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时间:2023-05-30 10:1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设计

第1篇

1优化课程标准

针对动物繁殖课程,相关教师要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思考清晰之后,依据这个想法,制订课程标准,以人工输精为例,其课程标准见表1。

2优化程序,让课堂有趣、有序、有效

按照优化的课程标准,教师要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保证程序的优化,课程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条理性。以4学时(160min)牛的人工输精技术为例,其课程设计如下。1)导入(3min)。教师首先用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出问题,问题是:“不养公牛如何让母牛怀孕?”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同,如进口优质种公牛或母牛、胚胎移植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使学生的兴趣提升,然后教师提出使用人工授精技术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天就实际练习操作该项技术。2)分组(2min)。教师准备5张图片,每张图片剪成5块(课前准备),学生抽图片,最后对上同一张图片的就是一组。3)学文字材料、看实物,小组讨论,完成工作页(30min)。教师准备5份学习材料、5份实物(相关器材),放在5张工作桌上(课前准备),由一名学生读材料,并把关键词划出,读完后小组传阅材料并讨论,然后完成工作页。4)教师讲解答案(10min)。教师准备好工作页的答案(课前准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修改自己的工作页。5)学生动手操作(50min),内容是冷冻的解冻、活力的检查及装枪、母牛生殖器官的识别和人工输精。教师全程监督、指导学生按小组配合操作。6)学生分组展示(40min)。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并记录展示情况,小组内合作,边讲解边操作。7)教师操作并点评(20min)。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同时对展示情况进行点评;学生认真听,仔细看,对照自己的操作,总结还存在的问题。8)评价(5min)。教师和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不对本组学生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上述课程设计对程序的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了问题引领

专业、高效的课堂需要高品质的问题,也是解决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高,无不从问题开始,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2.2优化了教学路径

“理实一体化”是最基本的路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具备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在课堂上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课堂上学生技能操作训练和专业理论同步进行,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再次抽象的、复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获取。

2.3选择了合适的小组规模,使小组间学生互惠互利

有效的学习,以及有效的合作学习,都一定是在有序的课堂状态下进行的。关注合作小组的规模,也就是关注学生感受,关注合作效果。经过实践发现,多人的分组学习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关系紧密、处于学习优势地位的学生之间热烈交流,而有些学生插不上话,等等,所以小组规模不宜过大,4人一组比较合适。小组教学情景见图1。

2.4巧设走走停停,时时处处抓落实

在课堂上设置走走停停,就是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在停顿的状态下讲疑点、讲体会、讲经验、讲收获[3]。伴随走走停停的课堂,学与导相呼应、问与答图1小组教学情景相呼应、讲与评相呼应、做与学相呼应,打破传统陈旧的纯理论教学模式,穿插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赋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在走走停停过程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置停顿,例如在需要巩固的地方、在知识的衔接处、在认知冲突处、在需要深度思考时都可以设置停顿,但一定要把握好轻重缓急,如以学生参与为重、以情感关注为重、以职业特色为重、以育人目标为重等。相信做到以上几点,必然会实现兴趣、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3结语

动物繁殖课程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教材是结合岗位轮动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编写而成的。在“理实一体化”背景下,关于动物繁殖课程设计笔者优化了课程标准,优化了程序,为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及培养更加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付静涛 乔利敏 韩杰 肖西山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利明,池田辉政,鸟居朋子,等.高校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102-107.

[2]马杰.高职项目导向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91-94.

第2篇

口译教学一直是俄语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基于此,从口译教学定位与课时计划、口译教学内容、口译教材、口译师资等方面分析了本科俄语口译教学的现状,并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口译;俄语;课程设计

随着“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实施,中俄合作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种活动急需大量口译人才,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各地院校的俄语专业相继增设了口译课程。笔者通过参加外研社的俄语口译教学培训,对现阶段的本科俄语口译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口译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俄语口译教学现状

(一)口译教学定位与课时计划

当今的俄语口译教学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一些高校将口译教学与口语训练相混合,将纠正外语语法和词汇错误作为口译教学的重点。在学时安排上,如今大部分高校认识到学时太少难以保证口译教学效果,所以选择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口译课,还有在大三开设口译课的,无论在哪个学期开始,基本上总学时都设定在64学时左右。

(二)口译教学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的口译教学内容、层次不一。层次较高的院校重点关注口译技能训练和口译实战演练,将口译教材与课外有声材料整合,根据技能训练需要选取授课内容。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译技能点评环节。而一般的普通院校多半会选取固定的口译教材,按主题内容授课。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译文的准确性及词汇、语法错误,忽视口译技能讲解。

(三)口译教材

2002年,丛亚平、张永全编写了《俄汉口译高级教程》,激起了俄语界学者口译教材开发热情,相继出版了一系列俄语专业口译教材,其中部分教材经历修改完善后再次出版。笔者查阅了各大图书销售网站后,将目前仍在销售使用的俄语口译教材进行了如下统计。目前俄语口译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配备声像资料,关注选材真实性。除2008年、2012年出版的两本行业化教材外,其他教材都配有CD光盘或MP3光盘等声像资料,且部分教材中编入真实口译片段。如:2012年出版的《俄语经贸谈判与口译(第2版)》在练习中编入了一些采自真实谈判片段、句式及其他相关活动的记述和应用文,体现了口译教材的真实性原则。其次,教材编写更加凸显基本的口译技能训练,不再以单纯的主题内容为编排主线。如《实战俄语口译》包含口译理论、口译一般技能训练、口译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突出技能训练。再次,部分教材编写突出行业化特点。

(四)口译师资

从外研社的口译培训班成员组成来看,目前从事口译教学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的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的是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的翻译硕士、博士,他们有着一定的口译专业知识、外语口语能力,但他们缺少口译实践,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参加过真实的口译工作。而有的学校更是师资匮乏,一些口译教师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口译。由此可见,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教学当中,是口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俄语口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是改善口译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口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对俄语口译课程设计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

目前俄语专业学生大多是零起点,俄语基础薄弱,因此在课程目标设定上不可过高,应将本科阶段俄语口译教学看作是职业口译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在目标表述上要层次清晰,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文化意识层次,同时关注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层次。

(二)课程内容选择

俄语口译课程内容选择应突出技能训练。口译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断、理解、记忆和表达的过程,有着特殊的精力分配模式、思维模式和知识图式。口译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口译课程内容选择应关注口译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解、记忆、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双语思维转换和交流的技能。口译语料选择应体现仿真性、跨文化性和针对性原则。为了营造口译现场感,可选取仿真的视频、音频材料,也可以让学生用有节奏感的不同语调、语速现场朗读文本材料。有口译经验的教师还可将口译工作录音作为口译语料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对俄语文化因素的辨识力,口译语料选取应体现跨文化交际原则。所谓针对性指的是口译语料选取要突出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特点,语料难度适中,循序渐进,符合不同口译技能训练的要求。

(三)课程组织

关注口译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整合,建构完整的口译课程体系。口译的听解、记忆、转换、表达程序要求口译教学关注口译技能训练,然而目前本科阶段的俄语口译课程多半只有一门口译课,受学时限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口译技能,因此口译课程应该关注与各门外语课程的整合。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译语言转换能力,可以将口译课与笔译课相结合,在笔译课中讲授相关的翻译原则,进行汉译俄、俄译汉等主题训练。其次,将口译课与中国文化课和俄罗斯国情课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再次,将口译课与演讲课结合,演讲和口译具有相同的特点,都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都需要超强的信息记忆、加工和处理能力,因此可在演讲课中训练相应的演讲技能,培养学生当众演讲的能力,以此促进口译表达技能训练,提高口译质量。

综上所述,改变俄语口译落后状况,还需要俄语界人士共同努力,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学标准,以提高俄语口译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琳琳 姜莹 朱海静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翔.论俄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的优化[J].中国俄语教学,2011(2):26-30.

第3篇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现状;改革探讨

泵与泵站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设计是与该课程配套的一个重要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1-3]。泵与泵站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泵与泵站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给排水泵站的工艺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以系统化,整体化,以便于巩固和扩大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夯实的基础[4]。因此,为了提高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满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对其目前所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透析以及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传统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传统泵与泵站课程设计一般是在《泵与泵站》课程结束,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的2周内进行,一般由指导老师指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学生根据设计任务和给定数据,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规范,进行水力计算,机组和管道布置,泵房尺寸确定,附属设备选择,图纸绘制等工作。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是指导老师将学生课程设计期间的平时表现和图纸及其设计说明书纸质材料综合起来,给出最终成绩。

1.2传统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1.2.1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定的数据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分成十组,每组的设计任务和给定参考数据多年不变,学生只要按设计任务书中给定的数据、规定的泵站工艺设计步骤和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这就导致了相互抄袭的后果,特别是每组的同学,水泵及电机型号选择方法和结果一样,水力计算步骤和结果也都是相同的,分不出优、良、中、差的档次。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1.2.2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上1.1所述的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图纸、设计说明书等纸质材料只能从表面上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评判学生是否抄袭,这样不断助长了懒惰学生抄袭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勤奋好学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任务结束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缺乏,课程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课程设计到底哪里存在问题,看到自己成绩合格了,就以为万事大吉,不再关心自己的课程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并给予改正,严重违背了课程设计教学的初衷。

2改革方法和建议

针对目前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时间短促、设计任务书给定的数据单一、考核方式不科学等现象,提出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以提高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2.1将课任务书数据进行扩展,激发学生设计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设置课程设计任务书时,采用多题目、多数据。如:取水泵站工艺设计、送水泵站工艺设计、污水泵站工艺设计等,数据可以把传统的给定的某一输水量改为不确定的输水量,如:近期设计水量250000m3/d,要求远期发展到400000m3/d,改成为近期设计水量(150000+2000×学号后两位×班级)m3/d,要求远期发展到(300000+2000×学号后两位×班级)m3/d的形式,每人一组数据,即使题目相同,但数据不同,可以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独立计算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2将自评、互评列为课程设计考核依据

“自评”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自己检查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纸质材料,整理出存在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互评”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合作,通过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对方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评阅,找出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中存在的缺陷。在自评、互评之前,指导教师用表格的形式给出评审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分值和得分。学生根据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自查、互查,然后给出成绩。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不够科学的考核方式,除了1.1的评价方法外,要将自评、互评成绩作为考核依据,约占总成绩的20%。将自评、互评机制引入课程设计成绩考核,既体现了指导老师的引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合作、监督的能力,这样不仅课程设计完成了考核,实践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3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泵与泵站教学质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在不断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鲁群.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课程教学,2013(8):106-108.

[2]张亚宁.《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2(8):211.

[3]解国梁,郭巍,张兆强,杨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改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81-83.

第5篇

关键词:粉体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设置的必要性

粉体材料工程是一门强调粉体的表征和制备以及粉末处理的科学和技术[1,2]。这里的粉体基本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和力学性质。粉体处理加工过程包括制备、粉碎、分级、分离、输送、喂料、储存、转运、混合、造粒、计量、危害防治等[3]。目前开设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有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合肥学院等。由于粉体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等联系紧密[4,5],由此,国内很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粉体材料工程及其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粉体工程课程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相关实践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粉体材料加工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粉体材料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原理和基本性能,选择设备的基本原则等,通过查找文献、标准、手册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培养进行科技调研的能力。

二、现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的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关粉体材料课程设计均采用设计可行性报告的模式,即撰写工业上年产若干万吨某粉体材料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了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工艺流程和参数设计、设备选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环境保护评价、参考文献和小结。一般要求学生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生产工艺流程图一份、设备平面布置图一份。虽然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关于粉体的操作单元及工业生产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但这种模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相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未能通过直接的实践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2.设计报告工作量大,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手册、标准和文献。3.设计形式单一,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粉体处理各环节的关键参数;不能将粉体的理论性质和操作处理单元有效合二为一。

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改革及实施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作者三年来的教学经验,拟对该课程设计实行如下改革:1.理论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给出课程设计的任务,根据对产品的要求,设计工艺流程,根据流程选择实验设备,制定设备的工作参数,并制备出产品。2.依托北方民族大学的省部共建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宁夏分析测试中心等,利用上述平台所具有的完备的实验设备与仪器,开展多样化的创新设计。具体而言,课程设计可采用如下实施方案:1.教师通过调研当地及周边地区粉体生产的厂家,了解粉体种类的市场需求,了解现有生产工艺,了解粉体生产和处理厂家困难和需要;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制定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宁夏及其周边的粉体生产厂家有中色(宁夏)东方集团、艾森达新材料、丰联粉体、嘉丰化工等厂家生产的金属、陶瓷、氧化物、聚合物等粉体,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工艺成熟,市场占有率大,可作为学生课程设计的参考。2.下达任务书,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工艺参数,选择适宜的实验设备,实施实验。依据所选用的粉体种类,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化学法制备需要用到反应釜,机械破碎粉磨则需要用到破碎机和粉磨机等,如颚式破碎机、雷蒙磨、搅拌磨、高能球磨机等,分级与分离单元可采用气流粉碎机、造粒单元可采用喷雾造粒等。3.表征产品的几何性质和理化性质,对比不同工艺所得产品的性质,改进设计方案。粉体粒度、比表面积、形貌、成分/物相等性质依次采用激光粒度仪、比表面测定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的等手段表征。依据表征结果,调整有关参数设置。4.总结产品性能和改进后的方案,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答辩。

四、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成绩评定

教师提供若干种备选课题,学生分组后分工合作完成。成绩的评定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参与度。每组成员4-6人,每人负责理论设计和试验的一部分,每位成员不但要保质保量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部分,还需熟知全局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2)设计任务完成程度。根据教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理论设计和产品制备,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提交附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平面布置图。(3)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质量。依据教师提供的模板,课程设计报告格式须规范,语言、标点、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均参照《北方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须完整,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工艺参数和流程设计、产品性能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等。(4)实验方案创新性。查阅文献,了解所选粉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究方案。(5)产品的性能优劣。所得产品是否达到任务书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如果未达到,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五、结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案,使学生将粉体相关理论知识与粉体生产的实践环节通过直接的试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通过方案设计、实验室试制、性能检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粉体产品生产的一般方法。同时通过查找文献和相关技术资料,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者:海万秀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盖国胜.粉体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周仕学,张鸣林.粉体工程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3]张长森.粉体技术及设备[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在设计任务书中给出年总需求量、基本设施设备类型和产品生产能力的数据,要求学生通过合理假设补足数据缺项,完成工厂选址、设施布局、装配线平衡以及物料需求计划等一系列任务。首先,这种命题方式缺少前期调研过程、脱离生产实际,大量的假设数据降低了设计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不利于最终结果考核。其次,连续三年以上使用相同的设计任务书,导致雷同和抄袭率上升,不利于调动学生参加课程实践的积极性。②

1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

原有课程设计任务方案以各类技术方法为索引依次提出计算要求,在内容编排上类似于综合论述问卷,学生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既不需要深思具体方法的知识背景,也不需要理解计算结果对于生产实际所产生的效用。具体来看,首先,任务列表中欠缺对使用统计分析和运筹模型等先修课程知识的明确要求;其次,任务方案缺乏生产和服务场所背景,切断了POM课程设计和已有认识实习、社会实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再次,任务方案对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仿真工具的使用未做明确规定,从而没能充分利用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实践课程“物流仿真软件实训”的优势,忽视了仿真模型可以弥补实践资料匮乏、提升学生积极性的作用。综上所述,原有课程设计任务方案割裂了POM方法技术与物流管理专业一系列先修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实习环节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针对POM课程设计原有任务方案所存在的选题陈旧、缺乏系统性、成绩评定标准单一问题,课题组对提升本门课程实践环节系统性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探索,从增强课程设计与先修课程、仿真软件实训课程以及社会调查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以下改进对策:

2.1鼓励结合社会实际调查选题在2011~2012年的课程设计环节,新的任务主题:“服务业设施选址、布置与效率分析”以及“生产设施布置与装配线平衡”。在任务书中要求学生按照①调查收集生产(或服务)场所实际数据②数据分析③建模与分析的过程,切实开展对实际生产和服务场所的抽样调查。

2.2明确对先修课程知识以及仿真软件的使用要求任务书对描述性统计分析、随机变量分布拟合、计算机仿真建模以及仿真结果分析环节制订了明确要求。根据对最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课程设计过程的调查,这样的设计任务书督促同学们将统计分析知识应用于社会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环节,也明确了仿真模型中各项参数与抽样调查、运筹学模型以及POM方法技术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仿真模型的运行效果逼真,所做的设计改进通过仿真模型进行展示,具备3D效果,从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课程设计积极性,也使得学生对POM方法技术在生产和服务实际中的使用效果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改进后的课程设计流程。

2.3成绩评定标准综合化改进后的成绩评定标准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社会调查数据质量、仿真建模过程出勤率、最终设计报告质量以及课程设计答辩质量,四者之间的比例为2:1:5:2,其中,课程设计答辩环节要求学生反思和陈述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以及设计结果对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所起到的作用。这种综合成绩评定体系不仅有效杜绝了报告抄袭现象的发生,也能够督促同学们系统地使用所学各类专业知识。

3结语

本文针对2008~2010年物流管理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任务方案中存在的选题陈旧、不具备与相关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联系以及成绩评定标准单一问题,提出了教学方案改进对策。改进后的POM系统性课程设计任务方案于2011至2012年在相关专业进行了推广,从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监测和最终报告评定来看,改进方案的实施效果良好。

作者:付雅琴 杨立君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第7篇

1.自我探索方面

人-职匹配理论是基于特质因素论而发展的生涯理论,特质因素论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开发了一整套用于发现个人特质的测评工具,包括能力倾向测试、兴趣量表和价值观问卷等多个大类。通常在现有的生涯规划课堂上最常用到的测评包括基于霍兰德兴趣分类理论的自我职业兴趣量表、基于舒伯职业价值观理论的价值观量表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除了直接在课堂上使用量表之外,根据这些理论设计的如“兴趣岛幻游”、“价值观拍卖”等课堂活动也被广泛采用。然而,这些活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要求个体超越自身经历来进行自我判断。如果问一个现代人:“你喜欢吃大象肉吗?”答案一定是:“不知道。”原因很简单,几乎没有现代人吃过大象肉,所以当然不知道是否喜欢。“兴趣岛幻游”中描述的六个度假岛屿和“价值观拍卖”中罗列的类似“取之不尽的银行卡”,对于大部分选课学生来说就是所谓的“大象肉”,完全超越他们的实际经验,也就难以作出类似“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合适或不合适”的判断。即使测评或课堂活动最后给出了兴趣偏好或价值取向偏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因为缺乏切身的经验体会而没有实际意义。

2.职业探索方面

现有的课程设计中职业探索主要围绕职业分类理论和职业探索方法展开。这个部分的困境在于:如何在2~4个课时内将浩瀚如海的职业世界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即着手点或突破口在何处?以学生所学专业为起点,要求学生在所谓“专业对口”的范围内探索职业世界,是通常的做法。这个思路确实帮助学生找到了突破口,但问题在于:首先,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纵横交错的多重复杂关系,一次活动或几次课显然无法有所深入;其次,不容回避的是,许多学生在高考进行专业选择时经历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因而对于自己的专业缺乏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对口”为着力点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无用功。

3.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关系

在目前很多高校的课堂上,先讲授自我探索,然后再讲授职业探索,至于自我探索的结果与职业探索的结果之间有何关联,课堂教学并不会有所涉及。这种教学安排的结果将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职业。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在教学中出现“两张皮”的情况,根本原因依然在于课程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经验。通常来讲,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包括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人本主义取向,以及基于社会文化需求的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等多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在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模块,遵循的是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以特质因素论和职业分类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这部分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课堂材料,而忽视了理论与授课对象的经验和需求如何有机结合。

4.职业决策方面

现有课程的职业决策部分主要讲授一种或多种决策理论,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利用一种或多种决策方法进行职业决策,其中涉及的决策方法包括平衡单法、SWOT分析法等。这个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因为任何决策都是针对目标而言的,没有目标而空谈决策,只能使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然而,由于学生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部分没能通过课程整合自身的经验,在此时要确定生涯目标就比较困难。大部分学生此时的状态是:对自身的生涯规划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但到底这些“知道”是否正确,以及有了这些“知道”,生涯目标该如何确定,依然模糊。而要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至少要在课程设计中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要确定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如果是长远目标,到底以多长时间为限?(2)是要确定一个目标还是多个目标?如果是确定多个目标,如何厘清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3)确定的目标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发生改变,是改变目标还是坚持目标?就目前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以上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二、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解决思路

1.坚持课程形式的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的困难源于生涯规划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而课程教育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基本模式(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学生),因此必然带来难以满足全部个性化需求的问题。然而,在目前国内职业化的辅导人员缺乏,而大学生人数众多且普遍缺少相关生涯知识的情况下,课程教学无疑在降低成本、解决共性问题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从国外经验来看,以课程的形式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一直为发达国家众多生涯发展专家所重视。从国外课程实施效果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涯意识的觉醒,有助于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顺利转变。

2.梳理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难以适应现代生涯发展的需求是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在对生涯规划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生涯规划理论。如前所述,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理论取向,而人-职匹配理论因其简单的线性思维而脱离真实生涯发展的现实状况,所以寻找更适合的理论基础,综合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兴趣与需求以及社会文化需求的多种取向,是解决目前课程设计问题的当务之急。克朗伯兹汲取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精华,提出了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植根于强化理论和古典行为主义,强调个人的学习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及偶然事件在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在克朗伯兹理论的基础上,有专家提出了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进一步将生涯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整合,系统性地思考了个人的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学习经验(特别是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个人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社会影响因素与学习经验,对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及生涯主体的自主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恰好填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空白,因而更贴合真实生涯的现实状况,对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更具启发性。

3.摆脱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束缚

课程设计模式大致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三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主要采取目标模式。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的主要精神在于“目标取向”的理念,一切以课程目标作为选择活动、组织与时间安排等相关设计活动的指向,并据此进一步形成详细明确的目标,转化成学习经验,最后加以评鉴。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单纯利用目标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会因为缺少反馈而难以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同时,因为课程组织均围绕目标展开,当课程目标设定有误或课程组织与课程目标存在脱节时,课程设计的整个环节将陷入无功而返的僵局。从目前高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来看,通过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生涯探索、拟订生涯规划和作出生涯决策以促进学生的生涯成熟和潜能开发,是被一致认可的目标。这与《要求》中设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然而,具体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涯成熟”、“潜能开发”到何程度?“自我探索”、“生涯探索”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生涯决策”怎样操作?这些都是目标设定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由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生涯规划课程真正达到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了生涯规划的知识,而与设定的促进学生生涯成熟与潜能开发的目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情况,即课程内容并没有到达预设的目标。显然,要弥补目标模式带来的课程设计问题,引入新的设计思路尤为必要。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强调的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过程,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思考。实践模式的课程设计根源于文化分析,其基本假定是以个别的学校及其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焦点,即“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被学者评价为促进学校真正改变的最有效的方式。强调教育方式和过程、开发学校本位甚至院系本位课程,应该成为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可循之路。

4.强调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计取向,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学生的经验与兴趣,这在现有生涯规划课程中显现出的弊端尤为突出。从课程目标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是一门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训练,还有态度、观念的培养的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真正实现目前课程的既定目标,必须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跳出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介绍的框框,加强对学生经验的研究与引导。据此,围绕生涯规划的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要使用学生身边的材料,以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学生创造机会,形成属于他们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新经验,拓展自我观察的视角。唯有如此,才能使课程从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5.加强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第8篇

1.1适当分解的原则。

在MOOC环境中,课程案例应该适合网络传输,在时间上应该短小,这样使学习更加灵活。针对这一情况在微课程设计时应该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分解。每一节课是一个知识点,时间长度在十分钟之内。

1.2角色定位原则。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学习者在什么时间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进度如何都是自己掌握的。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定位,在课程设计时注意设计讲授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尽量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1.3重视交流的原则。

在MOOC环境下的课程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课程设计者提供讲授。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只有这两点是不充分的,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帮助学习者解答问题,让学习者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强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4课程资源多元的原则。

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自己喜欢的网络终端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微课程设计来说,简单的提供视频是不足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1.5简单清晰原则。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学习者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时学习者可能会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影响其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简单清晰,减少无关信息的出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设计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网络课程有明确的学习者,学习者的组成比较简单,MOOC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MOOC平台中注册学习,因此,在MOOC环境中进行课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类型、需求,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在传统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视频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则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视频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几个方面。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知识被构建的基础是网络,学习者处于连通的网络之中,通过网络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课程设计者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协作。针对以上分析,MOOC环境中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测评三个模块来进行。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测评设计包括:学习测评、教学管理。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教学资源设计是主体,学习测评是保障。

3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应用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MOOC环境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计算思维课程的微课程设计。首先学习者需求分析,潜在的学习者主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思维学习技能。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进行总体的了解掌握关键的概念;掌握计算思的维核心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注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割后进行课程设计,搭建教学平台。我们选择Udemy课程平台作为计算思维微课程的课程平台。首先进行课程管理;创建课程提纲;添加资源模块;编辑测试模块,通过测试模块可以及时的将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Udemy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的右侧都有问答页面,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个区域进行提问或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问答中来;Udemy中还包含笔记模块、聊天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笔记模块来记录笔记,通过聊天模块进行讨论;Udemy中还包含通知模块,可以话题、课程安排或者一些活动、要求等。

4结论

第9篇

课题内容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效果。在具体课题内容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课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使题目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要求学生组装一整的收音机、家居生活中能用到的声光控开关、门窗防盗报警器等。又如我们选用的《音乐彩灯控制器设计》、《多功能数字钟的电路设计》、《交通灯控制逻辑电路设计》等课题,学生做起来积极性很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选择能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课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独立完成一项实际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线路设计、选择元器件、电路安装调试,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充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电子脉搏计这一课题,要应用到传感器、放大电路、有源滤波电路、整形电路以及数字电路中的各种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及译码、驱动显示电路。又如数字钟电路设计这一课题,数字钟是一个典型的数字电路系统,选此作为设计题目,可使学生将学过的比较零散的数字电路知识有机地、系统地联系起来用于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设计电路的能力。还可选用有源滤波器的设计题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领会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电路中的应用,选用交流宽带放大器的设计,使学生对放大电路的三种不同组态的特点、应用场合以及电路的设计方法得到练习,并通过这个对基本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频带宽度以及引入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题内容要注重集成电路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当今时代电子技术飞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课程设计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在电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集成电路,特别是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某些专用芯片(如模拟乘法器、锁相环)作为电路的重要构件,体现出现代电子电路的设计是各种集成电路构件的组合的先进设计理念,尤其是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微处理器相结合,以数字电路为主,软硬件结合,以硬件电路设计为主,符合现代电子电路结构的发展方向。例如我们原来经常选定分立元件OTL和OCL功放电路设计课题,随着目前大量的集成功放芯片的上市,我们就把这些课题内容并入《集成电路音响放大器》、《音频信号发生器》等课题中。又如在数字脉搏计课题中,介绍了锁相倍频的新概念,同时介绍了集成电路CC4046和C14526构成的锁相倍频电路。通过这些课题设计将一些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在实践中得到练习,使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

选择适应专业需要,结合专业特点的课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一些结合专业特点的课题。例如数字转速测试系统与频率计设计,由于转速测量在工业控制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在工厂里测电机每分钟的转速,自行车里程测速计,心率计以及汽车时速的测量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又如PWM(电动机调速系统),由于该系统在工业控制的调速系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同时,又由于该系统由脉宽调制器和脉冲放大器两大部分组成,而脉宽调制器又包括锯齿波发生器和电压比较器,密切地联系了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些课题对掌握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专业课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注意选择和后续专业课有关的课题为对电子技术课程的进一步提高和为后续课程打下一定基础,可考虑选择一些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综合性的课题,以使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认识,对后续专业课有一定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调速系统的给定积分器》课题。

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师只在大思路上作一定的引导,对具体方案不做过多干预,只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改进做法是: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即使得出的结论不尽如人意,甚至是错的,只要学生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仍然可获得较好的成绩;相反,如果结论是抄袭得来的,即便是正确的,设计成绩也按不及格处理。如电子脉搏计的设计课题,只给出设计方案的原理框图,讲明基本原理、总体构思和适当的设计提要,在设计任务书中给出原始数据及主要技术要求,而具体的原理图及元件的参数,集成电路的选择,电路的安装调试等工作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收获更大。

虚实结合,重在“真品”(1)采用机辅分析。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对电子电路或系统进行自动分析和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它的应用使得电路功能、参数的分析和设计都可以脱离具体对象,在构筑于计算机平台上的虚拟环境中通过仿真处理而自动实现。EDA技术已成为现代电子工程开发与应用领域的支撑技术,在电子行业,Miltisim、Protel等电子仿真软件,已成为电子工程设计的必备工具。学习和掌握应用计算机对电子电路的分析是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领域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是应用Miltisim设计电路仿真。在学生根据设计课题拟定初步方案后,要求他们先在电路仿真与分析软件Milltisim平台上对于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观察电路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分析主要元器件参数对电路指标的影响,初步了解电路静态和动态的工作情况,在Milltisim平台上调试电路使之达到技术指标,为电路的实调做准备。二是应用ProtelForWindows设计印刷电路板。在Milltisim仿真后,给学生介绍印刷电路板的自动化设计软件ProtelForWindows和设计印刷电路板的基本工程知识,要求学生应用ProtelForWindows设计软件绘制本组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并设计出印刷电路板图。通过几年课程设计的实践,对有源滤波器、交流宽带放大器、数字温度计、数字钟、交通灯控制器等设计课题采用MilltisimEDA软件与虚拟样机,指导学生进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结合传统设计。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EDA技术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电子技术理论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独立设计电子产品的能力和对电子产品实际安装、调试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从原理图设计开始一直做到样机调试成功,经历整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又如何能提高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作用?所以要将传统课程设计与EDA技术的训练相结合,比较电路实测的性能和计算机的仿真结果,以认识计算机仿真在电路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对EDA技术的了解不只是停留在软件系统的操作上,而是对该技术在电子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形成组合,团结协作在组队方面,采取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方式,2~3人为一组,要求学生不仅要共同讨论设计课题和选择设计方案,还必须落实自己具体的设计任务,如计算机辅助分析、硬件电路的制作、调试、资料的查阅、整理和总结等,有分工有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10篇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整体性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整合课程”是一种灵活的新课程形式,它不只是教材的单因素整合,而是教师、幼儿、教材、环境的整合,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实施整合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对整合课程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整合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整合课程的实质与特点。倡导课程的整合,是强调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使课程内容成为有机的整体,注重教育影响的整体性,是将课程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成为整体的课程。

一、课程在主题中的实施

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本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综合已有经验,边实验边研究,重点将各领域目标整体融合,体现幼儿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各部分形成一个合乎规律、有机的、有序的整体。将幼儿身体、社会与情感、认知、语言、艺术领域目标融于心中,有机结合,并运用于课程设计之中,让幼儿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自然。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好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过一段时间,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每天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感到在现实的主题活动过程中注重活动内容的生成及方法的整合、充分将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相关信息加以利用,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整合。

二、课程设计中的决策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的课程决策主要表现在对具体的课程活动目标、内容及组织实施策略的选择上。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个体的课程决策往往发生在教师群体的课程决策之后,即课程设计的草案或框架先由教师群体商讨决定。以单元或主题课程为例,主题或由教师群体在借鉴他人经验或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来设定,或由教师在具体的师幼互动中产生并由教师群体讨论认定后纳入主题网络中。在一个或多个单元主题提出以后,教师群体确定、挑选最能实现课程总目标的主题,并确定各单元的主题目标,形成系统的单元主题网。然而,仅有主题与主题目标还不行,还要借助幼儿的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所以课程设计中决策的第三步是确定达到主题目标的幼儿活动经验。在这一方面,持有不同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做法。比如,持开放性教育观的教师就会考虑哪些教育资源和环境布置可以支持幼儿的活动,进而布置这样的环境和资料引发幼儿的自发活动;而在结构形态中的教师,可能会依据专业知识中所提出的原则,在各领域中寻找可以支持单元学习的活动,并直接进入活动的安排。

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课程设计的修改程度与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观念、管理风格有极大的关系。开放且宽松的教育观念和管理实践给予教师个体以较大的设计空间,甚至允许和鼓励教师个体超越教师群体的设计;反之,则要求教师个体按照教师群体设计进行。一般说来,有经验的教师不太受教师群体设计的限制(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教师群体设计就是由有经验的教师所制订的),而对新教师来说,则较多地遵循教师群体设计。

就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受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她们更多的是按照本班幼儿特征和课程情境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教师个体在课程设计中的决策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方式、步骤、策略等方面的选择上。结构性的教师倾向于按照活动展开流程:引发动机、开展活动、总结活动,按部就班进行;而开放性的教师却需要思考许多不同的策略,或是各种各样的师幼互动方式,如团体活动、分组活动、区角活动、综合活动等,对于能够达到活动目标的各种方式尽力做到心中有数,以配合幼儿的实际活动状况并作出正确的课程决策。

三、整合课程方案,扩展课程内容

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园整合课程的主要表现,也是最基本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的,主要有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两种。我们在预定整合课程方案时,我们应尽量深刻、细致的挖掘课程中隐性因素,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按幼儿的需要进行课程的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构想,扩展课程内容。

在“丰收的季节”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有一个这样的大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帮助幼儿学会用语言、美术等方法来表现秋天的美丽。”在大目标确定以后,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倾向和经验出发,发现孩子对秋天的水果、种子和落叶非常感兴趣,每天吃完水果,孩子们手拿果核,互相比较、议论。在区域活动中喜欢用各种形状的树叶想像各种物体,有了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萌发了探究的愿望等。孩子们的发展是整合的,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的,他们一直在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本课程的目标通过整合后,既注重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又充分考虑幼儿发展诸领域及相互间的和谐。我们一起研究怎么将我们原来的美术、音乐、计算教学内容与幼儿现有的兴趣、经验、需要结合并巧妙整合于我们的活动中去,通过内容的整合,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和谐发展。

四、充分发掘资源,优化课程方案

第11篇

关键词 交互式;微课程;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53-02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Microlecture Design//CUI Xiaoluo, ZHOU Wenjuan, ZHANG Shengna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lectur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at the interactive microlecture will be a research trend of the microlectur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microlecture in the future, a content design architecture figure of the interactive microlecture is proposed,and the note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explained.

Key words interactive; microlecture; content design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微学习已经慢慢渗入学习者的生活当中,微课程成为当下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当前的微课程多数是以微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只停留在“具体体验”阶段,缺乏相应的反馈练习与巩固应用。因此,设计与开发出更深层次的交互式微课程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交互式微课程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通过教师创设情境的视频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重点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并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通过模拟训练、交互练习、及时反馈促使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达到意义构建的目的。

1 交互式微课程及其特点简介

如今对于微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强调微课是简短又完整的教学活动,突出视频的主要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然而交互式微课程应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包括“微课件”“微视频”“微练习”“微测试”四部分的学习资源,并将其放在具有“微反思”与“微点评”等支持性与扩展性的学习平台上,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的教学应用环境。

交互式微课程有以下特点。

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微课程以知识点为单位,具有层次明确、系统连贯的特点,以时间灵活、目标明确而闻名,学习者按需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使用灵活、终端呈现。交互式微课程以微视频和模拟训练的形式呈现,并到相应的学习平台上供学习者学习下载。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交互式微课程移植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这样更方便快捷地供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3)实现交互、注重迁移。交互式微课程不仅仅给学习者提供视频的示范学习,还应提供相应的交互训练与评估测试,通过人机交互的训练与评估,不仅将知识内化,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平台的人人交互式微反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2 交互式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本小节笔者主要是对于交互式微课程的内容模块来进行设计和开发工具介绍,确保交互式微课程能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交互式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架构图(如图1所示) 微课程的交互体现在两大方面: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模块包括教学资源、示范讲解、模拟训练和测验评估这四大部分。人人交互模块是在教学平台上实现的,它包括学习反思和反馈支持这两大部分。

学习者进入微课程课堂时,就意味着具体体验学习的开始。

1)教学资源。它包括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单、微课件等,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架服务。

2)示范讲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视频讲解。学习者通过视频来观察反思学习内容,并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3)模拟训练。学习者通过亲自操作教师讲解的内容进一步将所学知识牢固吸收,达到抽象概括知识的目的。交互性体现在学习者只有按照正确的步骤才能继续下一步的操作,如果操作出错,系统会提示出错信息。

4)检测评估。这一部分是对本节课学的知识进行测验,达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目的。测验的题型多样,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以及操作题。测验题型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交互性体现在学习者提交试题以后可查看得分与答案,根据得分情况来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然,微课程资源是应用在具体的学习平台上,并且在学习平台上实现人人交互的功能。其中,反馈支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的困难,可以及时留言请教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便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

开发工具介绍 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开发交互式微课程的软件首选Adobe Captivate系列工具。首先,无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对于该软件很容易上手,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设计开发;其次,Adobe Captivate软件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有示范、训练、评估和自定义窗口;最后,该软件开发出来的作品是swf格式,以便与Flash软件进行结合。

3 交互式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有关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含很多方面,在此列举出四个较为典型的方面。

适用课程 由于Adobe Captivate软件开发的交互式体验多数只响应鼠标事件,进而交互式微课程多适用于多媒体制作软件类的教学课程,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如写字板、Word、WPS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动画制作软件,如3DS MAX、Maya、Flash等;声音处理软件,如Ulead Media Studio、Wave Edit等;视频处理软件,如Adobe Premiere、After Effects等。

时间安排 微课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它时间短。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首先,快速引入课题,并能吸引学生。引入课题的方式有很多,如开门见山式、设置疑问悬念式、复习旧知式等。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求切入题目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迅速切题。其次,内容讲授线索要清晰。尽可能围绕一条线索展开,突出重难点,显露主干内容。最后,总结收尾要快捷。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教学语言设计 在微课程中,由于时间有限,语言简明扼要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把本节所学知识与语言表达的话语、表达方式、手势、表情以及其中要注意的关键字的应用,统和在一起预先演练一遍。

4 总结

微课程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要使得微课程更快速高效地被学习者所使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新生事物,微课程顺应了时展的趋势,不应只停留在观看视频所得到的具体体验阶段,更应加强学习者的概括反思与应用意识。因此,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笔者期待不久的将来交互式微课程带给社会教育全新的改观。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第12篇

关键词:《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设计;学习情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汽车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由于《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的社会实践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另外,《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的基本设计理念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岗位急需的专业人员,将实际汽车营销工作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教给学生汽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汽车营销手段。对于《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要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来完成,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汽车行业比较紧缺的就业岗位是销售顾问、销售经理、销售总监、市场策划专员、市场主管和经理等。这几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说、做、写三项基本能力,即要善于组织语言表述市场情况,还要能分析市场,撰写报告分析书。这就要求学生应遵循市场的要求,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市场促销方案。

二、《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授课过程分析

在《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在课堂上模拟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将工作任务放在首位,在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与学生今后的工作任务紧密相关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共同完成任务。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在上课前,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做好《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的备课和预习工作,在课堂伊始阶段回顾上节课已经学过的内容,并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出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和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授课设计评价

在《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设计中,教师用到了很多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师首先运用了情景教学模式,模拟4S店内的销售流程,让学生把学到的六方位介绍法、SPIN提问技巧、FAB法则运用到介绍汽车中;其次,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评价其他小组的表现,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结语

《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具有其特有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便对社会中急需的销售人员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