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诗歌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引言
现代诗歌的形式比较自由、音律较为灵活、情感较为深厚,主要通过感染力较强的文字形式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对读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及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虽然能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但是对现代诗歌的知识点却难以了解[1]。本文通过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文学魅力,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本文由收集整理赏能力。
2.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2.1了解背景,拓展阅读面。
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对诗歌本身进行详细的讲解,还需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歌寓意等)进行讲述,从而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有关诗歌的影片或者歌曲,来深化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通过播放影片《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波涛汹涌、万丈狂澜的景象,并通过欣赏赞歌《黄河颂》来体会当时作者创作时慷慨激昂的情感[2]。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并深深体会作者歌颂黄河的深意,同时强化爱国精神。
2.2吟诵诗歌,感受情感美。
在初次朗诵现代诗歌时,我们只能简单地掌握其基本音律和表层含义,不懂作者创作的深意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也成了现代诗歌教学难点之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增进对诗歌的了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朗诵我国现代诗歌代表人之一舒婷创作的《致橡树》时,初读时我们只知道这是一首主题为爱情的诗,再次朗读时则可以了解诗歌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等具有象征意义诗句的含义,经过反复的朗诵才能了解“橡树“与“木棉”的爱情观念,体会作者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同甘共苦、情投意合的爱情观念[3]。在朗诵时可配以适合的音乐,以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3发挥想象,体会意境美。
现代诗歌文字虽然简洁,但却很抽象,存在很多的象征性词句,让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教师在现代诗
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对诗歌中的“山”含义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好像自己就是诗歌中爬山的人,吃力地爬过一座又一座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山”所体现出来的沉重感。又如《秋天》一文展现的是乡村秋季的景色,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好像看到了乡村的农舍,捕鱼渔船,还有幽静的山谷[4]。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4创新思维,尝试诗歌写作。
“学以致用”充分说明了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要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模仿的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一方面巩固课文知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理想》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以母爱为创作主题写道:“母爱如雨露,滋润我的心田/母爱如阳光,温暖我的心怀。”这些语句虽然略显幼稚,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不仅提高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而且掌握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诗歌是古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现代诗歌纳入初中语文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诗歌是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但由于文艺理论知识滞后、教师的学识素养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中学诗歌教学还存在诸如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手段极端等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进行一些探讨。
一、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初中生的人生阅历比较少,难以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将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进行一些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将现代诗歌的教学与审美教育、德育结合起来
初中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祖国培养一批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的初中生思想也受到了许多干扰,所以需要通过现代诗歌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统的思想。现代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现代诗歌普遍涉及人文素养,所以学生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挖掘,从而为我国培养一批具有人文素养情怀的文学创作,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谢秀丽.在诵读中品味,在感悟中创造[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8).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是现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是一种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现代诗歌能对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气质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诗歌,认为她太难懂,除了死记硬背,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现代诗歌对他们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艺术,他们不喜欢学,也不愿意学。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隐藏在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该好好探讨一下“如何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爱上现代诗歌。
一、反复吟诵、配乐朗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也是如此。由于现代诗歌简洁、抽象,往往让学生觉得不好懂。初次读时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如舒婷的《致橡树》,读第一遍时只能很浅地读出这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再读时则会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而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到最后我们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爱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的,而不是抱有别的目的,或者一厢情愿。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们对这首带有清新灵气和微妙暗示的爱清诗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认识,每一次吟诵都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再一次加深对她的理解。
诗歌具有音乐性,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诗的音乐之美。
二、拓宽眼界、扩展讲解
讲解诗歌,不是仅讲诗歌本身,而是连跟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也要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具体包括诗人简历、写作背景、诗歌常识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是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学习,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康桥满怀深情。1928年秋,徐志摩故地重游,诗性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会在康桥幽美的景色里。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优美的诗。
三、展开想象与联想
诗歌能在短短的几行之中表达出几种层面的意思,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就读不出韵味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自由联想。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关键。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炉台”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网”代表了“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灰烬”、“余烟”代表了“破灭的希望和理想”……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就会给这首诗的解读造成阻碍;相反,如果了解了这些意象,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读懂这首诗了。
四、注重引导,锻炼学生自主鉴赏能力
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跟着你的思路走,把整首诗学下来,可是,一考试许多人就蒙了,不知从何赏析,学生缺乏自主鉴赏能力也是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适当地“偷懒”,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老师要多提问问题,多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只有让他们思考了、说出来了,他们才会牢记所学的诗歌。让学生慢慢学会并掌握鉴赏诗歌的技能,这才是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也会让他们学有所成。
五、尝试写作
【关键词】生成 策略 现代诗歌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诗歌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因为诗歌本身蕴涵深刻,需要仔细去涵泳,进其意境、悟其情感,而初中学生受年龄特点所限,抽象思维能力还欠缺,因此,本文针对此状主要浅谈初中现代诗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策略,即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现代诗的探究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进入文本体验前,语文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有关作者或背景的介绍,或者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调整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例如学习八年级《组歌》一课时,让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作者萧华,并播放诗歌所表述的背景故事录像,这样学生就会被精神聚焦到这样堂课上。
二、初步感知,情感体验
在初步进入文本之前,教师要放开手脚,给学生创造时空,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诵读时,教师适时的引导,适当的点拨——用舒缓的语调有节奏的朗读,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诵读进入了一定的角色。在阅读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高屋建瓴,统领全文,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又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不积极进行引导,学生生成的问题则容易散乱,有些甚至不着边际,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三、细读文本,问题生成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诗歌,学生可以高声诵读,也可以低声吟唱,身心投入的学生,都自觉进入品味阶段。语文课的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也真正落到了实处,当然,这也是学生的一个从着眼于文本的再一次的原初体验过程。在阅读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在自己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带动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深入、感性、细腻地理解,同时又是给学生一个“如何生成,怎样生成”的一个示范,初中学生,处在成长的阶段,心智还不健全,教师有必要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独立思考,学生可以从语言、主题、内容、写作特色、艺术手法等多方面进行问题生成,这时候生成的问题是最原始的,对学生个人而言也是最具价值的,它的产生角度多,体验深,求知急切。
四、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最精彩的环节。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在问题状态下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得到了触发,兴奋状态中的思维观点得到了碰撞,整个活动的过程洋溢着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流畅;学习内容开拓开放;学生的神情愉悦、跃跃欲试、积极主动。教师的作用则是适时地引导——没有对不对,而是哪个更合理,哪个更恰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的答案理念引导着学生去甄别,辨析。长此以往,扎扎实实的现代诗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此外,在这个环节中,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以自身的教学机智去捕捉每一个能够打开学生思路的机遇,以充满期待的眼光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美读诗歌,精神提升
在互动交流,深入理解诗歌之后,教师还要在师生、生生共同讨论,相互启发诱导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时是美读诗歌,即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带着与同学、老师、文本交流碰撞后的感悟进行朗读,美读的过程学生的朗读更加富有深情,理解也更加深刻。在学生深化理解后,运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联系实际把自己的感悟迁移到自己生活世界中,以诗歌创作的形式,达到能力提升,知识迁移,感情深化。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从知识到技能,从人格到精神。
因此,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让“课堂互动”“问题生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成为初中现代诗歌课堂教学主导的灵魂。教师则无论在教学设计,课前准备的时候,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都尽可能设想课堂上每个环节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预设教案,那么整个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一定会充满灵动的气息,不仅气氛活跃,更见智慧的碰撞。
参考文献:
[1]俞朝晖.给学生一个诗意空间——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1(04).
[2]王克亮.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J].魅力中国.2011(12).
关键词:现代诗歌;鉴赏能力;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人生感悟力、表达能力、审美观的教学科目。可以说它是一种不实用且不具备功利性的文学教育,它体现的是人们内心的世界,是一种具备智者、仁者思维的精神活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准确地掌握现代诗歌的特征,不断地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作品,从而寻求出合理而有效的诗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现代诗歌鉴赏可以突破时代的隔阂、语言的阻碍,但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它的表现手法和表达内容较其他类型的文体要繁杂很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掌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本文将以鉴赏现代诗歌《再别康桥》《雨巷》为案例进行探讨,以总结出有效的现代诗歌鉴赏方法,从而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介绍诗歌作品的相关信息
在进行诗歌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讲解与诗歌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现代诗歌,并以客观的态度去理解诗歌。要让学生认识诗歌的作者,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家庭背景,让学生能从整体上认识诗歌,从而易于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并结合作者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诗歌。比如,在对《再别康桥》这篇现代诗歌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徐志摩的相关背景信息及个人概况:徐志摩生于1931年,逝于1987年,隶属于新月派,是中国最潇洒的现代诗人,他在短暂的人生中,一直追求爱、自由和美,在他的这些诗集中可以体现出来,他的诗富于想象,富于浪漫色彩,能给人一种清新秀丽的感觉。《再别康桥》是他的名作,也是他所有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著名诗作。他曾经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对剑桥充满无限的爱,康桥在作者的心中深深地埋藏,它是作者心中爱、自由和美的化身,在徐志摩三次游剑桥大学后,他带着无限憧憬、爱意和眷恋写下了这篇千古诗作。通过对诗的产生背景进行鉴赏,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从而易于接受诗歌的内容,进而从诗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为诗歌鉴赏做好铺垫。
二、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去领悟诗歌的意蕴
诵读是依据声音、语调阅读诗歌,让学生去领会诗人的情感。它可以将无声化为有声,将简单的视觉效果化为情感的综合,从而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语言。它可以加强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欣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增强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故在进行现代诗歌鉴赏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具体可以将诵读分为几个环节进行训练:(1)进行读前指导,教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感知诗的内容,掌握诗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诵诗歌。比如在进行《雨巷》这篇诗歌鉴赏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即将开始前,播放《雨巷》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去认真感受、认真听全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尝试模仿诗歌进行朗诵,这样不仅让学生易于接受,也能加深学生对朗诵诗歌的印象和美感。(2)进行初读尝试,让学生在自由朗读后,描述出自己诵读的感受,并引导学生一起评价诵读的质量,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朗诵,大胆诵读,还可以表演诵读,与同学进行比较诵读等等,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再以《雨巷》为例,教师在学生听完诵读后,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如,雨巷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样的?通过听这首诗,你眼中会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抒发自己的看法,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并大胆地展示自己,然后全体学生一起参与评价。(3)教师品读,教师对文章有着更深的理解,通过品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更快地掌握诗歌的主题,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进而诵读诗歌,起到了好的示范作用。(4)齐读,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朗读,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从而领悟诗歌的蕴意。
三、推敲诗歌中的词、字、句,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
读书的次数多了,文章的意义自然就会显露出来。反复地阅读诗歌,不仅能让学生慢慢地去认识诗歌,认识生字、生词、生句,积累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对诗歌中优美的字、词、句产生推敲的意愿,从而去理解感受作者思想,进而理解诗歌。诗歌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简短的语句就能寄寓作者深邃的情感,这就要求读者用心去分析诗歌的每一个词句。如《再别康桥》中的“长篙”和“笙箫”等等。另外诗歌中的押韵、换韵也会反映作者的情感,比如《再别康桥》中的“轻轻地”“悄悄地”的反复使用,让全诗蕴含了音乐的美,让读者产生余音缭绕的感觉,这可以体现出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意和惜别之情。还有阅读推敲时,可以依据文章中的句子、情境去揣摩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慢慢融入作者的思想,从而产生情感。如《再别康桥》中第一节的诗每行有六七个字,句子都相对平整,内容起伏不大,可以反映作者比较沉寂的感情;后面紧接着的诗句“康河的柔波里”,反映了作者情绪的变化;最后“悄悄地我走了”中的“走”“悄悄地”更是体现了作者告别康桥时心情的低落感。如此这样,通过反复推敲诗歌中的字、词、句,让学生在推敲中自然发现诗歌的特点,从而结合全文内容情境进行分析,为诗歌的鉴赏奠定好的基础。
四、通过艺术手法让学生领悟诗歌的玄妙
诗歌是用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因此,它拥有多种表达技巧,如比喻、借代、拟人、夸张等手法。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表达技巧,它可以包含一种、两种或是多种,还可以交叉运用,这就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必须多为学生介绍常用的表达手法的特征、用法和意义。比如在《再别康桥》中的“软泥上青荇的招摇”就使用了拟人的表达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康河的寂静。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演绎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先对诗人的作风和特点进行认识,然后去分析作品。
总之,进行现代诗歌鉴赏教学,教师必须先对相应的诗歌进行自我解读和分析,并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方法去提升诗歌鉴赏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诗歌课堂学习中,并真正参与到现代诗歌鉴赏的课堂实践中,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感,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隋本吉.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顾建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刘银.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选修课程教学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张真毓.高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4.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每年的教师节,中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典的教师节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经典的教师节现代诗歌一您是——
一滴滴汩汩不息的甘泉:
您,谆谆教诲的话语,
滋润着一张张童真的笑脸……
您,风和日丽的甘露,
浇灌着一块块渴望的心田……
您是——
一束束熠熠生辉的篝火:
您,红红火火的笑言,
点亮了桃李们一个个人生驿站……
您,熊熊燃烧的烈焰,
激舞着学子们一次次勇往直前……
童心精彩变幻,
兹因您的千锤百炼……
童乐美丽重现,
更因您的风雨雷电……
童趣,
因您的甘泉之语在春夏秋冬演绎绚烂……
童颜,
因您的火红身姿在天涯海角捷报频传……
关于教师节的现代诗歌四:我们的教师
你是蜡烛,
闪耀微弱的烛光;
你是园丁,
流下辛勤的汗珠滴滴闪亮;
啊!
老师--
你把我培养成人,
让我为祖国发光;
啊!
老师--
你教会我怎样做人,
我的血液里有你的心血在流淌!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经典的教师节现代诗歌二几度春秋
几度风雨
穿越热暑的迷茫
重拾过去的记忆
只为那份爱与敬的记录
悄悄地她来了
一如久违的甘露
撒播在我们的心田
一如漂泊的小船
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多少次
知识的殿堂里走过
灯光中笑容的可掬
蓦然回首
你的恩,你的情
在白云的天空放飞
神圣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我站在岁月的边缘
大声呼喊:
老师,您辛苦了!
经典的教师节现代诗歌三亲爱的老师,
您无私的爱心播种了新的希望,
您满腔的热血撒下了智慧的火种,
您无私的奉献精神丰富了我的心灵,
您渊博的知识增添我了的智慧。
老师您是梯,
默默无名,
以伟岸的身躯,
托着我们稚嫩的双脚,
一步步攀高;
老师您是烛,
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以不灭的信念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
伴随我们不断地向前探索。
亲爱的老师,
您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您就象那冬梅飘洒着早春的芳香。
今日又逢佳节,
寄上我一份诚挚的祝福,
祝福您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经典的教师节现代诗歌四九月的风――尽管我们要在深夜里
凉爽和煦,伏案疾笔,
九月的雨――尽管我们在课堂上讲得
清心潇洒,口干舌燥,
九月的云――可是当我们看到
轻盈温柔,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九月的花――一本本整齐的作业
艳丽芬芳。一棵棵要成材的小树
啊!九月――一朵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金色的九月
我们会忘却
丰收的九月
一切辛劳!
又送来了――心甘情愿
教师的佳节。做一个人梯
校园中洋溢着――为他人的成长
学生的祝福,奠定基础
广播里传来――为祖国的大业
热情的问候培养栋梁。
大街小巷啊!教师
整个社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都向我们投来尊敬的目光。美好而神圣的职业
“老师,您好!”如果叫我一千次一万次地选择
像一股股暖流――我?i愿做一名
温暖着每个教师的心房光荣而平凡的教师
经典的教师节现代诗歌五感谢老师,
是你们赐予我们知识。
假如你们是园丁,
我们就是那温室里的花朵,
在您的浇灌下一点一点的成长。
假如您是蜡烛,
我们就是蜡烛旁无尽的黑暗,
是您照亮了我们,
帮助我们找到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假如您是白云,
我们就是天空,
天空没了白云就会失去光彩。
老师真的很感谢您,
谢谢您对我们的一点一滴,
这些您对我们的好,
我们都铭记在心。
您花费了一生的时间来教育我们,
您是无私的,
您把您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们。
在那百花盛开的春天,
我愿化作明媚的阳光,
为您增添几分光彩。
在那烈日炎炎的夏季,
我愿化作一把遮阳伞,
为您遮住那酷热的阳光。
在那树叶飘落的秋季,
我愿化作一件大衣,
【作者简介】1.汪颖华,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教导主任,一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庄婷,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应该从读诗入手。”因为诗比其他的文体更纯粹,读诗可以让人领悟人生、感悟文学,所以“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1]现代诗歌以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等特征,成为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标的每个学段也都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另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一些现代诗歌都放在每册书的前几篇课文中。
现代诗歌的教学不能就诗论诗、就段论段,而应立足“大概念”对诗歌教学进行整体架构。“大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提取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一个共同的概念。基于“大概念”的现代诗歌教学将不再仅仅着眼于有关诗歌知识的旁枝末节,而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从语言、意象、情感、结构等方面去整体架构课堂的教与学的活动,循序?u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浸润在诗歌的世界中。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汉语言本身具有音律美,诗歌更是强调平仄合韵,抑扬顿挫的美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诗歌时引导学生在诗歌的语言中浸染,音韵、节奏、形象一切尽在诵读中。学生合着诗歌的节奏,熟读成诵,然后回忆、理解、消化,最终将诗歌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诵读,品诗语言的音韵。
只有不断诵读,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现代诗歌的内蕴。朱光潜先生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2]诵读是走进诗歌灵魂的必经之路,将诗歌中的情感用心揣摩,用声表达。诵读,不能仅仅发出声音,而更应读出情感和语气,读出节奏韵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读,或者为读而读,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予以方法的指导,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读出节奏,把握声韵,品出意味,悟出情思,逐步提高学生诗歌品读与鉴赏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五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朗读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整首诗的基调应该是清新明快的。开篇激情满怀,走进绿色大自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朗读的时候,语速应该略慢些。此刻走进大自然,一切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大自然正向我们徐徐揭开其秀美而又神秘的面纱。在节奏、轻重、缓急、情感等方面可以这样处理:
祖国?M敞开了?U绿色的大门(清风徐来)
给孩子一片?U清凉的绿阴(满心愉悦)
去吧,?U去呼吸山水间?M芬芳的空气(激情洋溢)
去吧,?J?U去打开大自然?M绿色的?M课本(心潮澎湃)
2.推敲,悟诗语言的精妙。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是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对语言的推敲,现代诗歌也是如此,其语言或富含哲理、含蓄隽永,或凝练传神、充满情感,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中,应引领学生在诗歌描绘的世界中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切实在诗歌的语言中品悟,得语言之真滋味。
读中品,品中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领悟。叶圣陶先生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3]
二、发挥想象,再现意象
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怎样由意象进入意境,把握意蕴呢?“重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将原本简洁明快的文字,单个独立的形象进行想象、重组,从而构建整体形象,准确把握内涵。
1.虚实相生:在想象中明朗。
社会生活广阔,诗人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融入诗中,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为了能够实现从“虚”中见“实”,在“实”中悟“虚”,展开想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文艺评论家谢冕先生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中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这实际上说的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前后相应:在重组下清晰。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往往只能点到为止,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将诗歌意象进行理清、重组,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一首诗歌,作者所采用的意象有时是单个,有时有多个。如果是单个的,我们要进行重组,发现其前后意象的不同,知晓作者的情感之路,因为意象其实就是诗人情感的化身;如果是多个的,我们更要将这些进行重新排列,要知道作者为何如此安排,更要知晓情感移动的方向。
同样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诗人在文中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的意象:翠竹、果园、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如果放在每个自然段中,这些意象都是独立的,而我们的教学应该跳出段落看整体,当这些意象完全融合在一个场景中时,它们完全变了,都映在青山绿水这样富有诗意的环境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一片竹林、一个果园、一群鸣禽、一丛野花……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置身其中,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三、知人论世,升华情感
循着现代诗歌的痕迹,我们回归诗歌创作最原始的状态、初期阶段去看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即可用“胚胎学”来解读诗歌的源头。何谓“胚胎学”?它是研究有机体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诗歌的创作受到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文化元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就注定了我们学习诗歌必须“溯源”。
1.追时代背景,明创作取向。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这句话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苏教版六下《长江之歌》这首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来赞美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追溯创作的源头。1981年秋,作者胡宏伟坐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看到宽阔的长江,翻滚的浪花,心头涌上两句词:“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但再往下便没词了。那么他后来的创作灵感是如何如水流泉涌的?知晓了相关背景,当学生再读整首诗歌时,对祖国母亲,以及?L江的热爱,就喷涌而出了,它不需要多加渲染,只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这种情感会与日俱增。
2.晓创作心境,赏诗境趋向。
心境会给诗人创作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涂上一层情绪的底色,不管是对生活的观察,诗料的选择,还是在作品的构思,情感基调的定位,乃至创作方法的使用,审美理想的表达方面,都与心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走进诗歌,首先要走近诗人,走进他所处的年代。
当学生知道《我们爱你啊,中国》(苏教版六上)的作者不是一位诗人或作家,而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时,不禁对这位作者有了更多的追问:是什么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3.读代表作品,释风格趣向。
纵观古今,作者的创作风格往往由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决定。诗歌中总是传递着诗人个体对于人生的领悟。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虽然小学阶段出现的现代诗歌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引导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其常见创作风格。
在学习苏教版三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学生应该了解“词坛泰斗”乔羽。教师可以读《乔羽论》,知晓他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传奇,认识这位敬重的“乔老爷”,了解他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别是他贴近生活的艺术创作风格,再将内容转化到课堂,找到三年级学生需要知道,能够领悟的知识。
四、关注结构,体会秘妙
“结构论”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某样物体、模型等的大致框架。文学大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诗篇,其精美既体现在形式上,包括它的语言、音韵、节奏和修辞律,更重要的是诗篇表现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恰当贴切的表现技法。教师可以用“结构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作言语的秘妙。
1.全盘扫描建筑美。
教学时,如果让中高年级学生留心现代诗歌的结构,他们不难发现,《走,我们去植树》《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等很多诗歌都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甚至有些诗歌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是相似的,或者开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一样的,即常用的反复手法。
2.局部聚焦灵动感。
(一)知识与能力。
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诗歌能力,使学生能创作简单的诗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现代诗歌的特点、创作诗歌的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创作存在畏惧心理,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为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生本教学法(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想请问同学们“四大文体”具体是指那几种文体?
生: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齐声回答)。
师:四大文体中那种文体最擅长抒情呢?
生:诗歌(齐声回答)。
师:非常准切,诗歌最擅长抒情。其实在座的同学们的年龄也是如诗般的年龄。你们青春浪漫、你们个性多彩、你们激情洋溢,正如一句话说得好:“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此时此刻的万事万物应该在你们眼中也应是别有一番诗意吧。正所谓“少年情怀都是诗”,今天我就把它作为我们这节作文活动课的主题。(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由赏诗,把握诗歌特征。
师:同学们,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我相信大家都了解并掌握了许多的诗歌。所以在上课前我布置了你们回顾至今为止所了解的现代诗歌,可以是你们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诗歌,从中挑选一首你印象最深刻的现代诗歌。你要谈谈为什么这首诗在你的脑海里面印象最深刻(提示:也就是你最爱它的缘由,可以从感情,语言,声韵等角度来分析)。
生(甲):我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因为诗歌里面的意象很美,比如“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清泉”充满着梦幻般的色彩。
生(乙):我喜欢舒婷的《致橡树》,因为诗歌里面的女性形象表达非常含蓄,但是情感却非常浓烈。它传达了一种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生(丙):……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老师这里也有几首现代诗歌朗诵,请同学听完朗诵后,结合刚刚几位同学的诗歌感悟来谈谈现代诗歌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
(首先播放朗诵带《乡愁》与《沁园春・雪》,然后引导学生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把握)同学感觉刚才这几首诗歌美不美?如果美,有时美在哪里呢?
生(甲):诗歌很美,美在情感。比如《沁园春・雪》虽然只有简短的上下片,但内容却情越千年,思飘万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作者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怀与气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
师:这说明诗歌虽然简短,但却具有可以集中概括地抒情的特点。
小结:从大家刚刚谈及的诗歌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具有集中概括的抒情、大胆神奇的想象、分行排列与精练优美的语言以及美妙的节奏等审美特征。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国度,感受诗的魅力,体验创作的乐趣吧。
(板书:诗歌的审美特征和文体概念)
(三)小组集体写诗,体验创作快乐。
师:(交代活动规则,组织活动开展)
1.请4到5个同学组成诗社,全班共4个小组。你当然有权给你的诗社命一个有诗意的社名。老师现在给每人4张空白的小纸条。请在发给你的纸条上每张写一行字(其实就是诗),你不必写上你的名字,注意你创作的句子一定要有韵味的,并且语言尽量优美。
写诗的时候可以参照下面的写法:
①写一个包含了明确时态的句子,在汉语中,“着”、“了”、“过”是表示时态的词。
②写一个问句。
③写一个条件句。
……
2.把你写的诗句(也就是你刚才写的那些字条)投入到“缪斯”(诗歌女神)的墨盒里,让她给你灵感。
3.每个诗社从“缪斯的墨盒”里取出10个已经附着了“灵感”的诗句(也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字条)。
4.诗社成员共同筛选出其中6个以上较好的由缪斯赋予了灵感的诗句――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缪斯神”或中国的“文曲星”。(建议可以首先确定主题,然后再进行扩写或仿写,(但要注意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句式、修辞、想象等),写好后进行修改(如诗歌的意象、象征、隐喻、节奏、押韵等)。
5.最后讨论为已创作的诗构思一个题目,这可是“画龙点睛”的工作,题目命好了,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生根据活动的安排,紧张进行创作。
小结:整个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他们需要把几句毫不相干的句子联系成“诗”,逼迫他们每一个人都启动所有的人生经历去领悟语句中可能有的全部含义,挖掘语句间的微妙联系,然后精心安排句子顺序,用一定的句法(平常储备的有关诗歌的知识)或内在的诗句联系使句子间有所沟通。这是一种“痛苦而又愉悦的体验”――痛苦之处在于诗句间缺少充分的句际联系,令人费解。愉悦之处在于阅读者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去填补句子间缺少的联系,最终得到创造的。
(四)小组作品展示,师生合作评诗。
师:下面请每个诗社派代表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展示内容包括:一是你们抽到的10张小纸条,二是你们选种的6张以上的小纸条,三是你们是怎样加工这些纸条并且调整它们的顺序最后成为你们现在的作品。
生(甲):第一小组(星月诗社)展示:
1.10张原来的小纸条内容……
2.经过我们的加工,我们的创作的诗歌标题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诗社代表发言:我们根据这几个句子的内在联系,对其中的“爱”与“希望”这两个意象着重地进行了加工。同时,为了让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我们简单修改了句子的韵脚,同时我们切合北京奥运会口号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让这种“爱”与“希望”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展示完毕,学生掌声表示祝贺)
生(乙)第二小组(岭南诗社)展示:……
生(丙)第三小组(零点诗社)展示:……
生(丁)第四小组(湖畔诗社)展示:……
小结:当然这些技法可以使我们的诗歌语言新奇精美,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些技法建立在感悟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提炼诗意的基础上,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大胆丰富的想象之后组合我们的意象。这样我们才能够将这些表面零碎的句子组合成意想不到的美妙诗句。
(五)课外拓展及布置作业。
师:刚刚同学们展示了你们创造的诗歌,老师这里也有自己创作的一首非常特别的小诗,请同学们看后说说其特别之处在那里。
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沉醉不知归路/峰回路转/人到溪桥忽现
生:这些诗句都来自不同的诗歌,但是重新组合之后却又另有一番新意。
师:非常准确,其实这也是一种作诗的方法,我们古人很早就已经开始实践了,并称这种方法做出的诗歌为“集句诗”,同时由于集句诗的特点是“以文为戏”,所以它成了许多小说和戏曲的组成部分。其实它也符合我们读者解读作品的规律。
现代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核心在于作者的思想体现,体现作者思想及情感的载体主要是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如何加强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成为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诗歌教学中,设置相应的情景,是将学生引入到诗歌境界的重要途径,情景教学也是现代教学大纲中提出的一个教学途径。尽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不断深入推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照本宣科地教育,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加强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情景转移,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与诗人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现代诗歌教学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如何提高诗歌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景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进行理解。
(一)教学过程中师生对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功利性较重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考试考什么,教师往往就会讲授什么内容。在语文测试中,对各种现代诗歌的考察不多,比如有的作文考试中也会提示: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以及教师对诗歌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讲授时往往只是选取一两首诗歌进行讲解和分析,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背诵,在没有考试约束的时候,学生一般都会敷衍了事。
(二)教师自身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进行诗歌教学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对诗歌进行通读、大体讲解、逐句讲解,很多时候会按照教材或者参考书上的内容进行原封不动的讲解,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感觉乏味,久而久之对诗歌学习失去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对诗歌的理解以及掌握能力不足,并没有对诗歌的内涵进行挖掘,只是单纯地理解诗歌的表面意象,因此使得学生领悟不到诗歌的魅力所在,最终丧失了对诗歌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
(三)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较浅显
学生对诗歌理解能力的高低对其学习诗歌的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授往往都比较浅显,因此学生也不会深入地研究诗歌的内涵以及各种意象的深层含义,不能把握诗歌纷繁意象背后蕴藏的深刻寓意。尤其是对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意象,比如《天上的街市》中对天空进行了描绘,从表面上看是对美丽的天空进行刻画,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一种向往。如果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学生只是停留在各种意象的表面含义上,则永远都无法体会诗歌的魅力所在。
二、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景设置的策略探讨
(一)积极创建导入情景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导入一个课堂情景,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如果只是单调的讲解,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只有新奇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教学过程中情景导入有多种方式,比如事例导入、妙语导入、问题导入、审题导入等。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创造多样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通过导入的情景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主旨,可以使得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讲解刘邦与项羽的诗歌时,可以分别对他们的诗歌进行解读,从而了解两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异同点。《垓下歌》是项羽的作品,其中写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是刘邦的代表作,其中写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为了让学生对这两首诗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首先应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对诗歌进行朗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待学生阅读过诗词之后,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提示:《垓下歌》体现了曾经的荣耀与霸气、现在的困境以及未来的毁灭,而《大风歌》则体现出一种荣归故里时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国防境况的种种忧心。而楚汉争霸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诗歌中看到了一种朦胧未知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到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音乐和图画情景
音乐常常给人比文字更加直观的感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有效地运用音乐,给教学内容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能给学生一种很形象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便于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对诗歌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音乐情景时,选择的背景音乐应该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情调一致,比如在讲解《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时,首先对照诗歌内容导入舒缓的音乐,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同时配合相应的画面,通过对作者描述的天上的街市的场景进行描述,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天上的街市,加上舒缓的音乐,学生可以看到在银河中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对天上的街市的向往。再比如某校教师在讲解《春江花月夜》时,也积极创设音乐情景。这首诗词本身具有优美的词句和意境,若只是按照传统的讲解方式,对诗句进行解读,则会破坏整首诗歌的美感。因此在讲课之前,教师选择相应的《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演奏作为背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学生可以作轻声的朗读,随着乐曲的流转,学生的情绪也渐渐被感染,让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在和谐而宁静优美的课堂上学习,课堂效率自然很高。通过这堂课讲解之后,有学生反映,自己在听古筝乐曲时,就好像置身于海边,在那里有辽阔的海面,还有皎洁的明月,通过对这样一种场景的想象,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美感,感受到花、春天的气息、静谧的江水。
(三)借助多媒体根据诗歌内容构建相应的画面内容
画面形象的构建,是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在于对生活中各种意境的理解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画面的创造重现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营造的画面中体会到学习内容的本质和艺术美,就实现了现代诗歌教学的目的之一。
在营造画面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实现这一目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多媒体为现代诗歌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一方面有助于对诗歌的画面进行重现,另一方面,有利于借助其他媒体形式来解读诗歌。比如讲解《雨巷》这首诗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软件,加上悠远绵长的江南小调营造出一种和谐、静谧的江南水乡的感觉,同时可以播放最经典的江南烟雨中女子撑着油纸伞路过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江南水乡的美丽,体会到作者置身于这样一种场景的过程中是一种多么让人沉醉的幸福。再比如在讲解王蒙的《青春万岁》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青春活力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是自己班级的学生风采,也可以是其他内容,只要是一切具有青春活力的图片都可以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一些处于不同岗位中的青少年的生活照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走进诗歌的意境中,获得对自己人生的成长进行鼓励的因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多媒体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工具之一,只要合理地利用,无论是视频、动画还是音乐都有助于学生学习诗歌。
作者:连国芬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11期
一,现代诗歌中的“我”和“你”现象
“诗言志”,现代诗歌总是或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意,或直抒胸臆。“我” (抒情主人公) 和“你” (抒情对象) 是诗歌所创造的主要形象。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中,大都“我”“你”共存。苏教版的《发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人教版的《致青年公民》,直接在诗面上呈现了“我”和“你”。苏教版的《相信未来》《北方》《祖国土》,人教版的《六月,我们看海去》则间接地加以表现。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我”和“你”,其所代表的形象各有不同:
诗人通常借助不同的意象将“我”和“你”进行链接,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思考和探究成果,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我是——”的句式将“老水车”“矿灯”“稻穗”等意象呈现。初看,我们便有些似懂非懂——“我”到底指什么? 原来,诗人先将“我”具象化为“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用以表现祖国贫困悲哀的特点,接着又将“我”具象化为“花朵”表明祖国充满希望,然后将“我”具象化为“胚芽”“笑涡…起跑线”表示祖国已经走进新时代,最后将“我”转换为经历过“迷惘”、“深思”。现已“沸腾”的一代人,将“我”与“你”之间的血肉联系予以明朗,将“我”对“你”深沉而复杂的爱细密吐露。这看似复杂的“我”,将祖国从悲哀到复苏的过程,以及经历苦难的一代人的丰富情感尽情展示,诗的意蕴由此而深广。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用“矿坑的深处”“阴暗的地底”“阴暗的牢门”“苦役的洞窟”“沉重的枷锁”“黑暗的牢狱”等意象表现西伯利亚囚徒(“你”的复数) 所处的恶劣处境,反衬“你们”的高贵心境,传递“我”对“你们”的挚情;《六月,我们看海去》则以“驼铃”“天空”“大海的喧响”“贝壳”等意象表现“我们”(“我”的扩大) 的青春活力,表明“我们”的自信,用“看海去”展现“我们”对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你”)的向往。
现代诗歌中的“你”和“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我”表达的不仅是自我,还有“我”对“你”的情感倾诉。每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常常因情而异,抒写的“我”“你”也各有侧重。透过每一个凝练如珍珠的文字,捡拾起“我”和“你”,弄清“我”和“你”的关系,我们便可比较快地走进文本,领略意境,体悟诗情。进而与诗人共鸣。
二,抓住“我”和“你”实施教学的意义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集中解决了这样一组问题:(1)这首诗,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逐节解读)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 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f3)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这样写对于情感的抒发有什么好处?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把握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情及其表达技巧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 ,摒弃了诗歌教学常用的套路(介绍背景,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逐节解读,理解意象,分析情感) ,思路清晰。但设计的问题除了“感情”还是“感情”,在内容上缺乏广度和深度,形式上也比较试题化。课堂上,学生思绪平淡,答题应付,诗歌的美妙无从体验。
如果我们以“我”和“你”为主题词来设计问题,也许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1)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称代词? 各代表什么? 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2)诗中的“我? 和j“你”有关系吗? 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诗中的“你”全用“祖国”来替换好吗? (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的读法是不是一样? 应该怎么朗诵呢?
一、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语文新课程倡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到文本、学生、教师能够互相“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围绕文本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不甚理想, 这与其对现当代诗歌的理论认知相对薄弱有很大关系。很多语文教师在驾驭诗歌理论方面缺乏一定的厚度,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现当代诗歌不知从何着手,只能依靠教学参考资料或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另外,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比较模糊,且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考试上。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破坏了诗歌原本的审美境界,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
2.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主要科目, 很多学生花在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较少, 而花在课外审阅现当代诗歌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我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已有近一百年历史, 而学生能说出口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可能只有几个, 更不用说对现当代诗歌真实面貌的了解了。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的匮乏, 不能真正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美感, 继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使高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陷入困境。[2]
二、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措施
1.让学生大声朗读。
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尤其是对古诗而言,生僻词汇的解释对于理解全诗基本含义,找准感情基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尤其是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有着强烈喜悦之情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含有万丈豪情的诗篇更加需要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找到非凡的气魄,从大声朗读当中提前找到这类诗的创作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个别词汇的理解。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直观感受,学生或许很难体会到诗歌当中的意境美。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部分发达地区完全有能力提供给学校先进的教学媒体,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放映仪等现代设备。通过图文讲解,不仅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增强,同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更大大加强了师生互动这一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3.鼓励学生选读课外诗歌,拓宽学生知识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诗歌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从而有能力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因此,多多涉猎课外诗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的诗歌,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
4.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纸质阅读逐渐被边缘化,诗歌阅读更是备受冷落,加之现代诗歌本身语序错综、多成分省略、常扩展紧缩、较含蓄多义等文体特征,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缺乏热情。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纸质阅读习惯,教会他们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技巧,以现代诗歌为媒介,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独特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从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张扬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3]
5.善于用语调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不同的诗歌可能包含不同的情感,语调则是一种能表现不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从这些细节处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培养学生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为提高诗歌教学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灵活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部参与进来,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调的把握而掌握诗歌的情感。然后推选出语调表现最准确,最符合诗歌基调的一组作为获胜组。通过这种带有娱乐性以及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并开始注重从细节处体会诗歌的内在含义。
6.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7.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提升课后巩固的效率
关键词:穆旦;生命体验;玄学思辨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05-02
一
“穆旦是九叶诗派中流派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他既是一位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将新诗的审美推向新的高度,一个最大的特质便是将生命体验与玄学思辨融合为一体。那么这种特质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
穆旦诗歌特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来源,来源之一是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求学经历,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穆旦的很多老师大多有过留学欧美的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与英国现代诗歌有渊源,是艾略特等英国现代主义诗人在中国重要的传播者。他们之中的叶公超、卞之琳以及外教燕卜荪都曾介绍或评论过艾略特等人的诗作及文论。这就为穆旦深入接触艾略特等英国现代主义诗人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条件。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文人学士的热情译介,才使得穆旦等为数不少的中国作家对艾略特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继之以认真的借鉴和创造性转化。穆旦开始学习和模仿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并将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意识进一步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荒原”意识。
来源之二是20世纪中国苦难的社会现实。作为诗人,艾略特对穆旦的影响是显现而深刻的,但民族时代的苦难对穆旦的诗歌创作则有着更为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半殖半封的时代背景,恐怖、阴霾的政治气候与破败荒凉的中国社会现状使敏感的诗人产生了幻灭之感,这种现实和心理激起诗人对社会现实与生命的思考,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艾略特《荒原》中弥漫的虚无情绪有了相通之处。在诗人看来,战时的中国就是一片辽阔的“荒原”――“走在无家的土地上/跋涉着经验,失迷的灵魂/再不能安于一个角落/的温暖,怀乡的痛苦枉然”(《控诉》)。战争使人们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民族苦难带给人们的生活“荒原”随处可见,荒凉的土地,茫茫的野草,低压的暗云,单调的流水,说不尽的灾难,干枯的眼泪......中华民族步履艰难的灾难岁月,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浓重的“荒原”意识。
来源之三是穆旦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1942年加入中国远征军,担任杜聿明的随军翻译,那时候穆旦仅25岁,以一个弱小书生的身份,参与了缅甸战场的抗日斗争。后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不是“大败而归”而是“大败难归”――在大撤退中,杜聿明和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五军,被迫退入野人山,穆旦所在的部队殿后,他们于是进入了原始森林的地狱。诗人目睹了无数战友的死去,在这种向死而生的状态中,诗人深刻地洞见了常态世界所遮掩的非常态的真实,发现现存文化伪饰、虚无、阴暗等可疑性的一面,更深切地体认到自我生存的困境与难题。对残酷战争的亲历使穆旦直接体验了生活的荒凉并超越了荒凉,反过来,这种荒凉又给了他思想的启迪与精神升华的力量,融入了他的诗歌中,形成了弥足珍贵的“荒原”意识。
二
穆旦的诗,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中的某些方面,如玄学思辨与具象象征的结合,又可以追溯到一直为艾略特所深爱和推崇的17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们。“穆旦是中国最早有意识地吸取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诗人的部分表现技巧的几个诗人之一。”穆旦的诗有明显的深刻的时代感情,但多数的诗往往并不直接表现时代,而是注意自身心灵的搏斗和内层思想感情的开掘,并努力在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结合中,追求传达的感情密度大,传达方法独特新颖和理性成分的介入,再加上他运用很多精心独创的暗喻和意象联想上的跳跃,就使他的诗带有极大的陌生感。他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出发,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法,描绘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历史地位。
诗人穆旦以怀疑的眼光审视现代生活并作出思索和探求:戳穿现实的隐瞒与欺骗,将“现代人的生命的困惑:个体与群体、欲望与信仰、现实与理想、创造与毁灭、智慧与无能、流亡与归宿、拒绝与求援、真实与谎言……”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渗透,是“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这正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如《赞美》中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感受到人民生活的沉默与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们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探求交织在一起,情感忧郁、沉痛又凝重、激昂,在传统思维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直线性思维在穆旦这里都进行了拒绝和背叛,在穆旦的思维世界里,可以说是一种发散性的复杂思维,总是同时关注两个或多个矛盾对立的事物,然后以怀疑的眼光对对立双方提出质疑,在重叠的结构和反复的文字中将思考引向深入,这些都是诗歌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穆旦诗中关于个人生命体验的玄学思考,在紧张而凝重的风格中,更多一些他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表现。因而,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人本困境问题,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希望,在他的诗作中交叠出现。穆旦的许多诗都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丰富的体验,“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啊,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限的暗杀,无限的诞生。”(《控诉》)穆旦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感悟与理性沉思中,又交织着他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这是处在民族危亡生死斗争,民主与黑暗交战的复杂现实之下,一个正直而敏感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独特的感受,充满激烈矛盾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思考往往与最复杂的现实的背景、生活的感悟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些玄学的表现就带有更深的生活真实的底蕴。这种生命体验的玄学性也就成为穆旦诗歌中的最富个性的部分。“这种深陷矛盾现实所产生的知识分子关于个人生存困境的玄学思考,是诗人穆旦的一个重要贡献,他创造了一个象征诗化了的‘被围者’的形象。”
三
在穆旦的笔下,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自我的生命体验融合在一起,深邃的玄理思考与凝练、富于弹性和张力的语言凝结在一起,既告别了内涵的浅白,也远离了表层的晦涩,显示出现代白话新诗的真正生命力。40年代,穆旦与九叶诗派诗人将中国特殊的历史现实与现代诗艺相结合,在其中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们的探索可以说,实现了这一理想,即用“现代的诗形表达现代人的情绪和思想”。穆旦诗歌中融入了强烈的现代自我意识以及自身丰富的生命体验,借助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既给我们展示了现代个体“丰富而痛苦”的生命存在,也给我们显示了现代诗歌凝练、艰涩的诗性张力,更好地演绎了“荒原”意识。
穆旦诗歌内涵丰富,随着接受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会理解和发现更多新意,不论是从诗歌思维、情感、语言、意象,还是诗歌内容――人生困境的揭示上都表现了他超前的意识,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地位,是一个独具现代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超越了以圆满为中心的哲学和诗学,以残缺为美,摆脱了简单的二元对立,拒绝传统意象,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处于矛盾张力之上的残缺世界里的残缺、孤独、被围的自我。“在穆旦的笔下,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残缺的世界里的残缺的自我。”这个自我是具有颠覆性的理性抒情、叙事个体。传统诗歌中的理性士大夫群体演变到五四文学中现代感性抒情、叙事个体,之后由于革命和现实的需要这个抒情、叙事主体变为以“我们”为唯一主语的群体抒情和叙事,随着抗战之后救亡语境的消失又变为理性抒情、叙事个体。这个理性抒情、叙事个体便是穆旦对现代诗歌最为独特的贡献。“在穆旦的诗歌里,出现了站在不稳定的点上,不断分裂、粉碎的自我,存在于永远的矛盾张力之上的自我”。然而在被围却又残缺与孤独的世界呢,挣扎与枉然、希望与绝望的人生终极二律背反中,穆旦选择了充实饱满的人生。
感性与知性的结合,是九叶诗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在穆旦诗歌中具体显现出来的特质便是将生命体验与玄学思辨交织在一起。不仅在诗歌中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玄思的内涵,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独特的现代诗歌技巧:思想知觉化,即不是用感性形象来象征、隐喻理性思辨,而是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穆旦的诗歌表现的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杜运燮:穆旦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