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重阳节的由来简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关键词:培养;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11-0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一些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年轻人看来,过节就是休息,就是吃喝玩乐;在孩子们看来,过就是收压岁钱,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他们不知道,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风俗民情,更彰显了我国灿烂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所受到的冷落,其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美德的逐渐流失。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让下一代重新认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2011年笔者申报并承担了本校校课程《中国节》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感悟传统节日文化,感受颇多。在不断地“教与学”的互动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调动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决定立足实际,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根据时令顺序,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2)元宵节习俗;(3)元宵节诗词文化;(4)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带有新鲜感,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双向互动。如学习重阳节,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亲子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春节包饺子等,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知识竞赛。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远足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诗词朗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
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 (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先把它搁一边)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It’s up to you.(由你决定) 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 (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You stupid jerk! 你这蠢猪!I’m fed up. 我厌倦了等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的活动。
关键词:承德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生存智慧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让他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思考探索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健康的人格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责任。
河北省承德市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旅游胜地,现有五所高校,包括承德医学院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两所本科院校,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和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三所专科院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五所院校因为学校办学特色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承德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覆盖面较窄
在承德五所高校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史哲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专业课,其他专业学生可选择相关的全校范围开设的一些通识类课程,如“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唐诗宋词十五讲”等。但是其他四所院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相关通识课程有上课时间和选课人数的限制,有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除了设置相关课程之外,各院校也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但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内容零散。由此看来,承德地区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是从开设范围和力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从承德各所高校已经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来看,各门课程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为主。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对讲授内容、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的把握,但是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因此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易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起来,也难以开发学生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内涵的潜力。
(三)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认知匮乏
除了文史哲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隔阂,理工科学生由于系统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的机会有限,因此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更为严重。即使学校有相关通识类课程,但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抱着可学可不学、期末凑学分的态度,个人学习取向上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色彩浓厚、对学习传统文化认知匮乏。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讲授内容、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的把握,但是对于多途径、大量接受信息而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而言,思维不能得到充分调动,难以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起来,也难以开发学生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内涵的潜力。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方法,探索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模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参与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会加深,有助于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识,也培养了他们自主研究的能力。
(二)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模式
1.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讲座应由学校或系部统筹安排,在开展讲座时应注意避免现在没有统一规划、内容零散的情况。学校或教学系部可以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规划,比如在一个学期之内计划开展与先秦诸子相关的讲座,可以有计划地邀请研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专家分别进行讲座。
2.创建网络教育平台
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可以创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1)建立校内课程网站。学校请相关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可以采用传统视频,也可以根据需要录制微课视频,然后分门别类放在网站上供学生课下观看学习。通识类课程有上课时间和选课人数的限制,有时候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而课程视频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观看视频,而且可以反复观看,有不理解的地方在线向老师提问,师生之间可以在线互动交流。
(2)相关课程网站可以对其他院校学生开放,建立院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可以弥补有的院校相关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不足。
(3)建立校内微信平台。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已经普及,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每个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微信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必备联系工具。通过建立校内微信平台,定期向学生发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使学生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了解相关文化知识,调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承德本地历史文化资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本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构成了承德历史文化资源的主体,形成了避暑山庄文化。避暑山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中国宗教艺术之大成,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关系、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承德各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等活动,了解相关各个领域。如,组织学生到中国三大孔庙之一的热河文庙(今承德文庙)探寻儒家文化,到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避暑山庄考察“南秀北雄”的建筑艺术。这样可以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触摸活生生的传统文化,比课堂教学等间接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比如,以传统节日为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中国历史悠久,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反映了我们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各大院校可以各个传统节日为契机,介绍各大节日的由来、习俗、传说和相关的文学作品,举办有关的校园活动。
承德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大高校还要注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承德本地少数民族以满族、蒙古族、回族居多,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火日、燃灯节、成吉思汗纪念节、麦德尔节,满族的走百病、虫王节等等。
总的来看,承德高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通过校内改革、院校协作、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等多种方式,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和模式,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万红,孙宏亮,王岩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宗霖.致思趋向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3]赵娜,李宗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呼和浩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金田,2014(04).
项目来源:2015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承德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