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钓鱼的启示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通过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描写技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设计理念:
一个人学习语文,阅读和写作几乎占了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大家知道,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阅读修养的写作,视野狭窄;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基于这个粗浅的认识,是我设计《钓鱼的启示》的初衷和目的。同时我在思索两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设计好本堂课,一方面让学生吸收信息,接受作者的智慧,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文章的表层结构语言,去探究文章的深层结构思想。根据《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材解读要求,我锁定教学目标后,抓住课文在叙事中插入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描写这一表达特点,通过讲解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让学生从文章中初步感受行动、语言、心理、景物描写的方法。如果是学生注意的话,文章前半部分是叙述“钓鱼”,后半部分是议论“启示”,文章还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从钓鱼到启示,是文章的明线;而作者的心理变化,则是文章的暗线。我是围绕着这两条线来展开教学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三个著名的渔翁。一位是商朝末年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被尊为“百家宗师”的姜子牙;一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好友严子陵;还有一位是《江雪》的作者唐宋家之一柳宗元。就拿姜子牙来说吧!他的鱼钩是直的,他哪里是在钓鱼呢?他在钓谁?钓周武王。所以有一句话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看他,一钓就钓出了周武王,钓出了周朝500多年的基业。厉害吧!这叫智慧。
同学们!《钓鱼的启示》里,这位著名的设计师钓出了什么呢?
生:答,并诵读。
师:一件钓鱼的小事,却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这种选材文章你们知道有什么特点吗?(以小见大)
二、解读文章
师:那么课文中用了哪些描写,如何把我们引入文章中去,让我们接受感染和熏陶,又是怎样把我们从作品中引出去,让我们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生活呢?
请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读一自然段。
师:交代了什么?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回答。师:对了,用交代的语气,把咱们引入了课文。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师问:今晚能捕捞吗?为什么?生答。(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正值产卵期,不能捕捞。)生接着读第二句。师问:这是什么描写?(行动描写)用了哪些动词?(放、举、抛)这一连续的动词,你读出了什么?(“我”和父亲钓鱼动作连续的画面,使人物栩栩如生。)学生接着读第三句。师问:这是什么描写?(景物描写)
第二自然段里,作者在描写时,人中有景,景中有人,使人和景相互辉映,画面更加充实、生动,同学们再走进景物描写中,能用一个字来想象一下画面吗?(动、活)这一绝妙图画离不开哪些优美的词语呢?
生:找、勾画,回答,并感悟画面。
师:是啊!作者用了这些优美的动词、形容词,化静为动,绘出了一幅阔大幽深、富于变幻的美妙图画。让我们再来背一背回味一下吧!生背。
此时此刻,作者的眼睛好像被月色下的湖面粘住似的,久久不想移动。看着湖面上的漂筒,心里充满了什么?(希望)信心怎么样?(信心十足)他想今晚“我”一定会怎么?(钓到大鱼的)
奇迹发生了吗?请接读下一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写作时,总会把个人灵魂带到文章中去。你读出了作者那份什么心情了吗?(引导学生从“我”和鱼两个角度的动作描写体会出作者钓到“大家伙”时的激动,鲈鱼甩动、跳跃想摆脱鱼钩时“我”的担心以及把鲈鱼拉上岸时的惊喜。)
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道――“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这是一条既怎样(漂亮)又怎样(可爱)的大鲈鱼啊!作者非常什么?(得意)读到这里,老师觉得遗憾地是,作者没有“得意”的描写,这也许是作者让我们进行创造性阅读吧!来给他想一句好吗?老师先开头: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我心里乐得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心理描写)
生:(1)我“咯咯咯”地笑了起来,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弯弯的月牙儿。(2)我得意地好像脚下驾着云朵,轻飘飘的,快要飞起来似的。
师:正当我得意忘形的时候,情况出现了转机,请接读课文四至九自然段。同学们,这几个自然段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这些语言描写,作者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你知道吗?生答。(神态+人物+说话。神态+人物+语气。)举个例子,某位同学做错了事,老师非常生气。为了表示老师的严厉,可以这样写――老师瞪着眼睛,狠狠地厉声道:“站起来!”这种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形与神,使我们闻其声而知其人,你能学着这种方法,品出父亲的态度吗?(坚决)你是从哪些描写品出来的呢?(“得、平静、不容争辩的声音、没商量的余地”等词语看出。)
生:勾画出来,并品出父亲的态度。
师:父亲这一坚决的态度,进行过思想斗争吗?从哪儿知道?(“好一会儿”)
这个词隐藏着爸爸的什么内心活动呢?(矛盾、正在经历道德的考验)这就对应了三十四年前作者想起那句告诫“我”的话,那就是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但是,面临这样的道德实践,面对诱惑,父亲却怎么做?(没有妥协,反而让我拿出勇气和力量,受到了严格的教育。)
同学们,面对父亲坚决的态度,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得意――急切――乞求、委屈或难过――无可奈何、沮丧或依依不舍)请填写61页第二题。
(抽学生解答后,并有老师当“父亲”,学生当“我”,有感情地用角色朗读对话描写)。
这个课时,我们一起学习了“我”和爸爸怎样的过程?(钓鱼)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从开始激动到最后依依不舍,犹如大海上激起的波澜,一上一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技巧――波澜。同学们!这一课里还有其它的写作技巧,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索吧!
下课!
板书:
行动描写――连用动词
景物描写――活用动词、形容词,化静为动
《小学教学参考杂志》2015年第十八期
一“、三点”感知,点拨学生思维之法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落实自主探究环节,吉春亚老师非常善于运用“三点”之法,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初读感知环节后,吉老师先提示课题“钓鱼的启示”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钓鱼”,一个是“启示”,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哪里讲“钓鱼”,哪里说“启示”。然后,开始和学生互动交流。在一个学生回答之后,吉老师说:“我能给你的答案打80分,其中漏掉了什么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钓鱼”这个要素被漏掉了。吉老师出示“启示”后问:“你们感觉老师总结的文字有哪些是值得你学习的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吉老师还是展开了点拨的“三点”攻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是“一点”;给学生答案打分数,其实是对学生的进一步点拨,这是“二点”;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纠正;教师给出答案,让学生比较学习,这是“三点”。这样,让学生找到差距,提升学习能力。
二“、三点”细节,点亮学生探索之路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是教师应变能力的体现。吉春亚老师非常注重教学细节的处理,不放过任何一个引导机会,甚至可以把教师失误转化为教学契机,将错就错诱发学生探索。在学习《小镇的早晨》时,吉春亚老师和学生一起默写,结果出现了一个错别字,按照一般处理方法,教师立即改正过来就可以了。吉春亚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抓住这个错字进行点拨,让学生自然入题,教学效果极好。有学生提出来“:老师,你写错一个字,应该‘唤醒’而不是‘叫醒’。”吉老师说:“你真仔细,很能发现问题。不过,我觉得‘叫醒’这个词用在这里也是挺通顺的,未尝不可啊!”学生不认同,并说明理由。吉老师点点头:“听大家这样一说,我也觉得用‘唤醒’好。我赶紧修改过来吧,大家都看这个‘叫’太闹太吵了。”
不管是不是吉春亚老师故意写错,但都为教学点拨创造机会。吉老师写错这个字,这就是“一点”,点出需要关注的关键词;吉老师为自己辩解属于“二点”,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最后达成共识;教师修改错字是“三点”,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吉老师的“三点”之后,相信学生会对这一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语文味浓,体现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她对教材的研究非常到位,对学生学习特点也了如指掌,对点拨技巧的运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学生在她的调度下,自然进入文本研究氛围之中。
作者:王小燕 单位:江苏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小学
那是开放捕捞鲈鱼的前一个傍晚,詹姆斯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鱼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了起来,湖面变得银光闪闪。过了好长时间,11岁的詹姆斯钓到了一条他还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他当时高兴的心情一定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正在这时候他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说:“现在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尽管没有人看到他们,更无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鱼的,但儿子还是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
课堂上,我问学生:“同学们,作者詹姆斯喜欢这条鱼吗?”
“喜欢。”
“詹姆斯的父亲喜欢这条鱼吗?”
“喜欢。”
“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从课文中的‘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句子知道的。”
“既然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但他为什么却对詹姆斯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因为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可作者钓到这条鱼的时间并没有人知道啊!”
“可我们也要做诚实的孩子啊。”
“同学们说得很对,尽管没有外人知晓,父亲还是做出了放掉的选择。父亲的选择就是詹姆斯最后的选择,那条詹姆斯辛辛苦苦才钓到的漂亮的大鲈鱼最终还是被放掉了。11岁的詹姆斯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以至于那天发生的事总会在脑海中浮现。”
我停了停,接着说:“这件事,对詹姆斯产生了什么影响?”
“后来詹姆斯成了纽约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虽然再没有钓到这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他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和父亲一起钓鱼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创新教育
我们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从自身做起,提高专业素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时代背景,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课堂,让语文教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全新的教育哺育全新的学子。
一、兴趣教学,创新教学的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巧设情境,营造促学的课堂氛围,在学习氛围的熏陶下,赋予学生学习动机。
1.兴趣导入,开端引趣
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W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巧设引趣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时,我们可以用一张色彩艳丽的万物争春图进行新课导入,并且配上《春天在哪里》优美的歌声。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说:“同学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去寻找春天,跟春天做朋友。”接着将与春天有关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说:“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寻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此时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图片中有桃花,春天在美丽的桃花中。”也有的学生说:“好可爱的小燕子,春天在小燕子的花衣里。”还有的学生说:“小溪的水好干净,春天在小溪的歌声里。”引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应运而生。
2.动机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语文课堂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
例如,在教学《我爱祖国》时,课前利用多媒体将课前准备的课件进行情境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和平鸽图片、一张带有红领巾的学生的图片营造熟悉的课堂氛围,带领着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应当带着浓厚的爱国之情进行朗读,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情引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灵活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的工具
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取长避短的学习优势,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且每个小组制订学习目标:
(1)我能带着细腻的情感进行课文背诵。
(2)我能准确地掌握本篇课文的生字、生词。
(3)我能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体会到来自父亲那深沉的爱。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连后进生也会不甘示弱,学生集思广益,携手共同完成一个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
2.提问教学法的应用
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专注每一个教学契机,巧设问题情境,问出知识、问出能力、问出水平。
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在题目上“动手脚”。读过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作者把题目命名为‘钓鱼的启示’,作者为什么把题目这样命名,在钓鱼中作者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认真体会文中作者所传达的信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鱼”的含义,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放掉鱼”就是“放弃诱惑”,让学生得出不受世俗诱惑,提升道德实践的勇气。
三、情景再现,趣味性课堂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教材的教育功能,发挥学生的积极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将一些课文进行改编,设计成情景剧,鼓励学生上台表演,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将文言文进行翻译,改编成情景剧,鼓励学生来上台表演。学生自由分配角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揣摩九岁小男孩与家人对话应有的神情和动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情景剧表演中,要求台下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仔细体会一个九岁男孩的聪明机智,将自己认为有深意的语段标记,课下慢慢体味。
将课文进行合理的改编,进行课文情景再现,将课堂变成大舞台,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趣味性的内容、欢笑的课堂、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语文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铺一条创新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道德的抉择
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我的感受极深.
这篇课文讲述了34年前的一个夜晚,在离鲈鱼开放日的时间只差两个小时的时候,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对爸爸的做法我很不理解.34年后,功成名就的我对父亲的教育有了深刻的感悟.
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的鱼,就需放弃个人的利益.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发生在我生活中的事.
那是2007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和爸爸去赶庙会.一大早,我们就到卖油条的的小摊上,爸爸要了10元的油条.这时,有一位神采奕奕的男士正要掏钱的时候,一张50元的钞票飘落在了炉子底下,只要我一弯腰就能捡起来.我想:这里有没有人看见,我为什么不拿这钱买个冰激凌去去热气,那多爽呀!可是,这钱不是我的,我不能把钱居为己有.于是,我弯下腰,把钱捡起来,对那位男士说:"叔叔,您的钱掉了."说完,我就把钱递给了他,他接过钱,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是啊,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道德的考验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展示评价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教师对课文进行无序的剖析,导致学生的思维散乱,教师的主导作用严重丧失,使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不到位,进行枯燥抽象的理论说教,学生在心灵上缺少震撼……种种原因,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所以,将生本理念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打造出高效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就成为目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在热点关注和重点讨论的问题。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多年,对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现结合自身经验,对此论题进行几点个人意见的阐述。
一、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致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提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索,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够依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倾听,在预习时遇到问题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实现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即生本教育。
比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找出课文中三四十年过去后作者感悟的句子;(3)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4)找出文中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和严格道德教育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5)概括“我”心情的变化,谈谈自己的体会;(6)作者从《钓鱼的启示》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学习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我布置的预习任务,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和研究,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并对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共同探究,进而将问题弄明白。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到了先学后教,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良好贯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二、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实现生本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应改变以往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思维充分展示给大家,并和组员进行相互交流,实现不同学习思路的整合,如此,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还能做到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在讲解第四自然段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跟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和交流:(1)仔细读这段话,你认为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2)请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并把它圈出来,反复读一读这几个动词,试着用换词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将“触”换成“贴”是否合适?(3)小组成员合作,一人读这句话,其他人表演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而且做到了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一种良好的贯彻和实施,对于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设计展示评价环节,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
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善于表现的特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给学生布置了合作探究任务之后,设计展示评价的环节,即让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由同学和教师作出评价,如此,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学生也会通过小组的展示,迅速成长,这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对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分组准备介绍自己喜欢的桂林山水,介绍之前我对学生的介绍提出要求: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要介绍得清楚明白,如果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会加分。随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准备完毕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的准备成果进行展示,然后由我们进行评价,如“不错,说得有板有眼,语言也很诙谐”“非常好,条理清晰,口齿伶俐,俨然是一位真正的桂林山水小导游”“很好,不过我认为你们使用的语言再生动形象一些会更好”等,总之,对于每组的合作成果,我都尽量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从而让学生尝到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展示的喜悦感,调动学生日后继续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本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希望广大语文教师都能够立足于学生实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贯彻生本教育所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宗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从而使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得以构建。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分组合作;教学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近年来,笔者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且得益非浅。合作教学,就是从整个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构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的、主体的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和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成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课堂开放,生动活泼,寓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地位之中。这种模式是以自己的学习为主线,分为“情境导入、揭标自学、合作探究、交流质疑、练习提高”五个环节,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课例作简要阐述。
一、情境导入
导入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语文课堂教学用常规导入形式,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开放的需求,因此,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苏霍姆林斯基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参与意识,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揭标自学
教学目标是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心指向,设计全面而不偏颇,个性化而不流于一般化的教学目标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所确定的课堂目标是程式化的。例如,《舍身炸暗堡》第二课时,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一般是:(1)复习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董荐瑞炸暗堡的经过。(3)学习董荐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等。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都是为着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着意将自主学习融入教学目标,重新确定了这课时的学习目标。(1)抓住课题中的“舍身”、“炸暗堡”自学课文,在边读边想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解课文。(2)学习董荐瑞为革命舍生忘死的高贵品质。
这种把教材思路,学习思路与教师教学思路协调融合在一起确定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降低了学习要求,同时使课堂教学指向明确,中心突出。
三、合作探究
在实施分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多讨论,多提问,教师注重组织及教给学习方法。从知识的魅力中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机遇,顺应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兴趣,尽自己的一份义务,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找准自己在合作小组中的位置。为保证合作小组整体效果,一要强弱结对,二要加强组长培训,三要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调动各小组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生趣—探索—成功—再生趣—再探索—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在分组合作探究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自提问题,教师绕着学生转。例如教学《》第二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探究。其中,一个小组提出四个问题:为什么要去炸火力点?怎样冲向这个火力点的?是怎样壮烈牺牲的?奋不顾身用胸膛堵敌人枪口的行为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另一个小组则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课文哪些词句反映奋不顾身用胸膛堵敌人枪口的?为什么要堵枪口?堵枪口对战斗有什么影响?有的小组则提出:课文通过写哪些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他的献身精神的?准备冲向敌人火力点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我们要向学习什么?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不再依赖教师,而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四、交流质疑
交流质疑是指在分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将自己的合作学习的成果与疑问,在教师指导下,在全班交流解疑。交流质疑可分两个环节,一是各小组自由汇报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一个组汇报,其他组可补充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二是各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可提出请教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参与交流之中及时引导。如小语第七册《钓鱼的启示》一文第二课时交流中,学生对读了课文后有什么启示,一时说不完整说不准确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
思考这样三个问题: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钓鱼”的经过对“我”一生有怎样的影响?假如你以后也遇到类似的事,打算怎样对待?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受到的启示,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不拔高,也不求统一,允许不同看法存在,真实就行。
交流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之后,交流自己学习所得,同时,解决在上两个环节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确保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有效预习;高效课堂;预习提纲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学效率提高与否,学生所获丰欠与否,都与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关系。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重要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做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课堂的高效从何谈起?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说:“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
1.重视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
有的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预习方法,预习缺乏有效性。教师应该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1)标段落
即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在每个段落前用数字给它标号。这个看似无用的举动,却可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首先,它可以让学生对预习的课文有一个感性的、基本的认识,对课文的布局有大概了解,进而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解读;其次,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操作性。
(2)标生字词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懂的字词,符号要简单明了,不然会起反作用。这样可以在讲解的时候,了解重点,把握难点,加深记忆与理解。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标生字词不仅要标它的读音,而且要标它们的意思,加深记忆与理解,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朗读课文
在预习的时候,学生要自己把课文流利、正确地朗读出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正确流利为止。小学高年级所选的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找疑难处
朗读后,对课文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用“?”标出来,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出不足的地方,加深理解。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5)查资料
用工具书或其他的方法,查文中的生字词、疑问及背景资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将重点放在理解上,尝试解决自己的疑问。这样还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文章含义,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设计出高质量的预习提纲是提高预习有效性的关键。我认为好的预习提纲要做到“三贴”:贴近课程标准,依标设练;贴近教学目标,体现重难点;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可望又可及。
比如,教学低年级《黄山奇石》一文,可这样布置预习题:(1)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2)在书中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并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3)你觉得黄山的石头怎么样?教学高年级《钓鱼的启示》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1)联系上下文,说说“启示”“不容争辩”“抉择”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2)“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是怎么变换的,你能找到我心情变换的词吗?”(3)读读课文倒数第2段,思考父亲告诫“我”的话的意思。
3.改变预习的检查形式
以往的预习检查,不外乎是教师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逐一在课堂上进行出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但久而久之,学生熟知了教师的检查套路,就会觉得乏味。所以,我们应该常常变换检查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自相矛盾》《晏子使楚》《穷人》等课文时,我一改往常的做法,课始就让学生根据预习所获,分组来演一演课文中的一个片段,看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预习到位的学生自然表演得到位、流畅,得到大家的认可,预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更高了。
4.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过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它对学生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预习一般是在家里进行的,家长更能参与学生的预习过程。父母可以检查子女的预习成果,或在有能力的条件下,与子女共同讨论,对子女做出适当的引导。而且父母还可以对良好的习惯与方法进行肯定表扬,提高子女预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一、通过鼓励质疑,激起个性化阅读兴趣
通过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学习兴趣,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教师都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有这样的结尾: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当学完课文时,班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这个结尾不好,能不能把结尾改了”?我鼓励说:“你的看法很与众不同,那你能说出改变课文结尾的理由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改编,但要说出理由。顿时,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同学们的答案中,我已看到了他们张扬个性的答案。
二、抓住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
尽管学生的年纪还小,但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可适当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钓鱼的启示》这篇文中的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比较难懂,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如,“诱惑人的鱼”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东西。如,金钱、地位、得到别人的好处了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鱼”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为个性化阅读创造条件和氛围
如,在教学《落花生》这课中,“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如,有的学生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我们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实干、默默奉献的人;那如果从现在社会实际来看,人只埋头苦干、沉默不语可以吗?此时,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想到了落花生讲究实用,固然可贵,但如果沉默不语,不善于展示自己,在当今社会一定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还有的认为该苦干时就苦干,该表现时就表现。现在是张扬个性的时代,只要学生想到了,我们就给他机会说出来,然后教师再做正确的引导。
四、教给学生思考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要在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培育学生各自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如,在教学《珍珠鸟》这课时,当学生读完“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时,我让学生谈对“一时”、“信赖”、“美好的境界”的理解,开始学生谈得十分肤浅。后来,我引导学生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找出有关语句,具体说“这是指什么时候?”比较一下,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珍珠鸟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把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具体说说信赖什么,美好境界指什么?学生根据我提示的方法逐步感悟出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感。
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我们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课文,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培养。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学习《蔺相如》一课,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我提出:“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同学能力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就想采用自己边读边想来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则认为合作讨论更好,也有的比较好动、喜欢表演的同学,想和同学合作,把最喜欢的情节演一演……学生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采用的学习方法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样,留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课堂成了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智的平台。
六、个性化阅读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
关键词:有心;得法;入情;激趣;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0-02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语文课堂中,朗读的运用,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养学生的心灵。可见,阅读教学对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耕耘的教师,本人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如何进行朗读训练的理解。
一、读须有心
要读有所获,则需用“心思”。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景象,加深理解,学习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画风》一课时,我用课件配乐出示文中三位小朋友所画的风中动态景物。首先,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教师的配乐解说,想象:一阵风出来了,红旗在空中飘啊飘,一个小男孩举着风车,风车在快乐地转着。你看,小树在风中笑弯了腰呢。啊,小雨点也来凑热闹了,风把雨丝吹斜了!然后让学生睁开双眼观看动态画面,此时此刻,画风的高兴,感染了每个孩子的心弦。学生情不自禁地再次朗读课文,读出了情感,体会意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读须得法
1.正确地读。注意语音和语调规范化。用普通话朗读,要字音正确,读词完整,发音清楚响亮。预习课文,我要求学生划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去理解。尽管如此,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有些学生总把“j、q、x”读成“z、c、s”。因此,我就把这些声母发音部位通过图片进行解说,再告诉学生,然后做示范,让学生一遍遍地读准。
2.流利地读。阅读时要做到语音连贯,不漏字,不落字,不改字,不颠倒,不重复等,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朗读时爱唱读,所以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这就避免了学生忽略字和词,词与句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读。阅读时要做到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停顿、重音、升降等在朗读中的变化。一般情况下,高兴时语调要高昂,悲伤难过时语调要低沉……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小结作者在这美丽的月夜中钓鱼时那种高兴时的心情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第三自然段读出高兴的心情。我出示: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注重让学生用高兴、惊奇的语气读,读出惊喜的心情。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句子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加上老师的鼓励,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
三、读须入情
阅读教学时,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是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发展想象和联想,学习语言,培养能力。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难忘的一课》时,在完成对课文的重点研读后,窦老师播放悠扬婉转的《思乡曲》,接着学生和老师共同深情朗诵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此时,可以看出学生们早已心思腾涌,老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放声朗读,表达心情。学生一个个凝神静气地庄严地、神圣地、含着热泪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这节课中窦老师以情动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学生进入了文中的情境,体会到作者饱含的爱国之情。我坚信学生们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四、读须激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
1.回归生活,激起兴趣。语文教学应该要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教师只有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方式多样,唤起兴趣。注重朗读形式多样化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可以采用以下形式:(1)范读,教师先就难读的语句、段落进行范读,再让学生充分地朗读。(2)开火车读,可按照课文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开火车读。(3)小组赛读,可采用小组比赛读课文某一自然段。(4)自由读,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5)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此法一般用在课上出现学习兴趣较低时采用。(6)分角色读,要先知道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不同语调和语气,先组织学生分角色练读,再到课上表演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让学生分配角色朗读课文,用这种方式体会陶罐的谦虚和风度,铁罐的傲慢与无礼,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
五、读须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教育史叫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以采用师生共评的形式,对学生的朗读予以评价。首先教给学生点评朗读的方法,其次指名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点评,然后老师再评,指出不足,给予鼓励,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并引导学生从不断地朗读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要领。经过多次的朗读互评,学生基本学会了朗读方法。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独立的、有作为的人。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进行情境创设教学,激发朗读兴趣,注重读后评议,使学生因声求义,因声入情,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获得启迪,享受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阅读;迁移式;练笔;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日益深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不但需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做好对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还需针对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得以全面发展。笔者就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阅读迁移式练笔尝试,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困难问题,对此应当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与思考。
一、学生阅读练笔迁移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写作素材
做好读写结合,极为关键的一点便是通过广泛的阅读来给日常写作积累素材,然而实际情况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学生语言素材缺失;其二,生活题材不充分。学生对于所阅读的文章内容难以同作文写作联系起来。
(二)切入时机不合理
要想促使读写能力得以有效的结合,切入时机至关重要,大量的实践表明,合理掌握好读写迁移时机,能够促使学生更易掌握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时常会发生诸如学生急于下笔,在未能够对文章进行充分朗读与感悟的基础上便进行练笔,学生自然难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三)练笔技巧不科学
迁移式练笔的技巧多种多样,但在一开始都是由模仿开始,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其主要的难点便是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变,要尽可能地达到“仿中有创”的境地,因此就必须要确保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练笔技巧。而若是对学生在练笔写作前未采取具体的指导,如以《我的卧室》为题进行写作前,若未给予学生提供具体的写作方位与顺序,那么学生所写出的文章常常会杂乱无章。
二、提高学生阅读迁移练笔能力的措施
(一)深入情境,以情感悟
语文课堂的教学,教师需引导学生能够浸入到文本中,对文本内容进行多次阅读,品味、感悟其中的语言内涵。只有将阅读中所收获到的情感实现与体验凝结成文字,方可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积淀。
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之时,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阅读且理解了父子情之后,教师可就事前所预设出的问题“你是从哪些段落、语句当中感受到这对父亲对儿子的爱?”学生再找出相关的语句后,教师便可将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并联想到自身在学生阅读到:“不!爸爸。想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难以抑制,这也便是练笔的最佳时机。
(二)内化语言,补白联想
教材不但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课本,同时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应用语言的主要资料。在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语句学生却不会将之灵活地应用到自身的练笔写作中。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切实地用好课本教材,教师可在学习了某篇课文后向学生提问:“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同学们又积累掌握了那些词句?”还可在学生练笔之后与同桌之间互相进行交流。
例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之时,可在学生反复诵读后,思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的“又”字与“何时”一词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学生进而便可联想到春天万物复苏,而作者已经多年未入家门,基于对诗歌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基础上,学生便可自然而然地写作出带有自身情感的作文。
(三)迁移范例,仿句联系
在学生的日常阅读写作过程当中,加强对写作方法、规律的总结与整理,在进行作文写作时予以参考、借鉴,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写作方法,这同时也是一种智能化的转换交互迁移。
例如,在教授《钓鱼的启示》一文后,可要求学生写作由一件生活小事当中所获得的启示,其基本的构思方式是利用相似联想,以小见大的手法。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写作段落构造方式应用到日常的课堂练笔当中,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自然也将得以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在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开展阅读迁移式练笔训练时,主要存在有缺乏写作素材、切入时机不合理、练笔技巧不科学等三方面的问题。在本次研究中基于对这些分析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会,将语言内化于无形并利用补白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将课文当中的示范例句迁移到学生的练笔过程中,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丹萍.小学高段阅读迁移式练笔的问题和策略探析[J].小作家选刊,2016(16).
一、精心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环境,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
教学实践表明,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态度和情趣呈正比例关系。在良好的气氛和心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思维就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就快。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其次就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都恰如其分的给予表扬。从而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二、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问题点
1. 关键内容处提问。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动全文,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关键的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如在学习鲁迅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教学的重点是要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孩子。紧扣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闰土主要跟“我”讲了几件新鲜事?选择其中的一件事认真读读,找值得研究的词句仔细体会,从中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除了文章中写到的四件有趣的事外,闰土心里还有古怪、有趣的事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在此过程中,抓住重点,问到关键,练在实处,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2. 在蕴含思想处提问。在课文中,有不少句子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意思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题。教师若能准确抓住这些文句,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九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心创设情境,把握设置问题火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是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时机主要是: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机。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再就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的时候,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很不清楚。根据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复述,了解阿妈妮、大婶、小金花三个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爱护。然后提问:那你们说说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又做了什么呢?通过对中朝军民双方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的理解,来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也推动了教学过程的进展。适时适机地提问是实现有效地教学的重要保证,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四、选择好问题设置的对象,做到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