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科技发展

林业科技发展

时间:2023-05-30 10:1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科技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科技发展

第1篇

1林业科研发展现状

伴随科技的进步,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事业也同其他领域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各林业科研院所和各级管理部门围绕如何实现我区林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开展了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科技攻关、成果推广与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林业生产解决了一批综合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林业科研机构主要有内蒙古林科院、林科院各分院、各盟市林研所等10个林业科研机构。地域较大,地理位置独特、森林资源丰富以及重要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地方特点。各科研单位的学科优势见表1[2]。多年来,内蒙古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地区林业发展实际,刻苦攻关,扎实工作,在沙漠化防治研究、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困难立地造林和防护林技术、生物菌根技术研究、灌木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林木良种引进与选育研究、森林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见表1)。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林业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各盟市研究基础条件不同,纵览全区林业科研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2.1盟市科研项目数量少、规模小且分布不均衡

从全区来看,林业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主要都集中在内蒙古林科院。由于盟市科研基础和科研实力等各方面因素,各盟市林研所无论是从纵向渠道还是从横向渠道都很难争取到大的科研项目。科研是林研所的立所之本,发展之根基。科研项目少导致仪器老化、设备陈旧,致使部分资源未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申报的课题很难获得批准,挫伤了部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盟市科研项目分布不均衡,赤峰、通辽的科研项目多一些,其他部分盟市的较少。

2.2各盟(市)林研所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各自为政

内蒙古各盟市在资源和学科优势上都有鲜明的特点。但不同的两个盟市之间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共同点和交叉的。不同的林研所之间缺乏必要的科技信息的交流。在仪器设备方面也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某些仪器设备可能通过某一个项目购置,如果不再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仪器设备可能就被闲置,如果其他盟市的林研所进行相关的科研项目,就可以利用那些已购置的仪器设备。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财力、物力、人力。目前,各盟市林研所之间项目合作很少,结果造成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很难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更谈不上获高层次奖励,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3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条件较差

林业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区长期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盟市林研所许多项目都是合作项目,往往分拨到盟市林研所的项目经费少之又少,科研经费与承担的任务不匹配。林业科技具有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突出的特点,科技推广所面对的是弱势群体,因此,没有固定的项目经费作保证,林业科技事业很难有持续性发展。近年来,林业科技投入有所增加,但随着物价上涨,工资、差旅补贴等科研开支逐年增加,无形中减少了科研经费。据调查,一些研究所大部分科研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其研究测试手段远不能适应科研的要求。盟市级林科所的科研仪器设备更少,有的基本科研仪器设备也不具备,更谈不上先进的仪器设备。全区仅有内蒙古林科院的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一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森林培育林木菌根生物技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另外,我区的科研项目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多元化投资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很少,也就是说科研单位的课题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投资,接受企业委托开展研究的课题较少。由于科研项目经费不足,导致课题研究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使用价值不大,难以适应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4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受现行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年轻的专业人才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受工作环境恶劣,待遇较低的影响,又难于留住现有人才,造成专业人员年龄老龄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很难形成有实力的科研团队。

2.5科研与生产脱节,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多年来,在科研与生产结合方面虽然进行了多方努力与探索,但目前仍存在着脱节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8]。科研面向生产实际不足。各地方林业科研院所面临着真正需要立项项目不能立项的问题。一方面科研、推广与生产单位各自独立,分工明确,缺乏统筹兼备和有机协调的机制,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又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造成了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与生产脱节,科研项目的配置不合理,应用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过大,生产急需的重大技术突破少,现有成果不完善、不配套,缺乏实用性,导致了近一半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了林业建设科技含量低,质量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林业生态建设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由于地方林业科研院所科技实力、科技成果、科研经费等的限制,又难于立项。

2.6科技储备不足,高水平成果缺乏

我区通过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林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仍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林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关键技术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和突破,应用基础研究仍乏力,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尚滞后,导致科研成果贮备不足,直接影响了当前及今后的科技发展。多数林业科技成果水平低、涉及范围窄。区内林业科技成果总体而言,技术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的技术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技术少,缺乏能直接参加市场竞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化成果、专利技术,而且大多地方科研院所多偏重于不同绿化树种的引种、驯化、育苗、种质资源选育等,经济作物栽培与引进、花卉等生产行业急需的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不多,林业基础研究也较薄弱。

3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3.1增强合作与交流增强区内各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林业科技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借助对方的科技、人才和成果优势,寻求发展共赢,进一步提高全区林业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通过项目合作,实现科研设备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注重科研信息宣传交流工作。一是组织科研调研。深入了解各地林业科技在研项目、拟攻关项目,实施既有针对性,又有覆盖面的研究项目;二是科研快讯。各科研院所以科技简报等形式介绍项目的进展、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三是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基层林研所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方法。

3.2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

3.2.1改革科研体制,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通过调整科研结构,合理分流科研人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真正从体制上解决科研机构设置重复、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状况,加速林业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探索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科研人员投身科研事业的积极性。

3.2.2林业科技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建议内蒙古林科院及大专院校与基层科研所共建几个研究开发中心、产学研实验基地、产业化基地等。这样可以多出成果,壮大科研实力,特别是对于基层科研院所,借此可以切实增强创新能力,丰富科研手段,锻炼和培养人才。

3.2.3增加科研经费,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增加对林业科技的有效投入,逐步建立稳固的投入保障机制。

3.2.4加速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科研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水平。林科院力争获得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争取科技培训项目立项,承担对基层的培训工作,把科技队伍的素质提高落到实处,为基层科研单位定向培养人才。

3.3明确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加强林业科技创新

第2篇

    1我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1)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4)发挥科技创新对林业生产的重要作用。1)科技创新用于林木品种培育,针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培育不同的优良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物技术的科技化。2)科技创新用于绿色施肥、绿色农药等环保方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工种植的树木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有限,要保证健康成长,当遇病虫害时要科学地研发使用新型绿色农药。并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发使用绿色化肥。3)科技发展促进林业体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动林业防火体系的完善。

    由于森林火灾频发,对于现代林业防止火灾也非常必要。林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现代林业科技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林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林业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从而推动林业的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两大问题,由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和质量的逐渐下降,更促使林业经济亟待转型,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倡导下,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所谓林业,是为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他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不断恶化现状的影响,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林区大部都处于山区,而这些地区又是极不发达地区,因此,基于经济上的诱惑,各地掠夺式采伐仍时有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发展必须落实到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不懂森林经营,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问题严重不足,森林质量逐步下降,据统计,目前我国森林面积为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总蓄积124.56亿立方米。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各个领域,我国也将其作为一项国策加以实施,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项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项标准和六十六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能力,即资源、资金、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能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

2.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

3.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科技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发展林业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是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二是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育苗培育水平;三是要研究高薪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高木材工业整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拓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1)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2)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TH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36-01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其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地带性原始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然而,随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环境被破坏程度日益严重,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越来越重要。要想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自然灾害、还原生态的支持力,就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到各个领域。林业发展和森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严峻情况,这就要求林业更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之涵义

所谓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要保持林业物质生产的可持续增长,又要确保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林业既要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对森林环境和林业物质生产需要。总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随着生态的不断恶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所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近十年来,所发生的各种环境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都是因为资源被过度索取、环境不断被破坏所造成的。为此,我国也在不断关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并未改善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管在林业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仅为61.52%,在世界排名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更低,仅为0.132hm2,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名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仅为9.42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二是分布不均。在森林分布上我国是东部多、中部次之、西部少。东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而西部地区仅仅为12.54%,对于国土面积广阔的西北5省地区而言则更少,其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三是质量不高。全国林分蓄积量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在世界排名第84位;林分平均胸径仅为13.8cm2,林木龄组结果也不合理;人工林经营水平低,还严重存在树种单一的现象。四是林地流失严重,仍大量存在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改变为非林业用地的现象。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确保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实行科技兴林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首先,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为促使林业生产力的提高,要尽快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其次,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相脱离的问题。最后,要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即既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不断调整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同时还要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的研究。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就是要不断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在第一产业上,要围绕市场需求来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或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在第二产业上,要不断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在第三产业上,可以推广发展绿化业和旅游业。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对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发展和推广新产业,进行产业重组,尽快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林业工业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不断推广精深加工和优势产品,开发木材产品的新用途,尽可能延伸产业链,使其附加值有所增加,以改善林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产品失去竞争力的现象。

3.发展生态林业

所谓生态林业就是指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前提下,再进行经济效益总量较大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生态林业可以从如下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应用和推广林农结合式,即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业为主,实行林农结合多种经营的模式,在确保生态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价值。例如,实行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种植模式。在进行植树造林的同时,也是其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村收入的另一有效方式,最终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造林。大规模的造林不仅使生态效应提高了,同时也增加了景观效果,确保了经济效益。最后,采取多样化的造林方式。例如,可以发展苗木养林,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或是发展经济林养林。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执法上,首先要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将森林资源过量消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对林业的管理力度。其次,要加强对林地的管理,避免林地被逆转现象,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对于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要予以严惩。再次,凭证运输木材制度要认真予以执行,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制度、保管制度、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最后,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要尽可能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在法律和法规的约束之中,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在法律责任方面,由于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仍然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要尽快建立并完善法律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光辉.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05).

[2]李小庆.试谈林权改革及林业可持续发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9(06).

第5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具有4个目标特征,即生态、资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表现在3个方面:①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②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③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2 当前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面积9.42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

2.2 林业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

适应市场经济支撑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处于起步阶段,吸纳社会投入生态建设、产业建设的难度较大,林业改革任务还很难巨。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现象还比较严重。

2.3 林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生物能源、木本油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没有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林业行业任重而道远

林业经营方式落后,仍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林业管理机制不健全,林地流失依然严峻,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改变为非林业用地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4 林业基础设施和支持保障能力依然落后

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市、县和基层林业部门正常经费难以保障。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还不强,毁林犯罪时有发生。林木过量采伐仍相当严重,一方面可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之一是科技的发展。依靠科技发展经济,是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森林生态环境资源监测体系;制定科学的林业分类经营的标准;确立森林生态环境价值科学评价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管理创新机制;建立森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3.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抓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起以速生丰产林基地为核心,点、片、线、网相结合,布局合理的平原林业体系;调整平原林种、树种结构,进行立体开发,农林复合式经营,增强平原林业自身发展能力;开拓木材利用途径,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以龙头产品为依托的企业集团,并进一步完善平原林业服务体系。抓好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提高丘陵地区林地生产力。

3.3 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消除非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和防止短期行为。建立健全营林、林木采伐、林木种子经营、森林公园管理等地方性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业生产秩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木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3.4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人民生态意识,将林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林业建设献出自己应尽的义务。普遍提高全民行动的生态意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强化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科学合理的发展林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李育才等.面对21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 桂先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想法[J].中国林业,2005(6)

第6篇

一、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是在制度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国家森林资源管制还不够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法规不配套,基本上还处于“人治”的状况中,给不法分子制造了钻漏洞的机会,从而经常发生有法不依的现象。另外,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不但存在着分配不均的情况,还存在着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理清责、权、利之间的关系。

二是我国很多林业主要是以经济效益为宗旨,缺乏永续前进的思想,只侧重于眼前的利益,生态环境认识并不到位,对保护林业和生态的意识薄弱,致使森林资源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它的经济效益。另外,缺乏开采砍伐的硬性标准,导致区域内具有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从而降低了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保护森林成了形式主义,成了口号;三是目前,林业资源管制中,还没有找到切合实际的林业资源管制制度,管制措施不合理,手段也不高,如:考察、策划、管制、开采砍伐等制度。因此,为了使管制资料能够整体的分享,林业资源管制必须要创建完善的林业资源管制手段,完成精确地考察和计算,同时在整体上还要完成计划和策划,实施高效率强力的管制和监察,从而合理的开采砍伐;四是目前国内很多森林地区,并没有合理的森林运行计划,每年预测采伐量的时候数量不准确,没有制定可实施的林业运行计划。

二、完成林业资源管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是依靠科技的发展,协调统一森林资源管制和生态林业,改变以前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断地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实现科技兴林。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竞争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提高林业生态效益,推动林业经营的准确化,以“数字林业”的概念,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林业管理的科学化,从而加快林业现代化的建设。同时,要坚持时间检验科研成果,深化林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在林业生产实践中,使实践检验了的科研成果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并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鼓励技术人员,实行技术承包和转让以及服务的手段,解决科学研究和林业生产脱节的问题。同时,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二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开始逐渐的重视森林资源所带来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并且获取了很多有用的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手段。如使用合理的管制手段,促使林业和农业联合,创建了很多林农联合的运行方式。并且为了调节产业构造,促进经济增收,使林业开发拥有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利益,集中探索了其新的开发形式,如林草联合、林畜联合、林果联合等等栽植形式,从而提升了经济、生态以及景观的利益,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法律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因此,在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不断的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林业资源管理由“人治”转向“法治”,实行强有力的执行力度、政策、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利用的方针,从而使山林野生资源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语

在林业的发展中,林业资源管制具有重大的作用,能够完成林业资源的和谐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完成林业资源管制和生态经济利益之间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健单位:莆田市城厢区林业局

第7篇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第8篇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

    (2)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3)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

    2、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3、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3、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5、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1)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2)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3)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6、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改变林业立法思路

    林业经济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改变林业立法的思路。林业有关地方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滞后,没有完全反映现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不能适用当前社会的发展,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因此应该采取“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2进一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行林权改革。认真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要求,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切实落实“林有其主、主有其权、责有其利”。其次要加大对商品林使用权方式的研究和改革,极大地调动社会各界对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法律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治林”以成为林业部门的指导方针,法律也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林业执法,法律才能起到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2.4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限制非法采伐,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健力健全和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加强林地管理,严防国有林地减少及逆转,加大对毁林开荒及私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木材加工经营单位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的管理制度。由于林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许多阻碍,经过法律手段的强制对林业的发展加以保护,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5推进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科学统筹规划,结合相应的经营目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使公益林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商品林进行市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机制大量吸收社会资金进行建设,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6实现林业经营理念由单一追求生态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林业经济具有多种功能。其一是木材经济;其二是树根、树技、树皮、树叶、树汁等非木经济;其三是在林木间发展蘑菇种植、畜禽养殖、中药材生产等非林生产。通过发展林业经济,以及非林经济、非木生产等第一产业和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这些又反过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10篇

一、提高推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想要开展林业,符合建设要求,就要让农民们从本质上改变观念,意识到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建立尊重多样性以及将生态视为核心的价值观。首先,与时俱进。提升农民总体素养。当前时期的农民正在积极学习农林专业的相关技术知识,懂得经营管理。初级栽培抚育知识、生态体系功能科普知识以及专业化的拓展知识,都要普及到农民当中。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体系功能知识只有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才可以承担起开展现代林业的重担,让知识由书本中走进新农村建设当中。其次,向农民推广专业技能以及成果。这也成为了广大媒体、农林院校乃至政府设立的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的技术推广部门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以往的资源、资金乃至管理的模式都呈现出依赖型和粗放型,使得忽略了资源环境以及长期利益。只有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渐靠拢,才能从整体上进行开放带动的方针,带动经营管理以及制度安排的创新理念。

(三)提高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一定要提高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引领林农综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升森林经济效益,激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逐渐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四)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想要让林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提高对林业的资金投放,提升林业的科技水准。依靠科技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转变过去的用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粗放型经济带动方式。所以,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技兴林,持续提升林业经济建设都是林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重点。

二、完善林业发展法律机制

(一)法律在林业发展中的体现林业的发展需要具备相关的法律机制进行束缚和保护,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里,就有很多有关林业发展的思想体现。此项法律的建立是因为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合理培育,提升土地绿化面积,将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提升环境乃至提供林产品的作用发挥出来。在这个法规当中,十分明确的提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对林业发展的思想体现,以及林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重视。

(二)完善林业法律制度1.执法方面一定要提高对森林林地的管理以及防范。针对损毁林地较为严重的执法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处。针对经营木材的单位、企业,应当进行严格监管,通过相关手续、制度,依法执行林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林业管理的规范化。2.监测方面要不断提高监测综合体系的建设。让森林以及林业的现状得到有效的监测,通过科技方式,创建森林的管理信息,提升监测的技术含量,而对造成森林严重破坏的大型事件,要立刻报警并执行相应的应急预案,让损坏森林资源的事情可以得到遏制以及必要的防范。3.在诉讼上,要创建独立的林业诉讼法院。当前,我国已具备了土地法院等专业的法院,这对资源的诉讼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因此,对于林业诉讼法院的设立,也可以参考一些经验,进而保障林业资源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保护。4.在法律责任方面,要创建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责任制度对于我国当前来讲还不算健全,因此,对于林业的相应法律制度而言,也要通过它的特殊性来创建相应的法律责任制,让法律制度在林业的发展过程里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进而让我国的林业发展以及管理可以更加完善、更加专业。

只有林业以及相关部门积极提高政策方面的宣传,提高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给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氛围,拓宽领域,扩大林业经济建设力量,加快林业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本质上更加积极的保护森林资源,才能维持和保护国土的生态安全。

作者:朱全营赵宝林单位:内蒙古乌尔旗汉林业局佰拉图森林管护所内蒙古乌尔旗汉林业局乌尔旗汉森林管护所

第11篇

近年来,宁夏造林面积迅速增加,但林木管护资金没有增加,林木病虫鼠兔害的防治、森林防火等经费严重缺乏,林木管护困难。部分林区存在管护人员少、林区道路不畅、防火器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林草生长茂盛,植被盖度逐年加大,防火形势十分严峻。宁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一些基础性的研究长期空白,部分成熟适用技术因为资金投入、技术推广人员少等原因不能得到广泛推广,造成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同时,部分市、县在林业建设中没有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种植,存在“重乔轻灌”的问题,不仅提高了造林、管护成本,而且保存率很低。此外,森林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二、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建议

1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通过培养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荒漠化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林业在农田生态学系统、草原生态学系统、城市生态学系统循环发展中的作用。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北部引黄灌区以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为核心,重点完善农田林网和贺兰山东麓防护林体系,保护绿洲湿地,打造黄河金岸绿色长城;中部干旱带以防沙治沙为核心,继续实施封山禁牧和退牧还草,恢复退化草场植被,积极推进沙产业开发;南部山区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为核心,加快泾河、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打造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大力推进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长廊、贺兰山东麓生态产业长廊、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的建设,形成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切实做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所有迁出区进行围栏封育,通过封禁保护、荒山造林、退耕地造林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做到迁出一片、生态恢复一片。扎实做好生态移民区庄点绿化,积极扶持、重点发展造福移民的慈善林业、特色林业,培育林业产业基地,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2加快富民林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建设葡萄、枸杞、红枣、苹果等林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发展新型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地域自然优势,加快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长廊建设,把葡萄产业发展成宁夏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切实抓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扩大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扶持“西夏王”、“同心圆枣”、“灵丹牌灵武长枣”、“茂源浓缩果汁”等知名深加工品牌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经济林产业开发,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产业效益。把林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作为关系农民增收、关系民生的大事来抓,把林业项目建设与富民强县结合起来,使林业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

3加强休闲林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为核心,加强休闲林业建设,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围绕构建和谐宁夏的目标,加大生态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生态意识,调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加强野生动植物、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高标准建设滨河景观大道,以黄河文化为基础,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观与文化景观,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农家体验等产业,形成500km生态文化景观带,再现“塞上江南”秀美景色。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形成集观光采摘、酒庄体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新亮点。

4坚持科技兴林,提高科技对林业发展的支撑力

尊重生态适应性规律,坚持适地树种,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封则封。注重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科学搭配乔、灌、草的比例,形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科学设计造林模式和林草配置模式,努力探索生态功能完善、产业体系发达的生态治理模式。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研究攻克一批制约林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林产品加工水平。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5加强法制林业建设,切实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第12篇

关键词:林业生产 问题 措施

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产业链条长,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包括木材在内的大量物质服务,在促进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决定林业资源的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林产品林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林产品巨大的供给缺口,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现代林业产业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要坚持生态建设与优化产业布局,同步进行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区域优势明显,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林业产业基地,推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林业生产也需要技术水平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林业资源发展的产业。

一、林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难

1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质量下降,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 3.9%森林蓄积量不足,人均蓄积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多年来对森林过量采伐使大木材比例大大减少,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没有得到保障,过分限制了林业经营权,导致林地收益的利益冲突。造成了林农无法获取应有的林地收益,剥夺了林木产权主体的正当合法的财产权利。林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控制,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2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许多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逐渐明晰,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参与林业经营的积极性。但在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相应的森林资源评估、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在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方面有很大的难度。

3林业经济管理意识淡薄。在林业致富的问题上认识不足,集体林权改革要激励广大林农积极从事林业生产,不断增长对林业生态环境的需要,以促进集体林权改革顺利推进。林业激励政策要以改善林农生活为中心,以林农收入提高为目标,确保按照改革目标进行林业生产。应充分考虑营林业和其他产业内外部环境的差距。投入大而不愿进行投资发展林业。林业龙头企业没有的状况,示范带头作用没有显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林农对政策的稳定性感到怀疑,地方集体林区的产权界定不清晰,林农收益得不到保障,对集体产权不清晰的状况进行改革。

4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有待加强。现代林业离不开先进技术。林农传统管理方式与技术跟不上现代林业发展需要。产权不清晰,边界模糊,不但使林业经济缺乏约束力,而且使产权交易无法发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林权制度在法律和经济运行过程中无法实现清晰。集体林产权存在林权边界不清,使得交易主体难以产生交易。林业管理部门与林业技术无法促进林业科技发展,需要林业管理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林农技术培训基地,为林农技术提高创造必要条件。

二、加快发展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1建立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是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必然性选择。选择现代林业产业的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林业产业是实现林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经济模式,当前林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差,科技含量低等的特点。建立现代林业产业模式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林业产业除市场竞争力差,科技含量低等特点外,在建立的现代林业产业模式中加入科技的投入,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科技增收加大林业技术普及推广力度,林农加强新造林抚育管理,确保存活率。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建立起适应林业市场经济发展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对林业科学研究开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要给予重奖。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完善林业科技开发。同时必须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使得林业建设有保障,林业经济依靠科技兴林,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同时引进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和资金,提高我国林业科学技术水平巩固林改改革成果,林改政策和林业法规,完善现代林业产业的建设,完善林业发展体系,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步伐。

3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产权安排必须在长期中得以清晰。由于营林周期相对比较长,这就要求承包契约必须在长期是可信的,林区产权的安排在长期中必须是清晰的。如果无法保证其未来产权的清晰,也就无法确保其未来收益的稳定,激励前提不存在,显然,激励机制无法产生效果。在这一前提下,制定的政策应满足激励的两个条件:第一,确保林农收益,让林农明晰产权是确保林农收益,但营林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建立合法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让林农可以选择合适的承包对象进行林权流转。充分发挥林业在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的作用。重点支持农民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林业领域。增强林业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建立病虫害防控机制,加大对林业承包生产的支持,让让林农切实进行林业维持生态平衡。

4重视林业基础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林业,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抓好林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密切林业技术的应用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深化市场机制对林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建立起适应林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灵活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对林业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健全林业经营制度,引导各地林业部门不断推进和实施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术,形成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居环境,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晓玲;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的动力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