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围绕中心意思写

围绕中心意思写

时间:2023-05-30 10:1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围绕中心意思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1篇

写事的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小学作文中占很大比例,而学生对这类作文的选材已不是难题,写什么事,学生基本能选定。但有些学生的作文却可以说是事情的简介,干枯无味,没有具体内容,没有真情实感,达不到小学语文作文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指导学生写记事的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的。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我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成立写作小组、小记者站、墙报小组、作文编辑部等,还让学生写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写了以后,在黑板报上,在广播站把好人好事表扬一下,使学生感到作文既是练习,也是生活的需要。人是有自尊心的,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自己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如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因为生活的素材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使学生能记下更多的材料,到课堂作文教学时再指导学生从日记中选材,让学生切实感到日记是作文材料的“仓库”,是练笔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

大教育家叶圣陶向来主张写文章必须是“诚实的自己的话。”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就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胡编乱造之所以不能写好作文,就在于它脱离了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就必然不真实,漏洞百出,难以使人相信,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意义了。如有个学生曾经在作文中写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我带弟弟上街玩,弟弟不小心把一颗糖掉在地上,我没注意到,他就把糖拾起来吃,结果马上就喊肚子疼,过了一会儿,我走路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重重地摔了一跤,把大腿骨摔折了,害得我休息了一年多。

读这个片段,就很难相信有这样的事:

1.弟弟吃了掉在地上的糖,一般不会“马上”肚子疼。

2.“我”跑路摔跟头,一般不会摔这么重,休息一年多显然是夸张。

这样写假事,不能抒发真情,不能打动读者。这个片段也就没有意义。

四、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记叙

有条理地叙述一件事是叙事的基本要求。材料选好后,什么材料放在前,什么材料放在后,一定要合理。不能将所有材料都放进去煮成“一锅粥”,而应该将材料认真“排个队”,这样叙事才有条理。文章有了条理,别人读了才会留下清晰的印象。

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使文章有条理。小学生常用的顺序有: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②按地点的先后顺序写;③按地点变换顺序写;④按内容类别顺序写。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供我们选用,具体处理时可以根据作文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要一概而论。有时为了使文章有波澜,也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或各种方法交错使用形成倒叙、插叙、补叙。这样每篇文章才各有不同,形成文章的千姿百态。因此在安排文章顺序时,还要在“巧”字上做文章。这样的文章才会更有条理。

五、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叙事

小学生写叙事作文时,常常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叙写一件事,如要求写“一件趣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傻事”……这些题目中的“趣”、“难忘”、“快乐”、“傻”……就是叙事的中心意思,所叙述的事情要能充分突出规定的中心意思,否则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怎样围绕中心清楚具体地叙写一件事呢?

1.围绕中心意思选取材料。要围绕中心意思叙事,首先所选的材料要切合中心意思。

有一个学生,要写“一件趣事”这篇作文,他想了两件事,一时决定不了。

事情一:吃饭时把米粒撒到了地上,妈妈教育他爱惜粮食。

事情二:用放大镜、火柴、爆竹、香烟等做聚光实验。

如果指导学生选会选哪一种呢?你肯定选第二件。因为从题目看,必须选趣事,而第一件虽然有意义,但缺少趣味,只有第二件事是有意思的,切合题中的“趣”字。

2.紧扣中心叙写事情。围绕中心选取了材料,在叙写时还得处处突出中心思想。

有位学生写《一件趣事》写的是捉老鼠,在作文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一个“趣”字,如:

你听说过用爆竹炸洞赶老鼠的事吗?这一炸弄巧成拙,老鼠跑出来了,猫却吓跑了。更有趣的是猫不在,我竟用猫捉老鼠的方法,自己去捉老鼠,双手一扑结果老鼠没捉到,我却连人带棍都趴在地上。

由于叙事过程中紧扣“趣”字,所以中心意思很突出。

六、引导学生叙事要具体

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它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我们指导学生叙事时一定要抓住“六要素”,特别是把“经过”写具体。写事情的经过,要写清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事情的开始、发展、变化和结局一定要写清楚,让读者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把事情的发展变化写清楚、写仔细,叙事“具体”的目的就达到了。要把文章写具体,还应当学会对事情的关键部分进行具体的记叙、描写。事情的关键部分,是指表现人物品质起重要作用的地方,是文章的中心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事情中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那些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关键的地方一定要具体,除此以外还要对关键的内容学会做一些联想、猜测,使内容更丰富,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感更真实。

七、引导学生写作文之前编写提纲

“提纲”是写好记事作文的一盏“指路灯”,有了它,就容易一步一步写下去。反之,学生就会写完这段不知下段该写啥。因此,小学生写作,必须学会编写提纲。作文提纲主要有题目、中心、写作顺序三项内容(甚至详略安排)。在题目、中心确定后,材料安排一项在行文中是最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它决定先写啥再写啥,直至把文章写完。

如《难忘的第一次》这篇作文,提纲大致可以这样定:

题目:难忘的第一次

中心:通过对第一次的记叙,突出它难忘的原因。

材料安排顺序:

1.运用比较法引出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

2.具体叙述此事的经过,详写能体现“难忘”的细节。

3.谈自己的启发和感受,照应开头。

有了这份提纲,便能把这篇记事作文写得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详略得当,使人读后深受感染。

八、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第2篇

一、加强书面表达的训练,努力夯实基本功

要做好书面表达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词汇、常用句型、组织材料等能力。

英语的句子是由英语单词及词组组成的,英语单词及词组在表达中的作用就如造房所需的一砖一瓦,因而可见其重要性了。很多高中学生由于不重视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在书面表达中就出现有“口”难言,无从表达的窘境。所以加强书面表达的基本功的训练首先应从记忆、积累单词和词组入手,所以,我比较有计划、有步骤地要求学生记忆、掌握课文中的单词和词组,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反复检查,使学生对其印象深刻,根深蒂固,不易遗忘。同时,也注意了对学生用英语表达过程中所用的句子的词序,结构词和词形变化这三项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从比较简单的句子开始,坚持每天进行中译英练习,长此以往,能使学生熟悉句子结构,掌握英语表达方式,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二、注重理解阅读教学,训练学生分析能力

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而语篇分析教学是一种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即: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分析句际、段际关系,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再把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进而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语言现象所表达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建构连贯语篇的能力。

三、准确分析课文,加强学生英语写作训练

对一段文章的组织要注意其语篇单一性(unity)和连贯性(coherence)。为了写好段落,通常的写法是: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话点出本段的中心意思,即“主题句”(topic sentence)。然后,用几句来证明、解释、或发挥这个中心意思,最后,再用一句把本段的意思小结一下。

1、加强项目的分析与练习,提高学生衔接手段的敏感性。

一些连接词、副词或词组的衔接在语篇分析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在分析文章时也要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对待。

同样,教师还可以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把他们打乱次序,然后给于一些关联词,让学生重新安排,这也不失一种较好的分析训练。

2、加强连接训练,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写作的开始阶段,要狠抓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训练句子时,可以采用连词成句、模仿造句、回答问题、换词改写句子等形式。在学生掌握几种基本句型、能写基本正确的简单句之后,再根据课文体裁训练写各种类型的小段文章。这项练习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句法的熟练程度,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方法。

3、加强写课文概要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选词准确,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教师可有意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文概要写作练习。可挑选出课文的一些关键词汇,给出主题句,让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课文概要,训练他们连句成篇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写概要和完成写作练习的过程中,运用语篇衔接手段,使文章前后连贯。这样,对增强学生的写作技能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每段都有一个为主题服务的中心句,它是全段的概括,其它句子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的;对它加以阐述、补充、发挥,或提供细节或举便说明,或阐述一个故事、一个事件等等。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找出或归纳出各段的主题句,并分析各段是通过何种方法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叙述的,以培养学生在段落写作中学会统一性原则的技能。这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便于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精华,这样做既能巩固课文教学效果,又能为今后的提纲写作打下基础。

2)利用段落中心句(Topic sentence)对进行缩写课文的练习。设计一些WH问题(who, when, where, what, how等)来指导学生组织素材写好缩写文,这样既能保证记叙的故事内容完整,同时也能避免出现不相关的内容或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提供必要的语篇标志(Discourse Markers),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注意所学的语篇项目,完成好课文的缩写。

四、加强改写训练,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

篇章是英语写作的终极目标。作为一种线性思维的文字,英文与中文,螺旋式上升的文字以及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差别。许多高中学生写出了英文的文章,虽无语法错误,但总觉别扭,不够地道,不合规范;还是出于思维上的差异。因此,作为教师,平时要不断地收集一些不同文体及主题的范文,这些范文材料应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士所写的为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称的改写,进行事件的改写以及按不同的时间或空间的改写,通过改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组织题材,如何通过有效的关联词使句子相互有机联系,如何运用短语及谋局布篇等;另外,教师也可在平时让学生多做一些语句排序练习,增强学生的改写的能力;同样教师还可以使用学过的词汇、句型、语法, 注意篇章结构,对原文进行改写。

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五、加强材料的归类整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还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形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组合到一起,就成为写作成功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习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题目所提供的文字信息或图画,一定要认真分析,弄清楚该题目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再以合适的口气、身份从适当的角度进行表达。

2、学生在做题时,要把握住全部要点,理清脉络,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漏掉要点。

3、学生在做题时一定不要拘泥于对原料进行硬译,可以灵活一点,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总之要选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式来表达,而不要用没有见过的句型,并尽量用简单句写。

4、在完成短文以后,学生应认真检查,检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体裁、格式是否恰当,要点是否有遗漏,时态、语态、主谓是否一致,单复数变化是否有错,句子成分是否完整,单词拼写是否有错,总的词数是否合乎要求,等等。

第3篇

关键词: 原型范畴 多义词 语义标记性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多少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一词多义指的是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它是英语词汇的几种意义关系中比较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词类中,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使词义得以扩大、语言变得丰富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多义词的理解是难点。当前很多学外语的学生整天拿着一本词汇书背单词,片面追求词汇量的扩大,而真正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外语读物和能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或书面交流的外语学习者则是少数(梁晓波,2002)。分析其原因,不是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少,而是没有掌握没有这一现象背后的认知方法。

二、关于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各成员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成员之间没有严格的边界界限,他们是互相重叠、互相渗透的。范畴中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最好的、最典型的成员是范畴中的“原型”,其他成员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外部世界提供的信息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可循。这一现象也表现在语言上,特别是多义词词汇上。词汇意义本质上是模糊的,词的概念所反映的是以典型成员为中心的原型范畴,而不是边界清楚的一类事物的集合。

三、标记性

语言中的标记性(markness)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沈家煊,1997)。语言系统中,到处存在着对立现象。在这些呈对立关系的成分中,一些成分较基本、自然、普遍,使用范围也相应较广;另一些成分则较特殊、具体、不常用,分布就相对较窄。前者被称为无标记成分,后者被称作有标记成分。“标记”这一概念在语言学中最早由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家Trubetzkoy和Jacobson提出。标记概念可以称得上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及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之中。

四、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多义词的标记性

(一)原型效应和多义词

许多研究者已经证明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存在原型效应。Geeraerts(1994)对词汇变异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多义词的变异。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多义范畴中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原型效应。

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多义词中具有原型效应:第一,不能根据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在决定词的意义,意义是由原型决定的;第二,语义范畴是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意义辐射结构;第三,核心成员在范畴中占有重要地位。认知语义学试图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多义词。研究者得出结论:多义词的语义类别中具有原型效应,并且属于原型范畴(赵艳芳,2000)。

因此,多义词的各个不同而又相关的义项构成了原型语义的范畴。在这一范畴内,所有成员都是围绕核心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以名词foot为例说明这一观点,foot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

(1)You are walking on the street in bare feet.

(2)The foot of my sock is worn out.

(3)They were flying at 1000 feet.

(4)We are play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5)The answer is at the foot of the page.

(6)There are 5 feet in this poem.

按照《牛津高阶英汗双解词典》,foot主要是指“lowest part of the leg,below the ankle,on which a person or animal stands”,句子(1)就是这个意思。按照我们的分析,这也是foot的核心意义,其他的意义都是通过各种方式与其相联系。因此,在foot所有意义构成的范畴中,核心意义就是原型,比其它边缘成员更常见、更广泛运用。显然,其它的语义通过认知手段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建立家族相似范畴。此外,有一点必须指出:不必要花费时间和大部分精力记住字典里列出的所有的意义,相反,我们可以凭借语义范畴的原型效应理解多义词的其它意义,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二)原型角度分析多义词的标记性

多义词的各种义项构成了一个语义范畴,在这个语义范畴中,意义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这些意义具有不同的标记性。范畴中处于中心位置频繁使用的意义就是非标记性,相反,其他意义与核心意义相比就是具有标记性。所以,从认知角度考虑,核心意义被认为是范畴中的原型,而其他被分布在核心周围的意义就是边缘意义。也就是说,多义词的语义成员原型性的地位是不同的。越是没有标记的意义,越具有更多语义范畴中的原型特征,越是有标记的意义,越是接近边缘意义。

下面是动词see的例子。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see至少有六种意义。

(1)to get the sight of,notice,recognize by looking.(vt)

(2)to use the eyes;have the power of sight.(vi)

(3)to find out or discover by thinking or considering.

(4)to understand

(5)to make sure,take care.(vt)

(6)to receive a call or visit from sb.

在研究see的各种用法之后,我们发现(1)比其它的意思更频繁使用,那就是说(1)在see的这种意义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本研究中,这个意义是无标记性的,其它的意义都是来源于(1),通过认知模式与其保持联系。同时,其它的意义拥有各种独特内涵,这些意思也就是有标记性的。尽管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它们属于这个范畴成员。此外,当人们提到see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无标记的意义,也就是原型意义,是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例子。

五、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标记性的分析在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首先对词汇教学的启示:听、说、读和写是外语教学的四种基本技巧,词汇与这些技巧关系紧密,然而,多义词是词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英语教师在从事外语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词汇教学。通常情况下,多义词有很多语义,学生很难记住所有的语义。由以上分析可知,多义词无标记成分是原型成员,有标记成分是边缘成员。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典型成员最先被人们识别、掌握、记忆或习得,对于无标记成分也是一样。英语教师首先讲解多义词无标记的原型意义,这些词义都是比较基本的、容易掌握的,然后再讲授多义词的有标记性的边缘意义。这种先后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同时让学生了解多义词语义之间内在的关系,掌握认知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和学习。

其次,对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的启示。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语义标记性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迁移方面的问题。在认知范畴中,原型成员是最基本、最常见,使用的范围最广,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最多,被学生识别和习得得更快,即为无标记成分,因此也更容易实现正面迁移。有标记成分则正好相反。了解了这一点,语言学习者就可以更主动、更有意识地习得第二语言,有效地进行正迁移,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负迁移。

参考文献:

[1]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10.

[2]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人数21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4人,绝大多数上进心强,有极强的求知欲。通过一个月的补课成绩有所以高。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古诗,能主动借助字典独立识字;同时,孩子们在阅读、书写、表达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 写的能力。多数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和大阅读活,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但学生书写习惯不够正确,有待改进。也有极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掌握知识不扎实,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材简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季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 “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要求和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5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个学期中,我做到了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工作,为此,我将对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一共有XX人,其中男同学XX人,女同学XX人。本班大多数同学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行的各项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总体上,本班班风良好,得到各任课老师的好评。但是,本班有将近一半的孩子父母不在家,由其爷爷奶奶带,或是寄托在亲戚、朋友家,这些孩子相对来说,各方面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尽人意。

六年级是小学最后一个学年,其特殊地位要求第十一、十二册加强整合性,并兼顾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为此,要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二、教材回顾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反思

我始终坚信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及关键。为了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课前,我不仅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而且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还了解他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等。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重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把握教材的关键,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认真选择教法,安排每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活动,注重每一个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每一个难点的突破,精心地进行备课,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的进行。课后,我及时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环节,反思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等等,并在备课本上记录下来。

(二)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

要想学好语文,只凭课本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我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做摘抄,可以是作文,可以是名言,可以是精彩片段……我

还注重培养学生读书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时间久了,学生积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相信这样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三)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生爱动、贪玩,缺乏自控能力,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学期我在班中成立学习“互助”及“竞争”小组,利用优优生组和差生组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对学困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帮助。又利用每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进行竞争来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自从成立学习小组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少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我也在课外加强辅导工作,对后进生表示尊重和理解,注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上、品行上也能取得进步。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个别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写字习惯比较差,写的字不规范,也不工整,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

克服解决等。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

4、教学成果少,在今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多动笔,多投稿,争取更多的作品获奖或发表。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第6篇

第一步,指导学生分想

分想指在看图说话、写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观察、了解图的整体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图中找出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的过程就是分想。分想阶段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出教学目标,完成第一个教学要求,完成第二个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下面,以“宁宁的针线包”(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基础训练五的说话)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进行导入新课的教学设计的。教师说:“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说话,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次训练的要求。”学生读后,教师再问:“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分哪几步进行?”学生回答:“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分想;第二步,联想;第三步,串想。”

2.提出教学目标。教师边提问边展示这一步的教学目标:看图,了解图的内容,以及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按分想四要素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从图中找出说话、写话的线索和内容。然后把这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两个教学要求:第一个教学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说出图的意思;第二个教学要求,从图中找出需要联想的画面,也就是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

3.完成第一个教学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说出图的意思,分想四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谁、干什么。下面,以小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基础训练8的看图说话、写话《扫雪》为例予以说明(下同)。首先,提出教学要求:仔细看图,按分想四要素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一一回答下面四个问题:①图中画的是什么时间(或季节),你从哪看出来的?②图中画的是什么地点(或地方),你从哪看出来的?③图中画的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请你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如果画中的人物多,也可在联想时再给他们起名字。④他们都在做什么?然后按分想四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简略地说出这几幅图的意思。在学生一一回答这四个问题以后,再让他们用一句话说出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这句话要把四要素的内容都包括在内。如可以这样说(仅供参考):“大雪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到学校清扫积雪。有的用小车把雪运走,有的扫雪,有的把雪堆到树根旁,有的听老师指挥清扫哪的雪”。这个教学要求强调的是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提炼性。也就是说,学生感知多幅图后在脑中留下了图的印象(表象),经过大脑的加工,这种印象要转换成一两句话叙述出来。因此,这一步只要求学生把图的意思十分简练地表述出来,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词描述图的内容。

4.完成第二个教学要求。从图中找出需要联想的画面,也就是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想一想,图中哪些地方需要再详细说说。”如上例,可以选出运雪、堆雪和扫雪做为一下步联想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两项做为下一步联想的内容。再如,“宁宁的针线包”是这样设计的,教师边提问,边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第一幅图的意思是:妈妈送给宁宁一个针线包;第二幅图的意思是:宁宁用它补袜子;第三幅图的意思是:宁宁给小弟弟钉扣子。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三幅的意思:妈妈给宁宁一个针线包,宁宁用它给自己补袜子,给小弟弟钉扣子。

在分想阶段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一步,这样可把时间用在联想与串想上。

第二步,指导学生联想

在分想的基础上,根据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联想与想象把应该详说(或详写)的内容说(或写)得比较具体、形象、生动。小学低中年级看图说话、写话常犯的毛病是看图后说(或写)得干瘪、简短。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语词少,实质是学生看图后储存在脑中的表象模糊、暗淡、零散。怎样才能使学生看图后储存在脑中的表象变得丰富、细腻呢?这就需要通过联想与想象启动学生脑中的表象(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形象信息),使图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各种表象产生相互作用,即通过表象的深化、分解、组合等运动形式使图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丰富、细腻起来。由于学生脑中表象的丰富性、条理性、细腻性决定着他们语词的丰富性、条理性和细腻性。所以,通过联想与想象,学生就能在看图后说得(或写得)比较具体、形象、生动了。在联想阶段,教师边提问边展示教学目标:看图后,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话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和图提供的信息展开联想。一般来说,多幅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育性,联想时应围绕图中人物的思想言行进行。教师可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1.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和服饰;2.分析人物心里想些什么;3.猜想人物还说些什么;4.推测人物有哪些行动。

学生联想时,可以四个问题同时进行,也可以各个问题分着进行。如果图中画的是动物,可采用拟人方法,按上面四个问题进行联想。对于景物,可从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和触摸到的几方面进行联想。由于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信息占所有感觉通道获得信息总量的83%,所以,通过看到的产生的联想就非常重要。联想时,景物联想的线索可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状态、软硬、及质料等等方面进行。下面,以运雪为例说说怎样联想。运雪的学生有三个,推车的学生可叫小军,帮着推车的女学生可叫小莉,右手拿铁锨,左手帮着推车的学生可叫小亮。

小军的双手紧紧地攥住车把,使劲儿地推着车(动作)。满满一车雪,堆得像小山一样(形状)。小莉见了,心想:“这么多的雪、多重啊!”(心理活动)。于是,她也帮助推车。只见她双手紧紧地抓住车侧栏,用力地推着车(动作)。小亮见他俩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推车,车行得还这么慢,也跑过来帮助推车(动作)。只见他右手拿着铁锨,左手使劲儿推着车(动作)。他们一边推车,一边高声喊道:“一二三,加油干”(言语)。他们推了一车又一车,校园里的雪越来越少,他们虽然很累,但很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联想可依次让学生说:他(或她)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再把这些连起来说几遍。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方法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1.前后联想法。图是静止的,有些内容无法表现。通过前后联想法可以把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图。这样,浮现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就不仅仅是几幅孤立的图了,而是连在一起变成活动的图了,立体的图了。学生脑中的表象也就丰富了,细腻了。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也就具体了,形象了。

2.画面猜想法。画面上有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表现的,如人的心理活动、语言等,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上例,宁宁和妈妈说了些什么,画面是无法表现的。只有通过画面猜想,才会使画面的内容生动、具体。

3.表象联系法。把图中某一局部画面在学生脑中形成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相类似的表象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多种色彩纷呈的新表象了。这样,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就形象生动多了。通过联想与想象,图在学生脑中已经由静止的变成了活动的,由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把丰富多彩的表象转换成形象、生动的语句表达出来,就可以克服看图后说得干瘪、简短的毛病了。为了使学生能学会用更多的语句和表现方法描绘表象,教师可以从课文或文学作品(包括优秀的学生作文)中给学生选择一些文章片断供学生学习。这样做,还有利于表象与语句建立紧密联系和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步,指导学生串想

在分想与联想的基础上,根据几幅图的内在联系进行取舍,有条理地把几幅图的内容按一定顺序组织成一段话或几段话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串想。也可以这样说,通过分想、联想使图在学生脑中形成了鲜明的、丰富的、生动的表象(或表象群),再把它们按某一思路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的表象群并转换成相应的语句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串想。通俗地说,串想就是把分想与联想阶段说的几段话串在一起表达出来的过程。串想阶段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有选择,不能把刚才说的话都说(或写)出来,而是要有取舍,做到详略得当;第二要有条理,按一定顺序(时间、空间或事情发展顺序)说(或写)出来。

第7篇

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为发扬优点,改进工作方法,特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个总结。

一、教材回顾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其中,第三单元“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共有课文27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四次。“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全册8个单元便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第二次是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以后,让学生选择一张旧照片,然后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对旧照片进行描写。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二、工作回顾

本学期我接六(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工作总结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

“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

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做好转差工作,本班极需帮助的后进生是杨婷、陶承宇、蒲舜旺3名同学,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

“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2、

根据学科内容进行相关法制渗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3、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仍有待提高。

4、

学业成绩:本班开学初51人,到考51人,人均分70.04分,优良10人,及格42人,最高分90分,最底分27分。学生高低分还是悬殊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几点不成熟的经验

1、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3、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第8篇

要求回答某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文学作品阅读经常考查的点。这部分内容,可以是一个情节,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可以是大段的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动作。这种作用,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结构上的。

设问方式

1 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不外铺垫、伏笔、照应、点睛等,但仅答结构是不完整的,必须加上内容。内容上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结构上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名家作文,开篇大都有一段迂回,不直奔主题,但都与主题的表达有关。所以读这类文章要小心看他从哪里说起,再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倒过头来想。这篇文章是谈“人生的孤绝境界”,那么,开篇的“闲话”大约就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做铺垫了。

2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这是文学作品常设的考题。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

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文章主要是写泥泞,写雪,又在开头,内容上是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结构上是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

3 某部分内容的用意。说用意,其实也是作用,不过这类题的答案与主题结合更加紧密。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回答此题,主要关注的应是文章要把握的中心,风于树的作用和父亲对风的认识。这种作用更多集中在主旨表达上。

4 某物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安徽卷考查风的用意其实可归为这一类。这类题通常出现在一些借物表意的文章,考象征或托物言志。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戈壁石”一词包含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戈壁石”是一个极富象征意的物象,同“左公柳”和“民勤人”一样,应是本文能表现大西北精神风貌的第三个形象。文章显然是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答题规范

1 内容和结构并用。有的问题,可能仅问在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时,得把相关内容展现的意思或对主旨的意义一并答上。正是内容有这些意义,才在结构上有这种作用。

2 景物描写的作用,除了注意景物本身对文意表达的作用外,还要注意这个景物描写所处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 有关某个物象的作用,可以结合诗歌意象,探寻这个物象的寓意,根据上下文看其是否象征着某种意思或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感情。

常见作用

1 有关结构的常见作用

开篇,大致是扣题、奠定基调、总括全文、欲扬先抑、欲贬先褒、伏笔、铺垫等等。

末尾,大都是照应开头、呼应标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中心等等。

中间,多半是照应前后、承上启下、穿插过渡等等。

2 有关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基调。

(4)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心灵(感情)。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或××结局作铺垫,为刻画人物打基础。

(6)暗(预)示人物命运、结果,揭不××主题。

一展身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 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 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4分)

2 这篇小说刻画的母亲和张六叔的形象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文中材料,简要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6分)

3 从全文看,结尾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评析。(4分)

答案

1 租给张六叔种;想请刘二叔种;不忍丢荒,自己种;雇别人种。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81—01

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前提是理解并听懂别人所说的内容。根据对人们交流活动所用时间的统计,听的时间占3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听” 比 “说”更重要。要想有效地交际, 首先就要提高听的能力。要提高听力水平,没有技巧,没有训练是不行的。听力越早练越好,听力教学是整个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一、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听力教材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力训练,首先选好教材是关键。教师应选择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真实语言背景的、语言地道、实用性强的国外优秀听力材料。所选听力内容应为真情、实景的全真谈话。教师应组织和鼓励学生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围绕所听话题、情景和内容,以“听”为主线,进行英语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巩固和扩充词汇,学习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并掌握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本领。

二、采用先进的听力设备

英语听说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关键。对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的是语音室。学校应重视语音设施装备建设。语音室需配有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的英语教学软件,使学习者在英语情景中学习英语。还需配有完整的网络课程,使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网上具体语音练习。

三、使用科学、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

1.做好听力训练前的“热身”准备。听力训练之前要做好“热身”准备,如:1)看课文插图并猜测课文的内容;2)将插图按逻辑序列排列,标出图片中的内容;3)根据图片展开话题讨论;4)阅读课文的提纲并说出该文讲的是什么;5)按课文中情节发展来排列提纲要点;6)听了课文的开头来猜测下文;7)听了对人物的简单描述,猜测课文的内容或交际者的交际目的;8)听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日期、人物名字后,猜测课文的内容;9)听了课文开头,根据背景音确定谁在说话;10)教师让学生浏览听力题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开始听力训练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听力的任务,带着问题去听,提高听的准确性。

2.培养学生“用心听”的好习惯。在学习新课文前,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合上书本,听教师介绍课文背景知识及故事情节,然后听课文录音,并根据所听内容简要回答问题,最后再打开课本。这样能让学生养成仔细听的习惯。在听力训练中,每节课前老师应做好课件,尽量多提供所学内容的直观图像或教具,使听力教学情景化,帮助学生借助情景,通过“仔细听”理解所听的内容,摈弃使用母语思维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先仔细听,记下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听一遍或多遍,直至听懂的好习惯。

第10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和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必须要有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特征的把握,要运用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来实施。阅读需要指向理解意义所具备的抽象思维。正确和深刻地理解所读文章意义是读者面对的第一要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和结构这些都要有理解分析的能力。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但理解能力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思维能力。所谓理解,就是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不通过判断、推理、分析、概括综合就无法进行。思维混乱,整个阅读就无法有序地开展,无法获得阅读印象和阅读结果。

二、发展学生分析能力。分析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如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这个词语、这句话对内容起了什么作用;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如何支撑观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等,这些过程都是思维的活动。分析过程也是推理、判断的过程。

三、发展学生概括能力。这也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和思维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能力。中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书本知识,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把这大量的语言材料,加以消化、概括才能形成阅读结果。不能准确地概括,就不能掌握阅读过的材料。概括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片面性,只注意到材料一部分内容,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内容,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括出来的内容不能包涵和覆盖全部意思。二是主观性,没有认真阅读文本,或者是看不清内容,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头绪,主观地改变和歪曲原材料的内容。三是表面性,看到过程现象,没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写作手法多作训练,对相关的内容要用字数限定进行概括。概括能力很重要,它关系到阅读的质量。

四、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想象祥林嫂、阿Q、陈奂生等人的形象,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类似原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感,进行求同求异的比较。祥林嫂、刘兰芝、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她们作为女子,形态、眼神该是怎样?说话的样子该是怎样?引导学生朝这些方面想象,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读诗歌,也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感。读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要学生想象秋叶凋零之景,但杜甫又写出盛景与动景的奔腾之水,浩浩荡荡向东不息,给人一种永不穷尽的亮色。比如说,我们读李白的诗歌《将进酒》,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就应该有形象感,想到长江滚滚奔流的气势。读“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就应该想到一个孩子赤脚在河边挑拣贝壳,想到老渔翁在撒网,时光很快,人一下子就变老了。还要想到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水,而且是时光,是历史,是逝去的岁月。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很好的形象感了。

五、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敢于质疑和批判,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从发现问题入手。思维起于疑问,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要善于用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可以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可以激发思维,拨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堂精彩的课必须由若干有价值的问题组成。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来组织,这些问题要尽可能地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这些问题可能要涉及到或者从这些问题应该看到你的教学过程和步骤。看到你的问题,就能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轨迹,每个问题都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的关键之处的路标。

六、注重探究阅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高中第五册课文《宝玉挨打》,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宝玉为什么挨打,要学生从课文中筛选必要的信息,然后概括原因:一是会见贾雨村无精打采,二是金钏投井与宝玉有些牵连,三是贾环中伤,四是忠顺王府登门索要戏子琪官。再往深处探究分析宝玉该不该打,要言之成理。这是一个很好的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而且学生有话可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思维能力发展了,阅读水平就自然提高了。

罗灿辉,左均华,教师,现居江西临川。

第11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九义”初语二册教材安排的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其体例和整套教材一样,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阶梯分布,每项用行为描写法列出,具有可操作性。要完成新教材所规定的写作任务,教师既不能无视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又不能依赖课本上为理解训练重点安排的内容,放弃对学生的具体辅导。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课文、读短文、议例文、做准备活动,采课本知识之“石”又要从分析研究学生的写作过程入手,加强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实践指导,设计出指导学生雕琢自己采来之“玉”的合理方案,完成知识迁移的任务,逐步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否则,不仅难以落实训练重点,而且也无益于以后的写作训练。笔者经过反复实践,认为下列方法具体可行。

            一、回顾旧作,让重点成为热点

    根据“九义”初语新教材安排,初一每学期学生练习写“放胆文”。当时学生对写作理论不大留意,即便习作中曾使用过某些技巧,也多出于不自觉状态。学习了二册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及其后的写作知识后,学生对于该单元要求掌握的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写作构思时,由于受“放胆”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还是先考虑情节、语言等因素。当根据单元写作训练内容,要求他们着意运用一种写作技巧时,有的学生觉得作文的框框多起来了,产生畏难情绪;有的认为已使用过这种技巧而掉以轻心。对此,如不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掌握该种技巧的积极性,落实训练重点就会成为任课教师“一头热”,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每一次写作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翻阅自己以前的习作,回顾以往是否运用过这种技巧,运用得恰当与否,教师根据批改作文的记载或当堂挑选了运用这种技巧成功的作文和不会运用这种技巧的典型例文,结合知识短文讲评。这样以理论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对一种技巧运用得成功与否,决定着自己作文的成败。运用过这种技巧的学生,如同着装得体,受人羡慕一样,会更自觉更娴熟地加以运用;没有运用过的学生,也如查出自身病灶,积极健身,以便尽快掌握本次写作技巧。

            二、编写提纲,将重点作为要点

    学生有了落实训练重点的内驱力之后,如果行文前没有结合自选材料认真落实训练重点的构想,就可能在行文过程中发现材料难以运用半途而废,或者行文中顾及了别的方面,木已成舟时才发现没有很好地运用本次训练重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也不例外,应该从拟提纲抓起。例如在进行“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的训练时,要学生仿照《挺进报》课后练习制表,填入自己作文的要素,作为作文之纲。在进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训练时,要求提纲标明记叙顺序。如用倒叙,要写出实际顺序,与写作顺序对照;如用插叙,要指出在中心事件的何处插入什么内容。对于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处,还要用文字和箭头详细标明主叙顺序。进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训练时,要求提纲表明作文的中心意思,扼要写出所用材料,后者还要标明哪一件事详写,哪一件事略写;在一件事中,何处详写,何处略写。在进行“叙述结合描写”、“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训练时,要求提纲先写出所叙事件的梗概,前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结合,何处描写,拟用哪些最有表现力的词汇;后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插入议论,其作用是什么。再让学生对照当次写作知识短文,检查提纲是否周密合理。教师亦应巡回检查,以合格的提纲为大家做示范,对不完善的做个别指导。有了这样的提纲,训练重点就有了着落。

            三、组织讨论,视难点为焦点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虽然学生在自拟的提纲中设计出了文章的轮廓,表达了自己的意向,但在按提纲行文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如不设法解决,会使训练留下意到笔不到的缺憾。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的智慧去解决,即使有灵丹妙药,也难“普渡众生”,如果使用失当,还会产生千人一面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学生拟定提纲之后,教师应着重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讨论,把难点作为思考的焦点,探讨解决的办法。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采用以下形式:

    1.自叙自改  教材中前两次作文训练都是培养记叙能力。学生对自己叙述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发现不了或者缺乏检查、修改的习惯,这就难以达到训练目的。为此,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纲集体口述一次,再让其思考如何充实修改;然后第二次口述,这样,从书面上看不出的问题可以在说的过程中觉察。全体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这样训练,学生思想集中,思维活跃,可以大幅度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第12篇

【关键词】作文改革教学;做法;体会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它的任务就是以观察为基础,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概括的智力技能,提高学生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作文教学,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一线时进行小学作文改革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周围的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此我平时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同时大力开展各种有趣的和有意义的观察活动。

在低年级引导学生观察静物、景物、图片、各种游戏活动等。到了中、高年级,就扩大观察范围,加深观察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做热爱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从生活中捕捉那些美好的有思想道德意义的闪光的东西,发掘那些熟视无睹却又认识不到的新东西。如,围绕“我敬佩的人”进行观察、采访活动;从社会方面观察工人、清洁工、邮递员、民警叔叔等;从学校方面观察教师、同学等;从家庭方面观察长辈、邻居等……这些都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认识领域,而且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之有话要说,有话要写,促使他们乐于说自己的话,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事实证明:生活的内容越是丰富多彩,就越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二、利用不同的指导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表达能力,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扶─半扶─放”三种指导形式。

1.扶的课:首先,我给学生规定观察内容,再指导他们拟定观察提纲,然后进行观察和写作。

2.半扶的课:我给学生规定范围,让学生自选观察内容,自拟观察提纲和写作提纲,然后我再适当加以指导。

3.放的课:规定范围或不定范围,不加指导。让学生独立作文,有时采取作文竞赛的方式进行。

对于刚由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的学生,扶的课尤为重要,同时还要上好半扶的课,高年级以半扶的课和放的课为主。这样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利用不同课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四种课型,培养学生观察与选材、构思与表达、自评与自改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重要的训练形式。

1.观察指导课:这一课型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选材能力,同时渗透构思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在低年级时我引导学生学会了顺序地、仔细地、比较地观察,到了中、高年级,我便注重指导学生写观察提纲(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顺序、观察重点),并在观察中思考,充分展开想象,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2.观察课:这一课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自观察获得写作素材。对于共同观察的内容,在我们师生共同拟定观察提纲的基础上,我亲自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对于学生自选的观察内容,让学生自拟提纲独自观察。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

3.写作指导课:这一课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构思与表达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拟定写作提纲,学会构思、确定题目及中心意思,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和确定重点段,选择表达的方法。我指导学生拟定写作提纲有三种形式:师生共同拟定,即“扶”;我给出范围,学生自拟提纲,我只作适当指导,即“半扶”;给定范围或不定范围,我也不作指导,学生独自写提纲,独自作文,有时以作文竞赛方式进行,即“放”。事实证明,只要认真写好提纲,大部分同学的作文基本能达到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

在书面表达之前,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口述重点段)即“说文”训练。“说文”能在学生内心独白语言和形成文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口头表达能力便于向书面表达能力转化。所以要有目的地进行口头作文指导,然后自然过渡到书面作文。

4.讲评课:这一课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评自改能力。我们在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中即开始培养学生初步的评改能力。到了中、高年级,我们逐步提高要求。开始我先示范评改,再让学生仿评,努力培养学生自评自改的能力。

在批改作文时,我注重因人而异。对优等生只作点拨,让其自改,对学困生面批,指导修改。我还注意表扬佳作和有点滴进步的作文,从而普遍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