:“我家门口有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可能都走过弯路。”“真没想到,走了弯路还有了令人意外的收获。”“弯路绕远,还是选近路吧。”

造句子可以把命题具体化,把可虚可实的命题转换成具体语境中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发散思维。然后再通过具体语境中“弯路”这个词的不同含义、不同特征来归纳这个命题包含的一些共性的东西,这就是聚合思维。从以上句子中,我们可以根据共性抓特点,得出一些信息:弯路弯曲、绕远,;走弯路有好处也有弊端;在人生中,偏离过既定方向后来又折回去绕了远的路也可以称之为弯路。也可以通过例句抓矛盾:弯路和直路矛盾,一个远一个近;不想走弯路和实际上走了弯路;走弯路在距离和时间之间可能也有矛盾。还可以找一些矛盾之外的关系,如因果关系:什么原因走了弯路;走弯路会造成什么结果等。

这就是思维的第一环节,即明确概念,回顾一下,我们运用的方法是:组词造句,归纳共性,抓特征,找关系,最终明确概念。

2.2给出判断

知道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选取角度给出判断了。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运用哲学思想去分析问题。还以“弯路”为例,弯路是客观存在,走弯路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的行为实践是受意识支配的,得出一个判断:“想要不走弯路,需要清醒的头脑,需要理智的心。”再如,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走弯路也许会较快到达终点,也许会因为违背客观规律而更晚到达。所以,要对走了弯路的事实一分为二的看待。再得出一个判断:“曾经走过的弯让我们见识了更多坎坷,磨砺了我们更加顽强的意志,也许会让我们在新的路上走的更加轻松。”如此下去,可以有很多角度供我们选择,若能联系人生或社会,运用所积累的上文所提的思想,那么文章在观点上就深刻了,立意上就高远了。

回顾这一个环节,所用的方法是:辩证思考,哲学分析,选取角度,联系人生与社会给出判断。

2.3证明观点

判断要以命题的形式出现,这就是观点,然后证明它。还以“弯路”为例,为什么说要避免走弯路需要有颗清醒的心?因为清醒的心让人面对选择时会理智思考目标在哪里,不为表象所迷惑。因为知道目标所在,就会经常检省自己的行为。因为目标明确,行为正确,那么就会有信心抵挡前进路上的风雨,会有耐力承受前进路上的考验,有闲情欣赏前进路上的风景,不会背离原来的方向,而从容地到达既定终点。所以不走弯路需要一颗灵明的心。

第7篇

我从大厅迈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进的微光,非常明亮。

“妈,给我两角。”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没闲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面沾了一些糖粒。一角钱两粒。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别人做皇帝,你怎么不去做皇帝!”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树的草茎。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做妈妈是怎么做的?连两角钱买金啖都没有?”

母亲不再做声,继续默默工作。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冲口而出:“不管怎样,我一定要!”说着就用力地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柴刀“咔”的一声站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生火的竹管,气急败坏地一言不发,劈头劈脑就打了下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蹦了出去。平常,我们一旦忤逆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追究,所以只要母亲一火,我们总是一口气跑出去。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我正奇怪的时候,发现母亲的速度异乎寻常地快,几乎像一阵风一样。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怖的感觉,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正生气了,万一被抓到一定会被狠狠打一顿。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火车路的小径。那是我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条都是枕木,铁轨还通过旗尾溪,悬空架在上面,我们天天都在这里玩耍,路径熟悉。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跑,母亲往往不会追来。而她也很少把气生到晚上,只要晚一点回家,让她担心一下,她气就消了,顶多也只是数落一顿。

那一天真是反常,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肯罢休。我心里虽然害怕,却还是有恃无恐,因为我的身高已经长得快与母亲平行了,她即使用尽全力也追不上我,何况是在火车路上。

我边跑还边回头望母亲,母亲脸上的表情是冷漠而坚决的。我们一直维护着二十几米的距离。

“哎哟!”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上面,“扑”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一定很痛!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碎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母亲?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说:“妈,您打我吧!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拉起,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我用力拥抱着母亲说:“我以后不敢了。”

(选自《飞入芒花》)

[注]题目为笔者所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在母亲追打“我”之前,她的表情动作等等如何变化?

答:

2.母亲为什么会扔掉刀拿起竹管、不停地追打“我”?请结合文章前后意思来理解。

答:

3.文中画横线句子对全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4.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我”的性格。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语境;词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49-02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就要求把英语词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在语境中习得英语,而不是古板地学习英语语法知识。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所使用的环境。它指的是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及其前后关系。单词离开语境而孤立存在,就成了一些意义的符号,无法建立词与词、词与句、词与篇章之间的联系。现代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阅读能力、交际能力等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培养学生通过语境学习词汇的能力。

一、设置语境教学词汇

据研究,词汇第一次学习得愈好、愈深、愈透,就越不容易忘记,因此,从呈现单词开始就要想方设法给学生留下一个极深的印象。例如:在区分have/has been to ,have/has gone to ,have/has been in 时,用简笔画设置语境。

1. have/has been to

Lucy从家里去了北京,又回到了自己家里(呆在家里)

2. have /has gone to

Lucy从家里去北京了(在家里至北京的路上)

3. have /has been in

Lucy从家里到了北京 (在北京呆着)

通过简笔画设置语境,学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容易辨析、表达。

二、通过语境猜测词义

学生根据语境猜词是对文章所给信息进行深度处理的过程。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对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加强记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可根据文章的段落、句子中的同义词、反义词的对比或固定词组、从句等不同的语义运用联想手段等猜测词义。

例如:Linda likes eating apples, but Tina enjoys eating bananas. 通过上文likes 推测enjoys 应该也是“喜欢,喜爱”的意思,同时句子中还体现了enjoy doing sth. 的用法。

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积极地掌握词汇,更好地理解文章,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通过语境消除歧义

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单义的词,越是简单常见的词、普通的词、基本的词,它的义项就越复杂,它对语境的适用性也越强。这些词处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词性和词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将词汇置于特定语境中,仔细分析确定恰当的词义,例如:

1.Tom rides his bike to school every day. (动词:骑)

Tom 每天骑车去上学。

2.Ken’s father gave me a ride to the mall,(名词 :搭乘)

Ken 的父亲让我乘车去了那个购物中心

3.They arrived in the village after a long bus ride. (名词:车程)

坐了很长时间的公共汽车后,他们终于到了那个小山村。

在阅读中含有多种词义的词究竟取哪一个,就要看具体语境,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去解释词义,有时就会产生误会。因此,学习词汇要在语境中仔细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用法。

第9篇

所谓审题,就是正确分析理解题目的含义,根据题目明确作文的要求、表现的主题、选材的范围、体裁以及人称等。审题时,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审文题形式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如:《寒假的一天》就是全命题作文,出题人直接 给出题目,要你按给出的题目写,而写的内容就是要写寒假中的一天发生的事情。《妈妈,我想__________》就是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___________ ”要先填写完整,再写成记叙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如:“给初中的同学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在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并介绍我们的学校与专业”。这是自由命题作文,学生可自主拟定一个题目,写成书信。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要重视审文题,以避免所写文章的材料与题目的要求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学生主要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写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就拿写人来说,还要清楚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述两件事或叙述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千万不能把写景的文章变成抒情的文章,这一点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写作内容时,要把所有的要求弄清楚,以免出现错误。

第三,审写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例如对题目《邻居》,可以拟出《我和邻居》、《邻居之间》等题目进行比较,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邻居”这个词,可见三道题都要写有关邻居的内容。但三个题目有不同的地方:《邻居》可以用第三人称写邻居当中某一户人家的事;《我和邻居》必须采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和邻居之间的事,可以着重写“我”,也可以着重写邻居;《邻居之间》的取材范围更广了,可以记叙发生在两三户邻居之间的任何事。通过比较,就有可能写出切合题目的好作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一般规律是: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题眼是“喜欢”。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寒假里的一天》,题眼是“寒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时间范围。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第四,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春节记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春节”,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春节”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地点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地点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地点,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妈妈,我想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美,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妈妈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妈妈”或“她”。《一件使我深受教育的事》这个题目对作文提出的限制和要求是:只写“一件”事,且必须是“使我深受教育”的事,应该用第一人称写;“深”字要求所写的事必须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事。以《校园新事多》为例,如从反面限制,可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不是写家庭里、社会上发生的事;第二,不是写过去的事;第三,不是写一两件事。这样一限制,对题意的理解就深刻多了。另外,明确附加的限制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再比如写《我家的一件乐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审的程序是:

(1)写作的对象:事。

(2)写作的范围:一件事。

(3)取材的范围:家里的事。

(4)题旨的中心:乐事。

(5)文章体裁: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乐事?所谓“乐事”,就是指能给人以快乐的事,文章的重点是突出“乐”字,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家的一件快乐的事。这样的审题方法,虽程序太烦琐,但是对题目把握比较准,不可能出现偏题。

除此之外,审题时还要弄清文章题目蕴涵的意义。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灯》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一定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这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路》这样的作文,我们就不应该理解为自然界的路,可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就是自己所走过的路;“灯”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暖、光明和希望等等,那么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写别人给予的温暖、力量,或是别人在你人生的路口给你指引了方向等等。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深度。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U2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输电线路运行故障产生的因素

1.1 输电线路大多在空气中,受大自然恶劣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各类的故障。如雷雨天的雷击现象和闪络现象;冬天的覆冰危害;天空中的鸟害(鸟粪污闪和粪道闪络);大雾天,雾水粘在脏绝缘子上的污闪;还有,线路自身的拉力造成的应力破坏和接触不良造成的绝缘子与线路发热烧坏,以上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1.1.1 风灾因素 输电线路大多地处地形复杂处,线路长,如果周边绿化不好,没有森林遮挡御风,那么很容易被自然界的大风给吹坏,即所谓的输电线路的风偏闪络,这种故障可以说是线路故障的易发形式,对电力系统的正常供电危害相当大,而且一旦发生故障,会造成风偏跳闸,引起大面积停电。强大的风源甚至会波及低压电杆,破坏电杆之间力的平衡。由于强风的作用,而使电杆倒塌的事故也不占少数。如发生的风灾,致使输电线路基塔倒塌,造成大面积停电和较大的经济损失。

1.1.2 雷电因素 雷电,一旦到春、夏季,雷电造成的输电线路故障时有发生,引起变电站的事故跳闸,事故的原因就是因为雷电过电压。10KV间隔保护跳闸。

1.1.3 覆冰因素 输电线路的覆冰造成的线路折断事故虽然很多,仅发生在冬季,但是从事故的结果可以看出,一旦发生覆冰事故,不但是大面积停电,而且天寒、工作强度大,维修维护的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维修人员的维修。形成覆冰的原因是天冷且空气潮湿,当结成覆冰时,容易发生线路舞摆闪络事故。如2008年南方发生的冰灾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1.1.4 污秽的因素 输电线路的污闪事故虽然不是很多,但损害性却不小,还会造成闪络事故。引发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绝缘子表面没有按期除尘,尤其风雨天,灰尘堆积在绝缘子和线路上,会造成污秽电离发生闪络事故。

1.2 外力破坏因素 外力破坏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如大风天折断树木,大片的树木倒在线路上,增加线路的负载,发生折断;近几年,偷盗运行中的低压线路日益增多,还有频发的交通事故(如铲车司机酒后开车或不小心碰倒电线杆),也是发生这类事故的原因之一。

1.3 鸟害 (1)鸟粪污闪。鸟落在输电线路上,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污秽,粘连在绝缘子和线路上,加上阴湿的天气和山间的雨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会产生闪络现象。在正常的干燥的天气中,鸟粪并不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绝缘子的闪络电压,而在雨雾的天气,鸟粪的电阻变小加之污秽面积和路径共同的作用,提高了电力线路的电压,增加了鸟粪污闪事故的发生率。 (2)粪道闪络。许多的鸟长期在低压电杆的绝缘子和横担附近排便,部分空气将与鸟粪接壤,即使没有使鸟粪贯穿全部的通道,也可能会造成粪道闪络现象,发生事故。

2 输电线路故障的预防措施

2.1 保证与提高电气设计质量 提高电气设计的质量,最大程度地提高安全性。电气设计是各种电气设备正常工作与否和维护是否方便的重要因素。在输电线路的设计中,如杆塔、导线、绝缘子、辅助金具、防雷装置的计算与选择是很重要的。现在大部分设计人员只会机械地照抄、照搬典型设计与设计规范,如上文提到的雷击停电事故,后经事故分析,是由于设计时,设计者没有根据当地为多雷区,而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照搬当地的设计规范,造成雷击停电事故。后来,在杆塔上加装避雷器,事故才很少发生。同时,电力线路也必须在合理的设计下才能更好的“行使”它的职责。要想做好线路的设计工作,除了周密的计算外,现场勘测和线路路径的选择,也是设计的重中之重。需要设计人员亲自到现场细心观察地形、地貌和线路的路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2.2 做好防雷措施 防雷接地工作是各种建筑物都必须做的保护之一,对于输电线路来说,防雷工作无疑更加重要,一般选取避雷线来进行输电线路的雷电过电压保护,它是最常用的防雷装置。 同时也可以降低杆塔接地电阻,达到防雷的目的。例如,可把接地极埋设较深一些,也可以选择在地下水比较丰富、水位比较高的地方。在进入变电所的高压侧,通常都选用各种阀型避雷器进行防雷保护。例如,由于设计缺陷,10KV架空线路大部分不设防雷措施,当地雷击停电事故频繁发生,给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此后,新建的和技改的线路,要求每隔一基塔必须安装一组避雷器,实践证明,电力线路运行稳定,效果很好。

2.3 杆塔位置与杆型的正确选择 首先应该及时并且认真地调查气候条件和地形,尽量避开在不利的地形和地理位置架设杆塔,而且应加强杆塔的机械强度,尽量选用钢管杆或加强型的混凝土杆。横担可以加厚,或者选用那种不易沾冰结构的绝缘子,并涂上有憎水性能的涂料等。

2.4 污闪的预防 污闪事故的发生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和危害很大,污闪事故的预防,是提高电力系统供配电安全用电、持续用电的重要工作。通过增加爬距以及采用合成的绝缘子可以有效地防止污闪事故发生;或者使用防污闪涂料,进而限制泄漏电流事故的发生。

2.5 外力破坏的预防 输电线路的外力破坏,主要是大风使树木倒下压倒线路,再者是日益横行的偷盗和频繁的交通事故等。所以应该优化电气设计,输电线路尽量不要与树林离得太近,要充分考虑到树木增长速度带来的“危害”。要与道路保持适当的距离,并根据杆塔的具置,增设防护墩,最后涂上醒目的防护标志。

3 针对输电线路外力破坏故障分析,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3.1 加大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力度。做好相关电力用户的宣传教育工作和建立一套严密的巡线制度。

3.2 要掌握问题和故障的重点,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3.3 要不断完善电力法规,加强电力执法的力度。可以与社会的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电力安全的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广电力安全法规,让大家充分了解电的危害,使那些铤而走险的人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3.4 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例如,在紧要和关键地段一定要多设立一些警示牌和警告的标志牌。

3.5 培养和打造一支作风硬朗,善打硬仗的专业的技术团队是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的必要保证。

3.6 对鸟害采取的技术措施有: ①采用大盘径的绝缘子; ②加装防鸟粪的挡板; ③安装防鸟罩; ④安装专门防鸟的网; ⑤安装鸟刺。 结束语:通过分析,线路故障有设计的因素,更多的是自然界的因素。一方面我们要优化设计,尽量不在设计方面出问题,另外一方面要普及、完善电力知识和电力法,建立一个高效的输电线路维护队伍。

参考文献:

[1]胡毅.影响送电网安全运行的有关问题及对策[J].高电压技术. 2005.

第11篇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阅读散文离不开对语言美感的赏析、品评。《考试说明》要求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我们在品味语言时,不妨从词语和句子入手。

一、品味词语

1.词语理解。一般来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2.词语运用。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准确把握词语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时须从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考虑,答题模式为:什么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用词的特色。如叠词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拟声词生动形象。

二、品味句子

1.修辞。修辞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引用等,表达效果分别为:(1)比喻、比拟、借代:生动形象。(2)夸张,对比、反复:强调突出。(3)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4)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表现力。(5)引用:增强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涵。

答题模式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品味一句话(一段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其有以下几种情形:(1)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有节奏感。(2)绘声绘色。(3)动静结合。(4)想象和联想。(5)引用化用古诗文,增强文章诗意。

答题模式为: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情感)。

3.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模式为:从结构上,它起承上启下(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或全文、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它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品味风格

品味风格主要从平实、生动、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幽默诙谐、寓庄于谐、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方面考虑。另外,还可以从动人的抒情韵味或深邃的哲理意蕴等角度考虑。

总之,品味散文语言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只要准确审题,就一定能顺利攻克散文阅读难关,在阅读、领悟中体会优美的语言所表现的艺术张力。

【阅读训练】

春到齐鲁

[台湾]余光中

清明节前一星期,我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济南的遥墙机场。邀请我去齐鲁访问的虽然是山东大学,真正远去郊外欢迎的,没有料到,却是整个春天。从机场进城,三十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但两侧的柳树绿荫不断,料峭的晴冷天气,千树新绿排成整齐的春之仪队,牵着连绵的青帐翠屏,那样盛况的阵仗,将我欢迎。

从城之东北进入山东大学的新校区,外事处的佟光武处长和刘永波副处长把我安顿在专家楼,就将我留给了济南的春天。一千年前,济南的才女李清照说:“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我在山东十天,尽管春寒风劲,欺定我这南方人,却是一天暖过一天,晴得十分豪爽。愈到后来,益发明媚,虽然说不上春深似海,却几乎花香如潮了。不,如潮也还没有,至少可以说沦纹回漾。

专家楼外,有几树梨花,皓白似雪,却用淡绿的叶子衬托,分外显得素雅,那条巷子也就叫梨花路。偌大的山大校园虽然还只是初春,却已经众芳争妍,令惊艳的行人应接不暇了。桃花夭夭,冶艳如点点绛唇。樱花串串,富丽得不留余地给丛叶。海棠树高花繁,淡红的风姿端庄而健美,简直是硕人其颀。

但令我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的,是丁香。这名字太美了,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的名句谁读了能忘记呢?丁香与豆蔻同为桃金娘家的娇女,东印度群岛中的马鲁古群岛,即因盛产这两种名媛,而有“香料群岛”的美称。早在战国末期,中国的大臣上朝,就已用丁香解秽。干燥的花蕾可提炼丁香油做香料,也可以入药,有暖胃消胀之功。此花属聚伞花序,花开四瓣,辐射成长椭圆形,淡绿的叶子垂着心形,盛开时花多于叶,簇簇的繁花压低了细枝,便成串垂在梢头,简直要亲人,依人。你怎能不停下步来,去亲她,宠她,嗅她,逗她。

后来我写了《丁香》一诗,便有“叶掩芳心,花垂寂寞”之句,不但写实,也借以怀念李清照,中国最美丽的寂寞芳心。

初春的济南,到处盛开着丁香,简直要害人患上轻度的花魇、花癫,整天眼贪鼻馋,坐立不安。山大校园里的丁香就有乳白、浅绯、淡紫三种,好像春天是各色佳丽约好了一齐来开游园会,你不知该对谁笑才好。

同为地灵所育,灼灼群芳只争妍一季,堂堂松柏却支撑着千古。从济南的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岱庙到孔庙与孟庙,守护着圣贤典范、英雄侠骨的,正是这一排排一队队肃静而魁梧的金刚。阴翳的树影萧森,轻掩着屋脊斜倾的鳞鳞密瓦,或是钩心斗角的犄望屋檐,再往下去,覆盖在横匾与楹联上,或是土红粉白的墙头,或是字迹漶漫的石碑。若是树顶有鸦鹭之类来栖,则磔磔怪争声中更添寒禽古木的沧桑。

鲁中寺庙里巍巍矗立的,多半是柏,本地人把它念成“北”。那十天我至少观叹过上千株古柏,其风骨道貌却令人引颈久仰,一仰难尽。那气象,岂是摄影机小气的格局所能包罗?从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孟庙到孔林,那成千上万的木中长老,柏中华胄,哪一树不是历经风霜,饱阅世变,沧桑的记忆那么露骨地深刻在糙皮上面?朝代为古柏纹身,从蟠根到盖顶,顺着挺峻高昂的巨干,一直削上天去,像是凿得太痛,苍老而坚毅的霜皮竟都按着反时钟的方向朝上面拧扭,回旋成趣。

岱庙里有五株汉柏,传说是当年汉武帝来泰山封禅,亲自手栽。耿耿汉魂,历劫犹健,但毕竟是两千多岁了,槎桠的枝柯早已炭化,只靠残余的片段向古根汲水。问他们建元的往事,问张骞和苏武几时才回国,古木穆穆,只鸦啼数声便支吾了过去。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相传是因秦始皇在树下避雨而受爵,虽然更老,却不如汉柏长寿,早在明朝就被山洪冲走,到康熙年间才加补植,现在也只剩下两株。

古来松柏并称,而体态不同。大致而言,柏树挺拔矗立,松树夭矫回旋。譬之书法,柏姿庄重如篆隶,松态奔放如草书。泰山上颇有一些奇松,透石穿罅,崩进而出,顽根宛如牙根,紧咬着岌岌的绝壁,翠针丛丛簇簇,密鳞与浓鬣蔽空,黛柯则槎桠轮困,能屈能伸,那淋漓恣肆的气象,简直是狂草了。

杜甫的《古柏行》说古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过是修辞的夸张。就算加州海边的巨杉,俗称红木者,最高拔的也不过三百六七十英尺。加州海边的怪松,天长地久,被太平洋的烈风吹成盘曲百折的体态,可称“风雕”,而以奇石累累为其供展的回廊,神奇也不下于泰山之松,只可惜奇石怪松独缺名士品题,总觉得有景无句,不免寂寞。所以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

(选自《山东甘旅》,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以第七自然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

原文:

爷爷的梅花又开了

中山市古镇曹步初级中学初二(5)班 邓小倩

①又是一年寒冷的冬天,整个园子的梅花在刺骨的寒风中绽开了。花香的美丽叩击着我的心扉,伴着花香,我追寻着那已逝去的种花人。

②外公很爱梅花,他的园子里种满了梅花树。每天他都细心照料,外公对我说过他喜爱梅花的原因,那番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小倩,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其它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愈是开得精神,愈是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节气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了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不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

③那一年的冬天,我在热闹的同学家度过了一场欢乐的生日聚会。呀,是时候回家了,一出门,一阵刺骨的寒风钻进我的脖子,好冷啊!一路上白雪皑皑,几乎看不到一点颜色,也没有一个人影,只有几棵枯树僵硬地立在那里,毫无生机。我好冷啊!谁能给我添一件衣服啊!不知不觉,到家了。我抬起头,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在梅花林的中央――他苍白的头发,在冬天里显得越发精神,瘦小的身影,十分憔悴――他看到了我,他的笑容在梅花树下绽放……

④外公领着我进屋,呼,满屋子暖烘烘的,温暖的气息扑到我的脸上,与外面的冰天雪地截然不同,空气中夹杂着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满桌子热腾腾的饭菜正顽皮地引诱着我。外公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我的眼眶湿润了……他用爱温暖了我的心,我在他的爱里长大。

⑤但不幸的是,在我十岁那年,外公被查出肺癌晚期,妈妈和外婆常常以泪洗面,而外公还是如往常一样,每天都悉心照料着他的梅花。他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没有露出一丝哀愁,他用乐观、坚强,如同梅花般的精神抵抗病魔,但最终还是倒下了。

⑥外公在临走前,叮嘱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他的梅花。就在那一天,外公走了,脸上带着微笑在亲人的哭声中走了。我想,外公是去远方追寻他心中的梅花和那芳香了吧!

⑦三年又^了,梅花又在刺骨的寒风中绽开了,外公您看到了吗?

老师总评:

这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记叙的线索》的习作,记叙的线索是指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人、事、物、情感等。如果记叙文是一条珍珠项链,那素材就是珍珠,线索就是串起珍珠的金缕银线。离开了线索,素材就将七零八落,散乱无序,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因此,线索在记叙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邓小倩同学的这篇《梅花又开了》题目新颖,带有以花喻人之意,暗示外公具有梅花一样面对逆境乐观坚强的品格;语言表达流畅、精炼,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文章素材中有几颗闪耀的“珍珠”:外公道出了爱梅的原因,说出了梅的品质;寒冷天“我”回家后看到梅花与外公做的热腾腾的饭菜,感受到外公的温暖;外公乐观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外公临走时叮嘱我照顾好梅花……这些材料都很真实感人,让人感受到作者与外公之间真挚的情感。但作者处理这些材料时候,没有理出一条“线”来,没能够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整体显得有些乱。

修改建议:

1. 理出线索:本文有两条线索可以参考,一条是“与外公的真情发展”为线索,另一条是以“梅花”为线索。但从全文作者的意愿来看,更多是倾向于以“梅花”为线索。素材“外公道出了爱梅的原因,说出了梅的品质”“外公乐观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和“外公临走时叮嘱我照顾好梅花”,均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思路,这些素材可以整体保留,做好修改。只是“寒冷天‘我’回家后看到梅花与外公做的热腾腾的饭菜,感受到外公的温暖”这个素材与中心扣得有些牵强,没有很好突出梅花的品格,需要做大的修改或者删去。

2. 布局谋篇:文章确定以“梅花”为线索后,进一步理出文章的内容:梅花又开――外公爱梅――梅如外公――外公如梅――我爱梅花――梅花又开。这样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突出中心。

3. 详略处理:从上文的线索事件来看,应该详细写“梅如外公”和“外公如梅”这两部分,其它段落可以相对简单处理。“梅如外公”实质还是“写寒冷天‘我’回家后看到梅花”这件事,要对站在梅花中的外公形象给我力量进行细致描绘,删去外公的饭菜部分;“外公如梅”应该是重中之重,素材还是以外公与病魔作斗争为主,要重点描绘突出外公抗病的精神,如梅花一样坚强。

4. 具体建议:

题目:新颖,引起读者兴趣,让人回味,可以保留。

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睹物思人。可以保留。

第2自然段:写外公爱梅,道出梅的品质,奠定文章基调,突出文章主题。可以保留。

第3自然段:简写回家经过,特写寒冷梅林中的外公形象,突出给我力量,而非给我温暖(详写)。第4自然段:可删去。

第5自然段:要特写外公抗病的细节,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外公如梅的品格(详写)。

第6自然段:把怀念格调升格为歌颂格调,可改为赞扬外公,赞扬梅花。外公虽走了,但精神在鼓舞着我,点出我爱梅花,我爱外公。

第7自然段:照应开头,可以保留。

修改后文章:

梅花,又开了

中山市古镇曹步初级中学初二(5)班 邓小倩

①又是一年的冬天,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漫天的雪花迎风飞舞。而外公家后院,整个院子的梅花绽放了。沁人的花香叩击着我的心扉,伴着花香,透过花瓣,我仿佛又看到了外公那慈祥的笑容。

②外公很爱梅花,他的园子里栽满了梅树,每天他都细心照料着它们。外公对我说过他喜爱梅花的原因,那番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小倩,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其它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愈是开得精神,愈是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节气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了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不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

那一年的冬天,我在一场聚会后回家。一出门,寒风便钻进我的脖子,好冷啊!一路上白雪皑皑,几乎看不到一点其它颜色,也没有一个人影,只有几棵枯树僵硬地立在那里,毫无生机。我好冷啊!谁能给我添一件衣服啊!不知走了多久,我终于到家了。我抬起头,只见外公站立在恣意绽放的梅花林中。他苍白的头发,在冬天里显得越发精神;瘦瘦的身影,如一棵老松立在那里;他的笑容与身边的梅花一样绽放,绚丽多姿,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穿透全身,寒意瞬间被驱散了,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但好景不常。在我十岁那年,外公被查出肺癌晚期。妈妈和外婆终日以泪洗面,而外公却如往常一样,每天都悉心照料着他的梅花。他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没有露出一丝哀愁,他的脸上每天都挂满了笑容,他用乐观和坚强积极地与病魔作斗争。

记得那天,我去看他,远远地听到外公在哼着他喜爱的歌曲《一剪梅》,“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照亮你我……”并一边给他的梅花施肥、浇水。小时候的我不懂,便问道:“外公,你不是病了吗?你不痛吗?”外公说:“不痛!不痛!小倩,过来一起给梅花浇水。”我走了过去,外公接着语重心长地说:“我说过,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要学习梅花独傲枝头,不惧风霜的品格。”我点点头,似乎明白了外公为什么不觉得痛。

外公临走前一天,还坚持要自己站起来,要去看他心爱的梅花。并叮嘱我一定要照顾好他的梅花,照顾好自己。我答应外公,一定要照顾好梅花,让它开出更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