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索与发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发现与传承保护的探索者
――“曹保明先生文库”读后感
怀着虔敬的心情,打开手上的一本《长白山森林号子》,我们仿佛听到了回荡在长白山崇山峻岭的古老号子,再翻开一本本真实记述东北文化形态的图谱,我们眼前又呈现出关东奇俗的魅力、濒临灭绝的神秘文化、渔猎部落的冬捕盛况。创作者用了几乎遍及三江一山的探索发现足迹,为我们标示了东北文化的价值指向,让人们领略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体味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沿着这些镌刻的文化标牌,你会感受到“长白故里,松花源头”的伟岸激情,你会看到一个冰雪世界的瑰丽壮美,你甚至可以闻到飘荡在城乡村落的黏豆包山野菜的清香……这就是东北世代累积的关东文化之魂,这就是“曹保明先生文库”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和文化享受。
近期,作为吉林省文化名人建设工程的第一个项目,曹保明文库启动仪式在吉林省图书馆举行。文库共收藏曹保明著作手稿48册,著作62部,为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曹保明先生是我国东北民间文化、长白山文化研究学者,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学长,凭借过人的毅力、独到的治学精神,经过几十年深山老林、荒原村落的奔走,在民间发现了大量东北地域文化中濒危的珍贵文化事项与人物,并以亲历调查的民间文化资源构建起东北地域文化框架,极大地丰富了东北地域文化内涵。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曹保明先生文库”可谓筚路蓝缕,蔚为大观。目睹其文库确是集其数十年创作、研究之精华,林林总总近百部,洋洋洒洒千万言。其中更多的是凝聚了曹保明对东北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往情深和孜孜不倦。厚重的文集手稿,迸发出的是他对这片古老而深远的白山黑土的豪迈激情,折射出的是他对东北地域民族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拳拳之心。
作为当代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东北地域文化研究保护代表人”,他最大的贡献是对濒临灭绝的珍贵传统民间文化事件、人物的发现和探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曹先生数十年潜心搜集整理研究,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构建、发现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坚持“行万里路、著百卷书”,累计行程18000公里。相继整理著述出版了“东北行帮”丛书、“老故事”丛书、濒危民间文化传承人丛书、民间文化形态丛书等。新世纪初,曹保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事项产生突出影响。其中,《东北火炕》《长白山森林号子》《闯关东年画的前世今生》《长白山渔猎文化》《长白山木帮文化》《朝鲜族古村落》《朝鲜族服饰》等,以独立的形态和门类,充实了东北地域文化的丰富元素和内涵,并且形成了以“东北行帮文化”、“东北最后的历史人物、事件”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文化系列和文化工程。
“行帮文化”作为东北独特的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形式,具有传承性、全民性、多样性、发展性。它的传承性具有顽强生命力,千百年来深深扎根在这块土壤之上,而且向外流传,影响深远。它的全民性表现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文化自觉性。它的多样性表现在文化元素的丰富性,诸如文化学家冯骥才所说“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宝库”。它的发展性表现在既可采用时尚的元素演绎传统文化,又可在传统形式中装上新的现代内容。充分保护挖掘东北“行帮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挖掘其中没被发现的元素,增强其文化传承性,丰富其内涵。在此方面,“曹保明先生文库”的问世必将对振兴东北地域文化产生积极的推动意义。
曹保明的著作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重大文化奖项。《乌拉手记――东北民俗田野考察》获韩国全北大学文化交流奖;《神秘的关东奇俗》获美国第39届世界民俗区域优秀考察奖;《中国东北行帮》《关东山传说》《东北木帮史》《最后的渔猎部落》分别获第四、第五、第六、第九届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优秀作品奖。2008年,他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第六届感动吉林人物;2009年,曹保明又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曹保明先生文库”的推出必将极大地提升和促进东北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发展东北地域文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探索与发现”A厅
A厅位于二层西北侧,设有“物质之妙” 、“光影之绚” 、“电磁之秘”、“运动之律” 及 “宇宙之奇”五个展区。
“物质之妙”展区
展区以物质的元素、原子结构等为大背景烘 托,由微观到宏观,由现象到本质,使观众探寻物 质的组成、结构、变化、应用等科学内容,感受物 质世界的美妙和神奇,体验物质变化的巧妙。
微观粒子结构探索
重现了包括汤姆生阴极射线实验、卢瑟福α 粒子散射实验在内的科学史上探究原子结构的两 个著名实验,展示了人类对微观粒子结构的探索 过程。
光路可见吗
选择一个玻璃罐放在激光束通过的 路径上,当玻璃罐里所装的为胶体溶液 时,从玻璃罐侧面观察可以发现:液体里竟然会有一条明显的光束。
“光影之绚”展区
展示人类在探索光的本质和规律过 程中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参与和体验中了解光的基本特性、规律与本质。
光是什么
重现了科学史上研究“光是什么”的 几个著名实验,展示了牛顿、托马斯・杨、 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四位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对于“光是什么”的不同见解,以及 他们对光的本质的探索过程。
空中成像
人的眼睛看任何东西时,都会产生一 种很短暂的记忆,把这些记忆连结在一 起,就会看到连续不断的动作或画面。当 选择或是亲手画出一个图案时,在前方空 中将呈现出这个图案。
完整信息
展示了全息图的优越性。一张完整的 孙悟空全息图像一分为四后,每张拆分后 的图像,都能呈现出一模一样的完整孙悟 空图案。
全息狙击手
通过进行打靶射击体验,比拼射击 技术的高低,从而感受到普通瞄准与全息 瞄准的区别,了解全息技术的优越性及其 相关应用。
光子乐队
当用手指拨弄由激光束虚拟的各种 乐器琴弦时,可以欣赏到乐队的精彩演 奏,这是借助现代光学技术所营造出的光 影缤纷的乐队舞台,展示激光和红外线的特性。
“电磁之秘”展区
展区可以使观众感受到自然界中电 磁现象的美妙与神奇,从而带着好奇心 和求知欲,去探索现象背后的奥秘。
静电滚球
当转动转盘时,会发现金属球在不 与其它物体接触的情况下,会重复出现 被中间的高压电极吸引,到排斥再吸引 的过程,十分有趣。
旋转的金蛋
按下“启动”按钮,可以看到原本躺在托 盘上的金属蛋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开始旋转并 慢慢竖立起来并继续旋转的现象。
雅格布天梯
快速转动转盘,可以看到两个组成羊角 形的金属杆状电极之间的空气被电离击穿,并 产生耀眼的弧光,电弧就像登梯子一样慢慢 上升,直到“羊角”的顶端。
摘 要:美劳活动是一门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活动,是一种思想性形象和具有一般共性的概念。所以培养幼儿的活动行为能力,不仅对其感知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美劳活动;探索;发现
新《纲要》中重点指出美劳的目标在于能初步让幼儿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美劳活动渗透于主题教学活动之中,主题教学活动可以来自幼儿园教材中,也可以来自幼儿的生活和感兴趣的活动。根据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结果,确定主题活动内容。如在“爱祖国”的主题中,我们设计了美劳活动:制作脸谱扇子、装饰青花瓷盘子等。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其动手操作,发挥想象,尽量能把平时的经验积累在画面中表现出来,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审美力、表现欲。在“新年来到了”这一主题中,设计了剪纸漂亮的窗花、剪影人等活动,幼儿特别感兴趣,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尽量留给想象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把这些活动以美劳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生动完整的成品和画面,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美劳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教师在美劳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可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只有在幼儿创造过程中进行指导,才有可能贴近每个幼儿的实际,指导到点子上。如绘画脸谱,利用幻灯片欣赏,让幼儿欣赏京剧中人物的变化,再观察脸谱的对称性和花纹的色彩美,从而使幼儿产生灵感,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幼儿自发创造的原则,在充分唤醒幼儿潜意识创造力的同时,也渗透着理性的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活动中指导的重要性。
美劳活动是促进家园共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是联系家园互动关系的纽带。无论是班级环境的创设,还是亲子活动,都能充分体现出在家园互动中促进幼儿发展的理念,同时美劳活动还有利于充分调动家长资源。请家长与幼儿收集有关的资料,如:照片、图片及美术作品,使幼儿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联系,使直接经验得到升华,为最终的创作做好铺垫后,再组织幼儿进行美劳活动,使幼儿能活灵活现地创作不同的作品。在创作中充分体验美劳活动带来的快乐。
新《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将环境布置融入美劳课程活动中,活动的环境由幼儿来参与创设,让幼儿体会到“我们的活动室,我和老师一起设计,一起布置”的主人翁的成就感;在平时的美劳教学中,幼儿创作出的作品各具特色,同时把创作出来的作品布置到活动室和走廊让大家欣赏,让幼儿体会参与布置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许多美工作品都是班级环境布置的最佳选择,既美观了环境,同时,也直观而形象地起到了向家长汇报教学成果的作用。
在幼儿美劳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实施显性的指导外,还努力营造自然、宽松的气氛,使幼儿能大胆、自如地去尝试、创造。此外,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幼儿感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有价值的,可以放心地去做。当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时,教师及时给予正确、肯定评价,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再创造的欲望和兴趣,因此,美劳活动是开启幼儿创作的“钥匙”,不仅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提高了幼儿的美劳制作水平。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第八幼儿园)
一、理论基础
学习始于疑问,起于经验,成于积累。学习者以“自己内化了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来把握世界,总是把世界纳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交流之中”,并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已有的认识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前提,面对知识客体采用取舍、加工、变革、内化的方式、实现认知方式,认知结构的改造和超越,以至有所“发现”,进而形成主体的新的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与发现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固有性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体性、探索性时,更强调“学习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累加,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含着学习者对知识客体的选择、甄别、批判和创造”,即学习的发现性。他提出并倡导“发现学习”,主张既通过发现过程进行学习,又把发现作为学习的目标。作为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基本程序为:预定学习课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回复猜想或验证假设―评估改进―完善总结。
学生“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依敏锐选定目标,籍实验查明物理,靠内心感悟领略新知,用“实验的精神”指导学知识、做学问。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格物致知”适于古老的文化背景;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当今学校教育的现实看,与“格物致知”同出一辙的“探索―发现”学习法更适合于初中物理教学。
在类似的“知识结构课程论”影响下,为了使发现学习成为可能,现行教材一方面尽可能地把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的原发现利用起来,如:在章首出示实物或实景照片,在课文开头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较近的不解现象或问题,课文中高密度穿插演示实验,设计大量的资料卡片与纪实性图片,等等。另一方面尽量通过“想想议议”、“小实验”和生活性习题等形式诱发学生的再发现。这就给“探索―发现”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提供了便利。
“探索―发现”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有以下优越性:(1)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2)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3)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其学习内容适合于一般程序性知识,更适合于非情境意义的跳跃性知识;(5)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模式形成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心智的学习,都既有同化顺应的成分,又有重组再认的成分。从认知对象与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来看,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初中物理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又要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从学科型态和性质看,概念课、实验课、练习课、活动课的学习都包含着“探索”、“发现”环节。发现不止限于学习者的未知领域,确切地说,它包含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办法。
在具体教学中虽然没有万能的套路可仿效,但我们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演绎、提炼形成的如下模式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
1.了解学习内容。对所学内容事先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通常用自读预习的方法明了学习内容或认知对象。
2.明确发现方向。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前提下,以自己的知识底蕴,形成和建构个人化的知识系统,对学习者来讲,所要吸收、内化的知识,在视域上是有指向性的。只有瞄准了“发现”的方向,才会使学习过程更有积极意义。
3.完成知识准备。目的是将记忆库中的信息流从非联结状态调取到传导状态,给原有经验赋予当前意义,为探索性学习做好准备。
4.进入探索状态。借助生活体验或实验操作,采用系统思考法,寻求新、旧知识结合点,从个别知识的纵向结合进入新的认知层面,面对认知对象在一个、几个甚至一连串的突破中获得新信息。这是发现的初始阶段。
5.梳理加工创造。面对新增加进来的信息,按其与新知识的亲疏关系进行过滤筛选,根据当前的建构意义和逻辑联系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一系列待组合的知识点被学习者所把握。这是发现的关键步骤。
6.形成新的结构。对新、旧知识点衔接、组合、延伸,上升为新的知识层面,再经过取舍、修补而形成新的成块装或网络状的知识结构,被学习者所吸收和内化。这是发现的终点。
三、实施策略
“探索―发现”学习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原理时,只给学生呈现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规则。要使学生由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真正实现“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的飞跃,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处理好学习的目标性与思维的开放性的关系。探究事物的联系、事物的因果、事物的发展,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性,从一个方向由已知到未知往往难以实现,须得从多方面寻求路径。
关键词:科学教育; 生活世界; 探索;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08-002
许多幼儿园教师认为,科学本身是严谨的,它是一种“求真”的过程,科学知识具有真理性,容不得半点模糊,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虽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但还应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客观事实,因此他们大多指导幼儿运用科学的过程模式进行探索,但效果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好,教师指导幼儿运用操作、探索、发现的方式主动学习,但幼儿还是不能真正理解教师想要给予他们的科学知识,其实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错,只是还需进一步了解幼儿该学习什么,怎样去学习,根据胡塞尔的观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拥有两个世界即“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幼儿自出生起面对的就是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这种和周围的世界直接接触是每个人最初所接受到的教育,它在自然的情景中自然地进行,而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正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如何引导幼儿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更加形象、直观的感悟?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力求用质朴反映科学的本源,重视幼儿的发现诠释科学的实质,让孩子在感悟中发现科学,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一、营造宽松的科学探索氛围,激发探索欲望
《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幼儿年龄虽小,但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鉴于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应为幼儿营造一个幼儿想说、敢说、并有机会说的宽松的探索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平时生活中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如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树枝上冒出花蕾;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天上乌云多了,地上蚂蚁搬家,一会儿雨儿就下起来了。在种植园地上,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在自然界里,幼儿发现种子发芽,等等诸如此类,幼儿畅所欲言,自然观察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也更丰富了,探索科学欲望也得到了提高。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例如:在幼儿盥洗时,我发现水对幼儿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每天都要接触到水。在每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每次洗手时最喜欢逗留在盥洗室里玩水,常常溅湿自己的衣服不说,还弄得满地都是水,有时还忘了关水龙头。孩子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当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端倪初露时,我们应注意满足和保护,提供宽松的探索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便抓住这个契机,开展有关水的科学活动:会变化的水、水龙头不哭了、今天你喝水了吗、沉与浮的游戏等。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水的形成、特征、与人们的关系,还能在活动中自己体会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再一次,孩子吃感冒药,我便在谈话中生成科学教育的内容,从而让幼儿去体验:小朋友为什么要吃药?怎么会生病的呀?从这两个小问题中小朋友一般都能得出天气变凉这一科学经验,于是,我继续引导:“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知道天气变凉了呀?”这个时候幼儿就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出来和小朋友共同分享。“衣服穿的多了”“风吹上来凉丝丝的”“小树叶离开了树妈妈”等,进一步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
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里活动,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才能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而也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二、丰富生活化的科学内容,把握探索时机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很多,面很广,都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自然规律,大多数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探索内容的选择应以观察了解幼儿为基础,与幼儿生活,兴趣需要相互联系,从生活环境中取材。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如:中班的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的产生是由一部精彩生动的卡通片《玩具总动员》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片子里智慧的玩具胡迪、巴斯,贪婪的玩具商阿尔等等,成了孩子们讨论的话题。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发现有的玩具需要电池,可为什么有时电池放进去玩具不动呢?问题出在哪呢?有的玩具需要充气,怎样来充气呢?有的用嘴巴吹,有的用打气筒,哪样更省力呢?为什么充好的气会没有了呢?有的玩具需要拧螺丝,螺丝拧上去了,又怎么卸下来呢?用什么工具来卸螺丝呢?……孩子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大家再次尝试,《玩具总动员》主题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幼儿学会把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在探索活动设计时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探索问题,使探索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如:有次孩子们偶然发现经过热水的浸泡后,胖大海神奇地发生了变化,大小变了,形态变了,颜色也变了,我就以“哪些东西放在热水里会发生变化”引导幼儿发现探索,活动后孩子们逐渐对一些加入水后会产生变化的物体产生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验,孩子们还找到了生活中一些其他物质,经过加热,或制冷都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生活中的科学探索内容经过老师适时的介入和引领,将大大提高孩子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敏感度。
我们说“科学无所不在”,只要老师把握好时机,见缝插针的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例如早点时间后我班幼儿要经过操场回到班级上课,而操场边的小花坛就是我及时捕捉谈话的好时机。春天正悄悄到来,我引导孩子围绕气温、植物发芽等展开了相关的观察,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怎么草、树枝、柳条、红旗都在动呢?是谁让它动的?原来是风来了,它来时你能从哪里知道它的到来?……这样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幼儿去积极探求问题的解答,调动了幼儿的感官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性。当幼儿在入厕、洗手、喝水时我也会利用随意的一问:“瞧,你的水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观察水的特点、围绕人为什么要喝水、为什么要大小便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且进一步引伸“在我们身边你还见过哪里出现过水?”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区角继续进行资料的查找,用科学的话语正确回答;餐前引导幼儿探索菜是从哪里来的、饭又是从哪里来的、各种菜的营养价值;餐后引导幼儿思考吃进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离园的时候引导孩子听十万个为什么,从而提出问题,让幼儿对当天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能回家收集找到资料、尝试实验,第二天把自己的探索结果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探讨,最终寻找到最佳答案。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明显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只要我们真的能用渗透的观点来理解幼儿科学教育,我们就会发现,科学其实拥有丰富的含义,而且无处不在。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学科的教学,我们都会和科学不期而遇:“原来你也在这里!”
三、创造主动探索的机会,亲历发现过程
幼儿是科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促进和转化的关键作用,教师的支持、引导能够使幼儿从“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因此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我们要站在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原有经验进行猜想,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运用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地探究,并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和同伴共同交流分享,调整自己的认识。
如: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吹泡泡的工具,我们提出问题:这些工具能吹吹泡泡吗?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于是我们让幼儿先提出自己假设的想法,幼儿说我用方形积塑吹出来的泡泡是方形的,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去操作验证,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把发现记录下来,最后我们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他们探索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展示出来,幼儿发现自己认为不能吹出泡泡的工具别人却能吹出来,于是我们就抓住幼儿有争议的问题:“那么这些工具到底能吹出泡泡吗?”这一探索活动的视角尽管较小,但是活动中一步步自然引发了幼儿感知一个现象,抛出一个问题,伴随着—个问题的解决又发生新的问题……如此螺旋递进,引领着幼儿在可感可知,不断交流互动的活动中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幼儿持续探究的欲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亲历发现过程,建构有益的学习经验。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谈到了深受大家喜欢的“儿童乐园”,特别是旋转木马、旋转飞机,同时,玩具陀螺大赛也正成为孩子自由活动中的一个热点。于是,我选择了“转动的陀螺”这一题材,一方面,对孩子的已有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另一方面使孩子对周围的现象感兴趣,并在与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亲历发现获得发展。
总之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能回归于幼儿的生活。真正的让幼儿在“生活世界”的世界发现科学,在“主观探索”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罗伯特.E.洛克威尔.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数学实验;探索规律;发现验证;表达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07-04
探索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苏教版教材有计划地在每册各编排一个“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每个单元着重探索一类典型现象的规律,所呈现的探索规律内容比较丰富。具体如下表:
其中,间隔排列与简单的周期,研究常见现象里的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与和与积的奇偶性,研究计算里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以及面积的变化研究几何图形里的规律,这些内容重在让学生展开规律的探索过程,注重探索规律的经验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凸显了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数学实验是指为探索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概念或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基于特定的物质条件通过操作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研究活动。可见,数学实验的实施目标与探索规律的教学要求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探索规律的教学中,数学实验就可以成为重要手段,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下面,笔者以几何与图形领域的部分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数学实验在探索规律教学每个阶段的不同功能。
一、数学实验,有利于开启规律的发现
学生是探索规律的主体,是探索活动的参与者,是规律的发现者,也是探索规律学习的受益者。探索规律和其他数学内容的教学相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自主性更加明显,个性化更加强烈。规律的发现往往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参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以及对材料共性的准确把握等,而设计恰当的数学实验,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为规律的发现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撑。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学生探究完内部有1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后,提问:“接下来你们想研究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实验目的(如图1):探索多边形内部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的关系;接着追问:“你准备怎么研究?结合刚才我们研究内部有1枚钉子的过程,和同桌讨论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别出示实验步骤:①画多边形;②算面积;③数钉子数;④找规律,最后同桌之间合作,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完成数据的收集、填写实验结果“我的发现”。这个数学实验过程,步骤由学生讨论得出、数据由学生自己收集、结论由学生自己发现,学生全员参与,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引发规律的初步猜想。
“面积的变化”一课,揭示课题后,提问:你准备怎样研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我们可以画图、找数据、算面积、再比一比。接着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数学实验来研究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面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出示实验单(如图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其中“怎样研究”的讨论,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思路,发现规律的目的比较明确。学生在收集、填写数据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到规律的存在。这个数学实验,每人一张实验单,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并发现规律。实验的过程,让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在探索规律的同时可以充分经历几何直观的运用过程,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运用的实验方法也为后续规律的顺利探究提供了保障。
二、数学实验,有利于进行规律的验证
规律是一类现象的本质特征,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宽广的覆盖面,代表着众多同类现象的共同特性。探索规律作为一块系统的数学教学内容与要求,其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有一些共同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后,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可以看做是探索规律教学的一个共同的、必要的环节。这时引入数学实验,从实验的角度进行验证,讲究验证的方法、对验证材料的选取及验证过程的安排,有别于传统的验证方式中缺乏独立性、缺乏对未知探究的心向等问题。在实验中验证,学生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探究意味,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出示第二个实验单前先提问: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内部有1枚或2枚钉子的规律,接下来你们还想研究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猜一猜内部有3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规律?内部有4枚钉子呢?追问:猜想对不对,怎么办?自然引出做实验验证。出示实验单(如图3)。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步骤,组长填写;三个组员准备实验材料,并做好记录;组长收集数据,填写实验结果。这个验证过程清晰、分工明确,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讨论实验步骤时明确了验证规律的一般方法,就可以有目的地准备实验材料,在收集实验数据时也显得格外认真仔细,整个验证的过程扎实而有效。有了数学实验,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数学思维显得更加活跃、开放,对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更加喜欢、更有感情。
“面积的变化”一课,学生先在实验中猜想出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接着,自然会想到其他平面图形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数学实验(如图4)。实验目的是:验证其他平面图形按n∶1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比是否为n2 ∶ 1。先给出教材中提供的三组图形,提问:怎样确定这些图形各是按几比几放大的?你准备收集哪些数据?再出示实验单,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的过程,学生逐一汇报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在对比中很轻松地验证了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虽然这个实验的素材都是教材提供的,但是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学生很感兴趣,验证规律的过程也显得更加积极、投入。
三、数学实验,有利于对发现规律的表达
探索规律是发现和认识新的数学内容,利用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来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学习活动。以往对规律的归纳是借助于已有的材料,通过比较得出规律的结论。而借助数学实验来归纳,有利于学生对规律内在本质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规律的深度内化,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探究方法的多样化、活动形式的丰富化、思维层次的递进化,从而能比较轻松自然地发现规律、表达规律。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学生已经通过前面两个数学实验发现了一些规律,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实验(如图5),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前面探究规律的过程,自己独立提出猜想,做实验验证,再得出结论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几种不同的情况后追问: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你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所有的规律吗? 学生很容易总结出:S=n÷2+a-1。这个实验是之前两个数学实验的延续拓展,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索规律的过程。猜想时,学生需要根据前面的规律思考新的发现,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不断地运用,最后规律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面积的变化”一课,探究完教材的几个平面图形面积变化的规律后,同样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实验(如图6),提出要求:请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独立设计一个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猜想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多少,再做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追问: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也能很轻松地总结出: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 ∶ 1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2 ∶ 1。这个实验与上面的案例有相似之处,同样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索规律的过程,从提出猜想,到做实验验证,再得出结论,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
四、数学实验,有利于探索规律经验的积累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探索规律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专题活动呈现的探索规律教学,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其他数学内容的学习。有了数学实验的课堂,在回顾探究规律的环节,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很大。数学实验的过程性,可以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数学实验的科学性,可以让学生积累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数学实验的参与性,可以让学生积累探究其他规律的经验。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得出规律的结论后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回顾探究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追问: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我们先研讨探究了内部是1枚钉子的规律;然后通过实验发现了内部是2枚钉子的规律;接着猜想验证了内部是3枚或4枚钉子的规律;再独立探究其他的规律,由此推算出了更加通用的一般规律。其实,在数学上有很多规律都是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发现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像这样解决。有了数学实验的课堂,回顾时,不仅让学生清晰了规律产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借助数学实验探究规律的经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每个幼儿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幼教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了解当前国内外幼儿教育动态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审视未来,确立了“发现探索,创新发展”这一办园理念。今天在多种办园模式并存的格局下,幼儿园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幼儿园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有先进的办园理念。先进的办园理念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活灵魂,应该坚持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的原则,体现出一所幼儿园应有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理念内涵的阐释
“发现探索”含有两层意义。一个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幼儿在3-6岁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周围世界的愿望非常强烈。《纲要》别强调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因此我园开发了《发现与探索》园本课程,利用本园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特别是专用活动室功能的细化,为每个幼儿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提供更充分的条件。二是从幼儿园管理的角度:幼儿园的管理也体现了“发现探索”办园理念。办好幼儿园也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新世纪国家、社会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家长的期待,特别是当前多元化办园模式并存的格局给幼教行业带来的激烈竞争,容不得我们墨守成规,而是需要不断的创新,探索优化管理的最佳策略,使幼儿园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幼儿园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就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对一名幼教工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创新需要智慧,有智慧才能有创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强调了教师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创造。我国学者黄克剑先生把教育的使命归结为三个相贯通的层次“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并指出“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内化为智慧”。智慧的教育是教给幼儿方法的教育,它指导幼儿自我探究,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幼儿在发现探索过程中,扩展了思维,丰富了经验,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中理念的渗透
1.积极探索幼儿园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在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的同时,我们探索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积极营造一个“尊重、合作、创新、发展”的工作氛围。尊重体现在人格的平等,体现在对大家的信任。园领导坦诚地对待每一位教职工,注重相互间思想的沟通交流,对每位教师都满怀希望和期待,使她们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因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而带来的喜悦和满足。在研讨教育策略时,不以对错、好坏论处,而以反思、寻找更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这样,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的创造活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在尊重的同时,我们更为强调的是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没有合作的工作是无法产生真正效应的。前不久,在刚刚结束的市中区幼儿教师网页制作比赛中,我园选派四名教师参赛,在长达一天的紧张比赛中,她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制作的语言教育主题网页受到网校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网页大赛一等奖。在人才培养上,园领导给教师学习的支持、服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为她们提供学习机会和时间。
2.为幼儿的发现与探索提供平台。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发现、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我园设置了科学发现室、生活活动室、手工制作室等12个专用活动室。如何充分利用我园专用活动室的教育资源,促使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良好发展,我园在多年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内外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逐步开发并形成了“发现与探索”园本课程。课程以专用活动室为主线,有机地融合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课程强调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重视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前提,使幼儿在认识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活动过程中,主要采用三个步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初步形成经验;幼儿再次探索操作,融合新获得的经验予以应用,扩展思路,发现新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差异,给幼儿提供适时、适宜、适度的帮助,引导幼儿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及经验,发现学习,探索学习,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幼儿在专用活动室活动的几个小片断。
一是科学发现室。这是发现与探索的小天地,这也是动手动脑的科技园。一些奇妙有趣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现象,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了萌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我们在科学发现室设置了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内容,让幼儿自我发现、自我探索,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活动获得多方面的经验。科学发现室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好奇心,而且丰富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二是生活活动室。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为了使孩子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们设置了生活活动室。这里提供的一切生活内容、材料都是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直接联系的,各种用具如烤箱、微波炉以及针线都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看得到的。我园生活活动室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提供真实的生活,孩子在现实的可感觉的真实空间中感受、体验生活、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真实、亲切与自然。三是手工制作室。手工制作室里陈列了许许多多漂亮娃娃,小乌龟、小螃蟹、大河马、台灯等妙趣横生的小制作,这些都是孩子们用饮料瓶、泡沫饭盒、牙膏盒等废旧物品制作的,一件件稚拙有趣的作品显出可爱的童心。四是健身活动室。为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我园在加强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同时,设置了健身活动室,购置了大型攀登器材、小荡桥、隧道、拳击袋、扭扭车、触脚器等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孩子们在这里,自主地选择器械活动,钻爬、攀登、平衡、投掷等基本动作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的发展。
利用专用活动室,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满足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丰富了幼儿的经验,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学习,初步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参与探索、与幼儿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定位,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以一位学习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保护幼儿刚刚萌芽的探索火花;以一位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推动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以一位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从而在与幼儿共同分享中激励他们探索,帮助他们提升经验。
总之,发现是创造的起点,探索是发展的源泉,在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在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办园理念,使理念内化为每个教职工都认同并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用理念指导实践工作,用理念规范教育行为,让每个幼儿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主题性;兴趣点;实效性
一、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形成探究活动内容
兴趣是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的原动力。小班幼儿的探究活动也应源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与直接经验,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与作用。
教师是幼儿主题探究活动的发现者和引导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协调的组织能力,抓住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内容,扶持孩子生成的新萌芽。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共同探索,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活动充满生命力。
实录一:李颖(化名)拿着一根演唱会的棒进来,孩子们都把目光从区域材料上转移到了她的大棒上,纷纷议论开了。看着孩子们快乐的样子,我不禁想到:既然孩子们对棒那么感兴趣,而且“棒”中也孕育着不少符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那何不将“棒宝宝”作为我们的主题呢?于是我就与孩子们一起收集材料,开展了“有趣的纸棒”“多变的纸棒”“管子”“有趣的传声筒”等活动,孩子们探索了解了棒的不同功能等,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二、根据活动发展需要,挖掘一物多玩方法
小班幼儿的年龄虽然小,但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不经意中的暗示、提醒,为孩子探究兴趣的提高发挥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实录二:在“有趣的传声筒”活动中,我请孩子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看他们是怎样玩的。孩子们有的把它当马骑着跑;有的把它当望远镜;有的把它放在地上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玩纸棒,既体现了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我又请孩子们拿纸棒去找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轻轻说话,另一个听,然后再交换,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什么话?孩子们自由结伴开始活动,有的幼儿在边听边笑,有的幼儿边听边点头……对着纸棒说些“神奇”的悄悄话,幼儿的好奇心倍增,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新的玩法。在活动中自由选择同伴共同游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分享探索的经过和结果。
我还将传声筒换成实心的,引导幼儿再次探索。在活动中有的幼儿用眼观察,有的幼儿用手拍打,有的幼儿用嘴吹纸棒,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再次玩空心和实心的纸棒时,幼儿情趣高涨,他们都体验着发现的乐趣。
三、关注幼儿活动主体,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在“玩”中探索并发现知识的,在相互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认知,形成新的经验和体验。我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变化做出价值判断。
实录三:在活动“汽车”中,第一环节:以疑激趣。请孩子动手玩,看,说,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第二环节:交流讲述,共享发现。你玩的车是怎么样的?它什么地方最有趣?这辆车的名字呢?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我注意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兴趣,对幼儿的发现给予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第三环节:游戏“红绿灯”。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组织活动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始终不减,在幼儿描述时自然地融入了点数、颜色等,体现了活动的有机整合,重视了小班孩子大胆讲述能力的培养。
总结在小班进行的探究活动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探究活动的内容要适宜。小班的孩子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我们的主题要在适合小班幼儿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学习,只有主题小而浅,才能有效激发。
2.探究活动的时机要把握。小班的幼儿好奇心强,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都是短暂的,我们要抓住教育契机,让孩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到更多的常识。
3.探究活动的环境要宽松。让主题墙能“说话”,让游戏活动与主题互动,让幼儿园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习探索的殿堂。
4.探究活动的材料要丰富。小班探究材料尽可能取自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从材料中感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富有针对性的材料促进和支持幼儿的探究学习。
与小班的孩子在开展探索活动的历程中,我总有惊喜的发现与感动的片段,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增强了每个幼儿的自信心,并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使每个幼儿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为他们带来了探索的成功和喜悦,在活动探索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笔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设计活动,并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探索精神。
1.提供各种可操作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是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利料的过程重在激发幼儿的认如兴趣及探究欲望。笔者常常借助自然角、科学区让幼儿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身感受探究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金鱼、小螺、乌龟等。例如,幼儿在自然角观察着青蛙的生长过程,从小蝌蚪生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然后尾巴渐短到消失,最后长成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在种植角,笔者根据季节变化随时丰富内容,种植不同植物。笔者还引导幼儿作好观察记录,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及探究欲望。
在科学区,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使幼儿方便操作,如:白报纸、牛皮纸、钢板纸、皱纹纸、腊光纸等有关纸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从颜色、亮度、光滑与粗糙、厚薄等方面去比较不同,提供平面镜、凹凸镜、放大镜、望远镜以及有机玻璃等有关光的游戏材料,别针、磁铁、铁粉、沙子和磁铁玩具等有光磁的游戏材料,纸杯、棉线、喇叭、螺、塑料管等有关声音的材料,还有风车、天平、降落伞、不倒翁等,有的材料是幼儿自制的,幼儿玩得饶有兴趣。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通过对物体的触摸与操作,主动建构了他们自己有关物质世界的概念,主动获取经验,并产生继续探索操作的欲望。
2.设计科学活动,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科学教育已由封闭走向开放,出静态变为动态。笔者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寻找成功的快乐,在设计活动《有趣的叶子》州,与幼儿一起采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和开展活动时,先让幼儿仔细看看、摸摸叶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叶子正面、背面、边缘的特征、形状,再闻一闻、比一比,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叶子的颜色、气味、大小、形状、厚薄、光滑与粗糙等方面进行比较,幼儿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意见。
在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鼓励幼儿积极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时,笔者安排一些易操作的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在操作基础上对科学现象感兴趣。在组织《沉与浮》活动时,引导幼儿在玩水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的变化,幼儿用()表示物品记浮在水面上,用()表示物品沉到水底,幼儿边观察边记录,有的幼儿发现棉花也会慢慢沉下去,有的幼儿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松手后还是浮上来,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当发现观察的结果并不相同的时候,笔者引导幼儿对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例如,胶泥揉成团放进水里会掉下去,但平展成一块却会浮在水面上,幼儿在探索过成中交流在于体验成功的乐趣,有助于丰富所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索。
3.利用日常散步和户外活动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日常做步和户外活动时,笔名让幼儿注意花草树木变化、天气变化,鼓励幼儿看看、摸摸、闯闯、说说,还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带幼儿亲身感受动植物的牛长变化,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的感知、发现与思考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提高,所提的问题也曾出不穷,例如,为什么天上会有雾?为什么树木会长新芽?为什么花会有虫,蚯蚓断了尾巴为什么不会死?为什么雨天过后蜗牛特别多?等等。对幼儿偶发性的探索活动笔者会及时加以恰当的引导,幼儿会饶有兴趣的继续探索。
笔者通过随时利用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触觉去认识、感知科学,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探索科学。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活动;“土壤里的秘密”
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一直是老师们很头痛的事,一方面没有现成的可操作的材料,活动中部分教师不敢大胆放手,使得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很难达到活动的效果。然而在开展科学活动“土壤里的秘密”后,教师们都发现这次的活动组织得非常轻松,而且从始至终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为什么这样的活动深受教师和幼儿的喜爱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这个活动恰恰达到了《指南》中倡导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要求,才@得了成功,获得了孩子们的厚爱,也为以后的科学活动的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依据《指南》要求,让孩子亲身感受
在活动时,教师准备了小铁铲子、小塑料铲子、小棍、吸管、瓶盖等各种不同的工具,直接提出问题:“土壤里有秘密,土壤里有什么秘密呢?”这激发起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请孩子们选一样工具自己去发现、去寻找。有的孩子发现土壤是湿的,有的发现土壤里有草根,有的在土壤里发现了石块、落叶、小虫子……直接让孩子进行实践,去亲身感知,使孩子们带着好奇心,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在不断获得探究结果、探索发现的积极情绪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教师不用费心去组织、去引导、去激发、去告知,孩子们就能保持兴趣去感受。
二、依据幼儿认知特点,创设探究交流平台
由于在户外进行这样的活动,教师很难将幼儿集中在一起高度控制,反而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孩子们的发现是惊人的,也是在平常高度控制的活动中少有的。特别是在挖出蚯蚓后,有的孩子很害怕,在躲避、观望,有的在观察,渐渐地,孩子们不怕了,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还发现了蚯蚓的秘密―环形的纹路、环带、身体断开了依然能活着……
其实,幼儿的科学活动就应该像类似的活动一样,给孩子充分的探究时间,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幼儿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依据教学重难点,注重细节准备
在探索挖掘土壤时,由于都是用挖沙的塑料铲子,加上孩子的力量小,而且经过一个冬天,土壤特别硬,孩子们使劲挖也挖不动,不仅会造成铲子损坏,也会使得孩子的兴趣只关注挖的动作,而缺少科学探索、发现,活动的预期目的也就无法达到。而教师在活动前做好准备,注意细节,事先将土稍挖松点,孩子们在亲自实践时就能成功挖掘,进行探索,从而有效地引导幼儿探索,观察发现土壤里的秘密,孩子的探索兴趣浓,就会生成新的活动。科学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化能力要求高,它的实施有着更多的动态性与难度,因此导致了活动的开展存在着许多困惑及问题。活动前的充分准备,不仅仅要备材料,更应该备孩子,处理好细节问题,这样活动的有效性才会大大加强。
四、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注重实践体验
科学活动的学习更强调体验式的操作性学习,使幼儿个体在与材料的交互中获得直接的经验累积。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不同的挖掘工具,请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来亲身实践,给了孩子更广泛的实践体验。孩子们在运用不同工具挖掘的亲身实践、对比中,发现用铁铲挖比较容易,一下子可以挖很深的坑;塑料铲子只能一点一点地挖掘;吸管太软挖不了;木棍只能戳一个小洞。而工具数量又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发现更多土壤里的秘密呢?自然而然,孩子们就会自己协商、交往、合作,结伴分组,共同探究。
一、 问题的思考
学生的发展总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可以说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体验愈深刻,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此,我们遵循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索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我感悟与吸收的能力,而我们也深知,小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教师精辟的引领可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当学生探究的任务在头脑中有操作的明向之后,何愁学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为此,在设计进行自探中是否更多地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让其体会到数学问题存在的价值,把学生的热情毫无痕迹地吸纳于对问题的理解与探求之中。
思辩是有效生成的学习过程。开展小组的合作与思辩能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在活动中也培养着一种向上的群体意识和积极的活动能力,在操作中是否能不流于形式,适时适度、充分有效地开展一些即时活动?学习的内容是多向的,上课争辩的时间为何要是固定式的?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生生、师生间相互有效的交流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聆听来自于学生情感、活动、表达、分工、协作的心声。
二、实施的策略
创设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唤起原知,搭起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支架。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取、记忆、练习的过程,而是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积极的心态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健全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和结论。
张扬个性,拓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要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领域要让学生自己去拓宽,学习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开掘,学习收获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因此,教学中要从传统的“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
加强指导,激发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不是“放羊式的盲目自动,而是要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与促进。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不但让学生喜欢数学,而且让学生善于学数学。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学会化归,学会比较与类比、归纳与综合,向学生渗透集合与函数等思想与方法。
三、课堂的操作
学生的探究是数学课堂生命的全部,让真实合作与探究成为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桥梁,是我们永恒的期待;课堂是一面镜子,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形式,构建以探究为途径,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与体验,使学生投入到充满自主与合作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分为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自学引探
学生活动:围绕学习目标,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探索、思考的内容必须适合小组讨论的需要。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的启发。
思考:自学探索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学生自主探索的质量有赖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第二步:合作交流
学生活动:四人(或六人)小组对探索的结果进行交流,开展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
教师活动: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
思考:开展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能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操作中不能流于形式,要适时适度、充分有效地开展活动。
第三步:内化提升
学生活动: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并允许驳斥、批判,质疑释疑,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教师活动:了解、把握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况,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思考:主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建构,并进行相应的巩固性、综合性、应用拓展性练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第四步:激励评价
学生活动: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自觉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得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策略。
教师活动:点拨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将最优方法推荐给学生。
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教师只作点拨引导,不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应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进一步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成效与价值
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历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以第一册看图识字为例谈谈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画面导向认识活动
画面导向认识即教师要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插图,通过问题的导向,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拓展与深化。问题的设计既要体现学生探索、发现的导向思路,又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多维的开放状态。下面就以师生间的活动来展示这种认识活动。
师:看看图,读读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幅画上的东西一种是玉米,一种是泥土。
生:我还发现“玉米”和“土”两个词都写在自己的画面上。
师:你能上来在这两幅画上写写这两个词吗
生:指名一人上来写,其余学生在书中的画上写。
师:现在我们请“玉米”和“土”两个新朋友住进“田字房”里去。(你认为自己已经会写的写1遍,不大会的写2遍)
师:在写字时,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玉”字是“王”上加一点。
生:不,应该是“王”字里面加一点。
师:比一比,他们谁发现得更好,为什么
生:琪琪(下一位)说得好。因为“王”上加点,有人会把点回到上面去,就不是“玉”上少一横。
生:我发现“土”字是“王”上少一横。
生:我发现“土”字,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
以上这个教学片断,从图入手,以识字为基点,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的同时,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观察发现的活动,教师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提问,恰似一枚枚可口的诱饵,诱发了学生的求异求新思维;助燃了探索的热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对画面展开了观察活动,再通过比较思考,把自己获得的新发现表达了出来,尝到了发现的喜悦。
二、生活导向认识活动
生活导向认识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对“词”展开进一步的认识活动。
师:学了这两个词,你们还知道“玉米”和“土”的哪些情况
生: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种,到夏天可以掰来吃的。
生:我吃过玉米,知道它的味道很好,又香又甜。
生:玉米的营养很好,奶奶常常让我吃玉米。
生:玉米可以蒸来吃,还可以变(爆)成玉米花。
生:玉米还可以炒来当菜吃。
生:多吃玉米还可以防止癌症。
师:这个说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电视里介绍过的。
生:玉米是长在土里的。
生:奶奶家的地里种了玉米,玉米的秆吃起来有点甜。
生:土的用处很大,植物都要种在土里。
师:那么多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土的功劳可真不小啊!
这个教学片断,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大脑库里有关对“玉米”与“土”的感性经验,触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从玉米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的方法以及“土”与植物的关系等已知的感性积累作了汇报。在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交流中增加了信息的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的深度。
三、兴趣导向认识活动
兴趣导向认识活动即教师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的两岸巧架桥梁,利用激励机制,诱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然后以兴趣为燃点,以生动的语言去助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在求索中拓展,从而对所学的字词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其探索热情。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词,你们对“玉米”和“土”还有什么问题想弄明白的。
生:我想知道,把玉米种子放在水里会长出苗来吗?
生:画上的玉米颜色是黄色的,可奶奶买回来的是白色的,这是什么原因?
生:有的白色的上面还有几颗紫色的玉米,为什么会长成这样?
生:画上的玉米的头上都有白色的,像妈妈用来弄头发的摩丝,这是什么东西妈妈买回来的玉米上面没有这种东西。
生:一颗玉米放在地里,怎么会长出那么多个玉米?
生:土里到底有些什么东西?
生:烧熟的玉米撒在土里会发芽吗?
生:活的东西(动物)埋在土里会长出小动物来吗?
生:玉米中有些什么营养?
师:小朋友提出了那么多问题,这些问题老师把它一个个写在小纸条上,下课后大家去寻找答案。
哪个小组答案先找到,就把这纸条上的问题先拿走,看哪个小组知道的问题最多。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玉米”和“土”提出更深一层的疑问,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看,都是极富深究和探索价值的。学生在发现新问题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在学生质疑、相互解疑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将产生。如;土里有蚯蚓,蚯蚓在地里干什么烧熟的玉米种在土里为什么不发芽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思考,从中获得新的发现。
四、实践导向认识活动
实践导向认识活动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整理归纳,逐题罗列出来,然后开展小组寻找答案的比赛,采用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去进行探索实践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的探索热点,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探索之乐趣,从而激发更高层次的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