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

时间:2023-05-30 10:1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交流与合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1篇

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开始,高校教育便向着国际化发展,各高校把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向都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参考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学校自身情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了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跟得上社会的步伐,输出的人才可以具备国际视野,具备长期可雇佣能力,民办高校都要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外事的工作是需要很大资金的,要想使外事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然要增加经费的投入,所以民办高校要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尽快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用到的实验设施,还要将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实时的了解国际信息,更好的学习。

第2篇

关键词:信息业职业教育;息业垄断企业;教育特色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成长非常迅速,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光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发展速度如同我国经济总量一样取得了非常惊人的奇迹。但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困境,这就是粗狂型职业教育向知识密集型职业教育的过渡。特别是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能为信息产业服务,培养优秀的信息业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信息业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

一、 我国传统产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职业教育中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特色总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也称之为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是指培养某一职业领域内的专门人才,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恰恰在此,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做的是有一定成绩的。各个职业院校也都能够突出自己的专业性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能在传统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区域性: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所办的各类学校绝大部分已经移交到地方政府,或者有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其区域性办学的特点已经形成,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同时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发展空间。

3、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职业教育强调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性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理论够用为止,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的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院校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教学与实践相互结合。

4、开放性: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我国提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具体生产生活相互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到工作中,我国的职业院校几乎都采用了学分制,许多课程都可以进行学分替换。

5、先进性:职业教育必须提供先进的职业技能与知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社会本领域产业内继续的技能技术, 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二、我国信息业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信息也职业教育从教育主导上大致分为两种,公立职业院校的信息类专业;信息业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教育。

1.公立职业院校的信息业职业教育大体都遵循着我国传统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而发展,大都在形式上沿着职业教育的规律而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的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找不到工作,计算机、通信技术等信息业专业几乎成为了各个职业院校中就业最不好的专业,甚至许多院校都已经停办了此类专业。其特点如下: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课程设置不具有先进性。

2.信息业培训机构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比较迅速,但相对与印度、美国等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我国的信息业培训机构面临着资金、市场、行政干预、传统思想等多方面的束缚。

三、 美国信息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近年来,美国信息业科技产业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产业结构最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产业在GDP的比重非常大,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在世界具有垄断的有时。这样的产业结构也影响了其信息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美国在职业教育中主要提倡培养学生的5种能力与三方面的素质;其职业教育的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多方面的素质,美国所培养出来的职业教育人才属于能力强、专业宽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职业教育的终身化。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是与美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相适应的,这些信息业要求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素质与多技能。

四、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一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在信息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可以借鉴美国、印度等信息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的经验与资源,与其展开别具特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1、与美国信息产业国际垄断企业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垄断性,信息产业中的国际垄断企业基本集中在美国等欧美国家,这些垄断型企业几乎主导了本行业技术的开发与进步,它们在技术、设备、资金上具有绝对优势,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高,因此他们对本产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巨大的。这类企业的产品也会影响下游产品的企业,其辐射面非常广泛,所涉及的企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空间。

例如世界网络巨头美国思科公司,其高端产品占有了市场的80%的份额,它拥有的路由、交换技术几乎成了网络界的行业标准,该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推出了它的教育项目,在众多国家举办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培养网络人才,思科公司每年都投入巨资来支持这一项目的发展。与这样的网络巨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出来的网络人才也必定受到业界的欢迎,思科同时也制定了职业教育标准:思科认证考试,分为CCNA,CCNP,CCIE。

第3篇

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剑桥商务英语 教学探索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高职院校的进行现状

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政府牵头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迅速展开。经过政府完全主导和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两个阶段,2001年以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官民并举阶段。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环节,实行“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兼顾战略平衡、保证重点、注重实效”的方针,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取得较丰硕的成果。政府间项目效果显著,如中国和澳大利亚两个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迄今最大的交流与合作项目――“中澳(重庆)职教项目”。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把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专业教学体系,不少高职院校直接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交流,参照其企业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开始启动,学生国际流动人数明显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较之以前有显著提升。另外,高职院校纷纷加大全方位的师资培训,将教师派去海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剑桥商务英语教学短板

剑桥商务英语是高职阶段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中使用的阅读和听力材料分布在各种商务背景中,融合了国外许多经典案例,非常成熟和详尽。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潮流中,剑桥商务英语教学出现与此背景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课程涉及的教材内容做详细的讲解,把内容孤立地局限于一些特定的商务情境中,没有很好地把英美文化融入情境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只是从语言知识方面进行学习,过于强调语法、词汇的习得,对于材料的理解只是逐句看懂,而没有对深层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教师和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分析。该课程所涉及的所有的商务情境其实都是在英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化环境中创设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商务情境中的案例时,没有从跨文化的角度认真考虑和探讨,以至于学习流于传统形式,不能和现在的高职院校积极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的有效融合。

三、剑桥商务英语教学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融合

1.教学内容的融合

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和选定中,不应单方面考虑商务情境的创设和商务活动的开展,而应适度融入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实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将商务情境的内容与文化有机融合,以便学生在学习各种商务活动的同时,从跨文化角度了解各个情境所涉及的英美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国际视角。例如在进行“公司选址”的教学时,课程内容涉及一个地方:爱尔兰都柏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都柏林这所城市所牵涉的文化层面的知识搜寻任务。要求学生上网了解都柏林的城市建设、人口、地理位置;了解都柏林最著名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及其著作《尤利西斯》,以及现在慢慢向其他城市延伸的“布鲁姆日”。通过这些文化知识的渗入,有助于帮助学生洞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知识,增强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内容。

2.教学重点的转换

我国高职院校要与世界高水平学校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在剑桥商务英语这门课程中,就需要在教学重点上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传统进行颠覆。(1)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跨文化背景的了解。随着高职院校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应该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角。教学中不能脱离西方文化的养成,应该将文化背景知识贯穿于每个知识点,最终帮助学生增强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这两种体系在历史、地域、民族及宗教上形成的各种差异。(2)教学组织。剑桥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涉及各种商务情境,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背景中,这些商务情境要求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应该彼此理解和顺畅交流,积极协调相互关系。因此,在教学组织方面应该把学生从传统的语法、词汇等语言习得中解放出来,强调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各种商务活动在文化影响下如何获得更好的商务效果。例如在“道德经济”的教学中,在教学组织上就应该先偏重文化方面的知识拓展。可以首先提醒学生了解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拉丁美洲国家的地理、气候、主要经济支柱,以及经济落后的原因,再引导学生从道德层面和文化层面扩展到经济层面,把两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挖掘出来,最后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对该知识点进行掌握,并扩大视野,从不同的侧面正确了解道德和经济千丝万缕的关系。

3.教学效果的评估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教学反应是否积极,需要有一个完备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以往的传统教学效果评估注重学生对语法、语言等知识点的掌握,虽然也提出一些有新意的评估方法,但只是纯粹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前面的准备和后面延伸加以强调,没有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角度进行评估。在跨文化理念和意识的指导下,应该明确评估的方法和最终结果。

上述表格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体现了剑桥商务英语课程的评估体系。在评估中除了传统的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对话以外,还特别注重英美文化的融合,将跨文化的理念有效地贯彻到课程的最终评价中。

四、结语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开展给剑桥商务英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跨文化理念和意识引入日常教学中,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加快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为铺开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税收问题研究 “一路一带”与中韩合作 “一带一路”:挑战、合作与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一路一带”的战略考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哲学思考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一带一路”的国际态度 “一带一路”中的国际政治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六原则 云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一路一带”战略评析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问题浅析 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 [J].上海高教研究,1998(3):20.

[4]曾天山.中国教育改革进展报告2012[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26.

[5]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39.

[6]新华社.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N].人民日报, 2014-11-07(1).

[7]刘宝存.“一带一路”中教育的使命与行动策略[EB/OL].(2015-11-05)[2016-12-23]. http:///ztk/wh/slxy/31215/Document/1453964/1453964.htm.

[8]金巍.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9]郑刚,刘金生.“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困境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6(2).

[10]李星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7.

[1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5.

[13]陈鹏.“一带一路”提速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8-04.

[14]曾君.“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合作开辟新天地[N].光明日报,2015-08-09.

[15]柯森.“一带一路”背景下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研究浅识[J].比较教育研究,2015(6).

[16]曾天山.开放教育筑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6(5).

[17]白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

[18]周满生.“一带一路”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J].比较教育研究,2015(6):2-3.

[19]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7.

[20]SHAOHUA YAN. Why the ‘One Belt One Road’Initiative Matters for the EU[EB/OL]. (2015-04-09)[2016-12-23].http:///2015/04/why-the-one-belt- one-road-initiative-matters-for-the-eu/

[21]周谷平,R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2]辛越优,倪好.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 2016 (4):80-81.

[23]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24]罗亚萍.“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新思路[J].新丝路,2016(15).

[25]BFA RESEARCH & TRAINING INSTITUT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Vision and Action Plan[EB/OL].(2015-08-16)[2016-12-23].http:///u/cms/www2/201506/121051 50wofz. pdf.

[26]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J].国际援助,2015(2).

[27]邢光远,汪应洛.“一带一路”教科文先行的战略思考与资金保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8]王德禄.怎样在“一带一路”上与发展中国家共建科技园?[J].中关村,2015(8):84.

[29]刘强,荆晓丽.期待“一带一路”开辟留学新路[J].神州学人,2015(10).

[30]王娟.高校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于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5).

[31]周乾宪.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EB/OL].(2016-12-14) [2016-12-29].http:///fortune/2016-12/14/c_1120118879.htm.

[32]丁姗.“一带一路”上的教育先行军[N].新华日报,2015-05-29(20).

[33]杨小卜.“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6(1).

[34]田惠敏,曹红辉.“一带一路”的动因与挑战[J].全球化,2015(6).

[35]贾少学.“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趋势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6).

[36]林跃勤.“一带一路”构想: 挑战与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54):12.

[37]祁亚辉.教育合作:巩固和拓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J].东南亚纵横, 2015(10).

[38]吴晓松,邓孛,王书梦,等.桥头堡战略与云南发展研究――以区域特色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贸易、能源合作为视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5.

[39]刘复兴.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教育政策规划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15 (6):8-9.

[40]muniqué: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Paris: UNESCO,2010:5.

[41]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1998:10.

[42]卫志民.“一带一路”战略:内在逻辑、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5(8): 112.

[43]刘静.“一带一路”鹇员尘跋峦平滇缅教育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4):123-144.

[44]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133-135.

[45]国玉奇,罗舒曼.“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俄语教育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15(3):18-22.

[46]穆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月上):13.

[47]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M]//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

第5篇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众多适应*世纪发展要求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密切我省对外交往、提升我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服务我省对外经济贸易、科技引进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我省教育系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勇于奉献,出色地完成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断开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新局面,我厅决定于2009年评选表彰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和奖励名额

先进单位的评选范围:高等学校、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小学。

评选先进个人的范围: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中长期从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或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本次先进个人的评选。

表彰名额:先进单位50个,其中高等学校20个,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小学30个。先进工作者100名,其中,高等学校50名,基础教育方面50名(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控制在10%以内)。

推荐名额:各市原则上推荐先进单位1个,先进个人1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较多的市,可适当多推荐1到2个先进单位和1到3名先进个人。各高等学校根据总的表彰名额和本校实际情况,酌情推荐。

二、评选条件

(一)先进单位

1.认真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顾全大局,配合我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服务教育发展和对外开放。

3.重视和支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4.开拓创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成绩突出,为本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5.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地区、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取得明显效果。

6.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纪律严明,无违法、违纪现象。

(二)先进个人

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和掌握国家外交方针和相关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

2.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业绩突出。

3.具有开拓创新精神,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境)外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4.积极主动承担各级政府以及本校国际合作项目和任务,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外方高度评价,为我省争光。

5.自觉遵守外事纪律,无违法违规行为。

三、评选要求

(一)评选过程要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推选,领导集体研究推荐的方式进行。

(二)坚持面向一线工作人员,面向基层单位的原则。

(三)严格按照评选条件,确保先进质量,推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事迹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

(四)先进事迹材料要重点突出、内容真实、文字精练(2000字左右)。

四、推荐评选程序

请各市、各高校根据评选条件推荐选拔本市、本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各地各高校推荐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要分别填写《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推荐表》(见附件1)和《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个人推荐表》(见附件2),于2009年6月15日前一式三份报省教育厅外事处,联系人:于炳文,联系电话:0531-81916579。有关表格可从上下载。

五、奖励办法

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我厅将授予“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颁发奖牌;对评选出的先进个人授予“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颁发证书。

第6篇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 东盟语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教学改革

一、前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对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为扩展学校的国际发展空间服务,为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以及扩大国际影响服务这一层面上。但是,对于其与所在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如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院校对于利用国际交流合作,来促进东盟语种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探讨所进行的尝试及实践仍然是凤毛麟角。国际交流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不仅是战略性的服务角色,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改革中,同样可以将国际交流活动的要素和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随着“中国东盟10+1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最终落成,都加速了国内东盟语种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各院校东盟语种也面临着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加之国内大范围开设东盟语种相关专业的时间都较短,在专业的建设上也仍然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所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工作上,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例如,国际交流与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具体模式是什么?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方案是什么?如何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和领域?如何利用已有的国际交流资源去更好的为教改服务?国际交流如何发挥好在教改中的服务角色?等诸多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及探索中需要面对及解决的。

二、东盟语种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传统

近10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在大环境的改善下,虽然东盟语种各专业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上仍未出现教学改革百花齐放及成果丰硕的现象。例如,近年来,新加入东盟语种人才培养队伍的各本、专科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材的使用上仍然延续着过去那几所老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以致民间出现了俗称“北大系”和“民院系”两大主要教学“流派”,这样的现象容易导致学术的僵化及复制,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动。

2.使用本科教材

新的历史条件下,任何院校一律沿用过去本科院校的教材已不合时宜,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队伍的出现,对于东盟语种的教学更注重应用性和专业性,现有的侧重于语言、语法、文学内容的教材,已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材建设仍是一项薄弱环节。而且具有国际背景,国际合作,协作的教材少之又少,很多教材虽是能编写出来,但是没有语言所在国相关教师或专家的参与,难以谓之完善。

3.教改思路不开拓

在教学改革思路的研究上仍较为狭隘,专任教师在进行教改探索时,很多时候,仅从语言教学及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没能从宏观进行把握,忽略了国际交流合作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改革实践的空间和对象都相当有限。特别是各高职类院校,许多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便直接走上讲台,在教学思路、方法、理论探索上,仍然喜欢遵循本科院校的做法,未能体会和理解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适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虽然做过与之相关的研究,但是也仅处于单学科的层面,这就造成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较为单一,教改成果数量少,实用性欠缺的现状。

三、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推动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涉及到诸如专业建设及发展的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具的改革等内容。

1.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东盟国家所处的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在地理上相接壤,在区位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开设有东盟语种的高校,在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东南亚各国自然也就成为了发展重点,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长期稳定的合作院校和单位,并通过这些院校和单位开展了多种合作项目。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让高校在国际社会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合作关系网,合作院校、企业资源,信息资源,项目平台等,都是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

2.为教师外派培训创造条件,培养国际化的思维

通过这一渠道可以使得教师能够与本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向保持联系,拓展教师的视野,为拓宽教改思路奠定基础,形成教改的内在动力。

3.搭建一个探索教改项目的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合作对象所拥有的师资、科研中心、生产基地、项目等资源,为我所用,将各种教改活动放置在国际化合作的大背景下来进行。

4.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帮助打造国际化的培训品牌,进而更便利地吸引国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开设国际论坛,拓展师生与国际接轨的空间和领域。

5.为学校的海外招生提供保证

留学生资源则又是教改工作的一大财富。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可以利用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及项目进行留学生的海外招生,让更多的国际学子能够到本院校进行学习。而留学生队伍的形成及壮大,特别是东盟国家留学生队伍的形成,能够为东盟语种教师的教改工作提供辅助。教改工作的提升,可以反过来提高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为学校形成稳定的海外留学生资源提供了保证。

所以,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其可以为东盟语种教学改革引进国际化的人才,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团队,推动双语教学,建设跨国境实习、实训基地,编撰国际化背景的教材等,这些都是各院校孤立进行“闭门造车”来进行教改研究所实现不了的。

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合作对象以及具备的良好资源作为一个平台,让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在这个平台或者背景下来开展。挖掘国外各种资源,研究国外语言教学模式,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课程设置及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开拓新的国际合作课程教学领域,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东盟语种教育品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思维,让各东盟语种专业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帮助下,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上发生变革,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这些都为利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五、建立在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上的东盟语种教学改革思路

1.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所获得的成果和平台,积极走出去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培养人才,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通过与国际院校,特别是东盟国家院校或教育培训机构尝试创建“2+N”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进行2年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之后,第三年采用跟国外院校合作的方式,可以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语言实习及实训,充分利用境外合作院校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生也可以在语言实习结束后留在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2.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各东盟语种专业一直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既掌握东盟国家语言,了解东盟各语言对象国本土情况,又掌握国际相关贸易,文化风俗的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若引入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要素,可以从应用型,实践性的方向来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进而摆脱过去那种教学内容只重文学,语法,文化的老模式。可以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构建“语言+商务”、“语言+旅游”双模块的课程体系,增加例如导游越南语、酒店服务泰语、越南语商务口译、经贸老挝语等专业课程。

3.促进双语教学的实施

双语教学,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也是教师教学手段的根本性提升。因为双语教学既可以满足低年级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又可以满足高年级学生语言提高的要求,尽可能地为高年级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此外,双语教学还可以直接给留学生授课,降低留学生入学的门槛和要求,扩大了学院留学生招生的对象和范围。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任课教师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尤为重要。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的语言进修,学习和交流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可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相关行业的第一线,使教师可以更直接的掌握行业知识,为提高技能创造了可能。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从而创新语言教学模式,让中外学生都能学到想学的知识,最终达到共赢。

4.促进课堂语言教学的变革

招收和培养留学生是很多外向型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要认识到,大批的校内留学生,并不仅仅只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应该看到,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改资源,特别是对于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改来说。很多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院校都招收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地理上的优势使得此类留学生的数量较为容易形成规模。因此,可以充分将这一资源利用起来,将留学生请进课堂,尝试探索“伙伴式”教学,让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进行结对子,并成为教师教学手段的一部分,模拟各种场景,利用留学生语言的优势在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反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留学生也能够实现其语言练习的目的,这样,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很快且很方便的付诸实践。

5.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和提升的机会

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学校建立起广泛且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和对象,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对于东盟语种专业来说,过去单一地到对象国进行留学的语言实践方式应该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该不但仅局限于与各东盟院校或教育机构,也应该在东盟国家的企业及其他领域中去广交朋友,与东盟国家的企业加强交往,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以谋求双赢为原则,特别是各高职高专院校,“职业”二字是学校立校的根本,因此应该利用国际合作的渠道,加强与东盟各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在东盟国家的企业中合作建立实训或者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东盟国家生产行业的第一线,了解和掌握生产的流程,以便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懂得,自己学的是什么,能用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用,这对于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意识、国际化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通过国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反过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6.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授东盟语种的教师,要不断地与语言对象国相联通,关注其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及时地更新和跟上语言对象国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有机会让东盟语种的教师能够多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和途径,到语言对象国进行深造或者是再交流,只有通过不断地交换与交流,才能让教师获取语言对象国最新的信息,最新的人文社会动态。或者能够直接地与语言对象国的教育同行进行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等,激发新的灵感,从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

7.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个专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最终实现,靠的是一个坚实的教学团队。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教学改革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东盟语种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如实施国内外双带头人制、引进国外教师、引进国外企业人员等。除了能够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这一渠道赴海外进行培训交流外,也可以将国际合作院校的教师资源,知名学者,国际合作企业的管理专家,生产能手纳入到该专业教学团队中来。采取诸如兼职教师,学术带头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扩充教学团队队伍,通过灵活多样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维持教学团队的血液新鲜,更好地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保证。

8.促进东盟语种教材的改革

许多年来,国内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材都较为单一,不管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基础的发音及语法主要使用北京大学或者上海外研社出版的教材,且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种教材都偏重于理论性和文学性。对于实际需要的专业性,应用性的教材,如当前急需的旅游类,经贸类,法律类的专业语言教材几乎仍处于空白。因此,教材的改革一直都是各院校东盟语种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下,各院校应该结合本单位培养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国际合作资源,如可以组成国际化的教材编写组,高职院校可以将本院教师,合作院校教师,企业专家顾问组成应用性突出的教材编写组。另外,对于教材编写所需的参考资料,参考书籍也可进行国际合作。可以在合作院校间相互开设教材,书籍采购联络中心,对感兴趣的资料书籍进行互助采购,或者合作单位的图书馆间也可以展开交流,定期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交换,从而为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提供坚实的保障。

9.促进建立国际论坛机制

可以尝试建立校内国际论坛的机制,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将领域内,行业内的专家请进校园,进而活跃校园内的学术氛围。营造学术的氛围是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教学改革中思路的拓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学术论坛交流,则能很好地创造这一环境。利用国际交流论坛的平台,结识更多的好朋友,在论坛中,各种思想,各种理念,各种思路都能够碰撞在一起,撞出火花,为教学改革提供灵感。

六、结语

中国与东盟各国山水相依,互为近邻,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合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际交往合作的工作,其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拓展的国际资源,建立的合作成果,都可以为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高校的教学改革所用,而不应该让国际交流工作与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工作相割裂,成为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作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往将日益地紧密,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高校以及其毕业生今后发展的空间将日益的广阔,因此,通过走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条道路来促进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生命力,着实是一条值得我们去进行开拓与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董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 [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高立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哲学视野[J].兰州学刊,2007,(01).

第7篇

关键词: 短期国际交流 发展趋势 发展策略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高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现阶段,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阿萨・S・诺尔斯(Asa・S・Knowles)[1]在《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其中,师生互换、学者互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最直接的交流合作的形式。

1.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教育的国际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趋势,教育的发展应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保持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

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1993.3―1998.2),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此后三年多,通过五次总统报告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方案,金泳三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要具备的思想素质[2]:

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存的人”;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的“实干的人”。

充分的国际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首先,科学研究需要有高水平的交流。科研人员游离于国际学术界之外、闭门造车地做科研,往往导致重复别国研究人员早已做过的工作。这对一国的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通过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我国的研究人员迅速地掌握了当今科学发展的动向与最新的成果,这对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国际学生给人才输出国和教育服务输出国均带来了丰厚经济回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资源、教材设备、课程网络、科研能力、专业排名等都成为教育市场的稀有商品,学生成为教育市场的庞大消费者的同时,又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也是教育市场的教育产品。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交流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国际学生回国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国际学生的高回国率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教育服务输出国以美国为例,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学生留在美国服务,为美国创造了大量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打造优秀的国际交流氛围,将为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3]。

再次,国际学生的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无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海外学生来华学习,都会将富有魅力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播海外,让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今发展的同时,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增进与中国的感情,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员来华学习。

2.国际交流现状

国际上一直非常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国际学生的引进与输出。以中国在美留学生为例[4],2000年以后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近年来日本留学人数稍有下滑。但以人口基数来看,中国和印度为人口大国,总人口量数倍于韩国与日本,而在美留学生人数相差不到两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中国在美留学人员统计

中国非常重视海外人才的输送,下图为近年来留学生基金委员会所资助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年度汇总[5-6]。可以得出,从2000年资助留学人数2000人左右规模至2007年的12000人左右规模,增加至近6倍。国内在国际学生的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图2 出国留学人数统计

图3 来华留学人员统计

3.短期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通常是由高等院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学生管理、外事和相关院系挑选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去国外大学进行为期4~6周的学习。通过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学习重要性和学习精神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办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时间短,循环快,见效快;

办班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

可以满足大学生、中学生或在职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人利用假期来学习的需要;

学习与旅游相结合,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异国风俗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走出国门,但由于工作、家庭、学业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进行长期留学,这时候,短期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短期国际交流的现状

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国外来华短期交流人员和出国短期交流人员的资助较少,下表为2010年国家支持出国人员比例,可以看出,短期交流、本科和硕士总和所占资助的出国人员比例仅10%[6]。

表1 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4 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图

下图为2009年和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留学人员比例,两年内所资助的短期来华交流人员比例也较小。

图5 2009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6 2010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近年来,各高校对短期出国交流及短期来华交流支持力度较大,主要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及国际班的形式组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夏令营,例如土木工程国际夏令营。另外,学校开设了多门国外专家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设计》、《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基本概论》等。

5.短期国际交流建议

现阶段短期国际交流发展迅速,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5.1有目的和有重点地选择院校

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院校在选择国外学习交流大学时,不免有些不谨慎或盲目,比如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比较多。却忽略了自身专业知识的特点,甚至造成有些所选择的英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不如国内大学的专业水平,这样不能让学生和学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我们应当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尽量选择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与自己院校专业对口的比较好的大学开展学习交流[1]。

5.2短期交流与学校及科研项目支持相结合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费和生活费多由参加的学生自己负担。有些优秀学生想参加,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做到能够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短期国际交流中,就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选拔,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奖助学金资助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交流经费,另外提供部分自费名额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这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对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研究生有短期交流需求的,可以结合有实力的导师科研项目中国际交流经费,鼓励学生做针对性的交流。学校应鼓励这样的交流,并与学校其他交流项目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专业研究中,同时培养专业兴趣,一举多得。

5.3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

领队教师是影响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在,大多数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外语教师领队,间或还有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学生语言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无助于学生的专业学科交流和发展。因此,院校职能部门在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时,应当加派学科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与学生和外国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交流,了解教与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使教与学能有机地交融和适应,并能详细、深入地探讨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可行性。

5.4短期与长期交流合作相结合

在有些院校,参加学习交流的学生回国后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结束了。其实不然。职能部门应当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参加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生。短期交流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鼓励机制除了能够实现对短期交流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的嘉奖外,也能够激发参加短期交流的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今后的长期交流打下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跃东,张昀.关于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理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108-109.

[2]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190.

[3]伊莉曼・艾孜买提.影响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6):99-102.

[4]刘云.教育国际交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所受冲击及转变[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43.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国际交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005-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03

[本刊网址]http://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教育国际化主要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设置国际化课程、互认学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等。

当前,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大多依靠母体学校,未能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教育体系,许多学院尚未成立专门机构,对国际交流的研究也屈指可数。笔者根据近一年来我院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情况以及所开展的留学意向调查,结合学生出境交流的99篇感想和9场座谈会的反馈内容,浅析独立学院学生出国、出境学习的特点、困境与对策,以期唤起更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一、现状分析

我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学院于2012年9月设立国际合作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并于12月1日成立国际交流学院。自学院成立以来,我院国际交流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出国出境的人数也增长不少。目前,我院主要与境外友好大学合作开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双学位联合人才培养、免试推研、一学年或一学期校际交换、短期游学等项目。友好学校涉及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20多所高校。然而,这与高等学校国际化的指标以及学院的预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有些项目报名者寥寥,甚至遭遇到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笔者试图了解,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独立学院学生参与到国际交流项目中来?独立学院如何才能突破国际化办学的瓶颈?

与此同时,笔者针对我院参与过国际交流活动的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抽样调查了2011级、2012级、2013级40个专业109个班级的7732名学生,共发出问卷7732份,回收有效问卷共6975份,有效率为90.2%。其中有701人有意向参加。本调查中部分选项可多选或自行填写,因而所反映的数据表明的是学生对选项的总体倾向,除留学意愿比例为“相应人数/问卷总数”外,其余各项比例指“相应人数/有意向出国(境)人数”。

(一)具有留学意愿人数较少。截止至2014年3月,我院在校生人数为9692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已参与的学生有212人,仅占在校生人数的2.0%。在调查问卷中,有意向参与的学生占10.1%。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留学打算和规划。总体而言,我院具有留学意愿学生人数较少。

(二)留学模式悄然改变,传统优势项目渐失宠。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双学位项目是独立学院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支柱。但近年来,学生对双学位项目的需求大大减少。他们更偏向于时间相对较短、费用相对较低的校际交换和短期研修项目,抑或是选择能进行更高层次深造的硕士研究生项目。在国内升学项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时,一些学生会自主申请国外、境外高等学府的硕士研究生。

(三)男女比例不均衡,专业之间差距较大,高年级留学意识增强。无论从参与度还是从有无留学意向上来看,女生的积极性远远高于男生;而中文、商科、管理、外语类专业的学生也比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具“走出去”的意识。

当然,就我院专业构成而言,文科、商科、外语类学生基数要大于理工类专业学生,但理工类学生留学意识相对淡薄是不争的事实。这可能与学生规划和专业设置有关。一方面,我院理工类学生与本一院校学生相比,人生规划意识相对较弱,并未认识到出国留学给今后人生带来的财富;另一方面,理工类专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存在这样的担忧,一旦出境学习一段时间,很可能跟不上本校的课程进度,对今后的学业乃至毕业造成不良影响。相较而言,文科、商科、外语类学生课业负担较轻,加之有良好的出国留学传统延续,参与度明显高出许多。而在文科、商科、外语类学生中,女生又占大多数,加之女生与父母、同学、朋友之间的沟通多于男生,更容易受他人影响,对外国的好奇心也更浓烈,更有“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愿望。目前,二、三、四年级是参与活动的主力军。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人校不久,对国际交流并不了解,仅选择参与对成绩、专业等限制条件较少的短期研修项目。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会渐渐融入到更多项目中来。

二、推进对策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笔者感到应当从他们的“痛点”与“兴奋点”出发,寻求真正适合他们的推广方式。根据上文所分析,提出以下四大对策。除了传统的三种宣传方式(利用学院官网、学院橱窗张贴、班主任辅导员传达)以外,可采取其他较为新颖有效的行销模式,扩大宣传范围。

(一)网络宣传。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在学生中间已相当普及,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效果十分显著。学院可在各大社交网址和聊天工具上设置公共主页,例如,人人网、新浪与腾讯微博、微信公共账号、QQ群等,传达国际交流信息。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度比传统宣传方式要高得多,可使资讯快速传播。另外,我院学生自主研发了“在文正”手机app应用软件,及时更新学院各类新闻通知,学生下载使用类似的手机软件非常方便,因而传播信息更加快捷有效。

(二)内容包装。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宣传中的着力点可放在语言的活泼有趣、内容的形象生动、形式的多种多样上,如在校园电子屏上滚动信息、海报栏处张贴海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们会慢慢地感觉到出国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高深莫测的神秘事情。这对于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迈出留学的第一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专网维护。建立专门的国际交流网页,及时、更新学生的留学感想、交流心得和项目通知等,并能在学院的各大公共主页上做相关链接,让更多学生和家长得以关注,消除一些学生与家长对国际交流的负面想法。

(四)现身说法。鼓励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撰写留学感想,通过学院各类网站以及翠文报刊登,不定期召开归国学生座谈会,介绍留学心得和体会。让身边的同龄人现身说法,生动而真实的“刺激”,足以使有条件的学生“动心”。让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相传,现身说法留学收获,直观真实的宣传,远比学院宣传效果要大得多,不失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

三、增设海外交流奖学金,加大奖励补助力度

在调查问卷中,几乎所有同学都建议学院增加公费项目或设立奖学金,在资金上给予补助。我院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即设立了海外交流奖学金,鼓励学生参加海外交流活动。该奖学金每年有40个名额,分为两个等级,分别是8000元/人和5000元/人,成绩优异的学生、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干部以及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都可以申请。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暑期海外游学项目的实施。

因此,建议学院增设专项奖学金,对赴国外友好学校进行一年以上学习交流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学生为获得奖学金希望参加活动,而参加活动得到的收获又促进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形成了良性循环。此外,学院需拓展更多的公费项目,降低学费门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参与到出国留学项目中来。

四、拓展国际项目,提高交流层次

(一)开拓硕士项目。近年来,硕士研究生项目越来越受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关注。许多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使自身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拓展硕士研究生项目,与层次较高的境外高效合作,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特别是英联邦国家的硕士研究生项目,学制1到2年时间短,课程紧凑,时间较短,学业完成后还可参加实习或工作,多积累经验,收获财富,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增加校际交换项目。在校际交换项目中,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档次、专业水平等,可加大对亚洲国家和地区项目的重视力度,从而带动全院的国际交流气氛。在扩大港澳台高校项目的同时,可加大非英语语种的培训,如韩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使小语种国家留学费用低、性价比高的优势发挥出来,学生可规避英语薄弱的风险,多一份国外升学选择权。

(三)创新联合培养项目。对于双学位合作项目,从以往国内外相同专业双学位到不同专业双学位转变。譬如,我院与日本大学进行日语与计算机联合培养试点,采取日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并重的模式,以培养外语与信息技术兼修的全球性IT人才,提高就业和升学的竞争力。热门专业的双学位项目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针对国内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可建立英语与商科双学位、英语与新闻双学位等项目。

(四)完善短期研修项目。保留学生反响较好、线路成熟的线路,借鉴母体学校和江苏省交流协会的游学项目的经验,增加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不过,短期研修毕竟是层次较低的环节。从长远来看,必须不断提升交流层次,才能真正收获国际化教育的果实。

五、重视自身国际化建设

对学生而言,出国留学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还能提升外语能力、跨国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而言,同时,邀请外籍教授前来讲学,组织国际学生来学院开展交流活动等,都有助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国际化建设。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对策,紧抓教学和就业质量始终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倘若学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在语言、成绩和能力上不过关,或“海归们”因“含金量”不足而失去就业竞争力,那将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最大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6.

[2]赵蓉.独立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思考[J].科学时代,2010(13):198-200.

第9篇

关键词:文化外交战略 软实力 国际交流员项目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3)05-0058-64

文化外交是日本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多元化。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是其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体现,对提升日本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是日本“招募国外青年进行外语教学指导项目”(The 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me,简称JET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作为日本文化软实力输出、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充实日本的外语教育,促进地方国际化的发展,在日本总务省、外务省和文部科学省的联合推动下开始实施JET项目。26年来,该项目招募的各国青年活跃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20个政令指定城市、市町村。成立当初,参加者只有来自4个国家的848人,现在则已发展到了62个参与国,规模总计超过了55000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交流项目之一,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该项目由外语指导助手、体育国际交流员和国际交流员三个职种构成,与其他两个职种相比,国际交流员一职有着独特之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日语沟通能力,他们主要供职于日本各县厅和市役所等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在JET项目中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

一、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的性质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国际化的需求。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国际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债权大国、投资大国、金融大国,企业界率先步入国际化进程。大量日本企业进驻亚洲、美国及欧洲等国,日本式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受到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和反感,一种谋求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愿望越发得到重视。其次,日本面临着实现“共生”和“共存”的社会问题。在国内,一方面,外国劳动力和留学生等外国人口大量涌入;另一方面,日本国内不仅存在着极少数的阿依努族和琉球族,还有很多战后被强制移居日本的朝鲜人和韩国人,面临着需要消除等级差异这一社会问题。在国际上,由于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去国外旅行的人数猛增。提升国际形象,增进日本国民对异国文化理解等现实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最后,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和民间团体积极开展国际民间交流活动。以中日关系为例,自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上世纪80年代中日民间交流频繁。1984年9月至10月期间,3000名日本青年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1985年,500名中国青年乘坐“中日友好之船”访问日本,这些举措也从一个侧面促使日本加快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第二,“回归亚洲”的经济战略需求。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进入了经济成长低迷期。为了振兴经济,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意图,日本逐渐将战略中心从欧美转移至亚洲。日本经济新闻社1991年第四季度的调查表明,2000年前,日本企业在亚洲最主要的投资国家中,中国位居第二。这一时期的亚洲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巨大的市场有助于日本经济的振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地方间经济交流成为必然趋势。

第三,改善中日两国国民友好关系,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中日两国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许多利益共同点。众所周知,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国,良好的国家关系对于实现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意义重大。良好国家关系的基础往往在民间,它离不开两国国民间感情上的和解和融洽。因此,推动民间交流可以有效缓解两国间的历史积怨和感情隔阂。

第四,实现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文化外交战略的需求。“软实力”是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它能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后,越发认识到提升本国软实力对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话语权的重要性,并积极从软实力的角度思考、规划国家战略。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任职期间(1982年-1987年)曾提出:“日本要积极参与创造新的世界文明,充分挖掘日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科学体系,并向世界各国宣传,使日本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国家”。从中足以看出日本欲从文化吸收型大国转为文化传播型大国这一软实力文化输出的战略雄心。日本欲通过其软实力输出的文化外交战略,推行日本的价值观,以减轻国际上的文化摩擦,增强国际社会对日本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为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分。为了减少中日两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利用各种途径培养一批外国人成为知日派和亲日派,通过他们使日本文化得到积极宣传和输出,最终实现其文化外交战略。

(二)实施概况

据调查统计,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JET项目在中国推行的国际交流员项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JET项目成立之初,招募范围仅限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英语国家,1989年扩展到德国和法国,2005年扩展到全世界。最初招募人数只有848人,到2000年扩大至6000人,成为日本战后最大的国际交流组织。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JET项目的实施重心最初在欧美。从二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直将欧美作为实现自己各种战略利益的重心,日本JET项目也自然顺从了这一重心原则。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逐渐将重心转移至亚洲地区。据财团法人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的统计,截至2010年,已有986名中国青年通过JET项目成为国际交流员,占日本对华JET项目总人数的90%以上,是日本对华JET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力军。以2012年-2013年任期的国际交流员为例,日本JET项目对各国的招募人数中,最多的是美国,有2334人;其次是加拿大,有477人;第三为英国,有432人;而中国仅为78人;近邻的韩国为64人。其中招募国际交流员人数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102人)、中国(69人)和韩国(55人),而加拿大国际交流员人数仅19人,英国国际交流员人数仅12人。

通过图1可以看出,就各国JET项目的总人数而言,中国要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但是中国国际交流员在JET项目总人数中所占比率则远远超过这些国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国际交流员从事的都是外语指导助手工作,没有一人担当体育国际交流员。从这点可以看出,与以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相比,日本JET项目主要是出于提高本国中小学生和国民的外语水平的目的,语言教育交流要多于国际交流的目的。而由于历史、地缘等关系,以及与近邻中国在各个方面的交流频繁,其国际交流需求胜于语言教育交流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在日本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28名原中国国际交流员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历高,其中本科学历占42.9%,研究生学历占53.6%。二是绝大多数毕业于大中专院校日语专业,所占比例为92.9%。这既满足了语言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化适应的障碍。其中,认为非常胜任国际交流员的占53.6%,比较胜任国际交流员的占46.4%;认为能适应日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占96%,不难融入日本社会的占75%。三是职业背景较为单一,多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78.6%。其中,公务员占27.3%,高校教师占72.7%。四是任期短,按规定,最高任期可达5年,但是中国国际交流员的任期绝大多数为1年,这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员相比,任期明显要短,这与绝大多数中国国际交流员都属于在职公派,不适合长期留任有一定关系。由于中国国际交流员在专业素质、职业背景和任期期限等方面的招募要求限制,导致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在中国的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以“草根民间交流”为手段的文化外交战略

国际交流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开展国际交流事务、协助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以增强当地居民对跨文化的理解等。国际交流员的工作涉及行政事务和民间交流两个方面,不仅承担着促进两国地方政府间合作交流和民间友好的职责,还是宣传母国文化、展示母国形象的“活广告”,因此被誉为“草根外交官”。总之,国际交流员从事的工作是非官方的、不涉及政治层面的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属于“草根”性质。国际交流员项目也被称作“连接日本地方和世界的草根交流项目”,被定位为“草根民间交流”项目。

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通过让中国国际交流员进入日本地方政府部门,从事中日两国地区间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或辅工作,增强中国国际交流员对日本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好感,培养一批亲日派和知日派。该项目是日本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输出日本文化,改善国际形象,实现其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完全被纳入在其文化外交战略框架内。

二、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的实施特点及成绩

(一)实施特点

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影响之广泛,与其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体制密不可分。该项目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实现输出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不同于“走出去”的传统国际交流模式,而是以独特的“请进来”的国际交流模式让中国国际交流员们直接进入日本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工作,直接与日本国民接触,亲身感受日本文化。这样的举措使得日本的国际交流模式更加层次化和立体化,文化软实力的渗透性也因此更强。

第二,体现地方国际化的先进理念和极高的社会参与度。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年代,致力于地方国际化的理念更具深远意义。全球化是一种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以广义的文化为主体的全球社会合理化与一体化浪潮,可以说该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正迎合了全球化的内涵和需求。据财团法人自治体国际化协会的统计,2012年度,该项目涉及了日本38个县市级的相关部门,具有参与面广、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特点。

第三,具备科学完善的结构体系保障。这主要体现在:(1)多层次的组织保障体系。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直接由财团法人自治体国际化协会执行管理,同时又得到总务省、外务省、文部科学省等三个中央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有效确保了国际交流员项目的顺利进行。日本在中国设立财团法人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确保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各个环节的顺利运作。(2)完善的业务培训和咨询体系。中国国际交流员在正式赴任前,分别由日本驻华大使馆和财团法人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组织赴任前研修,在任期中组织业务能力相关的研修,开设日语学习讲座。除此之外,还专设电话热线和邮箱,解决国际交流员工作和生活烦恼。(3)原国际交流员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包括日本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52个名为JETAA的民间组织,2006年时达到了21000人的规模。此外,还创办了一份名为《JET Streams》邮件刊物,成为加强国际交流员项目与原国际交流员们联系、交流的信息平台。

(二)积极作用

第一,该项目加深了中日两国国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促进了民间友好。问卷调查显示,所有原中国国际交流员都认为国际交流员的经历加深了自己对日本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认为对日本增加了好感的占到了82.1%,回国后与当时任国际交流员的地方机构有工作往来联系的占到了85.7%。

第二,促进地方间的交流合作。近年来,中日两国间经贸往来关系密切,商务考察活动频繁。迄今为止,日本已有388个市、町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中国国际交流员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中国国际交流员通过接待来自中国国内的访问考察团,参与中日双方会谈的筹备工作,在拓宽日本商品在中国的市场、吸引中国游客、协调沟通商业谈判、举办中日双方物产展销会等方面都发挥了促进作用。

第三,提升了中日两国人民对于彼此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促进了两国文化软实力的碰撞和互动。中国国际交流员们不仅在工作中积极展示、提升中国的正面形象,充当起民间外交家,而且还在学校、市民馆、国际交流协会开设国际文化理解讲座、国际交流活动和汉语讲座,与当地普通国民面对面交流,有效地展示并输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两国文化软实力也因此在草根层面真正互动起来。此外,中国国际交流员们还协助编辑杂志刊物,定期在官网上发表文章介绍中国文化和感想,拓宽了两国国民间思想交流的渠道。据长崎县县厅官网统计,从2004年7月-2012年8月,已有14名中国国际交流员在官网上发表了30余篇介绍中国文化的相关文章,提高了日本国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度。

(三)不足之处

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该项目所发挥的现实作用和预想之间产生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选拔对象受限制,在中国国内知名度不高。日本对于中国国际交流员的招收方式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员一般通过社会招考的方式来招募,而中国国际交流员的招募更注重职业背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单位直接选派的占25%;通过省、市政府外事办公室选拔的占64.3%;通过社会招考的仅占10.7%。选拔对象绝大多数来自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高校。由于招募范围的局限性,造成该项目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都很有限。

第二,现实作用的局限性。其原因主要为:(1)文化差异导致的鸿沟。中日两国分别属于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不同的文化差异极其容易造成文化阻隔感,在相互理解上产生困难,甚至是误解。国际交流员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感受着这种文化阻隔感,也会在这种文化阻隔中深陷茫然。据调查,85.7%的中国国际交流员认为工作中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工作方式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国际交流员作用的充分发挥。(2)受到中日国民间的好感度恶化的负面影响。两国国民间的好感度与国际交流员项目所发挥的现实作用密切相关,导致两国国民间好感度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日本国内的错误舆论导向致使日本国民厌华、嫌华情绪严重。至今为止,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和暧昧的战争观和历史观仍然在作祟,模糊的战争史观使一部分政客和民众的战争加害意识淡薄,对于邻国带有厌烦感情和抵触情绪。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面对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日本一股政治势力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加剧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排斥情绪,民众感情更加恶化。另一方面,中日政治关系的恶化加剧两国国民间的厌恶情绪。小泉纯一郎首相任职期间(2001年-2006年),中日关系冷淡。2004年10月,日本内阁府《有关外交的舆论调查》表明,对中国“没好感或不太有好感”的人达58.2%,比前次调查上升10.2%,调查结果都创下至2004年为止的新高。同年9、10月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进行的舆论调查也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很不亲近”和“不亲近”的人占53.6%,比2002年的调查上升了10.3%。自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发生以来,日本政府和一小撮右翼分子肆意歪曲历史,蒙骗日本民众,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据2013年8月日本非营利活动法人“言论NPO”公布的第9次“中日联合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日两国国民对对方国家持负面印象的比例均超九成,创2005年首次调查以来的新低。中国受访者中对日本持“不好的印象”的比例高达92.8%,日本受访者中对中国持“不好的印象”的比例也高达90.1%。

第三,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历经20多年后,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本身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包括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国际交流员的工作能力、扩大其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如何扩大选拔对象范围;如何扩大该项目的后续效应等等。

三、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是日本实现其文化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战略机制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认为其对中国的启示可以归纳如下几方面。

第一,积极推动并建立“草根民间交流”模式,探索更多自下而上的国际交流新途径。民间交流是构筑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所在,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之所以能取得瞩目成绩,在于它20多年来始终着眼于民间交流,积极为民间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国民间的感情沟通、相互理解和认可度,从而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中日两国地方政府间的友好交流。

第二,“草根民间交流”组织运营的科学先进理念不可或缺,提升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是关键。文化传播离不开各种组织运营形式的载体,作为民间组织运营的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其成功离不开政府、地方和民众三位一体的参与。文化隔阂的消除,文化使者能力的提升,参与度的提升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个层面的力量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运营模式中的先进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克服其局限性,扬长避短。

第三,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可以积极推行外国文化“请进来”模式。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的成功还在于它的远见卓识和开放的姿态,让中国国际交流员直接进入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与日本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共事,为“请进来”的民间大使发挥文化外交作用提供舞台,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文化理念、价值观等传播开去,达到了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加快文化“走出去”模式的步伐,以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报告又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进一步强调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整个文化要求中的总领性地位,突出了它的战略性地位。因此,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应该有多方位和更深入地探索。推行外国文化“请进来”的文化外交战略,可以提升中国国民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促进相互交流,不断扩大民间友好的基础;同时还能表明中国宽阔的胸襟,最终提升中国的正面形象与国际公信度。

结语

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国际关系,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更加需要加强民间的交流和合作。虽然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其在对提升日本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切实可行的作用。因此可以预测,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未来不会轻易废止,尤其不会减少对中国国际交流员的招募。在国家关系层面上,中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问题等敏感问题,民间交流也因此严重受挫。那么,在政府外交很难有起色的情况下,民间交流关系的修复才显得更加急需和紧迫。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交流模式的参考。

第10篇

关键词 美术院校 教育国际化 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那时跨国的“游教”、“游学”之风盛行,因此高等教育自古代萌芽之时便具有了‘国际性’这一特征。”①中外专家学者对“国际化”的含义有诸多解释。弗里曼·巴茨在《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是本国学校观念和课程的国际化;是某个国家的师生到其它国家教育机构学习或研究,即师生的国际流动或跨国教育交流。”在2004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30多所大学的校长也达成共识: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及墨西哥等拉丁美洲的顶尖大学突破传统,在研究生交流方面越来越国际化。2008年,智利政府拨款60亿美元供智利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②综上所述,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1 广州美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我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使国际化从经验性的实践上升到理论性的探讨,再到制订具体的策略,从而推动实践发展的新阶段,不断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广泛建立合作伙伴。我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的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相继开展了工作坊、交换师生、展览等交流与合作。

实施国际交换项目。根据我校与国外合作院校签署的合作协议,我校自2005年开始推进交换项目,制订了《国际交换生管理条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国际交换项目使我校师生有机会“走出去”开阔眼界,并且拉近了我校与国外艺术院校的距离,使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提升。

举办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绘画、设计艺术作品展和研讨会。“艺术无国界”,艺术能跨越时空,打破人们心理上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陌生感。我校对于在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对教学科研有重大意义的展览,都会给予重视及资助。我校师生通过观看作品展,参与研讨会,对国外的文化艺术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展览和研讨会是生动的艺术课堂,这里没有教室墙壁的桎梏和填鸭式的灌输,没有枯燥的文字叙述和间接的图片影像,只有主动、纯粹的艺术享受和艺术创作灵感的碰撞。在输入的同时,我们也向国外民众展示了本国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传达了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或合作研究。这不仅能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而且能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我校卢瑞祥教授于2006年3月赴英国邓迪大学讲授书法,吸引了各阶层人士前来观摩学习书法,在英国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邓迪大学网站、邓迪艺术报网站、邓迪市议会网站、苏格兰艺术协会网站、苏格兰《艺术品》杂志、BBC电台等网络和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和专访。“请进来”是聘请国外知名的艺术家、设计师来我校教学,举办讲座、工作坊等,以充实我校的科研、师资队伍。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创作理念,帮助我校开设新课程,编写新教材,填补专业领域的空白。通过引智工作,提高了我校师生的专业和外语水平,活跃了学术氛围,为我校的专业教学、青年师资培养和国际交流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我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内外诸多院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现在校外国留学生人数较少,且增长速度缓慢。

2 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国际化进程对策

我校提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艺术类大学”的目标,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将有助于实现上述办学目标。

2.1 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思想决定行动”。因此,要推动我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必须首先确立国际视野和国际观念。首先,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影响教育国际化进程最重要的因素。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其次,师生员工对国际化的理解和支持也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员工、学生都具有国际性的思维和意识,那么国际化氛围就很容易营造和形成,国际化项目的实施将会更加顺利,理所当然地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会更大。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试将国际化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当中,并对各二级教学和科研部门提出了与国际化相关的量化考核要求,这无疑将对国际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建立组织与制度保障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推进国际化进程,就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国际交流事务虽属行政范畴,但又具有特殊性,即与教学科研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建立系统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国际化进程规范、有序地进行。

(1)成立“国际化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作为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决策和协调机构。协调小组对学校国际化进程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进行全面指导,并协调涉及多个部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交流;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创新人才不仅是我国重点大学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全球著名高等学府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是如此。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出国交流概况

与浙江大学学生出国、出境交流活动主要由外事处、教务处和学工部等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不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出国交流活动主要由学校的对外事务机构负责管理,并且有专门的部门对全校的学生出国交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对外联络、信息、学生选拔、出国管理及交流奖学金发放。

新加坡国立大学非常重视学生赴国外参加实践、学习和考察交流活动,制定了学校学生全球化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在校学生中50%有出国学习、交流、考察经历的目标,并且到2005~2006学年全校学生出国交流的比例已经接近了学校目标,达到了41%。

目前,浙江大学学生出国交流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交换生项目和文化、体育交流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出国交流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重点包括五个方面:1、Joint/Double Degree Programmes(JDP/DDP)。2、NUS Overseas Colleges(NOC)。3、Overseas Enrichment Programmes(OEP)。4、Language immerion Programmes。5、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s(SEP)。

交换生项目(SEP)是指学生利用1~2个学期到国外高校学习,在学习专业、文化课程的同时,体验不同文化、不同教育制度与体系和不同生活方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换生项目开展得比较成熟,各项管理制度也相对规范和完善,学生报名和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截止到06~07学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参加交换学习的比例已达17%,已经非常接近学校20%的目标。

与浙江大学一样,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出国交流信息也是通过网络进行,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选拔。不同的是,浙江大学学生出国交流的选拔形式单一,竞争激烈,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出国交流的选拔就简单些,形式也相对灵活。这主要是由学校的交流项目与学生的需求不平衡造成的,浙江大学学生交流项目总体较少,学生需求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流项目数量多,可以满足学生需求。因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在选拔学生时根据学生报名的先后顺序即可确定人选,而浙江大学不少项目要通过笔试和多轮面试才能产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也发放一定数量的对外交流奖学金,并且是由学校每年拨付,用于支持学生参加交流活动,用途主要是补贴学生的国际旅费。国立大学也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学生出国交流,学校每年也会安排社会赞助经费用于支持学生活动。

由于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和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英语已经是新加坡重要的沟通语言,所以对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而言,出国交流的语言关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在我国高校,语言是学生参加出国交流和出国深造的主要障碍。

二、我国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相比,浙江大学在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方面。由于学校主要是由三个部门负责学生对外交流活动,各交流项目缺少一个统一的宣传与信息渠道,缺少学校整体交流情况介绍的信息与单个的交流项目信息,学生对交流项目了解不全面,学生在选择交流项目时表现出盲目性,缺乏对自身的学习规划。

2、交流项目方面。虽然浙江大学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与国际知名高校签署的交流项目数偏少,参加的学生人数也偏少,学校能够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这一点看,离新加坡国立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3、交流项目的层次方面。交流项目的层次是指交流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学术水平,交流项目对学生的受益程度。目前,与浙江大学签署交流协议、开展交流合作的国际一流大学并不多,交流学校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参加交流活动的成果与收获有限。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换生项目主要的目的地就是全球各地的著名学府,这不仅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地位相称,也与进一步提高学校国际声誉的战略目标一致。

4、交流的机制方面。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除了受到个人意向、费用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需要面对选拔考核关、语言交流关和生活自理关,返校后还要面临课程互认、学分转换及将来衍生出的一系列教务方面的问题,如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没有形成健全和完整的相关配套制度,浙江大学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往往是在不违反教学制度的前提下,按个案处理。

5、交流活动经费方面。学生赴国际参加校际交流活动所需费用较大,学费、生活费和国际旅费是主要开支。当然,所有的费用由学校来承担是不现实的,但全额由学生个人支付,对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来说负担过重。

三、推进大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主要措施

1、完善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机制、加强交流工作管理是当务之急。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由外事处、教务处和学生处共同负责管理,其中外事处主要负责国际学校的联络工作及洽谈合作交流事宜;教务处负责交流学生的学习、学分的互认和学籍的管理;学生处负责本科学生交流考核,交流项目的宣传,交流成果的总结深化及交流奖学金的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机构来负责此项工作,因此三个部门必须互相协助、互相配合,不断完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国际交流的管理工作。

虽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相比,浙江大学的学生出国交流活动开展得比较晚,差距比较大,但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发展还是比较快,2006~2007学年学校共派遣出国或赴港澳召开参加交换学习、科研训练、交流考察及文体活动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千人,按每年六千人的招生规模计算,每年接近20%的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当然,如果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要提高到50%,那么每年必须有近三千人参加交流活动,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2、正确引导,广泛宣传,扩大和深化交流成果。学校应该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为理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交流活动的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交流计划,提高学生对交流工作的认识。通过宣传,让在校学生意识到,参加国际的校际交流活动,不仅仅可以强化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不同的科研学术氛围、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不同的文化生活。对有志将来继续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与导师名师直接接触的机会。

学生参加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不论是只有一个月以内的短期文化、实践交流项目,还是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科研交流项目,只要认真完成交流任务,努力实现交流目标,都会形成不同形式的交流成果。做好交流成果的收集,并且扩大、深化和辐射交流成果,是学校组织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任务。学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感想体会及学生的论文报告都是学生参加交流后形成的成果,学校应该充分吸收和利用这些成果,通过召开交流学生座谈会,组织交流学生论文报告会,制作交流论文集等,扩大、深化和辐射交流的成果,让还未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感受到交流成果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国际校际交流活动中来。

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让交流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交流的主体是在校学生,成果辐射和宣传的对象也是在校学生,同样,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制作论文集主要依靠的也是在校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国际交流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主动参与学生国际交流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宣传、项目推广和交流成果的深化等方面发挥学校管理部门难以达到的效果,成为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扩大了交流面。

第12篇

本刊讯 日前,天津市年度外事工作会议在天津大礼堂召开。副市长任学锋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有关部委办局、各区县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分管负责同志、涉外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对外友协理事会成员单位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12年全市外事工作,分析了外事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了2013年外事工作任务。

会上,任学锋副市长还表彰了“天津市人民友谊贡献奖”获奖单位和个人。天津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荣获“天津市人民友谊贡献奖”。该奖项评选表彰活动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由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开展,旨在表彰我市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友好交流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国际友好交流事业中来,推动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天津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作为教育领域的民间组织,长期致力于搭建教育国际交流服务平台。自2009年换届以来,一直秉承“积极推动天津市教育国际交流事业发展,促进天津市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增进天津市与各国、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加深友谊与联系”的理念,在教育领域为天津市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协会积极拓宽渠道,为天津市各级各类院校师生“走出去”交流搭建平台,除长期组织以教育为主题的特色学生海外游学活动以外,还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校长及教师考察、培训活动,以不断拓展天津市教育工作者的全球视野,推动天津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协会还坚持以“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合作渠道和领域,为国(境)内外双方架起交流合作的桥梁。为加强本市教育外事干部的队伍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天津市教委的支持下,协会连续四年举办了天津市教育外事干部高级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包括各院校领导和从事对外交流合作的干部、教师,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千余人次。

此外,协会还承办了中德职业教育论坛,“天津・香港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论坛”,以“教育交流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印论坛”等大型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会议、论坛,促进国际以及的深入交流,为天津市教育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作出贡献。作为民间组织,协会还十分重视开展公益活动,致力于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四年来,多次免费举办农村英语教师培训,让更多的农村地区英语教师有机会走进纯外教课堂,从而更好地惠及农村地区广大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