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鹰抓小鸡作文

老鹰抓小鸡作文

时间:2023-05-30 10:1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鹰抓小鸡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鹰抓小鸡作文

第1篇

老鹰小鸡

快乐作文平桥分校 区二小一(3)班 邱浩然

一天,我们在学校玩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真好玩!

游戏开始了,“老鹰”目露凶光地盯着“鸡妈妈”,趁“鸡妈妈”不注意就扑向“小鸡”。“鸡妈妈”展开翅膀,像一堵墙一样保护“小鸡”。“小鸡”很害怕,“小鸡们”东躲不想被“老鹰”抓住。突然,“老鹰”飞快地抓到一只“小鸡”,心想:我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其它“小鸡”都吓得四处逃跑。

我们玩得很开心。

第2篇

一天清早,风儿轻轻的吹着,太阳慢慢爬上东山。小草和小花都醒了。小鸟跑出鸟窝在空中自由飞翔。鸡妈妈带着宝贝小鸡出来玩耍、捉虫。小鸡有的伸伸腿,弯弯腰做着体操,有的在那儿追追赶赶,还有的在抢虫子吃呢!它们玩得多开心啦!

这时,一只老鹰从空中飞着找着食物,突然,老鹰看见胖乎乎的小鸡,口里直流口水。它想:我三天三夜没吃东西,正好我来吃掉小鸡们,让我大吃一顿早饭。老鹰爪子向前冲,从半空中扑下来,只见它翅膀有力的扑向小鸡们,尖爪对准小鸡。目光烘烘有神,两只爪子像尖刀,嘴张得大大的。恨不得马上吃掉小鸡们。小鸡们看见天上有一只老鹰,吓得两腿发软跑也跑不动,叽叽喳喳的叫,好象在说:“妈妈快来这儿有一只大坏蛋老鹰它要吃我,我好怕。”

鸡妈妈正在草原上捉虫,听见小鸡的呼救声,想:不好我的孩子一定又遇见老鹰了。鸡妈妈急忙向老鹰跑去用又尖又硬的嘴啄了一下老鹰的屁股,老鹰疼得哇哇大叫。老鹰说:“我再不跑那我这条老命就保不住了。”叹了口气灰溜溜逃走了。小鸡们一下子跳到鸡妈妈的怀里,小鸡们和鸡妈妈都笑了。勇敢的鸡妈妈就这样胜利了。

老鹰逃走了,鸡妈妈带着小鸡们又在草原上玩耍、捉虫,草原平静了。从此老鹰在也没有来了。

它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3篇

老鹰抓小鸡

快乐作文平桥分校

区一小一(11)班

徐铭钦

星期二的下午,在快乐作文学校我们玩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就叫老鹰抓小鸡。

“老鹰”张牙舞爪地,像风一样扑向“小鸡”,“鸡妈妈”展开翅膀像一堵墙,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鸡”。“鸡宝宝”紧紧地拉住“鸡妈妈”,被“老鹰”吓得又喊又叫。忽然我没有拉紧“鸡妈妈”,被“老鹰”眼疾手快地抓住了,其它“小鸡”吓得四处逃跑。

今天我玩得很开心!

第4篇

《老鹰捉小鸡游戏》片断:“老鹰”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又连绕几圈,寻找机会捕捉“猎物”。突然,“老鹰”猛一转身,扑向“小鸡”。“鸡妈妈”连忙张开双臂,保护自己的“孩子”。跟在“鸡妈妈”背后的“小鸡”有些疲惫不堪了。“老鹰”就摆好架式,吸了一口气,猛一转身,扑了过去。“鸡妈妈”马上一拐弯,张开双臂拦截。“老鹰”真狡猾,突然一哈腰,“哧溜”一下从“鸡妈妈”的“翅膀”下钻了过去,恶狠狠地抓住了一只掉队的“小鸡”,张开大嘴就要“吃”掉它。

美文点妙:

《老鹰捉小鸡游戏》片断中以老鹰三次用不同方式抓小鸡形成三步曲,然后鸡妈妈的保护及小鸡的动态随之产生,老鹰、鸡妈妈、小鸡,三者之间的动作交替着写,步步推向。

美文试写:

运用三步写细法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写法,在古曲文学中随处可见,现代语文教科书中也有许多,当然有情节三步,心理三步,环境三步等,我这里仅指细节三步。只要你留心观察,仔细分析出三步来,一定能把细节写细,写好细节就是把作文写具体,会写具体了,作文就不怕了。你随意一个动作去分三步,保证你写细了。

仿写美文:

发 言

文/徐蓉

“下面,有请五(3)班的代表发言。”说完,所有人鼓起了掌。我拿着发言稿走上讲台,接过话筒,开始发言了。在敬礼后的几秒钟,我的脸到耳根都有一种被燃烧的感觉,低下头,从头到脚,都可以看出我的一种心情――“紧张”。而我在默默告慰自己:别紧张!这是一个考验自信的机会,要好好把握,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只要战胜自己就是最好的。加油!我咬了一下嘴唇,读了起来。啊!读错了,怎么办?别的同学会不会觉得我很傻!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接着读了起来,这是,我的脸不由得比刚才更红了,脸上的发着热,就像夏天的中午闷在房间里一样,腿似乎也吓了一跳,打了个寒颤,抖了几下。

点评:

小作者写了发言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分三步来写:上讲台紧张――告慰自己――怕读错神情,刻划心理状态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可用此法却很轻松地就攻克了。

喝 茶

文/施烨梅

爷爷小心翼翼地端起茶杯,放在鼻前轻轻地闻了闻,微微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然后用嘴轻轻地吹开碧绿的“小船”, 笼起嘴唇想去喝,可蒸汽蒙上了镜片,可能茶也太烫了。爷爷只得放下杯子在一旁凉凉。微风拂过,只带走了一阵阵热气!过了一会,爷爷又拿起杯子,悠然地吹了几下,扎扎了几声,品味起茶味来!

第5篇

“想”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想象的表象材料来源于客观现实。小学生获取表象材料的关键靠观察。因此,观察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要转化为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认真、仔细的观察。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去感知,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用嘴问、用舌尝、用脑想。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察要开动脑筋,要想别人之未想,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善于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发现、观察、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新鲜而有趣的事物。比如,观察雪景,可以让学生想象为什么被行人踏过的雪容易溶化?观察游鱼,让学生想象鱼为什么不怕冷?观察松树,让学生想象松树为什么能四季常青?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想中求新。

二、游戏作文,疑中求新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小学生都十分喜欢做游戏,“丢手帕”、“贴鼻子”、“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历朝历代的孩子都乐此不疲。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游戏中,教师不但要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全身心投入,注意把自己的动作、心情、态度写具体,还得把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及配合情况写清楚。但是,仅仅作描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写作中要善于质疑、解疑。比如,“玩丢手帕”的游戏时,老师为什么让学生们围成一圈,一边拍手一边唱歌?丢手帕的同学将手帕丢在小朋友的后边为什么不立刻就跑,反而继续装作苦无其事的样子?贴鼻子的小朋友为什么总是洋相百出?怎样才能找准位置?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时,老鸡为什么要保护小鸡?老鹰为什么要抓小鸡?它们可能会怎么想?写清这些问题,作文就能推陈出新,使老游戏生“新意”。

三、故事作文,破中求新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讲故事。听教师或同学讲过故事之后,如果仅局限于把故事写下来,学生充当的只是录音机的角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听故事写作文时,要做到破中求新,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另编新故事。

比如,听完《龟兔赛跑》后,在批评小兔骄傲轻敌、大意落败的同时,让学生想想龟兔第二次赛跑可能是怎样的情形,从而另辟蹊径,使老故事之树生“新芽”。又如,寓言“买椟还珠”的意是: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实质,要防止缺乏眼光、取舍不当的现象发生。无疑,这是正确的,已形成定势。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编写新的故事呢?教师不妨这样启发学生:那位楚国卖珍珠的商人从郑国人“买椟还珠”这件事中会想到什么新的促销手段?从而引出“销售产品一要注重质量,二要讲究包装”这一新的主题。

四、古诗作文,扩中求新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许多古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的丰富内涵,可以根据古诗的大概内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改写、扩写训练。1. 改体: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课文的体裁,将古诗改为记叙文。2. 扩充:就是对古诗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诗中叙事部分加以扩充。比如,《赠汪伦》一诗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写,汪伦是怎样送别李白的,从而写出二人依依惜别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复杂的心理活动。3. 补白:古诗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写。如,《暮江吟》一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面上的景色。显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暮江”景色,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写的是“夜江景色”,那么,从日落后到夜晚来临这一段时间的江景就是空白,可让学生补写。4. 推测: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事理指导下的想象。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等。如,改写《春晓》一诗,可引导学生推测,由诗人“春眠不觉晓”,可推测到当时气候怎么样?诗人心情如何?由“处处闻啼鸟”可推测早晨雨停了没有?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推测夜雨大不大?哪些花在春夜绽放,其中什么花禁不住春风而凋落?

五、续写作文,异中求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大胆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比如,有的课文结尾非常含蓄,言犹未尽、耐人寻味。可让学生续写作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教学《穷人》、《凡卡》等文后,让学生以《桑娜收养两个孩子之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话。学习《再见了,亲人》之后,让学生以《再见》为题,续写某志愿军战士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和朝鲜亲人大嫂或小金花重逢后的动人情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写人所未写,敢说人所未说,力求做到选材独到,构思新颖。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作文;作文启蒙;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但在低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训练学生习作呢?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习作的动力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写作难,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是没找到寻找童真的事情激话源,俗话说:“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从而说话能力要打牢。由于低年级学生平时对生活不善于观察,思路狭窄,因而在教学中应丰富学生的说话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怎样调动学生说的欲望呢?我认为应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如:做游戏,从游戏中感受快乐点,“老鹰抓小鸡”、"堆雪人";去旅游,从旅行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去实验,让学生亲手做、折、叠、画,感受其中的奥妙,及合作带来的快乐。抓住生活的点滴素材的积累,会让学生不但增强兴趣,还可以“口说我心”乐于表达。

二、正确使用教材是构建学生习作的源泉

(1)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学了《小鹰学飞》之后,我让学生说说小鹰还会继续往上飞吗?想象一下,并说说理由。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从而调动学生说的欲望,提高孩子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有话可说、乐说、会说。从而为写话打下基础。

(2)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低中年级儿童说话训练的基本形式,要认真重视。教材中训练形式多种多样,不同训练形式,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观察是看图说话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细致准确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就不能看明白图意,说的也不清楚。细致就是对画面上所表现的时间、地点、每个人物的动作、神情以及画面色彩等都要全面观察;准确,就是分清主次,辨认哪些人物、景物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抓顺序,就是对画面上的多个景物能够有层次地观察,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抓住这两点对学生有序观察事物至关重要。如在教学教科版第四册《说说两种树的不同》时,我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杨树、柳树的不同,再让学生说出两种树的树干、树叶、树枝的不同。学生按照观看顺序将所见讲述出来,效果非常好。学生能抓住生活中可见事物,有话可说,这样才会有话可写,这也是训练儿童说连贯话、说完整话的主要条件。

(3)勤动笔。教学中对于学生兴趣浓厚的事,可让学生动笔写一些。如:记日记,及自己认为有趣的、高兴地、伤心的事,及时写下来;写感受,读过的文章或所见所闻亲身想法写一写。这些可不要去字数,只要长期坚持,习作就会大有提高。

三、积累生活素材是写好习作的精髓

激发学生写自己印象深的事,才能“滔滔不绝”,体现了“自由选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抓:

(1)积累。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章应不算是写话的范畴,但如果从“厚积薄发”角度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让学生抄写课文、课外读物的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如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古诗一百首及通俗易懂的小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句子的完整性。注重抓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往往不够完整,不是少主语,就是少谓语。这项训练应随着一年级教学“句子”就进行并加强。及时对学生进行句子练习,如补充句子练习、造句练习、扩句或缩句、修改病句的练习等。

(3)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活动写片段。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说话提供活水源,也为写话广开思路。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了解家乡自然情况及发展变化等,让学生开阔眼界,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

(4)抓住生活中事物独特点。也就是说趣事抓住“乐”点写;动物、人物抓住可爱及特征点写,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会有看点,吸引读的欲望。

四、坚持是成功习作的结果

凡事贵在坚持,如果我们做生活的细心人、有心人、勤劳的人,那么习作水平会大大提高的。

第7篇

[内容]

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并列段。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课文中这种段式较多。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分别写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全段共几句话,每句写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段话主要写什么。教后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秋天的梧桐树、宝塔松,花坛中的美人蕉、月季花。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叶和花的形状、颜色观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秋天高大粗壮的梧桐树上那巴掌般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有的一半黄一半绿,树枝上挂着的小绒球由绿变黄了;宝塔松仍然碧绿碧绿的;美人蕉火红火红的,在浓碧的、又宽又长的绿叶衬托下十分鲜艳;月季花有粉红的,有深红的,也有淡红的,有的花刚开,从羽毛形状的红绿色的叶子里张开了笑脸,有的花快谢了,花朵搭下来,像做错事的小姑娘低下了头,还有圆鼓鼓的花骨朵,被几片花萼紧紧包着,里面是红色的花柱。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才能转为准确的表达。这时可以让学生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总分段。即由总叙和分叙的句子组成的段。这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课文中常见的段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总起句,再说说课文其它三句是怎样具体分述的。课后指导学生观察花坛中的,重点指导观察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要求学生按观察顺序把的形、色、味具体写出来。

因果段。即由表明原因和结果的句子组成的段。如《蝙蝠和雷达》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首句用“怎么能”提出问题(即结果),第二句用“原来”进行解说。这种段课文中也常见,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二自然段,《五彩池》中的第四自然段都是因果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读懂段句后,指导学生观察班上同学迟到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一段班上同学因病(或因事)上学迟到的情景及原因的片断。

方位段。即按一定的方位或地点的变换顺序写的段落。如《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书屋北墙正中挂的画,第二句写画前先生的座位,第三句写先生座位四周是学生书桌,第四句写鲁迅的书桌在东北角。《南京长江大桥》中第二自然段也是这种段式。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表明空间方位的词,读懂句段的意思,再指导学生按教室前方,教室正中,教室两旁,教室后面的空间方位顺序说一说自己的教室。然后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教室》为题写一段话。课后让学生按课文中学到的写作顺序观察自己的卧室或客厅,以《我的卧室》或《我家的客厅》为题,按观察顺序写一段话。

承接段。以事情发展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组合成句与句的承接关系。这种段式在写人记事的课文中常见。如《做风车》中第三自然段,可以先指导学生自学填空:第三自然段写牛顿每天放学过了些日子他的心情。这些句子是按顺序连在一起的。学生读懂这段话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亲手教学生做风车,板书词语,“首先、接着、最后、裁、剪、折、钉”指导学生观察、口述,然后让学生回家按老师做风车的方法、步骤亲手学做风车,再以《做风车》为题写一段话。

上述几种段式的读写结合,从作文的角度来说,可以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然而,言之有物却是个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根据课文段的特点设计一些小练笔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如教《翠鸟》一课后,先应教给学生观察动物的方法,即抓住动物本身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动态等方面观察描绘。再让学生回家观察大公鸡,最后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抓住大公鸡的羽毛、鸡冠、尖嘴、脚描写一段大公鸡外形的片断。教了《课间十分钟》后,可组织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游戏前要告诉学生留心观察做游戏时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语言。游戏后引导学生将游戏的过程具体口述,教师将重点词语“飞来、扑向、怕极了、叫着、张开、保护、猛扑、躲、闪、窜、佯装、扑、捉”写在黑板上。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丢沙包”一段的写法,先交代做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将凶狠狡猾的“老鹰”怎样捕捉“小鸡”,勇敢机灵的“鸡妈妈”怎样保护自己可爱的“孩子”这一游戏过程具体写出来。

第8篇

一、激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增强“兴趣为先”的意识,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令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启迪学生想象,唤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再现现实生活。

上课伊始,我便在黑板上画了两张脸,一张是圆圆的,头上长了三根头发;一张是长长的,头上长了四根头发。可惜一个缺了嘴巴,一个少了鼻子。学生一看到这两张迥异的脸便马上乐了。虽然贴鼻子、贴嘴巴的游戏已经玩过多次,但在课堂上玩这还是头一遭,因此,个个劲头十足。

游戏开始,有的学生一蒙上眼睛原地转了三圈就晕了,瞎摸乱转,就是找不着黑板,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学生站在黑板前犹豫再三还是贴错了,不是鼻子长到耳朵上,就是嘴巴长到额头上,又引来哄堂大笑。爱动脑筋的学生就会沿着黑板,度量好大概尺寸再贴,但总还是避免不了歪鼻子斜嘴,教室里欢笑声不断。

二、引导

照理说,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应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但实际上,对于刚刚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仔细观察的习惯尚未养成,常常是“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眼睛看不到;粗粗一看看到了,待到写时又觉未看好”。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比较模糊,只求大概,不究细节,因此,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

在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画的两张脸,说说他们的特点,并分别给他们取个名字。学生很快能根据他们的特征为他们取名“三毛”“四毛”,甚至有的学生为他们取名“胖三毛”“瘦四毛”。在活动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活动的过程就算了,而是要求学生做一次摄影师,为大家拍下几个精彩的“特写镜头”:可以是当时欢声笑语的场面,可以是某个同学的动作、表情,也可以是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等。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光去体验、去探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掌握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三、迁移

然而,如果人人写贴鼻子、贴嘴巴的游戏,那学生的习作就会不断出现雷同之处,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语文老师的遗憾。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体情感体验也不会相同,因此,他们对“有趣的活动”一定也有自己的看法。

第9篇

村前的那片水田沉眠一冬的泥土被犁唤醒,蓬松了,暖暖的阳光遍洒无限的春意。

早已守候在田埂上的孩子们撑起长长的漏网。看似憨头呆脑的鱼儿们便会与孩子们斗智斗勇,它们利用浑浊的水和被犁翻起来高高隆着的泥坯以及水草作掩体,时而浮出水面,时而钻进水里。它们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闪过实施抓捕的漏网。哗,泥黄色的水花溅起老高,鱼儿逃之夭夭,网却被水草缠绞了,鱼儿躲进掩体里偷笑呢!鱼儿们很乐意和孩子们做着这重复的游戏,在这一场游戏中往往以孩子们的失败而告终,慌张中一脚踩空落入水里,点点水花在夕阳下灿然绽放,惊飞几只回家的小鸟。

夜晚,春色如水漫流,村庄静静地沉醉着。

那些小精灵们呢?也和村庄一样静静地在春夜的美景里。星星落在水里,月亮落在水里,萤火虫的微光也落在水里。纳凉的精灵们,匍匐着静默着,似乎是怕一转身就会把身边的星星和月亮搅碎。

田野、河湾里飘着几朵灯火,或柔和或刚烈。那是孩子们在继续着白天的游戏――照泥鳅,这样的游戏大人有时也会有雅兴参加。灯火照过来,火红的花瓣跳跃着,夹杂着吱吱的松蒿燃烧的声音,音乐一样。鱼是水里最具灵性的舞蹈演员,片片鳞羽在火红的光晕里显出一种玛瑙的光芒。而泥鳅与黄鳝则不再狡黠,游向摇曳的花影里。

那种惬意让我着迷。第一次舞动火把照泥鳅的心情是激动得无法形容的,正如我第一次参加作文竞赛拿了大奖一样。常常从母亲严厉的斥责和紧关的院门中偷偷溜进夜色,虽然有时火光灼眼,分辨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路而误入泥田,虽然白天上课眼皮粘连甚至酣睡打盹,但我依然乐此不疲。

三叔是孩子们中的佼佼者,领队的头儿。泥鳅、黄鳝再怎么狡猾,只要到了三叔手里那就得服服帖帖。三叔教我翻泥堆里的泥鳅黄鳝,或用竹篾夹夹,或用针抓抓。最绝的活儿就是认那些小泥洞洞,三叔的手指真是很灵巧,像是长有尖尖的钩钩,顺着小小的泥洞洞的引领就能毫不费力地钩上一条黄鳝或是泥鳅,这常常成为三叔在大伙面前炫耀的资本。我也摸过好多回,手指触抚到深藏于泥堆里的泥鳅那凉滑滑的嘴唇时,感觉美妙极了。有一次,我以为是泥鳅调头溜了,谁知拔出手指却带出了一根肥壮硕大的黄鳝,它紧紧地咬住我的指甲不放,吓得我尖叫起来,要是真咬了指头那怎么了得?自那以后,不管那些小泥洞洞如何诱惑,我再也不敢把手指伸进去。

夜里照泥鳅有时会踩塌田坝坝,第二天清晨村前的水田里传来声声悠长的谩骂,骂不长眼睛的娃子们哟,踩塌了田坝坝,秧田漏了水哟,还把松蒿灰洒在秧田里……我们要么还在做梦,要么就躲在温暖的被窝里窃笑。但是村东头的五保户白猴就跟别人不一样,在漆黑的夜里他也会时刻盯紧自己那三分秧田。他六十多岁仙风道骨的样子,像一缕风或是像一只鹰在夜空里盘旋,潜伏于夜的某个角落。只要孩子们的灯火一靠近他的三分秧田,他就会出其不意的跳出来,咆哮如雷。因此,我对他家的秧田从来都是敬而远之,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毛蛋却不信这邪,毛蛋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怀着侥幸之心踏进白猴的那三分秧田的,在庆幸自己凯旋时被发现,白猴攥着毛蛋正如老鹰抓小鸡。毛蛋辛苦一晚的战利品全被掀翻,撒落在大路上和草丛间,不知现在坐在县文化局办公室里的毛蛋还记不记得曾经在滋滋燃烧的灯火里一边哭鼻子一边手忙脚乱地捡拾那些活蹦乱跳的小泥鳅小黄鳝呢。

温暖的春天里,那些蛇也不想继续冬眠了,夜里它们也会出来享受春夜的美景。照泥鳅碰到蛇那是常有的事,蛇就匍匐在田埂上的草丛间,你不注意或是灯火一明一灭地迷离眼睛时,蓦然间就发现一条大花蛇盘曲在草叶间。有一次我和毛蛋照到田埂的尽头时感觉脚下有什么东西在动,一拱一拱的,倏地跳开,灯火一晃,哧溜,一条大花蛇闪入水中……

往往是在月挂西山夜凉如水的半夜时分,那些火把和手电筒才会不约而同地汇入田间阡陌小道,排成一条长长的火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火焰熏染的包公脸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鞋掉了一只或是衣袖泥湿了都不打紧,打量一下篾篓里蠕动的小精灵们,想想第二天早餐桌上的满屋飘香的鲜美菜肴,临出门时大人的训斥早就不知丢弃在哪片水田里了。那片田野、河沟再熟悉不过了,就是没有火把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发稿/赵菱

第10篇

《语文课标标准》对三年级起步学生的习作要求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泥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要求看似容易达到,其实作为刚刚迈入三年级的七、八岁的学生来说,达到这一要求则困难重重。因为在一、二年级只训练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而三年级的习作却要求学生用恰当的书面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表达。由于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语言水平都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因此,起步阶段的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怕写作文。特别是农村孩子,所见有限,知识面比较窄,生活的圈子较小。一到习作时,有的同学急的哇哇大哭也无从下笔,无事可叙,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学生要么“抄优秀习作”;要么让家长帮忙写。在学生当中曾流传着“习作难,习作难,提起习作就心烦”的顺口溜。

习作不仅令学生“头疼”,而且令老师“头疼”。一节习作课,老师经常从选材到写作方法讲得面面俱到,学生的习作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如何起步,已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热点、重点、更是难点。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把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作为一门科学在琢磨探索,虽然已有一些一线教师提出了许多举措,也迈出了较为成功的一步,但作文教学大多数还处在无序、无法、无本、少果的状态中,提到作文,为了让学生闯过作文关,提高写作能力。下面我谈谈我是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

一、仿写

学书法需从描红入门,学绘画要从临摹入手,生活中很多技能形成,都多以模仿为先导。小学生写作文同样也逃不脱这一客观规律,他们借鉴范文进行仿写,逐渐掌握写作的一般常识和基本技巧,懂得写文章的基本路子,从而使书面语言规范化的要求逐步到位。

学生在阅读范文的基础上进行仿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符合语文学的自身规律,也在仿写训练中,模仿范文的章法结构,进一步消化,吸收,达到思维上的再创造,从仿作跨越到创作的境界。

如:小学语文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我在教学这段后,要求模仿《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句式写一写园里的花、草、树、木等景物。有同学写到:花园里的花五颜六色,火样的红,雪样的白,金样的黄。有的还是花骨朵,好像堂堂的男子汉;有的刚展开两三瓣像害羞的姑娘;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好像在迎风高歌;有的脸对脸,好像在窃窃私语。

总之,学完课文后,学生或多或少已领悟到段的奥妙,此时让他们照葫芦画瓢写一段话,必然得心应手。

二、“写真”

“写真”指的是:写作文要真实,写出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我要求学生:1.坚持写日记,把亲手做过,亲眼看过的事记下来。2.亲临现场指导学生写真。如:小学语文第六册习作中要求写“让我最高兴的一次游戏”。我首先要求大家分组做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教师也参入游戏中。“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猫捉老鼠”……这此都是学生“拿手”的游戏。游戏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游戏后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游戏你是怎么做的?最后让学生把刚才说的真实场面、真实过程写下来。

三、“乐”写

为了让学生“乐”写,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我创设生活见闻口语交际课,运用交际的手段开启学生生活仓库,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言语交际,解决作文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问题。如:小语第七册习作中要求写秋天的一处景物。完成这篇习作时,我采用了以下“三步”:

第一步:提前一个周师生分头做好口语交际材料的准备。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表为:

第二步:口语交际。交际中老师着重抓典型的交际例子,将交际中的好例子,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补充。如:有同学写到:“一人来高的玉米秆,一尺来长牛角似的玉米棒插在粗壮的玉米秆上。”我将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观察和想象进行剖析,指出其中独特的观察和恰到好处的想象。

第三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刚才大家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描绘出来了,听后大家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同学们一下子说出那么多值得一游的景物,我们动笔写下来吧!

实践证明,学生“乐”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

四、面批面改

第11篇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痛的一件事,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费尽心思去指导作文,结果却是教师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搜肠刮肚也无从下笔,无“米”可炊,所以煮不出美味可口的“饭”(好作文),真是收效甚微。学生“无米可炊”就是学生没有真正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不多,所以造成学生无“米”,更谈不上“炊”。作文“无米可炊”已成为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学生作文能力难以提升的阻力之一。要解决好学生“无米可炊”这一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观察就是他们积累丰富、鲜活素材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门径之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那么,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仔细查看事物与现象,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行为。

既然明白了“观察”的含义、重要性,我们就应该清楚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去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一、观察要细致、透彻

鲁迅先生说:“如果需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细致、透彻,才好下笔。”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只要仔细观察,也能找出它们细微的差别。就像S版语文第十册第六课《猫》一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真可谓下足了功夫――细致观察。他之所以能够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淘气可爱写得如此逼真,靠得全是细致、透彻的观察,就连猫的叫声也写得非常准确,如果没有经过细致、透彻的观察,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它那丰富多腔的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学完了《猫》这篇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这篇习作时,事先布置学生观察我们山区孩子比较常见而又容易接近的一种小动物――小狗。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后,在习作课上就能讲出小狗喜欢吃什么食物、睡觉的姿势怎样、见到家人和陌生人到来时的不同表现等等,然后再动笔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又如S版语文第九册课本第七课《海上日出》这篇课文,著名文学家巴金经过多次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色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生动具体地描绘了太阳上升的全过程,分别从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变化入手进行多次细致观察,后转化成文字描述出一种栩栩如生的、变化中的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象。

二、观察要善于抓住特点

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要抓住这个事物所特有的而其它事物没有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也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如S版语文第八册课文中的《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和“水”的特点进行观察,并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作比较,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与众不同――奇、秀、险;把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作比较,写出了漓江水的特别之处――静、清、绿。又如在《我们的校园》的习作教学中,我课前利用摄像机把学生在校上课时安静的场面以及下课后做课间操、玩游戏时热闹非凡的场面拍摄下来,在作文课上放给学生看。观看过后,学生跃跃欲试,个个有话可说。有的学生写道:“上课时,校园里一片安静,同学们时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时而凝神思考,时而专心记笔记……叮铃铃――,清脆的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操场里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做课间操,有的在跳绳,有的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走廊里,有的在玩成语接龙,有的在猜谜语,有的在闲聊……校园里每个同学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整个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学到了可以抓住动、静结合来描写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

三、观察要善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层次,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绝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说出“我观察了什么”,而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明确说出“我从观察中了解了什么”。这样才能培养思维能力,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如《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作者观察到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是――黑云虽然能挡住太阳的“本体”,却阻挡不它的万丈光芒。因此,他把这一现象转化成文字时用到了“镶”、“透出”、“染成”这些动词,这不正是他向往光明、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体现吗?他从“日出”这一现象联想到国家当时正处于遭遇不幸、生死存亡阶段,太阳势不可挡的威力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使他深信,新社会定将到来,光明终究会把黑暗驱逐。又如:我叫学生观察教室一角的绿萝,并把自己观察后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有的说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感动;有的说为它无私地给我们带来生命的绿而感动;有的说我今后一定要向它学习,学习它乐观、顽强的精神。再如:让学生观察一下母亲那粗糙的双手,又想想自己红润圆实的手,两相对比中能否感受到母亲为生活、为家人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及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该对母亲的感恩等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一步步积累生活素材,作文时就会“有米可炊”,而且能“煮”出美味可口的“饭”。

第12篇

义务教育语文《大纲》,变旧《大纲》的“听说读写”为“读写听说”,强调了读写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 。同时,教材编排既确立了阅读中的观察体系,教学生从生活宝库中汲取营养,又形成了循序渐进的写作体系 ,将作文训练分为片断与整篇,并分别穿插在课文练习与单元练习中。由此可见,在模仿中创新,就是要以读 带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渗透作文。

模仿是否会使作文变成“照葫芦画瓢”的机械制作,甚至产生“画虎类犬”的负效果呢?模仿何以能创新 呢?

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相似块(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大量存在于客 观事物和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相似形 或更大的体系(原文见《思维科学探索》一书)。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 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阅读,就是贮存和丰富中国学习联盟脑中的相似块。写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脑中的大 量相似块的自动汇合、接通、激活的过程,从中产生的同中异变便是推陈出新的思维结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 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 一发展转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离不开模仿。

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 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见《辞海》 “模仿”条)。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经验迁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简言 之,知道了“怎样做”,还须亲自“做”,即有意识地模仿。陆机《文赋》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 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创新。古 往今来,名家仿效的名作不胜枚举,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鲁迅的《狂人日记》 ,等等。

从教学角度来说,义务教材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分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分项 训练到综合训练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认识——分析——综合。大 量的作文训练表现为以仿写为主带动变写、借鉴、评论、赏析等几种方式,形成序列化的科学体系,体现为一 个学生从单纯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而进入创造的过程。再者,“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它具有示范性 和直观性。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知识为能力。所以,从阅读走向写作 ,模仿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学演戏需模拟。同样,写作离不开模仿。

因读写结合方式不同,模仿作文的方式和难度也不同。以看图作文为例,在初中第一阶段的教学,偏重于 解释或描写画面;第二阶段着重于对画面的分析评论或感想。因此,第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从培养一般的吸收和 表达能力出发,结合课文编排了大量的仿写、变写练习。下面就此举例分析。

(一)仿写

仿写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样式(包括内容)来写作的训练。对初中生来说,在写 作中一筹莫展时,能依“法”循“章”,自然会得到启发。仿写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1.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虽然催人泪下,令人难忘,但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学生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背 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

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 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 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学生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 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 来引发联想,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

2.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常是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的共同特点。对初中生来说,这种“不可言传”如 果过深过细地去“言传”,反而会使他们失去那种以神相交的诱惑和。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 特点,以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模仿练习,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断的。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 ,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 、“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范文片断 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

与写作教材不同的是,范文是间接显示写作知识,具体表现写作技巧的。其间接性、具体性和示范性要求 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促使写作知识的迁移。

例如,学习《老山界》中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可指导学生仿写《灯下夜读》片断,使他们自然联想到夜 深人静时出现的响声、书页翻动声、笔尖划动声、别人的鼾声、狗的叫声等等,再以比喻的手法抒写静夜不静 的感受。由此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习以丑写美、以恶写善、以悲写欢等反衬手法。

4.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前面的仿写是以文章为本体;仿思路,是以作者为本体的模仿。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说,要深入理解课文 ,体会作者感情,常常借助于认同与还原的心理过程。即阅读中化为作者,亲历其境,亲作其事,进入无“我 ”之境,从中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阅读后又能还原为读者,进行远距离欣赏和评论。因此,仿思路训练,属 较高层次的仿写,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寓言三则》文后的仿写,就是要求根据华君武漫画的构思来展开想象,写龟免的第三次赛跑。指导仿 写时,教者可把握华君武漫画创作中的求异思维,分析其构思不落窠臼,出乎意料,别出心裁的特点。因此, 学生就自然想象出第三次赛跑的结局:龟兔共同获胜或同遭惨败。比赛这才算完,符合了文题要求。

仿写是为了创造。因此,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既形近, 又神似。但太似为“迷信”,不似又为“迷惑”。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学生的仿写应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即 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二)变写

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它比仿写 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钱梦龙语)

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下面结合教材谈谈具体方法。

1. 缩写

缩写是在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按一定要求压缩精简文章的变写方式。它不是摘录,也不是 修改文章,因此应保持意思与结构的相对完整。

如《盘古开天辟地》是一则神话故事,文后安排了作阅读提要的练习,这是要求比较具体的描写。指导学 生练习,可把握本文先想象,“开辟”后想象“变化”的内容,以及句式多用排比的特点,删除枝叶,保留主 干,变细致描写为粗略叙述,以此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缩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语言再现能力。

2.扩写

扩写与缩写相反,即把短文衍化为长文,它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而不是重复luō@①嗦,画 蛇添足。

扩写常用“添枝叶法”和“增躯干法”。前者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是把原文简单的 内容加以扩展,二者都是变概括为具体。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以扁鹊“已逃秦矣”和“桓公遂死”来 结束故事,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可要求学生把握扁鹊、桓公二人性格特征, 用“增躯干法”来具体叙述扁鹊逃秦过程中的风波,用“添枝叶法”来具体描写桓公死前的神态、语言、动作 等。

这类扩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续写

续写是把没有写完的文章或事件完整的训练方式,它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发展创造性想象能 力。想象贵在合乎情理,即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内在逻辑。所以,续写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 展。

如《皇帝的新装》文后提供了两个续篇,一是皇帝滥杀无辜,一是皇帝加罪说真话的小孩。文后还要学生 再作一个续篇。怎样与前两篇不同又符合作者嘲弄封建统治者的意图呢?我们要求学生从原文“他觉得百姓们 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一句中,揣摩“似乎”一词,联系皇帝、大臣们的性格特征去想象,皇帝回宫后会聪明 起来吗?大臣们会说出真话吗?于是,学生恍然大悟,思维活跃,有的设计出骗子献魔镜的新骗局,有的描写 出皇后戏皇帝的可笑场面。

既然是续写,就应注意文章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能“泾渭分明”,或有头缺尾。

4.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式。它有利于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 的能力。改写的形式一般有几种,即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改变语体、改变角度等 等。改写时基本内容不变。

指导改写时,首先应要求学生把握原文的中心意思,然后看清具体要求,在熔铸材料、立意谋篇上下功夫 。如《最后一课》文后要求以第三人称改写课文片断,这就要把小弗朗士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拉开,使 学生客观地认识到线索人物的作用及作品的深层内蕴。这是改变人称的改写。又如教完张志和《渔歌子》之后 ,为了体会诗人的情趣,可把词改写为散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联想,再用优美的笔调描绘联想到的明丽 的画图,从而领略张志和潇洒江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再如,音乐作文的难度很大,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 得到启发呢?我们在指导时,利用《桂林山水歌》、《天上的街市》等诗文进行分析,要学生抓住相似点进行 联想和想象,让音乐形象融入学生的心理流程,再以文字的方式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我们在教 学时选放了《二泉映月》、《姑苏行》这两支曲子,让学生比较这两支曲子的不同的音乐情调,前者哀怨,如 泣如诉;后者愉悦,如醉如狂。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生活体验来展开想象,进行大胆泼辣的描摹。

所以,改写应注意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充分运用特定表现形式的长处。

总之,变写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创造力。它是一种现成的材料 作文,因而也是检测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程度和能力的便捷方式。

以初步的模仿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对刚入中学大门的初中生来说,易入门,也易见效。在读写结合上 的作文渗透,能使学生吸收前人的经验化为已有,促使知识迁移为能力。它是阅读的延伸拓展,又更好地促使 阅读,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但模仿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应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因材施教,逐步提高。 尤其应注意,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触动“相似块”与生活碰撞而产生灵感的火花,又要 在写作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发展智力,保护其创造性。一句话,初中语文第一阶段的作文渗透应表现 出在摹仿中创新的积极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