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夕李商隐

七夕李商隐

时间:2023-05-30 10:1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夕李商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____林杰《乞巧》

8、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9、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____《惜秋华·七夕》

10、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____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____李商隐《马嵬·其二》

12、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____张埜《夺锦标·七夕》

13、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____王建《七夕曲》

1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5、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____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6、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____徐凝《七夕》

17、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8、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____孟浩然《他乡七夕》

19、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____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0、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____李贺《七夕》

21、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____李商隐《辛未七夕》

22、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____王建《七夕曲》

23、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____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24、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____罗隐《七夕》

25、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____孟浩然《他乡七夕》

26、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____李商隐《辛未七夕》

27、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____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28、夜色银河情一片。轻帐,银烛罗屏怨。____《凤栖梧·甲辰七夕》

29、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____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30、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____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31、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____孟浩然《他乡七夕》

32、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____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第2篇

1、<七夕>

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七夕>

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4、<鹊桥仙>

卢炳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

牛郎织女两逢迎,胜却、人间欢悦。

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

细思怎得似嫦娥,解独宿、广寒宫阙。

5、<七夕>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7、<七夕>

乐府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9、<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赋咏成篇>

许敬宗

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飘飘罗袜光天步,灼灼新妆鉴月辉。

情催巧笑开星靥,不惜呈露解云衣。所叹却随更漏尽,掩泣还弄昨宵机。

11、<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2、<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3、<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14、<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15、<秋夕>

(唐)杜牧

第3篇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脍炙人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从织女的角度写相思的苦衷,情味深长,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描绘得更加人间化。

南北朝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因此,人们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称为“七夕”。古往今来,人们爱在这晚仰望天空,观其相会,并津津有味地谈论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天上当然没有牛郎、织女,它们只是两颗恒星。至于天河,也不过是无数恒星发出的一片芒芒白光而已。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提出疑问:“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诗人的怀疑是对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不过是一个神话。但人们却喜欢这个神话传说,因为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渴望团圆、向往未来的美好之情。

历代歌咏七夕的诗很多,每每写的是天上的牛郎织女,寄托的却是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夕》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弦月笼烟,长空澹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亘古以来,年年如此,而多少欢情离恨,都会集在这一夜之中啊。

唐朝诗人杜牧《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夜已深了,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可以说,宫女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那种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见于言外。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马嵬》中有这样一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前句指的就是当时御林军进行兵谏,请求唐玄宗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而后句指玄宗与杨贵妃回想起当初七夕佳节在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真是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在七月初七的夜晚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说到乞巧,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却别具一格:“朱门乞巧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富贵人家乞巧之声欢腾,农户人家入夜却是静悄悄的。他们本来就有耕田、织布的本领,何需再向天上的牛郎织女乞巧呢!这首新奇的小诗,热情地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宋代诗人杨朴的《七夕》也饶有趣味:“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诗句以埋怨织女的口气说,年年向你乞巧,你都把巧给予人间,难道你不知道人间的奸巧虚伪已经多得很吗?

第4篇

2、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白居易《登阊门闲望》

3、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

4、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岑参《晚发五渡》

5、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杜牧《西江怀古》

6、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7、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李端《春游乐》

8、知音不到吟还懒,锁印开帘又夕阳。——李中《吉水县酬夏侯秀才见寄》

9、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

10、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皎然《山雪》

11、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高适《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12、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皇甫曾《寄刘员外长卿》

13、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岑参《还东山洛上作》

14、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李商隐《白云夫旧居》

15、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陆龟蒙《京口》

16、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来鹄《惜花》

17、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18、长汀细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阳。——李咸用《湘浦有怀》

19、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卢照邻《七夕泛舟二首》

20、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岑参《暮秋山行》

21、耿湋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送胡校书秩满归河中》

22、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23、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24、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储嗣宗《南陂远望》

25、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26、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刘长卿《送韩司直》

27、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齐己《塘上闲作》

28、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王昌龄《灞上闲居》

29、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杜牧《秋霁寄远》

30、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放一堆愁。——李山甫《南山》

第5篇

1、关关雎鸠,在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2、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3、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5、天街曾醉美人畔,凉枝移插乌巾。——《夜飞鹊·蔡司户席上南花》

6、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8、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9、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10、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1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佚名《蒹葭》

12、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13、念碎劈芳心,萦思千缕,赠将幽素,偷翦重云。——《风流子·黄钟商芍药》

14、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15、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曹丕《燕歌行》

16、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严仁《玉楼春·春思》

17、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18、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荆州歌》

19、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20、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21、天涯地角有穷时,仅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22、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23、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24、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25、空劳纤手,解佩赠情人。——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26、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7、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28、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29、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30、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李白《古意》

31、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3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33、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34、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35、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36、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37、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8、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39、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牛峤《更漏子·春夜阑》

40、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41、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牛峤《忆江南·衔泥燕》

4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43、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44、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45、春闺月,红袖不须啼。——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46、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47、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48、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49、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50、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51、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张籍《征妇怨》

52、多情仅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53、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54、旧相思偏供闲昼。——《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55、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56、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57、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叶梦得《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58、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59、掩妾泪,听君歌。——李白《夜坐吟》

60、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61、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62、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6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64、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65、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66、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

67、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68、花满河阳,为君羞褪晨妆茜。——《烛影摇红·赋德清县圃古红梅》

69、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高鹗《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70、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望江南·三月暮》

7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7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73、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7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5、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76、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

77、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7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79、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80、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傅玄《车遥遥篇》

81、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82、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83、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84、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85、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8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8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88、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89、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90、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陆叡《瑞鹤仙·梅》

91、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严仁《玉楼春·春思》

9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93、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94、春思乱,芳心碎。——惠洪《千秋岁·半身屏外》

95、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96、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97、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98、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99、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歌》

100、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10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10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103、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04、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范云《送沈记室夜别》

105、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106、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07、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08、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古离别》

109、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10、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111、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112、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宴清都·秋感》

113、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114、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115、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11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17、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118、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19、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120、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121、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22、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23、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仅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2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125、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126、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127、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28、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29、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130、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李白《杨叛儿》

131、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32、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13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134、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135、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136、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37、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138、夜夜相思更漏残,悲痛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139、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140、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李白《折杨柳》

141、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42、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吴均《登二妃庙》

143、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144、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45、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146、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4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佚名《子衿》

14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49、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150、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151、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

152、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153、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154、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155、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江淹《古离别》

15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5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158、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15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60、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明月上高楼》

161、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162、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6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64、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165、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166、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16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68、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169、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170、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六丑·落花》

171、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72、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173、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17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7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176、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177、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178、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179、问别来解相思否。——《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80、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8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82、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183、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184、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85、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186、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187、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18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89、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90、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

191、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烈女操》

192、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祁《落花》

193、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194、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195、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舒亶《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196、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李白《独不见》

197、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其一》

198、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张惠言《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199、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20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 ·

· ·

· ·

· ·

· ·

· ·

· ·

· ·

第6篇

关于秋天的成语有哪些:

五谷丰登、秋风萧瑟、硕果累累、春花秋月、天高云淡、寒蝉凄切、

秋风瑟瑟、层林尽染、果实累累、秋收冬藏、秋雨绵绵、落叶知秋、

一日三秋、雁过留声、秋风送爽、春秋鼎盛、春去秋来、金风送爽、

秋风习习、秋阳杲杲、北雁南飞、金桂飘香、天朗气清、叶落知秋、

望秋先零、枫林如火、秋行夏令、一丛金黄、霜气横秋、秋色迷人、

霜天红叶、晴云秋月、一丛火红、玉露生寒、秋风败之、秋高气和

关于秋天的成语有哪些解释:

望秋先零

【解释】: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

金风玉露

【解释】:泛指秋天的景物。

【出自】: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春蛙秋蝉

【解释】: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出自】: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春兰秋菊

【解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秋高气肃

【解释】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秋色宜人

【解释】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宜人: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出处】 北周 庾信 《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李夫人墓志铭》:“秋色凄怆,松声断绝,百年几何,归于此别。”

层林尽染

【解释】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出处】见于诗词《沁园春·长沙》。

橙黄橘绿

【解释】指秋季景物。指橙子金黄橘子翠绿时的季节。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月春风

【解释】秋月春风,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引》:“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天高云淡

【解释】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例句】秋天里,找一个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日子一起去爬山吧!

秋风瑟瑟

【解释】萧瑟 (xiāo sè )有两个意思,①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长松千树风萧瑟。 ②冷落;凄凉: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萧瑟在本词中取第一个意思。秋风萧瑟就是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出处】出自曹操《观沧海》。

金风飒飒

第7篇

我给她倒好酒,她喝得很高兴。我向她要鸟笼,因为我早想养只鹦鹉或八哥。她没有马上表态,我有些为自己的冒失而略显尴尬。过了一会儿她告诉我,这个鸟笼的确是中国的东西,但不是中国人送的。

42年前,她的父亲是个玩证券的大人物,她是豪门小姐,因为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所以男性对她望而却步。但有一天,她在哥德故居认识了英俊少年布赫。当时布赫穿着朴素,混在一群大学生中,他过来跟她搭讪,自称是学美术的。布赫的衬衣上真的有油彩。她非常兴奋,可是也很谨慎,她说自己也是学生,家就住在附近,别的她什么也没说。两人开始交往,布赫经常邀她看免费画展,有时他们在小咖啡店坐下来谈凡・高、歌德或者李白、山人。三个月后,布赫非常激动地告诉她,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想请她吃一顿中国菜。她跟他来到中国餐馆,尽管中国菜对她来说并不稀奇,但因为有布赫,一切都很愉快。他谈到了中国水墨花鸟,还给她念了他翻译的唐诗:

我们没有美丽神鸟的翅膀

无法在彼此的天空中翱翔

可是在心灵的深处

永远不需要多余的明朗

只要眼神凝视

便可洞悉彼此的渴望

还有那恋爱时特有的

真情和梦想

饭吃到一半时,一个侍者走了过来问他们是不是情侣,因为这天是中国的“七夕”节,所以餐馆有礼物赠给前来就餐的情侣。布赫问是什么礼物,能不能看一看。侍者转身便回,很快提来了礼物。那是一个金丝楠木的鸟笼,里边装着一对白羽红嘴的小鸟。她一看见这个鸟笼,就喜欢上了,当然还有那对亲密的小鸟,它们黑褐色的眼珠打量着她,她的心怦怦跳个不停。

出乎她的意料,布赫摸了摸鸟笼,非常遗憾地对侍者说:“抱歉,我们还不是……”她赶紧脱口而出:“他在开玩笑,我们当然是!”布赫愣了一下,用热切的目光盯着她,直到她垂下睫毛,只听布赫说:“那么,我们要这个鸟笼!”这时侍者却说:“先生,如果真是情侣,能不能验证一下,比如,轻轻一吻。”她抬起头,发现布赫呆若木鸡地坐在那里,于是就在侍者准备离开时,她吻了他。他从侍者手上得到了鸟笼,并把它送给了她。而她,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他,成了他真正的女友。

“这是个道具,他花了钱安排好的,其实餐馆怎么会用这样精巧的鸟笼当赠礼。”老妇人笑得非常动情,“虽然不是真正的金丝楠木,可它真的是漂亮极了!那个收了小费的侍者肯定以为他帮助了一个富有智慧的求爱者,成全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这段爱情如火如荼地持续了4个月,然后布赫就突然消失了,她的父亲也因为被人探知了商业机密而破产,从高楼上跳了下去。这是她的第一次恋爱,也是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商业间谍。那只鸟笼,尽管它是中国的好东西,却不幸沦落到一个骗子的手里,当然,还有李商隐的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忍不住问她:“那你怎么还留着它?”

“不管怎样,”她说,“它是我体会到恋情时的第一份礼物,也是唯一的,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习汉语。”

“你想再到那家中国餐馆,调查布赫的情况?”我呼吸急促地问,“你查到他的下落了吗?”

“不,”她看了看地板上自己的影子,“学汉语,不是为了这个。”

“那为什么?”

第8篇

本文重点讨论反讽在中学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中的运用。首先,理清新批评派对反讽理论的改造,结合专家的观点,对反讽做概念上的界定;接着,从字面义和实际义的反讽、意图面和表达面的反讽、内涵义和外延义的反讽以及情景反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所举实例均源自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英美新批评;反讽

中学语文教学常用到“反语”和“双关”两种修辞格。“反语”就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还分为意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

新批评派提出了反讽理论,新批评主将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基本的定义:“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

英美新批评资深研究者赵毅衡先生认为,反讽不但可以运用于布鲁克斯所说的“诗歌中的所有语词”,还可以把反讽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反讽是一个符号意义,表达的非但不是直接指义,而是正好相反的意思。这样,符号就具有两层意思:字面义/实际义,表达面/意图面,外延义/内涵义,两者对立而并存,其中之一是主要义。但是究竟何者是反讽的主要意义,却随语境而变化。

可见,西方文论中的反讽手法和传统修辞的“反语”和“双关”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如都强调语境,都强调语词在语境中的变化。但是,反讽手法涉及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细致,因此,对文本细读会更具有指导意义。

为此,笔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反讽手法做了归类,希望能为教材的文本细读提供示例,也是对教参内容的一个补充,能为老师们备课提供帮助。

一、字面义和实际义的反讽

孙绍振老师对《愚公移山》的分析是运用反讽解读课文的范例:

文本明明是赞美愚公的颂歌,可是人物的命名却用了带有贬义的“愚”;相反,文章是批判那个自作聪明的反对派的,可给他的命名却是带着褒义的“智”。要深入阐释“愚”字和“智”字,就不能满足于直觉,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揭示表层和深层内涵的矛盾。其实,这个矛盾,早在晋朝张湛的注释中就感觉到了:“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这就是说,这首颂歌中,还隐含着反讽。关于颂歌的观念先入为主,也就是封闭性,使得本文反讽的风格,几千年来成为盲点。

如前面分析《愚公移山》,先是分析愚和智的矛盾和转化,接着分析渺小和大力之间的矛盾,然后得出颂歌与反讽的统一,三者是有机联系的,而且是层层深化的。

《祝福》中有多处运用反讽,但常常被论者忽视。

小说第一段“四叔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我”这个多年未归的远房侄子也能寒暄照顾,表明看来是个老成正直的人,但作者接着对其书房有一番描写:“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照理应该挂孔夫子的像,但实际上挂的是道家的神仙,可见四叔信仰杂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儒生;“一边的对联已经脱离,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可见四叔很少到书房,连对联脱了都不在意;“之间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我们知道,《康熙字典》在当时就相当于现代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每个读书人必备的,“未必完全”说明四叔藏书少学问差;“一堆”不是“一排”,说明四叔很少去翻阅,放在那只是充门面,并不喜欢学问。

到这里,小说的描写就具有反讽意味了,表面上,四叔是位知书达理、老成持重的读书人,实际上是个不学无术、装腔作势的乡巴佬。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字面义是人们习惯了原先的称呼,实际义表达人们对其改嫁的蔑视,无论是嫁了贺老六还是贺老七,依然是祥林的老婆,可见封建礼教是如何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无形的气场,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向死路。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字面义是女人们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所打动,开始同情关心她,实际上女人们只对她曲折的经历感兴趣,同时又以她凄苦的命运反衬自身的幸福,最后“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里就有杂文的韵味,寄予着对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嘲讽。

二、意图面和表达面的反讽

先来看这一首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错误》写于1954年。郑愁予在近期的一次演讲时说,《错误》的原型是中国古典诗中的闺怨诗。而他之所以会选择“马蹄”作为意象,却是来自童年逃难的经验,当时母亲带着他去投奔在部队做军官的父亲。“小时候,母亲和我走过一个小镇,那时还在抗战,我们忽然听到背后传来轰轰声响,后来就见到马匹拉着炮车飞奔而来,母亲和我站在路旁,看着战马与炮车擦身而过,这印象一直潜存在我的意识里,后来写《错误》这首诗时,这个意象自然而然就浮现在脑海中。”由此可知,闺怨的主旨是诗的意图义。

但是,几十年后读者大多当成爱情诗来读, “归人”是爱情的对应物,而“过客”则是爱情的背弃者。也有人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没有谁是永远的归人,也没有谁是永恒的过客。这样,诗歌的表达义就远远大于它的意图义。

再来看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联系1927年的时代背景,当时全国处于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雨巷”是其幻灭与痛苦之情的寄托,自传性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是本诗的意图义。

但是,从新批评“概念的明晰性”意义上分析,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意象,即用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有李商隐的《代赠》诗和南唐李璟《浣溪沙》为据。诗人在吸取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又赋予丁香姑娘以时代特色。诗中的意象,可以是实指,是诗人心仪的对象、高洁爱情的对应物;也可以是虚指,是诗人理想的象征、是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构成了本诗复杂的表达义。

三、内涵义和外延义的反讽

先分析李清照最著名的词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字面义是昨夜饮酒过量,晨起宿醉未醒,但背后还潜藏着一个深层义,那就是昨夜酒醉原因是爱花、惜花——这是表层义和深层义的关系,还没有进入反讽的层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是对侍女的反诘,内涵义是指海棠绿叶繁茂、红花稀少。但是,“绿肥红瘦”还有更为丰富的外延义,“红瘦”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绿肥”意味着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到来;再延伸一层,也是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的感叹。

短短六句三十三言,我们的分析可以从内涵到外延逐步展开,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近体诗中的“借对”也能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拓展词义外延义。

如李商隐《马嵬》(其二):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第9篇

一、节令诗

节令诗顾名思义是指在节日场景和某些特殊时令所作的诗歌。

二、鉴赏节令诗

应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东汉年间,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风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元宵节成为灯节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从立春那天开始,第五个以天干“戊”搭配某个地支纪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两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是日,阖家团圆,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三、节令诗的思想情感分类:

1.表现节令风俗,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遇逢诸节……朝士词人有赋,翌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节日风光,助长了诗歌的发展。如《全唐诗》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每年的元宵节晚上,长安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诗歌的前两句写满城灯火流光溢彩,璀璨烂漫。桥上灯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锁链打开,任游客通行。人马过处,尘土飞扬,灯光为之暗淡。明月照时,只见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此诗即表现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涨的气氛,据说唐武后神龙之际,写诗赋元宵灯会的有数百人,以此诗为最佳。

2.借节日表达感遇伤怀之情。

大多数的节令诗较偏向于此类。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诗人登高饮酒赋诗,游子思乡之意、感叹人世无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诗文之中。又如刘辰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诗人写明月如洗,普照万里江山,虽然两地分居,却能共赏中秋圆月。从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人间就有了这种在离愁别恨的寂寞中度过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用月来慰离情。不过诗人没有满足以月光联系亲人的感情,还通过质问来表达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

阅读训练一

忆秦娥

张孝祥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注]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注]鳌山:堆叠彩灯作山形,称为鳌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阕怎样描写元宵节欢闹的场景?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为踏青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颔联的抒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阅读训练三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间春游祭扫之日。江南有赛龙舟、荡秋千之习俗。此词作于乙卯年,张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两句话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最后两句词人是如何描写出月色的清明?

阅读训练四

客中守岁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守岁”的“守”字有什么意义?

2.这首诗的尾联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颔联中“乱”和“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六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园、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叶,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明亮的灯烛。③“海上心情”,苏武牧羊典故。《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2.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表达效果。

阅读训练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的金波、飞镜比喻什么?

2.“被白发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兴叹?

3.本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从这一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阅读训练八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2.作者写中秋夜景有什么特点?

3.试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本曲。

阅读训练九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有更深层的内涵,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析这首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阅读之节令诗》

阅读训练一: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词人先从正面描写彩楼上搭起的灯笼山,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气随尘飘荡。然后描写晓月斜挂柳梢,闪现着淡淡的清光,天将放亮,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这是从侧面写出节日的气氛。

2.在鳌山结和笙歌歇两处运用顶真的方法,语句连接紧凑,生动明快。

阅读训练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着和煦怡人的东风和温暖的旭日,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春意,就连那动听的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现了诗人愉悦的感受。

2.移情。“各无赖”“俱有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极写春游之乐――风和人乐。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词人写到水面上龙舟竞渡,少年手中桨叶翻飞。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飞起飞落。这段人物的动态烘托出欢快热闹的气氛。

2.运用衬托的手法。词人写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着庭院,月光把无数飞舞的杨花照得晶莹剔透,月光下杨花飘过也看不见影子。词人用“杨花过无影”衬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阅读训练四:

1.守岁的“守”,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的希望之情。

2.运用了对写法。不说我思念故园亲人,而是想象故园亲人在除夕夜里惦念着我,含蓄委婉地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阅读训练五:

1.诗人羁旅他乡,除夕感怀,“乱”“孤”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孤寂之情。

2.这首诗写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点,看似寻常、平淡的语言,却写出了客居他乡人共有的感触,充满了异乡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训练六:

1.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2.①“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②三组名词性意象叠加,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感叹之笔虚点。③这首诗读来别具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意味。

阅读训练七:

1.月亮

2.旧时代的文人每当仕途坎坷或壮志难酬时,便有叹老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那种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这首词的上阕,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出怀才不遇的内心惆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词的下阕,词人又放飞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这首词的主旨。

阅读训练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

2.景象开阔,凄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相融合,写景手法多样。

3.本曲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引发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阅读训练九: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第10篇

二、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三、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四、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五、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六、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七、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八、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纳兰性德《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九、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十、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十一、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郑思肖《二砺》

十二、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十三、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十四、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十五、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

十六、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十七、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十八、临行愁见理征衣。——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十九、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其

二十、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二十一、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

二十二、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二十三、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陆叡《瑞鹤仙·梅》

二十四、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二十五、如今已是愁无数。——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二十六、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二十七、清愁满眼共谁论。——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二十八、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二十九、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三十、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三十一、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三十二、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三十三、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三十四、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三十五、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李白《久别离》

三十六、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三十七、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三十八、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三十九、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四十、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

四十一、池上凭阑愁无侣。——柳永《甘草子·秋暮》

四十二、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四十三、悲欢离合总无情。——蒋捷《虞美人·听雨》

四十四、粉黛暗愁金带枕,鸳鸯空绕画罗衣,那堪辜负不思归!。——顾敻《浣溪沙·云淡风高叶乱飞》

四十五、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四十六、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四十七、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四十八、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四十九、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五十、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五十一、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五十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五十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五十四、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五十五、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五十六、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五十七、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五十八、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五十九、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六十、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六十一、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王昌龄《青楼怨》

六十二、十年愁眼泪巴巴。——汪元量《一剪梅·怀旧》

六十三、歌声未尽处,先泪——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六十四、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六十五、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六十六、草绿裙腰山染黛,闲恨闲愁侬不解。——文廷式《天仙子·草绿裙腰山染黛》

六十七、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纳兰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六十八、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六十九、髻子伤春慵更梳。——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七十、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韦庄《归国遥·春欲晚》

七十一、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七十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七十三、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七十四、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七十五、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七十六、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七十七、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第11篇

最为经典的例子当属郭在贻先生在《杜诗异文释例》中提到的“委”与“知”、“时”与“特”,郭先生分别从“知 ”知 “委 ”义 ,从 “特 ”知 “时 ”义 。 从而得知 “委 ”与“时”在中古时期的新义。③除此之外, 另有杜甫 《忆昔行》:“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柁。 ”“讨”字的常用义为“征讨”或“讨论”,但在这里都与诗意不合。 《全唐诗》在“讨”字下注“一作觅”。 在细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讨”的一个比较生僻的意义就是“寻觅”。 综观《全唐诗》,我们能发现不少“讨”犹“觅”的例子。 如张九龄《与生公寻幽居处》:“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 ”“遐讨”指寻觅远离俗世之地;再如李白《江上望皖公山》:“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讨灵异”即为寻觅灵异之地(以上两例子俱无异文)。 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讨”有“寻觅”的意义。

由上可见,我们可以由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字义猜测、推知未知字的意义,最后再加以求证。 同样,反过来也能拿这些异文作为参证材料,比如,证明在唐代“讨”确实有“觅”的词义。其次,原文词是多义词,我们可以根据下方异文的意义来推知原文词所用的是哪一个义项。比如,陈子昂《晏胡楚真禁所》:“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全唐诗》:“谢,一作语。”“谢”字的常用义有“辞却”、“酬谢”等,“寄谢”一词似乎也可以作“答谢”讲,如《汉语大词典》所引用的《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只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此寄谢圣恩,愿勿忘七夕夜半之约。”但是这里的“一作语”就提醒了我们“谢”字的另一个生僻义,即“告知”。 实际上,在《全唐诗》中大约四十余例“寄谢”,都是“告知、寄语”的意义,我们由此可以推知在唐时期这是一个常用义。 如崔融《拟古》中的“寄谢闺中人,努力加餐食”等等。再次,我们可以利用异文来辨析中古汉语近义词。汉语有许多在今天看起来为同义的词在古代在词性上或词义上都有明确的区别。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可以从异文入手。 如王建《送吴郎中赴忠州》:“家每因穷散,官多为直移。”《全唐诗》:“穷,一作贫。”我们知道,在上古汉语中“贫”和“穷”是有明确区别的。 “贫”和“富”相对,义为“缺乏财物”;而“穷”和“达”相对,义为“尽,不得志,不如意”。 那么在唐代在“贫穷”这个义项上,“穷”是否已经挤走了“贫”呢? 综观《全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与“富”相对的都是“贫”,“穷”都与“达”相对。说明“贫”、“穷”二词在意义上还是泾渭分明的。如崔颢《横吹曲辞•长安道》:“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孟郊《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人生穷逹感知己, 明日投君申片ENXUE言。 ”

异文与语法研究

唐诗异文在中古语法研究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词研究上的应用。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虚词数量繁多,主要由实词语法化而来。 有些词在上古时并不是虚词,但在唐代已经广泛作为虚词使用。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异文与原文语法作用一致来确定比较生僻的虚词的词性和意义(副词)。下面举介词、连词以及副词的例子来具体说明。崔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流。 ”读者很容易将诗中的“向”字解作动词,表“朝向、归向”。 但《全唐诗》在“向”字下标注:“一作在。 ”我们就能由此猜测“向”在唐代有“在”的用法。实际上,在唐代俗语中,“向”常用在表处所的名词前,作介词,表示动作的地点。 如《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若不得王陵入楚来,常向此间为受苦。 ”王建《昭应官舍》:“文案把来看未会,虽书一字甚惭颜。”《全唐诗》:“虽,一作须。”“虽”从上古起就能作让步连词表“虽然,即使”等意义。而在唐诗中,“须”有许多和“虽”语法作用一致的例证,二字常互为异文。如李商隐《中元作》:“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全唐诗》:“须,一作虽。”而《汉语大词典》“须”字条“即使”义项里所用的最早的例证是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而从这些异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在唐代就有这样的用法。骆宾王《畴昔篇》:“华阳旧地标神制,石镜蛾眉真秀丽。”《全唐诗》:“真,一作偏。”偏,最初用做实词,为“不居中,不公正”之义,后来渐渐虚化为副词,在 《全唐诗》中就可以大量见到“偏”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可译为“非常、格外、很、最”等,如白居易《早春忆苏州寄梦得》:“吴苑四时风景好,就中偏好是春天。 ”刘禹锡《答杨八敬之绝句》:“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 ”

异文与音韵学

邵荣芬先生曾利用 《敦煌变文集》、《敦煌曲子词集》的别字异文得出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许多论点,④为断代音韵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邵先生的研究就是极好地运用异文得出音韵规律的例子。《全唐诗》的编撰由于是集合了不同时空的底本和参校本的,一些异文的并列极有可能就是音韵发展的痕迹,这里试举一例,以佐证一条音韵规律,未当之处请方家指正。李白 《清溪半夜闻笛》:“羌笛梅花引, 吴溪陇水情。 ”《全唐诗》:“情,一作清。 ”据《广韵》,“清”属清母(次清),“情”属从母(全浊)。 一般认为从唐代开始浊音声母开始清化。 “清”字可能是后人不查二者有什么区别而改的。 这组异文正好反映了这条语音发展规律。#p#分页标题#e#

异文与文字学

如上文所说,《全唐诗》的底本来自宋元以来刊刻的唐人别集、明朝人汇编的唐诗总集,以唐代流传下来的各个作家的专集参校,所以在唐诗异文中,常常古今字并列,异体字杂陈,还有许多待校勘的讹混字。在这些异文中我们往往就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传承情况。比如刘禹锡 《葡萄歌》:“野田生葡萄, 缠绕一枝高。”《全唐诗》:“葡萄,一作蒲桃。”我们知道“葡萄”是一个介词,二字其实都是记音的,不过如同裘锡圭先生所说:“使用汉字的人往往喜欢把记录双音节的文字改成具有同样的偏旁。 这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记录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字之间具有明显的形式上的联系。 ”“葡萄” 最初的形式经历过 “蒲陶”———“蒲桃”———“蒲萄”———“葡萄”,可以看出为了适应汉族人从字形上推求字义的习惯,“葡萄”二字所经历的发展变化,而这个变化的痕迹恰好也留在了唐诗异文中。 实际上《全唐诗》中同时具有“蒲萄”、“蒲桃”、“葡萄”三种形式(例子从略)。

本文作者:张可婧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12篇

“剪纸”一词,指“平面镂空艺术”。

材料原来是纸,发展到竹、木、玉、石、皮,及现代材料的薄片,进行有效的镂剪、雕刻,都称剪纸艺术。其操作手法,有剪、刻、烧、撕等,当代还有人用计算机制作。剪纸的本源在于民间,她是悠久的农耕文化磨砺出来的非物质文化产物,国际美术界称之为“母体艺术”。

文人,辞海指“会做文章的读书人”。

那些腹有诗书,文笔翩跹,又喜欢剪纸之人,无论白领蓝领可以操刀为笔,镂纸成章,大概就叫“文人剪纸”吧。

然而,历史总要从民俗图腾的崇拜,走向书斋、炼作经典的。

“文人剪纸”只想将原始民族文化因素归纳总结,加上诗情画意哲理为契机的思想印记,再回到民间。“文人”一词,早已被时代所丰富。借助剪刀来“做”文章,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乃至于信仰,用一种神韵,抒发胸臆;借助阴剪,或阳剪的中国剪纸基本语言,去铺陈情节,去升华立意,让文采在纸上夺目,让题材、用料、手法都得以创新。

剪纸的文人,内心世界相对丰富。“思接千载,恣肆”也是寻常事。一旦潜心创作,“共鸣”难挡,他们的作品,不但愉悦身心,生成和谐,往往更客观地描绘了世态的动感、憧憬着未来的天地。事物之间均有内在联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是文人剪纸的基质和追求。剪纸的文人,在此中得以磨炼,得以奉献。

二、历史上的文人剪纸

中国的剪纸遗存太丰富了。那个跟着神六上太空翱翔的《太阳神鸟》,是三千多年前的纯金剪片;河姆渡的《鸟纹骨匕》,大汶口的《象牙雕筒》,这些出土的“剪纸艺术”,实在令人叹为神物。在没有文字的时代,那些具有超前洞察力,不凡想象力和坚韧的实践能力的史前人,便是当时的“文人”。

祖先的厚积,是我们的底气。而且“文人剪纸”也不是空穴来风,让我们一瞥历史记载吧。盛世大唐:药王孙思邈《千金月令》记:“唐制,立春,赐三省官彩胜,各有差”,立春日,官府按级别赏赐官员(丝质或镂金的)小纸剪成的吉祥物(诸如燕子、花草等),让他们簪在头上或系在树下,隆重庆祝春天的来临。

李商隐的《人日即事》作了“镂金作胜传荊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的历史性记叙。

太和进士李云的《立春日诗》,用“钗斜穿春燕,罗薄剪春虫”描写家眷在春日的活泼美丽,何等动感。

雍裕,则踌躇满志地在《剪纸花》上直白:“敢竞桃李色,自呈刀尺功,蝶犹迷剪翠,人岂识裁红?”在唐代,那么一个有身份的文人,痴迷于剪纸,敢教蝶乱蜂狂桃李竞色,这是怎样一种的真性情,得以怎样的快乐啊。

杜甫,安史之乱逃难中,天黑时分,逃到彭衙好友孙宰的家。孙县令虽“张灯重启门”大礼伺候,却也难以让魂不附体的诗圣缓过神来。于是剪了“招魂”的小红人,不但向至交表达温暖,而且还作了共同“信俗”的载体,起到了疗心的作用。惊魂稍定的杜甫先生,作了首五律《彭衙行》,写下“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佳句。

宋元之后:宋代,是中国剪纸发展的高峰也是明、清及现代剪纸繁荣的基石。

周密的一部《志雅堂杂钞》,记不尽“清明上河图”时代的繁华。其中有一段生动记录:卞梁天街上的“打纸作”,“极为精妙,能随所欲而成,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袖中剪字,更精于其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

《宋稗类钞》记云,婺州刘鼎臣赴省试,濒行,其妻自剪纸花赠之。剪纸可以为夫励志,可见当时剪纸,在文人家庭应用之广泛。又有记云“七月秋孟横街叫卖楸叶,妇人争买之,剪为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啊,那当是七夕情人节的爱情信物么?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大文豪坡也来凑热闹,“东坡亦簪幡胜过,不由诸子侄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幡胜耶。”他写诗回应:“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那时代的文人剪纸,和享受剪纸的文人,何等风流倜傥!随后的元曲,便有了“江南草青青,纸花红殷殷”的婉转唱辞。而最为洒脱的是明代吴门诗人吕桐,冬天出门赏雪,必散许多大红的剪纸花儿于雪地,还吟诗道:“巧剪吾旅伴,雪天散作花”,为大地装扮,用剪纸的“行为艺术”,利己利他,这样的性情,还非文人莫属吧?话说清嘉庆年间,扬州的张酉,擅剪双龙,远近闻名。一年常熟大旱,乡人特到扬州“请”剪纸双龙数百张。龙到雨即下,神之又神。是故张酉更出名。

请别老把“迷信”挂口上,既有蝴蝶效应,可招风,怎见得就没有“纸龙效应”,能祈雨呢?在剪纸界,夜里剪只猫,吓唬老鼠的事,常常有。剪个“抓髻娃娃”镇住小儿惊悸,更常有了。张酉家一代代都出剪纸高手。传第四代张金盛,已是光绪年间,最为辉煌,拥有十套(每套百张)非常叫响的样品,各省都有定购者。第五代张永寿,被称为中国现代剪纸三剑客(加上北方王老赏、南方李尧宝)。张的技艺超群,1979年就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家”的他(当时全国获此称号的34人,剪纸界仅他一人),十年后离世,家贪如洗。叹的是,衣带渐宽,何止人憔悴!2007年笔者到扬州参加中国剪纸博物馆开馆典礼,用心寻找张的后人。几经周折,找到他的女儿,儿女虽承有他的技艺,但不以此为生。她用家传技艺,给我剪了一件未完成的小品,那手法,依然称绝。问其名,沉默。查问其父著作,说是上世纪年代有个小册子,也绝了。于是,晚宴上有个多事的老太婆,向市长建议:为张永寿出一本遗著吧?答曰:会的会的。两年过去了,秋水依然澄碧,而白鹤,已然渺渺长天了矣。

远的就让他远去吧。而就在我们家门口的福州,清代名儒梁章钜先生在《归田琐记》中云:“兹以吉祥之景,代替吉祥之字,剪作花样十六,分赠各家,务望照此剪雕。”谁说福州没有剪纸史?一个学者型的官员归田,有如此的襟怀心态,加盟剪纸,为亲眷出“花样儿”,真可以算是福州文人剪纸的祖师爷了!三、云起风生的现代文人剪纸若以惯性思维方式看问题,您绝对猜不着,我国有案可稽最早的一本剪纸集出于1946年,作者是大诗人艾青,他说,“比起其他民族艺术来,剪纸算是最健康,最纯朴的艺术了。”1996年中国剪纸学会成立,还邀请他当顾问;在这之前,刘半农、张汀、古元,甚至钱玄同、顾颉刚、那样的大学问家,都参与并倡导过剪纸,尤其是鲁迅先生,把源于欧洲的版画“藏书票”,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再发展成剪纸的藏书票,且在“上流社会”风靡了起来,一时间,文人的书斋里,藏书票与藏书印争宠,推动读书藏书的热潮。

那时代的文人,功利心可能更淡些,民族感情更浓些,目光也就远了——世界存在了几十亿年,人类只是初来乍到;民间剪纸数千载,文人剪纸闪烁其间。现在请大家直观一下:生于1912年的陈志农,13岁就涉足艺术,常常持黑色硬纸,以“剪影”的方法,剪作北平街头底层民众的生活即景。

因为极富传神,被称为是“艺术家剪纸第一人”。徐悲鸿先生评价他“今日中国艺术界代表之一。他用民间的工具,表现一个高级的心灵,用充满悲悯的眼光,表达老北京下层人的生活踪影,这在世界上任何地区也是少见的”。徐悲鸿将他的作品带到法国展览,得到“人人赞美”。

在这之前,他也曾默默无闻。是徐悲鸿振臂一呼,令陈志农的朝霞,破雾而磅礴,中国文人剪纸的“天边”,也就徐徐日出了。当然,徐先生的评价是十分地确切与中肯,其中“高级的心灵”,“悲悯的眼光”,正是文人剪纸的精髓所在!天津美院教授仉(读张)凤皋先生,就是为此而终其一生的人。他是原“中国剪纸学会”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著名剪纸理论家和实践家。主办最早的《中国剪纸艺术报》,组织和参与了上百次的剪纸理论、剪纸实践的活动,让剪纸展览,四次进入中国美术馆;他编写的剪纸专著,达一十三本之多!先生极为勤奋,诲人不倦。经他的手传心授,天津大学美术系,为世界各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剪纸好手,令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通过“学院”的传送带,直达许多国家的艺术殿堂。

仉教授又是剪纸界常态的伯乐。有一次上街,在废弃的旧书堆里发现一张无名无姓的小剪纸,构图大胆夸张,装饰图案十分独特,不可多得。他琢磨着,这该是剪的《金瓶梅》的插图吧?于是,竟然忘了是干什么上街的,却像“福尔摩斯”那样费尽周折,几个月后,终于找到了那个叫的“剪纸达人”。迅速将作品推荐给世人。

仉先生是在不断编写剪纸专著中,积劳成疾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剪纸的书,格外困难。好不容易说动了哪个出版社,就得倾尽心力,拼命赶工。在赶写《中国现代剪纸》大部头时,先生多次心脏病发作,其后每况愈下。美编、评论家左汉中先生,在此书序言中指出:“实事求是的说,《中国现代剪纸》在反映现实生活和弘扬时代精神方面,是民间剪纸无法企及的。她以夸张而富有美感的造型和想象力、丰富的感彩,来完成艺术表现。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明朗向上的时代精神。无疑,‘现代剪纸’是‘民间剪纸’脱颖而出的新群落。”即使这样,仉教授仍然认为“现代剪纸”一词,“并未有一个权威的概念。”我以为,他为自己的预见,留下伏笔。此书2003年问世,“文人剪纸”的“新群落”就紧跟着“现代剪纸”,令人瞩目。

这本书,是当代“文人剪纸”的先行者!我的好多经典的剪纸书籍,都是仉教授帮助淘来的。书香依然弥漫,斯人三年前仅69岁时羽化登仙去也——2006年3月4日,惊蛰时节,是许多剪纸人眼睛湿润的日子。

中国文人剪纸的有序进展,与美术院校中许多泰斗们的襟怀开阔、目光深远、客观公正,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既剪纸,又研究。比如剪纸史专家王伯敏教授,比如美学家、美评家张道一教授,内蒙的阿木尔巴图教授,北京的乔晓光教授等等。而“现代剪纸”的精英人物如傅作人、秦石蛟、沐正戈、王言昌、张候光等等前辈,本身已成典范。尤其是著名山水画家林曦明,是真正大师级的剪纸界巨擘。他们,已经是文人剪纸的先行者。

四、卧虎藏龙的当代文人剪纸

活跃在当代的剪纸文人,大多有自己长期从事的一份职业。随着盛世,有机会有兴致读书、品画、赏月、闻香识时序;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有流溢的诗情画意;他们的剪纸,在艺术上,都是难得的大气;他们不离世、不出尘,他们总是在别人没有预期时,献出艺术的善良,善良是一种不贴标签的贵气。容我介绍几位“当代文人剪纸”的痴迷者——

1.晓桑

晓桑,是一家3口共同的笔名。家长老先生是统帅。他的相貌因灾患而损,但难掩洞彻的目光。先生清贫硬朗而智慧,博学低调而安详。在剪纸界,他的作品丰厚,又屡屡出手不凡。不是因为刀法有多讨巧,而是因为立意高且远,手法新且奇,画面温馨而又唯美,很少有人企及。

他的巨幅作品《蒙古长调》,是可以让人“看”到声音、“听”到色彩的、典型的“文人剪纸”。他也是被公认的最有文化底蕴、最有发言权、而又最不事吹牛的“文人剪纸”代表人物。

2.赵澄襄

潮汕的美丽女子赵澄襄,笔名澄子,是汕头画院的副院长,著名国画家,著名报人,作家,可以说她著作等身不为过。其画作因富含浓郁的潮汕文化,身价甚高,可她痴迷剪纸,剪纸的专著也有多本。

她的剪纸作品充满文人的逸趣,飘逸着清新淡雅的书卷气,让人百看不厌。

她又是最早提倡剪纸创新,提倡剪纸人多读书的人。澄子功成名就却很淡泊,为人诚恳,很具亲和力,是中国剪纸人所共同推崇的一位相当完美的“文人剪纸”艺术家。她的作品《红云》,具有单纯的诗意,灼灼的生机。

3.吴文娟

吴文娟,古稀老太太。一个乐享寂寞的人,有空读读书,无事剪剪纸。她的《海天一览》,就是被曹操《观苍海》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感动的作品。这个老太婆喜欢把读书的感悟,变成剪纸。作品《飞花》的画面上,镂刻着“花是草木的智慧,智慧是心灵之花”的行书。她,也是被公认为“文人剪纸”之一人。

“中国电信”于2009年10月,隆重发行《中国文人剪纸——娟娟人物剪纸》6件套的纪念卡,为文人剪纸走向台前,亮相,并且正名。