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4 06:0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一、气候要素
(一)气候的自然和社会特征
1、自然特征,首先表现在同一地区气候的变化性。不同年,不同季节,同一景观有差异。其次,不同区域的气候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影响到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
2、社会特征,气候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气候条件会提供给人舒适的心情,恶劣的气候环境也会影响人的生理和情绪。
(二)基于气候条件的景观规划设计指导原则
规划设计一个景观,除了视觉审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而采用有益的微气候学原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三)气候与景观规划设计
(1)温带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四季分明、规划设计要点:
1、充分利用四季分明的特点规划景观,创造春花,秋实,夏雨,冬雪的季节特征和多样性景观,场地,道路,设施规划设计既能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和气候,还能阻挡冬季寒冷,夏季通风。
2、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保持一致。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持最大的生态价值。
4、在开放空间种植并建设公园绿地,加强小区绿化
5、所有景观功能和维护要考虑四季多变和社区人口的需要。
(2)寒带气候设计要点
1、尽量限制规划区尺寸,尽可能减少户外交通时间和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2、选择背风,向阳的谷地和阳坡,避免在风力强劲的高台和山谷建设。
3、交通道路,尽可能利用日光。
4、采用太阳能,增加通道,入口,注意保暖,抗风,防冻。
二、地形地段要素
地形因素对气候、植被、交通等影响很大,景观设计所面临的自然地形是复杂多的,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设计最适合的空间结构。地形结构主要分为:1、平坦地貌,植被景观单一、视觉比较枯燥,主要应该营造多样性景观,通过竖向垂直的构筑物形成和水平走向的对比,增加视觉冲击力,还可以通过植物增加围合感和安定感 ,防止视觉疲乏。
2、凸形地貌,例如山顶,在设计时,注意从四周向高处看时,地形的起伏和构筑物的构图与关系,形成有特色的区域地标。
三、植物设计要素
植物是决定景观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植物的非视觉功能与生态功能,如改善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物种等功能,成为景观构图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通过植物修剪造形可以强化景观线条要素和空间界定,可以装饰美化空间。植物在景观的主要功能有:1、建筑功能2、环境保护功能3、美学功能
四、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的作用首先是为了提高地面的使用时间和效果,防止地面损坏,避免地面积雪积雨验证走,还能增加地面的荷载。其次,通过铺装布局和路面铺装的图案,可以给人以方向感,引导他们到达目的地,还具有美学上的作用。
铺装的设计要点:通过质地、色彩等变化暗示流线方向感,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流线的比例和韵律。材料的质感的变化也会让人领略到一种韵律和节奏,而不至于游 人感到乏味。比如在尺度较大的空地上采用单调的水泥铺地,在其中或者道路旁采用卵石铺地或者砖铺地,可以丰富层次。
常用的材料:沥青路面,混凝土铺装,卵石嵌砌路面,预制砌块,石材铺装,砖砌铺装。
五、水环境与水体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要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除此之外,也应该关注水体给我们带来的享受。水景的设计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难点和亮点,分为止水和动水两种。应注意以下两点:1、确立水景的功能:是观赏水景还是为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的生存环境,注意水深和水质。2、水景设计要与排水相结合,既有利于水净化也要保持一定的水位。3、水景植物配合合理,水面植物的栽植不要过密和拥挤,留出足够的空间。4、在寒冷的北方,要考虑冬季时水结冰以后的处理,防止水管冻裂。5、对池塘 ,湖泊注意堤岸的生态功能,湖中小桥注意安全。
6、做好水景照明。
六、地面构筑物的设计
(一)台阶和坡道,台阶和坡道中园区景观中使用很多,为人行步道准备,台阶在实际设计中,台阶的踏步高度和宽度要灵活掌握,避免在交通量大的场所造成拥挤。在休闲地缓坡上,踏面可以增大,以免造成危险。坡道是供行人在地面高差不同的平面上行走的第二种方式,坡道对行人行走的限制要少一些,行人可以自由自在在坡道上行走,不必受踏步的限制。设计中要注意无障碍设计,全方位考虑残疾人通道,包括盲道设计。步行坡道坡度为1:12较为适宜,并且当坡道长度超过10米时最好增加休息平台。
(二)公共设施及公共艺术品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美丽中国”理念是党在召开十时提出来的,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在随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共同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城乡的发展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乡村规划远远不及城市。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下不断的进行创新,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对乡村的环境进行完改善,实现“美丽乡村”的总体任务。
一、“美丽乡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符合乡村规划的总体发展的,其设计原理对广大的乡村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近几年乡村加大力度通过发展经济,并结合环境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逐渐迈进。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改善中来完善景观规划的总目标。乡村的规划应该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美丽乡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因为乡村的民风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对乡村进行设计中要保留这些历史宝藏,能够保护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
(三)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这就要求在乡村的设计规划中要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应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乡村环境的破害,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绿化实现乡村规划,最终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一)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建筑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组成乡村聚落性景观,二者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聚居地。乡村的建筑能够代表这个区域的原始风貌,体现出乡村历史价值。乡村的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场所。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保证景观能够对人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尊重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控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乡村生态性景观。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包括水系、植被等,这些乡村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是不能改变和破坏的,要进行保护。因此,在规划乡村时,要对水田、植被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对道路进行绿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在设计中要创造合理的空间,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乡村规划中能够使得人与自然相适应。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对其水系生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出清澈灵动的水系特色,保证乡村的协调性。
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乡村中拥有独特的青山绿水、田野小道等能够构成设计中的独有特色。
(一)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乡村从历史上逐渐演变过来,经过了长时间的转变发展,成为了能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使得规划出温馨自然的乡村格局,体现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得居住区紧密相连,能够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够加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个生活环境其乐融融。乡村建设以乡村原有自然形态为基本肌理,保证自然不被破坏,设计合理的乡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乡村规划的景观素材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二)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个地区的特色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在当地乡村的设计中,应该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原有乡村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使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提升乡土气息,展现其文化魅力。这样对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有利保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目的。
(三)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乡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条条街道组织起来的,街道成为了连接乡村空间的作用,这样形成了乡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在对乡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尺度合适的原则进行规划。能够充分的显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证道路顺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乡村添加公共服务设施时,要保证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设在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尺度合理设计,形成正常舒适的乡村环境。
五、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态度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美丽宜人的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韵的工程,这项工程能够达到美化乡村的目的,还能够最终实现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乡村的经济,提高村民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
初期的园林主要是植物与建筑物的相结合,园林造型比较简单,建筑物是主体,园林仅充当建筑物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逐渐摆脱建筑的束缚,园林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庭园、庄园、别墅等单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而是扩大到城市环境、风景区、保护区、大地景观等区域,涉及人类的各种生存空间。
一、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
1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规)一建筑设计一景观设计。对这种过程的一般理解为:1)规划:居住区功能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2)建筑设计:建筑功能布置和空间造型;3)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景观与游憩设施的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
2 景观设计要素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3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3.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3.2 明确的功能要求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
3.3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使得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3.4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
3.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3.6 生态的设计原则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自始至终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空间景观生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二、空间及其构成要素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三、空间的形式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创造,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不同的感受。
关键词:小站稻米 ; 园林景观 ; 自然绿化
Abstract: m cubic projects to small local culture as the background, to abstract the station rice as architectural symbol, to represent the city sta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same meter cubic project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also maximum embodiment station cultur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Key words: small rice; landscape; natural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设计概况以及原则:
米立方景观项目位于小站镇的核心位置,紧邻小站练兵园。小站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海河下游南岸。东临天津港,西与八里台镇相连,南靠大港石化工业区,北与闸口镇和双桥河镇相望,处于市中心和滨海新区之间,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是津南区老三镇之一。
小站镇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作为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示范镇,同时小站练兵项目被列为天津市近代历史文化旅游十二板块之一。
小站镇距今有132年历史,以小站稻及小站练兵而闻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该项目景观设计绿化面积为242457平方米,岸线长度为3247米,其中自然驳岸为2890米,硬质驳岸为357米;水体面积分为146355平方米的深水区和10991的浅水区。
设计原则:
利用本地植物景观,打造以植物为主的观赏性园林景观。
利用现状地形,重新规划水系,节约成本,因地制宜。
减少硬质景观,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营造四季变化的专类植物群落景观。
设计理念:
米立方项目正是以小站的地方文化特色为背景,以抽象的小站稻米为建筑符号,旨在表现小站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文化发展。同样的米立方项目的景观设计也要最大程度的体现小站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
小镇文化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是人们渴望的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然而随着小站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充分的享受着田园生活的自然之趣,想象这一幅图景,犹如晋代诗人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所虚构的“桃花源”正是景色怡人瑰丽,没有世俗纷争、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的所在。而这一点正巧与小站的文化以及民生相契合,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将桃花源的意境与内涵引入到景观中来,让昔日只能是文人墨客的理想的桃花源演绎出“新小站 新桃源”。
设计手段:
生态的景观:自然景观为表达的生态风景绿化带;科技的景观: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结合现代园林喷灌,营造科技型景观;人文的景观:赋予景观人文气息,与现代产业区的人文文化内涵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结合规划打造有产业区特色的宜居、宜赏、宜用的长效景观。
景观设计:
游线的曲折变化将整个游园分成四个区域,结合《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游线布置,形成一个完整且变化丰富的景观序列,分别为桃源深处、江枫唱晚、落英缤纷、良田美池,行走其中仿佛与世人千百年来憧憬的世外桃源相遇。
将绿化设计融入到景观中去
四个游园区域在岸线处设计几处大型的亲水平台,并利用乔灌木的栽植,营造出疏密有致、节奏丰富的岸线景观,使人行走于其间有丰富的景观可以欣赏。种植在整体的设计中,主要是运用乔灌木及花草的高度差异,创造出错落有致的多层次绿化空间,使硬质场地很好地过渡到绿化空间中,不仅体现出硬质场地的景观效果,而且营造出植物造景的理念,创造出和谐安宁的可供游人活动的绿色空间。在绿化搭配的风格上不仅采用了高度差异的变化,而且在部分绿化种植的设计中采用了自然式和组团式的栽植风格,让人游走于景观之间时做到步移景异,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组团种植景观,同时自然式的景观也能够使人感到身处于舒适的环境之中,感到舒适惬意。
在具体植物的选择上着重做到了植物配置的季节性,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的效果,尽量避免选择的品种单调;临水岸部分乔木选择了柳树作为营造气氛的树种,营造绿柳成荫的感觉。而在部分花灌木和色叶乔木的选择上可以按季节的不同选择早春开花的桃花、榆叶梅、连翘、迎春等;初夏开花的蔷薇、木槿等;秋天观色叶的三角枫、红枫、银杏等乔木;冬季的常绿植物等,能够真正的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整体效果。
在重点对绿化设计的同时场地中也同时考虑到了对绿化竖向上的设计,
采用了传统的手法对地形进行了缓坡微地形的处理,一方面是为了造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植物生长的要求,而且在空间上堆出高地前后错落的地形,也营造了“桃花源境“的曲径通幽的效果,人们的视线在游走的同时不会一下子穿透出去,起到了部分障景的作用;在对植物造景的营造上,起伏的地形更容易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线和丰富的层次感,同时也能够使园路时隐时现,显得更为自然。同时起伏的地形也在增加了绿地面积,加强了生态自然的效果。
二、硬质景观的运用以及其所带来的空间效果
几处临水平台的硬质铺装设计原则是在主要节点处留出大面积的可供人群运动活动的空间,保证基本的人群需要,在此基础上其他空间均采用人性化的设计,让人能够在游走中同时能够有休憩的空间。铺装因采用了石材,所以在整体的效果上能够让人感觉到所在的空间更有品质。
在硬质景观及绿化和水的交界处可以用一些设计手段进行处理,起坡的地形、可休憩的坐墙,或者用绿化栽植营造出来的围合空间的设计,都可以让人感觉到空间的围合性及心理的安全感;另外可以通过不同场地不同的功能来设计不同的围合范围,开敞性质的空间可以不用太考虑围合的界限,而类似儿童活动场地一类的空间就需要相对的围合来创造安全的空间。
道路硬质铺装作为连接场地之间的交通系统,可以引导人们到达不同的区域,而道路硬质铺装的选择取决于人们希望在行进的路途中能够有什么样的体验效果,行走在卵石路上和石材或者砖的路上会有不同的感觉,人们散步的时候往往会喜欢有一些脚感的铺装,而在跑步的时候会喜欢平坦的铺装,所以在此处的设计中考虑了多种铺装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水岸线及亲水平台设计
在水体的设计中,为了迎合人的亲水天性,在亲水平台的设计中采用了能够让人接触到水体的开敞空间及平台,这样使人更好地在开敞空间中体验到更多的与水接触的感觉,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来驻足停留。而在蜿蜒曲折的水岸线设计中,采用了自然式的岸线设计,园路随着岸线的变化设计,游走于其间,水波荡漾加上自然式植物的栽植,让人有身在桃源深处的感觉,透过树木和水面遥望远处米立方的建筑,别有一种惬意的感觉,达到了景观与建筑的深入融合。
景观小品的设计为点睛之笔
在米立方绿化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到临水平台的景观廊架构筑物,小到标识设计,都是必须的景观元素,在设计小品的同时,力求强调功能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同时也根据场地的整体风格,结合自然条件进行整体设计,强调设计与现状环境的整体统一性。
临水景观平台的廊架设计考虑到“桃源”的整体风格,采用了简洁偏自然式的设计,使人在平台上廊架中小憩的之时,犹如身处安静宁谧野外的环境之中。另外其他的景观设施例如坐凳以及标识系统等均进行单独的风格设计,以求与整体风格相统一。
五、夜景灯光照明设计
从全局着眼、细部着手,根据现场条件以及景观因素,即广场、园路、树木等特点,确定合理的照明布置方案及照明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出既具有功能性,又有景观性的灯光环境,同时又呼应着米立方主体建筑的景观照明系统。
现如今城市的喧嚣、工作的繁忙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劳累的心情和状态使人疲惫不堪,久居闹市的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回到大自然,城市中的景观更多的需要的是一种深度自然和使人仿佛置身于桃源的感觉,米立方的景观规划设计利用了其所在地理位置的文化背景,意在打造亲切舒适的景观绿化空间,不仅要使各个空间场地具有各自的功能性,更重要的是让人行走于其间能够感受到舒适惬意。
1.1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痕迹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其主旨就是尽量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让植物自由生长,然后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利用加工规划,并设计出最适合的植物景观,尽量不去破坏植物间原有的特色。杭州西湖园林的规划设计就是根据植物之间的特点,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身边环境的特点,保存植物原有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将山水树木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从而让杭州西湖拥有了很好的自然景观,也让杭州西湖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得十分完美。
1.2景观特色明显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独有的特色,每个植物景观的规划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让观赏的人们清晰地知晓此景观的寓意,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赏人进入意境,进而舒缓身心。杭州西湖中这类植物景观设计就很有特色。像曲院风荷花园、花港观鱼公园等等,每个景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十分的鲜明,很容易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的寓意及特点。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就是通过连绵不断的荷叶,远远看去就像与天接壤一样,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让人眼中全是优美的荷花,整个曲院风荷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简单地人工辅助一些绿色草坪,最大化地将景观的特点呈现出来,从而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独特的魅力。
1.3植物间的特点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同,来设计景观的特色,利用植物生长特点不同进行景观针对性设计,对于空旷的景观地点,多多利用高大成林的树木来更好地映衬景观的大气,有些景观比较紧凑,就尽量使用密集生长型的植物进行装饰,从而更好地将景观呈现出来。
1.4颜色搭配合理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间色彩的搭配合理,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植物色彩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时期,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要尽量设计出景观四季颜色都要保持鲜明,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大量利用荷花的同时,还注重草坪的种植与养护,可以在荷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使此景观的颜色不至于枯燥,还能够保有一丝绿意,充分保持了景观的游览性与观赏性。同时,在同一季节,也要保证一个景观内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各植物间的颜色不要过于统一,这样很容易让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要合理地搭配植物色彩,呈现景观应有的特色,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丰富植物的种类
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上植物种类较少,各地景观的植物景观规划经常会出现一些重合的地方,这就使得各地的景观缺乏特色,从而让观赏者失去欣赏的意愿。如杭州西湖的景观设计,就只是大量利用了当地的一些植物进行设计,而没有去丰富植物种类,使得一些景观过于类似,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丰富植物种类。
2.2区域特色
在我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区域都要保持自己本区域的特点,以此来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以更好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植物景观。像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设计时,就充分利用起当地的植物特性,以及其独有的特点来设计景观,从而更好地凸显了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特点。
2.3提升设计新意
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提升设计的新意,不断去创造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从而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越来越好。而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从而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景观的分析,清醒地看到,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更多的特色设计,并且更好地去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断地丰富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越做越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精神疲劳。
作者:廖哲峰 单位:葛洲坝(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颜婷.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索[J].中外建筑,2014(10):69-71.
高校的任何建设项目均要求将生态和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这样,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硬质景观是高校景观规划中所必须的,它可以改善环境,服务师生,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它并不具备生态效益,若硬质景观过多反而会增加热岛效应,使高校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硬质景观的规划应要掌握一定的比例。高校的景观规划建设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应重视环境的改善,以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景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植物维持着自然界的碳氧平衡,有降温、增湿、减尘、涵养水分等作用,植物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占有尽量大的比例,这也是评价高校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原则
园林植物是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材料,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规划利用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要充分了解高校整体或局部的绿化任务,了解师生的需求,以近期为主,远期结合考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绿化植物的选择,做好景观规划方案,避免盲目。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植可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气候带,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不同区域适宜生长的植物不同,不同的海拔也有着不同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规划的核心就是“师法自然”,即在进行植物配植时悉心请教大自然这位老师。我国各个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域,在对高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域生长的植物进行造景。体现造景植物的适用性,选择高校所属区域的优势种,首先勾画出高校景观规划设计的外轮廓线条。如低纬度高海波地域可选用冷杉、水杉等杉类植物,处于热带、亚热带的高校可选用榕属植物等。总之景观规划设计者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不能单纯地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植物的习性要求。
2科学性原则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的科学性要求规划者根据高校的性质特点、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深入了解适合上述因素的植物资源,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多种功能的植物种类。兼顾各高校的类型及性质,满足绿化植物的综合功能,适当的选择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以增添校园特色,注重乔灌花草、攀援植物的搭配为所营造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常绿、落叶、速生、缓生树种的合理搭配以体现高校景观的多样性。另外,在进行高校景观规划时要充分挖掘植物的内涵,结合校本特色在打造良好景观观赏度的同时构筑深刻的人文意境,突出高校校园文化。3艺术观赏性原则高校植物景观规划同样遵循着绘画、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统一原则可体现在高校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的规划。在对高校植物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时,首先应确定几种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的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基调。如电子科技大学普遍选用银杏树作为行道树,四川师范大学则主要选用香樟作为行道树。同属树种的选择同样可体现高校景观基调的统一,因同属植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能产生统一感,它们的合理搭配可以既生动又和谐统一,基调树种的选择可凸显一个校园的特色。而高校的各个区域因其功能的不同也可选择不同的主景树种,如武大的樱园、梅园等。高校景观规划中的一般树种则表现在种类多但量少,色彩斑斓,起变化的作用,在变化中求统一,可体现一所高校的活力。调和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协调,也要用差异与变化产生对比效果。调和的植物景观使人平静、舒适,如教学区域内宜采用该种手法造景,而对比的手法让人形成兴奋、热烈、奔放的感受,适合高校的学生活动区域。在对高校建筑物周边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重体量、重量、视觉等比例的协调。如在行政办公楼、教学楼等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四周可用冠径较大的树木与其协调,林下可用矮的色彩不同的灌丛形成色块,体现变化的节奏。而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参照色彩构图,红、黄、蓝为色彩三原色,它们中任何一种与其他两色搭配都能组成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鲜明的例子,这样的植物配植可产生跳跃、新鲜的对比效果。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搭配植物色彩,可突出造景主题,突出校园特色。均衡原则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植物配植的一种布局方法。采用均衡原则进行植物配植的校园景观可显得稳定、顺眼。如高校各主道上树形、高度一致的行道树,校园广场上整齐的树阵都是规则式均衡的植物配植,而在学生休闲活动区域的园路两旁分别种植大乔和数量较多,单株体量小的花灌则是自然式均衡的植物配植。韵律和节奏的原则是指在对高校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在植物的配植上有规律的变化,产生韵律感。如校园中灌丛色块高低不同的配植,行道树中落叶与常绿的重复运用,这样延径行走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会感到有韵律的变化。
三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几种模式
在高校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将学校分为几个功能区,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植物造景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1整体、开放模式
整体、开放的植物配植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入口景观中。高校入口至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往往是人流、车辆集散地,入口景观因突出校园风格、文化特色,高校的入口景观对所在城市形象都影响甚远。因此,基于这些特点,高校的入口的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自然、烘托主题,突出高等院校的文化氛围。若高校入口所在位置比较宽敞,入口处应设重要景点为主景,避免一览无余,所植植物应注重横向与竖向的对比,配植植物应低矮、整齐。
2简洁、大气模式
简洁、大气的植物配植模式适合于高校的主体建筑物区域、如图书馆、体育馆等。高校的主体建筑一般位于中心景观的中轴线终点,是景观中的焦点,而这些区域的植物造景使主题建筑“隐”于其中或其上,与主题建筑相融合。故该区域的植物选择不易太复杂,以简洁为主,植物群落简单,层次分明,若要种植行道树或树阵,则应选择高大、冠幅较好的大乔,以烘托主体建筑物的大气。
3优美、安静模式
高校的教学科研区域的景观适用优美、安静的配植模式。该区域的植物造景应营造优美、安静的环境,不能影响室内的采光。植物配植采用自然式布局,可运用水景、修建花架、亭廊、坐凳等,各种园林小品与植物景观相结合。以紫藤、三角梅等攀援植物或较高大的腊梅围绕花架以创造幽静的环境;以雀舌黄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冬青等常绿灌木高低配植形成半封闭的的学习空间;以高大香樟、大叶女贞、天竺桂等乔木与校园大道、运动场等区域连接过度,形成防尘、防噪的空间。
4简单、有序、流畅模式
学生生活区域、公共活动区域的植物配植易用简单、有序、流畅的模式。该区域环境安静、卫生,硬质铺装比较多,人流较为集中,学生活动频繁,对该区域的管理强度较大,所以该区域不易配植珍稀植物。易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配植方式,可砌筑花池,其内种植低矮修剪整齐,形状统一的花灌木,较宽敞的区域可种植冠幅较大的落叶乔木,这样在提供大量绿色的同时也不影响建筑物内的通风透光,学生在大树下活动时还能遮阳、乘凉。
5整齐、开敞模式
体育馆馆、运动场的景观规划可采用整齐、开敞的模式。可以大量的草坪及高大乔木形成区域的基调,突出该区域的特色,起整齐统一的作用,周边配以四季能交替开花的小乔或矮灌以寻求景观的变化,这样能为体育馆、运动场创造出热烈、运动的氛围,具有内涵的模纹花坛的配植亦能赋予景观意义深刻的情感。
四结语
关键词:城市滨河区景观;景观规划设计;整体性
1 城市滨河景观概念
城市滨河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河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滨河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可有效改善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是近年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热点。
2 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
城市河流长度较长,流经城市区域广阔,在规划设计中难以面面俱到。需要从河流及其周边情况入手,划分和定位功能和区段,从而确定重要节点进行详细打造。
2.2 文化性
河流所经过区域的文化是河流在该段的灵魂,是因地制宜规划设计的体现。需要在概念阶段进行捕捉,纳入到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2.3 多角度
城市河流的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多学科的研究,是一个融合生态、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要求以多角度分析解读,得出全面的规划设计策略。
2.4 问题导向
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客户通常会对场地有具体的改造方向指示,分析潜在的问题。在现状基地元素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总结归纳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也往往是项目表达的思路。常见的问题包括:视线、成本、历史文化、意境等。
3 南京高淳石固河景观规划设计
石固河位于南京市高淳区,规划设计河道长度约为9km,总面积640hm2,包括石固河及其两侧控制宽度约200m区域。研究内容包括:滨河景观定位,重要景观节点的确定以及节点设计。
3.1 项目背景介绍
石固河所在的高淳位于南京市最南端,有南京后花园之称,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中国首个“国际慢城”。高淳坐拥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典型的江南生态特征。西部被固城湖、石臼湖环绕,水网密集。石固河是连通两湖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一条城市中的河流。现状用地主要为村庄建设用地以及包括水域、农田和其它非建设用地。围绕石固河两岸有多类型的文化,包括农渔文化、村落文化、民俗节庆文化和水利文化。
3.2 定位研究
高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将高淳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苏皖浙边界中心城市、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石固河全长12.6km,是整个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高淳未来城市中心区最具活力的休闲都市带。整个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以“一河两岸”作为实现城市东进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周边区域生态功能分析以及城市功能组团布局的研究,将基地所在的3km石固河定位为“生活交流、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生态保育”于一体的“黄金水道”。3km景观水道形成“一段黄金水道、两侧景观串联带、三个景观核心、四大功能分区”的景观结构。
3.3 码头节点设计
本文仅对码头公园节点进行景观设计研究。码头节点东至芜太公路桥、西接大丰河、北临双湖壹号公馆居住小区、南面姜家村。从现状及规划要求入手发现基地存在如下问题:(1)石固河在此段宽度较窄,未达到防洪排涝规划要求的80m宽度,需要对河道进行拓宽。(2)两岸分布有历史文化遗址:五昌庙、净行寺,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保留和利用。(3)基地西北侧现存污水处理厂1座,对景观造成负面影响,需采取一定解决措施。(4)芜太公路桥是由东向西远眺3km黄金水道的视点。目前,没有吸引人的景观存在,另外,基地北侧已建成居住区与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居民紧邻石固河这一景观资源,却没有机会对其加以利用。除此之外,码头公园作为石固河北部门户,如何确立其形象,凸显当地的人文特征也是节点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3.4 设计策略
首先,改造堤坝,对河道进行拓宽。现状河道宽度仅为15~20m。规划的西石固河路穿越保护村落,将村落一分为二,建议向北改线,相应河道向南侧拓宽至80m,以达到上位规划防洪排涝的要求。其次,以“传承历史人文,融入当代生活”为原则,进行景观节点的打造。具体设计内容包括:(1)以现存的净行寺与五猖庙等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为游客和本土居民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游览体验景观。(2)打造石固河“河流门户形象”,在芜太公路入口建立颇具人文特色视觉印象的景观节点,并形成直达高淳天地(码头节点以西重要节点)的视觉联系。新建一座慢行桥,建立两岸便捷慢行联系的同时,桥梁本身也是可观赏的景点。(3)为周边住宅区居民提供日常与周末休憩生活的空间。打造的空间主要以广场为主,其中,休闲渔人码头和欢迎广场为主要大型活动场地。休闲渔人码头很好地解决了西石固河路与石固河之间的高差过渡,使游客在丰富高差变化和花团锦簇的环境中享受滨水游憩。欢迎广场将双湖壹号公馆居住区、商业街、石固河东段3处地块相结合,以清晰的导向性设计将周边人流引导至东侧河岸。(4)通过滨水慢行游径的打造串联两岸节点,为双湖壹号公馆及周边居民提供日常休憩生活空间。北侧河岸休闲游憩活动场地包括:儿童乐园(在建)、遛鸟园、太极广场、t望台。游径以连续的健身步道为主要形式,鼓励居民前往河岸健走。在污水处理厂布置宽度至少为20m的香樟林带,用以遮挡消极景观和气味。南侧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径,对附近的姜家村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通过以上方面的设计考虑,解决了芜太公路视野、整体标高过渡以及对本土人文进行展示的问题。
铺装设计强调整体性、流动性和本土文化感,尤其在欢迎广场和渔人码头体现突出,建议采用透水混凝土、砖、木材为主要材料。标识系统强调引导性、标志性和本土特色,智慧科技、互动体验性强。街道家具兼具本土与当代风格,尺度亲切舒适,提供遮荫,材料与色彩融入自然环境。照明设计考虑宜人的夜间氛围与参与者体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控制光污染与光逸散,节约能源。植栽设计应富于季相变化,以竹、梅、兰等为骨干树种,烘托人文气息,提倡选用乡土物种。
4 总结
滨河景观是城市珍贵的资源,集生态廊道、生物栖息地、地域文化场所等多功能于一身。从城市规划到景观节点详细设计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融合整体性、生态性、文化性的景观规划设计,必将是可持续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住宅区;室外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1、概述
住宅区,又称为居住区,是不同数量人群的集中生活、居住的区域。依据聚集人数及使用面积的差异,不同住宅区规模有所不同,却均应配备有能够满足其居住人群日常所需的各类相关设施。除居民住房外,住宅区通常还应规划有一定的室外景观,且随着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室外景观的设计及修筑水平已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住宅区选择时十分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
随着城镇化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田野、山地等被开垦、占用,人们一边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丰富,同时,亦不得不面对自然景观面积不断缩减的现实。因此,人们渴望能够在自己所居住的住宅区内即可欣赏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这一需求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一方面,“需求即是市场”,开发商对于消费者的居住需求日益明朗,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住宅区室外景观设计,注重景观规划,修筑出消费者满意的小区室外环境,从而可以吸引更多有室外景观要求的顾客前来消费;另一方面,如何开展景区设计,怎样的景观才是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要求的形式,这成为开发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实际开展住宅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不应单纯依据个人好恶进行设计工作,而是应该综合多方因素,精心设计、不断完善,最终设计建成居住者所需要的住宅区室外景观。其中,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风俗、、自然景观等等,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理念考虑在内,方能设计出符合当地消费者欣赏水平、为当地人所普遍认可的住宅区景观。
2、住宅区室外景观设计所应满足的居民需求分析
设计师进行住宅区室外景观设计时,其最主要的目的即为满足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必须首先对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其更希望景观设计满足自己哪些方面的需要,从而才能提出真正可以令消费者满意的室外景观规划方案。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如今大部分居民对于其居住环境的室外景观要求普遍集中于生理需求、审美需求、安全需求、行为需求等几个方面。
2.1 设计应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
住宅区的最基本功能为居民的居住生活场所,因此,其首先应该满足的即为居民生活于其中的各项生理角度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居住者而言,他们均希望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能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新鲜的空气,便利的用水条件,以及宜人的自然气候等,为此设计者必须进行精心的风景及布局规划,从而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首先,在进行住宅区选址时,应优先选择自然风光宜人的区域进行小区建设。在开展内部住房规划时,楼房之间应控制好一定的间距,特别是对于高层住房,应十分关注低楼层用户的采光问题,切不可由于一味追求充分提高土地占有率而忽略了居民居住条件提升。此外,住宅区内应在室外进行合理的绿化建设,种植适量的花草、树木,一方面可以对环境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同时,也能够对周边气候进行调节,特别是在夏季,起到较好的防暑降温作用。由于如今的住宅区多紧邻街道,因此,在进行房屋及绿化带规划时,还应特别考虑噪声污染的防控,因为松柏等茂密的长青树木可以起到有效的吸声作用,故可通过绿化带的合理布局而实现噪声的有效控制。
2.2 设计应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当住宅区室外环境得到优化时,居民会首先从其中感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住宅区设计便能够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如今,住宅区已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层面之上,同时,其还应该能够实现带给居民以生活品质提升的作用,因此,人们希望自己所居住的住宅区环境是优美的,令人心旷神怡的。
2.3 设计应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安全是日常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其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环境亦不能例外。对于住宅区的居民而言,安全的含义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生命健康的安全以及个人财产的安全。
就健康角度而言,在进行住宅区室外设计时,应特别注重将环境保护作为必不可少的考虑环节。这是因为,只有优雅、适宜的户外环境才能够提供给居民以健康、舒适的生活条件,当人们晨起锻炼、饭后散步时,住宅区内的室外环境应该是清新、宜人的,也只有这样,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在个人财产安全角度,住宅区应尽量避免建成开放式的模式,而应修筑必要的栏护设施。同时,应严格依照国家对于居民区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安设摄像头等监控设施。若小区设有露天停车场,则车位应配有专职保安人员进行管理,车锁需及时检修,出现故障及时修理、更换,从而确保居民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2.4 设计应满足居民的行为需求
随着住宅区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健身器材、凉亭等公共利民设施出现在小区之中,这便是室外设计过程中对于居民行为需求满足的体现,在日后的住宅区室外景观设计规划中,应更充分的考虑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而提供给居民以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所谓居民的行为需求,其指的是住宅区中的人们对其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常见行为能够顺利开展的希望。中老年人习惯于在小区内进行户外健身锻炼,如散步、跳舞等,年轻人则可能希望小区能够提供较为安静的学习、读书环境,青少年则乐于在住宅区内游戏、玩耍等。住宅区的设计者应尽量满足上述人群对于室外环境的多种需求,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均能在住宅区的室外环境中得到日常行为需求的满足。
总之,住宅区环境对于当今的城市居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住宅区室外景观能够帮助人们从忙碌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走进设计师所规划设计的景观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开发时,不但要注重室内设计及装潢,还应将室外景观的设计纳入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从而修建出更多、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住宅区。
【参考文献】
[1]齐晓飞.城市住宅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2]林文勇.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以龙岩市碧水庄园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03):250-253.
[3]刘滨谊,姚雪艳.以景观创造价值──住宅区开发中的景观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9(09):16-20.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ased on his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theme of the garden and cultural meaning and express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urr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me and culture in the relevant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comments,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garden; Planning and design; ar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主题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作品才是优秀的、可传承的设计作品。园林景观的空间是有限的,而所能表达的精神空问却是无限的。它通过规划设计者对自然事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或情感的寄托,使观赏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受、去想象,从而产生共鸣,感悟到景观所蕴含的情感、观念,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同时,园林景观所体现出的主题与文化并非具体景象,它往往是含蓄的,表达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中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已经道出了一个真谛,那就是造园过程中主题、文化与园林景观的不解之缘。在现代园林中,文化建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就主题与文化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表现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1 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正如人们总结园林是以有植物并可以提供游憩为特征,主要由积淀了如历史、文化等诸多信息内容的不同风景单元及其有机组合为主要构成形式的所谓理想的生活境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是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性需要,还承载着表达文化的职责。
观赏者对园林景观的欣赏通常分3个阶段:观――品――悟。“观”主要表现为观赏者对园林中感性存在的整体景象的直观把握,这一阶段,园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进一步深化,还需要“品”。“品”则是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感情等,运用联想、移情、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丰富园林景象,领略、开拓园林意境的过程。但园林欣赏的最高境界还在于“悟”。如果说“观”和“品”是感知的,是想象、是体验、是移情,那么“悟”就是理解、是思索、是品味,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从而获得对园林意义深层的把握,引导观赏者达到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多种造景手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2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2.2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品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在造园艺术中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园林在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无论是从最初萌芽时期的囿,到秦汉时期的苑,魏晋六朝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代的文人园林,还是清代移山缩地的写意园林阶段,“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园林所遵循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造就出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中国传统园林似泼墨山水,浑然天成、幽远空灵。如“杭州西湖十景”,从南宋流传至今,在7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西湖始终作为最具有自然山水美的园林景观典范。明清两代的很多江南私家园林,其审美特点亦是“接近自然”。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园林强调的是“造园之始,意在笔先”,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的一种象征。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也是中国传统造园的一大特色,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 。中国传统园林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把人们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问升华成为对人们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用意境来表达特有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粹所在。古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此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造园者把自己的情趣意向倾注于园林景观之中,使得园林景观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2.3 现代园林景观作品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在多元化的今天,随着园林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造同手法的传承和创新,强有力的推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中西方园林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为现代园林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使现代园林朝着适合时代精神的方向发展。其特点是要不断满足时代需求,彰显时代特色。
现代园林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上都有极大的拓展。现代园林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并汲取其精髓,同时,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当中,为“现代”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增添了更加广泛的内容。
归纳起来讲,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主题与文化的表达应该遵循以下3条原则:首先是要人性化。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人性化园林空间的塑造,要更加注重考虑景观使用者的感受,使主题形式与文化内涵更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其次是要多样化。现代园林是开放型与外向型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为现代园林注入了新鲜的创作元素。同时,园林所处大环境的差异也是园林创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元素之一。园林创作应不流于程式化,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园林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特质尤为重要;其二三是要富于自然精神。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应刻意地生搬硬套地创造主题,而应在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模仿自然或者是在对自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自然,重视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创作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型园林景观,使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与文化的表达更加富于自然精神。
3 当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主题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3.1 片面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主题与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园林景观建设程度如何,环境美化程度如何,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出门漫步或出差或旅游,就会看到一片片新建的草坪,一条条完工的景观大道,一座座相继落成的城市广场。这些确实给城市增添了不少景点,也让许多人大开了眼界,却也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原因就在于盲目追求建设档次,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些园林景观的建设,较少考虑车流量的多少而一味追求六车道的视觉刺激,较少顾及城市广场的休闲游憩功能而一味追求大片草坪的绿色效果。广场上少了遮荫的大树,游园里少了休息的座椅,见到的只是色块的华美,铺装的昂贵,罗马柱的繁华,没有表现出其应该具备的实用功能和担负的文化职责。
3.2 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和统一
不同性质与不同功能要求的园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布局特点。然而,一些园林景观作品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和统一,盲目地追求“与众不同”的简单创新,忽略了场所的环境特性和功能要求,使得景观所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如果设计没有顾及景点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统一,忽视了物质载体所要表达的精神文化,显得很不协调,也背离了自然精神。
3.3 处处是主题而导致的主题缺失
正如我们的先辈们注重诗画的情趣一样,不同的诗句体现的是不一样的心境,不同的园林景观作品应该体现不一样的心境。有些园林景观作品,附庸风雅,过于注重诗话情趣,强调文化的传播,主题设计太多,使“移步换景”变为“移步换境”。观赏者前一步还感受古人怀才不遇心境的哀伤,下一步就跨入了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前一步还在体现中国江南的小桥流水,下一步就步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繁华,前一个雕塑还是“太白醉酒”,下一处便闪烁着“科技之光”。这类园林景观作品,观赏者往往由于景观主题繁杂,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零乱而放弃了对于景观主题与文化的探寻和挖掘。
3.4 主题所表现的文化品味有失高雅
如同所有的艺术鉴赏一样,园林景观作品鉴赏亦如此。有些园景使人感到端庄而华丽,有些使人感到舒适而恬静,还有些使人感到清冷而宁静。景物虽相像,但趣味却不同,这正是注入景中之情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可以说,凡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从大的结构布局到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融进了作者的审美追求,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灌注了他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真切感受和认识,但是部分景观作品在有意或无意间营造出了“拙”点,“昧俗”而有失高雅。
景观雕塑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常作为一张个性名片去展示景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应该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对接,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时代追求,凝聚起一个城市的精神,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笔者所在的城市有许多雕塑,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令人费解,看后使人不知所云。许多县城人口处都有雕塑,其中一些或“搞怪抽象”预示科技,或“一手擎天”让人想到权利,或“双手捧金”向人展示财富等,都不能给人美好的联想和情趣高雅的艺术享受。
4 结束语
只有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才会被时代接受和认可。基于上述创造园林景观的最终目的是用造景来烘托主题,以主题来彰显文化的思路,造就优秀园林景观作品的必要条件,就应该是具备突出主题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作品,它所传导的文化应被大众欣赏并接受。只有园林景观所体现的文化和社会对所在地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相结合,园林景观作品才可被时代认可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之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10,(08).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对于一个高品质居住区来讲,优美良好的环境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促使业主对小区产生较强的归属感。然而在当前的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很多开发商为了追求豪华或追求科技等单一的目的,对景观的规划设计考虑不周全,使得很多居住小区环境的安全性存在隐患、交通不便捷、风格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辨识性,或是植物景观太过单调、小区缺少生活情趣等,并不能满足现代居民对居住小区景观的各方面要求。为此有必要加强对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优化。
1、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1.1设计风格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多开发商对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提出了诸多过于脱离实际的要求。例如要求设计师将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为欧洲园林风格,或者要求将其设计为皇家贵气的园林风格。但事实上,该小区的周边环境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并不适合这些园林设计风格,这就给居民带来了一种错觉,使其不能真正享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感。
1.2景观设计中生态效率较低
受西方园林设计风格的影响,当前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似乎对草坪特别青睐,使得很多居住小区的绿地设计均为草坪,而忽视了对乔木、灌木、藤蔓等等其他植物品种的应用,使景观环境的植物过于单一,生态效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1.3功能性设计较少
从当前的居住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来看,设计师更多的是追求景观的视觉感受,而对于景观环境的功能性设计则不太重视。但一个最佳的居住小区景观环境,并不是像公园一样拥有较好的景观形象就成为优秀的景观设计,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户外空间需求。因此目前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功能性设计太少,而空间形式也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设计。
1.4人性化设计欠缺
人性化设计是住宅区景观设计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能体现出小区人文情怀的主要表现。但这一点却往往被忽略。只注重利用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进行设计,而不考虑业主的实际需求。对景观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没有做好全面的考虑规划,使得小区的交通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社交系统都不够完善。整个小区景观环境给人一种疏远自然的感觉,没有亲切感。
2、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要点
在具体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确定整体设计方案,确定整个住宅小区的建筑、景观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应该把建筑和景观分离开来。首先要设计好住宅小区整体的环境,然后再用房子巧妙的去分割空间,去围合空间。这样能够使整体住宅小区景观更加有层次感,更加的整体。在住宅小区中不仅要有开敞的空间提供群聚和社交,也应该有一定的私密空间供安静的阅读和独处,这就需要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师根据居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同时要确保各个空间之间能够有很好的过渡,体现一种韵律感,同时使各个空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另外通过象征性的行道树与水道强化主轴线,形成来访者很容易理解的空间构造。分散在用地内的各种空间要素---一景观建筑、设施设备、景观小品、植物、园路等,作为空间和连续镜头统一起来,由此一边体现了各个部分的特点,一边明确了用地整体的形象。在有限的用地内,将草坪广场、落叶树林、常绿树林、动植物栖息的水边、杂树林、鲜花花园进行了区域划分,力求通过多样化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3、提高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水平的建议
3.1关于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
在设计小区的绿化种植景观时,需要注重对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搭配,充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来丰富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在公共绿地的设计中,要按照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功能需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如在儿童游戏场地的绿化设计中要选择一些不易扎伤、刺伤儿童、没有毒性的植物品种。在植物的配制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植物景观视觉效果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绿化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效益。如绿化带的制氧、防尘防风、隔离噪音、调节空气温湿度等功能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植物的生物特性,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植物品种,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佳。尽可能的使居住小区的绿化植物景观设计能够实现最大的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
3.2关于道路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3.3 关于景观设施设备及小品的设计
景观设施设备及小品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能够对小区景观的整体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中,景观设施设备及小品的设计形式主要有室外楼梯、走廊、垃圾箱、路灯、雕塑、指示牌、休息亭以及健身器具、儿童游戏器具等。
其中在健身器具或儿童游戏器具等活动设施的设计中,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场地,以保证居民能够安全放心的进行活动。首先活动设施场地必须要在阳光充足、通风较好的地段进行设计,不可使其紧邻交通主道,或位于停车场附近,并注意铺设防滑的橡胶垫,以免有儿童滑倒摔伤,更周到一点,可以设置家长看护时的休息区,方便儿童玩耍时家长在旁看护。
4、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设计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以人为本生态环境
前言:
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有限的土地资源相对比所产生的矛盾,不仅导致了中国昂贵的地价和房价,还使一些软性需求被轻视或忽略。但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面积和居所周围景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小区不仅要有合适的规模以利于配套及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还要创造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环境意象。这给建筑师和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应对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在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很显著的成果。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性分析
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而言,除了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科学的种植密度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目的,并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这才是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要担负的责任。其更关系到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适性、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对我国人口素质和居住环境的提高及城市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指导的是居住区园林景观的风格及给人的整体影响,它反映的是整个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雄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及当下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多样性。比如黄庆就将中国哲学中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到了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营造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方法.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石朝林分析了居住区景观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适应基本国情的景观设计理念:生态可持续发展 ;人文关怀 ;历史文脉;地域特色;整体规划归属感 ;审美心理。韩玉梅提出应该遵循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植物配置以及经济性的设计原则。邓文华则提出了设计师应该遵循认识人性、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的设计理念。这些设计理念虽然方向不同,但无疑都很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作用及效益
目前,中国房地产业逐步成熟,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提高商品房档次,使其便于营销已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但在一定的投资标准下,土建方面已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唯一可能提高房屋卖点的只有外部环境的改善,所以房地产商都十分重视小区的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1景观环境效益
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而成为那些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3.2经济效益
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
3.3生态效益
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不断涌现。“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4.景观绿化设计中集中存在的不足
4.1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 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 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 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4.2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有所失衡
许多园林工作者或决策人员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 在相对狭窄和零碎的绿化空间里, 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而是硬生生的加上亭台楼阁, 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 使原本不平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失衡。片面追求硬质景观, 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居住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是不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园林景观的, 应该加以注意。
4.3景观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
很多居住区的设计师缺乏创造性,直接把其他地方一些经典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照搬到本地来应用。而不考虑地域的差别和文化特色的差异。因此设计建造出来的居住区很少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4.4园林树种、花卉品种、园林雕塑之间的协调性差
很多居住区在进行绿化时,盲目的引进树种和花种,没有考虑到这些树种和花种的生长环境,进行园林雕塑摆放时也没考虑整体布局,和相互之间的搭配,相互之间协调性差,无法达到相互点缀,丰富居住区内空间景观,营造舒适怡人、 自然和谐的生活空间的效果。
5.针对景观规划设计不足的建议
从上可以看出,当前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前文提到“以人为本”是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理念,但从发现的问题来看,这个设计理念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如果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不到运用,居住区中的园林景观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不仅不能给居民带来美感和愉悦情趣,反而会刺激他们产生排斥情绪和厌恶感,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园林景观设计者的足够重视。另外。景观设计中也存在抄袭、盲目追求效率等急于求成的问题。这不仅对景观设计师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整个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的进步。这不仅需要设计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需要整个行业的监督。
5.1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目前, 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 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 一些开发商与规划设计人员已注重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路, 开始向重视住户的参与性回归,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 富有人情味 , 居住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 炎热的夏天能乘凉, 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 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 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 直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5.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绿地率。
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5.3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
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5.4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
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人员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结语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够对居民的工作及生活影响重大,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的绿化质量和景观设计情况。但由于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所以设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实际要求灵活变通,不断创新, 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和建设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环境,满足时展的需要。参 考 文 献:
(1)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
(2)王华.居住社区中的邻里交往与空间环境分析[ J] .建筑知识, 2004 ,3 .
(3)张超逸.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与技术.园林景观资讯2009.5
(4)张晓磊.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15) .
(5) 赵肖丹.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 价值工程, 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