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小故事

时间:2023-05-30 10:1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华罗庚的小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华罗庚的小故事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起到沟通交流与协作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并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昂扬的斗志主动探索学习,从而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呢?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谈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1]

一、借助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好奇性强,对于新颖、趣味性强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名人轶事倍感兴趣。若教师能课前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将课堂教学融入故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获得思维的启迪、开发,必然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没有直接讲,虽然这样可以省掉不少时间,因为从以往教学来看直接讲省时,但效果不是很好,于是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华罗庚小时候就很有数学天赋,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卖兔子和鸡的老伯伯,老伯伯把兔子和鸡都关在同一个大笼子里,华罗庚问老伯伯笼子里的兔子和鸡各多少只?老伯伯说,总共有30个头,84只脚,你猜猜笼子里有几只兔子和几只鸡呢?华罗庚歪着脑袋想一会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老伯伯对此惊讶不已,直夸他聪明。大家知道华罗庚是怎么样快速得出答案的吗?如果是你,你怎么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故事一出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解决的方案。这样,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不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不是脱离的,而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必然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亲近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探究,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社会价值。[2]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等知识,笔者利用农村生活中耳熟能详事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农闲时小胖的妈妈用竹篾编了一个16米的围栏,大家想一想,这个围栏可以做什么用呢?学生思维很敏捷,有的同学说可以用来围一个养鸭场;有的同学说可以围个菜园子;有的则说可以用做隔离带……笔者趁机追问,若是用它围个菜园子,围成什么形状好呢?给出你的方案,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经过笔者的因势利导,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得出了围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几何形状,并说出了围成这样的理论根据。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增强学生求知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3]

三、利用学生疑虑,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让学生心中有疑是学生思维的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主观表象与客观事实、生活阅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欲知而不可得的状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心中的问题不断思考探究,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态度、智力、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4]

例如,笔者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没有直接讲新课,而是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三角形有6个元素,三个角加三条边,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三角形中的6个元素满足怎样的条件才是相似三角形呢?是不是不是全等就是相似呢?强烈的思维冲突,催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们是怎样探究的?是不是利用边和角的关系?学生恍然大悟,自然而然的从两个三角形的边和角入手分析,不断深入探究。

四、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每个学生认知中的已知区、发展区和未知区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能总是一刀切,使得学生会就会,不会就不会。而是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创设由易入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不能做太大的跨越。具体操作来讲就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把难度大、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相互衔接的小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发现和探究中逐步的解决难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阶梯式问题情境,好处不少,一来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增加学生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还能培养每个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的认识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主流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莉霞,《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文红,《初中数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J],科技文汇,2010

第2篇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成功在于坚持》。

首先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古希腊。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这个小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含意是显而易见的。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今中外,有多少这样的例子不用枚举,只说说同学们非常熟悉和崇拜的追风少年、跨栏英雄刘翔吧。刘翔八岁开始优育运动生涯,开始练跳高,后来转入跨栏项目。在十几年的刻苦训练中,每天面对的就是奔跑、起跳、跨越;跨越、奔跑、起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于热爱音乐、电脑的十几岁的少年刘翔来说,是何等的枯燥、乏味!但是,刘翔坚持下来了,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成就了刘翔,雅典奥运会上,一个令西方世界惊诧不已的东方神话横空出世,刘翔带给全中国人民的是何等的荣耀和自豪。我想他也给我们每个人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明确目标,坚持不懈,终能成功!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同学们,当困难拌住你成功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当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通向成功!

第3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和实际的应用,孩子的应用意识淡薄,多数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不喜欢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故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一、结合生活实际,落实数学故事教学法

在认识到故事教学法的优越性后,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方面、多层次地落实数学故事教学法。

1.课前5分钟讲讲数学小故事。在每节课前我都抽出5分钟给孩子们讲讲有趣的数学故事:阿凡提巧用可能性的原理赢了贪财主、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柯南推理故事……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我都不点出其中的数学方法,而是通过简单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巨大智慧魅力。这样在日复一日的课前的5分钟故事中,孩子们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故事,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

2.抓住教学中的契机,不失时机地讲数学故事,培养数学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深蕴数学历史和故事的,抓住这些教学时机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到“l+2+3+4+5+6+7+8+9”这个题目时就想起了数学家高斯,想起了他小小年纪就能巧算1到100和的故事。我知道教育的时机来了,就跟孩子们说,“你们谁有巧妙的方法算这个题目,”接着介绍了头尾相加的简便方法。在学生惊讶这个好方法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你们知道是谁最早发现这种方法的吗?”接着讲了高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了之后也特别佩服高斯,对于这种计算方法也掌握也特别好,同时也认为数学充满智慧,引人入胜。

3.收集数学故事,及时展出交流。数学存在于生活、存在于历史,数学故事也是如此。因此在课余作业中我一改以往枯燥的做题形式,而是出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收集生活中和书本上的数学故事,体验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历史价值,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比如有一次让学生收集数学家的故事进行交流,学生收集的故事很多,有些数学家连老师都不认识,他们拓宽了自己数学知识面的同时也让我增长了数学见识。虽然他们记载故事、表述故事的能力有限,但是通过收集这些故事他们已经知道了更多的数学历史,达到了全面、丰富地认识数学的目的。

4.在具体教学情况中编数学故事帮助突破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数学故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好数学,因此在具体教学中编的许多数学故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10的认识”时,十分有名的“0到9春游”“9欺负0”的故事就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10;在认识钟表时,我用了两兄弟赛跑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时针、分针的特点,还编童谣“时针分针两兄弟,时针哥哥粗又短,分针弟弟细又长,时针慢来分针快,弟弟一圈哥一格。”……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5.适时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理解数学。在学生听了很多故事的基础上,他们的善模仿、善创造的特点就可以发挥了。因此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编故事理解数学。在教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我让孩子编故事,孩子编得非常好:个位和十位是好朋友,他们都很客气,但个位上只能放9个东西,他一有了超过10以上的东西总要送给他的好朋友一些,而且很大方,都是10个10个地送的。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学,同时也有品质收获。

二、发挥独有魅力,实践高效数学课堂

1.进发创新的火花。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创编数学故事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创编数学故事,独立对数学进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2.敞开心灵的门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故事教学法实施中,教师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沟通师生的交流,拓宽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上老师,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得以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温和、愉快、互相信任地进行,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3.体验成功的乐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一个孩子都在创编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体验了欢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他们对于数学学习更有自信,更喜欢学习数学。

4.促进教学相长的纽带。数学故事是一面镜子,它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让教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变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学生从老师的故事中窥见数学殿堂的知识,老师从学生的故事中了解学生、反省自己、有的放矢,同时丰富了双方的数学涵养,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共同进步的活动。

第4篇

一、语言

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 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 德课,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讲述时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进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二、表演

有些课文的戏剧性是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扮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课文中 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 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如《爱清洁讲卫生》、《今日事今日毕》、《独立完成作业》等,都适合用这种形式 。

三、音影

这主要是指放录音、放影片,播放歌曲、播放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传 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以强化主题教育。如教《坚持民族气节》 一文,我把课文改写成小故事,在课堂上,一边用录音机播这个故事,一边用投影仪放表现爱国英雄苏武的崇 高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精神的影片,把学生引入对爱国英雄苏武无限崇敬、对匈奴王单于无比憎恨的气氛之中 ,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这时,录音机里响起了《苏武牧羊》的歌声,这悲壮而豪迈的歌声把学生的情 感带到了最高境界,增长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决心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学习。

四、实物

教师让学生感受实物的形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 学生悟出道理。如教《尊敬老师》一文,老师点燃一支红烛,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 想,老师刚才点燃的红烛具有什么品质呢?”学生很快地明白了“红烛具有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高贵品格” ,并进一步通过联想,悟出了“红烛的品质就是教师的品质”的道理,在随后召开的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积极 地上台表演节目,歌颂了教师的崇高精神和品质。最后齐唱“风啊,您不要吹”的尊师歌。这样,课堂气氛相 当活跃,学生不仅进一步明确亲爱的老师是无私的红烛,光荣的园丁,而且加深了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从而做 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礼貌。

五、图画

第5篇

一、发现数学知识的形式美

数学课本中到处都存在着美。这些美的形态,不仅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能力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中发现数学美。

数学中的字符美。数学知识大部分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从0到9,从四则运算中的“+、-、×、÷”到比较大小的“<、>、=”等,还有改变运算顺序的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等,这些字符都讲究大小适中,上下左右对称。掌握了它们的书写规则,写出的数学式子就显得整齐、漂亮。

数学中的对称美。对称是最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形式。德国数学家魏尔说:“美和对称紧密相关。”数学中的对称美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和谐性,这种对称美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其中有着无数条对称轴的圆被誉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小学数学中的对称美还表现在一些书写和计算中,循环小数计算结果中出现数字周期性的排列是最常见的例证。

二、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美

数学的美不仅有形式美,也有内涵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巧妙运用小故事、小游戏、小制作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同时,引导他们深刻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美。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利用故事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还感受到知识的内涵美。

在讲解完相关的运算法则后,教师给学生讲了“智叟分牛”的故事:一位老人得了重病,临终前将3个儿子叫到床前,立下一份遗嘱,遗嘱里规定3个儿子能够分掉他的17头牛,但又规定:老大应得总数的■,老二应得总数的■,而老三只能得总数的■。请问:3个儿子是否能按遗嘱上的规定分完老人留下的牛?儿子们经过计算得到17×■=8■,17×■=5■,17×■=1■,发现这样的分法需要活活杀死两头牛,根本行不通。而8■+5■+1■的结果是16■,即使杀死两头牛,也无法将17头牛分完,怎么办呢?3个儿子请教了许多有学问的人,都想不出好办法。一天,一个老头牵着一头牛,告诉这3个儿子:“这事其实很容易,我把这头牛借给你们,你们按总数的■,■,■去分,分完后再把这头牛还给我。”3个儿子按照老头的方法分牛,他们目前共有18头牛,老大分■,得9头;老二分■,得6头;老三分■,得2头。真是巧极了,刚好分完17头牛,剩下1头牛则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老头。这个难倒了很多人的数学问题,就在这变魔术似的一借一还中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这个故事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计算得认认真真,既深刻体会了分数的应用价值,也被故事中老头的智慧所折服。一借一还,不正折射着数学知识的内涵美吗?

三、体验数学知识的创新美

华罗庚先生说,人们之所以会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教学脱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和体验,还要联系实际,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追求中不断发展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列举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美”。学生有的说,这些图形看起来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有的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对称,很好看;还有的说,这些图形沿着中线对折能重合在一起……

在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巧用中点,设计正方形花坛,要求一半种花,一半种草。比一比,看谁设计得最美。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摆脱“一半种花,一半种草”的某种束缚,激发他们求异、创新。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协作、鼓励、竞争,设计出了各自独特、新奇的花坛图案(如下图所示),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创新与提升,还感悟到数学知识原来也是可以变化无穷的。从学生的作品中,你分明能够看出他们对数学美的领悟。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性化关怀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智力因素 ,开发非智力因素,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让学生主动学,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得形象和生动,丰富和多彩。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给予学生人性化关怀呢?

一 在知识的传授中体现人性化

1.边教边学,与时俱进

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是啊!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泓活水”,这就要求教师活到老学到老:在报刊杂志中、在电视节目中、在网络搜索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敏锐地捕捉一些与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并巧妙地用到数学课堂中去。

例如:在讲“向量的加法”时,我以当今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际背景。大桥北起浙江嘉兴,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止于宁波慈溪,通车后人们可以直接从嘉兴到达宁波,而在建桥之前,人们只能从嘉兴绕道杭州,再从杭州转到宁波。让学生观察从“位移的角度”看,这两种到达的结果如何?(位移的三角形法则)

再观察大桥南航道“A型塔”,斜拉桥有许多的拉索,

其中两根拉索对塔柱的作用力分别是F1,F2,这两个力对塔柱的作用力相当于力F1(如图)(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从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出发,在位移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抽象出向量加法的概念,进而导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让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从而否定了“数学无用论”的观点,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了。所以说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那是对学生人性化关怀的必要条件。

2.活用变式,借陡转瓦解定势

变式教学因其在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和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而被广泛认同。变式教学,就是在例题教学中,适当的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

“注重留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个问题给出后,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保证思维的质量;二是注重语速快慢,常有停顿,让学生有较多的反应时间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经常提问,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给学生较多的参与空间。这也体现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性化关怀。

二 在情感关怀上体现人性化

所谓在情感上给予学生人性化关怀,就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的人性化色彩。

1.投其所好,在游戏中享受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除了在传授知识时给予人性化的教学,

教师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上给予人性化的关怀,构建人性化课堂,以便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效地掌握知识。曾经有一次在讲完“恒成立问题”后,我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叠卡片,其中一面都是学生喜爱的动漫画,同学们瞪大了眼睛。我说:这里的每一张卡片反面都藏着一道题期待你们来解,如果谁能解出来,不仅这张卡片属于你,智慧女神也将给你颁发证书,并领取一份精美的礼品。

学生们兴趣大增,跃跃欲试。我让其中的一位男生上来,让他先把题目当场展示一下,然后再让他做,只见他抓耳挠腮,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给他出主意。此时所有的同学都在设法解决这道题,实际上所有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最后他终于解出了这道题,当他报出答案时,我把这张卡片送给了他,并且还送给了他一张我在台湾买的明信片。

随后,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们纷纷要求上来,一道道题目也随之得到了解决,而学生们也为自己得到了教师赠送的礼品而快乐着。这样的教学不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吗?在游戏中教学,在教学中享受快乐。

游戏教学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也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小小故事,激感

在数学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名人故事,让人感动。在我的数学课上,常常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乏穿插着讲些数学历史上的故事给他们听听,华罗庚教授“不求名、不求利,一心扑在学问上,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的故事,深深地激励着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祖国。

当然,除了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热情的小故事外,我还常常讲一些趣味数学,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同学们在数学上的相同情感的交流。

三 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性化

我国2011——2013年教育事业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考虑, 在数学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加以鼓励,也是数学教学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1.积极肯定,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一样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性和正确的部分,帮助分析其错误的原因,绝不能指责、挖苦,挫伤其自尊心。

总之,课堂教学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解决问题后取得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始终充满信心。

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要以鼓励为主;布置作业时,要分层布置。

2.重视过程,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33.6

兴趣教育不是一个新课题,早在1854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就已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即尽量使儿童在乐趣中掌握知识,要使儿童的求知成为愉快而飞苦恼的事,在实施素质教育、提倡愉快教学的今天,把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容易从兴趣出发,也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这是小学生在课上集中注意、调度情感、强化记忆、亢奋思维、活跃联想、积极寻求解题途径的最直接动力,斯宾塞说过,兴趣的产生、发展,一般要经历“兴趣-乐趣-志趣”这一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的体会是遵循上述兴趣产生、发展的层次性,有意识、有计划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向志趣转化。

好奇心的兴趣产生是先导,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现象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魅力又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在数学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用新颖生动的教法在学生面前不断揭示新的东西、新的领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例如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工程问题的教学时,我先出示准备题:“一条公路长600米,由甲工程队单独修要20天修完,由已工程队单独修要30天修完。求2个工程队一起修需几天能修完?”列式得出:600÷(600÷20+600÷30)=12(天)。接着我马上问学生:如果把这条公路的长改为1800米(即原长度扩大3倍)或200米(即原长度缩小3倍),其余的条件不变,仍求两队合修几天修完,答案会怎样呢?列式得出:1800÷(1800÷20+1800÷30)=12(天)、200÷(200÷20+200÷30)=12(天),结果出乎学生的经验之外,答案还是12天!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了困惑,想知之而后快的愿望,于是便兴致勃勃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感到所学内容有趣味,这是兴趣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兴趣的初级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学生很容易被新异的现象和新颖的解法所吸引,产生直接兴趣,可见巧妙有趣的引出问题、导入新授课是学生有趣味的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有时运用小故事、生活事例等也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学习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圆锥体积一节后,我出过这样一道题:“一只地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的圆柱形小桶内盛满了水,现加入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圆锥体铁块,求溢出桶外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出示题目后,我先让学生读题并讨论解法,当学生们争论最激烈时,我加入了一段小插曲,讲述了“阿基米德和金皇冠”这一有趣的科学小故事,启发学生探求出了解法,这样就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感到乐趣无穷。

乐趣是在趣味定向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时时感受到的,它的兴趣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兴趣在趣味中激发,在乐趣中巩固,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呢?

1、课堂上教师要珍视学生每一次表现机会,潜心创设通过学生自己努力获得新知识与解决新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上的“自我成功感”;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与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努力成功有兴趣再努力再成功有乐趣”的良性循环。

2、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揭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如学过圆的周长、面积后,我让学生实地测量并计算圆形花坛的周长和占地面积;学过百分数后,要求学生调查并计算出学校当日的出勤率;使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了运用和验证,这样学生很自然就从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反馈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在《论数学教师》一文中说:“学生学号数学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真正热爱数学“。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也应该做出榜样,把自己所从事的数学教学看做乐事、趣事。

志趣是人的兴趣和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融合时由乐趣发展而来的,它是兴趣过程中的第三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志趣是乐趣的升华,我国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如华罗庚,陈景润等之所以能在数学上有那么高的造诣,是与他们较早的确立数学志趣分不开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为事业耗尽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取得杰出成就的感人事迹,介绍一些名题,趣题;还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教学竞赛,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激励学生热爱数学,促使他们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向志趣升华,从小树立起攀登数学高峰的雄心壮志,这对后续的数学学习也将起积极影响。

总之,数学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就应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尽量多的给与积极评价,让学生多渠道的体会数学的趣味,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培养志趣。

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前3分钟活动;语言;积累

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对于语文学习来说,积累更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古语云:未见乐趣,必不乐学。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因子,促进学生有效积累才是关键。实践得出,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好每节语文课的课前3分钟,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日积月累,让积累充满趣味,更加实效,对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也有促进的作用。

组织语文课前3分钟活动,指的是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利用起初的3分钟时间,让几名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要求,轮流上讲台对着同学和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发言等。是教师优化语文积累的一种手段。

作为优化学生语文积累的一种手段的课前3分钟活动,组织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追溯其源头,在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找出积累的对策,下面我就从自己的课前活动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做法。

一、朗读中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①。在课前3分钟活动中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中有所乐,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课前3分钟活动在“读”的形式和内容上丰富多样。可在课后提前让轮流到的学生在做好摘抄、读准字音的准备,由2-5名学生轮流上讲台领读,领读的内容可是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课文中的语段、课外阅读中摘抄的优美语句、成语、名言、谚语、古诗,或《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也可以是美文的诵读欣赏。在形式上可由轮流的学生独自上讲台朗读,可以在统一课前诵读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全班轮流的个人朗读竞赛,男女个人轮流pk赛。又或者由轮流到的学生做为主持人说出题目,学生接下面的内容,如:主持人说名言、谚语的前半句,学生接下半句;主持人和全班同学互动进行词语接龙等。

朗读过后,教师及时组织并引导学生针对朗读作出评价,适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鼓励,让每个参与者都能顺利完成展示任务,获得自信,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背诵中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了背诵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背诵,确实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通过背,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语文课前3分钟活动中,我摸索了以下识记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记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一)看图背诵。

这种方法适合应用于低年级。适合低年段背诵的素材许多配置了许多色彩鲜明、贴近内容的插图,如一些古诗、儿童诗等,在开课前活动中让轮流发言的2-5名学生向全班展示这些精美的插图,一边看图,一边与语言文字比照汇集起来背诵,图文结合。既学习了语言,也深悟了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二)歌曲背诵。

很多学生特别喜欢唱歌,利用唱歌的形式帮助背诵,学生会觉得趣味无穷。在语文课前3分钟活动中,每节课让轮流的1-2名学生将课后准备学习的一些需要背诵的诗歌、韵文编成的儿歌在讲台上演唱,让他们边唱边背,兴趣高,背得快,记得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竞赛背诵。

竞赛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尤其是老师和学生比赛。在语文课前3分钟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针对同一内容一起进行背诵比赛,为人师表,这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可以激发起学生背诵的兴趣。竞赛的内容上,力求丰富多样。如让学生多背一些精彩的课文片段、佳句,词语、优秀诗文,古诗、名言警句等。二是在竞赛的方式上,力求灵活多变,可采取多种背诵方式,以激励学生不断地进取,不断地积累。如一、二年级的接句、接段背诵竞赛,背诵竞赛活动的开展,散趣求知,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语和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开阔了学生视野,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又譬如“积累大擂台”个人挑战竞赛活动的开展,针对同一背诵内容,要求轮流到2-3名的学生相互pk,看谁背得溜、背得快,赢者可当当天的“大擂台台主”,课后“大擂台台主”还可接受全班其他同学的挑战,如没轮到上讲台背诵的学生能打败“台主”,便是当天的“超级大擂台台主”。这样散趣求知,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语和精彩片段,提高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学生的记忆力,开阔了学生视野,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运用中积累。

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课前3分钟活动中,老师善于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精彩语言和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

由于课前活动时间的限制,选用训练的题材应是短小精悍的,而因年龄、认知发展的不同,学生关注的事物不同,所以使得选用题材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才好。这样的题材更能成为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在语文课前3分钟活动中,我摸索了以下方法,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积累的兴趣,指导学生深化语言的积累:

(一)编讲小故事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以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新积累的语句,能激发他们的积累兴趣。让在课前3分钟中轮流到的2名学生讲述自己在课后准备的,根据自己的能力用新认识的几个甚至十几个词语编成一个小故事,在用词句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词语的认识积累。

(二)优秀作品欣赏

写话、作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在课前活动中可让2名学生选择诵读作文选中的优秀作文,然后交流自己读后的体会,或结合本校的“广快作文”的互动欣赏、交流评价的需要,由轮流到的2名学生诵读本组学生的优秀写作作品,然后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在听、读、理解中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写作方法和生活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

(三)交流、讨论所见所闻

生活,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化行为,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途径,课前3分钟活动的组织也需要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由于课前活动时间的限制,交流、讨论所选用的题材应是短小精悍的,而因年龄、认知发展的不同,学生关注的事物不同,所以使得选用题材要贴进学生的生活,这样的题材更能成为学生的兴趣关注点,让他们在交流倾听中积累、运用词语。我具体的方法有:

1、“一句话新闻播报”

课前“一句话新闻播报”活动采用了②叙事的方式和收集资料介绍的方式,比较适用于中年段。采用叙事方式则要求学生把学校或地区发生的新鲜事说清楚并有一定的条理性;采用收集资料介绍的方式则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收集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在课前活动时轮流介绍。学生可以不加自己的任何观点,但要求资料来源准确,事件真实。

“一句话新闻播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上述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上讲台汇报,每次6人。活动过后,教师必须组织并引导学生针对学生的汇报作出评价,适时纠正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鼓励,让每个参与者都能顺利完成展示任务,获得自信。顺利完成的每位学生将荣获“金牌新闻广播员”称号。

2、“热点论坛”

高年段学生的认识和接受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已经不局限于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有了自己的一定看法。而“热点论坛” 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查访等方法收集当前一段时间内自己、身边的人甚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相关评论,做些思考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与同学共同分享。因此课前3分钟的“热点论坛”比较适合高年段的学生,每次由2名学生发言。

3、“精彩演讲我最棒”

课前“精彩演讲我最棒” 每次轮流2名学生发言。采用“讲述复述”的方法,可以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喜欢或看过的一本书,吸引同学共同阅读,也可以介绍一处名胜风景,吸引同学旅游的兴趣。控制在300字以内,内容在课后自己写,就学习生活中的现象谈谈感想或自己的读书笔记等,要求如正规演讲般。

4、“天地任我行”

课前“天地任我行”每次轮流2个学生。要求轮流到的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一处风景,时间控制在一分半钟,要能激起大家旅游的兴趣。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课前3分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极其丰富,并没有固定的限制,只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确定活动训练的目的,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日久便能见语言积累的真功夫 。

总之, 课前3分钟活动作为优化学生语文积累的一种辅助手段,利用语文课课前的3分钟循序渐进地、有目的地、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积累训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语言积累的多种方法,还实现了语言积累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数学;创设情境;语言;表情

记忆里曾经的自己,总是浸于深深的数学题海中;印象里,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总是说源于数学的枯燥乏味。但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渐渐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于是在想:并不是数学这门课本身不具吸引力,相反地,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变幻无穷。问题或许在于我们教师自己本身对待这门课的教学态度上。数学教学不仅只止于教授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还应是听觉上、视觉上、思想上的享受,使其兼具知识性、审美性,甚至可以有些文学味。

一、贴切的课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

1.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一味地强调会算、会做,使学生失去了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的细心,失去了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所以说,要令数学更具“磁性”,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还得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如在“可能性和概率”这一节时,我用开学初竞选班长为例引入。当时,原班长因打架一事,暂停班长职务。另选了一位候选人,由他们两个竞争班长职务。最后这两位同学票数相当,于是班长一职一直悬而未定。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件事情。先请大家为他们设计一个抽签的方案,以此来定胜负。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方案设计当中,然后选取一两个典型作为本课的切入口,探索新知,最后小结时再回头解决这个班务问题。用生活实例引入新知,又把数学新知应用于数学,学生兴趣盎然!

2.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学生的好奇心

古语云:“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管学生处于何种阶段,故事都是学生课堂上最感兴趣的情节之一。在数学中引入故事情节,犹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往前。在乘方这一节中,课前先讲述一则小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国王。从此,国王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国王,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那么多的米!”带着这个故事去学习新知,以便能清楚聪明的大臣所说的话,比直接练习题目生动、有趣多了。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创造游戏情境、活动情境等。多变的课前情境会让数学课也充满期待。

二、教师恰当的语言及丰富的表情,让数学课充满灵性

数学教学任务一般都比较紧,45分钟的时间都必须分秒必争。越是高强度越容易疲惫。教师根据实际氛围进行适当的语言调节和表情变化,会让学生有新鲜感,使课堂更加活灵活现。

1.适时的幽默,驱走倦意

教育家斯维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令人愉快的幽默可以改善学习效果,而且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特别是像数学这种以理性见长的学科,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总是“一本正经”的严肃与紧张,相对其它学科更易疲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增添一些幽默,可驱散倦意,让学生的注意力重回课堂。比如在上《认识事件的可能性》一节时,我发现一名学生昏昏预睡。我没有当场揭穿他,而是说:“教师举个必然事件:某某同学第三章作业检查满分。”此话一出,学生马上说这是不确定事件,这位同学立刻抬起头。我笑眯眯地说:“没错,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发生的事件是必然事件啊。我们说过若确定自己可以得满分的同学,课堂上可以自由安排。他已经准备安排自己去见周公了!”此举,既不伤他面子,又能让他回归课堂。适时的小幽默,不仅能化解课堂小插曲,还可创造更积极的求知氛围,何乐而不为?!

2.妙语如珠,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数学从外貌上看是枯燥无味的,然而却有着一种隐藏的、 深沉的美,一种感性与理性融会的美。只要自己的观念稍稍改变,也可让数学课带点语言味。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

师:我们把证明题分三部分:铺垫部分、重点部分、结论部分。掌握三部曲,对于此类证明题那是“信手拈来”。

师:考虑好思路后,呈现你的思路,要“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当然,毋须刻意地使用成语,也不需要强求华丽,而是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恰到之处便会脱口而出。偶尔的加入点“语言味”,减少学生的枯燥感,也使学生感觉数学老师不只会计算会证明,加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3.情随课变,跌宕起伏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艺体生;数学学习问题;数学教学误区;对策

2012年3月区教育厅确定我校为“自治区第一批特色普通高中立项建设学校”,对艺体特长生的文化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校长期实行艺体生与普通生分班教学,单就数学科而言,艺体生每周的数学课都比普通生少2课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使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我对此做了如下的分析和讨论:

一、艺体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数学基础差,对高中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不管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数学课就是睡觉课或者自习课。

2.知识面很窄,对数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很少接触,常常让老师感觉到上课所举的例子无法取得好的效果。

3.学习习惯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平时做题速度也很慢。

二、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1:忽视甚至放弃三个过程的同步,即: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思维过程。这一大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2)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误区2: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精彩就越利用课堂45分钟。所举例子没做到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误区3:不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建议与对策

1.鼓励为主,首先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教学水平,风趣幽默、宽容大度、爱岗敬业、严教善导。还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体贴入微。让你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默默地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所感动,使他们产生一种推动数学学习的强大动力,促进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1)具体做法上,我尝试了如下努力:收集关于数学的笑话、小故事、寓言等等,我在举例的时候,最常用的开头就是:“老师当年学数学也和你们一样……”

(2)改作业尽量不给学生打叉,错误的地方给学生标出了,打个“?”就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完成得好不好都给几句简单的评语,比如:“你做得很好!”“下次要细心一点哦!”等等,有的学生看到评语还会把自己的心里话也写在后面,作业成了我们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3)定期找学生谈话,针对他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随便聊聊也好,让学生知道老师绝不会比他们先放弃。

2.做好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来举例子。比如,在讲“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时,我原来设计的举例是用一个物理问题来引入,即通过物体受到不同方向的两个拉力求出合力。但后来发现学生对物体受力问题在初中没有掌握好,连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支持力都不懂,何谈受力分析。又何谈求合力?所以我后来就去掉了这个例子,直接照着课本的思路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引入平行四边形法则,事实证明效果还是很好的。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怎样学习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四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教师应通过这些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怎样学习。比方说“预习”,由于它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理解正确,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时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例如,预习“反正弦函数”这小节就涉及对一一映射、逆映射、反函数等概念,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性质、图象等知识,以及对非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如何找出单调区间以求得反函数的思想方法等进行回忆,这样就有利于“反正弦函数”的学习。“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罗庚多次提到的治学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温启军.浅谈高等数学的数学素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8(12).

[2]朱汉国.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11篇

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兴趣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这与普通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实施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和谐乐学”的教育方法,具体如下:

1.趣

把游戏、故事引进课堂,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数学课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从“趣”字上去组织安排。内容上应尽量选择新颖有趣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猜数的秘密”这节课时,我先要去学生在心中想定一个数,然后把这个数一次加上50,减去25,再乘以4,最好请同学把结果告诉老师,当老师准确无误地把同学们心中想定的数——“猜”出来时,孩子们一个个瞪大眼睛,张开小嘴,惊讶不已。这时,老师对同学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猜数的秘密呢?”同学们情绪高涨,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如,在准备导入“分数的通分”这节课时,我以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导入新课。一上课,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养猴的人把8只桃子平均分成2份。拿其中一份给猴子吃,猴子摇摇头不要;他又把8只桃子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2份给猴子吃。猴子仍然不要;他第三次把桃子平均分成8份,拿其中的4份给猴子吃,猴子高兴地跳下树就吃,我问学生:“是不是第三次给猴子的桃子最多?”同学们回答三次给的一样多,为什么?“因为8只的1/2、2/4、4/8都是4只桃子。”所以1/2、2/4、4/8是相等的。“但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大小却相同,究竟具备什么特点的分数才大小相等呢?”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看老师,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活

上课形式活泼,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如讲故事,游戏,讨论等。如在组织学生“火柴游戏,剪剪拼拼”时,通过引导学生做做玩玩,想一想,议一议,寓教学于游戏与活动中,孩子们再欢快的气氛中探索、学习新知识,思维得到了锻炼,情感也受到了熏陶。

3.疑

学则需疑,疑则引思。教学时通过设置“疑境”,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我在进行新课之前,通过让学生思考2÷3、4÷6、6÷9三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回忆并复法中商不变规律,促使学生联想迁移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三道除法算式能不能写成分数形式?怎样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并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沟通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2÷3=4÷6=6÷9,2/3=4/6=6/9,这样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4.议

以议促智。每节课我都拿出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一个问题,通过议论使学生勤动脑筋,久而久之,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5.精

每节课力求精心设计,做到课题明确,内容集中,结构严谨,切忌包罗万象,臃肿繁杂。如在学生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以后,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围绕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形变”而“面积”不变这一规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推导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数学素质。

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数学教学

列宁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结构、形成过程……”小学数学的各种知识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因此,人们在客观的思维过程中也不单纯地只有一种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往往是多种思维方式交错结合,互补为用,共同发挥思维反映客观现实的整体功能。如以质数和合数的抽象概括过程为例:

分析:2的约数有1、2,4的约数有1、2、4,1的约数有1。

5的约数有1、5,9的约数有1、3、9。

综合比较:一个数有2个约数;一个数有2个以上约数;一个只有1个约数。

抽象:只有1和和它本身的两个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只有约数1。

概括: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两个约数叫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叫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学科训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以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分析问题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我采取了两种训练:

1.对比训练

将应用题按其某一特征、某一教学意图编成题组,让每一组或有一字之差或有一词之别或有一号之分,进行对比训练,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

(1)一根绳子长15米,剪去2/5,还剩多少米?

(2)一根绳子长15米,剪去2/5米,还剩多少米?

以上两题中的“2/5”和“2/5米”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不同,前者表示份数,后者表示数量。因此,它们的解法也不一样,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在比较异同中提高辨析能力。

2.强化训练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价值学习兴趣创新

(一) 拓宽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一科学论断在这100多年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美国学者道恩斯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出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并定名为“改变世界的书,”其中就有10本直接应用了数学。美国另一位学者在一份报告中又列举了1900―1965年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方面的62项重大成就,其中数学化的定量研究就占了2/3。对数学的这些应用,华罗庚教授于1959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为《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作了精辟的阐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以上这些内容,其效果应该比介绍某一数学结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有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二) 改革教学方法,让教法“新颖”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是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书”的观念.在备课、对学科教材知识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教学的创造性活动,将学科的教材知识激活起来,再依照教师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作出猜想,培养他们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的革新还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日复一日,再精彩的讲解也会大打折扣.实物展示、图形模拟、 投影演示、多媒体穿行,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展示新观点、新思路,力求教出自己的风格.

(三) 让课堂更精彩,激发学生兴趣

达尔文把影响他创造生涯的个性归结为“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的这段话完全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几个因素。

1、用“心”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与教学中,只有用“心”去教学生、引导学生;多鼓励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才能使自卑、胆小的学生充满信心;使顽皮的学生得以感化;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最大可能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学习与讨论数学的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2、课堂学习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情感交流的重要舞台,和谐的课堂气氛,精彩的课堂设计能够调足学生学习的“胃口”,使学生沉溺于积极的学习、思索、探讨中,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精彩导入,“迷惑”学生。教学引入中用一些典型有趣的小故事,例如以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引入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南辕北辙”的故事导出向量的概念。

(2)联系实际与生活,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讲概率知识时向学生介绍概率与彩票;讲函数时介绍夏日高峰用电时的电价论;联通与电信的手机费用与时间的关系;大自然中蜜蜂的构房方法与极值理论的吻合等等。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为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 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