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

时间:2022-03-04 06:04:04

景观规划设计

第1篇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第2篇

高校的任何建设项目均要求将生态和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这样,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硬质景观是高校景观规划中所必须的,它可以改善环境,服务师生,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它并不具备生态效益,若硬质景观过多反而会增加热岛效应,使高校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硬质景观的规划应要掌握一定的比例。高校的景观规划建设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应重视环境的改善,以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景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植物维持着自然界的碳氧平衡,有降温、增湿、减尘、涵养水分等作用,植物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占有尽量大的比例,这也是评价高校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原则

园林植物是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材料,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规划利用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要充分了解高校整体或局部的绿化任务,了解师生的需求,以近期为主,远期结合考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绿化植物的选择,做好景观规划方案,避免盲目。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植可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气候带,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不同区域适宜生长的植物不同,不同的海拔也有着不同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规划的核心就是“师法自然”,即在进行植物配植时悉心请教大自然这位老师。我国各个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域,在对高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域生长的植物进行造景。体现造景植物的适用性,选择高校所属区域的优势种,首先勾画出高校景观规划设计的外轮廓线条。如低纬度高海波地域可选用冷杉、水杉等杉类植物,处于热带、亚热带的高校可选用榕属植物等。总之景观规划设计者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不能单纯地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植物的习性要求。

2科学性原则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的科学性要求规划者根据高校的性质特点、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深入了解适合上述因素的植物资源,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多种功能的植物种类。兼顾各高校的类型及性质,满足绿化植物的综合功能,适当的选择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以增添校园特色,注重乔灌花草、攀援植物的搭配为所营造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常绿、落叶、速生、缓生树种的合理搭配以体现高校景观的多样性。另外,在进行高校景观规划时要充分挖掘植物的内涵,结合校本特色在打造良好景观观赏度的同时构筑深刻的人文意境,突出高校校园文化。3艺术观赏性原则高校植物景观规划同样遵循着绘画、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统一原则可体现在高校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的规划。在对高校植物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时,首先应确定几种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的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基调。如电子科技大学普遍选用银杏树作为行道树,四川师范大学则主要选用香樟作为行道树。同属树种的选择同样可体现高校景观基调的统一,因同属植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能产生统一感,它们的合理搭配可以既生动又和谐统一,基调树种的选择可凸显一个校园的特色。而高校的各个区域因其功能的不同也可选择不同的主景树种,如武大的樱园、梅园等。高校景观规划中的一般树种则表现在种类多但量少,色彩斑斓,起变化的作用,在变化中求统一,可体现一所高校的活力。调和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协调,也要用差异与变化产生对比效果。调和的植物景观使人平静、舒适,如教学区域内宜采用该种手法造景,而对比的手法让人形成兴奋、热烈、奔放的感受,适合高校的学生活动区域。在对高校建筑物周边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重体量、重量、视觉等比例的协调。如在行政办公楼、教学楼等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四周可用冠径较大的树木与其协调,林下可用矮的色彩不同的灌丛形成色块,体现变化的节奏。而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参照色彩构图,红、黄、蓝为色彩三原色,它们中任何一种与其他两色搭配都能组成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鲜明的例子,这样的植物配植可产生跳跃、新鲜的对比效果。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搭配植物色彩,可突出造景主题,突出校园特色。均衡原则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植物配植的一种布局方法。采用均衡原则进行植物配植的校园景观可显得稳定、顺眼。如高校各主道上树形、高度一致的行道树,校园广场上整齐的树阵都是规则式均衡的植物配植,而在学生休闲活动区域的园路两旁分别种植大乔和数量较多,单株体量小的花灌则是自然式均衡的植物配植。韵律和节奏的原则是指在对高校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在植物的配植上有规律的变化,产生韵律感。如校园中灌丛色块高低不同的配植,行道树中落叶与常绿的重复运用,这样延径行走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会感到有韵律的变化。

三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几种模式

在高校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将学校分为几个功能区,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植物造景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1整体、开放模式

整体、开放的植物配植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入口景观中。高校入口至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往往是人流、车辆集散地,入口景观因突出校园风格、文化特色,高校的入口景观对所在城市形象都影响甚远。因此,基于这些特点,高校的入口的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自然、烘托主题,突出高等院校的文化氛围。若高校入口所在位置比较宽敞,入口处应设重要景点为主景,避免一览无余,所植植物应注重横向与竖向的对比,配植植物应低矮、整齐。

2简洁、大气模式

简洁、大气的植物配植模式适合于高校的主体建筑物区域、如图书馆、体育馆等。高校的主体建筑一般位于中心景观的中轴线终点,是景观中的焦点,而这些区域的植物造景使主题建筑“隐”于其中或其上,与主题建筑相融合。故该区域的植物选择不易太复杂,以简洁为主,植物群落简单,层次分明,若要种植行道树或树阵,则应选择高大、冠幅较好的大乔,以烘托主体建筑物的大气。

3优美、安静模式

高校的教学科研区域的景观适用优美、安静的配植模式。该区域的植物造景应营造优美、安静的环境,不能影响室内的采光。植物配植采用自然式布局,可运用水景、修建花架、亭廊、坐凳等,各种园林小品与植物景观相结合。以紫藤、三角梅等攀援植物或较高大的腊梅围绕花架以创造幽静的环境;以雀舌黄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冬青等常绿灌木高低配植形成半封闭的的学习空间;以高大香樟、大叶女贞、天竺桂等乔木与校园大道、运动场等区域连接过度,形成防尘、防噪的空间。

4简单、有序、流畅模式

学生生活区域、公共活动区域的植物配植易用简单、有序、流畅的模式。该区域环境安静、卫生,硬质铺装比较多,人流较为集中,学生活动频繁,对该区域的管理强度较大,所以该区域不易配植珍稀植物。易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配植方式,可砌筑花池,其内种植低矮修剪整齐,形状统一的花灌木,较宽敞的区域可种植冠幅较大的落叶乔木,这样在提供大量绿色的同时也不影响建筑物内的通风透光,学生在大树下活动时还能遮阳、乘凉。

5整齐、开敞模式

体育馆馆、运动场的景观规划可采用整齐、开敞的模式。可以大量的草坪及高大乔木形成区域的基调,突出该区域的特色,起整齐统一的作用,周边配以四季能交替开花的小乔或矮灌以寻求景观的变化,这样能为体育馆、运动场创造出热烈、运动的氛围,具有内涵的模纹花坛的配植亦能赋予景观意义深刻的情感。

四结语

第3篇

公园景观规划主要是体现公园的品质与舒适度,并强调自然生态。主要设计要求是力在打造高端、舒适、自然的公园;在设计中运用简洁现代的设计手法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以流畅对称的线性肌理营造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便利及享受。本公园所处地理位置位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玫瑰公园位于五彩大道以南,月湖街以北,火烧山路以东,卡拉麦里大道以西。规划用地范围长约370米、宽约320米,用地总面积107308.18平方米,约160亩。

1.1设计目标

红玫瑰公园将“城市森林”理念融入设计,建造出一个能够让城市居民拥有满意的景观布局、活动空间,将自然还原到城市中。打造新疆享誉盛名的独特特征、主题空间、功能布局。在规划设计中采用现代和自然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景观材料使该项目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即无线网络技术、太阳能电池、甚至是自动灌溉和照明系统以及低成本的养护等,来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1.2设计理念

人们崇尚“和谐”“都市生活”“自然”“积极的生活”;本次设计理念“城市森林”通过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保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的风格。将自然森林的感觉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城市与自然达到和谐,同时提供给城市居民一个积极的绿色休闲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1.3表现手法

1.3.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在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上,主要以简约概括的现代手法,在一些细小的细节上要用精细的工笔手法小心翼翼的刻画,这样用形式美体现出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和绚丽的装饰效果,突显出了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1.3.2环境绿化设计

在设计规划时,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设计出符合如今群体对高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节奏感,在设计手法上主要是侧重竖向的绿化手法,其特点是,开阔。简练的划分手法处理。

1.3.3公园小品设计

在充分满足其使用功能的作用下,还可以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这就是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的目的。

2公园分区与景点

2.1公园分区

整个公园共分为五个区:①中心广场交流区(以集会、表演功能为主),体现广场的实用性。②规则种植区③公园的水体区,在此区域音乐喷泉为公园增添了生机。④休闲文化交流区⑤公园停车场区,极大的满足到职工之家及展览馆参观的人们的泊车。

2.2主要景点规划

公园共分为三个景区:北入口广场、中心演艺区、休闲文化园。

2.2.1北入口广场

由主入口进入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长120米,宽86米的一条世纪大道。世纪大道中间是高1.2米的楔形绿化及中心喷泉,整齐的树阵座椅供人们休憩。世纪大道两侧为两块绿化园林休憩地,草地上以大面积方整的草花堆栽,鲜艳夺目,寓意在大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相融合;有座椅、喷泉为广场增添了生机。整体寓意主要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准东人民意气风发地走在世纪大道上,周围绿草如茵,鲜花簇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定会跟着国家改革的脚步繁荣昌盛。世纪大道两侧装饰景观灯,给晚间公园营造出亮丽的世纪之道,如图一。

2.2.2中心演艺区

圆形和椭圆形铺装广场为准东居民在夏季提供舞蹈场所,让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在冬季旱喷广场结冰,可以让人们在这里尽情滑冰。圆形广场周围高低错落的花卉在这里盛开,九月红玫瑰的香气扑面而来。六盏特色景观灯围绕圆形广场也为公园增添色彩。

2.2.3休闲文化交流园

休闲文化交流园位于入口北广场东西两侧,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名俗文化。这里为人们提供墨宝、晨练、太极、游乐等场地。景观亭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地。左右两侧硬化设计浮雕文化景墙,以准东石油开发做为一个浮雕文化墙,既是一个造景手法,同时也尽可能展现其准东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六个体量宽6米,高2.5的浮雕墙展现在左右两个休闲绿化区中。

3公园的植物规划配置

3.1植物配置植物分别以观花、观叶、观形为主,有以下分类:3.2.1乔木:侧柏、龙柏、樟子松、榆树、馒头柳、红皮云杉、白蜡等3.2.2灌木:榆叶梅、珍珠悔、红叶李、红瑞木、连翘、毛樱桃、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忍冬、卫矛、丁香等3.2.3果树:沙枣、山桃、山楂、李子、杏树、苹果等3.2.4花卉:月季、美人焦、大理花、雏菊、石竹、鸢尾、芍药等

4公园灯光照明规划

在广场各处分别布置各类景观照明灯,既有装饰效果,同时又满足夜间照明之用,各处草地上皆置以草坪灯,在中心演艺广场、文化交流区等重要景观部位,分别设置投射灯,增强夜间效果。结束语:公园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其舒适度、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遵循公园设计因素,把环境,功能性,和景观价值都考虑进去,创造出人们所向往需求的休闲、集会、学习交流的公园,不断规划设计出各式各样“以人为本”的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的公园。

作者:张立霞 单位: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佳婧.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浅析[J].价值工程,2010,29(4):150-150.

第4篇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第5篇

关键词 :城市道路景观景观规划设计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constraints of modern landscape and its influence scope is no longer purely visual aesthetic. In the roa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s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alysis method, with appreciation, from the surrounding road traffic, ecological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visual aesthetics, system integration and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road landscape: "traditional thinking on landscape landscape" in 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regional concept,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theory of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or the whole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a wide range of close contact";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ity roa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system integration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in technology.

Keywords city road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ystem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道路建设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对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景观旅游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师面临的新挑战。城市道路景观影响因素包括景观客体和景观主体两个方面。其中景观客体主要指空间构成模式,包括道路本身、道路边界、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形成的景观区域、道路节点等,以及时间发展脉络,包括追溯历史、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它们是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着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近期的“雾霾”天气,笼罩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上空,城市已成为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城市环境的城市景观,是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创造出来的自然景观,让城市更具有自然景观的艺术气息,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愉悦的生活环境。就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而言,虽然社会各界给予了关心与重视,但在实际操作和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未实现景观设计的新奇和特色与地域环境的结合

人文自然景观是每一个城市所特有的气质,需要给予不同的设计特色与风格。然而一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没有能够做到的对城市特色继承和发展,使城市缺少了应有的个性和特色。造成城市的沿街建筑的突出个性,没有与当地的地质、人文等环境相结合,形成了无序的景观、整个城市景观杂乱无章、没有地域的整体性特点。

2. 较少的关注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服务的主体就是“人”,人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应该具有足够的人性化关怀。但就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在设计中往往更多的追求设计风格、技巧、样式等问题,追求景观的形式美,而忽视了景观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以及对“人”的服务。

3. 关注景观的最终效果而忽视景观形成的过程

近年来,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出现的“草坪热”、“移植大树”等现象,他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马上实现景观规划设计水准。然而这样的实施措施不仅代价较大,还会造成被移植地环境的破坏。而真正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不是追求一蹴而就、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景观的成长,植物、人、自然的长期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生命根基的景观。城市景观规划中包含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需要长时间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若想追求景观的一步到位是错误的。

4. 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管理工作的脱节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场所。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建成以后还没有结束,需要城市进行后期的管理与维护。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建筑附属物挤杂,使得城市景观混乱。城市中的一些广告牌、灯箱广告,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设计的风格和色彩较为醒目。这样不但加剧了城市景观的混乱,也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愉悦性,使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管理工作的脱节使得城市综合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二、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发展状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首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其中的发展方向之一,生态城市景观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态景观要求在新建和改建的居民区中应尽量为居民创造健康的生活、成长环境,以达到新的平衡。新时期的景观规划不仅要重视对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更要重视生态建设。其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协调处理。所谓的继承与发展,就是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元素。

三、 新时期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创新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因此,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也必须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坚持设计的人性化、可持续性、生态性、时代性等理念,在文化融合状态下建立起科学的设计理念。

1.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指以人为轴心,注重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人的价值,并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坚持人性化的理念,不仅要求满足人们物质层次,还要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人性化设计也符合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2. 生态学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相互融合

生态学指导下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相互融合,第一,设计的地域性理念,即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不是通过人类高科技的建造,而是大自然与人在长期的和平共处中形成的。第二,以自然为核心的理念,就是让现代城市居民去感受自然。要保留大自然赠与人类的礼物,关爱自然,爱护环境,人类共同参与设计,让大自然的魅力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最后,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自然资源。要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重视保护和节约资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 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 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第7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 设计 竖向

竖向设计是指在一块场地上进行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布置和处理。在景观设计中,场地的竖向设计就是景观中各个景点、各种设施及地貌等在高程上如何创造高低变化和协调统一的设计。

一、竖向设计的内容

竖向设计的内容是在分析修建地段地形条件的基础上,对原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使它符合使用,适宜建筑布置和排水,达到功能合理、技术可行、造价经济和景观优美的要求。具体内容为研究地形的利用与改造考虑地面排水组织;确定建筑、道路、场地、绿地及其他设施的地面设计标高。

1.高程系统:高程系统的分析是竖向设计中最核心的内容。目前,我国各城市采用的高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系统:黄海高程系统――以青岛观潮站海平面作为零点的高程系统;吴淞高程系统――以吴淞口观潮站海平面为零点的高程系统。

2.等高线和坡度:⑴等高线――测量地形图上表示地面高程相等的线,线上注有高程。⑵等高线平距(L)――地形图上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⑶等高线高距(H)――相邻等高线间的高程差。⑷坡度(I)――等高线高距与平距之比:I=H/L(%)。

地形的设计和整理是竖向设计的主要内容。地形是景观的骨架,景观的整体格局,包括各种自然与人工构筑物如山体、河流、湖泊、坡地、谷地和跌水、瀑布、泉水等地貌小品的设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坡度的控制和高程关系等都要通过地形设计来解决。

3.地形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⑴围合、限制、分隔空间――根据挖土或堆土的范围、高度可以制约空间的开敞或封闭程度、边缘范围及空间方向。⑵控制视野景观――可以有助于视线导向和限制视野,突出主要的景观,屏障丑陋物。⑶改善小气候环境――影响风向,有利通风、防风,改善日照,起隔离噪声的作用。⑷组织交通――引导和影响行走、行车的路线和速度。⑸美学作用――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有立体感,反映自然,加强建筑艺术表现力。阴影造成的效果具有雕塑感。

二、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

1.满足各项用地的使用要求(修建、活动、交通、休息等):⑴建筑:室内地坪高于室外地坪,住宅30~60cm,学校、医院45~90cm,多雨地区宜采用较大值。高层建筑、土质较差或填土地段还应考虑建筑沉降。⑵广场、停车场:广场坡度以0.3%~3%为宜,0.5~1.5%最佳;儿童游戏场坡度0.3~2.5%;停车场坡度0.2~0.5%;运动场坡度0.2~0.5%。⑶草坪、休息绿地:坡度在0.3~10%。

2.保证场地良好的排水:力求使设计地形和坡度适合污水、雨水的排水组织和坡度要求,避免出现凹地。道路纵坡不小于0.3%,地形条件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做锯齿形街沟排水;建筑室内地坪标高应保证在沉降后仍高出室外地坪15~30cm;室外地坪纵坡不得小于0.3%,并且不得坡向建筑墙角。

三、竖向设计的表现

1.路面、广场、桥涵和其它铺装场地的设计:一般在图面上用等高线表示出道路(或广场)的纵横坡和坡向,道桥连接处及桥面标高。在小比例图纸中则用变坡点标高来表示道路的坡度和坡向。在冬季多冰冻和积雪的严寒地区,为了安全,广场的纵坡一般应小于7%,横坡小于2%;停车场最大坡度不大于2.5%;一般景观场地中路面的坡度不宜超过8%,超过则应设置台阶,台阶应集中设置。为了游人的行走安全,要避免设置单级台阶。另外,还要注意为了方便残障人士的游览,在台阶处设置无障碍通道。

2.建筑和其它景观小品:建筑和其它景观小品(如纪念碑、雕塑等)应标出其地坪标高及其与环境的高程关系。大比例图纸建筑应标注各点标高,例如在坡地上的建筑,是随形就势还是设台筑屋。在水边上的建筑物或小品,则要标明其与水体的关系。

3.植物种植在高程上的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基地的原有场地上可能会有一些具有保留价值的老树。其周围的地面如果需要根据设计加以调整(增高或降低),应在图纸上标注出保护老树的范围、地面标高和适当的工程措施。同时,不同植物对地下水的敏感程度不同,要注意种植植物和地下水的关系。水生植物种植要考虑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水深的要求不同,如荷花适宜种植在水深0.6m~1m的水中。

4.排水设计:在地形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地面水的排除,合理地利用地形和道路组织排水。通常情况下,规划设计中的无铺装地面的最小排水坡度为1%,而铺装地面则为5%。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坡度的设计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汇水区的大小、植被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5.管道综合:景观场地中的各种管道(如供水、排水、电缆及天然气管道等)的布置,有时会出现交叉,在规划上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种管道交叉处合理的高程关系,包括它们和地面构筑物或者景观植物的关系。

竖向设计往往需要反复修改、调整,尤其是地形复杂起伏的基地,测量的地形图往往和实际地形有相当大的出入,需要在设计之前仔细核对,而在施工中需要进行修改竖向设计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

参考文献:

[1]李小飞,景观设计之竖向空间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

[2] 甄建超,总图竖向布置设计[J].石油规划设计,2009(12)

[3]张惠远,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于发展,《应用生态学报》,2010(05)

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景观原则 规划原则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形象工程,是一个城市在积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正确认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学习、探讨,不断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使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和谐、美丽。

2、规划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的推进,城市的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使得人民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规划就是解决人民生活与环境关系的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追求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的需求,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不仅是在人的理性需求上更是在人的感情需求而进行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2.2城市人文精神原则

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要遵循的规则,在注重景观规划符合城市发展的进程之外还要注重一个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很多时候是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和认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不断加入城市发展的其他元素,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把人文精神的涵义引进规划与设计当中,规划设计出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环境,为人民的生活服务。

2.3生态性原则

新城市建设中,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城市的发展现经济增长,也要满足人民居住环境的生态性原则。在生态型原则的指引下,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按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不仅注重城市的发展,更是把生态性结合于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的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就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2.4效益协调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益协调原则就是要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注重效益协调原则就是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协调可能出现的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因素,为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服务。

2.5“人”参与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民规划设计更好的居住环境,我们在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人参与到规划设计当中,通过人的参与及时吸取人的具体要求,把现在进行时的人们的需求作为景观规划设计良好参照原则,适时吸收一些好的建议,为人的参与和社会的整体规划做好准备。

3、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城市的建设中,大气,水,土地,动物,植物等,这些环境中的要素都是在环境担当着自己的角色,在大的环境中,他们这些要素都是有承受污染物数量的最大容纳量,一旦超过了最大的容纳量,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将遭到破坏,所以说一个城市的建设是重要的,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更加重要的,只有将城市的发展和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结合在一起,在考虑到我们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交通条件等,才能把我们城市建设规划好。

4、绿色植物的规划原则:

4.1景观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遵循景观原则,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新城市建设就是现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上,对部分区域或者新规划设定的区域进行建设而设计。而新城市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在城市建设当中引入景观规划的概念,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中国的园林景观规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城市建设中,我们要遵循景观设计原则来对我们的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尊重人的需求,自然地和谐发展,文化的积淀和继承,把景观规划原则用到我们的新城市建设中。

4.2乡土树木

乡土树木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树木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4.3经济适用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运用手段,一般情况下要遵从经济适用原则,在注重城市具体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减低应用成本,运用新的科技和材料使得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化,合理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重复建设,为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做好储备。

5、城市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美丽,城市的特色体现,不仅仅是具有优秀的公共建筑,宽阔的道路,风景秀丽的公园,和谐的小区,更加重要的是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美的体现,它要遵从自己的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城市大的人文景观当中的形式美,注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对比与统一的关系,和谐与韵律的关系,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道路,公园,小区,公共建筑,公共设施规划成具有美感但又有城市本身的人文特色,这样体现出来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有生命的,具体的,是可以让人民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当中去体会生活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易,城市建设中可继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

0.前言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切实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大新农村的建设速度,观光农业园近些年来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观光农业园近几年来在很多地区的兴起,即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要求。又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随之而来弊端,例如,参观游览的人数不断攀升,农业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基本要求,对于农村环境和水资源产生了不可修复的破坏,污水垃圾大量出现,无法处理,严重者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整个生态系统进入失衡的状态,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对观光农业经济为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调查,给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笔者也正对于此,查阅了相关国内外的文献,将现有生态园重点需要给与重视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规划设计的研究重点给予论述。

1.生态观光农业园国内外发展状况

欧洲的对于观光农业旅游的研究兴起于德国。1865年在意大利第一个相关的社会团体“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成立了,对于欧洲的观光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广作用。欧洲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行业已经完成了转型期,从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发展到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进而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的成熟期,一步步地逐渐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

1962年以后,美国政府给与了较大的政策的倾斜,有倾向性的引导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美国生态观光农业目前经营的最为成熟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这种旅游方式被称为“乡村和城市交流的一座桥梁”,各个州政府都积极给予推广。

日本观光农业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萌芽阶段,很多农民利用冬季农闲时期,将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所改造为滑雪场和民俗旅馆,使很多的城市游客得到了农业旅游的乐趣。后期在得到很多旅游者认可后,从政府角度开始对上述生态观光农业园进行了有序的规划,派驻专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进行专项调研,使得此项产业迅速成熟。

我国直到上个世纪末,才逐渐接收到其他国家的先进的观光农业发展经验,进而形成了全国性的观光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在国内,自今为止很多农业大省都已经逐步将观光农业作为地区的支柱产业给予大力发展,同时建立了很多观光农业基地,形成了带头作用,并且对地区经济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从形式上来说也在逐渐向生态性、可持续性转型。

2.可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对于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笔者建议一定要在详尽的调研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既定目标来实现,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保证园区的合理协调的发展,保证功能,提高文化内涵,加大经济效益。将整个园区的全部系统进行综合的设计,提高整体效益,为协调发展深打基础。

2.1生态观光农业园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的经验,建议在进行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下述基本原则:提高系统功能性;加大种群的多样性;保证场地原始样貌条件;减低能源消耗;提高空间使用率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局部补偿原则;犹记得将自然和文化属性相结合;提高生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增加参与者的互动性。

2.2生态观光农业园水系统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由于地表径流中往往含有很多污染物,极大影响水质,对于地势起伏不大的园区来说,地表径流的管理缺失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对后续生产活动照成影响,对于设计者而言就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成有组织水引导,促进人工和自然排水系统的共同作用,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土壤的过滤能力,同时提高园区内的存水能力,并适时的用于园区的农业灌溉。

在排水通道附近要注意耐水湿类植物的分布,能够有效地控制径流流速,对于一部分水量渗透到土层,一部分经过过滤排入园区内的湖泊或是湿地。尽量在园区内规划有足够量的存水空间,在排水路径上设置石头和木头,可以有效地减小流速。应为具有植物覆盖的稳定上壤,植物根系和土壤将使径流的体积和流速,并且对周边的土壤能够固定。如果可能在水底可植入土工膜,保证土体的稳定性。

2.3生态观光农业园地形、道路设计

地形设计是生态观光农业园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对于本文所着眼的可持续的地形设计,就要考虑利用现有的地形,对存在不可操作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既要保证生态观光农业园具备较好的排水能力、还要使得所在地区的小气候环境适合园区内的植物生长,还能形成适宜观赏的景区环境。

对于生态观光农业园的道路除了基本的游览、运输、操作等功能外,还要满足防火和安全疏散,园区管理等要求。可以考虑将生产道路和观光道路进行分离。包括具备各自的出入口,形成相互连通但互不影响的交通体系。

2.4生态观光农业园中的建筑设计研究

自然生态化的建筑设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主要的建筑包括:展览类的场馆、服务类的餐厅旅馆等、动手参与类的体验馆等,上述建筑在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因地制宜,对于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稳固的基础作用,不能经常性的变动。除了基本的功能要满足,还要积极的考虑自然和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加大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体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

3.结语

当今生态观光农业园已不再是单一性的经营,已经成为多种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产业和科学,作为一个园林景观设计师,在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设计实践中也缺少相关研究理论的支持。所以,本文作者尝试将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景观理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对园区中的水系统、地形、道路、建筑等进行专项研究;本文还将研究的重点指向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思想。希望通过本文对可持续景观在国内的推进和发展起到有利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林锦彬.福建省农业生态化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4.

[2]朱淑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第10篇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 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 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 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形成时期 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 19世纪 20世纪

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 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 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 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WWW.133229.cOm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 charles olmsted, 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 law olmsted,jr, 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 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3.2 charles eliot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 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 trustees of public 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 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3.3 henry vincent hubbard

hubbard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学位的第一个获得者。作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早期教育家,hubbard 1929年主持设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同时,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cityplanning这两本权威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hubbard发表大量有关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文章,并出版了our cities to-day and to-morrow:a survey of planning and zoning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9)一书。

3.4 steele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3.5 thomas church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 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 are for 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

3.6 eckbo

eckbo,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家。早在1938年eckbo即发表了small gardens in the city一文,探索了各种条件下的城市花园设计。1939-1941年,eckbo和rose、kiley合作发表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enviroment,landscape design in the rural enviroment和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rimeval enviroment等一系列文章,1950年他又发表landscapes for living一书,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老传统进行了强列的抨击,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景观的形式取决于由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3.7 d. kiley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 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3.8 l.harprin

harprin ,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 plaza、 pettigrove park和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rsvp cycles(1970)、notebook of lawrence harprin(1972)、 tark 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3.9 ian mcharg--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 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 mcharg, 俞孔坚摄)。

3.10 peter walker

peter 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 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 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 俞孔坚摄)。

4 80年代后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 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5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职业范围

5.1 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 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 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 law 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契机?quot;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记者char1es mulford robinson创造了"城市美化"(the city beautiful)一词,后来他从事规划并写出一本影响极大的书,即modern civic art,or the city made beautiful (c. m. robinson,l903)。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 law olmsted,jr.和john 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论文发表。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 s. 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 v. 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5.2 新镇和社区规划(new towns and communities planning)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 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 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 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 stein、henry wright、m. 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 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 加州fashion island, swa规划; 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 加州woodbridge, 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 城市公园(urban 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 and vaux, 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 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 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 ,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 "袖珍" 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 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等。

5.4 城市广场(plazas)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在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设计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采用有效的设计方法来进行。园林景观中不同的设计方式可以将自然景观添加到城市的生态系统立,并且不会破坏到生态环境,还会逐渐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如果采用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也能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然而我国城市规划关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还不够健全,存在很多问题,也很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并且不断创新,为人们创造优质的生存环境。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住家意识到经济发展与工业进步造成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城市的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较高,我国城市发展的任务之一是城市规划。人们都在采用有效的方法建设现代化城市,尽管获得了一些成效,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环境也略有改善。实际上,城市建设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不足更加明显。

1.1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制度方面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其完善的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制度。某些城市还没有意识到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中存在的缺陷,也不关注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环境质量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多人认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并且,某些城市单纯地追求好的政绩,只考虑到经济效益,忽视存在严重影响的企业或者投资项目的开发。尽管这样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是却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并且,某些企业与项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中先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很多城市在城市规划的园林设计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不考虑合理方法的应用,使建造的园林景观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设计方法缺乏统一性

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园林规划理念作指导,忽视城区、郊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统一。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味地求新求异,认为国外的先进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是最好的。不顾及所在城市的人文历史情况,盲目引进国外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和理念,导致一些文化历史名城里到处充斥着洋建筑,从而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使得该城市变得不伦不类。由此可以看到,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讲究因地制宜,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相结合,这样的城市才更加自然协调。

1.3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很多城市规划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之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独立个性。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园林景观了,需要更加自然,更加多元化,更加色彩缤纷的园林景观艺术设计。

2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的合理运用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城市环境,同时城市环境也能够体现城市的形象。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因此,人们应该努力改善所处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质量。植物是净化空气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规划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借助植物的种植在使生活中添加自然的味道。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提出可以适应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应该合理的运用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来规划城市,具体方法如下。

2.1形成完善的城市规划监督与推行制度

完善的城市规划监督与推行制度,有利于确保园林景观设计观念不会受到影响。城市在努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采用园林景观设计的新型技术与方法,进而更新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式。

2.2坚持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设计观念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坚持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设计观念,同时以此为方向来建设现代化城市。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方式的选用,不仅需要考虑到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还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与地区的文化特色、历史背景等相结合,以此为指导来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应该考虑区域历史文化背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不去刻意追求创新,而应该从整体着眼,顺应当地的历史人文背景,将园林景观设计构筑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上,使得园林景观能够自然融入其中,而不会显得格格不入。2.3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个性化特征因此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园林艺术,但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建筑风格,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好的东西融入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去,从而成就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特性与个性化。园林景观设计还应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人民审美的需要,更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要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变化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这样可以降低由人工改造自然所带来的压力和难度,同时降低园林景观的养护成本。这样的园林景观也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生态系统中,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

2.4引进国外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

引进国外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将至融合进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引进国外的园林景观设计元素,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根据地方人文历史的需要适当加入这些国外的元素,将使我国的园林景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3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还需要加强学习,重视对园林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同时还应该注重添加先进的设计观念与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考虑到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还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与地区的文化特色、历史背景等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作者:刘晓慧单位:黑龙江忱义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闫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8).

[2]李建军.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之探讨[J].甘肃科技,2007(8).

[3]莽虹,莽昆仑.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景观设计的美学原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第12篇

【关健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①整体空间组织和谐的原则,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把握好园林的整体和谐原则,体现出整体的设计风格主题。要同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不同的设计风格可能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一般都要体现出景、轴线、节点、路径以及视觉等几大要素。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到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来进行空间的组织规划。景观设计还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对于一些要求私密的空间设计,则要考虑到幽静、浪漫、惬意的特点。②体现出地方特征的原则,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还需充分体现出地方特征和流畅自然的特色。我国的地域辽阔,城市所处的自然区域和文化特征也各具特色,所以每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都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特点,从而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到其园林所处位置的地形和地貌特点,将创意与个性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园林景观具有令人难忘的特点。③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在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点应该是景观设计的精彩所在,这些点的元素应该相互交织和贯穿,这样才能使园林的景观变得有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传统的空间布局已经逐渐地被新创意空间所代替。新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将人与景观进行很好的融合,构筑出全新的空间格局。比如可以增加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设计出各类适合人群活动的场所。④风格把握与协调的原则,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还要将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园林景观。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硬质景观往往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而软质景观则一般是园林绿化设计的事。如果不能得到全面的沟通,这种规划模式虽然能够体现出专业化的优势,但却会造成景观设计不协调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必须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达到统一协调。另外,在硬质景观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也尤其重要。应该尽量采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自然特征的材料,当然也要考虑地方和业主的需要。

2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2.1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城市园林的立足点也从园林植物所营造出的形式美,而慢慢转化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上。现代园林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简单的观赏和休憩需要,还要满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审美需要。它不仅要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还要满足不同城市人们的游玩休憩需要。做到了以现代城市为有机载体的园林景观生态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2.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但是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在自主规划体系上还不算完善,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还存在以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的设计理念为主的问题。总规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只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必要补充,或者是对城市园林绿地分布进行一些简单的考虑和意见,而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具体标准和建设主题等则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无法进行明确。这就会导致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存在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同质化和无序化。这样的结果不但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低下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当然,这也与城市园林建设相关队伍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虽然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都有些神似,缺乏自己的独立个性和特色,具有高品质的园林景观越来越少。另外,在很多城市中园林景观的建设容易出现盲目追求欧式风格,而不考虑地方实际条件的现象,不但达不到想要的视觉效果,反而事得其反。

3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路

3.1 园林景观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园林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其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创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来。其中包括景观的通达性、建筑的生态性、生态的稳定性以及景观的优美性等。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3.1.1 保护自然的原则

想要建设充满自然色彩的园林景观,首先应该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的原则,认识到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要素所在。另外,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界组成之间的关系,尽量地保留和采用原有的动物和植物来进行规划设计。如果必须引入植物时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景观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进行移植。这样才能够保证生态协调规划设计理念的实现。

3.1.2 可持续性的原则

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将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作为设计目标,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2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合理应用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文化策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原则是:

3.2.1 设计的多样性原则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特定地理条件下的文化差异性,将其表现在景观的特质上面。但是多样性设计在注重保护和继承地域的现有文化遗产时,更要将这种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改善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才能把握好地域特征,指导好景观的物质空间建设,从而丰富城市的生活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质。

3.2.2 乡土性保护的原则

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还应该充分地重视和保护好地域的乡土性。乡土性的保护并不是说一味地进行历史的复制,而是要强调在继承传统时要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将传承到的有价值的文化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赋予现代景观新的文化内涵。

3.3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

科学的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是园林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将现代园林的特色、功能、艺术性等全面体现出来。为了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具科学性,就必须全面地开展园林景观学的系统研究,大力培养各类园林规划设计人才,从而努力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园林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尽快地将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标准进行完善,做好各类园林的项目规划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使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具有专业内涵。

4 结语

综上所说,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要从多方面考虑,要结合地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规模、风格、标准以及文化内涵,使园林真正成为城市的形象工程,从而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其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杜爽,王.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J].现代园林论坛,2011(5):10-13.

【2】周进.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11(8):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