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10:1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第1篇

一、造成人们对动画教育意义误解的原因

1.简单地把动画的教育性与说教等同起来。教育意义被一些人误解为创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一种说教。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目的在于克服现实生活的种种弊端,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对于教育,我们不能只把它理解为是对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而应理解为是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唤醒,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启迪,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建构。而说教是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讲道理。

我们提倡的是寓教于乐,是让观众自行去发掘深藏于影片中的教育意义,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一种水到渠成;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教育意义。任何老少皆宜的好影片,无论作者的初衷如何,我们都能从中挖掘出各种有价值的东西,从中受到启迪,如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

2.我国动画片的“低幼”定位是造成动画的受众群体不能拓宽的主要原因。不是教育意义排斥了众多的青年观众,而是我国动画创作的定位出了问题。很多中国人错误地认为动画片是给六七岁小孩儿看的。这种错误的“低幼”定位,造成了我国动画情节简单,人物造型幼稚、题材主题陈旧,满嘴大道理的局面。其实,孩子年龄低幼,并不表示他们的欣赏能力低幼。环视我国历年的动画片,很难确定哪一部动画片是针对青年制作的,反映的是青年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这种“低幼”定位的思想对中国动画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美国动画片的定位是老少皆宜,三至六十岁都可以看,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狮子王》。因此,只有摆脱教条的束缚,把观众的喜好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才能使中国的动画蓬勃发展起来。

二、教育意义对于国内外的动画片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动画片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客观性,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作为孩子的亲密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所以动画中应多一些阳光、多一些积极有教育意义的东西,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动画片中的教育意义。

1.从我国优秀的动画片来看,教育意义贯穿始终。我国从动画的起始就十分重视动画片的教育意义,1936年万氏兄弟提出了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如:《大闹天宫》、《哪咤闹海》宣扬了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三个和尚》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骄傲的将军》告诫我们要戒骄戒躁;《雪孩子》体现出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则通过中国传统水墨展现了中国壮丽的山河,达到了激发观者的爱国主义激情;《鹿铃》抒发了友爱之情;《蓝猫淘气3000问》讲授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这些优秀的动画片并没有因为强调教育性、思想性,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导观众,而失去他们的光彩。

2、从国外优秀的动画片来看,教育意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动画注重宣扬正义,赞美个人英雄主义。不管是《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情及友情、《怪物史莱克》美丽的爱情,还是《超人总动员》的亲情,总有一位英雄让我们记忆犹新。迪斯尼总是以一种明朗、纯净,乐观的基调,强调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幸福和快乐,如:《白雪公主》的主题是人真正的魅力来自善良,讴歌的是一种真善的美、宽容的美;《狮子王》倡导孩子要勇敢的面对责任和过失;《虫虫总动员》通过对一个蚂蚁王国中的小人物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强调了内心强大的小人物,也能成长为真正的英雄,弱者团结起来最终也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

日本动画多宣扬坚持不懈、不怕牺牲的精神。如:《圣斗士星矢》描写了一群少年经过千难万险,拯救世界的故事,《高达》描写的是英雄主义的战斗传奇故事,而影片表达出的核心思想,却是反对战争。这些优秀的动画片描绘出的勇敢、梦想、执著……这些人类身上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唤起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情怀,谁能说这些动画片中没有教育意义,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教育意义在动画片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不但没有阻碍动画的发展,还起到了升华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从美日动画吸引中国观众的原因来探讨中国动画片存在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日美动画片吸引观众的原因。

1.人物造型设计。动画片中的人物不仅是用线条勾勒的轮廓,更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美国的动画造型是建立在人体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动物造型圆润、可爱,人物造型写实、严谨,每个形象都像注入灵魂似的活在我们面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日本的动画造型动感很强,男女角色标致靓丽、发型独特、服饰华丽时尚,言语紧跟时代,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2.题材多样、主题丰富。美日动画题材多样、主题内涵丰富,故事多分为几个层面,一个是面对少年儿童,好人打坏人,如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一个是较为复杂化、成人化的层面,展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描绘人物关系。如《狮子王》以《哈姆雷特》为原型改编,以非洲草原上狮子家族的情仇兴衰为主线,反映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主题;《花木兰》取材于中国汉乐府诗词《木兰辞》,宣扬寻求自我价值和父女情感的主题;《埃及王子》取材于《圣经・出埃及记》,宣扬人性光辉、振聋发聩的主题;而《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的主人公是小学生,它极其真实地表现出人刚刚踏入社会的各种表现,有好的,也有坏的,结果儿童看了能引起共鸣,成人看了能引起怀念,很受观众欢迎。这些影片不再是打打闹闹的儿童片,而成为一部值得人们去欣赏、去回味的经典作品。

3.奇美的视觉奇观。美日动画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更像电影,多变的镜头组合,快速的场面切换,强烈的视听效果,震撼了观众的视听神经,产生了一种视觉奇观。如《埃及王子》中的“红海分割”、《狮子王》中的“百兽朝拜”、《海底总动员》中的“水的世界”、《怪物公司》中的“现代都市”、《虫虫总动员》中的“微观世界”和《千与千寻》中的“鬼怪世界”的强烈视觉震撼和超凡魅力,使人叹为观止,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视线。

综上所述,教育意义不是阻碍中国动画发展的绊脚石,片面地把中国动画的颓废归结于教育意义的影响是对真正教育意义的误解。好的动画,不是要淡化教育性,而是要把加强人物造型设计、丰富主题和题材,合理运用视听语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意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动画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动画事业走向辉煌。

[河北省科技厅2007年立项课题:《河北省动漫产业区域布局、发展重点及其培育途径与方式的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闫李:《九旬还念悟空情――访万籁鸣先生》,《中国文化报》,1990.7.8。

[2].《从三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特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百科知识》,1981.1。

[4].《美术电影创作研究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5].《影视动画影片分析》,海洋出版社。

[6].《影视动画剧本创作》,海洋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故事;幼儿园;儿童;表达能力

在为幼儿讲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具体接受能力。三岁多的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带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语言对他们虽然也起着一定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但纹居镅岳蠢斫馐挛锘故怯幸欢ǖ睦难。所以,对小班幼儿所讲的故事,内容一定要接近他们的生活,是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形象,使其感到老师讲的要像他们所做过的或见过的事情,引起听故事的兴趣。老师还要将故事内容讲的具体。如讲有关小朋友的事情,就要给小朋友起上名字。另外还可以选些有关小动物的故事,因为小班幼儿对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小动物特别感兴趣。故事内容情节应简短,但语言和情节可以反复重复,是幼儿所爱接受的,如《拔萝卜》。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可以逐渐讲些内容丰富的故事。

一、教师如何上新故事课

1.选择故事

要讲好故事,首先要选好故事。在儿童故事中,有适合少年阅读的故事,有适合童年期幼儿读的故事,还有适合幼儿听的故事,而在适合幼儿听的故事里面,又有适合一般欣赏的,还有适合幼儿语言讲述的,还有适合幼儿复述的故事。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的为幼儿选择好故事。每学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计划,选好教材。为幼儿选择故事教材,要注意以下2个方面:

(1)教育性:为幼儿选择故事,内容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从思想性方面的要求是要选择主题明确、单一,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对幼儿故事的教育性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不能认为,为幼儿写的、讲的每一个故事都必须含有品德教育的内容,而应认识到凡是一切对幼儿成长有益的作品,都应视为思想内容好、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2)趣味性:为幼儿选择故事,应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和可接受性。

为幼儿选择故事,不论在内容上或表现形式方面,都要适合幼儿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从故事的内容来讲,应以反映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如反映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家庭的生活、幼儿的游戏活动等。写拟人体的动物故事,幼儿也非常喜欢。故事的主题要单一,情节生动有趣,故事线索清晰而不纷繁,故事的语言优美而规范。

2.分析和熟悉教材

选择教材是讲好故事的基础,分析和熟悉教材是讲好故事的前提。在故事确定以后,教师要反复阅读故事,甚至能背诵,还要扫除字词障碍等。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1)反复阅读,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故事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主要情节。还要具体搞清哪部分是情节,是最能体现主题思想部分。

掌握故事的情节结构,分析故事的段落、层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语言特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即重点、难点。如《猪小弟变干净了》,重点突出猪小弟的“脏”,不讲卫生,不“清洁”,在朋友的帮助下,小猪变“干净”了。其中的“脏”、“清洁”、“干净”等词语是本故事的重点词语。

(2)熟悉教材的过程,也是一贯突破表层,深入内部,进入艺术创造天地的过程,所以教师上课前,一定要认真分析、熟悉教材,并能流畅得、创造性得讲述教材。

二、如何组织指导新故事课

故事教学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表情的朗读,即逐字逐句得、有表情的朗读作品;一种是讲述,这种方法可以不拘泥于原文,可删减内容,变换词句,加进解释等。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是运用后一种方法。讲述中,教师的表情、语调、语言的停调、速度、手势动作等都要特别注意。

为了使幼儿能集中注意,在讲述故事前,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如环境应安静、整洁;没有多余的物品分散幼儿的注意;座位的安排应使全体幼儿能清楚的看到教师的表情和动作。

上课后,教师要先组织幼儿安静的坐好,稳定他们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要在安静的气氛中开始教学。开始,教师可用有感情的语调来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三、怎样让幼儿复述故事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幼儿除听教师讲故事外,有些好的故事,幼儿还须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是教师首先教给幼儿的一种讲述形式,他是幼儿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对文学作品的在现。幼儿复述故事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在对作品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自然的讲述。他既要基本上按照作品的原文讲,但又不要求过死;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比较自然的口语去讲述。

1.复述前的准备

首先应选好适合幼儿复述的教材。给幼儿讲的故事中,不是每个故事幼儿都能复述,要求幼儿复述的故事篇幅比较短小,情节生动并有适当的重复,结构简单、对话较多的作品。题材应为幼儿所熟悉或易于理解,能够唤起幼儿想象和情感的,如《拔萝卜》《三只熊》《萝卜回来了》《小羊和狼》一类作品最适合幼儿复述。

2.复述过程的指导

上复述故事课时,教师开始应用生动的语言启发幼儿复述的兴趣和愿望。在幼儿复述过程中,教师始终要起主导作用。在复述较长作品时,开始可分段重复,内容熟悉后,再逐渐过渡到由一人复述整个故事。除每个幼儿复述后要有简单的评议外,课结束时,还应对幼儿的复述有总的评价,以启发幼儿复述的兴趣和提高复述的质量。复述结束时,教师也可启发幼儿用表演游戏的方式重现故事的内容。

第3篇

【关键词】绘本;多元阅读教学;实施方法

一、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绘本是幼儿最好理解的优秀儿童读物之一,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没有文字。多数的绘本图文并茂,完美结合图画与文字,将幼儿带入另一个充满想象与童趣的世界,向他们讲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绘本教学对幼儿来说必不可少。

第一,绘本具有趣味性。绘本不同于插画本,插画本是在文字间插入图画帮助理解,而绘本中绝大多数都是生动的图画,文字仅起到对图片的引导或暗示。因此,满是图画的绘本比满是文字的插画本更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更有吸引力。在不断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会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这对幼儿未来的学习、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二,绘本具有教育意义。一本绘本由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可以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例如《小熊不刷牙》就能够让幼儿知道刷牙的重要性,让他们乖乖去刷牙。因此,绘本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教育幼儿,让幼儿健康成长。

第三,绘本能培养幼儿想象力。绘本能向幼儿描绘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会走路的凳子、会做饭的猫,这都是作者想象并创造出来展示给幼儿的形象,这些绘本能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能全方位地成长。

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绘本阅读教学的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绘本阅读教学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目前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不仅有教师需要承担的部分工作,亦有幼儿园需要承担的工作,但目前二者在阅读教学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幼儿绘本阅读教学单一,从而影响幼儿多元绘本阅读教学的进行。

1.幼儿园提供的阅读场地单一

幼儿园是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主要地点,它能为幼儿提供多元的阅读环境。然而,大多数幼儿园只有“教室”这一单一的阅读教学场所,导致幼儿在出了教室以后,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所阅读绘本。同时,即使让幼儿在教室内阅读绘本,也因为教室环境单一,缺少能营造绘本意境的道具,让幼儿感到压抑,不能全身心放松地进行绘本阅读。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会影响绘本阅读教学的效率。

2.教师绘本选择主题单一

幼儿园内一般会有指定的教学参考绘本,同时也有现成的绘本供教师选择,而这些多是以教育为主题的绘本,且教师也一般仅从这些绘本中做出选择。教师绘本选择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不会从提供的这些绘本以外选择更多的绘本,这就导致绘本阅读教学的主题过于单一,说教过多会影响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对幼儿成长不利。

3.教师绘本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绝大多数是以引导的方式进行,即引导幼儿跟随自己,一幅画一幅画地将故事讲述一遍,再让幼儿复述一遍,或者引导幼儿自己阅读,然后就绘本讲了什么故事向幼儿提问。这样日复一日地以同一套教学方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不仅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还会因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导致幼儿自主阅读能力或者阅读总结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这对幼儿绘本阅读教学来说是失败的一笔。

三、幼儿绘本多元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

幼儿多元阅读教学的实施需要从幼儿园和教师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绘本阅读教学,在幼儿的成长道路上添砖加瓦。

1.营造绘本多元阅读环境

为了给幼儿提供更惬意、更立体、更具书香气息的阅读环境,幼儿园可以设立多元阅读场所。

第一,幼儿园可以在教室内设立单独的绘本阅读区。幼儿园可以在教室内建立绘本存放展示柜,同时在展示柜附近布置舒适的阅读环境,如动物毛绒玩具,动物卡通座椅或沙发,从而吸引幼儿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绘本阅读或者温习教师课堂教学用过的绘本。

第二,幼儿园可以设立独立的绘本阅读馆,并提供轻松惬意的阅读环境。在这里,幼儿在课间休息时间可以单独或结伴进来阅读绘本,让他们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样可以强化他们的阅读、交流、合作能力,增进幼儿间的友情。幼儿也可以在放学等待家长时进行阅读,在家长来之后若不愿离开,家长也可以作为老师与幼儿一同阅读,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增加幼儿阅读兴趣与能力。

2.多元化教学主题选择

绘本的种类很多,不只有教会幼儿怎么做事或者讲述人生道理的绘本,也有纯粹为了给幼儿带来快乐的绘本,或者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力的绘本。教师不只需要选择注重幼儿教育的绘本,还需要多元选择,给幼儿带来快乐,全方位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第一,教师可以选择能给幼儿带来纯粹快乐的绘本。教师在讲完一本绘本中的教育性故事之后,再选择一个故事趣味十足、画面精致唯美、形象活泼可爱的绘本给幼儿阅读,让幼儿能在学习之后能得到放松。例如,在学习《小熊不刷牙》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阅读同样以熊为主角的《米瑞与熊》,幼儿可以在书本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乐趣,从每一幅画面中寻找小细节,享受探索发现的乐趣。这样的一节课,既能让幼儿从绘本中学到知识,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无尽的快乐,从而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第二,教师可以选择天马行空的绘本培养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此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米瑞与熊》,绘本中的魔幻森林里充满了长鼻子的大树、长腿的小蘑菇、钓鱼的蚯蚓、毛毛虫过山车、旅行的甲壳虫、叠罗汉的猫头鹰,这些能够满足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

第一,教师可以为教室进行专门布景,让教室的氛围与要讲的绘本相吻合。例如,教师要讲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时,准备母鸡与狐狸毛绒玩具,母鸡经过的场景的道具,并提供母鸡与狐狸叫声的音频,同时加入欢快诙谐的背景音乐,让幼儿完全融入绘本所描绘的世界中,这样不仅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让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阅读绘本后进行绘本剧的表演。例如在学习绘本《比得兔的故事》后,幼儿分别扮演比得兔、比得兔的妈妈、麦奎格先生,然后让幼儿按照绘本内容表演绘本剧。这样,幼儿的表演能力能得到挖掘和提升,并帮助幼儿身临其境深刻理解绘本中的做人道理,有助于幼儿全方位发展。

第三,教师可以组织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是以阅读为纽带,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绘本内容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让幼儿感受亲情的温暖,让幼儿更能接受绘本阅读,从而让幼儿爱上绘本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为教师绘本阅读教学提供便利,也为幼儿全身心感受绘本中所传递的思想与情感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春光.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胡旭慧.浅谈幼儿绘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4):51-54.

[3]陈雅典.幼儿绘本多元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10):70-72.

[4]王梅,全.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多元智能功能和模式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231-233.

第4篇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第5篇

“学习故事”究其本质而言属于基于课程的一种非正式儿童发展评价,其核心是在课程的架构内观察分析个体幼儿的学习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教师是基于对个体幼儿的观察分析来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活动。陈老师作为初学写作“学习故事”的教师,能够紧紧抓住“学习故事”的本质――关注个体幼儿,关注真正的学习和真实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表现。在这个“学习故事”中陈老师关注的焦点是嘉怡小朋友的探索行为和问题解决过程,这属于典型的学习行为而不是学习结果或者与学习有关的行为,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获得了新的经验,遇到了挑战和问题而且有新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关注和观察无论对于嘉怡和教师而言都是具有个人意义的。对于幼儿来讲,这个过程是自己感兴趣的和投入了很多精力的学习过程,发生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幼儿的观察构成了教师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证据基础,这会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对教师也是极具专业意义。

识别部分的写作也反映出陈老师在儿童发展方面的深厚基础,她主要从嘉怡小朋友的探索行为、问题解决以及学习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分析显示嘉怡小朋友对一些物体的功用特性有了具体深入的认识,面对真实的问题能想办法去尝试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坚持性和专注。教师识别出来的这些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属于儿童发展中非常具有预测性的能力和品质。可以说,陈老师是从积极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嘉怡小朋友,也是站在儿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识别分析儿童发展,其立意和价值取向是非常正确的,也非常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

回应部分教师从非常具体的层面思考了如何引领幼儿未来的学习。教师的设想非常具有操作性,而且围绕具体的科学问题和概念展开。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设想是基于对儿童前期的观察分析而产生的设想,是针对个体或者小组幼儿的设想,这种基于观察的教育设想才是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回应,即使这个回应可能在将来没有变成现实。

总体来看,陈老师的“学习故事”表现出了比较高的水准。当然,作为初学者,陈老师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观察和叙述的客观性还有待提高,教师需要用更为客观中性的语言以及幼儿和教师的行为来描述事件的过程,尽量控制个人主观意愿和情绪的介入;观察描述还有待于更加具体;注意部分和识别部分的焦点最好更加突出,注意部分更加突出作为焦点的嘉怡小朋友,识别部分可以选择一个焦点来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等等。

相信陈老师的“学习故事”会越写越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第6篇

在《劳动中的公平》一文中,对于校园劳动教育中公平性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回想校园中,从搬、发教材,到日常教室及校园清扫,再到诸如除草等集体劳动,其实无一不涉及有关人性和公平性的辩证思考。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举过一个提水的例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虽然他是用此例来类比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的力量是不相同的,在这里不妨回归其本来的意义,劳动教育的意义亦是在于让学生适度发展,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并确定这个度,找到合适的路径帮助孩子找到劳动中的乐趣和成就。

首先,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孩子们这项活动之中,既要有教师的视野,将整个集体劳动的整个过程收纳于心,就像一台可以随时移动、不时调整焦点的摄像机,将其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愉快的细节、不足的地方等如实地记录下来;同时,也要有孩子的视角,对这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劳动过程中的辛劳和汗水,在整个过程中还要不间断地与孩子们保持轻松愉快的谈话。

其次,我始终认为,劳动中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我们所追求的公平性,其评判的尺度也并非掌握在教师手中,而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如果教师盲目相信自己的权威,“确信”自己可以公平地分派劳动任务,甚至不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来代替集体做决定,那这种霸道和专权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因此,劳动任务的分配应该是由孩子们决定的、愿意接受的,并乐于承担其结果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告知孩子们这项拔草任务的必要内容,比如规定的时间、除草范围、所需工具,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由孩子们推选劳动小组的负责人,让负责人再去与组员协商分解任务,将任务分到每个人身上。教师在小组分工过程中做好倾听,除非某项分工的确不够合理,否则尽量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最后,孩子们分好小组、确定好每个人的任务之后,教师适时出现,根据本班孩子的兴趣爱好用游戏的方式来编排这项劳动,可以编一个童话故事,让藏身于地上和砖缝的小草变成小朋友需要去保护的精灵或者要被消灭的妖怪,充分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让这样一场劳动变得更富有诗意;或者可以用孩子们喜欢玩的网络游戏,比如摩尔庄园等,让拔草变成他们团队需要完成的一项游戏任务,还可以让小组之间公平对决,进行较量,这样就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并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劳动任务全部结束之后的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将之前的童话故事或者游戏任务代入其中,弱化那种硬性的量化评价结果――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而是让孩子们将故事或者游戏进行到底,为我们共同的故事或共同的游戏设计美好的结局,再总结收获,将故事的激励或者游戏的快乐持续下去。

总之,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掌握好自己的分寸,既要做不随意指挥、不轻易发表意见的“隐形人”,又要做一个融入孩子间共同经历劳动的“小矮人”,更要做一个富于爱心和幻想、充满智慧的“设计师”。劳动教育要基于儿童的天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那样,“儿童是易受冲动的人,他们的全部兴趣都在今天的快乐和满足上”。在劳动中,让学生得到与教师、与其他同学交往的快乐,共同劳动,共同享受休息,共同体会劳动成就。我想,这样一种以共同体验、集体主义来取代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也许更为符合我们对于公平性的追求吧!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刘长悦)

第7篇

一、教师叙什么事:故事的选择

由于教学对象复杂、教学情境多变等因素,教学实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教师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教学事件。教师面对不同的问题会使用不同的处理策略,可以说教学是具有丰富生活性的活动,活动之中的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编织着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琐碎的日常事务,有些则给教师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深刻记忆,蕴涵着教育价值。

教师叙事研究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故事作为叙事话题。教师要做教学实践的有心人,勤于观察,敏锐地捕捉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从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故事中挑选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有价值的“教学冲突”作为叙事内容。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叙事话题,一是师生教学交往中的特殊事件,如学生成长个案、课堂中的随机事件等;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方面的个人经验或存在的问题,如教学设计案例、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问题等。教师选取的故事既可以是已经发生过的,也可以是教师正在经历着的故事,但一定要是来源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故事,不能凭空捏造,改变故事情节。

二、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叙事的要求与方式

(一)教师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

教师叙事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经历的回溯。因此,一般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展开故事,将教师作为“在场者”的整个事件历程。如遇到了什么困惑或问题,当时处于怎样的教学情境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等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但是纯客观的事实描述是不够的,还应将事发时教师的情感、态度、内心反应记叙下来,因为事件中有教师的存在,在事件发生和处理的不同阶段教师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故事中糅合着教师的情和理。教师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将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融合在讲述的故事之中,使叙事不光是事件的复述,而且是自己在当时情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再现,教师可以使用“当时我觉得……”、“后来想想……”、“如果我……可能会……”等语句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述出来。叙事只是为教师提供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叙事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叙述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思教学实践及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叙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在对个人观念、行为进行反思。可以说,思考或反思是教师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在叙述当时的心理活动、行为反应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分析、阐释,在对自我的挖掘中获得教育启示,实现教学实践的更新和理论的深化。

教师叙事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生活性。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使讲述的故事还原为本真的生活,使说者和听者在故事的叙述中能产生重返“生活现场”的真实感。此外,叙事时要避免语言的平铺直叙,要结合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情节化”的描述,特别是要对一些细节进行“深描”,细节之处往往就是叙事研究的闪光点。教师的叙事只有做到“原汁原味”,“情趣盎然”,才使自己和倾听者都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地感触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二)叙事研究的方式

根据教师叙事倾诉的对象不同,叙事研究可以分为教师个人自省性的叙事研究和多人分享式的叙事研究两种方式。

1 自省的叙事研究

自省的叙事研究是教师以自我对话的形式,将故事在头脑中重现,或者通过一定的文字载体记录下来,进行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这类叙事研究是以教师个体为单位展开的,完全依靠教师自己对事件的直觉体悟来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策略。自省的叙事研究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教师的内部心灵对话的无形的表现形式,也可以通过教学日志、日记、传记等有形的方式将内部思维活动展示出来。

心灵对话(即内心对话)是教师在头脑中回忆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某个事件,借助内部思维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思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启发,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叙事与反思都在教师的头脑中完成。这是一种完全的内省方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洞悉问题、推理思考能力。

一般而言,教师采用一定的文字载体将故事表述出来再进行反思比较容易把握。教学日志不光是记载日常教学事件的工作笔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抓住这个常规性的工作环节,在记载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事件的同时进行思考分析,把常规性工作转化为对自己进行行动研究的一个契机。日记、传记等是非常规性的教师私人记录,教师将教学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可以是没有解决的教学问题,也可以是成功处理的教学事件)用文字记载下来,这些文字是对教学实践中故事的重述,可以成为教师反思的资源。教师要注意的是记录自己的故事时要插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或对事件的评论,切忌平铺直叙故事,应该将“叙”、“议”结合起来,在叙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探寻事件背后的意义,在反思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获得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启示。

2 分享式的叙事研究

因为自身的经验、知识有限,有些问题教师无法通过自我思考寻求到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以故事的形式倾诉给他人(同行、研究者等)听,在与他人一起分享故事中寻求问题解决策略。这种叙事研究中教师仍是讲述者,只是倾听者除了教师还有教师同行或者研究人员,教师与自身、与他人进行着多方面的对话。

教师将选取的故事讲述给同行听,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这种分享式的叙事研究价值是双赢的,教师可以广泛地获取同行的经验、建议,能在同行帮助下很快地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出正确的分析;而同行教师也可以在教师的叙事中反观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有研究人员作为倾听者的叙事研究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可以为教师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点,帮助教师将反思经验提升为理论认识。教师在与多方的对话中,能克服自身意识的偏狭,用理智的头脑思考自己的教育故事,从而发现故事背后的教育价值,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第8篇

关键词:民间文学;幼儿教育;情感教育;意义;阐述;作用分析

幼儿时期是指孩子们从出生之日到正式入学之前,这个时期非常特殊,因为孩子们在这个时期内的情感发展非常的迅速,而这个时期孩子们所形成的生活习惯、情感倾向以及人生态度都会伴随着孩子们的一生,对他们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特殊的教育时期来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

诸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幼儿情感教育中有效运用民间文学进行教育有着极为显著的效果,民间文学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有趣的情节以及回味无穷的内涵而深深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这些故事、歌谣以及儿歌中乐此不疲。而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往往在内容上具有非常良好的教育意义,对孩子们的内在品质、生活态度、生活习惯都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让孩子们能够在早期情感形成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左右,启迪着孩子们智力的发展,也使得孩子们的情感越来越丰富。关于民间文学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经验,做出简要的论述。

一、民间文学对于幼儿认识的教育作用

幼儿教育时期是孩子们系统性接触外部社会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孩子们所接触的任何事物、所受到的任何教育都会使他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民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内涵丰富,思想精华纯粹,并且包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另外还有很多的作品还包含着很多的历史、生活、自然科学知识,这些都是孩子们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第一步,孩子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初步地认识形形的社会万物,并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增长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民间文学对于幼儿品质的教育作用

很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人生哲理性,幼儿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教育能够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之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对坚持和韧性这种优秀的品质大加宣扬,幼儿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能够认识到勇敢的坚持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意义。而我们经常在教学中使用的《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骄兵必败的人生哲理,兔子在与乌龟的比赛中具有绝对性的优势,但是由于兔子过分的自傲,过分地轻视乌龟的实力,而在比赛中疏忽怠慢导致最后的惨痛失败,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能够理解兔子失败是因为它的骄傲,乌龟胜利是因为它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类似于这样的故事都对孩子们的内在品质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对于孩子们早期性格以及生活态度的形成极为重要。

三、民间文学对于幼儿娱乐的教育作用

寓教于乐对于幼儿教育非常关键,幼儿刚刚从父母的怀抱中离开并走入到课堂之中,一时间还难以适应正规的学前教育,往往厌学情绪比较严重,而过分严格的要求又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们更大的反感,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民间文学,由于这些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幼儿往往被深深地吸引着,对故事中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我们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幼儿能够从拒绝接受到被动接受,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再由主动接受到乐于接受,我们的教学效率会随着幼儿学习态度的转变而产生巨大的转变,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民间文学对于幼儿审美的教育作用

幼儿教育时期的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对于善恶是非、美丑好坏的分辨能力还较低,而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情节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善与恶以及美与丑的差别,孩子们通过这些作品中的描述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分辨出简单的善恶是非,这为孩子们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避免幼儿在情商和智商的发展中出现不均衡发展的现象。而在幼儿的情感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民间文学的重要教育作用,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翠兰.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11).

第9篇

【关键词】 舞蹈教育;幼儿;素质教育;作用

舞蹈是一门艺术,在幼儿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入舞蹈教育能帮助幼儿肢体的协调能力,韵律节奏的掌握,能够进行情感抒发,对于创造力、想象力、美育观的形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 关于舞蹈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过程中,会有编排舞蹈并表演的环节,舞蹈的编排会根据幼儿的心理特性为出发点,我们常说舞蹈是来源于生活的,但它有凌驾于生活之上,幼儿舞蹈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对于舞蹈的编排都是有故事,有情节可以追寻的,这样在于能够通过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或者情节编排而成的舞蹈,让幼儿在学习舞蹈、排练舞蹈和表演舞蹈之中能够生活中真善美的真谛。如根据《奉献》这首歌曲改编而成的舞蹈,具有朗朗上口的歌词、自然流畅的曲调等特点,通俗易懂的歌词大意,根据意思改编成手语舞蹈是依靠孩子们好奇的天性,在舞蹈的学习、排练过程中,孩子们能抽象的理解爱心的含义,通过手语的学习增强对他人的关怀之心,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也会施以援手,爱心的养成益于孩子向优良品质方向发展。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还能使良好的劳动习惯被孩子养成,不矫揉造作,乐于助人,尊师重道等,对于一些浅层次的社会公德心也会逐渐养成。如在幼儿舞蹈节目《让座》中,舞蹈情节是关于小孩子在公交车上向老人让座的故事,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会对情节进行细腻刻画,如观察是否有人上车,起身给老人让座,礼貌同老人交流等。这不仅是教师教导幼儿如何进行表演,更重要的是幼儿能自己对舞蹈内容进行理解,自然流露出感情,在其中学习的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孝敬长辈等优秀品质。

二、 关于舞蹈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我国对于幼儿的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在国外很早就有教育专家在提倡,学校和家长也是全力配合。幼儿得情感和认知还在发育阶段,对很对东西都不能很好的认识,也是因为这样造就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天马行空的一面,天生的艺术家说的就是他们。在舞蹈教育过程中,提倡幼儿的自由发挥,将他们所理解的舞蹈动作一一展现出来,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幼儿进行了一定舞蹈基础的培养之后,他们对音乐的韵律,舞蹈的节奏都有了一定认识,所以在幼儿即兴创作环节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带有一定的逻辑在里面,有据可循,教师提倡幼儿好的舞蹈节目的表达,在排练舞蹈过程中会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舞步的编排,可以一次次尽心即兴创作,对于创造力的增强,艺术气息的培养,思维逻辑的锻炼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 关于舞蹈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心灵的培养

人们常说幼儿的眼睛是最干净的,他们的世界是最纯洁的。心灵培养的最佳时期就在孩提时代,这时候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用舞蹈教育的形式来教授心灵教育是很好的选择。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对每一个舞蹈的情节由来进行阐述,孩子们一步步理解心灵美的重要性,懂得友爱同学,尊敬老师,孝敬家长等。如在舞蹈节目《爱我你就抱抱我》当中,是展现了小女孩对于家长的忙碌工作而忘了顾忌到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妈妈爱爸爸疼,就特别羡慕的故事。在舞蹈表演与歌曲相结合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大概理解到爸爸妈妈的辛苦,对爸爸妈妈进行感恩,关心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在街上碰到困难的人也会帮忙,即使他们还小,但他们的心灵在慢慢膨胀,对于爱心的培养也显得至关重要。

四、 关于舞蹈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美育观的培养

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自然也不会例外,对于美好的事物的存在总是客观的,人的天性之一就是爱美,美的东西都具有不可言说的吸引力。舞蹈不仅具有艺术美,还具有创造美、表现美、认识美、感受美等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形式对于幼儿美育观的形成。有的小孩在小时候家长过度溺爱,没有进行舞蹈教育方面的培训,导致养成含胸驼背,走路东倒西歪,四肢不协调等情况,这对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和未来都是有不良影响的。在大力提倡幼儿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注重对舞蹈教育的培养,在进行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幼儿不良的习惯会得到改善,体态会变得优雅,外形气质也逐渐得到改善,自信心自认而然的增强。对于舞蹈教育而言不仅仅是各方面品德的培养,还有助于体质的锻炼,因为舞蹈动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是全身性的运动,长此以往对于幼儿体质的改善是非常有帮助的。舞蹈就与还有传播文化的能力,因为舞蹈是多种多样存在的,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仅仅了解掌握我国的舞蹈由来,历史文化等,还能接触到国外的舞蹈类别,舞蹈文化等,达到开阔眼界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孩子作为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有传承传统文化习俗的义务,舞蹈教育能将这种义务渲染给幼儿,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友情等。

五、 总结

在我国大力提倡幼儿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是在其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不仅能能够从舞蹈表现中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坚持精神等,还能通过舞蹈的学习过程以及包含的故事情节对幼儿的美育观、团结友爱、道德品质、创造力、逻辑思维等方面进行培养。舞蹈教育是一门长期坚持的过程,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幼儿能形成体态优雅,气质出众等特点,增强自信心,性格开朗。由于素质教育的起步较晚,(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39页) 在舞蹈教育这一块很对家长、学校老师还没有引起足够大的重视,应当借鉴国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宣扬舞蹈教育对幼儿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人之初,性本善”应当好好利用这句话,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应当从小拓展他们善良的天性,全方位发展他们的特质,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 章春和.浅析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J].参花(下),2015.

[2] 王晓丹.舞蹈教育在幼儿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作用[J].知识文库,2015.

[3] 皇甫宜攀.论舞蹈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

[4] 丁榕.从“手舞足蹈”谈即兴舞蹈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37.

第10篇

多次分析了阅读过程对于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的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away提出了这个理论:成年人与儿童在快乐、放松、和谐环境下共同阅读一本书的活动,提高幼儿独立阅读的过程叫做分享阅读[1]。在亲密的环境中,幼儿与家长在互动阅读中体验到趣味。要使幼儿达到由最初的分享阅读到完成独立阅读,并在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更加需要师生互动与家庭互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2]。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情感教育,它至关重要,影响深远,所以我们更应该让幼儿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领》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彻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3]。只有在分享阅读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才能保证幼儿健康完全地发展,更能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由此看来在分享阅读中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分享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分享阅读来促进,但多数幼儿园在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上实施得并不成功,常以“分享阅读过重,情感教育过轻”或“分享阅读和情感教育机械结合”的方式为主体。并且有些幼儿园及幼儿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过于重视幼儿知识和智力的培养,反而忽略了对于情感的教育,导致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缺失。有些教师对幼儿做出不正确的引导,易对幼儿今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一)以分享阅读为主体,缺少情感教育

在幼儿园中,教师通常会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幼儿分享,但教师的授课方式往往只是单一地讲解故事,引出其中的道理,这样显得过于生硬与机械,并且教师没有为幼儿层层剥离故事中的情节以及情感上发生的转变,也没有与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导致幼儿不能深入了解这个故事,从而体会故事中隐藏的深层次涵义。而且幼儿会对这样的教育方式产生厌烦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幼儿将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听故事,导致最后毫无收获[4]。

(二)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死板

与上文所述不同,有的教师在分享阅读故事时,会和幼儿有交流互动,例如在内容中穿插互动问题,让幼儿进行回答,并且引导他们思考与分析其中的情感问题等。但这样往往会使得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上显得过于死板,教师机械地抛出故事情节中的感情转折点,并且没有对幼儿进行详细的叙述,也没能将提出的问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情感教育在阅读中插入不自然、不深入,没有浑然一体,显得没有亮点,这样的结合使课程十分死板,枯燥无味。虽然这一举动能较好地将幼儿一步步带入故事中,但是却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无法投入情感,更难以懂得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4]。

(三)分享阅读教学中忽略情感发展走向

幼儿园规程明确要求:“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技术活动的结果,而忽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5]在幼儿园中,一名幼儿教师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表达的好坏与情感发展的走向。很多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分享阅读教育的时候,没有有机地结合情感教育,而是一味关注幼儿对阅读的理解,忽略了幼儿情感上的发展走向。这是源于目前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的主次问题。教师往往只重视了知识与智力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儿的情感发展,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教学现状。教师对幼儿的情感世界缺少引导,这样很容易对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造成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幼儿在今后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三、改善幼儿园分享阅读中情感教育实施现状的对策

(一)在分享阅读教学中着重情感教育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不应太过于偏重分享阅读。幼儿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情感教育来平衡幼儿的各种素质,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要想进行正确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开始讲解故事的时候与幼儿进行趣味问答,加深情感上的投入。当故事情节发展到主人公的情感转折点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增添课程的互动性,让师生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和更加密切的情感分享。教师应懂得,在分享阅读教学中,阅读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幼儿情感上的教育。

(二)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自然地结合

教师在准备教材时应用心挑选,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阅读教材。题材要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应选择较为浅显易懂、故事生动活泼的阅读教材。在教学时,不要一板一眼地按照模式把分享阅读和情感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在讲故事时,让幼儿自告奋勇地参与其中,可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仿角色的语气讲话,这样不但能够让幼儿加深对故事情节的印象,而且能直观有效地通过肢体、表情、语气来进行情感上的分享。当幼儿在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时,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角色赋予的情感,从而领悟到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教育意义。而其他的幼儿在观看表演时,更能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分享与交流[6]。所以教师应该多运用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更自然、更生动,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三)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情感走向

巴尔斯基说过:“只有通过师生主动的相互配合下,方能拥有一个完美现象的教育情景过程。”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他首先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感品质,其次要能积极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感染幼儿,使幼儿增添对分享阅读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去,在课程中感受并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并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此情感。所以,教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不仅仅只注重让幼儿学会知识技能,提高智力,更应该关注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予以正确的引导,最终达到让幼儿懂得表达感情,逐步做到情绪稳定,情感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2]。只有达到这些才能真正实现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最终培养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新世纪人才。

第11篇

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开辟了中国神魔长篇小说的新门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小说的高峰,这本书值得我们欣赏和阅读。

《西游记》这本书以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为这本书的主题开始,围绕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为主题,描述孙悟空师兄弟,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妖魔鬼怪,保护大唐高僧——唐僧去西天取

经,一个个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可爱的语言,一起成功的构造了一座独具特色。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殿堂,也反映了,现时主义的残酷,也反映了现实主义的人物的处事,《西游记》不仅具有教育的意义,在艺术的表演上,也更进步。

《西游记》不仅在电视上。课本上,都是我们这一代所喜爱的,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读物。

五年级:蕾丝小姐

第1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在的孩子在性格上和品德上出现了很大偏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培养,争取达到德育、智育和法制的三重教育目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 渗透德育思想 法制思想 良好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条件和长辈对孩子的娇生惯养,让部分孩子养成了自私、固执的性格,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淡薄。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就很有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育,还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

一、借助中国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是每一个国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每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我国有许多数学家,他们对世界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如: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六位的人;陈景润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素数和合数一节中介绍他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还有《九章算术》中的一些方程、刘徽的故事等等,我们都可以在教学中都对学生进行介绍。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在我国古代,人们对数学的学习、掌握和利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教材内容和搜集信息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包含了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我们只要肯努力钻研、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祖国主义思想教育。如苏教版第六册“认识千米”一课中有:世界上第一大河是非洲的尼罗河,全长是6671千米;世界第二大河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37千米;我国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是6300千米。让学生了解到我国长江在世界排名第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在教材中还有 “你知道吗?”这一教学环节介绍了古今中外数学家、数学著作、数学计算的方法、数学发明等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进行了爱学习、爱科学的教育。

三、利用教材例题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中,大部分例题教学的情境创设是引入生活中的点滴事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在教学“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时,我们要向学生渗透珍惜时间很重要,因为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是知识;对医生来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就是收获。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脉搏、写字,数数,跳绳等活动,让学生感受1分钟和1秒钟有多长,时间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意义,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还要做个守时的好孩子。教学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时引入乘车,乘船情景进行教学,我们应及时向学生渗透先下车再上车这种好行为习惯和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节内容时,我们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外,还需向学生渗透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可以避免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适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设置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和国家标准,并保持清晰、醒目、准确、完好。不乘坐超速、超载的车辆,遇到有超速、超载的车辆要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时,适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可告知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故意毁损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同学们都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这些都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激发学生更喜欢数学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利用课外活动或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教育

思想教育不是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和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例如,教学“统计”一节的内容,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月的用水量,然后计算全班同学的家里一个月、一年的用水量。适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告知学生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并让学生交流生活中是怎样做到节约用水的,从而对他们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另外还可以统计一下自己家里一星期要丢弃多少个垃圾袋?然后全班汇报得出一年中全班同学的家里要丢弃多少垃圾袋,这些垃圾袋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从而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

总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很重要的。教学中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的实际,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利用各种形式完成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老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所以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新课改理念和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和法制教育思想,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会达到德育、智育和法制的三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