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6:0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本情况
一.实习小组及指导老师的安排
我们小组共12人,小组成员分别是: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是郝青山老师。
二.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习两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见习阶段:
内容:这段时间重点了解学校,学校领导介绍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集宁四中的基本情况,与指导教师见面并进行了沟通交流,班主任指导教师给学生介绍实习学生,与所代班级的学会见面,跟随指导老师听课,了解和熟悉指导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方式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备课,指导教师对所写教案进行批改,提出改进意见。
心得:在见习过程中我们听学校领导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在管理,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同时也安排了最优秀的老师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习,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听取了 1.课前一定要进行扎实的备课和精心的准备,这样上课才会得心应手有条有理。
2.课堂上要注意教学秩序和教学效率。如果课堂纪律很乱,将会直接导致学生接受效率不成,影响最重的教学成绩。
3.上课时,态度要从容大方镇静,采用恰当的姿态语言帮助说话,从而使教者更加具有激情,调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快乐的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4.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巩固性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索,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不是“注入式”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
在课后,我们主动,虚心地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带队老师听完课后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地做好自我分析,评议和总结,对指导教师和带队老师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在每一节课后,都精心选择分量适当,难度适中,并着眼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技能,尤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对布置的作业及时进行检查,认真批改并分析研究学生完成本次作业的优缺点,在晚自习的时候进行作业讲评。批改作业给学生写评语,要持慎重的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育调查活动的开展
教育(社会)调查活动也是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当地的教育发展情况,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关键词]师范生;师范教育;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116-02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实习地教师的指导下,将已获得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是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保证。教师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就在于它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学生要胜任未来教师这一职业,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在教育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环节中去磨练。
一、教育实习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实习是检验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而言,是教育观念、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又是对这些素质水平的检查考核过程。师范生通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已经掌握了系统的教育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并获得了从事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但只有通过教育实习,才能评判她们是否真正具有了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因此,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了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巩固专业思想以及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二)教育实习是检验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对学校而言,教育实习是检验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教育实习所反馈的信息,能够使学校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教育人才。同时,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向社会推介自己的重要途径。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从计划改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也加入了教师人才市场竞争,这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择业是一种最直接的考验。面对教师人才市场的挑战与竞争,师范毕业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教育教学能力,必然归结为加强与改进教育实习,教育实习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必须通过深入实际的教育实习,才能培养其教学能力,在即将面对的教师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二、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实习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
国内大多数师范院校采取一次性毕业前的突击性实习,这种安排不利于师范生角色的转化、身份的过渡。目前,国内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规定仍沿用早在1980年教育部颁布的相关规定,高师教育实习的最短时间为本科8周,专科6周。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很多实习生都抱怨:实习刚刚开始却很快结束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除去动员、准备和总结工作,真正进行实习工作的时间所剩无几。学生往往感觉到刚熟悉环境,进入教师角色,摸到教学门道,实习就结束了。
(二)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形式化倾向较为严重
作为师范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他们不仅要指导实习生的思想工作,还应在实习生具体的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调查研究方面都给予具体的意见和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本身对中小学的教育规律不熟悉、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了解,加之指导教师本身工作和教学任务较重等原因,不少指导教师不能全程到实习学校指导实习生。同时,部分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的指导目标不太明确,虽然学校有相关的实习指导要求,但指导教师对实习指导工作仍缺乏明确地认识和把握,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在实习指导工作中产生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两方面的原因致使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名存实亡、流于形式,教师的指导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三)教育实习后的总结效果不明显
由于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马上要毕业离校,因此,教育实习的总结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在多数情况下是在实习结束后,实习生把《实习生手册》、实习报告上交教务处,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没有机会去纠正和讲评,学生只能自己慢慢领悟。虽然学校组织的座谈会能够让实习生及指导教师都能有所启发,但实习生面临马上毕业,没有时间在学校对自身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取长补短。因此,教育实习后的总结无论对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三、教育实习的改进建议
(一)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增加实习时间
我国师范生主要采取的是短期集中教育实习的方式,这种实习的一大弊端是实习时间太短。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在研究、探索、尝试的基础上,各有不同的做法,总体思路是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分割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增加了学生接触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在集中实习前就了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接触多了,带回的问题就越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作用,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集中实习做好了准备,相当于延长了教育实习时间。
(二)加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教育实习目的的关键环节。师范院校应设有专门教育实习指导与研究机构,选拔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教学经验丰富和责任感强的教师担任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对指导实习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明确责任、尽职尽责。同时,指导教师在指导教育实习的同时,应注意收集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一线的教改信息,做一些教育专题调查,为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三)重视实结的实效性
全面有效地进行实结,是学校实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结应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总结。从学校角度看,要全面详细地了解实习情况,及时总结实习过程中的实现目标,提出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意见,促使教育实习的实施和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从学生角度看,可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班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对各班总结会上的突出问题记录、整理,并在全体实习生总结会上由学校选派的教师做统一解答。
综上所述,教育实习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师范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做好的工作。在思想理论方面,应不断更新观念,加大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做到理论研究与创新与时俱进;在实践方面,要对外进一步拓展教育实习的社会功能价值观,切实开发社会实践资源,拓展实习渠道,发挥社会力量对教育实习的支持、协助和促进作用。对内强化课程改革,着力于师范生素质能力提高,进一步优化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和组织指导模式,确保教育实习质量稳步提升。但是改革教育实习的方法,解决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师范学校只有高度重视教育实习,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郑东辉,施莉. 国外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2]曾广清.关于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2,(2).
关键词 师范生 教学实践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ultivation and Solution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aching to the Students from Normal School
CHENG Cheng, LEI Ti'nan, ZHOU Chunyang
(Education Institut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for a teacher which is the basic of being a qualified teacher for a student from normal school.Normal school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of teaching,facilitat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from normal school.This thesis brings up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aching for the students from normal school 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elemen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students from normal school,hoping it can be a help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from normal school.
Key words students from normal school;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aching; solution
1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①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把握教材教法、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组织调控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是师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
(1)教学设计能力。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实施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性。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如果只满足于熟悉教材,默记讲稿是远远不够的。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一次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观能力性,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分析课程、设计教案的能力,能够充分结合自己的优势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课堂教学技能。它包括:导入新课技能、课堂实施能力、板书技能、课堂评价技能等。师范生作为日后的准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其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如同医生必须懂得如何诊病开药,律师必须熟悉法律知道怎样运用法律一样。毋庸置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师范生必须全面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它包括:流利的普通话、丰富的语言知识、丰富的中文知识等。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从业者,为了更好地履行“文化传递者”这一职责,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它要求师范生应具备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丰富的语言和中文知识储备。其中“一口标准普通话”是师范生“老三手”能力要求之一,作为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教学评价能力。它包括: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都有赖于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一方面,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经历。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判断出一次教学的优劣所在,从而为下次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评价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素养。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在职前培训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2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笔者在某师范院校校园网上展开问卷调查,共收到98份有效问卷,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
(1)针对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选择这几项技能掌握程度基本良好。相对而言,教学策略的选择方面稍逊一筹,掌握较好的人数以46.9%略低于掌握较差的51.1%。这个数据表明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基本良好但整体水平有待加强,未来应该朝更专更精的方向努力,其中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这一方面应着重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对其掌握程度。
(2)针对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调查,统计表明:导入新课、课堂实施、结课、课堂评价等各项技能表现一般。相对来说,课堂评价技能表现的最差,有65.3%的师范生掌握较差,而导入新课技能掌握的较好,有65.3%的师范生掌握较好。这几项数据指示在未来师范生的培养中要特别加强课堂评价技能的训练,使师范生养成反思、总结的好习惯。
(3)针对师范生课堂组织能力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师范生都基本掌握课堂组织能力,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掌握较差,同时只有少数同学在这方面的能力表现较好。这表明,对于课堂组织技能的培养应该是:针对部分掌握很差的学生进行个别化培养和提高,而对整体应该提高一个层次,向着很好这一方向迈进。
(4)针对师范生板书技能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师范生的板书技能62%处于一般水平,有28%的师范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项数据表明师范生的板书技能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在板书技巧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综上所述,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技能掌握较差,甚至还有些人对某些技能完全没有掌握,这表明在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根据相关调查表明,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课程设置不合理:(1)一方面,师范院校教学课程体系陈旧,缺乏现代教师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另一方面,普遍存在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基础课程;重考试课程,轻非考试课程等现象。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师范院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导致师范生所学教育类课程单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难有作为。(2)学科教学论是师范生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当前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特别注重理论知识而对学生实践训练不够;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偏重实践性的教学而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另外,在高等院校学科教学论地位不高,处境尴尬。在一些领导和教师眼中,从事专业教学才是正道,才有发展前途。而学科教学法似乎既非专业课程也非教育基础课程,处于其它各专业与教育专业交叉边缘地带,角色不明,不受重视。因此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处境也非常尴尬,受领导轻视,甚至一些学生也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且学科教学论的师资来源多样,结构复杂。要么是教育专业教师兼带,要么是从中学调入教师充任等,师资水平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学实践课程薄弱,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原理规则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即要象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掌握大量的实践案例;三是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案例之中策略性知识,也就是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中灵活运用原理、原则性知识。②长期以来,师范教育类课程的实践基础薄弱。由于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实践性知识的教学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训练,缺乏必要的教学情景的体验,影响了学生思考力、创造力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了学生面对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③
教学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忽视反思的引导。为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一些国家特别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节。美国的教育实习占职前培养内容的20%。英国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20周。德国规定任教者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修业阶段要完成学校见习和教育实习3次,共12周,见习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在1年以上。④而我国教育实习的时间是一般为6周,除去实习开始一周的准备时间以及结束时一周的总结时间,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周,占四年总学时的4%。⑤教育见习时间短,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起到为就业做准备的作用。并且目前的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而忽视了师范生的反思思维和反思行为的行成。
3 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构想
(1)调整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构建丰富的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系统地对教育类课程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既要保持教育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性和系统完整性,又要强调对整个课程设置的优化。删除空泛陈旧的知识,以教育界最新理论成果取而代之。从理论、技能、实践三方面出发,构建出一套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教育技能作支持、教学实践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教育理论课旨在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教育技能课,旨在解决如何教以及怎么教好的问题;教育实践课则是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最直接的途径。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加强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师范院校中几乎没有专职师资从事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承担教育学专业知识教学任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教育学理论研究者,有的甚至是非教育学专业的跨专业教师。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普遍缺乏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其教学难以符合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要提高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选用中小学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有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师来担任师范院校的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即指派一定的师范院校教师到对应的中小学进行实习考察调研,保证一定的时间次数和调研质量,确保这批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有切身经验和体会。再者可以聘用一定的兼职教师,聘请当地中小学骨干教师或退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到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经验传授和培养指导。这也是间接地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途径。
(3)开展多样化实习机制,增加教育实习时数,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第一,面向基层,实行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顶岗支教”是一种新型教育实践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共同合作。其主要内容是:组织已经完成主要课程的师范类高年级学生,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后,到农村基层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实行“顶岗支教”实践意义深远: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专业实践领域;另一方面,培养了师范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感恩的心态。另外,实习支教的时间通常比较长,有一个学期,远大于传统教学实习的两个月时间,这样实习生更容易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其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技能、综合协调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二,增加教育实习时数,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可以分时段实习,也可集中时间实习,增加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效果。
(4)引入反思性训练。教育实习是目前师范院校普遍采取的教育实践课,但实习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大部分实习生在谈到实习感受时,往往是情绪感受大于理性分析。实习重在模仿性感受性的实践,而忽视对实践的反思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⑥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而反思则是提升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准备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师范生而言,为提高其教学实习的有效性,可以进行教学反思。首先,可以在教育实习中,引入反思阶段。将实习模式改为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个“反思”可通过反思自我,总结思考 ,写教学日志,与学生或同事进行交流对话来探讨自己的优缺点等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用录像摄影的技术,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进行反复观察思考,及时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之处。也可以记录下优秀实习同事或教师的教学过程,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寻找值得借鉴的地方,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取其长补已短,避免重走前人之错。另外,如果教学实习条件有限,也可以在师范院校内为师范生创设教学情景来进行反思训练。通过反思和分析,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注释
① 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25.
② 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③ 王芳亮.高师教育类课程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27(3).
④ 刘晓红,段作章.中外几种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如何面向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对优质师资的需求,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如何平衡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与加强职业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坚定的职业信念等问题一直是教师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本成果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性的学科氛围、优质的师资水平,为培养视野广阔的高水平教师,搭建宽厚的人才培养平台;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的保障和个性化选择的空间;课内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优质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保障;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砥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在机制体制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培养了一大批乐教适教的免费师范生到中西部任教。
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构建高素质教师培养方案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明确提出学校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研究型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围绕职业信念养成、学科专业基础拓宽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三个要点,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架构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着眼于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衔接和相互融合,强调对学生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身心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方向课程以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科发展而科学设置,并在课程中融入学科前沿、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内容,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强研究性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教师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的“教育研究与拓展类”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在已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升华到理论,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体验。
构建课内外结合,多形式、分层次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从单一的教育实习扩展到多形式、分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体系,教育实践类课程从6学分提高到12学分甚至更多。实践课程的设计注重让学生从体验到实验,再通过实践对教学行为加以反思和升华,最终达到对教师职业的充分理解,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见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入校参观、聆听校长讲座、课堂观察、远程观摩、视频点播和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初步认识中学课堂教学,感悟与体验基础教育以及教师职业角色。通过观摩课程后与指导教师的分析研讨,学会课堂教学评价,发现与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获得对教师职业的初步体会。
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开展教学技能训练活动。学校为各专业配备微格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学校为师范生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数字化采集设备,包括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学生通过使用这套设备,特别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媒体采集能力,而且利用这些设备,采集课堂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是保障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的教育实习模式为“3+10+3”,即3周实习动员、10周入校实习、3周总结反思。教育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以及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实习。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参加与本专业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授课不少于10学时,完成教案不少于10学时;班主任工作贯穿教育实习始终。
学生在实习学校,在中学教师指导下承担教师岗位的基本工作,开展课堂教学、班主任实习以及其他教学管理工作,在实践中观察、分析、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尝试教育研究与创新,包括面对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开展调研和创新性教学设计,如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参与设计校本课程、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
在这种“变指导为督导,混合学科编队”的教育实习模式中,在实习动员培训环节,学校设计了包括实习态度、教师礼仪、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以及实习中的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应用等多个主题的培训,让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实习要求。实习返校后的总结反思则要求在不同实习地区、不同实习学校的实习队伍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总结。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校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要经常进行组内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收获,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开展与实习学校相关的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反思能力。
多方创造条件,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学校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导师,指导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实习与科学研究等;选派优秀专任教师承担免费师范生课程,开展小班授课。邀请海内外教育学科专家、基础教育研究与管理专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到学校讲学,介绍国内外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趋势、前沿动态、教育教学成果与成功经验;积极鼓励和支持免费师范生开展海外交流活动。支持免费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教学或学科专业研究领域,以课题或专题研习的方式,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将教师职业信念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贯穿培养全过程
教师职业信念的教育是教师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学校专门设置“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课程”作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内容包括职业感情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思想的启迪、职业素养的强化、职业信念的确立等主题教育活动,贯穿四年培养全过程。从入学伊始到毕业,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教育调查、社团活动、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营造热爱教育事业、做教师光荣的文化氛围,引导师范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乐教适教,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以及长期从教、终生从教的崇高理想,培育未来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免费师范生的足迹遍及我国中西部的19个省(市、自治区)。社会实践内容除了义务支教和教育调研这两个传统项目外,还因地制宜,增添了素质拓展、文艺汇演、主题宣讲等特色活动。
积极引导和教育免费师范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参与公益活动。注重免费师范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学生社团、主题活动等方式大力营造免费师范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良好氛围。
[摘 要]顶岗实习作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一种新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为例,从顶岗实习的基本情况、顶岗实习的意义、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顶岗实习的建议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目的是完善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效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顶岗实习;师范生;研究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在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实习模式,它肇始于2002年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开展的“小松树计划”, 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在教学实习期间派去农村中小学完全承担中小学任课教师职能的一种实习模式。其特点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生处在与实习学校教师同等的地位,实习生完全承担中小学任课教师职能,学生实习时间长、力度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克服了常规实习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草率收兵的弊端。
目前顶岗实习越来越受到师范院校的重视,从2002年第一期顶岗实习开始国内许多师范院校跟进,本文以石家庄学院教育系为例,探讨顶岗实习取得的成绩、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顶岗实习的情况
1.基本情况。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从2009年对教育系的师范类专业学生首次采用顶岗实习模式至今已经有5期(一年一期,一期历时半年),分别是07-11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总人数达287人。实习基地从最早的保定顺平县的6个实习点扩充到石家庄开发区和石家庄元氏县等25个实习点。实习点最初总体师资力量不强,设备落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不发达,但随着近五年的发展,我校已经和一些条件好,设备先进、教学理念先进的实习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实习基地的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2.顶岗实习内容。顶岗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和班级管理。我院派出的实习生主要担任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课的教学,音乐、体育等副课的教学也会承担一部分,此外学生还教授过心理健康课程,平均计算每位实习生一学期至少担任2门主课的教学,担任2个班级的教学,每天至少上4节课,总体来说教学任务繁重。在班级管理上,一半以上的实习生都会担任某个班级的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即使不担任班主任的实习生也会开展日常管理学生、开班会、对个别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
3.顶岗实习取得的成绩。总体来看,这五期学生的实习成绩良好。第一,我院的学生赢得了当地良好的口碑,不管是实习基地教育局的领导还是各个实习点的校长或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学生表现是认可的。曾经有一位学生家长,特意给我院第一期顶岗实习带队教师写了一封信,表扬实习生对其孩子的帮助,在信中家长说道要深深感谢实习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并感谢石家庄学院对这位同学的培养。第二,我院学生在当地各个乡的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大体上计算有1/3的实习生获得过奖励。第三,在期末全乡或全区排名中,我院实习生所带的班级取得较好的名次。
二、顶岗实习的意义
1. 促进师范生教学智慧的生成。顶岗实习是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所上的一门动态综合性课程,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多元性、可变性、开放性等特点,是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专业课等多学科为一身的综合型课程。“深度实践”是顶岗实习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为师范生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分的条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各个环节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高效的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的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能力,生成教学智慧。
2. 增强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从近几年的特岗教师选拔招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更青睐参与过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因为顶岗实习不仅能够促进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其适应环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显著提高。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高势必会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以第一期07级小学教育专业19名学生为例,截止到2011年6月学生毕业为止,有5名同学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研究生,有7名同学已经与各类学校签订了协议,还有7名同学考取了特岗教师,该专业与未参加过顶岗实习的教育系相关专业学生比较,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3.促进培养方案的改革。我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许多专业比如小学教育专业是07年才增设的本科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尤其是课程方案的设立并不成熟,许多课程的设置只是参考了同类院校的课程方案,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与我院的实际情况如师资队伍、学生状况、地域特点、学院目标定位等相结合,也没有更多的实践资料可供参考。而顶岗实习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可以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立提供实践素材和实践经验,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的亲身感受和体会,可以发现课程设置、教育实习中的一些问题,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合理的修订培养方案,培养出更优秀的师范生。
三、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专业指导力度不够。对顶岗实习生的教师专业指导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当地实习单位,一方面来自实习生所在院校,目前这两面的指导力度都不够。通过访谈得知实习单位虽然给顶岗实习生派了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但是指导力度不大,有些实习单位的指导流于形式,这与实习点领导对顶岗实习生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实习点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关,还与顶岗实习生本身的求知欲、上进心有关。另一方面,来自实习生所在院校的教师指导力度也不强。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每一期都是派一名带队教师负责学生的全部事务如与当地教育局的沟通协调、各个实习点的维护、实习生的日常生活教学、实习资料的归档管理等,带队教师普遍感觉到工作压力大、责任重,这势必会削弱了对实习生的专业指导力度。
2.带队教师的岗前业务培训不到位。我院缺乏对带队教师的岗前业务培训。带队教师在带队之前没有经历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不熟悉学生顶岗实习的流程,领导或者上一位带队教师基本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给下一位带队教师介绍带队注意事项和相关流程。这会首先会导致带队教师的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内容不完善、工作职责不清晰,进而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其次会导致许多带队过程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没有及时、有效地的得以推广,带队教师的工作在完成过程中出现困难,必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总结经验和窍门。最后会导致对带队教师的管理不够科学,很难准确、有效地对带队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
3.缺乏对学生的规范化考核机制。目前我院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要以带队教师为主,带队教师根据学生一个学期的教学、班级管理、期末所带班级的成绩与排名、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再在实习鉴定表中给出实习成绩的等级和简短评语。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粗糙,缺少考评的维度与具体评价指标,缺少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标准化程度较低,信度、效度也较低,很难客观、准确的反映出每一名同学的真实顶岗实习水平。
四、对开展顶岗实习的建议
1.发挥院系的二级督导作用。所谓院系的二级督导是指对顶岗实习生的指导和管理要以实习生所在系为主,学院的管理为辅,两种管理与指导着相结合,充分调动全学院的优势资源对顶岗实习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比如,实习期间组织学院的教学督导组深入到各个实习点指导学生的教学,可以让教学督导组成员参与到实习生的教学设计、讲课、评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中去,实习结束后,督导组成员还可以参与实习成绩的评定,协助院系总结经验。还比如,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派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化素质与职业化能力的相关培训,加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高效执行能力等,使学生尽快的蜕变成一个职业人,胜任新的岗位职责,适应新的职业角色。
2.加强对带队教师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师专业知识(如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法、说课与评课、班级管理);顶岗实习带队教师的工作内容与职责;顶岗实习生的特点;实习基地的特点和介绍;历届顶岗实习中出现问题与解决方案等5项。其次是培训的形式,可以采用上课、座谈等形式对带队教师集中培训,在培训时将以上培训内容印制成册,供教师学习以及日后的查阅。最后是培训的时间,可以在顶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开展,采用少时多次的分散培训,也可以在顶岗实习前一个月短期集中培训。
3.规范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考评。对学生的考评关键是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制定规范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考评内容。首先是实习生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单”,在评价单中明确了具体的评价维度及各级指标,每次听完实习生的课之后由听课教师填写,这样可以做到对评价内容的定量化。其次是班级管理,可以设计一份“班级管理效果评价单”,由实习点的指导教师与校长填写。再次是实习生的作业,由带队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二,确定评价人员的多元化。评价人员包括4类:实习生所在院校的教师如带队教师、教学督导员等;实习基地的教师如实习生的指导教师、校长、教务主任等;当地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实习生自己如实习小组长等,力求通过不同人群多个角度对实习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做到客观考评。
第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评价结果不但要给出量化分数与等级,而且应该包括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红惠.顶岗支教实习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关系研究——基于广西三所本科高师院校的问卷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
[2]李春晖,郑新红.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评优工作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
[3]刘大军,许文果.顶岗实习背景下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2).
[4]陈光磊.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研究[J].教育探索,2011(10).
[5]吕京.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现实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
[作者简介]郭雪萍(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是革除现存课程体系的弊端和教育教学上的不足的现实要求。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不尽如人意,没有在培养师范生的师范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有论者指出,根据对新毕业的师范生的调查,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学过的教育理论知识,有的甚至觉得在学校所学的没有用或者说用不上。另外有部分中小学校长对新毕业师范生也存在看法,认为他们教学基本功较弱,不太会设计课堂教学,讲课随意性大,课堂管理一团糟。由此看出,如今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毕业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类课程不能适应教师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要求。现存教育类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师范性”特点,理论教学不到位,教育技能训练不扎实,忽视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师范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善,学校适应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教育类课程的改革。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造成教育类课程不尽如人意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也在升格中得到不断发展,有的甚至在向综合化转型,因而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都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在综合化进程中,教师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到教师教育资源被分占、教师教育学术性渐弱、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中,教育类课程的结构、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突出。
1.定位上,“非专业”“学术弱”削弱了教育类课程的学科地位
课程的定位直接影响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一直以来,师范院校都会为师范生开设教育类课程,作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然而这是各专业师范生的公修课,而不是师范生的“专业课”。它们“与公共外语、体育、计算机、哲学等课程一起,同处于一个层次”。这种“非专业”、“学术弱”的定位,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科地位。结果,本应该是塑造师范专业特色和师范生教书育人本领的课程,却被视为“非专业”、“学术弱”的次要课程,直接影响了师生对它们的投入程度:许多师范生平时很少用功学习,只是在课程考试前突击背诵;许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的主观要求很低,缺乏教学积极性,致使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结构上,课时比例低,科目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更新需求
长期以来,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结构极不合理,不仅在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例偏少,而且教育类课程本身门类少且单一。地方师范院校课程主要由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三个模块构成。而其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5%左右,课时数不到总课时的10%,教育类课程地位偏低。尽管有专家学者不断呼吁要把学术性和师范性结合起来,用教育类课程武装师范生,但现实中的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仍然偏小,不利于师范性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师范教育的“老三门”课程仍然是现在师范类院校的主打课程,科目单一。虽然有的院校也开设了一些新的相关的选修课程,但选修课不仅数量有限,而且随意性较大,在师范生选修的自觉性不强的情况下,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类课程的教育就相当有限了。这种状况满足不了培养新型合格教师的要求。
3.内容上,过于强调结构性、科学性,脱离了师范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
教育类课程内容普遍重视用科学概念描述教育实际,过于强调结构性、科学性“,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由于许多教师自身对这些理论知识不能进行合理的阐释,也不能用其对教育现实问题加以观察和分析,结果,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很难吸引师范生的兴趣,极大地削弱了师范生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教育类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而且许多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主动吸纳新知的能力有限,缺乏对当前教育改革、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所以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难以进入课堂教学之中,致使教育类课程内容僵化、陈旧,脱离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不能对当今中国教育实践领域的各种新做法、新经验进行及时总结,缺乏时代性、针对性、操作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这样培养出的师范生在实际遇到问题时并不能根据所学内容解决问题,对教育类课程产生了很多负面评价。
4.教学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项针对某师范院校346名师范类本科生的调查发现,有69.8%的师范生认为老师基本没有课堂实践活动的安排;有67.9%的师范生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次数较少,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较为普遍;有47.6%的师范生认为老师上课内容较为陈旧,很少涉及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内容;有46.3%的师范生觉得老师上课教学方法呆板。显然,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的讲授法盛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趣味性差,师范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实效性差。一些教育类教师对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心了解甚少,仅仅习惯于传递和灌输教育类教科书上的知识,没有把中小学课堂里发生的生动实践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之中,不能对它们加以分析、研究和指导,因循守旧,这样教育出来的师范生走上教学实践岗位后根本无法适应现实需要。5.实践上,分散实习、指导不足,影响了教育实习的实效与质量《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但是在整个教育类课程结构中,仍然偏重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习得和养成。有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虽然已延长至一个学期,但是,实习指导老师没有及时跟进,实习指导落不到实处。实习管理的松散使得教育实习常常陷入一种盲目的试误(无指导的自我摸索)或师徒式的经验传承(完全按照中小学指导教师的要求来做)之中,教育实习指导不足,影响着教育实习的实效与质量。由于一些中小学对师范毕业生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联系实习学校越来越困难,许多师范院校选择了“分散实习”的方式。分散实习问题很多,诸如一些学校把实习生当做“助教”,仅仅让实习的师范生从事作业批改工作;一些学校仅仅允许实习师范生听课或象征性地上几节课,使得师范生获得的教学机会非常有限,使教育实习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三、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路径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对教育类课程的诸多问题作出及时反应,重新审视和确立教育类课程的专业地位,强调其作为师范院校的主干课程和标志课程的必要性。在全体师生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对教育类课程的问题作出如下改革建议。
1.整体优化教育类课程结构
为贯彻落实2011年10月教育部发行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地方师范院校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一套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突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要彻底改变过去教师教育的“老三门”课程结构,改变课时少、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矫正师范生对这些课程的轻视心理。第一种思路是在课程体系中,确定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一门课程中,确定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的比例。第二种思路是建立教育类课程新模块,包括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实践模块。“理论模块”由教育原理、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等课程构成;“技能模块”由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训练等课程构成;“实践模块”由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活动构成。第三种思路是重新构建包含3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即教师专业知识课程、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课程。此外还可开设教育工程类课程。许多师范大学已在修订的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这一课程思路。在建立课程结构的同时,要合理配置教育类课程学分。规定学分是确保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教育类课程究竟应占总课程的多少比重?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一致的回答。1950年《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规定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0%;1954年《师范学院暂行教学计划》规定占22%~25%;1963年以后教育类课程比例大幅度下降,规定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各科教材教法占总课时比例的5%~9%;1981年调整为5%,这个比例沿用到现在,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了教师教育类课程最低总学分数。根据实践研究,教师教育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15%~18%比较合理。
2.精选教育类课程内容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各国普遍认识到,现代教师必须充分学习与掌握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教育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现代教师必须既是学者又是教育专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地方师范院校而言,要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及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3.优化教育类课程理论的教学
在许多师范院校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常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以向师范生灌输教育知识为目的,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很难激起师范生的学习热情,无法造就合格的教师,不能适应时代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要求。这种教学经常遭到师范生的质疑。因此,我们要对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首先,要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影响师范生,使师范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其次,要优化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要鼓励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在教育类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此外,要求任课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师范生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思维和行动,进而实现理论性知识的同化、内化和活化,真正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再次,要实现教学质量管理。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来控制与改进教师教育质量。为此有论者建议,地方师范院校要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办公室”,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负责教师教学评鉴、师范生发展状况评鉴工作。这是确保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思路之一,值得借鉴。
4.加强实践性课程
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教学基本技能,是一名师范生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必备的职业素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日益凸显,不
能完全适应教师岗位对师范生的发展要求。本文通过笔者的分析,将试着总结出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期对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从整体来看,我国相当数量的师范院校还没有真正解决好提高师范生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在这方面始终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既与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学环境、实习时间和条
件等制约因素有关,也与师范生自身的意识不够有关。以下将从学校、教师和师范生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提高师范生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
一、革新课程设置
1.重视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并重,且体现时代性
首要的就是对计算机类课程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一方面要保持计算机科知识自身的内在逻辑联系性和系统完整性,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对整个课程设置的优化。在不解决计算
机类课程数目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的情况下,单纯增加计算机类课程的比重,使得计算机类课程仍然只能作为师范教育的“点缀”,不能充分发挥其该有的实际效果。删除空泛
陈旧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来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应用等方面出发,构建一个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教学技能为支撑、教学实践做重点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师范生
,将每一个培养环节落实到位。
2.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支撑的良好教学方法,体现教育观念、设计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完美结合,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又传播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
学方法,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加强教育实践性的同时,应运用灵活高效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除运用“微格教学法”让学生进行教学模拟实践外,还可采用“经典课例分析教
学法”、“一线教师‘临床经验’法”。“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为缺乏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提供了丰富和复杂的教学情境,作为培养教师的新模式,逐步受到人们的
重视。“临床经验法”可以有效的逾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应将中小学优秀教师请进课堂,担任师范生的“导师”向其传授更多的“临床经验”,这为学生见习和实习以及
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是间接提高师范生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优化教学管理体制
1.实现师能活动的常规常抓
为提高师范生的各项教学技能而开展的各种师能活动,是为在弥补师能课学时的有限性,将更多的工作安排在课外的不断练习和实践上,这是把所学理论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
。由此,教师基本技能活动应常规常抓,贯穿师范生日常管理和教学教育过程当中。像课前十分钟演讲,每周编一个程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搞一次“编程大赛”活动,这些常规常抓的举措可
以有效提高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使他们能“讲得出、做得到”。
2.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教育实习站
掌握理论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实践证明,师范生真正的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目前,高师学生发展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是教育见习和实
习,并不能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同步进行。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也存在时间较短、实习基地缺乏、安排不尽合理和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这也成为阻碍高校师范生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提高
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和实习期间教学实践能力的阶段提高,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是必不可少的。建立教育实习站,将见习贯穿大学四年,师范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可以在就近
的教育实习站见习。在具体教育见习和实习安排上,可以有总的规划目标和方向,再结合各年级的特点提出阶段性要求,争取做到阶段性和系统性充分结合,以减少教学资源的隐形浪费。大学一年级见
习的目标主要是对教育实习站的学生、教师和校园有总体了解;大学二年级见习要结合讲授的《教育学》、《心理学》、师能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板书能力;大学三年级见习要结合专业
课、教学方法课,加强训练师范生的分析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大学四年级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使师范生完全参与到一线教学中,配有专门的实习站指导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理念指导和教学实
践能力提高。通过见习和实习活动的有效结合,使高校师范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提高高校师范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师范生自身对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意识的提高是解决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关键,因为任何有利外因的发挥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使师范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没
有这一因素,其他所有的外部努力都将失去现实意义。
1.提高自身意识,自我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
教学实践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些技能的训练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场所和设施,如进行“微格教学”。但是更需要自己的日常训练,如普通话的练习,三笔字的训练等等。对于教学实践能力基本功
方面,只有自身认识提高,将其融入学习和生活当中并形成习惯,这些方面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2.善于反思,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使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时代同步
反思与实践活动是有机统一的,因为反思既是对实践的深化,也是对理论的反馈。①这就要求师范生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分析,这在学校开设的“微格教学”中可以
得到充分的实施。学生试讲之后,根据教学录像,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而可以反思总结得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将反思的标准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将人文理念、平等
、民主和创新贯穿其中。这样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教学理念的运用融合入反思过程当中,使师范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得以升华。
总之,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健康的个性、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信息技能和敏锐的探索创新精神,还应该具备娴熟的
教学实践能力。这就要处理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流与源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着实践。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必须走出书斋,走向丰富的教育实践主战场,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真正结合起来,培养师范生未来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了,从教的信心增强了,走上教师岗位以后,会很快融入教师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
中小学计算机教师。也只有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国家才能快速的发展壮大,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教育梦。
参考文献
[1]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6-283.
[2]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支德银.现代教学理念及经典运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教育实践能力;生物;探索;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23-02
实践能力是在有目的地探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等。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生运用理论知识,从事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时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高师院校师范生是一线教师的主力军。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环境下,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不再局限于向学生灌输知识,还包括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培养。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生物)教育实践能力时,既要考虑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素养,还要考虑到生物专业的学科特点。本文就高师院校师范生(生物)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
1.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备课能力、讲课能力、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能力和学业评价能力等。并且随着科技进步,高师学生也应掌握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能。
2.教育科研能力。在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体制下,人们更加注重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正渐渐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一个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3.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对班级中的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在班级中进行的,也就要求高师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班级管理能力。
4.基于生物学科的实践能力。在生物课程设置上,除了理论教学部分,还有大量的实验教学。教师在对学生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还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并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当前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
1.课程理论教学。高师院校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外语、政治理论占最大比例;我国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将系科专业与中学课程设置对口,专业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最大比例。在总体课程设置中,更侧重专业课程教学,对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较少。
2.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育实习等内容。其中,模拟教学、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为重要组成部分。模拟教学一般安排在教法课上进行,每节课安排几名学生讲课,师范生截取中学课程某一片断进行教学,任课老师根据表现给予评价;教育见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二周时间,主要内容是教学过程的观摩,根据师范生的见习汇报,指导教师给予评价;教育实习以在实习基地试讲为主,第七学期进行5――8周时间,导师安排多是双导师制,实习内容与学校教学进展相统一,师范生实习结束后上交教学日志、实结等,以便指导教师进行评定、总结。
三、新课改对生物高师教育提出新挑战
1.要求生物教师具备更广的知识背景。新课改提倡开设综合课程,如“综合理科”,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局限于生物学科知识,还应博通各科,融会贯通。只有拥有全面知识结构的教师,才能承担起综合课程的教学,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2.要求生物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只局限于讲课,教师应成为一名研究者,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生物学科,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设计课程,大胆创新。
3.要求生物教师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广泛应用,灵活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这就要求生物教师需要具备运用教学媒体与教学设备教学的能力;应用互联网资源平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熟练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准确高效灵活的讲课的能力等。
4.要求生物教师具备情感教学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教学,还要关注情感目标的实施。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以实现开设生物课程的最终目标。
四、师范生(生物)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1.建设新型的课程体系。①明确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从事教育实践研究的能力,即研究型教师。在专业课中减少“填鸭式”理论教学,有意识的将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师范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注重对生命珍惜和热爱的情感教育,并发展师范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②完善通识课程,提高教育实践能力,还需教师掌握多方面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识课程方面进行改革。增加多媒体网络、相关学科专业等课程的比例,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③开设科学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在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生物教学论组成的“老三门”课程理论体系中,加入现代教育技术、书法艺术、教师演讲等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①延长实践教学的时间。当前实践教学时间较短,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应是一种全程的教育活动。每个年级都应开设实践教学活动,一至三年级教育见习,第四年的实践倾向于教育实习,并且将实习延长至12周。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增加实习基地数量,是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平台。应选择可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学校,还应分别在大中小型城市和农村中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以便让师范生了解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③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证。指导教师不仅要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做第一导师,还要聘请熟悉中学生物教材、掌握课改趋势的中学教师做第二导师,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④建立新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高技能师资的关键。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加强督导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如访谈、实地考察、抽查等,对实习报告进行评估、考核。通过这种严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以避免原先因监督不严导致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的现象。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师范生(生物)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意义重大,需要紧跟新课程标准步伐,从课内与课外、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等各个层面综合设计。并且,师范生从职初期教师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仅靠高校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本文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做出探索,希望能为高师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波.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01).
[2]程成,雷体南,周春阳.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对策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2).
[3]张玲燕,李远蓉.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J].教师发展,2013,(11).
[4]兰英,郗海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
[5]刘,阎恩让.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
[6]叶叶.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刘影.高师本科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8]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9]孟娟.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0]贾晓秀.论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1]高英慧.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师范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08,(16).
[12]金凤,刘杰.高师化学教学中贯穿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13]郑玲,刘萍.新课程下高师生物类师范生教学素质的培养[J].高校讲坛,2010,(15).
[14]冯利,于海波,唐恩辉.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2).
论文摘要: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教师教育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效果。
一、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结构特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可以概括地划分为基础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三大类。其中基础技能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等(包括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技能、应用网络搜集信息的技能、使用教学软件技能等),这些技能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是指所教学科领域的专业技能,如理化专业师范生的演示实验技能等,数学专业师范生的演算技能、数学符号书写技能、数学作图技能等,生物专业师范生的解剖和制作标本的技能等;教育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育技能、教研技能。其中教学技能包括教材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含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说课技能、指导课外活动技能等,教育技能主要包括班级管理技能、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技能、与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技能等;教研技能主要包括教育调研技能、实践反思技能和毕业论文撰写技能等。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多项职业技能合理的安排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训练体系,不是开设几门课程所能解决,是贯穿于高师院校教学的全过程的一种训练活动,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体来看,我国教师教育在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
(一)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各项技能训练效果差异大 对简单、容易操作的技能训练工作落实得好一些,而对操作过程复杂的技能训练项目落实得相对较差。比如“三笔字”、普通话是师范生接受的主要的技能训练内容,训练与考核机制完善,并列人学校课程计划。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结构中最主要的技能,它的训练应占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更需系统训练。但这些技能的形成与个人的实践知识、内隐知识、个人价值向度、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实践性和个体性,这种实践性知识本质上是结构不良的知识。因此,教育教学技能的是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中培养难度大、训练过程复杂的“高耗低效”的训练项目。训练上缺乏统一的要求,管理上随意性大,往往导致训练过程的不规范、难监控、训练实效低等问题,致使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培养训练的效果。多数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不作硬性要求,不单独进行训练,一般只是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进行简单的训练。这势必导致学生学科专业技能不巩固、不扎实,使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从师任教过程中表现不出良好的专业示范性特点。
教师能力“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将直接影响教师能力的质量、水平及其发挥。”只有对师范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形成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整合效应,师范生才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缺乏系统化的技能训练和各项职业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势必导致师范生专业素养上的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影响师范生培养质量。
(二)对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低,训练环节薄弱 自我国开始兴办师范教育起,就一直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而这种观念之争反映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计划上,就是课程门类和学时上的孰多孰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课程学分数一般在150一170左右,理论课程学时数一般在2500一2800左右。师范教育在与综合性大学专业教育相同的时间内,很难既达到同等的学术水平又掌握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二者难以得到有效的兼顾,任何一个方面的加强都将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方面的削弱和牺牲。
我国高师院校学科专业体系是从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出发建立的,以文理门类的学科专业分类为依据,学科专业的主流地位使得现实中教师教育往往强调学科专业而忽视教育专业。“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所占比例不足10%,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据统计,英国为25 % ,德国为30%,法国为20%。两相比较,足见我过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薄弱。”教育课程体系单薄、比例偏低、实践课程明显不足,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使得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缺少充分的理论支撑和训练时间保证。
技能是通过知识学习或专项训练掌握某项专门技术,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形成需要以充分的训练时间来保证。课内紧张的学时使高师院校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开设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从课外训练情况看:学生除了完成大量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外,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有的学生要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宝贵,很难安排大量规定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除规定时间外,学生不可能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而且一些学生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练习态度不认真,练习过程敷衍了事,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无论从训练的规范性、系统性,还是练习的时间及学生练习的主动性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在高师院校,学术性的强势声音一直把职业技能视为简单机械训练的小儿科,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发展,“技术熟练者”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向“反思实践者”范式转变,反思实践、实践性知识、实践智慧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一些人便认为师范生的技能训练已经成为过时的做法,不敢过多地提及和强调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作用,非此即彼的极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念,使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受到了冷落。“教师的专业发展乃是教师健全人格和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和‘文化化’的过程,而‘技术化’的要害就在于否定了这种过程。认知与技能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过分偏重则可能导致教师沦为教育技术人员。”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过分偏重“技术化”的教师培养倾向,关注教师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但技能训练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技能训练与反思实践之间应该是基础与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技能水平低、实践操作能力差的师范生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有出色的表现。大量的师范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不是“过分偏重”,而是严重欠缺!
(三)训练形式相对孤立,训练过程缺乏有机整合 首先表现为技能训练缺乏统筹考虑。各高师院校一般采取的都是相互孤立的分项训练,各项技能训练基本上是互不联系,没有把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形成看作是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的有机系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只是各单项技能的简单组合,技能训练缺乏有机的整合。比如,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能培养上,注重了技术性知识的培养,却缺少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等实际技能的整合性培养。教育实习前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活动一般只是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和微格教学训练来进行,其它教育类课程更多的是偏重一般理论的讲解,不进行或较少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不能形成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合力作用。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各项技能综合应用的重要环节,但多数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前只是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为期8周左右的实习,没有把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不利于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在综合实践环节循序渐进地发展。师范生实习前哪些方面的技能已经合格,是否具备了进行教育实习的基本条件,一般没有明确的要求,实习过程中大多也只是凭经验、印象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和实习结果进行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整合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很多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高师课程计划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能成为高师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仅仅是各师范专业自主性的一种行为,没有学分的规定,缺乏时间的保证。软性的要求,学生积极性调动困难,使训练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其次表现为学科课程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支撑作用不强。学科课程是职业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就会变成一种缺乏指导的盲目活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上学科专业性、学术性的课程偏多,教师职业性、师范性的课程偏少,技能类课程学时偏少,课程安排上对学生技能形成不能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而且,学科课程学习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在一、二个学期就结束了,而技能训练往往需要经过几个学期的课外训练,由于相关课程学习已经结束,技能训练活动基本上是以学生课外自主性的训练为主,训练过程中往往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影响训练效果。有的技能训练项目与课内学习内容的依存关系较低或找不到相关的支撑课程。比如,作为对学生书面语言技能培养的支撑课程《大学语文》主要以文学作品学习为主,在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薄弱,学生的书面表达技能(常用文体写作技能)往往难以得到系统有效的培养和训练。课程支撑作用薄弱和松散的依存关系给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不强 首先表现在高师院校教师缺乏“师范性”意识,重学科专业轻教育专业,重理论学习轻联系实际,重知识传输轻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只会说不会做”;其次表现在一些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不过关,课堂教学“示范性”差;再次表现为教师对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不了解,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的能力不强。教育类课程理论教学脱离中小学实际,一些教学法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规范的教学示范,学生在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其他各科教师缺乏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教育实习。
(五)实习时间短而集中,与实习基地合作关系松散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各项技能综合应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实践智慧、缄默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方面起着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环节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教育实习时间短而集中,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循序渐进地发展。教育实习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为期8周左右。去掉实习前准备训练和实习后的总结,还有6周左右的在实习学校的实习时间。进人实习学校第一、二周一般是熟悉中小学教学常规,做好试讲准备,真正的教学实习时间只有4一5周,上课时数一般在8一12节左右,组织学生活动1 -2次。这种短而集中的实习安排,由于学生缺少实习的经验,进人实习状态的适应期相对较长,一般至少需要2周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初步了解实习环境。当实习生还没有来得及对学校生活和教师角色有较全面体验,对教育教学活动有较深刻的反思,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实习活动就结束了,实习过程中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缺陷,也难以采取措施加以弥补。
2.与实习基地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双赢的合作机制。以往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关系多是建立在教育实习活动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单边性、临时性、随意性,双方的合作缺乏互惠性、常规化和制度化的运行机制,这种单方面的实习活动往往被实习学校认为是一种临时性的任务,没有成为实习学校必须很好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小学对实习生教学能力往往缺乏足够的信任,加上实习过程对实习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实习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工作上表现得不积极、敷衍,影响实习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实施策略
(一)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强化教师教育双专业特色 教育课程体系单薄、比例偏低,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和实践锻炼机会少,严重地制约着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比重应由占总学时不足10%提高到25 % - 30%左右为宜。在课程设置上,应改变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老三门”为主的课程设置格局,增加课程门类,拓展课程深度,延长实习时间,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变以往短而集中的单一性教育实践活动方式,采取阶段性与延续性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安排方式,把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使教育实践过程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而且是师范生各项职业技能在不断联结、不断整合的过程中获得综合性发展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上存在的“窄、杂、空、旧”的问题,融人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增加实用性强、实践指导作用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性内容,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发展发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依托学科课程,构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认知目标与能力目标是高师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只有与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才能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在职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上,要注意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标准不统一、“两张皮”的现象。可以从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衔接关系为出发点,选择技能训练项目,确立依托课程,安排负责教师,确定实践学分。由所依托学科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订各单项技能的训练大纲,包括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要求、训练学期、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考核学期等。在管理模式上,应将职业技能训练纳人课程计划,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管理,既确保职业技能训练任务的有效落实,又使认知与实践得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多、体系结构庞大,因此组织管理困难、训练过程不易监控,组织实施不当,往往容易使训练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形成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充分调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才能把训练工作落到实处。 在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专长发展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将技能训练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专项技能竞赛活动等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专长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个性化发展;处理好技能训练与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关系,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教师健全人格和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有机结合,防止过分的“技术化”倾向。
(三)加强高师院校教师素质培养,突出高师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 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教师首先应该是专家,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作为高师院校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能力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才能给学生作出表率和示范,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加强高师课堂教学的规范管理,加强对高师院校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于突出教师的师表作用,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专门机构,基础教育一线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出口和就业市场。高师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了解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动态,熟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才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进行联系,更加自觉地以自身的示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应加强对教育技能类课程师资的培养,通过到中小学实践锻炼、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等形式,培育中小学教育专家式师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式、示范式、实践指导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教育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水平。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优势互补的作用,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合作开展技能类课程教学的方式,分工协作,教学任务各有侧重,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
(四)开展全程式教育实践活动,加强职业技能的整合与提高 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各学期安排的见习、研习、演习、实习、教育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毕业论文及课内外职业技能训练等所有培养师范生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高师教育实践课程是一个全程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统整发展的过程,是“以实践课统整学科课,以学科课渗透实践课。实践课是学科课的统整平台,学科课是实践课的延伸与提升。”因此,必须把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贯穿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全学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顺序,确定各学期教育实践活动的技能训练重点,使师范生关于教师教育的理性认知和实践技能在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不断提高,促进师范生教育智慧不断发展。
(五)与实习基地建立多元化、互惠共底的合作机制 临床的实践环境是构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平台,是帮助师范生获得实践体验,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必要基础,是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综合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实习基地在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方面起着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往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松散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缺乏互惠性、常规化和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是影响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师范生;顶岗实习;调查;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李剑萱(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吴荣英(1987-),女,江西南昌人,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张意忠(197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93-03
一、调查样本选择
2010年,江西师范大学负责承担实施江西省“国培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教师培训”项目,江西师范大学1600多名师范生,分别赴九江县、鄱阳县、乐平市、吉安县、宁都县、玉山县、贵溪市等三百多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任务。为了对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我们对实习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50份,回收率达93.8%,经过进一步严格筛选,其中有效问卷710份,有效率95%(见表1)。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现状调查
在顶岗实习的三个月当中,实习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锻炼平台,教育教学技能得到普遍提高。在“通过教育实习你的收获怎么样”的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回答情况如下:认为收获非常大的有176人,占样本总数的24.9%,认为收获比较大的有362人,占51.3%,认为一般的有124人,占17.6%,而认为比较小和没有收获的有44人,仅占调查对象的6.2%。这些数据表明,顶岗实习模式效果比较明显,较好地促进了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受到师范生的好评。下面就实习生的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专业情感
调查表明(见表2),有58.6%的学生认为该项实习对提升自身专业认同感和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习体会,我们进行了学生访谈。在访谈中,不少学生认为实习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经历过这次实习,他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艰辛,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表2 师范生专业情感状况
(二)专业知识
师范生专业知识的获得,既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获得一些体验性知识,即情境性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师范生需要进行顶岗实习的原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使师范生能够深入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接触学生,接触教材,研究学生,研习教材,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有85%的学生认为“对中小学教材的熟悉程度较实习前”有所提高,这表明实习生通过认真备课、了解学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丰富了专业知识。
(三)专业技能
1.课堂教学技能有所提高。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调查中,在粉笔字、语言表达、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案写作等这些方面,顶岗实习生都得到了提高。有95%的实习生认为自己的教态在实习后更为自然。他们“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有57.4%的学生认为很熟练或比较熟练,在班级管理能力方面,有64.3%的学生认为自己得到了加强。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设施的不同和对教学的要求不一样,仅有44.8%的同学认为自己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有所提高。
表3 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情况
2.教学反思能力需要提高。对“在实习过程中你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的频率”进行调查的时候,仅有43.3%的学生选择会在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项既复杂又要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后及时进行反思,在反复的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而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讲台接触教学工作的师范生,在开启自己专业发展道路的起始阶段,就更需要反思,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
3.教师角色扮演的多重性有待提高。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角色的多样化,把教师仅仅看成是课堂教学者是对教师的狭隘理解。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班级的管理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调查表明,实习生的沟通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还有待加强(表4)。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不断的思考、探索、研究,但是,25%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这项能力没有提高。在对学生的访谈过程中,也有学生反映在担任班主任过程中,就如何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开展课外活动等,都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表4 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及科研能力情况
三、问题分析
(一)实习内容单一
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科研是教育实习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由于各个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实习内容有所偏颇。表5调查表明,所有被测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担任班主任的占70.8%,他们或多或少地都进行了班级管理,但科研训练不受重视,仅有12.2%的学生进行了教育科研,这就必然导致实习生不重视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思考,从而影响顶岗实习的效果。
表5 实习内容调查表
(二)教学任务分配不合理
实习生周课时量的调查表明(见表6),实习生的课时任务普遍比较繁重,有5.4%的学生周课时在20节以上,10节以上周课时的学生也占了53%。当然,上课是实习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习任务,上课可以给实习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和课堂掌控能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实习生毕竟只是一个刚走上讲台的教师,还是一个“准教师”,他还需去思考很多教学中的其他问题,然而面对如此重的教学任务,他们显然只能疲于应付课程的教学任务。
表6 实习生周课时数
在任教科目的调查中(见表7),讲授本专业课程的实习生仅占66.7%。实习生不仅教学任务较重,而且近三分之一的实习生还要承担自己专业以外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完成教学工作,需要备课、写教案,然而实习学校又大多数在农村,课程资源极其匮乏,相关资料难以获取。这些都影响了实习效果。
表7 所教科目调查表
(三)实习指导参差不齐
由于指导老师所带学生较多,很难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在一所学校,实习生所学专业不同,指导老师因自己专业的局限,对非本学科的实习生的指导力度就不强。在对 “实习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的调查中,实习学校的老师占43.6%,实习组的同学21%,实习学校的学生27.5%,而选择指导老师仅为5.1%。对“指导教师教学指导能力”的调查中,仅有56.4%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能力比较强。由此可见,指导老师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的指导是来自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他们所带实习生数分配不均(见表8),所带实习生1-5人的只占56.5%,有的指导二十个左右的实习生,还有的学校没有给实习生分配指导老师。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得不到老师的指导,碰到困难将难以解决。
表8 实习学校老师指导的学生数
(四)实习评价指标不够合理
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有效合理的实习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实习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激励他们不断改进,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校知道实习效果,可以给学校的教师教育提供改革的依据。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实习评价不够合理。在学校提供的评价体系中,对实习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实习小组评价、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的评价等多项评价,但是不少同学认为,学生是自己的直接教育教学的对象,对自己的工作应该是最有话语权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应该列入在其中。
四、对策建议
常言道,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要取得顶岗实习的成效,需要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相应举措。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丰富顶岗实习内容
顶岗实习相对于一般的教育实习,最大的特点在于实习生全权扮演教师角色,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但是,目前顶岗实习的内容涉及范围狭窄,仅注重课堂教学,基本忽视了其他方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实习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校的其他一些日常管理活动,如教职工会议、家长会、教师在职培训以及其他工作,让实习生真切的感觉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一分子,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此外,还可以要求实习生组织一些校内或者校外活动。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对于实习生要充分信任,适当放权,让其能独立开展工作,掌握工作方法。实习反思是他们实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老师可以经常和实习生一起探讨一些教育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其科研意识,体会到教育研究来源于教育实际。
(二)合理分配教学任务
在教学任务的分配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有些实习学校由于教师队伍不足,看到有实习生到学校来,把实习生看成是廉价劳动力,让实习生担任过多的课程教学,特别是还有一些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却没有意识到过多的工作量给实习生工作带来压力,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反而达不到实习的真正目的。相反,有的学校给实习生安排的课程量和工作量很少,使得实习生没有机会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得不到锻炼,没有真正做到顶岗。因此,在给实习生安排教学任务时,需要对实习学校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师资情况和课程安排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此后安排数量适当、专业对口的实习生进行顶岗实习,做到“顶岗”和“实习”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实习指导
作为教育新手,实习生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难免会出现困惑和问题,所以落实指导老师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指导老师强调的就是他的指导作用,然而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指导效果,就必须对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标准与职责进行严格的要求,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指导老师应该具备教学经验丰富、教育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等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给予实习生教育教学经验与理论两个方面的指导。指导老师一定要明确指导目的和自己的相关职责,指导实习生相互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提供参加教研活动机会;指导实习生开展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经常检查实习生的实习手册,仔细查阅实习日记,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此外,还需了解实习生的生活情况,做好妥善安排和管理。指导老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以提高顶岗实习成效。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实习评价对实习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所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实习评价的功能。可考虑如下思路:
一是严字当头。很多实习生对于实习成绩的评定无所谓,因为目前很少有因实习成绩不合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因此,为了提高实习生对实习的重视,必须要严格要求。比如:成绩不理想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实习成绩没有达到班上平均分,不能参加奖学金的评比;成绩不合格者,将不能顺利毕业,等等。让实习成绩与实习生的一些切身利益挂钩,使其在思想上重视实习。
二是公正。要做到公正,一是实习成绩评定主体多元化,包括指导老师、实习学校老师、实习学校学生、实习小组成员、实习生自己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二是评定的内容的多样化,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和课外活动,这样才能多角度、全方位体现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此外,实习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和实习后的总结工作,在实习评定中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三是注重实习成效。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要求实习生上交以下材料:顶岗实习的学期计划;实习生工作样本的收集;所带学生学习样本的收集;实结;递交其它在实习期间为促进专业发展所做的任何事情;实习生的反思材料[1]。档案袋评价的方法,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了解实习生在实习中的专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特别是在实习结束后的总结大会上,把每个实习生的档案袋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总结实习的经验,为日后的实习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习评价的功能。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
[作者简介]陆万昌,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讲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193-03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从事教师职业的技能。其中,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基本技能,这是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结果。从近几年教育实习的情况看,师范实习生素质在下降,体现为基本功不扎实,学习能力不强,从教能力差。比如:普通话不标准,板书出现错别字,讲述出现知识性错误,班主任工作难开展,人际沟通能力差等,究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职业专业技能训练。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是直接影响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重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对提高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技能内涵的界定
师范生教师技能,是指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运用教学技能完成从师任教任务必需技巧和能力。教师技能是师范类毕业生未来就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师范生素质的核心内容。关于教师技能包含的内容,从“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到“五练一熟”(练书写、练讲说、练绘画、练制作、练管理和熟悉教材),仁者见仁,观点不一。也有人提出了更多的内容,但目前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规定师范职业技能分为“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综合各种观点,对师范生教师技能内容的界定,可以从教师技能的专业特点出发,依照基础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将师范生技能培养内容确定为言语表达能力(主要是普通话表达)、文字书写能力(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以粉笔字为主)、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班主任工作能力)、实验演示能力(对教学器材的演示操作能力)、教具制作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力和制作简单的教学器具)、备课能力(熟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能力(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此外,还应包括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能力。
二、当前高校师范教育中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在当前师范教育中,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结合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才能成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技能。目前,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过分偏重于文化知识,大学一年级设置课程多是基础课,极少设置教师技能训练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理论专业课程的抽象概括程度太高,理论性太强,难以解释实际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二、三年级设置的课程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顾此失彼,难以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训练;大学四年级面临做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压力,主要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更不能投入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设计不能形成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完整、严谨的课程结构体系。同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术训练结合实际不足,结合教育实践不够,或者只是单纯地考虑某一课程的系统与科学,没有从全局出发,整体考虑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实训力度不够
师范生不仅需要掌握执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是教师实际运作教学的知识,需要靠实践的积累。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中最主要的内容,对它的训练应在师范教育中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师范生的实训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积累实战的经验知识,是以检验、考核和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应当受到重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由于学生人数多,经费投入有限,教学设备数量少,教师难以有效管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实训往往只流于形式,远远达不到实训教学的目的。这使得毕业生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后,面临许多教师的基本技能都要从头练起、从头学起的尴尬。
(三)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实地的教育实习实践中,由于学生多、安排的指导老师少等原因,指导老师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现场的、具体的指导与反馈,只是在实习前进行教案的检查和实习的预演。由于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了事,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交流与学习。
(四)现代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跨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新知识、新技术将不断融入未来的各类教育的教学内容。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教师应具有更新知识、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教学方法的能力。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的核心技能。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技能进行改变和升级,以形成应用新技术的现代教学技能。目前在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培养中,由于设备投入不足,或是对教师本身的培训不够,或是教师自身没有引起重视,普遍存在重视传统教学技能、轻现代教学技能的现象。传统教学技能强调刺激反应,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成了知识灌输的对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教师技能的培养中极少应用现代教学技能,甚至没有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等,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非常不利。
三、提高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对策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教学更应具备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才能胜任教师这个教书育人的职业,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师范生的培养是高校向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源泉,针对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具备过硬教师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优化整合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保证整个课程的系统性,体现统
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教育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相结合等特点,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程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增设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由教育学课程模块、心理学课程模块、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模块组成。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增加经费的投入和设备投入,增加课时量,增设从教技能训练课程,如书法、普通话、板书、电教、班主任工作等技能训练,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增设的课程可以适当地划分成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比如对于普通话、汉字规范部分的训练,可以作为选修课或不占主要课时,强化平时训练,实行考核过关制度,为提高师范生从师任教的理论素质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发挥教学模拟课的作用
师范生不仅需要掌握教育学科知识、执教专业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丰富的运作教学过程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以模拟课堂、观摩教学、技能竞赛与兼课教师等形式开展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示范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通过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备课、讲课、接受指导,再备课、讲课、接受指导,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也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相互指出存在的问题再改正,学生自主训练与教师指导训练相结合,通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直到能够满意地完整进行一堂课的教学为止。这样的教学模拟课程应纳入学生每年的教学计划,可以以教学实践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开展。要将教学模拟课置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师范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教学模块突出模拟教学对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训练
教育实习是对高校师范生培养成果的重要检验,也是师范生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经的“实战演习”。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实践的训练,使师范生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得到初步的提高和发展,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所以,高校要增加教育实习经费的投入,通过合约的形式增加实习基地的建立,增加实习的时间或次数。加强与实习基地的交流,重视实习基地的作用,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习基地担任班主任或学生课外辅导员,直接感受中学生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实习前可以请中学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宣传,使师范生充分了解中学教学的需要,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训练。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实习,按照适当的师生比例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通过不断总结,及时发现实习生在教学实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反思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培养中加以改进。
[关键词]师范生、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实践
顶岗生活绝对人生是短暂而精彩的一笔,我是今年师范类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2011年9月至12月到位于贵州金沙县平坝乡平坝中学顶岗实习担任英语老师。3个月的实践活动,使我超前体验了当教师的滋味,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了解和认识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目前中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面对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不得不经常地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这种思考有利于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正是因为顶岗实习具有超前性的特点,从而就使“明日教师,今日做起”真正成为现实。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大学教育正面临着剧烈转型和深刻变革。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形势下,在新一轮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积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贵州省乃至国家都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与期待的师范类高校,怎样才能凝聚传统,锐意创新,保持强势,迎头赶上。针对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最缺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的现状,顶岗实习支教,就成了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一、概念
顶岗实习支教,是指在师范院校组织学生和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在实习学校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师范生是大学生的一类,所修专业属于教育方向,将来的就业目标比较明确,即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
二、任务
长期困扰教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难、教育教学实践难以及阻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人才难,都是令教育、理论界头疼的话题。
顶岗实习支教工程不仅为有效破解这三大难题提供了借鉴,而且随着工程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的实施,顶岗实习支教将成为沟通、衔接高等师范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的桥梁。双方通过观念、人才、资源的互动、互助,最终成为人才培养的联合体,从而构建起一道全面破解三大难题的良性机制。
在这里的顶岗任课占据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全过程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师范生要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研究、加工和创造知识信息。未来的文盲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教师具备引导、启发、激励之能力;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板书绘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然而作为一名师范生如何快速的转变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顶岗实习支教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通过顶岗实习,拓宽了师范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梳理归类,不断进行总结纠正。增强了从书本学不到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并了解到当前贵州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随着时展的最新动态。
通过顶岗实习,大大激发了当前师范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有感情才会有水平,面对这份来实习机会,我倍加珍惜,进而转化成为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不断在鞭策和引导自己,积极上进,勤奋有为,爱岗敬业,在实习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逐步完成角色的转化,渐渐退去身上作为一个学生的稚气,开始有了几分社会人的成熟与干练,适应了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专业知识上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思想意识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学会思考与辩证的去看待问题。
第三,零距离的亲身感受教育事业的精神所在,实践出真知,事实雄辩的解释了许多过去作为师范生的我们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明确了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在今后的工作和前进道路上,以信仰和理念为精神驱动,扎扎实实,兢兢业业,拼搏进取,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顶岗实习是师范生初步踏入社会的开始,也是师范生真正踏上工作岗位的垫脚石,只有这一步走稳了,以后才会更顺利,曾经我们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但是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知识已经够多,但是接触到实际后,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施顶岗实习支教工程,就是着眼长远,为学生终身作出的一项规划设计。贵州师范大学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他们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组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学完骨干课程,经过系统培训后,到农村基础薄弱的中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从而培育学生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以期为他们的成功人生奠定思想、知识、人格、技能等多方面的扎实基础。
此项支教活动以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中学为根据地,顺应了新农村建设对师资力量和人才的渴求需要;我校紧密围绕培养“公民表率和社会栋梁”的目标,适时地在培养方案、方式和途径上寻求突破,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育实习中被动的角色定位,从上岗起就被推上前台,成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从而彻底打通了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的通道。
顶岗实习支教将专业学习与人生教育融为一体,将思想素质提高与精神人格培养融为一体,秉知行合一的传统,使学生得以深入接触社会,感受人生,自我磨砺,全面发展。顶岗实习是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的有效途径,是符合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教师专业的发展是其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这三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发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使教师具有自我发展能力。
顶岗实习中,师范生始终以“教师”的身份与中学生在一起。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师范生时时提醒自己:必须以一个“好教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正如前苏联加里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你。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的工作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人的工作能对年轻的心灵施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美好起来。
三、结论
此次教育支教不是一次简单的教学旅程,在此支教中我们不断学习与总结,3个月的实践活动,使师范生超前体验了当教师的滋味,师范生就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目前中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
面对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他们不得不经常地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这种思考有利于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正是因为顶岗实习具有超前性的特点,从而就使“明日教师,今日做起”真正成为现实。做到“爱”和“严”的很好结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爱要有个度,不能过分迁就,一定要爱和严结合,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师这一职责;而且还要学习更多好的教育方法、教育机智,才能高效率地管理好、教育好学生。
参考文献
[1]田英民.初中英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普教研究.1994(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